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2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發工役,內外官員坐累大半。遂議用半印勘合出納 關防。其勘合之制,令在京五府、六部、都察院衙門各 置簿籍二扇,合空紙之半,照各地方編寫字號。押印 完畢。外號底簿發諸省行都布按司、直隸府州衛所 收掌。內號底簿并勘合紙,本衙門收貯。凡行移在外 事務,勘合科填寫號紙下各地方,比照朱墨字號相 同。將開去事件奉行完報。如號紙盡絕、照字號編接 如前各該司府州衛、候年終、將發去勘合底簿、拆粘 具本奏繳。仍具清冊一本、送原發衙門、以憑稽查比 較遂為定制

《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年八月壬申,上謂刑部尚書唐 鐸、工部侍郎秦逵、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等曰:『朕初 于文籍設關防印記者,本以絕欺蔽,防奸偽,特一時 權宜爾。果正人君子,焉用是為?自今六科有關防印 記俱銷之,仍移文諸司,使知朕意』。」

《東朝紀》:鈔法既行,上命太子專董其事。時偽造甚眾, 比有得者,一見即知真偽。蓋其機識在二印,偽者不 知。

建文元年,使者還自西方,得玉於雪山,廣二尺,色青。 先是上在宮儲時,嘗夢神至,上命授以重寶。及是始 應。命工琢為大璽,方尺六寸九分,親定其文曰:「天命 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宇宙永昌。」名曰「凝命神寶。」 《明通紀》:永樂四年,命哈密脫脫襲封忠順王,賜以金 印。先是,元肅王勿納失里主哈密安克帖木兒者,勿 納失里之弟也。上登極,遣使來朝,貢馬,因封為忠順 王,尋為鬼力赤。毒死無嗣。其兄子脫脫幼,俘入中國, 命襲王爵,賜以金印玉帶,遣使送還其國,撫恤其民。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即位。九月賜蹇義、楊士 奇、楊榮、金幼孜銀圖書各一,其文曰:《繩愆糾繆》,諭之 曰:「卿等皆國家大臣,祗事先帝二十餘年,又事朕於 春宮,練達老成。今當嗣位之初,軍國之務,重須卿等 協力贊輔。凡政事有闕失,或群臣言之而朕未從,或 卿等之言朕有不從,悉用此印密奏以聞,其毋憚於 再三言之。君臣之間,盡誠相與,庶幾朝無闕政,民無 失所,而朕與卿等皆不負祖宗付託之重。」義等頓首 受命。

洪熙元年正月,建弘文閣。先是,上諭侍臣楊士奇等 曰:「卿等各有職務,朕欲得學行端謹老儒數人,日侍 燕閒備顧問,可咨訪以聞。」士奇等以翰林侍講王進、 蘇州儒士陳繼對,遂命吏部召繼。至是,建弘文閣於 思善門之左,作印章,命翰林學士楊溥掌閣事,進佐 之。上親舉印授溥曰:「朕用卿等於左右,非止助益學 問,亦欲廣知民事,為理道之助。卿等如有建白,即以 此封識進來。」未幾繼至,授翰林《五經》博士。蹇義復舉 學錄楊敬、訓導何澄淳實,即授敬翰林編修,澄禮科 給事中,皆直弘文閣,與進同事云。

《聞見錄》:楊公翥以尚書掌部事,陝西守臣得玉璽,乞 頒示天下。公歷考傳記形製、篆刻,皆不合,且言「我朝 自有璽可傳萬世,無所事此。」乃寢不行。

《名山藏王享記》:脫懽襲殺阿魯台及其子,使人來告, 且欲獻前璽。上賜敕曰:「王言殺阿魯台,見王克復世 讎,傳國久近,不在璽也。王得璽,王自行之。」是為宣德 九年。

《瑯琊漫抄》:天順間,桂廷珪者,嘗館於錦衣門達家,刻 私印曰「錦衣西席。」後松陵驛丞甘某、洗馬江朝宗之 婿印曰「翰林東床。」一時傳笑,以為的對。

《懸笥瑣探》。成化六年三月,開封蘭陽縣掘地得二印, 上送於河南布政司。其大如今之府印,廣二寸,方圓 八寸,厚可五六分,文曰:「宣差副總領之印」,背有「天興 六年六月日行宮禮部造」十二字,旁書「宣差副總領 之印」七字,其一文曰:「尚書戶部郎中之印」,如今之縣 印,視總領之印差小,背有「天興六年二月行宮禮部」 造九字,旁亦正書「尚書戶部郎中之印」八字。此是大 金時物,而篆文不甚疊,字畫或五或七或九,皆取陽 數。天順七年時,予同僚張孟弼築堤捍河,亦嘗得一 印,文曰「行軍萬戶之印」,失記其所造年月,當是同一 時也。我朝凡印章每字篆、疊皆九畫,此正乾元用九 之義,豈彼之所能知哉?

《憲宗類編》:「文淵閣印不得下諸司」,「下諸司以翰林院 印。」

《續文獻通考》引「治十三年夏六月二十二日,獲玉璽 於陝西西安府鄠縣道安里,巡撫以聞。」

《春明夢餘錄》:弘治十三年七月,陝西都司都指揮使 楊敬等奏:「據西安府鄠縣道安里軍人毛志學狀,本 年六月二十二日午時,在本里趙綸村沿河邊澡浴, 得一玉璽。臣等辨得篆文,係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八字,背有螭鈕,其色洗白,光彩異常,厚一寸,連鈕二 寸,方員一尺四寸四分完全篆文明朗,刻畫奇古,殊」 無瑕玷。巡撫右都御史熊翀會驗,此即歷代傳國璽 也。除璽該熊翀差官齎進外,謹具奏聞。

《鄠縣志》:弘治十三年,陝西都御史熊翀等遣人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