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4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羅,曰「輪衣」,綴垂玉佩,間以五色垂犛尾,曰「流蘇。」頂四 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裡繡雲龍,遇雨則油黃繒覆 之。輅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龍平槃,上布錦褥, 前有橫軾,後垂錦軟簾。登車則自後卷簾,梯級以登, 四面周以闌,而闕其中,以備登降。執綏官先自右升, 立於右柱下,以備顧問。闌柱頭有玉蹲龍,軾前有牌, 鏤曰「玉輅」,以玉篆之。上有玉龍二,中設御坐,純以黃 香木為之,取其黃中之正色也。下有塗金蹲龍十六, 在平槃四圍。下又有拓角雲龍,金彩飾之。前後左右 各二,前有轅木三,鱗體昂首龍形。轅木上束兩橫竿, 在前者名曰鳳轅馬,負之以行;次曰「推轅」,班直推之, 以助馬力。橫於轅後者,名曰「壓轅」,以人壓於後,欲取 其平,車輪三歲一易。心用榆圜數尺,圈以鐵,以防折 裂。橫貫大木以為軸,夾以兩輪,輪皆彩畫,此輅下飾 也。每新輪成,載鐵萬斤。試之,左建太常,右建龍旂,插 於輅後兩柱之金環。前駕青馬,六馬,有鏤鍚、鞶纓、金 鈴、紅旄繡屜,金包騣,錦包尾,青繒裹索引之。駕士二 百三十二人。

誕馬十二人,左右索百二十八人,入轅馬十三人,龍頭子二人,前後包轅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輪四人,拓義四人,淨席四人,前攔人員一人,後攔人員一人,前攔馬八人,後攔馬八人,踏道人員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燭臺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員二人。又有呵喝人員二人,教馬官二人,捧輪將軍四人,千牛衛將軍二人,推輪軸官建八人,抱太常龍旗官六人,職掌五人,專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庫子八人,裝柱工匠二人,諸作工匠十五人,蓋覆儀鸞司十一人,監官三員。

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二年,命工部尚書莫將等製造 玉輅,以天禧、宣和鹵簿及工匠省記制度參酌,取文 質適中之制。玉輅,青飾,輅頂天輪三層,塗以綠,青羅 為衣,繡雲龍於上。上層一重,下層三重,每重綴鍍金 小鈴三層,飾以玉耀葉八十一,以金鍍銀鏤龍文置 於中。兩傍有金花插天輪之周回,形如蕉葉。輪傍有」 鐵圓筒,耀葉之下,皆有二鐵簪,入筒中,繫以青帶,圍 以輪。又青羅兩長幅表裡繡雲龍,自輅頂交於肆角, 分垂至輅臺下,謂之「絡帶。」或遇雨,覆以黃絹油衣。輅 之中,其頂中虛繡寶蓋,鬥以八頂,飾以八金龍,用香 檀木為之。御坐居中,純用香檀,不飾他物,取黃中正 色也。座之左右,金龍首銜珠穗毬一,「中兩龍,間一大 火珠。乘以金蓮花臺。」座之引手,亦飾金龍。倚背及座, 皆以金銀絲織成紋錦。曲几用香檀,覆以錦褥。御座 後垂錦簾,駕登輅則捲之。有梯級以登,飾以金綵雲 龍,每級皆覆以錦褥。東偏小梯級,執綏官由此先登, 以紅繩維其前,立於東柱,以備顧問。輅身四柱,皆飾 以金。前兩柱各有大金龍纏於上,傍有珠穗毬二。輅 臺中外皆設錦褥。臺之外前有橫案,謂之香檀。設金 鑪一、金香合二,立金鳳十二於前。案外有金纏龍燭 臺二,以金覆蓮葉足。案前裙板有四金龍,間玉方勝, 以明青表而出之。前有牌,篆書「玉輅」二字,以玉為之。 有結子,繫金鳳之足。旁有二金絲線結八垂牌,垂之 兩傍,中有玉連環結之。正垂牌上,玉環碾二龍,輅之 四面,周以欄,而闕其中,以備登降。每面於兩欄之角, 用玉蹲龍一,各有金圓照二,分置左右。玉羽臺一,居 中。羽臺插孔雀羽五枝,以辟塵四面,其數凡八,《圓照》 倍之。圓照名曰「照焰」,插以鐵簪,繫以繡帶,如耀葉之 飾,輪衣下垂。帶,間以玉珮,覆綴以鍍金鈸鈴,每垂 各六,與玉珮間設,周圍,數各十二。輅下有蹲龍十六, 以金鍍銀為之,在虛盤四圍之。兩傍有托角雲龍四, 金彩為飾,前後左右各二。又有一字小欄,飾以金,伏 於輅下,有朱圓木橫陳於前,在托角雲龍之內。輅前 有轅木,固以筋膠,飾以金碧,昂首鱗體如龍之狀,皆 飾以金龍。首之上有兩橫竿,青絲繫之。前曰「風轅」,飾 以青,列立鳳十二六,馬載以行。次曰「推轅」,綠色黑文, 衛士推之,以助馬力。其橫設轅。後曰「壓轅」,亦青飾,衛 士壓其後,欲取其平。左右冐以金龍。其輪三歲一易, 心用榆木,束以鐵圈,掩以金鍍銀輅,下橫貫圓木為 軸,冒以金筒,梗以金蹲龍簪,夾兩輪,輪文皆綵繪。其 輻飾以金花葉。衛士左右各六十人,以青絹裹大索, 鉤於軸首,而手入軸傍,金鐶引之而前,各以青索置 扇上。外有副輪二以為備,輅後飾亦如之。立鳳轅下 六青馬,四在轅內,二在轅外。又有六馬以備番用。馬 首被銅面,其額以畫獸,銜以鐵牛革裡。青絹表,鍍金 銅飾之。其背屜表以綠錦裡,以絹絹裹氈,六鈴七鈸, 置之兩傍。其領下青纓曰「綽頦」,覆以金鈸,每馬各一。 輅之所止有行馬二,飾以彩綠。左建太常十二斿,繡 日月五星。右龍旂職掌駕士二百三十八人,服平巾 幘、絹末額羅繡對鳳袍,皆以青,緋羅繡對鳳襖,又羅 抹帶、絹褲襪、麻鞋皆青色。青驄馬三十匹,執綏官一 員,捧輪將軍四人,呵「唱二人,前後攔馬各九人,踏道 二十二人,轅馬十二人,誕馬十二人,抱轅墜轅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