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NLC511-023031404016896-25115 余嘉錫論學雜著 下冊.pdf/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余嘉錫論學雜著

獵於此,改爲梁山。周迴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及古石盒跡。又有石臺,鑿石爲蓮花,周圍二丈。相傳有神僧說法于上。其下有洞,俗名黑風洞。山南爲古大野澤,《禹貢》所謂「大野既瀦」也。宋謂之梁山濼矣。』」
《明史》卷四十一〈地理志·山東·兗州府·東平州〉:「壽張縣南有梁山濼,故大野澤下流,東北有會通河,又有沙灣。弘治前,黃河經此,後湮。」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三〈東平州〉:「梁山,州西南五十里,接壽張縣界。本名良山。漢梁孝王常遊獵於此,因改爲梁山。《史記》『梁孝王北獵良山』是也。山周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下有黑風洞。山南卽古大野澤。宋政和中,盜宋江保據於此,其下卽梁山泊也。」

案:宋宣和元年,已降詔招撫宋江,故江之據梁山,當在政和中。顧氏此言,必有所本,說詳宋江條下。

又同卷〈壽張縣〉:「梁山濼在梁山南,汶水西南流,與濟水會於梁山。東北迴合而成濼。《水經注》『濟水北經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所云『背梁山截汶波』者也。又爲大野澤之下流,水嘗匯於此。石晉開運初,滑州河決,浸汴、曹、單、濮、鄆五州之境,環梁山而合於汶,與南旺、蜀山湖相連,瀰漫數百里。案:此所言與今本《舊五代史》不合,詳見後《日知錄》條。宋天禧三年,滑州之河復決,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濼。案:事見《宋史》卷九十一〈河渠志〉。政和中,劇賊宋江結砦於此。《金史》『赤盞暉破賊衆於梁山濼,獲舟千餘』,又『斜卯阿里亦破賊船萬餘於梁山泊』,蓋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