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NLC511-023031404016896-25115 余嘉錫論學雜著 下冊.pdf/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淵,北流斷絕,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張澤濼。』《宦者·楊戩傳》云:『梁山濼,古鉅野澤,綿亘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蓋梁山濼卽古大野澤之下流,汶水自東北來,與濟水會於梁山之東北,迴合而成濼。宋時決河匯入其中,其水益大。故政和中,劇賊宋江結砦於此。其後河徙而南,濼亦漸淤。迨元開會通河,引汶絕濟。明築戴村壩,遏汶南流。歲久塡淤,遂成平陸。今州境積水諸湖,卽其餘流也。」

案:明築戴村壩事在永樂九年。見《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其後四十餘年,梁山濼猶存八十里,謂以築壩遂成平陸者,非也。《一統志》此條,可與《方輿紀要》參看。嘉慶重修本卷一百六十五刪去「故政和中,劇賊宋江結砦於此」一句,極謬。

又卷一百四十二〈泰安府·山川〉:「梁山在東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兗州府壽張縣界。《史記·梁孝王世家》:『北獵良山』注:索隱曰:『《漢書》作梁山。』《水經注》:『濟水北逕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曰:「背梁山,截汶波」,卽此處也。』舊《志》:『山周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下有黑風洞。宋政和中,盜宋江等保據於此。』其下爲梁山濼,詳見兗州府。」

案: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百七十九沿用此條,刪去舊《志》以下四十一字,蓋纂修諸公不信宋江曾據梁山濼,遂奮筆刋削,殊失疑以傳疑之意。然其兗州府梁山條,因全襲乾隆《志》之舊,致刪除未盡,尚存宋江寨三字,不悟其前後矛盾。書有愈修而愈亡者,此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