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State Council Gazette - 1991 - Issue 02.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配套发展商业网点、教育和医疗设施、文化和体育场所,提高公用设施的普及水平。乡村住宅建设要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地建设公用设施。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26)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第三产业比较落后,行业不全,服务程度低,目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后十年,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分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市场环境和规则。努力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那些目前比较落后而又急需发展的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第一、第二产业。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由现在的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

(27)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分割与封锁严重,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今后十年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要认真贯彻执行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根据全国一盘棋和全国是一个统一市场的精神,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出发,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础。以跨省、区、市的横向联合为补充,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形成有利于发挥地区特色和区域协作的经济体系,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和地区经济的特色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和跨省、区、市的经济联合,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各自完整的经济体系。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不同产业在投入产出效益上有较大差异。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结合起来。地区倾斜的依据,是该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对宏观经济的专业化贡献。实行倾斜政策要适度,以避免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引起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资源地区和加工地区的关系。沿海地区要根据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而资源缺乏的特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