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 talk:正心得自由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作者-至岳/編輯-正心得自由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考进厦门大学历史系,当时系主任是明清史专家傅衣凌教授。当我们踏进这所享誉国内外的学府时,就参加了“反右”的批判会,会上受批的是陈碧笙教授,我们是新生不知因由,只听有人在会上批判陈教授讲课及参加历史研讨会时,用英语发言讲解。听了批评会,内心觉得:陈教授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会用英语教学、发言!这是当年的心里事,以后我却特别崇拜他。十多年后,我回学校参加厦大七十周年校庆,陈教授已平反,听说他对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了更新的研究和论文,就拜托当时的校教务处长柯友根老师(他是我毕业论文指导师)向陈教授借来一阅;拜读以后,觉得陈教授对施琅历史功勋的正面论断,正是我心中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 。

我们系里有一位年纪颇大的古文学教师,名叫陈文松,他眼力已不大成,但他在教我们《左传》、《春秋》时,根本不用看,篇篇倒背如流,解释清楚确切.陈老师学识广博,当时厦门大学发展郑成功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铸的草书“朱成功”那个朱字,就是陈老师考证的.他认为:郑成功赐国姓,明朝皇帝姓朱,因此明朝钱币上铸朱姓. “朱成功”钱币现在保存在厦门,两位老师对施、郑两位英雄的研究,都各自有成绩。笔者近读施、郑史迹,颇受益智,现试说其异同。 施琅,福建晋江衙口人,1621年(明·天启元年)出生;郑森(郑成功原名)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在日本长崎平户。施琅比郑森大三岁,他俩同是福建泉州府人,也一样出生在明末清初我国“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不管施、郑俩各自出身与背景不同,各自为国家统一立功的动机不同,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人一样都是对统一祖国作出贡献的中华民族大英雄。

现在,我们根据史实对施、郑作些比较,评说两位英雄人物的异同。 施、郑俩年龄相差甚少,可出身却十分不同。从史料看,施琅是出身于贫穷的平民家庭,而郑森则是出身于集官、商、海盗淤一门的富裕之家。 施琅出生在常遭倭寇和土匪抢掠的南浔乡衙口村,祖父施一举逃难时,摔断了腿,一只眼睛因伤失明;父亲施大宣也是个“遭外衅,家落”(施德馨《襄壮公传》)的老实平头百姓;施琅还有一个平民叔父施大突。还有施琅三兄弟:大哥施肇科,早亡、施琅本人,还有一个少他三岁的弟弟叫施显。

郑森的家世则十分显赫,据[清]郑达辑的《野史无文》卷十二《郑成功海东事》《郑成功传》中记载,郑森的父亲郑芝龙初随泉州人李习(旦)贩货日本李习看重郑芝龙“抚以为子”并且“为芝龙婚于长崎王家”。后来李习死了,“芝龙乾没其货财”。后因崎王的信任,又“使芝龙主舶”,到“闽浙互市易”,赚了巨量的财物。并被推为八舶之长,“往来泛海洋,久之为盗。”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初(1627年),郑芝龙船队的海盗行径是:“攻同安、海澄。败泉州兵。”后来“受巡抚都御试史沈犹龙约,遂纳款降。”封为“游击将军”。郑成功的两位叔父郑芝虎(豹)、郑鸿逵也跟随归顺朝廷。郑芝虎在平海盗刘香老时与香老“徒手搏相持落海中俱死。”郑鸿逵到南明弘光帝(朱由崧、1644-1645年在位)时,“封靖虏伯”,隆武帝时封“定国公”。而郑芝龙在弘光帝时,就封其为“南安伯”;至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在福州即位时(1645-1646),“进太师平国公。”此时,郑芝龙在南明小朝廷中,可挟天子而专横跋扈 ,致而隆武帝“欲裁抑之,然卒不可得。”可见郑森的父、叔在南明小朝廷中,已经官居极品。后来,郑芝龙在同乡洪承畴(南安英都人,1642年降清)领清兵入浙时,“持两端,遣人私款洪承畴。”南明国公郑芝龙转投清廷。

1628年八月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招纳漳、泉等地灾民数万,用海船运送台湾垦荒定居,成为组织大量移民到台湾开发的第一人。郑芝龙虽非有心,但此举客观上却为郑成功以后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建立“匡复明室”的巩固根据地开了先河。而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更可供郑森参考。 施琅七岁就上私塾读书,但由於家道中落,“年未及冠,学书未成,弃而学剑”,“遂智勇为万人敌。少年施琅挑盐、采薪、当佣工,什么苦活都要干,但他生性勇猛好动,更有将帅之才与潜质;他在《都阃安侯施公行述》中记述他弟弟(即都阃安侯施显)曾向他说:“大丈夫当磊磊落落,著勋名于千古。今四方骚动,正英雄建立时,吾兄弟膂力不让古人,安用伏首三家村事经生伎俩为!”施琅听了弟弟这番话“壮之”。给予鼓励、肯定、认可,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志向:“著勋名于千古”。

施琅十七岁那年,靠自己的神力投入己被崇祯皇帝招抚了的郑芝龙军中,当上千夫长。但投军三年,从未见到芝龙兄弟,更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所以当其弟施显来投奔时,他将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自己毅然回家乡衙口,另觅出路。过了三年,施琅己23岁,在一位名叫施福的族叔力荐下,郑芝龙让施琅当施福副手((施福此时是郑芝龙帅府将中军)。在剿灭泉郡盗贼叶绩、徐晃及“扫靖江、赣、闽、粤三百馀贼盗之寨,降世魁数十“(见《襄壮公传》)后,才被提升为游击将军。1644年大明王朝覆灭后,五月,福王朱由崧(即南明弘光帝,1644——1645在位)在南京称帝,郑芝龙被封为南安伯,施琅遂被升为副总兵。朱由崧在位不到一年,弘光朝即灭亡。郑芝龙等拥立唐王朱聿键(隆武帝,1645—1646在位)在福州称帝,郑芝龙被封为平国公,施琅随同被提升为佥都督,任左冲锋,施显也授锦衣卫。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郑芝龙见南明气势己完,打算降清,故将五百艘战船的水军撤回晋江安平,并调回施琅部队。隆武帝被俘,绝食饿死于福州。11月15日郑芝龙降清,施琅无可选择地随主将投附了清廷。 郑森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田川氏(翁氏)所生,可以说是中日混血儿,1630年(崇祯三年)七岁,他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即“延师授学”。十岁就能写八股文。恰当明朝覆灭那年(1644),文章华丽典雅的郑森21岁,以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并以儒学大师钱谦益为师;学习之馀,也喜舞剑、弯弓。1645年郑森在其父郑芝龙引荐下,到福州朝见了隆武帝(郑芝龙等所拥立的),“帝以芝龙故,封忠孝伯,既而授招讨大将军;许便宜拜官(可以自主选择将官)。”并赐郑森国姓“朱”,改名“元功”,因明太祖名朱元璋,讳“元”字,故改“元”为“成”。史书上的郑成功、国姓爷、或钱币上的“朱成功”都是指郑森。据《野史无文》《郑成功传》记载:“日本之法,中国人婚於日本,不得归。”由于“芝龙主舶,携夫人(儿子)共载,因得与之归闽。”因此,郑森也得以随父母回国,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忠君不贰,后来还赶走荷兰人,收复我国领土台湾,成为我国的民族英雄。因郑芝龙的缘故,郑成功一踏足建功立业的官宦之道,就十足风光,这与施琅那坎坷征途和艰辛奔波相比较,有如天渊之别。

出身清贫的施琅,少年时也受儒家思想教育,他一样有忠君不贰思想、孝悌观念,跟随郑芝龙抗清、投清,只是对主帅芝龙的“忠”和效命,绝不能说他是“贰臣”(有人还污骂为“汉奸”),当然也谈不上当时施琅己认识到我们今日的民族观:以汉族为中心、汉人当皇帝才算正统,这是狭隘民族主义、是错误的。其实,明(汉)朝换清(满)之前,我国己有地跨欧亚、蒙古族人统治的大元王朝;而在施琅生活的青壮年代,1644年崇祯帝亡后,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风雨飘渺中的南明小王朝又先后在南京、福州、广州建立了一年至40天的几个短命政权,在北方满族人建立了大清王朝,顺治皇帝(1643—1661)己在北京即位。

政权更迭如此频繁,施琅在这个大漩涡中,因应各种实际情况与不同境遇,为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顺潮流向前,应予肯定。!郑成功门第显赫、家庭富有、进国子监太学,又识刀剑,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时代骄子。可惜他青壮年所处时代,正是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他在三十九岁的短暂一生中,征途也满是荆棘与坎坷。然他对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刻骨铭心,以匡复明室为己任,忠君不贰,至死不变。当他的父亲劝他降清时,他写信劝告父亲道:“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己。”顺治三年十一月“清兵入泉州,掳芝龙室,淫成功母,母耻之,自缢而死,遗书成功:”涤肠腹以殓。成功遂起兵。”(见《野史无文》《郑成功传》)如此奇耻大辱,郑成功怎可忍受!国恨家仇,他投笔从戎,树起“杀父报国”旗帜,进行招兵买马,矢志抗清。历史在发展,形势比人强,不用说他父亲,当时连科甲出身、最讲究忠君不贰的士太夫如洪承畴、钱谦益(钱还是郑成功儒学之师)等,也都投降了清廷,这对他心理上难免有很大的冲击。

虽然,郑成功曾在厦门海战中大胜八旗军。可是,当时全国基本上己无其他反清武装力量,郑军孤军作战,坚守厦、金二岛,最后难免失败。为让匡复明室有个较稳固的后方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他父亲郑芝龙曾大力移民、开发过的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乘350多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浩浩荡荡直取宝岛台湾,给霸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予沉重打击。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正式向郑成功呈上降书,台湾终于回归中国。成功在台设置天兴、万年两县,在澎湖设安抚司,“取台湾地筑为明都”。他此举动虽是为反清复明建立较巩固的基地,历史却公正地使他成为我国的民族英雄,他的功勋和名字永垂青史!

施琅随主帅(郑芝龙)附清,动机也绝谈不上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更不可能上升到我们今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当施琅在清军中受赫尚久阴谋追击,突围出走至黄岗时,顺治六年(1649)二月,他转而跟随原主帅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一起反清复明。这既保存他领带下的一支只有800多人小队伍免于覆灭,也为自己他日“著勋名”保存有用的实力。事实上,施琅率领下的士卒,很快就成为郑成功部队的重要力量。施琅任郑成功军的左先锋,在攻夺云霄、平定白灰寨、破溪头寨、生擒陈禄、招抚万礼,为郑军立下卓著战功。更重要的是施琅妙计智取厦门(此时厦门是郑成功族兄郑联、郑彩占地),为郑军奠定了抗清基地,这事也显示出施琅是个富于谋略、胆识过人、知兵善战的大将之才。

由于施、郑出身和经历、个性和思想各不同,施琅每投身于一建功业事,都忠心耿耿,尽心尽意;他的人生观、军事谋略与胆识,使他处事果断、深思卓见,也显得他恃才傲物。而郑成功虽文武全才、谋略卓远;但刚愎自用、已意执着、治军过于严酷,显得过于寡情义薄。以前史家确有褒郑贬施,今日笔者无意贬郑褒施,就事论事,施琅嫌隙的发生和后来迫得施琅离郑军而附清,主要责任多在郑成功。

几个引起施郑嫌隙发生的例子可以说明。1.郑成功在征剿地方土豪势力、扩大郑军反清力量时,所到之处强征横敛,常祸及百姓。出身贫困,较亲近乡亲平民的施琅,对此自然感到切肤之痛。故郑成功“会以粮匮,议剽掠粤中,公正言以阻”(襄壮公传)。施琅这个正确阻止,郑却心怀不满,只是隐忍不发作,剽掠不停止。

2.郑成功要占取产粮区潮州,命施琅切断潮州东面环溪的浮桥,施琅连攻三天不下,最后是郑成功强令施琅部的亲随把浮桥烧断。郑成功竟然话带嘲讽地说:“谅一桥难拔,尚欲图大?”矛头对准施琅地下令道:“今日本藩亲督,有奋勇拔克者,重赏升擢;退却者,不论总镇官兵,立即枭示!”“总镇官兵”(见郑成功书记官杨英《先生实录》)已将施琅包括在内了。也就说,生计琅若也“退却”虽是总兵,一样“枭示“!后来与此事有牵连的陈斌在向郑成功“密启一禀”,告发施琅兄弟跋扈后,竟脱离郑军帅兵潜逃。这件事更使郑成功对施琅心存怨恨、猜忌和起了戒备之心。

3.南明末帝永历五年(1651年),已是清顺治八年了,此时清兵气势如虹,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挥军围剿位于广东肇庆(有时在广西南宁)庸碌无能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小王朝,很快地攻下广州。对此,郑成功执意南下勤王,要与清军一拼,以保南明末帝。施琅对南下勤王之举,分析了双方军事形式,对郑军此举根本很不看好,但又恐惹怒上司,因而婉转地假托梦来劝谏郑成功放弃南下的计划。他说:“勤王臣子职分,但琅昨夜得一梦,甚然不利,乞复细思。”本就对施琅心蓄反感的郑成功,认为施琅心存胆怯,临阵内避,托梦之言有动摇军心之嫌。于是解除了施琅左先锋之职,并摘其印,立即遣送回厦门。然而郑成功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他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不信忠告付出了惨重代价。

4.有关曾德案,有各种不同立场的记载,但综合起来,事实应是;曾德原是郑彩(郑成功族兄)的部将,郑成功采用施琅妙计袭取厦门(郑彩之兄郑联被郑成功部将杜辉伏杀)后,郑彩带军投郑成功,被收编,曾德分拔在施琅手下听候差遣。当曾德见到施琅与郑成功经常磨擦,而且施在郑军中也日暂失势,善于钻营的曾德,利用在郑军中的旧关系,擅自离开(出逃),转投到郑成功帐下。施琅闻知自己的部下曾德逃走,立即派人捉回。郑成功闻知曾德被施捉回,并要依律执军法,本是小事一件,可不理采,可他对施琅本就有心病,所以立即“驰令勿杀”!性格刚烈的施琅也愤然,他反问郑成功:“法者非琅敢私,犯法安能逃?使藩主(郑成功)自盾其法,则国乱矣。”(见江日升《台湾外记》)施琅依军法,不买郑成功的账,还是把曾德杀了。于是郑成功大怒,下令捕杀施琅及其父,弟。施琅逃脱,其父、弟却被郑成功杀害。对于这件事,平心而论,郑成功若非本来就对施琅有心病,一个原来就收编在施琅部下的士卒,逃来转投自己帐下就应拒绝,并促其回施琅部,事也就完了。可郑对施早存心病,因而对曾德心存偏袒,闻施琅捉回曾德时,他竟急令勿杀曾德。郑是施工的上司,施是曾的上司,曾德犯法,施琅貌视郑成功“勿杀”令的权威,执法杀了曾德(且不论曾德该不该杀);施琅犯了郑成功“勿杀”曾德之令,郑成功却追杀施琅不逞后,把施琅父、弟都杀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被迫只有投附清廷之路可謂逼上梁山。不管怎么说,依法,依理,郑成功如此苛待施琅,实在是蛮横无理,而且过于凶残。郑成功一生坚持“反清复明”,最后是失败了,这虽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但也因他与施琅之间关系搞得如此僵局,致而失去了施琅兄弟这两名虎将,最终也失去了他一生坚持的忠君,忠明(汉),“匡复明室”事业。施琅出身平民,对百姓亲近,也体恤民情,早在跟随郑成功广东剿匪征粮之时,他对郑成功采取“男女一尽剿杀无遗”的做法就十分的反感,表示过反对。而自小到大锦衣玉食的郑成功,由于其父在海上贸易、掠夺积聚的巨额家财,使他养尊处优,不懂民间疾苦。加之性情暴躁、刚愎自用,他不只对施琅残暴,在攻打清军时,战胜了对俘虏不抚却杀。1660年,郑军攻打厦门清军,清兵大败,被击沉十三艘战船;走投无路的清军放下刀枪投降,“后亦被成功溺于海。”(《见台湾外记》)郑成功派守高崎、五通的右虎卫陈鹏暗欲降清,他虽率领辖下将领围攻施琅带领的清军,杀清兵无数,并俘三百多人。当郑成功查知陈鹏与施琅密约欲降清时,“遂将其逮捕,陵迟处死,祸及全家。”对所俘三百多名清军,也“断手割耳放回”,郑成功自起兵反清以来,执法严酷、以杀立威,在一百多次战役中,被他殊杀的部将多大七十余人,有的还祸及妻室、家人。如此严酷对待下属,怎得军心、民心?“反清复命”岂能不败! 郑、施两人在明(南明)、清两朝担任的最握实权的官职,施琅当然是“福建水师提督”。他亲自征募水兵,亲手组建清朝首支水师部队,自己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统帅,而郑成功则是“招讨大将军”。1662年6月23日,离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到五个月,招讨大将军在台湾逝世了,他为明室尽忠尽力,南明皇帝封过他忠孝伯、威远侯、延平王,但他“藏其印不用”只称“招讨”。

郑成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这是他生命历程中最辉煌、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迹。数百年来作为民族英雄受海内外华人的尊重、爱戴,他的名字史书上永放光芒。而施琅的光辉事迹则在郑成功逝世之后,也一样是在收复台湾统一祖国这伟大历史功绩上。施郑收复台湾功绩一样伟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施琅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事业的继承人。两人的动机虽不同,但效果一样。施琅的光辉事迹,使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1662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被清军杀害,明朝政权应该是彻底覆灭了,改朝换代,由明朝改换成清朝的争斗已经结束。我们史书有这样写称:李唐、赵宋、朱名(以皇帝姓氏称朝代)、蒙元、满清(以皇帝所属民族称朝代)那么,其时既是无朱姓皇帝,只有爱新觉罗氏皇帝了,可过去“史家”还是将郑经(郑成功之子)守据在台湾经营的年代称为“明郑时代”。

其实,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部将是推郑世袭(郑成功之弟)为护理,主持台湾事务的。但郑世袭却密谋自立,与守在厦门的郑经形成相拒对立局势,郑经闻知此事后立即在厦门继承父位,自称“世藩”随即进兵台湾,迅速平定了他叔父郑世袭在台湾掀起的内乱之后,又回厦门。此时郑经虽可反清,但已不想,也不能复明了。水师提督施琅查知郑氏集团近况,决定给回厦门的郑经予以打击,也为自己新组建的水师作一次实战演兵。1663年四月施琅派船20艘突袭郑军,杀伤郑军200多人,夺战船5艘以及武器物资装备一批,并活捉参将士兵二十多人,施琅按清政府招抚政策善待之。施琅对郑经军初试牛刀,大获全胜,既鼓舞了士气,也提高了这支水师部队声威,更让清廷认识到自己的领军、治军才干。乘胜进击,五月十八日施琅向清廷呈上《密陈进攻厦门疏》机密奏折,力陈郑经军“慌乱不堪,惊魂不定。”指出“若不趁此良机而取之,致失机缘,必将贻误谋略……”造成后患。并且向年轻的康熙皇帝表态:“臣必身先士卒,誓将二岛顷刻扫清,”六月,清廷决定让施琅等将领相机进剿驻于金、厦的郑经军,经过充分讨论和准备,康熙二年十月施琅会同福建总督李率泰等共同作战,于21日占领厦门、26日夺取金门,郑经逃到铜山去了。在金、厦战役中,施琅既重视搜集敌情,又准确判断形势,注重进攻策略、战术,指挥得力,临阵作战英勇,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天才和智慧,也显现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

经过韬光养晦十多年,在清廷大臣们对台湾“弃留‘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施琅挺身而出,言人不敢言,力陈将台湾划归朝廷的重要性。在他的奏折《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提出:台湾的弃留”事关朝廷封疆重大“,并向康熙帝坦然直指:“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1683年,六十三岁的施琅终获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争得收复台湾“专征权”,兵不刃血,收复宝岛台湾。施琅虽与郑氏有世仇,但他在攻台前表示:“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又说,郑军若来归顺“当即赫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见富鸿基:《靖海纪事序》)实际上施琅攻占澎湖时,善待郑军俘虏,他对四千多名降卒,都予以优厚待遇,给他们饷米;有病的还给医。施将军还曾严下命:戮一降卒,抵死。又宣布:“吾断不报仇。当日杀害吾父者已死,与他人无干。”“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还下令减免澎湖各岛居民三年的赋税。并在他《晓谕澎湖安民示》中,明确宣布澎湖之地是“王地”、之民是“王民”,他已首先将澎湖视为国家版图中的领土了。施琅不但指出收复台湾、将台湾划入国家版图的重要性,而他在征战中对治军,优待俘虏等重要问题上,的确都比郑氏高出一筹,从史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心胸宽广、眼光独到,爱家乡、爱人民,为大清皇朝尽心尽力的施琅大将军。

施、郑两位英雄平台壮举和开发、治理台湾的功业都被载入史册,都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铭记于心。这是他俩最光辉的共同点。然而两个人由于家庭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不同,最后结局也不一样,不过他们俩统一祖国之功则一样的。过去曾有过褒郑贬施的不公,今天笔者此文只是循着历史发展规律,以史实为依据,比较两人之异同,绝没有褒施贬郑之意,只还历史之真实。民族英雄郑成功官至延平王(藩王),可这只是南明末代永历皇帝的封赐;而爱国将领施琅大将军的官衔是: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兼管福建(统辖台澎)水师提督。这却是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最突出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封赐。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的公正。我们永远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我们更永远铭记民族英雄施琅大将军!


(作者至岳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晋江专署清资办干事,后旅居香港,已退休)


发起与正心得自由的讨论

发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