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通史/卷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臺灣通史
◀上一卷 卷二十七 農業志 下一卷▶

本文

[编辑]

  連橫曰: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饑。是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則農業重矣。臺灣為海上荒島,古者謂之毗舍耶,梵語也。毗為稻土,舍耶莊嚴之義,故又謂之婆娑世界。是臺灣者為農業之樂國,而有天惠之利也。然土番狉榛,未知耕稼,射飛逐走,以養以生,猶是圖騰之人爾。及宋之時,始通貿易。元、明以來,移民漸至。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謀於鄭芝龍,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與一牛,載至臺灣,令其墾田築屋;秋成所穫,倍於中土。以是來者歲多。荷人既至,制王田,募民耕之。所產之物,米、糖為巨;以其有贏,販運中國,遠至日本、南洋,歲值數十萬金。鄭氏因之,改為官田,又布屯田之制。漳、泉、惠、潮之民望風而至,拓地遠及兩鄙,所產愈豐。土地初闢,厥田上上,播種之後,聽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穫倍屣。餘糧棲畝,庶物蕃盈。民殷國富,故能以彈丸之島,拮抗中原也。

  歸清以後,農業愈興。舊額正供徵穀九萬二千一百二十七石。至雍正十三年,新墾田園,增徵八萬零七十五石;而糖亦漸盛。三縣每歲所出之糖,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斤。青糖百斤值銀八、九錢,白糖百斤一兩三、四錢。全臺仰望資生,四方奔走,圖息莫此為甚,故為貿易之大宗。然自朱一貴平後,定聯鉫之法,非經數旬不能齊一。及至廈門,歸關盤查,一船所經,兩次護送、八次掛驗,俱須糜費。是以船難即行,運費貴而糖價賤矣。

  當是時,彰化初建,淡水亦開,移住之民,盡力畎畝,而施世榜、楊志甲之流,且投巨資,鑿陂圳,以大興地利。臺灣之溪,自山徂海,源遠流多,引水入渠,闢圳道之,蜿蜒數十里,以時啟閉,故無旱澇之患;而歲可兩熟。或於山麓壟畔,築陂於窪,積蓄雨水,以資灌溉;大者數十畝,而旱田有秋。其瘠者則種番藷、播山菁,故無凶年之患。

  臺灣之地,以田育稻,以園植蔗。植蔗之後,可收兩年,改種雜穀,以休地力。而稻田則以水利之富,壅肥之厚,可歲歲耕也。上田一甲收穀百石,中七十石,下四十石,唯視其力之勤惰爾。

  雍正九年,部定臺灣徵收正供之穀十六萬九千二百六十六石餘,支給戍臺兵米為穀八萬九千七百三十石,例運督標兵米為穀一萬五千五百七十石,福建兵眷、金廈兵米五萬五千二百十七石,又運福、興、漳、泉四府平糶之米十二萬二百八十七石。通計徵穀不敷起運,乃以四府穀價發臺,分給四縣,糴補足額,語在糧運志。先是雍正元年,巡撫御史黃叔璥以臺灣之米出口日多,恐其接濟洋盜;或以市價騰貴,慮生事端,奏請禁止。從之。於是漳、泉之民仰食臺米者,大形困苦。四年,閩浙總督高其倬奏言:『臺灣地廣民稀,所出之米,一年豐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為自身食用,亦圖賣米換錢。一行禁止,則囤積廢為無用。既不便於臺灣,又不便於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勢不得不買,臺灣之民亦勢不能不賣。查禁雖嚴,不過徒生官役索賄私放之弊。臣查開通臺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資藉,不苦乏食;二、臺灣之民,既不苦米積無用,又得賣售之益,則墾田愈多;三、可免泉、漳、臺灣之民,因米糧出入之故,受脅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買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開通米禁,有須防之處二端,亦不可不加詳慮。其一於冬成之時,詳加確查。若臺灣豐熟,即開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販賣。雖年歲稍豐,而一時偶有米貴情形,亦即隨時查禁。其一泉、漳之民,過臺買米者,俱令於本地方報明,欲往臺買米若干,載往某處販賣,取具聯保,詳報臣等衙門。即飛行臺灣及所賣之府縣,兩處稽查。如有不到,即係偷賣,必嚴懲聯保,究出本船之人,盡法重處。如此查防,自不至接濟洋盜矣。』疏入,從之。漳、泉之人深以為善。然出口既多,市價自騰。已而頒定商船渡廈者,每船限載食米六十石,以防偷漏。漳、泉米少人眾,恃臺供給,一旦不足,粒食維艱。於是多至臺灣,歲率數萬人,半為流民,坐而待食,米價遞起。乾隆七年,巡臺御史書山、張湄奏言:『臺灣雖稱產米之區,而生齒日繁,地不加廣;兼之比歲,雨暘不時,收成歉薄,蓋藏空虛。歷奉諭旨,臺民無不感激。唯是內地臣工未履其地,徒執傳聞。如御史陳大玠生長泉州,尚疑臺郡有岐視漳、泉之見。不知臺灣固為東南之藩籬,八閩之門戶,而與漳、泉所係尤非淺鮮。臺灣四面俱海,舟楫相通,唯泉、廈爾。而泉、廈又山多地少,仰藉臺穀。是臺灣之米有出無入,猝有水患,非如他郡,可有鄰省通融、商賈接濟也。臣等蒙皇上畀以巡視重任,豈不知春秋嚴遏糴之戒?況全隸閩省版圖,原無彼疆此界,而於海口之米,不得不責成官吏,嚴其出入,實由事勢使然也。若任其運載透越,則臺穀指日可竭,而地方不能安謐,日後之漳、泉亦無從而仰藉矣。此臣工之籍隸漳、泉者,亦宜為久遠計,而毋徒務爭目前之利也。夫臺地之所出,每歲止有此數,而流民漸多,已耗其半,復有兵米、眷米及撥運福、興、漳、泉平糶之穀,以及商船定例所帶之米,則通計不下八、九十萬石。此則歲歲豐收,亦斷難望其如從前之價值平減也。是以臣湄同前任滿御史臣舒輅有請建府倉以裕民食之請,工部給事中楊二酉有先實臺倉之奏,臣等於上年十月,亦有請禁透越私渡之摺。即今閩省督撫二臣議復科道楊二酉等條奏,亦以臺倉之積貯不充則內地之轉輸易竭,海外設有緩急,他處難以接濟為慮。但督撫所議,今臺灣四縣貯粟四十萬石,恐一時買足,為數太多,為期太迫,應定三年之限,照數購買。而部臣議復,以採買倉穀,定例年歲豐稔,應全數採買,並無逾限三年之期。臣等伏思臺灣上年收成實止七分,既非豐稔,似不得全數採買。且楊二酉原奏,請先實臺倉,然後買運內地。該督撫等以內地兵糈民食,無從措辦,關係非小,仍請照舊撥運。部議既准其奏,而本處貯穀,又不寬其期限,未免米價更昂,轉於民食有礙,是不若督撫所請三年之議為得也。再楊二酉所稱內地發買穀價,僅三錢六分,或三錢不等,裝運腳費俱從此出。從前穀賤之年,原足敷用,今則不免賠累。嗣後必依時價運費發買。該督撫亦請以後按歲豐歉,酌量增減,所見相同。而部臣拘於成例,謂從前並無以歲之不齊,稍議加減,恐啟浮冒捏飾之端,是猶以從前之臺灣視今日也。查上年臺灣於收成之際,米價每石尚至一兩五錢,則穀價亦在七錢上下,與從前大相懸殊。可知原議穀價,即不論裝運腳費,已不抵時價之半。倘仍不議增,必致因循歲月,互相觀望。若勒以嚴限,迫之使趨,非縣令受賠償之累,即閭閻罹價短之苦。小民終歲勤勞,至秋成而賤賣之,既失皇上愛民重農之意,若使有司賠墊,勢必那移虧空,亦非皇上體恤臣下之心。伏乞准照督撫所議,按年豐歉,酌量價值,及時採買,庶於海外地方,實有裨益。』於是減運四府平糶之穀七萬二百八十七石,以實臺倉。而內地窮民無所得食,來者愈多。二十年始悉停運,來者益眾。遂侵越界石,爭墾番地矣。

  臺灣熬糖之廠,謂之廍。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設者也;二曰頭家廍,業主所設者也;三曰牛奔廍,蔗農合設者也。每奔出牛三,為園九甲。一廍凡九奔,以六奔運蔗,三奔碾蔗,照鬮輪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各鄉莫不設之。製糖之期,起於冬至之前,清明而止。每甲竹蔗可得青糖六、七十擔。製糖之時,須用糖師。以蔗漿入鑊煮之,候其火色,入以石灰。俟糖將成,又投萆麻油,恰中其節,乃移於槽,以棍攪之,漸冷漸堅,是為青糖。最佳者曰「出類」,次曰「上斗」,又次曰「中斗」。又有白糖,其法以成糖時,入於內,下承以鍋,而受其汁,謂之糖水。上蓋以泥,約十四日,其色漸白。易泥蓋之,凡三次,悉白,唯下稍赤爾。白糖至佳者曰「頭擋」,色皎味香,從前盛消蘇州。次曰「二擋」,又次曰「三擋」,色稍遜而味甘。臺南郡治所製白糖,謂之「府玉」,馳名各埠。糖水再熬之糖曰「赤沙」,性涼可解毒,又以釀酒。白糖再熬成塊,剖而為片,甚堅若冰,謂之「冰糖」,亦曰「糖霜」,價較貴。歸清之後,部議歲採臺糖,諸羅知縣季麒光慮其病官損民,上書督撫,略曰:『白糖興販,關係軍需。在國賦為重,在民力為最難。二十四年,臺灣辦糖一萬一千石之額,派於臺灣縣者六千石,派於鳳山縣者一千五百石,派於諸羅縣者三千五百石。鳳、諸兩縣以車少糖虧,興販需時,皆挪移正項,重價購買。自知有累考成,不敢計及利害。但明年糖數又復倍增,六千石者將一萬二千石矣,一千五百石者將三千石矣,三千五百石者將七千石矣。查民間蔗車並未添設,若取足於民,斷不能使窮山荒海之殘黎,堪此重困。若取足於官,更不能使蹈險覆危之貧吏,勝此累賠。即立加參處,而終無所濟。卑縣等悉心籌畫,不得已欲照內地按田辦課。援今年漳、泉之例,計三縣田園之數,照甲勻辦,庶幾眾擎易舉。計按田辦糖,其便有三,而應議者亦有三。每田園一甲,出糖數十斤,給以部價,不致賠累;一便也。種蔗之園,有糖可完,不煩別買,未種蔗之田,零星買納,不須躉辦,糖價不至頓昂;二便也。佃丁知今年之糖出之於田,明年不煩督勸,皆急公插蔗,糖額自敷;三便也。其所應議者:一、水田與旱田之分也。官佃田園多係水田,不宜插蔗,其收倍厚。文武官田皆屬旱地,雖可種蔗,其收甚薄。故鄭氏之糖,皆辦於水田之佃丁。今總計三縣水田幾何,應辦糖幾何?旱田幾何,應辦糖幾何?斯則難於均矣。一、官田與民田之分也。民田者,令佃耕無主之地,按甲而納糖,眾所願從。自將軍以下各自管耕督墾,即為官田,其數已去臺灣田園之半。今使之急公辦課,不特事難勢格、仰觸忌諱,即佃丁管事亦非縣令所能制。縱目前自認均辦,在民田竭蹶而供之,而官田之糖,臨時違誤,咎將誰任?一、官車與民車之分也。種蔗之人既豎車熬糖矣,若使之一無供辦,反可昂價轉售,是利歸車戶,而累及百姓也。查三縣民車舊額計五十張,而各衙門新立之車亦不下五十張。按車而責以一百石,在民車較今年之徵已省三分之一,即官車之糖,現有部價支領,誰敢阻撓?而佃丁亦不必拘每甲一石之議,可以少紓貧民衣食之資矣。卑縣臆見,以官車與民車均派、官田與民田勻辦,再為分別水田、旱田之輕重,約計官民之車百張為率,可得糖一萬石。官佃田園八千三百九十一甲,文武官田一萬六十二甲九分,就田勻派,以審乎輕重之宜,毋誤賦,毋厲民,立一時之計,垂萬世之規。則小民頌德,下吏沾仁,共為不朽矣。』夫臺灣產糖,三縣為多,彰化尚少。及至乾、嘉之際,貿易絕盛,北至京、津,東販日本,幾為獨攬。郡中商戶至設糖郊,以與南北兩郊相鼎立,謂之三郊。挹注之利,沾及農家。年豐物阜,生聚日眾,一時稱盛。洎蔡牽之亂,俶擾海上凡十數年,帆檣斷絕,貨積不行,價乃愈落,而農家損矣。當是時,噶瑪蘭初啟,產米多,糖價亦漸復。續以英人之役,海上又警。自是以來,開口互市,暹羅、安南之米,爪哇、呂宋之糖,配入中國,以與臺灣爭利。然臺灣之地,漸拓漸廣。每年產米猶七、八百萬石,糖亦七、八十萬擔,運販各埠,尚得與之抗衡也。

  顧自開口以後,外商雲集,臺北之茶因之而盛。臺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之茶,色如松蘿,能辟瘴卻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崠頂為佳;唯所出未多。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鰈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蓋以臺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為八里坌堡。而至新竹者曰埔茶,色味較遜,價亦下。其始僅消本地;道光間,運往福州,每擔須納入口稅銀二圓,方可投行發賣。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販運阿片、樟腦,深知茶業有利。四年,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南洋各埠前消福州之茶,而臺北之包種茶足與匹敵。然非薰以花,其味不濃,於是又勸農人種花。花之芳者為茉莉、素馨、梔子,每甲收成多至千圓,較之種茶尤有利。故艋舺、八甲、大隆同一帶,多以種花為業。夫烏龍茶為臺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途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臺北市況為之一振。及劉銘傳任巡撫,復力為獎勵,種者愈多。時臺邑林朝棟方經營墾務,闢田樹木,為永久計,亦種茶於乾溪萬斗六之山。未及十年,而朝棟解兵去,戎馬倥傯,剪伐殆盡,惜哉!

  初,銘傳籌興物產,尤於大啟水利,以資灌溉。當是時,大嵙崁新設撫墾,以其土沃,欲闢水田。光緒十三年,命德國工師墨爾溪往查水源,議鑿巨圳,以潤海山、桃澗等堡,未行而去。又以臺灣紡績,皆仰外省,歲需巨萬,亦勸農家種植桑棉,語在工藝志。故事:直省有司,歲以仲春之日,行藉田禮。銘傳自蒞任後,即率僚屬行之。集老農,詢豐歉,使課其子弟,盡力農功,勿荒勿嬉,勿為淫辟,其勤勞者,則獎賞之,著為例。夫臺灣農產,以米為首,糖次之,茶又次之。其所以裨益國計民生者至深至大。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廉恥。』夫國之所恃者民爾,民之所重者農爾。故正其經界,薄其賦歛,平其輕重,勉其勸勞,使民得盡力於田疇而不有所奪,此其所以強也。

稻之屬

[编辑]

 粳稻:即食米,有早晚,其種甚多:

   白殼:粒長而大,蒸飯最香,十月收之。

   烏殼:同白殼,唯皮略黑。

   早占:種出占城,有烏占、白占兩種,粒小而尖,蒸飯最佳。清明種之,大暑可收。

   埔占:米色略赤,種於園,八、九月收。

   三杯:皮薄粒大,形如早占,可以久藏。早季以六月收,晚季以九月收。

   花螺:有高腳、低腳二種,殼微斑,粒大。

   清油:有大粒、小粒二種,又分白腳、紅腳兩類,早晚俱種。

   銀魚草:早春種之,七十日可收,故又名七十日早。

   圓粒:粒短而肥,種如埔占。

   羌猴:粒長,有紅、白二種。

   唐山:種出福建。粒長,皮薄,色白,味香。有二種:曰含穗,曰厚葉。煮粥極佳。

   潤種:種出潤州。有三種:一曰高腳潤種,一曰低腳潤種,一曰軟枝潤種。播於水田,霜降後收。粒長,皮薄,色白,味香。

   格仔:有高腳、低腳、紅腳三種,略同潤種,均米之佳者。

   棉仔:粟尾有紅鬚,長五、六寸,不畏鹽水,可種海濱。

   齊仔:種於瘠土,可以收成。乾隆間,始自中國傳入。

   鳥踏赤:米微赤,略如齊仔,可種瘠土。

   銀硃紅:外紅、心白,種後七十餘日可收。

   園早:即陸稻,種後百餘日可收。

   白肚早:米肚甚白,故名。

   一枝早

   安南早:種出安南。

   呂宋早:種出呂宋。有赤、白二種,粒小而尖。播種同埔占,但不堪久藏。

   萬斤獻

   大伯姆:米白而大,種於窪田,水不能浸。

   天來

   大頭婆:粒圓,味香。

   香稻:一名過山香,粒大倍於諸米,色極白,以少許雜他米蒸飯,盡香;稻之最佳者。

 糯稻:即朮[註 1],用以釀酒,並製糕餌,其種亦多:

   鵝卵:形如鵝卵,粒短,皮薄,色白,性軟;朮之最佳者。

   鴨母潮:性黏,朮之佳者。

   紅殼:有高腳、低腳兩種,一名金包銀,又名占仔朮,皮稍厚,米微赤,田園俱種。

   虎皮:皮赤有紋,粒白而大。

   芒花:皮微黑,大暑後種,霜降後收;朮之下者。

   火燒:粒長,皮厚,色微褐。

   豬油:有高腳、低腳二種,粒長,皮薄,色白。

   葉下藏:粒長,皮稍厚,味香,色白。

   烏占:粒長,皮薄,味香,色白,大暑後種,降霜後收;朮之佳者。

   烏踏:略如烏占,朮之最佳者。

   竹絲狀:米微綠,故名。

   圓粒:有黑、白二種,田園皆可種,粒肥,皮薄,味香,色白,蒸糕最美。

   番朮:粒大,土番種以釀酒。

   紅米:色紅,味香,彰化、淡水有種之者。

   烏米:色黑,味香,鳳山縣下有種之者。炒之微焦,用以代茶。

菽之屬

[编辑]

  土豆:即落花生,有數種:曰大花,曰二花,曰鴛鴦,曰鈕仔。蔓生,花黃,結實土中,故名。種於沙園。澎湖最多,嘉、彰近海次之。用以搾油,銷用甚廣。或佐食,或以子煮糖充茶品,臺人莫不嗜之。

  白豆:粒圓,又名珠豆。

  黃豆:粒圓,以製豆腐。

  黑豆:四、五月種,八、九月收,以造醬油甚甘,並為鹽豉。

  青仁豆:為黑豆之類,皮黑,肉青,性溫。以火炒之,煎湯為茶。

  綠豆:正、二月種,四、五月收。性涼解毒,夏時多以充食,並為餅餡。

  米豆:皮白,粒微彎。和米煮食,故名。八、九月收。

  菜豆:白、紫兩種。莢長尺餘,蔓生下垂。秋時盛出。合莢炒之,佐食味美。紫者又名裙帶豆。

  肉豆:即扁豆,亦名蛾眉豆。有青、白兩種,一穗十數莢,冬時盛出,煮以佐食。

  黃莢豆:亦名皇帝豆。冬時盛出,一莢二、三子,煮食甚美。臺南產之。

  虎爪豆:形如虎爪,故名。或稱莢仔豆。煮食亦美。

  肥豬豆:莢長而碩,人無食者,飼豚易肥。

  荷蘭豆:種出荷蘭。花有紅、白二種,冬時盛出。其色新綠,其味香嫩。

  菜豆:白、紫兩種。莢長尺餘,蔓生下垂。秋時盛出。合莢炒之,佐食味美。紫者又名裙帶豆。

  肉豆:即扁豆,亦名蛾眉豆。有青、白兩種,一穗十數莢,冬時盛出,煮以佐食。

  黃莢豆:亦名皇帝豆。冬時盛出,一莢二、三子,煮食甚美。臺南產之。

  虎爪豆:形如虎爪,故名。或稱莢仔豆。煮食亦美。

  肥豬豆:莢長而碩,人無食者,飼豚易肥。

  荷蘭豆:種出荷蘭。花有紅、白二種,冬時盛出。其色新綠,其味香嫩。

麥之屬

[编辑]

  大麥:臺灣地熱,種麥較少。唯嘉、彰近海有種,用以充糧。

  小麥:有兩種:一九月種,正月收;一十二月種,三月收。用以碾粉製麵。

  蕎麥:出產亦少。

黍之屬

[编辑]

  黍:穗垂粒細,番地多種。又有鴨蹄黍,穗如鴨蹄,故名。釀酒甚美。

  蘆黍:高六、七尺,葉如蘆,故名。北方名為高梁。釀酒甚美。澎湖種以為糧。

  玉蜀黍:一名番麥,高七、八尺,葉大如蔗,實若黃豆。各地俱種以充食。

  芝麻:即胡麻。出產多,炒以搾油。性熱,或用以製餅餌,銷用甚廣。

稷之屬

[编辑]

  稷:有細米、黃粟二種。番地及澎湖多種之,用以充食或釀酒。

枲之屬

[编辑]

  苧:即紵。山地種之,一年四收。剝皮取絲,以績夏布,出口頗大。

  麻:山地多生,取絲績布,幹可爇火。

藍之屬

[编辑]

  山藍:亦名大青。山地多產,壅田甚肥。子售泉州,幹以爇火。

  木藍:亦名小菁,種出印度,荷人移植。宜於高燥之地,一年可收三次。以製藍泥,每四百斤可得藍三十斤。

藷之屬

[编辑]

  番藷:一名地瓜,種出呂宋。明萬曆中,閩人得之,始入漳、泉。瘠土沙地,皆可以種。取蔓植之,數月即生。實在土中,大小纍纍。巨者重可斤餘。生熟可食。臺人藉以為糧,可以淘粉,可釀酒。其蔓可以飼豚。長年不絕,夏秋最盛。大出之時,掇為細條,曝日極乾,以供日食。澎湖乏糧,依此為生。多自安、鳳二邑配往。藷有數種:曰鸚哥,皮赤肉黃,為第一;曰烏葉,皮肉俱白;曰青藤尾,曰雞膏,最劣。又有煮糖以作茶點,風味尤佳。

  豆藷:蔓生,實如番藷,皮肉均白。切片炒肉,味如荸薺。

  馬鈴藷:種出西洋,近始傳入,蒸食甚佳。

蔗之屬

[编辑]

  竹蔗:皮白而厚,肉梗汁甘,用以熬糖。

  紅蔗:皮紅而薄,肉脆汁甘,生食較多,並以熬糖。

  蠟蔗:皮微黃,幹高丈餘,莖較竹蔗大二、三倍,肉脆汁甘,僅供生食。

茶之屬

[编辑]

  包種茶:葉細味清,出口甚多。

  烏龍茶:葉大味濃,出口甚多。

蓏之屬

[编辑]

  西瓜:種自西域。沙地為宜。色綠,其瓤有白、有紅,味甘性冷。臺南地熱,十月則熟。舊時入貢,園在小北門外。

  王瓜:一名刺瓜,以皮有微刺。臺地早熟。

  苦瓜:味微苦後甘,或名諫瓜。煮食甚佳,夏時盛出。

  菜瓜:一名絲瓜。元宵種之,夏秋盛出。又有一種曰七葉瓜,蔓生,七葉則生,人家多樹架種之。

  冬瓜:夏時最盛。大者二、三十斤,性涼,佐食。或切小條和糖煮之,以作茶點,消用甚多。

  金瓜:一名南瓜。大如斗,皮黃,有瓣,肉亦黃,忌與羊肉合食。又有一種,大如碗,色紅可愛,僅供玩好。

  涵瓜:有青、白兩種,夏時盛出。漬鹽佐食。又有纖小如指者,漬以豆醬,謂之醬瓜。臺南最佳。

  匏:有兩種:一曰長匏,亦名臘條匏,長可三尺;一曰勁匏,亦名葫蘆匏。皆以佐食。而勁匏老則堅,剖以為器。

  葫蘆:別為一種,較小,僅為玩具,或以盛藥。

蔬之屬

[编辑]

  薑:春種夏熟,山地最多。

  芥:秋種冬熟,子製芥末。又有油芥子,可搾油。

  蔥:有風蔥、香蔥、麥蔥三種。風蔥為藥,可治風疾。

  :四時俱有,秋初開花。

  蒜:有軟莖、硬莖二種,味惡。

  菘:即白菜。有兩種:一曰土白菜,味微苦;一曰山東白菜,種出山東,味甚肥美,冬時盛出。

  芹:有水、陸兩種。

  茄:有紫、白兩種。又有野生者,實黃如球,謂之黃水茄,不可食。

  迦藍:俗稱隔藍菜。又有番迦藍,葉紫而硬,不可食。

  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誤為菠薐,或稱赤根菜,臺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莙薘:俗稱厚末菜。

  冬荷:為菊之類,味香。

  莧:有紅、白二種,忌與鱉同食。

  甕菜:種出東夷古倫國,以甕盛入,故名。水陸俱種。

  蒝萎:種出西域,漢時傳入中土,俗稱煙萎。葉小,莖柔細,根多鬚,味辛而香。

  茴香:即小茴。葉如蒝萎,幹高數尺。

  蘿蔔:俗稱菜頭。

  高麗菜:種出高麗,傳入未久,其形如菘。

  芋:有紅心、白心二種。又有紫紋者,曰檳榔芋,尤佳。

  葭荻筍:種於塘沼,九月盛出。

  萵苣:俗稱鍋仔菜。

  辣椒:俗稱番薑,種出南洋。有兩種:曰雞心,粒小;曰羊角,粒長均以形名。味極辣。又有言椒,粒大有稜,炒食甚美。

  香菰:產於內山。

  木耳:產於內山,集集為多。

  紫菜:產於海濱石上,澎湖為多。

  滸苔:產於海濱石上。

果之屬

[编辑]

  檨:即檬果,種出南洋,荷人移植,至今尚有存者。舊志以為傳自日本,非也。樹大合抱,花小微白,夏時盛出。有肉檨、柴檨、香檨三種。肉檨先出,味稍遜。柴檨最多,青者切片和醬代蔬,或漬鹽藏之以時,煮魚味尤酸美,可醒酒。黃者生食。內山則晒乾,用糖拌蒸,配售閩粵。香檨肉脆味香,最後出。又有牛心檨,大如牛心。產檨之地,臺南為多,彰化以北則少見。

  梅:嘉義盛出,以製蜜餞。

  桃:有甜桃、苦桃二種。又有水蜜桃,種自上海。

  李:有紅李、黃李、血李、夫人李,而紅李為多。嘉義以製蜜餞。

  柑:有仙柑、紅柑、盧柑、虎頭柑四種。紅柑佳者,以西螺為第一。虎頭柑實大皮粗,酸不可食。

  橘:有金橘、月橘、四時橘。金橘以製蜜餞。月橘一年相續,或名公孫橘。

  柚:有紅柚、斗柚、皮山柚、文旦柚數種。而文旦柚產於麻荳莊,皮薄肉白,汁多而甘如蜜,馳名內外。舊志不載。種之他處,則味不及。

  橙:味酸,臺人謂之雪柑。

  柿:嘉義、新竹出產較盛。有大小兩種。將熟時採下,針以油,數日肉軟,謂之紅柿。若浸以灰水,可棄澀,則肉黃爽若梨,謂之浸柿。八月盛出,或曝為柿餅。又有毛柿,種自西域。

  梨:有鳥梨、牛心梨、包梨。

  栗:雲林內山野生頗多,唯實較小。

  棗:有酸棗、甜棗、紅棗。

  椰子:鳳、恆二邑較多,臺東番社亦有種者。樹高數丈,直立無枝,結實纍纍。利用甚廣。其幹可以為柱,葉可蓋屋,絲可索綯,肉可製餅,漿可釀酒,殼可作器。蓋為熱帶之植物。樹之海濱,可以生財。

  椎子:新竹內山,野生頗多。實如金橘,有紅點,帶皮可食。

  橄欖:一名青果,出產未多。

  油柑:實小如鈕,色微黃,味澀,漬鹽可食,能消食積。

  黃彈:實如彈子,色黃味酸。

  番柑:即檸檬。種出歐洲,荷人移植。大於橘,肉酸皮苦。夏時搗汁,和鹽入水飲之,可解暑渴。

  楊梅:味遜漳、泉。

  枇杷:新竹較多,以製蜜餞。

  甘蜜:形如柑,煮糖以作茶點。

  葡萄:出產不多,味亦遜。

  薏苡:鳳山有種之者。

  無花果:葉可作藥,棄毒收濕。

  南無:或稱軟霧,譯音也。種出南洋,傳入臺灣未及百年,故舊志不載。樹高至三、四丈,葉長而大。春初開白花,多髭,結實纍纍,大如茶杯。有大紅、粉紅、大白、小青四種。味甘如蜜。夏時盛出。臺南最多,彰化以北則少見。實曝乾煎茶,可治痢疾。

  釋迦:種出印度,荷人移入。以子種之二、三年則可結實。樹高丈餘,實大如柿,狀若佛頭,故名。皮碧,肉白,味甘而膩。夏秋盛出。

  菩提:一名香果,種出印度。葉如南無而薄,花白多髭,實如臘丸,中空有子,味極香。夏時盛出。

  波羅蜜:一名優鉢曇,種出印度,荷人移入。如安邑歸仁里舊社所種者,至今尚存。樹高數丈,實生於幹,纍纍若贅疣,大如斗,重至七、八斤。剖開其皮,肉黃有瓤,氣甚芳郁。每房有核,大如棗仁,可食。乾苞者液不濡,濕者則否。瓤可生食,以子煨肉,風味殊佳。全臺唯安、嘉二邑有此,他邑不見。

  佛手柑:狀如香櫞,唯瓣長如人指。五、六月初熟,載赴江、浙發售。

  香櫞:樹如佛手柑。實熟之時,切片漬鹽以佐食,或曝乾煎茶,味甘而香,可消積解醉。臺北出產較多。

  賓婆:種出西域,漢代傳入中土。樹巨葉大,春初開花,成穗結實,有房,外青內紅,熟時自剖,有子二、三,削皮見肉,如卵黃,故亦名鳳凰卵。煮湯和糖,味勝栗子。

  香蕉:臺產甚佳,味極香美。又有紅蕉,實小,可治喉疾。

  鳳梨:一名黃萊。葉長,攢簇有如鳳尾,可劈絲以織夏布。實生叢心,皮有鱗甲。棄皮食,味甘微酸。夏時盛出。採後,以足踏碎叢心,至秋再生。實較小,味尤甘脆。置之室中,清芬襲人。臺人以鳳梨炒肉,亦珍羞也。鳳山、彰化出產最多。

  荔支:臺產較遜閩粵。

  龍眼:有大、中、小三種。嘉、雲兩邑所產特盛。曝乾者謂之福圓。剝肉焙乾者謂之福肉。每年配售上海、天津,為出口大宗。

  木瓜:種出爪哇。樹高及丈,亭亭直上,開花甚小,結實於幹。或以醃醬、或煮糖,味尤美。臺人以木瓜煮肉,產婦食之通乳。

  石榴:種出西域,漢時傳入。臺俗納采之時,女家須酬以蓮蕉、石榴二株,乃植於庭,以其多子也。

  奈茇:或稱番石榴。有紅心、白心兩種,自生郊野。幹堅花白,結實如榴。熟時,色黃味香,切片棄心,煮以豬油,和糖少許,佐食尤美。

  羊桃:有甘、酸兩種。又有廣東種者,實大多汁。樹大葉細而密,春時著花於幹,朵小色紅。實有稜五六,酸者以製蜜餞,或漬糖水泡湯食之,可治肺熱止嗽。

  檳榔:高一、二丈,直幹無枝,葉大上豎,四圍展布。苞可為扇。花小,淡黃,味香。實如大棗,色綠,一莖數十粒。自秋徂冬,發生不絕。剖實為二,和以簍籐、石灰。臺人多嗜食之,謂可辟瘴。

  簍籐:即扶留籐。採葉與檳榔和食,長年不絕。

  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臺灣各屬陂圳表

[编辑]

安平縣

[编辑]

  參差陂:在文賢里。荷蘭時,鄉人王參差所築。

  公爺陂:在新豐里。鄭氏某公爵所築。

  甘棠潭:在保大東里。鄭氏時,鄉民合築,以潭邊多甘棠樹,故名。

  王有潭:在仁和里。鄭氏時,鄉人王有所築。

  鴛鴦潭:在文賢里。兩潭相連。

  鯽魚潭:在永康里。延匯三十餘里,多生鯽魚。以灌永康、廣儲、長興三里,中望如湖,故縣志有「鯽潭霽月」之景。今已淤小。

  蓮花潭:在文賢里,以灌田。

  崁下陂:在永康里。

  新港陂:在新化里。鄉民合築,有東、西二陂。

鳳山縣

[编辑]

  王田陂:在嘉祥里。荷蘭時築,今廢。

  大湖陂:在長治里。鄭氏時築。

  三鎮陂:在維新里。鄭氏戎旗三鎮所築。

  中衝陂:在仁壽里。鄭氏中衝鎮所築。

  北領旗陂:在維新里。鄭氏侍衛領旗協所築。

  左協陂:在維新里。鄭氏時築,今廢。

  赤山陂:在赤山莊,周百餘丈。鄭氏時築。

  烏樹林陂:在維新里。鄭氏時築。

  新園陂:在長治里,周二百餘丈。鄭氏時築。

  草陂:在觀音上里。蓄水多,灌田廣。

  三老爺陂:在維新里。鄭氏時築。

  大陂:在嘉祥里。鄭氏時築。

  角宿陂:在觀音上里。鄭氏角宿鎮所築。

  仁武陂:在仁武莊。鄭氏仁武鎮所築。

  將軍陂:在鳳山下莊。靖海將軍施琅築。

  眠牛湖陂:在觀音山官莊。大小兩陂,雍正四年築。

  鳳山陂:在鳳山莊。乾隆間築。

  二濫埔陂:在維新里。

  林內陂:在興隆里。

  石壁陂:在興隆里。

  石湖陂:在觀音山下。

  賞舍陂:在鳳山莊,今廢。

  硫磺陂:在硫磺港。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宋永清募民修。

  菱角潭:東灌嘉祥里,西灌長治、維新二里之田。

  曹公圳: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募民築,以灌小竹、觀音、鳳山等里之田。越年,復築一圳,曰新圳;事載循吏列傳。

嘉義縣

[编辑]

  番子陂:在縣治之北。康熙三十四年,番民合築,引北香湖之水以溉。

  臺斗坑陂:在縣治之北。康熙四十五年築,以灌負郭之田。

  諸羅山大陂:即柴頭港陂。源出八掌溪,長二十餘里,大旱不涸。

  柳子林陂:源出八掌溪分流,長十餘里。

  埔姜林陂:源出八掌溪分流,長十餘里。

  馬稠陂:源自內山,由土地公崎流出。

  楓子林陂:在下茄苳莊,東引白水溪之水以溉。

  佳佐林陂:源出草潭。

  安溪寮陂:源出白水溪,長十餘里,以灌安溪寮等莊。

  王公廟陂:在下茄苳莊,東南引白水溪之水以溉。

  新營陂:源自白水溪,長三十餘里,以灌新營等莊。

  哆囉嘓大陂:源出九重溪,長二十餘里,以灌哆囉嘓等莊。

  大腳腿陂:在大腳腿莊,源出十八重溪,長十餘里。

  新陂:在北新莊,源出番子坑,長十餘里。

  大溪厝陂:在大溪厝莊,源出番子坑,長十餘里。

  朱曉陂:在外九莊,引荷包嶼之水以溉。

  樹林頭陂:在外九莊,引八掌溪之水以溉。

  牛桃灣陂:在外九莊,引龜仔港之水以溉。

  土獅子陂:源出牛稠溪,南灌六加甸,北溉土獅子。

  狗咬竹陂:源出牛稠山,長二十餘餘里,以灌狗咬竹等莊。

  打貓大潭:莊民合築,以灌打貓、青埔二莊。

  打貓大陂:源出三疊溪,長十餘里,以灌打貓、南路厝、火燒莊等。

  虎尾寮陂:在打貓莊北,源出三疊溪。

  雙溪口大陂:在崙仔莊,源出三疊溪。

  西勢潭陂:源出三疊溪分流,以灌西勢潭、柴林腳二莊。

  洋子莊陂:在茅港尾莊東。

  番子溝陂:莊民合築,以灌佳里興:茅港尾二莊。

  龍船窩陂:莊民合築,以灌龍船窩、烏山頭、三鎮等莊。

  北社尾陂:莊民合築,以灌北社尾、水牛厝二莊。

  大目根陂:源出牛稠溪,以灌大目、根堡之田。

  槺榔陂:莊民合築,以灌大、小槺榔二莊。

  頭橋陂:在打貓莊東。

  中坑仔陂:在打貓東北。

  龍湖:即赤山莊大潭,莊民引水以溉。

恆春縣

[编辑]

  柴頭陂:一名竹橋陂,莊民合築,引阿猴林之水以灌。

  萬丹陂:在港西里。

臺灣縣

[编辑]

  快官圳:在快官莊。業戶楊、曾二氏合築,灌田四千餘甲。

  貓兒高圳:即快官下陂,業戶張、陳二氏合築,以灌半線堡之田一千餘甲。

  二八圳:康熙間,業戶楊志申築,水源與快官圳同,灌田一千餘甲。

  貓霧捒圳:一名葫蘆墩圳。乾隆間,業戶張振萬與藍、秦二氏合築,引大甲溪之水,以灌線東堡之田一千餘甲。

  大甲溪圳:莊民合築,引大甲溪之水以灌牛罵頭、沙轆等莊之田。

  險圳:在南北投堡。乾隆十六年,業戶池良生築,引烏溪之水以灌堡內七十餘莊之田,工事甚大。

  萬丹坑圳:在南北投堡之東。

  萬斗六圳:在貓羅堡。業戶吳伯榮築,引萬斗六溪之水以灌堡內之田千數百甲。

  馬龍潭陂:在貓霧捒。流長二十餘里,大旱不涸,溉田甚廣。

  南投圳:在南投堡。引哮貓之水,以灌堡內之田。

  馬助圳:在險圳之下。引烏溪支流,以灌上下茄荖之田五百餘甲。

  阿轆治圳:在馬助圳之下。源同烏溪,以灌石頭埔莊等之田五百餘甲。

  聚興莊圳:在線東堡。光緒十六年,業戶林朝棟築,引葫蘆墩圳支流,以灌聚興莊之田。

  內國姓圳:光緒十七年,業戶林朝棟築,引北港溪之水,以灌內國姓莊之田。

彰化縣

[编辑]

  打馬辰陂:在西螺社。東引虎尾溪支流,以灌西螺之田二千餘甲。

  引引莊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募築。

  打廉莊陂:在東螺社西北。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募築。

  燕霧莊陂:在半線社南。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募築。

  施厝圳:一名八堡圳,在東螺堡。康熙五十八年,業戶施世榜築,灌田甚廣;事載世榜傳中。

  埔鹽陂:業戶施氏築,引施厝圳支流,以灌好收莊等田數百甲。

  十五莊圳:在大武郡堡。康熙六十年,業戶黃仕卿築。

  二八水圳:在東螺堡。橫亙施厝圳、十五莊圳之間。

  王田圳:大大肚堡。業戶董顯謨築,引大肚溪之水,以灌山麓七莊之田。

  中渡頭圳:在大肚堡。業戶王綿遠築,引大肚溪之水,以灌龜山等莊之田。

  福馬圳:業戶施世榜築,引大肚溪之水,以灌李厝莊等之田千數百甲。

  大肚圳:雍正十三年,業戶林、戴、石三氏合築,引大肚溪之水,以灌百順莊之田六百餘甲。

  福口厝圳:在馬芝堡。業戶陳士陶築,引快官、施厝兩圳支流,以灌上下寮之田。

雲林縣

[编辑]

  斗六圳:在縣治附近。

  大竹圍圳:在大竹圍莊。

  鹿場圳:雍正間築,引虎尾溪分流,至溪州堡吳厝莊外入圳,復分為二,灌田四千餘甲。

  他里霧圳:在他里霧社,番民合築。

  埔姜崙圳:在他里霧社之西。

  猴悶圳:在他里霧社之北。

  柴裡圳:在柴裡社,源出庵古坑。

  尖山圳:在尖山社。

  走豬圳:源出石龜溪,以灌走豬、排仔路二莊。

  荷包連圳:源出石龜溪,灌田約三百甲。

  加冬腳圳:在他里霧社之南,源出石龜溪。

  石龜溪圳:源出石龜溪。

  水碓圳:在斗六堡,分為上、下二圳。

  六十甲陂:在新廓仔莊,源出庵古坑。

  觀音陂:源出小坑仔溪。

  社口陂:源出溪邊厝溪。

  林內圳:源出濁水溪,以灌林內、石榴班等莊。

  頂下橫溝圳

  海豐圳

  老發圳

  番子圳

  虎尾圳:源出陂仔頂溪,以灌虎尾溪莊。

  和溪厝圳:在沙連堡,源出清水溪。

  東埔蠟圳:乾隆二十一年,業戶劉氏築,灌田二百餘甲。

  坪仔頂圳:道光元年,業戶張天球築,源出清水溪。

  清水溝圳:嘉慶二十四年,佃戶廖阿禮築,源出清水溪。

  三角潭圳:道光二十四年,業戶陳希亮築。

  大水窟陂:源出崠頂山下泉,邱、董二氏合築。

  姜仔寮圳:乾隆五年,業戶葉初築。

  隆興陂:乾隆間業戶張天球、陳佛照合築,以灌濁水溪南岸之田四百餘甲。

  茄苳湖陂:源由梅仔坑溪,灌田四百六十甲。

  林仔陂:在崙仔莊,灌田四百五十餘甲。

  溝心陂:源由林仔陂。

  石圭溪陂:源由大湖口。

  阿丹陂:源出崁頂厝溪。

  竹頭角陂

  將軍崙陂

  新陂

  南勢陂

  十三莊圳:源出西螺溪,灌田一千餘甲。

  通濟圳:源出虎尾溪,至赤坵仔分為南、北、中三圳,凡二十八莊,灌田八百餘甲。同治十二年,大坵園開堡,莊民合築。

  大有圳:在布嶼堡。雍正十三年,業戶張、方、高等姓合築,引虎尾溪分流,以灌大有莊等,與鹿場圳通。

  崁頂厝圳:源出大湖溪。

苗栗縣

[编辑]

  貓裏圳:在後壟堡。乾隆三十四年,佃戶合築,引合歡坪之水,灌田四百四十八甲。貓裏即今之縣治。

  蛤仔市圳:在後壟堡。乾隆五十二年,佃戶合築,源出合歡坪,灌田六百餘甲。

  嘉志閣圳:在後壟堡。乾隆三十三年,佃戶合築,源出合歡坪,灌田一百四十甲。

  獅潭圳:在後壟堡。佃戶合築,源由獅潭,灌田三百餘甲。

  四成陂:在苗栗一堡。光緒十六年,幫辦撫墾林維源築,引大安溪之水,以灌月眉、六份等莊之田五百餘甲。

  馬龍陂:在後壟堡。

  大安溪圳:在大甲堡。源出大安溪,灌田約四百甲。

  火焰山腳圳:在大甲堡。

  新莊陂:在大甲堡。

  瀨施陂:在大甲堡。

  九張犁圳:在大甲堡。

  日南圳:在大甲堡。

  七張犁圳:在大甲堡。

  安寧莊圳:在大甲堡。

  西勢圳:在苑裏堡,源由大安溪。

  苑裏圳:在苑裏堡。

  古亭笨圳:在苑裏堡。

淡水縣

[编辑]

  大安圳:在擺接堡溪東。乾隆間,業戶林成祖築,引三叉河之水,以灌大安寮等莊之田一千餘甲。

  永豐圳:在擺接堡。亦林成祖所築,以灌枋寮莊之田一百九十餘甲。

  暗坑圳:與永豐圳毗連,嘉慶間業戶林登選築。

  琉公圳:一名金合川圳。乾隆間業戶郭錫琉築,引大坪林溪之水,以灌拳山、大佳臘兩堡之田一千餘甲。

  大坪林圳:在拳山堡。莊民合築,源出青潭溪,灌田四百六十五甲。

  內湖陂:在拳山堡。莊民合築,源出內湖,以灌大佳臘堡西畔之田七百餘甲。

  頂陂頭陂:在大佳臘堡。莊民合築,灌田百餘甲。又有下陂、頭陂,灌田較少。

  雙連陂:在縣治附近,灌田百餘甲。

  雙溪圳:在芝蘭堡。雍正間,業戶鄭維謙築,引七星墩之水,以灌堡內之田。

  番仔井圳:在芝蘭堡。乾隆間,業戶潘宗勝築,灌田百餘甲。

  七星墩圳:在芝蘭堡。雍正間,業戶王錫祺築。

  水梘頭圳:在芝蘭堡。乾隆四十一年,番民合築。

  靈潭陂:在桃澗堡。乾隆十二年,霄裏社通事知母六募佃合築。

  霄裏大圳:在桃澗堡。乾隆六年,業戶薛奇龍偕知母六募築,以灌番仔寮六莊之田。後因溉水不足,佃戶張子敏等再築一圳以接之。

  永安陂:在海山堡。乾隆三十一年,業戶張必榮、張沛世合築,源出擺接溪,灌田六百餘甲。

  福安陂:在海山堡。業戶張必榮、吳際盛合築,源出擺接溪,灌田三百餘甲。

  隆恩陂:在海山堡。源出擺接溪,以灌隆恩之田三百十餘甲。

  萬安陂:一名劉厝圳,在海山堡。乾隆二十六年,業戶劉承纘募佃築,源出擺接溪,灌田二百六十餘甲。

  七十二份陂:在海山堡,灌田七十二份,故名。今多淤為田。

  十八份陂:在海山堡十八份莊。業戶林啟泰等築。今多淤為田。

新竹縣

[编辑]

  隆恩圳:一名四百甲圳,在竹塹堡。雍正初業戶王世傑募佃合築,引九芎林溪之水,以灌竹塹埔一帶之田約二千甲。

  振利圳:在竹塹堡。道光初,業戶吳振利築,引隆恩圳分流,以灌縣治附近之田。

  花草林圳:在竹塹堡。同治間,業戶金惠成築,引五指山溪之水,以灌花草林莊之田。

  藤寮坑圳:在竹塹堡。同治間,業戶錢朝拔築,引五指山溪之水,以灌新莊仔莊之田。

  九層頭圳:源出油羅溪,道光間業戶劉萬政築。

  謀人崎圳:源出油羅溪,道光間業戶徐元官築。

  猴毫圳:源出油羅溪,道光間業戶劉萬政築。

  坪林圳:源出花草林溪,嘉慶間業戶金惠成築。而樹杞林圳、雞油林圳亦惠成所築。

  石壁潭圳:源出油羅溪,咸豐間業戶劉阿成重修。

  高梘圳:源出石壁潭。

  九芎林圳:源出九芎林溪,道光初業戶姜勝祉築,灌田四百餘甲。又五塊厝圳亦勝祉所築。

  頂員山圳:源出樹杞林溪,道光初業戶陳徹築。

  下員山圳:源出樹杞林溪,乾隆間新社番通事某築。

  七份仔圳:源出九芎林溪。

  麻園圳:源出九芎林溪。

  隘口圳:源出九芎林溪。

  六張犁圳:源出九芎林溪,乾隆間業戶林先坤築,以灌六張犁等莊田一百六十餘甲。

  泉興圳:在麻園堵莊後,引隆恩圳之水以溉。嘉慶間,業戶林泉興所築,未成而款絀,何勝成之,故亦名何勝圳。

  二十張犁圳:源出九甲埔溪,灌田百餘甲。

  新陂圳:源出九芎林溪,乾隆間新社番築。

  翁厝圳:源出九芎林溪,業戶翁氏築,灌田一百二十餘甲。

  烏瓦窯圳:源出金門厝溪,業戶金永和築。

  土地公埔圳:源出新埔溪,灌田百餘甲。

  塗溝仔圳:源出隙仔溪。

  南埔圳:源出五指山,道光間墾戶金廣福築。又南埔溪底圳、北埔崁下圳、中興莊圳,均其所築。

  月眉圳:源出五指山。

  隆恩圳:在竹南堡,源出內灣溪,乾隆間業戶陳曉理、林耳順等合築,灌田一千一百餘甲。

  番佃圳:源出頭份溪北岸,灌田四百餘甲。

  南莊圳:源出大東河溪,光緒初業戶黃流民築。又田尾圳、南埔圳,亦其所築。

  三灣圳:源出南莊溪,咸豐九年業戶徐昌讚築。又腰堵角圳,亦其所築。

  內灣圳:源出二灣溪,咸豐七年莊民合築。

  牛欄堵圳:源出內灣溪,咸豐四年業戶林梅二築。

  茄苳坑圳:源出內灣溪,道光間業戶徐九二築,灌田一百五十餘甲。

  水流潭圳:源出頭份溪,道光間業戶劉煥文築。

  鹹菜甕崁上圳:在竹北堡。又有嵌下圳。

  蛤子窟圳:源出鹹菜甕溪,道光間築。

  石岡子圳:源出鹹菜甕溪,灌田百餘甲。

  水汴頭圳:源出鹹菜甕溪,嘉慶間築。

  新埔圳:源出鹹菜甕溪,乾隆間築。

  四隻厝圳:源出霄裏溪,道光十八年業戶林坤築。

  枋寮圳:源出霄裏溪,乾隆間築,灌田二百餘甲。

  貓兒椗圳:源出鳳山崎溪,乾隆十二年業戶合築。

  菁埔圳:源出三腳寮溪,墾戶徐國華築。

  三七圳:在竹北堡大溪漘南岸。乾隆八年,墾戶曾昆茂築,分灌大竹園等莊田七百甲,又灌隘口寮等莊田三百甲,故稱三七圳。

宜蘭縣

[编辑]

  陂頭圳:在珍珠里簡社,源出羅東。

  冬瓜山圳:源由山腳大陂。

  武荖坑圳:源出西畔溪,以灌南興、廣福等莊之田。

  馬賽圳:源出武荖溪。

  金大成圳:業戶合築,源出濁水溪,長二千餘丈,分灌三鬮二、四鬮二等莊之田九百餘甲。

  羅東北門圳:業戶合築,引羅東西北之水灌田百餘甲。又有南門圳,亦灌溪州莊田。

  萬長春圳:業戶合築,引鹿埔溪之水,灌田千甲。

  大湖圳:源出大湖山麓之陂。

  四鬮二結圳:源出梅州圍山,灌田二百餘甲。

  豆仔罕圳:源出西勢大溪。

  四圍圳:源由大陂。

  三十九結圳:源出四圍山麓之水。

  三圍圳:源出三圍山麓之水。

註釋

[编辑]
  1. 同「秫」。黏穀子
◀上一卷 下一卷▶
臺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