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諸葛亮集 (張澍)/制作篇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制作篇

《蜀志‧伊籍傳》:諸葛亮與李嚴、劉巴、法正、伊籍共造《蜀科》。

《魏氏春秋》:諸葛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

《中興書目》:《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製琴之始及七絃之音,十三徵取象之意。

謝希夷《琴論》:諸葛亮作《梁甫吟》。

《魏氏春秋》:諸葛氏長於巧思,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爲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澍案:《漢‧藝文志》有《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張晏曰:「三十絭共一臂。」劉貢父曰:「蓋如今之合蟬。」侯蓋因古法而損益之,加其巧耳。】

《諸葛亮傳》: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王應麟《玉海》: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羣雅,矢謂之飛槍,通呼爲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威邊、定戎、靜塞弩。

《魏典略》:馬鈞巧思絕世,見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蜀記》:晉李興曰:「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齊甃,又何祕要!」

袁宏《漢紀論》:亮所至,營壘、井竈、圊溷、籓籬、障塞,皆應繩墨。

袁宏《漢紀論》: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

《華陽國志》:先主即帝位,亮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

《蜀志》:章武二年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

酈道元《水經注》: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水旱從人,世號陸海。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發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典略》云:諸葛亮相蜀,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玉海》:蜀漢昭烈帝初置五軍,其將校略如西漢,而兵有散騎、武騎之別。諸葛武侯治蜀,以八陳法教閱戰士。

《華陽國志》:漢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平南中,以南中勁卒置飛軍。

《華陽國志》:延熙十三年,涪陵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移其豪率徐藺、謝范五千人於蜀,爲射獵官。分老弱配其督將韓蔣,名爲助郡軍。

《華陽國志》:涪陵山險水激,人性戇勇,漢時赤甲軍嘗取其民。後主延熙中,丞相亮發涪陵勁卒三千人,爲連弩士。

《華陽國志》:延熙中,以鎮西參軍隴西怡思和爲太守,江、巴二部守軍。

《華陽國志》:諸葛亮平南中,移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爲五部,所當無前,號爲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爲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太平寰宇記》:武侯南征,於敍州宜賓縣置𨚲䣕戍,後改爲𨚲䣕縣。

《太平寰宇記》:蜀後主建興二年,諸葛孔明率兵南征四郡,平之;改益州郡爲建寧,永昌郡爲雲南,又分建寧牂牁爲興古郡。

《元和郡縣志》:曲州本夜郎國地,武帝置朱提縣,屬犍爲郡,後立爲郡,後漢省郡,諸葛亮南征,復置朱提郡。

杜佑《通典》述云:亮集督運廖立、杜叡、胡忠等於景谷縣西南二十五里白馬山,推己意作木牛流馬。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股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則否,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羣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爲牛頭,雙者爲牛脚,橫者爲牛領,轉者爲牛足,覆者爲牛背,方者爲牛腹,垂者爲牛舌,曲者爲牛肋,刻者爲牛齒,立者爲牛角,細者爲牛鞅,攝者爲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逕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脚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脚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逕面四寸三分,孔逕中三脚杠長二尺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漢末傳》:蜀丞相亮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沔南人相傳:諸葛公居隆中時,有客至,屬妻黃氏具麵,頃之麵至。侯怪其速,後潛窺之,見數木人斫麥,運磨如飛。遂拜其妻,求傳是術,後變其制爲木牛流馬。

《蒲元別傳》:蒲元爲諸葛公西曹掾。孔明欲北伐,患糧運難致。元牒與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攝兩環,人行六尺,馬行五步,人載一歲之糧也。」

《後山叢譚》: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 高承《事物紀原》:諸葛亮始造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民間謂之「江州車子」。

《稗史類編》: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饟。蓋巴蜀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按《後漢‧郡國志》,巴郡有江州縣,疑亮始作之於江州縣,故後人以爲名也。

【澍案:武侯作木牛流馬,在景谷縣,非江州也。江州水路運糧,不必車也。陳、唐說誤。】

《諸葛亮別傳》:亮嘗欲鑄刀而未得,會蒲元爲西曹掾,性多巧思,因委之於斜谷口,鎔金造器,特異常法,爲諸葛鑄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至,元取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捍言不雜,元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雜?」取水者叩頭服,云:「實於涪津渡負倒覆水,懼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於是咸共驚服,稱爲神妙。刀成,以竹筒密納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薙水芻,稱絕當世,因曰神刀。今屈耳一作且環者,是其遺制一作範也。一作《蒲元別傳》。

《歷代名畫記》: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華陽國志》: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爲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卹;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齎以呈詣,動亦如之。

《華陽國志》:永昌郡,古哀牢國,其先有婦人名沙壺,依哀牢山下居,捕魚自給。忽水中觸沈木,感而有娠。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爲龍,出謂沙壺曰:「君爲我生子,今在乎?」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龍坐,龍就而舐之。沙壺與語,以龍與陪坐,因名曰元《後漢書》作九隆,猶漢言陪坐也。沙壺將元隆居龍山下,長大才武。九兄曰:「元隆能與龍言而黠智,天所貴也。」共推爲王。時哀牢山下復有夫婦,產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後著十尾,臂脛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谿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爲其國譜也。

【澍案:國一作圖。】

陶弘景《刀劍錄》: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先主自佩,一與太子,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孔明,二與關羽、張飛,一與趙雲。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陳鼎,沈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又於武都郡金山作二鼎,一大一小,並無文,時孔明行軍,見此山勢似有王氣,故鎮之。

《書苑》云:蜀先主常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古鼎錄》: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沈於永安水中,紀行軍奇變;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口山,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鼎錄》: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龍形,沈水中。章武三年,又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金石錄》:諸葛亮銅鐺文,「各」借作部落之「落」。

《刀劍錄》: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拔刀刺山,沒刃,不拔而去,行者莫測。

房子雲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貞元季年,爲東平帥李師古判官,因理第,掘得一劍,有「章武」字。方古博物亞茂先,曰:「蜀相諸葛亮所佩也。」師古爲奏請改名章武焉。蓋蜀帝八劍之一也。

  • 《物原》:諸葛亮作饅頭夾餤。

《物原》:諸葛亮造竹槍。

《事物紺珠》:槍木杆金頭,始於黃帝,擴於諸葛孔明。

《續事始》:諸葛亮置苦竹槍,長丈二。

《事物原始》:諸葛亮圍郝昭於陳倉,亮起衝車,昭以繩連石磨四角,擊其衝車。衝車即鉤援雲梯之制也。

  • 《晉‧官職志》:蜀破後,晉王令陳勰受諸葛亮圖陳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諳練之。

《華夷考》:盍武孟爲武岡州幕官,得一瓦枕,枕之,聞其中鳴鼓,自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既聞鶏鳴,亦至三唱而曉。次夜復然。武孟以爲怪,碎之,見其中有機局,以應夜氣。識者以爲武侯雞鳴枕也。

【澍案:《齊諧記》以爲因鑿渠得之,盍武孟作偶武孟,吳之太倉人也。】

《稗史類編》: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於武功五丈原,亮卒,懿追之,亮長史楊儀多布鐵蒺藜,是三國之際已有之,不始於隋煬帝也。

【澍案:漢文帝時鼂錯言《守邊議》云:具藺石,布渠答。注云:渠答,鐵蒺藜也。此係漢初事。《物原》以爲孫武造鐵蒺藜者近是。】

《梁書》:陸法和曾征蜀,及上白帝城,插標云,此下必掘得諸葛鏃,掘之,得箭鏃一斛。

梁僧佑《神僧傳》:梁將王綝與陸法和守巫峽,軍次白帝,法和謂人曰:「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三國典略》自字作目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鏃一斛許。」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惠敏《高僧傳》:隋時,蜀郡福緣寺釋僧淵以錦水江波沒溺者衆,欲於南路架飛橋。昔諸葛公指二江內造七星三鐵錞,長八九尺,逕三尺許,人號鐵槍,擬打橋柱,用訖投江,須便祠祈,方可出水。淵造新橋,將行豎柱,其錞自然浮水,來自橋側,及橋成,又自投水中。

《邊防記》:馬湖之夷,歲莫,百十爲羣,擊銅鼓,歌舞飲酒,晝夜以爲樂,其所儲蓄,弗盡弗已,謂之諸葛窮夷法。建武千戶所,春秋僰侯故地,漢爲西南夷部,叛服不常,諸葛武侯征撫之,置銅鼓,埋鎮諸山,稍就貼服。

【澍案:《世本》:巫咸作銅鼓,蓋南中所制,是武侯作銅鼓,本巫咸遺意也。】

《益部談資》:諸葛鼓乃銅鑄,面廣一尺七寸,高一尺八寸,邊有四獸,腰束下空旁,有四耳,花文甚細,色澤如瓜皮,重二十餘斤,縣於水上,用楢木槌擊之,聲極圓潤,乃孔明禽孟獲時所製。昔伐九絲城,得十餘面,今在成都府庫中,一名錞于鼓。

《游梁雜記》:諸葛鼓乃銅鑄者,其形圓,上寬而中束,下則敞口,大約如今楂斗之倒置也。面有四水獸,四周有細花文,其色不甚碧綠,擊之,彭彭有聲如鼓,云置水上擊之,其聲更巨。

《蠻司志》:萬曆元年,四川巡撫曾省吾蕩平九絲城都蠻,俘獲諸葛武侯銅鼓九十三面,擇有聲者六十四面以獻。疏略云:「都蠻呼銅鼓曰諸葛鼓,相傳以爲寶器,審阿大丑等,執稱:鼓有剝蝕,有聲響者爲上上鼓,易牛千頭,次者七八百頭,遞有等差,藏至二三面者,即得雄視一方,僭稱王號。每出劫,擊鼓高山,諸蠻頃刻雲集,集則椎牛數十頭饗蠻,乃出劫,劫數勝,益以鼓爲靈。臣等細觀所鑄,皆奇文異狀相錯蟠,僅可辨者,雕螭刻鷺,間綴蝦蟆,其數皆四。縉紳父老云,諸葛製以鎮蠻,若曰鼓去則蠻運終,理或然也。」

《戎司志》:銅鼓旁範八卦及四蟾蜍,狀似覆盆,縣而擊之,下映以水,其聲非鐘非鼓,都掌夷相傳爲孔明鑄者,值數十鎰,次者數鎰。

《夔州圖經》:府江岸八陳圖相對,有石鼓,世傳諸葛武侯教戰之鼓。

《夔州圖經》:順林驛六亭,達澧州,絕涔水,水清澈,產蠃蚌,巨者象盤,岸有諸葛遺釜二。

《交州志》:交阯服役有飛頭僚子、赤裩僚子、鼻飲僚子,皆窟居巢處,好飲酒,擊銅鼓。鼓初成,置庭中,招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女子以金銀釵擊鼓,叩畢,留與主人。或云,銅鼓乃諸葛武侯征蠻鉦也。

《九州要記》:邛州沈黎即諸葛武侯征羌之路也。每十里作一石樓,令鼓聲相應,今夷人效之,所居悉以石爲樓。

《研北雜錄》:松潘、建昌諸夷所宿碉房,十家五家,壘石而上,不以左右爲鄰,而以上下,牛馬登陟,兩無猜忌,亦呼碉樓,武侯征羌時遺制也。

【澍案:《廣韻》無碉字。《後漢書》:冉駹夷皆依山居止,累石爲室,高者至十餘丈,爲邛籠。注云:今彼土夷人呼爲彫也。蓋碉本作彫,後改从石耳。】

王隱《蜀記》:昔諸葛武侯南征蠻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雟之路,尚有存者。

《述異錄》:武侯初平南夷,夜聞軍中多謳歌思歸,遂詔衆各與一甎,曰:「若輩久苦行役,欲遄返耶?枕此而臥,詰朝抵家矣。」從者果然,不用命者,終不得歸。今雲南管內有一城,居民皆蜀人,云即其後也。

《清夜叢譚》:孔明以巾幗遺司馬懿。巾幗,女子未笄之冠,蜀中名曇籠,蓋笑其堅壁不出,如閨女之藏匿也。《漢‧輿服志》云:公卿列侯夫人,紺繒幗總,是婦人以巾上覆髮者,然曇籠之說,更有意義。

【澍案:《說文》有槶字,筐當也,从木,國聲。徐鍇曰:當者底也。《蜀史》記諸葛亮與晉宣帝對壘,亮欲挑戰,遺之巾幗,以激辱之,然則槶,妝奩筐篋之屬也。又案《士冠禮》注:今之未冠笄者,著卷幘,頍象之所生,滕薛名簂爲頍。《續漢‧輿服志》云:剪釐蔮簪珥。注:簪以玳瑁爲擿,長一尺左右,一簪以安簂結。《集韻》有簂、幗,無蔮字,是槶簂幗蔮皆通字也。】

《華陽國志》:德陽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有閣尉,統桑下兵民。

【澍案:《方輿勝覽》:蜀於劍閣置閣尉。】

《華陽國志》:平武縣,自景谷有步道逕江油、左擔出涪。先主時置義守,號關尉。

高承《事物紀原》:諸葛公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殺人以其首祭,則神享爲出兵。」公不從,因雜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祀,神亦享焉,而爲出兵。後人由此爲饅頭。

【澍案:郎瑛《七修類稿》謂本蠻頭,訛爲饅頭,非也。】

《太平廣記》:諸葛公持白羽扇,指揮三軍。今成都出羽扇,攢雜鳥毛爲之,蓋其遺製也。

《南史‧王玄謨傳》:元謨領水軍前鋒南討,尋除大將軍、荊州刺史,副司徒建安王於赭圻,賜以諸葛亮筩油鎧。

沈約《宋書》:太祖孝武以諸葛亮滿袖鎧鐵帽賜殷孝規。御仗有諸葛公褊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李延壽《南史‧殷孝祖傳》:太祖初即位,徵孝祖入朝,御仗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冒,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賜孝祖。

【澍案:二書所說,太祖、太宗、孝祖、孝規,人既不同,滿袖、筩袖、鎧冒、鐵帽,字復差互,未詳誰是。】

《丹鉛錄》:井研縣有掘地者,得一釜,鐵色光瑩,將來造飯,少傾即熟,一鄉皆異.有爭之者,不得,白於縣令,命取看,來至堂下,失手落地,分爲二,中乃夾底,心懸一符,文不可辨,旁有八分書「諸葛行鍋」四字。又麻城毛柱史鳳韶爲予言:近日平谷縣耕民得一釜,以涼水沃之,忽自沸,以之炊飯,即熟,釜下有「諸葛行鍋」四字。鄉民以爲中有寶物,乃碎之,其複層中有「水火」二字,即前物也。異哉!世所傳有划車弩、雞鳴枕,不一而足。

唐中丞吳行魯《建德碑》云:崇寧縣,昔武侯以蜀脞脆,令鄰邑翊日而市。

《蜀志》:諸葛武侯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

《水經注》:諸葛亮云:「八陳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

《中興書目》:諸葛武侯《八陳圖》一卷,後人推演其法,摹爲圖。今蜀中魚復平沙上,壘石爲八行,相去二丈,凡六十四聚,世傳亮所製也。

《水經注》:江水東逕南鄉峽,東逕永安宮,劉備終於此,諸葛受遺處也。其間平地可二十里許,江山迴闊,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穨垣四毀,荊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墾其中。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陳圖,東跨故壘,皆纍細石爲之。自壘南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陳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盡。

《水經注‧沔水篇》:沔水東逕武侯壘南,又東逕沔陽縣故城南,南對定軍山,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陳圖也。遺基略在,崩褫難識。

李膺《益州記》:稚子闕北五里,武侯八陳圖,上城西門,中起六十四魁,八八爲行,魁凡一丈,高三尺。

《玉海》:薛士龍曰:圖之可見者三:一在沔陽高平舊壘。《水經》云:江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注:沔陽定軍山東谷高平,是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陳圖也。遺略在難識。一在新都之八陳鄉。《元和郡縣志》云:諸葛公八陳,在成都府新都縣十九里。《寰宇記》云:在縣外三十里彌牟鎮。李膺《益州記》:稚子闕北五里,武侯八陳圖,土城四門,中起六十四魁,八人爲行,魁凡一丈,高三尺。一在魚復宮南江灘水上。《寰宇記》云:夔州奉節縣,本漢魚復縣,八陳圖在縣西南七里。《荊州圖副》云: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回一百一十八丈,中有諸葛武侯八陳圖,聚細石爲之,各高五丈,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北巷,巷悉廣五尺,澍案:一引作正中間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或爲人散亂,及爲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故。

《玉海》:《成都圖經》:八陳有三: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陳法也。在彌牟鎮者,百二十有八,當頭陳法也。在棋盤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營陳法也。

【澍案:《興元志》:西縣亦有八陳圖,即八陳圖凡四也。】

《梁州記》:沔城縣泝漢上十五里,有諸葛武侯所鎮,在漢水南,背山向水,門前壘石以爲陳,水至壞其行列,水去輒復故也。

盛弘之《荊州記》:魚復縣西,累細石爲壘,方可數百步,壘西聚石爲八行,行聚八,聚二間相去二丈,澍按:一作行八聚,聚間相去二丈,謂之八陳圖。因曰:「八陳既成,自今行師,更不覆敗。」八陳及壘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桓溫伐蜀,經之,以爲常山蛇勢。此蓋意言之。

《元和郡縣志》:八陳圖在夔州奉節縣西七里。

王存《九域志》:夔州八陳磧,自然而成,在江水之中。

  • 《荊州圖副》: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周回四百一十八丈,中有諸葛孔明八陳圖,聚細石爲之,各高五丈,廣十圍,歷然棋布,縱橫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開南北巷,悉廣五尺,凡六十四聚。又有二十四聚作兩層,在其後,皆統爲十二聚。或爲人散亂,及爲夏水所沒,冬水退,復依然如新。八陳圖下東西三里,有一磧,東西一百步,南北廣四十步,磧上有鹽井泉五口,以木爲桶。昔常取鹽,即時沙壅,冬出夏沒。

《玉海》:洞當中黃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衝陳之法,本諸葛武侯方圓牝牡衝方置車輪雁行之制。

殷芸《小說》:諸葛武侯於漢中積石作八陳圖。

干寶《晉紀》:諸葛孔明於漢中積石爲壘,方可數百步,四郭,又聚石爲八行,相去三丈許,謂之八陳圖,於今儼然,常有鼓甲之聲,天陰彌響。

《周書》:後周信州,舊治白帝,陸騰徙之於八陳灘北。

《玉海》:蘇氏云:自山上俯視百餘丈,凡八行,六十四蕝,上圜不見凸凹處,如日中蓋影耳,及就視,皆卵石漫漫,不可辨。

《玉海》:南市一名棋盤市,武侯八陳營基也。

《圖經》: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陳磧上,謂之踏磧遊。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貫以采索,繫於釵頭,以爲一歲之祥。帥府宴於磧石。

《廣輿記》:八陳臺在夔州府武侯廟下,下瞰八陳遺跡。夔人重侯,以人日遊磧上。

《嘉話錄》:王武子曾爲夔州之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陳圖,箕張翼舒,鵝形鸛勢,象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巴蜀雪消之際,大樹十圍,枯楂百丈,破磑巨石,隨波塞川而下,水與岸齊,雷奔山裂,聚石爲堆者,斷可知也。及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唯陳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垂七八百年,淘灑推激,迨今不動。劉禹錫曰:「是諸葛公誠明一心,爲玄德効死;況此法出《六韜》,是太公上智之才所構,自有此法,惟孔明行之,所以神明保持,一定而不可改也。桓溫征蜀過此,以爲常山陳勢,遂勒銘曰:『望古識其真,臨源愛往跡。恐君遺事節,聊下南山石。』」

《晉書》:馬隆依《八陳圖》作偏箱車。

《通典》:後魏柔然犯塞。刁雍上表,采諸葛八陳之法,爲平地禦寇之方。

唐獨孤及《八陳圖》云:黃帝受命之始,順殺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握機制勝,作爲陳圖。夫八宮之位正,則數不愆,神不忒,故八其陳,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以蟠,飛龍翔鳥,上下其勢,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游軍以接其後,列具將發,升後令戰,弛張則二廣失舉,犄角則四奇皆出。天寶中有爲韜鈐者,得其遺制於黃帝書之外篇,裂素而圖之。

杜牧之《孫子注》:數起於五而終於八。今夔州諸葛武侯以石縱橫八行爲方陳,奇正之出,皆生於此。奇亦爲正之正,正亦爲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無窮也。諸葛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用六數。今盩厔司竹園乃有舊壘,司馬懿以十萬步騎不敢決戰,蓋深知其能也。

《玉海》:薛士龍曰:漢都肄已有孫武六十四陳。竇憲常勒八陳擊匈奴。晉馬隆又用八陳以復涼州。陳勰持白虎幡,以武侯遺法教五營士。是則武侯之前,既有八陳,後亦未嘗亡也。今有馬隆《握騎圖贊》。其傳起於風后。嚴從曰:武侯所習,風后《五圖》也。桓溫云:是常山蛇勢,徒妄言耳。常山蛇者,法出《孫子》,謂之率然,蓋高直陳也。

《太白陰經》:天陳居乾,爲天門。地陳居坤,爲地門。風陳居巽,爲風門。雲陳居坎,爲雲門。飛龍居震,爲飛龍門。武翼居兌,爲武翼門。鳥翔居離,爲鳥翔門。蛇蟠居艮,爲蛇蟠門。天地風雲爲四正門,龍虎鳥蛇爲四奇門。乾坤艮巽爲四闔門,坎離震兌爲四開門。李靖《問對》: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陳何義也?」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祕藏此法,故詭稱八名耳。八陳本一也,分爲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幡名;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李靖《問對》:太宗曰:「卿所制六花陳法出何術?」靖對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陳法也。大陳包小陳,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爲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一作畫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太宗問:「內圓外方,何謂也?」靖曰:「方生於正,圓生於奇。方所以規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定於天。步定所以綴其旋,是以步處定於地,行綴定於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陳爲六,武侯之舊法焉。」太宗曰:「卿六花陳畫地幾何?」曰:「大閱,地方千二百步者,其義:升陳各占地四百步,分爲東西兩廂,雲地一千二百步,爲教戰之所。臣嘗教士三萬,每陳五千人,以其一爲營法,五爲方圓曲直銳之形,每陳五變,凡二十五變而止。」

李靖《問對》:太宗問曰:「陳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陳間容陳,隊間容隊;以前爲後,以後爲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爲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數起於五,而終於八,何謂也?」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爲八行方陳之法,即此圖也。」

《通典》:李靖《問對》:靖曰:「臣前進黃帝、太公二陳圖,並《司馬法》、諸葛奇正之法,此已精悉。」

風后《握奇經》:八陳,四爲正,四爲奇,餘奇爲握奇,或總稱之。先出游軍定兩端,天有衡,地有軸。天地前後有衝,風附於天,雲附於地。衡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二一作四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雲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爲八陳。陳訖,游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衝爲虎翼,風爲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衝爲飛龍,雲爲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一作三軍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犄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爲一,離而爲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太白陰經》:黃帝設八陳之形:車廂銅,一作同當金也。車工一無工字中,黃土也。烏雲鳥翔,火也。折衝,木也。龍騰卻月,水也。雁行鵝鸛,天也。車輪,地也。飛翼浮蛆,一作沮風也。

《路史》注:八陳古有,漢以十月會營士爲八陳,是也。世以爲出諸葛孔明,不然。孔明八陳,本一陳也,蓋出黃帝邱井之法。井分四道,八家處之。陳分八面,大將軍處其中而握奇焉。一軍萬二千五百人,八千七百五十爲正陳,三千七百五十爲奇兵。陳間容陳,隊間容隊。李衞公變爲六花陳,今出軍亦遺法也。李靖曰:「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幡名,龍虎鳥蛇本乎隊伍,古人祕之,設此八名耳。」

章懷太子《後漢書注》云:古有八陳,諸葛亮法之。

《魏略》:司馬懿案行營壘,歎曰:「天下奇才也。」

《蜀志》亮本傳: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陳壽曰:「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

陶宏景《刀劍錄》:蜀主劉玄德嘗令蒲玄元造刀五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