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巴经济走廊专题》卷首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中巴经济走廊专题》卷首语
作者:张耀南
2019年9月30日
本作品收录于《中国科学数据

张耀南. 《中巴经济走廊专题》卷首语[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3). (2019-09-25). DOI: 10.11922/csdata.2019.0070.zh.

II区出版时间:2019年9月30日

“中巴经济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起于我国喀什,终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长3000公里,纵贯巴基斯坦全境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及周边,是贯通南北丝路的关键枢纽。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区和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新的贸易线路,中巴经济走廊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涉及人口约2亿。其建设不仅可以拓展海洋运输新通道,保障能源安全,也使我国可联结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对促进区域经贸合作,带动经济发展,进而维护我国西部稳定,扩大我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和政治价值(图1)。

图1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分布图

中巴经济走廊地理位置介于23°47′N – 41°55′N、60°20′E – 80°16′E之间,面积约为1.32×106 km2。沿线穿越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与兴都库什山三大山系交汇区和帕米尔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结合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活跃,垂直地带分明,气候环境多变。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域具有灾种多、规模大、频度高、分布广的特点,对工程建设和运营威胁巨大,制约了沿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该区域地面观测系统以及观测资料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大型工程建设对客观、全面与科学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对这些灾害的孕育、发生及发展进行研究、监测与防控,探索灾害形成机制,深入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相关的数据指标与信息挖掘研究,从而满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区域民生发展的重大信息需求,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与安全,以解决自然灾害对重大工程造成的安全隐患,服务于国家科学决策与需求。

为响应和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科学支撑走廊沿线项目开展及灾害防控,进一步全面服务于沿线重大项目、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水利、信息通讯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建设,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区旱区科学大数据中心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殊环境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 寒旱区环境演变研究‘科技领域云’的建设与应用 ”等项目的支持下,面向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定位及实际数据需求,于2016年开展了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认知的研究工作,2017年组织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认识“自然灾害特征与规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为主旨的科学考察及科学数据收集、整理、制备和现势性数据在线生产工作。多年来,团队以“数据驱动–知识发现–信息服务”为主线,以形成基于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预知、智慧决策”为目标,面向不同的时空数据源,开展了中巴经济走廊区域环境关键致灾因子的制备与分析工作,重点开展了资料收集、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数据反演、综合分析、模拟预测等研究工作,分别形成了《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冻土分布数据集》、《2013–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重点区域冰川冰湖分布数据集》、《1961–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极端升温过程数据集》、《2014–2018年中巴经济走廊地表变形数据集》、《盖孜河谷溜石坡调查和易发性分布数据集》、《中巴经济走廊2013–2018年地表温度高分辨率反演数据集》、《2000–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逐年荒漠化分布数据集》、《1990–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被数据集》、《中巴经济走廊2000–2017年逐月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数据集》、《1961–2015年新疆区域SPEI干旱指数数据集》、《中巴经济走廊(喀什至伊斯兰堡段)高分正射影像数据集》、《2005–2009年Drôme河(法国)无人机遥感的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1980–2014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及碳动态数据集》与《气候变化影响下1980–2014年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碳库及碳源汇动态空间数据集》。

本数据论文集由以上14篇科学数据文章组合而成,研究成果涉及地表温度、冻土分布、干旱、沙漠化、冰川、冰湖、溜石坡、地表形变、气温升温等灾害环境表征要素,为全面了解中巴经济走廊的自然环境现状,充分评估灾害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我们在数据制备中,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专题制图、综合评估。在灾害评估分析中,综合探索了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灾害关联事件、灾害空间分布与关联特征,基本形成了涵盖中巴经济走廊典型区域的典型自然灾害研究数据、方法以及信息资源库,并得到了领域同行专家的认可。每一篇文章在数据技术上,均形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数据制备流程,以期形成在线动态监控机制,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多方位的对比验证,保证了数据的精度。

本数据文集对于从多源数据中探索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深化对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并可为多维度辨识环境变化,判别灾害风险提供参考依据,为科学建设和风险防控提供基础观测数据支持。本数据论文集对应的数据实体也丰富了中巴经济走廊地学时空数据库,可直接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环境综合研究的基础资料,支撑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布局与建设、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及生态安全评价。我们期望本文集所蕴含的方法及对应的数据资料,能为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发育机制研究、风险评估、工程防治等科学任务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更好地服务工程建设,为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作品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协议下发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