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国夷狄辨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春秋》中国夷狄辨序
作者:梁启超
1897年
原刊1897年《时务报》第36册

自宋以后,儒者持攘彝之论日益盛,而彝患亦日益烈;情见势绌,极于今日。而彼嚣然自大者,且日哓哓而未有止也。叩其所自出,则曰:是实《春秋》之义。乌乎!吾三复《春秋》,而未尝见有此言也。吾遍读先秦两汉先师之口说,而未尝见有此言也。孔子之作《春秋》,治天下也,非治一国也;治万世也,非治一时也。故首张三世之义,所传闻世,治尚粗角,则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世,治进升平,则内诸夏而外彝狄;所见世,治致太平,则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彝狄进至于爵。故曰“有教无类”,又曰“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其治之也,有先后之殊;其视之也,无爱憎之异。故闻有用夏以变彝者矣,未闻其攘绝而弃之也。今论者持升平世之义,而谓《春秋》为攘彝狄也,则亦何不持据乱世之义,而谓《春秋》为攘诸夏也?且《春秋》之号彝狄也,与后世特异。后世之号彝狄,谓其地与其种族;《春秋》之号彝狄,谓其政俗与其行事。不明此义,则江汉之南,文王旧治之地;汧雍之间,西京宅都之所;以云中国,孰中于是?而楚秦之为彝狄,何以称焉?不宁惟是,昭十二年,晋伐鲜虞,晋也彝狄之;成三年,郑伐许,郑也而狄之;桓十五年,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邾娄等也而狄之;隐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卫也而狄之;哀六年,城邾娄葭,鲁也而狄之。夫晋、郑、邾、卫,中原之名国也,鲁者尤《春秋》所托焉,以明王法者也,而其为彝狄,又何以称焉?董子云:“《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彝狄而与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彝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大哉言乎!然则《春秋》之中国、彝狄,本无定名。其有彝狄之行者,虽中国也,然而彝狄矣;其无彝狄之行者,虽彝狄也,彬然而君子矣。然则藉曰攘彝焉云尔,其必攘其有彝狄之行者,而不得以其号为中国而恕之,号为彝狄而弃之,昭昭然矣。何谓彝狄之行?《春秋》之治天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禁攻寝兵,勤政爱民,劝商惠工,土地辟,田野治,学校昌,人伦明,道路修,游民少,废疾养,盗贼息。由乎此者,谓之中国;反乎此者,谓之彝狄。痛乎哉!《传》之言也,曰“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彝狄也”(昭二十三年)。然则吾方日兢兢焉求免于《春秋》所谓彝狄者之不暇,而安能彝人,而安能攘人哉?是故以治天下治万世之义言之,则其不必攘也如彼;以治一国治一时之义言之,则其不能攘也如此。吾卒不知攘彝之言,果何取也!徐君君勉既学于南海,治《春秋》经世之义,乃著《中国彝狄辨》三卷,一曰中国而彝狄之,二曰彝狄而中国之,三曰中国彝狄。进退微旨,于以犁千年之谬论,抉大同之微言。后之读者,深知其意,则哓哓自大之空言,或可以少息也;中国之彝患,或可以少衰也;天下远近大小若一之治,或可以旦暮遇之也。虽然,以孔子之圣,犹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乎”,然则世之以是书罪徐君而因以罪馀者,又不知凡几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9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