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黄图/卷之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四 三辅黄图
卷之五
卷之六

台榭[编辑]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诗》曰:“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刘向《新序》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

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台”,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神明台,见建章宫。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馀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徙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

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通灵台。见宫门。

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池沼门。

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台上有木曰榭。

辟雍[编辑]

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曰辟雍,以节观者。”郑玄注云:“文王作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汉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汉书》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曰:“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

明堂[编辑]

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礼记‧明堂位》曰:“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乡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又《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

汉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汉书》曰:“武帝初即位,向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应劭注云:“汉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饰令大。”《汉书》:武帝建元元年,议立明堂,遗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又《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帝,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是岁,修封,则祀太乙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封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是岁元封五年也。《本纪》元封二年秋,作明堂于泰山下。五年春三月,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圜丘[编辑]

汉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太学[编辑]

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董仲舒《策》曰:“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三辅旧事》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

宗庙[编辑]

宗,尊也;庙,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汉立四庙,祖宗庙异处,不序昭穆。太上皇庙,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冯翊府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

高祖庙,在长安西北故城中。《关辅记》曰:“秦庙中钟四枚,皆在汉高祖庙中。”《三辅旧事》云:“高庙钟重十二万斤。”《汉旧仪》云:“高祖庙钟十枚,各受十石,撞之声闻百里。”《汉书》: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又云:“光武至长安宫阙,以宗庙烧荡为墟,乃徙都洛阳。取十庙合于高庙,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高庙事。”高庙有便殿,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 高园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侧,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孝惠更于渭北建高帝庙,谓之原庙。 惠帝庙,在高帝庙后。

文帝庙,号顾成庙。孝文四年作顾成庙,在长安城南。文帝自为庙,制度卑狭,若顾望而成,犹文王灵台不日成之,故曰顾成也。

景帝庙,号德阳宫。景帝中四年,造德阳宫。盖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号为宫。《故事》云:景帝造德阳宫。

武帝庙,号龙渊宫,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作铜飞龙,故以冠名。武帝元光四年,河决濮阳,发卒十万救河决,起龙渊之宫,取此为名。武帝庙不言宫。

昭帝庙,号徘徊。

宣帝庙,号乐游,在杜陵西北。神爵三年,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号乐游,按其处则今呼乐游园是也,因乐游苑得名。

元帝庙,号长寿。

成帝庙,号阳池。

太上皇高祖父也。有寝庙园、原庙,昭灵后、高祖母也。武哀王、高祖兄也。昭哀后、高祖嫂也。皆有圜。孝惠皇帝有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皆有寝圜,卫思后、戾太子母。皇祖悼考皆有庙园。宣帝父史皇孙。庙曰奉明。

元、成之世,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京师自高祖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殿,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四岁祠。又月一游衣冠。四时祭宗庙用太牢,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诸侯王及列侯,岁时诣京师,侍祠助祭。《汉仪》:“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注云:“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谓之酎金。酎,正月旦作酒,八月成,三重酿醇酒也,味厚,故以荐宗庙。金,黄金也,不如法者夺爵。”又册封诸侯王,必于祖庙册命之,示不敢专也。武帝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立皇子闳为齐王、旦燕王、胥广陵王,于庙中册命。汉制封皇子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周诸侯或称王,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加之,总名为诸侯王。

新莽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犬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馀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莽曰:“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于是遂营长安城南,提封百顷,莽又亲举筑三下。九庙:一黄帝,二虞帝,三陈胡王,四齐敬王,五济北愍王,六济南悼王,七元成孺王,八阳平顷王,九新都显王。殿皆重屋。大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馀,庙半之。为铜欂栌,饰以金银雕文,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功费数百钜万,卒徒死者数万。

南北郊[编辑]

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所属掌治坛𫮃郊宫岁时供张,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阴位也。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祀后土于长安北郊。

社稷[编辑]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后汉‧祭祀志》:《黄图》载元始仪甚悉,今本无,合入。“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王之义,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就阴位。圜丘象天,方泽象地,圆方因体,南北从位,燔燎升气,瘗埋就类。牲欲茧栗,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贵诚因质。天地神所统,故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于群神。皇天后土,随王所在而事佑焉。甘泉太阳,河东少阳,咸失厥位,不合礼制。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在《易‧泰》卦,《干》《坤》合体,天地交通,万物聚出,其律太簇。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则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众明,山阜百川众流,渟污皋泽,以类相属,各数秩望相序。’于是定郊祀,祀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河东祀。”上帝坛圆八觚,径五丈,高九尺。茅营去坛十步,竹宫径三百步,土营径五百步。神灵坛各于其方面三丈,去茅营二十步,广三十五步。合祀神灵以璧琮。用辟神道八通,广各三十步。竹宫内道广三丈,有阙,各九十一步。坛方三丈,拜位坛亦如之。为周道郊营之外,广九步。营北辰于南门之外,径六十二步。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为周道列望之外,径九步。卿望亚列望外,径四十步。坛广三丈,高二尺。为周道卿望之外,径九步。大夫望亚卿望道外,径二十步。坛广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九步。士望亚大夫望道外,径十五步。坛广一丈,高一尺。为周道士望之外,径九步。庶望亚士望道外,径九步。坛广五尺,高五寸。为周道庶望之外,径九步。凡天宗上帝宫坛营,径三里,周九里。营三重,通八方。后土坛方五丈六尺。茅营去坛十步外,土营方二百步限之。其五零坛去茅营,坛广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为周道列望之外,径六步。卿望亚列望道外,径三十五步。高一尺。为周道卿望之外,径六步。大夫望亚卿望道外,径十九步。坛广八尺,高八寸。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六步。士望亚大夫望道外,径十二步。坛广六尺,高六寸。为周道士望之外,径六步。凡地宗后土宫坛营,方二里,周八里。营再重,道四通。常以岁之孟春正月上辛若丁,亲郊祭天南郊,以地配,望秩山川,遍于群神。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地差在东,共牢而食。太祖高皇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而食。日冬至,使有司奉祭天神于南郊,高皇帝配而望群阳。夏至,使有司奉祭地祇于北郊,高皇后配而望群阴。天地用牲二,燔燎瘗埋用牲一,先祖先妣用牲一。天以牲左,地以牲右,皆用黍稷及乐。

汉博士刘熹《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编辑]

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谭《新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冰,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无变色,卧于池上,曛然自若。”即此也。

飞廉观,在上林,武帝元封二年作。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武帝命以铜铸置观上,因以为名。班固《汉武故事》曰:“公孙卿言神人见于东莱山,欲见天子。上于是幸缑氏,登东莱,留数日,无所见,惟见大人迹。上怒公孙卿之无应,卿惧诛,乃因卫青白上云:‘仙人可见,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为观于缑氏,则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不极高显,神终不降也。’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高四十丈,于甘泉作益延寿观,亦如之。”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悉取飞廉并铜马,置之西门外,为平乐观。董卓悉销以为钱。

属玉观,在右扶风。属玉,水鸟,似䴔䴖,以名观也。又曰: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

青梧观,在五柞宫之西。观亦有二梧桐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射熊观,在长杨宫。武帝好自击熊,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作赋谏,杨雄亦作《长杨赋》。

石阙观、封峦观。《云阳宫记》云:“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甘泉赋》云:“封峦石阙,弭迤乎延属。”

白杨观,在昆明池东。

长平观,在池阳宫,归泾水。

龙台观,在丰水西北,近渭。

琢沐观,在上林苑。

细柳观,在长安西北。《三辅旧事》曰:“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今呼石徼是也。”

成山观,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以为观。成山观不在三辅,例见宫室门。

仙人观、霸昌观、兰池观、安台观、沦沮观,在城外。又有禁观、董贤观、苍龙观、当市观、旗亭楼、马伯骞楼,在城内。

麒麟、朱鸟、龙兴、含章,皆馆名。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