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验方新编叙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中西验方新编叙言
作者:杜亚泉
中华民国5年(1916年)11月10日
1916年11月10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6年13卷第11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中西医学。大同小异。世之学者。往往先入为主。惊其异而不求其同。中医西医。遂界若鸿沟。习西医者诋諆中医。谓中医专重阴阳五行之说。凭臆想而不求实验。信中医者排斥西医。谓西医多用金石剧烈之药。精外科而不善内治。是皆一孔之见。偏执之论也。余往时习闻中医之理法于父兄。近复稍阅西医书册。觉医学中精到之处。中西学说。若合符节。有中医相传之理。语焉不详。而西医则竟委穷源。嘹如指掌者。以西医之说考之则益明。有西医发明之事。诩为新得。而中医则习用已久。视为故常者。以中医之法证之则益信。兹就其较为重要者言之。中医之书。辄言血气。其所谓气者。往往不知其何所指。将谓呼吸之气耶。则吸气中之养气。由肺入血。周行百脉。与炭化合。成炭酸气体而呼出。是仍血也。血与气不可离而为二也。中医之所谓气。虽包肺气在内。然周于一身。通乎表里。灵妙而不可测。决不仅指此呼吸之气可知。然稍加思索。则知中医之所谓气。即西医之所谓神经。以此义读中医之书。则凡所谓气逆气滞气虚气郁诸症状。肺气肾气肝气胃气诸名称。理气顺气补气散气诸方剂。皆可迎刃而解矣。盖神经奋兴则镇静之。神经沈衰则刺激之。一切机官之病状。与其疗法。无不与神经作用有关系。此稍习西医者。无不知之。不过译西籍者谓之神经。意在指其实质。而我国古来则谓之气。意在示其作用而已。吾人平日于喜怒之表示。亦称曰喜气或怒气。其他神经作用。以气呼者甚多。故称人之精神状态。谓之神气。又吾国初译医书时。亦称神经曰脑气筋。可知气之本义。含有精神作用之意。不仅指空气及其他气体而已也。推之而气动则生风。风之云者。指神经之变态而言。或神经过于兴奋。致痉挛或颠狂者。如肝风惊风疯癫(疯古作风)等是也。或神经过于沈滞。致痹麻或萎缩者。如中风风湿是也。或因神经之刺激过敏性。致感痛觉者。如痛风头风等是也。既知气即神经。则血气并称。殊有至理。盖普通常见之病。由于血液之循环。受局部之障碍而起者居多。肠胃病中之食伤下痢。呼吸器病之咳嗽痰喘。及其他一切炎症热症。皆由于此。然其障碍之所由生。则因其局部之血管。或收缩或扩张之故。动脉扩张则充血。动脉收缩或静脉扩张则贫血。静脉收缩则郁血。种种之病名不同。病状各异。而病理则不外乎此三项。惟血管之扩张及收缩。主于神经。兴奋则收缩。沈滞则扩张。神经之变调。影响于血液者甚捷。至神经所以变调。或受外物之激刺。(如寒热及器械药物之类)或因内部之感动。(如喜怒哀乐之类)而原因于血液成分之改变。或含有毒素者亦多。总之神经之兴奋与沈滞。影响于血液。而血液之清洁与污浊。亦影响于神经。中医所谓气以行血血以养气二语。实包括西医病理学之大半部。其所谓血阴而气阳者。阳为能动性。阴为所动性。阳动而阴静。阳生而阴长。证以今日生物学之理。实为颠扑不破之论。且中医之所谓气。就局部言。则指神经作用。就全体言。则指精神作用。如元气精气等之气皆是。故气者无形之精神。血者有形之物质。宇宙万有。皆此精神与物质相合而成。故天地为阴阳交合之局。人身即万有中之一。亦精神与物质相附丽。中医谓人身为一小天地。实与今日哲学之理相符。又中医论药。有入气入血之分。西医之药剂分类法。虽有种种。如脏器分类法。临床分类法。皆非十分完全。硏究药物作用者。分之为局处作用及吸收作用。局处作用者。不必吸收入血。任何局处。皆现其作用。如腐蚀药之类。常用于外科。而少内用。吸收作用者。于吸收入血之后。或于一定之脏器中现其作用。此种作用。不外使神经中枢或神经系中之某部。增进其机能或消退之而已。此即可谓之气分药。又或吸收之后。于神经之特殊机能。毫无障碍。惟改变体液之成分。使组织中之新陈代谢机能。增进或减退。如强壮药、变质药、清凉药、及解热药中之一部。即可谓之血分药。故若将中药析其成分。验其作用。则其所谓血分气分之区别。当不外是。至人体解剖。中医固不如西医之精。然中医所言。亦间有价值。如中医以脾脏为消化机官。西医以为脾与消化无关。而不明其作用。或则以脾为最大之淋巴腺。近时始知脾脏缺损。则膵脏之液。变其成分而不能消化蛋白质。又西医向以肝脏为消化机官。近时知肝脏于分泌胆汁之外。尚有种种复杂之化学作用。血液中使糖分与养素化合之物质。实为肝脏所分泌。肝遂为重要之血管腺。可知中医谓肝藏血。未始无理。中医又谓肝主怒。胆主决。西医固无此说。然人当愤怒惊惧之后。往往发黄疸。则肝脏之关系于精神状态。固有确证也。西医自发明内分泌以后。始知生活之脏器。功用复杂。不能仅就解剖尸体之所得。谓已尽窥其神秘。则中医之就体验而得者。亦未可遽弃矣。又中医之药理。固不如西医之明晰。然数十年中经无数医家之实验。其效用亦复明确。试取西医之药物学细勘之。其所言性质。与中医相符者。殆居十之四五。他如麻黄发汗。半夏止呕。西医所无。而其效则甚著。如此之类。亦复不少。又如阿胶止血。为德医所发明。而我国早用以治经产劳损。铁质补血。为西人之新说。而我国久用以疗黄疸。古人硏究之精深。殊令后人惊异。近时日本医生。就汉药中析其成分。加以精制。以为新药。我之国粹。乃为他人利用。殊可惜也。然习西医以诋諆中医。固为无见。若信中医以排斥西医。亦同为无识。西洋科学。事事求诸实验。既无将信将疑之虑。且处处与人以共晓。无若隐若现。使人莫名其妙者。故学西医实较中医为易。学医者先以现译之解剖生理学及药物学入手。实较便也。现吾国人对于西医西药。往往怀疑。其实西医之药。或为散剂。或为水剂。无非从生药中取得。其所用生药。亦树皮草根居多。大抵以酒精或水浸出。或经熬炼而成膏。吾人惯用生药。故见其制剂。以为疑怪。须知彼之制剂。大都糖浆、汽水、香料等。以赋形调味者居多。主药有限。分量甚少。服之无效。容或有之。若夫为害。则非极庸劣之西医。决不至是。以西医之药。用量常有一定。苟不逾量。不久服。必无害于人也。总之。无论中医西医。其硏究各有浅深。道德各有高下。硏究深而道德高者。不论中西皆为良医。若夫下驷。亦皆有之。中医之庸劣者。固所在多有。即西医亦何独不然。彼等在学堂或医院中稍习应用之技术。孜孜营利。既无硏究之馀暇。复乏道德之观念。待遇病人。既不亲切。诊察病状。亦不精细。而往往强人以行其不愿为之方法。诚于病者有害无益。是乃为西医者个人之咎。而非西医学术之咎也。夫学术者在于实事求是。本无国界可言。安有中西之别。融会而贯通之。实为现今学者之责任。陈君汉翘。曩学医于日本。素有志于是。近辑中西验方新编一书。所列各方。皆日本医家所信用。认为确有效力者。不但足以备病家之检阅。即学医者亦可以此通中西之邮。其裨益于世。岂浅鲜哉。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3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