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民战争是埋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人民战争是埋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影片《地道战》观后
通信兵某部长途台 爱武
1970年1月6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在全国人民满怀革命的战斗激情,跨进伟大的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兴奋地重看了影片《地道战》,引起了我们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战争胜利的深刻回忆,也更激起了我们为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彻底埋葬帝、修、反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影片《地道战》,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一个普通村庄——高家庄的民兵和人民群众,高举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红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造和运用地道战这一巧妙的战斗形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影片形象而生动地宣传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非常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人民战争的威力无比,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

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战争的第五个年头,万恶的日本侵略者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纠集了大量的兵力,向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大“扫荡”,妄图把抗日民众吓倒,把游击战火扑灭。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击战争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影片中高家庄的党支书高老忠和支部的同志一起,打开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的教导,明确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斗争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在区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高家庄一带的“庄稼汉”发动起来了,大家拿起了长矛、枪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投入了战斗的行列,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摆下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在广阔的大平原上,到处是警惕的眼睛,到处是复仇的枪口。敌人一来到高家庄,四面八方鼓角同鸣,枪雷齐响,一座座墙壁上出现了无数枪眼,一棵棵树干中伸出枪口向敌人开火。井台边,房顶上,门窗口,碾盘旁,羊圈里,子弹、手榴弹、地雷频频开花,只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丢盔卸甲。在人民战争的层层火阵里,日寇、伪军变成了团团乱转的野牛,被烧成灰烬。看到这胜利的战斗场面,是何等的大快人心啊!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具有最高的智慧,最大的创造力。高家庄人民创造和运用地道战,显示了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挖的是单口防身洞,或者把简单的土洞和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双口和多口地道。当这种地道遭到敌人的破坏后,高家庄的人民群策群力,把它改造成既可以藏身、又能主动消灭敌人的战斗地道,地道内设置了防水、防毒、防烟和了望、投弹、联络等设备,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凶焰。敌人破坏地道的阴谋破产后,又派特务化装成“武工队”,混进了高家庄。民兵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利用战斗地道的“翻口”,巧妙地打死了钻进地道的特务,并配合区武工队消灭了混进村内的全部敌人。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他们又把这种村落地道向外延伸,构成村村相连的野外地道网。高家庄的人民,遵照毛主席“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不断总结经验,把挖掘地道与埋设地雷结合起来,在敌人可能来犯的一切地方遍设地雷,并用大刀、长矛、土枪、土炮、手榴弹等武器相配合,把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打得丧魂落魄,鬼哭狼嚎。

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亿万革命人民去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影片《地道战》以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是勇敢、不怕死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切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动派,都是“唯武器论”者。他们认为,“在现在条件下作战,主要是打钢铁,打技术”,“核武器、火箭决定一切”。他们总以为靠挥舞一两件新式武器就能吓唬住革命人民。与这种论调相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不管现在武器和技术装备怎么发展,不管现代战争的打法怎样复杂,战争的最后胜负,归根结底,还是要决定于战场上的近距离搏斗,决定于人的觉悟、勇敢和牺牲精神。影片《地道战》给我们展示的,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

当日本侵略强盗对我冀中平原根据地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的时候,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并没有被吓倒。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是正义的革命战争,看透了敌人的反动性和虚弱本质,对日本法西斯强盗无比仇视、藐视和鄙视,对革命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民兵队长高传宝说得好:“你别小看这几个人,这几条枪,有它,汉奸、地主、坏蛋就不能乍翅儿,少数敌人就不敢出来活动。要是全国所有的村庄都有这几个人,这几条枪,咱们穷人就能打天下,就能保江山,就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这充分表现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群众藐视敌人、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思想的集中表现。你看,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在发现日、伪军偷袭本村的时候,面对凶顽,临危不惧,敲钟报警;就是在身中数弹、临近牺牲的片刻,仍然顽强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拉绳敲钟,并掏出手榴弹向敌群扔去……。高老忠象一棵挺拔屹立的不老松,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看,当凶残狡猾的日寇队长山田和汉奸汤丙会带领日寇、伪军挖土找洞,往洞里灌水、灌烟,妄图残害我革命人民,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民兵队长高传宝沉着勇敢,率领群众从锅灶口突围。尽管敌我力量悬殊,洞外情况不明,但他毅然奋不顾身地跃出洞口,左右射击,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掩护了群众安全转移。高老忠、高传宝是抗日游击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充分表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高贵品德。事实证明,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就有了智慧,有了力量;打起仗来,冲就冲得上,守就守得住,一个人顶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用;没有打过仗的也可以打胜仗,没有指挥过战斗的也可以指挥好战斗;就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影片《地道战》生动地表明: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依靠人民群众的雄厚伟力,依靠人的勇敢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而且要善于掌握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确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并制定了一整套能够以我之长攻敌之短的战略战术。在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思想指引下,处在敌后的广大军民,广泛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创造了各种各样巧妙的打法。地道战就是冀中人民结合平原地区特点创造的特殊的游击战形式。平原地区,村落集中,公路纵横,无高山可作依托,无密林可为隐蔽,日寇利用这种地形条件,妄图施展它拥有现代化武器的优势,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了“细碎分割”、“严密封锁”、“反复清剿”等战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冀中人民挖地道,埋地雷,筑街垒,修夹墙,构成了一个户户相通、村村相联、退可以守、进可以攻的绵密的地道网。这样,革命人民就完全能避开敌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威力,从地面到地下、从村内到村外,自由来往,机动灵活,十分主动。而敌人则无所施其技,变得又聋又瞎,到处挨打,寸步难行。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你依靠现代化的武器,我依靠有高度革命觉悟的人民群众;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你打我时,叫你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诱敌深入,把敌人放进来打,是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你看,当日伪军重兵压境、用大炮猛轰高家庄的时候,民兵队长高传宝想到毛主席的教导,毅然地决定:“把鬼子放进庄来。”而鬼子一进庄,它的长处就变成了短处,大炮使不上劲,兵力施展不开,藏没法藏,躲没法躲,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而我之短处则变成了长处,地道、高房、土枪、土炮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一个“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的有利局面。

歼灭战,是我们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高家庄的群众,是经过斗争的实践逐步体会到毛主席的这个思想的。开始时,他们曾经把挖地道当成单纯保存自己力量的手段,经过实践,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战争目的的教导,懂得了只藏不打,是藏不住的;只有坚决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他们把单纯防御的地道,改为能积极进攻、消灭敌人的地道。这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有了这个转变,高家庄的对敌斗争就出现了有声有色的局面。经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地消灭敌人,壮大自己,终于在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的支援下,由地道游击战发展到野外运动战,把残暴成性的日寇队长山田和汉奸汤丙会等统统送进了坟墓。

毛主席最近指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毛主席这一伟大指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远见,向全世界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我们要正告一切侵略者: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中国人民,比二十多年前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如果说山田鼠辈早已成了高家庄人民的手下败将,那么,今天无论有多少个新“山田”,都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对手!如果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胆敢发动侵略我国的战争,我们就在伟大统帅毛主席和副统帅林副主席的指挥下,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把这一小撮历史渣滓统统埋葬掉!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