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占毕斋集/年谱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彝尊录 占毕斋集
年谱
作者:金宗直
1789年
事迹

占毕斋先生年谱艮翁李公。因璞斋所编。更加校正。[编辑]

皇明宣德六年辛亥世宗大王十三年六月庚子日甲申时。先生生于密阳府西大洞里第。先生生有异质。同产三男二妹。而雁行居末。先是。江湖先生。永乐十八年庚子春。娶司宰监正朴弘信女。自善山。移居密阳。朴氏世系。载彝尊录。

宣德七年壬子。世宗大王十四年先生二岁。

宣德八年癸丑。世宗大王十五年先生三岁。

宣德九年甲寅。世宗大王十六年先生四岁。

宣德十年乙卯。世宗大王十七年先生五岁。

正统元年丙辰。世宗大王十八年先生六岁。始受学。先公教先生曰。为学不可躐等。初授童蒙须知,幼学字说,正俗篇。皆背诵。然后令入小学。次孝经。次大学。次论,孟。次中庸。次诗。次书。次春秋。次易。次礼记。然后令读通鉴及诸史百家。任其所之。至于学射。亦不禁。尝曰。弓矢。卫身之物。不可不闲习。况古之人。以此观德。非博奕比也。劝之书字。则言。书。心画也。模楷必端正。草及篆。亦须要精熟。劝之握筹。则曰。日用事物。非此。不易究数。位置不可倾侧也。

正统二年丁巳。世宗大王十九年先生七岁。

正统三年戊午。世宗大王二十年先生八岁。读小学。赠兽君诗。十龄入小学。汝已后于吾。是年。学小学。明的。

正统四年己未。世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九岁。

正统五年庚申。世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十岁。

正统六年辛酉。世宗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十一岁。

正统七年壬戌。世宗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十二岁。有能诗声。日记数千言。文名大振。

正统八年癸亥。世宗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十三岁。学周易。先公出宰高灵。时尝暑月。坐厅事。词讼就简。先生与仲氏苽堂公讳宗裕受易。先公于案上。亲揲蓍布卦以教之。

正统九年甲子。世宗大王二十六年先生十四岁。

正统十年乙丑。世宗大王二十七年先生十五岁。正衣冠。端坐读书。殆忘寝食。

正统十一年丙寅。世宗大王二十八年先生十六岁。是年。应举京师。作白龙赋。见屈。时金守温为太学士。分与落榜试纸。其中有先生落试之赋。读而奇之曰。此他日典文衡之手。惜其高才见屈。取其卷入启。上奇之。命除灵山训导。时汉江济川亭有诗曰。雪里寒梅雨后山。看时容易画时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宁把胭脂写牧丹。后守温过济川亭。见诗曰。此必前日白龙赋之手也。寻问踪迹。果先生之作也。载群贤记事

正统十二年丁卯。世宗大王二十九年先生十七岁。

正统十三年戊辰。世宗大王三十年先生十八岁。是年。侍先公。在京师。一日。自南学退食。先公召曰。闻太学策题。汝亦述否。对曰。未融会贯通。难于措辞也。曰。始以汝为可教。吾望绝矣。先生汗出洽背。自后。从事于性理之学。

正统十四年己巳。世宗大王三十一年先生十九岁。

景泰元年庚午。世宗大王三十二年先生二十岁。

景泰二年辛未。文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一岁。先生纳采于昌山人蔚珍县令曺继门之女。高丽尚书李琚之后缮工监正河滨李好信。其外祖也。梅溪曺先生伟。妇弟也。

景泰三年壬申。文宗大王二年先生二十二岁。先生与伯氏。讳宗硕趍庭于甘文。开宁止止堂金孟性善源。惠然肯来。遂讲学于县之别馆焉。后善源。又与先生。同入黄岳之能如寺。温理古读。前后丽泽之益。甚多。

景泰四年癸酉。端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三岁。春。中进士。冬。行醮礼。是岁。始游太学。读周易。探性理之源。流辈多敬服。

景泰五年甲戌。端宗大王二年先生二十四岁。先公庐墓时。大有所伤。病且瘦。先生忧伤。作吁天赋。先公以成均司艺。出为星州教授。先生与仲氏。往省焉。仍留黉序。读书。携诸子。入礼夫子庙。见大圣以下四圣十哲。皆塑以土。岁月既远。或目亡而指缺。或冠倒而笏坠。黯黪如入古寺。见千岁偶人。先生愕然不敢指视。以为大圣大贤。如有灵。其肯依此而受享乎。于是。咎始作者之无稽。遂作赋。遗诸子。俾改以栗主。朝廷闻而陈启。改造位版。赋辞载集中

景泰六年乙亥。世祖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五岁。先生与伯氏。俱中东堂试。

景泰七年丙子。世祖大王二年先生二十六岁。三月日。丁先公忧。𫗴粥哭泣。绝而复苏。行葬礼于密阳府西六里高岩山粉底谷。从先志也。先生与伯仲氏庐墓。诚孝纯至。乡闾感化。是年正月。会试将迫。先生与伯氏。告辞堂下。先公执酌而祝曰。汝兄弟取高第而还乡。吾复何忧。敢以此酌。为汝辈福。先生平日。虽大戚。未尝于膝下见涕。恐伤亲之心。及玆。不觉泫然。遂偕计赴京。伯氏得上第。先生下第。还乡。未及里门。而黄涧路上。闻此大酷。苍天苍天。其有是耶。先祖先祖。其有是耶。执酌之祝。耿耿在耳。是先公永诀之言也。思之当时之涕。亦天诱其衷。使之无离左右也。而未免为利禄所羁。乃竟违去。以至于斯。极恶极逆。俾谁任其咎耶。茶毒茶毒。人世有何乐而独全耶。载彝尊录

天顺元年丁丑。世祖大王三年先生二十七岁。先生不脱绖带。寝苫枕木。䟽粝以食。侍奠之暇。自庐所。每朝夕。来省母夫人而返。虽隆寒暑雨。不懈也。吊义帝文曰。丁丑十月日。余自密城道京山。宿踏溪驿。此说恐误。先生私淑于家。独推圃隐先生。卓然自立于颓波。不为习俗所移。而能从圣制。以致自尽之诚。则岂有居忧出入之理乎。

天顺二年戊寅。世祖大王四年先生二十八岁。服阕。构数间屋。曰明发窝。鸡鸣。正衣冠。先谒家庙。次省母夫人。退而端坐。讲究经传。孜孜不已。悼先公至德茂行。不大显于世。手撰一录。名之曰彝尊录。先之以谱图。次之以纪年。又次之以师友。平生莅官行事与夫训戒之辞。家庙祭仪之可法者。纤悉具载。无有遗失。无意举业。伯氏白母夫人。劝之以赴举。是年秋。中别举初试。伯氏病痈。医云。蚯蚓汁良。先生先尝以进。果效。

天顺三年己卯。世祖大王五年先生二十九岁。以兴起斯文。训迪后人。为己任。执洒扫之礼。修六艺之学者。满于前。春。高台鼎榜下。登第。是岁十一月。先生与伯氏。同辞于朝。还庭闱。开荣宴。时先公以原从功臣。赠中直大夫艺文馆直提学兼春秋馆记注官。事母夫人。亦陞拜令人。及开宴之日。先焚黄于先垅。继而母夫人。御板舆。先生与伯氏前导。府使姜叔卿。与清道郡守李约东。灵山县监崔继潼。教授官柳孝潭。大设庆宴于公堂。亲奉爵。入为寿。一邑荣之。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

天顺四年庚辰。世祖大王六年先生三十岁。春。升拜承文著作。鱼公世谦有诗名。以本院先进。见先生诗。叹曰。使吾执鞭为奴隶。当甘受之。伯氏直学公。三月。客死京师。年三十八。奉柩返葬。抚其孤如己出。教诲使之成立。侄子致。丁酉。进士。𬙂。庚子。生员进士。

天顺五年辛巳。世祖大王七年先生三十一岁。升拜承文博士。十二月。王世子嫔韩氏哀册文。奉教制进。

天顺六年壬午。世祖大王八年先生三十二岁。仁寿王后封崇玉册文。奉教制进。

天顺七年癸未。世祖大王九年先生三十三岁。转拜司宪府监察。适入对。忤旨罢。盖陈佛事也。中秋。王世子代祭文昭殿。先生为大祝。有诗。

天顺八年甲申。世祖大王十年先生三十四岁。教诲不倦。学徒坌集。塡溢街巷。

成化元年乙酉。世祖大王十一年先生三十五岁。起为岭南兵马评事。点兵列邑。巡到处。皆有题咏诗帖。以监司关文到庆州。为秋丁释奠初献官。制享斋先生诗集序。撰庆尚道地图志。

成化二年丙戌。世祖大王十二年先生三十六岁。在巡边使幕府。以评事从节度使进礼君。宿于多仁县。永嘉安东人追至相别。感旧赋诗。七月。李施爱叛。先生以节度使关。签兵到宁海府。兵未集。与教授林惟性。进士朴致康。访稼亭旧家。仍游观鱼台。是日。风恬浪静。俯见群鱼游泳于崖下。遂和牧隐小赋。以贻二子。撰庆尚道左厢元帅府题名记。

成化三年丁亥。世祖大王十三年先生三十七岁。竣事。入拜弘文馆修撰。辞疏。不允。每入对。眷眷于整顿纪纲。修明礼乐等事。

成化四年戊子。世祖大王十四年先生三十八岁。以荐拜吏曹佐郞。兼春秋馆记注官,校书馆校理,知制教。是年九月八日。世祖大王宾天。制郑监察锡坚赴燕京序。撰迎日县寅宾堂记。

成化五年己丑。睿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九岁。拜朝散大夫典校署校理兼艺文馆应教,知制教。以病三辞。不允。十月初六日。上命本署。印进帝范训辞。是夜。喜而不寐。作诗三首。睿宗宾天。谥册文。奉教制进。挽词三首。制进。

成化六年庚寅。成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十岁。成庙即位。初开经筵。特选文学之士。应选者凡十九人。先生其尤也。是年六月三日。除艺文馆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冬。先生入侍经幄。时母夫人。年七十一。辞职归养。上命除咸阳郡守。十二月十六日。迺腊日上奉世祖神主。祔于太庙。备法驾还宫。先生以外补。未缀旧班。有作。呈齐安崔叔精国华。

成化七年辛卯。成宗大王二年先生四十一岁。正月上旬。由鸟岭路。赴咸阳任所。莅事之暇。选境内聪明冠者童蒙。教诱日课讲读。学者闻之。自远方来会。九月。升朝列大夫。十二月。升奉正大夫。柳子光尝游是郡。作诗。属郡镂版。悬诸壁上。先生曰。何物子光。乃敢悬版耶。即命掇而焚之。

成化八年壬辰。成宗大王三年先生四十二岁。春秋。设行乡飮酒仪,养老礼。八月初五日。作头流游山录。撰观海楼记。一蠹郑汝昌与寒暄金宏弼相友。诣先生门下。请学。以古人为学次第教之。先读小学,大学。遂及语,孟。日承指教。寻知纲领旨趣。硏穷道义。

成化九年癸巳。成宗大王四年先生四十三岁。升中训大夫。答表少游书。

成化十年甲午。成宗大王五年先生四十四岁。木儿生于庚寅五月。已五岁。是年二月二十八日。以斑疹死。其生年月日。皆值木星。故以名。题二首诗。叙悲怀。忽辞恩爱去何忙。五岁生涯石火光。慈母唤孙妻唤子。此时天地极茫茫。木儿草殡于城西石卜里。将瘗于金山米谷村其外祖母李氏之茔傍。以诗送之。百年酸痛退之肠。汝有何辜代我殃。谁谓才名将卓荦。益知医卜竟荒唐。掌珠皎皎今归土。雏语琅琅尚在堂。好向外家安軆魄。速含山水是他乡。四月日。撰安义县新刱乡校记。先生连丧儿息。不胜痛伤。呈辞于监司。九月二十三日。别慈闱于山阴。还咸阳。十月初一日。再呈辞状。还金山农舍。晋山君姜希孟。贻书请留。先生有答书。监司不受辞状。促使就职。初九日。度消马岘。有雪作诗。上供茶不产本郡。每岁。赋之于民。民持价。买诸全罗道。率米一斗。得茶一合。先生初到郡。知其弊。不责诸民。而官自求丐以纳焉。尝阅三国史。见新罗时得茶种于唐。命莳智异山云云。噫。郡居此山之下。岂无罗时遗种也。每遇父老。访之。果得数种于严川寺北竹林中。先生甚喜。令建园其地。傍近皆民田。买之。偿官田。才数年而颇蕃。敷遍于园内。若待四五年。可充上供之额。遂赋茶园诗二首。载集中。是岁暮春间。先生有答金,郭两秀才诗。金即宏弼。郭名承华。有曰。穷荒何幸遇斯人。珠贝携来烂熳陈。好去更寻韩吏部。愧余衰朽未倾囷。盖寒暄初就先生门下时也。寒暄请业。以小学书授之曰。苟志于学。宜从此始。光风霁月。亦不外此。因赠答诗曰。看君诗语玉生烟。陈塌从今不要悬。莫把殷盘穷佶倔。须知方寸湛天渊。寒暄拳拳服膺。手不释卷。作诗以呈曰。学问犹未识天机。小学书中悟昨非。从此自有名教乐。区区何用羡轻肥。先生批曰。此言乃作圣根基。许鲁斋后。岂无其人乎。按秋江师友录曰。寒暄受业于先生之门。李公𪟝所撰寒暄行状。则以为寒暄之学。得不传之学。此说不的。退溪门人琴应薰。以退陶先生文集跋文。请于柳西厓。则其答书中。有曰。抑鄙见有一焉。序跋有无。于先生文集之传。有何加损。有人矣。时可矣。则为之甚好。不然。则留待后日之子云。亦恐未晚也。昔。伊川先生殁。门人尹和靖诸人。其为师门传后虑。应亦至矣。何以无一言。而直至晦庵。有所云云。诚非不足。时不可也。近世。金寒暄叙述。有李𪟝者为之。甚不满人意。以此见之。则此等文字。无早晚先后。惟得人而托之为贵。正不须汲汲也云云。抑李公𪟝师事寒暄。而先生为世大忌。只知受业师事之嫌。而专没其实迹耶。寒暄以先生门徒。流配之际。少无怨悔之言。及甲子祸。及谪所之日。视死如归。则寒暄之学之出于先生者。无疑也。

成化十一年乙未。成宗大王六年先生四十五岁。升中直大夫。咸阳城罗阁二百四十三间。每间。三户共葺。覆之以草。岁为风雨所坏。小民虽在农月。必牛载稿草及材以修之。历世因循。民甚困焉。二月日。先生谋诸父老。更以田十结为率。一间。几配十户。易其腐材。且令覆以瓦。一户才出瓦十许张而足。未五日。讫功。民初讶更张之猝迫。既成。则俱欢然称美焉。四月初七日。祷雨圣母庙。归途遇雨。郑一蠧与金寒暄。同游先生门下。讲说道义。以相磨砻。先生治郡。以兴学育才。安民和众为务。政成为第一。上曰。金某治郡有声。其优迁。郡吏延男。自京奉官教来。以十考陞通训大夫。以持旨拜承文院事。是年。适有重试。咸劝曰。重试。文士骤进之阶。竟不赴。物论高之。郡人慕其清德善政。刱建生祠堂。每月朔望。参谒焉。撰申文忠公文集序。

成化十二年丙申。成宗大王七年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先生入知承文院事。又乞归养。七月初一日。上特命除善山府使。前后外补。皆许迎赴任所。善山。乃先生乡贯。而先祖先公所居之地。密迩城西。实母夫人昔时祗荐𬞟蘩之所也。康氏姊居之。且三十年。而园林堂室如旧。临民御吏。皆有条法。吏戢民怀。每月朔望。先谒先圣。次行乡飮酒仪。春秋。设养老礼。作诗一首。撰尹先生祥诗集序。

成化十三年丁酉。成宗大王八年先生四十七岁。戊辰岁。先公在开宁。先生三兄弟。皆在衙读书。高灵权生员处智。与伯谦兄有旧。亦来隶业。时方夏。筑亭于衙园三柏树下。四人每偃仰吟啸其中。今已三十年矣。伯谦兄之殁。又将二十年。权君向者。道过开宁。见三柏犹在荆榛间。赋诗。正月人日。访先生于善山。录其诗以示。遂怅然和答。忆昔趋庭弦诵乡。海松阴下共回翔。逢君此日增怊怅。屈指人亡二十霜。怀印归来是故乡。机心未尽海鸥翔。杯盘草草逢人日。握手相看鬂已霜。康氏姊子伯珍。登文科。伯氏直学公之子致。亦中进士。先生以太守。集乡中父老及诸族妇人。大设乐为荣宴。观者如堵墙。是岁仲夏。金秀才宏弼,李生员承彦,元参奉槩,李生员铁均,郭进士承华,周秀才允昌。会府之乡校。讨论坟典。就门下。问辨数月矣。八月中。上将视学取士。诸君治任告辞。先生送之以诗。有曰。博带褒衣正匹侪。跫音喜听月波西。幡幡匏叶胜鸡臛。细细槐花逐马蹄。闻道贤关动奎壁。应将彩笔吐虹蜺。自多吾党多奇士。洗眼行看淡墨题。制跋松都录。九月。撰善山地图志。和元参奉槩,李生员承彦诸子韵。蠹简已穷文杏馆。仙娥应翦绿云衣。平生尧舜君民志。肯羡车轻马亦肥。苦茗三杯医当酒。踈帘一桁妓为衣。使君谁讶贫兼病。喧静中间道自肥。以豕首与游学诸子。诗曰。太守胸中无寸铁。乌将军已丧其元。朝来为问穷经客。几把韲塩到日昏。撰皇华集序,周礼跋,诗传跋。

成化十四年戊戌。成宗大王九年先生四十八岁。晨昏定省。奉养有勤。夜设衾。朝敛枕。躬自为之。妻孥欲代之。先生曰。母今老矣。后日。虽欲为母为此。不可得也。

成化十五年己亥。成宗大王十年先生四十九岁。十月。母夫人寝疾不愈。仲氏苽堂公。自青松来侍。侄子致。亦自居昌来。季妹在密阳。母夫人尤所怜爱。先生以为妹若来谒。庶几因喜而愈。遣人迎之。五人俱集。遂以十二月二十有一日。考终于公衙之中堂。享年八十。是月二十八日。先生奉柩发引登途。

成化十六年庚子。成宗大王十一年先生五十岁。正月初三日。运柩至池洞粉底谷而殡。三月。窆于先公及闵夫人二垅之间。庐于墓下。丧礼一遵朱文公。哀毁过礼。人服诚孝。彝尊录中谱图,记年,师友姓氏等录。戊寅年。所已撰述。而是年。更加考定。事业及祭仪。则皆仍戊寅之旧。

成化十七年辛丑。成宗大王十二年先生五十一岁。杨秀才浚与其弟沈。从洪贡生裕孙。自京洛。徒步千里来学。裕孙。南阳人也。

成化十八年壬寅。成宗大王十三年先生五十二岁。是年二月。服阕。安时叔从学二年。大祥后。还草溪。前执义金先生孟。遣其子骥孙,驲孙请学。先生授以韩文。其教各因其才而成就之也。撰节孝金先生克一孝阁铭。三月十五日。货舟载家累。还金陵旧居。通之兄与仲甫弟。饯于水安驿。仲甫云。平生付托非黄干。晚岁悲吟似静修。先生曰。余虽不敢望二子。平生所恨。不越乎此。虽为吾实录。可也。感之。遂和。孙生员孝祖。学春秋于先生。凡三月。送先生于灵山一门驿。既至金山。筑书堂。池其傍。种之莲。扁其堂曰景濂。盖慕无极翁也。日吟哦其中。无意世事。四月。书劝密阳诸子。以成学规。又作乡宪。以定邑俗。列邑闻风遵行焉。三月十一日。上特命除弘文馆应教,知制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四月十五日。先生以疾。草辞免应教状。驰献于承政院。仍诵东坡无官觉身轻之句。寂坐小轩。睡晤有作。书诸窗。又有和金大猷五首诗。白首叨蒙一札颁。幽居空寄让廉间。君言医国太早计。吾道从来骫骳难。又。自怜老夫惜居诸。欲起兴公问遂初。咄咄今朝君事办。一间矮屋庋藏书。又。莫学韩公送五穷。且同宋玉赋雄风。世间万事真牛闘。我亦年来患耳聦。又。三年荒野断知闻。寂寞唯师病子云。今日轩眉驰尺一。何人更道守玄文。又。大事吾何敢担当。膏肓从古少良方。细毡顾问如将备。要取君诗诵五章。自上不许。不得已而起。入侍经筵。辞约意畅。讲读最善。故眷注偏隆。特除艺文馆直提学,知制教,经筵,春秋馆记注官。辞以疾。不允。四月三十日。淑人曹氏卒。秋。作金直长骏孙,骥孙兄弟荣亲清道序。撰金都事润宗诗序。十二月日。撰兪处士荫墓志铭。传旨给暇。十一月二十日。窆淑人于金山米谷。

成化十九年癸卯。成宗大王十四年先生五十三岁。升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知制教。寻升拜右副承旨。辞以疾。不许。七月。上赐承政院酒连三日。翌日。又赐诗及酒。诗曰。三日虽既困。莫辞予所锡。此意非他心。宗图永磐石。在院者皆和进。先生时在秘阁。拟和二首。三月壬戌。大行大妃贞熹王后薨于温阳之行宫。某月日。迁于光陵。礼也。奉教制进哀册文。时俗专尚桑门法。先生请令士庶。仿朱子家礼。立庙作主。以奉先祀。礼俗复兴。撰鸡川君孙昭墓碣。元月元日迎祥时。上命韵。制进五殿诗帖。

成化二十年甲辰。成宗大王十五年先生五十四岁。升拜左副承旨。奉教作内班院记。以警内侍。又奉教撰环翠亭记。风晓以献。上命刊挂诸楣间。八月初六日。上特命除嘉善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知制教,艺文馆提学,尚瑞院正。先生辞不堪当。上教曰。卿文章政事。足以堪之。勿辞。十月二十六日。上特除吏曹参判兼同知经筵,成均馆事。辞疏三上。不允。汰去冗官。荐用贤良。一日自经幄退食。上令中官。赉赐金带一腰曰。深嘉卿言行俭约。殊待类此。上䟽谢恩。十二月。以病遆。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成宗大王十六年先生五十五岁。正月二十七日。除吏曹参判兼同知经筵,弘文馆提学,成均馆事。辞疏。不允。聘于司仆佥正南平人文克贞女。迎归京中明礼洞。夫人十八岁。升拜贞夫人。内治有则。妇道甚修。事不苛细。而门阑雍穆。先生凡于祭祀。必按家礼。笾豆品节。与俗不同。斋戒涤牲之事。皆用其极。夫人悉体其志。尽心克敬。罔或少怠。常戒婢仆曰。铨曹势热。苟不清慎。易生谤议。自古婢妾辈。潜受请谒。累及其主。以致祸败者。多矣。尔辈慎之。凡亲旧问遗。若或及门。毋轻受纳。故门庭肃然。关节不通。先生奉教。与平安监司成伣,忠清监司蔡寿等。修正东国舆地胜览。遂开局于景福宫之弘文馆。又与典翰李昌臣,副正申从濩,正郞金孟性等。谨阅元稿。就加删辑。未几。以旱荒而寝之。夏。以病辞职。南还密阳田庄。学者从四方来集。依朱子学规。以涵养本源。为进德之基。以穷探性理。为修业之本。所见益高。九月二十九日。除佥知中枢府事兼同知经筵成均事。辞以疾。不就。十月。除嘉善大夫弘文馆提学。降旨召。称疾力辞。上遣史官敦谕。十一月。不得已赴阙。入侍经席。启沃拾遗。裨益弘多。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成宗大王十七年先生五十六岁。三月初三日。除艺文馆提学。辞疏。不允。奉教。更始舆地胜览编次之事。与李昌臣,申从濩。以卒其緖。校理李宜茂,兪好仁,修撰崔溥。相踵而同事。凡八阅月。而乃克完焉。七月二十二日。子嵩年生。先生志喜。末句曰。他时反哺将谁责。且弄明珠独自娱。撰舆地胜览跋。李国耳赴京师序。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成宗大王十八年先生五十七岁。春。吏曹正郞止止堂金孟性卒。先生作祭文以吊之。除京畿道观察使。兼开城留守。三上䟽。许遆。五月。以艺文馆提学。遆除全罗道观察使。兼巡察使,全州府尹。辞䟽。不允。观察湖南。不动声色。而处大事。决大疑。左酬右答。咸适其当。一路肃然。巡到列邑。行劝课讲读。乡飮酒仪。乡射礼。题四韵诗。有曰。充然身在杏坛中。

弘治元年戊申。成宗大王十九年先生五十八岁。五月。上。䟽蒙递。特除兵曹参判兼弘文馆提学。六月初八日。先生与新使李公諿。交龟于界上。遂宿高山之安心寺。作诗三首。赴阙下。辞䟽。不允。十月十六日。除嘉善大夫汉城府左尹兼同知成均馆事。先生所纂青丘风雅,东文粹,舆地胜览。行于世。

弘治二年己酉。成宗大王二十年先生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除工曹参判兼同知经筵,弘文馆提学,成均馆事。辞疏。不允。三月初一日。特除资宪大夫刑曹判书兼知经筵,弘文馆提学,成均馆事。辞䟽。不允。先生剖决讼狱。一出至诚。咸服公正。秋。以病辞。移授知中枢府事。时恩顾弥渥。妒媢者众。先生欲谢病归。一日。请浴东莱温井。上许之。因卧密阳田庄。上特许勿遆前职。遣史官敦谕。或劝之受禄。不应。三辞。不允。至亲制批答凡两度。有端悫无伪。学问渊源等语。

弘治三年庚戌。成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六十岁。远近学者四集。先生与门人郑汝昌等。相揖讫。讲论经传。必务合于程朱之旨。言必以忠孝为主。虽有疾病。手不释卷。常以明道学为事业。上闻清贫。令本道赐米七十石。三上䟽。不允。

弘治四年辛亥。成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六十一岁。出入都下。几至三十馀年。而终不构草屋。常寓居于明礼洞。爱其洞名而住之也。当时贤士大夫。慕尚其清节俭素。先生疾病沈绵。上遣史官问病。连给药物。上箚谢恩。上特念先生贫寒。赐牌密阳柏山居奴婢十五口。东莱府北温井员沓七石落只。陈䟽不受。终不允从。

弘治五年壬子。成宗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六十二岁。七月。命甥康伯珍司书籍。命还他人书册。八月。病势苦重。本道监司启闻病剧之由。上命内医赍药。驰驿救疗。是月十九日。先生易箦于明发窝。享年六十二。讣闻。上曰。金某卒逝。士失其纲。予甚痛悼。辍朝二日。遣礼官。吊祭致赙。葬于府南无量院干坐巽向之原。子嵩年。年七岁。贞夫人文氏主丧。甥舍人康伯珍,修撰康仲珍,户曹参判曹先生伟护丧。克完葬礼。先生既卒。远近士林。匍匐趋吊。虽平昔未尝及门者。亦皆咨嗟。下贱无识者辈。无不痛惜焉。门生及士大夫儒生会葬者。五百馀人。

弘治六年癸丑。成宗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卒后。所著诗文尤见贵。门徒撰本集与彝尊录。嘱梅溪曹先生伟编次。是年。赠谥曰文忠。太常议曰。公天资粹美。温良慈爱。早学诗礼。身任师道。据德依仁。忠信笃敬。诲人不倦。以兴起斯文为己责。其为学也。贵王而贱霸。其莅事也。至简而御繁。其教人也。博文而约礼。事亲极其孝。事君尽其诚。不掩人善。不扬人恶。清而不隘。和而不流。文章道德。高出于世。真三代遗才。其有功于斯文。重矣。谥法。道德博文曰文。廉方公正曰忠。再思堂李鼋所制

弘治七年甲寅。成宗大王二十五年适承上求遗草之命。遂缮写以进。未及印颁。成庙宾天。于戯痛哉。梅溪曺先生。请神道碑铭于大提学洪贵达。刻石。竖诸旧闾之前。

肃庙朝己巳。七代孙是洛陈䟽。请赠职复谥事。南相公龙翼。以礼判入启。请赠赞成。上特赠领议政。而未及复谥矣。戊子。礼判赵相公相愚。仍李相公寅烨请。且采公议。启请复谥事。传曰。至今迁就。实甚未安。复谥。可也。即宣恩命。

按先生本以文忠易名。而虚白堂洪公所撰神道碑中。以文简书之。其后。或有改谥之事耶。今无可考。而戊子复谥时。教旨以文忠书塡。故祠版亦依此书之。今当以文忠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