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学大辞典/五蕴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佛学大辞典 导航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辞典在两岸四地以及美国属公有领域。

<<<上一词条
五离怖畏

下一词条>>>
五蕴宅

Wikipedia-logo
Wikipedia-logo

维基百科条目:
五蕴

Wiktionary-logo
Wiktionary-logo

维基词典词条:
五蕴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瞋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毘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