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说大阿弥陀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佛教典籍 佛说大阿弥陀经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大阿弥陀佛经序

[编辑]

大藏经中,有十馀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后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支谦译。四曰《无量寿庄严经》,乃本朝西天三藏法贤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若不观省者,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予深惜之,故熟读而精考,叙为一经,盖欲复其本也。其校正之法,若言一事,抂此本为安,彼本为杌陧,则取其安者;或此本为要,彼本为泛滥,则取其要者;或此本为近,彼本为迂,则取其近者;或彼本有之,而此本阙,则取其所有;或彼本彰明,而此本隐晦,则取其明者;大概乃取其所优,去其所劣。又有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以修其辞,删其重以畅其义;其或可疑者,则阙焉而不敢取。若此之类,皆欲订正圣言,发明本旨,使不惑于四种之异,而知其指归也。又各从其事类,析为五十六分,欲观者易见而喜于读诵;庶几流传之广,而一切众生,皆受济度也。予每校正,必祷于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后毕。既毕乃拜而自喜,目之曰《大阿弥陀经》。盖佛与舍利弗说者,亦《阿弥陀经》;彼则其文少,故此言大以别之。然佛说经,非若吾圣人所说也。吾圣人所说,或深其文而丛其意,使人索之而愈见其多;或简其文而晦其意,使人思而后得。佛则不然,必欲详陈曲布,使人人可晓,虽至愚下者,亦知其意焉。然而有辞直而意愈深者,经所谓须信佛语深是也,切不可以轻其辞而忽其意。

绍兴壬午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谨序

礼祝仪式

诵净口业真言:

唵 修利 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娑婆诃

次诵五净真言:

唵 尾鼠提 娑婆诃

净身器神咒:

唵 秫殿都 戌陀那耶 娑婆诃

次向西顶礼祝云:

“弟子(某甲)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归依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圣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某甲)今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持诵《大阿弥陀经》,及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愿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诵经,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愿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云: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善福,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如为荐亡、或禳灾、或保安,则随意祝愿,不须如前祈祷。亦须诵真言,先归依三宝及西方四圣,然后祝愿。若为自身往生,则宜一一如前,其功德甚大矣。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

[编辑]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法会大众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阿难,若此皆上首者。又大乘众菩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皆尊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如是等菩萨大士,一时来会。

阿难发问分第二

尔时世尊,容色光丽异于他日。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显巍巍,如镜明莹畅彻表里。自我侍佛以来,未尝获睹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现在、未来诸佛,故致然耶?”

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

阿难言:“我自以所见而发此问。”

佛言:“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尚百千万亿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盖诸天帝王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钵华,虽有其实不见其华,有佛出世华然后有,佛难值遇亦如此华。今我出世,汝善知吾意,特为发问,诚不妄侍佛矣!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对言:“诚欲闻之!”

五十三佛分第三

佛言:“前已过去劫,大众多不可计,无边幅不可议。尔时有佛出世,名定光如来,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佛名光远,次有佛名月光,次有佛名栴檀香,次有佛名善山王,次有佛名须弥天冠,次有佛名须弥等曜,次有佛名月色,次有佛名正念,次有佛名离垢,次有佛名无著,次有佛名龙天,次有佛名夜光,次有佛名安明顶,次有佛名不动地,次有佛名瑠璃妙花,次有佛名瑠璃金色,次有佛名金藏,次有佛名炎光,次有佛名炎根,次有佛名地种,次有佛名月像,次有佛名日音,次有佛名解脱华,次有佛名庄严光明,次有佛名海觉神通,次有佛名水光,次有佛名大香,次有佛名离尘垢,次有佛名舍厌意,次有佛名宝炎,次有佛名妙顶,次有佛名勇力,次有佛名功德持慧,次有佛名蔽日月光,次有佛名日月瑠璃光,次有佛名无上瑠璃光,次有佛名最上首,次有佛名菩提华,次有佛名月明,次有佛名日光,次有佛名华色王,次有佛名水月光,次有佛名除痴冥,次有佛名度盖行,次有佛名净信,次有佛名善宿,次有佛名威神,次有佛名法慧,次有佛名鸾音,次有佛名师子音,次有佛名龙音,次有佛名处世,如此诸佛皆已过去。”

法藏本因分第四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尔时有大国王,闻佛说法喜悦开悟,即弃王位往作沙门,号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无能及者。诣彼佛所稽首礼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赞佛: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远胜日摩尼,  火月清净水。

  威神无有极,  名声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  精进成智慧;

  持觉若溟海,  深广无涯底。

  无明与贪恚,  冰释已无馀;

  从是超世间,  叹仰不能已。

  端如好树华,  莫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见,  一切皆欢喜。

  布施及净戒,  忍辱并精进,

  禅定、大智慧,  吾誓得此事。

  一切诸恐惧,  普为获大安;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我至作佛时,  种种如法王;

  假使恒沙数,  诸佛悉供养,

  不如求正觉,  坚勇必成就。

  能使无量刹,  光明普照耀,

  济度越恒沙,  威德谁可量;

  我刹及庄严,  华好独超卓。

  凡欲求生者,  清净安以乐;

  度脱永无穷,  幸佛作明证。

  发愿既如是,  力行无懈怠;

  虽居苦毒中,  忍之终不悔。’”

大愿问佛分第五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说此偈已,复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于十方无央数佛中为最。智慧勇猛,顶中光明照耀十方,无有穷极。所居刹土自然七宝极明丽温柔。我化度名号,皆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莫有不闻知者。诸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悉皆菩萨、声闻,其数不可穷尽,比诸佛世界悉皆胜之。如是者宁可得否?’时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即为说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劫不止尚可见底;况人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何求不得?何愿不遂?’时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则大欢喜。佛乃选择二千一百万佛刹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麁妙,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

四十八愿分第六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著,默坐思惟。摄取彼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复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二千一百万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说。诸菩萨众闻汝志愿因以警策,亦能于诸佛刹修习庄严。’

“法藏白言:‘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𢭏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无[泳-永+(炙-火+(午/一))]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知身如幻,无贪著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虽有诸天与世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三愿,我作佛时,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六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止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七愿,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九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名号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乃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我作佛时,我顶中光明绝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我作佛时,光明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我作佛时,凡生我刹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菩提行、普贤行、寂灭行、净梵行、最胜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三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旛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欲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央数佛,即自在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愿,我作佛时,刹中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知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二愿,我作佛时,刹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我作佛时,刹中菩萨、声闻皆智慧成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六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七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后说偈分第七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发此愿已,复说偈言:

“‘我今对佛前,  特发诚实愿;

  如获十力身,  威德无能胜。

  复为大国王,  富豪而自在;

  常施诸财宝,  利乐于贫苦,

  尽令诸众生,  长夜无忧恼,

  发生众善根,  长养菩提果。

  我至成佛时,  名声超十方;

  人天欣得闻,  俱来生我刹。

  我以智慧光,  广照无央界;

  除灭诸有情,  贪、瞋、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  亦生我刹中,

  一切来生者,  修习清净行;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还以大慈心,  普济诸沈溺。

  我于未来世,  当作天人师,

  百亿世界中,  说法师子吼;

  一切闻音者,  解悟复圆明。

  又如过去佛,  所生慈愍行;

  度脱诸有情,  已无量无边;

  我行亦如斯,  咸使登觉岸。

  此愿若克果,  大千应震动;

  虚空诸天神,  必雨珍妙华。’”

初修善行分第八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应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空中赞言:‘决定成佛。’于是法藏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修习无量功德,以庄严其国;是故入三摩地,历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不生欲想、瞋想、痴想,不生欲觉、瞋觉、痴觉,不著色、声、香、味诸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坚守诚正。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于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利乐众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远离麁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复教化众生修行六度,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无相、无愿、无为、无生、无灭,轨范具足善根圆满。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有无量宝藏自然发现。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喜,以行教化。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亲近诸佛分第九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于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尝间断。为四大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忉利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大梵天王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其次处阎浮提,为转轮王受灌顶位,及大臣官族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为刹帝利、婆罗门等,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如是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植众德本,以成就所愿。”

愿成作佛分第十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容体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钵罗华香,其香普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那由他由旬;众生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旛、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利乐一切众生令归佛道。如是积功累德,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蜎蠕亦度分第十一

阿难白言:“法藏比丘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但以酬其志愿度一切众生,现在西方,去此百万世界,其世界名曰极乐;其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过度解脱者。”

光明独胜分第十二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为远著,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无央数佛,其顶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千二百万里。复有佛顶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展转渐远,有至于照二百万世界者。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极。诸佛光明所以有远近者,何以故?初为菩萨时,愿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随所得,是故光明亦从而异。若威神自在随意所作,不必豫计则无不同。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功德超绝故,比诸佛光明特为殊胜。”

十三佛号分第十三

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天、人民、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见此光明莫不喜悦而生慈心。其淫泆、瞋怒、愚痴者,见此光明莫不迁善。地狱、饿鬼、畜生,考掠痛苦之处,见此光明无复苦恼,命终之后皆得解脱。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十方无央数佛、菩萨、缘觉、声闻之众,悉皆称赞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归命称赞不已,随其志愿必生其刹。复为诸菩萨、声闻所共称赞,当亦如是。我说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今为汝等略言之耳。”

阿阇世王分第十四

尔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各持一金华盖,前以献佛,却坐一面,闻说阿弥陀佛功德光明,皆大欢喜。其心愿言:“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言:“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此等行菩萨道已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今复供养于我。往昔迦叶佛时,皆常为我弟子,今又至此是复会遇也。”时诸比丘闻是语已,莫不喜悦、恭敬、赞叹。

地平气和分第十五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是七宝相间为地。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众生、禽虫,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阿须伦及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可具言。有万种自然之物,如百味饮食,意有所欲悉现在前;意若不用自然化去,随其所念无不得之。此娑婆世界,有他化自在天,其中天人一切所须自然化现;以比于此佛刹中自然之物,犹万亿倍不可以及。”

讲堂宅宇分第十六

佛言:“阿弥陀佛讲堂、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以七宝为之缨络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交络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净光辉不可胜言。其馀菩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食、华香、缨络、伞盖、幢旛、微妙音乐,随意而现。所居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者。其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不慈心精进,作善微鲜德薄所致。若衣服、饮食则皆平等,惟宫宇不同。所以别进有勤堕,德有大小,示众见之。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此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

宝池大小分第十七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讲堂、宫宇,胜于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终不可及。其内、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宝为一池者,其底沙亦以二宝;若黄金、白银池者,底沙则以水晶、瑠璃;若水晶、瑠璃池者,底沙则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则以砗磲、玛瑙。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池,则底沙亦如是。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转渐大,以至于方二万四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诸池者,皆菩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有时浴于其间。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相间而成,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之底沙。是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其间复有百种异华,枝皆千叶,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胜言。”

莲华化生分第十八

佛言:“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句-口+止]者比类分第十九

佛言:“譬如[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相容仪宁可类否?”

阿难答言:“[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然者,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得福,益作诸恶,如是寿终堕于恶趣,受诸长苦;得出为人,下贱丑弊,示众见之。所以帝王人中尊贵,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温良,博施兼济,损已利物,无所违争,是以寿终应生天上享其福乐;馀庆犹存遂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美衣珍膳随心服御,自非宿福何以能然。”

佛言:“汝言是矣!若言形相威光,帝王虽人中尊贵,比转轮圣王犹如鄙陋,若彼[句-口+止]者在帝王之侧。转轮圣王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

澡雪形体分第二十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若入七宝池中澡雪形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淋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莹若无形。既出浴已,各坐于一莲华之上,自然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散诸菩萨、声闻、大众之上。华堕地者积厚四寸,极目明丽芳香无比,及至小萎,自然乱风吹去。诸菩萨、声闻、大众,有欲闻法音者,有欲闻音乐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无所违忤,其为快乐常得自然。”

澡毕进业分第二十一

佛言:“饶皆浴已各往修进,有在地讲经者,有在地诵经者,有在地自说经者,有在地口授经者,有在地听经者,有在地念经者,有在地思道者,有在地坐禅一心者,有在地经行者;仍有在虚空中讲经者,在虚空中诵经者,在虚空中自说经者,在虚空中口授经者,在虚空中听经者,在虚空中念经者,在虚空中思道者,在虚空中坐禅一心者,在虚空中经行者。其间有未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是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得阿那含;未得阿罗汉者,得阿罗汉;有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莫不欣然适意而悦。”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

[编辑]

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池流法音分第二十二

佛言:“诸宝池中其水转相灌注,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作说佛声,或作说法声,或作说僧声,或说寂静声,说空无我声,说大慈悲声,说波罗蜜声,说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说诸通慧声,说无所作声,说不起灭声,说无上忍声,乃至说甘露灌顶一切妙法。如是等声称其所欲,莫不闻者喜悦无量、发清净心、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于彼世界,不复闻于地狱、饿鬼、畜生、夜叉,杀生、偷盗、斗诤、恶口、两舌,如是等一切恶声,闻且绝无况有其实!但有自然清净之音,自然快乐之事,是故其刹名曰极乐。”

池岸花树分第二十三

佛言:“诸宝池岸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花果恒芳,香气流布。又有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复有七种宝树,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花、果,皆以一宝;二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间以二宝;三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间以三宝;四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各以一宝,其华与果同于根、茎;五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各以一宝,果则同于其根;六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果,各以一宝;七宝为一树者,亦复如是,惟加其节益用一宝。如是诸树,种种各自异行,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里,间以宝池。又复如是,乃至周遍世界,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自成微妙音声,无可比者。”

树音妙乐分第二十四

佛言:“如世间帝王有万种音乐,不如转轮圣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如转轮圣王万种音乐,不如忉利天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如忉利天王万种音乐,不如第六天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如第六天王万种音声,不如阿弥陀佛刹中诸七宝树一音之美,百千万倍。复有自然种种妙乐,而其音声无非妙法,清畅嘹喨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自然饮食分第二十五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往生者,其饮食时有欲银钵者,有欲金钵者,有欲水晶、琉璃钵者,有欲珊瑚、琥珀、砗磲、码碯钵者,或欲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钵,皆随其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醎、辛、淡各如所欲,多亦不馀,少亦不缺。亦不以美故过量而食,惟以资益气力;食已自然消散而无遗滓。或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化去,再欲食时复现如前,极彼刹中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景象殊胜分第二十六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其面目皆端正净好无复丑陋,其体性皆智慧勇健无复庸愚。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于谈说无非正事,皆相爱敬无或憎嫉,皆相顺序或无差池,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言语诚实转相教令,钦若承受不相违戾。意皆洁清无所贪染。淫决、瞋怒、愚痴之态,尽绝无馀,邪心妄念消释无有。神气和静,体力轻清乐从经道,启迪慧性通其宿命。虽历万劫,己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地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意所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或作菩萨,或作声闻,皆豫知之。其有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者,能于掌中擎一切世界。”

道场宝树分第二十七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其道场树高一千六百由旬,四布枝树八百由旬,根入宝地五百由旬,及一切众宝自然合成。花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之色。于其树上。复以月光摩尼宝,帝网摩尼宝,持海轮宝,如是等众宝庄严周匝其间。复垂爱宝璎珞,大缘宝璎珞,青真珠璎珞,如是等众璎珞缀饰。复有真妙宝网罗覆其上,成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艳照耀无极。或时微风徐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刹。众生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地,无其耳病,以至成就无上菩提。若有众生见此树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生眼病。若有众生闻树香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生鼻病。若有众生食树果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舌亦无病。若有众生树光照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身亦无病。若有众生观想树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心得清凉,远离贪等烦恼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地。彼刹诸天人世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如是树木、花果,与诸众生而作佛事,皆以此佛本愿力故,坚固愿故,精进力故,威神力故。”

宝网音香分第二十八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复有无量宝网弥覆其上,皆以金、银、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又有自然德风徐动,不寒不暑温和柔软不迟不疾,吹诸宝网及诸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生,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定三昧。或时风吹散花遍满其刹,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花用已讫自然化没。”

莲花现佛分第二十九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众宝莲华周遍世界,一一宝花百千万叶,其华光明无量杂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其身皆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大会说法分第三十

佛言:“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及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之时,皆以次序大会于七宝讲堂。佛初为诸菩萨、声闻及诸天世人说法,莫不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随其资而有所得。即时四方自然微风,吹诸宝树作五百音声;复吹诸宝花停结空中,枝叶下向以成供养,既而坠地则自然乱风吹去。于是第一四天王天诸天人,持百千花香、百千音乐,自空而降以供养佛及菩萨、声闻之众,听闻说法,散诸香花,奏诸音乐。于是第二忉利天,上至欲界诸天,以至第七梵天,及三十六天,如是等天诸天人,各持百千香华,百千音乐转相倍胜,自空而降,皆以前后次序更相开避,供养佛及菩萨、声闻之众,听佛说法,散诸香花,奏诸音乐。诸天人中有未得须陀洹道者,有未得斯陀含道者,有未得阿那含道者,有未得阿罗汉道者,有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者,闻佛说法即心开意解,随所未得而自得之。当此之时,熙然欢喜不可胜言。”

十方听法分第三十一

佛言:“其次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无数菩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持诸香华、幢幡、宝盖,种种供具前以献佛。各礼足已,称赞宝刹功德庄严,听说妙法皆大喜悦,作礼而去。其次南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无数声闻,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持诸香华、幢幡、宝盖,种种供具前以献佛,各礼足已;称赞宝刹功德庄严,听说妙法皆大喜悦,作礼而去。其次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东方诸世界,  数若恒河沙;

 一一世界中,  声闻与菩萨,

 无量复无数,  各发最胜心,

 持诸妙供养,  往献阿弥陀;

 南、西、北、四隅,  上、下亦如是,

 悉皆供献已,  旋绕怀爱敬,

 赞叹大福田,  最上复希有;

 皆由宿愿弘,  精进无穷极,

 究达神通慧,  游入胜法门。

 具足功德宝,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庄严极乐刹,  威神叵思议,

 旷荡已无边,  佛刹绝无比。

 称赞既如是,  钦慕不能已;

 复以天妙花,  散空成宝盖,

 纵广百由旬,  色相愈新丽,

 假兹伸供养,  自喜还自庆,

 愿我积众善,  致我刹亦然。

 先了诸法性,  梦幻本来空;

 次度诸众生,  远大无穷极。

 如是宝刹者,  何忧不可成?

 尔时佛慈悲,  开导一切心,

 神通化大光,  从佛面门出,

 四散数无穷,  普照亿佛刹,

 人天咸睹已,  还归佛髻中。

 时会诸有情,  敬叹未曾有,

 愿与沈沦者,  尽证菩提道。”

观音发问分第三十二

尔时佛说此偈已,会中有观自在菩萨,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缘,阿弥陀佛于其面门,放无量光照诸佛刹?惟愿世尊方便解说,令诸众生及他方菩萨,闻是语已心生解悟,于佛菩提志乐趣求,永无退转。”

佛言:“汝当谛听!吾为汝说。彼佛如来于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前,为菩萨时,发大誓言:‘我于未来世成佛时,若有十方世界,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或顶礼、忆念,或称赞、归依,或香花供养,如是众生速生我刹,见此光明即得解脱。若诸菩萨见此光明,即得授记证不退位。手持香华及诸供具,往十方无边佛刹,供养诸佛而作佛事,增益功德;经须臾顷复还本刹。’是故光明而入佛顶。”

菩萨出供分第三十三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欲,花香、妓乐、衣盖、幢幡,无数供养之具,自然化现在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或欲献花者,即于空中化成花盖,小者周圆四十里,或五十里,或六十里,如是展转渐大,有至于六百万里,名随其小大停于空中,以成圆象势皆下向以成供养。光色照耀,香气普薰,不可胜言。既已用已,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诸菩萨复于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喜悦无量。既供养已忽然轻举,还至本刹,犹为未食之前。”

菩萨功德分第三十四

佛言:“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众,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满足,深入法门得无生忍,诸菩萨道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安住寂静,尽般涅槃,深入正慧无复馀习。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敷演正法广度有情,除彼一切烦恼之患。等观三界空无所有,知一切法悉皆寂灭,无相、无为、无因、无果、无取、无舍、无缚、无脱,去诸分别远离颠倒,坚固不动如须弥山。智慧明了如日月朗,广大如海出功德宝,炽盛如火烧烦恼薪,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如虚空无边不障一切故,如莲华出水离一切染故,如雷音震响出法音故,如云叆叇降法雨故,如风动树长菩提芽故,如牛王声异众牛故,如龙象威难可测故,如良马行乘无失故,如师子座离怖畏故,如尼拘陀树覆荫大众故,如优昙钵华难值遇故,如金刚杵破邪山故,如梵王身生梵众故,如金翅鸟胜毒龙故,如空中禽无住迹故,如雪山照功德净故,如慈氏观法界等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修六和敬常为师导,为世灯明、最胜福田。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重,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赞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及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举要言之,若广说者虽历一劫不能穷尽。”

泥洹去者分第三十五

尔时座中有阿逸多菩萨,即从座起,合掌问佛:“阿弥陀佛刹中,诸声闻有般泥洹者否?”

佛言:“此四天下星,汝见之否?”

答云:“皆已见之。”

佛言:“如大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可尽知其星数。彼刹声闻之众,尚百千亿倍于四天下星,不可尽知其数。其一声闻般泥洹者,犹如大海减去一渧,不觉其少。其般泥洹者数虽众多,犹如大海减去一溪之水,亦不觉其少。虽般泥洹者及无央数,其现在者与新得声闻者,其数亦无量无极,犹如大海减一恒河之水而不觉其少。使天下诸水皆入于海,亦不能觉海水增多。所以者何?以海为天下诸水之王,容纳无穷。彼佛刹中亦复如是,使十方无央数佛刹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往生其中,亦不能觉彼刹人数增多。所以者何?以彼刹独冠于十方无央数佛刹,而至广至大旷若无边。所以者何?本其为菩萨时,志愿广大精进不懈,积德无穷故能如是。”

光明大小分第三十六

佛言:“阿弥陀佛与其刹中诸菩萨、声闻,顶中光明各有大小。诸声闻顶中光明各照七丈,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有二菩萨尊为第一,其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坐侍政论。佛与二菩萨对议十方世界未来、现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萨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驶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扬化,于彼刹中不失现在。其智慧威神最为第一,顶中光明各照千佛世界,世间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或值官事,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其佛顶中光明极大极明,彼世界中日、月、星辰,以佛光胜故亦无光耀,皆住空中亦不运转;故无一日、二日,一月、二月,亦无岁数、亦无劫数。以此间计之,彼佛光明,后无数劫无数劫,重复无数劫无数劫,不可复计劫,终无冥晦之时;其世界无坏亦复如是。”

恩德无穷分第三十七

佛言:“阿弥陀佛,于世间教化,意欲度脱十方无央数佛刹中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往生其刹,悉令得泥洹之道。其间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已转相教化,度脱十方无央数世界中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其刹者不可胜数;作菩萨以至成佛者,亦不可胜数。是此佛恩德,及于十方世界,无穷无极不可思议。”

佛寿人数分第三十八

佛言:“汝欲知阿弥陀佛寿命无极否?”

阿逸多对言:“诚欲闻知。”

佛言:“明听!悉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又皆作缘觉、声闻,共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智慧,以计数彼佛寿命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其诸菩萨、声闻,及彼刹诸天世人寿命,亦复如是。复令十方各千世界中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又皆作缘觉、声闻,共坐禅一心,合其智慧为一智慧,以计数彼刹中诸菩萨、声闻几千亿万人,莫有能尽知者。彼佛寿命浩浩渺渺无穷无极。谁能信知?惟佛知耳。”

递次作佛分第三十九

阿逸多复白佛言:“阿弥陀佛功德寿命,威神光明乃如是耶?”

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时,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欲作佛者则至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一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其恩德所及一无有异;复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一一皆法阿弥陀佛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菩萨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

佛智无极分第四十

阿难复从座起,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他方世界皆有须弥山,阿弥陀佛刹中独无此山,何耶?”

佛言:“汝有疑于佛耶?十方世界无穷无极,不可思议;佛智亦如是。其中诸大海水,欲以一人斗量而尽,汝智亦如是。往昔过去世亿万亿劫,有亿万亿佛,各各自有名号,无有同我名号释迦文者。复经亿万亿劫间,有同我名号;如是积劫不已,其同我名号者,乃如恒河水边流沙,一沙一佛,此属过去,我尽见之。今现在面南正坐,见南方亿万亿世界,其中有佛,各各自有名号,无有同我名号释迦文者。又复过亿万亿世界间,有同我名号,如是过世界不已,其有同我名号者,乃如恒河水边流沙,一沙一佛。东、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复如是,此属现在我尽见之。将来亿万亿劫中,有亿万亿佛,各各自有名号,无有同我名号释迦文者。复经亿万亿劫间,有同我名号,如是积劫不已,其同我名号者,如恒河水边流沙,一沙一佛,此属未来我尽见之。是知佛之智慧,能通十方世界,去、来、现在无穷无极,不可思议,岂可以斗量之智而妄窥测?”

独无须弥分第四十一

阿难闻佛所言,则大恐怖毛发耸然,复白佛言:“非敢有疑于佛。所以问者,以他方世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须弥山而住。彼独无此山,恐佛般泥洹后,有来问者无以告之,故以问佛。”

佛言:“他方世界第三炎摩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何所依而住?”

对言:“自然在于空中。”

佛言:“彼刹中无须弥山,其四天王与忉利二天,亦复如是。天人行业果报不可思议;其诸众生住行业之地,亦不可思议。况彼佛威神浩大,凡有作为,无施不可,无须弥山,无复何疑。”

十方称赞分第四十二

佛告阿难:“东方有恒河沙世界诸佛,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南方亦有恒河沙数世界诸佛,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欲令诸天帝王人民,尽闻阿弥陀佛名号,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其刹,是人命终必得往生。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喜悦,乃至一念至诚回向,愿生其刹,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三辈往生分第四十三

佛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志心欲生阿弥陀佛刹者,别为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为近,是为上辈生者。其中等者,虽不能往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深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此佛,随方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佛亦现其身光明相好,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随往生,亦住不退转地;功德智慧,次于上等生者。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所为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必修十善分第四十四

佛言:“行菩萨道生阿弥陀佛刹者,即得不退转地菩萨,具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渐次以入佛位。欲于何方世界作佛,皆如所愿。若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必修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五、不饮酒,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妄言,九、不嫉妒,十、不贪欲,不靳吝,不瞋恨,不邪见。笃于孝顺谨于诚信,信受佛语,深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善法,昼夜思惟阿弥陀佛,及彼刹种种功德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闻无量无数诸佛,称赞此佛功德,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复有三等分第四十五

佛言:“其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欲生其刹,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生。纵不得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净,志心忆念彼佛,持诵名号,欲生其刹;止一昼夜不绝断者,命终亦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众生,所作善缘悉以施与,令得安乐。当忆此佛及彼刹境界,是人命绝往生,即如佛色相种种庄严。贤圣围绕,速闻无上妙法。”

一生补佛分第四十六

佛言:“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诸根明利。其初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皆当一生遂补佛处。所以者何?彼佛刹中,皆住于正定之聚,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复无三种过失:一者、心无虚妄,二者、住不退转,三者、善无唐捐。所以生于彼者,有进无退直至成佛。惟有宿愿速度众生,则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入他方生死界中,作师子吼说法度脱。尔时阿弥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虽生五浊恶世,形迹与同,其清净快乐,无异本刹。”

大会宝池分第四十七

佛言:“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群众大会于七宝池中,人人各坐一大莲华之上,自陈前世所持经戒,所作善法,所从来生本末,其所好法,及所得浅深,与智慧多寡;从上次下转相言之。其人若不豫作诸善,不明经理,于此应对,自然促迫,其心惭悔,悔亦无及,但慷慨发愤,慕及等夷。”

世人极苦分第四十八

佛言:“世人于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贵、贱、贫、富,无少、长、男、女,皆忧财物,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时安息。若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有牛、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悉共忧之。尊贵豪富既有斯患,婴结于心不能自适。若贫穷下劣常苦困乏,无田亦忧欲有其田,无宅亦忧欲有其宅,无牛、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无不爱之,欲其皆有。适有一物复缺一物,适有是事复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无时。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恨于货色,坐斯不得道,当入苦恶趣展转其中,虽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极可哀愍。今语汝等世间之事,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乘佛在世,当勤精进,愿生极乐世界。”

五道昭明分第四十九

佛言:“苦心与语令得解脱,若不信悟无益其人,大命将至悔亦何及。天地之间五道昭明,恢廓浩渺窈窈冥冥,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恶道不绝,故有自然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由出离。是为大患,痛不可言,惟修净土直得超去。”

寿数随意分第五十

弥勒复白佛言:“今闻佛所说,莫不喜悦。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蒙慈恩授解脱法,佛语教诫甚善甚深。”

佛言:“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从汝得道者无央数,至得泥洹之道者,亦无央数。汝及十方世界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从无数劫来流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至于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阿弥陀佛,快哉甚善,吾助汝喜。汝今可厌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已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切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阿弥陀佛刹,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劫、万亿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皆随意所欲,无不得之。欲衣得衣,欲食得食,皆如其意,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各宜精进无得狐疑,无得中悔自为过咎,以至生于彼刹边地,虽在七宝城中,经五百岁,受其困谪。”

八端检束分第五十一

佛言:“汝等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当自端束检中外,无随嗜欲;益作诸善,当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使彼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刹中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以彼刹中无修营为,物皆自有,人悉为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昼夜,胜于他方佛刹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刹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不自修治物无自有,或转相欺诒劳心苦形,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世人教诲切至,令超彼岸,永脱苦趣。”

众见佛相分第五十二

佛告阿难:“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为阿弥陀佛作礼。”

阿难如教作礼,白佛言:“愿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与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不现,惟见佛光,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尔时阿难,见阿弥陀佛,容体巍巍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无不照耀;会中四众悉皆睹见。

佛言:“我说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及彼刹中自然七宝,及一切所有,与此相见有无异否?”

对言:“今此所见,与佛所言一无有异。”

尔时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睹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慈心喜悦。诸地狱、畜生、饿鬼,有拷治痛苦者,即皆解脱;诸盲者悉皆能视,聋者即皆能听,喑者即皆能言,偻者即皆能伸,跛蹇者即皆能趋,凡病者即皆痊愈,诸狂愚者即皆黠慧,淫泆者皆修梵行,瞋恨者皆慈和为善,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钟、鼓、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自成五音之声;妇女珠璎,亦皆自然震响。百鸟、畜兽皆自然欢鸣,当此之时莫不喜悦,咸得过度。

疑城胎生分第五十三

佛告弥勒:“汝见彼刹有胎生否?”

对云:“见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人。何因缘故彼刹而有胎生?”

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诸善;以悔过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生,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无由供养于佛,修习菩萨功德,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刹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众生信受经法,奉持斋戒,作诸功德,至心回向,命终即于七宝池中莲华中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诸菩萨,安得名为胎生?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恭敬供养,命终径于极乐世界七宝莲华中化生,自然即时见佛,安得名为胎生?”

菩萨往生分第五十四

弥勒复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何不退转地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刹?”

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菩萨,往生彼刹。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央数佛,以此如弥勒者,皆当作佛。及诸小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胜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于彼,他方佛刹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光远照,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佛名宝藏,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三佛名无量音,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四佛名无极光明,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五佛名龙胜,有六百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六佛名勇光,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第七佛名具足交络,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八佛名离垢光,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九佛名德首,有八百一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佛名妙德山,有万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一佛名慧辩,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二佛名无上华,有无数不可称计菩萨,其地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三佛名乐大妙音,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特此十四刹中诸菩萨众皆当往生,十方无量佛刹中,其往生者甚多无数,不可复计。我但说十方无央数佛名号,昼夜一劫尚未能尽,况其菩萨当往生者。今为汝等,乃略言之。”

闻法因缘分第五十五

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前世尝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尝为菩萨,固非凡人。若不信心,亦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馀殃未尽,愚痴不解,未当解脱。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若得闻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故当信受、读诵、如说修行。吾今为汝等说此经典,令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与一切所有所当为者,必勉为之。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值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昼夜思惟佛刹,及佛身功德。临寿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刹。”

正法难闻分第五十六

佛言:“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如来所言必应从顺,于此经典作大守护,为诸众生长夜利益,超生净刹永离五趣。”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钦奉诸如来,  故有因缘闻此义,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往生,  决定径归极乐刹,

 上品上生复何疑,  皆赖平时修积力。

 彼佛刹乐无边际,  惟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缘觉满世间,  尽其神智莫能测。

 假使长寿诸众生,  命住无数俱胝劫;

 称赞如来功德身,  究竟浅智不能尽。

 大圣法王宣妙法,  济度一切脱沈沦;

 若有受持扬说者,  真是菩提殊胜友。”

佛说是经已,时弥勒菩萨,长老阿难,诸菩萨、声闻,及十方来诸大众,靡不喜悦,信受奉行。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

右龙舒居士王虚中日休,校正四译经文,析为五十六分,无量寿尊因地果海,纶次焕然,安乐世界真景佳致,皎如指掌。披卷详阅,端坐静思,则七宝庄严,混成宇宙,圣贤海会,声教仪刑,密移于此土矣!大哉!寿尊之愿力;奇哉!净域之境象;美哉!虚中之盛心也。第十四分,增入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一段缘起;则知如来法门广大,不拒来者,凡具是志,归斯受之;不意法藏之后,复见此人,尘劫之外,净刹相望,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后学之士睹斯记莂,宁无闻风而兴起者乎?至第三十九分,则现在会中二法王子,旷劫精勤,位邻等妙,次补佛处,掌握化权,一曰、普光功德山王,二曰、善住功德宝王,后无央劫相继出兴,到此则安乐旧号,转而为众宝善集庄严矣!此则备见于他经,约其依报住处,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宫,而此书之所未及言者。其第三十二分,二法王子,于彼佛土,智慧威神,德业辉光,最为第一;入则坐侍正论,出则扬化他方,于彼刹中不失现在;故圆通大士,元住海山,璎珞童子,曾绍祖位,法起于此,愿轮与彼,行海虽未之逮,而实有志焉。方法藏菩萨之发是愿也,先佛世尊勉而谓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劫不止,尚可见底;况人志心求道,精进不止,何求不得?何愿不遂?”至哉斯言。与今释尊所以劝驾阿阇王子、五百同盟之意,则一而已矣!

然第六分中,尚有一字阙文,所当校正而增修者。案释尊所述,无量寿如来本起因地,正以然灯出兴之时,为彼佛发心起行劫数久近之准。盖溯然灯而上,经涉五十三重过量劫数,乃至古佛世自在王;则然灯以往,当更增次前二字以别之,然后知其世数悬远,位序著明;若但言次有某佛,则是沿然灯而下,所历劫数四十九重,方至世自在王;则佛出之后先,发心之久近,舛误多矣!故愚以谓,当于光远佛以上,各加一前字,共加五十二前字;则五十三觉皇兴世之序,无量寿如来因地之的,时分条理,井然不紊,事相颠末,了无舛差。传之久远,以诏无穷,真可以会人天于圣域,闭恶道于永劫矣!

余得此书,喜不能寐,手不停披,但读至此犹有遗恨。是用斋心炷熏,对越玄元圣母,及紫府先生,白华老人,而题其后焉。虚中居士,神迁净域,必已位登上地,天眼智证,必已洞烛,此间九原,可作同声相应,必有契于斯文。

淳祐己酉建日除夕,海山旧住空常氏法起谨跋。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64 佛说大阿弥陀经

【版本记录】CBETA 电子佛典 Rev. 1.17 (Big5),完成日期:2011/02/2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扫瞄辨识,范振业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本资料库可自由免费流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