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俄人对于宗教观念之趋向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俄人对于宗教观念之趋向
作者:莫安仁
中华民国4年(1915年)4月1日
1915年4月1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5年12卷第4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俄人于道德宗教之观念。皆有实际。独为泰东西人士所难测。盖因其兼具欧亚两洲之性质耳。其于道德宗教之观念。皆含有本国固有之性质。凡一国之地理山川风俗习尚。均于其人之思想有关系。俄国地理。具殊特之情状。故必于俄人之思想有感力。其地有至广衍之大陆。严寒硗瘠。旷远无垠。天然环象。斯影响于道德之中。余尝旅行是邦。驱车旷野。长路漫漫。余亦不禁有所感触。而况久处是邦者乎。余复瞻其礼堂。复震其壮丽不置。惟泰西人士。每欲硏究俄人对于宗教之观念。殊难明晰其要窍。余兹以俄人摩勒斐耶Mouravieff英人格拉汉Gra-ham两君之所论。以显俄人宗教观念。有求达至善之趋向也。摩勒斐耶氏之言曰。当在古世。俄国已有著名宗教家。热忱克己。虔诚信道。迨及中世纪。俄人每服从其地主。皈依宗教。因地主为民族之重心。皈依地主所奉之宗教。初非由于强迫。实由同情之所表著耳。厥后乃有隐居修道之风。其热心宗教家。不以世俗物质之需要为餍足。而愿避世隐处。刻励其身心。以求幽深之道。相率而居于深林旷野之间。亦由其地深林旷野。足以感动其思想之故。要之其隐居修道。实为美德。彼具有信道之心。遂避至旷无居人之处。以木石为伴侣。以岩穴为家居。一若远胜于城市然。其生也僿野。其死也质朴。或谓邻于矫枉过正。其于求道亦有超轶范围之弊。试证于其地圣哲之士。其一身恒具极端之谦卑与极端之高尚二理想。观其久处僻境。刻苦其体。痛悔其心。每显其㧑谦之意志。其厌弃身世。至于不可形容。由是枯槁消毁。以至于死。复以遗蜕为可厌。尝于易箦时。诲其门徒曰。余魂离体后。即以遗骸投饲野兽。其徒遵其严重之遗命。即以癯瘠之体。委诸空林。越三日而兽不食。其徒乃葬之。其人既殁。名誉大播。人皆感而受道。俄罗斯北部。受斯感力尤盛。恒有多人奉谒其里居。其里居渐为门徒萃集之寺院。其门徒复四出播道。著名圣哲。亦往往挺生其间。且有国家政治首领。产生其地。其地遂为文化传播之中心点。由是蔚成俄人国家之模范。故通例由国家倡造宗教。而兹则由宗教倡造国家。国家不啻为教会之产出物。未尝以教会为国家利用之器械也。故其教会首领。专以热心感动教会为职务。其所爱者为教会。其所尽力者亦在教会。其人皆具超迈之德行。或为俄王征辟。为高等官吏。然其心初不属于荣显之爵位。而仍恋其旧日之岩阿。故往往功成而退。遂其尸衣之初服。以谢绝尘事。

  如提俄多休Theodosius者。教会之首领也。不独著名于国政。亦复驰誉于教会。其卒也幷避弃教会。而携一病叟入山穴。己为之仆。日洗涤其疮。以表其卑下之道行。继之者曰腓力比。Philip亦苦行锻炼。其体日系以铁索。遂瘦削骨立。既死之日。人始知其锻炼之酷。遂以铁索悬其墓。俄人大为感动。而钦慕之。而且也俄国圣哲之德行。不仅表见于自修之事。即遇国家战争之际。亦复显其品性。

  当俄人与鞑靼战于顿河也。鞑靼始受败挫。俄之圣哲。亦预是役。有名塞尔吉斯Sergius者。其首领也。恒居处于大森林。潜居修道。猛兽环之。有某王与著名之人。皆奉之为师。嗣后年迈归田。为人祈祷。顿河之役。为战胜之祈祷。有门徒二。一曰配尔斯范德。一曰阿斯里雅。皆入军务。以甲袭尸衣而战。配先与鞑靼之善战者。鬭而毙之。于是俄军乘之而胜。鞑靼人在俄之霸权遂落。在一四六二年。俄与鞑靼战。俄王慑鞑军数众。有馁色。时塞尔吉斯之徒随行。遂吿王曰。人皆有死。王亦不免。奈何畏死。余请就死。代将王军。余决不以余背示鞑靼人也。王大怍。遂率军而出。鞑靼人见王亲率其军。乃败。俄人之势遂振。

  至十七世纪。俄国教会教长名奈根Nikon者。初隐居北部。祈祷禁食。服从教规。历有年所。后俄王友之。与偕游息。奈氏门第既高。容仪甚伟。多才智。善演讲。有声于政界。其至大教堂。兼具有谦逊与美观之荣誉。政界教会之全权。为其总握者殆二年。厥后仍避居旷野。复其禁食之初制。故当其服官行政时。要未尝忘其刻励之心。其后年高体弱。屈身为垩者。自饰其教堂。然人莫不敬惮之。将卒时。忽曰畴召余往耶。乃自整理其须发而逝。是尤为俄人之所感动者也。是以俄之圣哲所最爱者。为遁入岩穴。隐居修道。而其所处之穴。恒为其所手凿。曰如是得以效法耶稣之困难。盖彼等虽入世。然初不以世界为美善。故复求一至善之地也。

  而格拉汉之言则若何。盖格氏素与俄之官吏稔。其硏究俄人宗教观念之趋向。亦有相似之事实焉。俄人每岁远至耶露撒冷谒圣。揆其谒圣之心。虽非系出犹太。实以耶露撒冷。为其奉教之中心点。某岁格氏偕俄人同赴圣城。见俄人跋涉山川。历程甚远。备尝困苦。不敢吿劳。且无论贫富。皆茧足步行。求达圣域。虽道毙甚众。初无惮色。盖其中心纯为道力所驱迫而然也。因谒圣之人。不为尘俗所束缚。而受特异之感动。以期特异之安宁。其事颇有异征。盖其谒圣之感动。有得诸俄顷间者。有乡人酗酒。忽痛戒其行。求谒圣以获福者。有素性贪鄙。忽散财行善。不名一钱。恃募金旅行以谒圣者。复有谒圣之人。途中简默寡言。忽有特异之感觉。涕泣而语其同伴者。是以俄人向道之心。颇有奇异之点。格拉汉尝询之曰。汝等奚不安居俄土。存资于银行。阅报以消遣。而仆仆远行耶。乃答曰。余固未尝知之也。余所知者。上帝造人。初不仅使人为工作而已。要知人类有异于动物。吾人所欲莅犹太之地。即上帝诞降之所。吾人莅斯圣地。探其圣迹。盖以启发吾人向道之心也。是即为俄人谒圣动机之所由发。彼视耶稣基督为上帝。故以亲莅耶稣葬地。为莫大之志愿。即在愚蒙木讷者流。而其谒圣之热忱。恒如火炽。一至耶露撒冷时。即于圣迹之处。如耶稣之十字架等。伏地祈祷。与土地接吻。其于耶稣葬地。亦复如是。谥之曰。能予人生命之墓。彼等以谒圣道毙者。谓获无上之幸福。格氏目击谒圣之二人。备尝艰苦。以黑色面包充饥。未几俱毙于道路。同伴为之营葬。行最大之丧礼。竞与其尸及棺接吻而别。或有挥涕者。或有默祝者。皆视其为有幸福之人。绝无以客死为戚者也。或谓吾人苟能死于圣地。最为有福。盖其心理不以死亡为可戚。而以复活为可欣耳。由是观之。俄人宗教观念之趋向。虽与吾人未能一致。然其敝屣世俗之理想。深足以感动吾人。而获其训诲。矧其宗教观念之趋向。实具忠厚诚挚之遗风耶。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41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