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备急千金要方/第十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第十五 脾脏方 备急千金要方
第十六 胃腑方
第十七 肺脏方 

(凡十类)

胃腑脉论第一

[编辑]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 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虚实第二

[编辑]

(脉二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编辑]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二两) 芍药(四两) 白术(五两) 赤蜜 生地汁(各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补胃汤

[编辑]

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方。

柏子仁 防风 细辛 桂心 橘皮(各二两) 川芎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甘草 (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人参散

[编辑]

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方。

人参 甘草 细辛(各六分) 麦冬 桂心 当归(各七分) 干姜(二两) 远志(一两) 吴茱萸(二分) 川椒(三分)

上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

喉咙论第三

[编辑]

(论一首)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 膏主之(方见第六卷中)。

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见第六卷中)。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

反胃第四

[编辑]

(脉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为虚,涩即伤脾,脾伤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为胃反。趺阳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竹茹(五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 桂心 泽泻(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耆 (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冬(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两) 甘草 浓朴 茯苓 桂心 细辛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人参(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人参 白术(各二两) 桂心(一两) 川椒(一百二十枚) 薤白(一握)

上六味 咀,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反胃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橘皮(三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吴茱萸(四合) 大枣(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

华佗治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所作,将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 丹砂 雄黄(各三两) 朴硝(五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治胃反食即吐方︰

捣粟米作面,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细吞之,即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大半夏汤

[编辑]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方。

半夏(三升) 白术 白蜜(各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上五味 咀,用水五升,和蜜扬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切细)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 烧鸡 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 淘小芥子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灸法

[编辑]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脐上一寸,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趾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云︰三趾作一趾也)。

治醋咽方︰

曲末(一斤) 地黄(三斤)

上二味合捣日干,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治噫醋咽方︰

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中散

[编辑]

食后吐酸水方。

干姜 食茱萸(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验。

呕吐哕逆第五

[编辑]

(论一首 脉一首 方二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也。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馀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半夏汤

[编辑]

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一名小茯苓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编辑]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方见后十八卷,大肠腑痰)

前胡汤

[编辑]

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膨 满不得食,寒热消渴补不足方。

前胡 生姜(各二两) 甘草 朴硝(汤成下) 大黄(别浸,各三两) 茯苓 半夏 麦冬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 川芎 甘草 当归 石膏 人参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四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黄芩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芩。

小麦汤

[编辑]

治呕吐不止方。

小麦(一升) 人参 浓朴(各四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青竹茹(二两) 姜汁(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散

[编辑]

治呕而膈上寒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犀角人参饮子

[编辑]

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并皆治之方。

犀角 人参(各三两) 薤白(五两)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人行七里久,进一服。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叶(八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纳麻仁,稍饮之。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两) 生姜(二两) 人参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又方 豉(一升) 橘皮(二两) 生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橘皮汤

[编辑]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半夏干姜散

[编辑]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温服之,日三。

大黄甘草汤

[编辑]

治食已即吐方。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 方︰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两) 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 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 生姜(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 芦根(切一升) 橘皮 通草(各三两)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病患干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哕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 空腹服姜汁一升。

又方 煮芦根浓汁,饮之。

治恶心方︰

苦瓠穰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衣三升。

又方 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服尽一石瘥。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灸法

[编辑]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病患干呕,灸心主尺泽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吐逆霍乱吐血,灸心主五十壮。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噎塞第六

[编辑]

(论一首 方三十五首)

五噎丸

[编辑]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干姜 川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 细辛 白术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三两)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编辑]

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叶) 细辛(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参 茯苓 桂心 麻黄 五味子(各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汤

[编辑]

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干姜 石膏(各四两) 人参 桂心 栝蒌根(《集验》作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半夏小麦(各一升) 吴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 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气汤

[编辑]

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

[编辑]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吴茱萸 浓朴 干姜(各三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 桂心(各三两)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如枣核大,纳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 之法,岂宜以鸬 治骨,狸虎治鱼 ?至于竹篾

治诸 方︰

以鹿筋渍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弹丸,以线系,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 处,徐徐引之,著筋出。

又方 以竹篾刮令滑净绵裹,纳咽中,令至 处,可进退引之, 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外敷 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代用,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 出。

又方 薤白,煮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 处牵引, 即出矣

治 咽方︰

虎骨末或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服瞿麦末方寸匕。

治鱼骨 方︰

鸬 屎,服方寸匕。

又方 服橘皮汤。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鱼网烧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

又方 烧虎野狼屎服之。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灰,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银钗环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亦佳。

误吞环及指 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方︰

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方︰

但多食猪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吞针在喉中,而服磁末入腹。若含磁石于口中,吸针而出)。

胀满第七

[编辑]

(论一首 方八首 灸法十一首)

论曰︰病者腹满,按而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足言,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干燥,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趋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为欲自利)。

温胃汤

[编辑]

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 当归 浓朴 人参 橘皮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干姜(五分) 川椒(三合)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

[编辑]

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甘草 附子 当归 人参 浓朴 茯苓 枳实(各二两) 桂心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附子粳米汤

[编辑]

治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方》加干姜二两)。

浓朴三物汤

[编辑]

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浓朴(半斤) 大黄(四两) 陈枳实(大者五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纳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两。

浓朴七物汤

[编辑]

治腹满气胀方。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吴茱萸汤

[编辑]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汤

[编辑]

治虚羸胸膈满方。

桂心 生姜(各一斤) 半夏(一升) 黄耆 (四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 葶苈 寒水石 苦参 黄连 栝蒌根(等分)

上六味为末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编辑]

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满胀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痛冷,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积泄利,灸天枢百壮。穴在脐旁相对,横去脐两旁各二寸。

痼冷积热第八

[编辑]

(论一首 脉一条 方二十首 灸法一首 附寒疝骨蒸)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

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露宿丸

[编辑]

主寒冷积聚方。

石 桂心 附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又方 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石 桂心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忌热食,近火。

宜冷冻饮料食。

大露宿丸

[编辑]

(方见第十七卷肺脏气极门)。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大豆(三升半) 生地(十五斤取汁) 乌头(一百五十枚)

上三味,以除日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生地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滓,纳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反黑,齿落重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曲末(三升) 白术(五两) 干姜 桂心(各三两) 川椒吴茱萸

上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瘥,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川椒(二两) 香豉(一升)

上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丸大,食前酒服七丸,日再。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取瘥乃止。

赤丸

[编辑]

治寒气厥逆方。

茯苓 桂心(各四两) 细辛(一两) 乌头 附子(各二两) 射罔(如枣大一枚)

上六味为末,纳真珠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知,加至二丸,以知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半夏汤

[编辑]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八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汤

[编辑]

温中下气方。

生姜(一斤) 甘草(三两) 桂心(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

[编辑]

治虚羸 气欲绝方。

甘草 五味子 生姜(各二两) 人参(一两) 吴茱萸(一升)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纳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

茱萸硝石汤

[编辑]

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 饮方。

吴茱萸(八合) 硝石(一升)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

[编辑]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川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更服之。

大黄附子汤

[编辑]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大乌头汤

[编辑]

主寒疝绕脐苦痛发即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乌头煎)。乌头大者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纳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只一服,不可再也。

乌头桂枝汤

[编辑]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剌诸药不能治方。

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上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桂枝汤方见伤寒门中(《外台》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许,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

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 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硝煎方

[编辑]

朴硝(一斤) 芒硝(半斤) 石膏 金(各二两) 寒水石(四两,如无石盐代之)

上五味先纳二硝于八升汤中搅令消,以纸密封一宿,取清纳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纳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贮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干。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之。

五石汤

[编辑]

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 硝石 赤石脂 栝蒌根 龙骨 牡蛎 黄芩 甘草(各五分) 知母 石膏 桂心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

[编辑]

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 小麦(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两) 茯苓 黄芩 麦冬(各二两) 人参 (一两半) 栝蒌根 半夏 甘草(各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分五服。

半夏汤

[编辑]

治胸中客热,心一下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前胡(四两) 茯苓 白术(各五两) 杏仁 枳实(各三两) 人参 黄芩(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者,加大黄三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

[编辑]

治气结胸中,热在胃脘,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 枳实 桂心 大黄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两) 硝石 栝蒌根 石膏(各二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 枳实(三两) 青葙子 白前(各一两) 吴茱萸 黄芩(各二分) 栝蒌根 麦冬(各二两) 生姜(六两) 前胡(一作芍药) 半夏(各五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

[编辑]

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两) 栝蒌根(五两) 竹沥(三合,一用竹叶) 姜汁 白蜜 麦冬汁 鲜骨皮(各二升) 石膏(八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

治积热方︰

枳实 黄芩 大黄 黄连 芒硝(各二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 元参(五两) 麦冬(三两) 车前子(二两)

上四味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丸

[编辑]

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 葶苈(各三两)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治骨蒸羸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 川连 栝蒌根(各四分) 芒硝(二分) 栀子(十枚) 苦参 大黄 黄芩 芍药 青葙子(各二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二,以知为度。(一方无苦参以下,只五味)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 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