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饮食劳倦论[编辑]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 以为常也。”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馀,有馀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馀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 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 当归身(酒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立方本指】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

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 当归(去芦, 二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缓也。

四时用药加减法[编辑]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稿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稿本(以上 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耆(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

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

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

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

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

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耆、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

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

《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

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除风湿羌活汤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以上各五分) 稿本 苍术(以上各一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通气防风汤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稿本 青皮(以上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以上各 二分) 升麻 柴胡 黄耆(以上各一钱)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钱)稿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以上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后。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耆(一两) 半夏(三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二钱) 神麹(一钱五分,炒)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陈皮(以上各一钱) 甘草(炙) 黄柏(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三分)
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上件㕮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浓朴(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钱) 生地黄(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五分)
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前。 如腹胀及窄狭,加浓朴;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暑伤胃气论[编辑]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 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 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 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

【清暑益气汤】 黄耆(汗少者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橘皮 神曲(炒) 泽泻(以上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以上各三分) 五味子(九个)

《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 、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甘草、橘皮、當歸身甘辛微溫養胃氣,和血脈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 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 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 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 此病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十枚),炒黄柏(五分),知母(三分)。此按而收之也。 如湿热乘其肾肝,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脚欹侧,已中痿邪,加酒洗黄柏、知母(以上各五分), 令两足涌出气力矣。 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乃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地黄(以上各五分), 桃仁泥、麻仁泥(以上各一钱),以润之。

夫脾胃虚弱之人,遇六七月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二方 寒清绝矣,人重感之,则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间,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圣人立法,夏 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 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 黄耆(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分) 麦门冬(去心) 青皮 (去白) 陈皮(去白) 地骨皮 白茯苓(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二十个)

《内经》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耆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 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语言劳役。

【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 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三钱) 防风 (二钱五分) 甘草(生,二钱) 上件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耆(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山栀子(以上各一两) 人参 茯苓(以上各五钱) 朱砂(三钱,别研) 脑子(五分,别研)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进三服,食后。

【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 麦门冬(去心,一两) 黄连(去须,五钱) 鼠尾黄芩(净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

【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苑茸(一钱五分) 黄耆 白芍药 甘草(以上各一钱) 人参(去芦) 麦门冬(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三分) 五味子(三个)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局方》中大阿胶丸亦宜用。

【人参清镇丸】 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 人参(以上各一两五钱) 生黄芩 半夏 甘草(炙以上各七钱五分) 青黛(六钱) 天门冬 (去心,三钱) 陈皮(去白) 五味子(去核,二钱) 上件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白汤送下,食后。

《局方》中人参清肺汤亦宜用。

【皂角化痰丸】 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咽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

皂角(木白皮,酥炙) 白附子(炮) 半夏(汤洗七次) 天南星(炮) 白矾(枯) 赤茯苓(去皮) 人参(以上各一两) 枳壳(炒,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

【白术和胃丸】 治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汤洗七次) 浓朴(姜制,以上各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人参 (七钱) 甘草(炙,三钱) 枳实(麸炒) 槟榔(以上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 上件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


肺之脾胃虚方[编辑]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 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 昇阳益气,名之曰昇阳益胃汤。

【昇阳益胃汤】 黄耆 (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 人芦(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独活 防风 (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芍药(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 而补,易为力也。) 羌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一钱) 上 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五钱。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 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太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 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双和散】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白芍药(二两五钱) 黄 熟地黄 川芎 当归(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官桂(以上各七钱五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大病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补。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大麦 (一两) 半夏 猪苓(去黑皮,以上各七钱) 草豆蔻仁 神曲(炒,以上各五钱) 枳实 (麸炒,四钱) 橘皮 白术 白茯苓 泽泻(以上各二钱) 缩砂(一钱五分) 干生姜 甘草(炙) 人参 青皮(以上各一钱) 木香(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后。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浓朴(姜制) 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香(以上各 五钱) 干姜(七分)

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为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 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沉香温胃丸】 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 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脐腹冷痛,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酒浸,去心) 干姜(炮) 茴香(炮,以上各一两) 官桂(七钱) 沉香 甘草(炙) 当归 吴茱萸(洗,炒去苦) 人参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去皮) 良姜 木香 (以上各五钱) 丁香(三钱) 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热米饮送下,空心,食前,日进三服, 忌一切生冷物。 凡脾胃之证,调治差误,或妄下之,末传寒中,复遇时寒,则四肢厥逆,而心胃绞痛,冷汗 出。《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 生矣。”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圣人以辛热散之,复其阳气,故曰寒邪客之, 得炅则痛立止,此之谓也。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水、足少阴肾水之旺。 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 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浊涕不止,或息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 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 ,耳鸣耳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 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 艰难,掌中热,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 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阳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 调,心烦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痛,皮色白,后出馀气,复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 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仇也。

干姜(炮为末,一钱三分) 柴胡(锉如豆大) 羌活(锉,以上各一钱) 甘草(锉) 本 (以上各八分) 升麻(锉) 半夏(汤洗,以上各七分) 当归身(酒浸锉,六分) 防风(锉如豆大) 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如泥,入药同煎) 人参(己上各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二分) 白葵花(五 朵,去心,细剪入) 上件药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草豆蔻(面裹烧,面熟去皮干) 黄耆(以上各一钱) 橘皮(五分) 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枳壳(五分) 黄柏(酒浸) 黄连(酒洗,以上各三分) 生地黄(汤洗,二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 川芎(细末) 蔓荆子(以上各三分) 华细辛(二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者药,再 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

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宜食羊肉及HT 滋味。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 气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验。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时分服。 治法已试验者,学人当以意求其的,触类而长之,则不可胜用矣。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 盛乘阳,而上气短,精神不足,且脉弦,皆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故耳。癸卯岁六七月间,霖雨阴 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泻痢,乃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 闭塞,默思《内经》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诸泻而小便不利者,先分 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利其小便,必用淡渗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 法,虽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今客邪寒湿之胜,自外入里而甚暴,若以淡渗之剂利之,病虽 即已,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阴重强而阳重衰也。兹以 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二钱,防风半钱,炙甘草半钱。同㕮咀,水四盏, 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服乃愈。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此得阳气升腾故 愈,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则可以知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