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乌程严可均校辑
卷四

鲁周公[编辑]

公名旦,文王子。食采于太王所居之周邑,因号周公。武王克商,封鲁矦,不就国。成王嗣位,以太傅、冢宰摄行天子事。遇谮东征,三年迎归。薨,谥曰文公。元子鲁公,先就国,传三十四世。次子留相王室,世世号周公。馀子受封有凡、蒋、邢、茅、胙、祭六国。案︰《周书‧成开》至《王会》十二篇,皆周公书,见存不录。。

周礼[编辑]

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左传》文十八年。

誓命[编辑]

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左传》文十八年,注︰“《誓命》以下,皆《九刑之书》。”《九刑之书》今亡。

卜居曲阜命龟[编辑]

作邑乎山之阳,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说苑‧至公》。

对武王问[编辑]

周武王问于王子旦曰︰“敢问治有必成,而战有必胜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王子旦对曰︰“有。《政》曰︰诸矦政平于内,而威于外矣。君子行修于身,而信于舆人矣。治民民治,而荣于名矣。故诸矦凡有治心者,必修之以道,而与之以敬,然后能以成也。凡有战心者必修之以政,而兴之以义,然后能以胜也。凡有攻心者,必结之以约,而谕之以信,然后能有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谕之以爱,然后能有存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

四内盟[编辑]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吕氏春秋‧诚廉》︰“武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注︰“四内,地名。”

祷书[编辑]

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云云。亦藏其策于府。及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祷书,乃泣,反周公。”

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史记‧蒙恬传》︰“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云云。乃书而藏之记府。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 案︰即《书‧金滕》事。《书》谓代武王,《史》谓代成王,为异。

鲁僖公[编辑]

公名申,周公十二世孙,闵公少弟。在位三十三年。谥曰僖公,亦曰釐公。

祷请山川辞[编辑]

方今大旱,野无生稼。寡人当死,百姓何依?不敢烦民请命。愿抚万民,以身塞无状。《榖梁》成八年疏,又定元年注,又见《后汉‧郎𫖮传》注,小异。

鲁宣公[编辑]

公名倭,亦作委,又作俀,一名接,文公庶子。在位十八年。谥曰宣公。

以书授莒仆邑[编辑]

夫莒太子,不惮以吾故,杀其君而以其宝来,其爱我甚矣。为我予之邑,今日必授,无逆命矣。《鲁语上》︰“莒太子仆弑纪公,以其宝来奔。宣公使仆人以书命季文子。”

鲁定公[编辑]

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谥曰定公。

命孔子为司寇[编辑]

宋公之子弗甫,有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韩诗外传》八。

鲁哀公[编辑]

公名蒋,亦作将,定公子。在位二十七年。谥曰哀公。

归齐国书元寘书箧上[编辑]

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左传》哀十一年。

孔子诔[编辑]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又见《史记‧孔子世家》,作“毋自”。

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礼记‧檀弓》。

臧孙辰[编辑]

辰,鲁孝公之后,僖伯曾孙。僖伯字子臧,后因为氏。事庄、闵、僖、文四公为正卿。仲之言次。谥曰文,故称文仲。

在齐密遗鲁公书[编辑]

敛小器,投诸台。食猎犬,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鱼,冠缨不足带有馀。《列女传》三︰“臧孙母者,鲁大夫臧文仲之母也。文仲之齐,齐拘之欲袭鲁。文仲使人遗鲁公书,恐得其书,乃谬其辞云云。召母,语之。”

臧昭伯[编辑]

昭伯,臧孙辰曾孙,武仲纥之兄子。从昭公孙于齐。

盟从者载书[编辑]

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左传》昭二十五年。

季孙行父[编辑]

行父,鲁桓公之后,季友子。事宣、成、襄三公,为正卿。谥曰文子。

戒子[编辑]

吾欲室之狭于两社之闲也,使吾后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说苑‧至公》。

季孙宿[编辑]

宿,行父子,襄公司徒。谥曰武子。

玺书告取卞[编辑]

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左传》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鲁语下》。

以书告叔孙豹殡[编辑]

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左传》昭五年。

盟臧氏[编辑]

无或如臧孙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左传》昭二十三年。

季孙斯[编辑]

斯,平子意如子,武子之孙。谥曰桓子。

被拘以爪锓馈器版[编辑]

某月某日,将杀我于蒲。力能救我则于是。《公羊传》定八年︰“阳虎专季氏,拘季孙。孟氏与叔孙氏迭而食之,饿而以爪锓馈器之版。”

里革[编辑]

革亦作克,鲁太史。

更鲁公书逐莒仆[编辑]

夫莒太子,杀其君而窃其宝来,不识穷固,又求自迩。为我流于夷,今日必通,无逆命矣。《鲁语上》︰“宣公使仆人以书命季文子︰‘为我予之邑。’里革遇之而更其书。”

孔子[编辑]

子讳丘,字仲尼。其先宋人,殷之后,避难奔鲁,为鲁人。初仕季氏,为委吏、乘田。定公以为中都宰、司空、司寇。去职,遍游诸国,不遇。哀公十六年卒,年七十三,或云年七十二。司马迁尊为至圣,今称“至圣先师。”赞《易》,删《书》、《诗》,正礼乐,作《春秋》《孝经》。弟子纪录绪言为《论语》,皆在学官,唯《乐经》不传。

为鲁哀公下救火令[编辑]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韩非子‧内储说上》︰“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于是仲尼乃下令。”

观吴季札之子葬题字[编辑]

于虖!有吴延陵君,子之葬。碑拓本,又见《湻化帖》、《绛贴》,字数次第不同。季子聘上国,丧子于嬴博之闲,见《檀弓》。此盖孔子使子贡观葬后题字。读此当以“于虖”句,“有吴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识篆文,释葬为墓,非也。

燕召公[编辑]

公名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因称召公。武王克商,封北燕伯,未就封,故《诗》称召伯。成王即位,以太保主陜以西,周公主陜以东,故《诗》有《周南》、《召南》。薨,谥曰康公。子孙世为卿士,仍称召公,亦称召伯。宣王时,召穆公虎有功。其就国于燕者,传四十三世。

命齐太公[编辑]

五矦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四年。

𠔏头盟[编辑]

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吕氏春秋‧诚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

燕惠王[编辑]

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孙。在位七年,为其相成安君公孙操所弑。谥曰惠王。

以书让乐毅且谢之[编辑]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战国策》三十、《史记‧乐毅传》。

燕王喜[编辑]

喜,惠王曾孙,孝王子。在位三十三年,为秦所虏。

以书谢乐闲[编辑]

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安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茍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之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茍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寍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维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战国策》三十一,又见《新序‧杂事篇》,作“遗乐毅书”,文亦小异。

遗乐闲书[编辑]

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史记‧乐毅传》。

燕太子丹[编辑]

丹,惠王之少孙,王喜之太子。质于秦,亡归。坐遣荆轲事为秦所攻,走保辽东。斩首献秦,秦卒灭燕。

与傅麹武书[编辑]

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㗋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无礼,为诸矦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闲,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矦无以为叹。易水之北,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燕丹子》。

乐毅[编辑]

毅,灵寿人。初仕赵,去仕魏,为魏使于燕,燕昭王以为亚卿,拜上将军,兼佩赵相国印。以破齐功封昌国君。惠王即位,以骑劫代将,去之赵,赵封望诸君。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令军中[编辑]

环画邑三十里无入。《史记‧田单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

献书报燕王[编辑]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馀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寍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矦。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遁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战国策》三十,又见《史记》,又见《新序‧杂事》,小异。

麹武[编辑]

武姓麹,一作鞫,一作鞠。燕末,为太子丹太傅。

报燕太子书[编辑]

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茍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废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幷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令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虑之。《燕丹子》。

卫武公[编辑]

公名和,卫釐矦子,康叔之九世孙。宣王时,杀兄共伯馀而代立。及犬戎之乱,举兵入立平王,东迁于雒,平王命为公。在位五十五年,谥曰睿圣武公。

耄箴[编辑]

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茍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楚语上》︰“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

卫庄公[编辑]

公名蒯瞆,灵公太子。以谋杀南子事露出奔宋,寻之晋,依赵鞅。以子出公辄之十二年入立。在位三年,为晋所伐,出奔。晋师退,复入。寻为其下石圃所攻,走戎州己氏,见杀。谥曰庄公。

战祷[编辑]

曾孙蒯瞆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瞆不敢自佚,僃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左传》哀二年。

曾孙蒯瞆,以谆赵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死不敢请。《晋语》九。

礼至[编辑]

至,卫大夫。

以灭邢功为铭[编辑]

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左传》僖二十五年︰“卫矦毁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 案︰卫矦,卫文公也。邢,周公后。齐桓公存三亡国,邢、卫居其二。礼至昆弟为卫伪往仕邢,杀邢守国子而灭邢,文公之狡诈如是。后三年,晋修不礼之怨,卫几亡,其死后馀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乎哉!

甯俞[编辑]

俞,庄子速之子。济成公于晋难。谥曰武子。

宛濮盟[编辑]

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人复卫矦,寍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

孔悝[编辑]

悝,庄叔之后,文子圉之子。事出公辄为卿,后逐辄,立庄公,寻为庄公所逐,奔宋。

鼎铭[编辑]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缵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缵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彜鼎。”《礼记‧祭统》︰“此卫孔悝之鼎铭也。”注︰“庄公蒯瞆德孔悝立己,故因至庙禘祭赐铭,以裦显其先世也。” 案︰铭文“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误释。以钟鼎词例校之,当是“悝拜稽首,敢对扬乃辟之勤大命。”郑承旧误,未及是正耳。

鄢肸[编辑]

肸,卫大夫。谥曰武子。

为蒯瞆告即位于周[编辑]

蒯瞆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晋。晋以王室之故,不弃兄弟,置诸河上。天诱其衷,获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执事。《左传》哀十六年。}}

宋石[编辑]

石,卫将。

遗荆将卫君书[编辑]

两军相当,两旗相望,唯毋一战,战必不两存,此乃两主之事也。与子无有私怨,善者相避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赐进士出身二品衔广东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驿传事务黄冈王毓藻校刊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终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