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劝募条例 (民国95年)
外观
公益劝募条例 立法于民国95年4月25日(非现行条文) 2006年4月25日 2006年5月17日 公布于民国95年5月17日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500069731号令 |
公益劝募条例 (民国108年) |
|
第一条 (立法目的)
- 为有效管理劝募行为,妥善运用社会资源,以促进社会公益,保障捐款人权益,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名词定义)
- 本条例所用名词定义如下:
- 一、公益: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 二、非营利团体:指非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第八条公益事业,依法立案之民间团体。
第三条
- 除下列行为外,基于公益目的,募集财物或接受捐赠之劝募行为及其管理,依本条例之规定。但其他法律另有规定者,从其规定:
- 一、从事政治活动之团体或个人,基于募集政治活动经费之目的,募集财物或接受捐赠之行为。
- 二、宗教团体、寺庙、教堂或个人,基于募集宗教活动经费之目的,募集财物或接受捐赠之行为。
第四条 (主管机关)
-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五条 (劝募团体)
- 本条例所称劝募团体如下:
- 一、公立学校。
- 二、行政法人。
- 三、公益性社团法人。
- 四、财团法人。
- 各级政府机关(构)得基于公益目的接受所属人员或外界主动捐赠,不得发起劝募。但遇重大灾害或国际救援时,不在此限。
第六条 (劝募收据)
- 各级政府机关(构)应依下列规定办理前条第二项之劝募:
- 一、开立收据。
- 二、定期办理公开征信。
- 三、依指定之用途使用。
- 前项政府机关(构)有上级机关者,应于年度终了后二个月内,将办理情形函报上级机关备查。
- 劝募团体基于公益目的,向会员或所属人员募集财物、接受其主动捐赠或接受外界主动捐赠者,依第一项规定办理,公立学校并应于年度终了后二个月、其他劝募团体于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将办理情形及收支决算函报许可其设立、立案或监督之机关备查。
第七条 (劝募申请)
- 劝募团体基于公益目的募集财物(以下简称劝募活动),应备具申请书及相关文件,向劝募活动所在地之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许可。但劝募活动跨越直辖市或县(市)者,应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许可。
- 前项申请许可及补办申请许可之程序、期限、应检附文件、许可事项及其他应遵行事项之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八条 (劝募用途)
- 劝募团体办理劝募活动所得财物,以下列用途为限:
- 一、社会福利事业。
- 二、教育文化事业。
- 三、社会慈善事业。
- 四、援外或国际人道救援。
- 五、其他经主管机关认定之事业。
第九条 (劝募不予许可或登记之事由)
- 劝募团体于最近三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应不予劝募许可:
- 一、违反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或第二十二条规定。
- 二、有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经主管机关废止其劝募许可。但其负责人或代表人经无罪判决确定者,不在此限。
- 三、有第十条第二款、第三款或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经主管机关废止或撤销其劝募许可。
第十条 (劝募许可之废止)
- 劝募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主管机关得废止其劝募许可:
- 一、劝募团体之负责人或代表人因进行劝募涉犯罪嫌疑,经提起公诉。
- 二、依第十六条规定开立之收据,记载不实。
- 三、违反会务、业务及财务相关法令,情节重大。
第十一条 (撤销事由)
- 劝募团体申请劝募活动许可之文件有不实之情形者,主管机关得撤销其劝募许可。
第十二条 (劝募活动期间)
- 劝募团体办理劝募活动期间,最长为一年。
第十三条 (设立捐款专户)
- 劝募团体应于邮局或金融机构开立捐款专户,并于劝募活动开始后七日内报主管机关备查。但公立学校开立捐款专户,以代理公库之金融机构为限。
第十四条 (劝募行为)
- 劝募行为不得以强制摊派或其他强迫方式为之。亦不得向因职务上或业务上关系有服从义务或受监督之人强行为之。
第十五条 (出示许可文件及工作证)
- 劝募团体所属人员进行劝募活动时,应主动出示主管机关许可文件及该劝募团体制发之工作证。但以媒体方式宣传者,得仅载明或叙明劝募许可文号。
第十六条 (开立收据)
- 劝募团体收受劝募所得财物,应开立收据,并载明劝募许可文号、捐赠人、捐赠金额或物品及捐赠日期。
第十七条 (活动支出支应范围)
- 劝募团体办理劝募活动之必要支出,得于下列范围内,由劝募活动所得支应:
- 一、劝募活动所得在新台币一千万元以下者,为百分之十五。
- 二、劝募活动所得超过新台币一千万元未逾新台币一亿元者,为新台币一百五十万元加超过新台币一千万元部分之百分之八。
- 三、劝募活动所得超过新台币一亿元者,为新台币八百七十万元加超过新台币一亿元部分之百分之一。
- 前项劝募所得为金钱以外之物品者,应依捐赠时之时价折算之。
第十八条 (劝募活动期满公告事项)
- 劝募团体应于劝募活动期满之翌日起三十日内,将捐赠人捐赠资料、劝募活动所得与收支报告公告及公开征信,并报主管机关备查。
- 前项劝募活动所得金额,开支新台币一万元以上者,应以支票或经由邮局、金融机构汇款为之,不得使用现金。
第十九条 (劝募活动所得财物使用限制)
- 劝募团体办理劝募活动所得财物,应依主管机关许可之劝募活动所得财物使用计画使用,不得移作他用。
- 如有賸馀,得于计画执行完竣后三个月内,依原劝募活动之同类目的拟具使用计画书,报经主管机关同意后动支。
- 前项之賸馀款项再执行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二十条 (劝募活动应践行之程序及其期限)
- 劝募团体应于劝募活动所得财物使用计画执行完竣后三十日内,将其使用情形提经理事会或董事会通过后公告及公开征信,连同成果报告、支出明细及相关证明文件,报主管机关备查。但有正当理由者,得申请延长,其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 劝募团体应将前项备查资料在主管机关网站公告,主管机关并定期办理年度查核。
第二十一条 (主管机关检查权限)
- 主管机关得随时检查劝募活动办理情形及相关帐册,劝募团体及其所属人员不得规避、妨碍或拒绝。
第二十二条 (劝募所得财物之返还)
-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将劝募所得财物返还捐赠人:
- 一、非属第五条规定之劝募主体发起劝募。
- 二、劝募活动未经许可。
- 三、劝募活动之许可经主管机关撤销或废止。但于撤销或废止前,已依原许可目的使用之财物,经查证属实者,不在此限。
- 四、逾许可劝募活动期间而为劝募活动。
- 五、违反第十四条规定。
- 前项财物难以返还,经报请主管机关认定者,应缴交主管机关,依原劝募活动计画或相关目的执行,并得委托相关团体执行之。
- 劝募团体办理劝募活动所得之賸馀财物,因劝募团体解散或未依第十九条规定办理者,依前二项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核定资料上网公告)
- 主管机关应将已核定之劝募活动、其所得及使用情形等资料予以上网公告。
第二十四条 (罚则)
- 有下列情形之一,经制止仍不遵从者,处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锾,并公告其姓名或名称、违规事实及其处罚;经再制止仍不遵从者,得按次连续处罚:
- 一、非属第五条规定之劝募主体发起劝募。
- 二、劝募活动未经许可。
- 三、劝募活动之许可经主管机关撤销或废止,仍为劝募活动。
- 四、逾许可劝募活动期间,仍为劝募活动。
- 前项罚锾,于劝募团体或其他法人、团体,并罚其负责人或代表人,并公告其姓名。
第二十五条 (罚则)
- 违反第十四条规定,经制止仍不遵从者,处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锾,经再制止仍不遵从者,得按次连续处罚;情节重大者,并得废止其劝募许可。
第二十六条 (罚则)
- 违反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至第二十条或第二十二条规定者,得予以警告并限期改善,届期未改善者,处新台币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锾,并得按次连续处罚。
第二十七条 (罚则)
- 规避、妨碍或拒绝主管机关依第二十一条规定之检查者,处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锾,并得强制检查;情节重大者,并得废止其劝募许可。
第二十八条 (罚则)
- 违反第六条规定者,由其上级机关、许可其设立、立案或监督之机关予以警告并限期改善,届期未改善者,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锾,并得按次连续处罚。
第二十九条 (罚则)
- 违反本条例规定者,除依本条例处罚外,其有犯罪嫌疑时,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罚锾之处罚机关)
- 本条例所定之罚锾,除第二十八条规定者外,由主管机关处罚之。
第三十一条 (施行细则)
-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三十二条 (施行日)
-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