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兼山集 (兪肃基)/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兼山集
卷八
作者:兪肃基
1775年
卷九

[编辑]

金孺人传乙巳[编辑]

孺人姓金氏。商山人也。生二岁而孤。独母夫人在堂。孺人聡明䟽通。笃于孝友。自其儿时。最为母夫人所钟爱云。十六为寒圃李相国仲子性之之妇。而性之出后于其从父宗庙令晋命。孺人承事生养尊章。极其孝敬。六亲交欢。相国亟称之曰吾家孝妇也。孺人嫁三年而遭崩城恸。无子。夫之兄勉之以其幼子子之。盖相国命也。未几子又夭。孺人既早失所天。嗣续遂斩。而已又母夫人殁。无何相国丧其夫人。又无何令公与其夫人相继以逝。前后十数年间。风骤雨急。孺人血泪无晞时。而顾于送事之际。人固益叹其诚孝之出天焉。及至壬寅之变。相国阖门就戮。子妇诸孙。侧室贱产。并被收坐之律。分配于岭海外。而独孺人以出后免焉。呜呼。其所罹祸变之惨毒。殆千古罕见。有非人理所可堪者。而况以孺人诚孝之素笃。则宁难于一死者哉。然而孺人念其一身。上有奉祭之重。下有抚孤之责。能抑情节哀。濡忍不死。君子于是又以其不死为难焉。始相国之被祸于岛中也。二棘人千里扶榇。就德山之罗朴渊新卜原。将改棺而葬之。孺人自京具棺椁衣衾等。晨夜疾赴。时孥戮之命已下。二棘人朝夕且就刑。而知旧无一人来助丧者。只与数三亲戚。相对号哭而已。孺人至然后。事始有头緖。二棘人手执丧礼备要。凡百一责于孺人。孺人应酬无遗。及至礼书所无。而亦多有紧于需用。临急难办者。执事者顿足曰此将奈何。试以问于孺人。则辄曰偶已取来矣。一切供之。多出人意表。急遽仓卒之际。用能无憾于送终之节。秋毫皆孺人力也。其识虑之过人如此。二棘人既死。而妻子皆赴湖南之远恶。则相国之筵几。无可往矣。于是相国伯氏判书公。权令孺人主之。孺人奉归圻辅之西河。居丧尽礼。毁戚逾节。每哭时声甚哀冤。邻里不忍闻。与人言。未尝一启齿。朝夕馈奠。虽甚疾难强。未尝不躬执焉。河即诸李之关中也。变后判书公眷属及门孽数家皆来聚。各有巢穴。而独相国家臧获。尽没入于官。孺人以孑然一身。奉几来寄。外无男丁之可以勾管者。而孺人能黾勉拮据。方便经营。仰奉祭奠。俯给家众。皆绰然有裕。无一苟简。躬自胥宇。既得可处。则鸠材燔瓦。营屋数十间。而不半年。功告成。及其铺置已讫。安顿有所。则相国家婢仆之得漏免者。皆来仰哺于孺人。而孺人能一视抚爱。另与区处。无有怨恨不满者。治家有法。恩威并行。房闼之内。不烦号令。而大小仆隶。奔走承命。无敢怠慢。然人人爱戴如父母。待人接物。一以诚信。不设表襮。邻里亲戚。无不得其欢心。周恤穷急。犹恐不及。有来求索。勿问难易。无毫发爱惜。而未尝示德色。余尝赘居判书公家有年。见其远近老少。莫不交口腾颂。几于舌弊焉。相国有季妹早寡贫甚。尝居于玉流洞。亦遭难而来寓河庄。则孺人之事之也。如事相国焉。余尝见相国之朝夕馈奠罢。辄有小赤脚持数盒味而前过者。试访于人。则曰孺人之馈玉洞宅者也。自是尝有意探听。终三年。盖无一日或阙。孺人之贤。固非可以此称道者。而亦见其孝心之推。终始不懈也。湖南配所之距西河几千馀里。而孺人月一送人候问。抚其诸孤与庶姑庶妹。馈遗络续而无有差等。及二棘人练日且周。则孺人时有痼疾在身。而不听傍人挽止。千里命驾。临哭泄哀。且行谓家人曰我必趁某日返。其日盖相国晬辰。而当有奠也。迨期日隔宵。而孺人无动静。则家人固未信其必返也。日既殁。孺人果返。是日凡行一百三十里。卒能手办奠具。不使人摄。盖其心有所欲。义有当为。必行无碍。如水临万壑。要下即下。孺人之平日行事。大抵多此类云。余之妻曰判书公之长女。与孺人有从兄弟之义。而相得欢甚。尝为余啧啧道之。故余于孺人事。耳熟焉。吾妻之言曰金兄其非世俗妇女乎。志大而心恭。识透而量宏。行高于人而不见矜己之态。诚孚于物而未有过情之事。若其酒酱缝纫。凡女红之能。以至聡明强记。札翰如神。件件遒绝。尤非人所可及也。嗟夫若是者。虽百人分之。犹足为闺房之杰。而孺人则兼而有之。信乎其非世俗妇女也。孺人之行可书者甚多。余独撮其大者而传之如此。俾为闺房之法式焉。孺人年未四十。而今尚无恙。使其享有遐龄。则其至行懿范之所可传者。又岂但止此也哉。余能及见。则固将继此而书之也。独怪夫孺人之贤如此。而迹其半生。备生人之至戚。为天下之至穷。俯仰上下。一身无托。是何天理。余甚惑焉。始孺人之哭夭也。相国怜之。后又以伯胤之季儿名小山者子之。而被奸党仇疾。混入于收坐。小山方七岁。而闻其端紧不凡。见者咸曰相国不死也。当今圣明御极。霈泽洋溢。早晩天日普临。相国之至冤昭雪。而此儿得复归侍于孺人膝下。则必能濡染义训。成立显扬。以昌孺人之家。天之报施。其在斯欤。其在斯欤。抑余又窃有叹服于心者矣。孺人早孤。幼养于其叔父。视之如父。而辛壬之变。其叔父有请罪相国之事。则孺人割其恩爱。绝不与之往来通信。其叔父尝百里专人。存问安否。且有摧谢之书。而孺人摽使者出之大门之外。终拒不受。非其达识明见。深晓义理。乌能断以大义。若是斩截哉。呜呼。此其所以为孺人也欤。

金童子应龙传甲寅[编辑]

金童子应龙者。故佥使金君命锡贱产也。君世居灵岩。尝为龙川弥串佥使。眄府妓有身。未分娩而君解归。临别赠一扇。题曰生男名应龙。生女名应妹。既生男也。遂以名之。稍长骨干壮大。异凡儿。为人沉深老成。诚孝切至。母以君所赠扇授之。儿即奉玩摩挲。汪然涕流。尝歔欷自叹曰人而不识父面。何以为人。君或有书至。幷其扇重袭而珍藏之。时出而展阅。致其恋慕之意。至壬寅儿年甫十二。而已编于隶籍。为府房子。房子者贱役也。所事在于溺器唾盒厕牏粪秽之间。而儿能恪勤毋怠。甚得官长爱。时君为灵岩葛头佥使。殁于任所。诸孤既奉柩还家。而宣川宣沙佥使尹实其姻娅也。遂付书于尹。而得传讣于儿。儿号痛陨绝。如不欲生。谓其母曰我何可一日晏然乎。便从今日奔哭矣。母曰此距灵岩二千馀里。万水千山。儿何以独致乎。且计日则今虽去。已不及于襄期矣。待吾雇人贳马。徐与装送也。于是其外党之来见者。皆合辞力挽之。儿辄低头不语。潜入屋后。用塩和油。盛之小壶。缉软木为炬十数把。佩且负。不告母而出。日已向曛矣。既而思曰我为官隶。不可不告辞于官长。即走入府中。立于庭。使侍者请曰应龙有事来矣。官曰何故。对曰小人遭天丧。方奔哭于灵岩。敢请数月由。官曰诺。且问曰尔负炬将何用。对曰小人家贫。卒乍无以治行。宣沙令监。与嫡兄有姻娅义。今欲就彼告急而行。山谷多虎豹。夜行可畏。炬所以防患也。官大异之。击节叹曰奇哉奇哉。吾实嘉尔孝心。何止数月。虽终丧而来。吾勿汝问也。儿遂拜辞。是夜凡行百三十里。而得达于镇下。炬尽烧。日才出矣。尹奇之。为制缟素一具衣之。以钱三百文助路费。于是镇日趱程。起止必见星。每入店舍。辄却主人馔。只吃所佩壶中物。盖被发徒步。哭不绝声。兀然一身。无伴独行。其间辛苦间关之状万端。而未尝一日淹滞于中道。如是者凡几日而入京师。又几日而达丧次。至则诸孤营葬未还。而独妇女守舍。怪问曰何自。对曰我是龙川应龙也。闻令监讣。奔丧而来矣。家人惊奇迎见。谓曰葬已过矣。儿亦远来劳苦矣。且留休矣。儿即大哭曰我所以绝险千里。崎岖远来者。徒欲一凭棺和。今无及矣。宁往哭于墓。可言休乎。家人为之具仆马。使骑而行。路遇诸孤返哭而来。先是诸孤虽闻应龙名。未尝一见其面。仓卒相对。莫识其为谁儿。悉告以故。于是皆下马相与扶持恸哭讫。见儿疲瘁甚。挽与偕返。既而检其装。无长物。只一壶而已。足尽茧。几无完肤。乡里聚观。莫不感叹。至有流涕者。儿善居丧。终日侍筵几三年。未尝一脱衰。每诸孤递往哭墓。儿必徒步随后。既终丧。为省母于龙。时未归。儿今年十七矣。先是尹君之在宣沙也。为儿具军物于官。得十四年除役。儿之嫡兄凡六人。各出钱若干。兄弟以次岁掌而殖之者且有年。将为赎儿计也。儿之第五兄光国。赘居于余比邻。尝为余道之如此。呜呼。安得置是儿吾侧。教之以诗书。使其成就也。即何讵不若郑锦南矣乎。

杂著[编辑]

日间功程己丑○十四岁时[编辑]

每日罢漏时寤。思虑既正。必秉烛而兴。着上衣跪坐。对案读原书十五遍。日始昧爽。乃盥栉。左右珮用。缓步徐行入家庙。行晨谒礼。因趍诣大人寝所。下气怡声。问燠寒安否。若已起寝。则即卷寝席衾枕。因进早饭。尝之而后。退归私室。若东西铭,大学序,小学题辞,敬斋,四勿等箴。当一过精诵。食前读原书十遍。食后少憩。读原书十遍。因读击蒙要诀一章十遍。看家语,圣学辑要各数板。日昗时读原书十遍。黄昏时诣舍廊。定枕与衾席。俟就寝。即趍退私室。秉烛读原书十五遍。静坐良久。因就寝。凡读书之暇。当整容清心。以诚敬为修身接物之要。不可以一毫怠慢之意存诸胸中。至于侍奉应对之节。夫岂有定数哉。

右数条。虽非刻苦工夫。若以此为不息之功。日日时时。心心念念。不容少怠。久自习熟。则亦不无进益矣。揭之壁上。欲以朝暮观省焉。二月五日识。

自戒甲午[编辑]

汝年十有九矣。汝体壮且大矣。而学日退行不进。汝试思之。汝之有志于此事。凡几年所。汝年自十二。得栗谷先生击蒙要诀而读之。已知此事之不可不为。年十四。读心经诸书。则谓圣人可学。天下万物之理可穷。发言必慎。制行必敬。坐必跪而立必直。所读者圣经贤传。所交者端人正士。夙兴而夜寐。孜孜而矻矻。父兄曰此儿必有为。长者曰此子可以教。凡见者皆曰此儿可与言。虽汝亦自以为圣人卒可学。而天下万物之理卒可穷也。奈之何数年以来。不思汤盘之日新。而甘归下流之苟贱。以言则躁妄。以动则浮薄。坐箕踞而立偏跛。所读者诸方杂书。所交者俗人流辈。朝怠而暮荒。悠悠而泛泛。上焉而忘父兄。下焉而负侪徒。内欺其心而外诳于人。揆厥前后。判若二人。溯其本末。一何相戾。是汝之所得者。在乎年与岁。而所不得者。乃学与行也。将荆榛芜秽。歧路多端。诱之者众耶。抑人心难测。一出一入而不可常者耶。然则汝之斲丧而流荡。翻覆其性情也亦无足怪。虽然乃汝之所以受病之源。与夫所以治疗之方则有焉。夫气难齐而为一。或有刚而有柔。学能复其初。心可变恶而为善。是故刚善而柔恶者气也。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者学也。汝之所赋者。率多柔软懦弱之气。而都无刚健坚确之德。其于晦翁之德禀纯刚。邈乎远矣。而反与众人之蠢蚩颓阘。不幸近之。乃其所以从事者。不思果敢直前之勇。而便要平顺坦荡之道。是所谓以刚克高明。以柔克沉潜。何异衣裘于夏。飮冷于冬。亦见其有退而无进。日趍于污下而不自振。又安足以学圣人而穷天地万物之理也。然则汝之受病之源。其不在于柔懦。而治疗之方。又不在于刚勇耶。呜呼。难克者气质。易往者岁月。以难克之气质。得易往之岁月。不能猛下工夫。痛加矫揉。则悲叹穷庐之患。将见立至。而虚生浪死之恨。便在目前。乃欲取成于似做不做之学。见功于优游悠泛之工则皆妄也。不几于齐人之禳田乎。故学莫先于刚。学焉而不能刚。则不可谓之学也。然则刚之道如何。亦惟曰不因循无间断。其节度下工处。不过向所谓言行坐立读书交际。而所谓学圣人而穷天地万物之理者。亦不外是而得矣。继自今以往。舍旧就新。当与岁而俱进。是庸揭吾壁而自警。

朝暮观省[编辑]

学之所以不进者何也。在于不能刚果也。其所以不能刚果者何也。在于因循偸惰也。其所以因循偸惰者何也。盖尝推究其故。亦不过曰游从之杂也。戯谑之害也。夫所谓戯谑者。不特颠倒衣冠。错乱举措而后为害也。凡其谈说嬉笑之际。微涉于狎侮玩弄之意。则已足以害吾德性。败吾威仪。然而其游从者。苟非所可傲惰之人。则是亦无自而生焉。故二者必须相因。游从杂则戯谑生。戯谑生则杂者日近。而其平日所得于师友简编之中者。顾乃日消月亡于不知不觉之中。而无以自进乎高明广大之域矣。余早也妄窃有意于百源罗浮之功。啖荠之行。未尝少绝于郊寺山阁之间。顾自一二年来。忧病相凂。而又以亲老之故。未敢辄作远游。家庭之间。既多冗干。而其往来追从者。又无非狎昵傲惰之徒。是以终日所事。殆不过于谑浪谈笑之际。一日二日。因循汩没。留落宛转。进寸退尺。而竟亦不知其何故而致然也。间或反身点检。意适及是。而又未尝深悟猛省。翻然改辙于昨非今是之间也。向与叔道会。因叹近日工夫之不进。而关说及此。叔道惊曰如此则吾事去矣。无复望矣。兄须痛绝之。余始以谓二者之为害。何乃如是之甚也。及后相会。每辄申警之。其言益丁宁也。余每听叔道言而归验之。则知二者之为吾患。尤分明也。噫。叔道真爱我也。真达者哉。以余之寻常经历于其身者。而顾自茫然。反为超脱世臼。未尝有此累者所先觑破。岂余则方且汩没其中。浸染渐渍。不自觉知。而叔道之聡明澹泊。多于静处有得。故虽未尝身亲经历。而已自见得亲切也耶。于是复以圣贤之书。考其所尝矫揉箴儆之言。则自张子犹不以此而作第二病败。至为之铭。以自儆戒。而如朱子答刘子澄,刘平甫两书。其分别毫厘于庄肆敬怠之间者。真切痛快。尤足为顶门之针也。然后知夫二者之与此事相为胜负消长于日用之间。真不可以顷刻忽之也。余重感叔道之意。益惧此学之不进。因书横渠先生东铭,晦庵先生与刘子澄书一,与刘平甫书一。揭之座隅。庶几朝夕发深省焉。而若其用力之节度。亦别无巧法。朱子之言曰知得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药。今但无二者之为害。则便不因循偸惰矣。不因循偸惰。则便能刚果而其学乃进。然则欲此学之有进。不先去二者而曷以乎。噫。

敢述从学之意。敬和先生所赐诗。丁酉[编辑]

我初求道。未得其方。六七年间。用心郞当。出门嘤鸣。徒劳无功。追思茫然。有警于中。将新旧辙。质彼先觉。环顾一世。为我心恻。猗欤先生。独立飘然。我来负笈。宝盖之巓。韵味攸谐。三益同群。弦诵洋洋。讲说如云。左图右书。俯仰自乐。间以游泳。天机泼泼。承诲丈席。两端俱竭。言之不足。有诗淫泆。潆洄之喩。凝敛之戒。一篇之中。三致其意。譬彼良医。发药随症。敬受伏读。如鍼箚顶。嗟余小子。曷敢或怠。尺蠖龙蛇。所取斯大。有不能然。惟动是靠。如木根拨。如泉源涸。力小任重。鲜不败跌。从事斯训。服膺勿失。

记闻庚子[编辑]

开宁。有常汉三兄弟性至孝。事其老母甚笃。初贫甚。力田致富。三人者相谓曰吾观两班家事亲。生前不能致一日之养。顾于既殁之后。乃有所谓朔望时节之奉。此终何益。吾辈则当致养于生前可也。若值朔望岁时俗节之类。三人者必轮次盛备酒馔而进之。未尝一阙焉。又请母意所欲与者。必邀致尽欢。一乡人无不感其意服其善。敬待其母如其亲。无敢少慢也。忽一日。乡中恶少年𨠯酒。以言慢其母。三人者怒欲治之。母止之曰醉汉何足与较。汝等宜置之。以安吾心。三人者相曰母命如此。不可违。但不宜与此恶人更面。其后相见辄避之。绝不与之往来通水火。于是一乡人群起而摈斥少年。少年到处不能见容。自悔其过。而负荆往谢。母亦劝解。始赦之许其往来。又一日。其季归自外。妻进夕饭。而有青鱼新出者。谓妻曰亦曾奉饷母氏否。妻曰先已饷之矣。犹不食。问其母曰才吃青鱼否。母曰未也。于是以妻为不诚也。大杖驱之。叱曰有新物则先饷老母。此吾家法也。而汝敢如此。乱吾家法。终不可一日在吾家。亟逐遣。母及兄弟与其妻党苦口力止之。不听曰异时使吾孝衰于老母。情离于兄弟者。必此妇之为也。渐不可长。终出之。自是不食青鱼曰缘此物。使吾家法坠落。家里不安不紧甚矣。三年终不近口。一日赴人会飮。始吃之。归而叹曰吾怒亦已解矣。此妇必改心矣。返其妻如故。凡母之所欲愿者。三人者无不竞相营办。犹恐不及。终始如一日云。三人者今尚在。而惜也姓名不传。

灵光常汉李泰民者。人家奴子也。资质淳实近道。少时尝受小学一部。讲究服膺。首尾通贯。居家立心制行。一以此为准。妻孥子侄。亦各使之授读小学而力行之。尝曰两班之多读古书者。吾未知其有何所得。而岂有如小学一书者乎。凡其一动一静。务以诚实。而不着一毫巧餙虚伪之态。故乡人无不观感而敬重之。里巷小儿相语。辄戒鄙倍之辞曰李孝廉得无听之否。盖前此主倅尝闻其行谊甚高。语人曰此等人在汉时。则必应孝廉之举矣。人因以孝廉称之。田间导水时。常汉辈例多闘争之习。而若闻泰民出往导水。则相谓曰吾辈安寝。可无往矣。李孝廉导水。万无彼此不均之叹。及见果然。一乡士大夫亦皆致敬。相见必延之上座。以客礼待之。或招之使役。则必即赴。犹恐不及。然若慕其名。往见之则辄逃避不见。尝有一宰相累往而终不得见。及其因迁谪而行过也。始伏谒于道左曰小人屡蒙大监枉临。而虚名是惧。不敢见。今则事体与前有异。小人始敢谒云。平时虽不仰役于主家。而岁岁贡献不绝。人有谓其主者曰如李孝廉。岂宜尚以奴视之。纳其贡献。其主惧公论。招问曰吾欲许汝赎良。泰民曰小人为人家奴。岂有无端赎良之理。国法六十。方许除役。而小人未及六十。请计自今至六十当贡之数纳之而许良然后。小人之心方安。遂益力田。以其所出计实数而尽纳之。始受许良文字。岭南一士人云尝骑马过灵光某村。有一村童在前。士人问前路所向。则童子惶忙稽首于马前。作肃揖状而对之。士人怪曰汝虽常汉儿童。见两班。何致恭如此。童子对曰吾村李孝廉。常常诲饬如此曰两班常汉分义严截。不可慢忽云。故不敢违。其守分之笃。感人之深。又如此。右两条。庚子元月八日。在西湖寓所。闻之任主簿鼎元丈。

记梦辛亥[编辑]

辛亥七月初二日夜梦。余往一处若阙下公廨者。余在门外望见。有一先生张拱而过前。云是尤庵也。俄而不见。又有一先生黑笠白袍。俨然徐步。先入室中。云是慎独斋也。余即趍而谒见。先生起立答礼甚恭。余谛视之。先生面方而紧。眼有精神。短髯无几。年可四五十。形体昂壮。气像端严。余俯而言曰晩生景慕先生盛德之日久。而病蛰穷乡。承教此晩。可罪也。先生似若知其为吾。即答曰每欲相见而不可得。今始见之为幸云。余问曰间传云葛带三重。愿闻其义。先生曰此有何疑焉。余曰丧礼备要。小祥绞带。既引古礼。用布为宜云。则此所谓葛带即绖也。三重四股。乃初丧绞带之制。而今乃移之于绖。岂绖亦用三重四股之制耶。先生未有以答。颇示瞿然之色。即出丧礼备要。使我搜出小祥条。余搜之未能得。有下人来告曰召对方下。尤庵已入。先生即起身。余亦趍出。未竟其问答而罢。觉来窗已曙矣。噫此一段。即余平日所蓄疑而未能晓解者。盖鄙意尝谓间传所谓葛带者。亦指绞带也。言虞后变服。不独绖葛。绞带亦当以葛。而其为三重四股。亦如初丧麻绞带之制云尔。非谓葛绖亦三重四股也。寻常看得如此。而但与图式虞后绞带。变麻服布之说不合。每欲质之知礼者。耿耿于心矣。今于梦寐之间。得侍平日所景仰大人先生。而便以此发问。亦见区区会疑之深也。第恨其问答方始而遽罢。卒未承明白之教。至今思之。如有所失。姑记之。以为异日质问先觉之资云。

记梦丙寅[编辑]

七月初一日晓梦。余与伯氏季方。以次连床而坐。宛如平昔。伯氏颇已衰白。指吾髭发而言曰君之上须。亦如是白乎。又指季方曰君则姑无白毛矣。季对曰尚有一二茎白者。伯氏又谓余曰曾闻人言。回甲发白者必得寿。其意盖指吾也。余即私语于心曰吾年今五十一。距回甲尚十馀年。虽发白如许。安能得寿乎。此外与伯氏酬酢甚多。而不甚历历。及觉。晨窗已呈白。枕上之涕泪淫淫矣。吾兄弟三人。伯氏精强异常。季亦健旺多气力。余最病孱。凛凛常为兄弟之忧。而伯季俱不幸早世。伯氏之殁。已十七春秋。而季方之三年才讫。独余衰疾不死。尚留在世。寿夭长短之不可常如此。岂不悲哉。噫。故家栋梁。摧折已尽。如余散材撑持无力。每念及此。未尝不冤痛次骨。不但为孔怀之私恸已也。今于梦里。得接依俙之颜面。雁行成列。无异平日之湛乐。亦云幸矣。而觉来益觉只影之孑然。重可悲也。遂以一诗见哀云梦中兄弟雁行连。各把霜毛叹暮年。睡觉茫茫如有失。空留只影着床边。丙寅孟秋识。

写真自识己巳[编辑]

瘦骨癯容。合置山泽。误落尘网。郁须尽白。食肉非分。折腰斯辱。深衣大带。返尔初服。

宝盖语录丁酉○时从三渊先生于宝盖时。[编辑]

先生曰孔门中惟曾点所见最高。而后来见得曾点此意者。亦颇不少。正坐人自不识。如陶渊明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此一句。亦可以想见其意趣。我方采菊于东篱之下。而邂逅无心之际。南山便来在眼前。盖其胸中。私意消落。无少蔽障。故外物之在前者。亦皆不容安排。而吻然相得。物我之间。天机流动。只此气像。便是曾点浴沂意思也。后人乃以见字为歇后。改以望南山。则着意安排。乐意便索然矣。其末句意味尤高远。此间有真意云。则若将以有言也。卒乃归之于忘言。则所谓真意者。便即此而在矣。卧北窗自谓羲皇上人一段。亦与此意一般。此老胸中。岂有一毫私欲。留滞得在。如今人都是私欲蔽障。故时值好个境界。则亦岂无此个意思些少形见者。而却被许多私欲。东生西起。旋即闭塞。人须先私意消落然后。可以存得此意。

问元海翼。何如人也。先生答曰善人也。曰何如。斯可谓之善人也。曰吾尝就人品中。分作六层。曰圣人曰大贤曰君子曰善人曰俗人曰小人。圣人是大而化之地位也。大贤是博约俱造地位也。君子是文质彬彬地位也。善人是依本分。无过恶地位也。俗人则是汩没世臼。中无所主者也。小人则是鄙污苟贱。回谲不正者也。大略如斯。善人虽自依本分。无过恶。然境界终是与俗人相邻。故或有流于俗人㨾子之时。俗人与小人相接。而又其中无所主之。故或值君子小人相争时。则常至于为小人右袒。人必透过此关然后。可以语学。小人中又有两个般㨾。如蜂虿蛇蝎之类是刚恶。如吮痈咀痔之类是柔恶。然下一般则多自俗人中沦没出来底。而要之皆是阴柔不正也。以此言之。则元海翼能坐在第四层里面。亦自不易也。又曰世或有心则小人。而欲盗占君子地位者。此最可恶。又曰人苟以此常常点检而警省。则必更长进在。

先生曰人之为学。固当博看天下之书。而要使册子上义理。便移在自家心上然后。方始活法。苟能会得此意。则虽释册子。凡日用之间。众物之在前者。无非与自家此心融会贯通。鸢飞鱼跃。触处朗然。若一向去故纸堆中。埋头汩汩。才释册子。随即茫然。则何处见得鸢鱼意思。鸢鱼意思。不必于册子上求之。当于释册子时认取。

先生曰今之向学者。有许多般㨾。有因父兄侪友之劝勉。强而为之者。有以为他人则或汩没科臼。或驰骋文章。皆不足贵也。我则当求其高于此二件事而为之者。有因一时意义而为之者。有欲以此欺世盗名而为之者。有以为姑且漫恁地而为之者。其中欺世盗名者及姑且漫恁地者最多。至于真实向道。欲为圣为贤者。绝无有焉。苟果真实向道。则其工夫自当日就月将。寻向上去。不应其留落宛转。兀然无进。而何今之向学者日众。而长进者则绝少也。此可怪也。

先生谓肃基曰闻近来向学者甚多云。君所知者几人。对曰性懦未及交游。寻常追从者。只有若尔人。先生曰向学者众。则将来必多裨益于世道。岂非幸事。但有未可晓者。少时尝入金刚内外山。许多寺刹中。所谓首座僧者仅十馀人。皆能真实做得自家事。观者亦甚爱贵之。近十馀年来。自称首座。面壁念话头者。殆过百馀人。无寺无之。此岂求道者渐盛而然也。尽是顽懦成习之徒。厌其运水搬柴之役。炊饭织屦之劳。假托首座。图占便宜耳。噫。吾恐今日所谓向学者之或如首座僧也。安知其非不能诗不能赋者。假托向学。以自欺而欺人耶。此真可警也已。

先生曰在京时。尹生凤九来话。因言人之为学。必也去年所不能事。今年却能为之。昨日所做错处。今日却更不做错然后。方始有长进之益而溯回终始。正坐无此工夫。良可慨叹。此言却最要紧。

先生曰向入北关涉境。即问可与言者。则多人必称镜城李载亨。到镜城委访。与之同宿。其人品甚高。工夫又深。绳墨之严。尤翁后所创见。德性深厚。颇有粹盎之意。夜间子弟待候窗外如僮仆。可见其教行于妻孥矣。村秀才十馀人。罗列左右。质问经义。亦自可听。临别以所作天命说相赠。而所见亦甚平正缜密。其论禽兽五常处。尤非近世学者之可及。文章亦纵横不俗。绝塞荒裔中。能生得如许人物。岂非奇事。别来。令人甚不忘尔。

先生曰启蒙不可只一向读而已。读了后。当看天地万物。自有轮囷𬘡蕴底意思。如此方是读启蒙也。安东学者金楷。于启蒙工夫最深。所作启蒙覆绎。亦甚精密可观。尝曰启蒙方读时。有些意思。读了后。正如博奕一场罢了相似云云。大抵善读启蒙最难。

先生曰世之以俗人心地。而略闻君子之道者。处置得一段事。前瞻后顾。左牵右回。欲惟义是视乎。则恐于自家事。甚系利害。欲惟利是循乎。则又恐得谤于君子。如是拘牵。费尽心机。而毕竟所处。常在于非义非利半上落下之间。近日朝廷上。亦有如此人。非谓其因此而遂当敢于为恶。无所忌惮。盖其心术之回互。气像之苟且。则反不如全无知识而恣意打做者之犹为快也。令人极不满意。此皆致知未精。而为善去恶。不能真实故也。如今学者之起模打㨾者。徒为观美之资。虽终日勉强危坐。而其心则未必知此危坐。乃是在所当然而不可不尔之道。故却有厌恶之意横在胸中。以为危坐工夫有甚大事。何令人苦恼如此云尔。则设令管宁之榻尽穿。几时更有洒落底意思乎。

先生曰性犹太极。无动静。心如阴阳。有寂感。性之本体。却因寂感而为之动静。故心之寂然。则此性亦便冲漠无眹。此则心之所以统性也。心之感通。则此性亦便乘机流动。此则心之所以统情也。所谓心统性情者。必如是看。方始明白。

先生曰近世之学。唯拙修斋见得大意。始知所谓格物致知者。不止于书册章句之末。寻常唤醒人处。尤在于玩心高明。而不使汩没于俗学科臼中。吾之所得于此公者。专在此处。若不及此公之门。则几不免误了一生矣。其谈辨滚博。议论洒落。尤使人言下即悟。想其气像。至今犹往来于梦寐间。到得有不可与俗人言之事。便有起来九原。促膝商量之意而不可得也。此公后为学䂓模。则其能占得地步广阔者。惟林德涵为然。

问论语中多言学字。而指意各自不同。未知如何。先生答曰朱子言学之为言效也。学字本意。大抵是效于人者。故论语中如博学之学。是言知也。思而不学之学。是言行也。其意虽若不同。而执此一效字意求之。则可以随处贯通矣。

先生曰同春堂引接后学之道甚善。或有不是处。则虽系大段。必当面痛责。其人果能改回。则喜悦之意。蔼然于色辞。未尝有不告其人而先语他人之事。此最可法。

又曰某人往见近世所谓知名之儒者。而来传其言曰如某人之狼狈。固勿论耳。虽以向来诸先辈见之。皆不免于各有疵病。独吾师门则超然于色目之中。而终无可指之疵病。以此知吾师门之为集大成也云云。余谓观人。不可以疵病有无。定其等级。正如考试文字相似。有曲折处。则虽或有病而大体圆好。文气高峻者。此则虽打其病处。而不害其为高等入格也。又有虽无明白可指之疵病处。而全篇体格。低弱庸孱者。此则所谓白文次下也。以是而言。则所谓先辈之有疵病者。亦岂可以遽及乎哉。

肃基问自家病痛。自家岂不知之。而在家时汩没蹉过。未尝仔细点检得出。此来以后。日与诸友相处讲磨。见得自家病痛。渐次分明。最是戯嬉玩弄之意。流转往来。机械活熟。已成痼疾。不知何以治之。愿先生有以药之。先生曰宽而栗最好。如与人言。每欲相好。不欲露出圭角者。亦是习气病痛。凡百须以埋率峭简底意思从事可也。言笑之不紧者。亦宜加察而痛戒之。对曰谨闻命矣。宽而栗。正是所谓三字符者。敢不书绅而服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