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兼山集 (兪肃基)/卷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六 兼山集
卷十七
作者:兪肃基
1775年
卷十八

箚疑[编辑]

中庸上○丙午[编辑]

读法小注真氏说必笃恭而后。能造无声无臭之境。恐为语病。盖无声无臭。本所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德也。非有二也。而今曰云云。若将以笃恭上面。复有无声无臭之域者然。可疑。○读法朱子谓中庸当作六大节看。而小注王鲁斋则谓当分为四大支。盖朱子则以首章与下十章分为二节。而王氏则合为一节朱子则以哀公问政以下七章及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分为二节。而王氏以哀公问政章属之第二支。而二十一章以下十二章合为一节。此其所以不同也。然王氏说。亦可备一说。不可废也。

序道学道统非有二也。泛言之则曰道统。而指其实则曰道学也。条辨蔡虚斋谓道学之有成者。始得以与夫道统。道学以讲道言。道统以传道言。似太分析。○人心道心。既皆指已发而言。则精一执中。自是动时工夫。朱子此序之意。亦未尝不如此。则小注程勿斋之说当矣。盖不独尧舜禹相传旨诀如此。即从上圣贤之论学者。大抵多从发处说。所以中庸未发之训。为发前圣之所未发也。条辨以勿斋此说。置之异条中。而大都梁谓执中之中。原兼体用之全而言。小都梁谓一字内。自兼存养省察。何得皆以为动时工夫。理非不善。而窃恐非朱子本意也。○虚灵知觉此两者。若单指而偏举。则言虚灵而知觉在其中。言知觉而虚灵在其中。固不可以分体用也。如大学章句虚灵二字。解释明德答林德久书中。以知觉二字蔽论心体者是也。若并举而对说。则虚灵为体。知觉为用之说。恐不可易也。偶阅圃阴集。极论虚灵知觉之不可分体用。而至以朱子于所以为知觉者不同一句。不言虚灵二字者。不过省文云。其说恐难从。今此未论义理如何。若使朱子于此并举虚灵字。而曰所以为虚灵知觉者不同云。则果可成文理乎。以此知上则并举灵觉。而下则单言知觉者。非省文也。既非省文。则非体同用殊之谓而何哉。且若如圃丈说虚灵即是知觉。知觉即是虚灵而已。则是互换说也得。试使序文前则曰心之知觉一而已矣。后则曰所以为虚灵者不同云。则亦岂成文义乎。然则虚灵知觉。恐不可只作一义看也。至于大都梁虚灵只是道心而无与人心。及到知觉形气才用事。那四肢口鼻耳目之欲之不善者。才于此插根生苗云者。自是非常丑差。圃翁之辨之也极当矣。○先儒多说道心被人心之晦之而微。其意盖曰人心惟危。故道心惟微也。夫是二者固有迭为消长之理。然窃详序文之意。或生或原之下。即承以是以或危殆或微妙云云。则只平分对说而无那相因之意。盖生字原字。有精粗浅深之别。人心之所从而发者形气。则比之性命。粗而非精也。浅而非深也。故下生字。而形气自是可危之物。故曰危殆而不安也。道心之所从而发者性命。则比之形气。精而非粗也。深而非浅也。故下原字。而性命自是微妙之物。故曰微妙而难见也。然则道心所以惟微者。乃其体段自微妙。不必言被人心之危者晦之然后始微也。○危者愈危。则人心已流于人欲矣。故曰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非以人心之未流者便谓之人欲也。小注胡云峯所谓到不知所以治之。方说得人欲云者。自精当。而条辨小都梁谓之未细。至曰有从形气上发出来。便是欲。不到不知治之。方是欲也云。则是不知人欲之云。与泛言欲字。自有浅深之别。盖既曰人欲。则已是流于恶之称。而不可与七情爱恶欲之欲一例看也。○微有微小微昧两义。而微小固所以为微昧也。今曰微妙面目似好看。而其实微妙。亦微小之意。曰微小则微昧之义举之矣。观下微者愈微及书注义理难明而易昧之说。则可知微妙即是微昧。非有二也。语类有义理精微难见之语。所谓精微。亦微小之意也。○动静云为。此动静只是日用动静之谓。皆指已发言也。○论中字。只以无过不及言之。则可知执中之中。专就已发上说。而都梁所谓原兼体用之全者。为失之矣。○不过如此。加于此哉。既皆以此。三此字皆以中之一字言也。○大学自是曾氏之书。故序文只称曾氏之传独得其宗。而不及颜子。此泛以道统相传之意言。故并称颜曾也。○更互演绎。更互二字未详。或曰或因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而演绎之。或因平日所闻父师之言而演绎之。故曰更互演绎也。○史记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他书多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朱子于孟子序说。两存其说。而以为未详。今曰再传以得孟氏。盖姑以史记所称而为言也。○言语文字。正指中庸一书而言。或曰孟子以后为学者。无真知实践之功。而只以言语文字。说些道理。不免为口耳之归。如韩文公原道之类是也。其说亦通。而恐非正意。○所考所据。亦以中庸之书言也。○大义虽明。多所发明。亦指中庸言也。○即尝受读。固主中庸言。而亦兼包辑录书在其中。观窃疑二字则可知也。○既为是。既已之意。○支分节解。脉络贯通。离合说也。

篇题小注朱子说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如孟子所云伯夷隘处。固不可谓之庸。而若并与叩马事而谓非庸也。则恐如何。且或问既以汤武之放伐。谓之平常矣。若以经权言。则夷齐经也。汤武权也。汤武之行权。既谓之平常。则夷齐之守经。独不为平常乎。或曰在汤武之时。则放伐乃为平常。夷齐盖过于守经而失中。故不得为平常。此说似然而亦非也。既曰守经。则宁可谓之过而失中乎。既不失中。则又岂可谓之非平常也。若以古人两是之论言之。则夷齐经而得中者也。汤武权而合中者也。中之所在。庸便是也。然此既一经而一权。其事不侔。而同谓之平常。则亦乌在其为不易之定理也哉。终是可疑。○条辨蔡虚斋谓偏是我这里偏向去。倚是靠着那个东西了。如七情之发。其初或偏向在喜边去。其后也结𮖐成个偏喜了。其说偏倚之有轻重。亦自好。小都梁辨驳之说。全没头緖。可笑。但虚斋谓偏倚之相承。亦犹意必固我之相为次第云。则似以此二字。专作不好看。与或问之意不合。或问谓及其发而得中也。虽其所主。不能不偏于一事云。则是此心才有喜怒哀乐之发。则虽得中节。亦属偏倚也。不必其过于节然后。方可谓之偏倚也。然则此二字。乌可专作不好看耶。若虚斋之意。只借意必固我之相承。以喩偏倚二字。有浅深之别则亦未为非也。○程子说正道定理。正是正正当当之谓。定是一定不易之名。道与理。互换说亦得。○心法。治心之法。

第一章。天命之天。虽是以形体言者。而包理在其中。便有主宰之意。陈北溪所谓天固是上天之天。要之即理是也者。说得尽矣。条辨置之异条者。岂嫌其犹有上天字。而与胡云峯之专以理言者不同也耶。北溪虽以天为上天之天。而乃其归重在于理之一字。则恐不可与胡氏说差殊观也。○小注朱子谓人与物之性同云。而但其下即承之曰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之性则为牛马之道。若不循其性。使马耕牛驰则失其性。非牛马之道矣。详味此等语意。则又若以性为随物不同之物。而与上人物之性同云者不合。可疑。○性道二字。只有体用之分。而其实一物而已。体之一本。浑然无间。而用之万殊。灿然有条。人徒知一本者之不可杂气言。而不知其万殊者之亦未尝杂乎气也。是以其言率性之道。便和气言之。而以为若是理也则一而已矣。安得有万殊之不同乎。夫理之所以万殊者。固以气有不同。然所谓道者。就气上单指其理而言。非并气言之也。道之体冲漠无眹。而其用则必乘气发见。事物当然之理。不必待发而后可见。然朱子论率性之道。多从发处为说。且人于发处。尤易错看。便将道看作拖带之物。故今亦只从发处为说。气有万别。则道之乘是气而发见者。亦不得不万殊。然非理不同。乃气之不同也。今若问道何以有万殊。则固当曰以所乘之气有万别可也。而以为必杂气而为道。则便昧于道器之分矣。盖非气则道无所发见。故善观道者。必就气上。观其妙用之显行。而其实道是理也非气。故善言道者。又未尝和气而言道也。譬如水之源一也。流而派别。大之为江淮河汉。小之为溪涧川泽。大小虽殊。而同是此一水也。水之派流。固当于江淮河汉溪涧川泽见之。然人见其大小之不同。而以为水亦不同乎。则乌乎可哉。今且以在人者言之。则方其心之未发也。性之本体。浑然在中。而及其已发也。此性之体。乘木气而发则为恻隐。乘金气而发则为羞恶。乘火气而发则为辞让。乘水气而发则为是非。夫性之发而为四端也。虽因其所乘之气而有此面貌之不同。然固皆此性之用。而非气之所得以杂之也。此所以四端专言理。而为天下之达道者也。其在于物。亦莫不同。禀健顺五常之德。则其为性固与人一般。而是性也乘牛之气而发见则为当耕。乘马之气而发见则为当驰。以之在鸢则为当飞。在鱼则为当跃。何莫非因其所乘之气而发见有不同也耶。夫牛也马也鸢也鱼也。固有耕驰飞跃之不同。指是而称曰气禀之有殊则可也。而若所谓道者。就耕驰飞跃之中。单指其所载之理而言也。诚使在牛之理。乘马之气而发则亦当为驰。在马之理。乘牛之气而发则亦当为耕。以之鸢之飞也。鱼之跃也。莫不易地皆然。则此可以见理之初无间隔。而道未尝杂乎气也。苟果杂气也。则在彼在此。宜有一定而不相通者。顾安得以通活无间隔。如前之说哉。故曰性道二字。只有体用之分。而其实一物而已。观乎章句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之说。则可知其性固理也。道亦理也。故在人在物。通此一性道之同。而彼和气言道者。果不足以知道矣。或曰如子之说。则所谓道有万殊者。将何以称焉。曰是说也。愚固已言之于前矣。夫道固不离乎气。而亦未尝杂乎气。以其不离乎气也。故自气而观之。则虽谓之道有万殊可也。以其不杂乎气也。故自理而论之。则虽谓之道一而已可也。惟观其所从而言之者如何耳。知此则言万言一。或异或同。两不相妨矣。○或曰章句曰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此言性之所以为一本也。又曰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此言道之所以为万殊也。盖言人物性虽同而道则异也。推此言之。则下文所谓性道虽同者。亦言其人与人之性道同。物与物之性道同云耳。非谓人之与物。同此一性道也。曰此盖以各得之各。作莫不意看。各循各有之各。作各异意看。故谓之性同而道异。然以愚观之。则前后三各字。皆是莫不之意也。且既曰人物之性同。则所谓道者。亦不过循此所同之性耳。除是性异然后道亦异也。今曰性同而道异。岂非不通之甚乎。但自性而为道也。必乘气流行。而气有差别。故道因以有许多条贯脉络之可分。是以性之为人物之皆同易见。而道之为人物之皆同难见。性之不杂乎气易说。而道之不杂乎气难说。诚使就乘气流行之中。指别其不杂乎气者而为道。则道固是理而已。既曰理。则安得以在人在物。随处不同而不可相通也。此章句所以上之言天命率性也。必通人物言之。而下又総而结之曰性道同者也。今不察此。而曰人与人同。物与物同。夫不曰人之与物同一性道。而必曰人与人同一性道。物与物同一性道者。岂不以人之与物。则其性其道有所不同也耶。为此说者。本欲明道字之随人物各异。而不察其性之一字。同归于随人物而有别也。若是则已与所谓人物性则同之说。矛盾矣。且所以言道之随人物而不同者。以道不可以纯理言之也。既不可以纯理言道。则是道便是杂气之物也。既是杂气之物。则不惟人之与物有异。虽人之与人。物之与物。亦皆参差间隔而有万不齐也。尚可曰人与人同。物与物同也耶。且使性道二字中。既带气质意。则下所谓气禀或异云者。可谓无用之赘言矣。曾谓朱先生盛水不漏之手段。而其为说。反如是儱侗而不别白踈脱。而不精确也耶。其亦不足辨也已矣。○礼乐刑政。所包甚广。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或问言戒惧谨独。是由教而入者之事。则是戒惧谨独之事。自在于礼乐二字中。新安陈氏所谓礼乐便是中和之教者是也。偶记张磎谷漫笔。以中庸章句训教以礼乐刑政。谓有向外不切之病。盖不察其礼乐二字。本包戒惧谨独在其中。惜其未曾硏究而轻为立说也。○条辨太极之生两仪四象。天之化生万物一段。盖本朱子所谓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之说而为言。则都梁之分说。未尝无所据。而圃翁谓未可晓者何也。○第二节小注。朱子以离了仁便不仁。离了义便不义。释可离非道。盖以非此即彼。不出便入之意言之。如此则当释曰可히离ᄒᆞ면道ㅣ아니라。细推之。似与章句若其可离之意不合。恐是未定之说也。○幽暗之中。亦是独。非必待细微之事然后方为独也。或以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不分作两项看而通作一句读。甚错。○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通释隐微两字。或以迹虽未形。人虽不知。贴隐字看。几则已动。己独知之。贴微字看。大谬。○戒慎恐惧之通贯动静。不惟章句常存敬畏之常字及虽不亦不语意为可见也。或问及语类诸条。论此意甚详且明。条辨都梁之力为主张者固是也。然但朱子以戒惧谨独分动静说下者。亦自不少。如曰戒惧是防之于未然。以全其体。谨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又如曰存养是静工夫。省察是动工夫。又如曰戒慎恐惧。是未发。只做未发也。不得便是所以养其未发。又如曰戒慎恐惧是未有事在。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之时。谨独便已有形迹了。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之时。他如此说。不胜枚举。皆是以戒惧谨独。分作动静两下说破。而其答或人书中戒惧者所以涵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谨独者所以省察于喜怒哀乐已发之时之问。至以甚善许之。则又不独语类说为然也。若是者又安可一例归之于初年未定之说耶。窃谓戒慎恐惧。若悬空单指。则固是统体工夫。固为通贯动静。固包谨独在其中。然若就其中。抽出谨独而与之对立。则恐此为涵养工夫而占静一边。彼为省察工夫而占动一边者。条例齐整。恐为不可易也。且章句与或问。说得戒惧为通贯动静之意者。固已明白。而致中和章句。以自戒惧而约之为致中工夫。自谨独而精之为致和工夫。而或问亦曰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云云。动而不知所以察之则云云。而其下即承之以惟君子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云云。尤于隐微幽独之中。所以谨其善恶之几者。愈精愈密云云。则其为分贴动静也尤益较然矣。夫同一章句或问之说也。同一戒惧谨独之义也。而或作通动静说。或作分动静说。则正宜参互会合。求其两不相妨焉可也。又安可一主而一奴之哉。然则论此义者。恐不可草草了当。以致左通而右窒。东骛而西碍也。○上文虽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未曾说性之为状如何。道之为形如何。故于此又言中和二字。以状性而形道也。上文虽言道不可离。而犹未说出天命率性。其具于吾心者本自如此也。故此言未发已发大本达道。以见所谓性所谓道。皆不外乎吾心也。夫既知中和之理不待他求。而自可取足于吾之一心。则益见此道之不可须臾离也。故章句曰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也。○喜怒哀乐。自有天则。循他天则。即是和。才不循他天则。便乖戾而不和也。○陆稼书辨艾千子之说曰。若必戒惧而后。可曰中和。则是中和二字中。已有致字矣。下致字不几蛇足乎。其言极是。○林次崖谓不言四端而言喜怒哀乐者。以其于位天地育万物。独关切也。发明甚有力。○第五节章句。戒惧是自外约入于内也。谨独是由内推出于外也。盖不睹不闻之时。即外之静而静之始也。故自此而下戒惧工夫。约之而至于至静之中。则尽乎内而为静之终也。一念初发之时。即内之动而动之始也。故自此而下谨独工夫。精之而至于应物之处。则尽乎外而为动之终也。盖动静二字所包甚广。至静之中固是静。而不睹不闻。亦是静也。应物之处固是动。而一念初发。亦是动也。故不睹不闻与至静之中。虽同谓之静。而有浅深之别。一念初发与应物之处。虽同谓之动。而有精粗之分。此章句所以于戒惧谨独之下。必下以至于三字者也。条辨诸家之论此义者虽多。而独史氏伯璿之说甚精密。蔡虚斋虽有辨驳之语。而恐未可轻议也。○愚尝于辛丑年间。作一疑目。论此章章句义颇详。大意以不睹不闻与至静之中。通作一等时节。而引或问论吕氏之失。而有曰经文所谓致中。亦曰当其未发。此心至虚。如鉴之空。如衡之平。则但当敬以存之。不使其少有偏倚一段语为证。其说殊不草草。而未蒙师门之允可。盖往来于中者有年。而终未能释然。最后读异同条辨。得史氏伯璿之说。颇精察可据。故姑为说如右。盖从史氏说。则以至于三字。极易区处。不至如前说之难于为说也。然更将前说而参观。则似若未为失。而今日之见。恐不免为再数长廊柱而差误也。盖动静二字泛论。则固有内外精粗之别。所包甚广。而但此章章句与或问所论动静。则只是承上文大本达道体用之说而言。则所谓静即是未发。所谓动即是已发。不可谓有层级之别也。唯其动静虽无层级。而工夫自有浅深。故曰自戒惧而约之。自谨独而精之。而以至于云云也。其意如曰自不睹不闻至静之时。下戒惧工夫而约之。以至于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自一念始发应物之处。下谨独工夫而精之。以至于无所差谬而无适不然也。盖自戒惧而约之。若从都梁解与农翁之说。以为自所睹所闻之时。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云。则固当以戒惧始功之时与至静之中。分作两等时节。而今既以不睹不闻。为戒惧始功之时。则所谓不睹不闻。即是至静。难道不睹不闻上面。又更有至静之时。且以下句例之。事至物来。此心始发。即此一念始发。便是应物之处也。又岂可谓一念始发之后。更有应物之处耶。况或问释致中一段曰。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云云。其释致和曰尤于隐微幽独之际。所以谨其善恶之几者。愈精愈密。以至于无一事之差谬云云。夫章句但言戒惧谨独。而不言其始功之时。故下必言至静之中应物之处也。或问之言戒惧谨独。则上既曰不睹不闻之前。又曰审其善恶之几。故下不复言至静之中与应物之处也。此其旨意极为明白。可见不睹不闻与至静之中。一念始发与应物之处者。只是一等时节。都无精粗浅深之可分也。使其果为两等时节。则或问虽言不睹不闻。而其下岂不复言至静之中。虽言善恶之几。而其下岂不复言应物之处耶。虚斋驳史氏说曰。不思致中和者与由教而入者。其地位之高下。固在于工夫。而不系于动静间也。工夫有浅深。动静无优劣。又曰纵事未到我面前。我既一念萌动。此一念便有所属矣。便即是应用矣。何谓后此乃为应物之处耶。又曰章句以至于至静之中。以至于应物之处。此处不可断了。盖不用至静之中字。无以起下文之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不用应物之处字。无以起下文之无所差谬而无适不然。安可泥此而谓上面之静。犹未是至静之中。上面之动。犹未是应物之处耶。其说颇中窽而置之异条可疑。○或曰朱子谓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是从见闻处。戒慎恐惧。到那不睹不闻处。这不睹不闻处。是工夫尽头。观此则或问所谓自其不睹不闻之前前字。正指所睹所闻之时言。当曰自所睹所闻之时。戒惧而至于不睹不闻之时。如都梁之说可也。若曰自不睹不闻之时。方下戒惧之功云。则是不睹不闻处。为工夫起头。乌可谓工夫尽头耶。且或问之论戒惧谨独。以平常之时与幽隐之时作对说。所谓平常。即指所睹所闻言也。夫既以戒惧兼所睹所闻说。则可见戒惧之为统体工夫。而今若曰必自不睹不闻之时。始下戒惧工夫。则所睹所闻。反属于谨独时矣。岂不与平常谨独作对说之意不合耶。曰或问所谓不睹不闻之前者。犹言未发之前也。岂可以前之一字。截作所睹所闻时耶。若果如此。则何不曰自其所睹所闻时云。而乃曰不睹不闻之前。以致后人之惑。此其文势语脉。恐不如此。而都梁之说。似难从也。且所谓不睹不闻是工夫尽头者。及平常谨独之作对说者。只平说戒惧谨独之义。而似未及致字意也。盖若平说二者之功。则不睹不闻。当为戒惧尽头。而谨独二字。亦未足以该夫所睹所闻之时也。若说致字之意。则不睹不闻之戒惧。未足为尽头。必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然后。方为尽头矣。谨独二字。固未足以该所睹所闻。而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尽占动一边。而所谓所睹所闻平常之时者。亦包在其中矣。如是解看。恐似为可通之说。而但未知朱子之意必如此否也。盖所谓自其不睹不闻之前云者。若作所睹所闻之时之意看。则可谓都无事。而此则文势决不然耳。○更按史氏动静二字之解。若以不睹不闻与至静之中。通作未发看。则所谓自外静至内。自内动出外者。恐未为失当。详之。○农翁以至静之中无所偏倚为疑。以为既是至静则即是未发。更有何无所偏倚有所偏倚之可论。遂以静字欲作不接物不应事时看。而此恐不必深疑。夫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虽同指此心之未发者。而至静之中。以未发境界而言。无所偏倚。以性之实体而言。则虽言至静之中。而不妨更言无所偏倚四字。以释中字之义也。非谓至静之中。尚有无所偏倚与否之可言也。若以至静为日用动静之静。而不作未发看。则不知自戒惧而约之。至其守不失数句。当以何者为未发耶。若只以无所偏倚一句当未发。文理恐决不然矣。○师门又以或问静而不知所以存之之静。为不接物不应事之时。而窃恐此静字。乃承上文未发之意而言。则正与章句至静之静一般。似不可作日用动静之静看也。○又按语类云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未是论圣人。只是泛论众人。亦有此与圣人都一般。或曰恐众人未发。与圣人异否。曰未发只做得未发。不然是无大本。道理绝了。或曰恐众人于未发昏了否。曰这里未有昏明。须是还他做未发。若论原头未发。都一般。又曰未发尧舜与涂人一也。窃恐此是论未发正义。而语类虽有未发时。只是块然如顽石相似。劈斫不开等说。恐是借未发而泛论众人静时。非指中庸未发之旨也。师门尝以此为未发。亦有精麁之证。当时每欲更禀而未能。极为遗恨也。○或问所谓万化之本原。一心之妙用。以中和而言。圣神之能事。学问之极功。以位育而言。虚斋以或问此语为合两条而结之者。恐为稳当。而圃翁非之似过。○中庸首章。为一篇之体要。而不言知工夫可疑。或曰致和虽为最初下手处。而其实有若别般工夫。若言其要。则静存动察。立大本行达道。如斯而已矣。是说也似然矣。而彼陆王之徒。阙却致知一段工夫。专用心于内。以为事了者。未始不借口于此。则将又何说而辨其为异端也耶。愚意谨独即是省察工夫。省察二字。言其要道先务。则固不出于审几谨独。而若极其至而言之。则凡日用动静应事接物之际。辨其是非真妄之分而求其义理至当之归者。无非省察之事也。若是而可言其不足于致知工夫乎。且大舜之惟精。不过谨独省察之谓。而朱子谓格物致知。非惟精不可。诚以圣人之言。言近而旨远。包含无穷也。今若以惟精与省察差殊观则已。不然所谓致知工夫者。岂可外省察而能之哉。且中庸一书。不过言道有大小。而其言体道者。亦各有分贴。今以首章与二十七章言之。首章之道不可须臾离。言道之至大至广。而即二十七章之洋洋发育也。首章之莫见莫显。言道之至精至密。而即二十七章之三千三百也。然则首章之存养。当为二十七章之存心。而首章之省察。当为二十七章之致知。其亦章章明矣。故朱子论喜怒哀乐之中节曰。须逐件使之中节。所以贵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又曰大本用涵养。中节则须穷理之功。观此则固以省察二字。当致知工夫矣。夫位天地育万物。即学问之极功。圣神之能事。大小大事。而究其本则不过乎致中和三字。而所谓致中和之实事。要不出于戒惧谨独两项工夫。夫如是则所谓谨独二字。乌可小看。而谓致知工夫必在省察之外耶。今且除了许多说话。只看章句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数句语。则可知谨独之功。尽占动一边。而不可小看。夫工夫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则致知之事。固在其中矣。然则谓中庸首章。不言知工夫者。不亦误后学之甚乎。都梁以语类论中节两条。谓添出穷理在省察之外。而又以穷理与涵养对。不言省察者。正以省察在涵养中。略加提撕。非另做中节工夫也。苟如其言。致知果在省察之外。而省察非另做中节工夫者。则子思于一篇之体要。论中和位育之极功。而犹未说尽工夫。必待后儒之添补耶。此其不通甚矣。原都梁之意。盖死守戒惧通贯动静之说。不欲以省察二字。当动一边工夫。故于致中和节中论陆稼书。致和比致中较难之失。而亦曰他误把致知之属。就当了慎独。不知正为慎独说不尽动用工夫。故后以致知对存心。而不以省察对存心也。亦以省察可包在存心之内。夫陆氏之说。固为非常丑差。诚不足多辨。而但若使慎独说不尽动用工夫。而省察果不足以当致知之事。则是首章所论位天地育万物之工夫者。必待二十七章而后始足耶。夫戒惧固是通贯动静。而若与谨独对立。则此是存养而为静工夫。彼是省察而为动工夫。章句之分属。自分晓。安可曰慎独说不尽动用工夫也。慎独既占动一边。则又安可曰省察当不得致知工夫耶。且其言曰后章之以致知对存心。而不以省察对存心者。以省察包在存心之内云。则是其意固曰致知则不包在存心之内。故可与对说也。而其下旋又曰尽精微。亦只广大中之精微。道中庸。亦只高明中之中庸。则是又谓致知包在存心之内也。岂非矛盾之甚乎。夫致知既在存心之内。而不嫌于作对说。为动一边工夫。则谨独虽包在戒惧之内。又岂嫌于作对说。而为动一边工夫耶。以此观之。所谓省察与致知。虽有详略之别。而果不可作两项工夫看也。尚何疑哉。○以去夫外诱之私。当兼戒惧谨独两节而言为是。新安专属慎独一边则误矣。新安又谓中之大本。原于天命之性语亦有病。○体要。言全体大要也。

第二章。或问孙可以字其祖乎。而朱子谓若曰孔子。则外之之辞。而又孔姓之通称。若曰夫子。则又当时众人相呼之通称也。不曰仲尼而何以哉。若果如此。则中庸所引夫子之言多矣。何不尽称仲尼。而或称仲尼。或称子曰耶。岂子曰之称。与所谓孔子夫子之称。犹有间别。而但皆称子曰则亦将无以知其为谁。故首以仲尼称之。以见向下所称子曰。皆为仲尼之言也耶。且三十章之特称仲尼。亦似无端。云峯谓仲尼曰。仲尼之言也。所言者中庸。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仲尼之行也。所行者中庸也。以证此章与三十章特扬仲尼之由。亦未知其必然否也。○二节注自君子之所以为中庸以下。只依经文而略解其大意也。自盖字以下。又推本中字之义。而言君子之时中与小人之反之者。只在敬肆之间。盖演出上文未尽之意而详说之也。君子之德。只是大槩说。紧要都在处中之处字。故下文之申说也。不复言君子之德。而特揭戒谨恐惧四字。以见上文处字之实事。而所谓无时不中四字。不过言戒惧之功效耳。○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所谓单言则通贯动静。包谨独在其中。盖言虽不睹不闻之时。亦当戒惧。则其戒惧于所睹所闻之时者。自在不言中。既兼所睹所闻之戒惧。则其兼包谨独之义者。可推而知。此所以单举戒惧言。则自是通贯动静。包谨独在其中也。夫时中之中。即已发之中。动而中节。必赖谨独之功。而所谓戒谨不睹。恐惧不闻云者。既包谨独之义在其中。则即此戒谨恐惧四个字。已说尽时中工夫。而所谓无时不中者。特言其功效之自然耳。非无时不中四字中。复有工夫之可言也。若使所谓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者。只属静一边。而不足以尽时中工夫。如小注新安说及条辨诸家之说。则朱子于戒惧恐惧之下。必别说一段动时工夫。以尽君子所以能时中之意。不当泛然以无时不中承之。以待后儒之添补也。以此推之。则新安所谓戒惧以存养此中之体。而随时以裁处此中之用者。及条辨诸家之得失著矣。条辨都梁之辨诸说。颇中窽。其曰知戒谨恐惧与无时不中。不是两层。则知肆欲妄行与无忌惮。亦不是两层者。亦当。○章下游氏说。性情以人心所具自然之理而言也。德行以君子体道见之行事者说也。黄勉斋所谓性情天生底。德行人做底。性情人人一般。德行人人不同者。可谓说得尽矣。盖自此以下所论中庸者。皆就无过不及上。论君子体道之事。而事之精粗。道之经变。皆在其中。则固与中和之专就一心上论者。旨意有间。此所以以德行言则中庸者也。既曰德行。则专以无过不及之中言者可知也。故朱子亦曰中庸之中。本是无过不及之中。大旨在时中上。如此说者非一。而但无过不及之中。推其原则实本于无偏倚之中。且子思不以中和名篇。而必取中庸者。实以中庸之中。可兼中和之义。而庸之一字所包甚广。可以该尽一篇精粗本末之意。故朱子于或问中。备论其意。而此又引游氏说。以性情德行分说中和中庸。而末复归重于中庸也。其意盖曰中和中庸所从而言者不同。诚如游说。而但以子思名篇之意观之。则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云尔。实与或问论名篇之意。相表里。而观其特下一然字。则所谓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一句。正是反游氏说而言之者可知也。小注饶氏谓游氏所谓德。即性情之德。中和是也。行即见诸行事者。时中是也。是不察德行之德。正以行道而有得于心者言。非指天生固有之德而言之也。且德行之德。若兼中和之义。则是游氏一说。其于论中庸之意。已备矣。朱子何必反其辞而特下一然字曰云云乎。其亦不考乎文势语脉之分也。○饶氏以中和为中庸之根本。又谓致中和者。欲其戒惧谨独。以涵养乎性情。践中庸者。欲其择善固执。以求合乎事理。以为内外交相养之道。其说之支离破碎。圃翁辨之详矣。夫朱子亦曰以中和对中庸而言。则中和为体。而中庸为用。则饶氏所谓中和为中庸之根本者。固不为无所据矣。且戒惧谨独。于涵养性情较衬。择善固执。于求合事理较切。则是其为说。诚若新巧可喜。然体用本为一贯工夫。自无二致。未有致中和而不足于践中庸。亦未有践中庸而不足于致中和。则割裂体用。分断工夫。一内一外。若不相入者。其果成义理。果成说话乎。朱子之言曰心虽主乎一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事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吾之一心。旨哉言乎。緫之饶氏之失。未见夫心与理相涵之妙。故论性情则徒知其主乎一身。而不察夫体之虚灵。管摄乎众理。语事理则徒见其散在万物。而全昧夫用之微妙。实具于吾心。惜其不讲于朱子此书之旨也。○圃翁引或问论愚不肖。而以昏昧蹇浅卑污苟贱为言者。以为愚不肖与小人。本无两㨾。而深斥虚斋都梁之分别为言者。虚斋都梁之说。诚有未尽处矣。而其以小人与愚不肖分别言之者。则恐不可谓非。盖小人之反中庸受病。在于心术。愚不肖之不及中受病。在于气禀。只看章句论小人处。则曰以其有小人之心。论愚不肖处。则曰生禀之异。则可知此是心术之差。而彼是气禀之偏也。心术之差。其始固亦由于气禀之偏。而气禀之偏。乌可尽归之心术之差乎。心术之差私罪也。气禀之偏公罪也。今若以公罪者。与私罪同科。则不亦冤乎。夫昏昧蹇浅。卑污苟贱。固若说得重。而亦不过以庸众人之无知无行者言耳。若言小人之情状。则当下巧诈阴谲。奸回邪慝等题目。何但以上所云八个字了之乎。然则语类之以愚不肖。为与小人不同者。未可遽断以为定论。而或问之说。恐未足为愚不肖。必为小人之证也。

第四章。此章既双举道之不行不明。而以智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分对说下。则人莫不飮食之之句。亦当幷收上款而结之。乃为有味。故条辨史氏诸说。当以章句人自不察之察。只作觉察意。而不欲当知行之知意看。其说固不为无见。然但朱子于或问。既以知味之正则必嗜之而不厌。知道之中则必守之而不失为言。则是分明知行之说也。章句察字。即是或问知味知道之知。则不可作觉察意看明矣。盖道之不行。固由于智愚之过不及。道之不明。亦缘于贤不肖之过不及。然総而论之。则智愚贤不肖之过不及。皆由于不能真知此道之中也。故末乃单提一知字而结之。则夫子之意。断可知矣。故章句亦以察字配知。而承之以是以有过不及之弊。以见智愚贤不肖之弊。皆欠真知而致之之意也。小注许氏晏氏陈氏之说。皆得章句之意。条辨都梁之辨。尤详尽。○看来世间人品。有许多般㨾。智愚贤不肖。亦是大纲说。恐不可以该尽古来人品之不齐者。且如商也之不及。冉求之半途而废。既不可谓贤智之过。又不可谓愚不肖之不及。当如何区处。若以君子小人对起。而过不及经纬于其中。则或庶几包括。以此益知小人与愚不肖。难可只作一㨾也。

第五章。按此章之意。若以上章互言之意例之。则当曰由智愚之过不及。故不行也。如此则不惟条例整齐。亦与下章章句所谓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之意。照应有力。而朱子却曰由不明故不行。舍却智愚而侵过贤不肖一边。固若可疑。然上章虽分说智愚贤不肖。而末复归重于知。以见明道为先之意。则此章道不行之叹。只得承上章末句鲜能知味之意而言之也。故章句不曰道之不行。由智愚之过不及。而只曰由不明故不行也。小注饶陈两说得之矣。条辨都梁论此义。尤分明。○由不明故不行。则既承上章末段之意矣。且有不行二字。则又起下章言知之意也。不行之端端字不必深看。盖言就上章而举其不行一端也。七章注不明之端。亦与此同。元不贴智愚贤不肖之过不及说也。或曰此章为不明故不行。则七章为不行故不明。端是故字之意。此章所谓不行之端者。即指不明而言。则七章所谓不明之端者。即指不行而言也。道之不明。实由贤不肖之或以为不足知。或不求所以知。则盖专欠知一边也。故此章言其所以不行之故由于不明。以起下章之知也。道之不行。实由智愚者之或以为不足行。或不知所以行。则盖专欠行一边也。故七章言其所以不明之故由于不行。以起下章之行也。然则所谓不行之端。不明之端两端字。正不可泛看。若只作一端意看。如小都梁说。则所以承上而起下者。亦太无意味矣。然七章之徒知不行。所以为道之不行之意者。则不待注解。而经文文意自足。故注不言不行故不明之意。而惟此章经文简约。只道其不行矣夫一句。将无以见其不明故不行之意。故章句特推本所由然之故。以表章圣意之所在。亦朱子微显阐幽之意也。当详之。

第六章章句不自用而取诸人也一句。意自是贯到执两用中句。而陆稼书以此一句。单指问察隐。扬说殊失朱子意。都梁之辨得之。○新安以广大贴隐恶。光明贴扬善。分得是。小都梁非之过矣。

第七章注好问用中之事。须看之事二字。言其求欲好问用中也。非已能之辞也。若曰此章之择中庸。即是上章之好问用中。则是能择而不能守者。将与舜之大知无别乎。况用中是能择以后事。尤不当以此释彼也。可知章句之必着之事二字者。有意存焉耳。○章下注所谓不明之端者。若曰欲照应贤不肖过不及之意。则便与经文予知云者相戾。观章句皆不得为知之之云。则其责重在知之意可知。然则此所谓不明之端者。只平说不知即是不明。而非以照应前段贤不肖说也。上章所引小都梁之说。为得之。且不明之端。若如或者之说。作不行意看。则又与章句责重在知之之意不合。以此知或说之难从也。且朱子于第四章末段。或问中既曰知道之中。则必守之而不失。以归重于知。又于五章章句曰不明故不行。而此章则曰皆不得为知。下章则曰盖真知之故云云。或问则曰玆贤也乃所以为知也。虽于知行互说之中。每每提出知字。以见责重在知之意。诚以二者虽交须成功。而天下固未有不知而能行者。则学者之急先务。其可知已矣。

第八章小注朱子谓舜大知章。是行底意多。回择中章。是知底意多。今按两章。此意却见不出。条辨都梁谓大知章。盖本道其不行章来。且必到用中而后。知之事尽也。择中章。盖本予知章来。且必其知之真而后。能守之固也。此则又轻重之说也。非多寡之说也。岂朱子多字。本亦重字之意耶。

第九章章句然皆倚于一偏以下数十字。小注曰元本云然。不必其合于中庸云云。则今章句之为改本明矣。而条辨吴氏程之说。则以今章句为初本。而小注所谓原本者。为后来定本。未知其说之果何所据。然其引毅斋先生者之说。而论倚于一偏一句曰。古之圣贤。固有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而合乎中庸者。未必皆倚于一边。故朱子觉其为病而改之云者。尽合商量。不可忽略也。都梁辨曰事字最当着眼。以其不合乎中庸之理。则所为者特一偏之事而已。本文但曰均曰辞曰蹈。并未问其均之辞之蹈之者是如何。分明是倚于偏。故以三可字与下不可字对勘。此注语亦有何病。而吴氏妄谓云云。以证注语皆字之谬。不知此皆字。但为一于均辞蹈者而言。非谓古来此三事无合乎中庸者也。此辨大槩得之。然恐犹未可以折彼说。窃意此三事。若主中庸而言。则均天下者。亦必能辞爵禄。辞爵禄者。亦必能蹈白刃。蹈白刃者。亦必能均天下。以其义精仁熟。无所处而不当也。若只主均辞蹈而言。则均者未必能辞。辞者未必能蹈。蹈者未必能均。以其只随资质之偏。而未能精择乎义理。各安所能。不可相通也。今经文历数三者之可能。而不言其合乎中庸。则其只主均辞蹈言。而三者各是一般人物。各是一般事为可知也。夫既各是一人各是一事。而不可相通。则已不是中庸矣。故章句以皆倚于一偏句。代元本不必其合于中庸句。只看经文历数三者之事者。本言其各倚一边而不可相通者。则即此皆倚于一偏一句。正释经文之意。而所谓不必其合于中庸者。正亦不须言矣。此章句之所以必改旧本而为今本也。○资之近而力能勉。力是智力之力。言徒凭智力而强为之也。资之近。言近于智者能均。近于仁者能辞。近于勇者能蹈。盖分三者而言之也。力能勉。又合三者而言之也。然所谓力者。亦仍是资质之为。章句此一句。不过与原本意同而文稍变耳。都梁以力能勉。谓暗包学意。为章句改旧本之证。至曰如管仲,晨门,召忽。亦自有他底学力在。非徒靠资质。其言似细而反踈也。三者无择乎义。则虽曰至难。而只可以资质之近而力勉之也。中庸则必待义精而仁熟。则方可以学问之功而成就之也。若于三者之可能。必说学力意。则中庸之至难。将不可以学力而为之乎。虽曰彼之所学。非圣人之学。必欲掺论学力意于三者之可能者。终觉碍掣而未简㓗。○义精仁熟。则勇固在其中。然三者既知仁勇之事。则言中庸之可能。而亦必幷说知仁勇然后方为有味。故章句义精属知。仁熟属仁。无一毫人欲之私属勇意自分明。不当曰既说义精仁熟。则勇在其中。不须更说也。云峯之说。引而不发。然其意固亦以无一毫人欲之私句。属之勇也。

第十章。条辨都梁斥新安汝之强谓学者之强之说。以为无味。只还他自有之强为妙。辨得好。○蔡虚斋谓含忍如何谓之强。盖忍人之所不能忍。是亦其胜人处。胜人则强矣稍分晓。都梁谓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只是一味含忍到至处。人反没奈何他。这便是胜人处。亦便是为强。甚明白。○金革自是二物。不可混谓铠甲之属。故章句引礼记请衽何趾之义。释衽曰卧席。小注所谓衽金革。如云枕戈者是也。倪氏释衽以衣衽。而以金革谓之铠甲误矣。○看来南方之强似孟舍。北方之强似北宫。下君子之四强。则曾子之大勇也。○语类论伯夷之中立不倚。而以从文王而去武王为言。条辨蔡虚斋谓如此却是随时处中之意。似是将中立字重看了。窃意中立字。只是对和字言。此未为强也。其强处全在不倚上。本文两而字。是转语之辞。非直串意也。若要说得合本文意。亦当如韩子伯夷颂之意。乃通。正恐朱子意是如此。或记者之不能详耳。按此说诚有意见。而都梁置之异条。所辨亦多发明。可喜。然其以而字谓有分合两意。而以为和自是不流。中立自是不倚者。似非正义。只看语类及或问。只以不流不倚为强者。则可知两而字。有分意而无合意。○陆稼书谓朱子以四者为能择能守后事。似与章句不同。然必能择能守而后。进于强。亦必有如是之强而后。可为真能择真能守。朱子之说。固未尝矛盾也。看得是都梁发明此义尤精确。其辨饶氏。一节难于一节。而以至死不变。当遁世无闷之谬极当。

第十一章第二节。条辨小都梁辨虚斋半涂而废。不必坐以愚不肖之名一段甚好。其曰徒知过不及为活套子。而不知智贤愚不肖亦未始非活套子。而引论语注贤智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其失中则一也一段。以为固不嫌以子张为贤知。子夏为愚不肖云者。证据明而发挥详。○依乎中庸与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两句。皆兼知行说为是。依乎中庸。知之尽仁之至也。不见知而不悔。是自然之勇。所谓不赖勇而裕如也。新安分得是。双峯之就此两句。分作难易者大误。○或曰勇于五常何属。曰当属信。以其分俵于知仁而无定位。然二者非此则亦无以为全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