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冠峯遗稿/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冠峯遗稿
卷三
作者:玄尚璧
卷四

[编辑]

答韩德昭别纸[编辑]

别纸所谕。三复以还。不觉怃然失图。以兄见识之高明。工夫之缜密。宜其书无所不通。理无所不卞。而于中庸则以天命之性。为有全有偏之禀。于孟子则以犬牛人性之殊。为极本穷源之善。其名义之易置。条理之紊乱。不图乃至于此也。天命之性。愚于前。略已卞之矣。请就生之谓性条。先卞高明之四疑。而遂及五常太极。而申禀焉。夫生之谓性。即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即朱子所谓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者也。盖人物之形气既具。而有知觉能运动者生也。有生虽同。而形气既异。则其生而有得于天之理亦异。乃所谓气质之性也。今告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而凡白无异焉。则是指形气之生者。以为性。而谓人物之所得于天者。亦无不同矣。故孟子历举犬牛人之殊。以斥玉雪羽之同。若使告子。知其气相近。而又知其理不同。则此正气质之性。而人物之所固有者。孟子何故斥之如是耶。朱子之注。正释经文之旨。故与庸注不同。其曰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者。即气相近也。其曰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者。即理不同也。其曰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者。实指理在正通之气而言者也。愚请引先儒之诸说。以明高论之得失焉。来谕曰。集注既明言。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云云。又以为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云云。则其曰理曰善。无非所以言本然者。而今乃以为气质之性者何也。愚按朱子曰。气质所禀。自有厚薄。人有厚于仁而薄于义。有馀于礼。而不足于智。便自气质上来。黄勉斋曰。木之气盛。则金之气衰。故仁常多而义常小。金之气盛。则木之气衰。故义常多而仁常小。若此者。气质之性。有善恶也。是则仁义礼智之言于气质上者也。朱子曰。气禀之性。古人虽不曾与人说着。而考之经传。却有此意。如书云人惟万物之灵是也。是则性善之言于气质上者也。盖既曰以理言之。而承之以禀一字。则其指理与气杂而言者明矣。此理字。乃气亦偏。故理亦偏之。理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之理也。此不通言万物。而乃独举人之性善。赞之为万物之灵。则是与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㝡灵。同一语法也。朱子以书云。亶聦明。作元后。天乃锡王勇智。为气质之性。此特就人中指言其性之㝡善。则其就万物中。指言人性之㝡善。亦可反隅也。来谕曰。既以此注所谓性善者。亦当为气质之性。与庸注不同。则孟子所谓性善者。亦当为气质之性。与子思天命之性不同矣。孟子学于子思。而其论性之不同何也。先儒犹以此为极本穷源之论者。抑又何哉。愚按朱子论性相近而曰。天命之谓性。则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气质之性而言。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亦指此而言也。又曰。性字不可一槩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是则此章与中庸。不同者也。程子曰。孟子言性当随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谓性为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后。谓之性尔。故不同。继之以犬之性犹牛之性欤。牛之性犹人之性欤。然不害为一。若乃孟子言善者。乃极本穷源之性。是则此章又与性善章。不同者也。至以孟子学于子思。而论性之不同为疑。则此又不然。苟可以不同。则虽一人之言。而互有指归。苟可以同焉。则虽千岁之后。而若合符契。圣贤之言。只观其所主之如何。何可以学不学。而遽断其同异哉。然中庸所谓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性善。皆言其本然故也。中庸所谓知行三等之别。亦孟子所谓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与此章之类。皆言其气禀故也。此其思孟授受。的当亲切。吻然相契处然也。来谕曰。既以此性善为气质之性。则是于天命本然之外。又有一段性善。此纯善底气质之外。又当有兼善恶底气质也。是性善有两体。此段包在诸卞中故玆不别论气质有二层。愚按朱子曰。濂溪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然细推之则极多般㨾。千般万种。不可穷究。是则纯善者乃圣人之气质。兼善恶者乃以下之气质。循此推之。以至不可穷究者。乃皆气质也。岂特二层而已。凡此数者。皆程朱平生之定论。而凿凿有可据。足以发蒙明者之疑。而尚有今日之纷纷者。其故何哉。盖孟子之论性。详于本然而略于气质。故程子有论性不论气之语。此特就其详者目之耳。世之学者类为此一句所掩。谓言孟子专不论气。窃计高明所坐。恐亦未决于此耳。真西山两性同异之卞。明白的确。无可间然。可谓夫子之家奴。后世之子云。而今高明斥之以异见新说。幷诋其学。至以不足为吾道之病为言。何不核其实。而轻侮先辈如是耶。万一后人之不肯尊畏长德者。追议高明。犹今之视昔。则愚恐天下窃笑今日之作俑也。率性之谓道。高明以为今谓物有同人之性。而未见其同人之道。则恶在其为卛性乎。此固似矣。然而朱子答胡广仲书曰。天命之性。以仁义礼智言之。㝡为的当。卛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无非是道。亦离此四者不得。中庸或问。通论人物之性而曰。天命之本然。初无间隔。集注至论修道然后方言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是则皆言人物之同者也。语类曰。道是性中分派条理。盖性即浑然全体也。道是分派条理也。本体发见。自然各有条理。如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皆是也。假使虎狼蜂蚁之本然。只有仁与义。豺獭雎鸠之本然。只有礼与智而已。则分派字当就性上面言之。何故先言性中而后言分派条理乎。此语正好理会。而中之一字。尤可玩味也。易曰。元者。善之长。朱子释之曰。元亨利贞皆善。而元则为善之长。亨利贞皆从那里来。仁义礼智皆善。而仁则为万善之长。义礼智皆从这里出。是则未有有元而无亨利贞底理。亦未有有亨利贞而不从元底理也。未有有仁而无义礼智底性。亦未有有义礼智而不从仁底性也。今谓物各得一性而已。则是或有不包义礼智底仁。或有不从仁底义礼智。而初不原于元亨利贞之理。然则性道何以为同天命之本然。何以为无间隔。而所谓通天下一性者。又何所归着耶。程子曰。干有元亨利贞四德。阙却一个。便不是干。愚亦以为性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阙却一个。便不是性也。虽于偏塞之中。犹有可寻其端倪者。禽兽之有七情。则不可诬也。物若只得一性。则此七情。何从而出乎。程子曰。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程子之言止此。盖禽兽虽有七情之仿佛。而未见四端之粹然。虽有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而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以为义。则有所不能。此所谓不知充者也。盖凡物莫不具五常。而朱子于或问。独称虎狼蜂蚁豺獭雎鸠之类者。以其全塞之中。犹有一处通者。故就其的然可见者而言之。以证物亦有五常耳。非谓此数者。独得一性而已。亦非谓数者独有此。而他物无之也。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称尧舜。朱子解之曰。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小异。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耳。故道性善。必称尧舜而实之。愚谓朱子之道物之性。而必称虎狼蜂蚁等四者而订之者。正犹孟子之道人之性善。而必称尧舜而实之也。今以朱子之独称虎狼蜂蚁等四者。而谓他物无是性。则是何异于见孟子之独称尧舜。而谓众人无性善者哉。高明以为人之所以能治国平天下者。以其有五常之性也。物若有是性。则必能做是事。然则愚亦有一言。请以高明之所主张者。复焉。夫木与虎狼之性同一仁也。木能做虎狼之父子乎。金与蜂蚁之性同一义也。金能做蜂蚁之君臣乎。火与豺獭之性同一礼也。水与雎鸠之性同一智也。火能做报本。水能做有别乎。五行之不能做禽兽事。由于理之通乎。由于气之局乎。苟于此覰破。则禽兽之所不能。亦可破竹也。高明每以太极图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者。为本然之性。而遂谓物各有一性而已。其亦考之不审矣。朱子答徐子融书曰。此性堕在气质之中。故随气质而自为一性。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向使元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以此观之。则各一其性者。是果本然之性乎。程子曰。虽木植。亦兼有五行之性在其中。只是偏得土之气。故重浊也。以木植全塞之甚者。而犹有五性。则无物不然。不亦大煞分明乎。高明谓太极不当仍称于五常名立之后。五常不当先名于太极未分之时。遂以太极五常。截然分置于阴阳五行之先后。既以太极本然之妙。推而置之于五常上面。而又以五常为本然。则高明所谓本然有两体者。其非此欤。既以五常为本然。而又合气质而言之。则本然与气质。何由而别之乎。既以五常。为合气质之性。而又以为不待掉了形气。单指太极而后。可见其为太极之全体。则太极与五常。皆非专言理者乎。高明所谓不同境界。亦于此而析而言之。何者是太极未分时。何者是五常名立时欤。愚于是诚未谕其何说也。朱子曰。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又曰。诚是实理。无所作为。便是天命之谓性。又曰。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观此数条。则性也。实理也。五常也。太极也。不容有别。而集注所谓性即理也者。其旨跃如也。此于高明之说。其果仿佛其万一欤。或问物物。各具一太极。则是理无不全。朱子曰。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此其两性之卞。而亦可见两性。不过一太极而已。非如高明之以太极五常。为两体本然。而以本然气质。作一副鹘囵也。朱子答林德久书。其曰无形。性善无所赋者。如所谓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云尔。此性善。即孟子之剔出而言性之本者也。其曰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名者。如所谓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云尔。程张之兼言气质者是也。今高明乃以因气质而名者。为本然之性。则孟子所以剔出者何。程张所以兼言何欤。高明尝于性与理。柝而二之。以太极为理。则不复加于性上。以五常为性。则不复涉于理上。乃谩引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者。为自家之左契。夫先贤之言性理。岂但此一说而已。如理亦偏理绝不同。及生之谓性注。以理言之之类。皆言理不同者也。如通天下一性及正蒙所谓性者。万物之一原之类。皆言其性同者也。其言理或有同不同。言性亦有同不同者。何欤。将此数处。皆有下落。然后方可语性无差。岂宜得一为足。守株终身。坐取管窥之讥也。愚自承示谕。不胜疑惑。以为此公学问见识。大为士友之所服。而乃于性命大原头。何儱侗至此耶。既又思之曰。虚心逊志。舍己从人。乃吾儒家法也。故蒭荛之言。圣人择焉。德昭于此。想必讲之熟矣。而犹且硬把己见。自信斯笃。虽先觉之言。不合于己。则排摈呵叱之不暇者。其必有独知自得之妙。足以轩轾千古。可俟百世而然也。愚遂惕然自惧。濯去旧见。奉持高论。常久思索。或至夜气清明之际。本理呈露之隙。悠然念及。反复咀嚼。准之于义理之实。则节节愈窒。实之以程朱之旨。则言言愈乖。此愚所以始疑其儱侗。中疑其自得。而卒又莫适其所从者也。疑当思问。问当要审。故不避伤烦。倾倒至此。何敢立我自是据。而有之以犯少仪母身质之戒耶。高论果是。则愚将因此承教。获叨友多闻之益。愚者或有一得。则高明亦必俯择。使得备一蒭荛。无非区区之幸也。惟高明恕察而更教焉。

尤庵老先生曰。金泰叔尝访余于冷泉。论及性理以为仁义礼智非性也。所以为仁义者。是性也。余谓朱子以为仁义礼智。人性之纲。盖性是浑然一理。而论其粲然为纲者则仁义礼智。故朱子尝曰。韩文公于诸子中。论性㝡善。若如兄说。则性与仁义礼智。有先后等差之物也。时有灯在前。余指火而言曰此火也。而或炎上。或热。或中黑。或照。皆此火也。岂可以热照炎上中黑四者。与火为异乎。泰叔曰。性一也。仁义礼智信五也。果是一物。则何以曰一曰五乎。余曰。譬之车则轮辐𫐐轨等十件物。摠名之曰车。故古人曰数车无车。此言㝡善比谕。

愚谓性是浑然一理云者。乃太极之谓也。火与车。太极之譬也。热照炎上中黑四者。与轮辐𫐐轨等十件物。五常之譬也。以此观之。则老先生亦未尝以太极五常。分作两物看也决矣。今以太极五常。分置于阴阳五行之先后。则是与泰叔之论。旨归虽殊。而其所以先后等差之则一也。如何如何。

与尹瑞膺辛卯[编辑]

成达卿。恸伤可言。近来士林倚重者。相继沦没。吾党益孤。此何运气耶。五常来示。甚非区区之所敢知。朱夫子之发明性命。不啻若众曜之丽乎天。而今日吾侪尚不免左右佩釖之叹。信乎理字难知也。堂字诗所谓性理一而二之句。似有认性为气之病。故此中数三同志。相卛而疑之。今又改之以实难混。则并与一而之一字而失之矣。不亦尤可骇乎。子思所谓天命之谓性。其以之谓二字。置之于命性之间。接之为一句语。则本不以分属于理气也明矣。故朱子以为天命之性。不杂气禀言。是专言理。此于中庸小注。班班可考。何尝判性命为二物。如来谕者耶。程子所谓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者。只言其在天在人之分而已。非谓其理之不一也。何不善观于此。而至以实难混论之耶。顷日成仲德昭辈。皆著一大说。以明人物之异。盖其语意宗旨。与来说相表里。弟亦被渠索答。有所卞说矣。公举见而留之。故不得奉禀于座下。容俟后便。一当请教耳。

与尹瑞膺甲午[编辑]

前岁扐月二日与七夕两度手毕。至今时时展读。以慰惄如輖饥之怀也。近伏闻圣候久违康豫。远外忧虑。曷胜形言。岁律已更。寒威犹紧。伏惟侍奉道履增福。秋间因风得闻执事往侍丈席。未知几个日坐了春风。恨未由承扣其所得也。弟以影堂移建之役。虚抛数月光阴。于敦匠之中。自奉安后文书整顿。意緖安静。加以瞻依。先贤觉得持循之益。而奈有日暮道远之叹何哉。扐月书中訾谤云云。未知某哀之外。复有如何唇舌欤。当初远近士友。皆劝其移建。而区区所以力辞其句当者。良以此耳。及至函丈之前。非不以初见缕缕奉禀。而函丈责之以昧于轻重之卞。则愚遂辞穷而唯之。卛是以还。义理的然。十分信得。有非零碎唇舌所可左右。故不敢复为沮挠也。冬间。李汝受来拜祠下。因谓两先生妥奉之所何等重地。而草草如是。吾当周旋于洛中同志。发简于守宰之可与言者。使之相助。自此津遣士子以尸之云。此可见血诚慕贤。可敬可敬。第念无状。本欲在山里咬菜根。与人无相干涉。只与若而冠童。寻行数墨。永矢不过而已。今既为此中主人。则士子之津遣。汝受之周旋。不可诿之以他人事。因此一事。辄渝素计。实不能自慊。且见此事。大为近世痼弊。见者心非。闻者首疾。所以勉强应副者。类于慕贤二字。不敢相贰。亦有关于炎凉者。其中士类之乐闻而愿言者。岂无其人。而恐亦未保其多见。则设或因此得力。大备䂓模。乌有苟然如是。而能妥奉先贤哉。尤春诸老先生。尝为赵重峯表忠祠书。请于当路知旧。使之通谕于三南方伯帅守。以图鸠财之道。夫岂不义。而夫子为之。然而坐地时势之相悬。不啻万万。则今何敢引而为准耶。以此中事势言之。则多少䂓画。百不就一。来头所欲为者。真所谓无面之不托。宜乎士友之悯然于此也。独此拘儒拙法。犹抱胶漆之盆。未知兄意以为如何。

答尹瑞膺别纸[编辑]

生之谓性。○此段。成仲。举程子不论气之语。以证其为本然之性。则何不以程子他说卞之。而直以疑程说。则犹可答之耶。盖孟子之论性。详于本然。而略于气质。故程子有论性不论气之语。此特就其详者而目之耳。世之学者。类为此一句所掩。谓言孟子专不论气。盖其所坐。不能博考之致也。程子有曰。孟子言性。当随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谓性。为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后。谓之性尔。故不同。继之以犬之性犹牛之性欤。牛之性犹人之性欤。然不害为一。若乃孟子言善者。极本穷源之性也。此于二程全书。可考而知也。

有生于无。○得见江上语录。瑞膺所录。函丈曰。有字指山川草木。窃观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夫万物者。指动植之类。有指阴阳。无指无形之理也。今以有字。作山川草木看。则万物生于有一句。恐难区处矣。盖有生于无。所以见黜于吾儒者何哉。诚以柝理气而二之。认为截然有先后底物事。非如吾儒所谓阴阳一太极也。所谓器即道道即器也。节斋必当先有之云。亦似有理气先后之病。故释疑非之。非恶其有字来历于老子有生之有也。函丈之言。必不如是。岂记录之误欤。

鬼神之为德。○高明以为侯氏析鬼神与其德为二物。而以形而上下言之。则朱子曰。失之远矣。当以鬼神与为德。幷属于形而下。至所谓诚之不可掩。然后方属于形而上。愚窃以为不然。经文既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其下乃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不可遗也。此其言理之体用。不已明白乎。自此以下。几转语莫非赞鬼神之德之盛。而末以诚之不可掩如此结之。则乌可以诚与鬼神之德。柝之为二物耶。侯氏虽昧于鬼神二字。却识其德之为诚。今高明并与其德而昧焉。以注言之。则其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者。二气即阴阳。而良能。乃屈伸往来者也。其曰为德。犹言性情功效者。性情指视不见听不闻。即道之体也。功效指体物不遗。即道之用也。以此例之。则馀说皆可破竹。此于朱子之语。班班可考。非敢杜撰也。且如十二章鸢飞鱼跃。其当属之于形而上耶。属之于形而下耶。于此见得。则阳伸阴屈。不待多言。而其旨跃如也。未知尊意。复以为如何。

甲午春。瑞膺兄以鬼神之为德。专做形而下看。余答之如此。今看朱书节要。至答吕子约书。有云。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天下岂有一物不以此为体而后有物者耶。以此推之。则体物而不可遗者见矣。据此则愚见偶不悖矣。聊录此。以俟盍簪而更商耳。己酉。

五行各一其性。○高明以为此段。有可以本然看。有可以气质看云。更考江上语录。则高明之有此论久矣。而其所引朱子说。亦不衬贴。朱子之论此段。见于答徐子融书。有曰。此性堕在气质之中。故随气质自为一性。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向使元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是则朱子本不以此段看作本然之性。可见也。程子曰。虽木植兼有五行之性在其中。此正言本然之性。何可以各一者。混言于此乎。函丈所证南轩言。亦非本然之论。南轩所谓五行各一其性。则为仁义礼智之理。而五行各专其一者。非谓五常全德。乃木之性为仁。火之性为礼。金之性为义。水之性为智。土之性为信之云。五行各专其一者然也。此与朱子所谓随气质不同者。同耶。不同耶。沙溪先生。亦以为各一其性者。火得火之性。水得水之性。所谓气质之性。此在沙溪集近思释疑第四板。以愚观之。则诸老先生。皆无以此段作本然看处。如何如何。

寗武子那无道则愚。○高明以为注文程子所谓沉晦而免患。与左传说不同。愚按二程全书曰。邦无道则能顺时而免祸。故曰不可及。此注则曰。能沉晦而免患。未详孰是。盖武子所以周旋其间。尽心竭力者。皆智者之所当避而不避。智者之所不为而为之。而能卒保其身。则所谓沉晦未尝不在于其间。此其所以免祸。而圣人目之以愚不可及者也。比干谏而死。则夫子许其仁。程子亦以为不当愚。苟武子之尽心竭力者。必以其道正大光明。使人知其贤。如纣之目比干以圣人。则武子必作比干之死。设或幸而不死。圣人必不目之。以是武子之沉晦可知也。左传之说。记其事实。程子之言。就事实上论其道。大槩则未尝不同也。如何如何。

忘生循欲。○张思叔所谓保生。即道家者流专主养气者也。程先生所谓忘生之生。似是达生委命之生。乃生之常理也。循欲之欲。乃养生者久视之欲也。盖人之死生。自是常理。而养生者。不肯顺受定命。乃反呴嘘呼吸。服气茹丹。能延年益寿。此其忘生之常理。而循其久视之欲也。先生所谓天地间一贼。正指此也。盖程先生操存涵养工夫造极。动静云为。一循天则。故体常舒泰。自然完养。所谓学之力也。今思叔疑其为保生。故先生默然良久而答曰。吾以忘生之常理。而循其久视之欲。为深耻。盖以思叔之问。为非也。南轩释之曰。若他人养生要康强。只是利。伊川说出来。纯是天理。此亦可见其意也。高明与公举。皆以为程子之言。泛言忘其生而循物欲而已。不宜如是深看。若如佥兄之言。则此正指循其声色臭味之欲而残害其血气者。而程子以是为深耻也。若尔则彼养生者。亦是清心寡欲底人。何尝不以此为耻耶。然则程子之所深耻者。乃不能保生而已。是亦一个养生底人。乌在其为程子哉。幸更商之也。

气之一本理之通。见栗谷集。○公举尝疑此段。问于余。余答曰。气之一本。如所谓万物之一原也。瑞膺曰。理者。气之体故云也。公举曰。理气各自有体用。何可以理为气之体耶。盖公举之言。似有理气二之之病也。以理言之。则如中庸所谓费隐。固理之体用。而其用亦未尝不乘气流行也。如程子所谓体用一原。朱子所谓体立用行。皆理为体。气为用。乌有外于理。而自为体用之气哉。理气二者。混合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与气。果各有体用。则理不必资气为用。气不必原理为体。其可乎。邵子所谓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此体用。皆指气而言。沙溪先生曰。邵子所谓体用。与理为体气为用之体用。不同。此乃形体之体。气为用而形为体也。沙溪之言止此。此则不当与论于体用一原之体用。可知也。语类曰。理者。物之体。比如衣服。必有人着方得。凡言体者。便是做个基骨。据此则公举之言。尤恐未安。然公举亦必有所见而然。聊志此。以备更商耳。此段追录。

与尹瑞膺丙午[编辑]

前书预辞者。非故为皮面语。以资毫纸颜色。诚以治下之饥者已多。宜不暇及于他故也。况此无状。无事坐食。真程子所谓天地间一蠧。而今又辞受不卞。犯先贤之遗戒。乃分千里外饥者之食。则尤为蠧中之大蠧矣。愧颂可胜言。木则依教裁衾。充之以纸。自此寒堗。可免长夜波咜之苦苦寒青。羔裘岂独专美于古耶。窃闻公私酬应烦剧。殆不可堪。而有便辄有书。有书辄有伴。顾以鱼菽之荐。曷尝成㨾。而自兄莅官。虽一果一薧。几于继用。顾今衰季。虽骨肉至亲。岂皆有此乎。君子周贫之道。固先于其急。而推此亦可想酬应之如何也。所示谕告文。大纲举矣。而条目或未暇矣。然辞气之间。忠厚婉曲。真性情中流出。彼同有秉彛者。孰不感发兴起。而虽悍夫顽者。亦必厌然而知化矣。惟其君臣之义。自丘民观之。则不如四伦之亲切。论之宜详。而所谕较略于诸条。恐无以启牖愚俗也。劝学节目中。来舍城里一条。亦恐开其路太遽矣。穷乡常情。类以见知偃室为荣。其愿言登门。必不以贤愚有间。而既曰来汝。则亦不宜自我取舍。不但倥偬中酬应不给。抑恐讲说草草。徒弊精神。而彼此俱无益矣。愚意以为择得训长。专委其人。而每月或一会二会。检其勤慢。责其成效。如是既久。择其聦明俊异可与共学者而进之。有一则拔一焉。有二则拔二焉。权衡在手。进退由我。则彼无杂进之弊。吾有得英才之乐矣。三代教人。其法甚备。而至于大学。则俊秀者方入。而馀不得与焉。是则择人而教其来尚矣。何可人人而与之言学耶。未知高意以为如何。彼中赈事。见已试手否。其区画料量。亦能限麦秋排置否。限旬开粜。自是列邑通䂓。而饥者易食。亦是愚俗通情。故既受之后。则不能遵官家定筭。而日必倍食。旋又径乏。五日虽食。而五日不食。每旬如是。则几何其不至于死耶。今若限五日分赈。则饥者虽倍食。而不食亦不过一二日矣。一二日不食。而旋又得粜。则必无至死之理矣。但如是则官长倍劳。而文书倍烦。此独不如限旬之省简。而赈政专为救死而设。则何可厌烦惮劳。而反忽救死之长策乎。尚璧恒在贫乡。累经俭岁。颇能谙熟物情。亦尝与父老通炼者商量矣。目今同胞颠连。愁叹之声。有不忍闻。而自困涸辙。末由相濡。区区一得。万一见采于仁者。庶或为拯救之一助。则是亦与闻于西铭之义矣。幸勿以人废言如何。

与尹瑞膺丁未[编辑]

巍友观化。恸伤可言。晦甫之亡未二期。而又失此友。天于吾党。何其艰哉。目今衰季。如渠人物才识。复有几人。㫌招之日。一未展布而遽至于此。此尤可惜也。前月见访。做一宵话。袖一册示之。盖其私稿。而多有今春作也。其中有诗云。五十一年眠且食。百千万变古犹今。到今追记。渠已言其大限。而览者特不之觉矣。十五日讣至。召家儿为位哭。十六日饥不能出。十七日方赴哭。是日才已袭敛矣。其家无尺帛铢绵。而专靠亲旧与其两查之力。送终则无憾矣。渠尝守好为人师之戒。不听束修。故加麻之制。在后生惟一人。在朋友惟尚璧。亲姻之循其情者。亦若干人矣。以其人而观其事。则亦甚寂寥矣。葬地当与其亡室同穴。别无筮宅之虑。而其家眷方饥饿滨死。将无以葬之。此实朋友之忧。而顾念今日任其责者。有几欤。昔孟东野之死。其二弟酆郢皆在。而实尸其大事者。乃皆其友也。韩退之铭其墓。张籍据故事。易名而曰贞曜先生。樊宗师合凡赠赙而葬之。以馀财付其家而供祀。噫。古人之于友道。可谓至矣。然韩之铭。不过曰昌其诗则可见其人。而其后东坡之评语。隐然不满于三字。是则其诗学亦可知也。今举友平生制行。卓然有可观。而其见重于士林。遇待于朝廷。真古昔德学君子人事。其不但以馀事观其人。如退之之处东野也审矣。而为其友者。独不以古义相处。反有慊于东野之有数公。则于死者何损。而其为后死之羞何如哉。区区窃自慨然于此。而顾非其人。又无其力。不足以有无于其间。惟兄仁足以及幽。义足以动人。而又居可为之地。有可为之力矣。是则今日任其责。恐不得以辞之也。愚意以为使筵臣上达。俾蒙恤典。又使诸处守宰之知此友者。另施匍匐之义。则可以葬之。虽付馀财供祀。亦或不难矣。窃瞷兄一言脱口。四方风动。诚能主是事。而致书遍谕。则孰不乐闻而愿附于下风耶。兄尝遇事活泼。未尝滞隅。此事实关同室。逼在目前。其必不待人言。而已自商量于中矣。朝绅中惟器甫。可以宣力于恤典。渠方带何职耶。藏事容或经纪。而渠在世时恒饥。人皆云其丧未必不作祟于此。况今渠已至此。八十老亲。满室稚少。将谁依而为命。此甚矜念也。韩文公哭房次卿而曰。若有鬼神。吾未死无以妻子为念。韦斋之丧。考亭先生。年方十四。奉母归依于二刘。古之朋友不独葬其人。恤其家亦如是矣。以兄泛爱亲仁之盛。岂不念及于此耶。

答尹瑞膺[编辑]

礼曰。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丧虞祔毕后。更设先丧虞祔云。此盖葬有前后而然也。此丧则同日合窆。虞祔亦当与后丧。而同日设行耶。

丧服小记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盖葬者夺情之事。古者偕丧。必先轻后重。先葬者。乃母也。葬母毕不虞祔。即治父丧葬父毕虞祔。然后为母虞祔。故云待后事也。朱子答人问曰。此虽未详其义。然其法具在。不可以己意辄增损。是则不宜同日设行明矣。沙溪改葬母。虞亦许翌日行之。其意可见也。然母之虞祔。准礼待父祔。似亦难行。今遵沙翁翌日行之语。以附得一书。为据之义。亦或无妨否。

斩衰在身。未葬前。不敢着齐衰。而葬后若行母祀。则亦服斩衰耶。非特殷奠。上食亦然耶。

礼云。父丧未葬。不敢变服。是则葬前。固不可变服。而葬后几筵。则各服其服可也。虽受吊。亦用各服。况馈奠乎。

十一月而练。即父在母丧。而妹婿家遭外艰于内艰未练之前。内艰练时。祝辞以孝子告之。则是以死待其父。以夫告妻告之。则既死之亲。不可书之于祝。何以则不悖于礼耶。且妹婿明年五月。即内艰大祥也。此时宜着白笠布深衣阕服。而或者以为此阕服之服庄置。以待外艰阕服时着之。则似好云。此亦不然。凡服已定于始制之日。既曰齐衰脱服。则不可复用于斩衰阕服明矣。士君子父母脱服。何许大节。而若是苟且耶。或云此说是矣。似欠变通。未知如何。

母丧中遭父丧者。虽十一月而练。以寓不忍死其亲之义。而祭不可无祝。祝不可无主。则不以子告而何以哉。虞祔既以孝子告之。则练时亦可知也。前后异观。不亦班驳乎。前丧服留备后用。此贫不及礼者之事。高明所论得矣。

父在母丧。大祥前祖先讳日。依礼略设。且无侑食。而撤几筵后。尚有三年之体。祖先讳日。亦一献略设欤。

撤几筵后。其子虽有申心终三年之事。而主先祀者。乃其父也。何可为其子申心。而一献于先祀耶。

与尹瑞膺[编辑]

从兄之小母有二子。其长子遭母丧。未逾旬而继没。今有长子妇与次子及长孙成长者矣。以承重之礼言之。则此长孙虽于其父在时。已制期服。而当依通典宋敏求议。因其葬改制三年衰。而盖承重二字。乃为祖考设也。其幷为祖妣三年者。亦以与其祖。配为考妣故也。妾祖母既不得与祖考伉俪。则承重之义行不得明矣。此议在昔老先生答收议䟽详矣。而区区盖尝与闻于函丈间矣。续问解。有慎斋同春两先生主张承重之议。而恐不如老先生之论为得其正也。是故。愚于此丧。不令其孙改制三年之衰矣。但丧虽微贱。不可以无主。大功犹可以主丧。则此丧之长孙。虽不改制重衰。未必不主是丧。而礼有妾母不世祭之语。则其为孙不祭之义审矣。今舍当祭之子。而以不祭之孙为主。既不安于礼意。而且此孙既为主人。则此孙之妻。又当为主妇期与大功者为主鬯与亚献。而服三年者之夫妻。反居其下。则亦甚臲杌矣。其祖母既有不世祭之贱。而此长孙又无承祖之重。则宗庶之礼。不得行于此人必矣。故莫若使其子为主。其妻为主妇之为顺耶。然世未有如是讲行者。自一人创行。亦甚僭汰。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答尹瑞膺辛亥[编辑]

所询为妻服。古礼则系在不杖期条。不杖期之不练明矣。家礼则勿论父在与父亡。通为杖期也。然备要多录不杖之说。故昔在戊戌妻丧时。从备要。不杖以行练与否。书禀于师门。则答以当练。故遵而行之矣。第妻丧实有三年之体。若去练祥禫。则乌在其为三年之体者耶。为母为妻。诚有间焉。而厌于父则同矣。然为母之杖。犹不以嫌。家礼所以变通古礼。无奈以是否。尤庵老先生答人为妻不禫之问曰。今之行礼者。一遵家礼。则无此疑矣。先生之意。似以不杖之说。为不然矣。况可许不练乎。○冠婚家礼云。大功未葬。亦不可行。则何暇论旁期正统之分乎。旁期葬后。世固有行冠婚者。而礼所不言。则恐不宜引此。以准于大功未葬之前也。从氏葬期。要不出季春。设或过期。沙溪先生曰。过三月。则虽未葬。当以已葬处之云。则尤庵以为合于人情礼意。夫岂不义而两先生言之。令㣧冠昏据此而并行于四月似好矣。

与尹瑞膺[编辑]

冠礼进退何居。当此国哀。未得先贤定论。自我裁定。已极未安。而大功未葬。礼有所戒。则亦难犯行。他人固不可。况今朋友之责。士林之望。在兄何如。而乃行违礼之礼于四方观感之地耶。思之又思。恐莫如前书所引沙溪之言为合于人情礼意也。所遭事久速。固不可预料。设或如所虑者。亦人家不幸而已。何可虑此。先自放过于其前。以取误礼之诮乎。为妻不杖期。既是古礼。则周公之经。谁敢间然。然后来变通古礼者亦多。而一皆升之。未尝有降之者。如子妇服舅姑期。后则为三年。舅姑服长妇大功。而后则为期。嫂叔初无服。而后则为小功之类是已。家礼之变通妻服。亦其一也。为母为妻之有间。愚亦已言矣。然其厌降之重。惟母为然。何者。家无二尊。如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而父母斋体同尊。同尊即嫌之所在也。故制礼者。严而别之。厌而降之。此亘古今不易之义也。至于父之于子。舅之于妇。尊卑异等。上下异序。异序故无嫌。无嫌故不厌。祖在父母丧。孙必申三年者。以其不厌也。是则子妇之丧。不以舅之在否而有所异同也明矣。然同一舅妇而在孙则不降。在子则降之者。其义何欤。唯以杖言之。父在为母降三年为期。何等厌屈。而犹不去杖。妇服舅姑。升期为三年。何等致隆。而乃曰不杖。或降者犹杖。或升者不杖。则恐不宜以此为断。以定此礼之得失也。盖古经所未暇。至后贤而义起者有之。则安知家礼之处此礼。不如右所陈。不由于义起而目之为未整顿之归耶。来谕以为父在父为主之礼。先生所尝眷眷者。父既为主。而亦可申其子之为妻练禫乎。此亦恐不然。祖在父母亡。祖主其丧。则是非父在父为主之礼。而何不禁其孙之申练禫乎。家礼之作。以略浮文敦本实为义。而实承圣远文弊之后。变通古礼。不止于此。非甚不通。则一意遵行可也。尤庵先生答人不禫之问曰。一遵家礼。则无此疑矣。李公直。曾以此禀于师门。则先生亦以遵家礼则好矣为教云。此盖渊源传授之论。非区区所创臆。幸加商量而回教也。

与权敬仲定性○辛丑[编辑]

昨书览否。即因来儿。伏闻兄仕履增重。且是日方登阉寺之皋比云。其传授旨诀。可得闻之否。好笑。闻伯氏遣状呈曹云。窃计其情势则固然。而第拟俟入城。当源源嗣音矣。此却瓮筭。殊为惘然耳。惠石相随到此。略加人工。峙之盆水。巉削数峯。真一奇山。典形虽小。其岩岩气像。自有颓波砥柱之趣。亦足以警人之随世浮沉而不能自立者也。昔在先丈莅丹时。尝理筇一往。得选山水之胜。每往来于中不忘也。今此石岿然在座隅。读书之暇。时一顾视。则恍然坐我于岛潭苍壁之下。石门隐舟诸奇。与挽舟戛戛。沿洄上下之胜。皆历历如在眼。此尤可爱也。独玆游如昨日事。而人事已成古今。令人俯仰而悲之也。才经礼曹殿㝡。便即脱直归乡。无由奉晤。可叹。须因便俯惠德音焉。

与蔡君范之洪○丁未[编辑]

积年阻阔。惄如輖饥。真非虚语也。谨伏问潦热。兄旅履何如。兄前虽不出。而辞外则无义。况为亲屈三字。实兄今日情势。故谓必肃恩。欲以一书。替侯于旅次。数昨专人探问于器甫,季章诸兄所。则兄已入城有日。而亦被召对。又有留待之命。既感圣上体远之诚。足以动众。而忝在兄从游之末者。其亦与有荣矣。累谕之馀。似不得草草。以如何语仰达。而温粹酬酢。亦有如垂栱故事否。恨不得奉扣也。弟忝叨一命。来守金陵松柏。斋居閴寂。尘嚣不及。恍有竹柏含烟之趣。鹿鸣禽噪。无非圣赐也。春末江上延额。必欲赴会。与兄周旋俎豆。少伸羹墙之怀。适与肃行相值。竟抛初筭。至今茹恨在中。闻延谥当在秋冬之交。其时可得无魔相会否。山颓未几。旧徒相继沦谢。晦甫公举。次第入地。顾此蒲柳。又将朝暮就木。每念昔年师友之乐。岂胜怆涕。而益自悼朽木粪墙。不可雕朽而止也。吾友才高学邃。年又较少。先师所尝期待于二三子。宜莫如兄与德昭。则善歌继声之美。当观于两兄。四方之责。安得以辞之。孔明所谓付托不效。恐伤先帝之明。真吾友今日之忧也。未知兄意以为如何。

答禹执卿世一○丙申[编辑]

扐月廿四日下复。迨慰迨慰。干姤以后。消息莫凭。矫首瞻咏。居然有目极千里之思也。即未审新凉。德履起居增重否。斋居之閴寂。远庵之幽闲。每仰到底清福。令人不觉意往而神驰也。近闻圣上有大处分。师门之诬快伸。实斯文世道之一大幸。天道回环。何至此之速也。丧马勿逐。自复之占。何其妙哉。自此益觉圣人之喜易有以也。自初三至八日事。瑞膺驰书来告。而自后都未闻知可郁。前示亲事变通云云。顾虽无状。猥从师友。粗闻信一字矣。揆以义理。岂复有他哉。惟是岁俭此极。沟壑将迫。以老兄之力。将何办得礼事。此以为虑。然礼无贫者废伦之语。自当随力为之。何必拘之于此哉。令㣧顷受中庸于公举云。内有贤父兄。外有严师友。其进益可量。甚贺甚贺。理气之卞。本不欲烦与别人酬酢。今又承老兄戒诲。敢不益加金缄。然所谓可忧者。莫知端倪。甚郁。

答李器甫度远○乙未[编辑]

夏初师席周旋。至今追惟。每以为非分之幸。意外惠札。远贲穷山。开缄疾读。完然上游颜面。惊喜之极。殆乎纸弊墨渝。而不忍释手也。因伏审霜凉。道履神相。起居增福。尤慰如渴之怀。缕缕自责。足见反身循理。不安少成之实。虽以文王之圣。犹不免望道未见之叹。况在学者而其有自足而能进者哉。夫为学次第切己工夫。圣贤言之详矣。其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者。迳路分明。指意平实。又有晦翁解说。玲珑昭烂。不遗毫末。读之晓然。如见父兄说门内事。终身由之。自有馀师。何可复假于蒭荛之一言哉。虽欲掇拾师友之緖馀。奉诵于乐取之下。而自顾卤莽而求于人者反重。则不几于芸人田之病乎。惟其䂓模展拓。必期于高明光大之域。志气刚决。必祛夫支离缠绕之弊。此则区区窃愿。加意于持养省察之际也。城市嚣尘。固不如山林寂寞之滨。然昔辅汉卿。身在都城俗学声利场中。而朱先生称其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昧。虽金华同门之士。亦鲜有见其比者。是则人之为学。不系于其地也尚矣。希圣希贤。大小大事。而士苟有志。则岂彼外挠之所得移夺哉。尚璧近与朋友数人。相守山斋。随分讲论。不无观善之益。而但不能专取一书。逐段精读。以是心緖支离。无个主宰处。与义理自不相亲。宜其践履涵养。都不得力。只恐因此荏苒。终不免小人之归也。

答李器甫戊戌[编辑]

中庸天命之天字。有以为非理非气。而主宰二者。此则枫溪金教官诚仲之见也。有以为兼理气看。此则李谘议公举之见也。愚则独以为专言道之天。不当杂气看。晦甫瑞膺。以公举之言为是。德坡成正言子长。以愚见为得。驰书印可者累矣。亦且反复于公举矣。如太极图注。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公举则以为太极。愚则以为阴阳。朋友中右公举者居多。而惟成子长。又以愚见为是也。卛性之谓道一句。亦有东西看之论。晦甫认为气质之性。诸议皆非之。而不肯回头耳。愚于数段。不无往复说话。而其言颇张皇。未易誊呈。奈何。孟子生之谓性章所论。皆以为本然之性。而愚独以为气质之性。此则发之久矣。兄曾于江上时闻之否。程子尝论孟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而愚言如是。公举则始疑而终契。瑞膺则始同而终异。开口张胆。终始力斥不已者。韩参奉德昭也。此段尤好商略。须十分精察。幷与前三段。而讨便开教如何。

答李器甫[编辑]

深衣付颂处。折剪三寸。而领广只二寸。其阔狭不同。若从此制。则两领之会。当为二寸空。而与下属裳处。亦相差互。何以则可耶。

深衣属领处。折剪三寸。然后方安二寸领。而无馀欠。两领之会。吻然不空也。盖两领会处。与负绳相对。领广二寸。而必剪去三寸者。以其一寸。当负绳缝馀之数故也。裳之属衣处。亦有一寸之剩。此亦当负绳缝馀之数也。加缘时。屈此一寸。纳于缘里。玉藻所谓屈积一寸是也。如是则两襟之会。亦吻然无馀欠。上与两领。一直相当也。凡言尺寸。皆指成数。补注虽曰裁入三寸。而剪时必于三寸之内。略存属领缝馀。方不失法。此不可不知也。

袭条。但未着幅巾深衣履。至饭含毕。乃卒袭云云。若以生人言之。未有不冠而飮食者。先着幅巾深衣后。设奠饭含。亦似未迟云云。

饭含。非飮食之道。乃不忍虚其口之义。此于檀弓。可考也。来谕。比之不冠而飮食。则无乃认饭含。为饭之含也耶。饭含毕卒袭者。亦非以饭含为急。窃恐理势然也。凡袭敛。必先首足。此袭深衣。所以在纳履后。而加幅巾。设幎冒。乃为一串贯掩首事。则安得不先实其口于掩首之前耶。

题主后。不即用韬椟。至反哭就位。始椟之者。朱子必有其意。而备要以为可疑。愚恐木主新成。神之凭依。未可知。故姑不加韬椟以俟之也。且奉主升车时。以魂帛箱。在其后。既入就位。又置主后。过初虞而始埋之者。盖疑其神之未及舍旧从新也。以此推之。韬椟不先用之意。尤可见矣。未知如何。

来示诚然。此处尽有精义。如题主则必使木主向圹。读祝则毕乃怀之。在途则必曰其反。如疑为亲在彼。其用意综密。有非常情之所可测度。以此推之。则至反哭入就位。然后始云椟之者。岂无以哉。愚尝以此。奉质于函丈。函丈亦以为沙翁之疑。果可疑云矣。

虞卒祥禫。并无参神。沙溪以为三年之内。孝子常居其侧。故无可参之义。丘氏补入。非家礼本意。然则有常侍之义者。不但无参神。亦当无辞神云云。

三年之内。虽有常侍之义。虞既用祭礼。则亦有间于尸柩在殡之时。如降神告利成等事。皆神之之道也。只去参神一节。略寓常侍之义而已。然则辞神之不去。恐无可疑。如何如何。

祔祭。若丧主非宗子。则丧主为亚献。主妇为终献。此主妇是宗子之妇耶。是丧主之妇耶。

祔祭。虽宗子主之。终是丧家事也。此主妇。为丧主之妇。似疑无矣。

答李器甫[编辑]

五常之德。今观所谕。实与鄙见相契。而谓言不同者。何欤。以天命之性。人与物皆同。而堕在气质之后。则非特人物所禀。有偏全之殊而已一条观之。岂高意欲以天命。属之于人物未生之前。故如是欤。此则愚固不以为然。而亦函丈已弃之论。顷年江上时。愚猥以幸甚二字。奉献于丈席者再。而此居其一。兄其不记存否。愚与德昭讲论说一纸呈去。试取览焉。愚果不分天命气质之异者欤。朱子答严时亨书。已与此中诸友讲之熟矣。何敢外是而论性哉。天命之天。高明以为有主宰。然后可以赋物。若以此天字。专作理看。则理无为。何以能主宰云。此亦似矣。然程子以为主宰曰帝。语类曰理极尊。故曰上帝。是则理果不能主宰乎。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夫威乎人而使人畏之者。其非主宰而何。而朱子释之曰。天即理也。今于天命之天。独不可作理看欤。若于此兼气。则乌有源头兼气。而性命不带气之理乎。故朱子于中庸或问。专以理解之。此可以一言而蔽之矣。愚见详在与公举别纸。而其言颇张皇。未暇誊呈也。动静说及生之谓性章。所论极是。可敬可敬。

参神之参。作参拜看。非愚之言。乃先贤之言也。此参字。与毋往参。参于前之参。同义云者诚然。而只以参神言之。则于大小祀。未有无拜之参神。如祠堂参神。在于降神之后。则降神时。已似参谒。而必特行再拜。然后方目为参神。此可见参神之自别也。且既曰常待。则何可复有参谒之义耶。

答李器甫[编辑]

示谕以参神之参。作参拜看。乃先贤之言。岂以退沙两先生。皆谓虞祭无参神。故如是云耶云云。

主人以下入哭。此三年内灵座前事也。故自外入诣灵座前必哭。如虞卒则启门后。又入哭。祔祭则质明入哭后。复有祠堂出主后。还诣灵座之哭。练祥则又有易服后入哭。此盖孝子随时致哀之节。乌得为每祭一参之例哉。且以入哭节次。与凡祭奉主就位后参神者。吻合云。此亦考之不详。如祔祭入哭。其不在奉主之前欤。参神者。大小祭祀间节目也。去参神一节者。三年内常侍之义也。作者用意。各有精义。而必欲强而同之。至引居家杂仪定省之礼。则尤觉其拖长矣。未知如何。

五常之德。以答韩德昭书观之。则实与鄙见相契。而顿异于江上时所论。为幸大矣。但来谕谓愚欲以天命之性。属之于人物未生之前。此似未悉鄙书云云。

五常说。顷年江上识荆之前。已有与德友书矣。至今鄙见。偶契于高明。则不必追议前日也。天命之属于人物未生前之疑。盖高明之见。实与鄙见相契。而反谓言不同。故求其说不得。乃有此惑矣。今承来谕。觉得洒然。可敬可敬。

答李器甫己亥[编辑]

参神说。高明谓以入哭在奉主就位后。与参神节拍同。执此认为参神。故愚引诸般入哭。以晓不必执泥之意。不图高明乃反以执一见教也。今以无仪之哭。而犹可以目之为参神。则辞神亦当如之。而其必有哭。又有拜者何欤。出主条则只曰。主人以下入哭。而其下不曰参神。辞神条亦曰。主人以下入哭。而其下特言辞神而别之者。又何欤。吉常之祭。则每祭一参。而只在奉主就位之下。三年之祭。则自出主至辞神。逐节辄有哭。以此准彼。同欤不同欤。以愚观之。则节节不相伦。而高明必欲以哭为参。终始梗说。几于守株之归。愚实未晓。其何以也。拖长二字。承此警诲。愧罪万万。然此虽略去参神。以寓常侍之义。而诸般仪节。终是祭礼也。杂仪晨昏之礼。省问安置。各有意义。又其唱喏作揖。亦非但哭无仪之比。则今引杂仪。以证入哭之为参者。其果精当乎。此愚所以不敢安承。而猥有所云云也。吾儒讲论。贵在商略。或相契合。或相参差。实亦前辈之所不免。而皆不害为天下之至说。今当直而勿有。姑附阙疑之义。以俟早晩邂逅烂熳同归之乐。何至以终难苟同。各守所见为期耶。卛性之谓道。所论大槩得矣。第离气质不得五字。主张太力。一篇宗旨。都不出此。岂高明微有就气看底意思欤。理气二者。曷尝有离合哉。朱子之言曰。太极离了阴阳。便不是太极。性离了气。便不是性。是则性与太极。亦可谓离气不得。而然遂以此认性与太极。为杂气底物事。则不是矣。今来谕曰。翼故当飞。鳞故当跃。下一当字。则固与能飞能跃有间。而如翼故鳞故等语。隐然有主以物底意思。且如行是道者。为循其性一句。亦恐非中庸之本旨也。夫率性者。道也。行道者。人也。以人行道。而为训卛性。则是道乃有待于人为。非自然发见之妙也。吕氏曰。使所得于天者不丧。则何患乎不中节乎。朱先生评之曰。吕氏说以人行道。若然则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以是推之。则来谕得失。庶可以槩见矣。故愚以高明之言。为有主以物底意思。未知兄意复以为如何。

答李器甫[编辑]

黄承旨璿在谪中。遭外艰。承讣差后。前头练时。当计日月实数。以承讣曰。行祭变服。而但几筵奉于京第。其慈堂与两弟奉馈奠。则谪中练祀时。用纸榜之外。无他道理。而初期日。其慈堂与两弟在家。自当行练祀如仪耶。嗣子在外而服又未满。则祝文当以谁为主而云小祥。亦无妨耶。初期日。嗣子虽不变服。而亦当别设一祭于谪所耶。抑只哭虚位而已耶。

所询黄承宣家练祥。系是变礼。是岂如璧谫蒙者之所可及耶。然此本区区所尝疑而蕴结于中者。敢不罄愚于好问之下。以为求教之地耶。夫在外闻丧者。练祥之礼。计成服日。至期月日实数为节之语。其详实在大全答曾无疑书。而沙,尤诸老先生。却皆以闻讣之日为期。先师亦尝主是说。而著之箚疑书。今高明所谓承讣日行祭者。岂亦平昔丈席间承受者欤。小子之愚。盖尝奉质于供洒扫之馀。而迨不能自释也。窃料闻讣日为期者。盖准忌日从始死之意也。家礼二禄。虽从简用忌。而忌祭实后世创礼。则古者练祥卜日之时。初不以始死为期可知也。凡服自三年至三月。莫不计年月实数。而不为成服者。必断之以不服丧。如成人不服其兄之丧。闻子皋为宰而服之。彼其初岂不知始死之日。特不为成服。故目之以不服丧也。且如曩时姜栎以问于玄石者观之。则其考丧出之日。自家与一弟方在死生关头。朝暮待天。而且在异室。故其家不忍通讣于其中。待其稍寻生道而始通。故丧出某年十二月。而成服于明年三月。世亦有病在床。知其丧出而过数月未成服者。此与成人本意则固别。而未成服则同也。此人练祥。苟可以始死与闻讣为节。则其成服前数个月。直是不服之日也。曷若据成服日准月数服之者。为安于人情。而不失为从厚之道乎。况成服日为节。乃朱先生定论。而闻讣日为期。则古无明文。此尤可疑也。今黄承宣。于初期日。当设位哭。而不变服。其慈堂与两弟。自当依先满先除之礼。改制功衰。而别设奠而已。待承宣服满。方设小祥。而以承宣主祝如礼所云云。祝辞在左而承宣方服练矣。但有一可疑者。长子与仲子。同侍几筵。则仲子先除无甚窒碍。而今长子在谪。而只有庶子奉几奠于京第。先小祥而服练。则亦当先大祥而服禫。是则大祥前奉几奠者。却无服衰之人。此实有丧后未有事也。愚意在家诸子。月数虽满。姑勿先除。待长子服满行小祥之日而服练。又于大祥亦如之。则庶几于事无碍。而亦不失从厚之道也。慎斋先生。亦有偕宗子除之之语。此于续问解。可考也。谪中纸榜设祭。恐非礼意。按家礼闻丧注曰。设一椅子。代尸柩设位。而哭如仪。但不设奠。若丧侧无子孙。则此中设奠如仪云。以此傍照。则谪中不当设祭可知也。曾见晦斋行状。有谪中居丧事。而只云朝夕设奠哭而已。无设祭之语。适无书册。不得检考。须觅详如何。祝文。在礼。宗子越在他国。则不得祭。而庶子庶子即众子也居者代之。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云云。宗法之严如是矣。今承宣家恐当遵此行之耳。第于初忌日。不当用小祥祝。玄石有别奠时以长子服未满。追行小祥之意。措辞告之。而再忌则无祝之语。仿行似好如何。

家礼大带条曰。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今人以其长。再围于腰。而谓之再缭。既曰。围腰而结于前。又曰。再缭之为两耳。则再缭。是结于前以后事。当属为两耳看。不当属围腰看。况下一之字。其意尤明。此必是一缭之为左耳。又再缭之为右耳之云。而特以缭字之义。与绕字同。故有所拘泥。而有此再围身之谬也。家礼及备要大带图。则幷画一围。而不作再围。此愚所以尤不能无疑者也。

大带再缭之东西看。自先辈时已有之。慎斋先生主为耳看。尤庵先生主围腰看。此于续问解。可按而知也。再缭二字。本出于玉藻。玉藻所谓士缁辟二寸。再缭之乃四寸者。明是再围腰。而家礼专用士礼。老先生所以必主围腰看者。良以此也。特以再缭二字。在于结于前之后。故一直看下。乃有属为耳之论也。苟于前字下。以乎代为吐。而以下段。作申言上段看。则再缭当为围腰之事。为两耳。当为结之之事。老先生之见计亦如是也。缭字。既与绕字意同。而又其承用自有来历。则玉藻与家礼。决不宜异看矣。之字。乃有力看底。当于此为句。不当连下读。此于围腰之义。何所迳庭。而云云如是耶。两图虽皆作一围。而家礼图则固多谬戾。不必据信。备要图。亦多可疑处。岂沙翁不自手是图。而使工于画者就之。故有以致欤。如何如何。

小敛后及迁柩后。俱有代哭。未详其义。

代哭。士丧礼注。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声而已云云。启殡后。实用初丧礼。故亦有代哭耳。

备要齐衰三月条曰。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妻。宗子于己为无服之亲。则固无贰论。而若为有服之亲。则当服本服欤。抑当服宗子服欤。且小宗在此论欤。

宗子齐衰服。必与之为绝族者。方有此礼。小宗则否。此于大全可考。沙翁问解。亦引之矣。

备要虞祭之具小注云。地产阴属。故其数偶。据此则果蔬皆当用偶数。而家礼图式。果六器。蔬三器。此则图式似误。而击蒙要诀。果用奇数。何所据耶。

击蒙要诀。果用奇数。盖取温公书仪及程氏仪矣。沙翁尝考礼记郊特牲而正之。所以备要与要诀不同者也。

备要卒哭条小注。朱子说以为今人居丧。与古人异。据礼废祭。有所未安。其下又一说以为妻丧已葬未除服。恐不当祭。既以亲丧三年内废祭为未安。而至于妻丧未除服则废之。此未可晓云云。

朱先生以废祭为未安者。盖指忌参小小祀。非谓四时正祭也。时祭受祚飮福等节。是岂衰麻人事哉。栗翁尝援引此说。而只论四时节祀及忌墓祭而已。不及于时祭。此亦可见也。沙翁之幷取废正祭之说。恐无可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