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冠岩全书/册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册十六 冠岩全书
册十七
作者:洪敬谟
1863年
册十八

[编辑]

武烈祠记[编辑]

万历壬辰。倭陷我三京。宣庙西狩龙湾。乞援天朝。神宗皇帝恻然愍之。兴师以救。兵部尚书石公星实赞之。帝以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李公如松提督辽蓟保定山东军务统三军出征。摠兵杨元,李如柏,张世爵以协将副之。癸巳正月。公自京师率轻骑疾趋平壤。破行长于牡丹峯下。收平壤而遂复三都。伟欤盛哉。乱既定。观察使李公元翼闻于朝。建祠平壤。上遣画师李臣钦图写五公之像以妥之。命曰武烈祠。初臣钦承命赴军门。请摸诸公像。提督坐椅许写。而以手擦须作髼松之状曰余相多和而少猛。须画作虬髯。臣钦如其言摸之。杨副捴纵理出口。横至颊辅下。忽折逆上过耳后。又折而下至颊辅前而止。左右皆然。杨之子私语臣钦曰大人有此奇相。或言贵或言不吉。莫能悬断。后杨果败于南原而受律。盖臣钦所画㝡为得意。华人咸称肖似云。丁卯之乱。只存石公李捴兵像。馀皆佚。代以木主。祠草刱于兵燹之后。数楹屋宇。寂寥荒凉。后二百一年正庙壬子。乃拓而大之。且以为复城之绩。虽藉五公耀兵之威。至如奋身先登。捣乕穴挫㐫锋。专由于参将骆尚志之功。请追配于五公之次。上可之。跻配之日。上命提督之五世孙仕本朝。都摠管李源。奉御制文。侑祭于六公。祭之日。皆以甲胄将事。列邑牧守之来会。王父以节按箕城。先修正堂。次构两庑。东曰崇义。西曰振武。广拓外庭建大门。夹以两庑。扁曰东注门。笾室牲厨祭井燎石秩然具备。且以为复城之绩。虽藉五公。耀兵之威。至如奋身先登。捣乕穴挫㐫锋。专由于参将骆尚志之功。驰驿具奏。请以追配于五公之次。上可之。命卜日跻配。遣提督之五世孙源仕本朝为捴管者。亲制文侑祭。祭之日。皆以甲胄将事。列邑牧守之来会者二十馀。儒武之闻风观礼者七千馀人。置参奉守之。春秋降香祝虔享之。噫东援之功。莫大于平壤一捷。而实基我东方中兴之业。至于今东土之人衣冠飮食保有子孙者。伊谁之赐。在邦人褒大之尊慕之。图所以永垂勿替者。廼所以颂神皇之恩而章诸公之烈也。余因是而有感焉。初石公之主议而神皇之命援也。中国之人。或以为失策。然公与神皇岂爱藩辅而忘中国哉。自嘉靖时倭奴数为中国患。或犯南京。或袭通州。北京遂震而诸将莫之能御。中国之耻也。今倭奴过海不数月。疾趋𬇙上者。将由义州而入辽阳也。诚使中国不出师则义州破矣。义州破则辽阳危。辽阳危则关内必不守。神皇之虑之也诚深而公之计之也亦熟矣。夫暴天下之师。战守海隅。不惮万里之远七年之久者。盖欲存藩辅以捍中国也。由是观之。神皇之兴师东援。乌可谓之失策耶。且李公之东征也。言者反以和亲讥之。公之未至。游击将军沈惟敬往说行长。公嫉其奸欲斩之。及行长退屯海上也。公犹进兵逾鸟岭而南焉。其志未尝求和亲也。平壤既复。欲乘胜以拒汉水。其弟如柏固止之。公叱曰沮我天子军事不得灭贼者。皆由于汝。盖公勇敢有大节。遇贼直前。不少逡巡。安能屈中国之尊而就和亲耶。方公之在汉上也。忿行长不归王子。立遣壮士娄安国入行长军中。夺王子而归。世皆谓王子赖和亲得返。而不知公之力。是亦公之威武振天下。而以倭之狡。莫之敢违。是岂和亲之功也哉。余遂牵连而书之。以明两公之志。破后世之疑。

故都沿革记[编辑]

箕城三朝鲜故都也。唐尧戊辰。神人降于太伯之檀木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箕子东来。至平壤而王之。是为后朝鲜。传四十二世。为燕人卫满所袭。满亦据平壤。是为卫满朝鲜。其孙右渠不奉诏。汉武元封二年。遣将讨之。分朝鲜四郡。以王俭城为乐浪郡。高勾丽长寿王自国内城徙都之。宝藏王二十七年。唐遣李𪟝。与新罗夹攻灭之。以薛仁贵镇抚之。及唐兵还。遂入于罗。高丽太祖初。以平壤荒废。徙塩州,白川,黄州,海州,凤山诸州民实之。为大都护府。寻改西京。光宗改称西都。穆宗又改镐京。文宗复称西京。留守置京畿四道。肃宗设文武班及五部。仁宗十三年僧妙清及柳旵,分司侍郞赵匡等反。断岊岭路。命金富轼讨平之。除留守监军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寻削京畿四道置六县。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龄等。作乱杀留守。以西京及诸城反。附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官吏。画慈悲岭为界。恭愍王设万户府。后改为平壤。本朝仍之。以观察使兼府尹。开营于平壤。置庶尹以佐之。舟车之所会。财帛之所凑。甲于诸路。屹然为䧺藩大都。曰王俭城以檀君而名。曰箕城以箕子而称。箕圣种柳国内。故或谓之柳京。汉武分置四郡。故亦谓之乐浪。曰西京曰西都曰镐京。皆高丽时所称也。平壤之号。昉于何时。而檀君尚矣。犹有箕子氏之遗风焉。至于今二千有馀年。称之以箕城。可谓盛矣。

箕城杂记[编辑]

箕城关西之一都会也。山川楼㙜之奇丽。城池庙宇之缘起。曁夫賸迹古事之资于谈咏者。感览会心。在在可纪。而意阔才疏。临毫渐滞。殊愧夫登高能赋遇物能名之才。为之三叹。至于子厚之柳州。苏公之海外。岂或仿佛其万一也哉。崇灵殿。檀君东明王庙也。自历代并受其始祖之祀。而檀君降于太伯之山。盖千有馀岁。而为阿斯达之神。故太伯阿斯达俱有庙而历代祀之。阿斯达之祀。上及桓因桓䧺。号曰三圣祠。平壤之祀以始都也。旧名檀君东明王祠。英宗乙巳。改赐今名。春秋仲朔。御香祝币自京师至。上亲署名。平壤府致粢盛羊豕备物。献官大祝。庶尹及儒生为之。礼成报仪曹以闻。置参奉二人守之。

崇仁殿。高丽显宗始立庙以祀箕子。号曰箕子祠。我太宗命新之。世宗又命文而碑于庭。万历壬子。依崇义殿故事。改号曰崇仁殿。官鲜于氏为监世授之。是皆崇奉其盛德也。鲜于氏春秋鲜虞子之裔而为箕子后者。载于韵府群玉于字部。书于纲目鲜于辅注。杂出於氏族大全后汉魏略翰墨全书。胡元时有鲜于枢者。遗赵孟𫖯震琴。其谢诗曰箕子之后多髯翁。才猷迈俗惊愚蒙。则鲜于氏之为箕子后明矣。鲜于氏之在中国者。既为箕子后。则在东方者亦是苗裔也。监者宗室之号。比古之子男。以奉其祭祀礼也。享用春秋仲朔而一如崇灵殿。甚盛典也。鲜于浃号遁庵。继阐洪范遗緖。启发理学。称关西夫子者也。十二岁读书于殿之斋室。昼梦有人引去高㙜岌然。上有白衣老人。威仪甚肃。令跪于庭。授诗一篇曰汝之观察使时在玄辐岘。以此持赠。惊而寤。援笔写之。似有神助者。问监司所在则果于玄辐岘试射。遂以诗献之。道其事。其诗曰上古玄鳦孙。生而生不辰。金销周火起。巨迹日月新。来斯教狐党。何人作真人。昔微神农氏。牛羊岂可驯。世荒人无识。恩忘己德负。尺坟残城外。孤祠对寒牖。今对群雁行。何数仲尼后。观察见而异之。闻于朝。月沙李公讽咏再三曰尺坟残城外。孤祠对寒牖之句。真神语也云。

文庙在崇仁殿西。万历己亥间。华人李文通善堪舆。言平壤有万年王气。宣祖命相地者三人。与文通相宅。自牡丹峰寻龙而下。文通至司仓北曰此吉地也。又南行至文庙。望海鸭山曰只欠此山属坤未方耳。若差东则王业无穷之地。岂可限以万年哉。即取笔画眼底山川曰远近峯峦。拱揖平壤也。一人曰水薄城下。得无欠乎。文通瞋目曰汝何知。金陵天下名都。古人诗曰石头城下泊。此金陵形胜也。书文庙南行阁西第二间北栋曰此建正殿处也。植木标其下云。

忠武祠。享高勾丽乙支文德。以本朝晋兴君金良彦配之。文德平壤石多山人也。仕勾丽婴阳王为大臣。隋炀帝大业八年。亲征勾丽。文德以数千疲羸之卒。当百万日滋之师。大破隋兵于𬇙浐之间。一日之中。七战皆捷。使蕞尔之邦。敌天子百胜之威。有如破竹之易。其功名勋业磊磊爀爀。可以轩天地蔽今古。而本史无传。金富轼仅得之于隋史。牵连纂入于三国史。寂寥数行。不足征其万一。甚可惜也。金良彦万户德秀之子也。德秀死于戊午深河之役。良彦北望痛哭。大书复仇二字佩之。募战亡子孙五百人。号曰复仇军。常戍郭山凌汉山城。甲戌适变。先登灭贼。策晋兴君。除泰川县监。以父仇未复辞不就。以白衣因戍边。丁卯之乱。入安州。虏围城急。谓其徒曰吾辈枕戈。惟贼是求。今可复仇。一死有所。可作忠孝鬼。皆应曰诺。及城陷贾勇登埤。杀贼甚众。主将焚死。益励气持棍。大呼直前。身被十馀创。死于池上。及收尸怒气勃勃如生。遍身矢镞得数升。事闻赠职㫌闾。其祖长炼亦战死于壬辰。朝廷命词臣撰三世殉节记揭诸门。肃庙戊戌配于是祠。祠在苍光山南。显宗庚戌。始享乙支公。赐额曰忠武。

乙密㙜在锦绣山顶。平坦敞豁。可以眺远。俯临北城内外。永明寺,浮碧楼俱在脚下。昔有乙密仙人来游故名。又称四虗亭。

万景㙜在西南二十五里东西江合流处。岸上突起高阜。顶平如盘。可建楼㙜。前临三江弯回。岛屿交错。通望殆近百里。远山环抱。峯峦奇秀。更胜于石湖。㙜东五里。有凤凰㙜。擅二水三山之胜。

大同门之内有风月池。周七十馀步。深十五尺。岛于中。上构画阁曰爱莲堂。桥于南。出入焉由之。处乎城市烟火之中而潇洒幽夐。每荷花盛时。箫管绮罗。多于池中之花。亦宜于中秋观月。锦绣山在北五里。为邑之镇。㝡上峯秀拔如花朵。名曰牡丹峯。

龙岳山在西二十八里。石峯参天。一名弄鹤山。下有寺冒山名。

斧山在北三十里。谚传有一勇将。以斧克敌于此故名。

苍光山在西南四里中城。谚传金富轼讨妙清时。妙清以稿艸盖覆山上。以示蓄积之富。故亦名仓观山。每岁端阳节。闾阎妇女下迨官妓。靓妆丽服。会于山下。竞秋千之戯。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出。檀板邱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杂药山在西十五里。山下有软土。万历甲午间。岁荒民饥。作饼食之。其色微绿微黄。其味不甚苦。驿卒不能步者食数片则能走。人皆奇之。后失其处。

长庆门外有清流壁。沿江十里。绝壁屏立。㝡为奇绝。

绫罗岛在大同江中白银滩北。周十二里。或称飞来岛。成川志曰永乐间。雨下七日。豆等滩岛漂流止于大同江。今绫罗岛是也。

酒岩在东十里。谚传有酒流岩石间。仍以名之。遗痕尚存。

桃李潭在大同江上流。潭上有顿义山者以渔为事。一日履薄冰逐鱼而杈。冰泮溺死。其女才及笄。闻父溺走哭。其尸不获。乃投水中。潭上之人奇而哀之。称之如昨日事。立碑以表之。

箕子宫遗基。在正阳门外。观察使李廷济表其遗墟。筑坛曰九畴。垣而门曰八教。立碑记之。

井田遗址在外城。世传箕子区画处。观察使徐命膺立碑记之。

箕子井在九畴坛旁。世传箕子时所凿。万历庚申。得古镜于井之东。背有东王字。皆以为箕子镜。参奉杨德禄为之铭曰。外圆内明。形天象日。西周纪元。东方颂德。明入地中。用晦其明。明不可息。箕子之贞。三千载隐。一朝而出。唯文与画。不磨不涅。龙盘五瑞。人祝万龄。岂唯仁寿。乃验销兵。人赖此物。始知东王。于阐幽微。不显其光。人士至今传诵。

内城石筑。周十六里。高三丈,或二丈。雉堞一千九百二十垛。东曰大同门。上有层楼。扁曰挹灏楼。下有瓮城。西曰静海门。上有楼。南曰朱雀门。上有楼。下有瓮城。北曰七星门。东北曰长庆门。上皆有楼。

中城在内城之南。周十四里。即古城遗址。旧有四门。古里门含球门今废。正阳门乙丑重建。独普通门尚在。上有层楼。万历癸巳之战。城中楼谯皆为灰烬。此门火箭猬集。岿然独存。天将异之。称以神门。

外城在中城南。周十里。有二门车避,多景。今皆废。世传箕子建都之初。筑城九叠。以防水患云。北城肃宗甲午。观察使闵镇远刱筑。周一千三百十八步。起自乙密㙜。城隅绕牡丹峯。过浮碧楼。属之本城。南曰转锦门。北曰玄武门。此地若为贼所据则内城危矣。今环峯而城。庶无窥觇之忧矣。世传旧城蒸土筑之。今观居城底者。凿土非斧斤不入。种树根拳而不深入。蒸土之说恐非虚也。且城底有石刻曰本城四十三年毕役。古人之不计功力而以坚筑为事可见也。又传筑旧城时。多发民丁。连衽列立。传取龙冈乌石山石云。此地岂无山石而必远求者。其意有在。丽太祖曰西京水德调顺。我国地脉之根本。然则古人恐伤地脉而然欤。其后筑城时。取石于军器署西松堂岘上钦浦脊。识者叹之云。

𬇙江泛月记[编辑]

壬子之秋七月既望。泛舟游于清流壁之下。拟苏仙之赤壁故事也。先登练光亭以待月。夕烟迷离。汀霭蓊蔚。萦青缭白。城郭峰峦。江渚林木。宛转如画。举酒属客。张乐以侑之。少焉月已吐矣。呼舟而登。木落山清。江鸣石出。但见上下绀碧。混为一色。月亦为微云所掩。解𥮘才擘。𭖎长风自西北而至。江流有声。云翳解驳。蟾彩炯澈。影入波中。正如玉浮屠横卧千顷。荡漾涟漪。觖而复完。遂乃放舟中流。溯洄于练光绫罗之间。星河皎洁。树影婆娑。诸山云物。呑吐于縠纹之中。为镜中之相相中之色。渔灯舟火。与月色上下。新秋雨过。江沱晩凉。于是爇炉炭呼酒枪。客有善棹歌者。倚舷而唱。使僮人吹箫。助之以觱栗胡笳。声振林樾。鱼龙出听。更命荡桨。随波下上。水气腾空。积为缟素。吾所登之舟。正浮在太虗空濛间。恍然如驭泠风游汗漫。浩浩乎飘飘乎不可得而状焉。缓声歌赤壁之赋。继而咏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之句。吟声寥亮。悠然有不尽之想。四座寂然而听曰坡翁正为今日道也。又曰今日之游。视坡翁孰贤。余笑而应曰世称赤壁之游。三善皆得。盖天时地胜人豪也。今余之卜夜泛舟。节届流火。月亦既望。天时敌矣。西望牧丹之峯。南眺含球之门。此天兵破倭处。视曹刘战场。势足相当。地胜匹矣。独于文章风彩。教坡翁独步宇宙。然以坡翁魁梧气节。为明时之逐臣。筑雪堂黄州城外。步及江皋。一斗酒谋诸妇人。舒其湮郁之忧而已。顾余则布衣鞋藜。游方之外。得以为采真之游。彼以舒忧。吾以赏心。舒忧者其辞放。赏心者其乐全。觉吾胜矣。且夫江山风月。本无分域。是造物者化成之妙。而余与坡翁之所共得。即吾西都江山。亦奚逊于吴江赤壁乎。遂大噱。杂以谑浪高吟。夜分露滴。回舟辍棹。归我兰桂之室。琴清月笼。

安陵记[编辑]

安陵关西之节度营也。勾丽曰息城。新罗曰重盘。高丽曰彭原。后改安州。本朝因之。仁祖丁卯。移设兵马营。以节度使兼行安州牧使。形胜则表里湖山。城池则内外壕堑。而捍门有四。东曰望日。南曰镇南。北曰玄武。西曰新兴。山川则凤德马头耸拔于东南。清川环于北城之外。唐人有言此江中流。有菩萨水如布幅而来。溯上流必有名山巨刹。故一名菩萨水。楼㙜则曰百祥楼驾于城北。曰望京楼处于节度营后。牡丹峯东南之绝顶。四望通敞。运筹轩之东别室曰望海亭。眼界辽阔。江流映带。无逊于百祥。清川之南岸曰相公亭。松林郁䓗。绝壁堑削。完平李相莅州时。乘小艇溯洄于江。啸咏于亭故名。古迹则勾丽时隋兵阵于清川江上。欲渡无舟。忽有七僧到江边。六僧褰裳而涉。隋兵见之谓水浅。挥兵争渡而溺尸满于川。水为之不流。因建寺列置七石。以像七佛。故滩曰误渡。寺曰七佛。勾丽王妃鹿足夫人一产十二子。以为不祥。盛于凾弃之。后唐将十二。各帅三千兵渡海来。夫人闻而出迎于野。结楼橹坐其上。招入十二将于楼下。先以十二乳试之。乳皆入口。又以十二袜赐之。袜皆适足。于是十二将惊拜而跪曰生我者父母。乳我者母。袜我者母。父母之邦。其可犯乎。遂筑行城而居之。称其地曰十二三千野。安之民懒于农桑。完平劝树桑于墙下田畔。又手植于七佛岛中。蚕绩之风自此始。遂号曰相公桑云。风俗则本州去箕都不远。礼义田蚕。始自八条之教。而后汉书云天性柔顺。易以导御。五代史云俗知文字。服丧三年。此风之正也。南史云国人尚气力。便弓矢矛刀。有铠甲习战闘。此风之变也。隋书云好尚经术。爱乐文史。以今观之。古昔遗风。犹有存焉。余于壬子重阳。携酒登百祥楼。楼据城上。俯临大野。野外清川逶迤演漾。抱野而缓流。江外诸山贾奇眩异于烟云杳霭之间。而毕呈于几案之下。至如村墟野垅黄畦绿塍。隐映远近。来牛去马络绎于前后。风景冠玆一邑。而与望京楼相伯仲。百祥如练光之佳丽。望京如浮碧之清绝焉。高丽忠肃王诗有清川江上百祥楼之句则楼之成其来久矣。而宋时使者为天子祷以百祥故名之云。噫昔在万历。朝廷凡有事。必遣诏使以谕之。王朝乃预选承傧之臣俟于境。因与诏使至安州之百祥楼。觞酒赋诗以为乐。今属国不见诏使为二百馀年矣。笾豆之坫。弦舞之位。与万历时无异。而有明衣冠既不可复见。则虽欲置酒楼上。与诏使作歌诗。何可得耶。百世之下。必将有彷徨于此而不能忘者矣。

多景楼夜话记[编辑]

冠岩居士客于箕城。将归终南。纶庵十三氏曰子行将发矣。菊醪新漉。桂魄初圆。若虗度今月则更不见箕城之月矣。余曰唯。遂以十三日至十四夜。谈诗于燕申堂。越翌夜乃与十三步上多景楼。妓娟爱携琴。知印凤权持壶榼以从。于时天清夜朗。皓月扬辉。下垂千点之星。斑斑照衣。既而人影渐稀。青天月正。移樽于楼上。觥筹既交。十三乃卷袂挥毫。先成七言二律。娟鼓琴以和。旋作求凤之曲泠泠醒耳。余亦和其诗为激楚之声。四顾无人。木叶萧萧下矣。夫余之游于此岁已周矣。日而游月而游。诗以游之于江山。歌以游之于楼㙜。而不适于意则兴已八九删矣。今夜之游。心神闲而境寂。杯酒未凉。秋气惹怀。诗以道其情。琴以通其神。纵论邱索。扬扢今古。谈笑之声。上摇星斗。恍若群山万派。趋蹲于前。而千尺之水泻其腋。其视前日之游。果何如也。始知今日之游冠于前日之游。而今日之后。更无如今日之游也。

寿康斋侍宴记[编辑]

上之十八年癸丑十二月十一日。耆社诸臣。考绩郞官。上法先王癸巳之例。令度支供宴床下。御制命史官。掌内部鼓吹以宠之。若曰。记昔我先大王尝于考绩之月。会耆社诸臣于便殿。书下殿㝡等第。临灵寿阁。祗拜两圣宝牒。诸耆臣进馔。馔用粥各品。礼成赐御诗。以粥字命韵。命小子及与筵者赓和。后二十年癸丑冬。元辅两大臣在耆社。皆逮事先朝之人也。起感于盛事。俾于耆社考绩如例。度支供煖饱之需。是日之会。议政府领议政洪乐性年七十六。领中枢府事原任议政府领议政蔡济恭年七十四。绫恩君具允明年八十三。行判中枢府事兼水原府留守李命植年七十四。前兵曹判书洪檍年七十二。判敦宁府事任希曾年八十一。艺文馆提学洪良浩年七十。知中枢府事尹坊年七十六。工曹判书边得让年七十一。议政府右参赞洪秀辅年七十一。前兵曹判书金尚集年七十一。前礼曹判书赵瑍年七十四。前刑曹判书郑存中年七十三。知敦宁府事宋济鲁年八十三。群老之年统计为一千四十有九岁。诗以宠之。兼寓祈祝之情。诗曰。善养猗欤忆两朝。玆年述事又颁粥。我家祈永于千休。锡福由来在敛福。于是诸耆臣拜赐欣耸。翌朝将进笺称谢。上亲受。命耆臣子若孙扶掖以入。厥明臣具巾服。随诣万八门外。趋入殿庭。上御寿康斋。元子侍侧。承史侍卫如仪。耆臣以次序立。子孙等随后。鸿胪传唱。耆臣四拜讫跪伏。读笺官跪读笺文讫。命就座。子孙等跪伏于耆臣之后。上教曰。老人入来已久。玆用宣馔。食馀各赐子孙。于是寿觞交举。渥颜华发。辉映樽俎。而莫不歌既醉之诗。颂湛露之恩也。遂三呼千岁。进谒于元子。元子各赐历书。亦及子孙。皆拜受而退。猗欤休哉。臣以布韦贱踪。当圣世寿考之化。衣被恩造。况仰瞻元子宫。日月之姿。身衬耿光。奚但为一时之荣。抑亦稀有之盛事也。臣祖荣恭纪。

进人瑞录记[编辑]

上之十九年甲寅九月二十四日戊申。千秋节之越三日也。御定人瑞录成。耆臣领议政洪乐性等。具笺以进。上御便殿亲受。先是上以是年。即慈殿五旬。慈宫六旬。旷千载一有之庆会也。月正元日。率百官称贺于殿宫。大覃中外。赐朝官七十以上,士庶八十以上及未八十而夫妻偕老者爵有差。凡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五人。乃召耆臣六卿以上。指授义例。汇为一书。以新雕聚珍板印布寿传。至是工告完。耆臣等俱以常服诣外阁。奉书函笺函于龙亭。仪仗鼓吹前导。由正门至殿庭。上具翼善冠衮龙袍出御寿康斋耆臣洪乐性,蔡济恭具允明,李敏辅,洪檍,洪良浩,金持默,赵瑍,边得让,洪秀辅,金尚集,申思运,郑存中,申应显,韩光綮,柳戆各率其子侄孙曾。入就位。乐性跪授书函。奉函官前典簿洪大荣,昌陵参奉具悌元公服对举。升自中阶。安于案上。上命除展卷读序文诸仪。乐性跪授笺函。奉函官前正郞李始源,副司正洪乐浚公服对举。升自中阶。安于案上。展笺官兵曹佐郞崔光泰,权晙公服对举笺案。进笺诸臣跪。读笺官副司果李相璜陞诣座前跪读讫。进笺诸臣四拜。上命耆臣中难于拜跪者。令其子若孙扶掖之。礼成。上引诸耆臣于前。时元子侍坐。上谓乐性等曰。今日卿等奉五百万之寿。来献我元子。予心欣悦当如何。乐性等齐声对曰。臣等俱以耆社之臣。手擎人瑞之录。进于文陛之前。而総絜此七万馀人之寿五十有馀亿。献我圣上及我元子宫。以是为华胥之纪年。为南国之龟历。为尧阶之蓂荚。绳绳子孙。卜之于是。穰穰遐福。准之于是。无疆维休之宝箓。亦以是为筹。而加以倍之。则为百亿千亿。衍而乘之。则为万亿亿亿。自玆以往。巧历不能数。臣等不胜蹈舞懽抃攒祝欣贺之至。且昨日之雨。连宵滂沱。而晓来天气和畅。云日清朗。此亦非偶然矣。上曰。黄发鲵齿。纷颙一堂。而総计子孙曾玄之从入者。优过百馀人。是亦足为太平盛事矣。济恭曰。登筵耆臣。皆年享期颐。位过卿月。而回巹回榜。又比比有之。此虽间世一有。犹且詑为异瑞。况二十馀人之多乎。人瑞录中七万馀人。何莫非人瑞。而以今登筵者观之。尤可谓往牒所未闻之瑞。臣未知诗人所称文王寿考之化。果可拟伦于今日否也。上宣馔于诸耆臣曰。此慈宫所赐也。为今日卿等之入来也。设此而待之。卿等须各醉饱。以其馀逮于子孙。可裹者裹去。与妻孥共之。以贲今日之乐也。诸耆臣起而谢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臣尝读其诗而钦艶于千载之下。不图今日身亲当之也。上命耆臣孙曾中未冠者。进见于元子。元子以糖果囊带之属赐之。诸耆臣以次进拜于元子。元子答拜。乐性等曰。元子宫周旋拜揖。动中节文。岐嶷之容。俨若天成。伏不胜欢欣万万。臣等逢此庆会。愿效华封之祝。遂三呼千岁。于是殿上下皆三呼千岁千千岁。上曰。今日之举盛哉。不可以无志。先拈一韵以唱之。与筵者皆赓联之。而耆臣赋古体。侍卫诸臣赋近体。耆臣子孙中六七岁以上。亦皆制进。裒成一帖。庸识人瑞之实迹可也。仍赐法乐一部。导之于家。噫。臣以韦布贱踪。遭逢千一之会。获陪尺五之天。与睹盛仪。猥参赓韵。未知虞廷之赓歌。柏梁之联诗。亦如此乎否。不惟辉映简策而已。抑亦导迎和气。贲餙太平之休象也。于是乎记其实而垂诸后。以视盛世稀有之事。臣祖荣恭纪。

人瑞记[编辑]

至治之世。百姓安而阴阳调。阴阳调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元气之所敷腴。太和之所浸𬪩。百神幽赞。庶物效灵。有若潏露之降于庭。文龟之浮于沼。凤之栖于梧。芝之荣于阶。往往詑为奇瑞。夫所贵乎龟凤者。为其寿也。所欲乎餐芝吸露者。为其使人寿也。今以长物之人。不餐不吸。如龟如凤。黄发儿齿。纷纷颙颙。太半是地上之神仙。则其为上瑞也。奚啻如龟凤芝露之物也哉。今年甲寅。我东之瑞年也。慈殿圣寿。恰满五十。慈宫宝龄。光跻六旬。乃于元朝。上率百官。进贺于殿宫。大覃恩域内。赐朝官年七十,士庶八十以上及未八十而偕老者爵人一级。过百岁者。皆超崇政阶。资穷及朝官七十而偕老者加赐米绵。于是朝野同庆。惠泽旁流。自岁初至六月。京外悉以名闻。汉城之五部一千三百四十九人。计年得十万二千九百四十三岁。华城一百八十七人。计年得一万五千七百三十九岁。松京一百二十人。计年得九千七岁。沁都二百八十二人。计年得二万一千八百二十三岁。京畿七千五百四人。计年得五十八万六千九百七十三岁。湖西三千九百六十五人。计年得三十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五岁。岭南一万四百四十人。计年得八十二万六千一百五十五岁。湖南九千九百八十六人。计年得七十八万一千九十八岁。耽罗七百二十七人。计年得六万一千一百二十八岁。海西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四人。计年得一百六万九千四百八十四岁。岭东五千三百七十人。计年得四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三岁。关北四千一百五十六人。计年得三十三万八千八百五岁。关西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五人。计年得一百三十五万二百九十七岁。凡五部三都八道年及格而资者二万五千四百九十五人。夫妻偕老而沾恩者四万九千六百五十人。総为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五人。而絜其年合而数之。得五百八十九万八千二百十岁。猗欤盛矣。唯我圣上抚煕洽而敷声明。诸福毕臻。至化旁达。陶一世于华胥伊耆。环东土数千里。咸沐仁寿之化。家家寿人人寿。时万时亿。伛偻引翼。贲餙太平之休象。斯诚往牒之所未有也。于斯时也。圣孝准海。洪恩覃野。七万馀耋艾之人。顶玉珥金。歌于衖而抃于衢。则可验寿考之作人。而实为王国之上瑞也。昔皇朝初。太仓州人有年百岁者。为建人瑞坊以㫌之。一人犹以为瑞。况此七万馀人之并世齐寿者。可不谓之瑞乎。是知圣王之瑞不在于物在于人。而咸颂我圣上至治之极也。

延禧堂燕礼记[编辑]

上之二十年乙卯六月十八日。即我惠庆宫周甲诞辰曁元子宫晬辰也。上称觞献寿。特召慈宫同姓十寸亲,异姓八寸亲与筵臣。晓诣万八门外。转入千五门。过寿康斋。由复道小径。入延禧堂外庭。慈宫临于堂内而垂帘。上与元子御堂之外轩。同姓亲领议政洪乐性等六十六人。序立于东庭。异姓亲光恩副尉金箕性等六十三人。序立于西庭。上与元子降阶再拜。外宾亦再拜讫。分班就坐。上教曰。今日之礼。所以祝庆也祈永也。而敬老贵老之义亦寓焉。咨乃与筵诸宾。长涵慈庥。共乐太平可乎。已而乐作进馔。上亲制乐章。使女伶歌以颂之。仍又教曰。卿等须各醉饱。以其馀逮于妻孥。以贲今日之乐也。诸宾等起而谢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臣尝读其诗而钦艶于千载之下。不图今日身亲当之也。上命八寸亲进见于帘内。九寸以下诣帘外。举名以奏。诸宾奏曰。臣等逢此千一之会。愿效华封之祝。遂三呼千岁。于是殿上下皆三呼千岁千千岁。上曰。今日之举盛矣哉。不可以无志。下五言四韵。各令赓进。慈宫赏赐诸宾有差。而于臣则荷包一,绣枕一。上又赐笔二十枝,墨二笏,纸二束。遂再拜而退出。猗欤休哉。惟我圣上当慈宫宝甲之载回。养以千乘之尊。颂以九如之诗。曁元子而舞尺衣之彩。帅诸宾而称万寿之觥。鲁侯之燕喜。汉宫之奉觞。岂独专美于古哉。噫。臣以疏逖之亲。获参鱼藻之宴。欣瞻慈庥被于八方而恩推人瑞。圣孝光于三代而准诸东海。满庭均醉饱之恩。匝域腾冈陵之祝。吾东方万亿年无疆之庆。自今伊始。而天保箕畴之颂。岂足揄扬其万一哉。臣祖荣恭纪。

华城记[编辑]

我正庙己酉冬。迁奉显隆园于水原之花山。移邑治于柳川。越五年癸丑。升留府。以尊体貌。置行宫以寓瞻依。于是乎因华为城。众心以成。乔山松柏。拱护增重。而四方为之会同。万代为之瞻仰。苟非大圣人达孝宏谟准于海而极于天。其孰能与乎此哉。今见城池之包络。实是天作之地。而正当三南之要冲。俨为畿辅之控扼。维亿万年地久天长。以拱护于仙寝。捍卫于行宫。而为京师之翼蔽。此实三代之盛所未有而于今刱睹者也。城之周凡四千六百步。总为十二里。城之体横长缓仄。类方春柳叶状。盖取地名之为柳川而城之。名曰华。以园在花山。取花与华相通。亦寓华人祝圣之意也。噫于今十五年之间。鼎湖之弓剑莫攀。豊邑之楼橹依旧。则於乎不忘之思。奚但居是城而朝暮指点者乎。于是乎详记粉堞之殊制。华构之宏规。以颂我先王冠百王之孝周万物之智也。

[编辑]

城之全局。向东开面。八达之山。屹为后镇。一字之砂。平作近案。中受大川。经其南北。四角俱高。八门相错。真是万年金汤之地。中国城制。必外内夹筑。此由野城之多故也。我东城址。多附冈麓。因利乘便。不费工筑。而天作内托。不用夹筑。其所殊制。即地势之异宜也。城高准二丈。山上则减五之一。皆以石筑。石皆取其长而纵布之。俾深其根。次以块石环根匝峙。众椎粉碎。实其罅隙。仍加捣筑。厚延半丈。次配以土。是为内托。通计城厚下可五丈。上收亦可得三丈。城制自底至腰。引而内之。其势若缩。自腰以上。引而外之。其势若𫖯。使城身自成圭形。而循址培土。约阔四五丈。通计周围为二万七千六百尺。作四千六百步。以里计之则为十二里有奇。城之门四。北曰长安门。南曰八达门。东曰苍龙门。西曰华西门。水门二曰华虹门,南水门。暗门五,敌㙜四,弩㙜二,空心墩三,烽墩一,雉城八,炮楼五,铺楼五,将㙜二,角楼四,铺舍三。幷计门谯雉铺㙜墩等所占地。为元城六分之一。城自北坪平地始。东起于龙渊之下。跨越大川。川之内截水拓沙二十五步。是为北水门华虹门之址。自川西稍迤近北一百二十四步三尺而为北东炮楼之址。周二十一步一尺。楼之西一百二十八步而为北东雉之址。周二十步。与北东敌㙜相连。㙜之周为二十二步一尺。遂转曲向西四十二步而为北门长安门之址。阔二十六步。其瓮城之围为五十五步。自瓮而西四十一步四尺而为北西敌㙜。亦周二十二步一尺。㙜之西一百五十六步而为北西炮楼之址。周二十二步。又自楼西九十步而为北隐沟。沟阔二步五尺。以引城外细渠。俾贮城内北池之水。自沟西三十七步而为北铺楼之址。周十七步。自铺西又一百步而为西北空心墩之址。周二十三步。转曲向南十五步四尺而为西门华西门之址。阔十四步四尺。瓮城之围为二十九步。于是平地尽而缘山而上一百四十六步而为西北角楼。仍其屈曲拓平冈脊之半。内作山托。又七十步而为西一雉之址。周十六步一尺。自雉南渐向崔嵬。至一百二十一步四尺而为西炮楼十八步四尺之址。楼之南一百四步而为西二雉十四步五尺之址。又其南九十步而至八达山顶。城自顶高。内辟八面弩㙜及二层将㙜之址。自此四十四步。其势稍下。至西暗门之址。隐折一曲。门阔一步一尺。复因其脊向南直驰一百二十六步为西铺楼二十步之址。又自铺南一百四十步而为西三雉十四步四尺之址。雉南九十步而为西南暗门之址。门阔一步二尺。其正南一麓直抽暗门之外。作甬道之址。长一百七十七步。阔六步。三面周三百六十七步。西南角楼华阳楼之址在其南端陡绝处。自暗门转曲向东。仍开南城之址。势稍崎岖。至一百一步而为南炮楼。其址二十步二尺。自楼而东。又九十步而为南雉之址。周十四步二尺。下至平地为七十一步。而作三门隐沟。沟阔四步。以导城内川西支派之流。自沟东四十步一尺而为南西敌㙜二十二步一尺之址。又四十一步而为南门八达门之址。阔二十五步四尺。瓮城之围为五十五步。自瓮而东四十一步一尺而为南东敌㙜。其周亦二十二步一尺。又二十二步而为南暗门之址。阔三步。自此三十步四尺而至南空心墩。其址二十六步。遂转曲向北七十三步而为南水门之址。截水拓沙如北水门之为而其阔亦二十五步。自水门之东过平地三十步而更起山上之址。其势颇峻。又三十步而拓作东南角楼之址。顶高而平。溯北绵延至东一雉之址。径六百六十六步。是为一字文星而城包其后。自角楼北五十九步三尺而有东三雉之址十七步。又一百二十三步一尺而为东二铺楼十五步三尺之址。自铺一百五步而为烽墩之址。墩出城外者周为二十三步四尺。墩之北一百十四步而为东二雉十六步之址。又一百十步而为东炮楼二十步之址。楼之北一百十步二尺而又开十七步之址。即东一雉也。自雉而北一百二十五步而为东一铺楼。铺之址十七步一尺。自此稍东转弯而北至东门苍龙门之址。其间为一百八十六步二尺而门阔十六步二尺。瓮城之围二十四步。自瓮头直北九十六步而为东北弩㙜。周十六步二尺。又西北折六十步而为东北空心墩。自墩后转曲而西一百五十步而为东将㙜之址。城因㙜后弯环而西为东暗门之址。其间高下一百六十六步而门阔又一步二尺。门之西少北稍高一百三十七步而为东北铺楼角巾㙜十五步四尺之址。又西转而下七十六步四尺而为甓城四十步之地。而其间北暗门占其一步。门东十八步。门西二十一步。自甓城西头北转。更高十九步而为东北角楼访花随柳亭之址。古所谓龙头之上。而龙渊在其北。自楼而西四十四步。山尽而为川。止于起处。此盖一城基址之大略也。

长安门[编辑]

长安门城之北门也。在行宫之左稍东七百八十步。门设内外虹蜺。内面左右。以城石之体大精炼者。作门傍石面。名曰武砂。左右卧长㙜石梯各二十三层。外面亦附武砂两扇。门裹铁叶具横扃。虹蜺盖板底画云气。内外虹蜺上加缶形武砂及二层长㙜。设漏槽各四。外面平女墙同内墙而阔则出东西墙外。至此高为六尺。以接瓮城上。小虹蜺列置垛口十。开方眼铳穴十二。东西女墙当中。各设小板门。墙内起楼二层。通高三十二尺九寸。上下各十间。下层内七包外五包而铺板为底。左右夹间各二。西夹第一间及东夹第二间。各设曲栏层梯。以通上层。而西则自北而上。东则自南而上。西梯下设箭门关锁。临御时乃开。上层内外并七包。正间及左右第一夹间。阔皆与下层同。并铺板。四面设板门。而三面皆画兽面。穿葫芦箭眼。内面则画太极。用三土丹雘。扁额知敦宁曺允亨书。上梁文我王考文献公府君奉教撰幷书。

北瓮城长安门之外城也。城书云瓮城随正城大小。状如半剖瓮。门上不建敌楼者。以有正城横立可御也。瓮自正门左右武砂各七步而起。甓筑为城。外面穿悬眼十六。内面设甓漏槽八。古制偏开一门。或左或右。而今取四辟八达之义。当中设门。以对正门。两门之间为十步三尺。石作内外虹蜺。两扉裹铁施扃如正门。盖板上累甓砖。上设五星池。五星池状如猪槽。留五孔大如升。敌以火焚门则可以下水者也。池上设女墙九堞。其左右各低一层设凸形女墙七堞。至接城处。又以半凸作层。各穿铳眼一穴。内面周以平女墙。瓮上尽铺方砖。左右端设甓虹蜺小板门。以通城上。门之两傍。亦设平女墙。

北城敌㙜二在长安门之左右。各五十三步。古制七十步立一㙜。弓箭火枪俱置㙜上。城书云今之城不必矢弹。虽枪筅亦上刺有馀。全仗高㙜。两边顾视。敌不得直至城下。又不能屈矢斜弹以伤我㙜上之人。略仿是制。㙜高与元城女堞齐。半出城外半入城内。有悬眼三。缭以凸形女墙。外三面十一堞。各穿铳眼。内面左右平女墙各一堞。虗其中而设石磴。以通㙜上。

八达门[编辑]

八达门城之南门也。在行宫之右稍东五百步。制同长安门。扁额知敦宁曺允亨书。上梁文奉朝贺李命植奉教撰。其胤松留冕膺奉教书。

南瓮城八达门之外城也。内外虹蜺。皆以甓成。设悬眼十二。瓮上外面左右。凸形女墙各九堞。馀同北瓮城。敌㙜亦如北㙜。

苍龙门[编辑]

苍龙门城之东门也。西南距行宫一千四十步。制同长安八达。而左右女墙内起楼六间。铺板为底。扁额判府事兪彦镐书。上梁文检校直阁尹行恁后罪死奉教撰幷书。

东瓮城之制。取古偏开一面义。筑瓮至城门之左。不接元城。不设外门。如京城兴仁之门瓮制。自门右六步而起。止于门左亦六步三尺。而与城不接处。其间为四步。内面石筑。外则甓筑。内设甓漏槽。四周以平女墙。外穿悬眼三。设女墙四堞。穿远近铳眼十四。瓮上铺灰杵筑。其南端设石磴。上通元城。

华西门[编辑]

华西门城之西门也。东南距行宫四百六十步。虹蜺门楼之制。幷同苍龙门。但左右石梯。转曲作层。扁额右议政蔡济恭书。上梁文弘提徐有邻奉教撰幷书。

西瓮城制如东瓮城。

南暗门在八达门之东七十九步三尺。向南稍僻。暗门者城之间门也。古制置间门于奥僻处。使敌不明其路。而人畜辎粮之收入城内者皆由此窦。塡土塞门则与城为一。所以备通塞而应机变也。因城而设石虹蜺。制如正门而稍小。门上设盖板。板上加灰。内外夹筑女墙而外设睥睨。不建楼橹。只实土被莎。仍通城上之路。门扇裹铁施扃亦如正门。

东暗门在东将㙜之西一百六十六步。居东向北。甓筑为内外虹蜺。可通一骑。门上铺甓。不建楼橹。只设五星池及一大圆女墙。如木战棚之制。左右各具睥睨。内面设平女墙。馀同南暗门。北暗门在东北角楼之东四十步。甓城之间内外虹蜺。亦以甓筑。门顶设圆女墙。制如东暗门。虹蜺间设石磴。入高出下。地势然也。

西暗门在西将㙜之南四十四步。即八达南麓之间。筑城转折。门则向北。自外望之。不知有窦。甓作虹蜺。内外设平女墙。馀同他制。而门在山腰。路出城上。于是门内砌石。自成方坎。设磴其北。以通上下明暗之径。

西南暗门在西暗门之南三百六十七步。实甬道所起而华阳楼之通路也。甓作虹蜺。上设内外平女墙。墙内建屋。是为铺舍。方一间。仍置温堗。四面设板门。外画兽面用丹雘。据高了远。宜于置卒报警也。

北水门扁曰华虹门。在访花随柳亭之西四十四步。光教大川横截一城。每当夏潦。辄有汎滥之患。筑城之初。先事水道。䟽而广之。设七间虹蜺石桥。跨川上七门。内外虹蜺之间。各竖左右柱石四。其虹蜺相接处。附蜻蜓武砂。当中加缶形武砂。仍铺桥石。桥上内外面设长㙜石。桥阔三十一尺长九十五尺。外面长㙜上设漏槽七。上累甓为堞。不设垛口。下穿方眼大炮穴八。上穿小炮穴十四。内面则只存长㙜而穿漏穴六。东西两端竖八面石柱。上刻螭形。西柱之北东柱之东。皆筑短垣。设箭板门。以通东城之路。桥上近北建楼六间。高出堞上。四面设分阁。而东西南三面附荷叶栏干。栏下绕甓为墙。虗其南当中一间。以便出入放射。制如炮楼。北面分阁外退。板上设战棚。板门下接甓堞。外画兽面。穿箭铳眼。丹雘以绿为质。不用真彩。桥下七虹蜺各设铁箭门。以索钩引两扇。贯出桥面石眼。施环加锁。门内两岸石筑高四尺。外石筑高五尺。上接城身。通高十六尺。此实川东川西相对转曲。为元城两头尽处。而与战棚左右相去各二十九尺。于是又设三垛女墙于左右甓堞之上以接之。扁额士人兪汉芝书。上梁文判府事尹塾奉教撰。

南水门在龟川之上。大川自华虹直流七百五十步而至龟川为一城水口。筑城至此。又作水门。与华虹对起。以导其流。驾石为九间虹蜺。设铁箭关锁如华虹之制。九虹蜺左右各竖间柱石八。跨以石桥。桥长九十五尺阔十九尺。内外面各设长㙜。内设漏穴五。外附甓砌。仍作长铺。不用木石。只累砖而平其顶。四壁而虗其中。铺长与桥齐。广居桥三之二。顶高九尺。上有盖板。铺之内足以容众数百。外面穿三层炮穴五十七。内面列虹蜺小门三。铺之顶铺砖为路。其外面设大圆甓女墙九堞。以当九虹蜺之首。穿铳眼三。穴间以方女墙八堞。亦穿铳眼一穴。东西两端又设平女墙以接元城。而又转曲向内。设虹蜺小门以通顶上之路。

东北弩㙜。在苍龙门之北九十六步。雉上筑甓为㙜。㙜高十八尺。甓筑之制。四方而剡其隅。蜂腰而削其势。引长出城外二十尺五寸。穿悬眼二穴。上设圆女墙。三面各一垛。外面两隅亦以圆垛曲折。并开方眼三穴。每垛左右夹以凸女墙亦一垛。内面两隅。以平女墙曲折。中设甓磴。承以石梯。㙜上铺以方砖。

西北空心墩。在华西门北雉之上。城书云砖砌三面空其中。中二层以板为楼。用木梯上下。多置空眼。以便窥觇放打佛狼机百子铳。敌不知矢弹之出自何方。今仿是制。因雉设墩。西北二面各开悬眼二穴。其上甓筑而空其心。上架以屋。纵横各二间。设上下厅板。以楼则二层。以铺则三层。每层甓面开狼机炮穴二十。上层甓面上缭以板门。各穿箭眼。上二层各开厅板。另盖一板。推挽开阖。以通木梯陞降之路。下层内面设甓虹蜺小门。

南空心墩。在南暗门东雉之上。其制一如西北墩。而小雉之东南二面。各开悬眼二穴。上设平女墙。每面置两铳眼。墙内三面各空三尺。以容兵夫之用技。当中而墩。甓筑而空其心。甓上架屋一间。不设板门。

东北空心墩。在弩㙜西六十步。城托之上女堞之内。仿辽蓟平墩之制。甓筑为圆墩而重匝之。内外圆之间空其心。周以二层盖板。皆使兵夫庇身。外穿铳眼。兼取其明。上穴二十六。下穴十四。上下盖板上。幷筑泥灰。自下层空心。由甓梯羊肠而上。则至上层架屋。其制六楹。缭以平女墙。穿上下炮穴二十三漏穴六。下层内面设甓。虹蜺小门。又于门东空心。截作温堗。方眼为牖。使守卒入处。

烽墩在一字文星上。东二铺东二雉之间。为行宫案照。四城既筑。设把守而责了察。以寓夫斥候之义。则远而火陆报警。尤为不可无者也。遂因凸城之制。置烽墩筑甓。高于城身之上。而引长出城外十八尺。如雉形而大。外面石筑五层。甓筑六十二层。穿悬眼二穴。内面屈作三层。第一层高四尺。上设五火窦。出女堞上六尺。炬口在腰。五窦之间列附女堞。两端转曲向内。三面具炮穴十八。下二层甓磴。阔各一尺四寸。高三尺馀。亦转折作三面甓城。穿铳眼十八漏穴一。由左右曲磴而上。以通炬路。磴各十层。两边磴端。连以甓筑之。屋覆以无梁之瓦。南北各一间。南则置堗。守卒所处。北则铺板。器械所贮。自墩身之入于城内者。至此两隅左右。长各十六尺。因其磴背作一方城。磴上亦设短墙三层。下连两屋。前面两间。甓垣与屋齐。当中设虹蜺小门。每夕于南一窦举一炬。东应龙仁石城山陆烽。西准本府兴天㙜海烽。外此四窦。非有警急。不可以火云。

西北角楼。在华西门之南一百四十六步。山上转曲处。建屋五梁。幷铺板作楼。四面平栏。上设板门。外面皆画兽面穿箭眼。内面则画太极。虗其西南一间。设层梯。北接楼上。东南一间厅板。下缭甓为墙。设温堗以处守卒。

东南角楼。在龟川上一字文星之头。城因山势到此陡绝。楼出城上。㢠临平野。其制亦五梁四间。幷铺板。设层梯于东檐之下。

炮楼凡五。其制如一。凸附城身类于雉。架屋而高齐于铺。三层而空其心。略似墩制。皆用甓砖。下阔上收。以寓古制。再突之势。而多藏火炮。上下俱发者也。地㙜上仍以甓筑。架屋五梁。引出城外三楹。而长高与梁接。厚与檐齐。外面地㙜上间置大炮穴石二。左右面置三石。甓坎内去地平五尺。上依甓。三面绕以铺板。开铳穴十五。又于绕板上十尺。乃铺三间楼板。楼上三面又开铳眼十五。而外面铳眼上。又穿箭眼四。左右面则近上穿甓设小板门。三外画兽面。各穿箭眼。门间甓面亦双穿箭眼。内面则因其城托全以石筑。其上设板门。阈内厅端虚。其方四尺。另设盖板。推挽开阖。承以木梯下通坎内。

北东炮楼。在华虹门之西。

北西炮楼。在北西敌㙜之西。

西炮楼在西北角楼之南。架屋三梁。阈内厅端。以甓为梯。馀如上制。

南炮楼在西南暗门之东。

东炮楼在烽墩之北。

北铺楼在北西炮楼之西一百二十九步五尺。雉出城外十九尺。架屋五梁。制如东北铺。而三面平女墙直接楼底。各开射炮穴。内面设木层梯。

东铺楼二。第一铺在苍龙门之南一百八十六步二尺。雉出城外二十三尺。穿悬眼一穴。上建三间长铺。高出女墙。东二间铺板为楼。不设门。甓内面一间。卧设木梯。三面直附平女墙。缭出铺板上。楼底各开远近铳眼。第二铺在烽墩之南。制如一铺。而一间铺板一间设梯。

雉凡八所而其实十六。上架以屋者谓之铺而铺居其五。空心而甓者谓之墩而墩占其二。上伏弩手曰弩㙜而㙜即其一。然则上无架屋。只有女墙者。是雉之本制。而今所谓八雉。与㙜铺相间。步武略同。古法五十垛置一雉。雉能藏身善伺。故取是象也。敌若来附城面。则我不能屈矢斜弹。而彼之钩杆已拔城根。苟使左右对雉丸镞交及。则飞楼云梯。亦何所施也。雉之制凸附城面。高与城齐。长阔约三丈。外面有悬眼一穴。其周围长短。随地因势。自有参差。大抵城多转曲。若遇角遇门。则自成雉形。以卫正城。所以计垛计步之不准于古也。

北东雉在北东敌㙜之东。与㙜相连。三面女墙分作五堞。各穿方眼三穴。

西一雉在华西门之南垛口上。亦盖以甓。西二雉在西炮楼之南。西三雉在西铺楼之南。女墙两端入元城内三尺。相对曲折而虚其中。如敌㙜内面之制。

南雉在南炮楼之东。女墙之制。与西三雉同。

东三雉在东二铺楼之南。

东二雉在东炮楼之南。

东一雉在东一铺楼之南。

中铺舍在角巾台之下三百二十步。铺在雉上则为铺楼。在城内则为铺舍。凡城外伏路之报警也。各自该城面应炮以报。则铺舍之卒亦应旗炮。此守城之约束也。于梅香洞第一脊。取其突然中高。建二间层舍。下置温堗一间。虗南一间。设木梯以通上层。上二间幷铺板。缭以板门。内铺舍在行宫后墙内左麓未老间亭之北。铺甓丹雘如中铺。

奉寿堂[编辑]

上之十三年己酉秋。建水原府治于八达山下。以其府衙仍作行宫。而正堂有御书扁额曰壮南轩。又曰华城行宫。又曰奉寿堂。乙卯春。上陪惠庆宫拜园所。进馔于是堂故名之。常时则使留守坐衙。堂之制七梁二十一间。内外行阁凡九十一间。旧建为四十三间。自甲寅秋。新建又四十八间。其新建则正堂东北隅。直连以北阁道。又东折而接于旧行阁。自阁道之第三间。连甍而西。是为北行阁。仍折而南。是为西行阁。与长乐堂后行阁相连。而自此筑短板墙东至重英门。接于长乐堂西北隅。实两堂后庭之分界也。正堂前面则中阳门之内。皆是旧建。而只北边楼上库之东平廊。与中阳门外北行阁相连者。并新建。中阳行阁南则实为维与宅之北行阁。北则自门内连建者十二间。仍折而南接于左翊门之左行阁。又于左翊门右行阁之南。新建二间。以接外整理所。上梁文判府事李秉模奉教撰。

长乐堂[编辑]

长乐堂在奉寿堂之南。近西相连。有御书扁额。堂制七梁十三间。温堗八间。北二间与奉寿堂凉房通。东西南三面俱有退轩。西面平栏上设分阁温堗。每间设障子。重房复壁。开辄洞豁。不用丹雘。由西南退楹连建阁道。以通福内堂之后行阁。自阁道第二间界以粉垣。设二小门。西曰多福。东曰长福。前面庭东有景龙馆。高如楼制。其下设板门。名曰至乐。以通奉寿堂南行阁之前路后面行阁。自奉寿堂西行阁连建九间。以接福内堂之西别堂。上梁文内阁提学郑民始奉教撰。

景龙馆[编辑]

景龙馆在长乐堂之前。五梁四间半。四面平栏。上设分阁。铺板为楼。下设三板门。即至乐门。不施丹雘。南北两边。连建阁道。北四间通奉寿堂之东南隅。南二间接维与宅之西阁道。幷铺板。扁额判书赵宗铉书。上梁文都承旨黄昇源奉教撰。

福内堂[编辑]

行宫内堂曰福内堂。五梁十八间。有御书扁额。亦于己酉刱建。其东南内外行阁。皆是旧建。而北温堗之西。又有旧建三间。甲寅秋仍其制连建五间。是为西别堂。并具前退。自此又折而为西行阁。南接于旧行阁。其北端则与长乐堂西行阁相连。上梁文礼曹判书闵锺显奉教撰。

维与宅[编辑]

维与宅在于福内堂东行阁之外。五梁八间。庚戌春刱建。扁以隐若轩。第一间前退。仍作拱辰楼一间。后面连甍而折为西。附舍五间。并与北附二间。凡旧建十六间。甲寅秋仍其旧而增葺之。改排温堗四间半。而于北附二间。又排温堗以连之。又其北附以延晖门一间。其西檐附以退楹。接于正间凉房。又转曲而西。连作阁道。以通景龙馆之南牖。实西附舍之北退也。乙卯春改额曰维与宅。是为行幸时小次。左右行阁。并于丙辰夏新建。左边北行阁十三间。右边南行阁五梁二十二间半。其西端北折为四间半。接于正堂之南嘉鱼门之右。前面行阁并旧建。而重修者唯南端温堗二间。即是新建。而北端空廊二间。设宾曦门。以通外整理所。扁额参议柳师模书。

洛南轩[编辑]

壮南轩之北。旧有得中亭。庚戌御射后命扁者也。甲寅秋。移其亭于老来堂之西。广拓其址。仍建洛南轩。轩制七梁十四间半。楹内外铺板。而楹内则上设藻井。左右及后楹。并设分阁。后退设荷叶平栏。转折而通老来堂。四面檐阶上并铺方砖。前面及东面皆用甓砌高四尺。以双丝炼石纵横缘餙。前面当中有三间步石各三层。正间左右设卧长台。左右夹间各附云刻大隅石。庭之东北有小池。方二十五尺。周以石砌。中有小岛。池北设翠屏。又其北筑短墙。设小门。至轩之前面。继以红箭板墙。直西二十六步而止。墙下有趺联列如屏。从便开阖。接于西墙之头。有摆立旗鼓之事。则洞撤树塞。以广庭除。西墙之内有藏春阁。即是旧建。而亦以翠屏为界。扁额知敦宁曺允亨书。上梁文吏曹判书沈焕之奉教撰。

老来堂[编辑]

洛南轩西一间之后。连甍南折。为五梁七间。是为老来堂。厅一间。与洛南轩隔一障子。前面退楹幷铺板。缭以荷叶平栏。北接洛南后退。南通得中亭。并施丹雘。檐阶铺甓。庭东遮以粉墙。当中设甓虹蜺小板门。名曰难老。其北端檐阶上又有单扇小门。名曰歌风。堂之扁额。左议政蔡济恭书。上梁文上护军丁范祖奉教撰。

得中亭[编辑]

自老来堂连甍西折而为得中亭。奉揭御书扁额。檐内有小退。设平栏。承以板门。重遮风雨。阶前有御射㙜。上铺方砖。温堗之东。铺板二间。又其东低二尺。铺板及温堗。其南边退楹一直相连。以接奉寿堂北阁道。并不施丹雘。亭之西附以三间。又南折四间。与奉寿堂西行阁相连。上梁文王考文献公府君奉教撰幷书。

未老闲亭[编辑]

未老闲亭在后苑西墙之内。旧所谓六面亭也。路由得闲门。可以眺览景物。

新豊楼[编辑]

行宫之外三门。上层曰新豊楼。己酉所建。而初名镇南楼。甲寅秋。刱置南北军营于楼之左右。仍以行阁附于楼。分作两翼。其外面各接于军廊。又改楼扁曰新豊。重新其丹雘。出楼下十九步。有新设石桥。即红箭门内御路也。亦名曰新豊桥。上梁文右议政尹蓍东奉教撰。

访花随柳亭[编辑]

访花随柳亭。在甓城西北十九步龙渊之上。即东北角楼也。光教一麓。南为仙岩。又西迤数里。止于龙头。向北开面。龙头者即渊上斗起之岩也。城至此而为山野之交。水汇于下。达于大川。此实东北隅要害处。而控长安接华虹。掎角相须。以制一面者也。遂缘厓而城。据岩而楼。扁曰访花随柳亭。东西三间。中置温堗。北附一间。南退半间。而西一间又引长二间。南出退外。制如曲尺。缭以平栏。上设卍字锁窗。温堗四面。亦具卍字障子。堗面与铺板平。南东北三隅。五折八角。各架纵横短梁。甍桷参差。卷抽屋上。鹫头交簇。而当中三节甁桶。缥缈高耸。东北平栏外。又循檐铺板。危压城头。遂重设交栏。外施战棚板门十六。制如屏叠。上开箭眼各一。下穿铳眼各二。内面画折枝。正间藻井。荷叶为质。东北交栏下城面甓穿上下铳眼十九。铺板下西南亦缭甓为墙。而墙南设甓虹蜺小门。东退栏下亦设板门。以备藏兵射放。如炮楼之制。正门南檐砌甓为㙜。削石缘边。㙜高四尺。上铺方砖。可容耦射揖让之礼。㙜上西北各设高栏层梯。以通亭上。㙜下东南两面亦设四层步石。其南十一步筑短垣设箭门。扁额知敦宁曺允亨书。上梁文左承旨李书九奉教撰。

角巾㙜[编辑]

角巾㙜在访花随柳亭之东一百三十五步。即东北铺楼也。地势突然㝡高。俯压龙头。城书云雉上架屋谓之铺。所以庇伏雉之兵夫也。雉出城外。架屋五梁。铺板为楼。七楹三间。高出女墙。三面皆用甓砖。墙内重筑甓磴。高止栏底。甓磴上下穿方眼铳穴漏穴。楼上四面设板门。外面及左右各开射眼。内面设甓梯升降。上梁文判书金载瓒奉教撰。

华阳楼[编辑]

华阳楼在甬道南端。地㢠而擅占形胜。楼凡六间。南设缭栏铺板。三面设板门。北设分阁。阁外铺方砖。上梁文奉朝贺徐有臣奉教撰。

迎华亭[编辑]

出长安门北距五里许。芰荷洞之口真木亭之下。截川筑堤。名曰万石渠。自乙卯秋。贮水开湖。仍起一亭于南岸之上。俯鉴泓渟。平临膏沃。登观之胜。可擅畿南。亭凡八间。北纵二间温堗。南横二间铺板。三面及温堗之后。皆退以半间。缭以荷叶栏干。温堗四面。皆设琐窗障子。西设大门。南设小门。周以方垣。丙辰秋驻跸时。命扁曰迎华亭。仍作留守交龟之所。留守赵心泰书额。判官洪元燮撰上梁文。

西将台[编辑]

西将㙜在八达山顶。登临眺望。八方皆通。石城之烽皇桥之水。如置衽席。一城缓急。四壁虗实。若指诸掌。环山百里之内。凡有动静。皆可坐而制变。遂筑石为㙜。上建层阁。前面㙜石四层三阶四级。左右分立大红桅杆。下层阁制九间。中一间铺板为底。缭以荷叶平栏。后面设分阁。楣上奉揭御书扁额华城将㙜四大字。四面各引长一架。四角各附一架。幷铺方砖。外楹圆柱十二。承以八面石柱。上层一间。四面设交窗。亦铺板为底。仍作下层盘子。即藻井之制。其西北隅用层梯以通上层。屋上当中竖三节甁桶。自㙜上至上层宗梁。通高二十一尺。㙜后筑八面弩㙜。武备志云弩㙜上狭一阔。㙜上架屋。制如战棚。内容弩手。今仿其制而稍异之。不架以屋。㙜则八面削成孤耸。高十二尺。地㙜上砌甓为面。剡石为隅。上加长㙜。设凸形女墙于七面。穿铳眼。虚其正东一面。设九级石梯。㙜上铺方砖。当中又筑方㙜。上梁文左议政蔡济恭奉教撰。

东将㙜[编辑]

东将㙜在城之东北间。仙岩一脉。弯抱梅香之洞。仍其中脊负险。乘高通望南北。襟带东城。真一城之胜地。元戎之先据也。遂筑㙜三层。下㙜前面筑以杂石。仍设短墙。通高十二尺。中㙜石筑高七尺五寸。折其高之半。稍退四尺。又作一层。以便铳手藏放。当中左右设卧长㙜。塡土而平之。由下㙜直上。不碍骑走。中㙜左右分立大红桅杆。由中㙜而上。有三间步石五六级。左右附卧长㙜。夹间左右附云刻大隅石。上㙜石筑高五尺八寸。上建二十间广厦。三包八雀。楹内外及四面檐阶。并铺方砖。左右设分阁。后楹当中设三层平栏。高置温堗一间。其左右一间低一层铺板。各设二层平栏。又其左右一间低一层铺板。缭以窗阁。北边檐阶上加一层甓砌。是为射㙜。后面城体如张弓。因其内托而筑纹石㙜。㙜上后接女堞。过玲珑墙而下。至上㙜之右中㙜之左。各立一小门。止于下㙜。左右附行阁。前面遮以短墙。接于左右门廊。墙外广治操场。上梁文直提学李晩秀奉教撰。

万石渠[编辑]

万石渠在迎华亭下。截川筑堤。贮水设闸。以兴灌漑之利。周回一千二十二步。上深七尺。下深十一尺。堤长七百二十五尺。南起于土岸。北止于石厓。因其厓而凿作水口。以通流泄之路。跨以木桥。号曰如意桥。阔与堤脊齐。仍作辇路。又于南头起堰处。设一水窦。剡木如井栏之机。横竖叠植。方穴贯通。以导灌漑之路。内面设闸。横施十四层隔板。常加关闭。封之以土。自内望之。不知有窦。及至灌漑之时。开板放水。适其多寡。其下蒙利之田几千顷。是之谓大有坪。

龙渊[编辑]

龙渊在北城外。形如半月。周二百十步。深六尺。中有小岛。地上城角。有访花随柳亭。亭下之岩古称龙头。可作钓㙜。池西设石刻螭头。水盛则由此吐出于华虹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