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斋先生文集/卷七
朝天录
[编辑]世宗嘉靖十八年〈中宗大王三十四年〉己亥闰七月十七日。赐宴。礼曹判书李龟龄,参议蔡世英,都承旨申瑛,奏请使权橃,冬至使任权。参宴。正郞朴世豪,佐郞安忠达,沈通源。
二十二日。刑曹判书丁玉亨,参判郑顺朋,参议林鹏邀饯于慕华馆。卫将徐寿,千令,李济同参。
二十三日。告行于领相尹殷辅,左相洪彦弼。柳溥宅。右相金克成来见。
二十四日。往见兵判梁渊,四宰成世昌。道遇梁公。吏判柳灌来见。
二十六日。方物封裹。
二十七日。拜表到延曙。昏黑。察访洪俌以兼任来候。宿高阳。兼任交河守卞应梦出待。
二十八日。到坡州。牧使赵世英对饭。仍向瓮幕。谒奠皇甫公墓。到东坡宿。李硕干从。
二十九日。晴。早食时发。到天寿院。与书状官暂歇。到开城。硕干辞去。冬至使。以祖坟致奠后到。留守宋𡏊,经历金应斗以推考不出。都事金洪,教授朴元谦来谒。
八月一日。晴。食后。与士经往游满月台。留守,经历,都事,教授亦参。晡时。还馆。
二日。晴。蓐食早发。留守先至太平馆邀入。元继蔡凶问来。酒一行而罢。由青石洞路止宿金郊驿。江阴县监张世纲,察访洪俌只候。
三日。晴。到兴义馆昼点。牛峯县监洪胤玄祗候。金岩驿道上。见进贺使先来通事。书状柳公权。六月十七日。死于北京。元继蔡。七月二十四日。到通州卒云。到平山。主守赵附隅入谒。
四日。晴。平明发。行到宝山川边卸马。茶后。至葱秀山看碑。抵安城馆昼点。夕到龙泉。瑞兴府使尹思任出待。新溪县令尹嵩老来见。仍宿。
五日。阴。临发。会坐江亭暂设酌。昼点于剑水。马上逢小雨。至凤山宿。文化县令尹磻老,广岩万户李弘来设酌。安岳郡守姜世琛,主人郡守权福手亦参。
六日。晴。晓。往深驿子赍书状二度来。其一。天使求地志事。一则云卿职任事。食后发行。至怪石院。茶后。到簇锦溪。舟渡入黄州。牧使奉承完,判官崔琼,训导高梦弼祗候。都事陈复昌亦来。与冬至使及书状官。登广远楼设酌。〈云卿。郑士龙字也。〉
七日。晴。留以忌不出。午登广远楼看楼题。副使与都事牧使。往簇锦溪。夜深乃还。
八日。晴。将发。都事陈复昌来谒。酒一行而出。牧使,判官亦参。到楮卜院。茶后。抵生阳馆。中和郡守李轩,大同察访全翰祗候。
九日。晴。早发。到栽松亭。茶后。至大同江。监司金麟孙。出迎亭子船。张乐设酌。又以两船载妓乐。中船乐止。则两船乐作。更迭为乐。此旧例也。溯流而上。登浮碧楼设酌。庶尹,判官亦行酒。夜阑而罢。监司,两使皆乘轿。妓乘马秉烛歌舞。工人行且奏乐。亦古例也。路上再行酒。宿大同馆。副使载黄州妓来。
十日。晴。朝步上快哉亭。览天使诗。晩食时又乘船。沿流而下。设酌张乐。晩到车避门。登咏归楼又设酌。初昏罢归。设乐前导如昨。灾伤御史吏曹正郞任虎臣。自中和到。同舟而行。
十一日。晴。监司以忌斋不出。食后。饯御使于练光亭。察访及庶尹金鼎臣,判官黄承宪同参。待教李洪男〈洪男元继蔡之婿。为迎丧而来。〉来过。以服不参。酒后。登览大同门风月楼。还馆。
十二日。晴。午后。监司登快哉亭设酌。冬至使气不平先出。夜深乃罢。
十三日。晴。早食。监司出大厅饮饯。追到门内而罢。茶啖于道此味院。申到安定馆。顺安县令成伟,永柔县令具希庆祗候。
十四日。晴。早食。骑马先出。茶啖于通灵院。申到肃宁馆。肃川府使尹抃来候。食后。与冬至使及书状官暂设酌。府使,察访同参。嘉山训导李寿庆来谒。
十五日。晴。早食发行。东辅以赴举事。向顺川。昼点于云南院。到安州。暂憩于东轩。茶后。乘轿往百祥楼。副使,书状官,主人朴良俊,评事宣宪设酌。俄而进贺使文仲。自定州来会。同坐楼上。夜深而罢。〈文仲。李芑字。〉
十六日。晴。留。进贺使向肃川。乘轿往衙内。日暮。还客舍。
十七日。晴。牧使先到晴川江。饯别于楼船。抵广通院昼点。博川郡守李世兴出迎设酌。发行。舟渡嘉山津到郡。
十八日。晴。早发逾鸟别岘。到纳清亭。定州判官徐庆千率妓来迎。申到定州。牧使安汉俊入谒。元同知之柩来。
十九日。以雨留。
二十日。晴。设酌于大厅。晩发到云兴。郭山守崔彦英来候。薄暮到林畔。宣川郡守赵应纯祗候。
二十一日。晴。朝暂设酌。与冬至使,书状官同坐。郡守,察访亦参。饭后发。行到车辇。铁山守以丧舆差员出。兼任龙川守金世翰出候。茶后。至良策宿。龙川守亦来。
二十二日。晴。早发。昼点于所串。义州判官边仪来候。午发行。牧使金公奭出待松山亭。点马李颐亦来。日暮入城。宿于聚胜亭。因酒不平。
二十三日。晴。留。气不平不出。东辅自顺川来。
二十四日。晴。留。气不平不出。牧使来问。
二十五日。晴。主牧来。东辅中初试榜。夜深来。〈进士参一等第二。生员二等第三。冬至使子任重臣亦参生进试。〉
二十六日。晴。气困不出。
二十七日。晴。谢恩使尹世豪,朴世蓊。书状柳智善越江。午时入来。皆会于聚胜亭。
二十八日。晴。食后。与冬至使任,书状尹点马。李同会看进献马。午与谢恩两使,冬至使,书状,二主牧点马。判官,察访设酌于聚胜亭。夜深气困先出。
二十九日。晴。饯谢恩两使于大门。移处东轩。
三十日。晴。与副使点马。书状,主牧。共登统军亭设酌。申还馆。
九月一日。晴。食后。往清心堂。观冬至使与牧使棋。
二日。晴。初昏。牧使来话于东轩。
三日。晴。发行到鸭绿江边。主牧,判官点马。设饯筵于江浒。未末。乘舟越江。到西江点马。牧,判又皆来慰饯。将夕渡狄江宿。
四日。晴。晓行军。过汤站见庙堂。宿燕子岩。汤站指挥遣下程来馈鸡猪。副使出待。
五日。晴。过凤凰城。逾双岭止宿。指挥遣人馈物如前。答礼亦同。
六日。晴。行军止宿于通远堡下。
七日。晴。晓行军。中路入人家暂歇。宿壁洞。
八日。晴。早发逾高岭。过天水站。逾青石岭。抵三岐止宿。中夜雨作。
九日。晴。发行渡三流河。至冷井秣马。申至辽东怀远馆。大人等以迎御史事。往海州卫已数十馀日。镇抚高嵩,康振,宋臣等来见。
十日。晴。送镇抚宋臣。往海州卫告大人。气不平不出。
十一日。晴。大人遣外郞一人来报。气不平不出。
十二日。晴。气仍不平。势难骑。令通事崔世瀛买车于西馆驲。两大人自海州卫还来云。
十三日。〈缺〉是日。遣通事崔世瀛,军官权孝常。送人情于摠兵官家。
十四日。晴。送人情于掌印大人陈善家。大人请砚面及笔墨。送摠兵官遣下程。冬至使及书状官待送。气不平不出。
十五日。晴。早食后。副使及书状官率下人。诣都司见官而还。李应星押唐人赵云。诣太仆寺及各衙门而还。钦差阁老太学士翟銮。以巡察边镇事发来云。是日。遣通事崔汉恒,军官李从孙。致人情于三大人徐府家。二大人陈善致下程。以气不平不出。
十六日。晴。遣通事朴叔男于八里站。催出车辆。徐大人亦致下程。如前答送。序班李承华来见于馆。气不平不出。
十七日。晴。是日。冬至使与书状官。赴宴于都司。气不平不往。
十八日。晴。车辆未备。不得发。镇抚高嵩及宋臣。争伴送相斗。都司以林凤改定。
十九日。晴。辰发行。秣马于八里站人家。过驻跸山。至鞍山宿。驻跸山。乃唐太宗征丽时驻跸处也。两使皆乘车。
二十日。晴。发行暂歇于土河铺。至海州卫。止宿载城驿。驿下有水。名曰沙河。河之南北有路。昔本国使臣朝贡南京时。由此路达于渤海。登舟涉海至南京云。
二十一日。晴。早发。昼点于萧家屯人家。宿牛家庄。雨雪。夜作大寒。
二十二日。终朝雨雪。伴送林凤。自辽东追及。车辆不得整齐。留一日。
二十三日。晴。平明发行。过新铺至三丫河。河即辽水。昼点于庙堂。涉舟轿。夜深。至沙岭宿。
二十四日。晴。发行。昼点于平洋铺烟台下。宿高平馆。
二十五日。晴。早发。车辆皆落后。将米袋载马。发行向盘山。盘山十五里许有大沟。车辆不得渡。皆下车。载车卜物。或担或负。至盘山。夜已半矣。
二十六日。晴。发行。过东岳庙至广宁。初昏入外城门。中门已闭。不得入。令李应星,黄孟贞招守门人。不答。不得已入人家。籴米炊饭。崔世瀛艰请于备御指挥处。开门而入。夜已深矣。
二十七日。晴。遣李应星见都御史刘漳于其家。御史亦遣下程。给人情而送。进贺使李芑护送序班黄锦。因留此。闻行次。使家人来问。求毛靴。适乏。许笔墨而送。又遣李应星往摠兵官家。东辅亦往给人情而还。
二十八日。晴。出迎恩门。又过北镇庙。至闾阳而宿。夜半。圣节,钦问两使先来通事宋璟,金硕砺等来到。本月二十一日。自北京发来云。
二十九日。晴。早发。止宿于十三山。见有放鹰捕雉者。
三十日。晴。是日。渡大凌河。昼饭于河边。又涉小凌河。至驿馆而宿。
十月一日。晴。发行过松山。至杏山驿止宿。
二日。晴。暂歇于塔山城外人家。夕至连山宿。
三日。晴。大风。发行。昼点于宁远卫城外人家。至曹家庄宿。
四日。晴。发行过小阿。宿于东关。
五日。晴。早食发行。涉六州河。夕至沙阿宿。
六日。晴。昼歇于石河铺。至高岭止宿。是日。逢圣节使郑世虎,钦问使李清,书状官白仁英于道。下车暂话而别。
七日。晴。早发。路遇分司户部郞中。登欢喜岭。望山海阙长城。日暮不得入城。借宿于城外人家。
八日。晴。冠带将一行人入城门。分守兵部主事诸燮,守备指挥赵仁。具大牢。率官人及儒生。往祭于关王庙。问之则乃关王生日也。祭毕还入城。行礼于主司厅。一行人皆呼名点入。出西门一里许。宿迁安驿。分送人情于两处主事。又遣人致书册墨及香封。指挥亦送人馈下程。
九日。晴。发行。过红花店。西南望秦皇岛。岛乃秦皇求仙驻跸处也云。又过昌黎县地方。暂歇阳河边人家。夕至深河驿宿。
十日。晴。发行过十里铺,横山铺。至抚宁县。驿舍颓圮。借宿人家。
十一日。晴。发行。涉洋河。过绿洋铺,卢峯口,兔耳山。少歇于北流河。河之南有寺。名曰云山。秣马于双王铺。暮到永平府。乃古孤竹国。山川秀丽。城郭高壮。甲于他处。入自城东门。出由南门。人物繁盛。闾阎栉比。高楼杰阁。辉映相望。士大夫之家。皆起旌门。以金字题额曰某年进士某云。崇侈无比。出城外。止宿于人家。是日。于中路给扇买鱼。味甚鲜好。
十二日。晴。发行渡滦河。秣马于赤峯铺。是日。路逢锦衣卫千户及永平府守备指挥。自府至三十里许。遥望层峯叠𪩘。耸压西北。有古城周匝山麓。所谓孤竹古城也。夷齐庙在城内。府官一年三往祭之云。○夷齐庙在滦河上流土城中。城门书孤竹城。下书仁贤旧居。中门书敕赐清节庙。东西小门。一书天地经常。一书古今师范。内有楼门。门楣书上古逸民。下书伯夷叔齐。楼上巨碑。未遑登眺。内庭有阁。刻孔孟曾三圣赞言。为三碑鼎立之。阁门书孔孟称贤。庭之左右碑阁。时人所述。内有神门。书明朝庙祀。围以石栏。铺以大砖。塑像俨然。赡拜肃然。左右立庖厨长廊。庭亦有碑。庙后墙门。刻古贤肇迹。门内楣书滦河上流。内构揖逊堂。左右立斋明之廊。后筑清风台。台上采薇亭。亭门有二。东书高蹈风尘。西书大观寰宇。入门渐高。又有二门。左书百代山仰。右书万古云霄。倚亭举目。极为洞豁。河中小岛。新刱孤竹君庙亭。东有下河之门。凿岩为梯。边树木兰。扶执上下。下步冰上。仰见层壁。
十三日。晴。早发。过拗爷山黑城子铺。秣马于蠎龙桥前。又过榛子店。拗爷山西麓有大刹。名曰拗爷寺。俗传昔有人。有子不顺。父言一切不从。父教以之东则之西。之西则之东。其父患之。尝卜地为身后计。临终恐其子不从。语其子曰。吾死。须葬于山顶。俄而死焉。其子感悟。乃曰。吾常不顺父教。罪已多矣。临终之训。不可改也。遂葬山顶。后人刱寺于其所卜处。即所谓拗爷寺也。抵丰润县永济驿宿。
十四日。晴。早发涉还乡河。过高丽铺。夕至玉田县阳樊驿。高丽铺。问之未详。
十五日。晴。过古树铺。秣马于石河桥。逾神山岭。渡五里河。夕到蓟州渔阳驿。乃安禄山节度处也。南有大海。际天无涯。雄峯巨岭。矗立三面。真雄镇也。古之幷州。州之镇山。名曰崆峒。
十六日。晴。发行过龙池桥。歇马于公乐驿人家。段家岭铺有二女。年才十五六。被彩衣骑大马。按辔徐行。行数步。跃马而来。于马上起舞。或以手攀马鬃。横载而驰。倒首于鞍上。两足向上。千变万殊。倏忽如神。观者如堵。争以钱购。两使皆停车。分给扇柄。夕至三河止宿。是日。行边使武英殿阁老兼兵部尚书翟銮。自真定府起程。白牌至。声震一路。
十七日。晴大风。发行。过泥窝铺夏店驿。税马于雁郊铺。又过赵里铺。未至通州十里。道傍有寺。名曰观音。因大风。河水未冰。且不得舟渡。宿于寺。是日。闻㺚子四百馀人随后而来。恐相遇中路。欲及通州。因大风而止。
十八日。晴。早发至潞河边。河水既冰。皆下马步涉。至城外。借人家而宿。主人姓名孟倬。我国使臣。自前皆借宿。家甚豪侈。任士钧,郑耳龄,姜显之。皆赋诗与之。冬至使亦以诗赠之。〈士钧。任枢。耳龄。郑顺朋。显之。姜显也。〉
十九日。晴大风。发行到皇城。由朝阳门而入。至玉河馆。寓东照。即东馆也。见千秋使尹思翼,书状官李万荣。礼部尚书严嵩被驳不仕。不得行上马宴。以此滞留云。
二十日。晴。令应星呈报单及奏文于鸿胪寺。
二十一日。晴。免朝。五更诣阙。于午门外行五拜三叩头礼讫。诣光禄寺食饮赐酒馔。还至午门外。行三叩头礼而退。是日晓。见有槛置生虎于午门外者。其一大虎。二乃豹也。问之。乃伊王所进也。是日。诣礼部见堂。例也。而尚书尚不仕。故不得进拜而还。
二十二日。免朝。闻尚书出仕。诣部。尚书及左右侍郞皆来。因大风不坐堂。故不得见。尚书之驳。皇帝不允。故严嵩是日。谢恩而出。
二十三日。免朝。诣礼部。三堂上皆坐。以次陞阶。行再拜礼。仍跪呈表文讫。亦以次而出。见主客司郞中许伦。令应星将奏请事。告于郞中曰。我国宗系事。永乐元年,正德十三年,今皇帝嘉靖八年。累次奏闻。奉圣旨准他改正。至今未见成书。我国君民。悯郁罔极。望大人备细磨勘。以解一国之悯。郞中曰。知道。又语曰。将此宗系事。累次奏禀。烦渎上国。极为皇恐。且数千里上国之境。憧憧往来。弊亦不赀。今愿终事而归。郞中曰。知道。朝廷必好为之。其各退去。令应星献冬至方物于主客司。又令押马黄孟贞验贡马。
二十四日。晴。大风。免朝。食后。见提督主司施千祥于北馆。遣应星于龚,华,薛三天使。龚天使出见忻然。因问主上及世子起居。答曰。康宁。次问郑士龙为何职。答云。为刑曹判书。又问苏世让。答以好在。历问金谨思,金安老,许洽,许沆好在否。答云。谨思,安老,许沆已死。洽则窜外矣。曰。何罪。答曰。应星适丁忧在外。似闻以不谨获罪。又问曰。汝是御前通事。何来此耶。答曰。我殿下为缘宗系奏辨重事。特差陪臣。又差臣来耳。因告曰。国王以大人不忘小邦。陪臣之来。每赐临问。曲加款恤。不胜遥谢。只把扇帽。聊表远敬。答曰。多谢多谢。因曰。陪臣之到馆。辄往访问者。亦以不忘殿下盛德。恒存景慕。如见殿下耳。且曰。自余奉使而还。将汝国礼乐文物与中华无二之意。已奏达朝廷。每与士大夫语及朝鲜。则吾未尝不称叹。传播士林。使中国之人。皆知汝国之美耳。答曰。大人不遗小国之意。国王常感激不已。大人之褒奖小邦。至于此极。实吾东方之幸。一国之民。莫不感戴。应星又将宗系奏辨首尾详告。因请曰。前日大人之奉使小邦。殿下已将此意面语之矣。伏望大人照顾。以副我国王之望。答曰。已详知矣。但朝廷多事。会典纂修。停住已久。奈何。然奏本已达。必好为之。吾亦为见礼部堂上言之。其奏本誊写送来。因设酒馔。令子弟对酌云。又诣华天使家。亦出见欣然。引入后厅。不许跪拜。但令相揖。应星固辞。强拜之。亦问殿下世子起居。皆答如前。因问苏世让好在否。答曰。安好。因告曰。殿下于前日陪臣洪慎之还。既承川扇与华笺。李芑之回。又承惠绢。不胜遥感。无以为报。只将扇帽。聊付微诚。答曰。多谢。又设酒馔对酌。应星又告奏请事。答曰。我已知之。且云。皇华集未见旧集。后可幷付来云。又诣薛天使家。天使适出。其子薛一举出见相揖。引入内厅。设馔馈酒而送。一举形容端正。年甫弱冠。文名藉甚云。是日。薛天使自公所直来主司厅邀见。即冠带往拜之。礼讫。亦问殿下世子起居。答曰。康宁。又问苏世让,崔演,林亨秀,严昕等安否。答曰。好在。仍告宗系奏请事。曰。奏本已下乎。答曰。未下。曰。礼部必善为之。但会典之设。停之已久。然见礼部堂上。当为恳说。
二十五日。晴。免朝。平明。往朝天宫。参冬至习仪。书状官病不往。薛天使遣家人来致下程。
二十六日。晴。免朝。冬至使往朝天宫。参冬至再度习仪而还。
二十七日。晴。免朝。献冬至贡马于御马监。钦奉圣旨。祗受天麻著。依请行贺冬至。则以朕皇妣未越小祥。权辍。且朕亦得小著些寒有日。卿等勿再请。宜遵旨行。
二十八日。晴。免朝。遣李应星将赍来物件。送于龚天使。适不在家。又往薛天使家。天使迎入后厅书堂。对坐受物件。又将苏世让所送物件。天使曰。苏赞成在远不忘。连致土宜。益谢。摩挲砚面。玩之不已。令其子一举对酌后。将川扇二手,帕一件,唐梨四介与之。应星叩头而出。是日。翰林院检讨黄廷用。因提督主事求见使臣。直来房外。即出见。相揖而立。因言曰。闻宰相等寓馆。欲见仪表而来耳。且问科举岁年及历仕近久。皆以实对。仍问科举程式。良久谈笑。相揖而出。是日。龚天使来主司厅求见。与千秋冬至两使进拜行礼后。令应星将奏请等事语之。答曰。前往尔国时。国王书给宗系事。吾常置几案。为贤王何忘焉。习仪时。见尚书已悉言之。且朝廷礼重。尔国必有天恩。终当辨白。勿疑。又问宗系事。累蒙圣旨。迄未见成书。一国忧悯。今修会典时。列圣明旨载录与否。凭考磨勘何如。此虽曰史局。而会典曾已刊行天下。今之纂修。非秘密事。凭考磨勘。恐无妨。天使答曰。其他纂录事多。故会典纂修。以圣旨缄封已久。今难考索。然当次次纂修。其时尔国纂修项下事例。可以分明载录。勿疑。又语千秋使曰。宗系事。终当辨白。尔先往尔国。转达国王。是日。遣通事崔世瀛于礼部。探问覆本与否。
二十九日。晴。免朝。遣李应星于礼部。告郞中许曰。宗系覆本。未见发落。而进献贡马与方物。久在空馆。窃所未安。郞中答曰。我看奏本已详知之。但先圣祖训。在后子孙。不可容易轻改。虽有累朝圣旨。不过添录而已。答曰祖训圣旨。安有轻重。既有累朝圣旨。是亦祖训。郞中答曰。此事不可容易为之。当与尚书议为之。
十一月一日。晴。免朝。令通事崔世瀛。领奏请方物。献礼部。
二日。晴。令通事李应星。赍御送扇帽及苏世让所送等物。送于华天使。天使出见。馈以酒。因问奏请事。礼部何以处之。答曰。近因部里多事。尚未覆本耳。伏望大人转告尚书。以副我殿下之望。天使答曰。我近亦多事。未得往见尚书。今明间。当为见尚书。委曲说之。是夕。令家人来致下程。
三日。〈缺〉免朝。是日钦赏来。
四日。晴。免朝。五更。冬至使与千秋使尹思翼。各率一行人诣阙。一拜三叩头于午门外。诣光禄寺受宴。还至午门外。亦拜叩头而出。是日乃冬至后日也。阁老以下。亦于午门外。一拜三叩头。是日。令李应星送华天使家。致下程回礼。天使喜谢。仍出周易大全六卷。具匣与之曰。此册付与先还陪臣。转达殿下云。夕。龚天使令家人来致下程。给人情而送。又令通事许聃。呈开市通状于通政司。礼部主客司外郞王相,马证,李学夔等。执笔吏也。以奏请事来索人情。各给白布等物。外郞不肯曰。宗系改正。尔国之大事。人情何若是略少耶。又加给砚面。
五日。晴。免朝。送应星于礼部。使探问覆本事。仍见郞中。郞中曰。汝国奏本。今日始禀堂上耳。星又告曰。此系一国莫大之事。国王昼夜未忘。特差陪臣。来乞圣恩。望须通查前后奏本及累朝圣旨。备载首末。斯速覆奏。以副我王之望。郞中曰。我已悉汝意。前后奏本。亦已查考详知之。因出我国付大明会典一册。指示之曰。汝国之所愿改者。此一条也。此本祖训条章之言。而移录于会典者也。祖训则在后子孙。虽千万年。不可加减。当叙入于会典事例。可也。前日。虽奉有送史馆采择圣旨。祖训不可擅改。非史官所自擅书。其时该官。不能详察而矇眬至此。我当与尚书详议为之。应星又告曰。累朝改正圣旨及今皇帝明旨。亦合改正。且重修会典。已经十有馀年。史官想必改书。望大人考诸史馆。则可以知之。今此奏请。固知烦渎。此系辨诬重事。今若未蒙准请。则我殿下必期于得请而后已。答曰。朝廷新设之事多矣。有一事则添一录。其本草尚未就正云云。令世瀛往致回礼于龚天使家。
六日。晴。免朝。是日。凌晨诣阙。以下马宴。往会同馆。千秋使以上马宴亦往。尚书先入。俄而太监麦福亦入。尚书率臣等西向行望阙礼后。与太监南面而立。率下人行再拜。礼讫。分东西而坐。众乐幷作。杂戏俱呈。行宴礼良久而毕。太监与尚书。入馆内少歇。尚书还出。率使以下。又行望阙礼如初仪。与太监南向而立。使以下拜辞。退立庭中。太监先出。尚书继出。即进跪于阶上。令李应星告曰。宗系奏本已下。而未知发落。伏望通查累朝圣旨。以副我一国君民之望。尚书曰。我已悉知之。不须更说。我当为尔覆本。令应星又告曰。若题本发落。则陪臣欲速还报。答曰。知道。我当速图之。
七日。晴。免朝。与千秋使冬至使率一行人。诣阙谢恩后。还馆。食后。国子监谒圣入观。庙中位版。题先师至圣孔子之位。庙之中门内。左右有石鼓。皆以青壁筑坛。置鼓于其上。殿前皆以白石作阑干。周回前面。壮丽无比。然彝伦堂及东西庑。无一儒焉。
八日。晴。免朝。千秋使率一行人。诣阙辞朝。尚书不坐。是日不得发。
九日。晴。免朝。千秋使诣礼部辞堂。还馆即发行。令应星,崔世瀛,鱼叔均往礼部。探问奏请覆本。则郞中许伦。即令下吏将覆本草来。示应星等。其略曰。旌别淑慝。圣王御世之大典。称美不称恶。亦孝子慈孙之情。有不能已者。馀不得见。
十日。晴。免朝。遣通事崔世瀛于礼部。取告示榜文而来。序班徐充。以千秋使护送向辽东。来馆告辞馈酒。序班任景和,府司晏曦亦来参。
十一日。晴。免朝。遣通事李应星,崔世瀛于礼部。誊书宗系覆本而来。李应星等摘题本内缘系夷人之语。请许郞中曰。本国用夏变夷。有自来矣。今见题本。有夷人之语。窃所未安。望大人酌量何如。郞中笑而答之。即禀于尚书。改夷人二字为外国云。
十二日。晴。免朝。
十三日。晴。免朝。下宗系覆本于礼部。礼部外郞等。赍圣旨草本来馆。其略云。奉圣旨。是皇祖大训。不敢别议。该国奏词幷奉列圣明旨。此后纂修。宜付录之。仍写敕示王。即给其人布扇等物。是日。遣应星于龚天使家。即迎入中堂。应星告曰。前日为进门庭。未谒而退。故今更进谒耳。天使曰。宗系覆本已下否。应星对曰。时未下耳。覆本之下。应星未及知。故答之如此。天使曰。覆本若下史馆。则吾为其任。当为殿下尽力详录。汝归达汝国王。且曰。吾自奉使尔国而还。景仰国王之心。须臾不置。况国王亲嘱宗系之语。丁宁在耳。虽不有此。吾何忘焉。况今奏请。适值机会。成事必矣。应星告曰。重修会典。于今十有馀年。迄未见成书。望大人速考秘阁之书附录幸甚。答曰。自朝廷整理别项书籍。会典之修。敕封已久。非下人所敢擅开。然吾为史官。后当方便图之。且陪臣之还。吾欲修书达汝国王。应星拜辞而出。是日。邀序班任景和,府司晏曦设酌。良久而罢。
十四日。晴。免朝。夕。龚天使遣家人。求见礼部宗系覆本及圣旨。令应星答曰。覆本及圣旨。未及誊书。明当委送云。
十五日。晴。免朝。遣李应星,崔世瀛于礼部。使之探问奏本及圣旨。时方誊写。今明间送于翰林院云。令崔世瀛赍覆本及圣旨。往龚天使家。天使出见。入中堂。即跪进覆本圣旨。天使读罢。喜曰。今见圣旨。视前尤加郑重。可见皇上向汝国王之意非常矣。纂修之事。虽寸刻何忘焉。非徒我耳。当嘱同僚。佥力为之。令其子弟馈酌而送。
十六日。晴。免朝。是日。礼部将制敕事。呈乎本内阁,翰林院等处。
十七日。晴。免朝。
十八日。晴。免朝。
十九日。晴。免朝。
二十日。〈缺〉使书状往观天坛。至大明门前下马。步入中门。到正阳门之左夹。乘马而出。渡大桥。市肆之盛。倍于他街。五里外高屋冲霄。垣墙缭绕。入大门。至中门下马。门左有关王庙。前有占吉凶之签。门内庭甚广。半息而趋。穿柏林。有门三间。石作阶。路门内铺砖。皆作圆形。三层台上。立三层屋。皆无圭隅。乃象天也。中檐书大亨殿三字。阶与栏干。皆用白石。三层各雕云凤龙三物。阶水注出于龙凤之口。壁全牧丹窗。皆作袷铁丝编碧珠为帘。玲珑难状。珠长三尺。细如帘竹。陶造之工。一至于此。殿中地铺碧砖。璀璨照颜。栋梁金彩。目不可视。北设祀天位。高而圆。东低太祖配位。造屋制度。中树四柱。衍而为八。又衍而为十二。交错回绕。使不方。窗外蔽以大簟。遮风雨。屋高作三层。檐所盖之瓦。自檐至头。由大渐小。上头覆以金盆。正如雨伞之形。瓦色上碧中黄下青。无用之巧不可言。南入圜丘。与殿同一。外垣而中隔一墙。门与庭林。皆同于前。石作三间内门。砖铺阶级。亦与之同。阶与栏干。皆用青壁。凝滑难步。台高无屋。上设香炉烛台石五坐。三层四面。亦设香炉。其大如鼎。北俯城中。宫后天寿山。杳如一抔。西北一息许。有万世山。天子世葬之地也。光天大地。茫茫无际。散步逍遥。胸襟快活。真壮观也。南临大海。而树屋掩翳。不可见。四植黄柏。行行不乱。斜视正看。咸作行伍。里人拾叶及乌鹊之屎。或炽炭或造香云。垣内莎草。人用齿木扫取。如东人拾松叶之具而稍大。无柴木处。亦皆用此。以攫四亩郊原之间。在馆看之。城中乌鹊。夕而南飞者。宿于此林也。
二十一日。晴。免朝。帝命尚书严嵩,太监黄锦等。设上马宴于会同馆。足指觉痛不参。平明。冬至使率一行人往参。仪例节文。一如前日。尚书将出。冬至使与书状官跪阶上。令应星告尚书曰。本国宗系。已蒙准请。皇恩罔极。但会典成书。国王何日得见乎。且国王日夜县望圣恩。陪臣欲速还报。今日。已行上马宴。若受敕与赏赐等物。必速还报。尚书答曰。今此奏请事。非如前日之泛然。圣旨甚盛。是亦成书。况已送于史馆。史官必当附录。尔等勿疑。即招主客司都吏教曰。汝往内阁。告诸阁老。速写敕书以付之。赏赐汝亦催促。仍言于应星曰。如此天寒。吾岂欲久留汝等。
〈海东名臣录任公权事中。有曰。己亥以冬至使赴京。与宗系奏请使偕行。中路下书曰。卿等使事虽殊。宜相谙委。若一人有故。可代行。及到京。奏请使病不出。公独诣礼部。辨明敷陈。言意诚款。乃蒙允兪。使还行赏。竟不及公。公略无片言出于口。初若不与知者。人以此益多公。而嗤彼之不让云。〉
〈按先生日记中。备载当日事首末。先生入京后。未尝一日有病。亲诣礼部者三。遣通事者六。乃得准请敕旨。及竣事还归之日。先生适以足疾。不参于上马宴。任公与奏请书状官。跪阶上。令奏请上通事。致谢意于尚书而已。此一款外。别不见任公致力处。而录中爽实如此。殊不可晓。况使事既殊。赏典自有所归。而及至行赏。先生犹且恳辞。详见于年谱及行状中。则所谓嗤彼之不让者。尤不足多辨矣。兹幷录之。使览者。有所考焉。〉
二十二日。晴。免朝。五更。冬至使诣阙谢恩。
二十三日。晴。免朝。遣李应星,鱼叔均于礼部。将宗系覆本及圣旨草本。磨勘错误处来。星告许郞中曰。使事已毕。曾于上马宴时将受敕事。告于尚书。已蒙允许。望大人速了赏赐。亦望催促。答曰。敕书事将下帖于序班。送内阁。赏赐亦当催之。又告曰。俺等行期已迫。鸿胪寺伴送序班。尚未差定。亦望移文。郞中即招外郞。责之即行移云。序班任景和谒郞中。郞中责之曰。汝是序班。敕书等事。何致迟缓如是。景和惶恐而退。即往内阁。
二十四日。晴。免朝。夕。礼部外郞王相,李学夔来馆言曰。今日内阁招郞中言曰。朝鲜国宗系辨诬事覆本。有叙入朝鲜国项下之语。所谓项下者。果在何等处也。郞中即将会典一卷指示之曰。郞中之意。疑叙入于此。制敕官张大人答曰。知道。郞中仍留其册而还云。
二十五日。晴。免朝。
二十六日。晴。免朝。序班胡淓自鸿胪寺来言。因礼部移文于本寺。差我为伴送。是以来耳。呈名缄于三处。令应星待送。令通事朴淑男。探问敕书及赏赐事于礼部。赏赐之物。输入内府已数日云。
二十七日。晴。免朝。食后。龚天使遣家人通书曰。会典前数年纂修将完。后因整理别项书籍。因此将此书且停住。今赐敕于尔国王。褒之忠孝二字。以传示天下万世。是皇上再造之恩。尔归可对国王语之。但其书俱在秘阁。未曾经朝廷御览。谁得见之。直待有旨意开修。方敢誊出。待其时始可纂入也。尔国王既累次奉朝廷明旨。自当随事纶入。决不至遗漏缺略。若有纂编之期。我当奉告。不误不误。
二十八日。晴。免朝。
二十九日。晴。邀序班任景和,胡淓,府司晏曦等设酌。良久而罢。是日。送李应星于礼部。探问敕书及赏赐等事。未知何日得了。郞中曰。敕书吾铭神。逐日催促。赏赐亦近日当给之。
三十日。晴。龚天使使人言曰。敕书事。吾今日入内阁。言于张少卿。还期定在何日。若得暇。当更就见之。
十二月一日。晴。免朝。遣通事朴淑男往礼部探问。敕书与赏赐。今日为题本。初三日若下。则四五日间。必受之。敕书未得详知。亦不久而下云。午。薛使送料丝灯及折简。使达殿下。又送牙梳及川扇于苏相。香封,川扇。分致两使。
二日。晴。免朝。遣通事许聃于通政司。呈事完回还通状。
三日。晴。免朝。遣应星于礼部。受颁历而来。是夜雨雪。
四日。晴。免朝。率一行人。诣阙受赏赐。冬至使得呕逆证。不得诣阙。㺚子四百馀。亦受赐而来。
五日。晴。免朝。凌晨诣阙谢恩。令世瀛往礼部。受事完回文而来。
六日。晴。免朝。冬至使病深。不得乘车。照旧例乘轿事。呈文于礼部。令通事朴淑男。呈事完状于兵部车驾司。
七日。晴。免朝。以敕书事遣李应星于礼部。因大寒不坐。未得探问而还。
八日。晴。免朝。遣李应星于礼部。受轿军手本而来。
九日。晴。免朝。遣崔世瀛于兵部。请出车辆公文。堂上不坐。不得受来。遣李应星于顺天府。呈轿军手本。序班任景和来言曰。敕书已毕。可于辞朝之日受去云。
十日。晴。免朝。提督主事施千祥,兵部主事卢孝达。来馆验包而去。
十一日。晴。免朝。遣世瀛于兵部。请出车辆公文。
十二日。晴。免朝。遣通事朴淑男于顺天府。呈兵部车辆文字。是日。㺚子四百馀人发还。
十三日。晴。免朝。遣通事朴亨孙。催车辆于递运所。
十四日。晴。免朝。遣李应星于三天使家告辞。龚天使引入内厅。问曰。汝等何日发程耶。答曰。若明日辞朝。后日当发。又曰。宗系事已抄奏本。置诸内阁。但俟刊行耳。此吾亲自抄书者。汝还本国。启达国王为可。应星又告曰。皇恩罔极。实是一国之庆。今承抄书之教。但未知将礼部奏本无遗附录否。略抄而录乎。答曰。圣旨既曰该国奏词幷奉列圣明旨。此后纂修。宜附录之。奏词及圣旨。固当无遗详录于朝鲜国项下事例耳。奏词之中。如有不紧之语。自可略之。大抵纂修会典。今尚未毕。朝廷若有一事可添。即追录。汝国宗系。何独异此。且曰。吾奉使后。华薛皇华集。切欲观之。汝语陪臣。转达国王。可寄数部。汝国中如有可观书籍。亦须付之。又问曰。金安老。何故而死。答曰。病死。以何病而死。答曰。应星适丁忧在外。但闻以病而死耳。天使曰。吾奉使而还。闻不久而死云。答曰。果在其年。又问沈彦光。答曰。罢官闲住耳。因馈酒而送。又诣薛天使。薛天使不在家。不得告辞。又造华家。出见曰。吾欲往见陪臣。多事未果。且曰。我见宗系。圣旨甚好。可贺。近欲省亲。皇华集吾虽不在家。送薛都谏传之。馈茶送之。刺麻国人。是日发还。
十五日。晴。免朝。遣通事许聃于鸿胪寺呈辞单。以皇帝御正殿。有事不受。
十六日。晴。免朝。遣李应星于薛天使家告辞。天使以疾不出。令其子一举传言曰。适有疾。不得见多恨。星问曰。前所惠料丝灯。陪臣将赍去。达于殿下。第未知妆修之制敢禀。答曰。用木机而挟之。置灯火于后。则光照前面云。遣世瀛呈鸿胪寺辞单。
皇帝敕曰。尔国数以宗系明非李仁任之后来奏。我成祖及武宗朝。俱有明旨。朕亦具悉矣。但我高皇帝祖训。万世不刊。他日续纂。宜详录尔辞。尔恪其藩职。朕方嘉尔忠孝。可无遗虑也。其钦承之。故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