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上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冶隐先生言行拾遗
卷上
作者:吉兴先 吉宗先 吉冕周 吉再
1858年
卷中

世系[编辑]

遗像[编辑]

遗像赞梅轩权遇[编辑]

人固有道。挺生者稀。惟我吉公。其殆庶几。珪组之荣。斧钺之威。视如浮云。高蹈而归。桑梓十畒。茅屋柴扉。图书一室。巍冠裒衣。噫周德之如天兮。不问西山之采薇。曁汉祚之中兴兮。亦放羊裘于钓矶。虽迄今千馀载兮。信此心此理之无违。

年谱[编辑]

至正十三年癸巳。先生生于善山凤溪里。

至正二十年庚子。先生年八岁。有石鳖歌。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先生年十一。始学于冷山桃李寺。

洪武元年戊申。先生年十六。有述志绝句。

洪武三年庚戌。先生年十八。就朴贲读论孟等书。觐父于京师。游牧隐,圃隐,阳村诸先生之门。始闻性理之论。

洪武七年甲寅。先生年二十二。中生员试。

洪武十六年癸亥。先生年三十一。中司马监试。娶中郞将申勉之女。

洪武十七年甲子。先生年三十二。丁外忧。

洪武十九年丙寅。先生年三十四。服阕。中进士。补清州牧司录。不赴。

洪武二十年丁卯。先生年三十五。拜成均学正。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先生年三十六。迁谆诱博士。冬。升成均博士。国家攻辽东。先生在泮宫有绝句。时太学诸生及搢绅子弟。争抠衣请益。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先生年三十七。拝从事郞门下注书。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先生年三十八。弃官归养。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先生年三十九。除鸡林,安边教授。皆不赴。闻骊兴讣。方丧三年。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先生年四十。是岁高丽亡。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先生年四十三。郡事郑以吾畀梧桐闲田以资养。远近学徒四集。

建文二年庚辰。先生年四十八。被召不起。督令入京。授太常博士。上笺辞。优礼遣还。

建文四年壬午。先生年五十。丁内忧。长子师文死。制斩衰服。

永乐元年癸未。先生年五十一。南龟庵赋诗以赠。诸公赓之。郡事李扬移锡栗谷园田。监司南公为营家庙。先生仍营庐。以为永居。

永乐二年甲申。先生年五十二。服阕。

永乐三年乙酉。先生年五十三。权阳村序诸公诗。

永乐七年己丑。先生年五十七。阳村卒。心丧三年。是岁。披文书。得外舅给奴婢案。去之。

永乐十一年癸巳。先生年六十一。又辞表兄僧雪幢奴而还之。

永乐十二年甲午。先生年六十二。外舅申公勉卒。服缌麻。是年。先生忧父坟樵兀。就而庐之。

永乐十三年乙未。先生年六十三。出臧获田土。作文案属祠堂。

永乐十五年丁酉。先生年六十五。朴贲卒。心丧三年。又有季妹丧。

永乐十六年戊戌。先生年六十六。子师舜被召拝辞。先生有教勉语。

永乐十七年己亥。先生年六十七。四月十二日卒。师舜未还。遗命婿李孝诚。行丧一依文公家礼。

永乐十八年庚子正月十三日。葬于金乌山东洛江之西乌浦之原。距仁同县十四里。

先生遗诗[编辑]

述志[编辑]

临溪茅屋独闲居。月白风清兴有馀。外客不来山鸟语。移床竹坞卧看书。

泮宫偶吟[编辑]

龙首正东倾短墙。水芹田畔有垂杨。身虽从众无奇特。志则夷齐饿首阳。

足梦中联句[编辑]

古今僚友身新变。天地江山是故人。太极真君应许我。仁心不老自青春。

闲居[编辑]

盥手清泉冷。临身茂树高。冠童来问字。聊可与逍遥。

偶吟[编辑]

竹色春秋坚节义。溪流日夜洗贪婪。心源莹静无尘态。从此方知道味甘。

[编辑]

五更残月窗前白。十里松风枕上清。富贵多劳贫贱苦。隐居滋味与谁评。

无题[编辑]

曾读前书笑古今。愧随流俗共浮沉。终期直道扶元气。肯为虚名役片心。默坐野禽啼昼景。闭门官柳长春阴。人间事了须先退。不待霜毛渐满簪

谢监司南龟庵送酒[编辑]

五湖仙药到柴荆。颠倒开缄手自倾。病骨胜酣回壮骨。衰情得醉返风情。家贫野蔬恐作蔌盛三豆。市远村醪奠一甁。欲谢却嫌无谢地。但将蝇手祝遐龄。

先生遗文[编辑]

山家序[编辑]

夫幼而学之。壮而行之。古之道也。是以。古今之人。莫不有学焉。若夫高蹈远引。㓗身乱伦。岂君子之所欲哉。然世既有人。则有如颜子陋巷自乐者焉。时有不合。则有如太公隐处海滨者焉。然则其钓其耕。讵敢讥哉。余以至正之中。卜宅于玆。于今十馀年矣。俗客不至。尘事未听。伴我者山僧也。识我者江鸟也。忘名利之荣劳。任太守之存亡。慵则昼眠。乐则吟哦。但见日月之往来。川流之不息。有朋访我。则扫尘榻以待之。庸流扣门。则有下床而接之。可以见君子和而不流之气象也。观夫众岫森列。群峯嵯峨。怪石奇岩。幽鸟异兽。松风萝月。鹤唳猿啼。山寒欲秋。月淡将夕。于斯时也。寒心爽志。想其神禹奠高山之功也。江风不起。波涛不兴。荡荡洋洋。浩浩汤汤。白鸥锦鳞。悠然而逝。商帆相望。渔歌互答。于斯时也。棹头浪吟。想其神禹治洪水之功也。泉水渊渊。可以疗渴。河水浼浼。可以濯缨。若夫有酒醑我。无酒酤我。独酌独飮。自唱自舞。山鸟是我歌朋也。檐燕是我舞双也。登高望远。则想吾夫子登泰山之气象。临流赋诗。则学吾夫子在川上之咏叹。飘风不起。容膝易安。明月临庭。独步徐行。檐雨浪浪。或高枕而成梦。山雪飘飘。或烹茶而自酌。若乃春日暄妍。禽鸟和鸣。草树菲菲。采蘩祈祈。杨柳絮飘。桃李花开。携其一二同志。浴乎沂风于舞雩。或以苍鹰猛犬。骑白马而发金镞。或以绿蚁嘉肴。策黎杖而趁花竹。夏日薰蒸。暑炎逼人。则驾云帆归江湖。薄暮微凉。踈雨散丝。则荷耒锄归田园。至于秋霖初霁。酷热已解。百稻皆熟。鲈鱼初肥。偏坐渔舟。直下丝纶。从流而下。溯流而上。芦花索索。菰风细细。烟雨明灭。云水汪洋。浩荡万里。其谁能驯。又其风雪打窗。冬气栗烈。或拥炉而开酒瓮。或开卷而事天君。卓乎无边而从容自乐者。岂非隐者之所乐哉。然所乐岂在是欤。个中之乐。吁其微矣哉。有客来告于余曰。今余到此。气象千万。子于此而阔于事情者也。今又一循乎外。而出入起居。惟意所适。出则钓于江耕于历。以承顺父母。入则讲其书乐其道。以尚于古。疑作尚友千古。然则真无忧者也。余应之曰。何以无忧乎。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则忧其民忧其君。寻自反之曰。乐天知命。我何忧乎。客忘言而退。

先生生于至正癸巳。至洪武元年戊申。则年十六矣。此序曰。以至正之中。卜宅于玆云。则卜宅之时。先生之年。盖不过十五六之间。所谓临溪茅屋独闲居者。正谓此也。且甲寅中生员试。年二十二。癸亥中司马监试。年三十一。丙寅中进士及第。年三十四。此序曰。卜宅于玆于今十馀年云。则此序之作。盖在三十年未仕之前矣。

后山家序[编辑]

天之生民。莫不厚焉。或为君子而贵。或为小人而贱。何也。贵而为贵。贱而为贱。理之常也。或贵而贱。或贱而贵。命之然也。自古公卿之子。生长富贵。车马足以代驰涉之艰难。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勤劳。养而有兼珍之膳。衣而有寒暖之宜。既生而君知之。既长而君命之。禄秩之厚。不期而至。官爵之贵。自然而加。其知之也如此其易。其贵之也如此其足。此无他。祖宗积累之勋。豫养之恩故也。庶人之子。生长草菜。霑体涂足。衣不足以掩其身。食不足以养其体。迫寒饿死。疲精极神。动心忍性。其功业之著而后有司知之。有司知之而后朝廷闻之。朝廷闻之而后君用之。其知之也如此其难。其达之也如此其迟。此无他。功业始基于一身。无积累之渐。豫养之恩故也。况愚也生长农亩。贱而莫贱。微而莫微。年才八九。菜山牧羊。年抗长矣。朝耕夜读。萤窗十年。寒衣蔬食自若也。畎亩治耨。霑体涂足亦自若也。但以竭力耕田。驰心经学。下以养亲。上以事君。养亲则底豫其亲。事君则尧舜其君。纳民于唐虞。跻世于三代。此余平日所志也。今也不幸。逢天之戚。十年之功。扫地如也。呜呼。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于是彷徨憾慨。翻然改图。莫若隐然自晦。挂冠萝月。吟啸清风。俯仰二仪之间。逍遥一世之上。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正。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岂羡千驷万锺之富贵乎。

此序曰。今也不辛。逢天之戚。又曰。莫若隐然自晦云。则此序之作。正在致仕隐居之后矣。

[编辑]

辞太常博士笺[编辑]

残生险衅。已退乡闾。宠渥殊优。复沾朝秩。顾僭逾之已甚。可冒昩以敢当。遂以力辞。期于颔可。窃观古人之迹。皆患遭遇之难。不事王侯。岂所以沽节。罔为臣仆。非徒以乱伦。实关出处之宜。庶有名教之报。或作补。伏念臣性资昏蔽。门地孤寒。当捷科于前朝。而历职于门下。既乃为臣而委质。固当戮力而尽忠。丁伪宗覆亡之时。既不能捐鸥画邑。及真主奋兴之后。又不能辞粟首阳。名义以之俱沦。清节自玆兼挠。所宜加一戮于微命。将以愧二心之人臣。岂意亡国之贱俘。获霑盛朝之优渥。既惠之以首领。又耀之以衣冠。天语丁宁。特颁驲召之宠。官资清显。遽陞太常之班。是宜尽瘁乎馀生。庶几少酬乎鸿造。顾思进退之行止。实系名教之重轻。臣虽厚颜而冒荣。人必肠目而指笑。伏望离明曲照。乾造无私。怜臣不移之忠。谅臣难夺之志。复还古里。俾保残龄。则上遂奖节之名。下得事君之义。谨当栖迟幽壑。沐浴恩波。地久天长。倍祝无彊之寿。夙兴夜寐。益殚不二之心。

又辞笺[编辑]

误恩下逮。俾缀华联。逊牍上陈。冀回成命。庶赐颔肯。庸示包容。窃以圣人之用才。当责其贤否之实。忠臣之事主。必度其进退之宜。故上无滥用之讥。而下免苟进之诮。一失此道。两乖其方。如臣性禀迃愚。志操凡下。既无异能之器。敢言谅直之资。幸筮仕于前朝。已登通籍。逮投闲于散地。欲保馀龄。梦久绝于云霄。盟已深于林壑。羲轮东出。适万民之仰瞻。汉光中兴。为严公而垂召。身才及于北阙。班已跻于太常。夫何亡国之贱俘。获沾盛朝之优渥。感恩则有。反躬何安。窃诵王躅之言。虽非余望。试观伶伯之表。实获我心。纵然瘠泽之殊优。胡可䩄颜而贪冒。况此太常之重职。尤非贱品之叨居。伏望俯垂渊聦。洞照愚恳。回乾坤之曲泽。垂雨露之鸿波。谨当不事二姓。非敢激节义之名。自适一丘。庶少酬逍遥之志。

上宰相启[编辑]

五百年王侯作。拔茅汇征者若风从虎而云从龙。一千载河海清。藏踪秘迹者如鸟喜山而鱼喜水。或出或处之殊趣。有进有退之异途。夫岂恶嘉会而好隐沦。尚何厌膏粱而甘蔬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子死孝而臣死忠。履古今礼。为抱非他。常蹈仁而变蹈节。傥事甲而移乙。实襟马而裾牛。夜变星稀。而独长庚之昭昭。山空叶落。而惟老柏之凛凛。光四表格上下。箕水之洗耳犹存。绥万邦奠乾坤。首阳之采蕨尚在。何慜慜字恐误时而好遁。岂钓名而致誉。只守一丹之忱。以激万乘之怒。商沦丧罔为仆。历历五十八之誓谟。身之死矢靡他。班班三百一之风雅。威武焉能屈。富贵何足移。而所天之云亡。肯微躯之顾惜。如再。丧家之狗。亡国之奴。纲天地而无逃。安能北走胡而南走越。休林莽而罔显。固将东入海而西入河。何意高丽之微臣。遽奉卑辞之清诏。欲变一介而即命。深耻二心之苟容。逾墙不恭。恒奏二牛之画。闭门非礼。何惮百拜之辞。忠不能图存于旧君。智安能笃棐于新主。名忝故国。荣极注书。身逃今辰。闲伴荛竖。送生涯于绿野。寄身世于白鸥。乌之山万丈长。可以望落日之归鸟。凤一作锦之水千里带。于以临暮景之游鱼。分已定于云山。画岂宜于庙貌。餐栗里之黄菊。恐见寄奴。茹商山之紫芝。疑逢汉使。心不铳于辅世。罔应虞人之招。志无改于枕山。何损圣君之德。举逸民扬侧陋。虽王公招徕之方。置散人遗支离。亦相臣精抡之策。大邦济世。民物再新。丽室逋臣。只欠一死。岂期项伯之姻娅。讵图李密之陈情。梦昔日之故乡。拜严颜于仿佛。遗后代之孤躅。激鄙夫之依阿。虽亡国之贱俘。补开创之风教。在犬马而恋主。矧人臣而忘君。伏惟宰相。忠厚弸中。英华彪外。开国伟烈。足以铭彝鼎而被纮歌。尊主精忠。庶乎涅背字而赞衣带。持身则临渊战战。遇事则游刃恢恢。望重南金。天子之所与为善。名高北斗。小民之所依而生。一人倚以阿衡。四方指以柱石。经纶大手。铸斯世于唐虞。黼黻嘉猷。纳是君于汤武。引君当道。招贤以忠。愿鉴田中之诚。更烛未死之恳。特垂吕望之救。俾遂夷齐之衷。并游鹿豕而没齿无怨言。同腐草木而甘心从所好。一石何补于泰岳。勺水宁加于长河。投闲置散则血泣追愆。束䌸驰骤则尚寐无觉。幸小补于臣节。纵大戮而何怜。身世未逃周家之春秋。心上尚记殷邦之甲子。刳肝沥血。达情怀于相公。明目回心。降宽赦于残喘。培养一时之元气。特振万代之忠心。岂徒逋臣之幸乎。抑亦国体之得矣。自从国破。无意我生。更进枋得之奏疏。未遂天祥之就死。所以然者。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早事诗书。稍知礼义。惟忠惟孝。自许平生之指南。宜民宜人。预期行身之正路。那知筮仕之始。反遭流亡之殃。故国月寒。良材化为桃李。空山风乱。梧槚翻成栎榜。五百年士气扫如。千万世人笑可耻。玆逃身命。少答英灵。长吟麦穗之歌。每发黍离之叹。空洒王蠋之泪。恒揽龚胜之怀。登临乌山。想故国太平之彊理。彷徨鹄岭。念昔日艺祖之仪刑。第恨前朝之微臣。难为后日之高标。此仁人君子之情恕。亦鄙夫庸生之敢知。伏望俯照愚衷。仰达天听。俾令疑全字万夫之一。克正三纲之原。增长有义之骸。诱致见危之命。为人臣止于忠也。我守我节而不亏。有谋猷则入告焉。公知公道而莫负。虽不为疾风之劲草。庶以为岁寒之后凋。头戴一天。心怀全节。自放于穷山旷野。畴非相府之推恩。固守乎铁肠金肝。亦是大人之见贷。枕乎山栖乎水。恒不弛曩时之怀。闻其风知其图。永无忘此月之救。

右三篇。世传以为先生所制。而或以为后人拟制。姑附于此。以俟知者。且第二笺。在鱼咸从遗藳中。尤可疑也。

行状[编辑]

先生姓吉。讳再。字再父。号冶隐。或称金乌山人。庆尚道善山府属县海平人也。曾祖成均生员时遇。祖散员同正甫。考中正大夫知锦州事元进。元进娶兔山士族追封版图判书金希迪之女。至正十三年癸巳。生先生于善山凤溪里。先生为孩。清瘦性颖悟。元进往仕于京。在旧庐随母养焉。甫八岁。元进为宝城大判。母金氏赴之。以禄薄艰食。属外家而去。先生既别母。慕而号泣。一日。独游南溪。偶得石鳖。歌之曰。鳖乎鳖乎。汝亦失母乎。吾亦失母矣。吾知其烹汝食之。汝之失母犹我也。是以放汝。因投于水。号泣甚哀。邻妪视而泣告之。希迪与其妻哀相泣。邻里男女闻者。皆来抱而感涕。乡中父老异之。咸曰。不意闾巷有宁馨儿。元进既解任之京。金氏还于旧居。先生遂得母儿之聚。承养焉。年十有一。始学于冷山桃李寺。稍解作字联诗。年十六。作诗曰。临溪茅屋独闲居。月白风清兴有馀。外客不来山鸟语。移床竹坞卧看书。盖述其志愿也。自是好读书。负笈寻师。不惮遐险。是时元进游宦松都。又娶检校军器监卢英之女。遂与先生之母。音耗渐踈。因以致怨。先生说母曰。妇之于夫。子之于亲。虽有不义。不可少有非之之心。人伦之变。古昔圣人亦不免。但处之以正。以待天定而已。余蒙母慈。以至成立。今母之怨。非所以慈余也。金氏闻而感之。终不出怨言。岁庚戌。就商山司录朴贲衙。读论孟等书。始闻性理之学。先生随寡母。贫无骑从。一日。辞于母曰。有父不觐。非人子也。即随朴司录。或骑或步。至于京。事父至孝。卢氏初不知性孝。或有不慈之言。先生起敬起孝。卢氏感之。待之如所生子。邻里咸曰。诚孝子也。因游牧隐,圃隐,阳村诸先生之门。始闻至论。岁甲寅。入国子监。中生员试二十三名。癸亥。中司马监试第四名。自是学益就道益明。日游阳村门。阳村语人曰。踵余门而承学者有几。吉再父其独步也。时元进为锦州知事。先生遂归觐。娶中郞将申勉之女。先生本清贫。申家有臧获钱谷之饶。人称富家。申氏以季女得钟爱。性度异常。一与合巹。忘其骄富。遵奉法制。惟先生是从。化为柔顺妇人。甲子夏。元进卒于官。先生与申氏尽哀。遵圣制终三年。丙寅。入礼围。中进士第六名。秋。补清州牧司录。不赴。是时我国家未受命。今我太上殿下在潜邸。入学读书。先生以同里闬。相从讲磨。情意甚款。丁卯。授成均学正。戊辰。迁谆诱博士。冬。升成均博士。当是时。仕于公。太学诸生。退于私。搢绅子弟。侍先生所在。争抠衣请益。是年。国家攻辽东。先生作诗曰。龙首正东倾短墙。水芹田畔有垂杨。身虽从众无奇特。志则夷齐饿首阳。己巳。拜门下注书。庚午春。知国之将亡。辞以老母弃官归。道经长湍县。就牧隐所居告其志。牧隐对以丁宁。作诗赠之。其末句云。轩冕傥来非所急。飞鸿一个在冥冥。先生还善山旧庐。遂晦迹林泉。欲终身焉。梦有一僧唱一句古今僚友身新变。先生和之曰。天地江山是故人。先生觉而卒成一联曰。太极真君应许我。仁心不老自青春。辛未春。除鸡林府教授。不赴。秋。除安边亦不赴。是年。闻骊兴凶讣。不食菜果醯酱。方丧三年。时母年六十有奇。晨昏定省。奉养有勤。夜披衾朝敛枕。躬自为之。妻孥欲代之。先生曰。吾母老矣。后日虽欲为母为此。不可得也。申氏效其志。虽自奉甚薄。而朝夕之供。必具甘旨。或至空匮。暗卖衣裳。务成志养。不使姑知其艰也。居室萧然。田土小且瘠。生理屡空。先生怡然不以为意。惟孝是务。申氏艰于供具。屡劝先生还锦州旧居以终养焉。先生以父母之乡不忍去数年。岁乙亥。郡事郑公以吾闻之。赐梧梧闲田以资养焉。先生终无去意。远近学者四集。常与讨论经传。讲解性理。入孝出恭。乐以忘忧。无复有闻达之意。庚辰秋。我太上居储位召之。先生坚卧不起。州官督令就道。乘传如京。未接礼。授太常博士。先生上笺自陈曰。忠臣不事二君。臣以草菜。委质伪朝。蒙其亲试。且受爵命。不宜复仕盛朝。以累名教。上嘉其节义。优礼遣之。许复其家。壬午。母卒。自袭敛至祥橝。一遵文公家礼。不用浮屠法。长子师文继卒。别制斩衰服之。癸未。监司南龟庵在。赋诗数首赠之。其一首曰。高丽五百独先生。一代功名岂足荣。凛凛清风吹六合。朝鲜亿载永嘉声。春亭,兰溪诸公与诸儒咸赓之。或美孝行。或褒臣节。前后几百首。是年。郡事李公扬访之。谓地偏田瘠不宜居。移锡栗谷园田。以饶生养。先生云。凡物有馀。莫保其终。乃将所锡之田。准其家费留焉。馀皆还之。先生家贫。难于营缮。监司南龟庵命州官营家庙。州官督构之。先生仍营室庐。以为永世之居。其祠堂之制。祭享之仪。一遵家礼。行朔望参礼四仲时享。出辞反告。无敢或亏。申氏亦习祀事。粢盛之备。称家所有。随时取具。至于参佐拜揖周旋升降。无不中礼。乙酉秋。阳村先生题龟庵诸公所赋诗卷。叙其本末。其略曰。有高丽五百年培养教化。以励士风之效。萃先生之一身而收之。有朝鲜亿万年扶植纲常。以明臣节之本。自先生之一身而基之。其有功于名教甚大。而我朝之德。亦由先生而益彰。所以激百代之高风。存万世之大防也。先生心地廉静。无求世利。常澹泊如也。申家苍赤十馀口。逃躱有年。外舅勉许子孙先捉者得之。先生幸捉之无遗。外舅如约给之。先生固辞。外舅默置案全给之。不使先生知之。岁己丑。披文书。忽得其案。去之又固辞。外舅怒曰。辞爵禄辞奴婢。不宜处人类也。先生云。子孙即祖考遗体也。安有厚薄。况宗子已没。而彼存养虽为孽孙。生为继姓。义当主祀。不可不重。遂分与太半。是年春。闻阳村卒。垂涕泣曰。古者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世有为君父服丧者。无服师之丧者。乃行心丧三年。癸巳冬。表兄浮屠雪幢以法孙奴与先生子师舜而死。先生云。既曰法孙。何传于族。命师舜辞而还之。甲午秋。外舅卒。适存养从戎未还。先生云。余于申家。承恩重矣。乃服缌麻。代为丧主。不食菜果醯酱百有馀日。及存养来主哭奠。始去服复初。仍令存养自初丧依家礼终制。立祠堂祀事无亏。是年。先生忧父坟为樵人所兀。遂就而庐之。禁伐三年稍葱郁。使奴守之乃去。乙未春。别出臧获五口。兼将家财田土。作文案属祠堂。使主祀者永执之。言曰。祠堂所在之家。不可分释。亦不可支子主之也。丁酉春。朴公贲卒。行心丧三年。季妹有适千户方思桂者。见弃无所归。先生迎之家。同鼎食有年。思桂更欲迎归。先生云。弃以不义。迎又无礼。归必复弃矣。遂不归。慈睦愈厚。及是年。无后病卒。先生曰。丧有无后。无无主。使弟久为之主奉馈。服之期。戊戌秋。今我殿下初即位。崇奖先生节义。召子孙之堪叙用者。师舜将赴召拜辞。先生曰。君先乎臣。三代以后。盖罕闻也。汝在草菜。君先召之。虽未得爵禄。其恩与义。非他泛然为臣之比。汝当效我向高丽之心。事汝朝鲜之主。汝父之心。外此无望。师舜伏闻之。再拜而去。先生本清苦。不顾生产作业。留心忠孝。谨于丧祭。每值亲忌。一粒不下口曰。古人谓忌日为终身之丧。安忍哺啜。遂垂泪终日。一家从而斋素。如遇宗族之丧。必服文公所制之服。以尽礼焉。邻有丧。虽微者必啜粥。未尝饱也。常语人曰。人之昼有错于言行。夜不存心耳。至夜拨置万虑。静坐不言。中夜而寝。或拥衾待晓。鸡初鸣。盥漱具冠衣。晨谒祠堂。遂及先圣。又与弟子相揖讫。讲论经书。必务合于程朱之旨。言必以忠孝为主。虽有疾病。手不释卷。不以事物关心。市井之语。郑卫之音。未尝经于耳。异端之书。非礼之色。未尝接于目。凡大小官。不先加礼。未尝入官府。非义之事。未尝赴人家。不出洞口。尝以明道学辟异端为事。对案危坐。辨柝折衷。竟夕忘倦。缁流之感悟而反本者。不啻数十人。先生之弟浮屠久。亦悟而之儒。中生员试。经术之士。出于先生之门者。不可胜数。余亦侧末。获闻馀论焉。至己亥。先生年六十七。得疾。病革。申氏告以招师舜。先生曰。君父一也。既往君矣。闻讣而来可也。命婿李孝诚曰。行我丧。一依文公家礼。言讫而卒。先生之子二。长曰师文。先卒。次曰师舜。今为缮工直长。女三。长适金石精。仲适李孝诚。季适韩南斗。皆士族也。弟久与子婿。一遵遗命治丧。庚子正月十三日。葬于金乌山东洛江之西乌浦乌浦之乌一作吴之原。永乐壬寅春三月己亥。门人前中直大夫司宪执义知制教朴瑞生。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