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关漫稿/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凌虚关漫稿
卷六
作者:李愃
卷七

答宫僚故事[编辑]

丁卯故事[编辑]

古之君臣。相与劝戒责勉之者。虽一行一事。未尝违于道。而率皆合于学。故今于燕群臣之际。所期望于嘉宾者。惟在示我周行一句。其周行云者。指大道也。大道。即圣人之道也。学者切问近思之工。自在其中。况大学始教。宵雅肄三。亦谓此三诗。则嘉宾之受宴。决不以私惠为德。而然于此。尤可知此章大旨矣。且礼于燕飮。有旅酬之节。其集注中。古者于旅也语。故欲于此闻其言也。其言。又圣人之言也。鹿鸣一篇。与淇澳章。比并较似。而受宴之嘉宾。亦必是贤人君子也。其所留而与飮者。言其归趣。都在于君心之诚不诚也。

末章。但言母者。盖爱亲一也。爱母则敬父矣。敬父则爱母矣。未有爱母而不敬其父者。故曰然。

惟万事诚为大。维天之道。昼夜不息而成万物。如人道之至诚无伪。纯亦不已。大凡诚。即毋自欺也。虽诚。不敬可乎哉。诚敬。即两翼两轮。彻上彻下之工夫也。诚敬然后百事可做。可不勉之哉。

尺璧非宝良臣宝。文饰非贵德行贵。

汉儒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盖天与人。其间不容一发。故中宗修德。祥桑枯灭。景公仁言。荧惑过度。凡人君体天行道。故一动一静。天必应之。福善祸淫。其理昭然明甚。一有灾异。明君哲辟。则反诸身修厥德。故转灾为祥。庸君暗主。则不克自反。故终至于危。天之感应。系于君德之修否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非居敬穷理。何以知之耶。成王之贤。犹疑周公。盖辨谗至难也。成王虽明哲。不及文武之圣德而然。文武岂或信之哉。

丁卯故事其二[编辑]

白驹章。慕贤之心虽切矣。而比诸殷高周文。其诚意殆有未及。故贤者去而不留。抑或此时之贤者。如沮,溺,接舆高尚其志之类耶。

不嫌其亲而举之者。非谢安。何以能之。至公无私。一心国耳。则奚特兄之子。当以其子举之。何可以嫌而废公乎。故昔祁奚荐其子。吕蒙正举其侄。如此之类。盖公正不拘嫌者也。

朝宗于海云者。万物各有根源。水则尤易知其源。水之大者。海也。故水之朝宗。亦诸侯之朝觐于王也。

所谓帝迁帝谓者。盖文王与天同体。一动一静。皆天理也。故托帝言而谓也。

盖高宗图治之诚。纯一不二。故帝赉良弼。然且上无求贤之心如高宗。则贤者何能自现哉。大抵高宗思道之心。与天无间。可见矣。

以台正四方者。盖人君在亿兆之上。能正其心。则化流于万民。自然至于亦莫不正。岂家家道喩而致之哉。且未能正其心。而先欲正天下者。未之闻也。

戊辰故事[编辑]

邹圣之独称大舜之孝者。人之事亲。随物迁意。大舜以天下不移也。是以称之。

集注所言利。仁义之利。梁王之问利。私欲之利。孟子之不言利。拔本塞源之意也。

宣王之不答。是犹护疾而忌医。四境之内不治。则其责在于君上。当责己而已。

公刘,大王。岂真好货好色。纵使好之。实则其心皆在于推己及民。孟子之意。正欲设为此言而开导之。使时君。扩充其善心耳。

孔子大其正华夷之功。而小其器。孟子之时。人皆陷溺于功利之说。故孟子则以曾西之言。斥之。

善养其气者。是尧,舜,孔子也。英气害事者。是秦皇,汉武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言气之体。配义与道。言气之用。能使浩然之本体。充塞天地者。非道义成之。由道义生也。

不任仁贤则政不治。政不治则民不安。民不安则其国奚存。欲存其国。必任仁贤。任贤之道。曰诚而已矣。所以诚之之功。请闻高见。

三代以往。所欲为者。但富国强兵耳。功利胜于仁义。而不知贵德而尊尊。尊尊之术何在。即惟曰信用其言。力行其道而已。奈齐,梁之君反于是。尚亦曰贵德而尊尊耶。

其所以眷眷者。齐王之朴实不隐。足以为善。故孟子三宿出昼。至有庶几改之之言也。欲使孟子留而不去。则推其朴实不隐之心。以实心做实政。而笃信孟子之言。一一践其实。则孟子之道行。而齐国当善治矣。

舜大圣也。舜之道。实非高远难行。而舜与愚异者。何也。理欲公私。行与不行而已矣。性之本然。则无异于舜与愚也。

衡门章。则贤者隐居自乐其道。而不求于世者。鲂鲤齐宋。皆托言之辞也。

己巳故事[编辑]

夫害于工者多矣。而间断为甚。间断则怠心由此而发。怠心一发。何以勤学。昔者大禹。惜寸阴。圣如大禹。犹惜寸阴。况在今人。岂特惜寸阴而已。前修所谓惜分阴。可作顶针。一二日间断。余虽不学。亦知惜寸惜分之意。其间温习之工。不至于全然废却。而所陈则切当。可不留念焉。

辛未故事[编辑]

逸于任人云者。始虽劳于求贤。既得之。只当稍纾劳求之初心而已。所其无逸之义。岂可因此或忽耶。故逸于任人之逸。合作所其无逸之义看得为可。至于生则逸者。流荡怠荒之谓也。字义虽同。贤昏判焉。

三宗之优劣云者。中宗能全有其天性。无私欲之杂焉。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故首言之。高宗三年不言。恭默思道。学而得之。故次言之。祖甲能保惠于庶民。能字有意焉。故又次之矣。

庶狱庶慎云者。是人君之所宜戒慎。故反复言之。而敢字亦有深意。不曰罔知而曰罔敢知者。十分致慎于刑狱之微意。尤可见也。

令出惟行不惟反者。慎之于出令之初。既令矣。必欲信其令。岂或近似于耻过遂非耶。

下宫僚书姓名失传[编辑]

其一庚午[编辑]

调摄之中。虽不能开讲。而偶阅前日所受之书。其中有疑者三。诗曰。密人不恭。又曰。王赫斯怒。又曰。是伐是肆。盖于其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而虞芮亦不相讼。则密人何独不恭欤。圣人喜怒。不形于外。而斯怒之赫。不但止于形外。圣王之师。安安闲闲。而是伐之肆。与安闲相反。何欤。

其二癸酉[编辑]

汉文帝。虽称贤君。而短丧之制。黄老之学。贾谊之不见用。如此数事。亦可谓之贤君乎。

周亚夫之陈细柳也。天子亲往劳问。则亚夫长揖不拜。纵曰军礼则然。而推毂前后。礼貌自别。且况平时君臣之义耶。

夫子循环列国。竟不能行吾道者。盖其战国之君。汩汩于私欲也。昭烈诚著三聘。神宗志慕三代。使此两君。当吾夫子循环之时。抑用之欤否欤。

小学曰。蔼然四端。随感而见。既见之后。则扩而充之可也。未见之前。有甚么做了工夫之可言耶。小学一书。即是敬也。而敬者。或云主一无适。或云整齐严肃。或云正衣冠尊瞻视。或云存心。或云惟畏近之。何说为紧于居敬之工耶。

颜子之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飮。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也。若曰乐道。则与道为离。可离非道也。道外有何可言者耶。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学则岂知其当然之理。能孝能忠能信耶。其云未学之学。即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之学耶。

其三[编辑]

君子之去就。惟视合于道与否。而鹿鸣之燕嘉宾。以飮食币帛为重。范氏又为之说曰。婚姻不备。则贞女不行。礼乐不备。则贤者不处也。然则君之于贤者。但以钟鼓玉帛为仪文。而贤者之事君。亦将以鼓瑟承筐。为酬答之端可乎。

凡遣辞之体。必先重而后轻。皇华章曰。𬳽𬳽征夫。每怀靡及。何其不言上介。而只举征夫。且所谓靡及者。指何事而云耶。

[编辑]

奉教题均役事目卷首甲戌[编辑]

夫均役者。即我圣上为民之盛德弘烈也。事目追节目。御制序文。既详且备。余何敢更有所言。而余诸臣仰体圣意。永久遵行之道。即在乎一诚字。余本诚浅。其何能曰诚乎。而圣上至诚恻怛之心。溢于纶音之间。敬读三复。不任钦叹之忱。余虽不敏。其于造次之间。焉敢少忽。又岂不铭诸心骨也乎。余或放忽。寔是欺心。思之于此。懔惕于中。吁嗟。主管之臣。亦体我圣上之盛意。毋或忽焉。毋或忽焉。

题心印。劝人以朱夫子反本归元之效。[编辑]

轩辕氏有天下。与蚩尤战。而造化可以寻緖馀矣。于是乎周之子牙。越之少伯。齐之孙膑。汉之张良诸葛亮。以心传心。心以为印。所谓功曹者。太史也。太冲者。盗也。从魁者。亡徒也。河魁者。亡奴也。登明者。狱吏也。神后者。媒氏也。大吉者。牛圈也。甲己巳午。存于癸未。乙庚寅卯。守于黄昏。天乙临寅。则大君覃恩。螣蛇临辰。则官事云兴。朱雀临戌。则贵家成名。六合临未。则酒筵高张。钩陈临丑。则砖石怀藏。青龙临午。则文章缕衣。天后临申。则佳儿诞生。太阴临卯。则六里载粟。玄武临子。则逢人取火。以至太常白虎天空。各有所临。而贞吝生焉。休咎系焉。人元为身为我为客为君为上为尊为长为头为高为表为夫为长史为外地位为他人为彼为主为臣为下为卑为幼为足为低为里为妻为下吏为内将神为财为主事为使令。阳可以呼风而唤雨。阴可以役鬼而使神。此特糟粕焉已矣。潜究于橐籥之外。密运于范围之表。以天下之至精。运天下之至神。千世在前。百世在后。仪秦不得售其辩。良平不得用其术。长离朱明。左右趍伏。升龙飞虎。上下来附。则余亦有隔墙见针之见。而神怪夫子之所不言也。余故藏之怀中。不以示人。人有叩者。命读朱子阴符经注解。以为反本归元之效。

手书题桂坊。尹琰进崇俭箴。观丰阁铭。则百斯男颂帖。丙子[编辑]

箴如丹扆。铭如豳诗。颂如螽斯。此意珍重。何可谖也。当书之座右。朝夕监省。以副蕲望勤恳之诚。嗣后献替。毋金玉尔音。余所企也。三本收言藏之。系之以数语曰。

并舟而观月。分器而飮水。月引水。水受月。月天水地。地天交水月比。

戏题真草幷小序[编辑]

是秋自汤泉还驾。路出水原防御营。登府治后阜。计前行。凡三临是行之后图真。乃用所御之服色草成。有题。

驾驭三山之鹤。潜藏九池之龙。孰是奔奏一世之智勇。那能开拓万古之心胸。

题券辛巳[编辑]

遘不偶尔。尔叶尔愿。二八笔迹。作汝金券。

又题[编辑]

龙饥蛇救。又有云从。返渊大穴报厚。疑有缺误

画帖题语[编辑]

有图然后有书。河洛之启羲,禹。卦爻之起姬,孔。是也。故周子图太极。而系以通书。盖以迹而传神。易于感人者。图有胜乎书也。此余所以序画帖也。帖凡若干编。命绘士指授写意可以鉴戒者。森然尺幅之中。而凛然千古之上。如汉高之中矢扪足。伯牙之援琴会心。卫公之轩鹤。项籍之乌骓。诸葛之西城。黄盖之赤壁。文彦博之除妖。或狃胜而之败。或知音而许己。或玩物而丧志。或拼义而底死。或以正胜邪。或以诚感天。或以智败愚。世之相去也。阔焉若燕越。事之相近也。密焉如阶庭。今夫画一卷之多。英雄豪杰。磊落而相望。云龙风虎。烂烨而成章。则图亦不为无助也。余将画尧衢之歌谣。舜殿之都兪。周家之稼穑。以为不见是图之资。而先书是帖。以自警云尔。

后题[编辑]

夫四书,五经,二十二代全史,纲目,通鉴,宋鉴,明史纲鉴,二程,朱子诸书。唐,宋八家诸集。即所谓经史子集四部之全也。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而有稗官小史。纷然杂出。充栋宇而汗牛马者。其名不可胜记。然谈言微中。亦能可以警世。是太史公所以附滑稽于列传之中也。余于诵读之暇。试取其书以览之。大小精粗。虚实真赝之间。不无异同。而若闺阁淫哇之说。里巷鄙俚之辞。又难以一二计。而亦不可几案于左右也。日用飮食之际。至理无处不在。昔者圣人。于易于诗于书于礼乐于春秋。赞之删之。定之修之。揭如日星。示我周行。则稗官小史。顾何以污耳目而累心胸哉。然而取其中发人好思者。绘以屏簇。置之座隅。甚有异于郭煕之山水。文同之兰竹。只供风骚之一粲也。故命画师金德成等。摸历代事迹。遂及稗官小史。善者为师。恶者为戒。俾后之览者。知余苦心在于其人。而不在于迹。在于其迹。而不在于画。画而求其迹。迹而求其人。则彼画中之人。亦如朝夕我矣。

题阵图[编辑]

清道红门间朱雀。南东南西分左右。红招居内并蓝门。青龙居内次第行。东南西南是奇门。蓝招黄门间螣蛇。蓝旗一双间黄招。白门两行白虎立。东北西北兼白招。黑门一双玄武旗。北东北西兼黑招。关马王兮温赵神。前左右后次第排。豹尾居内金鼓双。号铳二面锣一双。钲哱喇兮各两行。细乐双双鼓亦四。钹笛两行分双班。巡视一双令二双。司命左贯右令箭。执事一双旗牌四。军牢双双马前行。座马麾下纛左后。拦后亲兵教塘四。一二牌兮三四筅。五六枪兮七八兼。九十钯火引火担。队长只在一队前。

又题清道图说曰鸣金边。关元帅关公。马元帅马腾。王灵官王善。温元帅温琼。赵玄坛赵公明也。绘神像于旗上者。以愚众人之耳目也。中行之旗为正。左右之旗为奇。此亦奇正相生之法也。号铳者。即号令铳也。细乐。即今之点字也。钟磬。为大乐。石磬。为中乐。铁磬。为细乐。令箭。立于右边者。便于传令也。司命者。三军之命。皆司于我。故曰司命。牢字。即坚强健壮之意也。拦。遮阻也。

小识附[编辑]

脉诀论序[编辑]

余以为脉者。幕也。人居幕中。欲知幕外之事。岂不诚难乎哉。然有至理存焉。至妙傅焉。盖中万物而最贵者。人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四肢象四时。五脏象五行。六腑象六极。八节象八风。九窍象九星。十二经象十二时。二十四兪。象二十四气。三百六十五骨节。象三百六十五度。古云。四至平和者。心肝肾肺之谓也。一加则脾土备焉。故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是也。九候者。浮中沉。是也。寸有五至。尺有五至。关亦有五至。而三部各三候。一部十五动。三部四十五动。是谓平和。十一十二者。天数九。地数十。而加一二极也。噫。人能知服药之有效。而不知身有灵药。不服一丸一散。而自然康济一己者。何耶。慎风节食。则是防风,槟榔,荆,苏之属也。调寒热。则是桂枝,柴胡,芩,连之属也。咽津液。则是人薓,茯苓,芪,术之属也。戒酒无内伤。戒色能补血。温尺热洪。数尺微沉。各有形症。如影响之相随。然水碧,空青,石英,云母。久食则生损。节服则资益。如牛黄治热。不可长服。随时补泻。可以瘳疾。而统以言之。龙麝虽香。莫如令德之香。金丹虽灵。莫如方寸之灵。灵者。灵觉也。曰仁曰义曰礼曰智。守之以中正。上自泥丸。下至涌泉。血气充实而后不药不病。睟面盎背。若血虚而气散。四百四病。不期而至。可不审哉。水火既济。血气充实。水火未济。血气虚散。故遂论脉度。以垂后世之炯鉴。诗曰。

天有三百六十五。人亦三百六十五。天道乾乾夕惕若。血气亦有昼夜度。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肠胱焦。十二经络应月建。三阳三阴江海潮。看他覆手自仰手。三部四十有五动。七表八里表里定。关前关后阴阳总。日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许。左脉人迎右气口。金水木土君相火。心居丙丁主上额。肺居庚辛主右边。肝属青龙在左颊。肾属壬癸在口川。脾独戊己居印堂。五脏兼平五行间。风能生热热生风。寒能生风风生寒。寒能去热湿去燥。热能去寒燥去湿。气者精神之根蒂。虚涩濡沉动与结。人薓本是补灵药。牛黄能治热候效。久服反为人之损。随时温凉宜分晓。四旬以后服云母。千金,古方留传人。浮是风候滑是痰。内经太上曰养神。天,麦门冬苍白术。常山路边寄奴熟。海马时出百草根。石燕忽飞向踯躅。

追感录小识[编辑]

惟我母后。赠领相谥孝僖徐公之女也。妣岑城府夫人牛峯李氏。以壬申十二月初七日戌时。诞降于汉师嘉会坊之私第。丁丑二月十五日申时。昇遐于观理阁。即大造殿之西翼阁也。春秋六十六岁。呜呼。我母后懿德美行。我圣上铺宸藻而垂壸范矣。顾小子何敢更撰而止。慈之恩莫报。追慕之怀靡伸。恭将观津盛迹之所纪录者。及余小子。自扶床绕膝。至问寝请安之时。所以书绅者。牵连泣书。其敢曰扬厉我慈圣之懿美哉。只表微忱之万一云尔。篇既成。名曰追感录。以永垂后世焉。时岁丁丑季春念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