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十一
书
[编辑]答金直卿壬申六月二日
[编辑]前日家礼询纸。坐此尚未回敬。今录在别幅。幸乞垂察。惟格物说。极荷委示。所论大意。似与鄙说不甚远。盖在往岁君辅与其从弟寿翁。各书来。辞旨繁缛。鄙亦不得不为之卞释矣。前月得渠相访。问其归宿。则答以所教穷至并用之说为是。故不敢再慁也。寿翁则近复得书。大抵不能主张前见。而犹有云云。至于崔汝和尚持前说。盖闻其曾与寿翁积年往复故也。要之读书穷理。固为学者之当务。然比来诸友不于平易的礭底道理。思以必加深体力行之功。而一向寻讨前贤所未言之义。自以为有得。而往往矛盾掣肘。枝叶益烦。以愚之见。直恐今日之当务。在彼而不在此也。如吾直卿亦宜时时加意。如何如何。成君世柱闻其名已久。去岁一访。顷又书来。略有所询。见其人品趣操。殊不易得。第闻牿于世患。只以无党为大关节。不肯放心讲学。似亦不无所惑者。未知相与切磋归正否。更须示破。
答金直卿十一月二日
[编辑]垂示服制说。士直虽不详告。昨日崔生士逊之行。颇加委曲。必能奉道其槩矣。大抵家礼本文既简。杨注又不申明。而备要踵之。此所以致左右之不疑而行之者。然家礼本于开元礼。开元礼本于仪礼丧服。今何可谓家礼自为一制。而不用其礼经传注疏之文。兹已详具别幅。幸乞谅察千万。此间儿少疾忧方剧。灯又甚暗。略用草谢。更冀过祀顺善。以慰远忱。
答金直卿癸酉六月晦日
[编辑]每念愚与昆仲贤友从游几三数十年。向往之义。亦不可谓不笃。第以无数旬之讲。无一书之参证得成。今将去死无几矣。顾念平日。能不慨然于中耶。此所以因前日季氏之归。略贡年来鄙怀者也。更乞此后勿以辨论之长。掩其践行之短。或有不逮则可以得吾家存心致知之本法矣。不审佥意以为如何。
答金直卿甲戌正月十五日
[编辑]垂示礼说。精昏不克细看。但略绰一阅。似已得其宗旨。此事本甚平稳。一为彦晖所闹。再为君辅所动。可谓无中生事。而诸君反复缭绕。如浅弊垂死之人。只得任他所为而已。但天下义理甚殷。而诸君才得一两语不合已见。鼓出许多葛藤。作一大惊小怪底事看。可谓劳矣。然则亦将何时得以尽天下之义理耶。愿贤者姑勿更提此论。一意下功于尊德性收放心工夫。庶几救得桑楡一半是仰。闻顷昆季因议亲往返城中。如有续行。倘蒙一顾。略摅阻菀。亦所大望。而不敢请也。
答金直卿四月二十三日
[编辑]遗模得此精校以惠。尤切倾喜。此书之作。人或谓无益于事。或谓有补于世。老拙昏冗。不详所的。其欲求正于朋友之多闻者正在此关。而今无一辞卞释。是何不会人意若是耶。抑不槪于盛见而然耶。且念鄙之于佥贤。从游非不久矣。情义亦自不泛。而未尝有一旬留讨之会。虽曰近年丧戚。异于常时。漠然不相涉者。今几岁月耶。窃计联床进学。埙篪迭唱。必有其乐。人不得而窥测者。然亦宜于从游之间。时使闻知其梗槩。因得讨理心事。彼我两尽。为平生之快。是或一道。而其势未易。第增怅仰也。世衰道坏。殆无可以开口处。其称有志者。若非好异自高。别生病痛。则例多退产鸡助底气象。视师友如路人。视讲讨如登天。闻见志趣日就卑污。此道至大。虽以英才美质得竭其一生之力。犹难相及。况可如是而终近其藩域耶。垂死之中。适因贤书。敢发愚言。要以遍告于常所往来者。而然自不免芸田之戒。惟佥详察而垂矜焉。生又叨新命。正值坤宫复位之际。辞谢倍艰。尤不知所措。
所以兼奉旧编者。欲令左右知此用功无多。而过加辞逊。为未合于理耳。既已弃而不用。有何校正事耶。中庸箚记已到。当俟病间抄录后还呈也。
与李同甫兄弟癸酉十一月十三日
[编辑]生姑无大段别证。祗是精昏日甚。诸书亦多未了者。区区思念自不得拨置。可谓暮境之一障也。呵呵。以其精力决无管摄成就之理。故不免求助于朋友。曾以历代史断属宋质夫。今又欲以读诗要义属金士直。质夫书来。几已成编云。是则可幸。恐士直饥寒奔走。不能自办也。唯考亭渊源窃拟奉托于左右。而详考其事迹。有难勒成一书。兹以取便于近村士友辈。前已仰告矣。谨用呈览。幸望更加证示千万。每念经书先儒姓氏。在前无完书。真吾家一大欠典。深以为恨。曾于北洞尤老座上。值有归自燕山买送是书者。即为请见其槩。则极涉疏浅。于是始知天下果无此书也。乃草凡例数条。使闵君震元出稿。盖此友登明经之科。记性过人。又方为典籍。可考馆中诸书故也。今所奉浼者。乃其草本。然亦更详之。反似重复烦乱。不便于领要。兹敢再草新例以呈。欲望明者一挥而成之。诚以出处事例。无甚更考于他书者。只倩左右精鉴妙书之力。则远不过一朔近不过十数日。可以得见天下所无之完书。岂非未死前一快耶。如以不靳。考亭事观之。必无前后异致之端。千万勉之。
与金士直十一月十七日
[编辑]窃念左右年来饥寒奔走之厄。一陪前时。每切嘅伤。想其增益困衡。心安理明。必有所进于斯学者。益恨其尚坐乖阔。无以共臻讲讨之乐也。唯此老昏去死无几。其所用力于一二编辑。多未精善。日夕忧愧。自量神气衰替。不可以独任其责。则不得不求助于数三朋友。乃敢以历代史论属宋质夫。先儒姓氏录属李同甫。今亦谨以读诗要义。仰托高明。编例引书已具。无甚艰大者。幸乞于燕闲之暇。略加整理。得成完帙。以惠千万。少时读四子诸书。凡系微辞奥旨难说难断者。则必引诗经以正之。及阅左氏春秋。当时大小酬酢。专用此法。多所得力。始知圣人所以养性情厚人伦达政事者。诚非诸经比也。盖其大义略见于丘氏大学衍义。可据而行。兹欲遵仿成书。以究一经之大用焉耳。若其求助之致。则亡论晦翁付书,礼两书于蔡,黄。其他小学书,易学启蒙,资治纲目。皆请刘子澄,蔡季通,赵师渊诸人起稿。其近思,伊洛两录。又与吕东莱商定。如鄙虽不足道。其为心经,家礼要解。与李仁甫,闵春卿同事。为六礼疑辑,中庸读书记。与郑真卿同事。至于圣贤遗模后编。专委李仁甫起稿。唯直卿,仁友前后属疑辑,遗模甚至。而终始牢辞曰不敢不敢。未知出于何意。幸望贤者勿观此友为进退。蚤赐卒业是仰。盖鄙拙计误。由此途者为少时。重婴脾病。不能痛读古书。体之身心。遂乃转为编辑之人。然其素志不在于上达高明之致。而在于下学笃实之地。是以其所为书。只得就近。究心于日用彝伦之常。而不敢向上。以探乎阴阳象数之源。盖以为若能自尽其人事则可以驯致于天理。非惟物我无异理。或者庶几有济于衰世文胜之弊故也。因是或谓之好著书。或谓之类抄学。或目之以细琐局促。然亦不知其所止。到今精昏气瞀。更无勉力成就之望。其情亦戚矣。兹以仰摅多少。唯左右特垂谅察则幸甚。贵读中庸记谨领。俟直卿所录并到。更加消详。添入于鄙记计耳。
答闵彦晖六月十八日
[编辑]示喩礼辑事。益蒙勤恳。两款之中前一款在南书。实未承读。第检去岁九月书。亦可略见盛意之所存。而当时昏蒙未察矣。后一款曾蒙喩以姑作标识之役。亦意其间似有面证以定者。而必不至于大相背驰。故如是耳。今奉示意。益觉鄙首尾愦愦之咎专昧东西。以致高明于枉费思虑之地。不任愧惧。第自来讲论。所见不同。乃为常套。非由我始。容有何伤耶。金生家疑礼。至今稽答。亦切悚缩。诚以此事。自鄙妄作论说已详。其时所论文字在海西。未果检呈。今虽来到。烦芜颇甚。亦无誊送之势。欲俟早晩面请警欬。非敢为漠然无应也。栗谷谱议并已承领。太极问答郑曺二录等说。所教并皆周备明快。计欲仰循盛指而行之。第方求助于士友。未知诸见更何如耳。既未趋叙。又难委伻。复托高邑便。略致鄙意。幸乞恕谅。
疑辑两本及通典礼说。并入小箱以去矣。今欲委人取来。而不知所在。若携置宇下则幸还投于此便。若留禅房则亦须作牌于守僧处。使俟鄙家仆至即为出给如何。更乞勿泛。
答闵彦晖甲戌五月一日
[编辑]时运回泰。中壸复位。实臣民之大庆。窃想普同此意也。鄙顷除贰公。驯致今日之狼狈。固是死期将至而然。不知果何终极耳。前赐别幅。汔令人增悚。盖鄙孤陋老昏。只见平日亲旧间或有所闻关于彼此者。则必得相对说破。然后更无它端也。兹于正岁见枉时。从容奉禀以一二说话。当时似蒙谅察。则自幸从此可以烂熳同归耳。窃详别幅之旨。殊异于是。词气颇重。所以〈一字缺〉警于鄙人者。要非偶然比。其为愧惧无以自胜。虽然如欲条列以对。则既非区区平生之所安。又未必得左右之肯可。兹不敢自遂。至于进退之教。尤觉瞿然。今日鄙言不槪于尊意如此。然则其所权衡而高下之者当在左右。而不在鄙人明矣。幸详思之。如蒙不鄙。早晩面承诲语则可以略申鄙抱。第未知能有其期否也。临纸怅叹。
答沈明仲世煕○癸酉八月十四日
[编辑]所喩事。鄙意近来别无他端。而遽有提示云云。使人疑惑莫知端倪。第不欲因书卞诘。有烦听闻。故又不敢详复也。今则前后或书或诗。辞旨郑重。不容遂已。谨略布之。所示二款中师友互游之道。自古不废。朱陆之间尚然。况关洛闽湖诸先生之门乎。左右所处。尤有不然者。鄙虽精昏未记。闻当时贤者已自告议于鄙许云。本末明白。无可疑贰矣。但于尤丈。鄙亦岂不大加歆服。而观其言论往往过当。不惟难以评停义理而已。中间必生多少病败。兹不得随事商确。而左右不察。轻举读书记诸说。果致狼狈。此则似涉疏脱也。至于前此往来鄙许一款。长者因长豚语次始知之。而豚儿亦讶左右之不先报告。鄙意则不然。既非讲论义理之所关。则何必将此等语一一告知乎。此则似涉于偶尔遗忘也。凡此曲折。既皆对讨。一笑而罢矣。况其间交际事义。首尾无少欠阙。则自后凡百。唯当一如前时耳。有何到今提示之理乎。此殆不知鄙心而然也。畏祸之说。终未记人说起者。唯左右尝言中问丧祸之外。又有一事不得如前相从者。仍举先夫人教曰吾观近日爻象。非久必当事出。亡论彼此。为士者不宜轻自出入于长者门庭。故自至如是也。此则似可谓之虑患。而固非士友之说矣。向得前书。鄙意此友无端提示此事。必有一种之人过为深刻之论。以触病怀而然也。承示果然。然不言士友之为某人。而徒使我矜怜。则鄙非士友。士友非鄙。将何以处之。诚不知所对也。如有士友因鄙语有所云云。幸明示之。大抵古道之不复久矣。或有有问业之实而视同平人者。或有较其平日从游间优劣而为之低昂彼此者。不一其端。鄙尝心口相语曰吾之及于人。彼之得于我。皆不及古人万万。而独欲以师友大义责之。不亦过乎。如此之类。亦未尝一为之芥滞。则其可追念十数年对讨之已事。而至今藏在胸中督过之耶。是将天厌之天厌之矣。先夫人志文事。鄙见常以为妇人生死始终。皆系于其夫。若非妇人先死或别葬他所。则不宜各为墓铭。只当略掇事行于其夫本文耳。如其贤德出常者。不过更述状录之类。以传于后孙也。以此平生所为合窆之志甚鲜。今承其时亦谓决定合窆与否。然后更请云。则似欲俟其别葬而各铭也。然则未定葬例。而先述墓铭。非鄙素心所安。如不相舍。当于先公志文中添载。或别以状文仰呈。惟乞量教。外万力疾呼此。神昏气眩。不复缕缕。唯在恕察。更冀以时加摄。少慰远忱。
答崔士重世进○壬申十一月十四日
[编辑]采自秋初以来。病忧少歇。惟是精力衰惫。不克温理素业。是将无闻而死。第增澟惧耳。要解过蒙奖许。亦觉不安。大抵以大学工夫言之。二书乃诚正条齐之属。了此文义。自可不待他求而用功于实地。只是诸家注释或芜或烦。几更成一蔀障。反有艰于读此二书。故敢为节约之功。以俟后贤之裁正。所签诸说。考据精当。极有补益处。幸乞此后随见继示之千万。尝念海阳同志。非无平日往还者。到今多以老大自率。穷约疾病为辞。不复思进于此学。是亦无如之何也。惟令胤年少有志操。不至他人之只管退步。每思早晩一得从容讲习于此。问以究相长之义。而讫今未遂。有不获已曾以一书略道在家学问之方矣。未知果然吃紧加功否乎。抑有一说。敢恃眷爱之私。辄复妄发。更乞恕察。今日为士者。率以应举干家为重。不暇于尽心圣学。以子弟言之。固不得违父兄之教。而专意于此。以父兄言之。必使归重于应干。而弁髦土梗于圣学。不几于养小而失大。重外而轻内者乎。其在流俗自弃之徒。固不足道。如吾执事。久尝从事于先觉之门。而亦许令胤以从游鄙人非不勤至。乃其实则只闻每年令看松庄。不闻一日令到溪堂。真所谓欲其入而闭之门者。想必于此为之解颐也。虽然世衰道微。物我相形。一辞砭切。便成乖怒。要非执事。愚何以进此言。非愚执事其亦何得以闻此言耶。崔士温一病长逝。未闻窀穸亦已趁期。痛菀愈切。亡论其专心此学。志义卓然。诚士友之所罕。殊增一涕也。
答朴大叔甲戌五月十二日
[编辑]前月间得拜正月十九日惠书。辞意谆复所以指导迷谬者甚至。岂胜感悚。第病中神气澌薾。初看不觉惶然而惑。莫测涯际。及后徐而复之。始知左右爱我深而责我切。抑未知垂死之日。能受盛惠。救得一分半分否也。所教不能虚心乐闻自视谦逊之说。益知所以警策者非偶然比。盖鄙性迂疏枯淡。居常自视歉然。亦岂敢有骄吝高大之意。而特以为学不力。旁无强辅。未见有以直道正义务相规切者。独耻庵李养而在世时。能相告戒。而今亡矣。此外犹记左右不鄙。时赐一二语句。如所谓责励朋友者。而亦以自无切实功夫。不能如芸人之田为意。况于今世孰能听此老昏孤陋之语。而有所开悟为也。其无自悔等语。固是平日不克痛加点检处。而抑未知其当某事辄乃傲其自是。无少悔恨者耶未蒙开示。殊令人郁叹。所教每论士友。但以不学为咎。而不足于自反忠告之诚者。尤中劣病。第鄙意圣门之学。无逾于知行两边。孝弟忠信固可谓之学。而穷格讲讨亦谓之学。然朋友之道。只以讲论为重。如孔孟问答程朱书录是已。以此鄙于同志相逢。若不以平日读书所得相讨。而只作闲谈过者。或以不学规之。非谓其人在家无孝弟忠信修身笃行之学也。谓少讲讨之风耳。以此相爱间如成汝中,李泰而诸友。耻更磨礲。而记于左右亦多奉告者。岂以此语。谓疑诸友以全不学耶。鄙意固不如是也。每念汝中要示以记疑诸说。而遽成千古。不胜悲怛。承后书足下亦有一二箚录。则何不于鄙未死前相寄。使得一窥高见所到耶。唯是鄙踪举世所弃外。乃蒙左右手赐长牍。要以古圣贤之道相责。旨意曲折多有不敢当者。虽不得不以一言之不智为执事恨。而其于宽假规箴之意。岂敢少忘。切乞继此益加警诲千万。鄙半年大病。时亦未获回头。而忽遭大段狼狈。此殆死期将迫而然。第用惶蹙也。
答申列卿佾○癸酉四月八日
[编辑]别久增恋。奄承枉帖。因审比来清和。雅履佳胜。何慰如之。况于伏闻院宇已修。还奉祠版。诚为斯文之盛幸者耶。所谕别纸。辞意珍重。反复曲折。愈益明切。其以要诀受命于先庭一节。抑与鄙生略同。使人不觉感叹之深也。记曾与左右倾盖温泉。倏将三十年。每覵高明性气端悫。操守方正。非诸友比。岂不思奉劝愚诚。而顾未一蒙开示其素蕴者。鄙亦至今藏之中心。不敢遽浼矣。今乃畀以巍牍。荷意甚盛。虽欲不进鄙抱得乎。苟为左右计。从今以往。一以要诀持身读书两章。自致其功。庶几日进于笃实高明之域。为吾道标望。不亦善耶。盖必先读小大学。以及或问。沈潜玩味。得其正路脉真意味。深知其果是千古圣学渊源。一与平日所读者不同。然后方可逶迤转及于他功矣。如何如何。此有要诀为学图。切欲奉呈。而便遽未遂。当俟后计计。程子尝谓吕进伯。老而好学尤可爱。不意今日复见于列卿。区区此喜。非纸笔可既者。惟在嘿谅而深体焉。
答金锡文四月十六日
[编辑]惟此固陋。夫尝得见于并世君子。独念昔者再获历幸于维杨丙舍。窃覵神观虽困于积病。而受气尽清高。所学虽径于上达。而造理精密。又岂浅鲜者可窥耶。第揆以愚虑。此固非俗儒所能仿佛。而亦恐非明者终身体用之全。故区区不胜于相爱之心。辄以下学平实底道理仰劝。当时似若略蒙肯可。而至今追思。不觉其僭猥难安。奚啻古人芸田之戒耶。何者。譬如所处自卑。乃于游清都嗽沆瀣之风。而强劝以菽粟烟火之食。岂非抵牾不相入之甚乎。想博一�矣。厥后西迁。了不闻动静。虽或传言。迫于缅礼大计。往来丰山海乡之间。而不得其详。私心不敢少忘。适会族子以贵邑宰来访而便益忙。兹不免略奉数字。聊寓鄙诚。亦非有望于俯赐回复也。不料昨者专价临门。畀以手牍之重。讨理平生甚备。盖欲俾不佞得以反复盛谊。其为感荷尤难自胜。不知衰昏。何以获此于执事也。第惟㧑谦之至。不蒙垂示比岁进学节度。是则又增东向怅然耳。伯氏上庠雅相款好。不意数年隔阂。闻其方遭膝下之戚。使人惊念。采六袠加三。固已饰巾待期矣。前月因省海垄归。重感寒嗽。两朔呻痛。大都精神如触雾。然未知果何终竟耳。承欲早晩一讨。此诚两病之所不可望。临纸驰叹。略用草谢。唯加恕察。
答李夏卿煕夏○十二月十五日
[编辑]书中悔吝之意。不啻郑重。曾知雅旨如此。使人感叹。盖古语有东隅桑楡之譬。晩暮收拾。虽不如少时之易于得力。若能得循其序而为之。老成之人已自经历许多事物。岂不于略绰领会。次第提撕之际。自觉其所左右逢源水则渠成底意味耶。千万更冀安心静虑。除却一切冗务。而专精求之。看其如何。则似当于其中必有欲罢不能者矣。
答申云卿汉立○甲戌二月二十二日
[编辑]别纸云云。益荷不鄙。有以仰见明者始终志业。非一时偶然之比。感叹〈二字。缺〉殆不自裁也。盖去岁告诸贤文字。出于仓卒。然其大槩为世人虽诵圣贤之言。而实不察生质学问为人为己之分。不但平日所行只管一向富贵利达上求之。至其心中亦不能辨某是质某是学某是人某是己。贸贸然莫知所之。故不免略发其义耳。至如暴弃之说。固似迫切。而考其终则诚亦鲜有以离脱此病者。然其中近者非真如此而或近于此之谓。归者非今如此而将归于彼之谓。亦未尝不为宽恕也。如何如何。且承方用力于九容九思之目。益切忻耸。苟能于此而日有所事。则栗谷先生所谓将〈一字缺〉身心进学言。智者庶几可以并得。而区区前书虽不足道。力行实体之说。恐亦不徒为相勉之地耳。推此工程。先立其本。于以进于大学阃域者。诚意所至。何事不成。千万加勉。讲目适患感痛。末由奉报。当俟后便。
答李生益材四月二十二日
[编辑]示谕祠宇告祝。谨此构呈。盖告者礼轻。只告而无祭。祝者礼重。必有酒果。一日之内。一告一祭。诚为合宜。亦有先正可据之文矣。惟在量行也。记文当俟病歇后早晩依教耳。至于别纸所谕。既已面罄鄙意。无可申告者。盖固陋之见。非出于一朝一夕。而亦有关涉于它院。则到今虽欲改之。有不可得。奈何奈何。
答洪昌平禹锡别纸正月二十四日
[编辑]垂示平泽享祀之举。以鄙𫍲闻。何敢参定其可否乎。第惟凡干论议。自有主客轻重之分。如此县祠宇之说。本以洪公为主。不但为一乡之论然也。实出于朝廷士林公共之意。则其事体重大可知尔。脱有其它名人善上可备并享者。苟非一世公共之论。而只为一乡之意。则尤不宜有所轻议矣。况禹公言行。赵浦渚集之外。姑无可见处。浦渚所论。亦只传闻〈二字缺〉之书而已。似难将此遽易其王客轻重之〈一字缺。〉如或因此驯致物议之纷纭者。岂不有害禹公耶。今为祠宇主事者计享祠则只从〈二字缺〉公共之论而行之。禹公事迹则更加博访于诸书。庶得其实。以俟异时论议之定。恐此外无它道理也。
与朴一和尚淳○壬申十一月十七日
[编辑]爱而不见。今且三载。一念悬悬。何尝少弛于中。生奉老姑保。只为衰惫不能经理书册。所处地又距洛下不远。殊不惬素怀。言之奈何。闻夏间因膝患忧挠度日。未知今能宽歇否。鄙意左右才业蚤成。当此闲暇屏蛰之会。必能究心理义。涵泳自得。以副远望也。如闻间颇留意于声病。以顷刻累篇为长。凡事不专则不工。因此推之。其彼此疏密之分审矣。使人失图。千万更加勉励于旧学。庶使昏愦者有所裨益也。叔重秋间远访。极慰病思。似亦不废旧学。但终是不成完人。殊可叹惜。先王府志文。非不铭念。去秋过迁礼。今春罹重戚。自不暇及。兹始草呈。幸与佥叔父议示其可否如何。申台竟遂海上之志。每切忻耸。第闻多看词章家文字。此岂有补于晩境。曾以诗语勉其加功经业。未知毕竟作何如出场也。想时往还不替。故聊及之耳。
答金叔涵九月
[编辑]时且涉冬矣。想惟学履毖重。生㚲保昨状。第以今年中外同志多沦逝。老怀益恶。无以自堪也。前恳某家私记。尚未有得否。朱子大全书札答间浩穰。难以随事考正。此诚后学之通患也。谨以逐节标识别录为一册。与士友共看之意奉溷矣。未知厥后能依此下功否。如左右以看阅过半为难。则欲属李秀夫专意于此路。幸为详示之。李友尚恒甫闻遭巨创。渠亦死生未分云。惨虑不可言。
答金叔涵别纸甲戌二月四日
[编辑]示谕具悉。不任倾释。今日所遭。其分在于丧服大功以上亲不加服。家礼养母齐衰三年。大典养父母三年。己父母在则降服期。两事而已。夫所谓大功以上亲者。以从兄育幼小从弟不知父母者。以及伯叔父育从子之类。以从兄伯叔父之名。育从弟与侄。虽有恩不为加服也。所谓养父母者。以同宗之亲或异姓之人。育三岁以下遗弃之儿。是以养父母之名育养子。其服即与亲母同。但有己父母则当降服也。然如鄙尝出为叔父母后。而其后己父母无后。故还宗于本家。义当改立它子。到养母身后。只鄙名从养母。服从心丧而已。竟为养母狃恩。不忍更立它子。遂至变为后而改养称矣。如左右当初育之之时。未知以㚲名而养无母之儿耶。抑以己无子。故以母名而养侄为子。左右亦以子道自处耶。由前则自可应大功以上不加服之文。由后则只当用养母降服期之制也。夫以服制言之。无夫与子之姑。亦有量恩义而心丧之义。与己父母在。降服之养母心丧三年者无所异。但称姑而心丧则为服人。〈如土亭为其兄心丧之类〉称母而心丧则为丧人。〈如父在为母。为尊者屈而心丧之类。〉故古经今制。轻重取舍之分。恐无舍此而它求之理矣。今观所处。似取用后段说。然则前日奉告外网巾恐当用布。若平凉子则虽着网巾。亦当用孝巾。初非无掩发之物。冬月𭅞头及受吊则如来示似宜。大抵当时鄙意亦以礼经为主。谓其与异姓不同。而尤丈诸论皆以大典为据。母子之名为重。盖虽有正见自已之事。不可违斯文长老之言。况所见安保其必是乎。兹以不遂。至于近世诸贤所遭。金思斋,李上舍梦奎被育于从母。潘成仲曾祖被育于姑。皆服三年。而人无异论。当此之时。育养之恩义为大。岂容舍后代已定之重制。而从古礼难安之微文耶。如何如何。鄙前日所服昏昧不记。问于儿辈祭服匠林命吉。初丧制中单衣如丧之制。以承衰服。出入时布直领云耳。履则着草履矣。
答赵德叟泰耇○壬申十一月十三日
[编辑]顷者兪济卿诸友。来留书堂几两旬日。俟贤者之戾止。竟不能得。今兹罢还矣。示谕谨悉。三者固初学之通患。然若先立大志。次寻大小学门庭。吃紧用功。不得不措。则真积力久。自当有得。苟其间不免窒碍难通。然后更就师友。讲明而体察之。方始有益。亦何必但以不克同席为恨耶。所询祭祀。曾子问云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注谓无服如妻之父。母之兄弟姊妹准此。古礼固有此等说。然今之礼家虽并有丧者成服后行素祭。葬后用肉馔。况〈二字缺〉庙已久。人以神道事之者。辄乃更责以生人之道耶。盖象生时者乃三年内事。恐不当举论于此。若果害理则古贤必已有所论定。而诸书绝无所见。恐其义不得不然也。如何如何。
答李士粹彦纯○正月二十二日
[编辑]垂喩为学之意。尽有节度。似皆从目前吃紧下手处说来。非空言安排布置之比。益觉敛衽。然此是学者之通患。始虽反复艰阻。若得若失。而苟立志诚笃。持之益久。自当渐次通晓。怡然顺利。以至于欲罢不能之域矣。盖心是虚物。若必直加把持。则有难遽以得力。故朱子敬斋箴乃以当事而存。靡它其适为说。又谓整齐严肃一段最是紧要工夫。盖谓外面有可持守处焉尔。此意详见何叔京,方耕道诸书。而退溪先生又于答李宏仲书尽之。若更检看。益致专一不解之功。则恐不患于无门可入矣。如何。所谕同志。未知指谁而言。观善讲疑。岂无所发。而若乃实地工夫。则只是自心作主。不得不措耳。要非外人可以得力也。
答李士亨十二月十四日
[编辑]示喩谨领。诔文所谓真诀者。鄙年十六岁春。服丧在城南。蒙先庭兄主委访。借以心经一书。因此多所觉悟。故遣辞如此也。丧祭义撮要事。不记李婿当时辞意及所答之如何。恐非急务。此乃金而精见裁于退溪先生者。吾亦不愿哀之为是也。居丧读礼。礼有明训。莫如精看家礼。其所训释。大则有辑览。小则有要解。尤可详解而深体者耶。大抵为学。不出于小学大学二者。念哀初未尝切实下手于小学工夫。而欲先从大学一二文义上有所论卞。鄙之不敢率易奉对者。非但只为病倦酬酢故也。前既难追。后犹可戒。但今居忧。礼制有拘。诚绝开讨之路。鄙意哀若于近日或省交拢。或到坡庄。往来间历宿前溪野村。使人相报。则鄙当往吊一恸。仍作灯话多少。决无所妨。非但可以承奉先庭末诲之意。因此相证丧礼所欲论者。亦在其中。未知如何。盖鄙自量精力。殆无攴吾岁月之望。编著则已皆借于士友之有才力者。文字则无论许与不许。一切以不复酬应为定。唯日饰巾待期而已。如无此便。必有后日之悔。故敢索言之耳。凡人相从从容然后可以知其志趣。知其志趣然后可以得其学业。今日之士子举无半月之迟留。无数册之问质。则何以知其志。不知其志。何以得其学。滔滔者皆是。亦末如之何矣。要解一件。曾借梁君处济。今作书以送。幸为推看也。李司谏玑衡解讲领。第本无作跋之意。未知何以见教耶。
答罗仁卿斗甲○七月三日
[编辑]春末留书。承慰久矣。顾未趁谢。每切怅愧。平仲便至。获奉问帖。凭审向者霾热。尊履珍胜。殊切忻荷。世采孤露馀生。重遭家叔之戚。摧痛酸苦。不自堪忍也。仍且家间疾病忧患相连。虽今少闲暇。不克温理旧学。秪增澟然。其于高明盛年大业。日有所事。将无远之不届。向风驰义。尤何可量。闻平仲今得还家。幸与勉进。又区区之望也。三贤及门之人。甚荷提示。第永膺已在履素下怀斋。检其状文。绝无受学高峯之语。未知其有所详考者耶。己丑录近有可考。如得春庭的便。须乞先惠。
答罗仁卿十一月三日
[编辑]曾闻左右专意于孝弟敦睦之道。而不遑于读书致知。未知今则志立事定。其能得力于交须并进之功耶。相距既远。虽欲自与于讲习之地。有未易遂者。第增向风竦厉耳。
答沈善长九月七日
[编辑]顷自海垄归。获承哀札。凭审秋凉。气力支胜。区区倾慰之至。采奉老堇保。无足深道者。惟是衰昏日剧。无以致力于旧业。使人澟惧。如何可量。垂示疑目。兹以鄙见商呈。幸冀领察。窃想巨创之馀。气力必益绵缀。难以吃紧用功如昔日之为。第于馈奠之际。或有小暇。则更以小大学为始。从容玩读于语孟诸书。以听义理之自得。是为要道。盖此事固以躬行心得为主。然其进学益智之方。非穷理致知。无以深造圣贤之遗意。成就一大事业。千万加念于此。实老拙之祝也。
与沈善长十一月十三日
[编辑]前日谢疏及讲目。未知并关照否。至寒方剧。远惟哀气力何似。不任驰虑之至。顷对朴老笵。闻知执丧节度决无生全之理。继而因它士友传说乡党诸论。皆言纯孝学行。自古未闻如此之人。而其终必不自保则决矣。无不为之啧啧愍叹云。此间忧闷。尤当何如也。盖闻所寓者乃无人之境。所处者非烟火之堗。长事哀号。形貌已变。则几何而不澌尽耶。古昔圣贤之称大孝者。莫如舜与曾闵。不知彼一圣二贤者。其必如左右今日之为否耶。想哀平日之志。必以圣贤为可师法。而到今居忧一节。不出于此。乃效世俗徒知径情直行者之为何哉。似闻盛意以谓情事异于他人。此亦不然。葬之原野。不封不树。从古而然。未闻古贤必为之庐墓独守也。故友李仁甫连遭两亲丧。致毁将死。吾力言其非孝。少得回心。而积伤已多。去丧未久遇疾不救。每念之。未尝不痛惜也。更望孝侍亟加改图。深思古圣贤全孝之道。千万至仰。书不尽意。惟在嘿会。
答李武叔彦纬○癸酉七月十四日
[编辑]承知始到荒僻羁苦。其势固应如此。想今凡百已定。必有从容安定之乐。其能温理旧业。日有所事。以副区区平素之望否。鲁乡计已一遭往返。亦必有以警拔矣。未由流闻其一二是菀。大抵今之人士。不能究心此学者。只是举业生计两途而已。如左右美质。蚤岁发轫。夫岂易得耶。但前既失于举业。今若又为生计所拘。终无桑楡之收。则亦恐非雅志所安也。千万勉旃。敢因垂教之及。略用𫌨缕。惟冀量察。
与郑伯虞束益○七月十七日
[编辑]每念昔岁玄江日。猥蒙枉顾。得以幸承緖论之一二。至今不敢忘也。特以中间丧祸流徙。声息莫凭。转头之顷。倏过数十年。虽曰并世。其实无异于殊方。重且垂死无闻。不免小人之归矣。益思更奉崇诲。以开聋瞽。而有不可得者。第切倾慕之怀耳。不料去岁又荷二郞历存陋寓。略闻遁居自乐之趣。如亲警欬然。顾以其方启西程。未暇仰候。无任怅恨也。今此池友性泼来访。将登高门云。兹用借灯。以遂宿志。唯是神昏笔涩。不究素怀。更乞恕察。
李兄养而又作古人。墓草再宿。痛怀尚切。想同此意也。奈何。
答宋文叔奎炳。○六月三日
[编辑]每念左右目前无忧。患饿事亦不至他人之甚。虽曰已久志学。无一勇往力究底气象。时月迁就。奄过半生。区区心深惜之也。兹承书中辞意。所以自叙者既悉。又与诸友往栖院斋。以资讲习。使人惊喜何以过此耶。幸乞因此益厉初志。务臻大业。夫以左右之才识趣槩。其何远之不届乎。千万加意。审欲以礼冠子。又切耸叹。笏记一本奉呈。视旧益简省可行。须量处之。
答金汝厚载重○壬申十一月二十七日
[编辑]示喩为学之意。使人不觉耸叹。所谓读书穷理。思所以践履之方者。岂非学者平日用力之地。而只为今人不知先贤小学有小知小行大学有大知大行之教。而不思其于人伦日用己所已知处克尽当行之道。意谓必待尽读诸经书而后践履自至于纯熟云尔。然则前日已知而当行者。皆为蹉过。况所谓诸经书又非时月可得而尽读者乎。愚是以敢以先立其根本。而渐次读书以助之为言。所谓先立根本者。小学之功。渐次读书者。大学格致之义。非谓全不读书。而只责践履也。末段所谕。诚是左右今日吃紧悔悟者。愈觉敛衽。当初立志。虽曰向善。而不甚笃实。见道不甚远大。自致工夫之少缓。苟能自今刻意进步。以不得不措为期。则愚虽衰昏之甚。岂不仰效卑忱。以为相长之益耶。
答申伯武世雄○二月七日
[编辑]采衰惫已甚。固非异事。重以时忧世故。纷然交互。未知毕竟税驾于何所。徒切闷郁耳。垂示操心之要。此问可谓得其肯綮。使人奉喜不浅。第哀自天神相从时玩诵真氏之经。已过数岁。操心之要无以过此。而复有此问何耶。岂于古今经训之中旨意多岐。不知所以专一下手处故耶。惟所谓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乃程朱以来第一法门。正宜依此做工夫。以贯动静一内外合始终。则积习既久。自当渐次有效矣。至于所谓整齐严肃云者。较觉紧切。盖内外本是一体。若能收拾外面。则内面自无怠放之患。有庄肃之功。而持守尤易得定也。朱子尝于何叔京,方耕道,杨子直诸书每加力言。而今见于三先生遗书。幸早晩检得。专一下手。则想哀亦必自知其味矣。所喩不可急迫安排云者。虽有其说。岂以此故而不加刻苦功夫乎。朱子尝曰今当且就整顿收敛处着力。但不可用意安排。意已晓然。大抵如果用力于主一整齐之法。则此又不足论矣。如何如何。讲目因要解散在他处。未能即报。当俟其书还到。仰遂计耳。
答申英仲甲戌十二月十九日
[编辑]承知馈奠之馀不废经业。令人竦仄。读书次序。具在要诀。哀所稔知。岂有他意耶。窃尝闻之。在孔门为诗书易春秋礼乐为六经。在朱门为论孟庸学小近为六书。能必先六书而后六经。可以收功。盖登高自卑陟遐自迩之义也。此外如心经家礼等书。亦可以时用工。其归在于心体身行。日月增益。庶无买椟还珠之患耳。如何如何。
答崔士逊敏学○壬申二月十六日
[编辑]意谓留讨旬月。得以少纾讲习之乐矣。遽尔分张。不任怅叹。窃覵贤者于斯学。立心用力。俱非他人所及。而犹似气量未弘。实功未专。不无归重于书册文字之意。幸更以体弘毅崇敬畏之道为主。则其间义理精蕴。不患不循序而自得矣。如何如何。
答崔士逊癸酉七月二十三日
[编辑]未知从近作何工夫。其亦有朋友讲习之端耶。常观向来从游儒门者。略加一二质问之后。各归私次。有因循怠废。全然无实者。有似做不做。进寸退尺者。要之毕竟不得守初志究大业则一也。世衰道坏。士趋日卑。既皆沦于声名利禄之科。而其或有志者。往往又不免此。无怪乎吾道之坠地矣。如左右必无二者之病。然若不大故振发刻厉。日新于圣学。则亦安知不为旧套俗习所汩。而能有成就耶。千万勉旃。曾承见访之期屡掣。意为病故所误。略用替告。讲目谨呈。
答韩仲常德恒○壬申三月十九日
[编辑]别后驰恋承帖。仍审春寒尚冷。侍学珍迪。忻荷靡容。某病状如昨。无以究心旧业。是可悚然也。年来久未相聚。意谓其间贤者所事一味不振。以今观之。平日志操无甚退转。讲讨之际。似亦可以硏穷得到。殊慰鄙怀。千万益加勉进于大业是仰。疑而无质。姑似滞碍。然其小者。看来看去。自当分晓。其大者。只俟早晩面讨商量可矣。惠桑株奉领。
答申成甫二月二十一日
[编辑]示喩为学之意。使人改容。尝意贤者气质雅静。幸以入道。而汩于流俗。迟回前却者已过十稔矣。心甚叹惜。今既回头住脚。经理此事。其喜当何如也。唯所谓圣贤遗训。何书为要。初学工夫。何处下手。徒欲收敛身心。而实昧其方者。问亦切矣。第闻去冬已得精读小学一部。次第当及于大学或问。初学工夫。无舍是而别求之理。至于收敛身心之方。都在小学敬身一篇。盖其为言。虽以明伦为主。而非敬其身。亦无以明其伦。若不于此详察而力行之。假令读尽六经四子。终难以入道而为学矣。自外曲折。非纸面可既。幸须暇日渐暖。一来商讨也。惠诗步呈。亦冀俯领。
答申成甫三月晦日
[编辑]垂示为学之意甚善。从古诸儒固多文学一路。而比世习俗。都是入耳出口底消息。不知知行者为何事。如贤者慨然于斯。思以究心而致力。则诚吾党之幸也。盖以圣学大体言之。不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未有不相须而能行能飞者也。唯立志力学。不得不措。久当自晓。今不缕复耳。曾有居家要义一篇。庶几阐发小学家礼之馀旨。似当有助于高见。敢用呈览。幸誊后还投。第勿烦挂他眼也。
答申成甫三月二十六日
[编辑]示喩奉悉。第此学乃天下第一事业。且可终身担当而不懈者。若冀少效求少益。则非圣贤之大道矣。千万。立志远大。涵养深厚。一洗近来弊习至仰。拙稿书到者甚佳。今送书类。可继此下手也。
答申成甫十月四日
[编辑]垂示大学格致一节。不先言正心云者。虽似可疑。而实非可疑。所喩岂以天下事物之理至烦及岂以其明明德三字为八条之纲领二段。旋自卞释。意或因此有所开悟。而所误已大。亦难保其必然。使人悼心失图。不知所极也。夫人生天地之间。莫不有身而有心。然心为一身之主。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皆此物也。故大学明德。实为本心之别称。而其上一明字又为明其明德之工夫也。是以格物之物。虽指天下万事而言。其所以格之者。实亦以吾心之知而为之。所谓明明德。所谓格物致知。岂有他哉。此或问所以以格物致知。为明之之端。以诚意正心修身。为明之之实者。其义甚明。因是推之。格物正心知行工夫。虽有前后之异。然皆出于本心之明德。而通为明其明德之功者不啻明白。其何经文只言致知格物。不言正心者之可疑哉。大抵自小学立教明伦敬身至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无非此心之所为。而要其次第。自不得不各当其时各得其则。此乃所以为小大纲条之别。如上文云云者其理然也。且以小大学次序幷论。则小学为大学之根本。然则所谓格致。不患于无头。以或问议论专言。则居敬为小大学之成始成终。然则所谓格致。又不患于居先。从古圣学法门宗旨。本自如此。今左右不知虚心逊志。徐究其意之道。读未终篇。遽生别论。做出许多葛藤。滚同窒暗。殆无伦脊。此乃平日未尝从事于正学。而好看异端杂书。克耳盈腹。驯致于此。以此求近于圣道。譬如适越而北辕。吾不知其所济也。知行两途用功之法。不但具在经训。古之圣贤。皆从这里下手。至于洛闽遗书。发明又尽之。了然在目。无可疑贰。然而贤者又谓头緖太多。有难做得。此则狂僭妄肆。不似儒家新学口头所发。必是已中阳明合知行一心理之毒而然。若非一时率易之致。源委甚固。虽欲奉效砭药。而不可得也。奈何奈何。闻前头欲来取儿少。其时可得奉讨。
答申成甫十月十四
[编辑]便至又奉长牍。慰喜无已。况前日所疑十去八九者乎。不言正心之说。前书尽之。五者用功。则经文之意。固非一时下手。先儒亦有当权其事。轻重而处之之语。此恐非所患矣。大抵心学一节。岂非圣门宗旨。而虽以他书言之。大易鲁论无甚说及者。何可以此为大学之疑乎。惟异端自私之徒。揭此一字。以为诪张变幻之资。陆,王之属是已。愿贤以小学明伦敬身大学格致诚正为学。而勿先轻立议论也。久叔许昨送和韵有误处。今不免再写一幅。幸为传致之。前纸使之还投可矣。
答李季通二月十一日
[编辑]所喩盛意。谨已奉领。益叹左右才高德胜。有非俗流可及。而彷徨岐路。进寸退尺。终无以自臻于正学也。第蒙见教似若以鄙为不尽其忠告者。殊切瞿然。尝试观于世。同心之人。片言相契。便可即时下手。为学日进而不已。异趣之人。虽千辞万说。只成柄凿矛盾。无益而有损。今者足下往来于老佛。归宿于词章。慕圣贤之虚名。而惮知行之实功。迟面前郤。视正学如鸡助。当此之时。区区陋拙所以跪进其一书一诗者。自谓就高明地位下得顶门一针。而不加深察。乃更大为游谈曼辞。不啻如文士之好胜。然则所谓不归其归。不深其深者。其在足下耶。在鄙人耶。想非难决矣。比者李国弼,任群玉辈亦有此病。屡费指导。终不知回头。昨与任生约从后不复及学字。只管以姻好相从。其情可谓戚矣。未知渠能领会鄙意否耳。良叹奈何。
告丧之节。家礼所无。不敢质言。异宫忌祀。推以礼意。恐亦可行。第未及趁报。怅叹如何。朱子书节要中答曾景建第一书,周南仲第二书。未知曾过眼否。更乞一读而深味之。不无所幸也。
答黄举卿翊良○癸酉七月二十三日
[编辑]每念往岁与仙乡诸友。相从问学者。自非浅鲜矣。厥后无由再会。盖坐相距踔绝。亦缘诸友皆从科率作业。无暇及此。而独贤者乃能守静读书。无所挠夺。则宜其进学日新而不已也。第未知年来所做者何工。所与同志讲习者何人。无任菀叹。尝记左右之言。拘于奉亲干家。不能远游。此固然矣。但念其间岂无时月抽身之会。而讫无所闻耶。窃覵雅度温良有志操。自非流俗可及。而似欠于刚立超迈底气象。恐当加意。以臻阴阳交辅之功也。如何如何。且惟看读之际。必有一二疑滞于心者。向来垂问心家二书。太涉草草。今亦无可继者否。今日关西。惟左右及铁山金君南烈能志学不怠。区区所望者此耳。又皆远迹边邮。莫由盍簪一遭。以遂素愿。怅然而已。
李生义卨事。至今莫知臧否实状如何。今金君所遭之厄。不幸过之。并为详加开示曲折。俾我得知其槩也。千万千万。
答权季文尚游○壬申十一月一日
[编辑]季文不见。已近十年。其间能不受世俗之变。而尽力斯学否耶。虽欲流闻緖馀。有不可得者。第用愧叹。前书垂喩。事既往矣。有难提起。蒙此勤恳。不得不略复。区区昏蔑。老而犹甚。不敢为明是非扶世道之计。只闻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是亦圣贤之遗训也。兹于向来彼此议论。不复有所云云。人虽斥以糢糊。而不欲辄卞也。第其间得失大致。不无衡于私心者。然推波助澜。别成一哄场。又非所愿。故终不敢出此耳。如何如何。儿子坐在京里。不知厥父之志。随其所闻。过相告说。殊可叹也。末由面讨。临纸增黯。
答辛锡孝癸酉二月十五日
[编辑]李友之来。获奉惠札。就审尔时盛寒。雅履如宜。其于欣荷。殆不自胜也。鄙姑保病状。只是衰朽转剧。殊无支吾之望。亦非异事也。承知左右方杜门从事于经训。不任耸叹。前日所询近思疑义。虽坐病昏未皇商报。幸勿惩此。而必置箚录。以待他时对讨前后诸说是仰。
梁友择之先状诸册。其已传送否。未承开示。郁郁。
答宋命贤癸酉二月十五日
[编辑]前日鄙书。不记其言意何在。惟别幅两款。极荷倾倒。第拙料未尝于亲旧为亲赴举。有所掣肘。此则不曾详知左右所值之情境也。议论则前日与子恕丈对讨。似病高明之过峻。故意者不无所由。聊以相告也。今承盛谕。亦有无根以下诸说。不觉有所芥滞。则窃恐贤者肚里尽去此等意思。然后方可打叠也。如何如何。适值李友宗硕之行。略用追复。
答崔平甫衡○壬申七月三日
[编辑]祭仪祝文之制字。偶未省觉。当更考正是计。但此礼主意在于追复四时正祭。如未行此而先辍俗祭。恐或两废。反不如仍循旧例之为胜。幸须诠禀其曲折。必无他日变改迁就之患。然后方好商定准行耳。光山朴君。闻其资品学识似可远到。不意夭逝。使人惊叹无已。罗友久滞都下。竟以事故。不得再会讲劘。何恨如之。承欲秋末相访。此亦何以预料。惟乞未前益懋大业。以副远望。
与崔平甫十一月三日
[编辑]闻城中痘疫又大炽。左右势难北来。惟当与林令罗友切磋并进吃紧之功。是为可以有得耳。前及祭仪。未知果能禀行之耶。如欲行之则切宜更加商量。俾无日后悔吝变迁之患千万。今其正本送于会津再从兄家。亦可转借。与前誊本详校。然后方始行之无弊矣。尝念今之学问。只当专治小学。一一体行。立其大本。而以大学格致工夫继行。始是法门次第。不然则终非为己之学。不过为多读伩书之人而止耳。甚可畏也。如何如何。
答崔平甫癸酉六月十八日
[编辑]今年秋后小大两疫。必能宽歇。倘谋一访否耶。未知湖中近更有贤儒可相从者乎。林令固非不可为后学倡导。第其见识地位已高。又方并行于词章义理两涂。恐非贤者所能赶及。若求蹊迳意趣可以交辅者。则泰初族侄所居不甚远。恐好磨礲资益。未知高意如何。向来读记要解所誊者。果为何书耶。其后所修改亦多。切勿径播之乡闾间。以重不韪之咎也。
答金圣任相殷○三月十七日
[编辑]示意具悉。追丧之说。每覵雅意。深以不伸为戚。其在诚孝。亦有不然。第从古蚤孤凶愍如左右者何限。而自古圣贤未尝开此一路。为后人定制。唯笃孝不学之人。往往径情而直行。非君子所贵也。恐无所歉。至如无稽之谤。鄙亦闻之矣。然揆以平日所服先则盛度。决无是理。故固已知其必出于讏言讹传矣。尤不足言。只是乡曲善处之道。实难斟量得中。昔者吾夫子尝言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岂非万世之至训。而今则不然。非但自己亲疏是非。未必尽正。一事不合。便生仇怨。又非细故矣。为今之计。唯当一以忠信笃敬之旨自治。而处心行己。益致其在己之公恕。则虽彼辈无甚识虑者。亦岂有终不帖然相服之理耶。更冀加意。
答崔子益补○壬申卜月二日
[编辑]示喩读书次第。何能明知。但循环玩诵。固为学者大法。而终始得力处。无逾于小学。倘或留意于此。则寒暄,河西诸先生必以十数年为限之意。可以自见。而圣学根本。于是乎始立矣。其无亲切得处。亦不过为只作书册看阅底课程。而不加身心体察底工夫。以至于此。此固吾辈所当共勉。而其于孝侍亦不当作第二件事看。更乞加意。千万之望。
与慎子贞无咎敬所无逸兄弟癸酉六月二十二日
[编辑]向来屡蒙昆仲垂访。始若有所资扣。而后无头緖。适值疾病呻吟之馀。亦自未尽鄙悃。思之怅然也。今日学绝道丧。为章甫者一切志于外慕。滔滔皆是。而佥侍乃能有意于此事。使人不胜歆叹。第观世人向学者。虽未必克有始终。其初则莫不一从小学大学真正路脉。夙夜警饬。孜孜不怠。以有自得之益。而佥侍则不然。其于此事。固不可谓无意矣。然而科举之业不可废也。词章之习不可弃也。因欲为统三为一之学。则此盖慕其名而不察其实。由其小而将失其大。似是彷徨岐路。莫适所从底气象。兹故鄙于助浦时为言。如果有意。当以学问为主。而科举为次。至于记诵词章。朱子与虚无寂灭并论。恐其无益而有害。以相奉告矣。日者又谓欲法游,夏文学之儒。此亦不思之甚者。程子岂不曰游,夏亦未尝秉笔学为词章耶。季氏则覵其意思煞似高越。又闻欲专以此心为学道。非无是而意己独偏。其所受病亦不细矣。盖欲直劝以圣学。则瞽言难信。狃习莫改。欲遂无言。则非但平日事契甚切。亦近于沮人善意。敢以一说申告。昔者退溪李先生尝为小学工夫。旋因羸疾而辍。晩得朱子大全。退而硏究。遂更取四子诸经及心近等书。玩味体验。以成其学。以愚而为佥侍计。莫如先以退溪集朱子大全循环看读。然则日往月来。心融神会。不知不觉之间。自知圣学为真正路脉。思所以存心而致力。虽欲从事他学而有不能得者。此古人所谓纳约自牅之法也。大抵世学类以师友讲习为戒。其流之弊若非清虚过高沦于佛氏之徒。亦必偏驳自大涉于荀卿之科。学而如此。不如不学之为快。唯此二书。非徒可以致正学。尤足以明异端而绝邪径。不然则殆矣。不识左右以为如何。衰病垂死。乘间奉告。过此以往。无他忠谋之道。唯在深思而默体之。
曾与李季通论学。不契而罢。今亦未必为是。第须因访一示之。
答梁哀得中○甲戌十月
[编辑]侧闻先君子雅操高风久矣。及后亦知有托先墓文字之意。尤切倾仰。顾以衰病隔远。未遂一候之诚矣。不料今春。幸承枉牍洎哀侍惠帖。无任忻幸。适坐大病。姑未回敬。方自悚叹。忽从鸠林从侄许。伏承凶讣。使人惊怛惨伤胡可胜言。惟其耑书远教之盛意不敢辜负。当俟秋冬间家便南下者。略奉奠诔。以伸鄙悃耳。其前若得贱疾小歇。亦当俟闲申谢。谨此先告。临纸哽塞。
答李季章世瑍○癸酉六月二十二日
[编辑]每谓贤者有器有操。又能向意于此事。久而不解。真是衰世罕见人物也。比年虽不得从容讲论。亦知与叔涵诸友同学。至为之对读朱子大全。则尤切忻喜也。前者奉讨。出于久阻。又当呻痛之馀。无以仰知挽近所得。第覵容止识虑。视昔杨山时有退而无进。诚非平日相期之意也。幸勿以世学文儒为例。一切用力于存心致知之方。庶几如所谓车轮鸟翼者。然后可以少进实地耳。如何如何。深衣幅尺垂示深荷。当令儿辈早晩商处之。
答李上舍真儒○十月十日
[编辑]日者奉议题主事。归考所答吴判书丧家文字不存。唯前所谓洪参判家答说在焉。盖似以为既以次子主丧。则当以曾子问称子不称孝之例。书显考而阙傍注。祝辞则又当依退溪摄事之说云云。此最直截。诚以礼变则难从常法然也。至于吴判书家所答。亦似以既不书孝则只称子某奉祀。固未必有僭祀之失。然其文字旨意。昏忘莫记。又与摄事语不无所妨。故恐前说为胜也。顷闻洪丈家近始立后。一幷追举其未举之诸礼云耳。略用奉复。幸为转白于佥哀前如何。
答李上舍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向者不意俯赐留顾。得以奉承清范。讨理佳诲。幸莫大焉。旋获惠书。辞义郑重。有非浅陋所敢闻者。益切感悚。不知所裁也。所喩此学与科名两便之道。常为士友思之详矣。绝无善后之策。大抵人生斯世。唯气质学问两途而已。有不假学问而忠孝自立者。是为气质之美。有气质之美而能从事学问。得近圣贤君子之域者。是为学问之功。然所谓学问之中。又有两途焉。读圣贤之书。格物穷理。谓之知识。学虽不博。而能自孝友清约。谓之操行。其为人子弟者。苟得父母之许。则决意从学。知识操行可以并得矣。其不得父母之许。则圣贤之学虽不敢专因气质之美。加以操行之力。亦岂不为正人善士耶。如其不然。于学则名存实无。于科则动于得失。终身躁竞。两无所树立。是为士之末矣。俗弊至比。唯在明者择而行之耳。奉诲虽晩。而世谊不浅。故敢索言之。幸冀有以恕之也。
答李久叔壬申十月九日
[编辑]向来幸得枉讨数日。欣荷倍至。方欲一书奉谢。苦未自遂。此际承问。慰释又可知也。信后冬威猝紧。未委侍下调摄更何如。生粗保度日。第缘比来诸友皆散。独居书室。殊不自振奈何。窃覵贤者颇亦有志于此事。虽难卜其久远无替。其慰老昏者为不浅矣。尝谓今之为士者。只为父母之愿饥寒之计。一意自竖于科业。然其视天命所赋之性人伦所行之道。不啻霄壤之辨。又况于其间加之以记诵词章之习。志益分而无益于性道。滔滔皆是。愚常规之。以为为士者当以圣贤经传为主业。以修人道而勉正学。如被亲庭所勉。亦当兼治科业。以顺其志。此外无一罣碍流循。然后方可以成就此个大事云。则听之者始或领会。后不免志夺业汨。同归一辙矣。抑未知区区此言其能有槪于雅意否也。苟以为可则愚者平日之一得。自当次第奉闻。以为互修交资之地矣。不然而于旧习俗学。卒有不能自异者。则虽欲效其忠谋不可得矣。如何如何。拙作奉似。亦冀笑领。
答李久叔癸酉六月二十二日
[编辑]未委比来作何工夫。每念此学是天下至大至难底事业。如贤者既有非常之宿病。加以科举之专功词章之狃习。其为致力之难。实倍他人。不任向溯。幸乞勿以旧时无数文字自随。一以存心致知为主。庶几有得力处。而无他岐之惑耳。如何。季通诸友更无回头转脑之势否。
答具子受鼎勋○壬申十月
[编辑]别怀黯然。奉问慰荷。闻往栖丙舍。为过冬之计。此行难得。切宜十分用力。庶无他日随众涣散之弊可也。其法详具仁孙书中。互看同行亦可。大学小注待读章句百馀遍。方可别看。恐定见未成。而先自昡乱也。服期以成服日为准。乃朱先生说耳。
答李远卿缅○十月十六日
[编辑]示喩勤恳。并与八月十六日别幅通看。益见吾友为学真切之意。区区忻耸。如何可量。自鄙往来于海西今三十年于兹矣。从游同志者如沈士磬辈。皆已作故。其在世者白州由权仲平以下。延城由高益之以下。虽衰老贫病之甚。日不暇给。犹思自力于所学。不敢抛弃。而独海阳诸友殊无鼓振成立之计。前后一辙。尝见李士章每以吴子顺疾病渐轻。又无科仕之累。而不深留意于学问为叹。今士章归乡已数年。若使他人考其得失。则未知能相远异于吴友否耶。幸于其问。乃得左右晩出而勇前焉。不惟趣操见识渐觉有进。而其所愤悱悼叹者溢于言表。非止一再。使人增气。第详前书之旨。犹多责人底意思较重。自为底功程较疏。恐当更加商量也。至乎今书。所谓徒向人谓未读书。而幷与其所知者不行焉。则尤非可言者。非以已知已读为优而终于少得也等语。真是直举近来学者膏肓之疾。而下得顶门一针者。是诚一乡朋友之药石。而亦可谓当今学问之警益矣。尝念圣门之学。惟大小学一道两书而已。然小学以躬行为主。而洒扫之节已过。大学以穷理为先。而诵读之功尚易。世之人不知其要。必当用力于明伦敬身之教。以立根本。然后方成正学。而从知究心于格物致知之方。以达归趣。然后能进大道。遂以循习经传为学。自谓吾若尽通六艺。可以入圣贤之域也。盖其才敏者则数年之间。或了至周易春秋。而人物践履只是未读前规模。质纯者虽持以十数年之久。犹未能了及四书。其于人物践履从可知矣。名虽为学。而迷方乖义至于如此。终亦不知自反善图之术。愚尝慨然不知所以救之。今海阳诸友。自谓未及读书。而幷与其已知者而不行焉。则其弊视世之人。误以为尽通六艺。为入圣之功。卒无所得者。同一关捩。是固不闻朱夫子以小学为小知小行大学为大知大行之旨。而又将必待尽读经传。方可略行一步。安有如许道理耶。俗弊道坏。其不知学者滔滔皆是。或能向意。而所以迷方乖义又至此极。以鄙昏陋益恨无以警欬于其侧。少得转脑回头之望矣。惟尝以白鹿规图揭诸所居南溪书堂。而继以敬斋箴图。盖为鹿规是或问中合小大学而为训者。敬箴乃其成始成终之义。可以相辅用功也。又念击蒙要诀所据朱状居敬穷理力行三事之意。较益亲切的当。更为手画一图以殿之。诚谓如是。自可救同志之失。而虽或通行古今而无所刓弊。不识高意以为如何。惟愿远卿从今以往。不必责诸人。要当求诸己。于向数训。日思月勉。先难后获。孜孜而不怠。则人心所同。岂无兴感奋励于此。而或诿以未读书而不行者。其说殆穷。世安有称为同志。而不读小大学击蒙要诀。不闻白鹿规敬斋箴者耶。谚曰不交何绝。此等语非造次逆旅可及。故每思诸君一到溪堂。相与讨尽底蕴。而终无其会。今夏汝会之访。意者必得迟留数日。商略此事。而遽尔告归。愚然后忾然悼心失图。不敢望海阳之士复留意于此学也。今不获已因尊舅书。为一反复。未知果在如何看耳。
答李远卿士章𫄧○十月二十六日
[编辑]崔友士温。乃数十年相从之人。非但有志此事。志节出众。所望不浅矣。遽因一疾。遂成千古。痛惜之至。亦不得临穴一恸。秪切增涕耳。二书要解。想或已誊。幸须还投千万。假令未誊者。贤辈平时安坐。犹不肯下手。况今大无。人皆救死不赡之际耶。更须加意。周易口诀。今亦未及卒业否。示破。
答李远卿癸酉十一月十二日
[编辑]前书所谓养生报本之说。何为而发也。若鄙言只管寻师问友。经时阅岁。有所妨于仰事俯育之道。则对曰吾方以养生报本为重。不暇于游学可也。今鄙则不然。知诸友各坐贫病。不能动着一步。敢将先儒图训。以相补助。则在左右所当尽力于斯而已。今乃复举养生报本之说。奚啻烦复。区区殊不识其何意也。大抵此说。始于士章书。顷日相见。不获从容略加告勉。未知渠能领会否耳。窃想贤者年纪渐大。事势愈艰。所谓养生报本之务日切一日。须望趁此妙年。英气未及消磨时节。益加十百之功。无踵仙乡诸友之前辙也。疑问两节在别幅。量察亦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