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制度详说 (四库全书本)/卷08
历代制度详说 卷八 |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制度详说卷八 宋 吕祖谦 撰荒政
制度
饥旱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暨稷奏庶艰食鲜食〈并虞书〉 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谷复收熟而陈积有馀〈荀子〉 祷旱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崇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荀子〉宣王承厉王之烈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消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诗云汉序〉蠲放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三曰丧荒之式〈式谓用财之节度〉小宰以官府之六聨合邦治三曰丧荒之聨事六曰敛弛之聨事〈天官谓荒政弛力役〉均人掌均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地官不收山泽及地税亦不平计地税也非凶札之岁当收税乃均之耳地守虞衡之属地职农圃之属〉 汉文帝后六年夏大旱蝗弛山泽〈本纪宣帝本始三年旱后汉章帝元年旱唐太宗贞观元年旱玄宗开元八年水旱宪宗元年九年旱并免租税〉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蝗饥诏去非急之务 南齐高帝建元中诏三吴遭水减田租 梁武大同五年诏南兖等州饥放逋租宿债〈南史〉 唐高祖武徳七年初均田租庸调法水旱虫霜为灾十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通鉴唐志水旱耗十之四者免其租桑麻尽者免其调田耗十之六者免租调耗七者诸役皆免〉降损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大荒则不举大礼则不举〈天官〉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礼食杀牲则祭先周人以肺不祭肺则不杀也〉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祀不县〈县乐器钟磬之属也〉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曲礼下〉 汉文帝六年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赋减诸服御损郎吏员〈本纪宣帝本始二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并以岁饥减膳〉 十二政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𤯝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大荒大札〈疫病也〉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地官〉 赈恤荒政一曰散利〈见上〉 小行人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秋官〉 汉文帝后六年大旱蝗发仓庾以赈民〈武帝元狩三年开郡国仓廪以赈民梁武建武六年水旱令郡国廪给明帝永平十六年旱诏赐粟太宗贞观元年遣使赈饥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诏给不待报〉 缓刑荒政三曰缓刑〈见上〉士师若邦凶荒则以荒辩〈郑司农云辩读为别救荒之政十有二而士师别受〉
〈其教条元谓辩当为贬遭饥荒则刑罚国事有所贬损作权时法也〉之法治之纠守〈纠守备盗贼也〉缓刑 后汉明帝永平十八年诏春旱理冤狱录轻系〈章帝建初三年以旱理冤狱录轻系唐太宗贞观三年以旱虑囚玄宗开元二年以旱虑囚〉 流移大司徒令邦国移民〈移民备灾就谷见上〉 廪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此皆谓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鬴〉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地官〉 汉高帝令饥民就食蜀汉〈武帝元狩三年山东水令民就食江淮又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后汉章帝建初八年诏牛疫民徙者听〉 移用大司徒通财〈见上〉士师若邦凶荒令移民通财 汉武帝元鼎二年诏曰今水潦移于江南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 宣帝本始四年岁不登民以车船载谷入关毋得用传〈并本纪〉 唐玄宗开元二年禁闭籴备荒遗人掌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地官少曰委多曰积〉仓人掌粟入之藏有馀则藏之以待凶岁而颁之〈地官〉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王制〉 汉贾谊说文帝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其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縁南亩则蓄积多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诏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汉志〉汉文帝十二年晁错言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除罪〈汉志〉董仲舒说武帝诏关中种宿麦〈汉本纪元符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疾疫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地官〉 司市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地官金铜无凶年因物贵大铸钱以饶民〉 汉武帝元狩四年有司言徙关东贫民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汉宣帝元康二年诏天下疾疫令毋出今年租〈并汉书〉 火灾大宗伯以禬礼哀围败〈春官同盟者会合财货以更其所丧春秋襄三十年冬会于澶渊宋灾故是其类〉 大行人致禬以补诸侯之灾〈秋官〉 汉章帝建初六年廉范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防火灾范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以为便〈通鉴本传〉 水灾汉成帝河平四年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振贷给槥椟葬埋已葬与钱二千避水他郡国所在食之 借贷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周小雅笺云仓廪有馀民得赊贳取食之所以纾官之蓄滞〉 汉宣帝本始四年诏曰今岁不登遣使者振贷困乏丞相以下入谷助贷贫民〈本纪〉 捕蝗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周小雅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笺此四虫者常害田中之穉禾〉 唐太宗贞观二年吞蝗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通鉴唐书玄宗开元二年大蝗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 劝分鲁僖公三十一年夏大旱欲焚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有无相济此其务也 汉武帝元狩二年浑邪等降县官费众贫民大徙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三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上乃召拜式为中郎以风百姓〈卜式传〉 平籴管仲相威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民有馀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锺之藏藏镪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锺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饟粮食必取赡焉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志〉 威公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有道乎对曰守国者守谷而已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委蓄也各于州县里蓄积钱币所谓万室之邑必有万锺之藏藏镪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锺之藏藏镪百万〉于是州县里受公钱〈公钱即委积之币〉秋国谷去三之一〈去减也丘吕切〉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藉粟入若干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一其谷价而收藏之〉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言先贮币于郡邑当秋时下令收籴也则魏李悝行平籴之法盖出于此今言去三之一者约中熟为准耳〉 魏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曰籴甚贵伤民〈谓士工商也〉甚贱伤农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馀四百石〈上岁百亩收百五十石今大熟四倍收六百石计民食终岁长四百石官籴三百石此为籴三舍一也〉中熟自三馀三百石〈自三四百五十石也终岁长三百石官籴二百石此为籴二而舍一也〉下熟自倍馀百石〈自倍收三百石终岁长百石官籴其五十石云下熟籴一谓中分百石之一〉小饥则收百石〈平岁百亩之收百五十石今小饥收百石收三分之二也〉中饥七十石〈收二分之一〉大饥三十石〈收五分之一〉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馀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并汉志〉 常平汉宣帝五凤四年五月大司农中丞耿夀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民便之〈汉志元帝初元五年罢后汉明帝永平五年置晋武帝大始二年立后魏大和二十年置隋文帝开皇三年陜州置唐高祖武徳元年置常平监五年废太宗贞观十三年于洛阳相幽徐齐并秦蒲州置高宗永徽六年京东西市置玄宗开元七年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扬襄益州并置徳宗建中元年赵赞请于两都江陵城成都扬汴苏洪置纳其䇿宋朝淳化三年置景徳三年秋京西河北河东陜西淮南两浙置天僖四年诏益梓利䕫州荆湖南北广东西南路并置〉唐天宝八载天下常平置四百六十万二千二百二
十石 广惠仓嘉祐三年诏置天下广惠仓初枢密院使韩琦请罢鬻诸路户绝田募人承佃以夏秋所输之课给在城老幼疾病之不能自存者既建仓仍诏逐路提点刑狱司専领之岁终其所输纳上三司十万户以上留一万石七万户八千石五万户六千石三万户四千石二万户三千石万户二千石不满万户一千石有馀则许鬻之〈熙宁二年广惠仓转易散青苗四年诏卖广惠仓田〉 青苗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言乞令河北京东淮西转运司施行常平广惠仓出纳及预散之法广惠仓斛斗除依条合支老疾乞丐人据数量留其馀并令常平仓监官通管一般转易其两仓见钱依陜西出俵青苗钱例每于夏秋未熟以前召人户请领令随税送纳斛斗内有愿请本色斛斗或纳时价贵愿纳见钱皆听仍于京东淮南河西三路先行此法措置〈熙宁三年诏极边罢散支青苗钱〉 义仓北齐制每人出恳租二石义租五斗恳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河清中令诸州郡皆别置富人仓初立之日准所领中下户口数得一年之粮逐当州谷价贱时斟量割当年义租充入谷贵下价粜之贱则还用所粜之物依价籴贮〈隋开皇五年诏州县置唐高祖武徳元年置社仓太宗贞观二年立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定立亩税二升以为义仓徳宗时韦伦请为义仓宋朝建隆四年诏州县置干徳四年罢庆历元年立五年罢熙宁二年并废〉 唐天宝八载天下义仓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六百六十石 惠民仓淳化二年令诸州惠民仓遇籴稍贵减价以粜贫民每人不过一斛〈咸平二年于福建置〉 蔽匿后汉殇帝延平元年敕郡国水旱覆蔽灾害今后将纠其罚〈本纪晋张骏境内饥谷贵谭详请出谷与百姓秋征三倍阴据谏不可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唐贞元十四年民请蠲租京兆尹韩皋府帑已空奏不取实事闻贬抚州司马十九年李实言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由是租税皆不免韩愈上疏以京畿百姓穷困应今年税钱请俟来年麦蚕愈坐贬咸通十年陜民诉旱观察使崔荛指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杖之民怒故作乱逐荛杜悰镇淮南时旱民至漉漕渠遗米自给取陂泽茭蒲实皆尽悰更表以为祥由是罢免〉 代宗大历十二年秋霖损稼渭南令刘澡称县境苗独不损上曰霖雨溥博岂特渭南独无更命御史朱殷视之损三千馀顷上叹曰县令字人之官不损犹应言损乃不仁如是乎贬澡南浦尉〈通鉴〉 徳宗贞元八年河南北江淮等州大水陆贽请遣使赈抚上曰闻所损殊少贽奏曰流俗多徇谄谀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制备失所常病于斯又曰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通鉴〉 宪宗元和七年上谓宰相曰卿軰屡言淮浙去岁水旱近有御史自彼还言不至为灾李绛对曰御史欲为奸谀以悦上意耳上曰国以人为本闻有灾当急救之岂可复疑之耶命速蠲其租〈通鉴〉 不赈救唐太宗谓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通鉴〉 隋炀帝大业二年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穿三千窖窖八千石置回洛仓于洛阳北穿三百窖大业十二年民饥吏皆畏法莫敢赈救李密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总编赈救小行人礼丧凶荒厄贫一书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秋官〉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卫诗有狐〉 王莽末年民愈贫困常苦枯旱谷价翔贵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赡宫以廪之吏盗其廪饥死者十七八 光武建武七年诏往岁水旱人用困乏命郡国有谷者给廪二千石勉加抚循无令失职〈本纪〉 后汉桓帝永兴二年诏五谷不登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窘〈本纪〉 魏文帝黄初三年冀州蝗民饥使杜畿开仓赈之 孙权赤乌二年民饥诏开仓廪赈之 晋武帝泰始五年青徐兖州水遣使赈恤 晋惠帝永熙八年关中饥洛阳天水等六郡民流移就谷入汉川者数万家推李特行镇北大将军入据广汉〈通鉴〉 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大旱牛疫有以马驴及槖驼供耕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至所在三长〈古者五家立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赡养之〈后魏志〉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水以米谷赐五郡北齐文宣帝乾明元年诏河南等九州虫水伤稼遣使赈恤 后周司仓掌辨九谷之物以量国用足蓄其馀以待凶荒不足则止馀用〈通典〉 陈文帝天嘉五年令民送义租纳郡以备水旱 唐太宗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通鉴四年〉 高宗仪凤二年诏以河南北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侍御史刘思立上疏以为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赐抚巡人皆竦忭忘其家业冀此大恩聚集参迎妨废不少既縁赈给颁立簿书本欲使安存更成烦扰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深务闲出使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通鉴〉 富郑公自郓移青会河朔大水民流京东公以为从来赈救当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饿死死者气薰蒸疾疫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择所部丰稔者三州劝民出粟得十五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贮之各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屋又因山岩为构屋以处流民富民不得陂泽之利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间有健吏募流民中曾有为吏胥走隶者皆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择地为掘沟为限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亦如官府公推其法于境内吏之所至手书酒炙之馈日至人人忻戴为之尽力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为大冢葬之谓之业冢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数千人奏乞拨充诸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
详说
荒政条目始见于黎民阻饥舜命弃为后稷播时百谷其详见于生民之诗到得后来如所谓禹之水汤之旱民无菜色其荒政制度不可考及至成周自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其详又始错见于六官之书然古者之所谓荒政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则有九年之蓄遇岁有不登为人主者则贬损减省丧荒之式见于小行人之官礼丧凶荒厄穷为一书当时天下各自有廪藏所遇凶荒则赈发济民而已当时措置与后世不同所谓移民平籴皆后世措置且自周论之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三曰丧荒之式又遗人掌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而大司徒又以薄征散利凡诸侯莫不有委积以待凶荒凶荒之岁为符信发粟赈饥而已当时敛散轻重之式未尝备侯甸男卫皆有馈遗不至于谷价翔踊如弛张敛散之权亦不须讲惟到春秋战国王政既衰秦饥乞籴于晋鲁饥乞籴于齐岁一不登则乞籴于邻国所谓九年之制度已自败坏管子轻重一篇无虑千百言不过君民互相攘夺收其权于君上已非君道所谓荒政一变为敛散轻重先王之制因坏到后来敛散轻重之权又不能操所以启奸民幸凶年以谋祸害民转死于沟壑至此一切急迫之政五代括民粟不出粟者死与敛散轻重之法又殆数等大抵其法愈坏则其术愈粗论荒政古今不同且如移民易粟孟子特指为茍且之政已非所以为王道秦汉以下却谓之善政汉武帝诏令水潦移于江南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唐西都至岁不登关中之粟不足以供万乘荒年则幸东都自高祖至于明皇不特移民就粟其在高宗时且有逐粮天子之语后来玄宗溺于可安不出长安以此论之时节不同孟子所谓茍且之政乃后世所谓善政且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须必世百年而可行亦未易及此后之有志之士如李悝之平籴法虽非先王之政丰年收之甚贱凶年出之赈饥此又思其次之良规到得平籴之政不讲用一切趣办之政君子不幸遇凶荒之年不得已而讲求要之非常行〈按此篇自要之非常行句下原本全脱今依文献通考补正〉使常籴之法常行则谷价不贵四民各安其居不至于流散各可以自生养至于移民移粟不过以饥殍之养养之而已若设糜粥其䇿又其下者大抵荒政统而论之先王有预备之政上也使李悝之政修次也所在蓄积有可均处使之流通移民移粟又次也咸无焉设糜粥最下也虽然如此各有差等有志之士随时理会便其民战国之时要论三十年之通计此亦虚谈则可以行平籴之法如汉唐坐视无策则移民通财虽不及先王亦不得不论又不得已而为糜粥之养随所寓之时就上面措置得有法亦可大抵论荒政体统如此今则所论可行者甚多试举六七条且如汉载粟入关中无用传后来贩粟者免税此亦可行之法此法一行米粟流通如后世劝民出粟散在乡里以田里之民令豪户各出谷散而与之此一条亦可行又如富郑公在青州处流民于城外所谓室庐措置种种有法当时寄居游士分掌其事不以吏胥与于其间又如赵清献公在会稽不减谷价四方商贾辐辏此一条亦是可行之法凡六七条皆近时可举而行者自此推之不止六七条亦见历世大纲须要参酌其宜于今者大抵天下事虽古今不同可行之法古人皆施用得遍了今但则举而措之而已今所论荒政如平籴之政条目尤须讲求自李悝平籴至汉耿夀昌为常平仓元帝以后或废或罢到宋朝遂为定制仁宗之世汉魏公请罢鬻没官之田募人承佃为广惠仓散与鳏寡孤独庆历嘉祐间既有常平仓又有广惠广济仓赈恤所以仁宗徳泽洽于民三仓盖有力至王荆公用事常平广惠量可以支给尽粜转以为钱变而为青苗取三分之息百姓遂不聊生广惠之田卖尽虽得一时之利要之竟无根柢元祐间虽复章惇又继之三仓又坏论荒政者不得不详考
历代制度详说卷八
<子部,类书类,历代制度详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71年 (提及)
- 720年 (提及)
- 1251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前72年 (提及)
- 前120年 (提及)
- 73年 (提及)
- 740年 (提及)
- 75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前115年 (提及)
- 前70年 (提及)
- 1100年 (提及)
- 前119年 (提及)
- 前25年 (提及)
- 前629年 (提及)
- 前121年 (提及)
- 前44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55年 (提及)
- 719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1006年 (提及)
- 749年 (提及)
- 1058年 (提及)
- 1069年 (提及)
- 1070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798年 (提及)
- 869年 (提及)
- 792年 (提及)
- 594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16年 (提及)
- 239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435年 (提及)
- 560年 (提及)
- 564年 (提及)
- 677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