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可庵遗稿/续集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续集卷三 可庵遗稿
续集卷四
作者:金龟柱

大学经义[编辑]

与昇如第七书甲辰七月[编辑]

明德说来教浩穰云云。[编辑]

以本軆直作全軆看。以不息直作浑全看。此两个题目。便为高明受病之源。而高明不自知。故每有护疾忌医之意。愚之向书所陈。盖明指病源之所在而欲下对症之良剂。高明苟能就此反观。有以知如此是病。则所谓不如此是药者。亦在其中。乃今不此之为。而更拖出一场譬喩。胡乱说去而不知止。此可见所谓两个题目。遂真成二竖子。分居肓上膏下。而直令华扁望门而走也。如我庸术。何敢妄为着手之计哉。惟其烧医书破药罐。恬然退坐。直委之无可奈何。则终非意之所安。故辄复进已试蔑效之术。其用心亦苦矣哉。来喩所谓水之虚火之明。只论其虚明。则勺水之虚不为小。而溟渤之虚不为大。一灯之明不为寡。而车薪之明不为多。而虚明所在。莫非其全軆者。虽说得无曲折。亦可谓是矣。而愚之所已知也。但未知更就勺水一灯气质所拘。溟渤车薪气质无拘中论之。亦将曰勺水之虚不为小而溟渤之虚不为大。一灯之明不为寡而车薪之明不为多。而虚明所在。莫非其全軆耶。此愚之所未敢知也。盖虚明是水火之本軆。故不就勺水一灯溟渤车薪气质上论之。而只指其虚明之本軆言之。则勺水之虚也是虚。溟渤之虚也是虚。一灯之明也是明。车薪之明也是明。既只曰虚明而已。则虚之为軆。可以无不涵潟矣。明之为軆。可以无不光照矣。此本軆之名。虽非全軆之谓。而本軆之軆。仍可转作全軆看者也。如此说方有曲折。若复就勺水溟渤一灯车薪气质上。论其虚明。则溟渤车薪质无所拘。故其虚也无不涵潟。其明也无不光照。而勺水一灯质有所拘。故其虚也小则涵潟。而大则不涵潟。其明也近则光照。而远则不光照。于此而谓勺水一灯虚明之本軆未泯未息。则可谓勺水一灯虚明之本軆。与彼溟渤车薪同其为浑全。则不可此本軆之未可直作全軆看者也。吾辈所讲。便是就勺水一灯气质所拘中。论其虚明之本軆未泯未息者。则安得泛以天下之水天下之火。不据其气质。而只论其虚明者当之哉。盛见所主。每每如此。良可异也。且高明每以愚之即气拘而论本体。谓之杂气质而论本軆。此尤未可晓者。所谓即气拘而论本軆。是自来所讲题目。故愚则只就题目上论之。而其意盖即气质所拘之中。不论其所拘之昏失。而只指其未尽昏失者。而谓之本軆耳。以勺水一灯言之。勺水一灯。虽被气质之拘而不能全其虚明之軆。然其虚明之軆既未尝亡。则即此是本軆之所在处耳。是岂杂气质之谓耶。如欲见全軆之虚明。必姑舍气质之拘。而只论其虚明。或变化气质之拘。而尽复其虚明。则全軆之虚明。不患其不见矣。又何谓无是理耶。至于塘翁所云一段之仁。莫非全軆者。盖不犯人分而公共说得仁之軆段也。夫仁者何物。心之德也。心只是一心。而德则一心上生理浑全者是已。一心既存。则一心上生理浑全者。自当并存。非间隔一心而或存或不存也。一心既发。则一心上生理浑全者。自当并露。非分割一心而或露或不露也。此与一贯忠恕之旨一段。而曾子之所闻。不过闻此而已。若直就颜子诸子分上说。就人分上言。则气禀人欲皆在其中。则颜子軆仁之功。不免或时间断者。犹未可许以全軆之存露。况诸子之日月至焉者。乌可许以全軆之存露乎。盖此心之气欲未能尽祛。则此心上生理便成断隔。而不能浑全。故一息之存。一念之善。只得为一段之仁。而未得为全軆之呈露也。今高明只诵塘翁之言而不解其旨。自以为得塘翁此言。庶可以屈服此兄。而遂直问之曰颜子诸子之仁。既言颜子诸子之仁。则是就颜子诸子分上说。方其存也。只可谓本軆之存而不可谓全軆之存。及其发也。只可谓本軆之呈露而不可谓全軆之呈露矣。此果理耶。愚敢应声对曰此果理也。此之为理。固非麁心浅见所可见得。而其实亦非至难见得者。是奚特于仁上见得。如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则固莫非全軆也。而及就多欲寡欲中而论之。则不害其有分数之多寡。虽有多寡而既曰天理。则本軆固可见矣。而未可唤做全軆也。人之良心。是四端本然之善心。而随处发见。都是此心。则亦莫非全軆也。而及就得养失养之中而论之。则不害其有消有长。虽有消有长而既曰良心。则本軆固可见矣。而未可唤做全軆也。此等事例。不一而足。高明果皆以为非理耶。然则拘蔽中未息之明。只可谓之本軆而未可谓之全軆者。亦是理也。以吾管见。亦能知其为理。而高明则不知其为理。而反以为非理。岂所谓诸人知处。良遂捴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者耶。一时善谑之言。幸勿执以为咎也。不息说见下段。

来教中又有一段云云。[编辑]

云雾日月之喩。前书所以表出奉答者。盖妄意高明所见。方在欲悟未悟之间。故特设以心意想像之问。继之以不见之见之说。所以引发盛意。诱入佳境。使之呀然而喜。恍然而悟也。今不惟不能如此。乃以专不致思。驱卛人言见责。真所谓忠而见疑者也。专不致思。驱卛人言。乃高明之长技。愚何敢尤而效之。至于所喩明德。初非有形可撮之物。则今此讲说。夫孰非心意之想像。亦孰非不见之见云云。又可知平日穷理之工。只从皮壳上理会。而未尝真切軆验也。盖凡天下之物。有形有象。而目所看见者。皆是见之见也。无形无象。而意所想像者。皆是不见之见也。然以意想像。亦须做个眼目。而无形无象。把作有形有象。则不见之见。亦是见之见也。虽其有形有象者。如或不在目前。则亦可以作无形无象。而见之见。反为不见之见也云云。然则物之有形无形。都不须论。而只当以当下所论之地。为见之见。而以题外推论之地。为不见之见也云云。然见之见不见之见。其为见一也。而见之之法则不可以双观而并睹。或重观而叠睹云云。今以明德说言之。即气欲拘蔽而论本明失全者。是当下所论之地。则此可作见之见也。舍气欲拘蔽而论本明浑全。是题外推论之地。则此可作不见之见也。故方其即拘蔽而论本明也。本明只见其失全而不见其浑全。及其舍拘蔽而论本明也。只见其浑全而不见其失全。此所以见之见与不见之见。终不可同作一时之见者也。高明乃谓即气欲拘蔽之中。既见其失全。又见其浑全。而发云雾日月之说。以为譬喩。夫云雾之蔽日月。既为见之见。则其不蔽日月。当为不见之见。故欲高明姑舍见之见而试作不见之见。则眼中必不见一点云雾。而日月之光。十分浑全矣。然后庶觉得见之见云雾之中处。元无所谓十分浑全。而十分浑全。只可作不见之见云雾之外也。其引发盛意。诱入佳境。而使之回悟者。可谓切矣。而今乃大违所料。徒以大言盖之曰明德非有形之物。则只是心意之想像。不见之见耳。果如是言。则彼云雾之蔽日月不蔽日月。自有见之见不见之见两境界。而若气欲之蔽不蔽。则却只有不见之见一境界矣。然则云雾日月。不当与气欲明德较看。而此个譬喩。初不须设矣。高明何为而发之耶。此则既然矣。而及其复论云月也。乃以云雾之蔽明光失全。与云雾不蔽明光浑全者。谓之同在眼中。是盖以见之见与不见之见。同作一时之见。也未知高明以一只眼子。见得云雾之蔽明光失全。又以一只眼子。见得云雾不蔽明光浑全。而能作双观并睹耶。抑高明之眼。自有两重之明。以一重之明。见得失全。又以一重之明。见得浑全。而能作重观叠睹耶。离娄之不能隔云雾而见日月。乃是天下之实理。则所谓明理识微之君子。何以能见得于天下实理之外耶。是皆未可知也。乃若愚所谓不见云雾而只见日月。则即此便是云雾之初不蔽日月者。此盖喩众人明德。舍拘蔽而论之。则其明也十分浑全。与圣人无异也。高明纵使于拘蔽之中。见得本軆之浑全。吾未学高明双观并睹重观叠睹之术。则所不敢闻命也。众人平生。元无不拘蔽底时节。故即拘蔽而见失全。为见之见。而舍拘蔽而见浑全。为不见之见耳。见之见者。当下所论之地也。不见之见者。题外推说之地也。如是看得。岂不多少洒落。而必作迂回邪僻之见。转辗纽捺。不能解脱者。抑何故耶。本明之軆以下。自高明观之。宜以为未安。本明之軆。随所蔽多寡而迭为消长。前此娄陈。几乎唇焦舌弊。而终不见察。诚亦末如之何矣。盖气欲与明德。迭相消长。如阴阳昼夜君子小人之互相胜负。那边一分消则这边一分长。这边一分消则那边一分长云云。惟此事理。只就或问上看。亦自见得。或问极论气欲相因反复深固之弊。而继之曰此德之明。日益昏昧。盖言今日气欲一分长则明德即被一分之昏。明日气欲二分长则明德即被二分之昏耳。反此而言。则气欲一分消而明德一分明。气欲二分消而明德二分明者。亦可以知矣。是岂非所谓随所蔽多寡而迭为消长者乎。若所云云雾之不能蔽尽日月者。盖愚说方以日月与明德。句句作譬。故不得不如此说去耳。若论其实则日月之明。固为丈云尺雾之所蔽尽。而明德之明。元非气欲之所能以尽蔽也。譬喩如是太拘看。则虽孟子之长于譬喩。亦当为高明之所屈矣。明德消熄无馀之说。奉对在后段。

小注吾辈所讲云云。[编辑]

既曰吾辈所讲。在于拘蔽中不息之明。而又斥据气欲拘蔽而论之之说。以为非高明所知者却不省。所谓不据气欲拘蔽。而论其拘蔽中不息之明。岂别有其术耶。且高明恒言必曰即气欲拘蔽而论之。就气欲拘蔽而论之。而独于据气欲拘蔽而论之之说。若是迈迈。敀之题目之外。岂以曰即曰就曰据有所不同。故谓之可即可就。而惟谓之不可据耶。夫既即其地就其地。则脚已着于其地矣。身已顿于其地矣。如是而犹自谓不据其地者。果何说耶云云。夫欲论拘蔽中不息之明者。必须即拘蔽就拘蔽据拘蔽而论之者。盖以此不息之明。在于拘蔽之中故耳。若此不息之明。在于不拘蔽之中。则亦当据其不拘蔽而论之矣。视此不息之明所在。而即其就其据其而论之者。何不得为所讲题目耶。此果吾立论窝窟。而惟此窝窟。玲珑穿穴。无处不通。高明则每欲舍此窝窟。却向别处做窝窟。而其所谓窝窟。迂僻窒塞。无一条可通之路耳。至于来喩所谓就拘蔽中指出其本軆而为言。本非兼拘蔽底分数而为言。虽是就拘蔽上说。语其軆段则只是说不泯之本軆云云。愚之本意。正是如此。使愚为说。诚无以过之。但其所谓本軆非十分浑全之本軆者。与高明有异。得无似乎吾儒佛氏言言同句句同。然而不同者耶。夫谓据拘蔽而论本明之不息者。盖谓所据者虽是拘蔽之地。而其所论者则非指拘蔽之昏。乃指拘蔽中未昏之本軆也。既是未昏之本軆。则虽在拘蔽之中。拘蔽自拘蔽。本軆自本軆。不可以相混也云云。然其不泯之本軆。非十分浑全之本軆者。盖元初本軆之十分浑全者。其几个分数。已入于拘蔽而不存矣。其未入于拘蔽而犹存者。只此几个分数耳。此只可谓不泯之本軆。而终不得为十分浑全之本軆也。其不得为十分浑全而犹谓之本軆者。盖本軆者本明之体之谓也。本明之軆。既不泯而犹存。则岂可以其不得为十分浑全。而遽夺其本軆之名哉。此所以与高明之言。始若相似。而卒不可相似。而高明所谓毫厘有差。千里殊敀者。真是八字打开之名言也。欲望高明姑舍高论之窝窟。而暂入此愚论之窝窟。则所讲题目。即此便是。而真有以见得玲珑穿穴底光景矣。所谓论明德之拘蔽则拘蔽为主者是矣。于此当直指之曰明德昏矣。本軆不存矣。奚特曰据之云乎。然愚之所论。初非论明德之拘蔽。则拘蔽为主之云。却是外题。须向论明德拘蔽者说可也。若论拘蔽中不息之明。则不息之明为主云者亦是矣。然惟其拘蔽中不息之明。故不得不据拘蔽而论之。所据者虽是拘蔽。而所论者是不息之明。则初不害为不息之明为主也云云。○从来愚见。以不息之明为有加损分数者。即明德气欲互相胜负之说也。已论在上。不言据气欲。则加损分数之说。固有所说不去。然非为加损分数之说说不去。故必言据气欲也。惟其气欲中明德。不可不据气欲而论之故也。不言论本明则不泯本軆之说。固有所不通。然非为不泯本軆之说说得通。而必言论本明也。惟其未浑全之本明。亦只是本軆则不得不指之为本明故也。此正是明通洒落底说话。何谓拖泥带水底说话耶。以吾观之。不舍气欲拘蔽。而又不舍十分浑全之明者。恐不免为拖泥带水底说话也。本軆之称。本不杂乎气欲。而只指精妙底而为言。吾亦云云。但据气欲而论之。故不得为十分浑全之精妙。虽不得为十分浑全之精妙。而亦只是精妙而已。则即此岂非命名之实乎云云。

本軆全軆之说云云。[编辑]

本軆全軆之说。愚亦已辨在上。不息说。高明虽欲以不昧不息比而同之。其如彼之自不比同何哉。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此不昧字。本以公共之軆段言。而弁之于具理应事之上。则可知其为十分浑全底不昧也。或问曰本明之軆。得之于天。终有不可得而昧者。此不昧字。却就气欲拘蔽处说。而系之日益昏昧之下。则可知其为昧中些子底不昧也。此不昧字之可以通用于浑全不浑全之地也。乃若未息之息字。即是熄字。而火之终㓕谓之熄。则其曰未尝终㓕者。乃是略存些子之谓耳。夫岂有未尝终㓕。略存些子。而犹为十分浑全者耶。朱子又尝论未息之义曰。明德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底道理。未尝泯绝云云。些明之未尝泯绝。果是十分浑全之谓耶。高明必曰些字泯绝字。只当泛泛看。不然则必以为门人记录之误耳。此未息字之所以只可用于不浑全处。而不可复用于浑全处也。高明以不昧字直作浑全意看者。已坐于所见之不明。然此则犹可以左右说也。至若以未息字为无歉于十分浑全者。则可见其字学之卤莾。未足以读圣贤之书而识圣贤之意也。至于塘翁之说。偶与愚说相契。虽谓之为愚准备可也。而今乃以考之不详。察之不密见谕。噫。己说之不合于塘翁者。则强以证引。大言不惮。人言之合于塘翁者。则略不加省。挥斥无馀。操心之不公如此。夫安用讲学为哉。夫塘翁之说。不过曰其气固是浊气。而但从其不能掩蔽。天理之直遂者而言之。则谓之清亦可耳者。非但盛见如此。愚见亦如此。故愚说之意。亦不过曰下愚之气固十分浊恶。而但从其不能蔽尽本明者而言。则谓之未至于十分浊恶亦可云尔。高明试逐字逐句比看。果与塘翁之说。有毫末不同者耶。至于浊气变为清气之问。是不当问之问。愚何尝言下愚浊气猝然变为清气耶。盖高明于愚所谓气欲明德消长分数之说。必欲打破而问得直穷到底。故愚姑借塘翁之说。以为消长分数说可通之证耳。其实下愚浊气之未能蔽尽本明者。只可以性善之理蔽之。不必更引他说也。盖以明德对气欲而言。则明德为主而气欲为客。明德为宗而气欲为孽。如或主弱而客强。宗弱而孽强。则客反乘主。孽或凌宗。故客之势日炽则主之势日蹙。孽之势日盛则宗之势日孤。其强弱胜负之势。不得不然。然或值宗家主家事至重至大处。则主宗终能宰制。而客孽不得不听命云云。然则气欲明德消长分数之说。与气欲不能蔽尽本明之说。可以并行而不悖。不宜举一而废一。执此而疑彼也。如农翁之说。论中人以下之气。四五分浊六七分浊。而善情之发于爱物仁民者少。则盖以气强理弱。理不胜气而言。正愚所谓气欲分数多则明德分数寡之说也。其论十分之浊而其情不能不发于父子之亲。则盖以理为气主。理能胜气而言。正愚所谓下愚浊恶不能蔽尽本明之说也。今高明徒执愚消长分数之说。而斥之以下愚之无明德。不可讳得。则亦将徒执彼四五分浊六七分浊之说。而斥之以下愚之无天理。不可讳得耶。抑言出于吾口则可斥。而言出于农翁之口则不敢斥耶。然观于高明前书。以孟朱所谓多寡分数底天理。谓亦可作至凶至恶底理者。则如农翁之风斯在下。当直加诟叱而无所忌惮矣。

第三条所引云云。[编辑]

我先生与弘丈书中四句语。有未尝亡。有未尝息。一点之明。介然之觉。正为拘蔽中明德未浑全之证。故前书表出奉质。以冀其因是而回悟矣。今反斥之以失其本旨。而其有为训释则与本旨全不相似。纵高见一时误入。不能自觉。何不令先生之言。依本旨自在耶。如此则趍庭之异闻。不必从伯鱼而问之也。盖先生所讥真亡真失全昏全昧者。果是弘丈之见耳。真亡真失全昏全昧。高明每以是斥愚。而愚未尝不冷笑。夫真亡真失云云。如火之一㓕。永无痕迹。牛羊逸去。不见形影之谓也。弘丈之见。谓气欲拘蔽则昏昧菀塞。不虚不灵。此则所谓真亡真失也。愚则以为本明之軆。虽在拘蔽之中。而未尝亡息。但未可谓十分浑全耳。此果谓真亡真失全昏全昧之云耶。似此失当之斥。只依横逆之例而敀之妄而已。复何足畏哉。然则据弘丈之见而辨之曰有未尝亡息者。岂非以为非真亡失非全昏昧也耶。既以为非真亡失非全昏昧。则可知其为些儿之明。苟是十分浑全之明。则岂可但以为非真亡失非全昏昧而已耶。且先生书首段初本曰。虚灵若指其本軆而言。则虽在气欲昏塞之中。其不变而自在者。实未尝有异于气欲未昏塞之前也。后复改正曰。固有之明。实未尝亡也。夫只指其拘蔽中未昏之本明而言。则虽曰些儿之明。固可谓不变而自在矣。亦可谓不异于昏塞之前矣。然先生犹嫌于拘蔽中本軆未能如赋初之浑全。而恐其言伤于太快。故即改之以固有之明。实未尝亡。此岂谓浑全底明固有。浑全底明未亡耶。愚若不识先生之意而敢如此道。则天厌之天厌之。至若一点之明介然之觉二句。尤是当下字句内。昭然易见者。虽欲左右其意。东西其辞。实无跂步转动之路。而强以虚闲悠泛之辞。横拗捏合。附之己见。噫嘻亦大劳矣。盖弘丈之见。既以为真亡真失全昏全昧。而及其论介然有觉空隙洞然之说也。乃曰心之昏而复觉。如火之暗而复明。火之方明也。暗无所留在。则心之方觉也。昏岂能并存乎。弘丈说止此。此则又谓一番之觉。能尽脱其气欲之拘蔽。而一复其全軆之光明耳。此正朱子所讥如一株树。才喷得一口水。便责其干云蔽日也。其无理甚矣。故先生斥其所见之未精。立言之不密。而曰火之明心之觉。俱有全軆一段之分。全軆一段四字当着眼。火之方暗。烟烬沉菀。而一点之明。将尽而乍烁。则其明其暗。不害其俱在于一时矣。心之方昏。气欲汩塞。而介然之觉。不泯而暂开。则其昏其觉。亦容有傡存于一界矣。第未知一点之明。将尽乍烁之明。与暗俱在一时之明。果为全軆之明耶。为一段之明耶。介然之觉。不泯暂开之觉。与昏并存一界之觉。果为全軆之觉耶。为一段之觉耶。此不待半词之毕。可以立辨。而来喩直谓一点之明。无逊于浑全。介然之觉。亦足为全軆。则其斫头破肚。抗颜瞋目。可谓快哉。而弘丈所谓暗无所留在。昏岂能并存之说。反见其残劣衰飒。说得无气力矣。炳烺澄清之说。来喩又谓弘丈以为气欲融化之后。本明可见故答之云云。此亦全失本旨也。弘丈有暗无所留在。昏岂能并存之说。故先生举其说而卞之。按本文可见也。其眩乱事宗。专事拗捏。殊可骇也。此既然矣。而终又断之曰此二句。全指烟烬气欲而言。本非论明德之軆也。此则又夺其明觉之本軆。而直以烟烬气欲当之。夫何向所谓无逊浑全底一点之明。今则遂变为烟烬。所谓足为全軆底介然之觉。今则遂变为气欲耶。大是可疑。大是可怪。然高明之言既如此。则不敢不随其言而辨之。夫烟烬与火之明。气欲与德之明。如阴阳之分。汉贼之别。而烟烬沉菀之中。一点乍烁之明。犹不失火明之本軆。气欲汩塞之中。介然暂开之觉。犹不失德明之本軆。故先生就烟烬沉菀气欲汩塞中。艰辛指出其本軆以示人。其意之良苦。譬如积阴之中。幸见一线残阳之绵绵。吴魏之间。保得一隅巴蜀之区区。而高明乃云一点之明。全指烟烬。而非指火明之本軆。介然之觉。全指气欲。而非指德明之本軆。则是乃指阳而为阴。指汉而为贼耳。其亦不仁之甚。而全不识先生之意者也。至于以愚见为与弘丈之见无异。而殆有甚焉者。则高明虽说得如此。而心公眼明者。自可以辨之。夫本明之軆。得之于天。故下愚分上。亦未尝无不息之明。则可知其非真云真失而全昏全昧矣。拘蔽之有寡多。而明德亦有消长。自是天理人欲胜负自然之理。而此只与气欲对论。不是与气欲混论。则可知其非谓众人明德。随气质而有千般万㨾之不齐矣。何谓与弘丈无异而反有甚焉者耶。以吾观之。高明所谓一点之明。无逊浑全。介然之觉。足为全軆者。有似乎弘丈忽然炳烺一齐澄清之见。而其卒以一点之明。指为烟烬。介然之觉。指为气欲。则又有似乎弘丈昏昧菀塞不虚不灵之说。然弘丈则未尝直以一点为浑全。介然为全軆。亦未尝直以火明之軆指为烟烬。德明之軆指为气欲。而高明则忍能言之。是则加于弘丈。又不趐一等矣。幸以此自反也。

更检来教中云云。[编辑]

所喩蹶然而喜。若是真个蹶然而喜。则宜更无所谓忞然而讶者。而今乃才蹶然而又忞然。则可知其所谓蹶然。非真个蹶然也。前者见高明云月之喩。妄意有烂熳同敀之望。愚亦不觉蹶然而喜。既设数条问难。以发盛意。而其后书中妄许以吾两人见处之相同矣。及承来说。与所料一切相反。则愚之当初蹶然而喜者。亦反成怃然而沮。喟然而叹矣。夫愚之所谓一时一界中分言拘蔽失全与赋与浑全。便是目见日月减明于云雾之中。想像日月全明于云雾之外者。虽曰一时一界。而其见得说得。则却是两时两界。盖既曰分言。则非合言也。既曰目见也想像也。则见非想而想非见也。既曰云雾之中也外也。则中非外也外非中也。所谓两时两界者然也。高明之论则每曰就云雾蒙蔽之中。见日月之十分浑全。就气欲拘蔽之中。见明德之十分浑全云。则只是全言而无所谓分言也。只是目见而无所谓想像也。只是云雾之中而无所谓外也。自初至终。只见得一时一界而已。虽自谓与愚见隐约相契。而其实则判然而不相合矣。日月失全与浑全。虽皆是决然之实事。以云雾之蔽不蔽。而自分为当下底与非当下底。则见得明德之失全与浑全。亦何以异此乎云云。大抵一时一界之中。分作两时两界底说话者。乃千古儒家说性说理之大律令。今请姑舍明德之说而极论之。盖理气元无离合。元无先后。其化生人物也。是气方聚而是理亦随而具为。则凡所谓气禀心性。都在此一𨈬壳之中。其必无两时两界也明矣。然方论气质之性。则气质有善有恶。而五常粹然之性。不可见得。故不得不以气质之性为当下目见之地。而以五常之性为推原想像之地也。方论五常之性。则五常各一其性。而一原浑然之性。不可见得。故不得不以五常之性为当下目见之地。而以一原之性为推原想像之地也。又如论天理于人欲多寡之中。论良心于夜气存不存之中。则天理多寡。良心消长。又为当下目见之地。而其十分浑全之軆。又为推原想像之地也云云。今以明德言之。赋与之浑全。气禀之拘却。皆在有生之初。则只是一时一界中事。然拘蔽之中。本明之軆已失其全。无以见夫赋与之浑全。则论拘蔽中未息之明者。须以失全底把作当下目见之地。以浑全底归之推原想像之地。而分为两时两界然后。其说乃通。而其义乃明耳。高明徒知赋与禀拘之为一时一界。而遂欲直就拘蔽之中。讨得十分浑全之明。是犹就气质善恶之中。而讨得五常粹然之性。就五常分殊之中。而讨得一原浑然之性云云。此乃必无之理。而虽穷年没世。终不可得矣。若不透过此关。则非但此明德说之说不通。将无以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理。而终身伥伥于邪蹊曲迳之中。此吾人生死路头。幸虚着心胸。濯旧来新如何。

云云。朱子于明德。尝有两个譬喩。一是镜喩。一是火喩。而惟火喩最切当。盖火是光明之物。而心乃属火故耳。今请更借火喩。说出明德之实軆。惟高明听焉。夫火是一个活化底物事。而语其本来軆段之全。则固能烈山燎原。洞照四方矣。今若燃之湿薪之上。则沉菀隐微。或堇存一点之明。到此则其烈山燎原。洞照四方之全軆。未可以遽论也。然惟其为活化底物事。非如局定死物之一断而不可复续。故今虽沉菀隐微。堇存一点之明。倘或干其湿薪。吹之不已。则所谓一点之明。渐渐起来。真可以至于烈山燎原洞照四方矣。然则今之沉菀隐微者。特其有时不常之事。而彼之可以烈山燎原洞照四方者。乃为本来軆段之全也。然有时不常之事。从有时不常处论之。本来軆段之全。从本来軆段上论之。故论其隐微中一点之明者。谓此为可以烈山燎原洞照四方底苗脉则可。谓此即是烈山燎原洞照四方底全軆则不可。如欲真见得烈山燎原洞照四方底全軆。则必曰干其湿薪吹之不已。然后乃可言也。是岂非想像悬度之论耶。明德亦见一个活化底物事。而语其本来軆段之全。则固能鉴照万物。毫发不爽矣。今随气欲拘蔽。而或消或长。或一二分明。或三四分明。到此则其鉴照万物。毫发不差之全軆。未可以遽语也。然惟其为活化底物事。非如一定形軆之一而不可复完。故人能加以明之之功。有以渐祛其气欲之拘蔽。则今之一二分明。将次可为三四分明。五六分明。将次可为七八分明。至其拘蔽尽祛。则真可以鉴照万物。毫发不差矣。然则今之或消或长而有多寡分数者。特其有时不常之事。而将次可以鉴照万物。毫发不差者。乃为本来軆段之全也。然其有时不常之事。与本来軆段之全。终未可合而论之。故就拘蔽中指出其些字未息之明。而谓此可以为鉴照万物毫发不差底苗脉则可。谓此即是鉴照万物毫发不差底全軆则不可。如欲真见得鉴照万物毫发不差底全軆。则必也推之于未拘未蔽之前。引之于拘蔽尽祛之后。乃可以见得。而其在拘蔽之中则不过为想像悬度之见也。如是说。方看得义理活络。事情的实。无许多胶扰支离之弊矣。高明之见。盖未能及此。故误认以气欲里面。有所谓鉴照万物毫发不差底全軆。便成磈磊一物。不生不灭。宛然自在。而所谓气欲之拘蔽者。却只是外面浮浮空空。有虚名无实害底物事耳。至如以介然之觉。为全軆之觉。空隙之洞然。为全軆之洞然。则又就拘蔽之中。直讨得鉴照万物毫发不差底实事。以此例之。则亦将谓湿薪隐微里面。自有烈山燎原。洞照四方之火。明明晃晃。了然可见耳。是岂理之所有哉。讲说至此。殆无馀蕴。于此而不合。则恐无复可合之望矣。试一熟玩。剖析见示也。

纸末所谕。辞气之间。太朴直欠逊让云云。未知指何句语。而不直则道不见。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则此在愚足为惕然反省之资。愚虽褊狭。岂敢有一毫恶惮之意哉。但念从前愚言。多是讥讽侵斥。直犯无讳。有欠微婉不迫底口法。而高明气像从容。外似翕受。内实咈逆。幽独隐微之中。转畜得多少不平。而讲说之不合。恐亦未必不由于此也。抑愚以小腹度大量。而未免为亿逆过情之敀耶。则亦当言出而即服矣。至于先入为主。不能辨人言之是非云者。则正是顶门之猛针。敢不痛自省检。思所以勉改。而区区报佛之恩。亦无过于此语。盖先入为主。亦必有所以然。学者心胸。须先恢拓宽广。方可容受得天下许多道理。不然则执一说。便自以为是。而不知其外更有他说。得一义。便自以为足。而不知其外更有他义。如此而先入安得不为主。人言安得不错解耶。此佛家所以贵大心众生。而吾儒所以戒执德不弘也。如我蒙然无一半个知识者。初无可论。而以高明该博周遍之知。尚欠些恢弘容载之量。是以义理有时窒碍而无通贯融活之趣。议论或入迂僻而少平正洒落之味。又以志学日久。闻道颇早。傲然自处以先觉而低视他人。谓彼岂有所知。才见人言之有异己说者。则辄一笑而挥弃之。未尝寻其语脉。辨其敀趣。设或稍知人言之是。己说之非。而耻于降屈。嫌于贬抑。极意妆撰。尽力撑去。如是而犹不足。则又穿凿经传之旨。拗捏父师之说。以肆然号令于人而取办其承服。只此一念。恐非为己之实。而其为学术之害。又非特先入为主之比也。凡此所言。都是妄度过虑。未必中其情实。须另加宽恕。而如或有毫分近似者。则亦宜煞用工夫。一刀割断也。抑吾之所自伤者有之。吾本气质粗厉。习性踈懒。初未足与议于问学之地。况半生悠悠。只做得分外没紧底事。却不曾向自家句当。一个身心上理会。至壬辰弃官谢世之后。我叔父哀其愚蠢无知。猖狂妄行。教以杜门求志。补息黥劓。于是始知己分内。有所谓问学者。而犹不肯脱弃旧习。循蹈䂓矩。及夫居谪以来。穷愁寂寞。无他外挠。则遂乃勉抑狂心。窃窥经籍。非敢以问学自居。聊以为忘病消晷之资。但群疑纷集。愤悱日甚。而无可讲质辨难处。则其所以望高明于千里之外者。不趐炳然如丹。而才讲大学开卷第一义。便已予盾枘凿。经年阅岁。尚无收杀之期。而窃察吾弟辨论䂓模。不但明德说之不合而已。其将无以有见辄质。有疑辄问。而长作高明之稍益进也。以是怃然自失。浩然兴叹。殆或至于忘寝废食。而从玆以往。讲学一事。更不敢生意。明德说是已始之。讲说不可不究竟。故虽承倚阁之示。而不敢奉依。其他讲说。意思瓓珊。虽欲不倚阁。不可得矣。此在高明。固无损益。而在吾则岂非大不幸耶。孟子云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吾于高明亦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