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八十九至一百九十一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大清一统志

陈州府

︹名官︺︹汉︺申屠嘉梁人孝惠时为淮阳守刚毅守节不受私谒汲黯濮阳入武帝时

  拜为淮阳太守政清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韩延夀燕人迁淮阳太守治甚有

  郑宏山阴人显宗时迁淮阳太守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早随车致雨白鹿方道挟

  毂而行主簿黄国拜贺曰闻三公车轓画作鹿明府必为宰相戴封刚人永元初为西华今时

  汝颍有蝗灾独不入西华界会督邮行县蝗忽大至督邮其日即去蝗亦顿除一境奇之是岁大旱

  封祷请无𫉬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走而大雨𭧂至于是远近叹服周磐安成人和帝时

  迁阳夏令有惠政韦义平陵人顺帝时为陈令政甚有绩官曹无事牢狱空虚及卒吏民为

  义举骆俊乌伤人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群盗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励威武保疆

  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𫉬丰稔李祥赴郡人建安中为淮阳太守时经丧乱之

  际民多流徙祥循抚有方归者万馀家︹晋︺锺雅长社人举四行除汝阳令︹南北朝︺

  ︹宋︺李熙国元嘉初为鲖阳令任事有方人思其政︹魏︺辛穆陇西人静帝时为汝

  阳太守遇水涝民饥请轻租税帝听以小绢为调︹唐︺陆景倩吴人为扶沟丞按察使毕

  构覆州县殿最欲必得其实有吏言状曰某彊清某诈清惟景倩曰真清刘昌裔阳曲人德

  宗时为陈州刺史韩全义败于溵水引军走陈求入保昌裔登陴揖曰天子命军讨蔡何为来陈且

  贼不敢至我城下君其舍外无恐明日从十馀骑持牛酒抵全义营劳军全义迎拜叹服︹五代︺

  ︹晋︺陆思铎澶州人高祖时为陈州刺史有善政︹周︺王明成安人广顺初药元福奏

  署陈州判官会刘崇入寇元福将兵援之事多咨于明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丁夫尽遁

  去元福怒尽驱官吏将就戮明驰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

  如宽以待之贼败凯旋公无专杀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宋︺韩亿雍邱人真

  宗时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范仲淹吴县人天圣中由秘阁校

  理改通判河中府徙陈州上疏请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召为右司谏陈铸

  兴化人仁宗时通判陈州会有水患悉力拯援全活甚众部使者上其劳朝廷嘉之李仕衡

  成纪人仁宗时知陈州州大水筑堤以障水患魏炎仁宗时通判陈州适岁饥百姓相率强取

  人粟坐死者甚众炎曰此迫于穷饿岂得巳者坐其首黥之张孜开封人仁宗时为陈州兵

  焉都监筑堤袁家曲捍水陈以无患孙思恭登州人知宛邱县转运使以水灾时调春夫思

  恭争之弗能得乃弃官去范镇华阳人英宗时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栗以贷民

  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向经开封人知陈州岁终阅囚活重辟三

  人西华令掠人至死诬以疾经得其情穷治如法岁大雪辄弛公利僦钱以宽民有司持不可经曰

  民穷盖我责我自为此不尔累也方镇别赐公使钱例私以自奉经斥归有司惟以供享劳宾客军

  师之杨仲元管城人调宛邱主簿民诉旱守拒之曰邑未尝旱校吏导民而然仲元白

  之曰野无青草公日宴黄堂宜不能知但一出郊可见矣校吏非他实仲元也竟免其税张方

  平南京人神宗时知陈州时韩绛主西师庆卒乱京西转运使令一路各会兵于州民大骇方平

  持檄不下而奏之帝曰守臣不当尔耶命罢诸郡兵程颢河南人知扶沟县濒河恶子无生理

  胁取行舟财货颢捕得一人使引其类贳宿恶分地处之令以挽繂为业且察其为奸者自是境无

  焚剽吴择仁永兴人建中靖国初畿内多盗以择仁知太康县始至令贼曹曰民穷而

  盗非天性也吾以静镇之若亡命椎埋故犯我一切诛之群盗相戒不入境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

  致于理稹羞恚造谮诏郎中宋乔年往鞫乔年虑囚摘隐剔抉帑庾出入不能得毫毛罪遂荐擢之

  霍端友武进人徽宗时知陈州为政以宽闻不立声威陈地污下久雨则积潦时疏新河八

   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端友请益开二百里彻于淮自是水患遂去内侍石焘传诏索瑞香花

   数十本端友疏罢之赵子崧宣和末知淮寕府汴京失守子崧与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

   中外起兵勤王又请济王进兵南京以号召四方豪杰向子韶开封人知淮寕府建炎中

   金兵至淮寕子韶率诸弟守城城陷率军民巷战力屈为所执阖门皆遇害陈亨祖

   大豪也绍兴末领民兵据淮寕以城来归命知淮寕府金兵攻城亨祖力战死之举家五十馀人皆

   死赠容州观察使︹金︺武都东胜州人大定间为商水令县素多盗凡奸民尝纵火行劫椎

   埋发冢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约毋再犯盗悉奔他境赵重福丰州人章宗时同知

   陈州防御事宋谍人苏泉入河南重福迹之至鱼台将渡河见前一舟且渡令从者大呼泉姓名前

   舟中忽有仓惶失措者执之果泉也王浩南迁后为扶沟令开兴元年正月民钱大亨等执县

   官送款于北以浩有恩不忍加刃日劝之降终不听于是杀之无血主簿刘坦尉宋乙并见害弃尸

  道路自春祖夏独浩尸俨然如生目且不瞑鸟犬莫敢近殆若有神护者叶赫纳慎

  初擢陈州防御使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叶赫纳慎受命毅然䇿孤骑由间道以往陈自兵兴军民

  皆避他郡叶赫纳慎为之择官吏明号令完城郭立庐舍宝仓廪备器械未几聚流亡数十万口明

  年哀宗改陈州为金兴军驰使奖谕以为节度使 叶赫纳慎旧作粘葛奴申今译改︹明︺刘

  恭献陜西人洪武初为陈州知州平徭均税抚绥劳来流民复业者五百馀户复立社学择师

  以教㓜稚民知向学李子义江西人洪武中为陈州知州劝农兴学教民节俭以地多卑下

  督民筑堤防之由是州无水患孙元仁丹徒人洪武中为商水县丞导民以德不任刑罚有

  兄弟争田者元仁以义谕之感泣相让教化大行黄福昌邑人洪武中为项城主簿临政公

  廉吏民怀畏邑有好讼者福捕寘之法狱讼遂清张志道武进人正统初为陈州知州莅

  政廉勤教民耕织值岁多蝗邻𬒳灾者甚众州境独不为害周庠麻城人正统中为陈州知

   州缓刑罚兴学校其复业之民计口授田教以种植居数年州渐富庶朱祥旴𣅿人成化间

   知陈州勤明有为仁慈抚下兴学校捍水患称一时贤守万宣当涂人景泰中为陈州知州莅

   政刚明约束吏胥无敢䲭张蠹民者时境内多盗宣捕得之悉寘于法合境宴然立四社学选州之

   俊秀者教之部使者上其绩赐诏旌异李景广灵人正德初为西华知县莅政明敏吏民畏

   服时巨寇刘六等攻城景率众拒之力屈𬒳擒骂贼死诏赠光禄寺丞孔环南宫人正德初

   为西华教谕流贼陷城环被执贼欲屈之环厉声曰我恨不碎汝万段肯媚汝求活耶遂被杀典史

   杨绍龙大理人亦为贼胁降不从见杀杜斌大寕人正德中为沈邱县丞贼攻县急斌同都

   指挥王宝督众出御失利俱死之诏赠知县王良辅巩昌人正德中为沈邱训导贼至被

   执与长子礼俱死于难事闻诏荫一子刘世光山阴人万历中为沈邱知县仿常平社仓

   法置仓七所劝民粟实之并益以公廪羡馀择耆老有士行者司其出入会颍州饥民倡乱突至沈

  邱世光单骑谕降给以社米众欢然散去孙绍武棠祯中为陈州卫指挥闯贼攻沈邱绍武

  奉檄守御城陷死之子琏赴援亦死侯君擢成安人崇祯中为陈州知州贼围城时身先士

  卒运木石击贼后被缚骂不绝口死赠布政使右参议王化行崇祯中为商水知县贼陷

  城被害姚文衡代之贼复至赴水死并𫉬赠恤刘伯骖河间人崇祯中为西华知县贼围城

  急有劝出降者立斩之登陴死守城陷伯骖抗节死士民立庙以祀魏令望武乡人崇祯中

  知太康县贼至固守及城陷阖门自焚死

 ︹本朝︺田六善山西人顺治中知太康县招集流亡振兴学校恤良锄暴治称第一刘允

  谦夀州人顺治四年知沈邱县英敏廉介以教养士民为务邑人德之刘嗣理全州人康

  熙四十六年知扶沟县浑厚精敏案无留牍积讼数年片言而决刁健敛迹尤留心民瘼四十八年

  麦秋𬒳水设法赈贷全活无算吴本涵当涂人雍正十一年知太康县抚良除暴为政严明

  奸棍蠧胥一时敛迹康邑素不谙蚕织本涵捐俸买桑谕民种植教以养蚕之法又创设书院捐俸

  为膏火资

 ︹人物︺︹汉︺郑当时陈人少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置驿马长安诸郊

  请谢宾客常恐不遍孝武时迁为大司农客至无贵贱执宾主之礼以其责下人每朝候上问说未

  尝不言天下长者其推毂士常引以为贤于巳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仕终汝南太守

  霸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为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

  独用宽和为名宣帝即位召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廷中称平坐夏侯胜事系狱霸因从胜受尚书狱

  中出复为谏大夫擢扬州刺史三岁为颍州太守累迁为丞相封建成侯汉世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甘露三年谥曰定侯彭宣阳夏人治易事张禹举为博士迁东平太傅禹荐宣明经有威

  重可任政事累官大司农光禄勲右将军哀帝即位徙为左将军岁馀以关内侯归家元寿元年

  鲍宣荐召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转大司空封长平侯王莽秉政专权宣上书乞骸骨归乡里

  锺兴汝阳人少从丁恭受严氏春秋恭荐兴学行高明光武召见拜郎中稍迁左中郎将诏令

  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封关内侯兴以让其师丁恭于是更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薛汉陈人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汉尤善说灾异数授常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当时言

  诗者推汉为长永平中为千乘太守政有异迹周防汝阳人年十六为郡小吏世祖召掾史试

  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防以未冠谒去师事徐州刺史盖豫受古文尚书举孝廉拜郎中撰尚书

  杂记三十二篇太尉张禹荐补博士稍迁陈留太守汝郁陈郡人性仁孝亲没遂隐处山泽以

  贾逵荐累迁鲁相郤巡陈郡人从樊英学传其业官至侍郎袁安汝阳人祖良习孟氏

  易举明经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举孝廉累迁太仆章和元年拜司徒

  窦宪北征安等上书谏辄寝安与任隗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又劾窦

  景罪举奏诸二千石免官四十馀人窦氏大恨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进见及与公卿言未尝

  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薨子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官至蜀郡太守

  何熙阳夏人少有大志永元中为谒者身长八尺五寸善为威容赞拜殿中音动左右和帝伟

  之历司隶校尉大司农永初三年南单于与乌桓俱反以熙行车骑将军事进击大破之卒于军三

  子临瑾阜临瑾并有政能阜俊才早殁临子衡为尚书以正直称坐讼李膺等免官袁敞

  弟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太仆光禄勲元初三年为司空敞廉劲不阿权

  贵失邓氏指遂自杀朝廷以三公礼葬之复其官应顺南顿人事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将

  作大匠公廉约巳明达政事生十子皆有才学袁原汝阳人安帝时拜司徒忠蹇匪躬尽诚事

  国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周举防之子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京师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顺

  帝初举茂才为平邱令上书言当世得失辞甚切正阳嘉中拜尚书与仆射黄琼同心辅政名重朝

  廷时数有灾异诏书以举才学优深特下䇿问后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侍

  中与杜乔等分行天下举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累拜光禄大夫卒诏赐钱十万以旌其节

  袁彭京之子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时为光禄勲行至清为吏粗𫀆粝食终于议郎

  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洁之美比前朝贡禹第五伦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蔡叔陵

  南顿人学通五经门徒著𨱈者万六千人顺帝时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迁侍中出

  为宏农太守蔡衍项人少明经讲授以礼让化乡里有争讼者辄诣衍决之其所平处皆无

  怨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徴拜议郎梁冀闻衍贤请欲相见辞疾不往后以表救成瑨等言甚切厉

  坐免官灵帝即位复拜议郎袁汤彭之弟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

  䇿封安国亭侯累迁司徒太尉子二逢宽厚笃信著称于时后为司空卒于执金吾灵帝尝以逢为

  三老特优礼之隗少历显官献帝初拜太傅为董卓所害袁盱敞之子官至光禄勲时梁冀擅

  朝内外莫不阿附惟盱与邯郸义正身自守及桓帝诛冀使盱持节收其印绶周勰举之子以

  父任为郎自免归家梁冀贵盛前后三辟竟不能屈常隐处窜身杜绝人事巷生荆𣗥十有馀岁至

  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游宴及秋梁冀诛年终勰卒时年五十蔡邕以为知命李巡汝阳人为

  中常侍时宦官纵横巡独守凊忠不争威权见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

  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五经一定争者顿

  应奉顺之曾孙少聪明读书五行并下著汉书后序多所述载举茂才拜武陵太守后为

  司隶校尉纠察奸违不避蒙威以严厉为名田贵人见幸桓帝有建立之议奉以田氏微贱不宜起

  登后位上书谏帝纳其言党事起奉慨然引疾自退著感骚三十篇袁绍汤之孙壮健有威容

  爱养名士为军校尉将兵诛宦官拜渤海太守起兵诛董卓后引兵攻曹操军溃疾作卒袁闳

  彭之孙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闳徒行省谒比返无知者及贺卒缞绖扶柩体貌枯毁

  见者伤之累征不应桓帝末党事将作闳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

  戸自牖纳饮食而巳旦于室中东向拜母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不入其闾乡人就闳避难者皆得

  袁忠闳之弟与同郡范滂为友俱证党事得释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后

  客会稽上虞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孙䇿破会稽忠浮海南投交阯献帝都许

  征为卫尉未到卒弟宏字邵甫以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从师不应征辟终于家封观

  人有志节当举孝廉以兄名位未显耻先受之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后数年兄得举观乃称损仕郡

  为功曹从太守赵谦击黄巾军败以身捍刃死袁秘忠之子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从太守赵

  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陈谦以得免诏表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劭奉之子少笃学博闻多览灵帝时举孝廉累官太山太守劭凡为駮议三十篇又删定律令为

  汉仪奏之献帝称善后为军谋校尉时迁都于许旧章湮没书计罕存劭乃缀集汉官礼仪故事凡

   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又著中汉辑序𢰅风俗通后世服其洽闻颖容长平人博学多

   通师事太尉杨赐善春秋左氏著条例五万馀言郡举孝廉州辟公车皆不就初平中避地荆州刘

   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建安中卒︹三国︺︹魏︺袁涣扶乐人父滂为汉司徒涣清浄举动

   必以礼刘备为豫州举涣茂才后为吕布所拘留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布以兵胁之涣曰涣他

   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詈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归魏武为谏议大夫丞

   相军谘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魏

   国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请大收籍篇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居官数年卒袁徽

   弟以儒素称初天下将乱涣慨然叹曰惟强而有礼可以庇身乎徽曰见几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

   徽将远迹以求免身及乱作各行其志应玚奉之孙为五官将文学多谙朝廷制度文帝与

   吴质书称应玚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何䕫阳夏人幼以孝友称魏武辟为司空

  掾属出为城父令迁长广太守徴还参丞相军事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界魏武以䕫前在长广

  有威信拜乐安太守到官数月诸贼悉平入为丞相东曹掾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践祚封成

  阳亭袁亮涣从子父霸公恪有功干魏初为大司农及同郡何䕫并知名于时亮贞固有

  学行疾何晏邓飏等著论以讥切之位至河南尹尚书应璩玚之弟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

  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迁侍中后曹爽秉政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其言多切时要世共传之

  袁侃涣之子精粹闲素有父风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侃议论清当柔

  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趋骛者常谦退不为也弟准忠信公正不耻下问以世事多

  险不敢求进著书十馀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官至给事中︹吴︺程

  秉南顿人逮事郑康成仕吴为太子太傅著周易摘商书駮论语弼凡三万馀言胡综

  固始人仕吴为鄂长后典军国密事蜀汉闻孙权践阼遣使申前好综为盟文文义甚美官至偏将

  军兼左执法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所为也郑泉陈郡人博学有奇志为吴

  大中大夫孙权尝与之言卿好于众中面諌或致无礼不畏龙鳞乎对曰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

  上下无讳实恃鸿恩不畏龙鳞︹晋︺应贞璩之子善谈论以才学称初为武帝参军及帝践阼

  迁给事中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甚美初置太子中庶子官以贞为之后迁散骑常侍以儒学与

  太尉荀𫖮撰定新礼卒有文集行世何曾䕫之子好学博闻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至老无声

  乐嬖幸之好夫妻相见如宾仕魏入晋爵朗陵公进位太宰王铨陈人少好学有著述之志

  仕为历阳令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王瑚铨之子少重武节成都王颖举兵向

  洛以为冠军参军累官游击将军与司隶校尉满𡚒等屯大司马门以卫宫掖时上官巳纵暴瑚与

  奋等谋除之反为所害应詹璩之孙幼孤居祖母丧以孝闻性质素宏雅犯而不校以学艺

  文章显初辟公府镇南将军刘宏请为长史委以军政著绩汉南迁南平太守闻洛阳倾覆詹攘袂

  流涕劝王澄赴援澄不能从后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累迁

  尤禄勲王敦作逆詹慷慨请讨之假节都督朱雀桥南斩贼帅杜发贼平封观阳县侯迁使持节都

  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卒次子诞有器干历六郡太守龙骧将军谢鲲阳夏人父

  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任达不拘恬于荣辱王敦引为长史知敦有不

  臣之迹每从容讽议及敦至石头鲲力劝入觐不从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

  言出为豫章太守卒王隐瑚之弟以儒素自守不交势要博学多闻受父铨遗业西都旧事多

  所谙究太兴初召为著作郎令与郭璞撰晋史预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袁瓌阳夏人涣

  曾孙南渡后累官临川太守以功封长合乡侯徙大司农寻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于时丧乱之

  后礼教陵迟瓌上疏请备学徒博士成帝从之国学之兴自𭹹始弟猷少与兄齐名历位侍中卫尉

  袁耽凖之孙耽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苏峻之役王导引为参军随导在石头

  路永匡术等皆峻心腹耽潜说永等使归顺峻平封秭归男拜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子质以孝行称

  历官琅邪内史东阳太守邓岳陈郡人少有将帅才略司徒王导命为从事中郎迁西阳太守

  平苏峻讨郭默岳俱有功迁督交广二州军事建武将军封宜城县伯咸康中岳遣军伐夜郎破之

  加督寕州迁平南将军卒子逸亦有武干监交广二州建威将军殷浩长平人识度清远弱

  冠有美名建元初徴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累迁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浩以

  中原为已任上疏北征开江西疁田千馀顷以为军储请屯洛阳修复园陵既至许昌会姚襄反浩

  击之失利为桓温所废浩虽被黜口无怨言谈咏不辍谢尚鲲之子㓜有至性七岁丧兄哀

  恸过礼及长辨悟绝伦善音乐博综众艺司徒王导深器之辟为掾袭父爵咸亭侯累迁尚书仆射

  进号镇西将军镇寿阳于是采拾乐人并制石磬以备太乐江表有钟石之乐自尚始征拜卫将军

  加散骑常侍卒袁乔𭹹之子初拜著作佐郎桓温镇京口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寻督沔中诸戍

  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时混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独劝之温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进逼成都与

  贼大战前锋失利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寻卒乔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并诸文笔皆行于世子方平亦以轨素自立历官义兴琅琊太守

  邓遐岳之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桓温以为参军数从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

  将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患遐遂拔剑入水蛟统其足遐挥剑戮蛟数段而出后温惮遐勇

  果因免遐官寻卒谢奕尚之从弟父裒太常卿奕少有名誉初为剡令与桓温善温辟为安

  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帻笑咏无异常日迁都督豫兖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未几卒官

  长子泉有名誉历义兴太守谢安奕之弟少有重名累征不起年四十馀始为桓温司马除

  吴兴太守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䕶军简文帝崩桓温入赴山陵大陈兵卫呼安及王坦之欲于

  坐害之坦之见温流汗沾衣安从容就席笑语移日温威振内外人情噂𠴲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

  忠匡翼终能辑穆进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

  事时苻坚强盛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元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

  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元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碁了无喜色进拜太保后出镇广陵薨赠太傅谥曰文靖又以平苻坚勲更封广陵郡

  谢万安之弟才器儁秀早有时举工言论善属文简文帝作相召为抚军从事中郎累迁

  豫州刺史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子韶少有名位车骑司马孙恩宏达有远略为黄门郎武昌太守

  谢石万之弟初拜秘书郎累迁尚书仆射征苻坚将句难以功封兴平县伯淮肥之役诏石以

  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与兄子元等破坚迁中军将军尚书令更封南康郡公于时学校陵迟石上

  疏请复兴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修乡学孝武帝纳焉后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卒袁宏

  猷之孙有逸才谢尚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记室性彊正亮直虽被温礼每不阿屈卒于东阳

  太守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首传于世幼子明子有父风最

  知名官临贺太守袁山松乔之孙博学有文章著后汉书百篇襟情秀远善音乐历位吴

  郡太守孙恩作乱山松守沪渎城城陷被害谢朗石兄子善言元理文义艳发名亚于㓜度

  仕至东阳太守子重明秀有才名为会稽王骠骑长史谢元奕之子少颍悟为叔父安所重

  及长有经国才略为桓温掾转征西司马监北征诸军事时苻坚彊盛数侵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

  安以元应拜兖州刺史兼江北诸军事屡破贼众及坚自率兵次项城众号百万诏以元为前锋坚

  列阵淝水元以精锐八千决战坚中流矢临阵斩苻融众遂奔溃复遣诸将分攻兖青司豫平之加

  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封康乐县公还镇淮阴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卒孙灵

  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为江左第一袭封康乐县公累官永嘉太守谢瑗度

  子弱冠以干贞称拜著作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苻坚之役出为辅国将军与从兄元俱陷阵破坚

  封望蔡公太元末为右将军假节都督前锋军事讨平王恭孙恩作乱以瑗度为会稽内史与贼战

  于千秋亭败绩为帐下都督张猛所害二子肇峻俱被害诏以瑗度父子陨于君亲赠瑗度侍中司

  空谥忠肃赠肇散骑常侍峻散骑侍郎谢邈石弟子性刚鲠无所屈挠颇有理识累迁侍中

  后为吴兴太守孙恩之乱为贼所执逼令北面邈厉声曰我不得罪天子何北面之有遂为所害

  谢混瑗度子少有美誉善属文父及两兄为张猛所害后刘裕生擒猛送混混剖肝生食之袭

  父爵历官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袁湛耽之孙少有操植以冲粹自立与弟豹俱为谢

  安所知累官尚书右仆射封晋寕县男袁豹湛之弟好学博闻喜谈雅俗毎商较今古兼以

  诵咏听者忘疲仕为御史中丞丹阳尹卒官以参伐蜀谋追封南昌县子谢裕朗弟子博闻强

  识为著作佐郎义熙中累迁左仆射先是宋武帝欲伐慕容超朝议不可裕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

  天人之心宜推亡固存广振威略岂容纵敌贻患哉宋武从之殷𫖮浩之从子性通率有才气

  少与从弟仲堪俱知名太元中以中书郎擢为南蛮校尉莅职清明政绩肃举及仲堪将与王恭兴

  兵南伐𫖮密谏辞甚切至仲堪不从遂以忧卒︹南北朝︺︹宋︺谢述裕之弟少有至行父

  纯在江陵遇害述奉丧还都丧舫遇风流漂述乘小船冒浪寻求见纯丧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𫉬

  免常不为裕所爱及裕疾述衣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裕深感愧友爱甚笃为彭城王义康长史莅

  官清约宅无私舍卒于吴兴太守初述唯劝义康退及义康得罪文帝叹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

  谢澹安之孙任达仗气不营当世与范泰为云霞交历位尚书武帝受禅以澹方外士不

  以任寄尝因侍饮谓帝曰陛下用群臣委顺者乃见贵汲黯之徒无用也景平中累迁光禄大夫常

  忧从弟混终当破家混寻诛朝廷以澹先言不及祸元嘉中位侍中卒谢方明安之从孙

  父冲为孙恩所害方明屯苦备尝而贞履之揉在约无改为宋武中军主簿严恪自居虽暗室未尝

  有惰容累迁骠骑长史南郡相位侍中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东土称咏之卒于官谢瞻

  安之从曾孙六岁能属文与从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为武帝相国从事中郎时弟晦为宋台右

  卫权遇巳重宾客辐辏瞻惊骇谓晦曰此岂门戸福耶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晦建佐命功

  瞻愈惧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归骨山足亦何所恨弟思自勉为国为家谢㬭瞻之弟年数岁

  所生母郭氏疾㬭晨昏温凊勤容戚颜未尝暂改恐仆役懈倦躬自执劳母为疾畏惊一家尊卑感

  㬭至性咸纳屦行屏气语如此者十馀年位终黄门侍郎谢密万之曾孙㓜时精神端审时然

  后言为叔父混所重起家散骑常侍琅琊王参军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伯

  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仆婢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元嘉中历位

  中庶子加侍中志在素宦畏忌权宠毎献替及陈事必手书焚草人莫知之谢惠连

  子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后为彭城王义康法曹行参军卒年三十七文章并行于世

  景仁长平人少有大成之量国典朝议旧章记注莫不撰录为武帝太尉参军历位黄门侍郎

  文帝即位迁侍中与王华等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尝荐刘湛共参朝政湛入结彭城王义康以倾

  之景仁称疾家居文帝待之甚隆凡朝政大小必密函问之累迁尚书仆射后拜扬州刺史卒

  淑豹之子博学多通不为章句学为司徒祭酒刘湛欲其附巳淑不为改意以疾免官元嘉中累

  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逆淑不从被害孝武即位赠侍中太尉谥忠宪有文集传于世

  庄密之子七岁能属文孝武时累迁左将军于时搜才路狭庄表陈求贤之义拜吏部尚书再迁

  侍中领前军将军时孝武夜行出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须墨诏乃开帝后因宴从容曰卿

  欲效郅君章耶后为中书今散骑常侍卒所著文章四百馀首行于世谢孺子裕之孙父

  恂鄱阳太守孺子少与族兄庄齐名多艺能尤善声律车骑将军王或与孺子宴桐台孺子吹笙彧

  自起舞既而叹曰使人飘飘有伊洛间意除庐江郡主簿后以家贫求西阳太守卒官子璟亦知名

  仕梁至侍中殷淳景仁从祖弟父穆以和谨致称宋特进光禄大夫淳少好学有美名历中

  书黄门侍郎高简寡言早有清尚爱好文义未尝违舍在秘书阁撰四部书大目凡四十卷行于世

  子孚有父风位吏部郎殷孝祖长平人少有气干以军功累迁兖州刺史明帝初即位四

  方多叛司徒参军荀僧韶请征孝祖入朝孝祖闻命即日弃妻子率文武二千还都人情大安拜冠

  军将军时贼据赭圻孝祖与战中流矢卒赠建安县侯谥曰忠袁粲湛之从孙少好学有清才

  以操行见知孝武时历迁司徒右长史泰始末为尚书令受顾命元徽元年丁母忧居丧毁甚桂阳

  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时兵难危急咸莫能𡚒粲慷慨谓诸将当以死报因命左右被马众感激

  出战贼即平殄顺帝即位迁中书监镇石头及齐革命粲自以身受顾托不欲事二姓与刘彦节王

  蕴等谋攻齐主道成不克遇害袁最粲之子升平初粲谋攻齐不克戴僧静奋力直前最年十

  七大叫抱父乞先死兵士莫不陨涕粲谓最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遂俱遇害︹齐︺袁

  彖粲从子少有风概善属文仕齐为中书郎累迁冠军将军性刚常以微言忤武帝为王晏所谮

   免官付东冶久之得释后为侍中彖㓜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伯父𫖮见诛投尸江中彖

   微服求尸四十馀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冈人称其孝义焉袁廓之宏之曾孙父景隽仕宋为

   淮南太守以非罪见诛廓之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门时人以比晋王裒齐国建方出仕

   官太子洗马何涧为文惠太子作杨畔歌太子甚悦廓之諌曰殿下当降意箫韶奈何听亡国之响

   太子改容谢之谢超宗灵运孙少随父凤徙岭南元嘉末乃还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补新

   安王国常侍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鳯毛灵运复出矣入齐

   为黄门郎谢朓述之孙少好学文章清丽执笔便成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见之叹曰二百年

   无此作矣累迁尚书吏部郎朓好奖人才谓孔珪曰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其好

   善如此尝轻江祏为人后卒为祏所害︹梁︺谢朏庄之子幼聪慧庄抚之曰真吾家千金仕

   宋为侍中领秘书监入齐累徴不起梁天监初徴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改中书监卒著书及文章行

  于世子𬤝不妄交接门无杂宾位右光禄大夫谢几卿超宗子㓜号神童超宗徙越巂诏家

  人不得相随几卿年八岁别父于新亭不胜恸遂投江救之得免居父忧哀毁过礼及长博学有文

  采入梁累迁尚书左丞几卿详悉故实仆射徐勉每有疑滞多询访之后为左光禄长史卒有文集

  袁昂彖之从弟父𫖮宋雍州刺史为明帝所诛昂以父亡不以理终身不听音乐仕齐历

  迁御史中丞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出为豫章内史丁所生母忧以丧还江路风潮暴骇昂

  乃缚衣著柩誓同沈溺及风止馀船皆没惟昂𫉬全咸谓精诚所致入梁累迁尚书令在朝謇谔雅

  有人鉴入其门者号为登龙门进司空卒袁峻阳夏人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毎从人假借抄写

  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讷言语工文辞梁武帝雅好辞赋峻乃拟扬雄言箴奏之帝嘉焉

  除散骑常侍直文德学士省抄史记汉书各为二十卷谢微孺子孙好学善属文为中书舍

  人武帝饯魏中山王元峉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微二刻使就辞甚美仕至尚书左丞卒

  于南兰陵太守谢览朏弟子父瀹齐太子詹事览仕齐为太子舍人梁武帝平建邺诸公卿皆

  拜览独长揖意气闲雅帝谓徐勉曰觉此生芳兰竟体历迁吏部尚书出为吴兴太守卒官

  举览之弟幼好学与览齐名弱冠丁父忧几致毁灭起家秘书郎为豫章内史晋陵吴郡太守甚

  得民心㦄官尚书令谢蔺安之八世孙五岁时父未食乳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舅阮孝绪闻

  之叹曰此儿在家则曽子之流事君则蔺生之匹因名曰蔺授以经史过目能诵及丁父忧昼夜号

  恸毁瘠骨立后为散骑常侍使魏母在家卒及蔺还入境夜梦不祥旦便投劾驰归号恸几绝水浆

  不入口亲友劝以饮粥蔺勉受之终不能进经月馀卒殷钧长平人九岁以孝闻及长恬静

  好学善隶书为当时楷法武帝时历秘书丞迁侍中东宫学士出为临川内史母忧去职居丧过礼

  昭明太子手书戒谕官至国子祭酒殷芸长平人倜傥不拘细行然不妄交游门无杂宾励精

  勤学博洽群书位秘书监司徒长史后直东宫学士省卒周兴嗣项人博学善属文天监初

   奏休平赋其文甚美武帝嘉之拜安成王国侍郎直华林省其年河南献舞马诏兴嗣与待诏到沆

   张率为赋帝以兴嗣为工擢拜散骑侍郎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为之帝称善赐金帛后迁给

   事中直西省卒所撰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等百馀卷文集十卷︹陈︺殷不害长平人性

   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知名家贫有弟五人皆㓜弱不害事母养弟勤剧无所不至以笃行称仕梁

   为廷尉平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侯景陷台城带甲入朝过谒简文景兵士冲

   突不逊侍卫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徐摛侍侧不动元帝时为中书郎兼廷尉卿魏克江陵不害

   督兵他所失母所在时甚寒雪冻死者满沟壑不害行哭求之见死人沟中即投身捧视水浆不入

   口七日始得母尸每凭而哭辄气绝行者皆流涕入陈累迁光禄大夫殷不佞不害弟少

   立名节居父丧以至孝称好读书尤长吏术仕梁为武康令会魏克江陵而母卒道路隔绝久不得

   奔赴四载之中昼夜号泣居处饮食常为居丧之礼及第四兄不齐迎丧归葬不佞身自负土手植

  松柏每岁伏腊必三日不食入陈累迁尚书左丞加通直散骑常侍卒袁敬昂之子纯素有

  风格幼便笃学老而无倦仕梁为太子中舍人魏克江陵流寓岭表高祖受禅敬在广州依欧阳𬱟

  及𬱟卒其子纥据州有异志敬为陈顺逆之理纥不从而败朝廷义之徴为太子中庶子历金紫光

  禄大夫加特进卒谢哲朏之孙举止醖藉襟情豁朗为士君子所重仕梁至广陵太守入陈

  历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袁枢昂之孙父君正吴郡太守枢性沈静少好学居父丧以孝闻仕

  梁为吴兴太守入陈累迁吏部尚书领丹阳令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官至

  尚尝左仆射谢贞蔺之子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年

  七岁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年十三善左氏春秋工草隶虫篆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数矣及

  江陵陷没入长安周赵王厚相礼遇闻贞独处昼夜涕泣因访知其母老在南乃奏放还国始兴王

  叔陵辟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每有宴游未尝参预及叔陵肆逆贞独不坐迁南平王长史以

   母忧去职哀毁羸瘠遂卒︹魏︺袁式阳夏人式在南历武陵王谘议参军归魏为上客赐爵阳

   夏子与司徒崔浩尽国士之交朝仪典章浩所草创恒顾访之性长者虽羁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

   失士节时皆呼曰袁谘议沈静乐道周览书传至于训诂仓雅偏所留怀作字释未就卒子济袭父

   爵为魏郡太守政有清称袁翻项人宣武帝时历官豫州中正是时修明堂辟雍翻议明堂五

   室请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又议选边戍神龟末迁凉州刺史孝昌中拜都官尚书加抚军将

   军建义初遇害河阴袁跃翻之弟博学儁才性不矫俗笃于孝友翻常谓人曰跃我家千里驹

   也历仕尚书都兵郎中散骑常侍将立明堂跃乃上议当时称其博洽蠕蠕主阿那瓖亡破来奔朝

   廷矜之送复其国既而辞旨颇不尽礼跃为朝臣书与瓌陈以祸福其辞甚美迁车骑将军有文集

   ︹齐︺袁聿修翻之子七岁遭丧居处礼若成人性深沈有鉴识清静寡欲与物无竞天

   保初除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迁秘书监天统中出为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为政清靖不言而化

  自长史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还除都官尚书聿修和平温润素流之中最为规检以名

  家子历仕清华时望多相器待︹唐︺㼼权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

  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唐贞观中㩲巳百岁帝幸其舍视饮食访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

  卒年一百三岁所𢰅脉经鍼方明堂等图传于时立言仕为太常丞殷侑陈州人通经术贞元

  末及五经第其学长于礼擢太常博士元和八年使囘鹘可汗不为屈再迁谏议大夫论时政得失

  前后凡八十四通文宗即位拜义昌军节度使以仁惠为治累官刑部尚书时李训郑注已诛文宗

  问侑治安术侑言朝廷宜任耆德母轻用新进帝善之终忠武军节度使侑以经术进临事锐敏有

  彊直殷盈孙侑之孙广明初为成都诸曹参军僖宗至蜀闻有礼学擢太常博士昭宗

  郊祠中尉及枢密皆以宰相服侍盈孙奏非令典当随所摄资品犹免僭逼从之时丧乱后制度雕

  紊追补容典皆所折衷终大理卿赵犨宛邱人资警健善骑射世为忠武军牙将黄巢乱陈

  人请授为刺史犨乃培城疏堑实仓库峙稿薪为守计未几巢将孟楷宼项城犨击擒之拜检校司

  空巢闻揩死乃悉军攻之州人大恐犨曰士贵建功立名节徒惧无益且死国不愈生为贼乎引锐

  士大小数百战会汴军至犨因急击贼破之围凡三百日而解累迁检校司徒加彰义军节度使卒

  赵昶犨之弟神采轩异而内沈厚有法度破孟楷功多犨领泰寕节度使以昶为州刺史及犨

  老昶授留后迁忠武节度使亦留陈劝课农桑于人有恩惠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赵珝

  犨之子雄毅喜书善骑射黄巢围城珝激励麾下约皆死库有巨弩机牙坏不能张珝以意调治激

  矢至五百步人马皆洞贼畏不敢逼以劳授检校尚书右仆射昶卒为忠武节度使陈州土恶善圯

  珝叠甓表墉遂无患光化中封天水郡公按邓艾故迹决翟王渠溉稻以利农一家三节度使相继

  二十馀年陈人宜之位至右金吾卫上将军卒︹五代︺︹唐︺符存审宛邱人晋王克用以

  为义儿军使赐姓李氏为将有机略从庄宗破梁军走辽兵败刘𬩽大小百馀战未尝败衄与周德

  威齐︹宋︺常真项城人父母死庐墓终丧负土成坟不茹荤血开宝中诏旌其门真妻病

  子晏割股肉以疗疾及死次子守规徒跣日一食庐墓三年太平兴国中旌表沈伦太康人少

  习三礼周显德中太祖领节镇署从事掌留后财货以廉闻及受禅召为戸部郎奉使至越归奏便

  宜十数事皆从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泗饥伦白太祖以军储赈饥民王师伐蜀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入成都独居佛

  寺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巳太祖知之以伦为戸部侍郎枢密副使伦第卑陋太祖遣中使

  督工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帝亦不违其志历官右仆射门下侍郎以左仆射致仕卒

  乔维岳南顿人治三传明习吏事有治剧才太平兴国中为泉州通判会盗起攻城维岳抗

  议坚守民赖以全诏褒之为淮南转运副使累迁太常少卿京府事繁维岳评处详敏真宗立拜给

  事中知审官院以年衰乞外迁上嘉其静退历寿州刺史卒万适宛邱人六岁能诗及长喜

  学问精于道德经与高冕韩伾交游唱酬不求仕进专以著述为务有狂简集百卷雅书三卷志苑

  三卷雍熙诗二百首经籍摘科讨论四十卷淳化中伾任翰林学士帝问嵩阳遗逸伾以适对召至

  阙下特授慎县主簿樊可行陈州人五世同居真宗时旌表仍蠲其课调李宗易

  宛邱人少好学为诗效白乐天详于吏治庆历间官至太常少卿晏殊相知尤深后归优游林泉者

  十六年时苏辙为宛邱博士常与之游姚仲孙商水人父煜举进士第一官著作佐郎仲

  孙早孤事母孝擢进士补许州司理参军通判彭州尝以天下不可弛兵备上防边龟鉴入为右司

  谏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出之兼侍御史论谏议大夫不宜以岁月序进请艰其𨕖以处材

  望乃诏当𨕖者奏听旨后权三司使事属西北备边募兵益屯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出

  知蔡州卒黄寔陈州人举进士哲宗时累迁宝文阁待制知定州卒寔孝友敦睦世称其内行

  苏辙在陈与结婚又与轼友善故不得久于其朝谢文瓘陈州人举进士为大名教授元

  丰中上疏言新法不便哲宗时迁考功右司员外郎时建广武四埽石岸黄流湍悍役人多死文瓘

  条别利害罢其役徽宗立擢为给事中后入名党籍帝披籍曰朕究知文瓘本末命出籍乃以为集

  英殿修𢰅知济州谢贶文瓘子宣和中为驾部员外郎知汝州钦宗时上封事十篇论事切

  至擢提点京西北路刑狱会金师攻汝州贶自襄阳领兵往援战死︹元︺徐世隆西华人弱

  冠登金正大进士辟为县令其父戒曰汝年少学未至母急仕进世隆遂辞官益笃于学元世祖在

  潜邸召见于日月山时方图征云南以问世隆世隆对以不嗜杀人之语及即位擢燕京等路宣抚

  使召为翰林集贤学士以疾辞卒年八十所著有瀛洲等集百馀卷邵敬祖宛邱人父丧庐

  墓母继殁河决不克葬殡于城西敬祖露宿于其侧风雨不去友人哀之为缚草舍庇之前后居庐

  六年两体俱成湿疾至治三年旌其家韩元善太康人父克昌监察御史以论事有名声

  元善由国子监生积分中程释褐除新州判官历中书左丞同知经筵事至正十二年卒元善性纯

  正明达政体以文学治才羽翼庙谟论议之际秉义陈法不偭乡上官国是所在倚之以为重尝效

   范文正公遗规置田为义庄以周贫族为义墪以教族人子弟︹明︺王钝太康人元至正间进

   士知猗氏县洪武中征授礼部主事迁吏部郎中福建右参政以廉慎闻遣谕麓川却其赠金或曰

   远人疑且贰钝乃受之以输云尚官库迁浙江左布政使在浙十年帝尝称于朝以劝庶僚历官户

   部尚傅安太康人洪武时为礼科给事中奉使西畨羁留十三年执节不屈永乐中始归

   宋伯义西华人刚介有守洪武中入太学以才行𨕖擢山东右参政永乐初转陜西布政使

   清誉益彰刘逵项城人性寡默善书翰乡邦称之洪武中以人村荐举累官刑部尚书

   朴陈州人洪武中由乡举历兵部即中建文时擢兵部侍郎成祖即位调户部宣德初拜南京户

   部尚书入仕四十年持身廉介家无赢资顾佐太康人由进士历御史两京府尹并有声累迁

   通政使宣德初以朝臣贪污擢佐为都御史奏黜不职朝臣二十馀人正身率属百僚肃然非议政

   不与诸司同坐人皆称为独坐云娄志德项城人正德进士知赵州有惠政累迁福建布

  政使巡抚山东尝著两浙赋役全书卓有实济京师语曰天下清官娄志德穆宗特赐敕褒美

  出光扶沟人万历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巨珰连结外戚互相党援权倾内外出光抗疏劾之抵

  群奸法再按山东发京考预泄之弊为忌者所中夺职归张维世太康人万历进士历官平

  阳知府公正廉洁大得民和崇祯九年巡抚宣府坐事遣戍巳释还明年李自成陷太康抗节死

  宋一韩陈州人万历中任汉中推官迁兵科给事立朝忠直毎疏论时事切中利弊号为谏

  垣鸣李引嘉沈邱人刚方好侠崇祯间荐授潜山知县甫三月张献忠兵至力战被执

  遂遇害赠太仆寺卿张质商水人官临汾知县解职归崇祯中流贼陷商水质抗贼死

  恩泽扶沟举人慷慨能任事崇祯中流贼逼城众议守御而县令𫘤不解事恩泽蹶起痛哭曰

  我不幸从汝曹木偶而死自题楼壁曰千古纲常事男儿肯让人城陷坠楼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义祠王受爵陈州人崇祯中以举人偕知州侯君擢守城城陷受爵击

   杀数贼大骂死赠宛平知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龚作梅陈州人年

   十七父母俱亡殡于舍贼火民居作梅跪柩前焚死马呈瑞西华人天启甲子举人崇祯中

   城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王 继东沈邱人流贼猖獗倡土民

   筑垒固守寇力攻众寡不敌遂遇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耿燿

   人少从异母兄光学事之如父凡事谘而后行光尝与之财燿曰家有长兄我无用此为也闯贼陷

   太康燿与弟炳奉母避河朔孝养备至容城孙奇逢高其行为作传耿于𢑴燿从子有学行

   父丧未葬闯贼陷城居民逃窜于𢑴抱父柩号泣不去贼推坠城下几毙岁大祲人相食邑令饷谷

   四十斛悉推以赈贫者耿氏自光兄弟以孝友著名子侄守其家法中州称礼让者首耿氏

   璞沈邱人拔贡生事母以孝闻崇祯末流宼猖獗璞椎牛享士日夕守陴城赖以全设义塾延名

   师课里中子弟多所成就

 ︹本朝︺李涣沈邱人岁贡生父引嘉明李殉难涣匍匐叩阍疏三上卒得赠太仆少卿事母以孝

  闻入 本朝历任睢邓陜三州训导勤于教士晚居林下敦宗族乐施予李鼎玉焕弟父引

  嘉殉难鼎玉扶柩还时寇氛未靖昼夜露处资野蔬涧水以给母病衣不解带事兄焕如父年逾七

  十犹朝夕省视寒暑不辍顺治壬辰进士累官御史柳同春太康人顺治初授江西都司金

  声桓叛同春夜越城变服昼夜驰三百里引兵进剿身为军锋陷阵妻子留省城者歼焉贼平擢狼

  山镇总兵妻安氏得 旌孙馥沈邱人性孝友好读书精研经义为文阐廉洛关闽之旨尝因

  盗贼窃发散资招募乡勇助守孤城城赖以全顺治已亥进士生平好义乐施族中㓜弱无依者收

  养之教以成人祀乡贤王辅运太康人顺治丁亥进士官礼部郎中议祀典黜张浚进子

  谦从祀时论韪之终湖广提学副使杜俊彦扶沟人由拔贡除广西贺县知县出榖以赈凶

  荒伪帅投诚者为督抚所疑俊彦单骑叩垒抚定其众卒无他变其干略类如此卢愈奇

   扶沟人康熙戊戌进士授平凉府通判疏理盐法擢知泾州泾粮赋多逋欠愈奇设法劝谕不事𫾣

   扑人争输纳时西陲用兵愈奇办运军需既不误公民亦不扰程孔述淮寕人性好善康熙

   四十八年贾鲁河决溺死者甚众孔述驾舟渡活人无算是年邻人有因贫鬻妻者孔述悉赎归之

   崔吉士襄城人乾隆三十九年为襄城营把总值山东寿张逆匪王伦倡乱吉士随河北镇

   总兵在临清旧城堵御阵亡事   闻荫恤何之璞扶沟人乾隆甲辰武进士嘉庆元年

   任上江协游击随剿湖南苗匪有功二年随剿贵州狆苗先后擒𫉬甚多斩馘尤众自捧鲊至黄草

   坝一带悉平得   旨奖励旋擢抚标参将四年随剿四川邪匪于忠州阵亡事   闻议恤

      子云骑尉世职张远览西华人乾隆巳卯举人少孤事母尽孝母丧庐墓三年仕

   正阳教谕擢贵州镇远知县摄黎平府通判所至有声致仕归嘉庆六年邑中土棍东玉林滋事远

   览与县令密谋擒𫉬复躬率绅民严缉馀党不以老疾辞乡里赖之卒入祀乡贤祠曾礼廷

  沈邱人武生嘉庆十八年随剿滑县教匪在道口镇击贼阵亡   赏恤如例

 ︹流寓︺︹汉︺魏朗会稽上虞人以报雠亡命到陈国从博士郤中信学春秋图纬丁兰

  人寄居西华县东北筑台以祀母木像今有丁兰冢︹宋︺张耒淮阴人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

  

 ︹列女︺︹汉︺陈孝妇淮阳人年十六嫁而无子其夫当戍嘱曰吾生死未可知幸有老母在无

  他兄弟备养吾不还汝养吾母乎妇应曰诺后夫果不还妇纺绩织絍养其姑二十有八年姑卒尽

  卖其财物田宅以葬终奉祭祀淮阳守以闻赐金四十斤号曰孝妇︹唐︺殷敬仲妻颜

  氏长平人敬仲官吏部郎中为酷吏所陷颜率二女割耳为敬仲愬冤敬仲得减死李侃

  妻杨氏侃项城令建中末李希烈谋袭陈州分兵略诸县侃欲逃去杨曰君县令寇至当守

  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尚谁守李从之杨请重赏募死士侃率以乘城杨身㸑以享众报贼曰项

  城父老义不下贼矣侃中流矢还家杨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守死于城不犹愈于家乎侃遽登城会

  贼将中流矢死遂散去城赖以全陈之胥妻佚姓氏建炎中统制王渊讨陈州贼杜用

  军于邓湾从贼中得之见妇美欲与通不允又逼之妇曰统制军官随都统来破贼本为百姓除害

  若要新妇充婢使则可若欲见私则不愿也渊张之且曰我当杀汝妇曰若此统制亦贼尔死何惧

  渊命拥出斩之︹明︺孟七保妻张氏名鍼姑陈州人年十四许同郡孟七保未几七

  保输税于开封卒葬祥符之苏村父母欲嫁之鍼姑曰既许孟氏今虽亡其母无所依愿归以养父

  母从之乃与姑诣祥符负其夫骨还葬守节终身永乐中旌表常友妻卢氏名温柔陈

  州人祖母张氏寝疾三年温柔事奉甚谨亲戚异之后字太康常友未及婚友卒温柔往吊之遂潜

  自缢死乡人为合葬焉天顺末诏旌其门樊亨妻翟氏名粉儿陈州人年十七字樊亨

  未几亨卒父母往吊粉儿入房缢死杜维讷妻董氏陈州人讷家徒四壁董安之讷

  死即其旁自缢州守洪蒸为具棺给地以葬魏氏三烈陈州人一魏体坤女适刘忠贞

  刘死无子魏年二十二家有庶姑袁氏生二岁子魏泣属曰幸姑善视刘氏后妇从夫死矣寻自缢

  一魏体泰女适谢用宾谢死竟以腰绖缢死年亦二十二一魏体咸女适朱试不数年试病卒魏以

  身殉年亦二十二三妇皆产于魏而死时年齿相同竸称魏氏三烈云张氏女名合儿沈

  邱人宏治中合儿年十四馌父于田途遇里人武鉴欲强污之合儿不从遂投河死姜国才

  妻姚氏沈邱人女年十六字姜国才未婚而国才殁女闻讣绐父同母往吊遂缢死县令申

  请建马旺妻杨氏西华人正德七年流贼陷城旺夫妇俱为所𫉬义不从贼皆被

  害诏旌其门李时兰妻高氏商水人时兰卒高潜入隐室缢死时兰复苏闻高死

  流涕曰待我与汝俱行须臾亦死事闻旌其门

 ︹本朝︺李贤相妻聂氏项城人贤相商于外邻人潜入室拒之得免誓自杀以灭耻姑

   防之甚谨得闲卒行其志雍正年间 旌张氏女淮寕人许聘田鳌鳌亡女投缳以殉同县

   节妇焦维正妻李氏徐之龙妻于氏孙梦雷妻张氏许长祚妻李氏高洪远继妻王氏许如义妻郑

   氏窦瑶妻李氏窦瑜妻何氏窦炎妻龚氏孟国瑞妻王氏孟诰继妻王氏烈妇杜注妻王氏任黒妻

   石氏王士坤妻马氏陈某妻葛氏贞女刘正聘妻崔氏阮永登聘妻郑氏烈女群姐张二姐赵氏女

   尤氏女栾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李太璞妻安氏商水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

   紫袍妻王氏李紫衣妻雷氏烈妇高黒妻吴氏胡曰仁妻康氏王忠妻李氏文某妻王氏烈女福姐

   焕姐均乾隆年间 旌李洵妻徐氏西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金相鼎妻纪氏金

   鹤妻祁氏金文鼎妻张氏胡绪虞妻于氏胡士介妻屈氏胡作舟妻朱氏胡曰璞妻凌氏刘珩妻朱

   氏刘璘妻王氏刘琪妻冯氏王向哲妻李氏烈妇徐二尼妻王氏毕氏尹氏刘氏烈女爱姐李拘姐

   婢李兰香均干隆年间 旌阎永言妻艾氏项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阎煦妻

  王氏卫濬哲妻阎氏卫堦妻张氏阎培仁妻孙氏卫增妻赵氏阎炽妻赵氏胡子旭妻周氏王允仁

  妻郭氏王宏璠妻钱氏阎懋第妻张氏窦渔妻朱氏阎太妻马氏田谟妻师氏田世南妻马氏烈妇

  胡德富妻王氏郭三妻夏氏朱四海妻张氏赵某妻胡氏张某妻杨氏杨某妻戚氏刘某妻任氏贞

  女关培玙聘妻刘氏李绍朱聘妻田氏烈女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海化龙妻解氏

  沈邱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申妻阎氏刘中岱妻王氏王德敬妻萧氏普鹏翼妻李氏韩秉𢑴妻

  吴氏赵仪妻李氏普重熙妻刘氏王辅弼妻赵氏于得贞妻张氏刘世闻妻王氏张德音妻王氏李

  焸妻刘氏马大安妻李氏刘学谦妻王氏程登临妻普氏刘三逊妻王氏刘勤妻程氏张悦妻李氏

  刘云鹏妻李氏刘光藜妻程氏刘志妻赵氏赵伫妻李氏李成立妻杨氏孙焜燿妻张氏杨念之妻

  苏氏烈妇原介妻孙氏程介龄妻郭氏李某妻崔氏张某妻于氏又张氏烈女武正姐张纪姐均干

  隆年间 旌张有造妻王氏太康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濬妻刘氏王沄妻汪

  氏张永谦妻李氏刘士舜妻焦氏耿存讷妻蒋氏商景星妻王氏周广德妻孙氏冯大成继妻杨氏

  王明文妻孙氏李环妻张氏烈妇郑西广妻江氏翟荣妻汪氏韩山妻宋氏张增瑞妻王氏张崇朔

  妻李氏李泽珩妻韩氏黄永海妻张氏张二妮妻李氏杨天位妻南氏高兴旺妻孙氏王甲妻王氏

  烈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陈中振妻弋氏扶沟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琚妻

  董氏张念兹妻聂氏张肄经妻何氏路克配妻卢氏郭学闵妻林氏齐望裔妻熊氏李基高妻郑氏

  孙缵续妻刘氏郝育礼妻薄氏郝永年妻王氏郝永安妻刘氏郝永静妻高氏张廷玫妻蔡氏李节

  贞妻陈氏邢珍妻郝氏卢梠妻谷氏张含章妻郝氏郭永良妻卢氏王汝翼妻卢氏徐天成妻土氏

  卢维宗妻寇氏卢允恭妻李氏贾云龙妻杨氏王保成妻凌氏王克昌妻杨氏李生京妻王氏齐中

  兴妻王氏杜宗工妻张氏妾张氏王士奇妻田氏魏义妻李氏严圣基妻万氏卢传学妻刘氏卢生

  光妻马氏方之绪妻严氏李之菘妻杜氏李枢妻曹氏陈可学妻樊氏何奎麟妻杜氏郝荣光妻何

  氏刘显祖妻田氏烈妇孟兴顺妻邵氏又宋氏梁氏尹氏周良柱妻严氏黄成玉妻高氏陈氏李氏

  烈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齐丙妻庞氏淮寕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穆灿妻方氏

  烈妇张涿魁妻周氏烈女张氏女吴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李氏西华人守正捐躯同县张

  淳妻袁氏刘三春妻胡氏马成龙妻苏氏李某妻许氏赵某妻许氏均嘉庆年间 旌阎懋

  衍妻田氏项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张春融妻郭氏烈妇邹某妻吕氏孙某妻李氏均

  嘉庆年间 旌王乔年妻张氏沈邱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召陆妻杨氏烈妇张

  天有妻柳氏贞女张氏女烈女石兰姐均嘉庆年间 旌黄清涟妻毕氏太康人守

  正捐躯同县刘成妻李氏烈女师爱姐张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何麟妻路氏

  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孙起瑞妻张氏郭天府妻陈氏烈妇贾元麟妻惠氏周福妻田氏萧双妻吕

  氏聂句妻李氏王宗培妻赵氏又梁氏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商︺宛邱先生失其名居宛邱故号宛邱先生殷汤之末已千馀年弟子美若春亦

  三百岁视之如婴儿状彭祖师之

 ︹土产︺蓝府志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俗名靛出西华县志夏亭有梨甘脆异

  常土人名曰𡊮家梨疑即哀家梨之讹芜菁一名薞芜诗疏坊记注云陈宋之间谓之葑方

  言云陈楚谓之蘴绶草本名鹝一作𬟁诗陈风卭有旨鹝传鹝绶草也鲖鱼出沈邱县

  鲖阳史记云陈夏千亩漆今太康间有之 按唐书地理志陈州土贡绢宋史地理志淮

  寕府贡䌷绢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李学植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归德府表               

                   

大清一统志

 归德府在河南省治东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东至江苏徐州府

  萧县界二百九十里西至开封府𣏌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陈州府淮寕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

  东曹州府曹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安徽凤阳府宿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陈州府太康县界一

  百三十里东北至山东曹州府单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卫辉府考城县界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师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房心分野大火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商为亳都地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注

  皇甫谧曰梁国榖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周为宋国战国属魏汉书地理志周

  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后为齐楚魏所成三分其地魏得梁地元和志梁即今宋州也

  置砀郡水经注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汉高帝五年改置梁国

  属豫州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曰梁郡属徐州宋书州郡

  志梁郡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县还豫 按二县谓下邑及砀也汉砀县晋巳省入下邑汉下邑

  在今江南砀山宋之梁郡必非旧治其大明元年度徐还豫之郡县乃侨置也寻入于魏

  亦曰梁郡北周改曰梁州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

  置宋州大业初复曰梁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宋州

  天宝元年改睢阳郡乾元初复曰宋州属河南道

  建中二年置宣武军节度使兴元初移军治汴州

  五代梁复为宣武军治时改汴州为东京因移军于此后唐改为

  归德军宋曰宋州睢阳郡归德军至道中属京东

 路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

  京熙寕五年分属西路金天会八年改曰归德府

  并置宣武军属南京路元仍曰归德府置京东行

 省寻罢属河南行省明洪武初降为归德州属开

 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复升为府隶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一县八商邱寕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

  考城柘城乾隆四十八年以考城县改隶卫辉府今领

  州一县七

  商邱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夏邑县界六十里西至寕陵县界

  四十五里南至鹿邑县界七十里北至山东曹州府曹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安徽颍州府亳州界九

  十里西南至柘城县界六十里东北至虞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卫辉府考城县界六十里古阏

  伯之墟曰商邱周为宋固都秦置睢阳县为砀郡治汉初属梁国文帝时为梁国都后汉及晋因之

  刘宋属梁郡后魏为梁郡治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宋城为宋州治大业𥘉为梁郡治唐为宋州治

  五代因之宋为应天府治金为归德府治承安五年复曰睢阳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归德州嘉靖

  二十四年州升为府置县改曰商邱为归德府治 本朝因之寕陵县在府西六十里东西

  距三十八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商邱县界十八里西至睢州界二十里南至柘城县界四十里北

  至卫辉府考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鹿邑县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陈州府太康县治一百十里东

  北至山东曹州府曹县治一百里西北至开封府仪封厅治一百十里古葛国战国属魏为甯邑汉

  置寕陵县属陈留郡后汉建初四年改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属谯郡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开皇六年

  复置属梁郡唐属宋州五代因之宋属应天府崇寕四年改属拱州大观四年还属政和四年又属

   拱州宣和六年还属金大定二十二年移治属归德府元因之明初属归德州嘉靖十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鹿邑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安徽颍州

   府亳州界二十里西至陈州府太康县界七十里南至陈州府项城县界一百十里北至商邱县界

   六十里东南至安徽颍州府太和县界八十里西南至陈州府淮寕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夏邑县界

   六十五里西北至柘城县界四十五里春秋楚苦邑秦置苦县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晋初属梁

   咸康三年改曰谷阳属陈郡宋因之后魏属陈留郡北齐省入武平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属

   谯郡十八年改武平曰鹿邑属淮阳郡唐武德初二县皆属亳州乾封元年改谷阳曰真源载初元

   年又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七年又改真源曰卫真金因之元并卫

   真入鹿邑移鹿邑治卫真仍属亳州明初属归德州嘉靖中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夏邑县

   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江南徐州府萧县界六十里西至商

   邱县界六十里南至永城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虞城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永城县界九十里西南

   至鹿邑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徐州府砀山县治七十里西北至虞城县界七十里战国楚下邑

   地秦置栗县汉为栗侯国属沛郡后汉省后魏孝平二年始移置下邑县于此属马头郡隋开皇三

   年属亳州十六年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仍属宋州五代因之宋属应天府金属归德府兴定五

   年改属永州元至元二年还属归德府明初改曰夏邑县属归德州嘉靖中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

   永城县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安徽凤阳府宿州

   界五十里西至商邱县界六十里南至宿州界四十里北至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界七十里东南至

   宿州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颍州府亳州界八十里东北至徐州府萧县治九十里西北至夏

   邑县治五十里秦置芒酂二县汉属沛郡后汉建武中改芒曰临睢属沛国晋省临睢以酂属谯郡

   后魏并废酂县隋大素六年始置永城县属谯郡唐初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属亳州五代及宋因之

    兴定五年陞为永州元至元二年复降为永城县属归德府明初属归德州嘉靖中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虞城县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江南徐州府砀山

    县界五十里西至卫辉府考城县界五十里南至夏邑县界二十里北至山东曹州府单县界三十

    里东南至夏邑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商邱县治一十五里东北至单县治七十里西北至山东曹州

    府曹县治一百十里夏时虞国秦置虞县汉属梁国后汉及晋因之故魏省延昌初侨置萧县兼置

    沛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虞城县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武德四年置东虞州五年州废

    县属宋州光化二年改属辉州五代因之宋属应天府金属归德府后废元初复置属东平路至元

    二年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明嘉靖九年移治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睢州在府西一

    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寕陵县界五十里西至开封府𣏌县界七十里

    南至陈州府太康县界五十里北至开封府仪封厅界六十里东南至柘城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

     太康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卫辉府考城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开封府兰阳县界五十里春秋宋襄

     牛邑秦置襄邑县汉属陈留郡后汉因之晋属陈留国刘宋属谯郡后省后魏景明元年复置属梁

     郡东魏属阳夏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武德二年属𣏌州贞观初

     属宋州五代梁改属开封府后唐还属宋州晋仍属开封府宋崇寕四年于县置供州保庆军节度

     建为东辅大观四年州废县属开封府政和四 年复置仍为辅郡宣和二年罢辅郡属京东西路 金

     天德三年改曰睢州属南京路元属汴梁路明初省襄邑县入州属开封府嘉靖中改属归德府

     本朝因之柘城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商邱县界四十

     五里西至陈州府太康县界四十 里南至鹿邑县界二十里北至寕陵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安徽颍

     州府亳州界五十里西南至陈州府淮寕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商邱县界四十里西北至睢州

     界四十五里春秋陈株野地秦置柘县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晋省隋开皇六年置柘城县属宋

  州大业初属梁郡唐贞观元年省入谷熟寕陵二永淳元年复置属宋州五代因之宋属应天府

  崇寕四年改属拱州宣和二年还属应天府六年又属拱州金元属睢州明洪武中省入寕陵旋复

  置嘉靖中移治本朝属归徳府

 ︹形势︺梁为天中居天下膏腴地带以黍邱之野包

  以阏伯之疆盟猪出其右汳水亘其旁宋王仲旉南都赋

  平衍四达控江淮联萧砀衽河胁汴

 ︹风俗︺睢阳犹有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好稼穑恶衣

  食以致蓄藏汉书地理志习俗淳厚喜勤尚质元史地理志

 ︹城池︺归德府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广五大二尺明洪武二十二年因旧基修筑正德中

  改筑 本朝顺治和修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十一年十三年二十九年重修商邱县附郭寕陵

   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八尺明成化十八年改筑 本朝雍正七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鹿邑县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八尺明洪武二年増筑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乾隆二

   十三年二十五年重修夏邑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八尺明正统十四年増筑崇祯十

   一年改建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永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五池

   广二丈三尺明景泰元年增筑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乾隆十一年二十九年重修虞城县

   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五尺外为护城堤明嘉靖中改筑崇祯十一年甃砖 本朝乾隆二十

   八年睢州城周十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明洪武元年增筑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

   干陆二十七年重修旧志有旧城亦周十里宋崇寕中建与新城相属柘城县城

   里门四池广三丈明嘉靖二十一年改筑 本朝顺治十四年康熙二十八年四十二年乾隆十

   年二十八年重修

 ︹学校︺归德府学旧在府治东北宋初为应天书院大观中改南京国子监明洪武六年

  为学宏治中圯于水始迁府治东正德嘉靖中修 本朝顺治三年修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

  商邱县学在县治北明万历元年建崇祯七年修 本朝顺治六年雍正六年

  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寕陵县学在县治后明洪武三年建成化十四年改建 本朝顺治

  六年修康熙十七年三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鹿邑县学在县治东元旧址明洪武

  三年重建嘉靖万历间修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夏邑

  县学在县治东南金旧址明洪武三年主簿记懋重建嘉靖四年修 本朝顺治中修入学额

  数十五名永城县学在县治西南元延祐三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正德嘉靖间修 本

  顺治十五年修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虞城县学在县治西元旧址明洪武

  四年重建成化万历间修 本朝顺治七年修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睢州学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嘉靖二十一年修 本朝顺治二年徙建南城康熙十年

  修汤斌为记入学额数二十名柘城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后圯于水成化三

  年重建 本朝顺治二年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范文正公书院在府城东

  门内明万历三十九年建甯城书院在寕陵县治东 本乾隆十二年鸣鹿

  书院在鹿邑县治东 本康熙二十八年崇正书院在夏邑县治西明嘉靖中

  浍滨书院在永城县南二十五里浍河之滨元县尹张思立建锦襄书院

  在睢州治东北骆驼冈上祀二程子嘉靖四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修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一万二千三百九十八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三百二十八万七千八百八十六

  名口计六十五万二千一百一十户

 ︹田赋︺田地八万八千二百七十六顷五十六亩额徴地丁正杂银三十五万四千五百二十四两一

  钱三分正兑改兑米一百三石一斗有奇麦三千八百八十九石一斗有奇豆五千三百四十九石

  一斗有奇耗米三十石四斗有奇耗麦六百六十二石二斗有奇耗豆一千一百二十四石四斗有

  

 ︹山川︺隐山在鹿邑县东十三里巑岏起伏望之常有云气世传陈抟炼丹处又阴灵山在县东

  十一里与隐山对峙柏山在永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北砀山在永城县北八十里

  与江南砀山县接界亦曰宕山上有紫气岩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汉书地

  理志梁国砀山出文石元和志砀山县砀山南去永城县五十里为二县之界详见江南徐州府

  按砀山又有磨山白毛石洞黄土戏山之称延亘几二十里唐咸通九年厐勋作乱居民逃匿磨山

  上即虞山在永城县北九十里一名鱼山山前有钓台存焉亦与江南砀山县接界隋书

  地理志砀山有鱼山恒山在睢州西北十二里崒嵂南向为州主山廓山在柘城县东北

   甘露岭在寕陵县西五里寰中记隋开皇十三年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横岭

   在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志自西北而东南延亘二十馀里金锁岭在睢州治后其形窿

   然而高避水患者多趋其上河堤岭在雎州东南三十里杏冈在商邱县东南十五

   里又青冈在县南十八里三王冈在商邱县西北寰宇记三王陵在宋城县西北四十五里

   镇头冈在寕陵县南三十五里又驼腰冈在县西南十里虎头冈在鹿邑县西四

   稍閊在虞城县东南二十五里又大冈在县西北三里柱冈在县东北四十里县地平衍

   无山惟三冈有环统屈曲之势黄閊在睢州东南四十里又三里有安陵閊其州南四十里为

   平冈西七里为黎冈西南三十里为长冈相近有中冈厚台冈又恒山之西有青冈山北二里有涧

   冈其州北为龙塘冈旷德冈二十五里有荆山冈五十里有野鸡冈骆驼冈在睢州东北名

   胜志壁立苍翠起伏如驼其北有桃花祠曲冈在柘城县北三十里西三十里有霸王冈西北

   四十里有褚冈明净冈又有山台以高广如山而名夫子岩在永城县北名胜志述征记云

   砀山南岭有夫子石室约三楹世传夫子经此避雨其中后人肖像于壁商邱在商邱县西南

   三里周三百步相传即阏伯所居榖邱在榖熟故城黎邱在虞城县北二十里高二

   丈寰宇记梁地有黎邱鬼效人即此县志今有黎邱村黄河自开封府仪封厅界流入东迳

   睢州考城商邱虞城夏邑县北又东入江南砀山县界胡渭禹贡锥指元至元中河徙出阳武南由

   涡至怀远入淮及泰定元年改从汴渠至徐城东北合泗入淮即今河所行也自兰阳仪封又东南

   迳睢州北河去州七十里又东南迳考城县北河去县三里贾鲁河在县北四十里又东南迳商邱

   县北城旧在河北自元至元迄明正德屡经河决城或南或北今河在城北三十里贾鲁河在城北

   四十里其新集口丁家道口皆河滨冲要也又东迳虞城县北河去县十五里又东迳夏邑县北河

   去县二十二里 按宋开宝四年河决榖熟又汴决宋城此河决归德之始也太平兴国四年淳化

  二年河两决宋城县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弥漫至归德诏自卫州埽下接归德南北两岸増筑

  堤以捍湍怒遂于归德创设巡河官自是河流迳府城之北正大九年𫎇古攻归德决河灌城水从

  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睢水故道城反以水为固自是河流在府城之西南元大德三年河决蒲口

  浸归德郡县至大二年河决归德随塞随决归德常在河北至顺以后河决而北归德仍在河南至

  正九年贾鲁议疏塞并举挽河北行以复故道归徳自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馀里修完缺口一百

  七处水复故道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而南归德又在河北宏治三年河决原武支流为三汜溢于考

  城归德以至于宿乃浚宿州古睢河以达泗从小河抵归德饮马池中经符离桥而南皆浚深广又

  筑月河十馀以杀其势自后河复故道归德仍在河南嘉靖十九年河决睢州野鸡冈经涡入淮三

  十七年河北徙旧河淤而为陆隆庆五年河决双沟万历二十五年河大决山东单县之黄堌口溢

  于河南之夏邑永城界次年刘东星由赵家圈寻贾鲁老黄河故道开挑三十一年河决归德曽如

  春挑北河引水入淮下流淤浅水遂四溢天启三年河决睢阳崇祯六年北筑太行堤西起虞城界

  东抵沛县 本朝康熙四年河决虞城永城夏邑三县十一年虞城河溢二十五年筑商邱傅家庄

  月堤三十四年筑虞城黄堌坝堤六十一年于黄堌坝对岸挑引河长一百六十丈河流自是通畅

  乾隆五十四年于睢州下汎七堡新南堤前添做六段并于工尾筑挑水坝以资挑护嘉庆十八年

  沁黄二河水势异涨南岸睢工下汎二堡漫口筑堤挑濬于二十年合龙 又按旧黄河在府境者

  有三一在商邱县北三十里合贾鲁河沁河诸水流入虞城县北又流入夏邑县北又流入永城县

  北又东入砀山界今淤一在寕陵县界明正德四年于寕陵西五里铺开地四十里接黄河故道寻

  罢一在睢州北七十里又东南流入柘城县界分为二其一南迳柘城西屈而东迳石城南入砖桥

  其一名清水河东南流会于砖桥涡水二派亦会焉合流入鹿邑县界迳县北二十里贾家滩东南

  至两河口合涡水入亳州界又睢州更有旧黄河自州西北浑子集北分为二流一东流迳野鸡冈

  龙箱集北又东迳荆山冈南始东南流一南流迳奉家店北又东南迳河阳集南又东流至双冢北

  合东水入柘城县界今湮古汴河旧自开封府𣏌县流入迳睢州北又东迳考城县南又东

  迳寕陵商邱虞城县北又东南迳夏邑县北又东入江苏砀山县界隋后改流迳商邱县南又东南

  迳夏邑永城县南又东南入安徽宿州界即古汳水亦名获水今湮汉书地理志𫎇获水首受甾获

  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水经注汲水东迳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甾获梁又东

  迳寕陵县之沙阳亭北又东迳黄蒿坞北又东迳斜城又东迳周坞侧又东迳葛城北又东迳神坑

  坞又东迳夏侯长坞又东迳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又东迳贳城南又东迳违县故

  城北又东迳大𫎇城北又获水出汲水于梁郡𫎇县北亦称丹水盖汳水之变名也自𫎇东出东迳

  长乐固北巳氏县南东南流迳于𫎇泽又东迳虞县故城北又东南迳空桐泽北又迳龙谯国又东

  合黄水口又东入栎林又东南迳下邑县故城北隋大业开河记炀帝以麻叔谋为开河都护既达

   睢阳界今自睢阳西穿渠南去囘屈东行过刘赵村连延而去元和志汴水迳宋州城南寰宇记古

   汴渠在襄邑县北四十五里 按汴水本在睢水北隋䟽汴渠南通睢水即水绖所谓馀波南入睢

   阳城之故道也又东南迳夏邑永城则又绝睢水使南出考水经注睢水南分为蕲水是又因蕲水

   故迹疏导耳陈梁沙河自开封仪封𠫊流入迳寕陵县入商邱县合古宋河至鹿邑县

   入涡河下远安徽亳州界 本朝干隆二十二年开濬深通水流畅利丰乐河在府城东

   商邱县旧志牧马集沟长一里半即其地自商邱县朱家双庙流至焦家庄入夏邑县界名曰响河

   又东流至朱家桥入永城县界名曰巴沟河又流至梁家桥入江南境出睢河以达洪泽湖此为商

   邱夏邑永城受水泄水之干河名虽有三其实一河也 本朝乾隆十七年二十二年两经挑濬又

   毛家河自夏邑县八吉村流入响河𡵨河自夏邑县响铃村流入永城县巴沟河亦于乾隆二十二

   年修古宋河在府治南门外自古宋集北接引河流至赵家口西南入陈梁沙河 本

   乾隆十七年挑濬深通又南门外东引河自南门外城濠流至古宋旧河又西南门外引河自城

   濠迤东南流入古宋河俱于乾隆十七年挑濬何家洼河在寕陵县城东流入商邱县为

   安家河下入陈梁沙河又冀家河亦自寕陵县流入商邱县界入陈梁沙河又马三河在商邱县西

   流入冀家河五里堡河自寕陵县五里堡东流入商邱县马三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并加濬筑

   水流通畅八里屯河在寕陵县南八里又县南三十里有张公河县西二十里有阳驿河

   县北十二里有韦家河三十里有桃园河皆赵皮寨支河所分注也刺河在鹿邑县一名茨河

   鹿邑县志上承偃王陂水东流迳唐桥店南瀖河注之刺河南流迳丁村东又东南流至安徽颍州

   入颍河 本朝干隆二十二年修濬急三道河鹿邑县志急三道河旧迳鹿邑城中今塞

   至城东堤外分而为三东南后合又东南迳陈家桥合南八里河北支东南迳郑家桥后分为三又

   东过斑竹帘寺入于白河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 明 河在鹿邑县南沙水支流也亦自

  陈州府淮寕县流入又东流入安徽亳州界水经注明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迳宜禄县故城北又

  东北流注于阳都坡九域志鹿邑县有明水鹿邑县旧志沙水发源于荥阳渠南迳陈留又东南迳

  扶沟又东南至陈州北而明水称焉曲而南流迳陈州城东又东迳郸城北又东迳双楼北又北迳

  寕平城南以上阔不盈丈又东迳丁村南注于阳都陂又东迳白马驿又东南入淝河新志明河今

  分为东西明河西明河自汲冢集北至傅家集入刺河东明河自刺河之张胖店入淝河东西止一

  水中迳刺河因分为二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开濬白河在鹿邑县南十五里涡水支流也迳

  夏邑永城达于小黄河又有南八里河在县南入里自黄堌涡河故道南出分而为二俱流入白河

  栋沟河在鹿邑县南四十里受偃王陂水东南流至十字河集入肥水清水河鹿

  邑县西南二十里县志清水河上受涡水之津于太康之马厂东迳鹿邑故城北又东入于九龙口

  众水匪焉其一枝自九龙口东流迳凤凰岭北又南迳生铁塜又东南至汲水集复合于清水河清

   水河自九龙口曲而南流迳鳯凰岭西又东迳清河寺西分为二其一枝南流入于偃王陂清水河

   东迳横岭店北又东南迳汲水集北又东南至半陂堌堆入江南淝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

   深通又北清水河在县北十里自柘城县砖桥南流入涡河近经黄河淤塞砖桥水合流贾家滩清

   水多巴清河在夏邑县亦名巴河上承虞城县惠民沟自八吉村流入迳王家口白冈

   村入桶子河由陈家桥至罗家口入横河俗名老黄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小黄河

   在永城县北二十里上承白河自夏邑县流入又东入安徽宿州界达于睢明嘉靖十二年开㝷淤

   浍河在永城县自永城商邱交界之马头寺流迳商邱顺河和顺新桥诸集至李家口入安徽

   宿州界 本朝乾隆十七年巴河在睢州北五十里自开封府仪封厅流入又东迳寕陵县

   北入河今湮其馀流入考城县界亦名沁河明正统中濬又巳河在夏邑县北二十二里自虞城县

   流入东经永城县北又东入江南砀山县界本黄河支流也今湮会河在柘城县东北自寕

  陵县流入迳胡襄集北西扺黄冈集又有刘家河在县东北四十里亦自寕陵界东流入焉

  济河自开封府𣏌县流入迳睢州柘城至鹿邑由太清宫东北两河口与涡河会入安徽亳州

  北迤逦至荆山达于淮 本朝干隆二十二年开濬淤浅水流无阻横河自开封府𣏌县流入

  睢州合惠济河又姫家河亦自𣏌县流入睢州惠济河又康家河自睢州护城堤流至李家口入惠

  济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睢水自开封府𣏌县流入迳睢州北又东迳寕陵县南又

  东迳商邱县南又东迳夏邑县北又东南迳永城县北又东南入安徽宿州界今上流渐淤夏邑以

  东久湮左传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注云睢水受汴东迳陈留梁谯沛彭

  城县入泗汉书地理志芒睢水出焉水经注睢水东迳襄邑县故城北又东迳雍邱城北又东迳寕

  陵县故城南历鄢县北又东迳横城北又迳新城北又东迳高卿亭北又东迳亳城北又东迳睢阳

  县故城南积而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又东南历竹国又东迳榖熟县故城北又东

   蕲水出焉又东迳栗县故城北又东迳太邱县故城北又东迳芒县故城北与砀县分水元和志襄

   邑县睢水西自雍邱县界流入寕陵县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宋城县睢水西南自寕陵县界

   流入寰宇记睢水在拱州三十里在宋城县南五里古涣水自开封府杞县流入迳睢州南

   又东迳柘城县北寕陵县南又东迳商邱县南又东南迳永城县南又东入安徽宿州界一名⿰氵⿱山⿵戌小 -- 𣿄

   今湮战国策楚宣王伐魏取睢⿰氵⿱山⿵戌小 -- 𣿄之间水经注涣水东南流迳雍邱县故城南又东迳承匡城又东

   迳襄邑县故城南又东迳巳吾县故城南又东迳鄫城北又东南迳鄢城北新城南又宋南左合明

   沟水又迳亳城北又东迳榖熟城南又东迳杨亭北又东迳建平县故城南又东迳酂县故城南又

   东南迳费城南元和志寕陵县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柘城县涣水在县北二十九里宋城县涣水

   西南自寕陵界流入榖熟县涣水在县南三十八里 按述异志云睢涣二水谓之浍水府志今武

   津关有浍水故道又永城县志浍河在县南二十里东流入淮当即涣水遗迹也古蕲水

   本睢水支流自商邱县南分流东迳夏邑县南又东南迳永城县南又东入安徽宿州界水经注蕲

   水首受睢水于谷孰城东北东迳建城县故城北 按水经注又曰睢水迳榖熟两分而睢水为蕲

   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榖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榖水即睢水也九城志金志亦皆曰榖水

   即睢水之变名旧志蕲水故道巳不可考而隋唐时汴水绝睢水而南流盖即蕲水故道也

   水自陈州府太康县流入迳柘城县南又东迳鹿邑县北又东入安徽亳州界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于鹿邑境内开濬淤浅修筑堤岸水流深通无滞水经注涡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迳大扶城西

   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又东迳大棘城南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又东迳鹿邑城北又

   东迳武平县故城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注于东北赖城入谷为死涡也又东南屈迳苫

   县故城南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又东迳谯县故城北东南迳层邱北

   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又东迳下父城北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又东南迳龙亢县故城南元和志鹿

   邑县涡水西自太康县流入旧志元至元初张柔守亳州于今城北四里闲东西直河上下通涡口

   以便馈饷明初因黄河冲决水道大变惟城东尚循故道其城西与北虽有数支旁出皆随地易名

   直趋东南不复屈而东北与城东之涡水合矣至所谓苦县西南至相城县南者久塞无复旧迹

   沙水在鹿邑县南五十里一名蔡河自陈州府淮寕县流入又东南入安徽颍州府阜阳县界

   水经注沙水自陈城百尺沟东流迳寕平县故城南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 按

   鹿邑县新志今自陈以至寕平故城东者不名为沙水而称明河其下流至太和境尹家桥入于淝

   河详见明河瀖水自陈州府淮寕县流入鹿邑县境县志瀖河发源于扶沟县蒗荡渠今谓

   之黒河上流淤塞但承陈州西北明马集诸城水东流由唐桥店南入刺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特加开濬深通无阻寰宇记鹿邑县有瀖水一名曲水源从陈州宛邱县东北涸河出至县界入真

   源县 按汉书沟洫志汉武帝元光五年河水泛溢使汲黯疏决数十道瀖水即陈郡内旧引水渎

  苞水在永城县南五十里今名包河自安徽亳州流入又东入安徽宿州界水经注苞水

  出谯城北自汀陂东流迳酂县南又东迳郸县故城南又东至稽山古谷水本涣水支流自

  睢州东南分而南流迳柘城县北又东南迳鹿邑县北入涡河水经注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

  东迳承匡城东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西又东迳柘县故城东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堑

  耗则孤津独逝又东迳赖乡城南东入涡水寰宇记谷水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分流入灵

  溪池东入涡水九域志卫真县有谷水泓在柘城县西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

  楚人战于泓泓水名寰宇记在柘城县西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柘城有泓水旧志即涣水支流

  孟诸泽在商邱县东北接虞城县界亦名望诸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周礼职方氏青

  州其泽薮曰望诸疏望诸即孟诸也尔雅十薮宋有孟诸郭璞注今在梁国睢县东北左传僖公二

  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谓已曰赐汝孟诸之麋注孟诸宋薮泽水草之交曰麋汉书地理志睢阳盟

   诸泽在东北元和志在虞城县西北二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寰宇记今俗呼为湄台禹贡锥

   指今虞城县西北十里有孟诸台接商邱县界即湄台也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里孟诸泽皆在其

   蒙泽在商邱县东北左传注蒙泽宋地蒙县也后汉书郡国志蒙县有蒙泽水经注获水

   东南流迳于蒙泽阚骃十三州志曰在蒙县东寰宇记在宋城县北三十五里空桐泽

   城县南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游于空泽注空泽宋邑水经注获水又东南迳空桐泽北泽在

   虞城东上有空桐亭焦州湖在永城县东南十里俗名焦种湖又县西南六十里有白泠湖

   西北十里有柳国湖十三里有大鸭湖西湖在睢州北骆驼冈后周回十四里阳都

   陂在鹿邑县南四十里水经注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明水注之陂水东南流谓之细水

   魏书地形志谷阳有阳都陂偃王陂在鹿邑县西南四十里县志明隆庆六年自偃王陂

   东至神虫洼开沟十馀达栋沟河又自多迷店至棉家洼开沟十馀达淝河其上自华家洼开八里

  逹黒河虎八里口开十里达刺河王家洼上受戴家洼之水开数里亦达黒河万历元年续开大沟

  上自十家河下至三丈口长四十八里自是县境积水得由亳入涡而达淮新沟有二一在

  商邱县东一在鹿邑县南商邱县志邑东四十里有流腊陂地最卑下秋雨河涨往往成川明万历

  八年濬沟长十五里上通湖提控寨受黄河支流下引文家集河入于淮泗自是水有所泄鹿邑县

  志新沟在县南自陈州流入与沈邱县接界颍水支流也志沟在商邱县西南 按旧志有宴

  家店沟毛堌店沟皆其故道自司家集起流迳扳绘口入河又睦邻沟在商邱县东南自虞城县丰

  家洼流入丰乐河俱于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漆沟在商邱县北元和志陨石水源出宋

  城县北四十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寰宇记陨石水一名漆沟吕家洼沟

  陵县南自吕家洼流迳王家庄高家楼入商邱县西南王家桥河又郭家楼沟在寕陵县东南自郭

  家楼沟流入商邱县西南贾家河 本朝乾隆十七年试量集沟在鹿邑县西县志明

   万历三十二年自试量集东南至太和县界开沟洫三万一千九百馀步下通偃王陂以下绩又改

   濬刺河使鹿邑之水由刺达颍不复由亳入涡县境水患渐平城北沟在鹿邑县北县志明

   崇祯五年开濬城北沟数道引水入清水河井开近城沟数道引水入涡河及急三道河小引

   沟在夏邑县自会里村观音阁流迳太平村至虬龙桥入永城县巴沟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减水沟在永城县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大涧沟在永城县西南相近又有

   小涧沟俱流入浍河 本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白洋沟在永城县东北接巴河南入浍

   水又县东南有清沟南有黄沟九里沟北有渍沟大沟洪沟东北有陶洫沟挑沟张村沟县境凡十

   有馀沟俱入浍河惠民沟在虞城县东南明邑人杨东明与知县王纳言开濬 本朝康

   熙二十九年重濬自城东南郭外流迳阳堌寺秦家庄至王家口下入夏邑县巴清河乾隆二十二

   年挑濬深通又小引河自苑家堤口流入惠民沟亦于二十二年挑濬深通又支沟自惠民沟支分

  小渠由吴家堂迳玉堂阁东至横河又坡河自县西义元村流至李家桥东入惠民沟又洪益沟自

  王家洼流迳李家庄入坡河永丰沟自范家庄流迳朱家庙迤东入坡河俱乾隆十七年

  便沟在虞城县自汪家堤口流入商邱县睦邻沟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蔡家桥

  沟在睢州自蔡家桥流迳平冈后入惠济河又古路沟自平冈集流入沙河申家屯沟自柘城县

  官沟流入十八里河潘家河沟由七里河入惠济河寄冈集沟由鹿家河入惠济河 本朝乾隆六

  年十六年十七年俱开濬深通仵家集沟在柘城县自仵家集起流入鹿邑县界又胡襄

  集沟自胡襄集流入商邱县河周家庄北沟上接商邱县下至柘城县南仍入商邱县河王需堂沟

  自王需堂坡洼下入仵家集沟官庄沟自县东下八仵家集沟叶家堂沟自县东坡洼下至徐家楼

  官路王家集沟自县东坡洼流迳商邱县十字河集西至单家坟明净冈沟由红庙后入商邱县河

  开化店沟自县东流迳徐家桥入商邱县河褚冈寺沟上自睢州界起下入惠济河伯冈集沟自宝

   台庙西北流迳三孔桥入沙河山台寺洼沟由杨家桥流迳𡊮家庄南入鹿邑县草寺河李滩店沟

   自县西流迳程家溜入沙河鹚老店沟自鹚老店庙前流入惠济河八里营沟自吴家楼流入老黄

   河魏家楼沟自魏家楼东北下迳王家楼入八里营沟刘家屯沟上接睢州界下入横沟横沟自县

   北西迳惠济河东入老黄河双庙集沟自县北坡洼下至半坡店后入老黄河慈胜集沟自集南坡

   洼流至牛家店后入老黄河李铁集沟自高八寨流至郑家楼南入王需堂沟 本朝乾隆十六年

   十七年次第开濬白沙渠在商邱县东有税课司又有石梁渠宋张亢知应天府治此二

   渠民无水患黑龙潭在商邱县西北二十里白龙潭在永城县界金史地理志

   酂有白龙潭皇城潭在柘城县旧柘城西南县志宋真宗幸太清宫驻跸于此杨家

   洼在柘城县东二里又县南有祁家洼百万洼司家洼周家洼西有炒铁洼北有阎王洼东北有

   郭家洼县界共有八洼清泠池在商邱县东元和志清泠池在宋城县东二里寰宇记梁

  孝王故宫内有钓台谓之清泠台下有池号清泠池鹰鹭池一名南湖在商邱南五里宋晏

  殊放驯鹭于湖中苏辙有记金史地理志睢阳有鹰鹭池黄池在商邱县西三十里明统志梁

  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即此观涣池在鹿邑县城内西北隅莲花池

  在永城县南城濠外东西二里许南北亦如之濯锦池在睢州西汉书地理志襄邑有服官

  魏都赋锦绣襄邑水经注睢滇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蛟龙池在睢州北寰宇

  记在襄邑县北七十五里春秋龙鬭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 按洧渊在新郑县寰宇记误

  子池在柘城县城内东南隅济渎池在柘城县西济渎庙前遇旱祷雨多应

  井在商邱县南四十里帝喾庙中府志井始有四今存其一遇旱取水祷雨多应黄龙井

  在寕陵县东明统志魏甘露四年有黄龙二见于井中九龙井在鹿邑县老子庙中后汉

  书郡国志注伏滔北征记曰老子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元和志九井隋季皆竭自武德以来清泉沁

   溢或云汲一井而八井皆动李令泉在虞城县治内以唐县令李锡得名李白虞城李令

   去思颂序官宅旧有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车尝之曰既清而苦是以符吾志汲用之遂变为甘泉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封官卢树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统志

  归德府

  ︹古迹︺榖熟故 城 在 商 邱 县 东 南 春 秋 桓 公 十 二 年 盟于 榖 邱 注 榖 邱 宋 地 后 汉 建 武 二 年

     封 更 始 子 歆 为 榖 熟 侯寻置 县 属 梁 国 晋 因 之 宋属 平 昌 郡 永 初 郡 国 属南梁 元 徽 元 年 废 隋 开 皇

     十 六 年 复 置 唐 武 德 三 年 于 县 置 南 榖 州 四 年 州废 元 和 志 榖 熟 县 西 北 至 宋 州 五 十 七 里 县 理 置

     于 古 榖 城 亦 殷 之 所 都 谓 之 南 亳 宋 开 宝 五 年 汴水 决 迁 治 城 南 寰 宇 记 谷 熟 县 在 宋 州 东 南 四 十

     里 有 榖 邱 在 县 南 二 百 步 县 志 榖 熟 故 城 元 至元 二 年 并 入 睢 阳 置 巡 司 于 此 明 洪 武 初 废  睢

     阳故 城 在 商 邱 县 南 左 传 襄公 九 年 士 弱 曰 陶 唐氏 火 正 阏 伯 居 商 邱相 土 因 之 注 商 邱 在

     宋 地 史 记 命 微 子 代 殷 后 国 于 宋 注 世 本 曰 宋 更名 商 邱 曰 睢 阳 秦 置 县 汉 高 祖 三 年 彭 越 攻 下 梁

     地 睢 阳 十 一 年 为 梁 王 都 景 帝 时 吴 楚 七 国 反 梁孝 王 守 睢 阳 拒 之 明 年 孝 王 广 睢 阳 城 七 十 里 后

   汉书郡国志汪戴氏北征记曰城周三十七里凡二十四门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十二里自鼓唱

   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水经注睢水经睢阳县故城南元和志隋开皇三年废梁郡以县属亳州

   十六年于此置宋州睢阳属马十八平改为宋城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州南一里外城中本汉睢

   阳县张许守一城捍天下蔽遮江淮即此地也按宋城唐为宣武军治有三城长庆二年李㝏攻

   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简保北二城与战却之是也宋为南京城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京城

   周十五里四十步中有隔城明宏治中稍徙而北其南门即故城北门废址也薄县故城

   在商邱县西北与山东曹县接界本商景亳三亳之一也亦作薄尚书伊训朕哉自亳史记殷本纪

   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水经注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疑即蒙薄

   也所谓景薄为北薄矣椒举云成汤有景薄之命者也春秋为宋邑左传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

   奔亳又僖公二十一年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汉属山阳郡后汉属梁国晋省入蒙县

   按左传及水经注县为北亳而元和志误以为南亳汉属梁国而梁节王传谓以济阴之薄益梁

  国应自山阳改属济阴后改梁国也又见山东曹州府蒙县故城在商邱县东北左传

  庄公十二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注蒙泽宋地汉置县属梁国晋因之苟晞自仓垣徙屯蒙城置行

  台寻为石勒所陷县遂废宋移谯郡治此后魏因之北齐省水经注汳水迳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

  蒙城卢思道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元和志蒙故城在宋城县北二十二

  甯陵旧城在寕陵县南战国魏安釐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而食邑于甯史记秦二

  世二年周布至魏立故魏公子甯陵君咎为王汉置县曰寕陵后汉建初四年以陈留之寕陵益梁

  国旧唐书地理志寕陵汉县久废隋时置贞观元年并柘城县入元和志寕陵县东至宋州五十九

  里金史地理志寕陵大定二十二年徙于汴河堤南古城县志故城在南关外俗呼甯王城

  吾旧城在寕陵县西南后汉永元十一年分置属陈留郡陈留风俗传故梁国寕陵县之徙

   种龙乡也永元十一年以大𣗥乡直阳乡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已吾晋初省后魏复置县属马头

   郡兴和中徙治平石城隋志齐并人下邑县元和志故城在寕陵县西南四十里苦县故

   城在鹿邑县东十里史记老子楚苦县厉乡人注苦县本属陈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汉置县晋成

   帝更名谷阳水经注涡水东屈迳苦县故城南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理苦城乾封元

   年高宗幸赖乡以元元皇帝生于此遂改曰真源载初元年又改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宋改卫

   真九域志县在亳州西六十里元并人鹿邑移县治此 按谷阳宋志误作父阳苦县前汉属睢阳

   国宋志谓前汉属陈亦误寕平旧城在鹿邑县西南五十里汉置县属睢阳国后汉属陈

   国晋省入苦县一作甯平东海王越传石勒追及于苦县甯平城元和志寕平旧城在真源县西南

   五十五里郸县故城在鹿邑县西南七十里汉置县属沛郡在今永城界后汉因之晋省

   水经注苞水迳郸县故城南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淮阳郡在今鹿邑界唐初省九域志鹿邑县有郸

    城镇县志 今为郸城集鹿 邑故城在今县西春秋陈鸣鹿地左传成公十六年晋知武

    子以诸侯之 师侵陈至于鸣鹿注武 平县西南有鹿邑水经注 涡水迳鹿邑县城北世 谓之虎乡地

    非 也隋改武 平置鹿邑县元和志故城在县西十三 里俗名牙 乡城寰宇记鹿邑县有鸣鹿台在城

    内 明统志故城在今县西六十里许县志又 有虎乡城在县西七十里讹为护相集武 平故

    城在鹿邑县西北四十里后汉置县属陈国建 安元年以封曹操晋初属梁国后省后魏正始 中

    复置属陈留 郡隋开皇中改置鹿邑县此城遂 废水经注涡水 迳武平县故城元和志武平故城 在

    鹿邑县东北十八里栗县故城今夏邑县治 史记章邯军至栗注徐广曰 县名在沛汉征

    和元 年封赵敬肃王子为侯国后汉省后魏改 置下邑 县寰宇记下邑在宋城东一百二十里魏 孝

    昌二年置砀郡于下邑城移下邑县于此即古 栗城也 按隋志酂县注云后魏又置下邑县后 齐

    废考水经 注栗与酂相去至近是今县实魏所置元和志以 为汉县非也汉下邑县详江南砀山

   祁乡故城在夏邑县东北秦县史记曹参击秦司马尼军砀东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注

   谷熟有祁亭汉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国属沛郡后汉省括地志故祁城在宋州夏邑

   县东北四十九里县志今县北有祁邑乡建成故城在永城县东南秦县史记曹参世家

   楚怀王封参为执帛号建成君注建成县属沛郡汉高祖元年封曹参六年封吕释之五凤元年

   黄霸皆为侯国后汉省酂县故城在永城县西南春秋襄公十年会吴于柤注柤楚地

   秦置酂县史记陈渉世家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下之注徐广曰在沛汉书地理志沛郡酂注此

   县本为𨝹借酂字为之耳后汉建武十三年封臧宫为侯国晋属谯郡宋元嘉八年属历阳元徽元

   年改属平昌郡后魏废水经注涣水迳酂县故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酃

   其地酃聚是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谯郡唐属亳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移于汴城洹

   阳驿置元和志酂县西南至亳州七十里宋因之金兴定五平改属永州元至元八年并入永城县

    志今为酂县乡建平故城在永城县西南汉县景帝六年封程嘉元凤元年封杜延年皆

    为侯国属沛郡后汉因之晋省后魏正光中移马头郡治此北齐郡废九城志酂县有马头镇即故

    县也府志建平故城在永城县西南酂县乡 按晋置马头郡旧治当涂魏天平后始移治建平后

    汉书注云建平故城一名马头城在酂县西北是也太邱故城在永城县西北三十里左

    传 襄公元年郑子然侵宋取太邱注酂县东北 有太 邱城尔雅注宋有太邱汉书郊祀志周显王 四

    十一年宋太邱社亡是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政为敬邱侯国属沛郡后汉明帝改

    曰太邱陈寔为太邱长即此晋省寰宇记太邱故城在今永城县西北 按汉表作瑕邱侯政元朔

    三年封史记表注云属山阳考山阳郡之瑕邱并不言侯国盖表误芒县故城在永城县

    东北 秦县汉属沛郡高祖六年封耏跖为侯国后汉世 祖改临睢晋省元和志隋大业六年于马甫

    城东北三里 割彭城睢阳置县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 即今理寰宇记芒县故城在今永城

   县地永城故城在今县东北三里县志故芒城俗呼为大睢城在县东北甫城乡 按永城旧唐书

   曰隋县元和志云大业六年置属谯郡而隋志失载今县系唐武德五年移治寰宇记作大业十二

   年亦虞县故城在虞城县西南古虞国商均所封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

   有虞是也史记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又曹参攻下邑以西至虞注虞城县在宋州北五十里旧唐

   书地理志虞城隋分下邑县置元和志虞城县西南至宋州七十里县志明嘉靖十年改筑今城故

   城在县西南三里襄邑故城在睢州西一里春秋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

   故曰襄陵战国时属魏史记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又楚怀王六年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

   之于襄陵是也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县汉属陈留郡后汉更始二年立成

   丹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求为侯邑初平四年袁绍自封邱走襄邑晋仍二汉不改宋属谯

   郡后魏属梁郡魏书地形志襄邑治胡城水经注故宋承匡襄牛之地元和志襄邑县东至宋州一

   百一十四里高齐省入雍邱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德六年复置𣏌州

   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宋因之金元属睢州明省入州州志古城在今城西一里许避

   黄河迁今治 按应劭以襄陵为襄牛颜师古巳辩其非金史襄邑注云古襄牛地殆沿应说而误

   也魏志阳夏郡亦有襄邑后罢景明元年复应是初属梁孝昌中分立阳夏改隶又襄邑属𣏌州旧

   唐书作武德二年其属宋州新唐书作贞观九年皆与元和志异柘县故城在柘城县

   北秦置县史记陈涉使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柘下之注徐广曰柘属陈水经注谷水迳柘县故城

   东元和志柘城东北至宋州一百十里罗城即古株邑城也寰宇记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以县有

   柘沟而名府志明洪武十年省入寕陵县十三年复置柘城县旧城在今城北嘉靖中始筑今城

   傿县故城在柘城县北亦作𨻳通作鄢汉县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省汉书地理志注

   应劭曰郑伯克段于鄢是也元和志故傿城在寕陵县南五十三里寰宇记在柘城县北二十九里

    按颍州有鄢陵故属郑地在今开封鄢陵县西北此陈留之傿非也应劭说误元和志寰宇记俱

   仍其考城故城在黄河北岸明正统中建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黄河漫溢城没于

   高辛城在商邱县南今名高辛里元和志高辛故城在榖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

   封于新城在商邱县南左传文公十四年同盟于新城注新城宋地在梁国榖熟县西后

   汉志榖熟有新城括地志在宋州宋城县界南亳城在商邱县西南帝王世纪榖熟为南

   亳三亳之一水经注睢水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寰宇记亳城在榖熟县西南三十五

   里与寕陵葛城相去八十里横城在商邱县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华向入乐大心丰

   愆华牼御诸横水经注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

   近习传之非也括地志故横城在宋州宋城县西南三十里贳城在商邱西北与山东曹县

   接界左传僖公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贳杜预注宋地公羊作贯泽贳与贯字相似水经注

   汳水又西迳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十三州志以为贳城也在𫎇县西北括地志贳城今名𫎇泽

   城在清阴县南五十六里又见山东曹州府汋陵城在寕陵县东南左传成公十六年郑

   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郑人败诸汋陵注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元和

   志汋陵在寕陵县南二十五里期城有二寰宇记东期城在寕陵县南三十里西期城在县南

   二十五里贾子曰梁楚边亭皆种瓜梁数灌而美楚稀灌而恶楚乃夜灭梁瓜梁边令乃窃灌楚瓜

   瓜亦美楚人怪而问之及见自谢以重币而交于梁国故曰期城俗犹呼为瓜城也沙随城

   在寕陵县西北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注宋地梁国寕陵县有沙随亭水经注汳水东

   迳寕陵县之沙阳亭北古沙随国世以为堂城非也寰宇记在寕陵县西北七十里葛城

   陵县北书仲虺之诰葛伯仇饷孟子汤居亳与葛为邻注葛夏诸侯嬴姓之国汉书地理志寕陵注

   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社预左传桓公十三年葛人来朝注葛国在梁国寕陵县东北水经注

  汳水东迳葛城北葛于六国属魏魏以封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元和志故葛城在寕陵县北

  十五赖乡城在鹿邑县东十里亦名厉乡史记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

  厉音赖晋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城水经注谷水东迳

  赖郷城南相城在鹿邑县东十五里秦时故县非汉沛郡治之相县后汉书郡国志苦春秋时

  曰相水经注涡水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

  属苦故城犹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即此城也寰宇记相县在濑水东栾城在鹿邑县

  南十八里魏书地形志谷阳有栾城广乡城在鹿邑县西水经注涡水东迳广乡城北圈称

  曰襄邑有虵邱亭故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安平

  城在鹿邑县西北水经注涡水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𣗥乡故安平县也县志安

  平集在县西北七十里谯城在夏邑县北元和志故谯城在夏邑县北三十一里祖逖进据

  太邱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𣗥城在永城县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曰子灵通吴于晋

  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吴于是克𣗥注𣗥楚邑谯国酂县东北有𣗥亭寰宇记棘城在酂县东北十

  费城在永城县南后汉书郡国志酂县有费亭水经注汉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国曹腾

  为侯国此地即其所食之邑也寰宇记费城在永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南临涣水纶城

  城县东南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注纶虞邑后汉

  书郡国志虞有纶城少康邑括地志故纶城在虞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广乐城在虞城县

  西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三年吴汉率七将军与刘永将苏茂战于广乐大破之注广乐地阙今宋

  州虞城县有长乐故城盖避隋炀帝讳也承匡城在睢州西春秋宋地左传文公十一年叔

  仲彭生会晋却缺于承匡战国策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后汉书郡国志襄邑有承匡城注地道

  记曰在县西水经注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元和志在襄邑县西南二十五

   始基城在柘城县南元和志始基故城在寕陵县南九十里晋都护卫策所筑初乞活

   魁陈川遣将魏硕于谷水南立营祖逖遣䇿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䇿曰从祖公北伐数年

   功始基此因名寰宇记在柘城东南十里大𣗥城在柘城县西北左传宣公二年宋华元及

   郑公子归生战于大𣗥注大𣗥在陈留襄邑南史记吴楚先击梁林壁注宋华元战于大𣗥盖即棘

   壁是世括地志云大棘故城在宋州寕陵西南七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已吾有大𣗥乡水经注过水

   东迳大棘城南故鄢之大𣗥乡也元和志故城在寕陵县西南七十里寰宇记在柘城县西北三十

   鄫城在柘城县北左传襄公元年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持晋师注鄫郑地在陈留襄邑

   县东南水经注涣水东迳鄫城北仇留城在柘城县北元和志仇留故城在寕陵县南六

   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后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卫䇿进伐谷水北高邱以御仇留故

   呼为仇留城寰宇记在柘城县北五十里颐乡在鹿邑县南史记灌婴列传婴攻苦谯复得亚

   将周兰与汉王会颐郷注徐广曰苦县有颐郷首乡在睢州东南左传僖公五年会王世子于

   首止注首止卫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后汉书郡国志已吾有首郷注襄邑东南有首止城金

   史地理志柘城首止地在焉阳梁聚在商邱县东南三十里在传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

   庶长无地伐宋师于阳梁注梁国睢阳县东有地名阳梁后汉书郡国志睢阳有阳梁聚水经注睢

   阳东南三十里有故阳梁今曰阳亭鄍聚在永城县南后汉书郡国志酂有鄍聚夏侯

   坞在商邱县西北水经注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襄乡坞在商邱县东北水经注西

   去夏侯坞二十里黄蒿坞在寕陵县北水经注堂城至黄蒿二十里矅华宫

   邱县汉梁孝王建西京杂记梁孝王作矅华宫三辅黄图王作此宫与诸宫观相连延互数十里

   宋故宫在商邱县城内宋志京城内为宫城殿曰归德沃宫在商邱县南旧城内左传

   哀公二十六年宋大尹奉景公如沃宫注沃宫宋都内宫名鸿庆宫在商邱县西南隅府

  志宋之原庙也真宗以圣祖殿为鸿庆宫奉祀太祖太宗像侍于圣祖之侧名神御殿又曰三圣殿

  梁苑在商邱县东一名兔园亦名修竹园史记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西京杂记梁孝王

  苑中有白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岛诸宫观相连奇果佳树瑰禽异兽靡不毕备水经注

  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䕃渚菁菁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元和志兔园在宋城县东南

  十里九域志兔园中有修竹园漆园在商邱县东北蒙县故城中史记庄子列传周尝为漆园

  吏注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其城古属蒙县水经注庄周为蒙之漆园吏郭

  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也王嘉拾遗记庄周隐濠上漆园碎锦园在夏邑县旧东门外

  衍宅在商邱县城内宋史杜衍传衍致仕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老子宅

  在鹿邑县东括地志苦县有老子宅古史考苦县有曲仁里老子里也照碧堂在商邱县

  南旧城上明统志宋建南都作堂于城上以临南湖元祜六年留守曾肇重建晁补之有记

  老堂在商邱县城内明统志宋庆历中少师杜衍侍郎王涣司农卿毕世长郎中朱贯冯平致

  仕里居年俱八十馀用香山九老故事作五老堂结社赋诗去思堂在虞城县治县志唐

  天宝中县令李锡有清操李白为𢰅去思颂后人因建此堂观光亭府志观光亭望云亭

  俱在旧城内宋留守王胜之建南都赋云联观光与望云指中天之魏阙又妙峯亭亦胜之建

  亭在商邱县城外府志王胜之建新亭曰流觞绿波桧阴四合照碧妙峯朝雨暮云暖风残月玉

  烛金缕光华燕喜嘶马落帆芳草柳枝合前观光望云妙峯亭凡十有二秦观诗云宋都堤上十二

  亭一一飞惊若鸾凤即此鸿口亭在商邱县东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

  口注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黍邱亭在夏邑县西左传襄公七年宋围曹筑五邑于其郊

  黍邱其一也杜预曰下邑县西南有黍邱亭空桐亭在虞城县南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宋

  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景公自空桐入注梁国虞城东南有地名空桐后汉书郡国志虞有空桐

  地有桐亭寰宇记在虞城县南五里巢亭在睢州南左传哀公十一年城鉏人攻太叔疾卫庄

  公复之使处巢注巢卫地寰宇记巢亭在襄邑县南二十里滑亭在睢州西北左传庄公三

  年公次于滑注滑郑地在陈留襄邑西北后汉书郡国志襄邑有滑亭宝墨亭府志在睢

  州旧城西北濠外乾明寺宋苏轼适岭表信宿于此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后人刻于石建亭

  以覆蠡台在商邱县城内晋书姚襄载记殷浩迁襄于梁国蠡台水经注睢阳城内有高

  台甚秀广谓之蠡台亦曰升台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登虎

  圏之台蠡台即虎园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台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

  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池东又一台世谓

  之清泠台文雅台旧志在商邱县东南里许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即此阏伯

  台在商邱县西南三里清凉台在商邱县西北十八里相传宋太祖避暑于此平台

  在商邱县东北史记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注平台在梁东北离宫

  所在也水经注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城东二十里有台

  宽广不甚高俗谓之平台 按复道自宫东出杨州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侧近

  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元和志平台在虞城县西四十里县志县东北十七里

  有平台集接虞城界陈抟台在鹿邑县东十二里隐山下造律台在永城县北三

  里上有汉萧何庙仪台在虞城县西南史记魏惠王六年伐宋取仪台注表亦作义台义台

  见庄子郭象曰义台灵台也寰宇记灵台在虞城县西南四十里襄台在睢州北骆驼冈南

  台四面有水环之相传宋襄公所筑楚王台在柘城县西十五里项羽筑升仙台

  在柘城县北二十里有老子遗迹忘忧馆在商邱县城内明统志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

  集诸游士各使为赋定婚店明统志在府旧城内磨韦固遇月老卜婚处三仁街

  在商邱旧城内微子庙前

 ︹关隘︺武津关在商邱县东南三十五里路通江南徐亳二州旧设巡司今裁桃园关

  在寕陵县北三十五里明置巡司今裁有桃园集济阳镇在商邱县东南九十里九城志

  榖熟县有高辛济阳营郭三镇金史地理志榖熟镇二营城洛场又有旧高卒镇 按府志商邱县

  有高卒集营郭集济阳集金史所载营城当即营郭洛场当即济阳之讹葛驿镇在商邱县

  南九域志宋城县有城东河南葛驿三镇金史地理志睢阳镇一葛驿府志葛驿今有东西中三乡

  长安镇在寕陵县界九域志寕陵县有新兴长安二镇谷阳镇在鹿邑县东九域志

  卫真县有谷阳镇新兴镇在永城县北县志唐咸通中康承训帅师讨厐勋屯兵于新兴

  即此今为新兴铺保安镇在永城县东北九域志永城县有保安镇县志镇在故芒县之

  东虞山之南金尝移砀山县治此治平镇在虞城县界九域志虞城县有治平镇

  化镇在睢州界九域志襄邑县有归化黎驿二镇重华镇在睢州界金史地理志襄

  邑镇一重华八桥镇在柘城县东九域志柘城县有八桥镇县志今有砖桥集即此鹿

  塘寨在永城县东北县志唐咸通中康承训将诸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兴至鹿塘壁垒相属

  白沙涡在寕陵县北县志唐至德初张巡守雍邱以抗贼贼众屯兵于白沙涡巡乘夜

  袭击之大破其众刘家口在商邱县城外有管河通判驻此商邱驿在商邱县

  城西门外甯城驿在寕陵县治北会亭驿在夏邑县南三十五里旧有驿丞今裁

  按九域志下邑有会亭镇即此地也寰宇记下邑县有牛戍驿在县西北五十里隋大业元年废汉

  梁孝王牧牛戍也今无可考太邱驿在永城县治东石榴堌驿在虞城县南六

  蔡邱驿在睢州新城内

 ︹津梁︺先春桥在商邱县城东门外又西门外有溯洛桥南门外有通济桥北门外有睢阴桥

  海雁桥在商邱县南五里南湖上宋夏竦自青社移二雁至湖中因名石桥在寕陵县

  北十二里乘驷桥在鹿邑县北门内会仙桥在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后

  济桥在夏邑县东门外又南门外有迎薰桥西门外有普济桥北门外有怀远桥狐父

  桥在夏邑县东五十馀里即泰狐父邑地酂城桥在永城县南二十里浍河之上又南

  五里有薛疃桥塔冈桥在永城县南五十里包河上胡父桥在永城县北八十里

  巴河上亦名狐浮桥南津桥在虞城县南二里又西津桥在县西三里俱跨小股河上

  桥在柘城县东南十五里黄涡二流所会也广济桥在柘城县西五里系黄河故道

  家屯渡在鹿邑县西北五十五里又有安家溜杨湖口俱涡河渡口也丁家路口

  渡在鹿邑县北又有丁家路贾家滩王家口俱古黄河渡口也梁公渡在柘城县东南

  十里又有杨章渡李仲渡白家渡陈铎渡皆古黄河渡口也

 ︹堤堰︺漻堤在商邱县北东接夏邑虞城二县界明统志漻堤自开封府东至归德州三百馀里

  世传梁孝王徙都睢阳时所筑俗讹为蓼堤 按旧图经蓼堤自汴州𣏌县入至宋州城东分为三

  道在夏邑县南者为南蓼堤寰宇记谓从榖熟界入东入永城界是也中蓼堤在虞城南三十里北

  蓼堤在虞城西南四十里隋堤在商邱县旧城外三里东迳夏邑永城二县即汴河故道隋时

  所筑夏邑县志隋堤在县南三十里西连汴道东接太邱永城县志隋堤环县治东南护城

  堤在商邱县城外寕陵鹿邑夏邑睢州皆有之在商邱者明嘉靖中筑周十六里高视城之半在

  寕陵者明吕坤筑周十四里在鹿邑者嘉靖十五年筑周十二里在夏邑者周八里在睢州者即汴

  城旧堤故地宏治中増修汴堤在寕陵县东十里高阜岿然亦名隋堤贾鲁堤

  陵县南七里元贾鲁筑涡河堤在鹿邑县南东接安徽亳州西抵陈州府太康县界明成

  化十二年筑新堤在夏邑县南三里明嘉靖中浚治白河积土所成巴清堤

  邑县北二十里黄河南岸东接江南萧县西接商邱县界明嘉靖十年韩家后堤

  城县北明万历二十九年筑凤池口在商邱县西北二十二里正大九年蒙古兵围归

  德守将议决鳯池大桥水以护城即此口也明洪武二十三年河决于此丁家道口

  邱县北三十里接虞城县界旧管河主簿驻北明正统十年置巡司后省虞城县志丁家道口在县

  西四十里又有罗家口在县北皆河防要地

 ︹陵墓︺古燧皇陵明统志在阏台西北二里帝喾陵在商邱县东南四十五里

  襄氏陵在柘城县东十里今地名朱堌︹商︺汤陵在商邱县北史记殷本纪注皇览曰

  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水经注刘向言

  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今城内有古冢方坟疑即所谓汤

  阏伯墓在商邱县西南阏台之下即古商邱也世传阏伯葬此商均墓

  城县西南三里古仓颉墓在虞城县西南四十里︹商︺伊尹墓明统志在商邱

  县东南四十里 按史记葬伊尹于亳注皇览曰在巳氏亳近巳氏故水经注寰宇记皆云巳氏有

  伊尹微子墓在商邱县西南寰宇记在宋城县北十二里 按县志微子墓在县西南

  二十五里青冈盖旧城在今县南也箕子墓在商邱县北水经注薄城西有箕子冢寰宇记

  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三十步古蒙城内晋伏滔北征记望亳蒙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冡皆

  为邱墟 按古蒙城即大蒙城水经注所谓蒙薄为北亳也︹周︺李母墓在鹿邑县东水

  经注李老君母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今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寰宇记李母坟在真源县东十三里宋襄公墓在睢州东北元和志在襄邑县城东隅故

  号襄陵州志即襄台旧志双冢在柘城县西北三里世传长沮桀溺葬此︹秦︺召平墓

  明统志在永城县北砀山乡︹汉︺桥元墓在商邱县北水经注睢阳城北五六里得汉太

  尉桥元墓即曹孟德亲酹处冢列数碑寰宇记桥元墓在宋城县北十里陈思王墓鹿

  邑县西五十里县志汉明帝孙陈王钧葬此谥曰思故名思陵汲黯墓在鹿邑县西南九十

  里县有引水故渎汉元光中汲黯所开渎上有祠后人因以墓附会虞诩墓在鹿邑县西北

  四十七里水经注武平故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虞诩碑陈平墓明统志在永城县太

  邱城梁孝王墓在永城县北水经注砀山有梁孝王墓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

  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之寰宇记在永城县北五十里砀山南岭上

  高四丈周一里张堪墓在永城县北保安乡盛允墓在虞城县东三里水经注虞县

  故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延熙中立庙中有石碑︹唐︺雷万春墓在商邱县东一里

  按宋范成大诗注雷万春墓在南京城南环以小墙榜曰忠勇雷公之墓张巡墓在商邱县

  北府志巡死节后招魂而葬从李翰请也 按李翰表云宜于睢阳城北择一高原招魂葬巡并将

  士大作一墓即此孔德伦墓在寕陵县北二十五里楮堌村孔子三十三世孙唐贞观

  十一年封褒圣侯卒葬此朱仁轨墓在永城县东北甫城乡︹宋︺杜衍墓

  邱县东南仁孝原欧阳修铭张方平墓在商邱县东永定乡苏轼铭赵㮣墓

  在商邱县北天巡乡苏轼铭王尧臣墓在商邱县东北平台乡欧阳修铭曹彬

  墓在永城县太邱城西北一里许︹明︺沈鲤墓在商邱县西十里宋𫄸墓

  邱县西北二十里吕坤墓在寕陵县西北十二里鞋城村梅思祖墓在夏邑县

  南白河之右练国事墓在永城县北十五里王三善墓在永城县东北二十

  轩𫐐墓在柘城县西三里

 ︹祠庙︺庄子祠在商邱县东南宋苏轼有记褒忠祠在商邱县城西祀宋凌唐佐明

  董纶陈闻诗吕司寇祠在寕陵县北关今移北门内祀明吕坤韩公祠

  城县治西祀宋韩亿陈仲弓祠在永城县西北太邱集祀汉陈实又县西亦有祠

  王祠在夏邑县北郭外县志汉将耿夔以战功封栗侯后追封为王建祠祀之庆顺祠

  在睢州朱家寨祀河神微子庙在商邱县城内西北隅一名象贤祠颜鲁公庙

  在商邱县南二里开元寺中帝喾庙在商邱县西南高辛里宋开宝六年协忠

  庙在商邱县城西祀唐张巡许远以雷万春南霁云姚訚贯贲配唐大历二年敕建宋大观中表

  庙额旧在城南明正德中徙建今所阏伯庙在商邱之巅旌忠庙在寕陵县城内

  东南隅祀唐守臣刘昌沙随庙在寕陵县城内祀宋程𮞉李老母庙在鹿邑县

  东一名洞霄宫水经注涡水之侧又有李老母庙唐书地理志真源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元和志

  李母祠在真源县东一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县志宫前有宋真宗御制

  碑铭蔡襄书老子庙在鹿邑县东十里一名太清宫水经注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

  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宦者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𢰅碑北有双石阙唐书地理志真源有

  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元和志元元皇帝祠在真源县东十四里寰宇记太清宫元元旧宅前

  有阙魏黄初三年所立其阙有铭是锺繇书县志宋大中祥符七年建太清楼汉高祖庙

  在永城县北砀山汉文帝以高祖尝隐此立庙于岩前今废宋仁宗庙在虞城县东南

  三十河神庙在睢寕堤工乾隆五十四年高宗纯皇帝御书扁曰金堤绥佑

 ︹寺观︺灵台寺在商邱县城东灵台上隋开皇二年灵古寺在商邱县城南宋时

  开元寺有二一在商邱县城南唐时建宋更名宝融寺又名兴隆寺内旧有唐颜真卿

  书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一在虞城县旧县城北宋绍圣三年建后改建于今县治西南隅

  冈寺在寕陵县西南三十里后魏大定三年福寿寺在鹿邑县北北武平四年

  将军寺在夏邑县东北二十里县志寺旁有古冢号将军堌白塔寺在永城县旧城

  东宋大观五年建均庆寺在永城县北唐初建大历元年赐额静林宋大中祥符中真宗

  幸亳改今名住堽寺在虞城县东南五十里宋元丰五年兴国寺在雎州西

  门内宋太平兴国中建无夏寺在睢州南四十里中有塔三清观在虞城县治东

  元至元中建又有洞元观在县治东南元泰定中建洪庆万寿宫明统志在府城北正

  统间因废址重建明道宫在鹿邑县治东唐时建初名紫微宫天宝二年改太清宫宋真

  宗改今名宫后为升仙台

 ︹名宦︺︹汉︺张武平阳人宣帝时为梁相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难治武凡敞问武欲何以治梁

  武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䇿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

  柱后惠文弹治之耳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掾言武必办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冯鲂

  湖阳人建武三年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陈寔许人元嘉中除太邱长修德清静百

  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譬遣还司官行部吏欲禁讼者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伸其

  勿有所拘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三国︺︹魏︺卢毓涿郡人文

  帝时为梁睢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硗瘠百姓穷困毓悯之上表

  徙民于梁使就沃衍失帝意左迁睢阳典农校尉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

  涣扶乐人文帝时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外温柔而内刚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唐︺李峘开元时为睢阳太守以清简为二千石最

  李锡成纪人天宝中拜虞城令邑中有大猾锡训以义遂为纯人易其里曰大中正之里官宅

  旧井水清而味苦锡尝之笑曰既清且苦足符吾志后变为甘泉张巡南阳人天宝中调真

  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以法诛之赦馀党莫不改行迁善安禄山反巡起兵讨贼

  会贼将杨朝宗谋趋寕陵巡与太守许远合兵讨贼拜河南节度副使守睢阳贼将尹子奇以十馀

  万众来攻守数月城中食尽援绝杀爱妾飨士罗雀掘鼠而食城陷骂贼死神色不挠诏图巡远像

  于凌烟阁睢阳立双忠庙祀之许远新城人天宝中为睢阳太守贼围睢阳远与张巡合兵拒

  守自以才不及巡军事一以禀巡而巳专治军粮战具城陷被执至偃师不屈见害南霁云

  顿邱人张巡守睢阳以霁云为将与雷万春击贼寕陵北杀万馀人尹子奇来攻巡使霁云数败之

  射子奇中目围急霁云如临淮告急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爱霁云壮欲留之为大飨霁云泣

  曰睢阳士不粒食巳弥月矣义不忍食因拔佩刀断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卒不食去城陷死之

  万春张巡守睢阳万春为偏将令狐潮围雍邱万春立城上与潮语伏弩发六矢著面万春不

  动潮疑刻木人谍得其实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知君之令严矣后睢阳陷与巡俱死难

  姚訚洛阳人本城父令与张巡同守睢阳城陷死之高承简幽州人德宗时为宋州

  史宣武将李㝏反遣使责财于宋承简囚之前后数辈辄系狱一日并出斩于牙门威震部中㝏悉

  兵来攻宋有三城南城䧟承简保北两城数与贼角会徐州救至㝏为李质所执刘昌

  人德宗时摄濮州刺史以兵三千守寕陵李希烈率众五万攻城昌深堑以遏地道令守陴内顾者

  斩贼数败乃解围去︹五代︺︹周︺赵延进顿邱人世宗时父晖为宋州刺史延进从为牙

  职睢阳盗为民患领牙兵悉擒戮之︹宋︺李防内黄人景德中知应天府凿府西障口为斗门

  泄汴水淤旁田数百亩民甚利之王曾益都人天禧中知应天府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

  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韩亿雍邱人真宗时

  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𨕖辄属亿治之晏殊临川人仁宗时知应天府

  延范仲淹以教生徒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刘航魏人历知虞城犀浦县虞城多

  奸猾喜寇盗犀浦民弱而驯航为政宽猛急缓不同两县皆治范纯仁吴县人皇祐间知襄

  邑县有牧地卫士牧马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𫆀白

  其事于上刻治甚急纯仁上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

  隶县时旱久不雨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出粜所蓄十数万斛至春诸县皆饥独境内民不知也

  孙鼛钱塘人调武平尉捕获名盗数十谢赏不受张田澶渊人知应大府司录欧阳修

  荐其张亢临濮人仁宗时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苗时中

  宿州人神宗时以䕃主寕陵簿邑有古河久湮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溥人谓之苗公田苏颂

  南安人神宗时知应天府吕惠卿尝语人曰子容吾乡里先进苟一诣吾执政可得也颂闻之笑而

  杜谊黄岩人知永城县岁捐俸三十万收瘗渠之溺死者又出俸钱新学宫两旁为学

  舍数十区旦夕讲学于其堂永城父老称谊之政为不可及曾几赣州人徽宗时为应天府

  少尹庭无留讼时諌官刘安世亡恙党禁方厉无敢窥其门者几独从之谈经论事郭僎

  人徽宗时为鹿邑丞中贵杨逢周率军士以捕贼为名入邑境所至骚动僎檄取所授文书逢周不

  与僎令尉畿察之逢周归愬于徽宗逮赴开封府狱狱以状闻乃使还任孙安道为应天府

  兵马钤辖金兵下淮南城陷不得归谋挺身还朝为金所害赠忠州刺史凌唐佐休寕人建

  炎中加直秘阁知南京值城陷刘豫因使为守唐佐密疏其虚实遣人持蜡书告于朝江淮都督吕

  颐浩得唐佐从孙宪俾持帛书遣之宪至睢阳事泄豫捕唐佐见豫责以大义豫怒斩于境上赠徽

  猷阁待制︹金︺张奕高平人熙宗时为府通判刘豫废兵在郡者谋为乱奕知之选士人丁壮

  授以兵结阵扼其要巷开小南门以示生路乱不得作擒其首恶诛之都统完颜木补以军至归德

  欲根株馀党奕以阖门保郡人无他遂止 完颜木补旧作完颜鲁补今改正毛硕甘陵人皇

  统元年权知拱州宋将张浚据亳州柘城酒监房人杰叛应浚硕发兵讨之至柘城躬扣城门呼耆

  老谕意遂缚人杰以降硕迳入县署召百姓慰安之︹元︺董文贞献州人中统中为寕陵达

  鲁噶齐邑苦盗剽掠文贞教民习武备境内以安 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改正宋世

   元符离人至元中为永城县尹治绩卓然有歧麦嘉禾之瑞卜天璋洛阳人皇庆初知归

   德府劝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数百人悉磔以徇盗为止息

   赵璧兖州人至治初为寕陵县尹劝农赈饥塞汴河支流复起堤障历有成续固影

   人泰定间知归德府廉明刚断发摘如神民有衘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立为

   剖决一日悉清尝行部至亳民诉蝗食禾遂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固影

   旧作观音奴今改正许义夫砀山人至正初为夏邑县尹每亲诣乡社教民稼穑见民勤谨

   者出巳俸赏之怠惰者罚之三年之间境内丰足额森瑭古特人至正中为柘城主簿岁饥

   请捐租民德之邑多盗擒其魁良民有为盗诱者自诬服力辨出之治豪猾不少恕在职以廉能称

    额森旧作埜仙瑭古特旧作唐兀今并改正︹明︺卢熙昆山人洪武初以睢州同知摄知府

   事适御史衔命搜旧军籍民充之睢民当入伍者千人檄熙追送熙令民自实得尝隶尺籍者数人

   𢌿之御史怒械系曹吏必尽得熙自诣御史曰州军籍尽此矣迫之民且散独有同知在耳请以充

   役御史不能夺乃罢去熙卒于官贫不能䘮官为其殓丧归吏民挽𡘜者塞道大雨无一人却者

   梁祖荣高要人永乐中知柘城县值霖雨教民疏濬沟洫邑无水灾民有负租者贫无以偿

   祖荣捐巳俸倡富民出粟助之民免流亡毕用博平人成化中为归德知州时河水泛溢用筑

   堤捍水城得不坏巨阉过州境吏皆望尘拜用独长揖阉怒诬奏逮狱未几复官王鼎

   人正德中知永城县流贼陷城鼎系印于肘端坐待贼不屈死安宣山西人正德中为夏邑县

   丞初授官贼逼其境或劝无往宣兼程进抵任七日贼大至宣拒守有功城陷死之赠开封通判

   石阯青城人嘉靖中为寕陵知县柘寇师尚诏谋乱阯先授兵登陴为守御计寻归德府陷阯

   泣厉将士誓以死守寇谍知之不敢犯后坐诬去官民遮道泣送者数千人董纶太谷人嘉

   靖中为归德检校柘城贼师尚诏入归德聚众剽掠纶请于知府愿自往捕贼知府不许贼寻陷城

   纶率民兵巷战𬒳执垂死犹手刃数贼妻贾氏及童仆皆从死赠归德同知立祠于死所郑三

   俊建德人万历中知归德府持身峻洁刑不妄用建范文正公书院文教蔚兴刘作民

   东明人万历中知柘城县邑西地洼下凿渠以泄之名永利渠民赖其利孙传庭振武卫人

   万历末知柘城县以才调商邱天启初白莲贼党居归德谋应徐鸿儒传庭弭其变郡以无虞

   勇安乐人崇祯中为归德推官流贼来攻乘城设守击却之居官清节冬月不能具裘有以裘献

   者𨚫不受王世琇清苑人崇祯中为归德推官屡平土寇黄老山等李自成来犯时世琇巳

   内迁主事将行慨然曰久官其地临难而去之非义也誓众坚守城陷遂遇害盛以恒

   卫人崇祯十年知商邱县明年张献忠来攻时以恒巳迁开封府同知将行吏民留之遂登城设守

   督家众杀贼力屈城陷骂贼死赠河南按察司副使王徴俊阳城人崇祯中谪归德照磨巡

   按御史李日宣荐于朝给事吕黄锺亦请用征俊以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乃移知滕县颜则

  孔沂州人崇祯中为归德同知城陷死之其女亦自缢徐一源海盐人崇祯中为归德经

  历贼至一源分守北城城陷巷战骂贼死夏世英祥符人崇祯中为商邱教谕城陷世英持

  刀骂贼死于明伦堂妻石氏亦自刎纪懋勲胶州人崇祯中为鹿邑知县流贼陷城死之

  孔亮兴平人崇祯中为虞城主簿署县事死流贼之难

 ︹本朝︺白明登汉军镶白旗人顺治五年任柘城知县廉洁自守治尚严明擒贼魁按以法恤

  民荒残多方招抚力请停减增派河夫设条教以劝耕读十年考最以升任去赵申乔

  康熙二十年知商邱县邑旧多杂派悉革去之祀名宦武宏祖奉天人康熙三十一年知

  归德府属邑催科多陋规宏祖悉为革除严禁牙帖胥吏苛取税银痛惩以法史鉴仁和人康

  熙二十七年知柘城县开沟洫兴水利凡卑洼之区俱成膏壤设立义学百馀所延师讲课文教振

  胡国佐辽阳人知归德府值岁荒设法赈济全活数十万人刘暟大兴人任归德

   府河捕通判沿河堤岸故卑暟督役加筑坚固堡夫旧多杂差皆与蠲除岁饥捐俸施粥诸晋

   馀姚人康熙五十 五年知夏邑县清廉自矢卒于官几不能 殡士民敛赀归其柩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王式和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