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大清一统志

 归德府

︹人物︺︹汉︺灌婴睢阳人以中涓从高帝定天下封颍阴侯吕后崩吕禄等欲为乱齐王举兵西

  禄等以婴为大将军往击之婴乃与绛侯等谋屯兵荣阳绛侯既诛诸吕罢兵归以丞相卒谥曰懿

  栾布梁人彭越尝与布游布后为奴于燕燕将臧荼举为都尉汉击燕虏布越请赎为梁

  大夫使于齐未反及越诛布还奏事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以闻高帝趋烹之布曰垓下之会微彭

  王项氏不亡今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乃释布拜为都尉孝文时为燕相以

  功封鄃侯申屠嘉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为都尉孝文时为丞相嘉廉直门不受私谒大

  中大夫邓通方爱幸居上旁怠慢嘉为檄召通责曰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

  敬当斩通顿首出血不解帝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乃免卒谥曰节侯韩安国梁成安人

  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安国择吴兵于东界而名以显武帝时迁御史大夫其为人多

  大略智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所推举皆廉士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以此称

  壶遂梁人与太史今司马迁等定汉律历官至詹事深中隐厚内廉行修武帝方欲倚以

  为相会病卒高遂梁人栗太子废窦婴争勿能得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辨

  士说莫能来遂乃说婴曰将军屏闲处而不朝是自明扬主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无类矣

  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丁宽梁人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

  生遂事何学威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拒吴楚号丁将军

  作易说三万言焦赣梁人尝从孟喜受易京房师之戴德梁人从凡子圣字次君并受礼

  于后苍德为信都太傅圣以博士谕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桥仁

  与杨荣并受小戴㯾仁著㯾记章句四十九篇成帝时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琊太守由是小戴

  礼有桥杨氏之学周庆梁人传穀梁之学为博士丁姓梁人与蔡千秋周庆皆从荣广

  受榖梁春秋宣帝时求能为榖梁者莫及千秋乃以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会千秋病死乃征

  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甘露元年积十馀岁皆明习姓至中山太傅

  韩伯俞梁人尝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子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笞常痛今母

  乏力笞不𮗜痛是以泣夏恭梁国𫎇人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尝千馀人王莽末盗贼纵

  横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蒙独安全光武嘉其忠召拜𭅺中迁泰山都尉和集百姓甚得其

  欢心恭善为文著赋颂诗励学凡二十篇卒官诸儒私谥曰宣明子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诔凡四

  十篇举孝廉早卒乡人号曰文德先生车成梁都人兄弟并为赤眉所执将食之成叩头乞

  以身代贼哀而两释之虞诩武平人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诩年十二通尚书早孤

  孝养祖母县举顺孙辟太尉府拜郎中永初四年邓骘欲弃凉州诩异其议出为朝歌长转怀令时

   羌宼武都以诩有将帅略迁武都太守永建元年为司隶校尉奏太傅冯石等百官侧目案中常侍

   张防屡寝不报诩乃自系廷尉书奏坐论输左校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门生百馀人举

   幡言枉状乃赦之复拜议𭅺官至尚书令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忤权戚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

   正之性终老不屈子恭有俊才官至上党太守葛龚寕陵人和帝时以善文记知名性慷慨壮

   烈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大官丞上便宜四事历官荡阴临汾二县今皆有续著文赋碑诔书记凡

   二十审忠梁人灵帝时为𭅺中光和二年连有哭异忠以为朱瑀等罪恶所感上书劝帝

   扫灭丑类以答天怒章寝不报后宦官诛忠始辟公府桥元仁七世孙少为县功曹谒刺史

   乞为部从事穷案梁冀所厚陈相羊昌贼罪由是著名桓帝时为度辽将军边境安静灵帝𥘉累迁

   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荐球为廷尉光和元年迁太尉以疾罢元性刚急然谦俭

   下士当时称之卒年七十五家无居业丧无所殡︹三国︺︹魏︺典韦巳吾人形貌魁梧膂

  力过人任侠为襄邑刘氏报雠豪杰义之初属夏侯惇有功拜司马魏武讨吕布于濮阳贼矢如雨

  韦持十馀㦸大呼起所抵无不应予倒者布还拜韦都尉引至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迁为

  校尉性忠至谨重尝昼立侍终日夜宿左右稀归私寝张绣袭魏武营韦战于门中创重死

  习柘人魏武辟为漳长迁西部都督从事表置屯田都尉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文帝

  时为并州刺史在州二十馀年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明帝异之徴拜大司农卒卫臻

  襄邑人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魏武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魏武亦异之数诣兹

  议事从讨董卓卒于荣阳臻为散骑常侍文帝践阼时群臣颂魏德多抑损前朝臻独明禅授之义

  称扬汉美累官右仆射明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諌曹爽辅政欲引臻入守尚书令及为弟求婚

  皆不许固乞逊位官终司徒︹晋︺陈𫖳谷阳人少好学有文义仕为郡督邮检获隐匿者三

  千人为一州尤最太守刘享引为主簿州辟部从事齐王冏起义州遣𫖳将兵赴之拜驸马都尉元

   帝初典法兵二曹𫖳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焉陶侃表为梁州刺史绥怀荒弊甚有威惠召还

   焦保谷阳人元康中同县陈𫖳举孝廉𫖳荐保曰保出自寒素禀质清冲若得参嘉命必

   能光赞大猷允清朝望州乃辟保︹南北朝︺︹魏︺李彦下邑人少有节操好学慕古为

   乡闾所敬惮累拜尚书左丞断决如流略无凝滞台阁叹其公勤明察性谦恭有礼节虽居显要与

   亲党之间恂恂如也轻财重义好施爱士时论以此称之︹唐︺盛彦师虞城人少任侠高祖

   起兵授行军总管李密叛彦师引众入熊耳山出奇兵击斩之徐圆朗反诏彦师为安抚大使战败

   为所执圆朗令作书招其弟彦师书曰吾誓死报国若宜善侍母勿以吾为念圆朗笑曰将军壮士

   也置之圆朗平得还程袁师宋州人母病十旬不褫带药不尝不进代弟戍洛州母终闻讣

   日走二百里负土筑坟貌癯人不复议常有白狼黄蛇驯墓左毎哭群鸟鸣朔永嵌中刺史状诸朝

   诏吏敦驾既至不愿仕授儒林即还之魏元忠宋城人少好兵术仪鳯中吐蕃数盗边元

   忠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累迁殿中侍御史圣历二年同凤阁鸾台平幸事中宋在东

   宫为检校左庶于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癸曰臣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易之等恨怒因谮元

   忠下狱贬高要尉中宗复位拜中书令卒陪葬温陵谥曰贞朱敬则永城人志南恢博好

   学重 节义善与人交赈其急难与三从昆弟同居四十 年赀产无异武后称制兴大狱诛将相大臣

   敬则时为右补阙上书谏后善其言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敬则执政每以用人为先荐裴怀古魏

   知古皆称职 尝密谓敬晖曰公若假太子今举北军诛易之兄 弟两飞骑力耳晖卒用其䇿唐祚复

   安卒谥曰元朱仁轨敬则兄隐居养母常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

   一段有赤乌白鹊栖所居树及卒郭山晖等共谥为孝友先生刘宪寕陵人父思立在高宗时

   为名御史迁考功员外郎卒于官宪擢进士累进左台监察御史天授中按来俊臣罪欲重绳之反

   为所构贬官后累迁太子詹事郑惟忠宋城人天授中以制举召见武后问举者何所事为

    忠惟忠曰外杨君之美内正君之恶后曰善擢 左司御曹参军政迁鳯阁舍人中宗时历黄门侍 郎

    进大理卿节愍太子败守卫诖误皆流已决诸聿党请悉诛之惟忠奏大狱始判复改讯恐反侧者

    不自安且失信 卒论如前所全贷为多后以赈给河北 道称旨封荣阳县男︹ 五代︺︹唐︺张

    廷蕴襄邑人从 庄宗征伐先登力战金疮满体庄宗壮之以 为步军都虞侯魏博三城巡检使

    庄宗在魏刘后从行多纵其下为不法廷蕴辄收而斩之以平李继韬功迁左监门卫上将军廷蕴

    武人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 尝破梁郓州 荐判官赵鳯后凤为相性素廉历七 州卒之日家 无

    ︹宋︺刘熙古寕陵人后唐长兴中 举进士宋开宝中累官参知政事熙 古通易诗书春

    秋及阴阳象纬之术性醇谨虽显贵不改寒素 尝集古今事迹为历代纪要十五卷于𫎇正善骑 射

    屡著军㓛任终毫州圑练副使蒙叟由科甲历任职方郎中好学善属辞著五运甲子编年历三卷

    杨大雅宋城人素好学虽饮食不 释卷第进士累官集贤院学士朴学自信 无所阿附官二

  十五年不迁或笑其违世大雅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是以至此后命知制诰上原治十七篇

  张去华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词建隆初举进士擢右补阙太宗时著大政要录三十篇以

  献上览而嘉之后改工部侍𭅺尝献元元论大旨以养民务穑为急真宗命以缣素写其论为十八

  轴列置龙图阁之四壁杨悫虞城人力学勤志不求闻达戚同文过其学舍悫异而留之不

  终岁毕诵五经悫即妻以女弟宗翼虞城人笃孝恭谨负未飬母好学强记能属文隐居不仕

  戚同文叹为劳谦有古人风楚昭辅宋城人事太祖以才干称甚见信任性刚介人下敢

  干以私累官枢密使检校太尉李惟清夏邑人以三天解褐涪陵尉时宦官督输造船木从

  恣惟清奏杀之由是知名迁主客员外𭅺雍熙中判度支议通盐法惟清奏言以盐配氏非便遂罢

  改度支使令遣使河朔治方田大发兵惟清以盛春妨农恳求罢废至道二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惟

  清倜傥自任所至称强干除御史中丞卒郭贽襄邑人举进士太宗尹京因事藩邸太平兴国

   中累迁参知政事性温和能延誉时隽宋白以文学沈下位贽荐引之曹彬为弭德超所诬贽极言

   救解后为盐铁使时诸路积逋欠犯人虽死犹系其子孙贽条陈其事多所蠲贷尝授真宗经及卒

   上以旧学之故亲临哭之谥文懿子昭度集其文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懿集许骧睢阳人郡

   人戚同文以经术聚徒骧从之学善属文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初擢甲科累官右谏议大夫知益州

   召归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服其先见仕终工部侍郎

   师德去华子真宗祀汾阴献大礼颂举进士第一迁集贤校理判三司尝奏事殿中帝访以时

   事条对甚备累官左諌议大夫师德孝谨有家法不交权贵在西掖九年不迁卒官有文集十卷

   嵇颖宋城人天圣中及第王曽知青州徙天雄军皆辟为从事累官兵部员外𭅺召入翰林为

   学士未及谢卒颖举进士时王曾张知白相继为南京留守见颍谨厚笃学谓其子弟曰若曹师表

   王尧臣虞城人举进士第一累迁翰林学士陜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使通奏边事仁

   宗以其言戒边吏又荐韩琦范仲淹不当置散地种世衡狄青有将帅才皆从之以户部𭅺𫞐三司

   使时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转运使请增盐井课十馀万尧臣諌以为牟利敛怨皆罢之累进参

   知政事典内外制十馀年文词温丽执政时尝与宰相文彦博富弼刘沆劝帝早立嗣为诏草挟以

   进未果卒谥文忠王洙宋城人举进士累官侍讲学士知制诰尝言天下田税不均请用郭

   谘孙琳千步开方法颁州县以均其税又请借内蔵库禁钱乘时和籴以供边食时论善之后为翰

   林学士洙汎览传记至图纬方技算数音律䚯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著易传十卷子钦臣清亮有

   志操历知成德军石延年宋城人跌宕任气节为文劲捷诗最工累举进士不第真宗人

   为三班奉职延年耻不就张知白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𫆀不得已就命历大理寺丞上书章献

   太后请还政久之判登闻鼔院上言天下不议战三十馀年请为二边之备不报及元吴反始思其

   张方平南京人少颖悟凡书一阅不再读举茂材异等又中贤良方正选著作佐𭅺赵

   元昊叛方平上平戎十策命直集贤院俄知諌院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

   议既以修起居注使辽辽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拜三

   司使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请降手诏罢之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贼四十

   万减铸铁钱十馀万缗神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出判应天府高丽使过府长吏当送迎方平言臣班

   视二府不可为陪臣屈诏但遣少尹方平慷慨有气节论事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平居未

   尝以颜色假人守蜀时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王安石行新法方平极论其害嶷然

   不少屈声望高一时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卒谥文定赵㮣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为一

   时名辈称许举进士第历官知制诰苏舜钦等以群饮逐㮣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非国

   之福为翰林学士聘辽会猎请㮣赋诗甚见礼重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

   罢㮣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尝集古今諌争事为諌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 褒奖卒谥康 靖张 景宪师德子神宗𥘉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凝罗兀两城命景

   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未几抚凝䧟至延安又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愿罢

   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后以大中大夫卒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独多举刺神宗以

   后吏治峻急反济以宽居官不畏彊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所许可母卒一夕

   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田京鹿邑人举进士历官提点河北刑狱事王则据恩州叛京缒城

   趋南关抚士卒营兵欲为乱京捕斩之遂督士卒攻城贼系京妻子乘城呼之京督战益力射杀其

   家四人贼𰚾夺恩州平累迁知沧州终諌议大夫京尚𰚾节通兵战历算杂家之学著天人流术通

   儒子十数书蔡挺宋城人历知庆渭诸州数与夏人战大破之自以意制渡河大索及兵械

   镰枪皆获其用神宗五年拜枢密副使问挺泾原训兵之法召部将按于崇政殿帝善之下以为诸

   部法后辽议云中地挺请罢沿边戍人示以无事因乞置三十七将皆行其䇿兄抗第进士英宗时

   同知諌院议安懿王典礼抗引礼为人后之谊指陈切至张整酂阳人神宗时为荆湖将领拓

   溪蛮地筑九城董兵镇守又破蛮于大田狤狑迫黔江城整击之杀获甚多莅军严明官至威州刺

   孙谔睢阳人少挺特不群为张方平所器登进士迁左正言绍圣中治元祐党谔言汉唐

   朋党之祸其鉴不远又言朝廷当示信以静安天下请一切勿问帝毎患台諌之人谔立疏可用者

   二十二人章惇恶其拂已出知广德军徽宗立复为司諌帝以鲠直称之徐处仁榖熟人举

   进士历东安金乡二县令以荐除太常博士累拜尚书右丞忤童贯落职宣和中除侍读言宜节浮

   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帝称善诏置𥙿民局讨论振兵𥙿民之法蔡京不悦岀知扬州上备

   边十䇿钦宗立拜太宰兼门下侍郎与吴敏异议罢高宗仍起为大名尹卒于郡许翰

   人第进士宣和中为给事中为书抵时相请罢云中之师张邦昌为太宰翰力争之高宗朝拜尚书

   右丞权门下侍郎黄潜善等欲罢宗泽翰极论不可李纲罢遂求去终资政殿学士翰通经术正直

  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与黼攸潜善辈不合不展其用议论剀切所著有论语解春秋传

  俊宋城人举进士官至朝奉郎隐居杜门虽乡里不妄交建元末士大夫皆避地俊独不肯曰但

  固吾所守尔死生命也避将安之晏然不动刘豫以为虞部员外𭅺辞疾不受以告𢌿其家卒却之

  如是再三豫亦不复强凡家书文宇不用豫僭号但书甲子卒赠承直𭅺滕康宋城人第进士

  高宗时为諌议大夫旬日间封章屡上进同签书枢密院事宰相吕颐浩议欲尽弃中原徙居于东

  南康力持不可乃止累官资政殿学士许忻拱州人举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极论和

  议不便疏入不省乞外𥙷谪居抚州程迥寕陵人举进士历宰泰兴德兴进贤上饶政宽令简

  绥强抚弱暇则宾礼贤士进其子弟之秀者为之陈说诗夀隐德潜善无问幽明皆表而出之以励

  风俗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所著有古易考古占法古易章句易传外编

  春秋传显微例目淳熙杂志等书学者称沙随先生卒官朝奉郎朱子以书告其子绚曰敬惟先德

   博闻至行释经订史开悟后学当世之务又所通该非独章句之儒也子绚巴陵尉能理𡨚狱孙仲

   熊亦有名︹元︺陈思济柘城人世祖在藩邸召备顾问即位命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

   宪章程式多出其手至元时拜监察御史阿合玛立尚书省权在中书右思济劾其不法累官佥河

   南江北行中书省事多有惠政阿合玛旧作阿合马今译改正  孔  全鹿邑人父病刲股肉

   啖之父卒居丧尽哀庐墓侧负土为坟日六十肩风雨有亏俟霁则补之三年成坟又陈乞儿夏邑

   人年九岁母丧哀毁亲负土为坟人悯其幼欲助之则拜泣而辞盛昭归德人至正间为淮

   南行省照磨遣谕张士诚𬒳拘士诚使将兵昭叱曰吾奉命招谕汝汝拘留诏使罪不容斩又欲吾

   从汝为贼耶骂不绝口士诚怒砾之︹明︺韩政睢州人尝为义兵元帅率众归太祖授江淮行

   省平章政事李济据濠命政讨平之从克平江定山东取元都进封东平侯镇山东河北招抚流移

   出居庸应昌取和林大获而还卒追赠郓国公梅思祖夏邑人明初兵下淮南思祖率众来

   归从伐吴取浙西屡立战功洪武中平四川散毛诸洞与傅友德克云南署云南布政司事善抚辑

   吏民安之梅殷思祖从子尚主拜驸马都尉有谋略能骑射兼通经史视山东学政赐敕褒美

   谓堪为儒宗受遗诏辅建文镇守淮安扼燕兵不使南下燕遣使假道殷割使者耳鼻纵之还成祖

   即位召还京为谭深赵㬢所害徐永达归德人洪武中由太学生授侯官教谕永乐间召拜

   翰林编修宣德初累迁鸿胪寺卿时交阯臣黎利谋叛南徼骚然遣永达往谕祸福利称罪贡献累

   擢湖广山西按察使在职清正资家人纺织以供衣食吏人畏敬之后卒少卿于谦往唁见其官舍

   萧然解带赙其丧朱谦夏邑人永乐时为指挥佥事正统中充总兵官镇守宣府屡立战功

   封抚安伯子永袭父爵治军严肃有威重前后佩八将军印内总十二圑营兼掌都督府以延绥战

   功进封保国公一时列侯勲名无与比轩𫐐鹿邑人永乐进士擢御史出按福建剔蠧锄奸

   正统中迁浙江按察使天性廉介布𫀆疏食俸资之外一无所取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讨平闽

   吴贼金八等天顺初大学士李贤荐为刑部尚书以太监曹吉祥等怙势侵官力请致仕帝诏见问

   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寻以左都御史督理南京粮储告归卒杨敬

   人父殁于阵求遗骸不得为木主招魂以葬每读书至战阵之事辄殒涕母柩在堂邻火将及敬抚

   柩哀号风止火灭正统中旌表潘礼商邱人天顺进士授给事中刚直敢言宏治中累迁工部

   侍𭅺督易州山厂故有园圃菜蔬利主者岁收其利以遗中贵人礼悉以需国用比解任敞衣之外

   图书数卷而已盗入其室仅粟数升盗叩头曰使在官者皆若公我辈敢为盗乎正德初巡抚韩邦

   问奏其清节诏有司月给未三石沈忠归德卫军祖母患疮生蛆忠泣取吞之曰使食吾心

   勿伤吾祖母吮之而愈父疾𥸤天乞减巳算一纪以延父夀父卒果及其数暨母卒俱庐墓三年成

   化中旌表子二溁瀚并有孝行蔡天祐睢州人宏治进士改庶吉士授给事中謇谔不避权

   贵历山东副使分巡辽阳岁歉活饥民万馀辟海滨圩田数万顷累迁山西按察使所至有殊绩大

  同兵乱巡抚张文锦被害擢天祐佥都御史代之从数骑驰入城谕军士献首恶乱遂定在镇七年

  威德大著进兵部侍郎告归卒孙清睢阳人为诸生幼孤事母以孝闻母殁未葬流寇至居民

  尽逃清独守柩不去贼两过其门皆不入里人有赖以全者正德中旌任镗夏邑人早丧母

  事嫡母孝及卒庐墓三年时河决将啮茔镗伏地号哭河即南徙嘉靖中旌陈闻诗

  人嘉靖中举于乡以亲老不仕亲殁居丧哀毁贼师尚诏陷城欲劫为帅胁之百端闻诗绐之曰欲

  我行母杀人母放火贼许之至鹿邑自经死诏赠凤阳同知立祠死所邦睢州人嘉

  靖进士授行人考满当选科道大学士严嵩欲引之遂乞养归杜门扫轨潜心经术同邑徐养相亦

  嘉靖进士除主事守正不阿忤时贵罢归与邦彦并以名行推重宋𫄸商邱人嘉靖进士授

  永平推官擢御史按山西擒大盗李九经俺答陷石州将士捕七十七人当斩𫄸讯得其诬释者殆

  半历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获鹿诸县饥先赈后以闻寻迁户部尚书石星尝语𫄸曰其郡有奇羡可

   济国需𫄸曰朝廷钱榖可使蓄久勿用不可捜括无馀星善之调吏部奖廉抑贪于执政一无所关

   白与申时行忤乞休不允卒谥庄敏从子沾知福山县有恵政沈鲤归德人嘉靖中进士授检

   讨神宗立进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累迁吏部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

   人知拜礼部尚书详稽先朝典制定中制颁天下又奏行学政八事请复建文年号修景帝实录拜

   东阁大学士加少保进文渊阁首劝帝听言图事以荐贤为第一义乃列谨天成恤民穷等十事书

   于碑极陈矿税害民状几得停止与沈一贯共事相左遽致仕归卒谥文端吕坤寕陵人万

   历进士知襄垣县有异政历吏部𭅺中清介自持门无私谒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严荐举连

   坐法境内大治入为刑部侍𭅺疏称天下安危不报遂称疾乞休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家居日与

   后进讲习多所著述李汝华睢州人万历进士征授给事中在垣多所纠擿擢佥都御史巡

   抚南赣威惠甚著拜户部尚书汝华练达勤敏立朝无党阿尤于国计盈缩边储虚实与盐浍屯牧

   诸大政殚心裁剂加太子太保致仕卒从子梦辰崇祯进士官给事中疏请收拾人心禁额外之征

   缓不急之需又历指将骄军悍节制不行帝颇采其言迁通政罢归为贼罗汝才所执扼吭而死其

   妻王氏闻之亦不食死侯执蒲商邱人万历进士授御史疏论相臣李廷机朱赓方从哲

   枢臣孙矿不称职天启初擢太常卿魏忠贤窃政有指执蒲为东林倔强老者致仕归子恪万历进

   士官编修以纂神宗光宗实录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中允与韩爌等更定三朝要典终南京祭

   酒子方镇诸生壬午殉难杨东明虞城人万历进士历官给事中请定国本出阁豫教早朝

   勤政值岁凶河决齐梁淮徐东明绘饥民图上之神宗恻然出帑金三十万往赈建首善书院与冯

   从吾邹元标阐明圣学官至刑部侍𭅺王三善永城人万历进士累迁太常少卿天启初

   擢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安邦彦反三善进讨大破贼众解贵阳围进击邦彦食尽援兵不至退师过

   贼冲坠马解印绶付家人拔剑自刎不死群贼拥之去不屈遂被害赠兵部尚书周士朴

   商邱人万历进士历官给事中侃侃论列数兴中官忤崇祯初拜工部尚书时中官张𢑴宪奉命监

   出纳士朴耻与共事引罪求罢以他事削籍归李自成䧟商邱士朴与妻曹氏妾张氏子举人业熙

   子妇沈氏同日缢死彭端吾夏邑人万历进士为御史有直声巡鹾淮扬禁翦单续掣诸弊

   鹾政以理改按四川方用兵请以刘𬘩为帅从之土酋遂平泰昌初官通政卒练国事

   人万历进士天启初历官御史时阁臣叶向高史继阶俱以病告国事疏请留向高而黜继阶又疏

   紏魏忠贤㝷尚书锺羽正失朝廷体前后疏凡三十馀上皆切时政寻为忠贤党所劾落职棠祯初

   以命都御史巡抚陜西剿流贼有功崔泌之鹿邑人家陈州天启进士崇祯中为清苑知县

   邑旧令黄宗昌为御史劾周延儒延儒嗾保定守史躬盛摭其遗事躬盛以嘱泌之泌之曰杀人以

   媚人可手躬盛怒诬讦之时泌之已迁户部主事复下狱遣戍久之释归后流贼䧟陈州泌之用铁

   杖击数贼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王应昌拓城人天启中举于

  乡初知交河县县地亩率为权珰豪右所占应昌按籍核徴之大盗张某聚党数千人为民害应昌

  率健卒㨶其穴殱之唐铉睢州人崇祯进士历定州知州城䧟死之又杨汝经亦州人由进士

  历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遇贼战败被执说之降不从贼毙诸狱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夏云醇永城人崇祯中举于乡城破骂贼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

  沈试鲤之孙为工部郎中家居李自成䧟归德试骂贼死一时同死者主事朱国庆中书

  侯忻广西知府沈仔威县知县张儒举人徐作霖吴伯裔周士美杨昌王风普李明开官生田国赖

  沈泌侯晙贡生侯恒刘桄周士贵乔文炜张元曜田国命沈诚范奇胜监生侯悰沈倜安念祖徐缵

  武诸生刘伯愚吴伯引张渭侯忱贾开明等一百十馀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沈试谥

  烈愍朱国庆等俱  予入忠义祠 史 能仁鹿邑人崇祯中历山东新城淄川二县擢

  御史未任道遇流贼检其装仅钱数百两邑德政歌二轴贼叹息曰此廉吏也舍之去卒无子殡古

   庙中牧兄日掷瓦砾其上积为巨冢至今人称清官冢云阎学夔鹿邑人崇祯末为代州参

   将城破抗节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徐 道兴睢州人崇祯末铨授云南

   都司经历署师宗州事廉洁爱民孙可望破曲靖道兴见贼逼集士民谕之曰力薄兵寡不能抗贼

   吾死分也若等可速去士民请偕行厉声曰封疆之臣死封疆吾将安之言讫须眉奋张众洒泪而

   出及贼入道兴死之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刘熙鹿邑人崇祯末父为贼据

   熙自缚诣贼曰父年老恐不堪役熙愿备前驱贼因归其父熙度父已入堡乃骂贼曰吾良家子肯

   从尔作贼耶贼怒磔之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张瑾夏邑人崇祯十三年

   流寇突至瑾率众捍御贼引去越数日复集大众攻城邑人惶怖瑾曰贼忌者独我耳挺身岀喻以

   大义被执迫之降瑾骂不绝口遂过害邑人立石墓前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

   刘梦祥虞城人邑诸生崇祯末土宼猖獗梦祥募义兵拒战贼众败去复亲督义勇围贼党

  于念吾砦破之虞城获全

 ︹本朝︺吴友名商邱人以材武从戎顺治初从追闯逆有功累官山东胶州参将谪江西吉安

  守备吴耿之叛巡抚董卫国督江西军务奏为督标副将时江右所在被贼友名身先搏战所至克

  定加右都督会师进讨贼踞武冈枫林岭峭壁不可上友名诱致乡导从别隘进武冈下遂复镇远

  世袭云骑尉以疾乞休卒侯宪武永城人顺治二年知绩溪县土寇破城殉难   赐祭

  葬赠按察使佥事又任佐君鹿邑人顺治二年任广德州同知土寇作乱被执不屈死之陈武

  睢州武举顺治中授金华镇游击调广东从攻南雄韶州广州俱有功暑参将剿高州攻化州斩贼

  首冷雄杰施上义复吴川信宜茂名等县李定国犯高州城陷不屈自刎死   赐祭葬荫子嬴

  云骑侯方域商邱人博学能文东南名士多与交明季客金陵阮大铖使其客通款拒

  不纳且移文逐之几被重祸有壮悔堂集若干卷行世王依书柘城人顺治丙戍进士授

   刑部主事谳决平恕累迁福建福寕道时洋禁严甚逻卒获巨艘所载悉珍货以献依书力拒之讨

   平山寇赵子章郭尔隆擒海寇林察等郡邑获安李培正夏邑人顺冶丙戌进士由赞善

   出为扬州兵备道副使时海寇猖獗奸民朱𫓹聚众千人为内应培正设方略擒贼首民赖以安旋

   以病归里置赡族田数顷岁饥岀积榖赈济里中童子有贫不能就傅者辄召至家延师课之

   奇猷睢州人少孤事母以孝闻顺治丙戌举于乡会黄河水涨溢至州西界奇猷岀布囊堵水

   筑堤城赖以全每值岁饥出所储粟以赈贫乏远近就食者日数百人顺治年间 旌入祀乡贤

   侯服永城人举人性纯孝父绳武患痰疾每焚香祷天愿以身代父病寻愈后父司训信阳病

   卒时服在家心悸星夜赴任所未至遇柩于途一恸几绝归葬悉遵古礼年六十馀事母犹婴儿雍

   正年间 旌王培柘城人顺治戊子举人柘邑频遭水患培率村邻濬东渠三十馀里初授

   新河知县与同官陆陇其軰讲谕吏治建立义学义仓诸制巡抚于成龙荐授户部主事卒所著有

  纲目刊误二十一史刊误等书陈天清柘城人顺治己丑进士初授平郷知县邑与邢之西

  山邻接巨盗出没其间天清出奇计取之平乡地卑下襟带漳滏天清修堤濬渠陞工部主事分司

  南河运河两岸奸民穿穴盏水每岁输金于分司可得万馀金又河工所用工料率藉以肥槖天清

  悉屏绝之乞假归里卒彭舜龄夏邑人事继母尽孝顺治己丑进士授嘉兴府推官执法

  平允郡无𡨚狱再补山东登州府会贼首于七率众数万临城守令皆望风遁舜龄昼夜登陴守御

  城赖以全以劳卒官刘超凤商邱人顺治己丑武进士官诏安营守备耿逆之变不屈自刎

  王震生睢州人顺治壬辰进士以户部主事理通州粮储通为奸蠧薮震生厘剔积弊

  转员外𭅺协审八旗事务有不可者持之必力迁刑部郎中视学江南以疾乞归汤斌

  人生而端悫年十二听里塾讲小学退而见之于顺治壬辰成进士由检讨出为陜西按察司副

  使备兵潼关陞岭北道参政治赣郡所至皆有治绩以亲老乞归康熙十七年以博学宏词荐授翰

  林院侍讲超擢内阁学亡巡抚江苏以教化为先务痛除吴中侈汰之习禁妇女母游观撤淫祀下

  令期必行吴民翕然向风累擢工部尚书卒祀贤乾隆元年   赐谥文正斌于学无所不窥

  自赣州归复师事孙奇逢所得益𮟏其立身以忠孝诚正为本所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行世

  天馥永城人顺治戊戌进士由检讨洊井兵部尚书尝荐举循吏三阿知县彭鹏灵夀知县陆

  陇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定李遥睢州人顺治己亥进士授彭泽知县县苦里役当之

  者辄破产遥画为均平之法岁省民间数千金吴逆未反时岁贩私盐数万石过境遥械系其人申

  请督抚移文三桂治其罪旋以罣误镌职起𥙷当阳知县县产炭王官采买动逾数十万炭户不支

  遥为申论之得减额米几以病乞归遥内行纯备所著有学庸说注易经注疏春秋三传钞行于世

  赵应奎商邱人有勇略历官袁临镇总兵募勇健千馀人拊循训练皆成精锐吴三桂以书

  招之应奎立斩其使遣子衍祥上书   圣祖仁皇帝嘉纳之授衍祥鸿胪寺少卿袁地𬓛塞数

  省应奎兀踞其中闽楚二逆卒不得交通者应奎力也耿逆寇袁率诸道兵大破之进二等轻车都

  尉后从大军进取湖南有功擢广西左江提督卒赠少保谥襄壮宋荦商邱人父权明进士

  入 本朝历宫至国史院大学士卒谥文康荦年十四入宿卫   世祖章皇帝亲试擢第一改

  文资通判黄州府榷赣关擢刑部𭅺中值通仓官百五十人负米万石词连本管官部议抵众立斩

  官免贵荦争之强卒坐众偿负而官亦夺俸时谕韪之累迁江苏布政使巡抚江西时夏逆为乱破

  蕲黄南昌人心汹汹荦单舸疾行设方略缚为乱者斩之除病民十数事黜贪吏之甚者江右遂安

  调抚江苏升吏部南书康熙四十七年   予告归里晋太子少师李元振柘城人康

  熙甲辰一甲二名进士由编修累迁副都御史疏请考察督抚言极剀切   圣祖仁皇帝嘉纳

  之擢授工部侍郎慎岀入清浮冒监修大同右卫𪠘舍营房省帑银三十万两管宝源局剔除夙弊

  廉能大著致仕归卒褚有声睢州人康熙己未进士崇祯未奉亲避难颠沛中孝养无缺昆

  弟八人至老无间言授福建顺昌知县政尚廉明吏民畏服耿逆馀党杨起明为地方害有声以大

  义晓谕不听率兵殱之邑赖以安刘坤睢州人康熙乙丑进士官编修事亲孝进馔必躬亲

  置田宅分赡诸弟及诸亲族州南地势卑下常患水灾坤相度地宜开渠导水悉成膏腴居民至今

  窦克勤柘城人父大任邑诸生为学以不欺为本性喜成就后学克勤以康熙士子举

  于乡仕泌阳教谕仿朱子白鹿洞遗规分立五社长月朔稽善过而劝惩之毎月五日集童子习礼

  仪稍长者解性理人皆力学兴行戊辰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病乞归常与汤斌耿介往复论

  学士林宗之著有理学正宗孝经阐义泌阳学条规诸书邦柘城人授福建兴化营守

  备擢同安游击恢复海澄县克取厦门金门攻取渐山等处十九寨叙功授左都督世袭云骑尉康

  熙二十二年随征澎湖战死   赐恤荫彭树葵夏邑人乾隆丙辰进士由编修官至

  仓场侍郎天性考友居官清介门无私谒供职三十年以清白终林元臣睢州人武生任

  千总嘉庆二年随剿湖北教匪于栾州镇击贼阵亡事   闻予云骑尉世职

 ︹流寓︺︹汉︺邹阳齐人从梁孝王游为人有志略慷慨不苟合羊胜公孙诡等恶之王下阳吏将

  杀之迺从狱中上书王立出之卒为上客枚乘淮阴人为吴王濞𭅺中諌不纳去而之梁从孝

  王游梁客皆善属词赋乘尤高在梁时娶小妻生子皋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𭅺司马

  相如成都人事孝景帝为武骑长侍是时梁考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严忌夫子之徒

  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迺著子虚之赋︹唐︺李勉郑惠王曽

  孙少贫侠客梁宋与诸生共逆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馀则君自

  取之勉许诺既葬密置馀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高适渤海人少落魄不治

  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荐举有道科中第︹宋︺杜衍山阴人凊介不殖私产寓

  南都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易如也范仲淹吴县人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

  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列女︺︹汉︺梁寡妇夫早逝梁王闻而聘焉妇曰妾夫死今抚其幼孤妇人之义一醮不改乃

  持刀割其鼻曰王之求妾以色也今妾刑矣何以事王王重其义复其身号曰高行︹金︺完颜

  珠鲁妻尹氏珠鲁系岀萧王天兴二年从哀宗为南面元帅战死黄陵冈其妻金源郡

  夫人闻珠鲁死聚家赀焚之遂自缢 完颜珠鲁旧作完颜珠儿今改正︹明︺徐仪女

  人名雪梅正德中流贼至不从𬒳害又严清女锐儿亦归德人同时死节卫指挥张金妹城破不屈

  死俱𬒳旌表龚秀女存儿柘城人年十八未字正德中为流贼所得不从见害诏旌

  解贞女商邱人父母兄弟相继殁女抚幼弟孤侄皆成立年八十九以处子卒弟达为

  庐墓侧一年杨桃儿鹿邑人嘉靖初山东流贼入境桃儿年十六为男子装随兄杨世威

  避至郸城遇贼世威与弟世宠力战死贼获机儿知其作男欲献之贼首桃儿大骂檛贼坠地众攒

  刃砍之事闻旌表王佩玉妻谢氏永城人归二年而夫死引刀自裁越日面如生

  解孝女寕陵人年十四同母浣衣河滨母误溺水女号泣即投水中俄凡绍武至救之母良

  久方甦女已死手挽母甚坚兄哭抚之曰母已生妹可慰乎手始解刘朴妻司氏

  人嘉靖中柘城师尚诏之乱城破拥氏去骂贼𬒳张氏二烈女柘城人长曰大艾次

  曰小艾俱未宇师尚诏之乱骂贼不从俱为所杀马士俊妻孙氏夏邑人崇祯八

  年为流贼所执绐之曰纵吾夫则从汝贼许之氏度夫去已远乃大骂见杀梁以樟妻

  张氏以樟为商邱知县崇祯十五年流贼围急氏积薪楼下以子变属乳媪匿民家率婢女缢

  死家人举火诸尸俱烬侯执蒲妻田氏执蒲为太常卿马贼被害子忭妻刘氏恕

  妻朱氏守姑不去俱被害沈仔母孙氏商卬人仔御贼于城头殉难孙闻变自缢次子

  佑佑妻任氏佑子妻王氏俱缢以殉

 ︹本朝︺汤祖契妻赵氏睢州人知书有志节崇祯末流寇将抵睢命其子斌读书北郭

  外斌不忍行叱遣之城䧟语祖契急负姑匿芦菼中得免赵遂投缳为家人所解怒曰吾义不苟全

  语未毕贼已环刃相向赵厉声诃之遂遇顺治十七年以子斌具陈母节得 旌宋沾妾

  丁氏商邱人沾殁姑与沾妻继逝遗孤权甫八岁昼就傅夜则自督之椎或倦就寝丁泣曰子

  孤子立故隐忍以俟今不说学予何望不如早从尔父地下权感泣力学后为大享士张鹄

  妻张氏寕陵人年十九守节殁年百有三岁周蕴香父祺居商邱许聘金某金以阻

  寇别娶寄言令改适曰父母有成命矣遂不食死李春茂女商邱人同县高某妻翟氏

  皆以拒暴过害康熙年间 旌李佩妻张氏永城人同县傅常美妻张氏董位妻王氏

  皆以拒暴遇害康熙年间 旌张珍妻苗氏商邱人拒暴遇宫雍正年间 旌

  大成妻周氏商邱人夫殁姑以思子发狂家人莫敢近周进食冒刃者再血流至踵终

  张瑾妻章氏夏邑人崇祯末瑾骂贼死章忍孤乡人以夫妇守义刻石墓前

  何公抡妻程氏夏邑人夫殁投缳者再舅姑劝止乃取从子为嗣以守及病不肯服

  药而邦进妻梁氏永城人夫卒家极贫躬纺织以奉姑年逾六十当曰一息

  尚存事姑不敢懈也封得印妻李氏子特锡妻刘氏睢州人家极贫

  得印殁李昼夜纺织以养孀姑特锡尝苦饥辍古而泣李勉之曰片时饥不能忍岂能办大事耶迨

  特锡殁刘事李亦如之私啖糠秕不今姑知李年九十馀不能自衣食者十七载刘服勤如一日姑

  殁而哀饮食俱废以毁卒雍正年问并 旌解士灿妻张氏商邱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杨坦妻王氏纪中瞻妻田氏张元淇妻侯氏侯衣振妻汪氏刘世典妻李氏孙君保妻南氏

  孙维舜妻李氏毕振封妻凌氏郭瑢妻高氏李曰培妻杨氏王允厚妻万氏王辅世妻何氏袁玺妻

  高氏陈国福妻郭氏陈𣗥妻刘氏王檠妻李氏杨肇基妻宗氏杨作霖妻武氏沈惇妻萧氏李豹彩

  妻陈氏孙承德妻陆氏杨起福妾马氏夏曰文妻王氏高起宗妻丁氏杨景丹妻卢氏殷辂妻郭氏

  田在玉妻卢氏张绶妻牛氏吴大纯妻赵氏李琳妻张氏宋如梅妻田氏宋齐仁妻汪氏周旭妻张

  氏曹家群妻王氏王缄妻乔氏张亦闽妻刘氏刘元昌妻逯氏李文斗妻刘氏任渭妻刘氏韩廷勲

  妻金氏宋齐冯妻刘氏郭育远妻韩氏杜枢妻李氏张士英妻韩氏郭凖妻徐氏宋圣优妻赵氏侯

  瞩妻禇氏林贵生妻张氏侯曾妻房氏烈妇周二小妻余氏史连妻马氏张林妻李氏刘黑汉妻吴

  氏赵胖妻刘氏虎𦇧安妻刘氏许纯妻高氏尼清海妻张氏赵生聘妻杨氏赵西崖妻张氏刘文童

  妻邢氏韩永光妻刘氏李三畴妻杨氏烈女韩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鲁乔龄妻王

  氏寕陵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陈炎妻高氏吴尔绅妻李氏路元良妻徐氏张聊壁妻吕氏黄钦

  妾冯氏李监妻史氏路建邦妻郭氏李德祖妻梁氏郭光陛妻贾氏孙有廉妻卢氏胡子陈妻乔氏

  邓琯妻黄氏史文瑞妻王氏李孔昭妻蔡氏𡩋汝聪妻王氏关嵘妻陈氏孔传宽妻秦氏刘汝为妻

  郭氏王锡纶妻李氏符如岱妻吴氏王尔福妻董氏常绍永妻张氏孟怀瑾妻张氏孟蓁妻张氏姫

  兴周继妻黄氏徐宏道妻符氏郭㞾妻路氏张中道妻曹氏宋楚妻李氏张坪妻乔氏符朋妻郭氏

  高执信妻袁氏郭维英妻盛氏郭元文妻解氏翟玮妻王氏烈妇焦玉妻王氏吕三妻缪氏王四妻

  杨氏杜效孔妻王氏华永林妻王氏及赵氏妇烈女袁马姐魏氏女张氏女马氏女均乾隆年间

  刘宗尧妻张氏鹿邑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丁植妻邢氏李洹妻谢氏李某妻

  谷氏孟存信妻李氏李栩妻阎氏吴濬妻徐氏胡注行妻刘氏黄相吉妻刘氏孔毓召妻郑氏杨珍

  妻张氏李有三妻解氏曹应芳妻刘氏张鉴妻博氏杨东方妻任氏胡廷丛妻周氏葛梅妻周氏寇

  英妻崔氏张陈魏妻郭氏刘元福妻杜氏王震妻薛氏阎质妻周氏宋涄妻阎氏李泳妻刘氏崔学

  诗妻陈氏王杲妻阎氏崔学易妻王氏王式度妻罗氏刘洪任妻王氏傅良贵妻张氏张岳妻王氏

  韩美妻宋氏薛教成妻吴氏周尚礼妻郑氏周尚仁妻齐氏刘望久妻王氏狄宗襄妻张氏王瑞妻

   张氏刘洪闻妻张氏周珍继妻张氏张成义妻何氏张光宗妻李氏王卑妻郭氏王逢加妻卢氏张

   泳妻丁氏韩应运妻王氏烈妇耿山妻叶氏李彩妻杜氏胡秉顺妻谢氏蔡保玉女蔡氏刘贵成女

   刘氏孝女李氏女王姐烈女苏氏女皇甫氏女王氏女韩酉姐贞女孙芳聘妻尹氏邓永甲妻刘氏

   均乾隆年间 旌孙参妻李氏夏邑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司汝谐妻杨氏程仲元

   妻陈氏司尚仁妻谢氏孟履垣妻李氏关冘载妻罗氏孟克楷妻陈氏韩寅妻王氏孟志仁妻陈氏

   马仞千妻高氏王以睿妻魏氏吕锺妾段氏程尧年妻金氏余襄妻司氏秦元福妻高氏张宗圣妻

   秦氏刘吾省妻孟氏孟肯堂妻彭氏房谋妻郭氏阎史标妻赵氏杨艮妻何氏陈龙见妻阎氏韩炎

   妻刘氏何晫妻崔氏郑拾遗妻黄氏徐瑛妻司氏李倓继妻吴氏张克庆妻关氏孟文妻李氏李昌

   妻王氏李去伐继妻关氏李扩妻陈氏杨志贤妻窦氏罗方曽妻张氏崔秉礼妻杨氏刘日明妻樊

   氏李端履妻范氏李仙本妻郭氏何进龙妻张氏彭志青妻李氏朱鹏程妻张氏彭象观妻张氏王

  思纯妻范氏邹珃妻周氏何珃妻班氏彭堃妻孟氏李某妻崔氏烈妇穆某妻许氏李虎妻骆氏邢

  三妻王氏张有成妻周氏烈女陈隔姐任润姐谢氏女马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李廷直

  妻周氏永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何润妻王氏乔瑄妻刘氏王溶妻张氏丁择善妻刘氏

  赵敏妻阎氏马珣妻蒋氏洪妻张氏洪尔瑄妻谢氏刘汉忠妻赵氏吕遵端妻刘氏洪玑妻孟氏

  邱君诰妻李氏陈芝妻郭氏王青臣妻洪氏易汝汉妻孟氏何源妻郑氏蒋居广妻翟氏李系妻彭

  氏王廷极妻马氏赵作肃妻黄氏关正懋妻丁氏丁湝妻吴氏李守身妻王氏曹伸妻武氏刘永璠

  妻郭氏曹梦锡妻李氏张之维妻任氏王諌臣妻丁氏张延祺妻乔氏孙湜妻刘氏烈妇姫去欺妻

  蒋氏孔毓藩妻潘氏锺大妻郝氏赵三妻梁氏赵九妻张氏盛四妻孙氏曹二妻翟氏胡至养媳夏

  氏李惺妾高氏烈女常氏女鲍氏女张蕋姐阎格姐王氏女魏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黄寅

  妻刘氏虞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克明妻陈氏范源妻李氏张梦骆妻张氏杨履干妻

  朱氏范山峯妻钱氏刘瓒妻孙氏杨维迁妻范氏萧露浥妻黄氏萧露泥妻朱氏萧露浓妻潘氏种

  兆祥妻王氏耿光妻赵氏李梦麟妻孙氏张秉仁妻申氏宋简妻韩氏宋协妻范氏史克敬妻范氏

  马鈖妻刘氏张湛妻杜氏刘敛琮妻石氏刘仁麟妻范氏潘廷𨕖妻李氏耿铎妻汪氏耿鉽妻李氏

  许超妻刘氏范麟献妻许氏李芝山妻陵氏刘存义妻范氏李考祥妻刘氏张本汉妻薛氏潘坦妻

  刘氏刘尧让妻范氏刘存智妻某氏范嘉谟妻李氏许履谦妻刘氏烈女孟玉姐均乾隆年间 旌

  侯居孟妻李氏睢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杨㺵妻郭氏吴元瑜妻蒋氏赵获锦妻

  符氏马征麝妻郑氏蒋瑺妻刘氏蒋藻妻陈氏蒋珅妻袁氏刘琢妻吴氏朱自邦妻王氏张良玉妻

  王氏张高妻厐氏蒋璟妾符氏李文运妻杨氏孟榛妻张氏郑道仁妻翟氏李义妻林氏王应彩妻

  杨氏袁份妻刘氏单文妻余氏田椿龄妻赵氏楮棻妻赵氏袁倬妻王氏刘如连妻张氏汤秉哲妻

  袁氏王元搮妻张氏柴明妻滕氏黄王启妻郑氏陈希参妻吴氏陈瀛妻孙氏陈元章妻一氏汤之

   昂妻杨氏 皇甫永培妻李氏蒋云路妻刘氏刘如炎妻卢氏 李修妻徐氏李教士妻徐氏赵博妻魏

   氏刘蔚曽妻唐氏李元士妻黎氏 鲁仲妻虚氏 蒋环妻袁氏李暹妻许氏蒋万吉妻 袁氏柴良妻 赵

   氏 王 肇麟妻 张氏周克文妻 潘氏赵琈妻董氏 汪化 龙 妻张氏 周克明妻潘氏 苏应取妻黄氏徐 巩

   妻 禇氏周中玉妻乔氏杨汝梅妻 汤氏王榯 妻 袁氏 蒋𥳍妻董氏烈妇王禹妻王氏 蒋予环妻 杨 氏

   徐海妻李氏 李玉妻赵氏杜凖妻任氏烈女张氏女王氏女马 氏女徐氏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间

    王 渠妻杜氏柘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练一妻邱氏李洹妻谢氏度天祺妻

   傅氏王桐妻路氏刘元昌继妻张氏 刘其泗妻 高氏李纯妻宋氏陈孟坚妻朱氏朱煜 峄妻孙氏 窦

   玉立妻王 氏梁玉杰妻 陈氏窦玉 杓妻王氏张默妻赵氏烈 妇王永振妻 窦氏烈女 宋惠姐均乾隆

   年间 旌孙遴妻刘氏商邱人夫亡 守节同县节妇李魁儒妻陈氏 刘文煌妻高氏王

   云标妻陈氏 烈妇王某妻秦氏 张某妻王氏张大任妻黄氏沈 万一妻陈氏烈女 刘氏女均嘉庆年

   徐 殿鳌妻李氏寕陵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谟妻骆氏胡翰远妻贾氏

  乔元龙妻史氏梁殿魁妻徐氏戴圣智妻尤氏郭宋玉妻任氏路知节妻贾氏烈妇张怀珍妻常氏

  解钊妻刘氏孙贵林妻史氏孝妇吕令法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傅諿妻蔺氏鹿

  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薛士珂妻陈氏吴学孔妻孙氏烈妇张梦鳯妻许氏王河妾边氏张士玉妻

  刘氏烈女李氏女张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彭昭华妻王氏夏邑人夫亡守节同

  县李堉妻张氏烈妇杨世炘妻彭氏李灯妻彭氏刘柱妻傅氏徐某妻赵氏杨某妻李氏刘某妻吴

  氏魏某妻阎氏路某妻王氏彭暵展妾冯氏烈女彭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王学易妻

  李氏永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任愉妻邵氏洪文浤妻王氏王旦臣妻张氏蒋鼎宽妻蔡氏

  夏倗世妻李氏丁椿妻李氏孙鳯临妻王氏蒋灿书妻李氏罗有鹏妻张氏烈妇郝怀武妻李氏李

  爱妻赵氏卢芳妻杨氏蔡从义妻尹氏贞女纵氏女烈女刘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周峄妻

  范氏虞城人夫亡守节同县齐学曾妻周氏烈妇范镛妻李氏陈山妻宋氏又余氏蓝某妻吴

  氏杨某妻王氏刘某妻姚氏贞女史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蒋仪温妻王氏

  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杨六言妻朱氏刘芳远妻陈氏烈妇张大起妻程氏张有成妻赵氏王常春

  妻了氏薛冬兴妻博氏孟玉章妻蔡氏申恭妻张氏刘美妻胡氏均嘉庆年间 旌窦玉珂

  妻高氏柘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鳯来妻霍氏烈妇李禄妻乔氏余允化妻宋氏魏某

  妻李氏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宋︺陈抟真源人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榖移居华山寝处多

  百馀日不起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搏好读易自号扶摇子著指元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

  丁少微真源人为道士隐华山潼谷密迩陈抟所居志尚清洁善服气多饵药百馀岁

  康强无疾太祖召赴阙以金丹巨胜南芝元芝为献留数月遣还山

 ︹土产︺绵绢元和志宋州贡寰宇记宋州土产绵絁榖绢寰宇记宋州土产𬃷

  山永城者佳俗呼贡𬃷以入贡得名木瓜府志出虞城商邱石榴府志河阴石榴名三

  十八者其中有三十八子最佳近柘城所出大者名冈榴入土贡寰宇记宋州土产

  寰宇记宋州土产明统志枸𣏌子香附子瓜蒌仁阿首乌蟾酥半夏天南星天花粉茱茰麦

  门冬兔丝子地骨皮各县俱岀




                 前总纂官张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卢树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彰德府表                

                    

大清一统志

彰德府在河南省治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直隶大名府清丰

  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卫辉府淇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

  直隶广平府磁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卫辉府濬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二百

  五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成安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界四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

  二百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商时河亶甲所都春秋属

  晋战国属魏秦为邯郸上党二县地汉高帝分置

  魏郡治邺属冀州后汉初平中为冀州治元和志韩馥为

  冀州牧始居邺其后袁绍曹操皆因之三国魏建邺都晋仍曰魏郡

  属司州后入于赵燕及苻秦咸康初石虎改太守为魏尹升平初慕容

  儁置司隶校尉太和末苻坚仍置冀州后魏天兴四年改置相州东

  魏天平元年迁都之改曰司州魏尹元和志后魏孝文帝于邺

  立相州 按魏书庾岳传太祖以岳为邺行台及罢邺行台以所统六郡置相州即拜岳为刺史则

  相州之立当从地形志天兴四年元和志误北齐改魏尹为清都尹周

  建德六年复曰相州魏郡大象二年移治安阳隋

  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曰魏郡唐武德元年

  复曰相州旧唐书地理志置总管府四年罢六年复置九年罢贞观十年复置都督府十

  六年天宝初改曰邺郡乾元初复曰相州属河北

  道广德以后常置节度使唐书方镇表广德元年置相卫节度使治相州

  大历元年赐号昭义军节度建中元年徙治潞州而相州属魏博节度太和三年复置相卫澶节度

  使治相州㝷罢仍属魏博五代史职方考相州故属天雄军节度梁分置昭德军后唐复属天雄

  五代晋天福二年于州置彰德军节度宋曰相州

  邺郡彰德军属河北西路金明昌四年升为彰德

  府仍属河北西路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宪

  宗二年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为彰德路直

  隶中书省明仍为彰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一县六安阳临漳汤阴林武安涉

  正二年以旧属直隶大名府之内黄县来隶四年

  以磁州改属直隶今领县七

  安阳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界一百里西至

  林县界八十里南至汤阴县界三十里北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四十里东南至汤阴县界二十五

  里西南至汤阴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临漳县治八十里西北至磁州界八十五里战国魏寕新中邑

  秦昭襄王改曰安阳汉为荡阴县属河内郡晋始置安阳县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并入邺县后周大

  象二年自邺移相州治此改县曰邺隋开皇十年复曰安阳大业𥘉为魏郡治唐复为相州治五代

  宋因之金为彰德府治元为彰德路治明为彰德府治 本朝因之临漳县在府东北七十

  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界五十里西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

  二十五里南至安阳县界五十里北至广平府成安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内黄县界五十里西南至

  安阳县治八十里东北至广平府广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广平府邯郸县治七十里春秋邺邑属

  晋战国属魏汉置邺县并置魏郡后汉因之初平中又为冀州治三国魏黄初二年建邺都晋仍为

  魏郡治建兴元年改曰临漳后复曰邺石虎慕容儁皆都此苻秦仍为冀州治后魏天兴四年于县

  置相州东魏天平元年迁都改为司州魏尹治又分邺东界置临漳县属之北齐亦都此后周复为

  相州治太象二年州移治安阳改邺为灵芝县隋开皇十年复改曰邺与临漳县皆属魏郡唐属相

  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邺县入临漳仍属相州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明属彰德府 本朝

  汤阴县在府西南四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直隶大名府

  开州界七十里西至林县界八十里南至卫辉府濬县界一十五里北至安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

  濬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卫辉府淇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安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林县治一百四十

  里战国魏荡阴邑汉置荡阴县属河内郡后汉因建安十七年改属魏郡魏晋因之后魏天平初

  并入邺县隋开皇六年复置汤阴县属汲郡唐武德四年改置荡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

  元年复曰汤阴县五代因之宋宣和二年改属濬州㝷还属相州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明属彰

  德府 本朝因之林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安

  阳县界四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五十里南至卫辉府辉县界一百里北至涉县界八十

  里东南至汤阴县界一百里西南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安阳县界八十五里西

  北至壶关县界八十里战国韩临虑邑汉置隆虑县属河内郡后汉延早时改曰林虑建安十七年

  改属魏郡三国魏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邺县太和二十一年复置永安元

  年并置林虑郡北齐郡废后周复置隋开皇三年郡废县属相州十六年于县置岩州大业初州废

  县属魏郡唐武德二年复置岩州五年州废县仍属相州五代宋因之金贞祐三年置林州元太宗

  七年废为县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㝷复为州属彰德路后废明洪武元年复置二年

  降州为县属彰德府 本朝因之武安县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八里南北

  距一百里东至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界二十八里西至涉县界八十里南至广平府磁州界五十里

  北至直隶顺德府沙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邯郸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涉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广平

  府永年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界一百二十里战国赵武安邑汉置武安县属魏郡后汉因

  之魏晋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改属磁州大业初属武安郡唐

  武德四年属磁州六年属洺州永泰元年还属磁州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邯郸后复置

  仍属磁州明因之 本雍正四年属彰德府涉县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

  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直隶广平府磁州界一百里西至山西潞安府黎城县界三十里南至

  林县界七十里北至武安县界七十里东南至磁州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黎城县治六十里东北

  至武安县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辽州治一百六十里汉置沙县属魏郡后汉曰沙侯国晋曰

  涉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刈陵隋开皇十八年置属潞州大业初属上党郡唐武德元年属韩州

  贞观十七年属潞州五代因之宋属隆德府金贞祐三年于县置崇州四年州废兴定五年复置元

  初州废以县属正定路至元二年并入滏阳后复置明属磁州 本朝雍正四年属彰德府

  黄县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直隶大名府清丰县界十五

  里西至安阳县界四十里南至大名府间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大名府元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开

  州治六十里西南至卫辉府濬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大名府元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临漳县界五

  十里汉置内黄县属魏郡魏晋因之东魏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相州大业初属汲郡唐武德四年

  属黎州贞观十七年还属相州天祐三年改属魏州宋属大名府金改属滑州元因之明属大名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彰德府

 ︹形势︺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山林

  幽映川泽回缭晋左思魏都赋西邻泽潞东接大名南卫

  辉而北洺磁兼冈⿱兆目 -- 脊而带沃土其地平广阔大

  挟上党抚襄国跖澶腋卫常为天下要相台

 ︹风俗︺魏都邺郡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

  习得京洛之风隋书地理志土狭人稀雅重儒术而耕

  凿甚勤

 ︹城池︺彰德府城周九里有竒门四池广十丈明洪武初筑 本朝康熙十六年修雍正七

  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重修 安阳县附郭临漳县城周四里有竒门

  四池广一丈外城周六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筑 本朝顺治五年汤阴县城周四里门

  六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十年筑崇祯中甃砖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修二十七年重修林县

  城周三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洪武七年筑 本朝乾隆十年修二十七年重修武安

  县城周三里有竒门五池广一丈外城周十三里明洪武十七年筑嘉晴二十三年修

  县城周四里门二池广三丈明洪武十八年筑嘉靖二十有一年甃砖内黄县城

  周五里门八池广五丈外城周九里亦有池明洪武初筑万历二十五年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年

  修雍正六年重修

 ︹学校︺彰德府学在府治西宋韩琦始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

  数二十名安阳县学在县治西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

  入学额数二十名临漳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十七年改建 本朝顺治八年修雍

  正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汤阴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大观元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林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七年

  建入学额数十二名武安县学在县治东南金天会中建明洪武五年重建 本朝顺治

  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涉县学在县北门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

  额数八名内黄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正末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锦书院在府城内 本乾隆五年演易书院在汤阴县署东南 本朝乾隆

  二十三年建紫金书院在武安县治东明万历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六万三百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三十六万七千七百九十三名口计二

  十八万五千四十户

 ︹田赋︺田地五万七千四百七顷三十二亩额征地丁正杂等银三十四万七千二百二十六两五钱

  五分有竒正兑改兑米一万三百五十二石五斗有竒麦五千九百五十八石八斗有竒豆一万七

  千八百八十一石六斗有竒耗米二千四百七十石二斗有奇耗麦一千三百九十二石五斗有奇

  耗豆四千三百八十六石五斗有竒

 ︹山川︺𫎇赉山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后魏孝文帝迁洛于此颁赉从臣故名

  山在安阳县西南五十里旧名白石谷产白石陶人取以为器山有八峯峯下有泉其西北为青

  凉焉鞍二山接林县界龙山在安阳县西四十里魏都赋虎洞龙山相为倚伏隋书地理志

  灵泉有龙山旧志一名善应山山东南有善应邨洹木伏流出焉又涉县北三十里亦有龙山

  嵯山在安阳县西后汉书袁绍传袁尚救邺曹操逆击破之尚还保蓝口杜佑通典安阳县有

  蓝嵯山蓝口盖蓝山之口也铜山在安阳县西北四十里旧产铜有冶久废又鲁山在县西

  北七十里高望山在县西北八十里韩陵山在安阳县东北十七里魏刘公干诗朝发白马

  暮宿韩陵后魏泰常八年帝畋于邺南韩陵山普泰二年高欢败𠇍朱兆于韩陵于此立定国寺旌

  功温子昇为碑文陈徐陵使北过韩陵读而爱其才丽手自录之既南归论北朝人物曰惟有韩陵

  片石耳隋书地理志安阳有韩陵山元和志在县东北十五里尝志俗名七里冈黒山

  阴县西南三十五里与濬县接界长沙沟水出焉又浅山在县西南侯赵川接林县界牟山

  在汤阴县西四十里汤河出此水经注所谓石尚山也又飞鳯山在县西五里五岩山

  阴县西四十里中有五谷故名北有仙人洞鹤山在汤阴县西四十五里羑水出此

  尖山在汤阴县西五十里孤峯特峙淇水经流其下汇为白龙潭万泉山在林县东

  南五十里山多泉山半有石门寺寺南一泉飞腾喷薄响振山谷孔尖山在林县南八十

  八里淇水经其后玉泉山在林县西南二十里有王泉谷故名有望仙朝霞迎霞三峯有

  溪曰甘露溪滴乳泉又泽阳谷在玉泉谷南七里谼峪在泽阳南八里有十二峯景物与天平埓又

  栖霞谷在谼峪南十里去县四十里将军山在林县西南三十里明统志昔齐侯伐晋赵胜

  率东阳之师追之驻兵于此紫圑山在林县西南五十里接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界山产

  紫团参亦名截谷参以生山谷口也隆虑山在林县西二十里亦名林虑山汉书地理志隆

  虑注应劭曰隆虑山在北避殇帝名故曰林虑也后汉更始二年光武遣更始将谢躬邀击尤来贼

  于隆虑山后改名林虑汉夏馥隋卢大翼皆避地于此水经注县北有隆虑山隋书地理志林虑有

  林虑谼仙人台元和志山多铁南接太行北连恒岳寰宇记山有三峯南弟一峯曰仙人楼第二峯

  曰玉女台北第三峯曰鲁般门黄华山在林县西二十里史记赵武灵王十九年北至无穷

  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注黄华盖西河侧之山名水经注黄水岀隆虑县神囷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

  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寰宇记隆虑山南第一峯下有黄华谷北岩山瀑

  布水下注成池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千仞下有小山孤耸谓之玉女台天平山在林县西

  二十六里宋柳开游天平山记山有大峯六小峯五其西又有二峯诸峯皆于茂林乔松间㧞出石

  壁数千尺𮞉环连接崭岩峭翠虽善工亦不能图画府志在黄华谷南二十里大头山

  县西北二十五里晋书庾衮传石勒攻林虑父老谋曰此有大头山可共保之衮乃相与登于大头

  山而田于其下水经注仓石水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堌也石磴西上五里馀崿路中断以

  木为偏桥而行自此而上犹须攀萝扪葛方至山顶府志大头山一名殿子山倚阳山

  县西北四十里东向平川西临深涧南扺鲁般门北至刘家梯周𢌞八十里四面石崖峻险山巅一

  峯突兀惟东偏有路可通人行其上平坦水泉七十馀处一名蚁夫砦袴山在林县北三十

  五里周回三十里又北五里为柏山砺山在林县北六十里产砺石矿山在林县东北三

  十五里有青铁矿又武安县西北二十五里亦有矿山粟山在武安县东南十二里相传昔

  白起扼廉颇于此命将士以布囊盛粟积至山巅赵军乃退土人因呼为粟山灵山在武安县

  东南二十五里洺河经其下赭山在武安县东南三十五里寰宇记武安县赭山在县东南

  十八里出赭土鼓山在武安县南三十里一名滏山魏书地形志临漳有鼓山后魏建义初𠇍

  朱荣自晋阳东出滏口讨葛荣于邺隋书地理志临水有鼓山滏山元和志滏阳县鼓山亦名滏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亦名滏口即太行第四陉也山岭高深实为险扼寰宇记山有石鼓

   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鼔相去十五府志鼓鸣则兵起有脱甲鸾驻二岭磁山

   安县西南三十里一作慈石山隋书地理志临水有慈石山元和志磁州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磁山

   出磁石因名阏与山在武安县西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奢拒秦军于阏与

   先据北山大破秦军于阏与下隋书地理志武安县有阏与山元和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四见

   山在武安县西二十里明统志又有王峯山在县西二十里岩石皓然望之如玉百尖山

   在武安县西四十里旧志又有虎头山在县西三十里又青龙山在其西三门山在武安县

   西北八十里寰宇记山有三足峻峙如门洺水出焉儒山在武安县东北八里府志元曹生居

   山中修儒行山后有曹公泉可溉田紫金山在武安县东北二十里亦名紫山唐天宝六年

   改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名朱衣鲋鳞色若金旧志山有泉名紫泉泉侧有王乔洞产

  九节菖蒲暨乌石韩王山在涉县东五里山麓有玉泉出焉东南入于漳相传韩信尝驻

  兵于崇山在涉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南七十里明统志金陞县为崇州故名亦

  名青头山熊耳山在涉县南十里有望海挂月石人超云朝阳诸峯有泉下注于漳又五里

  有神头山又县南十五里有玉几山风洞山在涉县西南十里旧名积布山又西十里为唐

  符山在涉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又有痩姑山在涉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妇山地脉相

  五马山在内黄县西宋史李全传宝庆元年义斌与元兵战于内黄县之五马山

  流沙岭在林县西南三十里明统志其岭多沙遇暴风飞走如流铁滓岭在武安县

  西十五里又滴翠岭在县西五十里石泉飞瀑四时不涸摩天岭在武安县西北接山西辽

  愁思冈在安阳县西南十五里唐书肃宗纪干元二年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愁思冈

  败之寰宇记愁思冈隋文帝改曰崇义冈府志在县南十五里俗亦曰望喜冈冈上有防城又名防

  野马冈在安阳县北三十三里北齐书神武纪水熙元年𠇍朱天光等同会邺众号二

  十万挟洹水而军神武于韩陵合战大败之高季式以七骑追奔度野马冈焦冈在武安县

  西六十里唐末李克修败邢州兵于此博望冈寰宇记内黄县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

  接汲县界宝泉岩在林县西北三十里府志宝泉岩在太行山半汉夏馥栖隐处定晋

  岩在武安县西北八十里高百馀仞下有涌碑池池畔有透影碑铁马岩在涉县西三十

  黄戋谷在临漳县西南十五里寰宇记邺县有黄戋谷鲁般门在林县西北二

  十五里水经注仓石水东北迳鲁般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天井

  关在武安县西八十里通山西要路削壁如井状后燕慕容垂灭西燕出滏口入天井关即此

  紫云洞在涉县东南四十里洞口仅容一人内宽广有泉极清冷新河白安阳县东北

  流经临漳县西南又东入直隶成安县界洹水枝流也水经注洹水枝津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

  河又东分为二水北水迳东明观下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下又迳魏武元武故苑西流注于漳南水

  又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又东迁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注白沟河旧志在临漳县

  西南四十里今混入漳河黄河故道有二一在临漳县界汉志云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

  是也其时河流己经变迁今不可考一在内黄县界自直隶开州流入东北入清丰县界水经注云

  河水自戚城迳繁阳县故城东又北迳阴安至昌乐是也考宋河渠志元丰八年梁邨上下涨水壅

  溃西决内黄北出阚邨元符二年河决内黄口东流遂绝旧志金初河道始南徙不经县界今有故

  渠在县东十里有南北古堤俗谓之黄滩儒教河在武安县北八里明统志儒教河源出太

  原山麓流至县西沙窝里伏流至县北儒教里复溢岀入洺河响水河在武安县东北四十

  五里源出直隶沙河县赵村土沟水注石崖淙闻数里流入洺河硝河在内黄县南自卫辉

  府滑县流经县南又绕县东北流入直隶大名县合卫水沟河在内黄县西自卫辉府滑县流

  入经县西北于孟家潭入卫河又界河在县南西通清河东南流入直隶开州界夏潦则溢而北流

  入于卫河卫水自卫辉府淇县流入经汤阴县东南五十里与濬县接界又自濬滑二县东北

  流经内黄县西北又东北入直隶大名县界其在内黄界者即古淇水一名清河亦名永济渠汉志

  内黄有清河水南出水经注淇水自顿邱枉人山东牵城西迳石柱冈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又

  东北迳并阳城西又北左合阳水又东北迳内黄故城南又东北迳戏阳城东又北迳高城亭东洹

  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入魏县界元和志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

  北去县二百步府志卫河在汤阴县东南五十里源发辉县苏门山历五陵塌河任固故城百馀里

  为小滩兑运从此逹京师堤口屡溃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筑漳水有二浊漳水自山西壶关

  县流入经林县北又东至涉县东南清漳水自山西黎城县流入经涉县南又东南与浊漳河合流

  谓之交漳口人东迳安阳县北又东过直隶磁州南又东经临漳县西北流入直隶成安县界 本

  乾隆二十六年漳水冲决临漳县动 帑修筑沙家庄土堤三百七十八文二十八年又于五学

  村至后村筑土堤五百八十馀丈自后屡有添筑以防水患史记河渠书西门豹引漳水漑邺以富

  魏之河内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水经注漳水自潞县东迳磻

  阳城北仓谷水入焉又东迳葛公亭北又东迳武安县东清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

  为交漳口也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又东污水注之又东迳武城南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右与

  枝水合自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又北迳祭陌西又对赵氏临漳宫又北滏水入焉又东迳梁期城

  南又迳平阳城北又东迳斥邱又清漳水自合轑水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漳水于此有渉之称又

  东至武安县南桼窖邑入于浊漳元和志邺县浊漳水在县北五里今天井堰即西门豹遗址涉县

  浊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寰宇记漳水在县东北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之紫陌河王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浊漳水出潞州长子县发鸠山东至相州邺县入清漳清漳出太原府乐平县少山

   东北流至德州长河县瀛州平舒县入于河周定王五年河徙而东故漳水不入河而自违于海

   洹水自山西潞安府长子县流入经林县东北又流经安阳县北又东流经内黄县西北入卫

   河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战国䇿苏㤗说赵肃侯令天下将相盟于洹水之上史记注应劭

   曰洹水在荡阴县界瓒曰在今安阳县北后汉书郡国志林虑洹水所岀苏秦合诸侯盟处水经注

   洹水出泫氏县洹山东过隆虑县北又东北出山东迳殷墟北又东枝津出焉又东北流迳邺城南

   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过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寰宇记源出林虑山东

   平地俗谓之安阳河府志在府北四里其源出上党之故垣氏县经林县洑而瀑于善应高平二山

   自府城西南绕而东下流入卫河淇水自卫辉府辉县流入东迳林县南又东迳汤阴县西

   南流入卫辉府淇县界水经注淇水自沮洳山历罗城北合女台水又东北迳淇阳川石城西北又

   东迳冯都垒南又东出山迳朝歌县北洺水有二北洺出武安县西北门道川东流迳县北

  南洺出县西白草坪东流迳县南又东北合流入直隶邯郸县界元和志武安县洺水西北去县八

  十三里寰宇记洺水亦名漳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下又有白鸿水在县西北八十五里明统志洺

  水源出山西辽州太行山至县西柏林里伏流至县南洺远里复岀汤水自汤阴县北东流至

  内黄县西南入卫河本名荡水亦曰汤水汉书地理志荡阴县荡水东至内黄泽水经注荡水出荡

  阴县西石尚山泉流迳其县故城南又东北至内黄县合羑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又迳内黄城南

  东注白沟寰宇记汤阴县汤水在县北源出县西牟山下府志荡水在汤阴县北二里唐贞观元年

  以水微温又改名汤水经注谓水出石尚山或其别名汤阴县志汤水东流与宜师沟合又东合洹

  水入卫河明万历初汤水屡决因改濬由大破青冢高城入卫岁久复淤 本朝顺治十四年复疏

  河道二十里乾隆三年重加挑濬羑水自汤阴县北流入安阳县又东流至内黄县西南入

  汤河 本朝乾隆三年疏濬汉书地理志荡阴西山羑水所岀东至内黄入荡水经注羑水出荡阴

   西北韩大牛泉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也水积成渊东至内黄与防水会又东历

   黄泽入荡水府志在汤阴县北八里今与荡水别流入卫又府志有西河在羑水南隋图经云即卜

   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也防水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二里水经注防水出西山马头㵎东

   迳防城北东南流注于菱水府志又有灵泉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东流十五里入防水污水

   在临漳县西史记项羽本纪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注徐广曰在邺县西汉书项籍传注师古曰

   污水在邺西南后汉书郡国志邺有污水水经注污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经污城北东注于漳水

   府志污水在临漳县西入漳其源出武安山今绝滏在临漳县西十五里自直隶磁州流

   入至县西入漳后汉书郡国志邺有滏水注魏都赋曰北临漳滏则冬夏异沼注云水经邺西北滏

   水𤍠故名滏口元和志滏水出县西北四十里滏山泉源奋涌若釡之扬汤故以滏口名之旧志滏

   有二源一出神麕山黒龙洞口一出武安鼓山南岩下合流经磁州南关绕城东南至临漳县十五

  里入漳水浙水在林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陵川县界东流经县西南俗称三阳河又东南八

  于淇旧志有三拥水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山西壶关县界东流至县淇阳城西北入淇女台

  水在林县西南水经注女台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南流注于淇水新开水在林县西

  五里源出天平山龙洞东流数里阻巨石伏入地下元至元五年知州事李汉卿始凿渠引水自西

  南直扺城濠民甚便之明宏治十七年又凿渠自西北引黄华山水入城濠与新开水合名曰广会

  泉今分为南北二池仓谷水在林县西北水经注仓谷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迳鲁般

  门西又北迳偏桥东又北合白水溪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黄水在林县西北五

  里亦名陵阳河俗名逆头河水经注黄水出神麕山黄华谷北崖悬水东南注壑直㵼岩下状若鸡

  翘故谓之鸡翘洪东流注谷口潜入地下东北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又东流与苇泉水合

  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魏书地形志林虑有陵阳河东流为洹旧志有史家河在县西北二十

  里源出倚阳山东南流与双泉水合又武平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武平寺后皆流入陵阳汀

  苇泉水在林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注苇泉水出林虑川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

  门东下流入苇泉又东流注黄水旧志双泉水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灵岩水东入苇泉俗名埋子

  繁水在内黄县东二十六里自直隶开州流人东北入清丰县界亦名浮水春秋襄公二

  十年盟于澶渊注憻渊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水经注河水左会浮水故渎上承大河于顿

  邱县而北岀东迳繁阳故城南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通

  典内黄县有繁河鸬鹚陂在临漳内黄二县界魏书地形志临漳有鸬鹚陂水经注洹水

  枝津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注白沟河元和志洹水县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

  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寰宇记有黄衣水自安阳县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入鸬鹚陂府

  志陂内有牛台又有毛象陂在临漳县东北二十里洹水涨则由鸬鹚陂北注于此集贤陂

   在内黄县东门外南建硝河北通卫河积雨水溢弥望无际黄泽在内黄县西北汉书沟洫

   志哀帝时贾让奏言内黄界中有泽方四十里环之有堤往十馀岁太守以赋民应劭曰在县西水

   经注内黄县右对黄泽元和志内黄县黄泽在县西北五里今堙废县志有孟家潭在县西北二十

   里其水无源夏潦则硝河汇于此溢入卫河或以为即故黄泽也长明沟在临漳县西水

   经注魏武引漳流自邺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又南迳止车门下北宫

   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漑东出石窦下注之湟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淮

   街里谓此渠也寰宇记邺县有长明沟宜师沟在汤阴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长沙沟也水

   经注长沙沟水导源黒山北在东流迳晋鄙故垒北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迳荡阴县南又东迳枉

   人山东北至内黄泽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寰宇记汤阴县长沙沟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宜师沟

   又有永通河源出柏夫山东流经县南又南入汤河虎涧在安阳县北三十里野马冈下魏都

  赋虎涧龙山是也府志俗曰彪涧涧有小泉名黄花水东南流七里入于洹又有清流涧在野马冈

  北东流入漳司马泊在汤阴县东三十里周十七里高平渠唐书地理志安阳西

  二十里有高平渠咸亨三年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漑田入广润陂旧志渠起县西高平村故名

  宋至和中韩琦判相州瀹渠入城又于城西北隅傍濠置二水硙明宏治后渐淤又有浊渠在县西

  南北流入高平渠岁久淤塞正德中重开今皆废通志在安阳县东南二十里天平渠

  阳临漳二县界魏书地形志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世号天早渠唐书地理志尧城北四十五里

  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漑田咸亨三年开府志渠在县西北二十里又有清河渠在安

  阳县北三十里北齐河清二年于野马冈南堰水为渠东流入邺今废又有浊渠在县西南二十里

  水冶渠广遂渠皆在县西四十里菊花渠在临漳县东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临漳南有

  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漑田屈曲经三十里咸亨四年令李仁绰开府志菊花渠在临漳县东南

  久废又有伯阳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自天平渠引漳水南入安阳县界亦曰安阳渠又金凤渠

  引天平渠下流漑田府志在临漳县西南自天平渠引漳水东注经金凤侧故名西门渠

  在临漳县西南今废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漑民田寰宇记一

  名安泽陂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遗碑存焉通利渠在武安县西一里许县西北界多山

  每遇霖雨则水啮城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奈永昂穿渠注水入洺河城西渠在涉县西

  一里金承安三年县尹李遹所开溉田千亩引入城中以资氏用久废明嘉靖末䟽濬汤池

  在安阳县城外晋太元八年慕容垂自邺至安阳之汤池天池在安阳县西四十五里龙山北

  水冶镇南又有海池在县东北四十里每秋平地涌水俗名海子元武池在临漳县西南

  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春公还邺作元武池以肄舟师魏都赋苑以元武注在邺西邺中记

  元武池在漳水之南水经注元武池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略无遗迹又有灵芝池在临漳县西

   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初三年穿灵芝池四年有鹈鹕鸟集此邺中记灵芝池在城西三里周灵芝县

   盖以此名今皆堙废蒲池在临漳县西故郭城外晋书慕容儁载记䜩群臣于蒲池大元八年

   慕容农自邺中出至蒲池奔列人今堙青岩池在汤阴县西府志青岩池在师家沟西石

   岩下周二里久旱不涸居民赖之羊儿池在林县东南四十五里世传池清则县有兵又

   黑墨池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名黒龙潭岁旱祷雨有应照碧池在林县治西南清澈可鉴

   又洗参池在县治西相传为王母洗药处圣水池在武安县西六十里池阔十五亩其地无

   井居氏千家仰给不匮陷马泉在安阳县西南二十三里邺都故事𠇍朱兆与高欢战兆

   败走经此泉焉陷故名三泉在安阳县天禧镇东北十五里冬夏常温村民千百人聚汲之

   不损停蓄不溢俗呼为圣水灰泉在汤阴县东南二十里王老泉在汤阴县西北

   五十里上有仙人桥入羑水龙泉有二一在汤阴县西南二十五里东北流一里入宜师沟

   一在林县西南谼峪山七泉在林县东南七泉杜地出泉有七窍又康王泉在县西南三十

   五里柳泉在县东北三十里白龟泉在武安县东北二十里上有庙每雩祭龟见则雨

   玉泉在涉县东一里韩王山麓又有暖泉在虎头山东一里许县志岁旱漳流常竭惟玉暖二

   泉合流注漳汇成巨浸东南境之田多资灌漑墨井在安阳县西井中有石如墨久湮左思魏

   都赋墨井盐池元滋素液龙井在汤阴县西三十里真人社晋孙登居此天旱里人祷龙洞得

   雨登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稼嗅之果腥秽时龙患大疽化为老人永登治治良己数日即大雨于巨

   石中裂开一井水色湛然龙以报登也










                           前总纂宦张 琴恭纂辑

                           提 调 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 对 官李孚忠恭  校

                           校 对 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彰德府

︹古迹︺永定故城在安阳县东四十里本内黄县地晋置长乐县属魏郡后魏因之水绖注

  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侧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是也北齐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

  二县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曰尧城属魏郡唐属相州县西至州四十里因所理尧城为名天祐中

  改曰永定梁开平中改曰长平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曰永和熙寕

  五年省为镇入安阳安阳故城在安阳县南本战国魏邑奏昭襄王五十年攻魏王龁从

  张唐拔寕新中更名安阳汉景帝二年封周昌孙左徒为安阳侯昭帝始元二年又以封上官禁表

  在荡阴晋始置安阳县东魏天平初并入邺县水经注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

  有洹水东流者也旧唐书地理志相州安阳故城在汤阴东后周移邺置县于安阳故城仍为邺县

  隋又改为安阳县州所治元和志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汤阴晋于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

  郡后魏并入汤阴隋闲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通鉴地理通释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即相州

  外城府志安阳凡四迁秦城在今府东南四十三里晋置县在今府西南隋开皇十年复徒于洹水

  南大业初移郡郭内即今治灵泉故城在安阳县西南复周置灵泉县属相州隋属魏

  郡唐武德元年灵泉县四年省相县故城在安阳县西书序河亶甲居相帝王世纪

  亶甲城在安阳县西北五里洹水南岸隋书地理志安阳开皇十年分置相县大业初废相入焉旧

  唐书地理志相州武德元年领相县五年仍省相县府志相县故城在府西十五里辅岩故

  城在安阳县西金史地理志林虑升为林州兴定三年以安阳县水冶村为辅岩县隶焉元史地

  理志至元四年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县志水冶镇在县西四十

  里即故县邯会故城在安阳县西北本魏伯阳城史记赵惠文王十六年乐毅将赵师攻

  魏伯阳汉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仁为邯会侯国属魏郡后汉省水经注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

  上彔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漳水故曰邯会也

  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括地志伯阳故城一名邯会城

  在相州邺城县西五十五里魏郡故城在安阳县东北春秋晋献公始封毕万于此为

  魏国秦置郡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汉书地理志魏郡

  高帝置属冀州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旧唐书地理志安阳汉魏郡城在县西北七里寰

  宇记安阳县魏郡城即汉以来为郡之所故城在今县东北邺县故城在临漳县西本

  齐桓公所筑管子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侯徐之才圣贤城冢记翟灭邢齐桓公筑邺城以卫诸侯

  邺由此始战国赵悼襄王六年魏与赵邺秦始皇十一年王翦等攻邺取八城后汉初平二年袁绍

  为冀州牧镇邺建安元年以绍为太尉封邺侯后又以封曹操魏黄初二年置邺都为五都之一晋

  为魏郡治建兴二年避怀帝讳改邺为临漳为石虎所䧟成康元年虎迁都于此升平元年慕容儁

  亦都之苻坚灭燕仍为冀州治太元十年慕容垂取之后魏皇始三年拓䟦仪入邺置行台㝷置相

  太和十七年将迁洛都因巡省至邺筑宫于邺西天平元年高欢迁魏主都邺兴和元年令高隆

  之领营构大将军发畿内民夫增筑南城周围二十五里元象二年复城邺后周建德六年灭齐置

  六府于邺城宣政初移六府于洛阳以相州为总管府大象二年韦孝宽破尉遅迥于邺城相州平

  移相州于安阳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改旧邺县为灵芝县隋开皇十

  年复故炀帝初于邺故都大慈寺置县唐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寰宇记相州邺县后汉冀州

  刺史尝寄理于此晋改邺为临漳历东魏北齐皆都此与地广记相州临漳县本汉邺县曹操以为

  邺都作三台名胜志邺城宋废为镇去临漳县西二十里府志魏故邺邑即今邺镇邺都北城在镇

  东北邺都南域在镇东南临漳故城在临漳县西南晋愍帝时尝改邺为临漳东魏天平

  初分邺内黄斥邱肥乡四县地置元和志相州临漳县西南至州六十里县志故城在今县西南十

  八里旧县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水患因移理王店即今治魏德故城在汤阴县南三

  十里水经注长沙沟水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亦名魏将城东魏天平二年置魏德县属

  林虑郡北齐废括地志魏德故域一名晋鄙城在魏县西北五十里荡阴故城在汤阴县

  西南战国时魏邑史记鲁仲连传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止于荡阴不进汉置荡阴县晋魏帝

  永安初讨成都王颕颖犯驾于荡阴永和五年虎子遵自河内举兵趋邺军于荡阴魏书地形志

  荡阴有荡城元和志县北至州四十里隋开皇六年重置汤阴县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旧唐志

  汤阴汉荡阴县也并入安阳武德四年分安阳置荡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

  阴府志唐初汤源县在今汤阴县西南三十里贞观初还治古汤阴城即今治 按颜师古注荡音

  汤新唐志以为贞观省荡源入汤阴而旧唐志元和志皆云改荡源为汤阴未知孰是隆虑

   故城今林县治战国时韩临虑邑荀子秦地东在韩者乃有临虑汉置临虑县高帝六年封功

   臣周灶为隆虑侯汉书地理志隆虑注应劭曰避殇帝名改曰林虑水经注县北有隆虑山县因山

   以取名元和志相州林虑县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寰宇记林虑县城东魏天平元年临淇

   故城在林县东南东魏天平初分朝歌林虑共三县置属林虑郡㝷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

   魏郡隋末废府志临淇县在林县南七十里淇阳故城在林县南水经注淇水又东迳

   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隋开皇𥘉分林虑置淇阳县大业初仍省入府志淇阳城在林县南七十

   二里俗呼郎子城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战国赵邑史记赵悼襄王封李牧为武安

   君秦昭王三十六年秦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汉置武安县高欢起义时林虑郡守赫

   连子悦请以武安临水二县东属魏郡隋大业初群盗张金称陷武安括地志武安故城在武安县

   西南七里旧志有东故城在县西南又有西故城在县西阳邑故城在武安县西隋开皇

  十年分武安置阳邑县大业初仍省入焉旧志阳邑故城在武安县西六十里今为阳邑镇

  县故城在涉县西北本汉沙县后汉末始改曰涉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涉长梁岐以城降后

  魏省入刈陵魏书地形志刈陵有涉城隋复置元和志潞州有涉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旧县

  属魏郡因涉河水为名隋于故涉城重置旧志唐贞观十三年迁今治故城在西北二里内黄

  故城在内黄县西北战国魏黄邑史记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注正义曰黄城在魏州汉

  书志应劭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云后汉书建武二年幸内黄又铫期传时檀乡五楼贼入繁阳内

  初平三年曹操击黒山贼于内黄东魏天平初并入临漳隋开皇六年后置章怀太子曰内黄故

  城在今县西北元和志相州内黄县西北至州八十里寰宇记隋于故城东南十九里重置文德初

  朱全忠引兵至内黄败魏州兵即今县也县志旧县城在县西二十里繁阳故城

  黄县东北战国时魏邑史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汉置县属魏郡应劭云在繁

  水之北故名后汉因之晋属顿邱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并入顿邱太和十九年复置天平二年

  属魏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废入内黄唐武德四年又置属黎州贞观元年又省括

  地志云繁阳故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北二十七里防陵城在安阳县南史记廉颇传廉颇

  攻魏之防陵安阳㧞之注正义曰防陵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因防水为名水经注防水东迳

  防城北府志在县南愁思冈上又有顷城在县北虎涧南五里相传为卫顷公所筑高陵城

  在临漳县东水经注洹水东北巡高陵城南府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县志高陵城在临漳县东南三

  里俗呼讹为冈陵城神武城在临漳县西南十五里东魏与和中高欢所筑其后高洋改名

  周平齐改为日光寺平阳城在临漳县西史记秦始皇纪桓𬺈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江

  正义曰括地志云平阳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一十五里又靳歙传从攻下邯郸别下平阳注徐广

  曰邺有平阳城水经注漳水迳平阳城北寰字记临漳县有平阳故城污城在临漳县西后

   汉书郡国志邺有污城水经注污水东南流迳污城北府志污阳城在临漳县西南十五里城临污

   水故雍城在临漳县西邺镇东北四里相传高欢克刘诞于邺作此城以旌功又定夸城

   在邺镇东南周武帝平齐时所筑西又有仓忙城邶城在汤阴县东南周初所分之国史记

   周武王初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注邶以封纣子武庚郑康成诗笺周初自纣朝歌而北为邶国

   旧志今曰邶城镇在县东三十里相近又有爵城相传武王封爵功臣于此又有雀城在县东北开

   信社魂城在县东北隆化社羑里城在汤阴县北九里亦名牖里史记纣囚西伯羑里汉

   书地埋志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水经注羑水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城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

   周曰固圄皆圜土也魏书地形志邺有牖里牖羑声相近古字通用也括地志在汤阴县北九里

   石城在林县西南八十五里史记赵惠文王十八年秦㧞我石城注正义曰括地志云石城在

   相州林虑县西南九十里卜经汪淇水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磻阳城在林县西

   北八十里水经注漳水迳磷阳城北九域志林虑县有磻阳务县志宋端栱元年于此减置采造务

   采林虑北山材木又有双泉务在县南五十里淇水之北采南山材木金废葛公城

   县北七十里古名葛公亭水经注漳水迳葛公亭北县志葛公城在县北七十里利城

   县东北二十五里唐初置铁冶于此宋至和二年韩琦奏罢之又有营城在县北三十二里武城在

   县北七十里毛城在武安县西汉廷安九年曹操攻邺袁尚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府志毛

   城即毛岭在涉县西四十五里赵简子城在涉县东北二十里故殷城在内黄县

   南亦名亶甲城史记殷本纪河亶甲居相注正义曰括地志云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

   即河亶甲所筑都之故名殷城也通鉴地理通释安阳县亶甲城在洹水南岸又有河亶甲故都在

   临漳县西南五十里又有亳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今为亳城集城东有殷中宗陵羛阳城

   在内黄县南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三年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郡国志内黄有羛阳聚水轻注

  淇水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寰宇记永定县羛阳

  聚故城在今县东 按水经注并阳即羛阳羛并字相似并辟音相近故传讹耳其地在内黄南其

  戏阳则在内黄北唐章怀太子以羛阳为即𭟼阳误戏阳城在内黄县北左传昭公九年晋

  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於戏阳注魏郡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水经注白沟迳戏阳城东世谓之义阳郭

  柯城在内黄县东北春秋襄公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注魏郡内黄东北有柯城

  宫在临漳县西南邺南城内即东魏宫也城周六里其正殿曰太极殿魏宫在临漳县西邺

  北城中水经注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其外朝正殿曰文昌殿九华宫在临漳县西故邺城

  东北隅石虎所建以三三为位故谓之九华梁沈约诗照耀三雀台徘徊九华宫是也旧志九华正

  殿曰显阳殿又有道遥楼抜云楼玳瑁楼又明光宫亦虎所建晋永和七年刘显攻冉闵于邺军于

  明光宫又赤桥宫在今县东南七里石虎自邺徙都襄国相去二百馀里每舍辄立一行宫并在今

  安阳临漳汤阴诸县境高欢避暑宫在林县西北黄华山插天峯下相传高欢筑以

  避暑其址犹存又武安县有高欢避暑宫在县南鼓山之麓太武殿晋书石季龙载记咸

  康二年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建无初李龙飨群臣于太武殿前有

  白雁百馀集于马道南水经注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以

  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寰宇记石虎于卫武故台立太武

  殿⿱宀匆户宛转昼作云气又作金龙吐酒于殿前金樽可容五十斛供正会元武苑在临漳县

  西魏武所筑左思魏都赋苑以元武注在邺西水经注洹水枝津迳魏武元武故苑寰宇记邺县元

  武苑新河水所绖亦魏武帝新筑有钓台曲池焉东明观在临漳县西石虎建晋升平三

  年慕容儁发虎墓购其尸得之东明观下水经注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

  又晋建元初石虎大阅于宣武观永和五年石闵以兵守其主鉴于御龙观皆在邺城又有戏马观

   凌霄观如意观皆石虎所筑清都观在临漳县西邺中记清都观在阊阖门上其观两相

   屈曲为阁数十间连阙而上观下有三门门扇以金铜为浮沤钉悬铎振响天子讲武观兵及大赦

   登观临轩其上坐容千人下亦数百门外御路直南及东西两旁有大槐柳十步一株清阴合其上

   绿水流其下殷𭏟在安阳县北竹书纪年𥂟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史记项羽本纪章邯

   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注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墟故殷都也瓒曰洹水

   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此殷墟非朝歌也水经注洹水迳殷墟北括地志安阳城

   西有城名殷墟即所谓北冢南去朝歌百四十六里 按通鉴地理通释引春秋桓公十二年公会

   宋公于虚据杜注虚宋地疑当在今归德非此殷墟也殷墟乃盘庚所都御览寰宇作纣都考纣都

   在今卫辉与此相距百里盖亦属都畿之内也紫陌在临漳县西本名祭陌水经注漳水迳祭

   陌西战国时俗巫为河伯取妇𥙊于此陌西门豹为邺令投巫于河中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

   田融以为紫陌也石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子桥于水上后魏永安末高欢克邺城岀顿紫陌齐天

   保七年南巡百官辞于紫陌后周建德六年齐师至紫陌桥通鉴地理通释紫陌在邺西

   村在内黄县北今名翕村汉书功臣表翕侯邯郸孝景中三年封翕侯赵信孝武元光四年封史

   记索隐翕汉表在内黄浣衣里在汤阴县西南寰宇记汤阴县浣衣里晋侍中嵇绍葬所

   按邺中记惠帝师败荡阴千官皆走独绍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平左右欲

   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诏葬县南因名此里为浣衣里府志浣衣村在汤阴县西南七里

   曹洪故宅在府城内寰宇记安阳县曹洪宅隋图经云曹洪宅南有景穆寺西有石实桥

   魏徴故宅在府城内寰宇记安阳县魏微宅征钜鹿人有宅存后为唐睿宗潜龙之地

   斛律光宅在临漳县西今为南北斛律二村韩琦故宅在府城东南隅宅有

   清风楼御书亭休逸台有昼锦堂欧阳修为记醉白堂苏轼为记又有康乐园忘机堂堂前有狎鸥

  观鱼二亭又有抱螺台形如水螺盘曲而上孙登石室在安阳县西曰十八里仙人间

  南深广可一丈西园在临漳县西魏武所作曹植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灵芝园

  魏武受封于邺东置芳林围西置灵芝园黄初二年甘露降于园中华林园在临漳县西魏

  武筑芳林园后避齐王讳改曰华林晋书石李龙运土筑华林苑长墙于邺北广袤数十里起三观

  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凿北城引水于华林太元九年慕容垂围邺饮于华林园东魏武定

  三年高欢来朝魏主宴之于华林园邺中记齐武成増饰华林园若神仙所居遂改仙都𫟍苑中封

  土为五岳五岳之门引水分流四渎曰四海汇为大池曰大海寰宇记邺县华林苑石李龙筑苑垣

  周旋数十里高齐时名游豫园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飞云殿御宿堂五𢌞路蘼芜岛杜若洲贫

  人村皆在华林苑中逍遥楼在临漳县西石虎建邺中记九华宫北有逍遥楼南临宫宇虎

  每猎𫉬珍禽奇兽归大宴邺城楼上酒酣北望漳水极目游戏谓群臣曰直逍遥之竒观也逍遥楼

  北有披云楼南连殿阙北瞩城池绣栏凌云彤彩接雾齐午楼在临漳县西亦名齐斗楼

  水经注北城上有齐午楼超岀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

  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叠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

  远望苕亭巍若仙居紫金楼在武安县北城上元建双桂堂在汤阴县治东元许

  熙载故居子有壬有孚相继登进士因建会盟亭在安阳县北洹水上楚项羽与章邯盟此

  后人作亭其处安阳亭在临漳县界晋书石季龙载记石遵至安阳亭张豺惧而出迎遵命

  拥翠亭在林县隆虑山一峯之半宋建五松亭在林县治西南元李弼建

  山亭在林县西元道士高道崇建王沂为记亭中望西山历历在目飞仙台在府治东

  高十丈宋杜纯筑公暇与官僚登眺望之若飞仙时人因以名之人有红芳亭亦纯建又府治内有

  思古台宋太守冯元建凉马台在安阳县北寰宇记安阳县有凉马台石虎所造以凉马

  府志在县北十二里又有髑髅台在县西南二十八里相传高欢败𠇍朱荣所筑今俗讹为独乐台

  三台在临漳县西南邺城内西北隅三国志魏建安十五年作铜在台十八年作金虎台

  其后又有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其上复道楼阁相通中夫悬绝晋咸康初石虎徙邺名铜雀台曰

  鹳雀台升平元年慕容儁都邺复作铜雀台北齐天保七年修广三台宫殿三年乃成更名铜雀曰

  金鳯金虎曰灵应永井曰崇光河清二年诏以二台宫为大兴圣寺后周建徳六年周主入邺诏毁

  三台宫殿惟土年存焉李善曰铜雀园西有三台中为铜雀台高十丈亦曰中台南为金虎台高八

  丈亦曰南台北为冰井台高八丈亦曰北台上有冰室台有数井藏冰及石墨又有粟窖及盐窖云

  斗鸡台在临漳县西南漳水东五里曹植诗斗鸡东郊道邺中记广门南有元武池次东北

  五里有斗鸡台石虎作阅马台在临漳县西水经注漳水迳阅为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

  上石虎每讲武其下升观望之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为军骑出入之节通志一名戏马台又有看

  台在邺城东南十五里又名榼台灵风台在临漳县西石虎起灵风台九殿于显阳殿后

  置女官十有八等教宫人星占及马步射置女太史于灵台仰观灾祥以察外太史之虚实

  观台在临漳县西东魏兴和元年筑相近又有青牛台演易台在汤阴县北菱里城

  即文王演易处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河南经此有   御制演易台谒

  周文王祠诗勒石石圣台在武安县南金泰和中鳯凰见此

 ︹关隘︺固镇关在武安县西五十里即古固镇据太行之险道出泽潞辽沁诸州明设巡司今

  博望关在内黄县东南博望冈上接卫辉府汲县界宜沟镇巡司

  阴县南二十五里有城明崇祯八年本朝雍正十二年置巡司以驿丞兼理 天 禧镇

  在安阳县西南四十里宋天禧中徙林虑北齐镇于此因名九域志安阳县有天禧镇丰乐

  镇在安阳县西四十里接直隶磁州界 本朝干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河南经此

  有   御制囘丰乐镇诗勒石隆镇在临漳县东南五十里接内黄县界南临御河旧名

  御河镇明嘉靖中改置总兑河南粮储之所于此邺镇在临漳县西南四十里即故邺县西

  属安鹤壁镇在汤阴县西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汤阴县有鹤壁镇又五陵镇在县西

  南五十里索堡镇在涉县西北又井店镇在县东北二十里高堤镇在内黄县西四

  十里卫河滨河南粮运皆经于此为津途要隘又泊口镇在县北五十里接直隶元城县界明置河

  泊所今废尾尖寨在安阳域东地当要卫径路险隘明建文三年遣兵扼尾尖寨以塞燕师

  饷道即此马武砦在汤阴县南元史史天泽传天泽攻武仙取蚁尖马武等砦而相卫降

  蚁尖砦在林县西北四十里倚阳山巅金末置砦于此元光二年林州仪尖寨众乱张开抚

  定之又鸡冠砦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元至正中乡人避兵处黄泽砦在武安县西北一百

  二十里接山西辽州界山势盘典亦名十八盘宋史地理志武安有固镇永安黄泽海回四砦元时

  立黄泽关割属辽州李靖堡在内黄县西南三十里又单雄信营在县北二十馀里相传单

  雄信常驻兵于此新口在武安县西唐会昌三年讨刘稹于泽潞自辽州开新路达磁州武

  安谓之新口光化五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使张文恭引魏博兵入自新口是也吾儿峪口

  在涉县西南二十馀里元至正中察罕特穆尔屯上党塞吾儿峪明洪武中置巡司于县北三十里

  偏店关嘉靖十九年移此有守备驻札察罕特穆尔旧作察罕帖木儿今改正 毛 岭口

  在涉县西北接山西黎城县界有边墙邺城驿在安阳县西南临漳驿在县

  宜沟驿在汤阴县南二十五里有驿丞又置宜沟递运所武安驿在县

  县驿在县榆林店在临漳县西南四十里五代史晋纪开运二年马全节及辽兵

  战于榆林又皇甫遇传遇等觇贼渡漳河至榆林店布阵力战救者至乃得还临清栈

  县西南八十五里又西南至陵川县八十七里史魏社在林县南五十里至正七年置巡

  司明洪武十一年废红矾场在汤阴县西南山中周二里产红矾充贡相近又有甆窑场今

  

 ︹津梁︺永和桥在安阳县东永和镇安阳桥在安阳县北四里安阳河上亦名洹桥石

  开运二年辽兵犯相州晋步卒五百人守安阳桥元至元间伐石改建东徙里许更名鲸背桥许

  有壬有记建隆桥在安阳县北四十里跨漳水长桥在临漳县东漳河上唐书建中

  二年马燧等讨田悦军于漳滨悦遣王光进筑月城以守长桥燧于下流以铁鏁维车数百辆绝河

  载土囊遏水而后渡纵兵击悦悦败走王光进以长桥降紫陌桥在临漳县西二里

  桥在临漳县西故邺城东北晋书姚弋仲载记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泥桥伏道

  桥在汤阴县东十五里优昙桥在汤阴县东二十里高暵桥在汤阴县东二十五

  里宜师沟入汤水处永通桥在汤阴县南跨宜沟河广济桥在汤阴县北汤水上

  天生桥在林县东跨洹河断金桥 忘归桥俱在林县西南跨天平山

  升龙桥在林县西南𡶵峪山下白龙桥在武安县北门外明永乐间建

  济桥在武安县北五十里郭口桥在涉县东北六十里集贤桥在内黄县东门

  外又广惠桥在县南门外皆通硝河

 ︹堤堰︺鲧堤在府城东寰宇记安阳县稣堤稣所筑以捍孟门水今谓之三刃城旧志在永和镇

  景公堤在临漳县南二里许明宏治间知县景芳筑以䕶城延亘四十五里万历二十

  五年漳水逼城知县袁应泰增筑又矜本堤在县西南务本村漳城堤在县西南十五里秦王

  堤在林县西十里约长五十里以御西山之水高堤在内黄县西北卫河南岸西南起高

  堤镇东北接泊口镇长百里以防卫河泛涨又有古金堤在县东一里东北接卫河石窦堰

  在临漳县西亦名石窦桥左思魏都赋石杠飞梁出控漳渠注魏武于邺西十里引漳水为渠东入

  邺城经宫中分南北二沟夹道东行岀城所谓石窦也晋永和六年冉闵之乱后赵将张贺据石渎

  即石窦也水经注长明沟水东出石窦下注之湟水魏书地形志邺有石窦堰天井堰

  漳县西水经注魏武揭漳水𮞉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SKchar

  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寰宇记紫陌桥之下有天井堰

 ︹陵墓︺︹殷︺中宗陵在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一丈五六尺宋开宝间树碑梁周翰撰文

  河亶甲陵在汤阴县北五里府志府城西北开元寺后有河亶甲冢在洹水南未知孰是

  ︹三国︺︹魏︺武帝西陵在临漳县西三十里文帝陵在临漳县西南十里彭城

  甄后陵在临漳县西寰宇记邺有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后陵也旧志甄后陵在县以

  南灵芝村︹南北朝︺︹齐︺神武陵在临漳县南鼓山通鉴高欢卒高澄虚葬欢于漳水

  之西而潜凿鼓山石窟佛寺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古丹朱墓在安阳县东元和志

   尧城县丹朱墓在县东一里︹周︺扁鹊墓在汤阴县东南楚宋义墓在内黄县

   北楚王镇︹汉︺张耳墓在安阳县东二十里周一百二十步土人曰常山陵栾巴墓

   在安阳县永和镇东有庙袁绍墓元和志在临漳县西北十六里周灶墓在林县南

   五十杜乔墓在林县北二十五里︹𣈆︺佛图澄墓在临漳县西𣈆书佛图澄

   传澄自起茔墓于邺西紫陌水经注赵建武十一年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葬

   马即此地也嵇绍墓在汤阴县西南寰宇记汤阴县浣衣里𣈆侍中嵇绍葬所︹后周︺

   尉迟迥墓在临漳县界︹唐︺李君羡墓在武安县北得义里︹宋︺韩国

   华墓在安阳县西水冶镇韩琦墓在安阳县西子忠彦等祔元一统志在旧辅岩城

   周同墓在汤阴县东二十里又岳飞祖茔亦在此陈荐墓在武安县东韩令

   坤墓在武安县北︹金︺胡砺墓在武安县西︹元︺许熙载墓在府城武

  安村子有壬祔焉杜瑛墓在安阳县西王裕村︹明︺郭朴墓在府城北韩陵山东

  崔铣墓在安阳县城西佛母冡在临漳县西寰宇记邺县黄戋谷中有冡俗谓

  佛母仙母冡在林县西北寰宇记林虑县黄花谷内有仙母冡颜修内传云仙母即仙

  人王津母也墓前有树九株存

 ︹祠庙︺西门豹祠在临漳县西十五里明宏治中以史起祔食题曰邺二大夫祠水经注漳

  水经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岳武穆

  祠在汤阴县治西南府志旧在南关外明景泰初移此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

  巡幸河南经此有御制岳武穆祠诗勒石 王 母祠在林县西北寰宇记在县西仙

  人王津母之旧志墓在黄花谷蘧公祠在内黄县城内祀蘧伯玉商王庙在府治东

  南祀殷河亶甲韩忠献公庙在府治东南画锦坊祀宋韩琦尉迟迥庙

  冶西北有颜真卿碑蔡有邻书在祠前石刻存尧庙在安阳县东四十里承安二年建名胜

  志尧庙有古碑刻金赵秉文作祠记蔺相如庙在安阳县西五十里名胜志相如之家庙

  也子孙散处其旁岁时祀之魏考文庙在安阳县大孟村帝南征时驻跸于此后人立

  庙祀嵇绍庙在临漳县西南七里宋韩琦制碑张骞庙在汤阴县东三十里

  扁鹊庙在汤阴县东南十五里周文王庙在汤阴县北十里明统志庙后方城

  即羑汤庙有二一在林县南元大德间建一在内黄县西北金泰和四年达明嘉靖六年

  移于楚王镇郭巨庙在林县南关元大德间建白起庙在武安县城内李卫

  公庙有二一在武安县徘徊镇俗称灵显王祠一在涉县马铺村俱祀唐李靖比干庙

  在涉县北十五里 按旧统志有比干墓注引魏志武帝纪云车驾幸邺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树

  碑而刊之然考比干墓在今卫辉府魏志言幸邺而经过比干墓非谓墓即在邺也删去而附注于

  娲皇庙在涉县北二十里栾巴庙在内黄县西楚王庙在内黄县

  西北三十里楚王镇祀项羽

 ︹寺观︺灵泉寺在安阳县西南唐景龙中建乾明寺在安阳县西南五代周显德中

  考亲寺在安阳县西宋大中祥符初建定国寺在安阳县东北韩陵山东魏高

  欢所建有温子昇旌功碑清行寺在临漳县仁夀里唐贞观中建天乐寺在临漳县

  西寰宇记邺县天乐寺石虎因佛图澄造内有文石香炉即澄所执供养者兴隆寺

  一在汤阴县东宋皇祐中建一在武安县西魏武定四年柏林寺在汤阴县南南阳村

  隋开皇元年建西明寺在汤阴县西南北武平二年法隆寺在汤阴县西唐

  贞观二十四年建崇善寺在林县曲阳社俗名上庄寺唐永昌中建妙觉寺

  安县治东宋元祐中建门外浮图十三级常乐寺在武安县南鼓山即高齐石窟寺天统中

  改名智力寺宋嘉祐中又改今名金胡砺有碑记禅果寺在武安县西北东魏高欢所建

  后唐天成元年重修洪福寺在涉县北唐开元中建奉圣寺在涉县北青龙山宋

  大中祥符初建太虚观在安阳县西北元至顺初建葆光观在汤阴县西鹤壁社

  明统志葆光𮗚在汤阴县西二十里唐天实中建金大定间重条盖晋孙登学道之所有啸台又炼

  丹井白云洞存马栖霞观在林县西栖霞谷周末仙人卢子綦隐居之所洞阳观

  在涉县东南三十里元延祐三年玉虚观在涉县西五里淳熙元年太清观

  在涉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建明教禅院白林县西天平山碧霄峯下晋大福中建今改

  名天平寺延夀宫在林县西天平山元至大初建

 ︹名宦︺︹汉︺京房顿邱人元帝时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请愿无属刺史得除用他

  郡人自第吏千石以下岁竟乘传奏事天子许焉铫期郏人光武时为魏郡太守更始将卓

   京谋欲反邺城期发兵击破之进击繁阳内黄郡界清平大吏李熊邺中之豪其弟陆谋欲反城迎

   檀乡期召问熊熊首服愿就死使吏送熊出城熊行求得陆将诣邺城西门陆愧感自杀以谢期期

   以礼葬之而还熊故职郡中服其威信张酺细阳人和帝初迁魏郡太守郡人郑据时为司

   隶校尉奏免执金吾窦景景后复位遣掾夏猛私谢酺曰郑据小人为所侵𡨚闻其儿为吏放纵狼

   籍取是曹子一人足以警百酺大怒即收猛系狱檄言执金吾府疑猛矫称卿意以报私仇会有赎

   罪令猛乃得出葛龚寕陵人永初中拜荡阴令居县有政绩黄香安陆人延光元年迁

   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岁收谷数千斛香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时被水年饥乃分俸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榖助官禀贷荒民𫉬全

   熙𣗥阳人顺帝时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与人歌之曰我有枳𣗥

   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𣯛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美矣

   岑君于戏休兹陈球淮浦人阳嘉中迁繁阳令时魏郡太守讽县求纳货贿球不与太守怒而

   挝督邮欲令逐球督邮不肯曰魏郡十五城独繁阳有异政今受命遂之将致议于天下矣太守乃

   高彪无锡人灵帝时迁内黄令到官有德政上书荐县人申屠蟠等︹三国︺︹魏︺杨

   沛万年人魏武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沛为邺令未到邺豪右曹洪刘勲等畏

   沛各遣家驰骑告子弟便各自检敕沛为令数年以公能转为䕶羌校尉王修营陵人魏武时

   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陈矫东阳人魏武时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

   至累年不决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

   览罪状一时谕决贾逵襄陵人文帝即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

   馀迁魏郡太守魏郡官属闻逵当为郡举府皆诣县门外逵出门悉当门谒逵于车下逵抵掌曰诣

   治所何宜如是徐宣海西人文帝初为魏郡太守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

   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间曰所谓社稷之臣也郑浑开封人文

   帝时转魏郡太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䄖皆成藩五果丰实民得材

   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𣈆︺唐彬邹人太始初出补邺令道德齐礼期月化

   乔智明鲜卑前部人惠帝时为隆虑令县人爱之号为神君部人张兑为父报仇母老

   单身有妻无子智明愍之停其狱岁馀令兑将妻入狱于狱产一男会赦得免其仁感如是︹南

   北朝︺︹魏︺游肇广平任人高祖时岀为北府长史兼魏郡太守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

   二王甚有声迹张蒲修武人大武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以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

   善黜恶教化大行卒于官吏民痛惜之李䜣范阳人文成时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

   之上疏请州郡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就而受业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书奏从之政为诸州之

   陆馥代人兴安初为相州刺史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宿老重望以友礼待之得十

   人号曰十善又简诸县强门百馀人为耳目发奸摘伏事无不验李平顿邱人宣武时司徒

   长史行相州事劝课农桑修饰太学简试通儒以充博士图古圣贤像于讲堂亲为立赞︹北齐︺

   赫连子悦勃勃之后除林虑守世宗往晋阳路由是郡因问所不便子悦答云临水武安

   二县去郡遥远山岭重叠车步艰难若改属魏郡则地平路近世宗𥬇曰卿徒知便民不觉损干子

   悦答曰所言因民疾苦不敢以私润员公心世宗云卿能如此甚善甚善仍敕依事施行︹隋︺梁

   彦光乌氏人高祖时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奏课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如部岐州法邺都

   杂俗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馀拜赵州刺史彦光请复为相州上

   从之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𥬇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合境大骇招致山东大儒

   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及大比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

   皆克厉风俗大改吏人感悦略无争讼矾叔略陈留人高祖时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

  一帝降玺书褒美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郷公上下正矾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

  与立碑颂其德政长孙平洛阳人高祖时邺都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

  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薛胄汾阴人开皇中检校相州事甚有能名︹唐︺吕

  珉武德二年窦建德连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死之房晃武德五年刘黒闼陷相州刺史

  房晃死之许圉师安陆人高宗时迁相州刺史专以宽治州人刻石颂美部有受赇者圉师

  不忍按但赐清白箴其人自愧后修饰更为廉士李景咸亨三年为相州刺史开高平金鳯

  万金诸渠引洹水溉田民𫉬其利李仁绰成亨四年为临漳令开菊花利物二渠引天平

  渠水以溉田民甚德之裴怀古夀春人武后时徒相州刺史吏民怀爱宋璟

  人中宗时历相州刺史政清毅吏下无敢犯者张嘉祐猗氏人开元未为相州刺史旧刺史

  多死官众疑畏嘉祐以周总管尉迟迥死国难忠臣也立祠房解祓众心后吴竞为刺史又加神冕

   服遂无患王焘郿人天宝中历邺郡太守治闻于时田廷玠卢龙人与承嗣为从昆弟

   大历中徙相州刺虫承嗣盗磁相廷玠无所回染︹宋︺钱文敏新安人太祖时历相州录

   事参军先是府帅多以笔牍私取官库钱韩重赟领节制颇仍其弊文敏不从重赟假他事廷责之

   文敏不为屈太宗嘉其有守索湘盐山人太宗时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

   桥入攻磁相州白昼抄劫邻郡发兵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掩击尽擒之

   韩亿雍邱人真宗时知相州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崔立

   人真宗时历知相州识韩琦于布衣人服其鉴王猎长垣人仁宗时徒林虑令县依山俗以蒐

   田为生不知学猎立学宫择秀民诲之汉杜乔墓在境中往奠谒建祠其旁居官无丝发⿰扌⿳丆⺝⿱冖友-- 扰吏民爱

   信共目为清长官高化正定人仁宗时知相州部有大狱已具皆当论死化疑之遣移讯果

   出无罪者三人李复圭丰人仁宗时徙知相州自太宗时聚夏人降者五指挥号听子马子

   弟相承百年无他役复圭斥不如格者选能骑射士𥙷之赵不试太宗六世孙建炎元年

   相州金兵大入州久被围军民无固志不试谓之曰今城中食乏外援不至不试宗子也义不降计

   将安出众不应不试知事不可为遂登城与金兵约勿杀许之既启门乃纳其家井中然后以身赴

   井命提辖官实以土州人皆免于死︹金︺田灏兴中人太祖时迁彰徳军节度使是时新定力

   役灏蠲籍之半而上之故相之繇赋比他州独轻梁肃奉圣州人世宗时为彰德军节度使

   召拜𠫵知政事上谓侍臣曰梁肃以治入异等遂至大任廉吏亦可以劝矣洪郭玖柱

   临潢人明昌中知彰德府事战殁 洪郭玖柱旧作黄㧽九住今改陀满色勒咸平路明

   安人承安中徙知彰德府事贞祐四年元兵复取彰德色勒死焉 陀满色勒旧作陀满斜烈明安

   旧作猛安今改正︹元︺王踞仁河间人延祐中为涉尹在职二年流民复业者百四十馀

   户滹沱之役计民之贫富以上中下为则百姓皆便之︹明︺蔡诚巢县人洪武初知安阳县

  时百姓新附田芜不治诚买耕牛给贫民由是地辟民富凡县𪠘学校皆诚所建刘安

  人永乐中为武安知县尝以事逮诏狱民相谓曰廉官去矣吾侪安归多相携逃山中后安事释复

  任逃者皆返奏最为河南第一卒于官葛守礼德平人嘉靖中授彰德推官巨盗诬富家

  株连以百数守礼尽出之藩府狱久不决御史以属守礼一讯即得乃大惊服冬至赵王戒百司朝

  服贺守礼独不可乃止许文献长洲人嘉靖间为涉县知县性狷介不名一钱僮仆常至

  饥寒去任家人取一毡立令发回人称其廉远应泰凤翔人万历中授临漳知县筑长堤

  四十馀里捍御漳水袁化中武定人万历中知内黄县有善政曹鸣鹗崇祯六年

  流贼犯武安时鸣鹗为守备战死

 ︹本朝︺王象天富平人顺治四年知临漳县河决坏民田力请蠲赋协济磁州驿站县人诣州

  供役甚苦之请仍旧例解银免役不果迁太仆丞去后令万廷仕复请之象天为言于部得报允后

  督湖广学政过邯郸漳民越境迎之老弱塞路张沐上蔡人康熙元年内黄知县洁已爱民

  县苦赋役不均输粮者或无田沐令田主自首地亩不文而清严行十家牌法奸宄敛迹适苦旱自

  八月不雨至次年九月民饥甚思窜沐先捐资赈救并劝富民贷粟官为书其数俟秋𫉬取偿多方

  奖谕人争应之藉免转徒 按内黄本属直隶雍正初始隶河南故沐以上蔡籍仕内黄高启

  元莱阳人康熙十二年知安阳县劝垦荒除𮦀派 大兵征滇逆休士四十日蒭茭悉自捐备不

  以累李适夀光人知内黄县为政仁恕务与民休息岁终胥吏以荒地羡金三千进适叱

  却之以充来岁额赋又申减学田岁征之半立五社课士文学蔚兴迁官去行李萧然邑民立祠祀

  武达观岐山人乾隆间任武安知县冰檗矢志凡扰民之事悉为革除民为歌曰官之

  清民之福昌其后崇其禄会县有蝗蝻达观自责祈祷蝗旋灭以卓荐入都百姓焚香泣送祝其复

  来比再任悲喜交集如见慈父母焉祀名宦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吕毓林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