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一至二百三

大清一统志

 彰德府

︹人物︺︹汉︺盖宽饶魏郡人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擢司隶

  校尉刺举无所避平恩侯许伯入第众皆贺宽饶后至曰毋多酌我我乃酒狂坐客皆属目宽饶为

  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俸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

  边公廉如此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上以宽饶怨谤遂下宽饶吏宽饶引

  佩刀自刭杜邺繁阳人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与车骑

  将军王音善举侍御史迁凉州刺史元寿元年举方正直言扶阳侯韦育举邺方正未拜卒邺子

  林清静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历位列卿至大司空冯勤繁阳人八岁善计初为太守铫期功

  曹有高能称期常从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荐于光武除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

   勤遂见亲识拜尚书仆射职事十五年以勤劳赐爵关内侯累迁司徒勤愈恭约尽忠号称任职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诏敕勿拜令御者扶上殿谓诸王曰使勤贵宠者此母也其见亲重如此中元元

   年卒帝悼惜之台佟邺人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给建初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

   从事致谒佟载病往谢刺史乃执贽见佟曰孝威居身如是其苦何如佟曰佟幸得保终性命存神

   养和如明使君奉宣诏书夕惕庶事反不苦耶遂去隐𨓜终不见杜乔林虑人少为诸生举

   孝廉辟司徒府累官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不省建和元年

   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不听因此日忤于冀李固见废内外䘮气惟

   乔正色无所囘挠于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共谮于帝梁冀遂讽

   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系死狱中霍谞邺人年十五谞舅宋光坐系狱谞愍舅𡨚

   奏记梁商商高谞才即奏原光罪由是显名累官金城太守再迁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

  军梁冀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牾谞数奏其事又因陛见陈闻罪失及冀诛后桓帝嘉其忠

  节封邺都亭侯前后固让不许出为河南尹迁司隶校尉转少府廷尉卒官栾巴内黄人性

  质直学览经典拜郎中四迁桂阳太守荆州刺史李固荐巴治迹征拜议郎守光禄大夫迁沛相所

  在有绩徴拝尚书灵帝时窦武陈蕃被诛巴上书极谏理陈窦之𡨚帝怒收付廷尉巴自杀

  配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袁绍领冀州以配为治中甚见器任绍卒配等奉尚为嗣

  尚使配守邺曹操进攻邺凿堑围城引漳水以灌之配令士卒坚守死战操出行围配伏弩射之几

  中兄子荣开门纳操兵生𫉬配操意欲活之配意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晋︺

  邵续安阳人朴素有志烈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妙解天文初为成都王颖参军王浚假续乐陵

  太守石勒破浚续孤危无援权附于勒勒亦以其子乂为督䕶既而段匹䃅遗书要续俱归元帝续

  从之其下谏曰今弃勒归匹䃅任子危矣续埀曰我出身为国岂得顾子而为叛臣哉遂绝子勒

   勒乃害乂元帝以续为平北将军假节勒遣季龙乘虚围续李龙掠其居人续率众岀救遂为所得

   使续降其城续呼兄子竺等曰吾志雪国难以报所受不幸至此汝等努力自勉勿有二心李龙遣

   使送续于勒勒厚抚之久之竟遇害︹南北朝︺︹魏︺孔伯恭邺人父昭以密皇后亲赐

   爵汝阴侯性柔旷有才用为赵郡太守进爵鲁郡公伯恭以父任拜给事中显祖初领镇东将军率

   兵援彭城破刘或将张永沈攸之等进攻下邳宿豫擢散骑常侍都督徐南兖州诸军事卒赠镇东

   大将军东海王谥曰桓︹北齐︺慕容俨清都人容貌出群衣冠甚伟颇学兵法工骑射

   魏河间王元琛辟为左厢军破梁将马元达等累有功累迁安东将军天保初除开府仪同三同遣

   镇郢城人信阻绝城守孤悬俨导以忠义信赏必罚人无异志显祖召还封成阳郡公俨从征讨每

   立功效有将帅之节卒赠司徒尚书令︹周︺申徽魏郡人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

   性审慎不妄交游孝武初为记室参军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

  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词也大统十二年拜瓜州刺史征兼尚书右仆射加开府仪同三司

  徽性勤敏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历少司空少保卒谥曰章︹隋︺陆彦师临漳人少有行检魏襄城王元旭引为参军事以父

  艰去职哀毁殆不胜䘮兄弟相率庐墓负土成坟齐文宣表其庐号其所住为孝终里历中书黄门

  侍郎以不阿宦者出为中山太守高祖受禅拜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无清浊彦师在职凡所任人

  颇甄别于士庶论者美之兄卭博览群书善属文卭子乂于五经最精熟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对有

  陆爽临漳人少聪敏九岁就学日诵二千馀言周武帝闻其名与杨休之等十馀人俱征

  入关诸人多将辎重爽独载书数千卷至长安授宣纳上士高祖受禅迁太子洗马与宇文恺等撰

  东宫典记七十卷朝廷以其博学有口辩陈人至境常令迎劳开皇十一年卒官子法言敏学有家

  风释褐承奉郎马光武安人少好学昼夜不息尤明三礼开皇初授太学博士高祖幸学光升

  座讲礼诸儒以次论难光剖析疑滞理义宏赡论者咸共推服后数年丁母忧归郷里遂有终焉之

  志以疾卒于家杜正元邺人世以文学相授正元尤聪敏博涉多通兄弟数人并以文章才

  辩藉甚三河之间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元应对如响下笔成章仆射杨素负才傲物正元

  抗辞酬对无所屈挠素甚不悦会林邑献白鹦鹉素促召正元令作赋正元仓卒之际援笔立成辞

  理华赡素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晋王行参军转豫章王记室卒官弟正藏好学善属文大业

  中应诏举秀才著碑诔铭颂诗赋百馀篇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宝时人号为文轨乃至海外

  高丽百济亦共传习称为杜家新书尧君素汤阴人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及嗣位

  累迁鹰击郎将大业末署河东通守唐遣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围甚急又赐君素金劵待以不死

  君素卒无降心其妻至城下招之君素引弓射应弦而倒泣厉将士誓以死守岁馀城中乏食为左

  右所︹唐︺傅奕邺人高祖时拜太史丞迁令上疏极诋浮屠法贞观十三年卒临终自志

  曰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奕虽善数然尝自言其学不可以传武德时所改漏刻定十二军号皆诏奕

  戴胄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隋末王世充谋篡切谏不纳太宗引为府士曹参军擢大

  理少卿胄犯颜据正参处法意至析秋毫随类指摘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赐钱

  十万胄所敷纳缘政得失咸有可观奏已即削稿检校吏部尚书卒谥曰忠子至德乾封中累迁西

  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卒谥曰恭李君羡武安人高祖时任上轻车都尉秦王引置左右

  从破宋金刚于介休加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为马军副总管从破窦建徳刘黑闼所向必先登摧

  其锋累授左卫府中郎将突厥至渭桥君羡与尉迟敬德击破之帝曰使皆如君羡者敌何足忧改

  左武候中郎将封武连县公在仗读书不休帝嘉劳历兰州都督左监门卫将军华州刺史

  世隆相州人隋末变姓名号隐元先生栖白鹿山贞观初召授国子主簿与崔仁师慕容善行

  刘恺庾安礼敬播俱为修史学士历卫尉丞终著作郎李延寿相州人贞观中历御史台

   主簿兼直国史初延寿父大师多识前世旧事思拟春秋编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延寿乃追终

   先志作南史北史二书合百八十篇上之其书甚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迁符玺郎兼修国

   史卒尝撰太宗政典高宗观之咨美直笔赐其家帛五十段冯元常安阳人举明经及第

   高宗时历尚书左丞尝秘奏中宫权重宜少抑由是为武后所恶元常在职修举识鉴澄远帝委遇

   特厚武后擅朝出为陇州刺史徙眉州转广州都督凡三徙终不得至京师卒为酷吏周兴所陷下

   狱死从弟元淑武后时历清漳浚仪始平三县令所至不挈妻子斥俸馀以给贫穷人咸讥其近名

   元淑曰吾性也不为苦终祠部郎中王同皎安阳人长安中尚太子女安定郡主桓彦范等

   诛二张遣同皎迎太子太子犹豫同皎即扶上马从至元武门斩关入兵趋长生殿太后所奏诛易

   之等状帝复位封琅琊公拜驸马都尉迁光禄卿神龙时谋杀武三思三思令李悛上急变言同皎

   欲拥兵阙下废皇后帝大怒斩同皎于都亭驿同皎且死神色自若睿宗立诏复官爵谥忠壮从子

  邱举制科中第迁考功员外郎务核实材登科才满百议者谓数十年来采录精明无邱比迁吏部

  侍郎典选复号平允以礼部尚书致仕孙潜元和中擢将作监吏或藉名北军骄惰不事潜悉奏罢

  之拜泾原节度使迁检校尚书左仆射卒沈佺期内黄人及进士第官至太子少詹事善诗

  与宋之问齐名学者宗之号沈宋卢从愿临漳人擢明经为夏尉又举制科高第睿宗立

  累拜吏部侍郎吏选自中宗后纲纪耗荡从愿精力于官伪牒诡功摘检无所遗铨总六年以平允

  闻帝异之特官其一子赠其父敬一为郑州长史授吏部尚书致仕卒谥曰文源乾曜

  人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迁谏议大夫开元初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

  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求京职俊乂授外官非平施之道请出二子补外时嘉其让位至太

  子少傅安阳郡公卒族孙光裕亦有名居官号清愿抚诸弟友义卒官郑州长史子洧擢进士第天

  宝中安禄山犯河洛为江陵大都督长史以御贼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宋︺韩令坤

  人周世宗时历殿前都虞候领定武军节度从征淮南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又下寿州太祖亲征李筠诏令坤率

  兵屯河阳泽潞平以功兼侍中建隆二年改成德军节度令坤有才略识治道镇常山凡七年北边

  以安太祖闻其卒甚悼惜之韩重赟武安人少以武勇隶周太祖麾下从世宗战高平以

  功迁铁骑指挥使宋初以翊戴功擢领永州防御使从征泽潞乾德五年出为彰德军节度开宝二

  年太祖征太原过其郡命为北面都部署遇辽兵于定州大破其众太祖优诏褒美七年卒子崇训

  延平中屯镇州辽兵至崇训折其要路敌遁去后拜检校太傅分司西京卒子允恭有谋略好学能

  世其蔡审廷武安人少能骑射从周世宗战高平有功迁军使宋初授殿前散都头指

  挥使从征李筠为飞石伤足车驾幸其官署问之赐赉甚厚干徳初授冀州刺史征太原时屯兵易

  州审廷训练士卒甚整太祖过镇阳见于行在命为镇州兵马都钤辖开宝八年魏丕

  人为作坊副使在膱尽力以久次转正使凡典工作十馀年讨泽潞维扬下荆广收川陜征河东平

  江南皆令修创器械无不精办太祖幸洛郊祀三司使王仁瞻议雇民车牛运法物丕拣本坊匠少

  壮者二千馀分为递铺输之时以为便出为黄州刺史还朝召对赐御书急就章朱邸集历知凤州

  襄州迁左骁卫大将军卒丕好歌诗颇与士大夫游接有时称师顽内黄人少笃学与兄颂齐

  建隆二年举进士擢上第历知邠简资眉四州超拜工部郎中真宗累召对询其文章顽谦逊自

  晦帝益嘉之命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咸平二年知贡举召入翰林为学士五年卒顽旷达夷雅缙

  绅多慕其操尚刘用相州人晓音律善骑射端拱初领凉州刺史李顺乱蜀为西路行营铃辖

  贼平迁祁州刺史咸平中烽候数警用建议益边兵俟其南牧即率骁锐出东路以牵制其势因图

  上地形帝召宰相阅视可其奏景德初为邢州部署以城守之劳进爵邑历知齐陈潞三州大中祥

  符二年卒李防内黄人举进士历官三司户部判官景德初江南旱诏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

  抚上言秦义尝増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民颇烦扰诏悉罢之防好建明利害所至必有论奏朝廷

  颇施行之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谒见防命赋诗使还荐之后至宰相韩国华安阳人性纯直

  有时誉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雍熙中假太常少卿使高丽既至其俗犷骜恃险迁延未即奉诏国

  华移檄谕以朝廷威德宜亟守臣节于是俯伏听命使还迁左司谏充盐铁判官淳化二年辽人请

  和朝议疑其非实遣国华使河朔以察之既至尽得其诈以闻三年命直昭文馆祥符初累迁右谏

  议大夫代还卒窦舜卿安阳人以荫为三班奉职辟府州兵马监押夏人犯塞舜卿求援于

  大将王凯凯弗应舜卿提州兵出战胜之明日经略使问状凯惧要以同出为报舜卿驩然相许不

  自以为功熙寕中历邠寕环庆路副总管改刑部侍郎卒谥康敏韩琦国华子天圣中举进

  士方唱名太史奏五色云见初授将作监丞历官陜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

  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天下称韩范嘉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请建立皇嗣择宗室

  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徒兼侍中判相州相人爱之

  如父母八年换节永兴军卒谥忠献帝为治冢其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勲配享英宗庙庭琦天

  资朴忠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

  际知无不为在魏都久辽使每过移牒必书名曰韩魏公在此故也其见重于外国如此韩忠

  彦琦子举进士累官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哲宗亲政更用大臣言者观望争言垂帘时事忠彦

  言昔仁宗始政当时亦多讥斥章献时事仁宗恶其持情近薄下诏戒饬陆下能法仁祖用心则善

  矣徽宗即位拜门下侍郎忠彦陈四事一曰广仁恩二曰开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戒用兵逾月拜

  尚书右仆射上用忠彦言数下诏蠲天下逋负尽还流人而甄叙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

  浩琦孙以奉直大夫守潍州建炎二年金师攻城浩率众死守城陷力战死特赠三官官其家三

  韩肖胄忠彦孙以荫补承务郎历开封府司录诏除直秘阁知相州王师傅燕肖胄策

  幽蓟且有变宜阴为守备巳而金骑入境野无所掠而去建炎二年为祠部郎迁左司应诏陈五事

  擢工部侍郎时召问战守计肖胄条奏千馀言帝称其所对事理简当绍兴二年迁吏部侍郎时条

  例散失吏因为奸肖胄立重赏俾各省记编为条目以次行之舞文之弊始革三年拜端明殿学士

  同佥书枢密院事充通问使至金金人甚重之使还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寻奉祠卒谥元穆

  岳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宣和四年应募隶留守

  宗泽绍兴元年张浚请飞同讨李成飞请为先锋大破成军江淮平累授武安军承宣使帝手书精

  忠岳飞字以赐之历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讨平群盗屡破金兵既败乌珠于郾城累战皆捷中

  原大震方指日渡河秦桧风台臣请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既归授枢密副使桧以飞终梗和议风万俟卨等劾飞遣使捕飞父子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

  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𥿄付狱即报飞死飞至

  孝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然忠愤

  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孝宗诏复飞官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乌珠旧作兀术今改正岳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每战先诸军登城襄汉平

  功在第一飞不言逾年铨曹辨之始迁武翼郎杨么平功亦第一张浚廉得其实奏乞擢异数飞力

  辞不受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𬒳百馀创甲裳为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终左武大夫提

  举醴泉观万俟卨诬云与张宪书令措置使还飞军弃市时年二十三孝宗初与飞同复原官赠安

  远军承宣使杨再兴飞将飞屯襄阳以图中原再兴取长水尽复西京险要又得马万匹

  刍粟数十万中原响应后以三百骑遇乌珠兵十二万于小商桥再兴战死𫉬其尸焚之得箭镞二

  姚兴相州人靖康中以武功累迁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金人渝盟王权遣兴拒之与金

  兵遇麾兵力战父子俱死诏赠容州观察使谥忠毅李道相州人初归宗泽泽卒依襄阳副使

  桑仲仲以为副都统制兼知随州仲为霍明所杀道率兵缟素围明于郢明亡去刘豫遣人持书招

  道道执其使以闻诏嘉奖之领荣州团练使除唐邓郢州襄阳都统制从岳飞收复襄阳等郡累陞

  御前诸军统制武兴蛮杨再兴速岁寇倞道破其众再为湖北副总管卒谥忠毅韩同卿

  琦五世孙女为寕宗后同卿累官庆远军节度使加太尉李父𠈁胄自以有定策功声𫝑熏灼同卿

  每惧满盈不敢干政同卿殁𠈁胄竟败人始服其善远权𫝑云︹金︺王竞彰德人博学能文善

  草隶书皇统初参政韩昉荐之召权应奉翰林文字二年试馆阁竞文居最遂为真迁尚书礼部员

  外郎时海陵当国欲令百官避堂讳竞言人臣无公讳遂止天德初转翰林待制累擢礼部尚书同

  修国史大定四年卒官胡砺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至燕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

  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因馆置门下自是学业日进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皇统初改

  同知深州军州事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天德初累迁翰林学士改刑部

  尚书扈从至汴卒韩玉相州人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

  篇文不加点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授同知陜西东路转运使事与夏人战败之

  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

  终书二诗壁间士论𡨚之子不疑以父死非命誓不禄仕︹元︺蔡珍安阳人素骁勇从宪宗攻

  宋合州钓鱼山中统三年从征李坛后从镇襄阳徇安庆攻五河所至有功南方平入备宿卫至元

  十四年扈驾驻黑城珍遣兵士储刍稿筑土室军府赖其用陞忠武校尉时白海初建行营命珍督

  役卒事民不知扰二十七年进后卫亲军千户元贞元年进阶武略告老归杜瑛其先信安

  人中书叶赫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岁巳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

  瑛从容对数事帝纳之中统初诏徴瑛辞不就杜门著书优游道艺以终其身天历中赠资政大夫

  追封魏郡公谥文献 叶赫珪旧作粘合珪今改正胡祗遹武安人少孤长读书见知于

  名流至元元年授应奉翰林文字转右司员外郎时阿合玛当国进用群下官冗事烦祗遹建言省

  官莫如省吏省吏英如省事以是忤权奸出为太原路治中以最闻十九年为济寕路总管召拜翰

  林学士不赴改江南浙西提刑按察使未几以疾归二十九年朝廷徴耆德者十人祗遹为之首卒

  谥文靖 阿合玛旧作阿合马今改正郭昂林州人习刀槊能挽强梢通经史尤工诗至元

  二年上书言事平章廉希宪材之历官至广东宣慰使卒许有壬汤阴人幼颕悟读书一目

  五行延祐二年进士累拜监察御史泰定初上章言图𫞩德尔之子琐南与闻大逆请正典刑继上

  正始十事为左司员外郎京畿饥白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三年升左司郎中

  每遇公议屡争事得失汛扫积滞几无留牍至正六年召为参知政事极论帝当亲祠太庙徽政院

  当罢冗职当沙汰钱粮当裁节人皆韪之累官集贤殿大学士阶至光禄大夫致仕卒有壬历事七

  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而曲尽人情当权臣恣睢之时事有不便明辨力

  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图𫞩德尔旧作铁木迭儿今改正︹明︺郭资武安人洪武进

  士累官户部尚书治钱榖有能称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任礼临漳人起行伍累官都督同知

  从征乐安及乌梁海俱有功正统初进左都督以破阿台功封寕远伯镇甘肃沙州卫都督纳穆噶

  兄弟乖异礼乘其饥窘督兵径诣其地收其全部而还卒赠侯谥僖武 乌梁海旧作兀良哈纳穆

  噶旧作喃哥今并改正石璞临漳人永乐中举于乡选授御史历江西副使著声绩累迁工

  部尚书景泰时讨贵州苗贼有功攻兵部致仕归室庐不完英宗复位谓大学士李贤曰石璞纯臣

  闻其尚健为我降玺书召之比至迁南京左都御史罢归卒崔克昇内黄人幼以孝闻父

  年九十九而终克昇巳老犹徒跣负土成垄庐居三年宣德中旌表史五常内黄人父萱官

  广东佥事卒葬南海县和光寺侧五常方七岁母携以归比长常以不得返葬为恨母语之曰尔父

  榇内置大钱十尔谨志之及母殁庐墓终䘮即往迎父榇寺废榇无可觅忽老人以杖指其处乃得

  父榇内置钱如母言扶归合葬复庐墓三年正统六年旌表郭本安阳人善医早孤事母孝

   母䘮庐墓白鹤来栖成化中旌表崔陞安阳人成化进士历兵部员外郎因星变上言阉竖

   放恣妖僧蛊惑宜亟诛窜又言兵部尚书王恕今之伊傅不宜置之南京皆不报后历延安知府四

   川参政并以廉惠著称张士隆安阳人宏治进士历御史正德中乾清宫灾上疏讥切时

   政巡按凤阳劾奏中官史宣罪锦衣千户廖恺钱凝所昵也大为奸利士隆偕同官劾之凝大怒构

   之下诏狱谪晋州判官世宗立召复其故官终陜西副使崔铣陞子宏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

   修以不附刘瑾岀为南京户部主事嘉靖初历南京国子祭酒会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等以争大

   礼去位而张璁桂萼辈用事铣极言忠邪不分忤旨罢后以荐起仕至南京礼部侍郎初铣家居作

   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学者称后渠先生晚归门人益进尝曰道在五伦学在治心功在慎独卒

   谥文马卿林县人宏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给事中出为大名知府嘉靖初历浙江布政使

   以裁抑中官吴勲谪鹤庆知府政绩甚著卿性强直有才略善处艰剧历官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兼抚凤阳卒于官王勲汤阴人由太学生为涞水知县正德初以事忤刘瑾瑾欲加罪阴使

  人入县署觇之妇子纺织惟衣带挂壁乃释之清名彻于内廷擢汾州知府寻去官躬耕食力不履

  城市者三十年王科涉县人正德进士知蓝田县有善政嘉靖时擢给事中帝遣内官织造陜

  西科力言其扰民寻巡视京营劾奏郭勋奸利不报李福达狱起复劾勋遂下狱削籍隆庆初赠太

  常少郭朴安阳人嘉靖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尚书掌铨一秉至公爱惜人才

  进武英殿大学士在相位以大权归朝廷以职守还百司挈纲敦要隆庆初政一时称治会言者劾

  高拱朴与拱乡里相得不自安亦求去家居三十年卒谥文简吴定安阳人万历进士历御史

  疏请停内操忤旨夺俸历官大理卿会御史傅好礼以谏税使被黜定抗疏救之亦除名后为云南

  巡抚罢归卒王橓徴安阳人万历末举于乡授蒲州知州以孤介拂上官意致仕归崇祯

  十七年为贼所执愤恨不食而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尚大伦

  人崇祯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国学生白梦谦以救黄道周系狱大伦议宽之忤尚书意遂罢归流贼

  陷安阳抗节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司 五教内黄人笃学有志行崇祯

  时为内邱训导邑被兵佐长吏拒守有功十六年贼据关中郡县风靡五教激励士民且战且守贼

  悉兵来攻四日城陷厉声骂贼被磔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司九韶内黄人任潞安府推官姜瓖反被执不屈啮指血作书请援贼𮗜遇害

  埙汤阴人顺治进士任福建尤溪令耿逆之变婴城固守力竭见擒不屈死王伯勉

  人顺治进士由行人迁选曹𭅺性孝友居官廉介改御史转京卿归里卒祀乡贤苏宏祖

  汤阴人顺治进士知山西和顺县会姜瓖叛陷辽州逼和顺宏祖训厉乡勇擒贼将王歌许三

  礼安阳人顺治辛丑进士任海寕令以严明称行取御史历督捕郎中李丹林县人知罗定

  州邻寇剽掠率乡勇一鼓擒之历刑部郎中司琨内黄人官淮徐佥事翦土豪以除民害修

  白洋堤值官军北上催雇兵船不累里甲以劳瘁卒

 ︹流寓︺︹汉︺夏馥陈留圉人桓帝初为中官诬陷乃剪发变形入林虑山中为冶家佣︹晋︺庾

  衮颍川鄢陵人元康末张浤等肆掠于阳翟衮方携其妻子适林虑山事其新乡如其故乡言忠

  信行笃敬比及期年而林虑之人归之咸曰庾贤︹北齐︺元文遥洛阳人太尉东阁祭

  酒解官侍养隐于林虑山︹隋︺卢太翼河间人隐于白鹿山数年徙居林虑山茱萸涧请业

  者自远而至初无所拒︹唐︺温佶并州祈人后居邺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

  处郊野世推其高节︹金︺王庭筠河东人明昌元年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不

  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元︺刘秉忠

  人年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即弃去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寕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

 ︹列女︺︹晋︺刘遐妻邵氏续之女骁果有父风遐尝为石李龙所围妻单将数骑拔遐出

  于万众之中及田防等欲为乱遐妻止之不从乃密起火烧甲仗都尽︹宋︺韩肖胄母

  文氏绍兴三年肖胄充通问使将行母语之曰汝家世受国恩当受命即行勿以我为念帝称

  为贤母封荣国夫人︹元︺赵美妻王氏内黄人至治元年美溺水死王氏誓守志舅姑

  念其年少无子欲使更适人王氏曰妇义不再醮且舅姑在妾何弃而去耶舅姑乃欲以族侄与继

  婚王氏拒不从舅姑迫之力王氏知不免即自经死赵洙妻许氏有壬之侄女至正十

  九年红巾贼陷辽阳洙时为儒学提举夫妇避乱匿资善寺洙以叱贼见害许氏不知也贼甘言诱

  许氏今指示金银之处许氏大言曰吾诗书冠冕故家不幸遇难但知守节而死他皆不知也贼以

  刃胁之许氏色不变已而知其夫死因恸哭仆地骂声不绝口遂遇害寺僧见许氏死状哀其贞烈

  贼退与洙合葬之︹明︺李士能妻杨氏安阳人士能殁哀毁逾礼岁饥其兄弟讽

  令改适杨断发自誓成化中旌李谅妻陈氏安阳人谅殁绝粒三日姑强之乃进食成

  化中王世昌妻杨氏临漳人宏治中世昌兄坐事论死世昌请代其刑时杨未

  笄愿诉于朝代夫死遂入京陈情敕法司议得并释高氏女名小梅武安人正德中为流贼

  所掠露刃胁之小梅怒骂曰杀即任尔无望得污我也遂遇害王弼妻郑氏安阳人太

  行贼斩关入掠王赀郑跃身坠楼死事闻旌表刘梦祥妻厐氏安阳人崇祯末夫妇

  并为流贼所掠厐佯好语贼纵其夫乃大骂𬒳害同时抗节死者二十五人

 ︹本朝︺李埙妻傅氏汤阴人埙以龙溪令殉难傅自缢徐滚妻张氏

  人守节遇害同县蒋文德妻萧氏亦以拒暴见杀均康熙年间 旌张玉生妻程氏

  涉县人守正捐躯康熙年间 旌员清继妻张氏安阳人清守备宣化殁姑怜张

  少劝令改适氏以头触地血流𬒳面清权厝宣化氏携子迎柩归艰苦备尝事姑甚谨雍正年间

  崔进经妻郭氏林县人夫亡守节其兄迫改适自缢同县王迩遴妻李氏亦以

  夫亡殉节崔正继妻宋氏安阳人正殁无子氏抚嗣子成立备历艰辛同县节妇申

  存义妻刘氏刘极妻许氏史陈编妻郭氏苏参妻陈氏温佶妻刘氏王凤彩妻鲁氏孙体元妻王氏

  王授继妻邢氏杨继翰妻孟氏周吉徴妻王氏王沈妻刘氏许迪治妻杨氏吴尔礼妻许氏郑益妻

  王氏申福锡妻马氏黄文王妻璩氏师得亮妻刘氏吕玖妻郭氏崔田妻张氏杨天泰妻宋氏虑应

  时妻李氏冯文京妻彭氏吴文严妻高氏倪端士妻卫氏陈元勲继妻邢氏妾阎氏乐纯声妻郭氏

  李本敬妻王氏田九增妻姚氏李维新妻陶氏张廷彦妻宋氏杨若震妻张氏谢宣妻芈氏程云龙

  妻卢氏刘希古妻王氏田玉妻吴氏张丕才妻邢氏赵元勲妻贾氏赵耀妻王氏申君弼妻程氏邢

  镰妻刘氏妾郭氏沈文桐妻许氏路永禄妻吴氏苏文妻卢氏卢瑞九妻范氏郭永庆妻毕氏杨发

  天妻唐氏桑大用妻朱氏邢节庵妻刘氏邢连妻郭氏尚宗文妻姚氏黄本新妻胡氏李温妻贾氏

  烈妇王成妻秦氏郑之荣妻杜氏刘成子妻宋氏陈希亮妻华氏张怀玉妻崔氏李某妻王氏烈女

  吴闰姐阎胖姐王秀姐均乾隆年间 旌陈谠妻贾氏临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

  永命妻牛氏岳好学妻薛氏王慎言妻张氏李馨妻任氏常鹿龄妻史氏郭步云妻杨氏烈妇李喜

  妻张氏孙义成妻吴氏高一琴妻杜氏均乾隆年间 旌臧钊妻孙氏汤阴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苏郇妻王氏郭荣祖妻韩氏吕大功妻许氏田定国妻裴氏王銋妻苏氏王梦檠妻黄

  氏高士凤妻郑氏均乾隆年间 旌牛星妻万氏林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田中裕

  妻牛氏苏凌云妻郭氏李星次妻黄氏王尔宣妻桑氏阎永祺妻傅氏赵丽中妻靳氏黄骐妻刘氏

  郭天平妻陈氏傅璞妻郭氏刘勘妻杨氏李塽妻张氏方名妻杜氏烈妇郝从周妻陈氏原勲妾张

  氏李玉臣妻郭氏马云德妻魏氏宋应子妻胡氏雷克化妻王氏傅克喜妻杨氏烈女桑多姐均干

  隆年间 旌白廷魁妻张氏武安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鈊妻任氏贾鸣垳妻

   李氏赵贵妻厐氏杨旭妻张氏胡建吉妻郭氏智期妻贾氏齐士臣妻韩氏任步蟾妻陈氏白乃玉

   妻张氏徐缵业妻张氏韩起妻程氏李配元妻田氏胡基永妻高氏胡玉禄妻高氏白成瑞妻王氏

   张泽久妻陈氏王大器妻马氏李煜妻赵氏张薇妻李氏李于妻崔氏贾懋章妻赵氏程起复妻李

   氏张信史妻李氏徐允宜妻尹氏李体亨妻张氏安士玠妻孟氏李鲁妻冯氏野俊妻杨氏王维増

   妻孟氏韩维业妻赵氏赵𪟝继妻武氏王楷妻乔氏韩英妻杨氏王文焕妻白氏魏天禄妻韩氏王

   心妻郝氏韩自懋妻李氏李宸枢妻侯氏赵自兴妻谭氏贾伟妻祈氏李棠滋妻张氏袁璧妻郝氏

   李克成妻邵氏厐镇国妻韩氏白世训妻张氏厐守举妻温氏贾栋妻孙氏张占先妻姜氏李德统

   妻王氏李隹莲继妻张氏张全初妻贾氏何清妻王氏李棠芳继妻谢氏刘可廷妻张氏郝铎妻黄

   氏胡万禄妻李氏任僴妻张氏韩奇英妻刘氏王枚妻李氏张鉽铆妻胡氏李濬妻胡氏张积昌妻

   田氏烈妇孙有科妻龙氏郭某妻朱氏李公妻齐氏烈女麻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程世微

  妻王氏涉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牛超德妻王氏康夺粹妻申氏均乾隆年间 旌

  兆徴妻王氏内黄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马达德妾徐氏李培栋妻王氏杨毓秀妻赵

  氏黄廷任妻张氏潘世禄妻王氏刘琦妻李氏王良孝妻杨氏黄尔祉继妻刘氏王勲懋继妻杨氏

  王时懋继妻郭氏黄峻妻崔氏傅养材妻刘氏杨溥妻黄氏苏瑞妻李氏烈妇左谷多妻董氏田存

  敬妻宋氏韩三星妻丁氏均乾隆年间 旌赵三典妻杨氏安阳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张尽孝妻沈氏张汝恭妻乔氏陈文灿妻牛氏卢元成妻王氏烈妇王前驱妻裴氏烈女袁

  引姐何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李满场妻房氏临漳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乔某妻

  张氏均嘉庆年间 旌胡三戒继妻冯氏汤阴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苏好善

  继妻孙氏冀治平妻杨氏烈妇李黑子妻吴氏韩谷独妻萧氏均嘉庆年间 旌石文明

  妻谭氏林县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刘领群妻牛氏李更妻杨氏均嘉庆年间 旌

  环妻王氏武安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在湄妻白氏李祥麟妻程氏崔步墀妻申氏韩

  日昌妻李氏张廷梧妻陈氏胡进孝妻李氏张瑨妻李氏王银妻韩氏烈妇韩兆科妻李氏韩福妻

  杨氏王香才妻李氏均嘉庆年间 旌赵麟兆妻李氏涉县人夫亡守节嘉庆年

   刘 允中继妻董氏内黄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黄二塔妻耿氏刘士达

  妻王氏白照亮妻王氏乔典媳胡氏烈女王氏女乔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汉︺犊子邺人少在黑山采松子茯苓饵服之且数百年阳都沽酒家有女生而连眉众

  以为异会犊子牵一黄牛过女悦之遂随犊子出门共牵犊而走人不能追也后有人于潘山下见

  其冬卖桃李云扈谦魏郡人精于易占常于建康筮卦每卦百钱日限钱五百以三百养母以

  二百饮酒萧綦隆虑人修道天平山延夀宫善吹箫能致凤鸾翔集号碧霄真人道成白日冲

  ︹晋︺佛图澄天竺人石季龙迁都于邺倾心事澄澄时止邺城寺中遣弟子法常北至

  襄国弟子法佐从襄国还相遇于梁基城下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各去佐始入澄逆笑曰昨夜

  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佐愕然愧忏于是国人每相语莫起恶心和尚知汝卒于邺宫寺后有

  沙门从雍州来称见澄西入关季龙掘而视之惟有一石而无尸单道开敦煌人石李龙

  时到邺初止邺城西沙门法𬘭祠中后徙临漳昭德寺于房内造重阁于上编菅为禅室常坐其中

  季龙资给甚厚道开皆以施人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佛图澄曰此道士观国兴衰若去当有

  大乱及道开南渡许昌邺中果大乱︹宋︺张常清林虑人宣和中学道于冲和处士后入圣

  符山修炼人称为竹马先生徽宗以玺书召延便殿赐坐问方外事欲拜为谏议大夫固辞还山授

  以金符后冲举去︹金︺李志方安阳人宣宗时补为户部令史弃官隐隆虑山坐炼久之

  谒邱处机赐号重元子尝主天庆宫有万鹤绕坛之异平生不作诗惟羽化时留颂曰四大既还本

  一灵方到家白云归洞府明月落栖霞投笔而逝

  ︹土产︺纱绢安阳出唐书地理志相州土贡纱绢隔布元和志相州贡纱宋史地理志相州贡暗

   花牡 丹花纱 绢木 棉府志武安田宜木棉各县出汉书地理志隆虑武安有铁官后汉书

   郡国志武安有铁唐书地理志渉邺林虑有铁元和志林虑县林虑山有铁县有铁官

   安阳县铜山旧产铜又涉县产自然铜府志武安产锡安阳岀唐书地理志相州土贡

   凤翮𥿄府志涉县产桑皮𥿄煤木府志汤阴产煤木红矾府志武安产红矾

   胡粉唐书地理志相州土贡胡粉花口葫芦安阳出唐书地理志相州土贡花口

   安阳岀唐书地理志相州土贡知母揽辔录扁鹊墓旁伏道艾医家贵之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张之纲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卫辉府在河南省治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八里东至直隶大

  名府东明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怀庆府阳武县界七十

  三里北至彰德府汤阴县界一百五里东南至直隶大名府长垣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怀庆

  府修武县界一百十里东北至彰德府内黄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彰德府林县界一百四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四百里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娵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兖二州之域殷末迁都于此周初

  为𨚍鄘卫三国后并为卫国春秋时卫迁楚邱地

  寻属晋战国属魏秦为东郡及三川郡地汉为河

  内郡地后汉因之三国魏置朝歌郡后省晋泰始

  二年改置汲郡后魏因之兴和二年置义州

  北齐废元和志后魏孝静帝于汲县置义州以处归附之人后周宣政元年

  改置卫州又分置修武郡治朝隋开皇初郡废大

  业初以州为汲郡治卫武德元年复置义州改

  汲郡为卫州四年废义州贞观元年移卫州治汲

  县天宝元年又改曰汲郡乾元元年复故属河北

  道五代亦曰卫州宋曰卫州汲郡属河北西路金

  天会七年置防御使明昌三年升为河平军置节

  度以滑州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以避河患徙于

  共城寻复故贞祐三年徙治胙城金史地理志贞祐二年城宜村

  三年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元初仍治汲元史地理志宪宗元年还州治

  中统元年置卫辉路总管府属中书省明为卫

  辉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县六汲胙城新乡𫉬嘉淇辉雍正二年

  以旧属开封之延津县来隶三年以旧属直隶大

  名府之濬滑二县来隶五年省胙城入延津乾隆

  四十八年以旧属归德府之考城县开封府之封

  邱县来隶今领县十

  汲县附郭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滑县界五十里西至辉县界三十五里南

   至延津县界十二里北至淇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延津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新乡县界三十里东北

   至濬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彰德府林县界一百里殷牧野地周为鄘卫战国魏汲邑汉置汲县属河

   内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朝歌郡晋泰始二年汲郡后废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兴和二年于此

   置义州及伍城郡伍城县北齐废州后周废郡以伍城县属卫州隋开皇六年仍改曰汲县大业初

   属汲郡唐武德元年复置义州四年州废县属卫州贞𮗚元年自卫县移卫州来治五代及宋因之

   金迁州治于共城及胙城寻复故元为卫辉路治明为卫辉府治 本朝因之新乡县

   西南五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汲县界二十里西至𫉬嘉县界二十五里南至

   怀庆府阳武县界五十里北至辉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阳武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怀庆府原武县

   界四十里东北至汲县界三十里西北至辉县界二十里周为鄘国汉初为汲县地元鼎六年分置

   𫉬嘉县属河内郡后汉为侯国晋属汲郡后省后太和二十三年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初改置新

   乡县属河内郡唐武德初属义州四 年州废属殷贞观元年还属卫州五代因之宋 熙寕六年省

   入汲县元祐二 年复置属卫州金因之元属卫辉路明 属卫辉府 本朝因之𫉬 嘉县

   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新乡县界二十里西至怀庆府修武县界二

   十五里南至怀庆府原武县界五十里北至辉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延津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

   怀庆府武陟县治一十里东北至辉县治五十里西北至山西泽州府陵川县治一百二十里古𡩋

   邑春秋晋南阳地秦置修武县汉属河内郡后汉因之晋改属汲郡后魏孝昌中曰南修武后周置

   修武郡隋开皇初郡 废改县曰𫉬嘉属卫州十 六年置殷州大业初州 废县属河内郡唐武德四 年

   复置殷 州贞观元年又废县属怀州五代因之宋天圣四 年仍属卫州金因之元属卫辉路明洪武

   十年省入新乡县十三年复置属卫辉府 本朝因之淇县在府北五十里东西距四十五

   里南北距 四十五里东至濬县 界十五里西至辉县界三十 里南至汲县界二十 里北至濬县界二

     十 五里 东 南至 延 津 县 界 七 十 里 西 南 至 辉 县 界五 十里 东 北至 濬 县 界 三 十 里 西 北 至 彰 德 府 林

     县 治 一 百八 十里殷 沬 邑 周 初 为卫 国 春秋 属 晋为 朝 歌 邑汉 置朝歌 县 属 河 内 郡后 汉 建安 十 七

     年属魏郡三 国魏 置 朝 歌 郡 寻 废 晋 属 汲 郡 刘 宋仍属河内郡 后魏 废 东 魏 复 置 又 析 置 临 淇 县 属

     林 虑 郡 隋大业 初改 曰 卫 县 移汲 郡 来 治 唐武 德初 为 卫 州治贞 观元 年 仍 移 州治 汲 以 县 属之 五

     代 因之 宋 天 圣 四年属 安 利 军熙 寕 六 年 废入 黎阳 元祐 初 复 置 属濬州 金 因 之元 宪 宗 五 年改 置

     淇州又 置临 淇 县为 倚 郭中 统 元 年 属大名路至元三年 属卫 辉 路省 临 淇县 入 州 明 洪武初废州

     为淇 县 属卫 辉府  本 朝因 之辉   县在 府 西六十 里东 西 距一 百里 南 北距一 百一 十 里东 至

     汲 县 界 二 十 五 里 西 至 怀 庆 府 修 武 县 界 七 十 五里 南 至 新 郷 县 界 二 十 里 北 至 彰 德 府 林 县 界 九

     十 里东 南 至 新乡 县 界二 十  里西 南 至 𫉬 嘉 县 界三 十里 东 北 至淇 县 界五 十  里西 北 至 山 西 泽 州

     府 陵川 县 界 六 十 五 里 周共 伯 国汉 置共 县属河内 郡后 汉 因 之 三 国 魏 属朝 歌 郡晋 属汲 郡东魏

  天平中改属林虑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共城县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唐武德元年于县

  置共州四年州废属殷州贞观初属卫州五代宋因之金大定二十六年移卫州治此寻复故二十

  九年改曰河平明昌三年改曰苏门贞祐三年县置辉州属河南路元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入州

  属卫辉路明初改州为辉县属卫辉府 本朝因之延津县在府南七十里东西距八十五

  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封邱县界五十里西至新乡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怀庆府阳武县界三十

  五里北至汲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开封府祥符县治九十里西南至阳武县治四十里东北至滑县

  治九十里西北至淇县治七十里春秋郑廪延邑秦置酸枣郡属三川郡汉属陈留郡后汉及魏晋

  因之后魏省寻复置属东郡北齐复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滑州大业初属荥阳郡唐初属东梁州

  贞观八年属滑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后汉复故晋还属开封宋政和七年改曰延津金贞祐三年

  为延州属河南路元至元九年复为延津县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雍正二年属卫辉府五

   年省胙城县入焉濬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滑县

   界十里西至淇县界七十里南至延津县界八十里北至彰德府汤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滑县界

   十五 里西南至汲县界七十 里东北至彰德府内黄县 界七十里西北至汤阴 县界五十里春秋卫

   牵地汉置黎阳县 属魏郡后汉及 魏晋因之东晋时燕尝置黎阳郡 寻废后魏孝昌 中复分置黎阳

   郡 周宣政元 年分置黎州隋开皇初州郡皆废十六 年复置黎 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汲郡唐武德二

   年仍置黎州贞观十七年州 废县属卫州五代晋天福中改属滑州宋端拱元 年以县建通利军天

   圣元年改安 利军明道中复为通利军熙寕三年军废县属卫 州元祐初复为军政和五年升为濬

   州寻改平川军 属河北西路金 皇统八年改为通天德三年复 故元初属正定 路省州治黎阳县

   入之至元二 年属大名路明洪 武二年降为濬县属大名 府 本朝雍正三 年属卫辉府滑  县

   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 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东至直隶大名府东明 县界九十里西至

  濬县界十里南至封邱县界九十五里北至直隶大名府开州界七十里东南至直隶大名府长垣

  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延津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开州界九十里西北至濬县治二十五里殷豕韦国

  春秋卫漕邑秦置白马县属东郡二汉因之晋属濮阳国后魏天兴二年于县置兖州东晋义熙中

  收复仍为州治并置东郡宋永初末地仍入魏州废隋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滑州大业二年

  又改兖州三年复曰东郡唐初仍为滑州属河南天宝元年改灵昌郡乾元元年复故大历七年

  为永平节度使治贞元元年更号义成军光启二年改宣义军五代唐同光元年复为义成军宋以

  灵河县省入为滑州治太平兴国元年改曰武成军熙寕五年州废属开封府元丰四年复置属京

  西北路金仍曰滑州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洪武初以州治白马县省入七年降为滑县属大名

  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卫辉府封邱县在府东南一百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

  东至兰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怀庆府阳武县界三十里南至开封府祥符县界三十里北至滑县

   界三十里东南至陈留县治一百十里西南至中牟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直隶大名府长垣县

   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延津县界三十五里古封父国汉置封邱县属陈留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太

   平真君九年省入酸枣景明二年复置仍属陈留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滑州大业初属

   东郡唐属汴州五代属开封府宋因之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改属

   卫辉考城县在府东南三百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州府

   曹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开封府仪封厅界二十里南至寕陵县界三十五里北至直隶大名府长垣

   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商邱县界五十五里西南至开封府𣏌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曹州府定陶县治

   九十里西北至长垣县治一百六十里春秋戴国秦置甾县属砀郡汉属梁国后汉改曰考城属陈

   留郡晋和省寻复置属济阳郡后魏孝昌中改置考阳县兼置北梁郡北齐天保七年郡废改县曰

   成安隋开皇十八年复曰考城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东梁州五年州废属曹

  元和十四年属宋州寻复属曹州五代梁开平元年改曰戴邑属开封府后唐复曰考城宋崇寕

  四年改属拱州大观四年还属开封府金初属曹州正隆中属睢州元明因之 本朝属归德府干

  隆四十八年改属卫辉府

 ︹形𫝑︺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南滨大河西

  压上党宋史地理志峯麓奇峻地当冲要泉甘水温

  

 ︹风俗︺卫国地滨大河其地土薄故其人气轻浮其地

  平下故其人质柔弱宋张载语地饶俗淳勤于播种孝

  悌之风有闻于时元统人知向学彬彬有文续郡

 ︹城池︺卫辉府城周六里有奇门三池广三丈五尺东魏时筑明正统间甃砖万历中增筑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十三年乾隆十五年八年二十二年二十八年重修 汲县附郭

  乡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二文唐武德元年筑明崇祯中甃砖 本朝顺治年间修康熙四

  年乾隆九年重修𫉬嘉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洪武三年筑 本朝康熙

  二十三年甃砖雍正十一年乾隆九年十丑年重修淇县城周八里有奇门四池广一

  丈二尺明正统中建 本朝雍正七年修乾隆十五年二十九年重修辉县城周四里门

  三池广八尺明景泰二年崇祯五年甃砖 本顺治十五年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十三年

  十二年重修延津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一丈二尺元大德间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

  康熙四十一年修干隆十年二十八年重修濬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二丈五尺元在浮

  邱山明洪武初徙山北万历中重筑包浮邱山之半崇祯中甃砖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二十二年

  三十年重修滑县城周九里门五池广二丈明崇祯十一年甃砖 本朝雍正七年修干

  隆十八年重修封邱县城周五里门五池广一丈三尺明洪武初建 本朝顺治十八年

  雍正五年乾隆九年二十八年重修考城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一丈原建南岸隶

  归德府乾隆四十八年黄河漫溢城没于水改建北岸其地近卫辉府因改隶焉

 ︹学校︺卫辉府学在府治东南隅元至元中建明末迁于西关卫河之北岸 本朝顺治十

  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汲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三年宏治中迁府学西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修乾隆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新乡县学在县治东南元祐五年

  建明洪武三十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𫉬嘉县学在县治西南宋初建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顺治十年康熙二十三年

  乾隆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淇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九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辉县学在县治西元至元十三年

   建明洪武九年重建 本朝顺治八年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延津

   县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中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濬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年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滑县学

   在县治东南金旧址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顺治四年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

   封邱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考城县学在县治东南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于水改建北岸新城内入学额数十二

   百泉书院在辉县西北七里苏门山麓明成化十七年建中祀周程张邵朱五子崇

   祯十五年移贡院于此 本朝顺治十六年贡院移置省城仍改为书院乾隆十五年   高宗

   纯皇帝巡幸中州经临于此有  御制诗二章奇树歌一首 省 身书院在新乡县

  治西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性道书院在濬县豫备仓后明时建 本朝康熙七年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万二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五十一万九千七百六十五名

  口计三十五万九十四户

 ︹田赋︺田地五万四百九十五顷九十六亩额徴地丁正杂等银三十七万二千二百九十两六钱七

  分有奇正兑改兑米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八石六斗有奇麦四千一百八十九石二斗有奇豆一万

  二千八百一十七石二斗有奇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七石五斗有奇耗麦九百二十四石九斗有奇

  耗豆三千三十七石七斗有奇

 ︹山川︺仙翁山在汲县西二十里一名神山其北为黄花洞霖落山在汲县西北三

  十五里卫郡诸山独此最称幽胜重峦叠𪩘瑰特千状一作林落山中有狮子岩香泉苍峪

  山在汲县西北四十里水经注苍峪有苍玉珉石故名县志一作苍山中有棋盘山龙化岩塔儿

  冈白龙潭黄山在汲县西北四十里名胜志黄山土皆黄色与苍山相对坛山在汲县西

  北四十里华盖山在汲县东北四十里寺儿山在新乡县东北二十里山巅有寺因

  同盟山在𫉬嘉县东北五里元和志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故名县志山旧有武

  王庙其右有饮马池青岩山在淇县西南三十里唐天宝末甄济隐此安禄山辟不就亦曰

  苍峪山名胜志有水帘洞出泉澄彻可鉴朝阳山在淇县西十五里林壑佳胜与青岩相对

  灵山在淇县西北三十里刘之推九州要记灵山有黒龙潭其北有四井上有千佛洞隋开皇

  中荥阳郑元伯斵石造佛万四千躯浮山在淇县北三十里山势耸削高出云表太行

  山在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有白陉太行第三陉也详见怀庆府白鹿山在辉县西

  五十里接修武县界水经注长泉水出白鹿山元和志在共城县西五十四里旧志山西与太行接

  连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故以白鹿名又县西北

  三十里有鹿台山苏门山在辉县西北七里一名苏岭即太行支山也本曰柏门山魏书

  地形志共有柏门山元和志山在卫县西北八十一里即孙登隐处寰宇记俗名五岩山天门

  山在辉县西北五十里亦名石门山水经注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深丈馀东五百馀

  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平行东南入径至天井攀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

  面险绝无由升陟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元和志山在共

  城县西五十里明李濓记两山壁立相距下有三潭水皆黛色能兴云雨盖蛟龙之所宫也三潭之

  上有三龛其东有峯曰挂镜台淇山在辉县西北淇水所出一名沮洳山亦名大号山山海经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淮南子地形训淇出大号水经注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侧颓波漰注

  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渀荡𫝑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 按淇水之

  源水经云出淇山汉志云出共山地形志又云王莽岭源河流为淇大约诸山相近故各指而言之

   共山在辉县北九里汉书地理志共北山淇水所出水经注共山在共伯国北所谓共北

   山也寰宇记在县北十里昔共伯复归于国逍遥得意游共山之首县志亦谓之九峯山苏门之别

   九山在辉县北十里孤峯耸岀俯视群山邑人每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故名又曰韭山

   方山在辉县东北水经注云以山四方故曰方山又一里为滑山又有白佛山在县东北十五

   黑麓山在辉县东北五十里两崖壁立直逼霄汉亦曰黑山水经注黑山在县北白鹿

   山东清水所岀也瀑布垂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扑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隍中散水雾

   合视不见底酸枣山在延津县东北十五里一名土山寰宇记土山在酸枣县东南二里

   紫金山在濬县东五里大伾山之东翠石棱棱山无馀土相传玉女修炼其上丹成飞去有

   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岩玉女观凤凰山在濬县东故河东岸与紫金山东西并峙皆大伾支

   龙也控扼淇卫交流之口禹贡锥指宋河渠志有居山汶子二小山即县志之紫金凤凰也

   伾山在濬县 东南二十里山高四十丈周五里亦曰黎山 峯𪩘秀拔若倚屏障书禹贡至于大

   伾汉书注臣 瓒 曰今黎阳县山临 河乃大伾也唐书地理志山 一 名黎阳山通典今 名黎阳东山又

   名青坛山在县南七里禹贡锥指山上有青坛汉光武平王郎还至黎阳筑坛祭告天地百神刘公

   干赋所谓青坛承祀高碑颂灵者也浮邱山在濬县西南隅半在城内高三十馀丈盘踞六

   里有峯岩三层县治正 跨其上县志山颠平峯突起下有洞 二闳邃如室同 山在濬县西南三

   十里一曰童山水经注五穴口一 水 又南分东入同山陂隋书宇文化及度永济渠 与 李密决战于

   童 山寰宇记童 山在 卫县东九十 里白  祀山在濬县 西 二十里秦始皇曾祀 西 岳于此故名

   有巨碑无字土人呼为秦皇 碑水经注五穴口一水东入白祀陂县志山南 冈上有藏军洞

   化山 在濬县西北二十五里 高六十馀丈周三十里旧名枉人山水经注 淇水东北迳枉人山

   东元和志在 黎阳县西北四十二里俗 言纣杀比干于此故名 庾信哀江南赋终则山称 枉人是也

   县志南北连跨巨冈西南一峯杰岀近西有黑龙潭上有龙洞黒山在濬县西北七十里周五

   十里后汉书𡊮绍传沮授曰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魏志武帝纪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以掠

   魏郡号黒山贼寰宇记一名墨山以墨子昔居此为名在卫县西北五十里名胜志黑山多削壁怪

   石𮞉溪曲涧盘郁其中有风穴口大如斗风从中出附口处草皆外偃县志又有陈家山在西南与

   黑山连亘下临淇水石壁峭拔高二十仞白马山在滑县东三十四里水经注东郡白马县

   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馀步状若斩成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陟

   𨇠陛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里许东西距白马县故城可

   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元和志山在白马县东北三十四里县志今县东有村曰白

   马墙尚沿旧名天台山在滑县西宋史河渠志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遣使

   治之天圣五年塞河成以其近天台山麓名曰天台埽狗脊山在滑县西北地出狗脊草

  故名山麓有龙潭双人峯在辉县西北一百里太行山巅二峯并峙高可百尺玉柱

  峯在辉县北五十里有石柱屹立云表高三丈围五尺又有道人峯在县西六十里金牛

  岭在淇县西十五里驼峯岭在辉县西七十里又有瘦驴岭在县西北三十里华岩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黄土冈在汲县西北十里逶迤接太行山土色皆黄三冈

  乡县北三里龙冈凤冈龟冈东西逶延数里亦名茹家冈皆太行之尾五陵冈在新乡县

  北三十里其阜有五故名又红土冈在县北十里龙脊冈在濬县西三十里童山之麓延

  亘四十馀里形若游龙又西为达西冈皆崇冈连络不绝直达太行葛冈在考城县南二里世

  传葛仙炼丹处又县南二十里有卧龙冈西南二十五里有固德冈黄陵冈在考城县北金

  天兴二年金主自黄陵冈济河元至正十一年命贾鲁治河于黄陵冈石邱在延津县东北

  元和志石邱在酸枣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为石处九域志又有星邱秦始皇时星坠

  师延邱在滑县东南寰宇记在韦城县东南二十里延纣之乐师死于濮水收葬于此

  龙洞在濬县东二里许古黄河旧河东经延津县北又东经故胙城县北其北岸则

  新乡汲县又东北至濬县西南其南岸则滑县北曰𥠖阳津南曰白马津书孔传河至于大伾而北

  行黄度尚书说导河南至华阴折而东行至大伾折而北行所谓千里而一曲也汉贾让言决黎阳

  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溢水经注河水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

  出焉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又东迳燕县故城北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

  南又东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河水自津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夀津唐元和八年

  以河溢侵滑州羊马城之半滑州薛平魏博田宏正征役万人于黎阳界开古黄河道十四里经黎

  阳山东会于故渎名曰新河干寕三年河圯于滑州朱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散漫千馀里梁龙德

  三年段凝自酸枣决河东注于郓以限唐兵谓之䕶驾水决口日大屡为曹濮患宋太平兴国八年

   河大决滑州韩村淳化四年梁睿请于迎阳村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许之

   五年新渠成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

   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遣使治之四年河塞熙寕十年河复溢卫州王供埽及汲县上下埽滑州韩

   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元

   丰三年陈祐甫谓禹故渎尚存在大伾太行之间地卑而势固乞自卫州王供埽按视讫于海口从

   之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埽舒穆鲁和卓言河水失故道势益南行乃自卫州埽下

   接归徳府南北两岸增筑堤以捍湍怒二十六年河决卫州堤坏泛溢及于大名由是徙州共城以

   避之贞祐四年温察克什言新乡县西河水可决使东北流不从禹贡锥指黄河在延津县北者明

   成化中河徙从县南入封邱界其流始绝在故胙城县北者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阳武灌封邱而东

   其流始绝在新乡县西南者元至元九年广盈仓南河北岸决其后河徙自原武岀阳武南其流始

  绝在府治汲县东南者与胙城分水 本朝嘉庆八年九月封邱衡家楼无工处所堤身垫陷动帑

  兴修于九年三月合龙 舒穆鲁和车旧作石抹辉温察克什旧作温撒可喜今并改正卫河

  源出辉县西苏门山百泉东南流入新乡县界又东入府治汲县界又东北经淇县与淇水合流东

  北至濬县城西又东北经滑县内黄界又受漳洹二水至山东之临清州城西会于漕河至直沽入

  海百泉一名搠刀泉魏地形志所谓共有柏门水是也南流名太清水水经注重门城南有安阳陂

  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北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

  城东又西南总为一渎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元和志百门陂方五百馀步百姓引以溉稻田其

  米明白香洁魏齐以来尝以荐御隋炀帝引之为永济渠亦曰御河宋史河渠志御河自通利干寕

  入界河达海熙寕九年熊本言河北州军给赏茶货及榷场要用之物并自黄河运至黎阳出卸转

  入御河其后河徙而南清水遂合淇水东北出不复入河元人漕江淮之粟达于河至封邱陆运一

   百八十里至淇门入御 河 按卫河经新乡汲县而东至濬县境淇水入 焉谓之白沟亦曰宿胥渎

   其河北抵临清与汶河会流行九百二十三里其间水之入者六曰小丹河斮胫河淇河阳河安阳

   河漳河自临清州板闸以 北赖卫水济运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河臣王新 命以卫河在辉县境内

   民间设立仁义礼智信五闸蓄水灌田例于五月朔封板放水济运有妨农务请用竹络装石量渠

   口高下堵塞使各渠之水日 盈而所馀水得常流济运自此漕民两便乾隆二 年堤岸冲缺数处三

   年动帑修筑自曲里村至双河头计一百四十五里沁河故道自怀庆府武陟县流入𫉬嘉县

   南又东南经新乡县南又东北经汲 县北入清河 按沁河支流自怀庆府武陟县红 荆口经卫辉

   入卫河隋大业中开永济渠尝引以通涿郡元郭守敬言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

   入卫之故迹也明初河迳入淮不 与沁合乃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后沁全注黄河 而入卫故道尽

   堙万历十五年沁决武陟东岸新郷𫉬嘉𬒳淹时议引沁入卫因沁水多沙不可漕遂止 本朝重

  濬详怀庆府孟姜女河即沁河故道自新郷县西南任旺村白水坡折而东北由延津

  界西马村达汲县小白古桥入卫河每年天雨时如此否则仅有其形府志载入古迹小丹

  河在𫉬嘉县北自怀庆府修武县流入经县东北合清水入卫一曰蒋河鲤河源出辉县

  太行山五谷口东南流经𫉬嘉县西北又东至新乡县界入卫又沙河源出辉县石门口南流入𫉬

  嘉县界入鲤河二河久淤山水暴至每成巨浸明万历三十一年筑堤障之小石河

  县北即古美沟水也水经注美沟水岀朝歌西北大岭下东出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

  美沟之目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深隍隍间积石下通水穴万变其水东迳朝歌

  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入淇县志源出县西北三十里东流与思德河合名胜志思德河源出武

  公庙前东流入淇水本朝乾隆三年重濬 三 度河在辉县西四里引百泉水南至云门

  镇溉田宋史河渠志熙寕六年内侍程昉言得共城旧河漕若疏导入三度河可灌西垙稻田县志

  又有新河在县南二里明万历四十五年以卫河东下迳直乃分为支渠自张家湾东南至小屯入

  卫岁久淤塞波罗河在濬县西南童山西麓南流至龙口峡伏流地中值潦溢则汇于长

  丰泊一名㴎河硝河在滑县东北六十五里县志水岀濬县有二道一流经县北界入直隶开

  州之马驾河一入彰德府内黄石村界以两岸产硝故名沙河在考城县南十二里又南二十

  五里有故城河俱明嘉靖二十七年仓水源出淇县东南流至汲县北入清河亦曰仓河

  水经注仓水岀西北方上山西仓谷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又东

  南入于清水县志源出府西北百里管家井泉源水在淇县南亦名阳河即古肥泉也诗

  泉源在左又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水经注泉源水有二源一水岀朝歌城西北南

  流东屈迳朝歌城南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一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共城东又东流与

  美沟合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博物志谓之澳水寰宇记阳河水即纣斮朝涉之胫处县志斮胫

   河源出县西北三里东南流迳县南五里又东南过县东南二十里入卫 本朝乾隆三年重濬

   清水自辉县西南东流经𫉬嘉县北又东流经新乡县西北至合河店西入卫河水经注清水

   出修武县之北黑山南流谿曰瑶溪又曰瑶涧水又南与小瑶水合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谓之

   长清河又东周永丰城陶水南流注之又东周新丰坞又东周新乐城又东迳故石梁下又东与仓

   水合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授名焉清水又屈而南迳属皇台东北南注之

   谓之清河即淇河口也县志清水自山阳镇东南流入𫉬嘉县北界分为二一东流至合河村入卫

   一西流入三桥陂复逆流入清水名泥河长泉水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东南流至𫉬嘉县界

   入清水水经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世谓之重泉水

   又迳七贤祠东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

   屋水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入东南流迳𬯎城北又东南合吴泽又东流谓

   之八光沟又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县志又有温玉河在县西南七十里久淤明万历六年知

   县聂良杞开卓水在辉县西八里魏书地形志共有卓水陂县志水泉平地涌出潆纡数亩

   亦名筠溪西二里有万泉又莲花泉在县西南二里亦名小百泉俱南入卫淇水在辉县西

   北东北流接彰德府林县界东南迳彰德府汤阴县界南流复入经淇县东南入卫诗淇水在右汉

   书地理志共县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贾让言黎阳南七十馀里至淇水口三国魏

   志武帝纪建安九年太祖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水经注淇水岀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东北流

   活水注之又迳南罗川又历之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会又东北迳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又东北西

   流水注之又东岀山分为二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宛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

   歌县北又东屈而西转迳顿邱西又南与泉源水合又南历枋堰又南迳枋城西分为二水一水南

   入清水一水东北入顿邱界通典淇水至卫州卫县界入河谓之淇水口古朝歌也卫居河淇之间

  濮水在今延津滑县境水经注濮水上承济水于封邱县东迳匡城北又东左会别濮水受河

  于酸枣县迳酸枣县故城南又东迳胙亭东又东北迳燕城内又东北与酸水故渎会又东迳蒲城

  北又东迳韦城南东绝东驰道迳长垣县故城北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又东迳须城北又北迳

  襄邱亭南东迳濮阳县故城南 按濮水本大河分流自黄河迁决濮流亦堙今通志不载县志有

  卫南陂水受故胙城县孟华泽王德口诸水自县南东北流迳县东又迤北迳桃园而东南汇于卫

  南陂东北迳柳青河达于澶渊又有沙河在县南五十里皆濮渠之馀流也酸水在延津县

  北自县流入东北入直隶长垣县界今堙水经注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城北延津南谓

  之酸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水在濬县西南水经注宛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宛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

  流历五军东北得旧石沮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

  水迳五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宛水东南入淇水

  县志白祀陂在县西二十里同山陂在白祀陂东南二陂皆宛水所汇又有亭子陂亦在县西里许

  宿胥水在濬县西南今堙战国策苏代曰决宿胥之口史记索隐宿胥盖亦津名水经注淇

  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

  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 按宿胥故渎即淇水合卫河处白马水在滑县北旧为

  河水分流处一曰白马津今堙战国䇿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苏代说燕王曰决白马之口魏

  无外黄济阳韩非见秦王曰决白马之口以灌魏氏史记荆燕世家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

  津入楚地正义黎阳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三十里晋书慕容德载记德欲退保黎阳其夕

  流澌冻合是夜济师旦魏师至而冰泮若有神焉遂改黎阳津为天桥津水经注鹿鸣津又曰白马

  津津之东南有白马城故津取名焉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溢通濮济黄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

   之白马渎故渎东迳鹿鸣城南又东北迳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迳濮阳县散入濮水唐书地理

   志卫州黎阳有白马津古泡水自考城县南东流迳府城北又东迳虞城县北又东入山

   东单县界水经注泡水即丰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荠陂东迳贳城北又东迳孟诸泽古黄

   水在考城县北自开封府杞县流入又东北流入山东曹县界水经注黄水自外黄东迳葵邱下

   又东注大泽陂又东北流至定陶寰宇记黄沟在县西三十六里延津在延津县北今堙左

   传杜预注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水迳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

   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括地志淇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延津𣗥津在延津县东北

   故胙城之北一名南津亦名石济津今湮左传昭公十七年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水经注河水东

   迳燕县故城北有济水自北来注之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

   晋将伐曹曹在县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河水于是亦有济津之名晋伐陆浑

  亦于此渡通鉴宋元嘉二十七年王元谟谋取滑台遣垣䕶之帅百舸屯石济后魏太和十七年

  河南城如虎牢舍于石济胡氏注石济在滑台百二十里文石津在延津县东北今堙晋书

  石勒载记永嘉四年勒为王赞所败退屯文石津六年勒闻汲郡向冰聚众壁枋头使支雄等自文

  石津缚筏潜渡袭取其船勒自棘津渡河击冰破之通鉴注津在东燕之东北枋头之东南

  泽陂在𫉬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于大陆注大陆疑即汲郡吴泽陂近𡩋水经注

  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里许东西三十里西则蔡沟入焉又次北有苟泉水入

  焉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

  东南合注于吴陂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釡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合次南注于陂又东

  长泉水注之县志陂在县西南十三里名三桥陂亦名太白陂九里陂在滑县东寰宇记在

  卫县东北五里自白马县流入隋开皇六年大荠陂在考城县西南水经注黄水东注大

  泽蒹葭莞苇生焉即世所谓大荠陂也元和志国都城记曰县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𮞉可百馀

  里盖本戴国取此陂水为名也又大剂陂则戴陂也在考城县西南四十五里周𮞉八十七里与宋

  州襄邑县中分为界乌巢泽在延津县东南三国魏志裴松之注许攸说曹操曰今袁氏辎

  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晋书地理志酸枣乌巢地在东南水经注济渎又东迳酸枣县之乌巢

  泽北泽有故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𬃷之东南滹沱泽在滑县西北周五里亦大河馀

  黄沟在考城县北自杞县流入下流迳夏邑县界水经注黄沟自外黄城南东迳葵邱下

  又东注大荠陂寰宇记黄沟在考城县西三十六里九域志考城县有黄沟下邑县省黄水

  马寺沟在考城县自开封府仪封厅流至王家桥西南入沙河又林皇寺沟自县南田家庄

  东北流入沙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俱修濬慕化潭在汲县东三十五里漫衍十馀里又

  黑龙潭在县西旧时河决所潴又縁水潭在县西北八十里络丝潭在新乡县西南十里

  又白焉潭在县东北三十里三仙潭在辉县西五十里石门山中县志水自山西陵川县

  经平田河初汇为一潭曰黑龙稍西奔注口壑复为巨潭曰白龙又南流四五里至峪河口锺一小

  潭名曰二女裴家潭在濬县西即宋李垂所请疏河东北注处寸金潭在滑县东

  北旧为大河经流处今涸宋史河渠志宣和二年王黼言滑州韩村埽河流冲至寸金潭方议开濬

  忽自成直河长丰泊在濬县西即宋李垂所谓牧马陂古河道所经也明统志泊在县西

  二十里今为牧马池县志即白祀同山二陂所汇明嘉靖中疏濬延袤九十馀里老鬲陂

  渠在辉县西南十五里明万历六年知县聂良杞开又花村渠在老鬲陂东又秀才庄新渠在县

  西南七十里皆良𣏌所开古濮渠在封邱县西南东北流入直隶长垣县界汉书地理志濮

  渠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水经注濮水上承济水于封邱县阚骃曰

  首受别济即此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又东迳匡城北又东北左会别濮水

  水池在汲县北岁旱祷雨多应黄池在封邱县南春秋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

  黄池杜预注封邱县南有黄池近济水国语吴王掘深沟于高垒之间西属之济以会晋侯午于黄

  池寰宇记在县西南七里东西广三里太公泉在汲县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馀里伏流入

  地水经注汲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上有太公庙美贵泉在新乡县北金灯寺后逢旱祷

  之辄丁公泉在辉县西五十里水经注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

  天门之左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坡泉次东得三渊泉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县志

  丁公泉东过兰桥入卫又东为焦泉又东为金沙银沙二泉交汇为池奔流里许伏流入地又有宝

  泉在县西七十里风门山下自石窦中岀百泉在辉县西北七里一名百河通志泉通百道故

  名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中州经此有   御制驻跸百门诗冰 井

  在延津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韩襄王藏冰之所八角井有二一在滑县北寰宇记在州

   子城外北濠下唐贞元初贾耽所凿一在封邱县东二十里潘店世谓宋枢密使潘美故居有井八

   角旁又有九井云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板对官王允灌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统志

 卫辉府

︹古迹︺伍城故城即今汲县治古汲郡陈城东魏置伍城县为义州郡治魏书地形志义州

  兴和二年置寄治汲郡陈城领伍城泰寕新安渑池恒农宜阳金门七郡十九县其伍城郡领县曰

  伍城永安中置隋书地理志东魏侨置七郡后齐省以置伍城郡后周废郡为伍城县开皇六年

  为汲县唐五代宋元金明因之宋白续通典卫州隋以前谓之陈城武王伐纣于此列陈故名

  县故城在今汲县西南本战国魏邑史记秦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汲拔之又始皇七年骜

  还兵攻汲是也汉置县属河内郡高帝十一年封功臣公士不害为汲侯晋置汲郡水经注县故汲

  郡治晋太康中立魏书地形志汲郡领县汲晋属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汲城又汲郡治枋头城盖

  县已非郡治也北齐省县入伍城隋改伍城曰汲而故城遂废括地志汲故城在卫州所理汲县西

  南二十五里隋兴故城在汲县北隋书地理志汲郡统县隋兴开皇十六年置后析置

  阳源县大业初并入焉府志隋兴城在汲县北二十里唐武德初废入汲新乐故城

  乡县治晋书太和五年燕慕容𬀩使弟臧城新乐水经注新乐城在𫉬嘉县故城东北即汲水新中

  乡也魏书地形志𫉬嘉太和二十三年复治新乐城北齐废旧唐书地理志隋割汲𫉬嘉二县地于

  古新乐城置新乡县元和志县东至卫州四十八里𫉬嘉故城在新乡县西南十二里汉

  置县属河内郡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𫉬嘉县是也后汉为

  侯国仍属河内郡冯鲂子柱尚显宗女𫉬嘉公主柱子石袭母封𫉬嘉侯晋改属汲郡后省北魏太

  和二十三年复置改治新乐城魏书地形志有𫉬嘉城即故城也隋地理志新乡旧有𫉬嘉县后齐

  废开皇初废修武郡别置𫉬嘉县县西南有冯石城在县南十里汉封冯石为侯筑城于此

  武故城今𫉬嘉县治即古修武亦即𡩋邑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𡩋注𡩋晋

   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兵于𡩋因名修武韩非书秦昭王去邯郸西攻修武史

   记汉二年定河内军于修武寻置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后魏孝昌中分置北修武于山阳因名此

   为南修武隋改𫉬嘉括地志𫉬嘉古修武县元和志𫉬嘉县东南至怀州一百六十里高齐自故县

   移于共城隋又自共城移于今理县志故城在县城外西北隋殷州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南阳

   故城在𫉬嘉县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史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阳

   以 和注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汉书注应劭曰 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改曰修武后汉

   志修武有南阳城水经注修武故𡩋也亦曰南阳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

   以南至轵为南阳通鉴地理通释南阳有二修武即魏之南阳也南阳郡今邓州也朝歌故

   城在淇县东北古沬邑武乙所都纣因之周武王灭殷封康叔为卫国书酒诰明大命于妹邦孔

   传纣所都朝歌以北是也春秋闵公二年狄灭卫地后属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代晋取朝歌战

  国属魏史记秦始皇六年伐魏取朝歌汉元年项羽立司马卭为殷王都朝歌即此地晋灼曰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𮞉车不迳其邑元和志故城在卫县西二

  十二里县志在今县北关西社其故卫县明宏治间割属濬县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

  皇帝巡幸中州有 御制淇县览古诗 共 县故城今辉县治周共伯国汲冢纪年

  厉王出奔共伯干王位后复归于国水经注共县故城即共和之故国也春秋时属卫左传隐公元

  年郑太叔出奔共注共国今汲郡共县战国策信陵君曰通韩上党于共𡩋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

  迁齐王建于共汉高帝封卢罢师为共侯后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后魏属林虑郡章怀太子曰

  故城在今县东盖隋时移治也寰宇记高齐天保七年省共县移就𫉬嘉县古城以处之隋开皇四

  年移𫉬嘉治于修武城始复置共城凡城故城在辉县西南周凡伯国左传隐公七年天

  王使凡伯来聘注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水经注清川又南迳凡城东是也唐武德九年置凡城县

  属共州四年复省入共元和志故凡城在共城县西南二十里酸枣故城在延津县北十

  五里本郑廪延邑亦曰酸枣左传隐公元年太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又襄公三十年郑游

  吉奔晋驷带追之及于酸枣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又秦始皇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

  枣汉置县武帝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邑水经注濮水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迳酸枣

  县故城南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

  令刘孟阳碑元和志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六国时韩王所理处旧址犹存胙城故城

  在延津县北三十五里周为胙国左传富辰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杜预注燕县西南有胙亭

  后汉书郡国志东郡有胙城古胙国是也隋开皇十八年置县元和志隋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

  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胙城属滑州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后废仍属滑

  宋因之寰宇记县在州西南九十里金初属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属卫州县志始自东燕

   故城移治西三十五里华里店金贞祐中又徙治宜村元泰定甲子仍属华里店即今治南燕

   故城在延津县北故胙城东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史记秦

   始皇五年将军骜攻魏定燕虚注括地志云南燕城古燕国也汉初卢绾刘贾与彭越击破楚军于

   燕郭西寻置南燕县后汉初封樊鯈为侯邑晋初光熙元年进东瀛公腾爵为东燕王东燕之名

   始此永嘉二年诏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石勒晋志石虎分东燕郡属洛州盖改晋之东燕国

   为郡也魏书地形志东郡领县东燕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四年州废省南燕县

   志故址在县东三十五里俗呼为城上卫县故城在濬县西南五十里隋县也初名朝

   歌大业初改曰卫为汲郡治唐贞观初属卫州宋天圣四年隶安利军熙寕六年废入黎阳元祐初

   复置属濬州元和志卫县在卫州东北六十八里县志今为卫县集清淇故城在濬县西

   开皇十六年置清淇县大业初废清淇入卫寻复置唐贞观十七年省清淇入卫县长安三年

  置清淇县神龙元年又省入卫县顿邱故城在濬县西本卫邑诗送子涉淇至于顿邱

  毛传邱一成为顿邱水经注淇水又北迳顿邱县故城西是也战国时属魏史记苏代约燕王曰决

  宿胥之口魏无虚顿邱即此汉置县属东郡晋太始二年兼置顿邱郡后魏太和十八年属汲郡后

  属黎阳永安元年分入内黄天平中罢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武阳郡唐大历七年置澶州晋大福四

  年以州为德清军宋熙寕六年省入澶州清丰县旧唐书志顿邱汉县后移治所于阴安城今县北

  阴安城是也寰宇记故城在卫县西北二里黎阳故城在濬县东北汉置黎阳县属魏

  郡汉志注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水经注河水又东北过

  黎阳县南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为河魏书地形志

  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宋史河渠志大观三年都水监言虑水溢为患乞移军城于大

  伾山居山之间以就高仰 按宋时郡台黎阳即汉时故城也政和五年升安利军为州是时濬州

  与黎阳各治盖濬州别治三山而黎阳则仍旧治也明初复徙治于山东北平陂即今县治

  台故城即今滑县治晋书慕容德自邺至滑台景星见于尾箕漳水得白玉状若玺时德始

  都滑台魏书地形志东郡秦置治滑台城晋改为濮阳后复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宋书州

  郡志兖州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水经注滑台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入自修筑此

  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元和志滑州治白马城即古滑台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

  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卫灵公所筑甚为高峻坚险临河寰宇记小城翟辽所筑小城外大城高

  昌所筑 按大河南徙滑州白马皆在河北而滑州故城已沦河中县志云县东二里有滑台故城

  白马故城在滑县东二十里本卫漕邑诗言至于漕左传闵公二年卫人立戴公以

  庐于曹陆玑诗疏卫本河北东徙渡河则在河南是也秦置白马县史记高祖西与秦将杨熊战白

  马汉属东郡晋属濮阳国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故城遂废水经注白马济津之东

   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括地志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

   封邱故城今封邱县治左传定公四年祝佗曰武王分曹公以封父之繁弱汉置封邱县

   水经注济渎东迳封邱县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春秋为长邱元和志县南至汴州五十里古之封

   国左传封父之繁弱是也后属卫不属魏汉高祖与项羽战败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

   为封邱县以封翟母元史地理志封邱县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

   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甾县故城在考城县东南本周戴国汉置县属梁国

   春秋隐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史记汉元年靳歙略梁地别将击邢说军甾南汉书地理志甾

   县故戴国注应劭曰章帝改为考城元和志考城县西南至曹州九十五里古戴国也后属宋楚灭

   宋改名曰谷后汉兵起邑多甾年故改为甾县章帝柴于岱宗过甾县诏御史改为考城至晋属济

   阴郡高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仍移城安县理此旧志元时移治贺邱明洪武中移治江墓店正统

  二年又以河患徙筑今城汉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山阳废县在辉县西南七十里金史

  兴定四年以修武县之重泉村置山阳县属辉州即古重泉城也元史地理志至元三年省山阳县

  为镇入辉州卫南废县在滑县东六十里本卫楚邱地诗作于楚室左传齐桓公封卫

  于楚邱汉书地理志卫为狄所灭齐桓公率诸侯伐狄而更封卫于河南曹楚邱是也隋开皇十六

  年置县属东郡唐属滑州旧唐书志滑州卫南隋楚邱县后以曹有楚邱乃改为卫南县治古楚邱

  仪凤元年移治西北滨河之新城永昌元年移于楚邱之故城南宋仍属滑州金省 按隋志

  有西濮阳大业初废入卫南又平昌县魏孝昌四年分白马置长乐县武泰初分凉城置皆属东郡

  后齐皆废韦城废县在滑县东南本古豕韦国后汉书注白马县东南有韦城古豕韦氏

  之国是也隋开皇十六年置县属东郡唐宋属滑州金时县圮于水废入白马灵昌废县

  在滑县西南隋开皇十六年置属东郡唐属滑州后唐避讳改曰灵河宋熙寕三年废入白马元和

  志灵昌县东北至滑州七十里按九域志云治平三年废与宋史异凉城废县在滑县东

  北后魏置县为东郡治宋书晋义熙十二年遣北兖州刺史王仲德破魏于东郡凉城水经注河水

  东北迳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隋志白马旧置东郡后齐并

  凉城县入焉守节废县在封邱县西寰宇记在封邱县西北三十里武德三年李𪟝于

  酸枣县置黎州乃分胙城酸枣二县地置守节县属之时东州未平人思效节县新创立故以守节

  为名四年废鄘城在汲县东北周初所分之国郑氏诗谱自纣城而南谓之鄘通典鄘城在

  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古鄘国也寰宇记在汲县东北十三里吴城在𫉬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有吴城府志一名吴亭𬯎城在𫉬嘉县西北左传隐公十一年桓王与郑苏忿生之田

  攒茅𬯎怀注攒茅𬯎皆在修武县北水经注吴城水之北陂泽侧有𬯎城今世俗谓之皮垣际陂北

  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邱也西十里又有一邱际山世谓之敕邱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杜预谓

  三邑皆在县北非也括地志茅亭在𫉬嘉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古攒茅邓城在辉县西南六

  十里周九里水经注长泉水重发于邓城西北又南径邓城东是也县又有王莽城寰宇记王莽所

  筑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重门城在辉县西北三国魏志齐王芳纪使者持

  节送卫营齐王宫于河内重门水经注重门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罗城在辉县西北水

  经注淇水又历罗城北寰宇记共城县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束之所内有南罗

  中罗北罗三城各相去六十里县志有平罗村在县西北六十里侯赵川中盖其遗址又有方城在

  县西北二十里桃城在延津县北战国魏邑也史记春申君传拔燕酸枣虚桃入邢注徐广曰

  燕县有桃城汉书功臣表桃侯刘襄高祖十二年封括地志桃城在胙城县东四十里 按县又有

  故虚城春秋桓公十二年会宋公于虚注虚宋地是也县志故虚城在县东南吴起城

  津县西北二十里相传起任魏曾将兵屯此因名俗谓之鹅城黎阳镇城在濬县东南元

   和 志黎阳城在黎阳县南一里翟辽于此 僭号亦曰翟辽城唐初改曰白马镇雍 榆城

   县西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注雍榆晋地汲郡朝歌县东有雍城水经

   注淇水又东北流迳雍榆城南明统志在濬县西南四十八里县志今呼为瓮城袁谭城

   在濬县西南述征记黎阳城西南七里有袁谭城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曹操攻谭时所筑元和志

   袁谭故城在黎阳县西南一百步曹操故城在县西南一里县志袁谭城今呼为团城黎阳

   仓城在濬县西南三十里隋开皇三年置黎阳 仓漕河北之粟以输京师唐书李密以麾下 兵

   五千付李𪟝与郝孝德等济河袭黎阳守之开仓纵食括地志黎阳城西南有故仓城相传袁绍聚

   粟之所亦即隋置仓处金初河易故道仓城始废枋头城在濬县西南八十里即今之淇

   门渡古淇水口也晋书苻坚自邺如枋头䜩诸父老改枋头为永昌县复之终世其后仍为枋头水

   经注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其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

    枋头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魏书地形志汲郡治枋头城元和志在卫县东一里后魏尝移汲

    郡治此寰宇记城去河八里南对 酸枣棘津隋初尝置为永昌县大业中 废 宛  城在 濬县 西

    水经注宛水自石堰东注宛城西屈迳其城南魏书地形志朝歌有宛城寰宇记在卫县北四十里

    牵城在 濬县北十八里本卫 邑左传定公十四 年公 会齐侯卫侯于牵注 魏郡黎阳县东北 有

    牵城又晋人围朝歌公会齐侯卫侯于脾上梁之间注脾梁间即牵寰宇记牵城在内黄县西十二

    鉏城在滑县东左 传襄公四 年魏绛 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注鉏羿本 国名后 汉书郡国

    志濮阳有鉏城水经 注濮阳西南十 五里有鉏邱城括地志 在卫南县东十 里成  公绥城

    在滑县东寰宇记 在卫县西南二十里晋成公 绥居此 须  城在滑县东南诗思须与漕朱传

    须漕卫邑水经注濮渠东迳须城北寰宇记在卫南县东南二十八里 平 阳城在滑县南

    左传哀公十六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遣之注燕县北有平阳亭水经注廪延南故城即平

   阳亭寰宇记在韦城县西二十里 沙 店城在滑县西南三十里宋史宗泽传建炎初泽留

   守东京使王彦屯于滑州之沙店 按滑县又有董固城在县南七里金时屯营又向固城在县北

   八里唐时都督府兵及宋埽兵并屯此 鹿 鸣城在滑县东北水经注按竹书纪年梁惠成

   王十三年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元谟自滑台走鹿鸣

   者也 济取名焉亦曰鹿鸣津元和志故城在滑州北三 十里 按五代晋天福二年冯晖引兵至六

   明镇周广顺中河决六明镇胡 三省曰 镇即大通军之地县志云镇在县东北胡 良渡口 盖六明即

   鹿鸣之讹也大通城在滑县东北当胡 良渡口旧时大河津济处为月城 以防渡口隋义

   寕二年王世充自巩北走入大通城即此五代晋天福四年置大通军其浮桥亦曰大通桥城北即

   鹿鸣镇也期城在封邱县南七里城塜记云夏禹理水时所筑今呼为簸箕城又云响城在县

   南十里吴晋会诸侯于黄池莫不云集响应共筑此城因名斜城在考城县东水经注汲水

  东迳斜城下续述征记曰黄嵩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簸箕城

  城县北寰宇记在县北四十六里皇甫鉴城塜记禹治水时筑北薄城通典考城县有北薄

  城寰宇记北亳城在考城县东北五十三里通鉴地理通释北薄在𫎇即今拱州之考城古谓之𫎇

  汉谓之薄详见归德府古迹薄县故城下击磬处在汲县南里许旧有碑石圯废明知府周

  思宸建馀韵亭后亦废 本朝乾隆十五年因其旧基复建亭   高宗纯皇帝御题孔子击磬

  处五字并有  御制诗 小 修武聚在𫉬嘉县境汉书高祖三年自成皋北渡河宿

  小修武传舍既得韩信兵军于小修武注晋灼曰小修武聚在大修武东葵邱聚在考城县

  东三十里左传僖公九年会于葵邱注陈留外黄县东有葵邱后汉书郡国志外黄有葵邱聚齐桓

  公会此城中元和志葵邱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县志葵邱东南有盟台其地名盟台乡

  乡在延津县北后汉书郡国志胙城有雍乡钜桥乡在濬县西五十里明统志即武王发

  钜桥之粟处牧野在淇县南书序武王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传牧野纣南郊地名后汉志

  朝歌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说文牧作坶水经注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

  泽悉坶野也通典即纣都近郊三十里是周坞在考城县东水经注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

  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馀里以开水路停薄于此故兹坞取名焉石柱

  店在滑县南唐书藩镇传兴元𥘉李希烈据汴州滑州刺史李澄初降于希烈既而希烈使澄攻

  寕陵澄至石柱使众阳惊烧营而遁密请内附草市在滑县西南通鉴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

  兵魏州遣使渡河焚草市以草舍成市而名县志由县南门外岀草市穿堤有大路挟东西龙潭谓

  之龙河道口淇园在淇县西北三十五里即诗所咏淇澳也汉武帝塞瓠子决河下淇园之

  竹以为楗东汉初寇恂为河内太守讲武肄射伐淇园之竹为夫百馀万章帝建初七年幸淇园即

  画舫斋在滑县治宋欧阳修建蔡襄书额今废六一居士集予至滑即其署东偏之室

  治为燕私之居而名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于室者如入乎舟中筠溪

  轩在辉县治西卓水泉上明统志元李重元王伯达建王磐为记邀月楼在府治中明统

  志唐刺史李宪建飞云楼在府治北城上明统志金大定间防御使杨伯杰建挹翠

  楼在辉县西北元时建左有洗心亭清风楼在滑县治内宋梅挚建元守杜金吾重修

  仁亭在𫉬嘉县境后汉书封欧阳参为修武仁亭侯即此涌金亭在辉县西百门泉上

  亭在泉侧泉从地涌日照如金宋苏轼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西有百泉亭一名喷玉金明昌间

  明农亭在辉县西清水之涯元王恽建思亲亭在辉县西北明统志元许衡寓

  居是邑与门人时至百泉亭吟咏为乐衡殁后其子师可为卫辉路总管睹其游息之所而思之故

  立此鸿濛亭在濬县名胜志在大伾南岭其北有懋功宅唐徐世𪟝守黎阳时别墅也

  又有杏花台在大伾浮邱两山之间金时所营以资游观遮害亭在濬县西南五十里旧为

  大河所经归雁亭在滑县城内临河宋欧阳修有诗瓦亭在滑县南春秋定公八年

  公会晋师于瓦注燕县东北有瓦亭水经注酸渎水东南迳瓦亭南 按隋末翟让亡命瓦冈即此

  今县东南有瓦冈集桐牢亭在封邱县北春秋成公五年同盟于虫牢杜预注虫牢郑地陈

  留封邱县北有桐牢后汉书郡国志封邱有桐牢亭或曰古虫牢寰宇记亭在封邱县北二里今俗

  谓之桐涡蒲亭在考城县界后汉书仇览传县选为蒲亭长注考城有蒲亭鹿台

  淇县治书武成散鹿台之财水经注朝歌城南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大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

  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括地志在卫县南二十二里元史地理志淇州本卫州之

  鹿台乡县志有殷墟在县北三里又有钜桥及糟邱酒池诸遗迹焉啸台在辉县西北苏门山

  巅水经注仙者孙登之所处其上有聚远亭 本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中州有

     御制登啸台诗韩王台在延津县南魏书地形志酸枣有望气台水经注酸枣故

  韩国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楚韩王台赋序云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

  讼观台也高十五仞寰宇记二台在县西南十五里上宫台在濬县西诗要我乎上宫通典

  卫县有上宫台寰宇记在宛城东二里南临淇水有沙邱台俗名妲巳台在县北之宛城县志又有

  招鹰台在故卫县西北里许淇河东岸纣时虞人呼鹰之所青陵台在封邱县东北彤管

  编宋康王欲夺其舍人韩凭妻筑台望之凭妻何氏曰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遂

  自缢死唐李商隐有青陵台诗龙门台在考城县西南水经注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西

  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土台高三丈馀上方数十步寰宇记龙门台在考城县西南十五里台

  南渠岸有门与台下水相连高齐时于此置仓至后周废封邱台魏书地形志封邱有封邱

  台寰宇记封邱台在县东五里世本东郡燕国侯伯鯈子卒葬此遂于城内作地道向子基亦名慕

  安乐窝在辉县西北苏门山中百泉上宋儒邵雍读书处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中州驻跸百泉有   御制题安乐窝诗蔡邕断碑在延津县邕尝

  为酸枣令刘书撰去思碑唐王建诗云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识是蔡邕碑

 ︹关隘︺铜关在汲县南晋地道记汲县有铜关府志今名卫关为大河津济处临清关

  在新乡县东二十里黄河北岸隋书炀帝纪帝初即位幸洛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

  平汲郡抵临清关又杨元感传修武县民相率守临清关元感不得济遂于汲郡南渡河唐书地理

  志新乡东北有故临清关寰宇记在县东北十八里自河南入汲郡大驿路府志今有临清铺盖以

  故关为名延津关在新乡县东南后汉书袁绍传绍自黎阳渡河沮授谏曰今宜留屯延津

  分兵官渡唐书地理志新乡东南有故延津关寰宇记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侯赵川关

  在辉县西北六十里宋史岳飞传建炎初败金兵于侯赵川县志关北接林虑西接陵川重山四障

  俨若城郭明洪武三年设巡司戍守其西为雁翅坡连山跨水关门险隘天成香台关

  津县西北东沙门镇本置于项城县西明宏治十一年移置于此旧有巡司黎阳关

  县东隋书地理志黎阳有关官唐书地理志黎阳有白马关一名黎阳关元和志白马关在县东一

  里五步即白马津高齐文襄征颍城移石济关于此即造桥焉改名曰白马关周又改黎阳关

  岸镇巡司在滑县东南七十里明正统中置巡司后裁 本朝雍正十二年复置又有把

  总驻杏园镇在汲县东南旧为黄河津济处设戍守通鉴郭子仪自杏园济河东至𫉬

  嘉破安太清九域志卫州汲县有杏园镇 按杜甫诗土门壁甚坚杏园渡亦难即此史思明遣薛

  岌围令狐彰于杏园李忠臣为濮州刺史移镇杏园渡亦此地也淇门镇在汲县东北五

  十里唐大顺初朱温寇魏博分遣其将庞师古等下淇门卫县梁龙德二年与晋军夹河相持戴思

  远袭卫州攻陷淇门元时运道自封邱中栾镇陆运至淇门明初徐达定中原规取河北自中栾渡

  河下卫辉至淇门镇即此青龙镇在淇县东十五里早生镇在淇县西金史地理

  志共城镇大安早生县志早生镇今为枣生村在县西焦泉之东西沙门镇在延津县

  西二十里其东十里为东沙门镇明宏治中改置香台巡司于此新镇在濬县西南五十里

  接汲县界有城为戍守处元置巡司明初裁寻复置曹村镇在滑县东又有什村镇在县东

  潘店镇在封邱县东二十里九域志封邱县有潘店镇中乐镇在封邱县西南

  三十五里大河北岸旧有城元至元中以运道堙塞命转运使岁漕江南米数十万由淮入汴至中

  栾城陆运赴淇仍以舟载送京师盖运道以此为中顿后以劳费不赀改从海运而中乐遂废明洪

  武中尝设驿及巡司鸭子口在辉县西五十里旧有关口山路险阻西通陵川为两省襟喉

  成化元年设巡司于此其东北为石门口李家道口在濬县南二十五里有城周六

  里有竒明嘉靖间设税课局 本朝嘉庆十九年设县丞及把总驻此县志又有王二庄城在县东

  北屯子城宜沟镇城在县西北李台寨在新乡县南三十里相传元总管孙公懋屯兵处明

  初置李台驿永乐初废今为李台铺马武寨在辉县西北七十里大行山内万户营

  在延津县东北旧传元末万户陈荣置营于此周太祖营在封邱县西北一里相传汉干

  祐末周太祖自邺趋汴屯兵于此朝歌砦在淇县西二十五里相传纣避兵处王铁

  枪砦在滑县东北四十里五代梁将王彦章尝屯兵通安堡在考城县北金史地理志

  考城有黄陵冈元光二年改为通安堡孙就栅在濬县西北晋太和中刘牢之攻后燕黎

  阳太守刘抚于孙就栅即此又有谷口戍在县西南枋头西晋太元十年秦苻丕就谷枋头既而将

  归邺与晋将檀元战于谷口是也袁曹遗垒在滑县东北十五里每大营左右环以二

  小营大营九小营十八卫源驿在汲县西关卫河南又河平递运所亦在县西新中

  驿在新乡县治东又有新乡递运所崇安驿在𫉬嘉县治东南亢村驿𫉬

  嘉县南三十五里有驿丞又有亢村递运所淇门驿在淇县西南廪延驿

  津县治东南又有廪延递运所考城驿在考城县治

 ︹津梁︺德胜桥在汲县西卫河上明正统四年建成化六年修 本朝顺治十六年重修

  河桥有二一在汲县北三十里一在淇县南十五里苍河通汴桥在汲县通汴门外

  衍庆桥在新乡县西门外邵公桥在新乡县北门外跨卫水宋政和初县令邵博

  永济桥在𫉬嘉县西北十五里元延祐间建斮胫河桥在淇县南五里又西

  岩桥亦跨斮胫河高村桥在淇县北卫河上善明桥在辉县西二里又县南二

  里有利涉桥卫水流迳其下其西为三渡桥百泉支流迳其下云桥在辉县西北百泉南洲上

  百泉分流其下又云门桥在县南十五里云门镇百泉水所经双溪桥在辉县西北百泉水

  至是分流形如钗股二桥相连又西南有蔺氏桥相传蔺氏九女建清风桥在延津县南二

  拱极桥在延津县北云溪桥在濬县西门外一名廉川桥山河桥

  在濬县西北二十里陈公桥在滑县东一里又新桥在县北一里爱翁桥在县北四十里

  白皋渡在滑县北大河津渡处亦作白高唐书史思明传乾元二年思明兵四出寇河南身

  出濮阳使令狐彰绝黎阳朝义岀白高周万志自胡良渡河围汴州胡良渡亦曰胡梁渡在

  滑县东北接直隶开州境五代史范延光传延光遣其牙将以兵距黎阳晋高祖以杨光远为招讨

  使引兵自滑州渡胡梁攻之

 ︹堤堰︺䕶城堤在汲县有二一自县西迤南折而东至城隅止一自县北环城外直抵淇门镇

  名新堤又延津县东北故胙城县亦有䕶村堤在县南西南接延津北抵滑县汉堤有四一在

  𫉬嘉县南四十里下接新乡县一自新乡县西南入境东北至故胙城县又北入汲县一自胙城县

  西南上接新乡县西北接汲县一自汲县东北入濬县金时复修以障黄河河久南徙堤址尚存

  太行古堤在新乡县堤互七十里连𫉬嘉延津滑县境旧名太行堤 本朝乾隆十六年

    动 帑修 筑改 称古 堤块  村堤在新 乡县西北 二十 里 明 洪 武间知 县胡南溟 筑以 防 卫 河 又

    贾桥 堤在县 西北前代修 筑以防 沁河沙  堤在延津 县 西北 旧 筑以障河水 又 县西 南 三十

    里 有 武 家堤又西有 奡村 堤 旧时 黄河经此 后唐同 光 三 年治酸枣遥 堤以 御 决河 周广顺中 亦修

    塞酸 枣决堤是 也金 堤在 濬县 西南及 滑 县东史 记河渠书 孝文 时河决 酸 枣东溃 金堤于

    是东郡 大兴 卒塞之 汉书沟 洫志 成帝时 河决于馆陶及 东郡 金堤河 堤使者 王世 延塞之 河堤成

    哀帝初待诏 贾让上 言近 黎 阳南故 大金 堤从河西西北行至 西山南 头乃 折 东与山 东相 属民居

    金 堤东 为庐舍更起 堤从 东 山南 头直 南 与故大堤 会东 郡白马故大 堤亦 复 数重 民皆 居 其间从

    黎 阳北尽魏 界故 大 堤去河 远 者 数十 里内亦数重 河从河内 北至 黎 阳为石 堤 激 使东 抵东郡平

    刚 又为 石堤使西 北抵 黎阳观 下 又 为石 堤使东北 抵东 郡津北又 为石 堤使西 北 抵 魏郡 昭阳又

    为石堤激使 东北 百 馀 里间河再西三 东括地 志金堤一名千 里堤 在 白 马县东五里沈 亚之魏 滑

  分河记灵河县有废金堤关在西南五十三里隋大业三年置关十二年罢滑县志金堤在滑县西

  南二十三里其西南又有⿰夸瓜 -- 瓠子堤又东西夹堤西接府城东达直隶开州界浚关堤在县东北六十

  里皆金堤遗址也又陈公堤在县南门外宋时陈尧佐筑董家堤在封邱县西障黑洋山水

  顺堤北注入沁卫二河长堤在考城县西南二十馀里起开封府仪封届商邱上下七十里

  稻田所堰在辉县西南五里自百泉之西分流南注为三渡河下至云门十五里

  门堰在辉县西南五十里明嘉靖中知县许琯疏楼溪渠导万泉水以溉田沙堰

  县西十里引筠溪水溉田冯家桥上闸在辉县西北五里百泉之南其南有下闸又有

  张家湾闸在县西南五里裴家庄闸在县西南十里皆引百泉水溉田

 ︹陵墓︺古颛顼陵在滑县东北山海经鲋鱼之山帝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皇览颛顼墓

  在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水经注淇水经颛顼冢西通典顿邱县有鲋鰅山颛顼所葬处今名广阳

   帝喾陵在滑县东北水经注淇水经帝喾冢西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

   台阴野中元和志秋山在顿邱县西北三十五里帝喾陵在焉 按直隶高阳县亦有颛顼陵陜西

   郃阳县亦有帝喾陵︹商︺比干墓在汲县北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自邺南巡过比干墓

   祭以太牢水经注朝歌南牧野有比干墓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太师比干之墓元和志在汲县北十

   三里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巡幸中州有   御制过殷比干墓诗︹周︺魏襄

   王墓在汲县西二十里晋书束晢传太康二年县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

   竹书数十车皆简编科斗文字世号汲冢周书蘧伯玉墓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君子村班

   昭东征赋蘧氏在城之东南民亦尚其邱坟张平墓在延津县东南十五里良之父也

   胙伯墓在延津县故胙城县东端木子墓在濬县大伾山东南三里赵盾

   墓在濬县善化山南滑伯墓在滑县冶西北仲子墓在滑县城内寰宇记在滑

  州城中明统志子路墓有四一在开州一在清丰一在长垣并此为四惠施冢在滑县东

  五里九域志滑州有惠子冢仓野冢在滑县东北八里寰宇记白马县有仓野冢卫贤大

  ︹汉︺汲黯墓在滑县东寰宇记在濮阳县西南六十里百里嵩墓在封邱县

  东五翟母墓寰宇记在封邱县西七里统志汉高帝厄于楚馁甚母尝馈食及帝业成

  母巳逝因封其墓黄霸墓在考城县东南寰宇记在考城县东北十二里有碑存︹晋︺

  成公绥墓在滑县废卫南县西北三十里︹南北朝︺︹魏︺徐孝肃墓

  县白娄村︹梁︺江淹墓在考城县西南二十里︹隋︺韩擒虎墓在滑县东北七

  ︹唐︺罗公远墓在辉县西南刘政会墓在延津县西南崇龟崇望崇鲁

  皆葬李密墓在濬县南唐书李密传葬黎阳县西南五里魏徴为志李𪟝墓

  在考城县东南二十里︹宋︺杜大忠墓在辉县东十里大忠官至太尉有军功

  贵墓在濬县东北十里宋政和三年击贼战殁葬此︹元︺姚枢墓在辉县北五里九山

  ︹明︺潞王园在新郷城西五陵冈王越墓在濬县大伾山西宋讷墓

  在滑县北

 ︹祠庙︺共姜祠旧在府学东元时建并祀共伯 本乾隆九年又建祠于苏门山麓

  公祠在府城西北隅祀王昌龄元翰林学士徒单公履有记蘧伯玉祠在汲县西

  北三十里周公祠在淇县城内西北祀周惠旧传惠隰州人任江淮都转运使时元兵南下

  惠抚安百姓转辎重给馈饷军不乏食民不告劳故立祠祀之七贤祠在辉县西南六十里

  今为竹林寺水经注清水又经七贤祠东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

  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将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

  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卫源祠在辉县西

  北苏门山百门泉上宋封威惠王元加封洪济威惠王明洪武中改称卫源之神有司致祭 本朝

  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中州驻跸百泉有   御制谒卫源祠诗孙  公祠

  在辉县苏门山巅祀孙登邵子祠在辉县苏门山上明成化中建冉子祠在滑县东

  七十里有裔孙奉祀河侯祠在滑县元和志在白马县南一里后人嘉王尊壮节因此立祠

  尧祠在滑县西南五十里磨宝历中祷雨有应白敏中为记寰宇记尧祠在灵河县西南五十

  里汉刘盆子所立广佑祠在封邱县 本朝嘉庆九年家楼大工告成   敕建祀

  箕子庙在汲县南唐柳宗元有碑又有三仁祠在淇县南门内比干庙

  县北十里每岁四月四日有司致祭魏书刘芳传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

  吊芳为注解表上之唐李翰碑贞观十九年太宗东征师次殷墟下诏追赠殷少师比干为太师谥

  忠烈公申命郡县封墓葺祠置守冡五家以少牢时享著于甲令刻之金石太公庙

  县北水经注汲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甫生

  于汲旧居犹存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邵勤等咸曰宜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

  泉上又有太公庙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元和志在汲

  县西北二十五里庙有后魏穆子容碑今存崔公庙在新乡县内祀崔珏碑载珏祁州人

  贞观中为卫县令值河水暴汎浸没民田珏设祭河上为文祝之水患遂息汤王庙

  乡县南门内元重建岳忠武庙在新乡县东二里忠武平新乡有功故祀之明万历四年

  建 本朝乾隆五年修宋史本传忠武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忠武独引所部鏖战

  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抜新乡周文王武王庙倛在𫉬嘉县文王庙在县东南

  五里武王庙在县东北八里卫武公庙有二俱在淇县一在县东隅一在县西北三十

  关帝庙在滑县城内嘉庆十九年修   御书扁曰佑民助顺并加封仁勇二字

  李卫公庙在考城县西南三十五里祀唐李靖

 ︹寺观︺安境寺在府治西南隅五代晋开运二年香泉寺在汲县西北霖落山元延

  祐间重建寺近香泉因名六度寺在汲县西北四十里坛山之麓唐开元初建白池

  寺在汲县西北苍峪山宋建炎三年熙安寺在汲县东北东晋建华藏寺

  乡城内明洪武初建寂照寺在𫉬嘉县西南至正九年崇兴寺在𫉬嘉县治西

  朝阳寺在淇县西十五里朝阳山下隋建竹林寺在辉县西南六十里旧名

  七贤观后改尚贤寺又改今名即晋七贤所游之地白云寺在辉县西五十里肇建于唐旧

  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明季改今名 本朝康熙年间屡修乾隆十五年增葺   高宗纯皇帝

  经此有御制白云寺诗落伽寺在辉县西八十里驼峯岭上宋建白鹿寺

  在辉县西北五十里白鹿山南湖寺在辉县西北七十里元至正初建其北为中湖寺唐

  建又北为北湖寺元建大觉寺在延津县治北街中有长明灯记元揭傒斯撰赵孟𫖯书

  华严寺在延津县故胙城县西北隅裴庄寺在濬县城内白鹤观

  乡县治东宋建紫微观在辉县西八里卓水泉上元许衡有紫微观诗太虚观

  邱县北门外明正统间建玉皇观在考城县南三里明景泰间建紫极宫在汲县崇

  道里元王恽建有紫极宫记

 ︹名宦︺︹汉︺虞诩武平人安帝时朝歌贼𡩋季等数千人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

  长及到官募求壮士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

  贼衣以彩𫄧缝其裾为识有出市里者吏辄擒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崔瑗安平人顺帝时

  迁汲令数言便宜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李云甘陵人初举孝廉迁白马令桓

  帝封中常侍单超等五人并为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廷民女亳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

  云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逮死狱中王涣河内人桓帝时为考城令政尚

  严猛闻仇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览入

  大学览由是知名桓鸾龙亢人桓帝时为汲令甚有名迹宗慈安众人为修武令时

  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赂慈遂弃官去︹三国︺︹魏︺吴质济阴人为朝歌令临淄侯植与

  书训以政事质对曰墨子𮞉车而质四年虽无德与民式歌且舞巳久矣郑袤开封人为黎阳

  令吏民悦服太守班下属城时见甄异为诸县之最︹晋︺王宏高平人泰始初为汲郡太守抚

  百姓如家耕桑树艺屋宇阡陌莫不躬自教示曲尽事宜司隶校尉石鉴上其政术武帝下诏称之

  赐谷千斛︹南北朝︺︹魏︺明亮平原人世宗时转汲郡太守誉宣远近民吏追思之

  祐渤海人高祖时为西兖州刺史镇滑台祐以郡国虽有大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

  教学村立小学又令一家之内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给行客不听妇人寄舂取水又设

  禁贼之方令五家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风化大行寇盗止息︹北齐︺房超为黎阳太守赵

  道德以事属之超不发书棓杀其使齐主善之令守宰各置棓以诛属请之使孟业安国人皇

  建二年迁东郡太守以宽惠著名其年麦一茎五穗馀或二穗四穗共一茎者合郡咸以政化所感

  河清三年敕人间养驴催买甚切业令权岀库钱贷人取办后为宪司所劾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

  随之诣阙诉𡨚者非一人乃敕放还石曜安喜人武平中为黎阳郡守值斛律武都为兖州刺

  史性甚贪暴先过卫县令丞以下敛缣数千匹遗之及至黎阳令左右讽动曜曜手持一缣谓武都

  曰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赠武都知曜清素纯儒𥬇而不责︹隋︺郎茂新市人高祖为丞相

  授卫州司录有能名寻除卫国令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释免者百馀人民张元预与从父弟

  思兰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遣县中耆

  旧更往敦谕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请罪茂晓以义遂相亲睦元亨魏常山王五世孙高祖受

  禅出为卫州刺史卫土俗薄亨以威严镇之风化大洽后以老病乞骸骨吏人诣阙上表请留卧治

  上嗟叹者久之敬肃蒲坂人仁寿中为卫州司马有异迹王仁恭上邽人大业中为汲

  郡太守有能名迁信都太守汲郡吏民叩马号呼于道数日不得出境︹唐︺李元庆

  子为滑州刺史以治绩闻数𫎇褒赐敬晖平阳人圣历初为卫州刺史时河北为突厥所扰方

  秋而城晖曰金汤非粟不守岂有弃农亩事城隍哉纵民归敛阖部赖安徐彦伯瑕邱人中

  宗时为卫州刺史政多善状玺书嘉劳孔若思山阴人中宗时为卫州刺史故事以宗室

  为州别驾见刺史骜放不肯致恭若思劾奏别驾李道钦请讯状有诏别驾见刺史致恭自若思始

  以清白擢银青光禄大夫潘好礼宗城人开元初为邠王长史王为滑州刺史好礼兼府司

  马知州事农月王岀猎家奴罗列好礼遮道谏王不许乃卧马下謼曰今农在田王何得非时暴禾

  稼以损下人要先践杀司马然后听所为王惭而还︹五代︺︹晋︺陈思让卢龙人天福中

  为卫州刺史连丁内外艰时武臣罕有执丧礼者思让不俟诏去郡奔丧闻者嘉之︹周︺郭进

  博野人显德初为卫州刺史卫赵邢洺间多亡命者伺间椎剽进备知其情状因设计发擿之数月

  间翦灭无馀︹宋︺周渭恭城人建隆初为白马主簿县大吏犯法渭即斩之帝奇其才擢右

  赞善大夫张岐崇安人太宗时调延津尉治行第一陈尧佐阆中人天禧中河决起知

  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许逖歙州人真宗时试汲尉二年汲人德

  之群诣京师请逖为令迁校书郎知县事寇瑊临汝人仁宗时知滑州总领修河既以岁饥罢

  役瑊言楗刍已集若积之经年则朽腐为弃物后复兴工敛之是重困也乃再诏塞河高继

  勲𫎇城人仁宗时知滑州河暴溢继勲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不辍水乃杀怒滑人德之

  若谷丰人仁宗时知滑州河啮韩村堤夜督兵为大埽至旦堤完梅挚新繁人知滑州

  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督工完堤防水不为患陈希亮

  青神人仁宗时知滑州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民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

  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燕度益都人仁宗时知滑州滑与黎阳对境河埽下

  临魏郡霖潦暴至薪刍不属度曰魏实为河朔根本不可坐视成败悉以所储茭楗御之埽赖以不

  傅尧俞济源人神宗时监黎阳县仓草场守遣他吏代主出纳尧俞不可曰居其官安

  得旷其职虽寒暑必日至庾中治事凡十年鲁有开谯人神宗时知卫州水灾人乏食贷

  常平钱谷与之奏蠲其息陈瓘沙县人哲宗时知卫州专以仁慈及民庭无滞讼两𬒳内除皆

  辞不石公弼新昌人徽宗时调卫州司法参军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为田主所伤时

  牧法至密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谓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宗哲委以属吏既而使者来虑

  囚如公弼议︹金︺王政熊岳人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为安抚使政从数骑入州是时民多

  以饥为盗坐系政皆释之发仓廪以赈贫乏于是州民皆悦不复叛旁郡闻之亦多降者富察

  鼎寿哈苏河人大定初为濬州防御使有惠政百姓刻石纪之 富察鼎夀旧作蒲察鼎夀哈

  苏河旧作SKchar河今并改正孟奎辽阳人大定中迁汲令察廉改定兴令刘玮

  人大定中河决于卫自卫抵清沧皆𬒳其害诏玮兼工部尚书往塞之或谓当徙民以避其冲玮不

  然斋戒祷于河功役齐举河复故道张簴为新乡令大定时以河水入城闭塞救䕶有功与县

  丞唐古堂固齐主簿温屯威赫俱迁赏有差 唐古堂固齐旧作唐括唐古出温屯威赫旧作温敦

  偎噶今并改正胥鼎繁畤人正大二年行尚书省于卫州力疾赴镇来归者益众屡上章乞老

  且举朝贤练军政者自代诏不允张洵以廷尉出守白马屡鞫大狱辨活者众以兵变城陷

  赴井︹元︺董文用稿城人中统十三年为卫辉路总管诸郡运江淮粟于京师卫当运

  十五万石文用曰民藉可役者无几且江淮风水舟不能以时至而先为期会是未运而民巳因矣

  乃集旁郡通议立驿置法民力以纾陈祐晋寕人至元三年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

  为难治祐申明法律创学宫修比干墓且请立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徳王昌龄

  人世祖时守卫辉路泉水自鄘城而来东流会于淇每秋潦辄溢入金堤昌龄乃筑堤黑荡陂以御

  之患遂息又以清水出辉县山阳镇流入卫河乃度原隰濬畎浍溉田数百馀顷在任八年惠化大

  巩显祖河阴人迁延津尹值岁饥劝民贫富相通流移四方者招之复所素克

  察哩西夏人累功授濬州达鲁噶齐时军旅数兴中外徴需繁重户渐凋耗察哩抚绥教养曲

  尽机宜卒葬濬之黎阳山 素克察哩旧作速哥察理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并改正

  文深泽人至元中出守辉州时河朔大旱辉独以祷得雨境内大稔怀孟民马氏宋氏诬服杀人

  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罗织状两狱乃释李稷

  人泰定中授淇州判官淇当冲要稷至能理其剧岁大饥告于朝以赈之民𫉬苏刘秉直

  武清人至正八年为卫辉路总管贼有劫县民钞而杀之者捕不𫉬秉直具词祷于神得贼姓名及

  所在命尉袭之果得贼于汴遂正其罪许义夫砀山人为封邱县尹至正四年大饥盗贼

  群起抄掠义夫闻贼至近境乃单马出郊外十里迎之见贼数百人义夫力言县小民贫皆巳惊惶

  逃窜幸无入吾境也言词愿款贼皆他往封邱之民得免于难王士元恩州人为濬县尹至

  正十七年贼逼濬民悉溃散士元坐堂上顾其子致微使避贼曰吾守臣居此职也若则可逃子涕

  泣抱士元不去俱为所害︹明︺李骥郯城人洪武中知新乡县招流亡给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孙镇合肥人建文时知卫辉府兴学课士教民树畜祷雨驱蝗政绩甚著燕师至坚守不下成

  祖即位谪戌山海王士廉永乐中知濬县邑大蝗士廉斋戒率僚属祷八蜡祠以失政自

  责越三日有乌数万食煌尽邢表文安人天顺中知𫉬嘉县境多盗贼表专尚德教均徭赋

  复流民千七百家建社学训子弟盗寇衰息杨动三原人成化中知濬县励志清苦二子皆

  不令入官来省侍辄遣还敝𫀆布履萧然自得去之日民有致赆者语之曰某在濬数载曾受人一

  张谦肥城人成化时知卫辉府创建百众书院修学校课农桑平赋役政多可纪

  宪东平州人宏治中知滑县严毅自持以扶善锄强缓赋均役为政刘绎代州人正德中

  知卫辉府时蓟寇倡乱绎身亲戎伍率民死守贼不能下遁去民赖以安高进锦衣卫人嘉靖

  中知滑县吏事详密裁革宿弊每岁俵马旧无定制𫝑者属免奸者揽应进编以为例岁有定名民

  便杨麒上饶入嘉靖中知濬县廉谨不扰时称良吏宜沟店逆旅主人杀客而有其赀置尸

  井中麒发治之因得剧贼数十人境内以安陆光祖平湖人嘉靖中知濬县政务大体遇

  事有不便民者必力为建白岀卢柟于狱人尤称之张佳允铜梁人嘉靖中知滑县赈恤有

  方世宗赐以金褒之时有盗伪为缇骑逮佳允因欲劫库帑者佳允以计悉擒缚之人服其智

  重渭南人嘉靖中知滑县清釐浮流银数及欺隐田亩以廉敏称刘焕睢州人万历时知濬

  县濬介淇卫屡患水潦焕亲疏瀹筑堤防措置有条不扰而办李呈祥隰州人崇祯时知延

  津县建筑瓮城

 ︹本朝︺祖可法奉天人顺治元年为卫辉镇总兵时流贼李自成寇济源可法援怀庆因率将

  士拒守号令严明贼穴地潜攻可法命城内掘坎用火焚之贼架云梯上复以火箭射烧贼死无算

  数遣壮士缒城斫营贼遂遁去纪国相开原卫人顺治元年知辉县雷流寇破残之后国相

  修治城隍招抚流散通商贾设义学甚著能绩刘元芳清苑人顺治二年知延津县省徭投

  恤驿坫以报最内擢陈起泰盖州人顺治四年知滑县谳断明决吏民不能欺严饬武备萑

  苻屏佟国玺抚顺人顺治七年知辉县以崇学校劝农桑为务有贫民不能开垦者给

  以牛种劝令复业邑遭水患五闸冲决国玺亲督修筑使水归故道稻田之利复兴王克俭

  海州人顺治中知新乡县威重有度抚黎庶如赤子转饷建城著有劳绩比岁歉捐赈公溥民免流

  亡黄河夫役旧为民累克俭申请留修卫河立释重困去后民立祠以祀李登瀛华亭人康

  熙中知新乡县政尚宽和不喜纷更政暇即与多士讲业人文蔚起冯云朝昌平州人康熙

  中知𫉬嘉县值兵荒后地旷民稀驿站冲疲云朝抚绥流移以垦荒田置马匹以充传递兴废举坠

  政绩茂著岳峯秀汶上人康熙中知封邱县发奸摘伏捷若神明好延士大夫询其利弊尝

  躬行田野督课农桑邑滨大河一切供亿转输悉心筹画民不知扰吕文光山阳人乾隆中

  知滑县邑故多盗文光惩击无少纵修学宫及欧阳修画舫书院士服其化民歌其惠周埙

  龙泉人乾隆中知淇县创西东书院以课士每春秋辄载酒馔郊行劳氏之有勤力者民是以大劝

  强克捷韩城人任滑县知县嘉庆十八年教匪李文成与林清潜通逆谋克捷先期访𫉬李

  文成等严讯得实刑夹监禁匪党冯克善等纠集𨓜犯入城劫狱克捷全家𬒳害嗣李文成以刑伤

  不能远逸迅就歼戮奉   旨以克捷首破逆谋厥功甚大照知府例赐恤入祀京城昭忠祠

    赐谥忠烈世袭骑都尉又   命于滑县地方为克捷建立专祠其从难之强京课强克勲

  徐云章李槐荫诸自涵梁廷辉梁霈梁泰来张炎孙鼎章冠山及家丁祁陞等三十五人俱从祀焉

  吕秉钧新安人任滑县教谕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在署投井未死旋遇害全家及幕友唐

  会等十七人同时殉难事闻照知县例议恤世袭云骑尉 刘 斌咸寕人任滑县老岸

  司巡检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禀县拏𫉬逆首李文成旋值匪党入城在署被戕全家同时殉难事

     闻照知县例议恤世袭云骑尉陈宝勲宛平人任滑县典史嘉庆十八年教匪滋

  事在署被戕全家及幕友吕会亭等同时殉难事   闻议恤又徐沆长兴人河南候补从九品

  因解兵米赴营至濬县小河口遇贼被戕   赏恤如例戚名彰陜州人任滑县把总

  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击贼阵亡子戚蕙双喜女存子妾郭氏杨氏并婢二人同时殉难   赏

  恤如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