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五十一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4.djvu/7

 大清一统志

  保德州在山西省治西北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寕武府五

    寨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太原府兴县界一百十里南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七十里北至边墙一百

    五十里东南至岢岚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寕武府偏关县界一百八十

    里西北至𫎇古界一百四十五里本州境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一里东至河曲县界四十里

    西至陜西榆林府府谷县界四十里南至兴县界九十里北至府谷县界一里东南至岢岚州界一

    百七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九十 里东北至河曲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府谷县界三 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十五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为楼烦地

 汉太原郡地魏晋新兴郡地后魏永安郡地隋唐

 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祈岚州地置定羌军景德

  二年改保德军属河东路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

 县为军治二十二年升保德州属河东北路元宪

  宗七年省县入州属冀寕路明洪武七年降为县

  九年复为州属太原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一

  河曲县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三里东至寕武府

  五寨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府谷县界二里南至本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𫎇古黄河

  界三里东南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一百里东北至寕武府偏关县界一

  百八十里西北至𫎇古界十五里汉太原郡地唐岚州地五代北汉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

  火山军属河东路治平四年置火山县为军治熙寕元年县省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

  年升为火山州治河曲后改州曰隩州属河东北路元至元二年州县俱省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

  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又置属太原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保德州

 ︹形势︺迫临黄河密迩西徼续文献通考群山屹峙于东南

  黄河绕流于西北

 ︹风俗︺土瘠民贫莫不尚义明统质朴刚劲犹有古风

  

 ︹城池︺保德州城周七里有奇门四宋淳化中土筑金大定中增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

  顺治六年康熙六年四十六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河曲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明

  宣德初土筑名灰沟营万历中甃砖改名河保营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为县治三十三年重修

 ︹学校︺保德州学在州治西旧在城东南隅宋熙寕初建金大定中移建今所 本朝顺治

  十年修康熙十二年三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河曲县学在县东南旧县治东

  北明洪武中建成化间迁明伦堂于县治北隅崇祯中重建入学额数八名宿文书院

  在河曲县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建 按旧志载见龙书院在州治西明万历中建今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六千三百八十九今滋生男妇共一十四万七百六十九名口计二万二千七百四

  十一

 ︹田赋︺田地九百四十七顷四十亩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九千四百四十一两五钱四分九釐粮三

  千二百三十石八斗九升有奇

 ︹山川︺马头山在州东二十里毡帽山在州东六十里山半有洞可容百人鹰窝

  山在州东六十里又窝弓山亦在州东六十里翠峯山在州东八十里接河曲县界明

  统志保德州治东有翠峯其形如覆斗色恒苍翠狮子山在州东南二十里又孤山在州

  东南三十里刘家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堂子山在州东南六十里崖半有石洞又黄龙山

  倒座山俱在州东南六十里袁家山在州东南七十里赤山在州东南八十里山皆枫树经

  霜尽土门山在州东南八十里又贺家山在州东南九十里柏山在州东南一百

  里又潘家山桑林山俱在州东南一百里苍水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以山中水色苍故

  名其水不竭不溢州人木炭取给于此莲花山在州南一里其山五峯东为东廓山西为

  西廓山俱临黄河又分三小支入州城东为铁山西为金山中一支当州治形如莲房故名

  𬬻山在州南十里寨山在州南三十里又羊头山在州南四十里麦子山

  南七十里有洞昔人常避兵于此伊山在州南接岢岚州界飞龙山在州西南十里

   又州东北亦有飞龙山黄金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又神山在州西南八十里又野人山在

   州西南九十里石梯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上有墩墩下一堡甚险隘山下为水寨山渡口亦

   戍守要地逍遥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一名腰庄出铁器黄巍梁山在河曲县东南

   二十五里高埓翠峯可眺数百里外强梁山在河曲县东南一百里又杜家山在县东南一

   百十里又望羊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又葫芦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火山在河曲县

   南六十五里寰宇记在火山军东四十里辽史景宗纪乾亨元年太保舒苏与宋兵战于火山县志

   在旧县西五里黄河东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烟焰上发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𥒚砂窟下有气

   砂窟黄河过此如遇覆釡河流为之曲尖山在河曲县南一百里峯锐故名郝家岭

   在州东南三十里峯子岭在州南五十里西沟水出焉流经州城西入河杨家岭

   在州南接岢岚州界又王家岭亦在州南党家岭在州西南九十里韩家岭

  曲县东南三十里木瓜崖在州城西又花花崖在州西南八十里雕黄崖

  曲县东南八十里赤崖在河曲县南三十里土色俱赤相传吕梁未凿时河出此山之上崖

  上有蛤蚌遗壳倒回谷在州东北三十五里金史忠义传正大八年陈和尚有倒回谷之胜

  夹子洞在州东南七十里纒户崖洞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崖下逼黄河外

  小内大可容数百人石洞在河曲县南六十五里深广可容千人又县东南河峪村亦有石洞

  高一丈六尺广二丈深三丈有奇天桥峡在河曲县南九十五里上阔十二丈五尺中阔

  七丈下阔八丈五尺共长九十丈黄河流经其中每雨激浪如雷声闻数十里冬月积冰成桥俗谓

  之天桥明时议建桥于此不果禅师崖栈在州西南六十里崖半有石洞黒石崖

  栈在州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测洞口石径临黄河长二十里极屈曲行旅前后不相望

  盗贼出入于此明万历三十八年设兵林家峪及神山冯家川诸处戍守始与禅师崖俱辟为大道

  观音峁在州东北十里出炭深沟水在州南三十里西北入黄河为兴县往来通路

  最崎岖又石堂水在州南四十里土门沟水在州南六十里爬楼沟水在州南八十里出石燕皆入

  得马水在河曲县南三十里西流入黄河相传尉遅敬德得马于此故名黄河

  在州城西北一里自寕武府偏关县南流经河曲县西北六里又南流入州界又南入太原府兴县

  界对岸为陜西府谷县界边防考大河流入老牛湾过河曲县西南经保德州中间有娘娘滩太子

  滩皆套中渡河处最为险要大涧河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源出寕武府神池县西流七

  里入黄河有二山形如钟鼔水出其下有声沙泉河在河曲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寕

  武府五寨县流经县界至本州界入河石佛河在河曲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接岢岚州长

  流沟西入黄河镇口河在河曲县南二十五里南流入黄河朱家川在州东六十里

  源出安化山西南流入黄河鸭头川在州南接岢岚州界水由东南流入黄河一名冯家

  卧龙池在州南四十里有石窟水常清龙池在州南五十里石涧中周十馀丈旁

  建五龙祠祷雨辄应杨家泉在州东从平地涌出煮豆粥不用盐又老鸦泉在州东一里水

  出石平泉在河曲县西北十里平地涌出汲之不缩不盈流三里入黄河又白鹿泉在县

  南十里冬月不冰又榆泉在县东南四十里又凝碧泉在县南六十里泉出崖下冬温夏寒

  家沟在州城内金山下又草厂沟在州城内铁山下苦水沟在州城内西北角学宫下皆有水

  石坂沟在州东五里又𤍠窑河沟在州东十五里出炭倒𮞉谷沟在河曲县

  南九十五里亦流入大河沟上有桥金时建

 ︹古迹︺芭州故城在州城西北元初置属冀寕路至元二年省入保德详见陜西榆林府府

  河曲故城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周六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中土筑元至正中增筑

  南面小城明万历中甃以砖石并为县治 本朝因之顺治中重修增设瓮城乾隆二十七年移治

  西北河保营隩州故城在河曲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宋曰火山军文献通考火山军本

  岚州地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军徙治镇西三十里属河东道金史地理志隩州本

  宋旧火山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今兴定二年改隶岚州四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

  寨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省隩州入保德州古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

  长八十里定羌军今州治宋淳化四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景德二年改曰保德军金升为

  州州志今州古名林涛寨有故城在州西二十里宋建拟江楼在州城上俯瞰大河金时

  建知州李晏改曰安西楼

 ︹关隘︺得马水关在河曲县南三十里下即得马水堡有土城周一里馀明洪武九年置巡

  司后废通志旧隶保德州在州东北一百里河邑巡司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故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移巡司驻此陈家寨在州东十里又秦峁寨丛林沟寨皆在州东庙

  沟寨新畦寨王家寨皆在州东南禅房寨在州南花园寨铲峻寨皆在州西南水寨在州东北

  十五里当黄河中流高二十八丈周二里许河水至此分流周抱合流而下有渡五门楼

  寨在河曲县南三十五里险隘可守又南五里有元太捕寨三面陡绝东有一路为戍守要地

  杨家寨在河曲县北六十里明初调镇西卫官兵戍守后裁下镇寨在河曲县北宋

  置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橰䕶水六寨属火山军后废元丰中止领下镇一寨河曲营堡

  在河曲县东南五十里明宣德初置万历中増筑东关土堡俱周二里有奇唐家会堡

  在河曲县南十里明正统中建周一里有奇又南为五花营堡明万历中筑周二里有奇又南为杨

  桦林堡在河曲县北明成化间建 本朝初设守备防守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会营堡在河曲县东北五里明万历中建周二里有奇亦名路泽营又东北为罗圈堡明宏

  治中建又东北为楼子营堡明宣德中建周一里有奇石梯隘口在河曲县南五十五

  里东枕高冈西临黄河边墙始此星坐驿在河曲县东一百二十里

 ︹津梁︺大堡津在州城南四十里九域志保德军有二津大堡津在军南四十里沙谷津在军

  北五九梁津在河曲县东北三十里宋庆历间置榷场路通辽夏后废化龙桥

  在州城内州学东阻城中水使北流明万历中改修保德桥在州城南门外明宏治中修

  本朝康熙中増修天门桥在州城南鹰窝岭下下有大㵎每暴雨则水泛溢人不得渡宋

  嘉祐中商人王继宗于天门峡口叠石为岸跨岸为桥州志名曰石桥今废惠民井桥

  在州城西南明正德中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㵎虹桥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大㵎河上

  天桥子渡在州城东三十里又西南有冯家川渡又西有故城花园柴家窊韩家川桑园

  神山等渡芽子陂渡在河曲县南六十五里路通清水黄甫川诸处

 ︹堤堰︺井谷沟在河曲县南七十里民资灌溉龙门沟在河曲县南七十里有灌溉之

  郭家滩在州东十里滩水溉田百亩有奇明万历间河水冲决知州胡柟修堰引灌焉

 ︹陵墓︺︹宋︺折太君墓在州城南四十里折窝村杨业妻赵龄墓在州城东北义

  九女墓在州城东北地名条梁州志宋时赵氏女不适人合葬于此朱光墓

  在河曲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明︺姜名武墓在州城西南八十里张绶墓

  城西

 ︹祠庙︺三贤祠在州城内祀明州守高冈凤王甲胡柟胡柟祠在州城南门外旧州

  境内有祠四十馀所今尽废河神庙在州城北坡下明宏治十八年建 本朝顺治中重

  大禹庙在河曲县西五里黄河岸

 ︹寺观︺承天寺在州城内又宝积寺亦在州城内俱元时建花佛寺在州南十五里

  元至正间石崖崩出石佛数百州人建寺舁置其中金峯寺在州南五十里金建兴隆

  寺在州西南三十里宋熙寕初建旧名资福寺华严寺在河曲县旧治东元天历初建

  禅会寺在河曲县东南五十五里元至正间建宗说寺在河曲县东南一百五十

  里翠峯山元皇庆中建阎浮殿至治间改今名天庆观在河曲县旧治南门外东冈宋大中

  祥符中建

 ︹名宦︺︹宋︺杨嗣瀛州人雍熙四年知火山军代还吏民借留遂再任孔文仲新喻人神

  宗时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徐徽言

  西安人大观中历保德军监押以边功权知保德军宣和中改知火山军何灌祥符人为火山

  军巡检有盗狡悍为二边患灌亲枭其首辽人以争贾胡疃泉水举兵来犯灌迎高射之辄中或著

  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皆引去︹金︺李晏高平人大定间知保德军城西南临沟辄圮遂

  相地改筑计一百七十步有奇城中乏水于石渠上垒甓为洞以便汲州人赖之王嘉言

   知保德军建学阐明道学︹元︺袁公失其名光州人至正十四年以荐知保德州才略明敏凡

   有粮储科役造作必躬诣枢府请省减民心悦服︹明︺宋镇永乐元年知保德州莅政勤能

   抚字有方任泰咸寕人宣德初知保德州廉直无私遇事立决人推公敏周山绍兴人宏

   治闲知保德州处事公勤治行为一时最考满当迁州人走京师请留命加衔仍治州事李泽

   历城人正德中知保德州兴除利病民皆爱戴武宗幸西山刍饷不给泽奉部院檄召买唐家会未

   旬日得米三百石草十万束公用充足后以疾求去送者载道齐恩隆德人嘉靖中知河曲县

   为政廉明仁恕寇犯内境恩扬兵河东多设旗帜金鼓声不绝敌大惊急卷甲去乃整船筏拯民之

   避兵者事闻遣官赉之王世臣太原人嘉靖中灰沟营守备套寇自陜西溃边入犯世臣

   率其弟迎战冰桥峡同死于贼千总李虎亦力战殁郝九龄高陵人嘉靖闲河曲典史勤介

   自励时筑边墙散帑十万锱铢不茍诏褒异之胡柟洵阳人万历中知保德州殚心民事百废

  具举迁官去士民送者百里不绝建生祠四十馀所

 ︹人物︺︹宋︺朱光滏阳人后徙河曲宋初以翊戴功为龙捷右厢指挥乾德三年河决奉诏治河

  制祝文誓神祝毕伐鼓万夫齐力决河遂塞赵龄保德人十世同居家至数百馀口治平闲

  赐米五十石绢五千疋旌为义门︹元︺狄琮字子玉保德人尚气节至元中梁王开藩云南

  改封晋镇西陲皆为司马忠实无欺府中事知无不言王每嘉纳王薨哭之恸呕血而死︹明︺张

  绶字朝仪保德人正德间岁贡母卒庐墓三年在国学奏准保德河曲粮草本州支给永不起运

  民甚赖之戴辰保德人嘉靖中为振武千戸值寇围丰阜城奉檄往援力战死寇亦解去赠明

  威将军指挥佥事徐尧臣保德人嘉靖闲以百户领军于唐家会凿冰套贼踏水人犯尧

  臣拒堵被重伤殁于阵赠副千戸韩友范字一咸保德人万历中举人授河南鹿邑知县

  累陞神木道副使闯贼陷城友范以金簪自刺不死后骂贼被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

  谥节姜名武字我扬保德人天启武进士崇祯初以参将守宣府右卫蒙古部落有乞

  抚者监视中官欲杀以邀功名武持不可中官怒劾之总督杨嗣昌力白其诬乃𫉬免擢通州副总

  兵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从保定总督杨文岳往援大战朱仙镇力竭被执大骂贼磔死之赠右都

  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高 日晄字翼皇保德人崇祯武进士官寕武

  关游击闯贼陷城同总兵周遇吉死之又同州常道行黒水监正杨于堦济源知县俱以城陷不屈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吕朝京本州人顺治七年姜瓖之乱守备牛化麟应贼破州城 大兵来剿朝京恐良

  氏被冤请往说贼使解甲降牛叱斩之朝京至死神色如常张射斗本州人为诸生志气

  激昂牛化麟入州城射斗谋诛之未发事泄化麟欲杀射斗惧其得人心诱入学宫杀之后化麟亦

  为州人崔耀等所杀姜宗吕字琅玙本州人父名武明右都督援开封战死宗吕得父故衣

  招魂敛之顺治戊子举于乡牛化麟应姜瓖列剑堦下宗吕斥以大义化麟不能害比贼平州人多

  以従贼伏法宗吕独免己亥成进士授潍县知县未至卒姜橚字仲端宗吕子康熙乙丑进士

  知麻城县多善政升户科给事中典试江南督学浙江所取皆知名士仕至吏部侍郎卒李如

  竹本州人五世同堂乾隆五十年奉   旨给扁

 ︹列女︺︹明︺王嘉会妻刘氏河曲人西部入犯𬒳掠踞地号骂遂遇害苗敏行

  妻孙氏河曲人王嘉印陷城二子牵衣侍侧不顾泣曰少缓吾不得死矣遂绝裾投井侍婢

  玉姐从之不及死为贼所执迫之不从饵以玩好悉投诸地胁以刃怒斥之被杀王成科

  妻乔氏河曲人王嘉印之变与夫弟成举妻何氏相戒勿辱俱自缢死又同邑丁绍谟妻王

  氏孀居守志闻贼变堕城死王积学妻樊氏孀居被逼自刎几绝陈奇瑜三妾

  保德人有妾张氏耐郭氏宗正王氏缀崇祯中总督陜西山西五省军务专办流贼会关中失守奇

  瑜当谪边贼将郝安才与奇瑜仆谋诱致诸妾止之张氏惧辱饮毒死奇瑜既殁郭氏父欲更嫁之

  郭氏愤恚遂与王氏定谋两人亦饮毒死

 ︹本朝︺陈灿妻马氏本州人少寡事姑孝课子有成守节四十七年雍正元年 旌

  氏本州人夫某死于贼贼将至门李抜刀欲刺之事不就遂自刎同州张文蔚妻马氏年二十七

  夫故视殓毕即饮毒死刘述祖妻薛氏河曲人年二十六夫亡事舅姑尽孝抚二

  子为知名士迎养寡嫂相与励节以终雍正九年 旌同县王琮妻刘氏与夫弟王缙妻刘氏并守

  节抚子有成徐鹏翼妻韩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王立本妻汪氏陈常妻

  王氏韩延贵妻袁氏陈之绰妻李氏张又良妻马氏马端妻张氏白为让妻王氏徐联魁妻张氏俱

  乾隆年间 旌韩金贵妻李氏河曲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赵德聘妻左氏许世法

  妻邬氏俱干隆年闲 旌张浩妻陈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张问仁妻章氏陈

  仰虞妻白氏俱嘉庆年间 旌

 ︹土产︺铁器州志出生铁器颇适用木炭州县俱出柴胡宋史地理志火山军贡

  按宋志保德军贡绢今州县并无蚕织之利附记于此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吴清皋恭校

大清一统志

 霍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五百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沁州沁源县界五十里

  西至平阳府汾西县界三十里南至平阳府洪洞县界七十里北至汾西县界一百五十五里东南

  至平阳府浮山县界一百五里西南至隰州蒲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汾州府介休县界一百五

  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孝义县界二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沁源县

  界五十里西至汾西县界三十里南至赵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灵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赵城县

  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汾西县界二十里东北至沁源县界五十里西北至灵石县界三十里自州治

  至 京师一千五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初霍国后为⿱彐⿰垁凡 -- 彘邑汉置

  彘县属河东郡后汉阳嘉三年改曰永安晋属平

  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禽昌平阳郡禽昌县即汉晋北

  屈神䴥元年世祖禽赫连昌置郡正始二年复置建义元年于县

  置永安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汾州十

  八年改曰吕州又改县曰霍邑大业初州废县属

  临汾郡义寕元年置霍山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吕

  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晋州五代因之宋属平

  阳府金贞祐三年置霍州治霍邑县兴定元年

  镇定军节度元仍曰霍州属晋寕路明洪武初省

  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七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

 县二

 赵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平阳府岳阳县界六

  十里西至隰州蒲县界六十里南至平阳府洪洞县界二十里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平阳

  府浮山县界六十里西南至蒲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岳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平阳府汾西县

  界十五里周为赵城穆王以封造父汉为彘县地后汉为永安县地隋为霍邑县地义寕元年析置

  赵城县属霍山郡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属晋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入洪洞元丰三

  年复置政和三年升为庆祚军金复为赵城县贞祐三年改属霍州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改属平阳

  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七年改属霍州灵石县在州北五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

  距一百五里东至沁州沁源县界九十里西至隰州界一百里南至本州界五十里北至汾州府介

  休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本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平阳府汾西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介休县界四

  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孝义县界六十五里汉太原郡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析置灵石县属西河郡

  义寕元年改属霍山郡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十七年属汾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贞祐三年属霍州

  四年还属汾州元属霍州明初因之万历二十三年属汾州庥四十二年改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

  乾隆三十七年改属霍州

 ︹形势︺中镇跨赵城络洪洞瞰平阳而萃秀于霍元刘祁中

  镇庙碑记

 ︹风俗︺岳阳尧都所在其民勤且俭明统好儒少讼薄

  于衣食而好置产业

 ︹城池︺霍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深八尺元时筑明正德闲增筑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赵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深七尺唐麟德初土筑明崇祯中甃砖 本朝康熙

  三十四年修灵石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重池各广八尺隋开皇中土筑元至正中増

  筑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

 ︹学校︺霍州学在州治西元至元中建大德中重建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入学额数十二

  赵城县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入

  学额数十二名灵石县学在县治南元大德中远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入学原额十

  二名乾隆五十四年増三名霍山书院在霍州城北二里本朝乾隆十三年

  城书院在赵城县城外东南隅 本朝干隆十五年建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竺林书

  院在灵石县南关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 按旧志载正学书院在州城内龙云书院在赵城

  县治北俱明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万九千七百四十七今滋生男妇共三十五万一千一百四十七名口计五万七

  千一百六十七户

 ︹田赋︺田地八千九百三十二顷九亩九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七万八千八十五两五分九釐粮

  五十

 ︹山川︺霍山在州东南三十里递高三十里主峯高百丈有奇盘踞二百里南接赵城平阳府洪

  洞二县界即古太岳也尚书禹项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康成注今河东彘县

  霍太山周礼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尔雅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汉书地理志彘县霍太山

  在东北左传注永安县东北有霍太山水经注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唐六典河东道

  名山曰霍山元和郡县志霍山在霍邑县东三十里洪洞县东三十里 按州志霍山周二百馀里

  今谓之中镇休粮山在赵城县东五十里上有方石高数丈名说法堂土人传休粮菩萨

   迹旁有五小台罗云山在赵城县西四十五里周一百里南接平阳府洪洞娄山西接隰州

   蒲县界北接平阳府汾西县界山有五峯峯各有台邑人谓之小五台北台下有洞其深不测南台

   下一峡名七佛峡明珠山在赵城县西北罗云山东北周二十里绵山在灵石县

   东四十里介子推隐此一名介山高五里周七里隋书地理志灵石县有介山元和志介山在县东

   四十二里县志在县东三十五里北跨汾州府介休县界东南接沁州沁源县界其别峯为马头山

   一名凤头山抱腹山在灵石县东四十五里石膏山在灵石县东七十里尖阳

   山之东产石膏有止中下三岩峯峦壁立溪壑幽深山之东有狗脊岩又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馀

   十八盘山在灵石县东石膏山之南上下盘绕十八曲故名翠峯山

   石县东其高半里盘踞一里许石壁巉岩林木茂密四时苍翠故名逍遥山在灵石县南五

   金鞍岭在州西十里相传唐太宗息马卸鞍于此凤栖岭在州北四十里凤栖

   蛤䗱岭在州东北五十里回牛岭在州东北金河东南路都总管胥鼎疏霍

   州回牛凤栖岭诸厄戍卒乞量留侦候高壁岭在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通典灵石县东

   南有高壁岭通鉴陈大建八年周主自将伐齐齐师大溃齐高阿那肱守高壁注云高壁岭名在雀

   䑕谷南宋史杨廷璋传周世宗使征北汉率兵入太原境抜高壁等砦新志一名韩信岭在县南二

   十五里南去霍州八十里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今名高壁铺观塠峯在州霍山西省志观

   塠当即观阜赵襄子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谓其处为观阜 按观阜又作观堆寰宇记霍邑

   东南三十里有观堆祠正指此圣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水东上有石佛千馀印马

   峪在灵石县西接隰州界舒江峪在灵石县北接孝义县界又桑平峪在县北兴地峪

   在县东北銮铃原在州南十里相传唐太宗过此挂铃子树因名鸡栖原在州东北

   三十里霍山高平处通鉴陈大建七年周伐齐使永昌公椿屯鸡栖原伐柏为庵以立营五女

  原在赵城县北十五里西有九仙洞接汾西县界王禹原在灵石县西南道美里

  川原在灵石县北接介休县界陶唐谷在州东三十里有泉飞流如玉曰玉泉西流灌

  田百馀顷汉书瓒注永安唐城尧所都也东去⿱彐⿰垁凡 -- 彘十里避暑旧志尧尝游此石鼻谷

  南五里中有朝阳洞有水即彘水之源又义成谷在州东南三十里中有水西流灌田名义成渠

  石门谷在灵石县西四十里南坡在州南十五里北坡在州北十五里秦王

  坡在赵城县南三十里竹竿坡在灵石县南十五里鹞掌凹在州霍山中州志相

  传妖蛛斗龙于此鱼鼓洞在灵石县双白里深静村出佛峡在赵城县罗云山山

  崖下坠大小石胥似佛首一名七佛峡揺车缠在灵石县东山势最峻险鲁班缠

  在灵石县西南四十里汾河北上有寺传为鲁班所修后有石穴最深杳大风四时不息盖风洞也

  霍水在州东南源出霍山西麓西南流至平阳府洪洞县北入于汾水经注霍水出霍太山发

   源成潭涨七十步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寰宇记霍水在洪洞县北三里源出赵

   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西流至洪洞县赵城县志唐贞观中引霍泉分二渠名北霍南霍赵城得

   七洪洞得三宋庆历五年二县相争因勒碑定制北渠分为三西北入汾南渠分为五一曰南霍一

   曰九成一曰小霍一曰大霍一曰清水⿱彐⿰垁凡 -- 彘在州南源出石鼻谷西流至城西南入汾水水

   经注彘水出汾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又西流迳观阜北又西流迳永安县故

   城西又西南流注于汾水元和志彘水出霍山经霍邑县南一里第一河在赵城县西源

   出出佛峡流经隰州蒲县城西大寕县界入黄河山溪奔汇诸水所宗故名双河在灵石县

   东源出雀儿山岩东流入沁河石村沟河在灵石县南五里会东山之水入汾郭家

   沟河在灵石县南二十五里高壁岭常家山之中会各山之水西流入汾仁义河

   石县南四十里源出沁州沁源县境流迳石膏山之南西南入汾又柳沟河罗儿沟河青石沟河皆

   流入仁义河新水峪河在灵石县西南六十里源出隰州回龙印马峪孝义柏枝峪诸

   水自北来会之至秦王岭入汾怀来峪河在灵石县西十里石门峪河

   石县西四十里一名西河源出孝义舒江等山峪诸水会流至夏门镇入汾景家沟河

   在灵石县西北会孝义诸水东南流入汾小水河在灵石县北门外源出绵山白石峪又兴

   地峪河柏沟峪河曲贾峪河水峪沟河沙峪沟河皆同小水河合流入汾轰轰㵎在州西源

   出平阳府汾西县西东南流至州入汾水声如雷故名南涧在赵城县南有大小二涧大涧

   在县南二十里源出霍山青条谷中小涧在县南五里源出霍山谷中皆西流入汾北涧

   城县北亦有大小二涧大涧在县北一里源出霍山观音沟小涧在县北二十里源出霍山谷中皆

   西流入汾舞羊㵎在赵城县北十里南山上有小泉遇雨成大河东流入汾拖风涧

   在灵石县东山中人不可跻陟名涧而实山也古鱼池在州东八里下流入彘水又方池在

   州南十五里下注汾水章邱泉在州东十五里邱家崖又圆泉在州东南十五里邢家泉

   在州东北三里罗头泉在州东北三十五里俱引流溉田下入彘水灵泉在州东三十里霍山

   今名打鼓泉水经注霍太山岳庙有灵泉以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泉竭冷泉在灵石县

   北四十里冷泉镇东流入汾其水醸酒颇甘一名堡中泉蓝腰沟在州西北三十里左山右

   三里沟在州北五十里左右大山龙池沟在州东北三里下流入彘水

  ︹古迹︺霍邑故城即今州治元和志霍邑县南至晋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彘县因彘水为名

   后汉顺帝时改为永安县后魏初省宣武帝正始二年又置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因霍山为

   赵城故城在今赵城县西南史记赵世家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元和

   志赵城县南至晋州九十五里本汉彘县地即造父之邑义寕初分霍邑置属霍山郡因故赵城为

   武德元年废郡置吕州县仍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吕州县属晋州寰宇记县初置在故城内麟德

   元年为城少水移向西三里即今县治也旧志唐宋时赵城县旧治在今县西南明宣德五年稍移

   东北即今治永安故城在赵城县东北魏书地形志永安郡永安县正始二年治仇池

   壁寰宇记后魏正始二年于今赵城县东北十五里仇池壁置永安县㝷移赵城东南三里魏末复

   还今霍邑县治小灵石废县在灵石县北五十五里接汾州府介休县界元史地理志

   元初灵石县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省入介休旧志旧有灵石口巡司因故小灵石县为名今冷

   泉关也即唐冷泉驿赫连城在州东三十里东城村名夏王城相传赫连勃勃所筑城基微

   陶城在州东三十一里陶唐谷霍城在州西南六十里周初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国

   语史伯谓郑桓公曰西有霍扬左传闵公元年晋侯灭霍史记赵世家晋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将

   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又魏

   世家悼子徙治霍水经注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文献通考霍姬姓国

   在平阳永安县今晋州霍邑县唐城在州西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所谓唐今河东永安是也

    按臣瓒以为此尧所都颜师古是其说诸家皆以为误彘城在州东北前汉书地理志⿱彐⿰垁凡 -- 彘

   厉王所奔应劭注顺帝改曰永安后汉书郡国志注杜预曰永安县东北有彘城吕乡

   西一名吕州城博物记彘(右下角“匕”换为“凡”)县有吕乡吕甥邑也元和志吕坡在霍邑县西南十里有吕乡晋大夫吕

   甥之邑也吕州取名于此先锋台在州东北州志唐高祖征宋老生太宗为先𨦟时所筑

   伏牛台在赵城县东南二十里伏牛里寰宇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 按帝王世纪曰伏羲

   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飞虹塔在赵城县霍山南麓通志后周保定元年僧法

   江所建阿育王藏舍利之处明永乐十五年重修高三百六十尺极壮丽瑞石在灵石县北门

   外寰宇记隋开皇十年巡幸傍汾开道得石文曰大道永吉因分置灵石县旧志石高六七尺玲珑

   类太湖石其文今不可辨

 ︹关隘︺阳凉关在灵石县东宋史地理志灵石县有阳凉南关阳凉北关旧志关在县东八十

  汾水关在灵石县西南汾水上后周书武帝纪建德五年柱国宇文盛守汾水关通典

  灵召县有汾水关险固之处地理志通释汾水关在霍邑县南临汾县北阴地关在灵石县

  西南唐书地理志灵石县有阴地长安二关又昭宗纪大顺元年张濬及李克用战于阴地十六国

  春秋北汉纪天祐五年冬十月出阴地关新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

  大宗取霍邑曽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冷泉关在灵石县

  北四十五里接汾州府介休县界一名冷泉镇因冷泉水为名又名古川口明沈复礼修冷泉关记

  山西平阳为畿辅右翼灵石之冷泉尤捍卫平阳之重地余増建官舍角楼壁垒陴堞两月工竣天

  险屹然旧志关外迤北皆平原旷野入关则左山右河中道一轨实为南北咽喉仁义镇

  巡司在灵石县南四十里有堡宋史杨廷璋传周世宗时率兵七千入太原境拔仁义砦县志

   相传堡系刘武周所筑山崖壁立四面堑削若天成者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设巡司驻此

   置镇在州南二十里又师庄镇在州北三十里夏门镇在灵石县西又双池镇在县西

   北又索州镇在县北二十里有堡又十里有两渡镇送饭子寨在灵石县东三十里牛鼻

   山岩下险峻难上马迹崖寨在灵石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上势极陡峻其中洞穴足容

   数千人四靣无路惟一石梯可登上又有石门距之三清寨在灵石县东四十里绵山中四

   靣悬崖险不可陟上有尖峯高丈馀谓之屏风石内有泉又有禅房岩寨亦在绵山中四围险阻中

   通一路有石洞深百尺内有一泉深三四尺四时不竭相近又有曲买峪寨亦陡峻中有清泉旧忠

   以上五寨俱在深山中无墙垣居民宋老生寨在灵石县西南三十馀里名胜志寨高四

   里与秦王寨相对盖老生所筑以拒唐兵之处⿱彐⿰垁凡 -- 彘谷堡在州东又石鼻堡亦在州东虾蟆湾

   堡罗涧堡龟儿沟堡俱在州东南陈村堡在州西南轰轰涧村堡在州西北凤栖堡在州北龙泉堡

   李涧堡俱在州东北梗壁堡在赵城县东十里又营田堡在县东南三十里柴村堡在县东

   南四十里杨堡在县南十里韩信堡在县西南十里安定堡在县西十里师村堡在县西三十里罗

   云堡在县西四十里静昇堡在灵石县东二十里又上村堡在县东三十里贾胡堡

   在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唐书地理志灵石县有贾胡堡宋金刚拒唐兵高祖所次地唐温大雅创业

   起居注大业十三年张纶等下离石郡入自雀䑕谷次于灵石县霖雨甚顿营于贾胡堡去霍邑五

   十馀里元和志在县南三十五里新志在跲蜅岭上俗呼蚰子岭桑平堡在灵石县北五

   千里径在州东霍山神指唐高祖之径也元和志隋末宋老生屯兵霍邑义师之至也

   老生陈兵据险师不得进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霍山神遣语大唐皇帝若向霍邑东南傍山取

   路我当助帝破之遣人视之果有微道高祖曰此神不欺赵襄子岂当负吾耶于是进师去城十馀

   里老生战败刘宏基斩之遂平霍邑霍山驿在州东关明洪武中置在治西成化中移此今

  

 ︹津梁︺汾水桥在州西郭门外冬筑春撤夏秋舟渡关神桥在赵城县东四十里桥阔

  丈馀叠小堰于两旁下流霍泉上㵼山水天险桥在灵石县南二十五里郭家沟上一名惠

  济桥明辛珍记桥在韩侯岭南常家山北众壑奔趋成而复北嘉靖乙酉告成仁义桥

  石县南仁义河上冬春木石架成夏秋撤去县境汾河诸桥制皆如之中流砥柱桥

  在灵石县北门外汾河上昔以铁索系两岸置板其上今废其中流台址尚存冷泉渡

  石县北四十里汾河岸灵石口其南三十里有夏门渡相近又有小水渡

 ︹堤堰︺万金堤在𤫊石县北门外筑以䕶城碧玉渠在州东北十里引汾水又鸭底

  渠在州东北三十里引师家泉官渠在州东合大张等村水俱有灌溉之利大泽渠

  城县东北二十里元中统四年引北霍水溉田西流入汾又清水渠在县东三十里亦引北霍水溉

  田与大泽并为一渠

 ︹陵墓︺娲皇陵在赵城县东五里见寰宇记 按城冢记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

  里即此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六年命赵城娲皇陵与历代帝皇一体致祭县志在县东八里有二冢

  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各高二丈周各四十八步︹周︺厉王陵在州城西南隅元和志在霍邑

  县东北二十五里寰宇记王出奔彘因葬此︹商︺飞廉墓在州东水经注霍山有飞廉墓

  ︹周︺介之推墓在灵石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之上地名神林︹汉︺韩信墓

   石县南二十里高壁岭汉高后遣人函信首诣帝所帝征陈豨还驻跸于此遂葬其首于岭上后人

  即其冢立庙祀之元归旸庙记云灵石有庙侯所经也灵石者自汉适赵之道︹晋︺赫连勃

  勃墓在赵城县东四十里霍山最高峯上︹隋︺宋老生墓在霍州东三里有祠︹宋︺

  师范墓在灵石县东二十里

  ︹祠庙︺观堆祠在州东南祠霍山神寰宇记观堆祠在霍邑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

   里俗谓其处为观阜又作观塠霍山祠在赵城县东南永经注霍大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

   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元和志霍山庙在赵城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贞观五年敕令

   修理创业起居注八月乙卯霖止帝指霍太山而言曰此神人之语信而有征封内名山礼许诸侯

   有事乃命所部乡人设祠致祭焉旧志霍山庙有三二在霍州一在赵城霍州霍山庙明洪武间有

   正号御制碑 本朝康熙中屡遣官致祭御书秀峙中区扁额赵城县霍山庙在霍山之麓

   苑川里唐开元闲封霍山中镇为应圣公宋政和中封应灵王明洪武初改称中镇霍山之神春秋

   有司致祭每遇改元及兵荒仍遣官祭告 本朝载之祀典屡遣官致祭卜子夏祠

   石县西一里旧名文学里子夏退居西河设教此其息游之地明万历十三年始建堂扁曰先贤卜

   云麾将军庙在州西俗名轰轰庙寰宇记轰轰庙在霍邑县西百里唐永徽五年

  百姓为罗县开国燕伯龙立燕伯龙名鸾唐故云麾将军霍邑人也娲皇庙在赵城县东五

  里庙周𮞉约五里许松柏围二丈有奇者百馀株通志在县东侯村里宋开宝六年建明洪武三年

  命有司修理春秋致祭每三年遣官致祭有碑文 本朝载之祀典屡遣官致祭豫让庙

  在赵城县南八里有石碑一座围以垣墙赵简子庙在赵城县东北寰宇记在赵城县内

  新志在县东北三里

 ︹寺观︺普济寺在州城内宣化坊元和志贞观八年以破宋老生处置普济寺即此一名西

  福昌寺其寺东有东福昌寺亦唐贞观中敕建广胜寺在赵城县有二一在霍山上一在山

  下又有休粮寺亦在霍山顶原名慈云寺皆堇建和间建兴唐寺在赵城县北依山带壑唐

  贞观中建断碑犹存惠安寺在灵石县西南四十里寺中有石穴大风从中出四时不息

  清凉寺在灵石县北万山环抱为梵宫胜境又县北四十五里有大云寺一名冷泉寺寺锁

  重关之中云山幽丽紫微观在赵城县东南二十里汉建和初建又县南十里有栖云观晋

  永和间建

 ︹名宦︺︹南北朝︺︹周︺柳霞解人保定中授霍州刺史导人务先以徳再三不用命者乃微

  加贬异示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吾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 按柳霞北史作柳遐

  ︹唐︺马燧郏城人宝应中为赵城尉时回纥还国恃功恣睢所过州县供饩不称辄杀人燧自

  请典办具先赂其酋得其旗章为信犯令者得杀之乃取死囚给役左右小违令辄戮死回纥大骇

  至出境无敢暴者︹金︺伊喇阿里合辽州人兴定间霍州刺史四年移霍州治好义

  堡元兵至力竭被执诱使降曰吾有死无二叱使跪但向阙而立元兵射杀之 伊喇阿里合旧作

  移刺阿里合今改正︹元︺王明安燕人太祖时为霍州守有异政︹明︺曹端渑池人永

  乐中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监司大吏过必造谒问政遭艰归

  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满两州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先后在霍十六

  年卒于官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董厥修长清人万历中知赵城县

  居官廉洁始终如一开城北董家渠引汾水溉田民赖之孙份汜水人崇祯间知赵城县城南

  尝受水患筑石以捍水又于城西东北三面増高五尺凿池深一丈邑人立石纪绩侯鼎禄

  良乡人崇祯中霍州州判署本州事李自成兵过霍力攻之鼎禄督士民固守城破被执不屈死

 ︹本朝︺王来觐奉天人知霍州洁巳爱民不阿权贵姜瓖攻霍来觐守城力战死祀忠烈祠

  李绍祖奉天人康熙中知霍州刚直廉明民胥德之巳升潞安知府会   圣祖仁皇帝

  西巡留办供亿为一内监所窘自刎死   上闻立命枭内监于市霍人咸呼万岁及绍祖丧归

  商民罢市奠送建祠中镇庙祀之

 ︹人物︺︹汉︺纪信赵城人汉将时项王围荥阳急纪信自请乘黄屋车傅左纛诳楚为王以降汉

   王遂得与数十骑间出项王怒烧死纪信︹宋︺师范灵石人元祐初进士督岢岚军政兼平定

   岳阳有惠于民复督理江南民苦赋役奏请稍増茶税俾赋役少息江南人图像祀之︹金︺贾

   邦霍邑人举进士第元兵攻河东邦献集居民为守御计既而兵大至居民悉降邦献弃家

   独与子懿保于松平寨兴平四年兵复大至与懿俱被执欲以为镇西元帅持刃胁之邦献不屈密

   遣懿归松平遂自刎赠奉直大夫本县令王佐字辅之霍州人兴定中聚兵数千人权领霍州

   事累迁宣武将军遥授宝昌军节度副使元兵取青龙堡被获元帅崔环质其妻子招抚使成天祐

   与环有隙佐与天祐谋杀环天祐曰君妻子为质奈何佐曰佐岂顾家者耶元光二年因环出猎杀

   之率军民请命加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右监军兼知平阳府事徙沁州救襄垣中流矢卒赠金吾卫

   上将︹元︺贺芳字伯京霍州人由国子生仕至翰林学士有文名后迁江南行台御史会

   红巾贼乱被执不屈死邢飞翰霍州人性刚果以荐为内台御史巴颜专政飞翰尝面折

  其罪参议富珠哩奸邪复廷劾之后以两淮盐运司同知致仕至正末兵乱殉节死赠工部尚书谥

  忠毅 巴颜旧作伯颜富珠哩旧作佛家驴今并改正︹明︺郭睿霍州人从曹端受学永乐

  中举于乡任南城兵马司指挥闻父丧徒步归庐于墓侧后有白兔穴其旁甚驯曹端作歌以志其

  吴珉灵石人成化进士由郎署历官甘肃巡抚恩威并著迁南京副都御史以亢直称

  刘宪灵石诸生幼孤正德中负母避寇寇追及之曰愿杀我毋害吾母遂得免后宪为他贼所

  杀贼焚民居独宪居随爇随灭成德字元升霍州人崇祯进士除滋阳知县性刚介清操绝俗

  以忤温体仁为御史禹好善所诬逮入京杖午门外戍边居七年用荐起知如皋县㝷擢武库主事

  流贼陷京师德恸哭奠庄烈帝梓宫触地流血贼露刃胁之不为动归家妹年二十馀请先死继室

  霍氏继之德拜其母张氏遂自缢母亦死福王时赠光禄寺卿谥忠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介愍宋之儁灵石人天启进士崇祯中历官登荚监军副使忤巡抚谢三宾互讦

  落职归十七年邑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刘有恒本州人父一达明末兄张五伦手五伦拟绞系狱以流贼变脱走顺治三年

  恒涂遇五伦手毙之遂自投狱吏会勘知复父雠释之又同州阎吉兆父文王为阎文清所毙拟绞

  抵死后以赦免吉兆纠兄弟击杀之诣州陈状雍正八年特减死晋大忠字心葵赵城人

  从军海上以署守备夺战船并擒获贼将史良谟耿逆之变制府李之芳命转战龙游金华累著战

  功署游击调赴衢州至缪村遇贼斩馘数十人贼益众力战死䕃子赋官至六安参将何思

  祥灵石人与子起蛟腾蛟俱骁勇姜瓖之乱贼诱入党坚不从㝷被擒骂不绝口贼磔之

  西来灵石人本姓刘名旺子阎民载之义男也民载夫妇相继病死长子五岁次三岁舅氏姑

  母各携其一去旺子枕门𡘜三日负之而归卖炭以赡衣食比壮为成家室张龙鳞

  人性至孝父殁庐墓侧朝夕必拜拜哭必哀三年不少闲冈上甘泉涌岀服阕归侍母泉旋涸母殁

  复庐墓泉复涌人异而歌之何道深灵石人贵州提标游击干隆三十三年在猛域军营

  阵亡又同县王如玉以道职试用乾隆三十八年在四川军营阵亡俱   赐恤入昭忠祠

  梦鹏灵石诸生孝义著闻同县孝子生员杨士籓均于乾隆年间 旌朱调元

  廪(“㐭”换为“面”)贡与妻任氏均七十五岁五世同堂嘉庆二十一年   御赐盛世康龄扁额

 ︹列女︺︹元︺郭彩云霍州人字程代儿代儿从父游未娶郭先归夫家与姑相依至正十八年

  兵乱避山洞中兵以大索之郭挽姑衣曰妾尚未识夫倘被辱他日何颜相见耶坚不出焚死︹明︺

  崔烈女灵石人崔拱女居冷泉年十五宼乱父母携避北山洞中贼捜出欲辱之不从投崖

  周洪升妻朱氏霍州人洪升父为山东新城县县丞洪升随之任流贼陷城将

  杀之洪升以身蔽父遂遇害时朱年二十馀守节历四十年世称忠孝节烈萃一门云朱毓

  𢑴妻郭氏霍州人宼至𬒳掠毓𢑴奋前击之被杀郭大骂贼并杀之事闻旌表周崇

   妻杨氏霍州人家贫崇早死誓不他适累日不举火以绳束腰忍饥困极而死州人怜之事

   闻旌王大威妻贾氏赵城人正德中为流贼所掠系之行过母家绐曰此吾家

   也入辞老母永从汝行矣贼纵之遂投井中同县乔贯妻师氏贾秉英妻史氏俱遇贼不屈被杀

   张熙妻曹氏灵石冷泉镇人正德中宼乱与尚公信妻段氏张桓妻白氏周瑞麟妻崔

   氏同匿山谷中被掠皆骂贼被杀谓之冷泉四烈时有段氏者亦以不屈投井死事闻并赐坊表

   王新命妻翟氏灵石七年二十夫亡舅姑逼嫁翟仰毒死事闻旌表又同县冯氏适

   郭廷相之子一载夫亡廷相逼令改嫁冯闻之潜至夫冢缢死树上张雪梅赵城人年十六

   未字崇祯五年遇贼挟之上马至大节沟奋投崖下死宋之儁妻乔氏灵石人崇

   祯末之儁骂贼遇害乔亦触阶死一女殓尸毕拔簪刺喉死又张朝明妻李氏夫被贼火炙直前扑

   灭贼怒杀之

 ︹本朝︺邢其恕妾许氏其恕本州人客淮安娶之甫生子其恕殁柩将归父母欲阻其

  行许氏曰巳为邢氏妇死亦无辞及至家事嫡甚谨朝夕哭泣竟死陈三仪妻耿氏

  灵石人岁祲姑病割股疗姑盗至独卫姑御贼贼感之戒勿犯王小虎妻赵氏

  人年二十一夫亡母欲嫁之自缢救免事姑寿终葬毕曰今可以死矣服鸩自尽李法曽

  妻朱氏本州人守正被𢦤与同州烈妇邢麟异妻李氏节妇卫良佐妻薛氏任邦作妻荀氏

  董直书妻李氏董直陈妻马氏薛峤妻胡氏刘复基妻何氏薛俊来妻成氏靳尔逸妻马氏周佺妻

  朱氏武存诚妻荀氏王琯妻刘氏成啇吕妻刘氏朱𢑴成妻张氏刘嗣瑾妻杨氏朱𢑴梅妻赵氏邢

  隆妻𮧯氏程璞妻安氏俱乾隆年闲 旌张明远妻汤氏赵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杨雄妻高氏李继祖妻王氏王哲妻高氏申序妻刘氏张师载妻郑氏卢文炳妻王氏王柏阳妻

  李氏刘维祯妻李氏刘溢妻张氏李霄志妻杨氏宋颜妻郭氏刘滋妻卫氏李业隆妻张氏杨生文

  妻刘氏阎襄泰妻王氏张慎行妻阎氏王畿妻李氏张廷秀妻牛氏俱乾隆年间 旌郝州

  妻王氏灵石人义烈可风同县节妇刘勇声继妻阎氏薛毓琳妻景氏吴良相继妻梁氏王

  之望妻张氏王之国妻何氏翟之章妻赵氏曹永祚继妻王氏吴鹤龄继妻王氏吴永龄妻梁氏张

  廷鉎妻田氏曹元瑭妻赵氏曹世承妻张氏陈琚继妻张氏王衍玺妻朱氏陈万纬妻郑氏王璨妻

  赵氏房庭阶妻曹氏梁彩藻妻异氏杨世模妻梁氏王梦麟妻杨氏梁健继妻曹氏梁胜任妻王氏

  王中衡妻张氏梁思忠妻王氏梁炽妻王氏王维城妻曹氏王锡繁妻闰氏王淮心妻张氏梁绘辰

  妻王氏梁澍妻陈氏俱乾隆年间 旌李锁儿妻韩氏本州人守正捐躯同州节

  妇翟妻朱氏张桐妻刘氏靳尚仁妻刘氏段文良妻郭氏段希汤妻韩氏任绍盛妻陈氏安法闵

  妻朱氏李清德妻成氏韦运达继妻朱氏武兴宗继妻贺氏俱嘉庆年间 旌樊若柏妻

  杜氏赵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任双明妻秦氏晋志道妻贾氏杨钜任妻赵氏郭持笏继妻

  卫氏俱嘉庆年间 旌马中耀妻张氏灵石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友莆继妻

  田氏节妇王宗禹妻宋氏程步青继妻王氏梁绘璿妻吴氏申作宾妻王氏张大恩妻李氏何禹疏

  妻吴氏任毓麟妻房氏陈企贤继妻曹氏王学海继妻田氏王诚继妻冀氏吴德干继妻曹氏何道

  兴妻王氏王元堂妻李氏何鸿绶妻王氏何道凝妻张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张明惠赵城人结庐中条山遇混元子授以道术学行超群代宗诏入便殿致醮

  有感封妙济大师寻至西岳尸解焉智兴赵城人修行终南山后栖于平陆中条山大通岭聚

  徒说法声震长安开成间文宗三召不至︹元︺姜善信赵城人资禀恬默尝礼莲峯真人靳

  道元为师隐居碧云洞十馀年中统间世祖南下驻师驿亭召善信问行师事特陈仁义之举后屡

  聘言事多中年七十八岁逝其夜有青虹贯斗追封靖应真人︹明︺尚青山霍州人居朝阳

  洞有脱形之术任人所索瞑目间辄袖中出之无远不致后解脱祀太清观同州弟子任法素亦解

   脱后人每于他处见之王冲霍州人幼事黄老学辟谷者六年游汾结绳锭金原汲水以资

   行人崇祯中端坐而逝容色数日如生逝之日有人遇之团柏涧担蒲团南行始知为羽化云

  ︹土产︺黑瓷本州及赵城出俱有窑石炭明统志赵城出蜡嘴赵城出省志其喙如

   蜡故石膏灵石直𣗥赵城岀省志锐如悬针刚如直梃 按尔雅西方霍山多

   珠玉今未闻谨附记




                 纂修官冯 芝恭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吴葆晋恭 校

 大清一统志

  解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绛州垣曲县界二

   百五里西至蒲州府虞乡县界二十里南至河南陜州灵宝县界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县界三

   十里东南至陜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陜州阌乡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绛州闻喜县界一百二十

   里西北至蒲州府临晋县界三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安邑县界三十里

   西至虞乡县界二十里南至芮城县界二十里北至猗氏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平陆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芮城县界十里东北至安邑县界五十五里西北至临晋县界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

   千四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汉河东郡猗氏及解县地后魏南解县地

  隋大业九年移置虞乡县唐武德元年改为解县

   属虞州贞观十七年省二十二年复置属蒲州开

   元八年属河中府五代汉乾祐元年于县置解州

   属河东道宋改属永兴路金初置解梁郡后废贞

   祐三年升为宝昌军节度属河东南路兴定四年

   徙治平陆元仍治解县属晋寕路明洪武初以州

   治解县省入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四

   安邑县在州东北五十五里东西距四十三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夏县界二十里西至

   本州界二十三里南至平陆县界三十二里北至蒲州府万泉县界四十三里东南至夏县界五十

   里西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东北至夏县界二十七里西北至蒲州府猗氏县界五十五里汉安邑

   县地后魏太和十一年始分置南安邑县属河北郡隋曰安邑开皇十六年于县置虞州大业初州

   废属河东郡义寕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德元年曰虞州三年析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州

   废属蒲州乾元元年改曰虞邑割属陜州大历四年复曰安邑元和三年属河中府五代汉乾祐元

   年改属解州宋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夏县在州东北一百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

   六十五里东至绛州垣曲县界七十里西至绛州稷山县界七十里南至安邑县界二十五里北至

   绛州闻喜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平陆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安邑县界二十七里东北至垣曲县界五

   十五里西北至闻喜县界四十里夏都安邑战国魏都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后汉及晋因之东

   晋移郡治蒲坂后魏改县曰北安邑太和十一年属河北郡十八年改曰夏县周置安邑郡隋开皇

   初郡废属蒲州大业三年属河东郡唐武德初属虞州贞观十七年属绛州大足元年属陜州㝷还

   属绛州乾元三年又属陜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贞祐三年改属解州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

   陆县在州东南九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三里东至绛州垣曲县界一百八十

   里西至芮城县界五十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三里北至安邑县界七十里东南至陜州界二十里西

   南至陜州灵宝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夏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四十里周初虞国春秋晋大阳

   邑汉置大阳县属河东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移河北郡治此周天和二年改县曰河

   北隋开皇初郡废仍属河东郡唐初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陜州天宝元年改名平陆五代及宋因

   之金改属解州兴定四年移州来治元仍属解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芮城县在州西南

   七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平陆县界五十里西至蒲州府永济县界二十里南至

   河南陜州阌乡县界二十里北至蒲州府虞乡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陜州灵宝县界三十五里西南

   至永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永济县界三十五里周初魏国春秋晋毕万邑

  汉置河北县属河东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改属河北郡西魏改置安戎县后周明帝二年改曰芮

  城隋仍属河东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属陜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改属解州元

  明不改本朝因之

 ︹形势︺被山带河天下要地三国魏志杜畿传鸣条亘其北大

  河潆其南左翼太行右据雷首

 ︹风俗︺魏地狭隘诗集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

  刚强隋书地理志直朴务本力于耕织

 ︹城池︺解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十丈元至正间因隋故址筑明嘉靖末甃砖 本朝干

  隆十二年修二十七年嘉庆二十五年重修安邑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深一丈明

  景泰初因后魏故址筑隆庆中修 本朝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夏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

   深五尺明景泰初因后魏故址筑 本朝康熙四年増修乾隆十九年二十七年重修平陆

   县城周二里有奇门二池广一丈金兴定间筑明景泰初増筑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修乾隆

   二十年嘉庆二十五年重修芮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池深七尺明洪武初因后周

   故址筑崇祯中甃砖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学校︺解州学在州治东金大定中建明嘉靖初迁于庙西隙地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

   三十九年乾隆十四年二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安邑县学在县治东宋建元至

   正间重建明天顺中修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又运司学

   在县西南运城内东南隅元大德初建明洪武初运学废正统中复 本朝顺治康熙中继修入学

   原额十二名乾隆四十三年减二名夏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中建明时屡修 本朝顺

   治十四 年修康熙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二 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平 陆县学在县治东

   南宋大中祥符间建元圯明洪武中复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十八年乾隆十九年二十一

   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芮城县学在县治东北旧在治东南金天会中改建今所 本

   朝顺治初修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解梁书院在州治西

   北崇安坊明嘉靖初建于州治北 本朝乾隆十七年改建今所条山书院在安邑县

   城北旧在东门外 本朝乾隆十一年改建今所河东书院在安邑县运城明正徳中

   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宏启书院在安邑县运城明天启初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

   涑水书院在夏县旧名温公书院元至正中建 本朝乾隆十七年重建改今名

   正书院在夏县 本朝干隆二十四年建傅岩书院在平陆县本朝乾隆二

   十七年建文学书院在芮城县旧名子夏书院明万历中改今名 本朝康熙中重修

   西河书院在芮城县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按旧志载裕斋书院在州城内虞城书

   院在平陆县今并废谨附记

  ︹戸口︺原额人丁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一今滋生男妇共七十九万九千五百二十一名口计一十一

   万六千四百二十八户

  ︹田赋︺田地二万三千三百七十二顷一十七亩九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一万五百六两三

   钱五分粮二百七十三石四斗五升有奇

  ︹山川︺中条山在州南元和志山在解县南二十里在安邑县南二十里在芮城县北十五里

   高八里寰宇记山东西一百二十里州志在州南二十里跨安邑夏平陆芮城四县界山之北自蒲

   州府虞乡县王官谷东二十里接州界又东二十六里为五龙谷当州正南五里又东二十七里为

   分云岭接安邑县界又东北为虞坂南达平陆北通安邑东入夏县界阪东为巫咸顶在夏县东南

   五里又东北三十五里接绛州闻喜县界山之南自虞乡县方山东接州界芮城县北十五里山阴

   石磴名百二十盘东接平陆县界四十五里山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

   锥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中条之支山也接蒲州府虞乡县界详见蒲州府吴山

   邑县东南三十二里跨夏县平陆县界一名虞山一名吴坂一名虞坂一名盐坂后汉书州郡志大

   阳县有吴山博物记吴坂在盐池东吴城北水经注虞城北对长坂二十里许谓之虞坂戴延之曰

   自上及下七山相重隋书地理志夏县有虞坂元和志吴山即虞坂也伯乐遇骐骥驾盐车之地寰

   宇记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吴泰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春

   秋僖公二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路也州志俗谓之青石槽石崖险峻亦中条山支阜也今为

   孔道 按平陆县北五里别有吴山以上有吴泰伯庙故名玉钩山在安邑县东北二十

   里其山东西十里势如玉钩故名柏王山在安邑县东北接夏县界山多古柏故名

   山在安邑县东北接夏县界县志在夏县西北七十里接蒲州府万泉绛州闻喜稷山三县界详

   巫咸山在夏县东五里汉书地理志安邑县有巫咸山在南水经注盐水西北流经巫

   咸山北隋书地理志夏县有巫咸山寰宇记一名覆奥山县志一名瑶台山亦中条之支阜其左有

   巫谷即白沙河水所经孤峯峭拔苍翠摩空巫咸父子祠墓并在山麓云谷山在夏县东

   南接平陆县界中有大谷云起则雨因名其北峯曰将军岭亦曰古石陴上有石洞洞中有泉

   泉山在夏县东南接平陆县界中有矿洞出银明万历二十五年开采无验三十三年封禁又

   有三岔山矿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柏塔山在夏县南二十里有古柏千株山后石岩有风

   翠岩山在夏县东北二十馀里延亘数十里北入绛州闻喜县界凤凰山

   县东北四十里东北接绛州闻喜县景山砥柱山在平陆县东五十里大河中流南与河南

   陜州接界尚书禹贡砥柱析城孔颕达疏砥柱在大阳关东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注云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亦谓之三门隋书地理志河北县有底柱山赵冬曦三门赋序砥柱六峯皆在大河中流其最北有

   两柱相对距岸而立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峯𦊅起峯顶平阔禹庙在焉其西有立石数丈同

   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峯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大河湍激于群峯间南折而东出两崖夹

   水壁立千仞天下之奇观也卑耳山在平陆县西北国语齐桓公县车东马逾辟耳山之

   谿拘夏史记封禅书上卑耳之山韦昭曰卑耳即齐语辟耳索隐曰在河东大阳博物记在夏县西

   清凉山在平陆县东北六十里亦中条山一峯绝顶旷阔四望无际登之可以极目蒲

   解绛陜四州箕山在平陆县东北接夏县界山形如箕相传即许由隐处下有清涧涧东有

   白玉窍亦名锡窟锥子山在平陆县东北接夏县界孤如锥即唐书地理志三锥山其

   西有晚照台晓挹山方山在芮城县西北三十里接蒲州府虞乡县界峯峦高峻与二华争雄

   甘枣山在芮城县东北三十五里朱吕沟出此山海经薄山之首曰甘𬃷之山横岭

   在州东二十里跨安邑平陆二县界中条山脊旧自安邑运盐车视虞坂较近但径险难行其南通

   芮城之路曰耳岔岭为要地本朝顺治十八年设兵防守 白 径岭在州东南十五里跨

   安邑平陆二县界中条之别岭也一名石门水经注盐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

   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曰白径南通上阳隋书地理志虞乡县有白径山元和志解县通

   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陜州之道也名白径岭分云岭在安邑县西南四十里接

   平陆县界中条最高处亦名分云山稍西有风谷洞上有天井谷四面陡绝一径直上山顶

   嵋岭在安邑县北四十五里东北接绛州闻喜县界西北接蒲州猗氏县界详见绛州

   岩在平陆县东二十五里一名傅险尚书说命说筑傅岩之野孔传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史记

   殷本纪武丁得说于傅险中博物志傅岩在大阳县北十三州记大阳县傅岩在其界今住穴尚存

   水经注沙涧水迳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圣人窟县志傅岩穴今名隐贤社在县东北二十里两

   山之峡为傅说版筑故处圣女崖在州东南寰宇记在解县东南八里故老传昔有村女在

   中条山得道今名其处曰圣女崖亦曰玉女溪后有刘明于此学道后人为明立祠今其碑尚存

   鸣条冈在安邑县北与夏县接界一名高侯原尚书伊训造攻自鸣条书序汤伐桀升自陑

   战于鸣条之野孔传安邑县西有鸣条陌括地志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其南坂口即古

   鸣条陌也元和志高侯原在县北三十里寰宇记鸣条陌在县东北十五里闲原在平陆县

   西四十里诗大雅虞芮质厥成毛传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下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

   焉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让以其所争

   田为闲田水经注河水又有左右一水三源疏引其三水之内世谓之闲原元和志间原在县西六

   十五里寰宇记其原东西七里南北十三里县志在县西南侯涧仪家沟之间俗名让畔城

   龙谷在州南四里又东有喷雪岩车辋谷在安邑县南二十里两山夹路又东为二

   柳谷在夏县东南十五里中条山中唐贞观十一年幸柳谷观盐池即此又贞元中阳城

   隐居柳谷之北 按纲目集览云城隐处在张掖郡之柳谷非也韩愈争臣论居于晋之鄙又本传

   第进士去隐中条山当是此柳谷无疑水谷在芮城县西北二十五里颠𫐉坂

   陆县东北七十里左传僖公二年冀为不道入自颠𫐉杜预注河东大阳县东北有颠𫐉坂水经注

   傅岩东北十馀里即颠𫐉坂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室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

   𫐉桥也元和志颠𫐉坂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桃花洞在州西南红脸沟东十五里昔人于

   冬月见水泛桃花出故名盐风洞在安邑县南二十里每仲夏月应候风出池井得此一宿

   盐成旧有风神祠今废玉溪洞在夏县东南七里中条山中俯瞰溪流清澈可爱相传司

   马温公尝隐此读书锣鼔洞在平陆县东北六十里一名将军汉石壁千仭青龙洞

   在芮城县北中条山内有泉名青龙泉石钟洞在芮城县东北三十里顶悬一石如钟水

  注其中旱祷有应又县西北十八里有观音洞瑟瑟窟在平陆县西北四十里 按唐书地

  理志作琴瑟穴堡子谷水在州东南源出中条山堡子谷北流入盐池南沟又金盆水一

  名小圣沟亦出中条山流入南沟又东有小五龙涧二郎三郎谷诸水皆出中条山北流趋盐池禁

  墙俱置堰以防水盐水在州北十五里源出夏县南中条山一名白沙河又名姚暹渠又名

  巫咸河迳县南会永丰渠入安邑县经盐池北又西迳州城北又西入蒲州府五姓湖水经注盐水

  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注于盐池宋史河渠志后魏正始二年

  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号永丰渠周齐间废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浚渠自陜郊

  西入夏县唐末堙没至宋天圣四年陜西转运司王博文等开濬自解州安邑至蒲州白家场通舟

  运盐经久不至劳民 按此水旧自解县𣾀众渠之水入安邑县注苦池滩由杨家庄入县城内明

  隆庆四年濬渠改由县北入州界水经注本云西注盐池今盐池最忌此水溢入则盐不成故俗名

  为无盐河涑水自绛州闻喜县西南流入夏县北经县西三十里又西流入蒲州府猗氏县界

  水经注涑水迳左邑故城南又西迳王官城北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又西南迳盐县故城又南过解

  县东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元和志涑川在夏县北四十里川东西三十里南北七里地理通释涑

  川俗谓之阳安涧水旧志涑水旧自蒲州府猗氏县西流经州城北三十里时决而南为盐池害明

  宏治十六年御史曾大有别开渠导水北流不经州城薄水在平陆县西四十里水经注河

  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导薄水南流会成一川又南注于河县志一名南侯涧

  焦水在平陆县东北五里武王封神农后于焦即此浢水在芮城县东五十里源出中条

  山麓一名仪家沟南流入河水经注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竹书穆天子𫝊曰天子自寘𫐉乃次

  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钟路直斯津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开元新河

  在平陆县东南三门山北县志唐开元末陜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开其山巅为挽路

  烧石沃酰而凿之弃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候水长以人挽舟而上贞元二年李泌为

  陜虢转运使自集津至三门凿山开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险即此俗名公主河黄河

  州东流入芮城县南又东流迳平陆县南又东流入绛州垣曲县界水经注河水又东过河北县南

  又东永乐涧水注之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又东过大阳县南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南又东沙涧水

  注之又东过砥柱间元和志黄河在芮城县南二十里乂在平陆县南二百步金史地理志平陆芮

  城有黄河黑龙潭在安邑县东南十五里与盐池邻深不可测唐开元中尝于此置龙池宫

  寰宇记龙池宫旁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大水涧在州南源出五龙谷石崖瀑流北至城南

  分为二支一会小水涧入女盐池一入通济渠静林涧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中条山顶北

  流入红脸沟可引灌田胡村涧在州西南二十八里源出中条山阴又东五里为桃花涧

  源出中条山顶又东二里为小水涧源出白龙谷又东一里为荻子谷水皆北入女盐池路涧

  在平陆县东十里即盘南涧水经注路涧水亦出吴山东经大阳县西西南流入于河县志盘南涧

  源出中条山由石槽沟南流至盘南入于河沙涧在平陆县东二十里傅岩前水经注沙涧

  水出虞山东南迳傅岩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入沙涧乱流迳大阳城东南流注于河县志发

  源中条山东南谷南流入河以涧口多沙石故名又有圣人涧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东北三十里

  傅说冢下马跑泉稍下复有二泉三派合流绕傅岩南入河即水经注所云东北山溪中小水也

  清涧在平陆县东六十里箕山西南麓县志相传为巢父洗耳处一名洗耳河有许由墓

  谷涧在平陆县西二十里又圪塔涧在县西二十五里咸阳涧在平陆县北水经注

  河水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北出虞山南至陜津注河交涧在平陆县北三里水经注交涧

  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县志一名三汊涧发源中条山二沟合流至此崖断支分东南入河即交涧

  蒲萄涧在芮城县西二十里涧下有泉五俗名五股泉积石土柱二溪

  在平陆县东即马头涧水经注积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山南流入河县志马头涧在县东北四

  十里中条山麓两谷二源环麓合流南入于河皇川在夏县东南中条山内盐池

  东三里安邑县西五里左传成公六年晋诸大夫曰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杜预注猗氏县盐池

  是说文盬盐池也汉书地理志安邑县盐池在西南水经注盐池长五十一里周一百一十四里紫

  色澄渟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轶则盐池用耗故

  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唐书地理志解县有盐

  池安邑县有盐池大历十二年生乳盐赐名宝应庆灵池宋史食货志解州解县安邑两池垦地为

  畦引池水沃之谓之种盐水耗则盐成安邑池每岁种盐千席解池减二十席盐池图考今池东西

  长五十五里周一百四十四里深可数仞宋分为东西两池各置盐场二明初并为东西二场成化

  二十一年増置中场安邑南者为东池安邑西南村者为中池解州东三里者为西池环池旧筑拦

   马墙成化间又于墙外筑墙二千五百馀堵又盐主水以生缘客水而败南北二隅无患东西则皆

   筑禁堰以防之 按明吕柟论盐池之成以大河北自蒲州折而东向转曲之间渐渍汇此奥衍今

   陜西花马池盐亦近黄河折流之处理或然也故唐博士崔敖曰盐池乃黄河阴潜之功浸淫中条

   融为巨津盖有所见矣州志云筑东禁以及黑龙筑西禁以及硝池治其标也濬姚暹以导苦池濬

   涑水而归五姓治其本也严防障于东西近堰而于姚暹涑水源流归宿之处循故道而加濬焉则

   客水不侵主水无恙矣女盐池在州西北半里许水经注盐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

   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元和志女盐池在解县西北三里盐味小苦不及县东

   大池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州志在大池西北七里据地高阜唐开元中尝

   置女盐监时或生盐其味淡苦又生硝亦名硝池北受姚暹渠溃决之水南受中条山谷之水水涨

   多侵民田东趋禁墙为盐池害故筑硝池堰以防之六小池在州西北十五里女盐池西北

   四里一曰苏老二曰贾瓦三曰金井四曰熨㪷五曰永小六曰夹凹多淤莱水溢女盐池为害明隆

   庆中以正课不登并括六池盐利㝷罢 本朝康熙中以大池水患暂开小池浇晒水退封禁乾隆

   二十三年因大池被淹又覆准开晒莲花池在夏县城中有二一在西北隅周一顷八十亩

   一在东北隅差小盈涸皆不常居民常穴城以杀水势共池在平陆县西四十里与间原相

   距百步左传虞公奔共池即此大安池在芮城县南十五里居民引以灌田下流入于河

   浊泽在州西二十五里一名涿泽史记魏世家惠王元年韩赵合伐魏战于浊泽又赵世家成

   侯六年伐魏败浊泽括地志浊水源出解县东北平地张公泉在州西南静林涧东三里

   发源山谷中旱祷辄应涌金泉在安邑县东南十馀里源出夏县西南十里西入黑龙潭

   相传此水潜行地中入盐池始生盐花故名青石泉在安邑县东南三十里源出中条山

   青石槽流入黑龙潭车辋泉在安邑县南二十里中条山麓车辋谷中澹泉在安邑县

   西南十六里盐池北岸池水皆咸此独澹故名世传池盐得此水方成野狐泉在安邑县

   西南十八里盐池北岸味极甘冽玉钩泉在安邑县北二十里玉钩山下南入姚暹渠一

   名玉女泉五股泉在平陆县北一里其水寒冽响泉在平陆县北四十里中条山东

   白龙泉在芮城县南十里又有小水泉在大安村地皇泉在芮城县西北十三里山

   麓地皇庙前又有贾公泉在县西北五里观音泉在县西北十里龙泉在芮城县北七里水

   经注河北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寰宇记源阔五尺深一丈通泽泉

   城县北八里旧引流入城 本朝康熙初涸乾隆十八年复溢鹿跑泉在芮城县东北八里

   一名静深泉奥祝泉在芮城县东北二十二里自石岩下流出红脸沟在州西二

   十五里上承静林涧水北入蒲州府临晋县朱吕沟在芮城县东北三十里即古共水源

   出甘𬃷山南流入河山海经甘𬃷之山共水出焉洗马滩在州西北东北为南扶滩西北

  为卫诸滩又西北十里为三娄滩东二十里为罗权滩北十五里为小张坞滩诸滩荒碱水涨则溢

  入盐高腴滩在州北五里许为东高腴滩其西为西高腴滩又西北十五里为西辛庄

  滩西接蒲州府临晋县界诸滩并北受姚暹渠水南入女盐池或入城北滩城北滩

  北受女盐池之水又城东滩在州东里许内有数泉受城北滩以上诸水长乐滩在州东北

  周二十馀里北受姚暹渠水苦池滩在安邑县东十三里即巫咸诸水所汇也寰宇记苦

  池在县东十八里其水咸苦牛羊不食因名亦名红花池东郭滩在安邑县东南十里馀有

  大堰禁人开种熨斗陂在州城西北元和志熨斗陂在解县东北二十二里寰宇记在县西

  二十里后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船今废 按元和志寰宇记东西不同今六小池中有熨㪷池在州

  城西北为是

 ︹古迹︺解县故城今州治后魏分汉解县置北解县在今临晋县界分置南解县在今虞乡

   县界隋大业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此唐改为解县隶河中府在府东北四十五里五代汉

   于县置解州明初省县入州南安邑故城在安邑县西一里古禹都及汉置安邑县

   在今夏县界北魏分置南安邑县隋曰安邑元和志县南至陜州一百一十里寰宇记在解州西南

   四十五里县东三里即废虞州之地 按元和志以安邑县为本夏旧都后皆因之不知此后魏所

   分之南安邑也书传鸣条在安邑县西今鸣条冈实在夏县之西安邑之北则故安邑在夏县可知

   水经注盐水迳安邑故城南今县在水南魏书地形志北安邑二汉晋曰安邑属河东南安邑太和

   十一年置今县乃在夏县之南则为南安邑可知括地志云安邑故城在夏县故特改正安邑

   故城在夏县北帝王世纪禹都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战国为魏都史记魏武侯二年

   安邑是也至惠王九年徙都大梁秦孝公十年鞅将兵围安邑降之盖在徙都之后其后尝还属

   魏至昭襄王二十一年左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始定属秦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后魏改为

   夏县括地志云安邑故城在夏县西盖后魏移治也元和志古安邑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县志谓之

   夏王城据鸣条冈周三十里西南遗址尚存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春秋公

   羊传晋败茅戎于大阳汉置大阳县属河东郡应劭曰在大河之阳后汉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

   樊参度大阳禹击破之晋永嘉二年以刘渊据蒲子遣将军曹武屯大阳以备之后魏徙河北郡于

   此水经注大阳城河北郡治是也后周并改县曰河北唐属陜州贞观十一年河水溢坏陜州河北

   县括地志河北县汉大阳也天宝初陜州刺史李齐物开砥柱得古铁㦸若铧然铭曰平陆上之诏

   改为平陆县元和志县西北至陜州十七里寰宇记县在陜州北五十里盖五代时迁今治也

   北故城在芮城县东北里许一名魏城即周初魏国诗有魏风郑康成诗谱魏国在冀州雷

   首之北析城之西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春秋左传晋女叔侯曰霍阳韩魏皆姬姓又闵公元

   年晋侯灭魏赐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汉置河北县属河东郡后魏县废水经注县在河之北故曰

   河北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馀里北去首山一十里许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魏风著

   十亩之诗也元和志古魏城在芮城县北五里寰宇记魏城即汉河北县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

   太和十一年移郡于大阳周天和二年并移河北县于郡治故城废 按周魏国即河北故城明统

   志乃云在平陆县北五里于芮曰魏之附庸胥失之兴乐废县在安邑县西北唐书地理

   武德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安戎废县在芮城县东十里张村隋书地

   理志河东郡芮城县旧置曰安戎后周改焉臼城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春秋晋大夫臼季邑

   亦谓之臼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晋公子重耳济河取臼衰杜预注解县东南有臼城又盐

   池东北有苦城亦晋大夫郤犨采邑罗索城在安邑县东十八里相传金罗索所筑遗址尚

   存 罗索旧作娄室今改正张良城在安邑县东南十三里南为牧马场西南为饮马川

   韩信城在安邑县南五里其北有韩信沟蚩尢城在安邑县南十八里见寰宇记

   县志蚩尤村在盐池东南二里许司盐城在安邑县西南十五里今名运城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水经注涑水又经盐县故城本司盐都

   尉治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括地志盐氏故城一名司盐城在安邑县寰宇记在县西

   二十里县志运城元至元二十二年置运司于州界二十九年徙此城为运司那海德俊创筑本名

   凤凰城明嘉靖中甃以砖有运司递运所古城在安邑县西一里魏文侯所筑东西对垒又韩

   信虏魏豹于此亦名魏豹城 按芮城县东南二十五里亦有魏豹城茅城在平陆县西南

   二里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杜预注茅津在河东大阳县西后汉书郡国志大阳县有

   茅津水经注河水经陜城北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津亦取名焉县志今县西南二里有岩

   城昔名十二连城延七里南临大河盖即古茅城或谓之上阳城又谓下阳城俱误将军城

   在平陆县北三十里西祁村汉邑人周仓尝屯兵于此有庙鄍城在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左

  传僖公二年晋荀息曰冀为不道伐鄍三门杜预注鄍虞邑括地志故鄍城在县东十里寰宇记在

  县东北二十里其城周𮞉四里虞城在平陆县东北一名吴城史记吴世家武王克殷求太伯

  仲雍之后封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汉书地理志大阳县吴山上有吴城武王封周章弟仲于河北

  是为北吴后世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水经注𫐉轿东北有虞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

  虞者也亦周封虞仲处括地志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上寰宇记在县东北六十里

  阳城在平陆县东北春秋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杜预注下阳虢邑在河东大阳县后汉

  书郡国志大阳县有下阳城刘昭曰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和志在县东北二十里 按县旧志误作

  上阳且云在县西南二里条山之麓不知此即古茅城也新志改曰下阳而仍袭其误亦非

  羽城在芮城县东四十里一名霸王城立城在芮城县后魏河北县有立城芮伯

  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郑村即古芮国周初虞芮质成康王时有芮伯厉王时有芮良夫水经注

   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于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

   而东之后魏地形志河北县有芮城元和志故芮城在县西二十里古芮伯国也龙池宫

   在安邑县东南十八里唐书地理志安邑县有龙池宫开元八年风后故里在州东解

   池西南隅相传黄帝得风后于海隅即此紫泉监在州治西南一名女盐监唐书地理志解

   州有紫泉监乾元元年夏台在夏县西北十五里水经注安邑禹都也禹取涂山氏女思恋

   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寰宇记在夏县西北安邑故城中今俗谓之青台上有禹祠

   海光楼在安邑县西门外县志在池神庙南凌空架构四望可观又有歌薫楼在盐池上亦

   称佳潺湲亭在州治内宋时有史氏父子相继刺史其子建亭引通济渠灌圃水声潺

   湲故昆吾亭在安邑县西南一里宋永初山川记安邑县有昆吾亭古昆吾国也寰宇

   记旧图经云在县西南十里石榴园在芮城县南十里产石榴绝佳旧贡元时裁

  圣故居在州东南十八里常平村其先茔即在村南属安邑县曲环故居

  邑县西报国寺北俗名寺北曲里段干木故居有三一在安邑县东南曰下段里一

  在安邑县西南曰上段里一在芮城县西北二十七里山麓段村托都故宅即今夏县

  署 托都旧作脱脱今改正司马温公故宅在夏县西司马村又有独乐园在县

  西三十里张孝始故宅在芮城县城中街又县西二十五里李叫村有潜龙宅唐高祖

  微时寓居今废集津仓在平陆县东五十里三门山东唐书地理志平陆县西有盐仓东有

  集津

 ︹关隘︺留庄隘在平陆县东北四十五里中条山中通绛州垣曲县盐池镇巡司

  在州东南二十里明洪武八年置后移中村 本朝因之长乐镇巡司在州城东北十

  里盐池北姚家庄明洪武八年置后移中村 本朝因之圣惠镇巡司在安邑县南五

  里明洪武四年置 本朝因之东郭镇在安邑县东南三十里曹张镇在夏县西

  四十里九域志夏县有曹张镇又水头镇在县西三十五里裴介镇在县西南四十里皆有堡

  张镇在夏县北三十里有堡驻防兵弁茅津镇在平陆县东二十里傅岩前明洪武

  初置巡司 本朝嘉庆四年改设县丞 按茅津镇地最扼要顺治元年并设游击防守沙涧

  镇在平陆县东南二十里黄河北岸旧有驿丞 本朝雍正十三年张店镇在平陆县

  东北六十里九域志平陆县有张店集津三门三镇县志即古虞城外郭南扼颠𫐉北控盐坂向为

  南北孔道有堡又张谷镇在县西十五里又五里有常乐镇又二十里有葛赵镇又洪池镇在县西

  北四十里陌底镇在芮城县东南四十里明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本朝移县治东乾隆

  五十八年裁运城在安邑县东南元至正闲建 本朝初设盐政及运司以下等官乾隆五

  十七年裁嘉庆十二年移河东道驻此兼菅盐务 按运城镇盐务纷繁四方辐辏最为扼要之地

  雍正十年设都司防守十三年并设粮捕州判阳关寨在州东南大虎谷中由将军堡后凤

  凰嘴西过连云栈至横岭即阳关寨寨后有胆矾窟旁有百药草霍赵堡在安邑县东北

  三十八里又北相堡在县西北陶村堡在县东南喜安庄堡在夏县西三十里本名牛

  家凹地僻多盗明万历元年建堡城广十丈袤六十丈更今名金鸡堡在平陆县南二里店

  头镇西有古茅城遗址在崇冈之上丹壁屹立前临大河为昔人戍守处又张店堡在县东六十里

  又八政堡在县东北三十里朱吕堡在芮城县东三十里又坑南堡在县东三十五里

  太尉堡在芮城县东南十五里濒河本名凤川唐武德二年行军总管刘世让讨吕崇茂屯

  兵于此故名浤芝驿在安邑县西北四十五里西接猗氏县界旧有驿丞今裁

 ︹津梁︺通利桥在州城西二里跨大水涧金井桥在州西北十六里通蒲州府临晋县

  界又州北十五里有郇瑕桥路通蒲州府猗氏县近古郇城迤东有祥鸾桥麻村桥以上四桥皆跨

   姚暹渠又州西北三十里有涑水桥接虞乡坑头镇通惠桥在安邑县东门外北路

   村桥在安邑县西南运城北门外又宏济桥在县北门外禹城东石桥在夏县西

   十五里禹庙前跨横洛渠又西二十五里有涑水桥八政桥在平陆县东北三十里八政镇

   沙涧渡在平陆县东二十里黄河北岸唐时造浮桥于此西南去河南陜州十五里通志谓

   之茅津渡非按水经注云涧水南流注河此特山溪乱流之水非秦伐晋所取之道茅津盖今大阳

   白浪渡在平陆县东一百八十里接绛州垣曲县界大阳渡在平陆县南二

   里府志晋假道于虞围上阳即古岩城在渡北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

    按古岩城即春秋成公元年所书之茅戎非上阳城也水经注作茅城其下即茅津左传文公二

   年杜预注茅津在河东大阳县西者是洪阳渡在平陆县西四十里与河南灵宝县分界

   陌底渡在芮城县东南一名窦津又名浢津渡土人又呼王村曲里渡通河南灵宝县三国

  魏志杜畿传卫固等使兵数十人绝陜津畿诡道从浢津渡宋史司马池𫝊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

  路官运盐回远乃开㟏山道通志故芮城令邵伯温筑待济亭于河干以憩宾旅

 ︹堤堰︺涑水堤在安邑县北三十四里障涑水西流姚暹堤在安邑县东北起杨家庄

  西至临晋县五姓湖防夏县巫咸谷诸水入池西禁堰在州城东盐池西岸禁墙之西又有

  卓刀堰相近禁墙障城东滩水蚕房堰在州城东南相近又有常平西姚二堰障小五龙涧

  二郎谷三郎谷诸水底张堰在州城西南二十里障静林涧及张公泉水又有五龙堰障大

  小涧水俾不得入女盐池硝池堰在州城西北又州北七里有长乐堰障长乐滩水又永安

  堰在州城东北少东为七郎堰俱障城北滩水黑龙堰在安邑县东南防中条山诸水冲决

  盐池又县南有壁水堰防黑龙堰溃决又县东南有雷鸣堰白家堰东禁堰在安邑县南圣

  恵镇南禁墙下与壁水堰邻长一千六百二十丈广二丈五尺防东滩诸水李村堰

   邑县南有大小二堰相近又有西姚龙王金盘桑围渠村赵家湾等堰皆在盐池南防南山暴发之

   白沙堰在夏县南东接巫咸山西扺安邑苦池滩障巫咸谷诸水俾由苦池滩西北出

   为盐池东第一堰极长且险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改建南北两岸土堰甃以砖石李绰堰

   在夏县南八里南起王谷口西北抵安邑县苦池滩障永丰渠水俾入滩跨渠有卓义桥为盐池东

   第二堰堰旁有宏远桥旧有五堰今存其三莲花堰有二皆在夏县西南十里南防涌金

   泉水流入盐池又有匙尾中花轩辕等堰皆防姚暹渠水入池高德铁堰在夏县北与绛

   州闻喜县接界中条山谷水北注闻喜县美阳川大泽中北溢为小泽复南溢入县界青龙河近山

   古有石堰覆土障水相传筑堰时督工名高徳且因其坚固故名通济渠在州城南隅分

   大水涧入城溉官民园圃司马渠在夏县西三十里引涑水灌田相传司马氏所开

   洛渠在夏县北十里源出县东北方山诸谷流至县西合县北诸河入白沙河又有青龙河在

  县北三十里南流合横洛渠兴文渠在平陆县北二里由北关入城民资灌溉

 ︹陵墓︺帝舜陵在安邑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南高三丈广四十馀步有祠 按礼记舜葬苍

  梧史记舜葬九疑元结司马光皆辨其非孟子明云卒于鸣条当以为断夏后氏陵

  县西池下王村里 按夏后氏一代陵寝惟禹陵在浙江会稽山少康陵在河南太康县西盖启以

  下诸王之陵俱在于此金大定五年建朝元观奉祀︹夏︺关龙逢墓在安邑县东北二里

  玉钩山有双冢明吕柟有碑记︹殷︺巫咸巫贤墓在夏县东五里巫咸山下通志云史

  记正义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虞山越绝书云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当互考傅说

  墓在平陆县东北三十里中条山南马跑泉上东西两山环拱若屏即说故居也︹周︺宫之

  奇墓在平陆县东四十里其地旧名辛宫里或云百里奚墓虞芮二君墓

  陆县西五十里间田东南隅有祠郤芮墓在芮城县西三里毕万墓在芮城县

   东北十三里段干木墓在芮城县东北十五里唐贞观十五年禁樵采水经注河北芮

   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汉︺关氏祖墓在州东南十八里常平村南 本朝雍正五年

   加   封关圣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春秋致祭︹晋︺王卓墓在州西门外路

   南早晋司空河东太守又汉有王卓河东解人代孔扶为司空未知孰是卫瓘墓在安邑县

   东十七里高侯原见寰宇记旧传云瓘葬高樗今墓前有高樗故道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卫玠墓

   在其前 按晋书卫玠传玠卒于建业葬于南昌县志讹︹唐︺卫大经墓在州城西北十

   五里说郛唐开元中姜师度奉诏凿无盐河以溉盐田至大经墓前发地得石刻志曰姜师度更移

   南向三五步师度异之命工夫迁其河远墓数十步焉阳城墓在夏县南十馀里柳谷北

   明季为白沙河水所没薛嵩墓在夏县西四十里︹宋︺司马光墓在夏县西

   北三十里鸣条冈其祖父十馀冢胥存旧志哲宗篆碑首曰忠清粹徳起楼墓东命苏轼撰文绍圣

  元年夺官毁楼仆碑断碑之陷有杏生于龟趺侧蟉枝蟠绕金皇统中夏县令王廷直得旧断石摹

  勒碑文元平章察罕家与墓邻作老杏图诗程钜夫记明嘉靖初再修其碑︹元︺察罕墓

  在州城北十五里归旸墓在夏县西北温公墓北馀庆禅院左二十馀步︹明︺曹于

  汴墓在安邑县西南运城西北五里赵烈女墓在夏县西李庄村西北二里

  纪墓在芮城县东北五里南硙村城东门内有敕建祠

 ︹祠庙︺表忠祠在安邑县西南运城内祀夏臣关龙逢唐乾元中张谓书碑阴文分云

  神祠在安邑县西中条山阴县志安邑县西分云岭中条最高处旧有分云祠亦称成宝公庙

  萃贤祠在夏县学左祀商相巫咸唐谏议大夫阳城宋温国公司马光司马温

  公祠夏县有二一在县西墓旁一在儒学左内有知足斋布衾铭柳氏训言三石刻俱温公手

  书明时因旧祠隘陋改建于县治东北巫咸祠在夏县东五里水经注巫咸山上有巫咸

  祠又县东门外有巫桓祠亦曰昭润侯庙傅说祠在平陆县东二十五里唐建明嘉靖中重

  建寰宇记在县东北傅岩隐窟即沙㵎水西悬崖去水一丈立祠焉张巡祠在芮城县南门

  内相传巡迁葬芮城子孙家焉明季建庙以南霁云雷万春配让畔神祠一名芮王庙旧

  在芮城县西二十里芮伯故城后徙县西十五里枕崇冈梁开平初敕建芮民世祀之九域志有芮

  君祠即此虞公祠在芮城县东北吴山水经注虞城东有山世谓之五家冢上有虞公庙

  风后庙在州城东关外街北关帝庙在州城西门外百步南面条山北背硝池创自

  陈隋宋大中祥符时重建金元屡修明万历中敕庙名英烈 本朝顺治九年   敕封忠义神

  武关圣大帝康熙三十七年   御书义炳干坤扁额雍正四年   授圣裔世袭五经博士

  五年加   封圣祖父三代公爵建前后殿以春秋两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乾隆二十五年

  以原谥壮缪与功德未符得   旨更谥神勇三十三年加   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嘉庆十九年加   封仁勇 按关圣忠义大节彪炳寰区神功显佑前代叠加褒美 本朝以

  来灵应屡著尊崇之典视舌加隆原本载入人物志内转不足以昭崇敬故谨附识于此其祖墓故

  居均在州城东南十八里常平村敬并系焉帝舜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三圣

  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辛化里祀尧舜禹三圣又安邑县运城西北有三圣庙即今河东书院

  盐宗庙在安邑县东南十里见寰宇记吕忱云宿沙氏煮海为盐滋润生人人尊崇之故立

  文王庙在安邑县南市北村池神庙在安邑县南十里盐池北卧龙冈唐大历

  十二年建十三年韩滉奏解州产瑞盐赐池神号曰灵庆公宋元时屡加封号明初正号为盐池之

  神万历中合祀东西池神以条山风洞二神配享 本朝顺治八年重修雍正五年冬盐花不种自

  生多至七百馀万斤加   封贻惠裕阜盐池之神每岁春秋致祭后稷庙有二一在

  安邑县西北原王庄一在夏县西六十里稷王山下阳公庙在夏县南十里中条山下柳谷

  唐阳城尝隐于此故祀之大禹庙有三一在夏县西安邑故城中魏太和中建隋唐以伯益

  伯夷配元致和初重修欧阳原功记明以启少康配享 本朝康熙中重修寰宇记云县西禹王城

  中青台上有禹祠台南筑一土阜为集后有寝殿祀涂山氏一在平陆县东五十里三门山上唐建

  一在芮城县东南四十里陌底渡宋建伯益庙在夏县西十里泰伯庙在平陆县

  北五里吴山之麓宋建元明屡修段干木庙在芮城县东十里又县西北二十三里下

  段村亦有庙村多段氏太公庙在芮城县东二十里寰宇记在县东二十五里足坡姚秦

  宏始十六年创立有二碑见存

 ︹寺观︺兴福寺在州治西北崇安坊宋乾兴元年建明洪武初并广慈石牛二寺入焉后圯移

  建城隍庙街西更名新寺天安寺在州城西二十里中条山阴一名静林寺红脸沟水自寺

  南流绕而北四围皆古柏归起寺在州西北三十里后魏时建太平兴国寺

  在安邑县治东北唐贞𮗚中建寺后塔十三级高二百六十尺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裂尺馀后震复

  合亦神物也观音寺在安邑县西王曲村金太和四年建县志初乡人掘地得石人骑羊

  创寺奉之故又名羊驼寺法轮寺在夏县治东宋崇寕中建明洪武中修柏塔寺

  在夏县南吴村柏塔山馀庆寺在夏县西鸣条冈府志此司马温公守坟院宋元丰八年

  赐额有碑竹林寺在平陆县西北四十里中条山唐大历中建寿圣寺在芮城县

  东北一里宋元丰元年集仙观在安邑县陈壁村唐景云中建名景云宫元改今名

  元观在夏县西池下王村为夏陵建泽清观在芮城县东北七里一名真常宫唐开元

  二年建明洪武初并大清紫清延生岱岳碧虚五观入焉崇安宫在州城西门外元建

  圣宫在夏县东五里瑶台山商相巫咸巫贤坟祠右

 ︹名宦︺︹汉︺季布楚人为河东太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人又言其使酒难

  近留邸一月罢布曰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上惭曰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田延年先齐诸田也徙阳陵为河东太守选拔尹翁归等以

  为牙爪诛鉏豪强奸邪不敢发尹翁归平阳人田延年为河东太守除补卒史案事发奸穷

  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

  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黄霸阳夏人以左冯翊卒史察廉补河东

  均输周堪齐人元帝时以光禄勲左迁河东太守帝下诏曰堪治未期年而三老官属有

  识之士咏颂其美使者过郡靡人不称其徴诣行在所拜光禄大夫领尚书事萧咸杜陵人望

  之子为河东太守有治迹杜诗汲人建武元年为侍御史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

  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击斩异等贼遂灭樊煜新野人建武初迁河

  东太守至郡诛讨大姓马适匡等盗贼清吏人畏之刘祐安国人为河东太守时属县令长率

   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祐到黜其权强平理冤结政为三河表史弼考城人灵帝时迁河东太

   守当举孝廉预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遣诸生赍书请之并求假盐税积日不得通生以它事谒

   弼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引出楚捶数百遂付安邑狱考杀

   李孚钜鹿人建安中守解长名为严能精断︹三国︺︹魏︺杜畿杜陵人为河东

   太守时郡县皆残破畿崇宽惠与民无为民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不

   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

   其繇役随时慰勉之课民畜㹀牛草马下逮鸡豚大豕皆有章程百姓劝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

   矣不可以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

   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畿在河东十六年政续

   为天下最杜恕畿之子为河东太守务存大体︹晋︺王濬宏农人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

   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去刘原渤海人为河东太守以旌才为务路述永兴初为

   河东太守刘渊寇河东述力拒死之︹南北朝︺︹魏︺薛允汾阴人太和中除河北太守郡

   多盗贼有韩马两姓各合二千馀家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允至郡即收其魁二十馀人戮

   之群盗慑气郡中清肃裴夙闻喜人任河北太守以忠恕接下百姓感而怀之裴侠

   解人大统中除河北郡守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供

   郡守侠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直为市官马岁时既积马遂成群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王世弼霸陵人为

   河北太守有清称张轨临邑人大统间为河北郡守在郡三年声绩甚著︹隋︺姚暹

   大业中为都水监先是盐苦客水为患暹乃濬永丰渠兼筑堤堰自安邑杨家庄西至临晋五姓湖

   以入于河客水有所归乃不为害后人德之因更名为姚暹渠︹唐︺姜师度魏人开元中拜

   河中尹管解县盐池先是两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大收其利公私赖之

   晏南华人天宝中调夏令未尝督赋而输无逋期司空舆虞乡人大中时卢宏正管盐铁

   表为两池榷盐使先是法疏阔吏轻触禁舆为立约数十条莫不以为宜︹五代︺周︺张崇

   诂广顺初为解州刺史两池榷盐使多规画盐池利害︹宋︺王禹偁淳化四年知解州多

   赵瞻永城人仁宗时知夏县作八监堂书古贤令长治迹以自监张戬长安人载

   之弟熙寕中知夏县县素多讼戬待以至诚反复教谕不数月而讼衰去之日民遮道送不得行无

   不泣下者李绰元祐初为解县令兼盐池事尝修堤堰以防卫盐池后人遂名为李绰堰

   伯温洛阳人雍之子政和时知芮城政尚公平民间无事㡬于礼乐之化︹金︺耶律德

   元大定间知解州军州事时岁苦旱盗啸聚梗路德元曰先除民害后祈雨泽神必不违密与数

   骑造贼穴追捕悉平遂祈雨于五龙祠雨随车而至民歌颂之︹元︺靳用古大德间知解州

  严而不苛境内清肃尝引山泉入城以便汲饮民永赖之邦汾西人为夏县令廉明精

  察建司马温公祠堂书院及修黒龙李绰诸堰设常平仓事集而民不扰王仲文祥符人至

  正间知夏县政尚宽简尝出劝农自赍米煮粥以食民私増枣数枚食毕遗𬃷于民夫人素氏躬纺

  织以助其廉布颜布哈至正间为平陆尹亲劳𤱶亩民多盖藏家闻弦诵 布颜布哈

  旧作普贤不花今改正︹明︺吴惠浮梁人正统中知解州时听民间纺织声劝惩勤惰遇贫

  不能婚者给以赀俾成礼修葺庙学无所扰尝欲开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利百姓为当道所沮欲因入觐面奏会卒

  京邸不果民闻巷哭图像祀之雷缙同州人正统七年知夏县垦荒田濬水利均徭役凡有兴

  作不劳而事集暇时召父老子弟以孝弟勤俭劝之姜洪广德人宏治二年知夏县躬节俭政

  治严明士骄悍导之以礼民当甲者不费一钱夏人立祠与雷缙合祀谓缙为慈母洪为严父云

  吕柟高陵人嘉靖初由翰林修撰谪解州判官摄州事兴利剔弊不遗馀力建解梁书院择民

  间子弟讲习其中文教大兴陈世宝钜鹿人隆庆中知夏县县西三十里牛家凹为萑苻

  薮世宝筑城堡招集流移给以牛种半年成聚盗贼屏息魏学征咸阳人万历中知平陆县

  扶弱抑强尝开兴文渠以资灌溉人怀其德袁葵东明人崇祯中知夏县廉敏有治才流贼

  猝至城下葵设奇击却之房之屏宛平人崇祯末由举人知安邑县流寇陷城之屏北面拜

  入署与母诀命妻子各自尽遂投井未死贼曳出之不屈被害

 ︹本朝︺李因之长山人顺治五年任河东盐运司副使清正率属不私一钱值姜瓖之变殉运

  城赠本政司参议又运同郑宏图奉天人甫莅任值乱亦死之赠布政司参政知事王存鏊邱县人

  亦同殉难赠布政司照磨时称三烈并祀忠烈祠邹蕴贤奉天人顺治十年知解州轻徭

  缓徴以安凋瘵闾里渐苏既去州人建祠祀之刘之屏万全卫人顺治四年以进士知夏县

  善抚字人称刘父姜瓖之乱登陴督守手刃二贼力竭死城上赠按察司佥事入祀忠烈祠

  日巽广寕人顺治七年以贡生知夏县时姜瓖馀孽犹潜伏日巽练乡勇躬督往殄之胁从者

  赦之俾得复业又力请蠲积逋减省徭役夏人始苏郑四端陈留人顺治十三年以进士知

  夏县严明正直每咨访民疾苦勤恳不懈解去士民闭城门留之累日乃得出境江闿

  康熙三十年以举人知解州为政安静若不知有官先是民多宿逋闿请分年带徴以纾之民怀

  

 ︹人物︺︹汉︺郅都大阳人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諌面折大臣于朝拜济南太

  守为人公廉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尝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

  矣迁中尉行法不避贵戚拜雁门太守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危法斩之张次公

  河东人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岸头侯裴瑜字雉璜河东人聪明敏达观物

  无滞史弼为河东太守以举孝廉忤中常侍侯览被槛车徴瑜以前孝廉送至崤渑之间大言于道

   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𫉬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弼曰昔人刎颈九死不恨瑜

   后位至尚书︹三国︺︹魏︺卫觊字伯儒安邑人少以才学称汉末为司空⿰扌⿱彐𧰨 -- 掾累迁尚书魏

   国既建拜侍中与王粲并典制度明帝即位进封阌乡侯受诏典著作又为魏官仪觊以文章显好

   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历仕汉魏时献忠言卒谥曰敬侯焦先字孝然大阳人见汉室衰

   乃绝口不言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冬夏恒不著衣卧则以身亲土欲食则为

   人赁作饱辄去亦有数日不食时行不由邪径目不与女子逆视河东太守杜恕安定太守董经皆

   过视之终不肯语其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𥘵卧不移年百馀岁卒杜挚

   字德鲁河东人初上笳赋署司徒军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转补校书卒所著文赋颇𫝊董㝷

   河东人为司徒军议⿰扌⿱彐𧰨 -- 掾景初元年大发铜铸作铜人又铸黄龙凤凰起土山使公卿群僚负土㝷上

   书极諌帝曰董㝷不畏死耶主者奏收㝷有诏勿问后为贝邱令清省得民心︹晋︺卫瓘

  玉觊之子十岁丧父至孝过人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累迁廷尉卿明法理听讼必以情

  邓艾锺会伐蜀瓘持节监军事蜀平议封固辞不受除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历青徐幽并四州

  皆有功绩累封菑阳公馀爵悉让二弟六男无爵远近称之咸寕初徴拜尚书令加侍中瓘学问深

  博娴习文艺与尚书郎索靖俱善草书时号一台二妙迁司空为政清简甚得声誉惠帝初辅政为

  楚王玮所害追谥曰成卫恒字巨山瓘之子少辟司空齐王府累迁黄门郎善草隶书为四

  体书势与瓘同遇害后赠长水校尉卫玠字叔宝恒之子年五岁风神秀异及长好谈名理名

  士莫不推服拜太子洗马为门戸大计奉母南行山简谢鲲等皆钦重之玠终身不见喜愠之色卒

  于建业年二十七于时中兴名士惟王承及玠为第一云︹南北朝︺︹魏︺阎元明

  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母念元明泣丧明元明悲诉许归养一见母母目复明诏表孝行复其

  家母亡服终心丧不辍每忌日悲动旁邻昆弟雍和百口同居张元字孝始芮城人祖成假平

   阳郡守父延儁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年十六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诵

   经祈祐见盲者得视之言遂延七僧然七灯愿以灯光明祖目而巳代暗如此七日忽梦老翁以金

   鎞疗其祖目三日果明祖殁号跃绝而复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博士杨轨等二百馀人上其

   状诏表其闾︹周︺纽回字孝正安邑人性至孝父母丧庐墓侧负土成坟庐前生麻一株高

   丈许围之合拱枝叶郁茂冬夏恒青有鸟栖其上回举声哭鸟亦悲鸣时人异之武帝表其门闾擢

   授甘泉令︹隋︺纽士雄回之子少质直孝友丧父庐墓负土成坟庭前一槐先甚郁茂及士

   雄居丧遂枯死服阕还宅槐复荣高祖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号所居为累德里郭绚

   安邑人初为尚书令史后以军功拜仪同历数州司马长史皆有能声大业初宇文㢸巡河北引绚

   为副拜涿郡赞务迁通守兼领留守捕𫉬山东群盗一郡𫉬全与柳俭敬肃俱以清名闻天下帝赐

   绚帛百疋以旌之后将兵击窦建德于河间战死︹唐︺张志宽安邑人居父丧哀毁州里

   称之王君廓兵略地不暴其闾倚全者百馀姓后为里正忽诣县称母病求假令问状对曰母有疾

   志宽辄病是以知之令谓其妄系于狱驰验如言乃慰遣之母终负土成坟手莳松柏高祖遣使者

   就吊拜员外散骑常侍赐物四十段表其闾柳范解人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

   范弹治之太宗曰权万纪不能辅导罪当死范进曰房元龄事陛下犹不能諌止田猎岂宜独罪万

   纪帝怒范谢曰主圣则臣直乃解高宗时历尚书右丞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柳奭字子邵解

   人父以隋时使高麓卒奭往迎丧号踊尽哀为夷人所慕贞观中累进中书令得罪武后死神龙初

   柳泽解人范奭从孙风度方严景云中为右率府铠曹参军先是姚元崇宋璟辅政白罢

   斜封官太平公主奏复之泽诣阙上疏不报会入调言事睿宗善之拜监察御史开元中周庆立造

   奇器以进泽复上书谏明皇称善历迁太子右庶子卒卫大经解人卓然高行口无二言

   武后召之固辞以疾开元时毕构为刺史使县令就谒辞不见大经𮟏于易人谓之易圣张琇

   解人父审素以嶲州都督被诬为监察御史杨汪所诛琇与兄瑝流岭表逃还杀汪吏捕之明皇谓

   孝子不顾命杀之可以成志赦之则亏律乃杀之临刑琇色独自如曰死见父复何恨人莫不闵之

   为诔掲于道敛钱葬北邙恐𬽦人发之作疑冢云张守珪河北人慷慨尚节义善骑射由

   平乐府别驾历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累立边功开元中入见帝帝赋诗宠之加右羽林大将

   军从子献甫以军功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卒赠司空曲环安邑人从哥舒翰讨吐蕃拔堡取城

   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破贼锐将与诸将讨史朝义平河北大历中数破走吐蕃威名大振累迁开

   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邠陇兵马使擢邠陇行营节度使皆有战功改陈许节度不三岁民之客

   他县者皆归焉转检校尚书左仆射卒赠司空︹宋︺董孝章解州人十世同居咸平中旌表

   蠲其课调司马池字和中夏人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举进士当试殿

   廷母亡友匿其报书池心动行至宫门徘徊不能入友告以母病遂号恸而归后中第历任州县皆

  有政声擢知凤翔府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池独嗜退亦难能也累迁天章阁待制知

  晋州司马旦字伯康池之子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

  校书郎历知梁山军安州治郡有大体所施设取于适理便事累迁至大中大夫卒年八十二性与

  弟光友爱光平时所与论天下事旦有助焉尝有以罪废贫不能自存者月分俸以济之其人愿以

  女为妾旦惊谢出妻奁中物使嫁之司马光字君实池次子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除奉礼郎

  历同知諌院仁宗国嗣未定力陈利害帝大感动英宗立议濮王典礼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

  顾私亲宜称为皇伯高官大国以尊荣之神宗即位为御史中丞上疏论修身之要曰仁曰明曰武

  治国之要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皆生平力学所得者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为通志八卷

  以献英宗悦之命续其书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俾日进读王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拜枢

  密副使辞请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革青苗助役等法抗章至七八遂求去居洛十五年天下

   日夕引领望其为相哲宗初起为门下侍郎㝷拜尚书左仆射开言路立十科荐士法凡新法之为

   民害者不数月间刬革略尽一变为嘉祐治平之治以勤政致疾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

   正光孝友忠直不妄言动作必以礼自言平生所为无不可对人言者诚心自然天下敬信建炎中

   配享哲宗庙廷司马里字昭远池从子进士释褐通判鄜州性廉静质直所至有惠政每罢

   官至京师未尝有所谒官太常少卿司马康字公休光之子幼端谨至孝敏学博通群

   书丁母忧毁㡬灭性以明经上第历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得遗恩悉以与族人累拜右

   正言数进言哲宗及太皇太后多切至以腹疾卒朝野痛之赠右諌议大夫刘永一

   孝友廉谨熙寕初巫咸水溢入城民多溺永一持竿立门前见他人物流入者辄为擿出之有僧寓

   钱数万于其室僧死永一诣县自言请归其弟子行事多类此兄太为医助教居亲丧不饮酒食肉

   终三年司马光称之苏庆文夏人事父母以孝闻母少寡庆文惧其妻不能敬事每戒之曰

   汝事吾母少不谨必逐汝妻奉教母得安其室终身又同县台亨工画元丰中待诏翰林亨名第一

   以父老固辞归养闾里贤之吕圆登夏人以良家子应募捍金兵殽渑间李彦仙保三觜

   圆登归之功最多陜州城垂破以兵来援被重创方卧闻城陷遽起战死司马朴字文季旦

   之孙少育于外祖范纯仁以纯仁遗恩为官累迁兵部侍郎二帝将北迁朴遗书金人请存立赵氏

   金兵挟以北去徽宗崩服斩衰朝夕哭金主义而不问尝授朴行台左丞朴辞而止后卒于真定讣

   闻赠兵部尚书谥忠洁︹金︺刘祖谦字光甫安邑人承安中进士历州县有政绩拜监察

   御史以鲠直称一时名士如雷渊李献能王渥皆游其门官至翰林修撰︹明︺王翰字时举父

   仲文知夏县以廉称既致仕贫不能归遂为夏县人受业归旸学成结庐中条山洪武初以经明行

   修辟为本学训导改平陆迁鄢陵教谕所至皆有教法永乐初周王闻其才乞为教授王素骄纵多

   不法翰数谏不听因佯狂去久之荐为翰林编修已复以周邸事调廉州教授倭寇数千人破城入

   率诸生巷战死之蔺芳字仲文夏人洪武中举孝廉累迁刑部郎永乐中出为吉安知府有

   惠政已从宋礼开会通河又治阳武决河并有功擢工部右侍郎治德州良店黄河故道所经郡邑

   有不便民者辄疏以闻卒于官史诚祖解州人洪武末诣阙陈盐法利弊太祖纳之授汶上

   知县永乐七年考核郡县长吏诚祖治居第一特擢济寕知州仍视汶上县事益勤于治屡当迁职

   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张芮安邑人成化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值阉瑾用事公卿

   咸违礼庭谒芮独长揖不拜瑾衔之诬他事谪镇江府同知瑾诛复起为太常寺卿薛宾

   洪武间贡士累官刑部右侍郎建文嗣位改北平布政司参政燕邸有异谋宾与左布政使张昺密

   奏上命先发制之事泄宾等入见被执宾抗辨不服令武士以金瓜击之落其齿俱见杀相世

   芳安邑人性沈毅质直不苟言笑正徳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嘉靖初议大礼抗疏直諌忤旨廷杖

   㡬毙谪戍延安凡十三年终无怨言隆庆中追赠太常寺少卿刘翀字文翔平陆人正徳末进

  士累官监察御史发宸濠逆谋武宗北巡力请回銮嘉靖初大礼议起抗疏争之㝷条陈时宜十二

  事多见采纳后卒以直言忤时引𢇻归李锦字尚䌹芮城人母丧庐墓及父丧亦如之竟卒

  于墓所锦子泽泽子柄皆以庐墓被旌刘敏宽安邑人万历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制三

  边所至简兵蒐乘储糈缮堡奏捷三十有奇进阶少保榆林人立祠祀之王国训字振之解

  州人天启进士历知金乡夀张滋阳武清诸县事崇祯中调扶风国训性刚严耻干进故官久不迁

  八年秋贼来犯偕同城官固守阅两月外援不至城陷骂贼死赠光禄少卿又同州人赵跻昌天启

  举人初授介休县教谕陞知咸阳县闯贼破城骂贼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同   赐谥

  王纪字惟理芮城人万历进士历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岁屡凶累请蠲赈莅任四年部内

  大治擢漕督并抚凤阳岁又大祲赈救如畿辅天启初迁刑部尚书主事徐大化附魏珰纪劾罢之

  㝷劾阁臣沈㴶交结妇寺为客魏所忌斥归崇祯初复官赠少保谥庄毅曹于汴字自梁安

  邑人万历中乡试第一成进士以推官徴授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掌京察斥逐群小殆尽熹宗立

  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力扶善类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振举宪规台中肃

  然群小交恶之谢事归卒赠太子太保于汴笃志正学操履粹白立朝不阿有古大臣风李贞

  佐字无欲安邑人受业曹于汴之门以学行著天启举人崇祯中除郏县知县土寇杨同锦为李

  自成所杀馀党犹聚焦家寨贞佐练乡兵固守城𬒳执大骂贼割其舌支解死友人王昱相随不

  去贼义之昱收葬贞佐于南郊赠河南佥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姚汝

  明夏人天启元年举于乡性孝友崇祯中岁大歉倾廪赈济为蠡县知县有惠政惩奸劝善盗多

  复为良民后为河间同知殉难妻任氏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李峕字元仲本州人雄伟有岸略明末举人顺治初任济寕道时李自成馀孽犹未平峕

  励将士擒𫉬辄尽法治之贼忿甚一日伺时出伏数十人执之峕遂被害赠光禄寺卿萧熙

   载本州诸生顺治初避闯贼难父被执投井号泣从之并死侯佐本州人知建平合肥二县

   有循良声擢刑部主事调吏部姜瓖之变遇贼拷掠不屈与父嗣晋俱被害刘曰晏

   诸生姜瓖之乱寇至依父不去贼叹其孝释之比父殁哀毁甚八载不入内李忱字恂九安

   邑贡生顺治中知西安县以卓异迁巩昌同知擢知金华府会闽变陷金华六属邑忱独严守御请

   兵复六邑克之以劳卒于官马迪吉夏人明崇祯举人顺治初知邓州有惠政贼刘二虎

   率众数万犯境迪吉誓死守杀牛畜为食撤屋为薪人无异志贼计穷遁去以功陞治中卒

   章夏人年四十无子兄文亦无子弟锦有二子顺治十一年姜瓖馀孽夜肆掠章与妻冯弃其女

   负一侄逾墙走质明归女故无恙文先为贼杀至是锦亦被烙死文妻与其女皆被掠章鬻产赎

   归婚嫁之章后亦有子薛佩玉芮城人顺治辛丑进士知贵州都匀县时初改卫为县吴

   三桂反驻防兵数千哗噪焚掠佩玉登城呼首领谕令解甲不应拥还署以健卒守之授伪印抗节

  不屈北向再拜登楼缢死王尹方字鹤㓅安邑人康熙癸丑士改庶吉士累官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有清望庚午主试江南多搜落卷中之校阅率至丁夜尽文之变得士最盛事讫以疾

  乞归卒性至孝生母殁以适母年高请终养生母故不慊于嫡母者也乡党咸称其厚葛凤

  翔安邑生员性孝友甘贫力学康熙三十年邑大祲鬻田宅及家人簪珥等物以周同族使不至

  离散族人无食者与之田以耕不能娶者代为娶又设教义塾造就多成立邑人德之乾隆十一年

  入祀乡贤张润民字膏之夏人性醇谨有守以孝友闻康熙丁未进士由中书舍人累迁河

  南督学佥事克举其职尝拆童子号提调某潜请易润民大怒再三谢罪乃解人谓公而明为学政

  马祚锡安邑人孝行著闻同县孝子郭梦龙杨冲云俱乾隆年间 旌郭丕兰

  芮城人孝义著称同县孝子郭含章李天仁俱乾隆年间 旌

 ︹流寓︺︹汉︺乐恢长陵人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

   被劾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张宗鲁阳人更始以为偏将军见更始政

   乱因将家属客安邑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第五伦长陵人久宦不达遂

   将家属客安邑变姓名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

   故人莫知其处闵贡字仲叔太原人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屠者或不

   肯与安邑令闻敕吏常给焉仲叔知之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客沛︹唐︺阳

   城北平人徙陜州夏县及进士第去隐中条山远近慕其行来学者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

   而诣城决之有奴亦化其德方介自约李泌荐城于德宗召拜諌议大夫王龟其先太原人家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穆宗时侍父起至河中庐中条山朔望一归省州人号郎君谷未始以人事自婴武宗雅知之

   以左拾遗召入谢自陈病不任职诏许焉︹元︺察罕其先西域板勒纥城人徙解州皇庆元年

   以中书省平章政事乞归解州立碑先茔许之暮年隐居德安白云山别墅以白云自号尝入见帝

  望见曰白云先生来也其见宠遇如此归旸汴梁人至元末以集贤学士致仕间关避兵至

  解之夏县慕司马光为人居其墓侧读书以终

 ︹列女︺︹晋︺卫瓘女瓘为楚王玮所害及玮诛瓘女与国臣书曰先公名谥未显无异凡人每

  怪一国蔑然无言春秋之失其咎安在悲愤感慨故以示意于是主簿刘县等上言讼之乃追封瓘

  兰陵郡公谥曰成赠假黄𨱆南北朝︺︹魏︺孙神妻陈氏河北郡人神当远戌

  欲以孤兄子自代陈曰为国征戍因道远而代以孤侄天下谁其相许神感其言乃自行在戌未㡬

  便丧槥柩至陈望见哀甚一恸而卒文帝诏表其闾︹唐︺卫孝女夏人字无忌父为乡人卫

  长则所杀无忌甫六岁无兄弟母改嫁逮长志报父雠会从父大延客长则在坐无忌抵以甓杀之

  诣吏称父冤已报请就刑巡察使褚遂良以闻太宗免其罪给驿徙雍州赐田宅令州县以礼嫁之

  ︹宋︺司马沂妻李氏夏人年二十八沂殁父母欲夺其志翁姑亦遣焉李不可恶衣

  蔬食躬执勤劳教二子咏里咏早卒里登进士第累官太常少卿李封永夀太君︹元︺孙某

  妻吴氏平陆人夫第进士亡无子所亲欲夺其志令再醮巨室王氏子吴坚拒不从后遇乱

  投崖︹明︺刘达妻李氏安邑人夫亡守节有富民求为室姑诺之李引刀截其左

  耳遂不栉沐年七十五卒任明妻樊氏夏人夫亡无子守志不嫁事舅姑尽妇道夫从

  子迪幼失母继母逐之樊养抚如子迪亦事樊如母宏治末大疫夫弟峻举家俱病人争避之樊独

  为馈汤药勤省视卒得全活樊亦无染夀九十三卒尉时常妻田氏夏人事姑尽孝

  姑病割股食之生五子夀百岁曾孙百人耿四目妻张氏解州人夫亡姑怜其少令

  他适张佯顺姑意曰母老且病妇当代子养俟母百年后嫁未晚也后年馀姑卒纺织自给坚守以

  李贞佐母乔氏安邑人贞佐知郏县李自成来寇城陷贞佐骂贼被杀母乔亦

  死之又杨时和妻刘氏安邑城陷亦骂贼遇害孙贞妻柴氏夏人崇祯五年避贼山谷

  贼搜𫉬引其手柴啮其肉而弃之曰贼污吾手执其臂又啮其肉而弃之曰贼污吾臂贼义其节而

  去柴骂不绝声贼怒返杀之

 ︹本朝︺柳星妻邱氏本州人姜瓖之乱贼入室索金帛夫妇并被拷掠邱绐贼释其夫去

  携幼女投井死周光祚妻犊氏安邑人姜瓖之乱被掠时幼子在抱善言诱贼以子

  授夫令窜既远犊乃挺身大骂贼怒杀之同县张凤鸣妻马氏亦骂贼被杀又李肇元妻曹氏明都

  宪于汴女李禧引妻王氏皆遇盗不屈投井死冯景运妻董氏夏人姜瓖之乱避兵

  尉郭堡堡破弃子女投井死杨灿妻张氏夏人顺治中灿赴省张归母家夜半土贼

  发突入寝拥执上马张倒投于地骂不休贼攒刃刺杀之又周廷旦妻张氏遇盗夺其襁褓儿厉声

  大骂贼斫死之邓进龙妻张氏平陆人姜瓖之乱张随众避贼行至绝崖张坐地不

  行寇俄至投身崖下死又陈惟谦妻仝氏避贼𬒳掠抱儿玉平投深谷死三日收其尸面如生儿竟

   姚玉镜芮城人姚凤翀之次女姜瓖之乱偕母妹走避贼突至镜谓母率妹东奔既远

   镜以石自击其额伏地大骂冒白刃死同被难者巡检董其宇妻王氏自刎死王之兴妻张氏孙万

   正妻王氏张茂远妻韩氏王希望妻赵氏萧禹妻李氏董建都妻杨氏俱投井死李顺妻

   任氏本州人顺贫无寸土会岁凶姑恐其饿死欲嫁之不听为富室佣女红与之食不食必怀

   以遗姑姑八旬患瘫痪任哺饮食手溲溺晨夜无间姑殁将葬雨连旬任与夫哭告乡里众感其孝

   为发丧筑土顷刻而成邢烈女安邑人许字王偘上元节举家出游有强暴逾墙挑之女

   坚拒不从遂遇害晋思忠妻卢氏夏人夫亡守节事姑一日姑携孙出卢独居族

   无赖犯之卢不从遇害事   闻被 旌蔺国秀妻房氏夏人国秀薙豆田间

   房往𦔳之遇强暴坚拒不从遂为所害康熙四十九年 旌郑某妻张氏夏人姑久

   病卧不安席张以股承之虽至肿弗恤后遇盗与女生姐俱自缢马淑援妻韩氏

  夏人年十九夫亡无子守节奉姑姑殁鬻产营葬值岁祲人咸逃窜就食韩独处饿死于室

  烈女平陆人文业农与妻偕往田间恶少逾墙逼女詈骂不屈被勒死吴发龙妻

  令狐氏平陆人美而贤夫以役赴省令狐往田中遇强暴不从被害张迎吉继

  妻刘氏芮城人抚前妻子如巳出遇盗逼之投井掠其子去刘溺两日不濡遇救出哭求子

  卒知其所在倾赀赎回李鹏翘妻介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王培槐妻许

  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三统妻樊氏安邑人夫亡守节事亲尽孝同县节妇刘日岩

  妻郭氏丁三仁妻马氏郭步林妻丁氏周邵继妻景氏吕坪妻弋氏相于藩妻张氏文道源妻丁氏

  周自修妻张氏张西雝妻李氏相元品妻景氏张妻任氏景作栋妻李氏任光绅妻晋氏柴世荣

  妻闫氏张其烈妻徐氏刘肃诰未婚妻张氏王泽妻张氏曹瑨继妻张氏俱乾隆年间 旌

  锁娃妻刘氏夏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维翰妻张氏贞女闫秉随女节妇王如章妻

  周氏张慎习妻姚氏张世琼妻贾氏李绅妻王氏毛宏道妻金氏张世玮妻帅氏高学仁妻申氏苏

  芬妻张氏张肇基妻景氏孙日省妻张氏张世珻妻陈氏姚帝徴妻裴氏蔡瑜妻马氏蔡都杰妻张

  氏张好义妻裴氏崔陵妻陈氏俱乾隆年闲 旌姜恂饶妻车氏平陆人守正捐

  躯同县节妇暄升之妻杜氏张不伐妻李氏伊素宽妻杨氏赵仁术妻杨氏俱乾隆年闲 旌

  为楷妻刘氏芮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埽薛步云妻吕氏薛步元妻姚氏阴根立妻杜

  氏俱乾隆年闲 旌高毓密妻李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雷庆⿰纟⿱𢆶匹 -- 继妻上官氏

  许汝腊妻吕氏介云衢妻李氏介云翼妻董氏范折桂妻张氏俱嘉庆年闲 旌葛元阳

  妻宋氏安邑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吴恂妻王氏关振都继妻吕氏文桧妻陈氏孙玉蕴妻

  张氏李毓騉妻郭氏胡景曽妻郭氏李延忠继妻刘氏郭磐继妻南氏孙鉽妻李氏黄赵氏俱嘉庆

  年闲 旌孙允潘妻田氏夏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崔九长妻张氏武振苍妻裴氏

   苏满金妻吴氏节妇郭景仪妻侯氏苏台妻仝氏柴联召妻吴氏阴璠妻常氏阴兴禄妻李氏嘉承

   恩继妻耿氏嘉承诏妻张氏李常年妻赵氏李宗正妻曹氏张维妻高氏王禄妻欧阳氏俱嘉庆年

    史 奉阳妻王氏平陆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薛长源妻

   张氏芮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薛继文妻王氏薛大业妻吉氏宋全纲妻王氏张温㳟妻陈

   氏党超祥妻蔡氏王璇继妻陈氏俱嘉庆年闲 旌

  仙释汉王乔河东人显宗时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朔望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

   骑密令太史伺之言临至有双凫从东南来举罗张之得一舄乃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孙博

   河东人读书能属文晚学道能使草木皆为火光照耀数十里行大水中身不沾濡后入林虑山合

   神丹仙去唐侯道华芮城人初河中永乐道净院有道士邓太元錬药贮院内道华在院

   供给使常好子史手不释卷或问要此何为答曰天下无愚懵仙人咸大笑之一日入市醉归悉斫

  其院前松枝曰无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金︺李

  宝安邑人冬夏披中衣寒暑不侵谈笑游廛市见者辄获利人图其像以为利市神大定二十年

  诏赐方外衣不受朝退失履而去自燕至安邑二千馀里不二日还

 ︹土产︺铁汉书地理志安邑县有铁官平陆县箕山出安邑县盐池出汉书地理志安

  邑县有盐官唐书地理志安邑县有盐池朴硝出州硝池州有胆矾窟葡萄

  安邑县出名曰御枣明初曾充岁贡海榴通志出安邑者佳寰宇记解州产

  升麻黄芩𠇊 -- 瓜蒌根 按隋书地理志安邑县有银冶唐书地理志解州有铜穴十二平陆县有银穴

  三十四铜穴四十八今并无闻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牛 镇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