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四十四至一百四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四十四至一百四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四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5

汾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汾州府在山西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太原府祁县界

  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绥德州吴堡县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霍州灵石县界六十里北至太原府文

  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沁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隰州界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祁县界一百二十

  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葭州界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地春秋属晋战国

  属赵秦属太原郡汉为太原郡地三国魏黄初二

  年置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治富昌县在今废胜州界后汉永和五年

  西河郡治离石县献帝末废曹魏始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治晋曰西河国永

   兴后废后魏太和八年复置西河郡属汾州孝昌

   中移汾州来治魏书地形志汾州治蒲子城孝昌中移治西河北齐改曰

   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

   曰西河郡唐武德元年改曰浩州三年复曰汾州

   天宝初复为西河郡乾元初复曰汾州属河东道

   五代末属北汉明统志周显德初得汾州置寕化军寻复入北汉宋曰汾

   州西河郡隶河东路金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

   属河东北路元初立汾州元帅府至元二年复曰

   汾州属冀寕路明初曰汾州直隶山西布政使司

   万历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

 本朝因之属山西省领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平遥县界三十里西至永寕州界六十里

  南至孝义县界二十里北至太原府文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介休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寕乡县界

  五十里东北至文水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永寕州界一百二十里汉置兹氏县属太原郡后汉因之

  三国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县曰隰城为西河国治后魏太延中改县曰什星军太和八年复曰隰

  城仍为西河郡治孝昌中兼为汾州治北齐为南朔州治后周为介州治隋仍为西河郡治唐复为

  汾州治上元元年改县曰西河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省县入州万历二十三年复置汾阳

  县为汾州府治 本朝因之孝义县在府南少东三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

  四十里东至平遥县界三十里西至石楼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霍州灵石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汾

  阳县界十五里东南至介休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灵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汾阳县界二十里西北

   至寕乡县界一百里汉兹氏县地三国魏移置中阳县属西河郡晋初因之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

   太和十七年分置永安县仍属西河郡永安中又置显州及建平等四郡北齐后周时州郡皆废隋

   仍曰永安县属西河郡唐属汾州贞观元年改曰孝义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元年改曰中阳后复

   为孝义熙寕五年省入介休元祐元年复置属汾州金元因之明属汾州府 本朝因之平遥

   县在府东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太原府祁县界六十里西至汾阳县界

   四十五里南至沁州沁源县界六十五里北至太原府文水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沁州武乡县界

   六十里西南至介休县界三十里东北至祁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文水县界二十五里汉置京陵

   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徙平陶县于此改曰平遥仍属太原郡隋属西河郡唐武德元年

   属介州贞观元年属汾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还属汾州明属汾州府 本朝

   介休县在府东南七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平遥县界五十五里西

  至霍州灵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灵石县界五十里北至孝义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沁州沁源县界

  六十里西南至灵石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平遥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孝义县界二十里汉置界休

  县属太原郡后汉因之晋曰介体改属西河国后省后魏太和八年复置仍属西河郡孝昌中侨置

  定阳郡东魏兼置平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省介休县入平昌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又改平昌曰

  介休属西河郡义寕元年复于县置介休郡唐武德元年改曰介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汾州五代宋

  金因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属汾州明属汾州府 本朝因之石楼县在府西少

  南二百五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隰州界八十里西至陜西绥德州清涧县

  界九十里南至隰州界三十里北至寕乡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隰州界五十五里西南至隰州永和

  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寕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绥德州界一百十里汉置土军县属西河郡后

  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兼置吐京郡太和二十一年改县曰吐京隋开皇初郡废属隰

   州十八年改曰石楼大业初属龙泉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西德州贞观元年州废属东和州二年

   属隰州五代宋金元明初皆因之万历四十年改属汾州府 本朝因之临县在府西北三百

   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永寕州界七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葭州界

   八十里南至永寕州界九十里北至太原府兴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永寕州界七十里西南至陜西

   吴堡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兴县界一百四十里汉离石县地后

   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及乌突郡隋开皇元年郡县俱曰太和三年郡废属离石郡唐武德三年

   置北和州寻改县曰临泉贞观三年州废属石州五代因之宋元符二年改属晋寕军金还属石州

   又改县曰临水元中统二年仍曰临泉属太原府至元三年升为临州明初降为临县属太原府万

   历二十三年改属汾州府 本朝因之永寕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六十

   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太原府文水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

  寕乡县界三十里北至太原府岚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汾阳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寕乡县界

  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交城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临县界四十里战国赵离石邑汉置离石

  县属西河郡后汉永和五年徙西河郡来治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初

  属西河国永兴初为刘渊所据大兴元年石勒置永石郡后燕置离石䕶军后魏明帝置离石镇北

  齐置怀政郡天保三年改离石镇为昌化县兼置西汾州后周建德六年改州曰石州改郡县俱曰

  离石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废州为离石郡唐武德初复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贞观二年罢天宝

  初改昌化郡乾元元年复曰石州属河东道五代因之宋曰石州昌化郡属河东路金曰石州属河

  东北路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州三年复置为州治属太原路明洪武初仍省离石县入州属大

  原府万历二十三年改名永寕属汾州府 本朝因之寕乡县在府西一百四十里东西

  距二百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汾阳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吴堡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隰州界七

  十里北至永寕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孝义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石楼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永寕

  州界三十六里西北至永寕州界一百十里战国赵中阳邑汉置中阳县属西河郡后汉因之后省

  入离石后周宣帝分置平夷县隋属离石郡唐属石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明昌六年改曰寕乡仍属

  石州元太宗九年改属太原路定宗三年还属石州明属汾州府永寕州 本朝属汾州府

 ︹形𫝑︺赵西河地所谓美哉河山之固控带山河肘

  掖秦晋旧府

 ︹风俗︺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

  汉杨恽书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汉地理志

  民性朴厚尚礼义婚丧邻里相周而不吝

 ︹城池︺汾州府城周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门四元至正中因旧址重筑明隆庆中甃砖

  城外四面有关城池曲折环贯四关深广各数丈 本朝増修 汾阳县附郭孝义县城

  周四里十三步高三丈八尺门四池深阔各一丈八尺明隆庆初因旧土城甃砖万历中筑南关外

  䕶堤 本朝雍正四年平遥县城周十二里有竒高三丈二尺门六池深阔各一丈明

  洪武初筑嘉靖中筑北瓮城隆庆中筑东西瓮城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补筑南瓮城雍正二年

  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介休县城周八里高三丈五尺门四池深阔各二丈明景泰中

  因旧土城甃砖 本朝康熙中屡修又关城包县城之西南二面周四里门五水门二明崇祯中重

  石楼县城周三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门四沙河绕城以为池唐武德间筑明景泰

  初修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雍正八年重修临县城周六里五步高三丈门二池深广丈

  馀明景泰初筑小城正德中筑外城括牛涧水在内东西设水门以泄之嘉靖中展拓并筑䕶城石

  堤隆庆初石包全城 本朝顺治康熙中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永寕州城周九里二

  步高四丈八尺门三东南北三面凌池西城下有泉元至元间因旧址补筑明万历间甃砖 本朝

  顺治十四年康熙十二年修乾隆十二年重修寕乡县城周五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

  尺门三池深二丈馀明景泰初土筑万历中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修八年重修

 ︹学校︺汾州府学在府治东同节坊 本朝顺治初即明庆成王废府改建入学额数二十

  汾阳县学在县治东师垣坊即汾州旧学明万历间改为府学别建县学于东关

  本朝康熙中复建县学于州庠屡加修葺入学额数二十名孝义县学在城内东南隅

  宋大观中建元明屡修 本朝増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平遥县学在县治东明崇祯中

  建 本朝康熙十四年修三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介休县学在城东南隅唐

  咸亨中建在县治东元初毁至元中改建今所本朝顺治十四年康熙三十五年重修入学额

  数二十名石楼县学在县治东金建明末毁 本朝顺治十三年重建康熙二十八年

  入学额数八名临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正中建在东郭明永乐中徙建于故址东南嘉靖

  中又迁今所崇祯中毁 本朝顺治三年重建康熙二十七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永寕州

  学在州治东南隅明洪武中建宏治正徳中再建 本朝康熙十九年雍正五年重修入学额

  数十二名寕乡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西城下明嘉靖中移建今所崇祯末毁 本朝

  顺治八年重建康熙三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八名西河书院在府治东南隅 本朝康

  熙中仰高书院在汾阳县治西明嘉靖中督学周宣建绵山书院

  休县 本朝干隆三十六年建凤山书院在临县治东南本朝康熙中建 龙 山

  书院在永寕州治北 本朝乾隆中建 按旧志载卜山书院在汾阳县北十里大村元季里

  民樊宗英建子夏祠于隐泉山赐额卜山书院明万历中邑人复于学 偏创书院仍以卜山名之

  今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九万八千三百一十三今滋生男妇共一百八十万七千三百七十七名口计

  二十三万一千七百六十六户

 ︹田赋︺田地五万一千九十四顷五亩四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三十万四千六百三十四两一分

 ︹山川︺万户山在汾阳县西二十里延袤二十里其巅平坦可居万户故名又西为石婆神山

  白彪山在汾阳县西二十五里相传昔驺虞见此白质黒文故名其山石壁巉岩洞壑幽深

  为县胜境有龙桥洞方广十丈在两岩闲石梁横其绝处悬溜如乳不竭石室山在汾阳县

  西三十里山多岩洞可居柏山在汾阳县西五十里山多柏树又名将军山羊头山

  在汾阳县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以形似名谒泉山在汾阳县北一名隐泉山隋书地理

  志隰城县有谒泉山太平寰宇记在西河县东北四十里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馀丈顶平十顷相

  传以为子夏石室县志山之阳为卜山阴为陶山汤泉出其上又名汤泉山比干山

  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在西河县北一百十里玉泉山在孝义县西南七十里通吉隰二州

  路山下喷泉如漱玉故名乌鸡山在孝义县西七十里有黒龙池龙王庙旱祷即雨

  岐山在孝义县西尚书禹贡治梁及岐蔡传岐山今汾州介休县狐岐山水经注胜水西出狐

  岐山县志在县西八十里一名薛颉山横亘南北为汾隰永寕寕乡山民往来通衢 按禹贡治梁

  及岐近世据孔传以为陜西凤翔之𡵨山大禹方治冀州之水遽及雍州必无此理如以狐岐河水

  所弗经则雍州之岐山去河更远而冀州别无岐山当即此是治岐者治汾水也此山向属介休今

  属孝高唐山在孝义县西九十里周四十二里山有温泉其地为温泉镇白雀

  山在孝义县西九十里峯峦高峻上殿山在孝义县西一百六十里峯峦峻拔为诸山冠

  旁有佛宝山上多积石瑰奇骇目超山在平遥县东南又名过山魏书地形志平遥县有过

  山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视诸山独超出亘百里山巅平广周百馀步山东有紫盖清尤二峯又有

  宝塔岩西有观音坪麓台山在平遥县东南山海经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其阴元和志麓

  台山在县东南五十二里寰宇记谒戾山一名麓台山县志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又名𫎇山中都水

  洪山在介休县东南二十五里石桐水出其下蚕簇山在介休县东南三十里山

  形如蚕簇天峻山在介休县东南六十里壁立万仭顶有浮图介山在介休县南四

  十里即介之推隐处山下地名绵上亦曰绵山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求介之推不𫉬以绵上为

  之田杜预注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史记宋世家介之推入绵上山中文公乃环绵上山中而

  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后汉书郡国志界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寰宇记介山一名横岭郡国

  志上有之推冢并祠黄云山在石楼县东六十里与隰州接界其南为牛心山与石楼山相

  接亘七十馀里中有天开石洞为往来孔道又临县东北三里亦有黄云山榆林河水出焉

  泉山在石楼县东南十里龙泉水所出石楼山在石楼县东南水经注蒲川水出石

  楼山通鉴永和六年中都将张耽度辽将军马续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注曰即石楼山也元和

  志在县东南六十里翠金山在石楼县南三里峯峦特起其上旧有台骀庙一名台骀山

  九重山在石楼县西八十里团圆山在石楼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其山顶高而圆

  黄龙山在临县东五十里周四十五里连枝山在临县东六十里一名磨盘山

  周九十馀里与永寕州接界枝脉蔓延连接群山故名中脚山在临县东南三十里周十

  七里出石灰汉高山在临县东南五十里周五十八里接永寕州界旧志相传汉高祖击

  陈豨驻此因名火山在临县东南七十里周二十里出炭招贤山在临县东南八十里

  周二十一里出炭及铁马头山在临县东南九十里周一百里出铅接永寕州界

  凰山有二一在临县西倚城山南有牛磵磵南有龟山又名长寿山一在寕乡县西附城

  金山在临县西北四十里周一百十里有石窑又有风雨两六雨穴旱祷即应赤红山

  在临县东北七十里龙山在永寕州治南六十步下有龙山泉宝丰山在永寕州东南

  六十里一名尖山上有宝丰尖阳二寨仙童山在永寕州西南二十里有石洞口阔丈馀

  深入有横孔容一人又进则宽敞有石床泉出其中极清冽神仙山在永寕州西二十里

  一名笔架山南山在永寕州西一百二十里孟门镇之南周三十里顶有灵泉祷雨辄应

  扁斗山在永寕州西北十五里山势插天上有叶斗岩岩下有灵通月窟二泉三阳

  云凤山在永寕州北二里乌岩山在永寕州北二十里下有乌岩泉石板

  门山在永寕州北五十里山势陡峻山半有穴如两扉开阖状故名黒龙洞山

  寕州北七十里上有黄帝庙龙王山在永寕州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龙王庙离石

  山在永寕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赤坚岭接太原府岚县界元和志离石山今名赤洪岭高欢大

  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此处也胡公山在永寕州东北三十里寰宇记胡公山在离石县界

  九凤山在永寕州东北五十里一名仙洞山一名凤凰山上有白马仙洞入洞里许有独木

  桥有石梯从盘石顶偃仰旋转而下有白龙黒龙莲花等池顶上石乳垂津滴⿰氵历 -- 𤁋如雨旱持瓶祈祷

  点入瓶即应又进分为九穴深不可测五代时石晋高祖尝祷雨于此天福改元诏封渊济仙洞

  敕枢密使桑维翰书额韩仙山在永寕州东北五十馀里与九凤山对峙相传昔有东莱

  韩中元于此山采苍术黄精服之仙去吕梁山在永寕州东北一百里一名榖积山又名

  骨脊山接太原府交城县界东川河出此铁𫔎山在永寕州东北接交城县界刘王

  𡺠山在永寕州东北一百里接交城县界详见交城孝文山在永寕州东北接交城县

  界详见交城柏窊山在寕乡县东十五里孤峯耸秀群柏交翠因名蕉山在寕乡县

  东二十五里有水入清河楼子台山在寕乡县东南三十里山势高耸状若层楼中有刘

  寨岭山在寕乡县南三里形似虎头一名虎头山屏风山在寕乡县南三十里

  泉子山在寕乡县西南四十馀里下有车辙泉流入清河凤翅山在寕乡县西七

  十里周十五里石门山在寕乡县西接陜西吴堡县界黄栌岭在汾阳县西北六十

  里接永寕州界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自并州幸离石至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馀

  里置三十六戍万松岭在平遥县东南四十里超山南拓跋岭在永寕州东七十里

  下有马跑泉太虚岩在介休县东南二十里岩畔有石洞数窟洪山水绕流其下

  鼻岩在介休县东南四十里抱腹岩在介休县南四十里一名灵宫仙窟群峯环绕

  涧水匝流石梯峻险松柏交加形如抱腹故名白佛崖在临县东南十里卧龙冈

  在寕乡县东一里高里许形如卧龙北自永寕州界迤逦而东直抵府界盘踞五十馀里安生

  原在孝义县西南十里水土饶沃西河之美枯桑原在孝义县西一百里𢈔信枯树赋西

  河有枯树之社度索原在介休县东南介山下唐初裴寂攻刘武周将宋金刚于介休军于

  度索千亩原在介休县南史记周本纪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索隐云千亩地名在

  西河介休县贾愿谷在孝义县西南七十里魏时置马驿于此后遣贾愿戍此因名

  谷在孝义县东北二十八里东谼谷在介休县东南四十里四围皆山中有石垒横空数

  仭周广三里岩顶有泉倒流如瀑布流为白牛浤西谼谷在介休县南三十里有西谷水

  东谷水合流于此雀鼠谷在介休县西南桑钦水经汾水又南过冠雀津郦道元注在介

  休县之西南俗谓省鼠谷数十里间道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垒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一丈或

  高五六丈上戴山阜下临绝磵俗谓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亦在今之地险也通鉴陈太建八年

  伐齐遣齐王宪将兵二万守雀鼠谷唐书太宗纪武德三年太宗击败宋金刚于柏壁金刚走介州

  太宗追之一日夜驰二百里宿雀鼠谷之西原元和志在介休县西十二里寰宇记引冀州图云在

  孝义县南二十里长一百十里南至临汾郡霍邑县界即周书调鉴谷沂阳谷在介休县

  西四十里明统志有水岀谷中名沂阳水流入汾小蒜谷在石楼县西北三十里团圆山

  寰宇记中有圣女泉北流入黄河百井谷在石楼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团圆山分水下

  西流八十里入黄河耆老云泉脉约百井车突谷在临县北旧志后魏太和十七年吐京寇

  叛汾州刺史元彬击破之于车突谷即此水帘洞在石楼县东六十里仙明洞

  乡县南六十里汾水自太原府文水县西流入汾阳县界东岸为平遥县南流入孝义县界又

  南入介休县界又南入霍州灵石县界水经注汾水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注之又南与石

  桐水合又西南迳介休县故城西又南过冠爵津入河东界文水在汾阳县东十里水经注

  文水南迳平陶县右会隐泉口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

  河在县直东十里 按水经注文水流入今汾阳县汇为文湖又流入今孝义县界内入汾今文水

  在文水县界内入汾汾州府无文湖矣清沟水在汾阳县西南十里一名董师河源出尉

  陵里溪谷会石家庄水流迳城南入乔东等村民引以灌田东注于汾向阳水在汾阳县

  西三十里一名悬泉源出金锁关峡从山峡下流经涧河合壶溪水麻窟水在汾阳县西北

  十里平地涌岀民引灌田东南入汾原公水在汾阳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壶溪水又名马跑

  泉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分濬入城下流入汾水经注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迳其县北又

  东入于汾县志源出县西北白彪山麓沿山南注至谷口转东历城东北漑田万亩宋建永泽庙以

  祀马跑泉之神隐泉水在汾阳县北四十里接太原府文水县界详见文水县吐京

  冰在孝义县西南十五里源出吐京谷东流入胜水胜水在孝义县西南二十里一名孝

  水水经注胜水出狐岐山东流迳六壁城南又东合阳泉水迳中阳故城南合文水入汾县志胜水

  自狐岐山东至县西南北二川合流又东至六壁村曰胜水陂亦曰元象泊昔有元象者有孝行躬

  耕于板峪水在孝义县西二十八里东南流入胜水陂义水在孝义县北十五里

   田屯村南一名行春川源岀狐岐山东流入汾源祠水在平遥县东南十五里平地涌岀溉

   民田北注中都水入汾贺鲁水在平遥县东南二十五里流迳县东分为二十四池合中

   都水入汾一名原公水中都水在平遥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婴侯水水经注婴侯之水出

   谒戾山流迳中都县南又谓之中都水有侯甲水注之又迳邬县故城南又西入邬陂归于汾县志

   源出横岭下西南合源祠水迳城南西至介休县邬城泊入西河灌县西十二村田亭冈水

   在平遥县南二十八里石岩中涌出自亭冈谷北流入中都水石桐水在介休县东二十里

   一名绵水又名洪山水水经注石桐水即绵水也源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又西流注

   于汾水县志洪山水源出县东南洪山四泉并发宋文彦博引为东中西三渠灌城东田九十馀顷

   西北流注于汾其水源名𬸚𬸦泉龙泉水在石楼县东今名屈产水源出县东南西北流

   注县西北九十里入河水经注出土军县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有土军

  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元和志出石楼县东南去县十里寰宇记

  屈产泉在县东南四里传有白马饮此泉生得龙驹春秋曰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盖此地生良马也石羊水在石楼县西南水经注水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旧志一名沙

  河即城濠西南流经县西南十五里又西流九十里入河离石水在永寕州西今名北川河

  水经注出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又西注于河通典离石

  县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源出方山县东流入离石县界元和志赤洪水在方山县南五十里州志

  北川河源出赤坚岭西南流合东南二川入河安乡水在寕乡县北一名清水河北流入永

  寕州北名南川河合离石水元和志安乡水在平夷县南一百五十步金史地理志孟门县有安乡

  水县志东会蕉山西会泉子山诸泉北流入永寕州界民多引渠溉田禹门河在汾阳县

  西二十里源出张堡泉至河口伏流又东北流入马跑泉文峪河在孝义县东北由汾阳县

  辛庄村入境东南流入介休县界长寿河在平遥县北三十里一名沙河自太原府祁县

  流入即古侯甲水水经注侯甲水西迳京陵县故城北又西北迳中都县南又西合婴侯水

  道河在介休县东北六里平地出泉分为三道北入于汾相近有葫芦河湫河在临县东

  流经永寕州西北入大河即古陵水水经注陵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隋书地理志太

  和县有湫水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湫水河北从楼烦郡南入龙泉郡临县志湫河发源兴县湫水寺

  南行八十里经县城东南受榆林甘泉诸水又南五十里至三交镇受锺底水又西行五十里由大

  同碛口入河甘泉河在临县东南二里源出甘泉村石岩下流入湫河锺底河

  在临县东南六十里源出湍水头村西行二十里至三交镇入湫河黄河自太原府兴县南流

  入临县西又南历永寕州及寕乡石楼二县入隰州永和县界水经注黄河南迳离石县西合奢延

  水又南合陵水又南至离石水口又南过中阳县西又南过土军县西又南合契水又南合天蛇水

  又南右合辱水又南左合信支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又南经高奴县东元和志黄河在临泉县北二

  十里定胡县西二百步平夷县西一百四十五里石楼县东九十九里寰宇记在石楼县西一百十

  里北从石州界下合吐京谷至上平关南流旧志黄河在临县西八十里县西北二十馀里为曲峪

  村渡又南三十里有郭家塔渡又南四十里有堡子峪渡路皆通陜西葭州又南二十里有索达安

  渡路通陜西吴堡县南流至永寕州西一百二十里有官菜园渡亦通吴堡县又南流至寕乡县有

  三交口渡路出陜西绥德州又南至石楼县西九十里与陜西清涧县分界麻峪河

  县西北一里东流二里入湫河榆林河在临县北五里源出黄云山下西流入湫河 按黄

  龙山在县东五十里黄云山在县东北三里二山相距甚远今榆林河距县不过五里则源出黄云

  无疑旧志沿县志之讹以黄云为黄龙非是东川河在永寕州东北百里源出吕梁山西

  流至州城西北隅入北川河曹溪在孝义县南源出北屯川流经曹村吴屯入胜水

  溪在孝义县西南五里源出道相村东北流至介休坂入胜水黒龙池在介休县南四

  十五三泉在汾阳县西南二十里山谷中东南流注板谷溉田甚多其水清冽灵浮

  泉在汾阳县西南四十里闷泉在汾阳县北八里其脉漫衍无湍激声故名民引以溉田

  冷泉在孝义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泉夏冷温泉在孝义县西九十里高唐山寰宇记

  在温泉县𪠘东北五十步有池方圆二十步其水冬温夏令上有五龙神祠灰柳泉

  休县东十里地多白柳泉可溉田西北入汾又蒲池泉在县东二十里问津泉一名连山水在县东

  三十五里龙泉在县南五里皆引以溉田蜂房泉在县南抱腹岩西有百窍如蜂房故名又兴地泉

  在县南四十里一名利民泉溉田十数顷与灵石县分引上堡村泉在介休县南五里旧

  有泉三所灌田五百八十亩久涸 本朝雍正十一年自秋至冬三泉复发人涌新泉六处又有井

  泉涌出可灌地一千七百馀亩较旧增二倍馀有司 题请于村南建立水神祠谢谷泉

  在介休县西南十里平地喷涌数穴流为磨子沟溉田北入汾临泉在临县西永吉川深不可

  测元和志在临泉县北百步县因此水为名石窟泉在永寕州东吴城驿响水泉

  在永寕州东南五十里崖半泉涌迸石如喷珠悬崖如瀑布电雨沟泉在永寕州西十

  里潭上建龙神庙祈雨辄应青龙泉在永寕州西六十里青龙镇出山石间入河

  济泉在永寕州北六十里拐里泉在永寕州东北仙洞山麓柏窊泉在寕乡县

  东十里柏窊山山半涌二泉冬温不冰饮可瘳疾蕉泉在寕乡县东二十五里蕉山南流至

  县西南十里入清水河水神泉在寕郷县西北一里水可解暑毒邬城泊

  遥县西南跨介休县界即古昭馀祁薮一名邬泽又名蒿泽周礼职方氏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尔

  雅燕有昭馀祁汉书地理志邬县有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水经注汾水于大陵县左迤为

  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馀里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沤夷之泽通

  鉴隋仁寿四年汉王谅将众十万拒杨素于蒿泽元和志邬城泊在介休县东北二十六里寰宇记

  昭馀祁薮自太原祁县连延西接至此介休县志在县东北三十二里辛武村汇中都水入汾

  赵泊在乎遥县北三十里一名壤公泊小桥泊在介休县东北十八里西入汾

  牛浤在介休县南五十里即东谼谷悬泉所汇也浤有三周五百步深𮟏莫测下注于汾水

 ︹古迹︺兹氏故城即今汾阳县治汉初置县更封夏侯婴为兹氏侯后汉建安中分匈奴左

  部居兹氏三国魏移西河郡治此水经注魏黄初三年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云西河旧处山林

  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邦邑其郡带山侧塞魏书地形志西河郡太和

  八年复治兹氏城旧志府城旧名四阳城永安故城在孝义县东南魏书地形志西河郡

  永安县太和十七年分隰城县置元和志孝义县西北至汾州三十五里后魏于今灵石县东三十

  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同改为孝义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名显州故

  城在孝义县西旧名六壁城后魏置显州水经注胜水经六壁城南魏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

  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魏尝地形志显州永安中置治六壁城领定戎郡建平郡

  皆永安中置真君郡天平中置武昌郡武定四年置隋志州郡皆不见盖北齐后周时废也唐书地

  理志汾州有六壁府为府兵所居寰宇记六壁府在县西八里后魏太平真君五年讨胡贼于六壁

  即此俗以城有六面因以为名温泉故城在孝义县西后魏置新城县属吐京郡在今隰

  州界唐改置温泉县元和志温泉县西南至隰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吐京县地后魏于土军故县东

  七十里置新城县唐武徳三年于县东南七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南温泉为名贞观元年

  省北温州以温泉属隰州宋因之金初属石州贞祐四年改属汾州元史地理志至元后省温泉入

  孝义县志今为温泉镇在县西九十里高唐山西京陵故城在平遥县东汉置县后汉

  改置平遥县城遂废水经注京陵县故城于春秋为九原之地汉兴増陵于其下故曰京陵唐书地

  理志汾州有京陵府盖居府兵之所元和志京陵县在平遥县东七里日知录礼记赵文子与叔誉

  观于九原水经注以为在京陵县汉志太原郡京陵师古曰即九京因记文或作九京而附会耳古

  卿大夫葬地每在固都北郭不得远涉数百里志以太平县西南二十五里有九原山近是

  都故城在平遥县西北春秋晋中都邑左传昭公二年齐陈无宇送女晋侯谓无宇非卿执

  诸中都战国属赵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后九年伐赵取中都汉置中都县属太原郡文帝为代王时

  曽都中都武帝元封四年幸中都赦中都死罪以下晋永兴初刘渊遣将寇太原取中都后魏移置

  于榆次县界废故城入邬县魏书地形志邬县有中都城水经注甲水又西北迳中都故城南城临

  际水湄元和志中都故县在平遥县西十二里寰宇记在介休县东北五十里 按左传注中都晋

  邑在西河介休县东南今城乃在西北盖杜预讹北为南也或谓介休别有中都又谓汉县在榆次

  界皆蔚州故城在平遥县魏书地形志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邬县界旧志城在县

  西北二十五里城冢记谓之屈顿城汉武帝于汾堤侧屈曲为顿故名后汾水溢毁后魏侨置蔚州

  于此后周废今城址犹存介休故城在介休县东南汉置县曰界休晋曰介休后魏徙治

  故城废魏书地形志介休县有介休城水经注汾水又西南迳介休县故城西城东有征士郭林宗

  宋子浚二碑旧志在县东南十五里平周故城在介休县西战国魏邑史记魏世家襄

  王十三年秦取我平周是也汉置县属西河郡后汉末省十三州志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

  邬县故城在介休县东北春秋晋邬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

  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汉置邬县属太原郡晋末废后魏太和十九年复置魏书地形志介休县有

  邬城邬县有邬城盖邬城本汉故城前属介休后属邬县也邬县至北齐时废旧志故邬城在县东

  北二十七里今为邬城店土军故城即今石楼县治汉高祖十一年封宣义为土军侯武

  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郢客为土军侯后置县晋时讹为吐京十六国春秋云夏主赫连勃勃置

   吐京䕶军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吐京郡兼置岭西县太和二十一年改县曰吐京水经注吐京郡

   治即土军县故城译言音讹隋书地理志开皇初废吐京郡十八年改县为石楼元和志石楼县东

   南至隰州九十里因县东石楼山为名县治城即汉土军城临泉故城在临县西后魏

   时乌突戍北史慕容绍宗传尔朱兆败绍宗于乌突城并兆馀众自归神武后周置乌突县唐改临

   泉元和志临泉县本汉离石县地后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及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为太和

   郡太和县三年废郡以太和县属石州唐武德三年改为临泉县旧志临泉故城在县西四十里金

   大定二十四年筑元至元十六年移今治离石故城今永寕州治战国䇿秦攻赵离石拔

   之史记赵世家肃侯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取我离石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封代共王子绾为离石侯后汉为西河郡治晋惠帝末陷于刘渊晋书刘元海载记元海至左国城

   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都离石元和志离石本汉旧县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府志离石故城

  在州治东关北隅有县街遗址古井尚存蔺县故城在永寕州西战国时赵邑史记赵世

  家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汉置蔺县属西河郡后汉末废张守节正义故蔺城在石州定胡

  故城在永寕州西隋书地理志定胡县后周置兼置定胡郡开皇初郡废属离石郡唐属石州

  元和志县东至石州九十五里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武德三年于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

  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复为定胡县宋史地理志大观三年以石州定胡县

  隶晋寕军金史地理志明昌六年更晋寕军定胡为孟门县隶石州元史地理志至元后孟门县省

  入离石州志孟门镇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即古孟门县 按元和志孟门即定胡也与新旧唐书

  贞观二年分置孟门县七年省入不同皋狼故城在永寕州西北战国时赵地史记赵

  世家孟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徐广注皋狼地名战国䇿智伯之赵请蔡皋狼之地汉置皋狼

  县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迁为皋狼侯后汉末废方山故城在永寕州

   北隋置县唐属石州元和志县南至石州九十里本离石县地高齐文宣帝于此县北六十八里置

   良泉县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移就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贞观十一年移于今治旧

   唐书地理志方山县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废县属石州金史地理志石州方山县贞祐四年

   治于积翠山元史地理志至元后方山县省入离石旧志有方山镇在州北一百四十里平夷

   故城即今寕乡县治元和志平夷县北至石州五十一里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割县西南地

   置金史地理志寕乡县旧名平夷明昌六年更名中阳故城在寕乡县西战国赵中阳

   邑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年秦取我中阳又惠文王十四年与秦会中阳汉置中阳县属西河郡后

   汉末废曹魏改置于兹氏县界在今孝义县西北水经河水又南过中阳县西此盖汉以前中阳故

   城也又水经注文湖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括地志中阳故城在隰城县南元和志孝义县本汉兹

   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县治晋永嘉后省入隰城孝义县志有故城俗名甄子城在县

  西二十五里巩村即三国魏以后中阳县也 按水经云河水过中阳县西注曰中阳县故城在东

  东翼汾水不滨于河也而不知西河郡前汉治富昌后汉治离石所领诸县皆夹黄河两岸从无东

  附汾水者汉末冦乱故郡荒芜曹魏时始移郡东出县亦随之元和志云曹魏移中阳县于兹氏界

  是巳郦注所云是反以魏所移之城为两汉故县误吐京废郡在孝义县西魏书地形志

  吐京郡孝昌中陷寄治西河县志今有吐京村在县西二十里美稷废县在汾阳县西北

  汉美稷县在今废胜州西后汉中平中南徙于兹氏界寻废魏书世祖纪延和三年行幸美稷遂至

  隰州通典隰城县有美稷乡高唐废县在孝义县西寰宇记高唐故县在温泉县东南

  十五里唐武德三年于王庄堡置属北温州贞观元年清世废县在平遥县东隋书地

  理志开皇十六年于平遥县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废旧志有青城在县东二十里疑是长寿

  废县在石楼县东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于石楼县置西德州并置长寿县贞观元年州废省

  长夀旧志故县在县东五里长寿村临河废县在石楼县东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置临

  河县属西德州贞观元年省旧志在县东六十里隰城废县在永寕州西汉置县属西

  河郡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忠为隰城侯后汉省水经注离石水西迳隰城县故城西盖即汉

  县也晋初改置于兹氏县界而故县废安乡废县在今寕乡县东隋书地理志后周置

  安乡县大业初并入离石卢山废县在寕乡县西隋书地理志后周置卢山县大业初并

  入修化有伏卢山 按卢山县本以伏卢山为名九域志云寕乡县有㐲落津寨盖濒河以山为名

  伏落即伏卢之讹修化废县在寕乡县西北后周置窟胡县并置窟胡郡隋开皇初郡

  废后改县为修化属离石郡大业末废潴城在汾阳县东十五里水经注文湖西侧又有一

  城谓之潴城水泽所聚为潴盖即水以名城也阳城在汾阳县南魏书地形志隰城县有阳城

  县志在县南十里今为阳城镇偏城在汾阳县西南五十里广城村县志后赵离石侯筑以防

  西北诸胡其城北占山阜南临古涧有欹侧之状故名祝融城在汾阳县西相传祝融氏

  牧师城在汾阳县西北旧志汉牧苑在故美稷县今废胜州界后移置于汾阳县境其

  地广斥宜畜牧宋治平中崔台符按汾州得牧地三千二百顷明年移沙苑马五百匹牧焉即此地

  八门城在汾阳县北元和志在西河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

  八门故名寰宇记城高九丈左部城在孝义县南十六国春秋魏武帝分匈奴左部居兹

  氏水经注汾水之右有左部城其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时所筑寰宇记在县南二十五里

  吴城在孝义县西南七十八里相传吴起为西河守时筑以拒秦因名又误儿城在县西七十

  里务城在县东八十里团城在孝义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显州领武昌郡武定四年置治团

  城元和志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虢城在孝义县北亦名瓜

  城寰宇记瓜城在孝义县北十里本虢城也县志今名虢城村在县北田同里东多城

  义县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显州领真君郡天平中置治东多城虞城在孝义县东北魏书

  地形志隰城县有虞城寰宇记相传晋灭虞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旧志与虢城相近或讹为鱼

  思归城在平遥县东三十里前赵录刘渊攻刘琨于太原筑垒拒守因思归而夜遁故

  亭冈城在平遥县南二十八里来城在平遥县西三十五里冀州图经后汉来

  歙所羌城在平遥县西北四十里明统志后汉建安中筑以居羌人随城在介休县

  东春秋晋邑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后为士会食邑武城在介休县东四

  十五里秦遣武安君白起伐赵经此故名板桥城在介休县西北十八里寰宇记介休县有

  板桥城郡国志云刘渊击刘琨于此县志在县西北十八里韩板村其城阻水以板桥为渡

  国城在永寕州西二十里遗址尚存卢城在永寕州北六十里元和志在离石县东二十

  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三角城在永寕州北元和志三角戍在方山县北七十

  左国城在永寕州东北二十馀里通典左国城在离石县北临汾宫在汾阳县

  东十五里寰宇记隋大业四年帝北巡至五原敕于汾州北四十里临汾水起汾阳宫开远

  府在介休县东北八里东葭村又有华夏府在县东北三十里骆驼村皆唐置以居府兵

  干台在孝义县东二十里汾河之上吉甫将台在平遥县东相传尹吉甫北伐阅兵

  于此遗迹尚存禁火台在介休县南一里土人寒食祭介之推于此没狐台

  乡县南五十里台甚高远可眺百里金井楼在平遥县治中街楼高百尺下有井黄华

  亭在汾阳县学外金时王遵古为汾州观察子庭筠省觐至此有石刻诗黄华庭筠别号

  雨亭在平遥县署内通志金大定十二年县令蔺嗣吉祈雨超山有应构此恒德亭

  在永寕州治内元至元中知州杨元佐建夷吾馆在石楼县东六里相传晋公子夷吾建

  文彦博宅在府治南明统志有宋元丰三年神宗御赐诗及彦博自撰记石刻尚存县志

  即净心寺遗址明嘉靖三年改为察院郭泰宅在介休县北郭家村即今华严寺基

  王塔在介休县西南十三里唐武德二年秦王讨刘武周登南原与之战后人因建塔以记之

  义门在石楼县西五十里元时县民晋贤六世同居大德间旌为义门

 ︹关隘︺金锁关在汾阳县西三十五里一名向阳关岩险插天中断如劈为汾石咽吭元史泰

  定帝纪致和元年令汾州之向阳关穿堑垒石以为固县志明初置巡司寻废隆庆初增筑

  芦岭关在汾阳县西六十里置关岭上凭高为险明宣德中置巡司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

  白璧关在孝义县西二十里府志唐置戍于此板峪关在孝义县西北三十

  里独旦村府志汉文帝置普同关在平遥县南五十里普同谷口东南接绵上关达沁州沁

  源县西抵岭子关南入平阳府岳阳县岭子关亦名关子岭在介休县东南六十里路出

  沁源县明洪武五年置巡司今裁永安关在石楼县西七十五里九域志石楼县有永安

  镇金史地理志有永安关县志在县西临黄河路出陜西清涧县明初置巡司今裁上平关

  在石楼县西九十里唐书地理志石楼县北有上平津通鉴五代梁开平三年延州帅胡敬璋攻上

  平关九域志石楼县有上平镇县志下临黄河路出陜西绥德州明洪武十三年置巡司今裁

  村关在石楼县西北窟龙关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黄云山口东通孝义南抵隰州北

  接寕乡明㓋武初置巡司今裁孟门关在永寕州西隋书地理志定胡县有关官元和志孟

  门关在定胡县西一百步河东岸太平寰宇记周大象元年置孟门津隋开皇元年改曰孟门关州

  志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孟门镇元置离石巡司明因之后废安乡关在寕乡县南五十里

  为平阳府要隘有堡城明隆庆元年泉子关在寕郷县西南四十里泉子山冀村

  巡司在汾阳县东北四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由黄芦岭移驻柳林镇巡司

  在永寕州西一百二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由青龙镇移驻方山堡巡司

  寕州北通岚县界本朝雍正八年 阳 城镇在汾阳县南十里又田同镇在县南二十

  里三泉镇在县西南二十里罗城镇在县东北二十里皆有堡郭栅镇在汾阳县北三十里

  见九域志及金史地理志今名永安镇温泉镇在孝义县西九十里县志高唐山迤北为

  北温泉属孝义迤南为南温泉属霍州灵石凤尾镇在孝义县西一百六十里与石楼县

  上店镇在平遥县东南六十里又洪善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堡张兰镇

  在介休县东四十里有堡县志古名张难堡唐太宗败宋金刚于介休追数里至张难堡即此 本

  朝乾隆二十一年移同知驻此三交镇在临县东南五十里又免儿坂镇在县西八十里又

  曲峪镇在县西有戍又白文镇在县北吴城镇在永寕州东八十里又四皓镇在州东五

  十五里俱有堡又田家会镇王营庄镇皆在州东又白霜镇在州西二十里薛村镇在州西八十里

  有堡又大武镇峪口镇横泉镇津梁镇皆在州北有堡鉏钩镇在寕乡县西九十里旧多

  石楼营在石楼县西九十里黄河岸侧地名花㡳窊明崇祯八年建设守备防守 本

  顺治六年改置今所名曰五花新垒辽壁寨在孝义县南十五里王同里又三河口山

  寨在县南六十里下栅寨在县西南二十里兑九峪山寨在县西南四十里下堡村寨在县西五十

  里县志县西多山谷居民多凿地穴其气口在崖谷间仅可容身远者通三五里县东则皆平地堡

  寨为急云西泉山寨在平遥县东南二十八里周三百步又赵壁山寨在县东南三十里

  周五百步二寨四面皆有沟刘屯寨在介休县西汾河西岸克狐寨在临县西

  北一百二十里黄河东岸路通陜西葭州置浮梁以济金大定中筑城屯兵防御夏人元废明洪武

  五年置巡司今裁吴起寨在寕乡县南六十里三友原上相传魏吴起所筑康家

  堡在汾阳县东二十里临汾水上有渡通平遥县又孝臣堡在县东南见喜堡在县南十里巩村

  堡在县南十五里田村堡在县西十里中千堡在县西北三里太平堡在县北十五里文同堡在县

  北四十里小相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尽善望春乔东故显大相董寺黑浮仁崖里仁西丰靳同

  三泉任家赵家马庄诸堡俱在县境仁智村堡在孝义县东十里又西盘粮堡在县东十

  里吴屯堡在县南十里南姚堡在县南二十里仁道村堡在县西北四十里司马村堡在县东北十

  郝同堡在平遥县东三十里周二里又达蒲堡在县西十里周二里杜村堡在县西南

  十五里周四里侯冀堡在县西南十八里周三百步北张里南堡在介休县东张兰镇

  东五里又郝家堡在县东四十五里又五里有田堡义棠堡在介休县西南二十里即旧义

  棠驿又有大宋东西二堡在县西北十五里管头堡在石楼县东南二十五里又解家圪

  塔堡在县西南三十里华城堡在县西北七十里雷家庄堡在寕乡县南通隰州界又

  高家庄堡陈家庄堡皆在县西五十里苏家庄堡在县西七十里寨里堡在县西通陜西吴堡县界

  暖泉堡在寕乡县西南九十里又朱家店堡在县北二十里汾阳驿在汾阳县城内

  洪善驿在平遥县下东门外义棠驿在介休县北关明初置于县西二十里宏治中

  移此旧有驿丞本朝雍正七年玉亭驿在永寕州治东吴城驿在永寕州东吴

  青龙驿在永寕州南六十里

 ︹津梁︺泰和桥在汾阳县治东大街北古风桥在汾阳县南郭攀龙桥

  阳县西北二里许明建王庄桥在汾阳县东北十里马𥙷桥在孝义县南桥南厢

  胜水桥在孝义县南二里惠济桥在平遥县下东门外明末建 本朝康熙三十

  六年济远桥在平遥县西十里即古西河桥崇仁桥在介休县东门外又东有

  通顺永固利民等桥永利桥一名师屯桥在介休县西门外跨汾河上明正德五年建阔二

  丈有奇长七十馀步万历十七年修更名虹霁本朝康熙三十二年重修又有西门桥旧用木后

  易以夷吾桥在石楼县东近夷吾馆崔家坪桥在临县东灵济桥

  在永寕州南门外沙曲桥在永寕州西二十里又西三十里有寨东桥又十里有柳林桥

  庆丰桥在寕乡县北郭又县北半里有永济桥康家堡渡在汾阳县东二十里

  汾水大宋渡在介休县北十五里相近有小宋渡青龙渡在永寕州西一百二

  十里青龙镇旧设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移驻柳林镇霍家堡渡在孝义县东南

  十五里通介休县

 ︹堤堰︺河堤在永寕州西北隅东北二川合流时为城害明宏治初知州吕大川筑中都

  堰在平遥县东南一里中都水本西流明成化中分饮马水北注嘉靖十三年水冲城乃筑此堰

  之水仍西流汾河堰在介休县西长二十馀里明万历二十四年筑清水堰

  乡县南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张镗建通济桥行水灌田后废万历三十一年知县黄应贞引故道

  至城沙会堰在寕乡县旧引蕉泉溉田后水涸又寺湾大高朱家三堰皆引水溉田

  善利渠在汾阳县西南源在孝义县薛颉山初曰谷泉后更今名西跨诸山北为葫谷泉稍

  南为涧河首尾百里有奇府志善利渠由靳家里迤逦而东经阳城见喜干河等里筑堰灌田东入

  利导渠在孝义县东十五里 本朝雍正三年开引汾水溉田石瓮渠

  义县东凿土冈为渠迤逦流东北溉田兴隆渠在孝义县东南 本朝康熙十三年开引

  汾水孝水溉田普济渠在孝义县南五里引玉泉山水溉田白龙渠在孝义县西二

  十里白璧关引以溉田介休三渠在介休县界东曰东渠西曰西渠中曰中渠引石桐

  水溉田旧有木平㮣水 本朝康熙八年易以铁洪山分水处旧有石平康熙二十二年易以铁

  惠民渠在寕郷县南郭

 ︹陵墓︺︹周︺段干木墓在孝义县东六里长兴村魏文侯墓在孝义县西五里县

  志宋汾州守谢景初碑云墓有唐开元时孝义令杨仲昌碑大中时刺史崔骈摹付镵立尹吉

  甫墓在平遥县上东门外县志明万历中于墓前树碑建享堂四楹︹汉︺郭巨墓

  义县东北五里青义村郭泰墓在介休县东五里后汉书本传泰卒刻石立碑蔡邕为文

  曰吾为碑铭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色耳水经注介休城东有征士郭林宗碑碑文云陈留蔡伯喈范

  阳卢子干扶风马日䃅等远来奔丧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

  著锡衰者十数元和志郭林宗墓在介休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惟林宗碑特诏留县志冢

  高二丈许周围缭以垣墙有祠堂飨堂各三间明嘉靖十年植树隆庆三年増砌甬道置田十四亩

   本朝康熙十八年增建卷栅茶亭台堦大门碑久湮没明万历二十一年郭青螺补书 本朝康

  熙十二年太原征士传山𥙷书十三年江寕郑簠补书宋冲墓在介休县西南靳村水经

  注介休城东有宋子浚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征︹三国︺︹魏︺司马斌墓在汾阳县西七

  里许一名陈王墓水经注魏黄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马子盛碑文云王以咸寕四年改命爵土其年

   十二月丧大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勲德碑北庙基尚存县志考史

   册斌字子正盛正音相近而讹改命即封陈故名陈王墓︹晋︺贾浑墓在介休县南三里县

   志明崇祯七年筑垣勒碑︹南北朝︺︹魏︺穆祚墓在介休县南七里明统志祚仕后魏

   为车骑大将军︹唐︺郭君墓在汾阳县北七十里朱𢑴尊郭君碑跋郭君碑在县郭社村土

   冈上碑立于乾封二年中有云挥霜钺而斩老生盖常从太宗攻霍邑者 按旧唐书宋老生弃马

   投堑甲士斩之新唐书则云为刘宏基所杀创业起居注又云老生攀绳上城军头卢君谔所部人

   跳跃及而斩之世咸不知挥刄者之为郭君也宋务光墓在永寕州南五十里府志有石

   羊虎犹存碑文剥落矣︹宋︺王嗣宗墓在汾阳县西南十里狄青墓在汾阳县

   北十里刘村赵昌言墓在孝义县西贤者里文彦博祖母墓在介休县

   西一里许又文氏祖墓在孝义县董屯村彦博有记呼延赞墓在石楼县西南九十里忠

  孝村府志为河水所啮今圯于河陈抟墓在永寕州北二里三阳山半︹元︺吕㳘

  墓在汾阳县西南三里虞集撰碑张益墓在汾阳县西北三里郑允中墓

  楼县南五里袁湘墓在临县北太平乡姚燧撰碑︹明︺霍冀墓在孝义县北一

  孝女坟在平遥县东七里县志赵氏三女以亲老俱不适人亲殁后三女亲筑坟高三

  丈周二亩各树柏一株明正统中夜有盗树者斧声彻二十里外盗逸去闻者以为孝感

 ︹祠庙︺忠孝祠在汾阳县南郭祀明浙江布政使辛彦博长清知县田耔登州知州严泰

  武襄祠在汾阳县西门内祀宋狄青崔刺史祠在汾阳县城内祀唐天宝中汾

  州刺史崔宏礼项槖祠在汾阳县西三十里子夏祠在汾阳县元和志在西河县北

  四十段干木祠在孝义县有二一在县东南长兴村一在县东北船头村又接府志

  郡中有师垣坊式贤里皆其遗迹介之推祠有二一在平遥县西门外高邱上一在介

  休县西门外水经注石桐水迳石桐寺西即介之推祠贾令祠在介休县南三里祀晋令

  文潞公祠在介休县北关祀宋文彦博忠烈祠在永寕州治北祀明时死

  节知州王亮采判官甯晋封学正郝纶训导郝珊田成杜本翰驿丞刘静生员张中路孙光裕车成

  州民张邦化李正秋崔桂刘潮湖台骀庙有二一在汾阳县东南三里亦名昌安宫唐贞

  观九年建一在石楼县南三里翠金山魏文侯庙在孝义县治南大禹庙

  义县东北司马村南灌婴庙在平遥县东婴溪汉高祖庙在石楼县北团圆山

  

 ︹寺观︺天安寺在汾阳县东郭汉郭泰宅唐始建为寺名大中宋改名太子院明洪武中更今

  资福寺在汾阳县南郭开皇二年石塔寺在汾阳县西五里唐建

  胜寺在汾阳县西北天宫寺在汾阳县北隋建邑中巨刹太平里有法兴寺池定里有

  马鸣寺皆其下院实际寺在汾阳县北二十里楼阁玲珑崖谷胜境灵岩寺

  阳县东北二十五里隋唐时建永福寺在孝义县南二十里唐名法广寺宋庆历中改今名

  清凉寺有二一在孝义县下马宽村一在寕乡县治中央金明昌中建太子寺

  遥县治东隋开皇时建名宝昌寺中有净梵王太子像唐武宗毁佛寺人匿其像大中时复修持像

  来置因名太子寺铁佛寺在平遥县东南十五里北齐武平二年建又二十五里有百福

  寺后魏熙平中建旧名郭村寺宋嘉祐中改名兴王寺在介休县治东南隅唐贞观初建

  永利寺在介休县东三十里邬城西宋大观初建云峯寺在介休县南绵山抱腹崖

  下唐贞观初敕建𮞉銮寺在介休县南县志唐太宗游幸至此回銮故名永庆寺

  在石楼县治东始建无考宋元明俱重建天安万夀寺在永寕州冶东北元大徳中建

  有石刻罗汉像绝工石佛寺有二一在永寕州西二里有石佛三尊一在寕乡县西元至大

  三年安国寺在永寕州西二十里南山寺在永寕州西一百二十里孟门之南

  顶唐太宗幸此敕尉迟恭监造有泉飞瀑金大定中僧庆赓灌水入田嘉禾合颖赐额灵泉寺

  阁寺在永寕州北三十里马头山下旧通志梁武帝重修宝泉寺在永寕州北六十里

  安国寺在寕乡县南五十里唐显庆二年仙槐观在汾阳县治西府志有槐枯朽

  如刳舟金皇统中异人投药倏长茂后人因以名观长春观在汾阳县西十里鸣鹤洞元丹

  华子修炼之所清虚观在平遥县下东门内唐显庆间建名太平观宋治平初改今名

  仙观在平遥县西南十里通志中有古柏一本五枝围二丈五尺西向一枝以石柱擎之石入

  柏尺馀拔柱离地一柱刊金泰和七年一柱刊明嘉靖三十年龙泉观在介休县治东北隅

  隋义寕初建元都观有二一在永寕州治东北一在寕乡县东一里卧龙冈俱元时建

  洞阳观在永寕州东五十里凤凰山唐贞观间尉迟恭奉敕建

 ︹名宦︺︹汉︺杜延年南阳人宣帝时为西河太守治甚有名冯立杜陵人西河太守善

  立条教吏民悦服宋汉长安人延光中为西河太守以恩威著称︹晋︺刁双饶安人孝

  明时西河太守为政清𥳑吏民安悦贾浑魏昌人太安中为介休令刘渊将乔晞攻陷之浑抗

  节不降曰吾为晋守岂苟求生以事贼晞怒杀之︹南北朝︺︹魏︺穆罴代人孝文时转

  吐京镇将深自刻励后改吐京镇为汾州仍以罴为刺史威化大行孝文以罴政和人悦増秩延限

  刘升孝文时吐京太守甚有威惠限满还都胡人八百馀诣刺史穆罴请留罴为表请孝 从

  宇文测武川人大统中以大都督行汾州事州接东魏东魏人来攻测获之解缚引见

  待以客礼并绐粮饩卫送出境东魏人大惭不复为寇汾晋之间各安其业两界之民遂通庆吊

  ︹北齐︺房豹东武城人河清中拜西河太守地接周境俗杂稽胡豹为政清静甚著声绩

  ︹周︺王雅新固人明帝初除汾州刺史励精为治人庶悦附自远至者七百馀家虞庆

   则栎阳人宣政中拜石州总管甚有威惠稽胡慕义而归者八千馀户︹隋︺韦冲杜陵人高

   祖时拜石州刺史甚得诸胡懽心段文振期原人高祖时为石州刺史有威惠李德

   佋平𣗥人大业末为离石郡司法书佐太守杨于崇特礼之唐兵起子崇死之德佋赴𡘜尽哀至

   介休诣唐帅请葬子崇见许因赠子崇官令德侣为使者往离石礼葬︹唐︺王俭石州刺史

   武德二年离石胡刘李贞陷石州俭死之崔隐甫武城人明皇时为汾州长史廉介自守明

   吏治在职以强正称杨仲昌闅乡人明皇时为孝义令鸾降庭树太守萧恕表其政

   从龙门人累迁汾州刺史堤文谷滤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陆璪苏州人西河太

   守属邑多虎前守设槛阱璪至撤之而虎不为暴贾耽南皮人天宝中为汾州刺史治凡七

   载政有异绩李勉郑惠王曽孙肃宗朝为汾州刺史不威而治刘暹南华人为汾州

   刺史天资疾恶所至以直称为观察使所畏︹宋︺李谦溥盂人开宝元年为汾州路都监

  在州十年敌人不敢犯境田画阳翟人知西河县有善政民甚德之张克戬开封人宣

  和中和汾州金兵围太原遣将来攻克戬毕力捍御数选劲卒挠金营出不意焚其栅金兵引去靖

  康初金兵复逼城益厉兵儆守援不至遂陷克戬南向拜自引决从死者八人事闻赠延康殿学士

  谥忠确徐徽言西安人宣和末知石州金人围太原自隰石以北不通者累月徽言以三

  千人渡河一战破之迁知晋寕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金︺郭企忠唐汾阳王子仪后天

  会中知汾州事时汾州初下居民多为军士掠去城邑萧然企忠诣帅府力请听其亲属赎还未几

  完实如故石州贼阎先生众数万至城下僚属虑有内变企忠曰吾于汾人有德保无他乃率吏民

  城守会援至合击破之董师中洛州人平遥丞县有剧贼王乙素凶悍不可制师中捕得

  杖杀之一境遂安时大军后野多枯胔及有遗榇寓于驿舍者悉为葬之︹元︺睦大用

  人延祐中同知汾州廉公有威吏民畏服杨乘渤海人至正初介休县尹岁饥民散为盗乘立

  法招之使自新皆弃兵顿首愿为良民韩谦河南人至正间平遥县尹公勤廉慎三年如一

  日尝被命问理贼党涤除冤滥全活者数百家︹明︺柳元泰洪武初知介休县用法平恕民

  用悦服邑之三坛养济院仓厫税课司惠民局皆其创建叶伯巨寕海人洪武八年诏国子

  生分教北方伯巨得平遥训导待诸生如子诸生爱之如父兄九年星变求言上书以分封太侈切

  諌𫉬卫健洪武中孝义县丞后燕师起率所部御之战死齐政山阳人建文时知孝

  义县事无繁剧即决暇则巡行陇亩劝农邑以富饶梁杲景泰元年知寕乡县严明有才略创

  建城池永为保障民甚德之王道曹溪人宏治间知石州慈祥恺恻均赋折狱民咸感化累

  月庭无人迹在任九年去民作歌诵之于敖岷州人嘉靖中由郎中陞左参政驻汾州时强

  宗内乱边兵外乘吏民莫知所措敖下车经略遂以怗然因创作外城及四乡堡寨盗不敢犯

  仁盩厔人嘉靖初知石楼县多善政有𡨚狱不决者八年仁为出之石楼旧无跕银议者欲增仁

  力争得免陈情乐州人知孝义县隆庆丁卯秋俺荅兵簿城下竭力捍御敌退甓城垂完始调

  张守标玉田人知汾阳县值宗藩横恣有司垂首听命守标独不屈榜示通衢曰敢有

  挟𫝑鱼肉吾民者将以死救之藩役敛迹未几卒官汾民痛悼之陈舜道新安人万历中

  知临县严明敏断筑堤障水民食其福者六十年侯君昭崇祯末知汾州府流贼破城不

  刘必达崇祯末知汾阳县流贼破城袖出骂贼文被杀杨家龙曲阳人崇祯中

  由岁贡生知寕乡县民遭兵亡徙过半抚之七年皆复业

 ︹本朝︺黄廷柏海州人顺治五年知汾州府姜瓖之乱城䧟死之后赠太仆寺卿祀忠烈祠雍

  正二年   御赐成仁取义四字额同时临县知县张耀祖奉天人典史王之佐浙江人寕乡知

  县王昌运沙河人俱殉节死耀祖赠按察司佥事祀忠烈祠周召南辽阳人顺治中知汾

  州府时寇乱初定一以招徕绥辑为务武㫁舞文为民害者惩之不少贷下教属邑徭赋有当均当

  豁免者以告将为民请命民甚德之高士达太原贡士姜瓖之叛奉委署平遥县事莅任七

  日贼至执之不屈遇害周士章上元人顺治十三年以举人知石楼县县在万山中土瘠

  经乱后多奸蠧士章得主名按治之又平徭弭盗通商劝垦期年民𫉬苏息王之仪广

  顺治七年知寕郷县时姜瓖初平逋亡几半之仪招来复业大雨水涨毁城垣十馀丈之仪督众

  完筑躬负土石城𫉬无圯水退筑䕶城堤于外树柳其上往来者便之张恪泾阳人康熙十

  年以举人知平遥县诚心爱民尤重士类人不敢干以私邑豪噬民恪廉知其状立杖毙之至今犹

  称其清廉龚应霖四会人康熙二十二年以举人知寕乡县县在万山中多虎患应霖至虎

  遁迹循声卓然吕履恒新安人康熙三十八年以进士知寕乡县性慈恕抚羸弱有恩庭少

  笞扑而豪猾敛迹催科自为籍时召民验问胥史不得中饱尤加意作人以治行擢御史

 ︹人物︺︹汉︺郭泰字林宗介休人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博通坟籍善谈论游洛阳河南尹

  李𭙶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司徒黄琼辟大常赵典举有道并不应汝南范滂称其隐不

  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后遭母忧有至孝称奖拔士人皆如所鉴平生不为危言

  核论故党事起卒不与其难卒时年四十二四方来会葬者千馀人贾淑字子厚介休人性险

  害邑里患之而郭林宗不拒后改过自励终成善士乡里有忧患者辄倾身营救为时所称︹晋︺

  王延字延元西河人九岁丧母几至㓕性继母卜氏遇之无道延事之弥谨尝盛冬思生鱼延

  寻汾叩冰𡘜忽一鱼长五尺踊岀延取之进母食之积日不尽于是心悟抚延如已岀孙楚

  字子荆中都人祖资魏侍中楚年四十馀始参镇东军事累迁卫将军司马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初

  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自为楚品状曰天材英傅亮抜不群楚子洵纂洵子盛善言名

  理笃学不倦著魏氏春秋晋阳秋词直理正咸称良史官至秘书监加给事中纂子绰博学善属文

  逷江为文士冠官至廷尉卿︹南北朝︺︹魏︺郭文恭平遥人仕魏为太平令年逾七

   十父母俱亡孝慕罔极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跣足负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积年不巳见者

   莫不哀叹尚书闻奏表其门闾张济字士度西河人涉猎书传清辩善仪容道武爱之以为行

   人拜散骑侍郎袭爵成纪侯先是晋雍州刺史杨佺期乞师常山王遵以御姚兴道武遣济为遵从

   事即报之济自襄阳还道武问江南事济曰君弱臣强全无纲纪并述与佺期问答之语道武嘉其

   词后以累使称旨拜胜兵将军卒︹唐︺郑兴孝义人母病割股为羹以进母食之艮愈贞观

   元年有司以闻诏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宋令文汾州人富文辞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子之问历考功员外郎越州长史与沈佺期皆以诗名学者宗之其弟之

   悌𫏋勇之愻精草隶世谓皆得父一绝之悌为驩州总管募壮士八人击蛮獠大呼薄贼贼七百人

   皆伏不能兴遂平贼之愻为连州参军宋务光字子昂西河人举进士及第累迁右卫骑

   曹参军神龙元年大水诏求直言务光上书言水者阴类臣妾干政之象宜杜绝其萌太子国本宜

   早定外戚武三思等不宜任以机要疏奏不省俄以监察侍御史巡察河南道以考最进殿中侍御

   史迁右台卒︹五代︺︹晋︺薛融平遥人少以儒学知名晋高祖镇太原融为观察判官高

   祖徙郓欲据太原拒命问宾佐可否融独对曰进退存亡之理岂易言哉高祖不之责也高祖入立

   累拜右谏议大夫时诏修洛阳大内融上书切諌高祖诏罢其役改尚书右丞分司西京卒︹宋︺

   辛仲甫字子翰孝义人少好学及长能吏事周广顺中为郭崇掌书记历外任累雪冤愤多

   有治绩太祖问群臣谁为文武兼全者赵普以仲甫对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使辽辽主欲留之

   仲甫以死誓辽主竟不能屈累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加太子少傅卒田绍斌汾州人以战功

   积官至龙卫指挥使从太祖下荆湖平岭南及讨蜀败全师雄党数千赐赉有加凡在蜀三岁剽盗

   殄除还改龙捷都虞侯太平兴国二年梅山洞蛮叛命与翟守素分往击之至邵州大溃其众禽蛮

   二万自是其党帖服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领康州团练使卒侯延广平遥人父仁矩治军

  有方略历数郡咸有善政延广补西头供奉官太平兴国初出䕶延州军善抚士卒下乐为用戎人

  畏服叛卒刘渥素号骁勇无敌寇耀州谋入京兆延广击斩之群盗丧气关右遂定上嘉之擢拜崇

  仪使淳化二年知灵州平夏台赵保忠就缚手诏褒美累拜安州团练使知灵州卒赵昌言

  字仲谟孝义人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累官御史中丞河东用兵条上边事太宗以为枢密副使

  淳化中议弛茶盐禁以省转漕昌言极言非便太宗不纳卒以无利而罢出知天雄军増筑堤防民

  免水患召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卒官户部侍郎谥景肃昌言强力尚气㮣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

  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自少抑损喜推奖后进李沆王禹偁皆其所荐又以女妻王旦后俱为名

  文彦博字宽夫介休人举进士第历内外任皆有治绩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贝州

  王则反彦博讨擒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和三年仁宗方受朝疾暴作因留宿殿庐遇事持重

  众心以安久之封潞国公英宗时拜枢密使熙寕中为王安石所恶力引去元祐初复命平章军国

  重事居五年致仕归洛卒年九十有二赠太师谥忠烈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平

  居接物谦下尊徳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为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

  狄青字汉臣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赵元昊反青以卫士选延州指挥使常为先锋大小

  二十五战皆披靡莫敢当尹洙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仲淹授以左氏春秋青由是折节读

  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益知名战数有功皇祐中侬智高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遂合孙沔

  余靖兵讨平之以功拜枢密使岀判陈州卒赠中书令谥武襄青慎密寡言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尤喜推功与将佐尹洙以贬死青悉力赒其家事

  子咏为阁门使亦有战功郝戭字伯牙定胡人家贫竭力养亲举进士历通山令年未五十以

  父樵老上书请致仕为父求官执政谕使赴官而后请乃留妻子于家独奉父行逾岁得太子中允

  归未至乡里而樵卒自负土造冢事闻诏赐粟帛治平末荐辟皆不起戭忠信自将笃行苦节隐居

   王奇汾州人武举中第章惇经营湖北溪洞以为将领降其酋舒光贵缚元猛平懿洽等

   州累迁湖南都监徙广西宜州蛮冦边奇战败麾下劝之走奇骂曰大丈夫当尽节以报国何走为

   战而死诏赠忠州防御使郝质字纯夫介休人少从军挽强第一为府州驻泊都监积功超迁

   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讨平贝州贼迁六宅使神宗初为都指挥使卒赠侍中谥曰武庄质御军有

   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已俸助之平居自奉简俭尤笃于信义云李浩直

   夫家本绥州徙西河好学通兵法以战功积官广西都监裒西北疆事著安边䇿上之神宗召对改

   管干麟府兵马未行从章惇于南江击除懿州蛮酋遂城懿州进讨黔江蛮复城黔江擢西河钤辖

   后以复兰州功知兰州元祐初卒赠安化军留后︹元︺杜丰字唐臣西河人倜傥不群通兵

   法太祖时由兵马都提控累迁河东南北路兵马都元帅攻城略地平贼抚流民功最多请老后卒

   于家子思敬官至中书左丞卒谥文定郑允中石楼人事仁宗东邸小心谨慎初为浙东

  廉访使累官至冢宰皆有功徳封卫国公吕㳘字𫎇甫西河人潜心性理之学历江南诸道行

  御史台监察御史上疏条八事绌贪吏弭蜀宼天历初由南台都御史兼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所至皆著政绩卒谥简肃褚不华字君实石楼人沉默有器局出中瑞司驿使累官淮东廉

  访副使至正中汝颕盗发不华行部至淮安极力守御以功陞廉访使后城陷被执不屈为贼所脔

  子伴哥冒刃䕶之亦见杀事闻赠翰林学士承旨追封卫国公谥忠肃张嵓起字傅霖汾

  州人为国子助教免归盗陷汾州嵓起与妻赴井死︹明︺辛彦博初名彦德平遥人贡入太

  学笃行著闻太祖重之赐今名盖以文彦博期之也旋授监察御史累迁浙江按察使永乐中为浙

  江左布政使卒彦博居官四十年委身忘家不置田宅宋礼石州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山

  西佥亊建文时历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擢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出治会通河十旬厎绩遂为国

  家永利宏治中敕建祠南旺湖上有司致𥙊杨智介休人早丧父事母至孝母亡庐墓哀毁

  正统末旌为孝子文瑞介休人成化进士授行人出使唐沈二府遗以金帛却不受擢御史

  按畿甸有中贵侵民田按法平之再巡山东百僚震肃官舍有妖瑞至妖灭后兵备辽阳卒官

  耔汾阳人宏治举人知山东长清县一介不取亲殁庐于墓所哀毁骨立时有早霜杀禾独近墓

  禾不伤人以为孝感所致严泰汾阳人宏治进士任户部主事峻洁不妄取督钞苏州浒关旧

  有便民小闸后并征税泰至罢之后历登州知府廉平为山东最卒以介直忤时罢归杜门躬耕服

  母丧终身不除任良弼平遥人宏治进士改庶吉士累迁吏科都给事中弹劾不避权贵升

  通政使左参议抗刘瑾矫诏下狱戍辽阳瑾诛起右参议居官三十年以清节闻贾璇

  人宏治进士以户部郎中督钞扬州羡馀尽归之官赈饥江北有方全活甚众正德初守阙乞诛刘

  瑾等不报出补陜西右参议未几为瑾所陷归霍冀字尧封孝义人嘉靖进士擢御史巡按河

  南平土贼师尚诏历寕夏保定巡抚皆有善政诏还掌都察完事值檀蓟云宣饷匮冀上恤军通商

  转输积贮便宜四事报可复岀巡抚山东迁兵部侍郎总督陜西三边军务时延绥寕夏皆报捷上

  赉金帛晋兵部尚书以议宪臣功罪及京营事宜忤辅臣乞归卒赵讷孝义人嘉靖进士知

  定兴县赈饥有法调江都时权贵欲以其邑税粮飞洒邻邑讷不从升刑部主事差管徐州仓岀羡

  馀修吕梁洪桥升郎中岀知四川保寕府移疾归讷性孝友嗜读书多著述居官清廉年七十九卒

  门人私谥文真先生张珩石州人正德末进士嘉靖初授御史陈盐法马政边略二十七疏出

  督两淮盐课夙弊尽除继官直隶陜西皆著声擢延绥巡抚经略寕夏晋兵部侍郎总督陜西前后

  获首功甚众珩博洽多闻行履修洁居官廉毅有为卒赠兵部尚书谥襄敏张钧石州人正

  徳末举于乡以亲老不仕嘉靖中俺答来犯钧自外赴救而父已被杀钧尽餂其血号恸三日而卒

  高金石州人嘉靖初进士历兵科给事中九年上疏削邵元节真人号并夺李得晟恩恤

  上怒立下诏狱拷掠终以其言直释之寻偕御史唐愈贤稽核御用监财物劾奉御李兴等侵蚀状

  寘诸狱后累官苏州兵备副使张永安石州人嘉靖中父为寇所逐永安持梃追击之伤二

  贼趣父逸去而身自后卫之被数十创死范道行字天衢平遥人九岁能文万历举人知渑

  池县有惠政民为立生祠以忤魏珰被劾归闯贼之乱骂贼死范竒芳汾阳义勇流贼破城

  愤甚竟刺杀伪都尉自刎死孙士亭临县人崇祯中扶父避流贼贼追及射其父亟持锄

  奔贼击之贼弃弓矢走引群贼共射士亭身中十七矢死父逸得免事闻旌表张承相

  人父卒事母以孝闻闯贼至母被执奔救遂俱遇害贼退争往视之承相尸尚抱其母之首也有司

  为请立孝烈碑

 ︹本朝︺赵永祚汾阳人顺治初进士授雷州府推官执法不阿有治绩后补庆阳亦以清敏著

  既卒囊橐萧然人称廉吏任长庆字云石石楼人顺治二年贡生授中书舎人姜瓖乱从

   大兵恢复有赞画功寻以工部郎榷芜湖龙江三关以廉洁著迁洮岷道卒于官师佐

  公水寕人顺治中进士知福寕州招流亡约胥吏民立祠祀之迁苏州府督粮同知厘正漕规民恪

  于成龙字北⿰氵𡨋 -- 溟永寕人性廉而果顺冶中知罗城县迁知合州历黄州府同知皆有异

  绩擢知建寕府改武昌造桥蒲圻以山水冲圯罢职会东山宼作巡抚张朝珍委成龙除贼而妖人

  黄金龙及刘君字煽乱麻城成龙单骑降君孚乎斩金龙以功再知武昌调知黄州平阳逻镇贼陈

  鼎业等众数万人自军兴至班师凡二十四日东山大定擢福建按察使活军民连坐重辟者以千

  百计迁布政使举卓异巡抚直隶进兵部尚书总督江南江西善政著闻紏劾墨吏不少贷卒于官

  无长物士民巷𡘜罢市加太子太保   予荫谥清端   圣祖仁皇帝亲制碑文以宠之雍

  正十年入祀贤良祠张𦬊介休人生二岁父客远方比长寻父至吴越负父柩归事母至孝母

  丧哀毁筑室墓傍饮食必奠魏之宪汾阳贡生事母尽孝母病祷神请代次日果愈比殁

  哀毁尽礼康熙三十一年 旌张廷藩介休人孝友性成至老不衰乾隆年间 旌

 ︹列女︺︹三国︺︹魏︺张昌蒲兹氏人太傅定陵成侯锺繇之命妇修身正行非礼不动贵妾

  孙氏心害其贤谗毁无所不至昌蒲妊娠乃置药食中觉而吐之竟不言于繇繇知之出孙氏及生

  会经书皆亲教之会为大官犹勤规诲︹晋︺贾浑妻宗氏浑为介休令刘渊将乔晞

  陷城死宗氏有姿色晞欲纳之宗氏骂曰屠贩奴岂有害人之夫而欲加无礼于尔安乎何不促杀

  我因仰天大𡘜晞遂害之时年二十馀︹宋︺侯延广乳母刘氏延广初在襁褓

  遭王景崇之难刘氏以己子代延广死抱持延广行丐至京师还其祖益郝戭妻聂氏

  定胡人戭为父求官而父遽死服除荐辟皆不应姻族语聂使劝戭仕聂曰吾不德无以助君子敢

  强其所不欲以累其高耶聂事舅姑亦以孝义著︹元︺姜凤举妻皇甫氏西

  人性淑慎恪尽妇道夫亡或劝之再醮泣曰禽鸟且有死不再配者奈何人不如鸟抚遗孤一节以

  终泰定中旌表︹明︺郭世玉妻陈氏汾州人夫亡事舅姑抚㓜子孀居七十馀年两

  遇大兵藏匿岩穴未尝亏节洪武初旌表朱知妻贺氏汾阳人知为镇国中尉

  贺封淑人知疾死昼夜悲痛旬日不食竟死事闻礼官按典无旌命妇例世宗特命旌之谥曰贞

  安勲妻白氏永寕人嘉靖辛丑寇乱从夫匿土穴寇急攻令夫逸去骂贼不屈身

  被十馀创死又牛宗近妻李氏侯景儒妻吴氏张环妻李氏张兰妻冯氏乔甫妻郭氏及贺女温女

  俱以骂贼死同被旌杨大仁妻张氏孝义人美姿容归省时路遇强𭧂力拒之遂被

  王廷明妻李氏平遥人隆庆元年俺答兵入境李与夫携㓜女避匿为所执欲

  掠去李牵其夫抱女不释贼先杀女次杀夫李枕尸痛𡘜奋詈不屈贼并杀之时李得海妻郭氏挈

  其女出走被执将污之郭厉声曰可碎身而亡不能辱身而生遂见杀乔应光妻苏

  氏永寕人隆庆中流贼陷城投井死又车同轨妻乔氏亦投井死俱被旌表毛世武妻

  巩氏平遥人夫出亡里中儿以䙝语尝之巩大骂竟为所杀巡按表其门温登魁妻

  梁氏平遥人年十九夫亡姑欲强嫁之梁以刀堕三指为誓完节以终李廷保妻

  秦氏介休人年十八夫亡家贫守节有讽之嫁者残其面以明志年九十馀终郭朝臣

  妻罗氏介休人郭病笃谓曰尔年少我死盍嫁之罗泣曰妾不忍闻此妾之义有死无二遂

  自缢次日夫亦死郭宗妻王氏介休人有姿色郭他岀里少年逼之王氏大呼少年

  逸去夫还语以故即缢死巡抚表其墓王珙妻郑氏石楼人归珙未逾年珙卒守节

  事姑甚谨居九载姑殁有欲夺其志者郑叹曰吾之不死以有姑也今姑死何以生为遂自缢有司

  以贞节闻袁汝器妻穆氏临县人夫亡守节翁利财欲夺其志穆觉自缢县令旌之

  李茂才妻刘氏汾阳人崇祯中流贼暴掠避匿崖窟贼索之急茂才见杀刘枕尸大

  恸贼拥上马投地奋骂贼胁诸妇罗劝骂益甚贼怒挥刀碎其尸任克已妻孙氏

  孝义人兵掠其家孙扶姑伏草中兵先杀姑胁从之孙骂不绝声复以刀斫其发孙卒不可夺刃其

  腹而死又辛门妻傅氏夫为兵所杀投崖殉之任自修妻程氏𬒳执不屈触壁死任自立

  妻许氏石楼人崇祯五年闯贼破城许正色骂贼坠城死子起家妻赵氏亦不屈死又张法

  圣妻李氏投井死樊节妻刘氏临县人崇祯五年流贼陷城守义不屈骂贼死又郝

  孔昭妻陈氏坠城贺安邦妻贾氏投井郭增妻高氏自缢皆死高汝贤女临县人年未及

  笄流贼挟之上马女大骂自投地数次贼怒杀之抚按旌其门崔某妻王氏永寕人其

  夫弟诱污之不从自缢巡按旌之崔有福妻永寕人失其氏崇祯末为贼将田虎所执

  大骂不屈见杀王桢妻杨氏寕乡人有孝行闯贼乱阖邑惊怖杨栉如平时王戏曰汝

  从贼乎杨曰我岂从贼贼虽刃我不惧也寻举家被害贼掠杨扶马上投地者再贼怒断其左手杨

  骂益厉身罹七刃而死又靳可荣妻郝氏以不肯上马被杀

 ︹本朝︺雷龙腾妻齐氏汾阳人早寡晨诣场圃遇强暴齐持梃格斗伤而仆地遂被害

  康熙五十五年 旌张国儒妻梁氏平遥人姜瓖之乱为贼所掠不屈死之又李冠

  楠妻刘氏被执毁形自废不食而死刘氏小字梅儿平遥人姿容端丽夫无行投人为奴逼令

  偕往泣累日夜半母问之梅儿曰儿意已决次日当行启户视之竟自缢王之瑛妻刘

  氏永寕人姜瓖之变奉姑挈子避之至河贼追及刘弃子弗顾独扶姑以济姑得免难人以孝称

  白琦妻萧氏永寕人遇强暴逼污不从体被重创寻自缢康熙四十八年 旌

  球妻贺氏寕乡人姜瓖之变球挈家窜徙无常球间语贺曰脱逢贼奈何贺曰死易事耳

  肯辱君耶寻刘定国据邑叛球父子胥被害贺方乡居凶问至从容出城牵裾𫎇面投崖死

  科妻高氏汾阳人年二十五守节抚孤姜瓖之变贼骑执之大骂不屈遂遇害雍正七年

  赵靖妻冯氏寕乡人守正捐躯雍正元年 旌张元吉妻董氏

  汾阳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张永春妻姜氏贺元妻李氏曹钦妻郑氏节妇王䢴谦妻田氏冯间元

  妻姚氏樊之璞妻任氏李节森妻刘氏赵申妻李氏贾生玥妻郝氏张世琅妻田氏姜之栋妻郝氏

  马文元妻王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若凤妻章氏孝义人矢志守贞克孝克慈同

  县节妇王希华妻苏氏李机灿妻宋氏韩秉恭妻梁氏韩永祚妻任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守

  英妻耿氏平遥人守正被𢦤同县烈女雷法龙女雷氏烈妇张秉恩妻李氏节妇王成桂

  妻胡氏梁法妻宋氏侯岑妻马氏侯以干妻刘氏雷遥章妻武氏郝名都妻侯氏俱乾隆年间 旌

  茹连科妻梁氏介休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张自昌妻南氏任洪国妻王氏穆大义

  妻杨氏郭恒燕妻张氏宋涟妻温氏梁来正妻王氏梁质旼妻王氏冀道范妻王氏梁泌妻李氏乔

  士彬妻李氏张三全妻李氏俱乾隆年间 旌史恩妻王氏石楼人守正捐躯乾隆年

   张 人龙妻郭氏临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宋勷妻李氏王时礼妻李氏

  贺震泰妻刘氏刘祚繁妻张氏郝琳妻刘氏俱乾隆年间 旌贺元妻李氏永寕人捐

  躯明志同川节妇王之英妻刘氏崔渐超妻于氏王忇起妻于氏俱乾隆年间 旌王清楠

  妻张氏寕乡人夫亡殉节同县烈妇郭近利妻任氏王桂妻杨氏许某妻梁氏节妇王以矩

  妻岳氏许楹妻张氏杨湛妻王氏俱乾隆年间 旌张明正妻张氏汾阳人义烈可

  风同县烈妇任玠妻郭氏节妇冯国椿妻王氏任西昆妻任氏仇大经妻王氏董亨妻张氏王恒荣

  妻雷氏俱嘉庆年间 旌宋其渭妻李氏孝义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薛三台妻马

  氏李王氏俱嘉庆年间 旌雷应元妻张氏平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薛允光

  继妻张氏韩崔氏俱嘉庆年间 旌王九章继妻段氏介休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李荣春继妻范氏张企载妻梁氏白永成妻程氏郭应熙继妻张氏郭镜妻荣氏吴廷枚妻温氏

  刘晳楷妻郭氏宋士采继妻王氏温自励妻王氏李位东继妻邓氏温泰升妻郭氏孟罕如妻张氏

  乔元勲继妻宋氏乔元芳妻任氏任伸妻董氏马升之继妻卢氏梁东镇妻高氏吴乔氏俱嘉庆年

   高 秉良妻王氏临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常儁妻刘氏林尚德妻樊氏

  薛润妻樊氏张梦龙妻刘氏李桂廷妻刘氏郝怀知妻刘氏李良瑛妻樊氏马张氏俱嘉庆年间

  李树宽妻马氏永寕人捐躯明志同州节妇白映皎妻田氏刘子明妻贺氏俱

  嘉庆年间 旌刘起江妻张氏寕乡人捐躯明志同县烈妇刘气口妻张氏节妇郭

  来宾妻李氏刘应元妻赵氏陈保和妻高氏附生陈镐妻高氏武生卫槐妻郝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无业俗姓杜商州上洛人传洪州心印后止西河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经延住开元

  舎学者致问多答曰莫妄想宪宗召以疾辞穆宗遣僧箓灵凖赍敕迎遂示寂︹宋︺陈抟

  亳州真源人尝居石州北扫场街面常不洗洗辄雨︹元︺张真一号丹华子修炼于汾阳之

  西岩常有白鹤飞止岩际真一羽化后人游洞中每鼓掌则鹤声应手而至因号鹤鸣古洞︹明︺

  麻衣仙姑汾阳任氏女永乐初披麻衣隐石室山家人求之弗得后有人见之遂逃入石

  室中声隐隐如雷其壁复合手迹尚存王纲居孝义北姚村之古庙终年不举火尝约人游

  五台其人不告而去至山下纲笑迎之已先至矣又送下山嘱曰我所居屋勿为风雨毁坏及其人

  归纲已立化古庙中计其日即山中笑迎日也

 ︹本朝︺蔺如汾州人明季行脚淮阳顶缸募米誓斋十万八千僧后住善庆庵十方院顺治时示

  

 ︹土产︺布府境俱岀元和志汾石二州皆赋布石州贡布三端岀孝义县寰宇通志孝义县薛

  颜山出铁出平遥介休诸县唐书地理志汾州土贡鞍面毡孝义平遥介休诸县岀元

  和志石州贡平遥石楼等县岀元和志石州贡唐书地理志土贡蜡烛石膏出介休永

  寕等境元和志汾州贡麝香出永寕南乡等境元和志石州贡明统志甘草柴胡州

  县俱松木府境并岀寰宇记石州产 按元和志汾州贡龙须席唐书地理志汾州贡硝

    石石州贡莁荑寰宇记石州产英石谨附记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钱协和恭 校

泽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泽州府在山西省治东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河南卫

  辉府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阳府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河内县界一百十

  里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辉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绛州垣曲县界一百

  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林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

  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觜参井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初属韩后

  兼属赵魏地理通释上党郡韩总有之后韩有泽州之半半属赵魏秦为上党

  郡地汉为上党郡高都阳阿二县地晋太元中慕

  容永分置建兴郡治阳阿县后魏太平真君九年

  省和平五年复置永安中罢改置建州兼置高都

  郡治高都县后周改为高平郡隋开皇初郡废改

  州曰泽州见隋书地理志又元和郡县志作后周改泽州大业初州废改

  为长平郡唐武德元年改郡曰盖州更置建州六

  年建州废移盖州来治贞观元年盖州废移泽州

  来治天宝初曰高平郡乾元元年复曰泽州属河

  东道太平寰宇记会昌四年泽州尝隶河阳府宋曰泽州高平郡属河

  东路金天会六年曰南泽州金史地理志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

  天德三年复为泽州元光初升为忠昌军节度属

  河东南路元曰泽州属晋寕路明洪武初以州治

  晋城县并入直隶山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隶山西省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领县五

  凤台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陵川县界七十里西至阳城县界

  四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河内县界一百十里北至高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怀庆府修武县界一

  百里西南至怀庆府济源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高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沁水县界四十里汉置高

  都县属上党郡后汉因之晋太元中属建兴郡后魏永安中为高都郡治后周为高平郡治隋开皇

  十八年改为丹川县为泽州治大业初州废为长平郡治唐武德元年于县置建州三年析置晋城

  县属之六年移盖州治晋城九年省丹川入晋城贞观元年为泽州治天祐三年更曰丹川五代唐

  复曰晋城宋金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泽州 本朝雍正六年置凤台县为泽州府治高平

  县在府北少东八十五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陵川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沁水县

  界四十五里南至凤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陵川县界五十五

  里西南至凤台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潞安府长治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沁水县界五十五里战国

  泫氏邑汉置泫氏县属上党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改曰元氏县属建兴郡永安二年于县置长

  平郡兼置高平县属焉北齐郡废省元氏移高平来治属高都郡后周属高平郡隋开皇初属泽州

  大业初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盖州六年州移治县仍属焉贞观元年属泽州五代宋金元

  明因之 本朝雍正六年属泽州府阳城县在府西八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二

  十里东至凤台县界四十里西至沁水县界六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界八十里北至沁水

  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济源县界一百里西南至绛州垣曲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高平县界三十互里

  西北至沁水县界七十里战国魏𮑮泽邑汉置𮑮泽县属河东郡后汉为侯国晋属平阳郡后魏属

  安平郡隋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州移治以县仍属焉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天祐

  二年朱全忠复曰𮑮泽五代唐复曰阳城宋因之元光二年升为𪟝州元复曰阳城县属泽州明

  因之 本朝雍正六年属泽州府陵川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

  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八十里西至高平县界四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修武县

  界九十里北至潞安府壶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凤台县界八十里东

  北至壶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四十里汉泫氏县地后魏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

  年析置陵川县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属盖州贞观元年属泽州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

  晋城三十一年复置明因之 本朝雍正六年属泽州府沁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东

  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高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平阳府翼城县界四十五

  里南至阳城县界二十里北至平阳府岳阳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凤台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绛

  州垣曲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平阳府浮山县界五十里战国赵端

  氏邑汉置端氏县属河东郡后汉因之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太和二十年复置兼置

  安平郡孝昌中分置东永安县兼置泰寕郡北齐郡废改东永安曰永寕隋开皇初废安平郡十八

  年改永寕曰沁水与端氏皆属长平郡唐武徳元年属泽州八年移州治端氏贞观元年徙州治晋

  城端氏沁水二县皆属焉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仍属泽州明因之 本朝

  雍正六年属泽州府

 ︹形势︺全有太行之险固实为东洛之藩垣寰宇诸峯

  特起雄峙天下为太行总会山川环抱有自然

  之险旧州

 ︹风俗︺人习机杼俗尚俭朴群书备考民纯而好义俭而用

  礼明统近太行之麓水土深厚性质朴气豪劲多

  文娴礼为诸郡先旧州

 ︹城池︺泽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门三池深二丈唐贞观初土筑明洪武中甃砖 本朝康熙

  中重修 凤台县附郭高平县城周四里门三池广二丈宋开宝间土筑明万历中甃

  砖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四十四年雍正六年重修阳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池

  广一丈五尺后魏兴安初土筑明万历间甃砖 本朝顺治十六年雍正二年七年重修

  川县城周二里有奇门三池深五尺隋大业中土筑明嘉靖万历中先后甃砖 本朝康熙

  五十六年修沁水县城周二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隋开皇中土筑明嘉靖间甃砖

  本朝顺治康熙中修雍正四年乾隆十二年重修

 ︹学校︺泽州府学在府城东南宋至和中建为川学元毁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顺治康熙

  间屡修雍正六年改府学入学额数十五名凤台县学与府学同一学宫入学额数二

  高平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正中因宋旧址建正德九年重修 本朝顺治八年

  修入学额数二十名阳城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初建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康熙八

  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陵川县学在县城外东南旧在城内东南隅金天会间迁徙城

  外明嘉靖间徙近东关天启中复迁建于城内旧址 本朝康熙十四年仍迁建城外旧址入学额

  数十二名沁水县学在县治西门外金正隆间建元末毁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康熙中

  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体仁书院在府治北明万历间建 本朝康熙间增修乾隆七年

  加展晋城书院在高平县治西明宏治问建名正𫎇社学后圯嘉靖中修葺改今名

  崇正书院在高平县城内东南隅 本朝乾隆二十年同文书院在阳城县

  立平里 本朝乾隆七年望洛书院在陵川县东关 本朝乾隆十三年建 按旧

  志载凤源书院在沁水县治西明万历间建今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五万三千三百三十六令滋生男妇共八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八名口计十

  七万五千九百九十七户

 ︹田赋︺田地二万七千九百五十九顷三十一亩二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万四千二百七十

  六两六钱二分七釐粮四百七石六斗三升有奇

 ︹山川︺磨儿山在凤台县东二十五里一名磨齿山紫金山在凤台县有二一在东五

  十里上有莲花洞一在东南九十里上有黄龙洞玲珑山在凤台县东七十里一名崆峒

  山上有风洞浮山在凤台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入霄汉若云浮天际州志浮山北有娲皇窟

  谷虚如囊形上有娲皇庙珏山在凤台县东南四十里两山对立如丫角一名角山对山有款

  盘龙山在凤台县有二一在东南九十里一在西北六十里硖石山在凤台县

  东南寰宇记在晋城县东南三十里上有青莲寺西有掷笔台相传远公遗迹旧志东西两崖壁立

  下有嵌岩长二丈馀每风雨骤发罅若雷鸣石人山在凤台县东南水经注二石人各在

  一山犄角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寰宇记石人山在晋城县东南八十八里有双

  石高标类人形通志一名圣人岩在太行之顶上有龙潭马牢山在凤台县南二十里通鉴

  大顺元年朱全忠遣别将李谠攻泽州闻李存孝至遁去存孝随击之至马牢山大破之

  𬬻山在凤台县有二一在南三十里悬岩绝涧中峯突起一在西北四十里大阳镇西山上有

  虎跑泉为南河之源月院山在凤台县南六十里下有天柱峯松林山在凤台县

  南九十里其阳有白龙洞北有观音洞太行山在凤台县南吕氏春秋九山之一南跨河

  南河内县界东北接陵川壶关潞城𥠖城武乡辽州和顺乐平平定诸州县界山以百数虽随地异

  名实皆古太行也隋书地理志丹川县有大行山元和志在晋城县南四十里寰字记在晋城县南

  三十六里宝山在凤台县西南五里产铁及炭下有冶家河吴神山在凤台县西南

  六里上有泰伯仲雍祠晋普山在鳯台县西南三十五里下列九泉方山在凤台县

  西四十里四面壁立数丈顶平如削跨阳城县界黄沙山在凤台县西四十五里

  门山在凤台县西寰宇记在晋城县西北八里其山五峯似门碧落山在凤台县西北

  十五里一名卧云山下有石佛谷伊侯山在凤台县西北二十里上有伊尹祠圣王

  山在凤台县西北四十里上有成汤庙庙前有池二岳神山在凤台县西北四十里跨

  沁水县界有东西二山司马山在凤台县北寰宇记在晋城县北十二里昔晋帝巡狩此

  山因以帝姓为名旧志又名小析山上有嘉润池东麓有黒龙潭可寒山在凤台县有二

  一在东北三十里一在西三十五里莒山在凤台县东北五十里北接高平县界下有道泉其

  左有全玉岭相传即蔺相如怀璧从间道归处按全玉岭以相如完璧得名全与完字义正合旧

  志讹作金玉非是七佛山在高平县东五里高出众山左右环河上有七佛寺寺中石佛

  像七唐时所凿米山在高平县东十里见元和志赵将廉颇积粮此山因名县志名为大粮山

  中多邃谷积雪春深不消下有米山镇其北有定林泉龙王山在高平县东三十五里上

  有石佛洞龙王庙居其左有泉出焉汇为溪上建流觞亭游仙山在高平县南十里

  壶山在高平县西南二十五里寰宇记谓之悬瓠山山形似悬瓠卧佛山在高平县

  西南三十里山半有万月亭董峯山在高平县西南四十里空仓山在高平县

  西南四十五里跨沁水县界俗传白起诡置空仓绐赵括处吾山在高平县西南四十五里

  三峯耸翠头颅山在高平县西南水经注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雀嵬杰

  起今仍号曰白起台元和志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高平县西五里金峯山在高平县西郭

  外上有仙月亭髑髅山在高平县西五里寰宇记晋永嘉中刘聪举兵积尸为髑髅山

  龙山在高平县西二十里下有五龙池浩山在高平县西四十里一名石朵山山峯如

  仙公山在高平县西北五里伞盖山在高平县西北三十里接沁水县及潞安

  府长子县界寰宇记在端氏县东北九十里发鸠山在高平县西北五十里接潞安府长

  子县界其岭曰凤头山金门山在高平县北五里寰宇记其山岩土赤如金当赵垒之门

  因号金门山韩王山在高平县北十五里县之主山其山独高上平数亩府志世传秦围

  韩王于此上有玉女泉牛心山在高平县北三十里山出石温润有文可作砚石室

  山在高平县北三十里中有石室其麓常现五色云霞人云宝气羊头山在高平县北三

  十五里寰宇记山海经云神农尝五榖之所形似羊头旧志在县东北四十里详见潞安府

  屏山在高平县东北二十五里俨若画屏小天坛山在阳城县东二十里一峯耸峙

  东瞰沁流形类王屋小崦山在阳城县东南二里悬岩峭壁下临沁水望漭山

   城县东南口十里一名王莽山通志山北岭高处曰北立门南岭曰南立门半山一峯壁立俗名系

   马桩有试剑峯石峯对峙洪峪水流其中小寨山在阳城县东南五十里势极高耸沁水绕

   其东有鸟道仅可容趾孤山在阳城县东南八十里环万山中孤峯突兀旁有聚落名皂军

   垛口为怀泽问要冲峯山在门城县南四十五里高平宽广可以耕牧底柱山

   城县南五十里山有三峯中峯最高秀其下皆土惟起峯处皆石若柱然 按禹贡底柱在析城之

   西今自此山西南至析城三十里又西南至王屋五十里道里不合古底柱在今河南陜州大河中

   流其形如柱者是也麻楼山在阳城县西南四十里有三峯峭拔若笔架相距四五里不相

   析城山在阳城县西南尚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汉书地理志河东郡𮑮泽县禹

   贡析城山在西南水经注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

   括地志析城山在𮑮泽县西南七十里元和志在阳城县西南七十五里寰宇记析城山顶有汤王

  池四岸生龙须细草通志山峯四面如城高大而峻迥出诸山幅𢄙四十里盘亭山

  城县西南八十里一名塔楼山诸峯亭亭次第环列右为铁盆障中有石泉云𪷟山

  城县西南八十里峭壁危岩有石龛鸟道可通王屋山在阳城县西南一百里寰宇记仙经

  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里号曰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城为佐命中条

  鼓钟为辅翼三十六洞小有为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县志一名天坛山南跨河南

  济源县西跨绛州垣曲县界嶕峣山在阳城县西一名焦烧山水经注鹿台山水历焦烧

  山东隋书地理志𮑮泽县有嶕峣山寰宇记在阳城县西三十里画山在阳城县西三十五

  里山形如画前为营匠山卧虎山在阳城县西四十里亦名伏虎山形似卧虎山阴有万松

  堂宋刺史杨廷秀有记通灵山在阳城县西北五十里山深径僻下有黑龙庙半山有风

  洞常以石掩少隙则飚发甚厉人不能近白岩山在阳城县北三十里亦名龙岩其形方正

   岭有石梁更上平广三十亩复承大岩壁立数千仞中虚有古刹东有小石龛崦山在阳城县

   北三十里上有白龙潭及白龙神祠东接方山史山在阳城县东北三十里通志山南北相连

   延亘数十里产铁其西五里有金裹谷堆下有铁矿东海神山在陵川县东十里

   子山在陵川县东二十里马武山在陵川县东五十里接河南卫辉府辉县界汉马武

   屯军于此俗呼为武京砦花瓶山在陵川县东五十里风门山在陵川县东六十里

   山形如门孤围山在陵川县东七十里一名孤峯县志山四面皆绝壁周围环合宛若石城

   中突涌一峯翠插天际多产松柏平田水出焉天柱山在陵川县东八十里菊𪩘山

   在陵川县东南五里一名障门山多产菊山捍水口上有龙王祠黄围山在陵川县东南

   五十里孤峯插天登之可望黄河有洞深邃莫测旧志或云达壶关紫团洞锦屏山

   川县南二十里列𪩘如屏多产芍药栖凤山在陵川县西南四里其东有泉流绕山麓回转

  百馀步伏流土中即西溪之源也九仙山在陵川县西南一名古贤山一名九仙台寰宇

  记九仙台在县西六十五里古贤村壁立万仞三面泉流古老相传昔九仙曾会于此金史地理志

  陵川县有九仙山县志在县西南七十里石台突起高数十丈上广下狭灵泉山在陵川县

  西南十里上有灵泉龙门山在陵川县西一里两山横亘中缺如门鲁山在陵川县

  西十五里宝应山在陵川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秦岭岩半有古洞甘泉 按肇域记潞泽之

  交横亘一山起丹朱岭至马鞍壑有古长城一道岁久倾颓遗迹尚在中有营垒皆曰梁晋交兵筑

  以相距今考五代史一夹寨书一甬道书未有长城百里而不书者今呼此山为秦岭长平之役春

  人绝赵救兵引四十万人入于计中四十七日至于尽降尽坑略不相闻城必此时所筑以限赵之

  南北黄沙山在陵川县北十里一名太乙山圣宫山在陵川县北二十里蒲水

  出其西南佛子山在陵川县东北四十里太行绝顶淅水出焉上有灵云寺六泉山

  在陵川县东北四十里上有六泉山半有六泉洞水自洞中流出熊耳山在陵川县东北

  四十里两峯对峙峭拔天表若熊耳然石门山在沁水县东元和志在端氏县西南四十

  纥鬣山在沁水县东寰宇记在端氏县西十里磕山在沁水县东八十里端氏

  故城西南孤峯秀拔松柏翳蔚吴山在沁水县东一百四十里石楼山在沁水县西南

  里许俯瞰县城山石崚嶒望之若楼台状鹿台山在沁水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山上有水

  渊而不流寰宇记在沁水县南三十里辅山在沁水县西南水经注上涧水导源辅山东隋

  书地理志沁水县有辅山寰宇记东辅山在县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辅山与析山相连若有相

  辅之𫝑旧志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历山北有大小二洪池御屏山在沁水县西二里

  阜山在沁水县西四十里碧峯山在沁水县北三里偃月山在沁水县东北

  三十里一名车辋山有车辋水三尖山在沁水县东北三十里三峯并峙紫金山

  在沁水县东北五十五里沁水所经黄龙山在沁水县东北六十里隗山在沁水县

  东北九十里一名嵬山形势峻岌连亘不断唐书地理志端氏县有隗山巨峻山在沁水县

  东北一百里一名宇峻山接潞安府长子县界水经注骉骉水秦川水俱出巨峻山隋书地理志端

  氏县有巨峻山天池岭在凤台县东三十七里石岩壁立如城南北石门中可容千人昔人

  尝设寨于此上有池俗呼天池黒石岭在凤台县南八十里太行山绝顶桃固岭

  在凤台县西二十里一名寨子岭营防岭在高平县东十里背峯面泽险固可凭县志世

  传廉颇屯军之所去岭百步许有古战场走马岭在高平县西北十五里出铁矿丹朱

  岭在高平县北四十五里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南有鸦儿沟 按县志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

  尧封长子丹朱得名此说傅会汉书长子县注长读长短之长今俗为长㓜之长非也足证其妄矣

  盖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从而为之说不可信也

  齐岭在沁水县东南十五里乌岭在沁水县西北唐书武宗会昌三年晋绛行营节

  度使石雄及刘稹战于乌岭败之寰宇记黒岭山在沁水县西五十里字文周讳黑改为乌岭即春

  秋晋黒壤旧志在县西北四十里与平阳府翼城县接界有东西二岭此岭在东一名东乌岭

  村岭在沁水县东北六十里南有佛庙岭雕黄岭在沁水县东北一百里接潞安府长

  子县界一名刁黄山元史郑鼎传平阳地狭人众尝乏食鼎乃开潞河雕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

  洞子岩在凤台县东南十五里昔人胜游之所下有圣字浤丹谷在凤台县东南水经

  注丹水又南流注于丹谷晋地道记曰高都县有太行关丹豁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魏

  书孝庄帝纪永安三年尔朱世隆攻河桥南逼京邑诏大都督源子恭出西道讨之仍镇太行丹谷

  尔朱兆宼丹谷源子恭奔退碾子谷在凤台县南二十里宋太宗遣石守信破李筠处

  玉泉谷在高平县西南三十里石壁嶙峋下有清流流出省冤谷在高平县西北

  二十里唐书地理志高平县有省冤谷旧名杀谷明皇幸潞州过之因更名寰宇记谷东西南北各

  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百步即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之处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

  名杀谷唐开元十年正月明皇行幸亲祭改为省冤谷隐谷在阳城县东南六十里岩谷嵌

  空惟鸟道可通其下危岩千仞旁有梵洞石塘洞在阳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洞悬山坳岚气

  龙洞在阳城县东南六十里山甚高下有石岩岩半石洞可梯而上中广方丈里许有潭

  旁有石佛三座洞尽处有小孔风从中出人莫敢近蒸饼洞在阳城县西南四十里麻楼山

  南石壁百馀丈梯绳而上中长二百馀步后有泉修真洞在阳城县西南五十里一名仙

  人洞洞深数里水滴如溜久成冰箸态状不一南阳仙洞在沁水县南五十里南阳村南

  山口有天窗中甚深奥黄土洞在沁水县西南九十里辅山西龙门峡在凤台县

  东三十五里浮山之南磨山之北两山对峙如门夹流即丹河也上有禹迹相传为禹所凿

  潭峡在凤台县东南九十里有五股泉流𣾀于此其下陡绝为龙潭羊肠坂在凤台县

  南天井关之南接阳城县界史记魏世家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又蔡泽传

  泽谓应侯曰君相秦生制诸侯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正义太行山坂道名南属怀州北属泽州

  旧志羊肠坂在沁水东岸其石光莹可鉴 按羊肠坂有三一在泽州府凤台县一在太原府阳曲

  县一在潞安府壶关县而战国时所言羊肠大扺在泽州者近是白水在凤台县南三里一

  名干河源出五龙池西南流至府城南又东南流入丹水水经注白水出高都县故城西东南流历

  天井关又东天井豁水会焉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寰宇记在晋城县南二里源出湖浤水

  穿太行过与丹水合通鉴晋太元十五年西燕主永引兵向洛阳朱序自河阴北济河击败之追至

  泫在凤台县东北源出高平县西二十里原村名许河东南流至县南合绝水又南流

  合蒲水又南流至凤台县东北合丹水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泫氏县应劭曰泫水所岀水经注泫

  导源泫氏县西北元谷又东南迳泫氏故城南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会丹水元和志泫

  水在高平县西北三十六里寰宇记泫水一名丹水在高平县西北四十里源出伞盖山唐书地理

  志高平县有泫水贞元元年令明济引入城号甘泉绝水在高平县西北源出县西北三十里

  伞盖山名浮云河东南流绕县城又南流合泫汉书地理志泫氏县杨谷绝水所岀南至壄王入

  沁水经注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谷东南流左会长平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又东南与泫

  水会寰宇记绝水在高平县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髅山杨谷俗云秦军筑绝不令赵饮故名 按耳

  泫水绝水流同源异汉志泫氏县有绝水泫高都县有丹水水经注亦谓绝水会泫泫水会

  丹水本三水也自寰宇记云泫水一名丹水而其称始混今则三水统名丹河而源流不别矣且据

  水经注绝水源远泫水源近寰字记似互易汉志所云杨谷未必在髑髅山也丹水在高平县

  西北四十里一名莞谷水一名源泽水一名源源水一名源漳水俗名丹河发源丹朱岭东南流入

   凤台县界西流合泫水又南流合白水又南流入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界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高都

   县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水经注丹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

   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又东南流

   注于丹谷又迳二石入北又东南历岩下又南白水注之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元和志丹水在晋

   城县北十三里司马山寰宇记莞谷水在晋城县东四十八里 按丹水源出丹朱岭无疑山海经

   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即今丹水也丹朱岭即丹林之讹水出其麓初甚

   微涓流迳凤台境南出山是在高平者其正源至凤台而其流始大耳旧志竟以属之凤台而曰发

   源可寒山非是盖水出可寒山即水经注所云丹谷正丹水所会也名相近而讹长平水

   在高平县西北水经注长平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又东南流注绝水

   水在阳城县东自平阳府岳阳县南流入沁水县界又南流入阳城县界又南流入河南怀庆府

  济源县界水经注沁水又南与骉骉水合又南迳阳阿县故城西又南与𮑮泽水合又东南阳阿水

  左入焉又南出山元和志沁水在端氏县南一里沁水县东北五十二里寰宇记沁水在沁水县东

  北五十六里阳城县东二十三里府志沁水自岳阳县东大匠村入沁水境迳佛庙岭紫金山间过

  端氏镇又经车辋山凡八十馀里至郑庄村南合梅河又六十馀里至郭壁镇入阳城县界经润城

  东𣾀芦河泽河又东汇长河至娥公涧出山西界水势如建瓴而下河南阳阿水在阳城县

  东源出凤台县西北西南流至阳城县入沁水今名南河水经注阳阿水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

  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又西南流入沁水𮑮泽水在阳城县西南源出临涧里东

  流至县东南入沁水今名泽河水经注𮑮泽水出𮑮泽城西白涧岭下东经𮑮泽又东经𮑮泽县故

  城南又东合清渊水又东得阳泉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又东南注于沁水平田水

  川县东南九十里源岀孤峯山流入河南卫辉府辉县界注卫水蒲水在陵川县西北二十

  里源出圣宫山西流南折入凤台县界注于泫淅水在陵川县东北四十里源出佛子山

  下东北流至潞安府壶关县界又东入河南林县界注于汉阳杏谷水在沁水县南今名杏

  溪源出东乌岭南涧东流三十馀里与梅谷水合梅谷水在沁水县北一名梅河源出东

  乌岭东涧东流三十馀里与杏谷水合又东十馀里入沁河秦川水在沁水县东北一名

  秦河源出潞安府长子县界西南流入县界合沁水水经注秦川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

  川又西南迳端氏故城南入沁水隋书地理志端氏县有秦川水寰字记秦河源出端氏县北西榆

  村谷南流入县合沁水沙河在凤台县西关源出伊侯山一名治家河东南流入白水

  涧河在高平县南五里涧有石桥长河在高平县东北南流入绝水其流长远春夏涨

  溢冬桑林河在阳城县南四十里一名大河源出麻楼山东流合泽河入沁水其地多

  桑故名古名上涧水水经注上涧水导源辅山东迳铜干岩南南历析城山北东入𮑮泽水

  亭河在阳城县西南七十里源出析城山西南流迳盘亭山侧两岩石田资以灌溉又南流绕

  王屋山度邵原关下流入河南济源县界西河在阳城县西南源出画山南东流入泽河古名

  清渊水水经注清渊水出𮑮泽县北东南经泽城东又南入于泽水芦河在阳城县北源出沁

  水县南东流过楼子坡又东入阳城县界又东迳芹池刘村二里又东迳县城北又东至孔寨入沁

  水即古阳泉水水经注阳泉水出鹿台山东迳阳𨹧城南历焦烧山东与黑岭水合又南注𮑮泽水

   按水经注阳泉水入𮑮泽水今入沁水盖水道变迁也玉溪河在沁水县东源出空仓山

  西流合海子河又西南入沁水海子河在沁水县东源出嵬山西南流入玉溪河栖龙

  潭在阳城县东六十里阳阿水入沁之处阳阿水两山夹峙一线悬注流数十里至此汇为潭实

  龙窟也又龙潭在沁水县西二十里黒龙潭在阳城县南长谷里西南深涧中天井

  溪在凤台县南四十五里东流入白水水经注天井溪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北流泉通

  典天井关前有天井泉三所寰宇记天井泉在天井关南至深莫测锦溪在凤台县西七里

  西溪在陵川县西南四里发源栖凤山麓𮑮泽在阳城县西嶕峣山下深阔盈丈澄清不

  竭墨子舜渔于𮑮泽汉书地理志河东郡𮑮泽县应劭曰有𮑮泽在西北元和志在阳城县西北十

  双泉在凤台县东三十里一名瀑泉东流入丹水民引以溉田小山泉在凤台县

  西南三里自石洞中流出泠然有声洞灵泉在凤台县西南五里一名流杯泉潆洄不竭昔

  人凿石导流浮觞于此渊灵泉在高平县东五里七佛山左祷雨辄应宋时赐号渊灵有

  金龙泉在高平县北二十里百眼泉在阳城县东二十里见寰宇记其泉鼎沸

  百流争腾县志在县东三十里一名百聚泉下流入沁水一斗水泉在陵川县东九十里

  挹之旋满不挹亦不溢灵泉在陵川县东南一百里悬岩㵼为瀑布清凉泉

  川县西南六十里甘泉在陵川县东北四十里濯缨泉在沁水县南二里源出石

  楼山下流入杏谷水义井在陵川县西二十里义井村其地少水惟此一井其味甚甘里人以

  次而汲故名

 ︹古迹︺阳阿故城在凤台县西北汉置县属上党郡高祖七年封阳河齐侯其石为侯国晋

  罢太元中慕容永复置兼置建兴郡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置魏土地记建兴郡治阳

  阿县是也永安中郡废以县属高都郡北齐省入高都旧志阳阿故城在州西北四十里大阳镇

  按索隐曰阳河即阳阿以字迹相类而讹高都故城在凤台县东北战国魏邑史记秦本

  纪庄襄王三年𫎇骜攻魏高都拔之汉置高都县属上党郡后魏初属建兴郡永安中于县置高都

  郡兼置建州后罢州北齐仍为高都郡治后周为高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为泽州治十八年改为

  丹川县大业𥘉为长平郡治元和志高都县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武徳元

  年移丹川县于源泽水北三年于古高都城置晋城县九年省丹川县入之旧志故城在州东北三

   十里丹水北高都村即唐初所移丹川县也 按水经注有高都故城是后魏高都非即汉县治唐

   于古高都城置晋城县亦后魏高都非汉高都泫氏故城今高平县治战国赵邑竹书纪

   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汉置泫氏县属上党郡后汉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后魏改曰元

   氏魏书地形志长平郡治元氏县章怀太子曰泫氏故城在高平县西元和志高平县南至泽州八

   十里本汉泫氏县在泫水之上故以为名高齐文宣帝省元氏县自长平故城移高平县治之仍改

   高平长平故城在高平县西北战国赵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七年使武安君

   白起大破赵于长平后汉书郡国志泫氏县有长平亭上党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后魏永安中置

   高平县于此魏书地形志高平县治高平城当即长平城之讹也北齐移高平县治于泫氏此城废

   括地志长平故城在高平县西二十一里旧志在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今犹称旧县𮑮泽

   故城在阳城县西战国时魏邑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氏𮑮泽汉置𮑮泽县后为

  侯国后汉书刘圣公传光武封圣公子求为襄邑侯求卒子巡嗣徙封𮑮泽侯元和志汉𮑮泽县因

  𮑮泽为名天宝元年改为阳城县县东至泽州一百十里寰宇记阳城县西三十里故城即汉𮑮泽

  县治后魏兴安二年自故城移于今治旧志今县即故阳陵城故城今为泽城村沁水故

  城在今沁水县西汉所置沁水县在今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界今县即魏东永安县隋改沁水元

  和志沁水县本汉端氏县地后魏孝昌中于此置泰寕郡及东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沁水县

  明统志有故城在县西三十里今名故城镇盖宋后移治端氏故县在沁水县有二一在

  县东四十五里战国晋邑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

  端氏徙处屯留汉置端氏县魏书地形志安平郡端氏县二汉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来属寰宇

  记端氏故城在今县西三十里即汉治县志端氏聚即晋三家迁晋君处在县东四十五里一在县

  东北六十里后魏安平郡治隋书地理志长平郡端氏县后魏置安平郡问皇初郡废寰宇记端氏

  县隋开皇三年自故城移于今治即后魏文帝置安平郡城元史地理志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县志端氏镇即隋时端氏县治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唐宋皆因之今遗址犹存盖城废县

  在凤台县东北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析高平置盖城隶盖州九年省入晋城西河废县

  在阳城县西后魏孝昌中置泰寕郡领西河县齐周间省汉高城在凤台县东南一百里郦

  食其劝汉高杜太行之险屯兵于此遗址尚存碗子城在凤台县南九十里太行山麓接河

  南河内县界元史察䍐特穆尔传曹濮贼逾太行焚上党掠晋冀察䍐特穆尔纵伏兵横击之贼皆

  败走乃分兵屯泽州塞碗子城 察䍐特穆尔旧作察䍐帖木儿今改正长连城在凤台县

  东北五十里白羊泉通志魏孝文由龙门入洛阳即此赵障城在高平县西史记白起传

  王龁攻赵陷赵军取二障四尉括地志赵障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

  五里又有故榖城此二城即二障也光狼城在高平县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七年白

  起攻赵取光狼城括地志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县志在县西三十里其地名秦赵村今名强

  关城在高平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秦立关于此旧志在县北二十五里今名故关里

  马邑城在沁水县东二十里寰宇记城置在山上史记白起与赵括相战于长平之时筑此

  城养马其处峻险南临小涧北距大川新志今名马圈沟王离城元和志在沁水县东北五

  十里秦时王离击赵所筑四面绝险寰宇记在县东北五十六里仕林庄在陵川县东三

  宿凤台在凤台县北四十里李村相传晋泰始元年有凤鸟集于高都之北即此

  壁亭在凤台县西水经注阳阿水东南流迳午壁亭东寰宇记亭在晋城县界李俊民

  故宅在府城东南隅中有鹤鸣堂元瑚必赖大书刻石今堂废石刻置文庙西 瑚必赖旧作

  忽必烈今改正郝经故宅在陵川县南又棣华堂经自为记宅旁有落雁池经使宋不屈

  系诗帛于雁足汴州人射雁金明池得之以闻乡人因名此池以志景慕后人即宅为文忠书院因

  祠祀益国铁冶在高平县西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置

  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废程子乡校在府城内宋程颢为晋城令置乡校六十馀所元县

  尹郭质重建今犹有存者秦赵壁垒在高平县北史记白起传秦陷赵军赵军筑垒壁而

  守之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赵王使赵括代廉颇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赵军逐

  胜造秦壁壁坚不得入秦奇兵绝赵军后又一军绝赵壁间赵军分为二粮道绝赵因筑壁坚守以

  待救至正义赵西壁在高平县北六里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又秦壁一名秦垒

  今亦名秦长垒又赵壁今名赵东壁一名赵东长垒在高平县北五里即赵括筑处水经注秦垒在

  长平城西秦赵二军共食流水间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馀里东西二十馀里悉

  秦赵故垒遗壁犹存寰宇记秦赵二壁对起相去数里赵括白起相攻之所又冀州图云都向二城

  在今高平县西三十五里秦据西城赵守东城秦坑赵卒在此

 ︹关隘︺天井关在凤台县南四十五里战国䇿桀之居在天门之险汉书地理志高都县有天

  井关蔡邕曰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晋地道记高都县有太行关元和志天井故关一名太行关在

  晋城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宋史地理志泽州雄定关旧名天井靖康元年改名胡三省曰关内

  有天井泉三所武靳关在凤台县西北魏书地形志阳阿县有武靳关石壁关

  平县东二十里魏庄西大石坡长平关在高平县西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高平县北有长

  平关元和志在县北五十一里五度关在陵川县南八十里接河南辉县界旧通志五度之

  险一夫可守乌岭关在沁水县西北四十里接平阳府翼城县界明宣徳四年置巡司

  本朝雍正七年裁荆子隘在阳城县南八十里接河南济源县界明以怀庆卫官兵守之

  永和隘在陵川县南六十里接河南修武县界明洪武初设巡司嘉靖中裁调安山卫官兵

  戍此后复罢端氏镇巡司在沁水县东九十里有寨本朝雍正七年由东乌岭移

   拦车镇在凤台县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移东冶镇巡司于此寻裁

   望镇在凤台县南八十里太行山顶明洪武初置巡司后裁府志旧传其地即唐狄仁杰望云

   思亲周村镇在凤台县金史地理志晋城县有周村巴公二镇旧志周村镇在州西四

   十里巴公镇在州北四十四里米山镇在高平县东十里有堡当泽潞之冲居民稠密商贾

   辏集或曰唐之盖州治此又东三十里有建安镇丁壁镇在高平县南三十里有堡

   川镇在高平县西南二十里又十里有马村镇又五里有堂安镇又五里有周纂镇皆有堡

   寺庄镇在高平县北二十里又二十里有换马镇皆有堡东冶镇在阳城县东南

   五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移拦车镇同知驻此路城镇在陵川县南其西有夺火镇又

   附城镇在县南四十里南马镇在陵川县西有堡又礼义镇在县西四十里有寨

   下镇在陵川县西北又平城镇在县北十五里有堡郭壁镇在沁水县东一百三里旧

  有三寨后合为一今止存北寨武安镇在沁水县东一百三十五里固镇在沁水县

  西三十里四岩悬绝又中村镇在县西七十里韩营在凤台县北三十里水北村金末屯聚乡

  马踏营在沁水县东一百五里今名马家坪相传白起屯兵处磨盘寨

  台县南六十里一名孟浪寨明洪武初冯胜破元将喻仁于此将军寨在凤台县西南旧志

  宋绍兴间岳忠武为张所部将复新乡转战大捷后使梁兴渡河败敌于沁水筑此寨以待飞兵故

  麻楼寨在阳城县西南四十里麻楼山马武寨在陵川县东五十里马武山周

  围百里四壁峭立汉马武筑寨屯兵于此燕丹寨在沁水县西故县村西世传燕太子丹曽

  屯兵于此王井堡在高平县南十里空仓堡在高平县西南四十五里与沁水县

  接界两壁高山中通小道明万历仁十四年创立石城置巡司于此后裁赵庄堡在高平县

  北四十里下孔堡在阳城县东相近又有沁渡北流二堡安阳堡在阳城县东南

   王曲堡在阳城县西又美泉堡在县北又县北有地名三SKchar2凹最险僻明末官兵尝战

   胜于刘善堡在阳城县东北又王村堡在县东北二十里又二里有润城堡又四里有

   上佛堡又四里有屯城堡皆明末乡人所立以捍流宼窦庄堡在沁水县东北旧志崇祯

   七年七月贼赵四儿六千馀人入沁水县县东北有窦庄故忠烈公张铨里居铨妻霍氏守舍躬率

   僮仆捍御矢石并发贼伤甚众四日乃退兵备王肇生表其堡曰夫人城小口在凤台县南九

   十里碗子城西由西梁别迳入山至星轺驿南十三里会大道通志隋大业中上登太行山别开道

   九十里以达河内御史大夫张衡宅悦其林泉留宴三日即今小口道也皂军垛口

   城县东南八十里孤山河内济源入阳城之阸也太行驿在凤台县城东南旧有驿丞

   本朝雍正七年裁星轺驿在鳯台县南六十里九域志晋城县有星轺镇镇有驿 本朝

   初设驿丞于此乔村驿在高平县南三十里旧有驿丞 本朝乾隆七年长平驿

  在高平县西北三十里明洪武中置旧有递运所后裁有驿丞 本朝乾隆七年南阳村

  在沁水县南五十里宋岳忠武使将梁兴会两河忠义与金兵战胜于此柳树店在凤台县

  东南八十里一名柳树隘路通河南怀庆府清华镇明初置巡司后裁

 ︹津梁︺沁渡津在阳城县东又王村津润城津皆在县东北二月修五月撤景忠桥

  在凤台县东关一名永济桥元至正中建又县东三里有长涧桥晋南第一桥

  台县南关白水上又南三十里有通怀桥景德桥在凤台县西关一名沁阳桥金大定中建

  又西四十里有长桥双桥在凤台县北十五里双沟上又县东北巴公镇南有双李桥

  恩桥在高平县东关旧名浮云桥明洪武中建浚水桥在高平县南关外城逼西山时

  有水患明嘉靖中知县刘大实筑堤御之万历元年知县李桢凿濠引水由西而东在县南三里会

  入丹河因建桥于此横涧桥在高平县南三里县志桥外有地名输场相传五代周世宗败

  北汉刘崇于此通济桥在高平县南二十里为晋豫孔道明万历间建 本朝雍正十年

  崇正桥在高平县西南五里唐庄棃园两村相对中有巨壑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县许

  安遇始建桥于此永济桥在高平县东北明宏治初建大石桥在阳城县东关

  外明宣德中建又县东有通驿桥县南有吉庄桥通文桥在陵川县东南隅城墙下有通

  文门其迹尚存金时孔庙在此故名蒲水桥在陵川县北二十里郑庄桥在沁水县

  曲堤渡在沁水县东九十里又郑庄渡在县东五十里又武安渡在县东南

 ︹堤堰︺唐安镇石堤在高平县西三十五里明万历间义民陈骞冯公春先后建筑长八

  十馀郭公堤在高平县北元尹郭质筑故名又有㧕公堤明知县柳豸筑

 ︹陵墓︺︹周︺蔺相如墓在凤台县东北五十里莒山南︹汉︺陈龟墓在高平县东南

  三十里龙尾里石兽犹存︹晋︺周处墓在凤台县西三十里周村石勒墓在陵川县

  西南四十里通志在县西崇安寺左︹金︺李俊民墓在凤台县西北七里李晏墓

  在高平县南二十里赵可墓在高平县东北三十里赵振墓在陵州县东二里

  郝天挺墓在陵川县北三里︹元︺段直墓在凤台县西北二十六里刘因撰碑

  郑鼎墓在阳城县东三十里屯城村王磐撰碑︹明︺张昺墓在凤台县东二十里

  上滚王敬墓在高平县西金峯山其子燧墓在其右杨暄墓在高平县西北

  杨继宗墓在阳城县南十五里原杰墓在阳城县南三十里杨镇原

  墓在阳城县南坛侧张瓒墓在陵川县北八里

 ︹祠庙︺程明道祠在府儒学西元时建以伊川配享亦曰宋两先生祠元郝经有记

  忠祠在凤台县西北四十里祀明赠御史孟阳张忠公祠在凤台县北祀明侍郎张

  昺春秋有司致祭七状元祠在陵川县城外东川祀宋崔有孚金武明甫武天祐武天

  和赵安时赵安荣李俊民郝文忠祠在陵川县南街祀元郝经成汤庙有四一在

  凤台县西一里一在阳城县西南析城山一在陵川县城外南冈一在沁水县东北端氏镇

  相如庙在凤台县东北莒山俗传相如墓在此按史记正义注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

  此或传讹炎帝庙在高平县北寰宇记在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上通志庙有三一在

  羊头山曰上庙一在换马镇东南曰中庙有神农遗冢一在东关曰下庙近改祭于此舜庙

  在沁水县西南九十里历山上

 ︹寺观︺广教寺在凤台县城内西南金大定四年青莲寺在凤台县东南三十五里

  峡石山北齐时建寺有掷笔台慧远塔隋长教译经法僧慧远居此注𣵀槃经注成掷笔台上曰若

  疏义契理笔当驻空既掷果悬空不堕时人因以名台开皇时远卒长安其弟子迎其遗骸归塔于

  此通志宋名福严寺后改今额广福寺在凤台县西十里周村镇又圣乐寺在县西洞阳山

  乾明寺在县西可寒山皆唐时建资圣寺在凤台县西北四十里北齐建号永建寺宋真

  天禧四年改赐资圣寺周二百六十三步崇果寺在高平县城内旧为隆教寺宋太平

  兴国初敕赐今名开福寺在阳城县治北齐天保间建名文殊寺明洪武间改云峯

  寺在阳城县东十里悬溜融结小峯奇秀又云堆寺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吕仙至此海会

  寺在阳城县东三十里初曰龙泉寺唐干寕中敕建千峯寺在阳城县西南八十里盘

  亭山下相传后唐明宗为太尉时曽游此即位后敕建灵泉寺在阳城县西十里唐司空

  图有灵泉禅院记寿圣寺在阳城县西北四十里后唐时建宋初名泗州院治平四年敕

  赐今额又福胜寺在寺北双山双潭号奇胜明隆庆中建崇安寺在陵川县城外西北卧龙

  冈上唐初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赐今额大云寺在沁水县东九十里磕山一曰

  大云禅院元魏初建名磕山寺唐景福初赐今额殿前白松三株围丈五尺高数十丈中有三老堂

  元妙观在凤台县城内东南隅有铜钟钟有铭记相传后唐天祐十一年李嗣昭胜梁于上

  党为铜钟四各万馀觔此其一也明统志元至止间建太平观在凤台县西又玉华观亦

  在县西俱元建又集贞观洞阳观迎祥观在县西俱金建瑞云观在高平县城西南隅明统

  志旧在县城东名白鹤观唐开元中建后为丹水漂没徙今地更名太极观在阳城县西南

  四十里析城山麓元时建又岱岳观在县西金建玉清观在沁水县郎壁村唐卢照邻有

  阳台宫在阳城县王屋山唐司马承祯修真地有明皇御书寥阳殿额紫微宫

  在阳城县王屋山阳台宫东北榜曰天下第一洞天内贮明御赐道藏经庭植宋金元碑数十趺

 ︹名宦︺︹汉︺鲍昱屯留人司隶校尉鲍永子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有智略乃

  请署守高都长昱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南北朝︺︹魏︺杨𢷋

  人周文帝表请行建州事其时州在敌境𢷋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赢粮附之比至州众已一万东

  魏刺史车折于洛出兵逆战𢷋击败之又破其行台斛律俱于州西威名大振即授建州刺史︹隋︺

  伊娄谦鲜卑人文帝时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数百里不绝

  房恭懿洛阳人开皇中授泽州司马有异绩︹唐︺长孙顺德洛阳人贞观中为泽

  州刺史以严明称先时守长多通饷问顺徳绳擿无所容遂为良吏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占部中

  腴田数十顷夺之以给贫单李抱真京兆人代宗时抱真愿得一州自效授泽州刺史兼

  泽潞节度副使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抱真䇿山东有变泽潞兵所走集经战伐后赋重人困军伍

  雕刓乃籍户三丁取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三年皆为精兵得

  二万不廪于官而府库实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昭义步兵为诸郡冠明济平原人贞

  元中调高平令有清节敏于吏事尝濬治丹河民免水患︹五代︺︹梁︺牛存节博昌人以

  右千牛卫上将军从康怀英攻潞州归行至天井关闻晋兵攻泽州存节曰泽州要害不可失举策

   而先士卒随之比至州人已焚外城将降晋存节至乃定存节入城助守晋人穴地道攻之存节亦

   穴地应之战隧中敌不得入晋人解去︹唐︺裴约潞州牙将同光中庄宗以李嗣昭为昭义

   军节度使约以禆将守泽州嗣昭卒其子继韬以泽潞叛降于梁约召州人谕以死守众皆感泣梁

   兵围之约求救于庄宗庄宗喜顾符存审曰吾不惜泽州与梁一州易得约难得也尔为我取约来

   存审驰至梁己破泽州约见杀︹宋︺杨咸弼开宝间为高平令性严明善决断抑挫豪右申

   理屈滞爱民劝课开置屯田公私便之程颢河南人治平中为晋城令民税粟多移近边载

   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必告之以孝弟忠信

   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相助恤奸伪无所容孤焭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疾病皆有

   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

   恶使有劝有耻在任三岁民爱之如父母李昭遘饶阳人仁宗时知泽州阳城冶铁钱民冒

  山险输矿炭苦其役为奏罢铸钱杨仲元管城人第进士知沁水县民持物来输者视其

  价稍增之馀则下其估官有所须不强赋民听以所有与官度相当则止率常先办河外用兵督运

  转西界夕宿洪谷口其地乃敌所由径路亟命去之敌果夜岀劫诸部沁水独免后二十年其子过

  县父老拜泣曰河西之后非公无今日矣初军期尚缓仲元督行甚急至则贱市其刍粟后期者价

  数倍州檄买羊敛钱帛病民乃更其令户才费钱百又遣吏市羔于他所明年以供州不科一钱

  张之才辽人绍圣初知阳城县清谨爱民名闻当世及去辞成汤庙诗有不负苍天不负

  宋昌言平棘人宣和中为泽州司理参军有杀人狱昌言疑其冤坚请迹捕果得真犯

  王士言靖康初诏往河东防秋金兵攻泽州毕力守御城陷巷战死赠拱卫大夫忠州团练

  使︹金︺刘敏行平州人高平令城圯不修盗掠县镇不能御敏行出俸钱缮完之百姓入

  保贼不能犯左泌蓟州人皇统初为泽州刺史废一切钩距细苛不严而治刑狱猥积决遣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5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6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0.djvu/179

Template:SKQS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