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三百八十六至三百八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百八十四至三百八十五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八十六至三百八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八十八至三百九十

大清一统志

成都府

︹人物︺︹汉︺司马相如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病免客游梁著子虚赋武帝读而善之

  乃召相如令尚书给笔札奏上林赋以为郎会唐蒙使蜀略通夜郎西僰中巴蜀民大惊恐乃使相

  如谕告巴蜀民后复通西南夷道拜为中郎将建节往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臣边关益斥

  常从至长杨猎因上疏谏上善之拜为孝文园令病免家居茂陵上使所忠往取其书相如已死遗

  札言封禅事太史公曰相如赋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臣君

  子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臣君子二篇蜀人张宽成都人武帝时从上郊甘泉泰畤在帝后

  七车辨乳星之异世称为七车张为扬州刺史别蛇莽之妖严遵成都人卜筮于成都市与

  人言各因势导之以善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扬雄少时从

  游学雄著书称曰蜀严沈𠖇久幽而不改其操君平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

  何武郫县人宣帝时举贤良方正徴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入为丞相司直丞相

  薛宣敬重之绥和三年为御史大夫更为大司空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

  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其所居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其立朝功名略比薛宣而经

  术正直过之后以不附王莽见诬死李宏成都人少读五经不为章句处陋巷淬厉金石之志

  州命从事常以公正谏争居成都里中化之斑白不负担男女不错行扬雄成都人少好学

  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默而好深湛之思成帝时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廷哀

  帝时丁傅董贤用事雄方草太元有以自守泊如也又撰法言十三卷及训纂州箴反离骚广骚畔

  牢愁于时人皆忽之惟刘歆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杨宣什邡人长于天文图纬成帝徴

  拜谏大夫劝上立定陶王子为太子出为交州牧哀帝即位徴拜太仓令上言封周公孔子后帝从

  之又荐王刚徐吉郭越龚胜皆名士平帝时持节授为讲学大夫王皓江原人平帝时为美

  阳令王莽篡位弃官归公孙述遣使徴之恐不至先系其妻子皓先自刎以首付使者王嘉

  江原人平帝时为郎以王莽⿱𫂁么 -- 篡位弃官归公孙述征之嘉闻王皓自刎叹曰后之哉乃对使者伏剑

  而死又繁人侯刚为郎以莽⿱𫂁么 -- 篡不事非主见杀章明为大中大夫莽篡叹曰不以一身事二主遂自

  郭坚雒县人与子游君并修清节不仕王莽姜诗雒县人事母至孝母性好饮江

  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母嗜鱼脍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

  涌泉味如江水每旦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贼经诗里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

  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永平三年察孝廉显宗诏曰大孝入朝凡诸举者一听平之皆拜郎

  中诗寻除江阳令卒于宦所居称治郭贺雒县人为荆州刺史有殊政明帝南巡狩特见嗟叹

  赐以三公之服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彰有德征拜河南尹卒杨终成都人年

  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显宗时徴诣兰台拜校书郎建初元年大旱谷

  贵终上疏请还诸狱徙者悉罢边屯肃宗从之终又言宣帝博徴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今章句

  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同异焉坐为郡守廉范游说徙北地贳还

  侍中贾逵荐终博达忠直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郭玉雒县人初有老父号涪翁著鍼经诊

  脉法授弟子程高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六诊六徴之技阴阳隐测之术和帝初为太医丞

  多有效应杨统新都人父春卿善图䜟学临殁谓统曰吾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

  统感父遗言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建初中为彭城

  令一州大旱太守使统求雨即降甘澍自是朝廷灾异多以访之作家法章句及内䜟二卷解说位

  至光禄大夫为国三老李尤雒县人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

  召诣东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撰汉记帝废太子

  为济阴王尤上书谏争顺帝立迁乐安相孙充亦有文才李胜雒县人有文才为东观郎著诗

  诔颂论数十篇王阜成都人少好经学从犍为定生受韩诗声闻乡里𥙷重泉令政治肃清吏

  民向化鸾集于学宫为益州太守边郡吏多放纵阜以法绳正百姓安业神马四出滇河中世谓其

  用法平正宽慈惠化所致大将军窦宪尝遗书益州取六百万阜以状上宪遣吏迎钱阜俟诏书报

  给乃与焉 按后汉书阜作追张霸成都人年数岁而知孝让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

  复欲进馀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后博览五经举孝廉为光禄主事永元

  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并有名称郡中争励志节习经者以千数四迁为侍

  中时皇后兄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欲与交霸不答后当为五更会疾卒杨厚统子厚母与前

  妻子不相安厚年九岁托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瞿然改意恩养加笃厚少学统业精力思述安帝

  永初二年厚随统在京师邓太后使中常侍承制问以时政除为中郎寻免归顺帝时特诏徴厚因

  陈蠲法改宪之道及消伏灾异凡五事制书褒美拜议郎三迁为侍中梁冀威权倾朝以车马珍玩

  遗厚欲与相见厚不答称病归家屡徴不就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杨竦成都人为益州

  部从事元初五年越巂夷封离等畔明年益州永昌郡夷皆畔应之破坏二十馀县诏益州刺史张

  乔选堪能从事讨之乔遣竦将兵至楪榆致讨先以诏书告示三郡密徴求武士重其购赏乃进军

  与战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夷惧皆降竦因奏长吏奸猾侵犯蛮夷者九十人州中论功未及上会

  竦病创卒乔深痛之乃刻石勒铭图画其像杨班成都人为不韦茂陵令治化浃洽徙西城

  阆中令号时名宰罗衡郫县人为万年令路不拾遗人家牛马皆系道边曰属罗君三府争

  辟拜广汉长二县皆为立祠朱辰广都人为巴郡太守甚著徳惠卒官郡民北送及墓獽蜑

  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仿之曲折朱仓什邡人受学于蜀郡张安餐豆

  饮水闭户精诵同业怜其贫资给米肉终不受著河洛解为郡功曹每察孝廉不就以讽咏自终

  陈省蜀人元初二年羌零昌种分寇益州遣中郎将尹就击零昌党吕叔都等至秋省同蜀人

  陈横应募刺杀叔都皆封侯赐钱张楷霸子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除长陵令

  不至官隐居宏农山中五府连辟不就顺帝诏云楷行慕原宪操拟夷齐郡守以礼发遣称病不起

  柳宗成都人为州郡右职务在进贤其所拔致终至牧守州里谚曰得黄金一笥不如为伯骞

  所识后举茂才为阳夏太守 按伯骞柳宗字翟酺雒县人好老子尢善天文推算征拜议郎

  迁侍中试策第一拜尚书时安帝任用外戚酺上疏谏宠臣咸畏恶之出为酒泉太守击斩叛羌威

  名大震迁京兆尹顺帝即位历迁将作大匠损省经用岁息四五千万屡因灾异多所匡正又上言

  太学辟雍頺废宜更缮修诱进后学帝从之后遂更起太学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段恭

  雒县人少周流七十馀郡求师受学三十年明天文举茂才顺帝时太尉厐参数为左右所陷毁恭

  以上计⿰扌⿱彐𧰨 -- 掾上疏明参忠直愿卒宠住顺帝纳之张俊蜀郡人有才能为尚书郎年少厉锋气郎

  朱济丁盛立行不修俊欲举奏之未及行反为所陷下狱当死俊自狱中上书自讼邓太后诏以减

  死论俊复上书谢当时皆哀其文赵典成都人父戒官至太尉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建

  和初四府表荐徴拜议郎帝欲开鸿池典谏而止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莫敢谏典独论奏

  后为太常朝廷每有灾异疑义辄谘问之典据经正对无所曲折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与

  李膺齐名列于八俊张陵楷子官尚书元嘉中岁首朝贺大将军梁冀带剑入省陵叱之出敕

  虎贲夺剑冀跪谢陵不应即劾冀请廷尉论罪百僚肃然初冀弟不疑举陵孝廉谓曰举君适以自

  祸陵曰今申公宪正报私恩也任昉成都人为尚书令梁冀惮之出为平原太守冀诛后昉复

  为尚书令迁大司农卒弟恺徐州刺史亦有治名赵谦典兄子官司隶校尉车师王侍子为

  董卓所爱数犯法谦收杀之卓怒素敬惮谦不加罪转为前将军遣击白波贼有功封郫侯

  温谦弟初为京兆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岁遭大饥散家粮以赈穷饿所活

  万馀人献帝时征为侍中历官至司徒任末繁县人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馀年友人董

  奉德于洛阳病亡末乃躬推鹿车载奉徳丧致其墓所由是知名为郡功曹辞以病免王忳

  新都人尝诣京师见一书生疾困有金十斤愿以赠忳乞葬骸骨未及问姓名而绝忳鬻金一斤营

  葬馀金悉置棺下后忳为大度亭长有马驰入亭中言于县县以归忳乘马到雒县马奔牵忳入他

  舍主人问所由乃知书生是其子也姓金名彦因与忳俱迎彦丧馀金具存由是显名举茂才除郿

  令到官至斄亭亭有鬼数杀过客忳竟入亭止宿夜中有女子称𡨚诉门下游徼杀其家十馀口埋

  楼下盗取财货忳为理其𡨚同谋悉伏辜亭遂清安谅辅新都人仕郡为五官掾时夏大旱太

  守出祷山川连日无应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日中不雨乞以身塞无状积薪将自焚俄澍雨一

  郡霑润世以此称其至诚折像雒县人其先张江者封折侯父国为郁林太守徙广汉因封氏

  焉像通京氏易好黄老言及国卒散金帛赀产周施亲疏或谏阻之像曰昔鬭子文有言我乃避祸

  非避福也智者闻之咸服焉何英郫县人学通经纬著汉徳春秋十五卷孙汶亦深于学徴

  为谒者京师旱请雨即澍迁属国著世务论三十篇禽坚成都人父信为县史使越嶲为夷所

  得传卖历十一种去时坚方妊六月生母更嫁坚壮乃知佣赁以求父三出徼外周旋万里经六年

  四月乃至夷中得父将父归迎母致养州郡嘉其孝召功曹辟从事列上东观太守玉商追赠孝廉

  立碑祠之汝敦新都人居世殷富兄弟早孤而嫂贪吝敦以所受田宅奴婢三百馀万悉让与

  兄裁留园地数十亩起舍耕作土中得金一器偕妻担金与兄兄悟弃妻还金并举孝廉李几

  江原人修易论语大义略举质性恭顺与叔子就同居就有痼疾几推所有田园悉以让就夫妇纺

  绩以自给常洽江原人献帝时历侍中长水校尉以兵卫大驾西幸李傕作难洽卫天子左右

  为傕所杀张任蜀郡人为刘璋拒先主于涪败退守雒城出战于雁桥败禽先主闻其忠勇令

  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三国︺︹汉︺何宗郫县人师

  事广汉任安学问精博先主定益州辟为从事祭酒多所献替迁大鸿胪何祗宗之族为人宽

  厚通济补成都令时郫县令缺诸葛亮以祗兼二县二县户口猥多饶诸奸秽祇常眠睡值其觉悟

  辄得奸诈众咸畏其发摘无敢欺者汶山夷不安以祗为汶山太守民夷信服转广汉犍为卒

  琼成都人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后主践祚拜谏议大夫迁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

  与世事蒋琬费祎皆器重之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张裔成都人治公羊春秋博涉书史干理

  敏捿先主平蜀以裔为巴郡太守转益州时雍闿据郡遥通孙权缚裔送于吴流徙伏匿数年诸葛

  亮遣邓芝使吴从权请裔归为亮参军裔少与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甫四岁裔迎与分屋而居事

  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娶妇置田宅时人重其义后官至辅汉将军王伉成都人为永昌

  郡丞建兴元年南中诸郡叛道路壅塞太守改易伉与功曹吕凯帅厉吏民闭境拒雍闿及丞相亮

  南讨表伉等报忠绝域十有馀年封伉亭侯为永昌太守常播江原人建兴中为县功曹县长

  𬒳诬逋没官谷当论重罪播诣狱争辨受数千杖肌骨刻烂更历三狱幽闭二年词终不挠事遂分

  明县长得释众咸嘉播节义抗烈举孝廉除郪长诸葛瞻亮子工书画彊识念蜀人咸爱

  其才敏屡迁侍中加军师将军景耀六年拒邓艾住绵竹艾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

  斩艾使遂战临阵死长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死

  次子京入晋为郿令有称位至广州刺史刘谌后主子封北地王后主将从谯周策降于邓艾

  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谌𡘜

  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赵广云次子为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又张遵飞

  孙苞于为尚书于绵竹与邓艾战死罗偶郫县人事亲至孝二亲亡时病不食肉遂终身不食

  肉察孝廉晋郡守王长文追为立表以旌之︹晋︺杜轸成都人父雄绵竹令轸傅涉经书察

  孝廉除建寕令风化大行秩满将归群蛮追送赂遗一无所受除池阳令为雍州十一郡最累迁尚

  书郎奏议多见施用后拜犍为太守甚有声誉何攀郫县人仕州为主簿属刺史皇甫晏为牙

  门张宏所害诬以大逆攀拜表证晏不反晏𡨚得伸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时谋伐吴遣攀奉表诣

  台口陈事机与张华筹量进讨之宜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吴平转荥阳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称

  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以预诛杨骏功封西城侯后迁

  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子璋嗣亦有父风夀良

  成都人少与犍为张徴费缉并知名治春秋三传贯通五经操身贞素辟除霸城令历始平太守政

  治著称徙扶风转秦国内史子绍累官大长秋何旅郫县人州典学从事泰始十年汶山白马

  胡恣掠诸种刺史皇甫晏表讨之旅谏曰昔周宣王六月北伐者猃狁忧及诸夏故也今胡夷相灭

  未为大患而盛夏出军水潦将降必有疾疫宜须秋令晏不听五月军至都安屯观坂上旅复谏以

  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援汉祖柏人岑彭彭亡事请移营亦不纳夜中州兵蔡雄等反杀晏

  熙成都人世有徳彦父元犍为太守执金吾熙治毛诗京房易通五经事亲至孝居丧尽礼为州

  乡所称察孝廉除南郑令以病去官复转梓潼令为政清静辞疾告归勤农力穑循训阖门内则可

  法谦恭接物祗慎著闻太康中除越嶲䕶军不往征给事中终以疾辞即家拜朱提太守让不之官

  好述作诗诔论难皆灿艳子蕃察孝廉蕃子迪俱知名杜烈轸弟明政事为平康安阳令所

  居有异绩迁衡阳太守闻轸亡因表兄子㓜弱求去官诏转犍为太守蜀士荣之弟良举秀才除新

  都令涪陵太守不就后𥙷州大中正常骞江原人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察孝廉历萍乡绵

  竹令魏郡太守新都内史骞性汎爱敦敬宗族当官修理恕以抚物好咨问动必谦让州乡以为仪

  何观郫县人清公淑慎知名州里察孝廉为南安令平西长史张昌作乱荆州徒党西上

  至江阳观讨贼平殄除巴郡太守常宽江原人父廓以明经著称早亡阖门广学治毛诗三

  礼春秋尚书尤耽意大易博涉史汉彊识多闻而谦虚清素举秀才为侍御史除繁令元帝立嘉其

  德行洁白拜武平太守民悦其政以荣贵非志三年去职卒于交州柳纯成都人父伸汉嘉巴

  东太守纯有名徳干器举秀木历巴郡宜郡建平太守巴东监军永昌元年贼张龙寇巴东纯击走

  之王敦图逆纯与甘卓等露檄陈敦过逆率所统致讨杜毘轸子举秀才历尚书郎王敦表

  为益州刺史将与宜都太守柳纯共固白帝杜弢遣军要毘遂遇害杜秀毘弟州主簿为氐贼

  李骧所得欲用为司马秀不受见害常璩江原人永和二年桓温西伐李势降温停蜀三旬举

  贤旌善谓璩曰蜀之良也以为参军百姓感悦璩著霸史汉书凡十卷华阳国志十二卷文处

  茂蜀郡人安帝初为涪陵太守桓灵宝既败死桓振复攻没江陵遣桓放之屯西陵处茂距击破

  之安帝反正诏曰处茂宣赞蕃牧𫎇险夷难可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谯纵反讨蜀屡有功

  义熙三年刘敬宣伐蜀与处茂由垫江进转战而前达遂寕郡之黄虎粮尽引还纵送处茂母何归

  卢循叛处茂于查浦中流矢死︹南北朝︺︹齐︺王续祖蜀郡人累世同建武三年

  表门闾蠲调役︹梁︺蔺相如蜀人父为益州刺史刘季连所杀相如变姓名走建邺季连叛

  而降赦为庶人人监四年正月出建阳门相如报而杀焉乃面缚归罪帝壮而释之 按蔺相如梁

  书作蔺道恭︹隋︺何妥本西域人父入蜀家于郫妥少机警时兰陵萧眘亦有隽才住青杨

  巷妥在白杨头时人为之语曰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萧眘文帝时为国子博士令妥考定锺律

  妥以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惟作大吕废黄锺诏下公卿议从之开皇六年为龙州刺史有负笈从游

  者亲为教授作刺史箴勒石州门外以疾请还复知学事上言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为国子

  祭酒卒谥曰肃何稠妥兄子累迁大府丞开皇木桂州俚李光仕为乱稠奉诏讨平之象州罗

  州逆帅相继降承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信著蛮夷稍加至右光禄大夫︹唐︺朱

  桃椎成都人澹泊绝俗被裘曳索人莫能测长史窦轨见之遗以衣服鹿巾麂靴逼署乡正委

  之地不肯服更结庐山中夏则裸冬缉木皮叶自蔽尝织十芒𪨗置道上见者曰居士𪨗也易米茗

  置其处辄取去终不与人接高士廉为长史备礼以请降阶与之语不答瞪视而出士廉拜曰祭酒

  其使我以无事治蜀耶屡遣人存问见辄走林草自匿云袁天纲成都人善风鉴仕隋为盐

  官令与杜衍王珪韦挺游决其名位皆有奇验太宗召见曰古有君平朕今得尔何如对曰彼不逢

  时臣实胜之官终于火山令子客师亦传其术官廪牺令焦怀肃益州人母病每尝其唾若

  味异辄悲号几绝母终水浆不入口五日负成坟庐守日一食杖然后起继母殁亦如之

  景华益州人与焦怀肃皆事亲居丧著至行者俱旌表门闾赐粟帛州县存问阴宏道

  益州人世其父颢之业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定其长为周易新传疏十卷合七十二篇

  于易有助仕为临涣令朱湾蜀人贞元元和问为李勉永平从事湾率履真水娱情江湖郡

  国交辟潜曜不起有唐高人也诗体幽远兴用洪深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诗集四卷

  雍陶成都人太和进士大中时自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自比谢宣城柳吴兴

  鹄蜀人会昌初李德裕为相抑退浮薄奨抜孤寒鹄遂与卢肇丁棱同及第诗集一卷唐求

  崇庆人居味江山王建召为参谋不就人谓唐隐居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

  之交或吟咏有得将稿撚为凡纳大瓢中二十馀年莫知其数暮年卧病索瓢置江中漂下识者曰

  唐山人诗瓢也润损十得二三凡三十馀篇行世︹五代︺︹后蜀︺孙逢吉成都人博

  学尤善毛诗孟蜀时为国子博士俭校刻石经于蜀学同郡林罕亦善文学著说文二十篇附刻于

  孙知微蜀人孟蜀时隐居青城山及宋淳化中张咏镇蜀雅慕之终不可致及还朝出

  剑阁一村童持思邈画进问所在则曰去已远矣其高洁如此张立新津人雅善吟咏朴直无

  忌讳蜀后主于城上遍种芙蓉立作诗云虽装蜀国三秋景难入豳风七月诗国人号为诗谏

  淳成都人官龙游令好谈治乱大略后主与周世宗交恶叠兴师旅淳疏諌后主又铸铁钱遣使

  徴历年逋课淳言扰民聚财犯天意而损君道又常言王昭远伊审徴韩保贞不可人任皆为大臣

  所深憾或劝以逊辞取贵仕淳曰大丈夫安能附狗鼠求进哉李起成都人仕孟蜀为补阙蜀

  以李昊领威信节度起援故事谓宰相无领方镇者持论侃直昊畏之语曰以子之才能慎默当为

  翰林学士起曰喉无舌乃不言耳范文通汉州人父羲西水令文通居父丧以孝闻庐墓

  侧虎见之弭耳而去赐羊酒束帛张元江源人母死负土成坟有白兔驯绕其庐及群鸟衔

  土置坟上事闻后主赐帛三十段并酒米等物孟熙蜀人贩果养亲承颜顺旨父常云我虽贫

  养得一曾参父亡绝浆哀号布苫寝地三年不食盐酪︹宋︺卞震成都人工诗举蜀进士为

  渝州判官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震率士卒且战且拒中流矢不能临军贼入据郡城

  以伪官厚贿诱震震皆斩其使贼有东章者本州兵校也震遣人谕以祸福章惧因伏兵击其党承

  褒之众大溃震因急攻之贼遂平罗居通成都人母死庐墓三年有甘露降坟树芝草生

  其旁开宝四年长史以闻诏为延长主簿王著成都人孟蜀时明经及第入宋授隆平主簿善

  书太宗时迁著作佐郎翰林侍书委以详定篇韵真宗尝称其善于规益官至殿中侍御史

  充成都人雍熙中进士除孟州观察推官寇凖荐其文学得召试授殿中丞大中祥符六年出权

  西京留守充词学典赡性矌达澹于荣利自号中庸子有集二十卷郭震成都人博学能诗才

  识过人淳化中走京师上书言蜀将乱不报已而李顺起卭僰间自是括囊不言隐身渔钓有渔舟

  集行薛映成都人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累迁礼部郎中擢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知杭

  州临决锋锐庭无留事寻知河南府真宗以映有治状赐御书嘉奨映好学有文善笔礼为治严明

  吏不能欺卒谥文恭子耀卿秘阁校理孙绅直龙图阁卞衮震子举进士知将乐县通判宣

  州淳化中上命采庶僚中廉干者给御书印𥿄俾书课㝡仍赐实俸以旌异之衮与焉咸平中为荆

  湖发运使以才干闻景徳初官刑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真宗尝称衮公忠尽瘁无所畏避人罕能

  梁鼎华阳人第进士知秭归县迁著作佐郎端拱初献圣德徽号万馀言通判歙州徙知

  吉州太宗赏其强干代还特赐犀带记其名于御屏迁度支判官建议兴水利历知数州皆有治绩

  磊落尚气有介节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著隐书史论等书勾中正华阳人孟蜀时举进

  士归宋补曹州录事参军精于字学太宗时献八体书授著作佐郎直史馆被诏详定篇韵又命中

  正撰定雍熙广韵凡百卷又与徐铉同校定说文模印颁行太宗览之嘉赏因问中正凡有声无字

  有几何中正退条为一卷以进淳化𥘉迁屯田郎中杜门守道以文翰为乐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

  书孝经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真宗命藏于秘阁子希古希仲并进士第王永华阳人太宗时

  为右补阙吴越纳土受命往均赋至则悉除无名之算使还或言其多弛租赋帝诘之对曰使新附

  邦𫎇天子仁恩臣虽得罪死不恨帝大悦永孙罕字师言知宜兴县出为广东转运使募民为兵

  侬智高入寇竟不敢犯仕终光禄卿罗处约华阳人太宗时登第有词学初知吴县与长洲

  令王禹偁相倡酬传诵一时后召直史馆苏易简王禹偁集其文十卷题曰东观集李畋

  人以学行为乡里所称初蜀士不乐仕宦张咏敦勉就举畋遂登第累官知荣州所著歌诗杂文总

  百卷张咏语录三卷孔子弟子传赞六十卷同举者成都张及历官御史张逵历官职方皆有时名

  范镇华阳人薛奎守蜀爱之还朝载与俱人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仁

  宗时知谏院屡进谠言务引大体尝请建储而陈恳切至泣下帝曰朕知卿忠当俟之前后章十九

  上待命百馀日须发为白朝廷知不能夺解言职以集贤殿修撰知制诰后为翰林学士论新法与

  王安石不合遂致仕苏轼往贺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镇慨然曰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

  心哉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平生与司马光相得甚懽议论如出一口清白坦夷遇

  人必以诚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尤笃于行义卒谥文忠彭乘华阳人及进士第以亲老

  乞归侍养天禧初寇凖荐为馆阁校勘后历秘书丞求便飬得知普州州人鲜知学乘为典学召其

  子弟为生员教育之父卒既葬有甘露降扵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累迁䕫州路转运使会起居注

  缺中书舍人帝指乘名曰此老儒也无以易之寻迁翰林学士周善敏双流人丧父庐墓侧

  母病割股愈之祥符中赐粟帛存慰王琪华阳人举进士调江都主簿上时务十二事仁宗嘉

  之琪性孤介不与时合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以礼部侍郎致仕从弟珪仕至门下侍郎封岐公

  何郯本陵州人徙成都景祐中为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尝极陈夏竦奸状杨怀敏以卫卒

  之变犹为副都知郯力言不可争甚力仁宗谕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君不从谏则臣有

  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累官尚书右丞吕陶成都人蒋

  堂守蜀见陶所作论曰此贾谊之文也皇祐中进士调铜梁令迁知寿阳县务以德化民府帅唐介

  器重之荐应制科时王安石执政陶对策枚数其过安石取卷读未半色沮神宗使冯京竟读谓其

  言有理通判蜀州元祐𥘉擢侍御史首献邪正之辨极论蔡确韩缜张璪章惇之奸相继罗去后以

  集贤学士出知潞州以元祐党夺职徽宗立起知梓州致仕卒李大临华阳人嘉祐进士累

  官秘阁校理仁宗尝遣使赐馆阁官御书至大临家方自秣马使者还奏帝曰真廉士也神宗时知

  制诰上言青苗法有害无益李定除御史中丞大临封还词命诏谕数四争不已后为天章阁待制

  致仕大临清整有守论议识大体自争李定后名益重与宋敏求苏颂称熙寕三舍人章詧

  广都人博通经学尤长易太元著发隐三篇明用著索易之法知以数寓道之用三摹九据始终之

  变蜀守以逸民荐命为州助教不就嘉祐中赐号冲退处士王素为州更其所居之乡曰处士里曰

  通儒坊曰冲退子禩亦好古学世有隐徳郭辅广都人天圣乙科范仲淹厐籍韩琦经略陜西

  皆荐其才器可任自鳯州擢知兴元平金房叛卒有功玺书褒美后以梓州转运使皇祐二年征淯

  井夷梅挚新繁人以进士通判苏州庆历中擢侍御史李用和以帝舅除宣徽使挚上言

  不宜以名器滥授无功又言张尧佐由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徳又奏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

  帝利其言事有体累迁右谏议大夫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周表权

  人与侄尹字正孺同登庆历六年进士第李稷使蜀榷茶为蜀害李𣏌刘佐继陈苛法尹为御史言

  其害甚钜时表权及吕陶吴师孟等奏争之皆坐降出表权再知汉州改名表臣尹提点湖北刑狱

  后入历考功郎中张愈郫县人俊伟有大志宝元初上书言边事其论甚壮除试秘书郎愿

  以授父显忠而隐于家文彦博冶蜀为置青城山白云谿于杜光庭故居以处之丁内艰盐酪不入

  口再期植所持柳杖于墓忽生枝叶后合抱六召不应杜门著书以终代渊导江人性简洁

  事亲以孝闻年四十举进士甲科得清水簿叹曰禄不及亲何所为耶还家教授屡荐不起著周易

  旨要晚自号虚一子范百禄镇兄锴子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利

  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熊本治泸夷禆将欲杀降为功百禄谓本

  曰杀降不祥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檄止之召知谏院手疏实法不便治李士安狱与执政忤

  贬监宿州酒税哲宗时累官翰林学士为帝分别邪正之目以类相反者凡二十馀条仕终中书侍

  范百常镇兄镃子熙寕中知茂州州初无城隍民甚苦蛮寇请筑城蛮奄至百常撃走

  之乃合众来寇百常拒守七十日援兵至蛮乃降范祖禹镇之从孙举进士从司马光编

  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王安石当国甚爱重之竟不往谒哲

  宗立擢右正言历官侍讲劝帝日御经筵又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之要迁翰林学士时帝始亲政

  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章论列苏轼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后以章惇谮

  窜宾化卒祖禹尝为资州龙水令宽简爱民尤以兴学校为务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

  白是非不少借隐在迩英守经据正献纳尤多尝进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正典六卷

  师孟成都人王安石当国以师孟同年生自凤州别驾擢梓州路提举常平师孟疏力言新法

  不便愿罢归故官后知蜀州又论茶法害民谢事去时稍矫矫六君子子缜初登第求与修唐书不

  得书成缜作唐书纠缪成都隐者程颐侍其父珦官于蜀尝见篐桶者挟册就视之则

  易也因质所疑酬答如响问其姓名不言问未济男之穷曰三阳皆失位也后袁滋问易伊川曰易

  学在谢湜金堂人元丰进士官国子博士伊川高弟尝入京师过洛见伊川问何之曰将

  试教官伊川喻止之遂不行弟潜元祐进士学术醇正议论刚方以诋王安石新法坐党籍废锢时

  共惜张唐英新津人少攻苦读书登进士第孙抃得其正议五十篇荐试贤良方正不

  就调谷城令英宗继大统唐英上书云为人后者为之子他日必有引汉定陶王故事以惑宸聪者

  愿杜其渐既而濮议果起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帝问何尚衣绿对曰前者固得之囘授臣父帝

  嘉其孝赐五品服唐英有史材尝著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行于世邓宗古阳安人父

  死自培土为坟庐其侧甘露降于墓木元丰中褒赐粟帛申积中成都人襁褓中杨绘从其

  父起求为子及长知非杨氏而绝口不言登进士事所养父母尽孝终身有二弟一妹为毕婚娶始

  归本族复为申氏蜀人以纯孝归之政和中通判徳顺军成都守许光凝得其事荐诸朝擢提举永

  兴军学事宇文昌龄广都人进士甲科调荣州推官熊本经制梓䕫辟干当公事凡攻讨

  建诸城砦皆出其画以功擢提举累迁太常少卿诏议郊祀合祭昌龄曰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

  所合以类则非所应后竟用其议徽宗立为户部侍郎陜西馈刍粮于边旧制令内郡转给为民病

  昌龄建言止输其州而令量取道里费助边籴从之岁省籴价五百万公私便之后历知青杭越三

  州卒子常政和末知黎州有奏乞于大渡河外置城邑以便互市者常言恐虏情携贰边隙寖开非

  中国之福上从之累官中大夫勾涛新繁人崇寕进士调嘉州法⿰扌⿱彐𧰨 -- 掾召见论五事累官史馆修

  撰后为湖北安抚使知潭州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力辞乃上书论时事之害政者五帝叹

  其忠直涛长身伟貌以忠亮自许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杨应询郫县人历

  知信安保定军霸州塘泺之间地沮洳水潦易集居人浮板以济应询增堤防辟长衢濬其旁以泄

  流民赖之擢沿边安抚使增归信容城两县弓手知雄州治兵积粟契丹不敢肆师骥

  人宣和中为右正言十馀日凡七八疏论权幸及廉访使者之害而去范祖述百禄子知

  巩县文彦博称其能以父堕党籍谪监中岳庙久之知台州奏罢黄相葛簟之贡靖康初避地汝州

  与汝守赵子栎共城守傍郡尽陷汝独全累官朝议大夫杜翊世华阳人绍圣进士通判怀

  远军靖康中夏人乘隙入寇翊世与知军刘铨率众守御谋徙妻子于长安翊世妻张曰愿同死此

  城陷胁降翊世瞋目叱之遂遇害举家皆没烈焰中赠朝议大夫官其后表所居曰忠义坊人因号

  为忠义杜范冲祖禹子绍兴进士为虞部员外郎出为两淮转运副使高宗重修神哲两朝实

  录召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冲因论熙寕创置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

  因又极言王安石变法度之非蔡京误国之罪帝嘉纳之俄开讲筵升侍读上好左氏春秋冲敷衍

  经旨因以规讽帝未尝不称善命与朱震同辅导东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冲修实录时为考异一

  书又别为辨诬录又为司马光编类记闻十卷奏御孙松寿郫县人绍兴进士守汉嘉甚有

  惠爱范成大与江原樊汉广𠃔南同荐于朝召用不起赵雄在枢府言其贤诏转一官赵汝愚复奏

  松夀挂冠勇退内行素饬终始不渝除直秘阁不就苏云卿汉州人绍兴间客豫章东湖结

  庐独居称曰苏翁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

  流亚闻灌园东湖幸为我致之帅漕乃屏骑从入其圃出书函金币力请共载辞以诘朝上谒旦遣

  使迎伺则扃户閴然不知所往杨震仲成都人负气节有志当世登淳熙进士第权大安军

  吴曦叛驰檄招之辞疾不赴饮药死诏赠朝奉大夫谥节毅表其里曰义荣赐庙额曰旌忠

  商老广都人乾道九年青羌努尔吉寇安静砦商老以推官战死李蘩晋源人第进士

  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又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又知兴元府所至有惠政梁洋间绘像祠之

  仕终太府少卿讲学临政皆有源委著桃溪集百卷胡晋臣江源人绍兴进士为成都通判

  孝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时近习用事晋臣极论之出知汉州后为侍御史林栗奏朱子傲慢晋臣独

  抗疏留光宗时拜参知政事与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卒谥文靖陈敏政什邡人自敏政

  高祖母王氏遗训五世同居并以孝友信义著乾道九年特赐旌表门闾刘光祖阳安人登

  进士淳熙五年召对论恢复事请以太祖用人为法光宗即位擢侍御史劾罢户部尚书叶翥大府

  卿沈揆谓宜诏大臣佥举朝野所共属贤愚所同敬者一二十人参错立朝国势自壮庆元初累官

  司农少卿入对献谨始五箴时韩𠈁胄寖擅威福光祖首论其奸及朱子以直言予祠光祖力请留

  再疏不听出为湖南运判不就𠈁胄诛累迁显谟阁学士卒谥文节贾子坤怀安军人嘉定

  进士为西和州推官摄通判关外𬒳兵子坤与郡守陈寅誓死守城城陷子坤朝服与其家十二口

  死之追赠承议郎赵彦呐彭州人少以才称吴曦叛遣将守䕫彦呐结义士杀之遂显名

  嘉定中经理西和州金兵再至战却之在州五年得军民心历官四川制置使许奕简州人历

  起居舍人韩𠈁胄议开边奕遗书谓今日之势如元气未复不足以当寒暑之寇𠈁胄不乐后使金

  金人闻奕名礼迓甚恭还奏和不可恃宜葺纪纲练将卒使屈伸进退之权复归于我权礼部㑏郎

  条六事以献擢给事中论駮十有六事皆贵族近习之挠政体者帝尝称其骨鲠以显谟阁待制知

  泸州安抚使安丙新立大功谗忌日闻奕以百口保之异论顿息奕天性孝及通籕隶书宋德

  之江源人庆元中为山南道掌书记召除国子正后出知阆州召为兵部郎官朝论有疑安丙意

  丞相史弥远首以问徳之德之对曰蜀无安丙朝廷无蜀矣忤时相意遂罢安丙深感徳之请婚不

  许论者贤之王巩蜀人佚其籍为儒林郎端平丙申破巩阖门死于兵嘉熙四年赠通直

  郎官一子文学贾纯孝子坤孙为扬州教授受知李庭芝元兵下江南二王在福州文天祥

  辟佐其幕累官右司转朝散郎厓山师败纯孝偕妻牟同蹈海死王翊郫县人宝庆元年进

  士吴曦尝招之入幕及曦叛抗节不拜为陈大义曦怒欲杀之曦诛而免嘉熙𥘉为制置使参议官

  为文诀先墓誓以死报国元兵至翊募兵拒守城破元兵入公署见翊朝服危坐问何以不去曰食

  天子禄临难不能救死有馀罪愿速杀我元兵相谓曰忠臣也戒勿杀翊以朝服赴井死穆演

  祖彭州人为衡阳尉元将乌兰岱自云南大理入广南先锋破永州衡守令闻之皆走时演祖戍

  石湾驰入城收散亡以守城俄而乌兰岱兵大至演祖出于杨林庙相距七昼夜募死士沈所聚舟

  乌兰岱遁去城赖以完 乌兰岱旧作兀良哈台今改正许彪孙奕之子为四川制置使参

  谋官景定二年刘整叛召彪孙草降文以潼川一道为献彪孙辞使者曰我腕可断此笔不可书也

  即闭门仰药死张抃蜀人佚其籍明习韬略文天祥起兵领广东提举督抚参谋左右幕府知

  无不为兵败为乱兵所杀邹㵯得其尸葬之︹元︺张惠新繁人侍世祖藩邸以谨敏称世祖

  即位授燕京宣慰副使为政以宽简名至元元年迁参知政事行省山东以银赎俘囚三百馀家为

  民李璮之乱军士掳掠甚众惠至大括军中悉纵之又奏选良吏去冗官以苏民瘼巴延伐宋诏惠

  主其馈饷宋降惠入城按阅府库版籍收其礼乐器物巴延北还俾惠居守官至平章政事行省扬

   州杭州所至有能声巴延旧作伯颜今改正张䇓导江人侨寓江左从金华王柏学六经语

   孟以及周程朱张之言靡不潜心玩索究极根柢至元中行台中丞吴曼庆廷至江寕学宫俾子弟

   受业大臣荐诸朝命为孔颜孟三氏教授䇓器宇端重讲说精详有经说及文集行世吴澄序其书

   以为议论正援据博新安朱氏尸祝也至正中真州守臣以䇓及郝经吴澄皆尝留仪真作祠宇祀

   之曰三贤祠赵世延成都人至元中授承事郎云南按察使判官乌蒙蛮叛世延会省臣

   讨之蛮大溃请降擢监察御史劾丞相僧格不法按平阳狱发伊克图赃巨万出佥江南湖北道肃

   政廉访事至大初陞陜西行䑓侍御史朝廷方征八百媳妇国世延言穷兵黩武实伤圣治章再上

   卒罢之迁御史中丞留守大都拜四川行省平章特们德尔复相诬以罪拜住言其𡨚仁宗释之泰

   定元年召还朝复为御史中丞定策迎立文宋累迁奎章阁大学士兼修经世大典封鲁国公卒谥

   文忠子伯忽䕫州路总管囊嘉特叛死于难赠蜀郡公谥忠愍 僧格旧作桑哥伊克图旧作也忽

  都特们德尔旧作帖木迭皃囊嘉特旧作囊加歹今俱改正伊济台赵世延子累转黄州

  路总管湖广既陷朝廷察其才升四川行省参政命与平章耀珠讨贼耀珠分锐卒八百使伊济台

  为前驱攻贼于巴东县拔之又平归峡等州贼进拔枝江松滋两县乘胜趋江陵贼出阵清水门鏖

  战至夕退乃据其门俟耀珠军至黎明贼出战三时顷耀珠军止百步外不救遂死追封凉国公谥

  忠壮 伊济台旧作野峻台耀珠旧作咬住今改正布景龙新都人举进士授芒部路益凉

  州同知李额驴来寇景龙募义兵力战拒之援绝矢尽乃北向再拜曰臣力竭矣冒刃冲敌死 按

  景龙明统志作景范章卿孙蜀人佚其籍本刘氏㓜与母富氏相失三十九年遍访于江西

  诸郡迎归养之费著华阳人进士授国子助教有诗名居母丧尽礼哀毁骨立历汉中廉访使

  调重庆府总管卒于犍为兄克成亦进士时入称为成都二费杨椿新都人博学能诗文教授

  吴中强起为义军府参谋张士诚兵入平江与其子巷战俱死椿妻求得其尸亦自经死冯文

  举什邡人初为汉州学正达噜噶齐宴僚佐以一手致觞文举耻不受隐去次科成进士授云南

  儒学正提举明玉珍攻云南文举与妻马氏对缢于学宫 达噜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改正︹明︺

  王平新繁人洪武间以御史迁河南佥事行部孟津宜阳属吏有谋以货挠法者平以状闻特

  敕褒奖累官右都御史杨廷和新都人成化进士正徳中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参预机务

  安化王寘𫔍反诣擢边将仇钺以离其党钺果执寘𫔍荐陆完彭泽将边兵讨畿南流贼以功累加

  少师代李东阳为首辅乾清宫灾上疏劝帝早朝晏罢亲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

  言路达下情凡十馀条世宗继统由廷和定策时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廷和以太后旨捕

  诛彬尽革正徳中蠧政引用正人布列在位及议大礼廷和持论不挠遂引去隆庆初谥文忠

  韶灌县人成化进士宏治间由郎中出知曲靖府兴学平赋弭盗招亡民祠祀之终副使

  佑双流人宏治进士历官御史正徳初言刘瑾辈日献鹰犬导骑射乞置之法群奄大恨瑾得志

  指佑为奸党勒罢之瑾诛起山西佥事顾佖成都人正徳进士知丰城县兴学省刑筑堤择

  水积粟数万石荒旱减价以粜宸濠反佖捕斩从逆者四十八人以徇极力备御后从王守仁讨贼

  有功迁大理寺丞进少卿杨慎廷和子正徳进士第一授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慎抗疏切

  嘉靖三年擢翰林学士及议大礼慎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下诏狱廷杖之谪戌云南永昌卫慎

  㓜警敏在翰林时武宗问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不能对慎曰柳星也历援周礼史记汉

  书以复预武宗实录事必直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诗文杂著至一百馀

  种并行于世天启中追谥文宪刘士元彭县人正徳进士官御史巡按畿辅武宗猎于古北

  口将招致朵颜卫酋和通巴尔斯等纳质燕劳士元历陈曰不可为嬖幸所谮下诏狱谪麟山驿丞

  世宗立复故官出为湖广副使修荒政积粟百万馀石事闻被旌劳屡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

  和通巴尔斯旧作花当把皃孙今改正何卿成都卫人嗣世职为指挥佥事嘉靖时积功至

  松潘副总兵屡破番贼著威望自威茂迄松潘龙安夹道筑墙数百里行李往来无剽夺患先后莅

  镇二十四年军民戴之王汝梅华阳人父弼成化进士由知县擢御史历福建佥事皆有

  名绩汝梅登正徳进士嘉靖初官礼科都给事中八年二月以灾异求言汝梅言比来章奏多逢迎

  大臣奏事多留中宜仿祖宗故事时御平台召宰执面决大议以除壅蔽忤旨时礼制纷更汝梅数

  率同官抗论出为浙江参政卒于官樊景麟新繁人嘉靖进士知长沙民谣曰樊作长沙官

  止饮长沙水知汉阳府水啮城址景麟为堤御之不欲劳民躬率隶役随地敛石致之江岸仕至云

  南宪戢汝止简州人嘉靖进士历礼户两科刚正不阿出为湖广佥宪饬武备足兵食

  江洋无警后升福建参政屡疏陈情归奉亲甚懽居乡和易蓬荜庆吊必躬造焉刘希简

  汉州人嘉靖进士除行人为工科给事中以争张福逹狱杖未几又以直言得罪直声大振久之谪

  县丞终巩昌知府李应麒成都人嘉靖中旌表孝子同县杨茂勲万历中旌阎宗

  德简州人敦行孝谊天启中旌李荩成都人隆庆进士万历初任云南推官仁恕明察案

  无留牍振兴文教习俗一变署临安知府时有牳㹒之役军兴旁午馈饷不乏召入为御史

  之臣成都人万历进士知徳安府下车之日为文以誓于神辟如水堂以待问字者名士多出

  其门崇祯初任贵寕道凡军民利弊殚力兴革历官户部侍郎文章政事为时推重张纪

  人万历举人知湖口县内监李道榷湖关为商旅害纪条病商十四事上抚按疏请之罢李道撤湖

  何节汉州人万历进士事孀母至孝言行不苟知长沙府案无留牍缮城堡淯赋役兴学

  校核屯伍诸政具举蔡心一汉州人万历末知麻阳县邑田苦无水心一度地势筑陂堰四

  十馀所民食其利尝判一讼里老于公堂駮其误欣然改从庄祖诏成都人万历中知常

  寕县革里甲旧规禁行户以杜侵渔历顺天治中归里献贼陷城与弟祖诲云南按察使祖诰及郫

  县举人江腾龙举义兵讨贼不克死之阖门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祖诏谥节愍祖

  诰谥烈愍祖诲腾龙   予入忠义祠雍鸣銮成都人崇祯元年士知孝感县县为寇

  冲鸣銮缮楼橹练乡勇昼夜乘城贼至辄击走之城赖以全张允登汉州人万历进士历

  知咸阳咸寕县卓异迁主事累迁河西副使鄜延岁饥亟遭盗允登拊循备至士民德之崇祯四年

  督饷至甘泉流贼劫饷力御不敌死鄜人迎其丧哭声震十里罢市三日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杨镜四川人佚其籍崇祯中知保康县空城无人招集逃亡浚池修城作保障

  计贼突至城破闭门自尽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韩醇四川人佚其籍知新

  野县崇祯十四年闯贼陷城不屈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母崇正

  人佚其籍崇祯间知桂东县十六年张献忠陷衡郴遣贼徇桂东众皆窜走崇正曰吾为朝廷守土

  敢爱死乎贼至执之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张宝山四川人佚

  其籍初隶总戎麾下史可法使率健丁八十人戍桐城贼势甚炽宝山身先士卒皆以一当百授抚

  标参将战辄捷辛已贼革里眼叛宝山御之战死于鲁硔山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王坦四川人佚其籍知安定县摄会寕事崇祯十六年为贼所执逼令说后任安定令应

  昌士降及登垣朂以死守被杀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郭金城四川人佚

  其籍崇祯末以禆将守罗田流寇薄城大战斩首百馀追至英山贼大集困三日突围转战力尽被

  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朱 东旦四川人佚其籍兵部郎中事桂

  王奉命谋除孙可望事泄𬒳杀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邱之坊成都人贡

  生以理学名献贼陷城使招之托疾坚卧不食死第三子祖福邑诸生父卧不起遂代父往贼瞋其

  不跪曰吾乃朝廷士子岂跪贼乎骂不绝口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忠义祠

  邱祖德之坊子崇祯进士授寕国推官调济南擢佥事分巡东昌奉命招抚土寇多解散历

  保定山东巡抚京师覆贼遣使招降祖徳斩之南渡后寓寕国与金声等起兵兵败死之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朱国宝成都人官汝寕府通判崇祯十五年与佥事王世琮

  守城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顾 鼎铉成都人贡生崇祯十年

  自成寇蜀被执大骂死之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王履亨华阳人官

  宣府同知崇祯十七年张献忠陷成都𬒳执不屈死又成都干日贞官知县以艰归里献贼陷城以

  砖击贼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赐谥节愍朱 奉华阳人藩籍崇祯进士官

  御史劾督师丁启睿为时所称巡抚贵州杜绝苞苴辨疑狱数十案号为神明归蜀值献贼乱率兵

  拒贼于雅州飞仙关兵败被执磔死成都南关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按

  王秉干华阳人仕湘阴令报最时魏珰擅权同事者欲招秉干附和秉干力拒之授大

  理寺正平反无滞流贼陷成都秉干令阖门投井骂贼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费经虞新繁人崇祯末以举人知昆明县薄征省讼重士劝农勘覆吾必奎叛党全活

  数万人罢归遇乱寓江都自以不得养亲忌辰哭泣终日至七十犹然著有毛诗广义诸书

  源长新津拔贡为献贼所执不屈死又成都布衣雷应奇纠集义勇杀贼于高境关追之至桑

  园力战死彭县人鲁城隍佚其名人以其正直有守呼焉贼至𬒳执大骂不屈磔死彭县生员刘祚

  昌骂贼死生员徐端履赴水死华阳生员何继皋献贼伪官迫胁应考愤骂自刎六人于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忠义祠陈云鹏汉州人早孤率母教年十六为诸生奢酋变援

  兵饥乏云鹏罄所有输谷麦凡千五百石明末献贼搜执之迫以伪官不从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入忠义祠

 ︹本朝︺尚自察成都人顺治五年任武城教谕李化鲸陷城自察署县事选诸生有才干者集

  民兵为捍御筹糇粮备器械俱有方略贼懈则击之可抚则招之旬月贼平以劳卒于官入祀名宦

  傅永吉成都人顺治七年知福建长泰县九年海寇围城永吉昼夜修守备率骁勇力

  战弯弓殪贼酋三人贼乃引去中炮洞腹犹呼杀贼事   闻赠按察使司佥事费密

  人父经虞知昆明县会张献忠乱密奉母避黎州徒步往来滇蜀间后流寓扬州以诗文自娱又称

  中文先生子锡琮有白雀楼诸集锡璜有掣鲸堂诗集俱承家学以文行著张吾瑾

  顺治乙未进士性纯孝母疾笃昕夕祷神请以身代授山东夏津知县转行人司致仕归因江都

  堰为金堂水利请于当事修三泊洞古埭里人赖之陈大常汉州人云鹏子明末流贼肆毒

  大常避什邡山中合众阻险保全者数千家顺治初中乡试任广州府推官诛巨盗于顺德县之桂

  阳堡升淮安同知祀广州府名宦唐大陶成都举人康熙十年山西长子知县以经术

  饰吏治政绩著称去官僦居吴市名宿亟相推重著述甚富其潜书九十七篇寕都魏禧尤称之

  李永昌华阳人江西南丰把总康熙十三年耿逆据闽随军进剿力战死嘉庆七年

   予恩骑尉世职又元江州把总华阳汪自贵雍正十年击猓贼于阿者奋勇赴敌死把总成都王

  世用雍正十三年出师剿黔苗战殁俱𥙷恤荫如例周玉麟成都人康熙三十九年以守备

  随师进打箭炉攻大冈有功擢冕山营游击冕山贼蛮罗都等恣行劫掠玉麟往谕𬒳围身中五矢

  犹奋勇决战死赠副将恤荫如例王天禄成都人候推守备康熙三十九年随师取打箭

  𬬻力战死事  闻恤荫 赵 曰荣汉州人事母至孝贼至独负母避难妻子皆𬒳

  宋玮成都人康熙乙卯举人任南海知县爱民造士循声著闻时粤多大盗玮尽心缉捕群奸

  敛迹以荐内擢邑人罢市塞门不得行督抚题请留任三载洊升广东按察使以病乞归王德

  璋成都人倜傥有才康熙中累官潮州协副将时海岛有盗魁牛骨头者聚众肆掠德璋以计擒

  杀之其党复雠德璋复击杀五百馀人众散岛空潮人感焉庙祀以报倪国珍成都人康

  熙丁卯举人任广西义寕知县邑境双江苗与楚苗煽乱国珍请兵四百驻县当事者意主抚国珍

  力陈不可不听遂撤防御兵而遣国珍与巡检蔡多奇等往谕多奇易衣逃或劝国珍去国珍矢死

  直前苗窘之胁降国珍厉声骂之苗刳其齿舌死 赠按察司佥事向廷飏成都人康熙甲

  午举人知仁怀县兴利剔弊狱无系囚值岁饥民流命人于乡里分设粥厂亲历抚慰泣语曰尔辈

  皆吾赤子饥至此吾敢辞咎乎但 国法不可犯慎勿滋事且歠粥以待秋成众皆欢跃复开仓以

  赈不待报自劾大吏嘉之以劳卒官杨宏绪新繁人康熙辛丑进士任河南尉氏知县邑多

  盗号难治宏绪甫下车即捕治盗魁闾井肃然历官浙江按察使所至有能名吏不能欺而持法平

  允性孝友工诗文著有真养斋集杨栋荣金堂人康熙中由拔贡任犍为教谕方正自持

  待士以礼诲诱后进科第日盛升夔州教授去犍为人思之祀名宦罗国贤崇庆人康熙中

  官州同招抚吴三桂逆党杨家嘉等至巫山单骑赴贼营谕以顺逆言辞激烈贼杀之于山河口

  岳超龙本庄浪卫人兄昇龙官四川提督以母老奏隶蜀籍遂家成都超龙积功至游击雍

  正二年领河州兵会参将张元佐剿铁布撒路等寨破畨寨四十一所擢河州协副将是年五月自

  西寕出口七月复领先锋带四川兵剿逆夷罗卜藏丹津擒斩甚众超龙仪干修伟沈勇敢战历湖

  广提督卒官子锺璜字渭章由蓝翎侍卫洊擢总乾隆十九年自广西调四川提督疏请停止松

  潘镇臣每年出口化番以节劳费二十三年二十八年金川土司迭构衅锺璜与督臣讨平之卒官

  谥庄恪锺璜子湘以荫官至游击三十六年随征金川攻宜溪梁子先登伤卒岳锺琪

  子少有至性母苗氏病刲股以进犹忍痛习射嗜学工书能诗尤殚心武略遇宿将老卒询山川夷

  险番情向背特详由同知改武职康熙五十九年随定西将军噶尔弼征西藏功加左都督授四川

  提督六十年与总督年羮尧剿平三果罗克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寇西寕锺琪率兵会谋

  剿抚所过五千馀里烽烟肃清明年授奋威大将军进征青海以五千人出边计十五日擒灭逆贼

  大酋而还授三等公复平桌子山棋子山诸番兼甘肃提督三年兼巡抚晋授川陜总督疏边防职

  事多得请七年湖南逆民曾静遣徒张熙投书劝锺琪以叛锺琪佯与设誓尽得静与吕留良之徒

   谋叛状   上优奖之凖噶尔不靖锺琪为西路安远大将军与北路靖边大将军傅尔丹讨之

   十年锺琪以屡失机宜所委非人禠职论斩乾隆二年释归十三年金川逆酋莎罗奔作乱起为总

   兵从征寻授四川提督连败贼十四年经略傅恒抵军营莎罗奔惧欲降未决锺琪率从者十三人

   袍服入贼巢谕以顺逆酋素服锺琪弃刀弩罗拜次日诣大营降   诏许班师复封锺琪威信

   公还提督任十九年重庆奸民陈琨等滋扰力疾亲往督缉还卒于资州谥襄勤   赏给一等

   轻车都尉颜清如成都人随征西藏青海积功至游击雍正五年西藏与噶隆构衅清如从

   使臣往定其界蒇事归至中途闻西藏阿尔布巴隆布柰𢦤杀噶隆康济鼐乃复返后藏而噶隆颇

   罗鼐率众围藏使者惧将迁达赖喇嘛于工布以避之清如争曰处重围中避将安出纵出藏必残

   破与守土失陷同罪彼众为仇而来义也诚谕以大义更执仇以俟   朝旨彼必束身归命矣

   如其计登楼呼颇罗鼐与语清如剀切譬谕之果稽首退兵俟命清如复说违赖喇嘛俾执其所仇

  阿尔布巴隆布柰井勘噶隆称兵之罪奏之时巳发三省兵中道而事定超擢清如副将旋迁总兵

  随大将军岳锺琪出师巴里坤授四川提督移吐尔番囘民于哈密乾隆二年师还调湖广提督以

  病乞休归年八十一卒冶大雄成都人随总督岳锺琪征西藏青海累功至参将雍正八

  年偕总兵樊廷率兵二千破凖噶尔贼二万转战七昼夜杀贼过当历迁山西大同镇总兵以事褫

  乾隆元年起衡州协副将五年城绥苗SKchar2不靖大雄剿抚之复擢总兵十三年随经略大学士傅

  恒征金川授云南提督洊加左都督衔岳濬锺琪长子以荫入仕雍正七年授山东巡抚在

  任十年一以和易为政岁得屡丰盗贼屏迹乾隆元年调江西初锺琪得罪下狱濬终日忧戚结草

  舍以居茹蔬食粥非公事不衣丝枲三疏请以身代及锺琪得释濬旋以事镌秩补光禄寺卿出为

  福建按察使累迁广东巡抚复降鸿胪少卿历通政司参议卒濬任封疆近三十年所至有声不为

  子孙置田产营官职而年仅五十人皆惜之杨岱彭县人雍正丙午人事父能先意承志

   以孝称著有村山诗集弟崑有三树堂集岐有碧萝亭稿俱以诗名人称三杨顾汝修

   乾隆壬戌进士历编修赞善迁顺天府尹莅任即革除诸弊清理积案旋𥙷大理寺少卿奏谳或

   有未允即与刑部駮诘适座主某为尚书谓之曰君无太刚汝修曰事论可否不当问刚柔也回籍

   后掌教锦江书院门下知名者甚众晚精宋儒之学著有钧引编四勿箴味竹轩诗文集高辰

   金堂人乾隆丁卯金川用兵辰以诸生诣军门陈山川形势攻取之策当事奇之而不能用辛未成

   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清河知县调华亭有盗魁窜伏浙之归安辰侦知擒𫉬破积案数十盗风以

   靖荐升礼部主事授凤阳同知未任卒辰居官廉介不名一钱而负奇爱士奨成者多著有白云山

   房诗文集胡连成都人甘肃寕州营参将乾隆十年征瞻对与同县参将吴锦江均力战阵

   亡恤荫各如例又同县守备梁士玮千总潘浩把总李应选外委王致中俱于十二年金川阵亡都

   司温和杨先春把总高天昇王朝柱曽荣刘记印外委赛清注俱于十三年金川阵亡千总何茂荣

  陈志外委陈国泰俱于十五年西藏阵亡都司张璋于三十二年𬗟甸阵亡千总胡印王国英外委

  单应魁俱于三十七年金川阵亡参将沈宽守备王汝衡千总富国安把总岳方善达正逵杨继梁

  黄伸范惠俱于三十八年金川阵亡千总张魁王谧把总刘宗文俱于三十九年金川阵亡游击崔

  文杰守备刘魁把总贾国荣唐伟马鉴俱于四十年金川阵亡游击刘越于五十三年安南阵亡参

  将张占魁千总李端苏国龙唐忠荣俱于五十七年廓尔喀阵亡游击王重品千总王治赵荣俱于

  六十年黔楚阵亡均恤荫如例杨国玺华阳人官把总乾隆十二年从征金川阵亡恤荫如

  例同县外委赵坤于三十二年𬗟甸阵亡千总李洪基把总石玺孙连俱于三十六年金川阵亡把

  总王得陞黄安国俱于三十七年金川阵亡把总丁元功于三十八年金川阵亡外委贾廷臣于三

  十九年金川阵亡外委刘应照于四十年金川阵亡千总杨茂于四十六年甘肃阵亡把总张治平

  于五十七年廓尔喀阵亡守备高干于六十年黔楚阵亡均恤荫如例陈敬修温江人官

  把总乾隆四十年从征金川阵亡同县把总余奉璋五十六年廓尔喀阵亡均恤荫如例赵廷

  鼎新繁人乾隆巳卯举人任广西罗城知县邑多旷土民未知水利廷鼎度原隰濬渠筑堰广为

  引注溉田数万顷民徳之为立祠名其堰曰赵公堰历官泗城知府所至有声刘君相

  人官外委乾隆三十二年从征𬗟甸阵亡同县守备虎成林三十七年金川阵亡均恤荫如例

  世亨新都人乾隆三十六年以守备从征金川积功十九等洊升贵州威远镇总兵五十二年

  调剿台湾逆匪所向克捷台湾平列 紫光阁二十功臣图像升广西提督偕总督孙士毅征安南

  克黎城封一等子五十四年阮惠等谋夺黎城士毅将渡江世亨止之曰总督非镇将可比设有疏

  虞 国体攸关自率将弁于桥南力战死之事   闻赠三等壮烈伯谥昭毅祀贤良祠

  严端郫县人父殁庐墓三年妻亡有二子严端年甫二十四遂不更娶亲操井臼晨夕不离母

  侧母殁庐墓如初干隆五十九年 旌杨玉林郫县人官千总乾隆六十年从剿黔楚苗

  匪阵亡恤荫如例马捷灌县人官千总乾隆十三年从征金川阵亡恤荫如例李献

  廷彭县人官把总乾隆六十三年剿黔楚苗匪阵亡恤荫如例郑思强崇庆人父尚客

  死山东思强甫十岁力学游庠授徒养母久之积五十金徒步往寻父榇不得门乡人王姓昔官山

  东知之复囘蜀问王得实耗再住扶榇归葬庐墓四年乾隆四十年 旌邦汉州人干

  隆己卯举人官河南襄城知县时有事缅甸兵差络绎邦伸均其役而民不扰通湛汝诸水以利民

  田勤听断出冤滞囹圄空虚者六月调固始濬河赈灾皆有善政著有文谷诗文钞云栈纪程锦里

  新编地学正宗医述归田集全蜀诗汇等书谭公义成都人官守备嘉庆元年与同县千

  总廖廷魁把总张大斌马世杰何世雄外委周廷玉俱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各如例又同

  县守备樊摸云骑尉李荣千总鲁君俸冶正华马国安王大伦陈万年把总冯玉成蒙彪王荣陛毛

  安国张瑛外委锺德胜韩连陞俱于二年阵亡游撃靳文铨守备赵成龙千总李占魁把总王正刚

  外委王正林岳彪张占鳌朱玉贵俱于三年阵亡副将关联升于四年阵亡游击冶正恩都司刘忠

  魁千总虎正江马应举马应魁王国相马良奇把总曾守忠廖荣俱于五年阵亡游击傅廷刚都司

  贾绍复千总段松林外委郑起高俱于六年阵亡千总宋廷杰把总龙廷贵外委江顺艾玉林俱于

  七年阵亡副将张应贵千总马正龙把总罗纯王得胜陈贵外委敬联升俱于八年阵亡都司郑起

  贵外委江国用俱于九年阵亡均恤荫如例李应贵成都人嘉庆十一年官福建汀州镇

  总兵带兵巡洋遇逆匪蔡牵应贵麾舟直进亲冒矢炮跃登盗船手刃数人以众寡不敌被害恤荫

  何元卿华阳人由行伍从征金川廓尔喀累功官参将嘉庆元年随剿湖北教匪攻克

  旗鼓寨贼巢擢陜西兴汉镇总兵调剿四川达州教匪攻克冉家坝土地垭等处十一月追贼至牛

  背山身先士卒遇伏力战阵亡   赐祭葬照提督例恤荫同县千总徐文英把总岳占魁外委

  郭万福俱于元年从剿川楚教匪阵亡都司安如峒胡魁圯总马正干外委陈钊俱于二年阵亡外

  委周仁黄玉祥俱于三年阵亡守备朱映堂千总徐恩宋廷柱王廷耀张大陞外委曹易新骆维焕

  王增江魁杨占龙吴占超俱扵五年阵亡守备陈应彪于六年阵亡都司李凤鸣黄凤千总江鹍化

  俱于七年阵亡游击曹文通都司彭家栋千总李国泰恩骑尉李启功俱于八年阵亡均恤荫如例

  康恒彩双流人官把总嘉庆元年与同县外委李云龙俱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

  如例又同县把总谢复荣于二年阵亡都司应元宽于七年阵亡外委杨廷英于九年阵亡均恤荫

  蔡魁双流人由行伍从征金川及甘肃逆囘累功官福建建寕镇标游击嘉庆十一年

  月带兵巡洋遇逆匪蔡牵魁以孤军扼险断贼艘取水要道贼倾舟来扑力战阵亡恤荫如例

  连温江人官把总嘉庆元年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如例同县守备文光斗把总罗举睿

  俱于二年阵亡外委王得胜于七年阵亡均恤荫如例薛文魁新繁人官外嘉庆七年

  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如例高杰新都人官都司嘉庆元年与同县外委马怀龙俱从

  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各如例同县外委罗应举于二年阵亡把总罗廷柱于三年阵亡均恤

  荫如游金阶郫县人官千总嘉庆五年与同县外委谢玉贵俱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

  亡恤荫各如例同县把总张联程于六年阵亡外委邓维仕扵八年阵亡均恤荫如例杨映

  扬彭县人官千总嘉庆二年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如例谢占魁简州人官守备

  嘉庆六年从剿陜西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如例田占魁崇庆人官都司嘉庆二年从剿贵州

  狆苗力战阵亡同县千总余伸于是年从剿川楚教匪阵亡恤荫各如例倪占鳌新津人官

  守备嘉庆元年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同县把总童钧于六年阵亡均恤荫如例张超

  嘉庆九年从剿川楚教匪力战阵亡恤荫如例

 ︹流寓︺︹汉︹杨仲续河东人举贤良方正拜祁令甚有徳惠乐益部风俗因家新都代修儒学

  以夏侯尚书教授侯芭钜鹿人扬雄病免家居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芭从雄受太元法言

  雄卒芭为起坟丧之三年申屠刚茂陵人尝慕史䲡汲黯之为人平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

  直言罢王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建武七年诏徴为尚书令廉范

  杜陵人父客死于蜀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范祖丹之故

  吏重资送范范无所受至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沈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

  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唐︺王勃龙门人尝客剑南登葛璝山旷

  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志杜甫襄阳人流寓剑南结庐成都西郭浣花溪上成都尹

  裴冕为筑草堂严武镇蜀辟为参谋待之甚异张道古临淄人昭宗时为左拾遗时方镇擅

  兵道古极陈其弊谪施州司户参军后入蜀闻王建憾之乃变姓名卖卜导江青城市中建开国召

  为五部郎中至玉垒关谓所亲曰吾唐室谏臣于死之日葬我于关东不毛之地题曰唐左𥙷阙张

  道古墓后竟遇害︹五代︺︹前蜀︺韦庄杜陵人蜀王建以为掌书记文不加点而语多

  韦縠杜陵人少有文藻梦中得软罗缬巾才情益进仕蜀为尚书尝选唐人诗为才调集

  ︹后蜀︺母昭裔中州人贫时借文选于交游见有难色遂发愤曰异日若贵当镂板以遗

  学者后避难依孟蜀仕至宰相遂镂文选诸书︹宋︺宋汝为丰邑人吕頣浩为相使致书于

  刘豫汝为见豫勉以忠义不从乃谋劫豫事泄逃归及金人通和以汝为姓名来索乃变姓名为赵

  双字逸老入青城山其后金人叛盟朝廷始求汝为巳卒乃官其子南强谯定涪陵人隐居青

  城山建炎初召至扬州留之讲筵不可以通直郎致仕淳熙中年百三十馀巢居险绝数年一出人

  亦罕见之者邵伯温洛阳人父雍尝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温载家使蜀故

  免于姚平仲山西人靖康初在围城中夜攻贼营不利乃逸去建炎初所在揭榜以观

  察召之不出淳熙间或见之青城山丈人观年近九十矣安世通开禧初侨居青城山吴曦

  反乃献书于成都帅杨辅陈君臣大义辅不用遂东如江陵请吴猎举兵以讨曦未几㬢败猎使蜀

  荐士以世通为首︹明︺方孝孺寕海人㓜警敏长从宋濂学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巳任

  洪武十五年以荐召除汉中教授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陈说道徳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

  庐曰正学

 ︹列女︺︹汉︺姜诗妻厐氏广汉人厐盛女诗事母至孝厐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

  六七里厐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厐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

  以意自遗之姑久之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因远汲溺死厐恐姑哀伤托以行学母嗜脍人妇

  尝力作以供母膳张霸妻司马敬司成都人霸前妻有三男一女敬司抚教五

  子恩爱若一子棤禀母教为聘士王遵妻张叔纪霸女孙适广汉王遵生子商海

  内名士时颂曰少则为家之孝女长则为家之贤妇老则为子之慈亲孝廉汝敦妻

  广汉人敦兄弟共居有父母时财嫂心欲得妻劝敦尽让田宅奴婢与兄自出居后敦耕得金一器

  妻复劝送之兄嫂见金踊跃兄悟即出妻让财还弟弟不受相让积年后并察孝廉世为冠族

  超二女妣饶郫县人建初中超为广柔长九种夷反杀超𫉬二女欲使牧羊二女誓不

  辱以衣连腰沈水死见梦告兄慰曰姊妹之丧当以某日至溉下慰如梦得丧郡县图像府廷使

  敬宾妻常元常江原人适广汉便敬宾夫早亡无子养宾族子父母欲嫁乃祝刀誓

  志而死又常靡常江原常仲山女适成都殷仲孙遭疫举家死亡靡常年十八收葬诸丧养遗生子

  成家乂常洽女纪常适赵谦夫洽遇害于长安二兄先殁遣父门生瞿登张顺迎丧时寇贼蜂起纪

  常昼夜悲哀丧还无恙人皆谓精诚所感赵宪妻何玹郫县人宪早亡无子父母欲改

  嫁何恚愤自幽不食死又罗倩女贡罗景竒妻也奇早亡无子父愍其年壮以许何诗罗白书誓父

  不还家诗告县逼遣之罗乃诉州刺史高而许之公乘会妻张氏广都人夫早亡

  无子姑及兄弟欲嫁之张誓不许而言之不止乃断发割耳养会族子事姑终身又新都便敬妻王

  和敬早亡养孤守义蜀郡何玉因媒求之兄喻以公族可凭和恚割其一耳又繁县张氏女名昭仪

  广汉朱叔贤妻贤为郡督邮昭烈围刘璋于成都贤坐事诛璋以昭仪配兵将见逼自杀三军哀叹

  ︹三国︺︹汉︺张惟妻程贞玦牛鞞人十九适惟未期惟亡养惟兄子悦供养舅姑

  夙夜不怠资中王冲欲娶玦玦叔父肱答以女志不可夺冲为太守李严督邮遣县掾以太守命聘

  之玦自投水救援不死后太守为立表作颂李昭仪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昭仪

  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晋︺许延妻杜氏成都人延益州别驾为氐帅李骧所

  杀骧欲纳杜杜哭守夫尸骂骧见害︹唐︺李希妻俞氏蜀人有异色王建克成都军校

  徐瑶虏而逼之胁以剑矢死不受辱瑶壮而释之︹宋︺张愈妻蒲氏名芝贤而有文

  愈卒蒲为之诔陈安节妻王氏雒县人归岁馀而夫卒事亲治家有法舅姑安之一

  子日新入太学早卒二孙纲绂咸笃学有闻亲属贫窭者收养婚嫁至三十四人乡人敬其节操行

  义呼曰堂前犹私家尊其母也乾道中其元孙敏政犹五世同居诏旌之又华阳范祖尧母赵氏杜

  准妻黎氏双流宇文邦彦妻黎氏均以贤母闻广都喻舜二女以节行著范孝纯妻师

  氏彭州人父骥右正言孝纯建炎初还蜀至唐州遇贼𬒳害执师氏师骂曰我中朝言官女岂为

  贼辱吾夫已死宜速杀我贼遂害之︹元︺张保童妻郝氏成都人早寡不忍独生以

  死从夫事闻褒表李世安妻王氏成都人年十九夫卒有欲夺其志者引刀断发

  复自割其耳状上旌之费氏女灌县人至正丁酉军乱肆掠费恐辱豫自缢︹明︺李

  孝先妻文氏郫县人夫殁守节孝事翁姑永乐中旌李瑞妻夏氏

  人成化中群盗夜劫其室夏知难免密令夫遁挺身御贼死之叶馨妻彭氏彭县人年

  二十五夫殁抚孤丗蓁领正徳乡荐蓁卒又抚孙瑞成立以诗礼丗其家瑞既娶而卒妻柳氏年十

  七复矢志守节先后被旌杨烈女汉州人杨通女正德初为寇所掠大骂不屈死蒋芹

  妻曹氏成都人早寡守节二子三近三益俱登嘉靖进士同时同县进士林𫐄祖母谢氏母

  韩氏均以节旌郭朝用妻姜氏汉州人早寡守节四十馀年二子同举嘉靖乙酉

  任高妻李氏温江人隆庆初高为万载教谕江行遇寇李携二女投水死次日三

  尸浮出面如生诏于其地立祠万历中又建三烈坊于本邑乾道妻杨氏成都人年

  二十五夫卒抚遗腹子及长有一孙而子寻殁媳汪氏年十六或讽令改适汪泣曰吾姑不负吾舅

  吾忍负吾夫哉万历中并旌一门双节里人荣之同县汪源妻关氏向昇阳妻邵氏周绘妻杨氏桂

  瑄妻方氏周选妻李氏杨纶妻高氏均夫殁守节徐大美妻刘氏华阳人与同县

  杨琯妻程氏宋元嗣妻赵氏杨惟畏妻胡氏刘南阳妻郑氏程时信妻刘氏均夫殁守节贾席庆妻

  潘氏夫殁殉节李孝女华阳人李廷干女年十三刲股愈母疾事闻𬒳何志聪

  妻郑氏温江人与同县刘某妻李氏均夫殁守节田汝均妻徐氏夫殁殉节赵及第

  妻左氏新繁人与同县杨体干妻罗氏向可久妻王氏均夫殁守节郭惟尚妻

  杜氏金堂人翁年九十杜侍奉诚孝至口舐溃痈事闻𬒳旌同县杜胜海妻彭氏夫殁守节

  孙思孔妻杨氏新都人与同县杨廷学继妻赵氏均夫殁守节王正宇继

  妻林氏郫县人与同县邓承芳妻刘氏陈三甲妻张氏均夫殁守节朱政妻陈

  氏灌县人成化十一年政守茂州镇戎堡值羌番犯边战死陈走抱尸恸哭既殓遂投崖死

  可刊妻王氏灌县人夫亡殉节刘松茂妻王氏彭县人与同县赵三

  畏妻刘氏边一俊妻祝氏杨云鹏妻赵氏均夫殁守节殷子襄聘妻杜氏

  人未婚而子襄殁守志母家事母勤恳人称其贞孝同州李朝英妻罗氏夫殁守节叶相妻

  唐氏崇庆人与同州梁拱岷妻锺氏方从徳妻黄氏均夫殁守节刘无我聘妻王氏未婚守节

  何其瑞妻唐氏汉州人与同州戴处信妻孟氏方泾妻铁氏妾许氏赵文耀妻马氏

  赵一琴妻郭氏胡桐妻章氏均夫殁守节李可植妻马氏什邡人夫殁殉节

  鸣珂妻熊氏成都人崇祯末流贼张献忠陷城𬒳执不屈死之同时骂贼死难者汉州

  江禹泽妻陶氏子妇张氏抗节自尽者金堂李仕俊妻杨氏彭尚仁聘妻李氏彭县刘时雨妻黄氏

  赵某妻官氏新津王源长妻徐氏蓝灿妻袁氏什邡顾存志妻贾氏子妇张氏李爱芳二女

  应选妻陈氏什邡人陈百户女有才智能骑射崇祯末张献忠屠蜀应选结山寨自保

  疾甚贼乘夜来攻陈率众力战却之立栅于木瓜坪据险以守聚避寇诸妇女择其壮健者教练之

  号娘子军贼不敢犯应选殁陈守栅五年粮尽采木实炙鼠雀以食众恃为固贼退移夫柩归葬守

  节以

 ︹本朝︺周之徳妻文氏成都人夫亡二子相继殇文织絍飬姑苦节四十二年

  望臣妻刘氏新繁人年十八夫亡守节舅姑卒于湘江刘载骸归葬同县节妇邹珏妻

  高氏均康熙年间 旌李廷藩妻谢氏金堂人夫亡无子孝事孀姑苦节三十四

  年康熙年闲 旌武岳年妻刘氏新津人岳年随征吴逆阵亡刘苦节奉姑教子

  丗臣登乡荐康熙年间 旌岳超龙母杨氏成都人夫亡守节教子以武勲世其

  家雍正年闲 旌何生美妻顾氏成都人早寡子方襁褓兵燹流离窜隐岩谷常

  摘木叶写四书章句教子成立八十五岁终雍正年间 旌杨于浤妻刘氏

  人早寡孝事翁姑抚子燕慕婚后旋亡姑媳相依时称双节雍正年间 旌师大成妻

  危氏新都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闲 旌何以政妻顾氏郫县人明太仆卿造

  孙女淹通经史以政起义兵与流贼战殁顾年二十六子甫一岁泣曰吾不可以一死殄忠烈之祀

  也兵戈艰险卒能完节教子孙成立苦节四十五年卒同县节妇樊彬妻郭氏张凤腾妻赵氏唐廷

  献妻李氏杨远妻陈氏均雍正年间 旌殷辂妻张氏崇庆人夫早殁事舅姑以孝称

  日勤纺绩教子成立守节三十五年同州节妇秦开甲妻李氏均雍正年闲 旌宋玉洪

  妻林氏新津人早寡断发(⿸𠩺力)面誓志守节翁姑皆七十馀祖姑九十有三林抚二岁孤养生

  送死不愆于礼雍正年闲 旌胡嘉贵妻郭氏汉州人夫亡翦发誓志孝事舅姑抚

  子成立苦节四十九年同州节妇刘尚臣妻何氏均雍正年间 旌拜纳妻瓜尔佳

  氏成都驻防满洲人夫亡守节又节妇玛锡妻章佳氏札棱泰妻郎氏六十一妻馀库尔氏额勒

  墨妻刘氏尔纳妻纳拉氏禄昌妻特氏阿玉喜妻巴里克氏林安图妻杜喇氏西蒙额妻余氏富森

  布妻伯衣克氏巴延泰妻瓜尔佳氏官星保妻伊尔根觉罗氏天绍保妻巴氏巴彦布妻李氏白石

  保妻刘氏长铭妻河托氏伊兰泰妻李氏九家保妻郭罗吉氏玛桑阿妻吴氏观德保妻马尼克氏

  实灵妻郭氏德保妻塔禄克氏德升保妻苏都哩氏兴旺妻拉氏富隆阿妻阿勒尔氏明福妻章京

  氏色楚妻汪嘉氏福保妻郭氏依林布妻李氏穆克敦妻舒穆噜氏德成妻刘氏常龄妻陈氏灵保

  妻章佳氏富敏妻舒穆噜氏色棱额妻兆墨特氏峩新布妻舒穆噜氏均乾隆年闲 旌张玺

  妻赵氏成都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江以宽妻叶氏高廷英妻张氏陈有世妻李氏王世美

  妻赵氏刘友谅妻任氏刘瑞麟妻胡氏酆登相妻王氏汪宏烈妻王氏郭现瑞妻王氏郑国兴妻叶

  氏刘汉伦妻郑氏刘应沛妻胡氏黄霖妻王氏来琢妻李氏刘沛裔妻陈氏胡嘉会妻毛氏高登榜

  妻张氏冯祖裔妻陈氏张国用妻李氏张廷基妻杨氏陈大纪妻梅氏张明甫妻高氏胥芳妻宋氏

  林承恩妻张氏李文锺妻林氏李先兴妻陈氏马守贵妻贾氏黄家正妻张氏陈开甫妻徐氏郭应

  麒妻杜氏郭之玉妻林氏李若秋妻刘氏海自清妻李氏马麟妻王氏张翺妻郭氏赵仪凤妻陈氏

  杨栋继妻卞氏王国栋妻张氏彭象乾妻涂氏王志鼐妻孙氏张凤基妻熊氏黄宗尧妻王氏任上

  国妻黄氏汪灵妻桂氏李国柱妻张氏曹廷柱妻常氏王之林妻李氏陈翰极妻李氏陈翰枚妻张

  氏王居仁妻刘氏张文岚妻杨氏何其玠妻王氏吴廷机妻叶氏钱熙妻王氏张之琪妻高氏赵裔

  性妻周氏孙良焜妻王氏陈文相妻胡氏曹振妻郭氏崔钟意妻李氏刘宗印妻胡氏钱𤇍妻叶氏

  刘汉妻敬氏贞女张元德聘妻向氏陈天佑聘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周永安妾张

  氏华阳人年二十夫病革刲股疗之不起嫡亦亡乃嗣夫侄缵缵亡抚孙宗旦宗旦亡又抚曾孙

  元音三世存孤年至九十三岁同县节妇徐学明妻黄氏王宏勲妻张氏马元鼎妻石氏杜秉越妻

  黄氏郭九会妻褚氏袁朝聘妻黄氏张惈妻李氏张永璧妻梅氏段作霖妻刘氏邹君玉妻袁氏杨

  汝楹妻李氏闵攀林妻李氏李正芳妻韩氏文天锡妻李氏田时志妻杨氏王维璧妻李氏李怀妻

  蒲氏杨翠冈妻陶氏雷联吉妻赵氏赵禄妻汪氏陈绍猷妻黄氏赵永泰妻杨氏雷作贵妻李氏蔡

  廷极妻尚氏党明智妻史氏郭秉忠妻王氏彭万英妻宋氏刘瑞麟妻胡氏杨栖鸈妻许氏贾绪妻

  张氏戴胜续妻许氏曾琯妻李氏周廷元妻李氏张斌妻李氏余泽润妻锺氏刘汝梅妻周氏李际

  昌妻吴氏张翯妻余氏均乾隆年间 旌周奇禄妻罗氏双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徐蓼妻侯氏解元相妻彭氏卢大张妻李氏王国卿妻刘氏吴之璲妻彭氏均乾隆年间 旌

  石士林妻郑氏温江人夫亡守节训二子皆成立同县节妇张士荣妻许氏薛抡元

  妻李氏陈瑛妻江氏张邦逹妻刘氏张邦伦妻林氏张珖妻夏氏周耀隆妻李氏吴玠妻卢氏熊圣

  瑞妻王氏杨慎修妻周氏张若楷妻税氏李抒荟妻伍氏王廷藩妻武氏李需妻王氏陈韶妻胡氏

  卢某妻李氏杨廷柱妻王氏刘觐祖妻陈氏曹朴妻张氏李品特妻锺氏烈妇杨国选妻文氏均干

  隆年间 旌王璘妻刘氏新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行义妻赵氏袁景任妻酆

  氏李俊妻彭氏李伯妻王氏梁诏选妻胡氏梅洪妻王氏李明贤妻杨氏雷君元妻骆氏杨谱妻黄

  氏陈昇妻李氏烈妇张洪信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黄茂发妻曾氏金堂人夫

  亡守节同县节妇杨沅妻刘氏周邦良妻萧氏秦正传妻张氏何世伟妻段氏赖赞章妻刘氏均干

  隆年间 旌练琮环聘妻曾氏金堂人未嫁夫亡白母请奔丧不许遂誓不他

  适琮环父闻之致书女父迎归及期迎者阻雨未至女以为诳遂自经葬日棺重不能起祝以同穴

  乃合葬焉乾隆四十五年 旌张世瑛妻黄氏新都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冯于杨

  妻赵氏赵洞妻王氏魏正宇妻杨氏兰全妻马氏曹志孔妻彭氏周坤元继妻王氏均夫亡守节俱

  乾隆年间 旌郭玙妻戴氏郫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郭元重妻李氏陈启元妻秦

  氏石玺妻郭氏陈奇龙妻闾氏刘其瑛妻何氏黄再霸妻杨氏严自琳妻孟氏贞女徐鸿猷聘妻董

  氏烈女苏万吉女均乾隆年间 旌刘天禄妻毛氏灌县人夫亡守节训二子成名

  长子旋卒妇李氏亦励苦节同县节妇马人仕妻李氏杨世珩妻李氏张廷贵妻吕氏杨开先妻刘

  氏贞女郭义聘妻陈氏烈女曹金荣女均乾隆年间 旌陈维复妻姜氏彭县人夫

  亡守节同县节妇黄在职妻张氏骆应联妻喻氏烈妇胡宏祥妻王氏均乾隆年间 旌曹新

  贵妻樊氏崇寕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高淳妻牟氏蒋炽妻刘氏田广元妻李氏米启盛

  妻曾氏烈妇叶华松妻李氏均乾隆年间 旌张凤翌妻韦氏简州人夫亡守节同

  州节妇陈珖妻王氏张庭槐妻谢氏刘瑚文妻苏氏田玉妻蓝氏烈女都廷琗女李国用女李正恭

  聘妻龙氏均干隆年间 旌胡宣妻李氏崇庆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王之相妻谢

  氏秦开甲妻李氏董万乘妻严氏董万里妻胡氏陈域妻程氏林国柱妻胡氏仇正元妻陈氏李纯

  妻朱氏严圣修妻何氏烈女卢长英均乾隆年间 旌周应扬妻谢氏新津人夫

  亡守节同县节妇杨文思妻吴氏魏良佐妻毛氏徐民炘妻赵氏均乾隆年间 旌严以容

  妻杨氏汉州人以容病割股救之不起矢志守节家贫纺绩以养翁姑翁病复割股以进同

  州节妇张越妻程氏黄宗孟妻廖氏张仁守妻周氏黄国依妻刘氏陈斌莲妻罗氏潘启祥妻邱氏

  烈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杨蕃妻张氏什邡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罗醇妻李氏

  周君用妻王氏张文炜妻姚氏景文成妻余氏林明纲妻刘氏欧阳正龙妻刘氏刘中和妻米氏刘

  玉鳌妻王氏杨河妻吴氏均乾隆年间 旌额勒珲妻特氏成都驻防满洲人夫

  亡守节又节妇保灵妻拉氏哈勒洪阿妻罗氏克兴额妻特氏广德妻尔氏禅布妻邹氏阿林阿妻

  甘氏阿林妻佳氏朱隆阿妻瓜尔佳氏德伦妻何氏全福妻苏凡特氏哈丰阿妻威古特氏佟福妻

  张氏徳隆额妻安氏均嘉庆年间 旌王壆妻张氏成都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叶

  洪谟妻龚氏韩维新妻徐氏黄秉贤妻曾氏方禹治妻张氏王𥙿彦妻姜氏马承恩妻冯氏黄承奎

  妻张氏杜庆颐妻王氏吴仕奇妻廖氏吴仕章妻张氏郭宇宗妻董氏郭贵贤妻彭氏王进忠妻张

  氏胡元隆妻周氏江源妻黄氏许谦荣妻马氏陈廷柱妻何氏王兰生妻刘氏刘廷贵妻赵氏王朝

  选妻李氏朱文忠妻刘氏李材妻梁氏张勲妻章氏烈妇李某妻廖氏唐某妻马氏贞女吴七姑均

  嘉庆年间 旌洪渊妻刘氏华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胥玉妻赵氏冯恭达妻杨氏

  王宗舜妻杨氏卢怀义妻王氏王菼妻张氏张志忠妻顾氏吴大濬妻顾氏赖正己妻刘氏严成国

  妻吴氏聂思品妻陈氏王金印妻沈氏张治成妻王氏何贵万妻郭氏许字芳妻季氏张显权妻萧

  氏汤可耑妻罗氏赵于重妻阎氏安述业妻孙氏张汝翼妻曹氏马呈图妻曾氏何国才妻贺氏李

  琯妻王氏余绍文妻任氏刘尚佐妻崔氏烈妇李某妻王氏贞女洪渊女烈女刘信怀女傅某女均

  嘉庆年间 旌刘彭焕妻杨氏双流人夫亡守节家贫纺绩以养舅姑抚侄祥为嗣

  祥卒复抚孙成立同县节妇蒲荐蓁妻王氏蒲瑄妻敬氏蒲绍宗妻王氏烈女帅公策女孝女胡姑

  均嘉庆年间 旌周继统妻胡氏温江人夫亡守节事姑尽孝姑病割股疗之遂

  愈同县节妇李文䕫妻马氏屈师宓妻陈氏冉瑗妻李氏范准妻鄢氏王治成妻余氏赵文瑞妻刘

  氏胡奇遇妻刘氏鄢琼阳妻文氏李文贵妻殷氏熊白珩妻董氏吴谟妻帅氏黄现龙妻张氏烈妇

  赵某妻郑氏黄宗义妻蒋氏邹文富妻萧氏贞女徐淑云徐淑英烈女王三姑均嘉庆年间 旌

  杨萱妻李氏新繁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女黄金莲均嘉庆年间 旌郑尚忠

  妻陈氏金堂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龙在海妻谢氏潘启祥妻邱氏魏成璞妻陈氏陈大赅

  妻何氏均嘉庆年间 旌冉仕飏妻谭氏新都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周琴妻赵氏

  史学彰妻巫氏吴子仙妻杨氏周灉妻王氏贞女史学珠聘妻曾氏均嘉庆年间 旌程𧰼

  益妻曾氏郫县人夬亡守节同县节妇张其绶妻李氏李朝柱妻康氏李经妻萧氏李

  妻苏氏李妻向氏刘其才妻黄氏吴朝相妻李氏余丗昕妻黎氏余天眷妻王氏烈女张开贤女

  保英均嘉庆年间 旌周维琦妻王氏灌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杨廷权妻魏

  氏赵安妻刘氏赵仲元妻任氏苟廷辉妻江氏王朝相妻杨氏官泽灏妻罗氏烈妇张启盛妻王氏

  蔡某妻罗氏烈女邓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陈献图妻侯氏彭县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张爵茂妻甯氏烈妇李某妻袁氏烈女龙亨耀女均嘉庆年间 旌杨朝臣妻

  蔡氏崇寕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田璞妻李氏李朝举妻刘氏余镇湖妻徐氏唐德茂妻杨氏

  蒋炽妻刘氏均嘉庆年间 旌陈德熥妻李氏简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王化淑

  妻林氏张丗忠妻章氏朱敦立妻马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志浩妻蔡氏崇庆人夫

  亡守节同州节妇程尚志妻施氏姜名奇妻杨氏陈衡妻牟氏孟兴宗妻张氏胡定庠妻杨氏陈国

  璠妻张氏陈国珩妻牟氏刘子孝妻文氏龚禄重妻卢氏龚朝辅妻何氏袁仕永妻杨氏张文才妻

  史氏杨廷辉妻王氏沈适妻曹氏何永安妻周氏刘化浦妻何氏李朝荣妻杨氏烈妇杨某妻徐氏

  张某妻王氏沈国佑妻旦氏烈女王慈英黄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岳有榕妻田氏

  新津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岳某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金国瑞妻余氏

  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李耀妻张氏侯肇禋妻刘氏刘守家妻胡氏唐国材妻陈氏段秀章妻邓氏

  刘懋庸妻胡氏唐凤秀妻卿氏张干惕妻黄氏谭正瑚妻唐氏方应农妻曾氏烈妇文某妻赵氏罗

  萃章妻蔡氏烈女游二女均嘉庆年间 旌刘应珑妻严氏什邡人年二十四夫

  亡遗㓜子二翁姑衰耄氏奉养抚育艰苦备尝人称节孝嘉庆年间 旌

 ︹仙释︺︹古︺甯封黄帝时人隐居青城山丈人峯下黄帝从之问龙𫏋飞行之道自唐以来号五

  岳丈人储福宣命真君︹周︺李八百蜀人时人计其年八百 岁因号焉或隐山林或居 𢋨

  市初居金堂山龙桥峯下修道周穆王时居广汉栖元山云游五岳还山炼药又居什邡仙居山

  ︹汉︺栾巴内黄人一云蜀郡人顺帝世历桂阳豫章太守有道术能役鬼神常毁淫祀翦奸巫

  所在有绩徴拜尚书正旦大会巴后到乃饮酒西南噀之有司奏巴不敬诏问巴顿首曰臣本县成

  都市失火臣故因酒为雨以灭之诏令驿书问成都果然李常在蜀人治道术常如五十许

  人治病困者三月微者一日愈二弟子随之各以青竹杖度其身遣归家置杖卧床其家见皃尸在

  床各泣埋之有人于郫县逢二子随常在行附书到家发棺视之惟青竹杖耳李阿蜀人常乞

  食于成都市所得辄复散与贫穷者市人莫知所止有古强者试随阿还乃入青城山中李意

  其汉文帝时人三国时尚在先主欲伐吴迎意其问吉凶意其不答但求𥿄笔画作兵马器仗数

  十𥿄已便一一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经去先主败还遂卒于永安宫︹隋︺李珏

  蜀人隐青城山为道士后仙去唐明皇时封祐应保慈先生赵昱蜀人隋末隐青城山炀帝

  闻其贤徴召不起督让益州刺史强起之昱至京师縻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

  太守斩潭中老蛟以除民害莅政五月隋大乱昱隐去不知所终︹唐︺王仙柯青城人仪

  凤中拔宅上升蜀僧中寤遇于龙岱问曰飞升后何为来此仙柯曰吾昔得灵药令能飞步今全家

  隐于后城更修道法益州父老则天末携壶于成都卖药以钱济贫乏得药者疾无不愈

  尝告人曰夫人一身如一国心即帝王也腑脏内辅也九窍外臣也欲身无病必先正心不乱求狂

  思不惑嗜欲则腑脏虽有病易疗九窍亦无由受病矣药亦有君臣佐使小不当其用必自乱也何

  能攻人病岁馀浴于锦川化鹤飞去道一什邡人姓马氏故俗称马祖开元中习定于衡岳遇

  让和尚密受心印贞元四年于建昌石门山示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罗公远九陇人幼

  好道明皇欲学其术对曰陛下宜习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俭约岂可以万乘之尊徇小术为戏翫

  乎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困于鱼服矣帝坚学隐形术卒不得怒杀之数岁有中使入蜀逢公远

  䄂出书一缄以蜀当归为寄︹五代︺彭晓永康人善修炼别号真一子常分魏伯阳参同

  契为九十章而注之以应火候九转有参同契分章通义行世扫地和尚蜀王建开国后

  有僧常持大帚遇官府第宅寺观即加洒扫人目为扫地和尚扫毕即书云水行仙怕秦川及后罹

  秦川之祸人始悟水行仙为衍字︹宋︺魏汉津蜀黔卒自言师事唐仙人李良皇祐中以

  善乐荐徽宗时朝廷方考钟律得召见献乐议请先铸九鼎大钟及二十四气钟四年鼎成赐号冲

  显居士大晟乐成颁其乐书于天下汉津晓阴阳数术多奇中云

 ︹本朝︺石穴僧不知何许人尝卧武都山石穴内二十馀年不起亦不饮食樵牧习见之一日

  有士人扵山下遇髯道人云此山有六祖应化知否士即诣僧拜云师大祖耶僧张目曰莫信髯道

  人乱道明日再过之不复见矣

 ︹土产︺麸金唐书地理志简州土贡麸金元和志温江皂江牛鞞水出麸金寰宇记彭州产麸金

  蜀州产金唐书地理志简州阳安金水二县有铜寰宇记成都府旧贡铜盆唐书地理

  志新津县有铁华阳国志成都江水濯锦则鲜明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州土贡锦寰宇记成

  都九壁村出美锦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州土贡单丝罗彭州汉州土贡交梭罗寰宇记广

  都双流温江出单丝罗九域志成都土贡花罗唐书地理志成都蜀州贡花纱寰宇记成都出

  交丝唐书地理志汉州土贡绞寰宇记成都华阳新都新繁郫县出绫汉州出纹绫九域

  志成都府出杂色绫绵䌷唐书地理志简州土贡绵䌷寰宇把成都府贡絁绵绢双𬘓

  唐书地理志汉州土贡双𬘓寰宇记郫县出丝犀浦县出柘蚕丝唐书地理志成都府

  土贡高杼布汉州出弥牟纻布衫段寰宇记新都出高杼布及椑布衫段汉州出纻布弥牟布永康

  军旧贡交梭布唐书地理志成都府土贡麻唐书地理志简州贡葛隋书地理

  志阳安县有盐井明统志府境盐井不一以其水煮之而简州为盛寰宇记成都府贡漆

  𥿄唐十道志成都纸维十色寰宇记成都府旧贡薛涛十色笺短而狄才容八行合簟

  记汉州土贡唐十道志成都府竹则九种新志棕竹生府城叶似棕有刺其中实而不虚又

  有刺竹刺环节而生名艻竹牡丹诸色俱备花千瓣而大如球两都所不及一名鱼血红者

  海棠寰宇记成都此树尤多未开时如朱砂烂漫稍白半落如雪天下所无又有铁梗海

  棠其色稍红旌节花寰宇记出成都枝直上花红紫层发出旌节叶碧类百合千叶

  刺榆寰宇记出成都红似桃花极大寰宇记蜀州土产元和志蜀州责木兰皮新

  津出紫草寰宇记成都府旧贡雪山朴硝其色如玉彭州贡升麻续断蜀州产紫草红花永康军产

  紫贝龙牙白贝龙牙寰宇记茶生益州山谷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为饮令人不睡又简州

  亦产茶茶经出彭州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镇者与襄州茶同味毛文锡茶谱蜀州普源洞口

  横源味江青城皆出有雀舌鸟觜麦颗片甲蝉翼诸名皆散茶之最上者龙葵菜寰宇记出

  成都蒟酱寰宇记出成都府如今之大荜拨梅煎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贡梅前

  蔗糖唐书地理志成都府土贡蔗糖元和志蜀州土贡沙糖唐书地理志成都府土贡

  生春酒方舆胜览汉州出鹅皃酒华阳风俗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郡人刳节倾春酿于筒

  号郫筒酒寰宇记细鳞似鳟蜀中谓之拙鱼蜀郡山中处处有之每年春从石穴出大者长五

  桐花凤寰宇记成都出小鸟红翠碧色相间出扵桐花开时惟食其汁不食他物花落

  即死土人画桐花凤扇即此鸟也

重庆府表                

                    

大清一统志

 重庆府在四川省治东南一千二百里东西距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九十五里东至忠州垫

  江县界二百二十里西至叙州府隆昌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贵州遵义府桐梓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三百四十五里东南至贵州遵义府正安州界三百里西南至遵义府仁怀

  县界二百里东北至酉阳州彭水县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寕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

  至 京师六千六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

  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昭是为已人郭璞注为巴之始祖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

  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战国时尝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慎靓

  王五年秦灭蜀置巴郡华阳国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已为求救于秦秦遣

  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巴王以归置巴郡汉仍为巴郡

  治江州县属益州后汉因之初平元年刘璋改为永寕

  郡建安六年复为巴郡华阳国志献帝初平元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颕建

  议分巴为二郡颖欲得巴旧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已郡江南厐羲为太守治安汉以

  江州至临江为永寕郡胊䏰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鱼复蹇淯白璋争巴名乃改永寕为巴郡

  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 按晋书地理志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寕郡建

  安六年改永寕为巴东以巴郡为巴西二十一年先主分巴郡立固陵郡章武元年又改固陵为巴

  东郡巴西郡为巴郡与华阳国志不同三国属蜀汉华阳国志建兴中李严督江州

  求以五郡为巴州诸葛亮不许晋宋齐俱为巴郡梁太清四年武

  陵王萧纪于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曰巴

  州周闵帝元年复曰楚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州曰

  渝州大业初复罢州为巴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渝

  州天宝初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属剑南

  东道元和志新唐志皆属剑南旧唐志及寰宇记则属山南西道五代属蜀宋

  亦曰渝州南平郡属䕫州路崇寕元年改曰恭州

  淳熙十六年升为重庆府见宋史本纪以光宗潜藩故地理志作高宗或

  作淳熙初改皆误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为四川南

  道宣慰司治属四川行省至正末明玉珍据此建号曰

  夏明洪武初平之仍曰重庆府属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四川省领州二县十一厅一

  巴县附郭东西距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长寿县界二百里西至壁山县界

  八十五里南至綦江县界九十五里北至江北厅界十里东南至南川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江

  津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江北厅界十里西北至铜梁县界一百十里春秋巴国都汉置江州县为巴

  郡治后汉及晋宋因之齐改曰垫江梁为楚州治武成三年改曰巴县隋初为渝州治后复为巴

  郡治唐复为渝州治宋为重庆府治元为重庆路治明为重庆府治 本朝因之江津县

  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东至巴县界五十里西至永川县

  界九十里南至綦江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壁山县界四十里东南至綦江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

  至泸州合江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巴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永川县界九十里汉江州县地西魏分置

  江阳县兼置七门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江津仍属巴郡唐属渝州宋西之元属重庆路

   明 属重庆府  本朝因之长 寿县在府东北二百三十 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 百六十

   里东至涪 州界二 十里西至江北厅界三十里南至南川县 界九十 里北至顺庆府邻水县界七十

   里东南至涪州界六十里西南至 江北厅界六十里东北至忠州垫江县界一百九 十里西北至合

   州界一百三十 里汉枳县地周隋为巴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乐 温县属南潾州九年改属涪州宋

   因之元至元 二十 年省入涪州 至正中明玉 珍改置长寿县仍 属涪 州明洪武六 年改属重庆 府

   本朝因之永川县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 里东西距 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 里东至江 津

   县界四十 里 西至荣昌县界五十里南至泸州合江县界一 百 里北至铜梁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江

   津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荣昌县界六十 里东北至壁山县界四十 里西北至大足县界五 十里唐壁

   山县 地大历十一年分置永川 县属昌州宋因之元至 元中省入大足县明洪武 初复置属重庆府

    本朝因之荣昌县在府西 少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七十九 里南北距六十八里东至

   永川县界二 十九 里西至内江县界五 十里南至泸州界三十 里北 至大足县界三十八 里东南至

   泸州 合江县界七十 里西南至 叙州府隆昌县 界三十 里东北至永川 县界七十 里西北至大足 县

   界八 十里汉犍为郡资中江阳巴 郡垫江三县 地唐初 为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之 界乾元元年 分

   置昌州兼 置昌元县为州治大历六年废十 年 复置属剑南 道光启元年徒州治大足以昌元 为 属

   县宋因之元省明初改置荣昌县属重庆府 本朝因之綦江县在府南少东二百里东西

   距二百 十里南北 距一百九十五 里东至南川县界八十 里西至江 津县界一百二 十里南至贵州

   遵义 府桐梓县界一百七十五 里北至江津县界二十 里东南至南川县界八十 里西南至遵义府

   仁怀县 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巴 县界四十 里西北至江 津县界八十里汉江州县 地唐武德 二年

   分 置隆阳县兼置南州三 年改 曰楚 州四年复曰南 州先天元年改县曰南 川天 宝初 改州曰南川

   郡乾元初复曰南州属江南道黔州 都督府宋初为羁縻州庆历八年改属渝州皇祐 五年废州为

   南川县熙寕七 年复置南平 军属夔州路嘉熙三年军徙治隆化 县废元置南 平綦江长官司属播

   州 宣抚司明 洪武初改置綦江 县属重庆 府 本朝因之南  川县在府东 南三百五十 里东

   西 距一百 四十 里南北距 二百里东至涪州界七十 里西至 綦江 县界七十 里南至贵州遵义府正

   安州界一 百里北至涪州界一百里东南至正安州界九十 里西南至遵义府桐梓县界六十里东

   北 至涪州界八十 里西北至巴县綦江二县界一百 里汉枳县地周 隋为巴县地唐贞观十一年

   置隆化县属涪州先天元年改曰宾化宋初复 曰隆化熙寕七年改属南平军嘉熙三年移军来 治

   至元二十二年军废改置南川 县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 本朝因 之合 州在府北少西二

   百五里东西距三百五十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一百十 里西至潼川府安

   岳县界二百四十 里南至壁山县界六 十里北至定远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巴县界六十 里西南至

   铜梁县界七 十里东北至定远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 寕县界一百五十里古巴国别都秦

     为巴 郡 地 汉 置垫 江 县属 巴 郡 后  汉因 之建 安 六年改 属 巴 西 郡三 国 汉建 兴 十 五  年还 属巴 郡 晋

     因  之宋元 嘉  中置 东 宕 渠 郡 西 魏 恭 帝 三 年 改 郡曰  垫江县 曰  石镜 又 于 郡 置 合 州 隋 初 郡 废 开 皇

     末 改  合州 曰 涪 州 大 业 初 又 改 州 曰 涪  陵郡 唐  武德 元  年复 曰 合 州 天 宝 初 又 改 曰 巴 川  郡干 元  初

     复 曰  合 州 属 剑 南  道五  代属 蜀宋 干 德三  年改 县曰 石  照 仍 曰 合 州  巴川  郡属 潼川 府 路元  至元 二

     十 年 为 散 郡二 十 二 年复 为 州改  属重 庆 路 明 洪武 初 以 州 治石 照 省 入仍 属 重庆  府  本 朝 因 之

     涪州在府 东 少 北 三 百 五 十  里东 西 距 一 百 五 十里南 北 距 一 百 六 十 三  里东 至 忠 州 酆 都 县

     界 九 十  里西 至 长 寿县 界 六 十  里南 至 南 川 县 界一 百 三  里北 至 长 寿县 界 六 十  里东 南 至 酉 阳 州

     彭 水 县 界 一 百 六 十  里西南 至 南 川 县界 一 百 里东 北 至 酆 都 县 界 九  十里西 北 至 长 寿县 界 六 十

     里 战国 时 楚 枳 邑 汉 置 枳 县 属 巴 郡 后汉 及 晋 初因 之永 和 中 移 涪 陵 郡 治 此 宋 齐 因 之后 周 废 枳

     县徙 郡 治 汉  平隋 开 皇 初 郡 废 十 三 年 移 汉 平  于此改 曰 涪 陵  县属 巴 郡 唐 武 德 元 年 于 县 置 涪  州

     天 宝 初 曰 涪 陵 郡干 元 初 复 曰 涪州 属 山南 西  道五 代 属 蜀 宋 亦 曰浩 州 涪 陵 郡 属夔 州 路元 至  元

     二 十 年 以 州 治 涪 陵 县 省入 二 十 一 年改 属 重 庆 路 明 属 重 庆 府  本 朝 因 之铜             梁县 

     西 少  北二 百 四 十 里 东 西 距 八 十 里 南 北 距 一 百五 十  里东 至 壁 山 县 界 五 十 里 西 至 大 足 县 界 三

     十 里 南  至永 川 县 界 一 百 里 北 至  潼川 府 遂 寕 县界 五 十  里东 南 至 巴 县 界 七 十 五  里西 南 至 大 足

     县 界 一 百 二 十  里东 北 至 合 州 界 六 十 里西 北  至大 足 县 界 六 十  里汉 垫 江 县 地 西 魏 为 石镜 县  地

     唐 长 安 四 年 置 铜 梁 县 属 合州 元 移 今 治 明 因 之  本 朝 康 熙 元 年 并 入 合 州六 十 年 复 置 属 重 庆

      大 足县 在 府 西 三 百 十 里  东西 距 一 百 二 十 里南 北 距 一 百 四 十  里东 至 铜 梁 县 界 六

     十 里 西  至潼 川 府 安 岳 县 界 六 十 里 南  至永 川 县界 九 十  里北 至 潼 川 府 遂 寕 县 界 五 十  里东 南 至

     永 川 铜 梁 二  县 界 八 十 里 西 南  至荣 昌 县 界 一 百二 十 里 东 北  至 铜 梁 县 界 八 十  里西 北 至 安 岳 县

     界 一  百里 合 州  巴川 县 地 唐 干 元 元  年置 大 足 县属 昌  州光 启 元  年移 昌 州 来 治 宋 因  之元 州 县 俱

  废入合州明洪武四年复置属重庆府 本康熙元年省入荣昌县雍正六年复置壁山

  县在府西少北一百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东至巴县界七十五里西至铜梁

  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江津县界九十五里北至合州界五十里东南至巴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永川

  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合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铜梁县界三十里汉江州县地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唐

  至德二载分置壁山县属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属重庆府

   本朝康熙元年省入永川县雍正六年复置定远县在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东西距

  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顺庆府岳池县界七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县界九十里南至合

  州界六十五里北至顺庆府南充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合州界七十五里西南至合州及蓬溪县界

  俱九十五里东北至岳池县界八十里西北至蓬溪南充二县界一百里汉垫江县地宋为合州地

  至元四年置武胜军后改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属合州明嘉靖十三年移今治 本朝康

  熙八年并入合州雍正六年复置属重庆府江北厅在府北一里东西距三百里南北距

  二百一里东至长寿县界二百里西至合州界一百里南至江边与巴县水面分界一里北至顺庆

  府岳池县界二百里东南西南俱至巴县界一里东北至顺庆府邻水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合

  州界一百七十里汉江州县地尝为巴郡治谓之北府城周以后俱为巴县地明为巴县之江北镇

   本朝乾隆十九年移同知驻此二十四年分巴县地隶之属重庆府

 ︹形势︺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华阳国志

  江州地势刚险重屋累居承三江之会江州以

  东滨江山险垫江以西土地平敞

 ︹风俗︺江州以东其人半楚姿态敦重垫江以西精敏

  轻疾上下殊俗华阳国志二江商贩舟楫旁午方舆胜览

  瘠民贫务本力穑其士亦喜静退不为剽锐元统

 ︹城池︺重庆府城周十二里六分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形环江为池明洪

  武初因旧址甃石 本朝康熙二年乾隆三十年重修 巴县附郭江津县城

  里六分门四明成化中建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嘉庆九年重修长寿县城周五里有

  奇门四旧治濒江明天顺中筑 本朝嘉庆四年移建石城于今所依山为址永川县城

  周八百丈有奇门六明成化中建本朝乾隆三十年修五十六年重修荣昌县城

  里五分门四明成化中建 本朝乾隆三十四年綦江县城周二里七分门三明成化

  中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干隆三十年嘉庆十五年重修南川县城周三里五分门四明

  成化中筑嘉靖九年甃石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年三十一年重修

  州城周十六里二分门八明成化中建 本朝干隆三十三年修五十三年嘉庆八年重修

  涪州城周四里门五明成化初因旧址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铜梁县城周六里六分门四明天顺中建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大足县城

  周四里八分门四明天顺中建 本朝嘉庆二年壁山县城周三里八分门四明成化

  中建 本朝雍正八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定远县城周三里七分门四明嘉靖三十

  年建 本朝雍正六年乾隆二年四十四年重修江北厅城周十五里门四南临江三

  面依山 本朝嘉庆六年土筑

 ︹学校︺重庆府学在府治西宋绍兴中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本朝康熙三年修三十八年

  乾隆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巴县学在县治东宋绍兴中建 本朝康熙三年重建

  入学额数十一名旧额十二名嘉庆十六年减三名二十三年增二名江津县学

  治南宋治平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干隆四十二年修嘉庆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长寿县学在旧县治西北明末毁 本朝康熙元年重建四十八年修嘉庆十一年重修

  入学额数八名永川县学在县治西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雍正三年修乾隆二十三

  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荣昌县学在县治东北明天顺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八名綦江县学在县治西南明万历中建 本朝顺治十

  八年重建康熙五十六年修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南川县学在县治东

  嘉靖十四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入学额数八名合州学在州治西明天顺中

  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二名涪州学在州治南宋建 本朝康熙四

  十六年重建雍正三年修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铜梁县学在县治西

  明初建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重建乾隆二十三年修入学额数七名又安居乡学额七名旧额均

  八名嘉庆二十三年各减一名大足县学在县治东北明嘉靖中建 本朝雍正八年

  乾隆九年入学额数八名壁山县学在县治西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定远县学在县治南明嘉靖中建 本朝雍正十一

  年修乾隆六十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江北厅学在厅治西北 本嘉庆十六年

  入学额数六名东川书院在府治洪崖坊 本乾隆二十三年三益书院

  在巴县城外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江津书院在江津县城隍祠左 本朝乾隆六

  凤山书院在长寿县文昌宫左本朝乾隆五十一年锦云书院

  川县古察院基 本乾隆二十七年东皋书院在永川县文昌祠左 本朝乾隆五

  十三年建玉屏书院在荣昌县治东北本朝乾隆五十年瀛山书院

  江县治南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建嘉庆三年隆化书院在南川县城南二里 本

  乾隆二十一年嘉庆十年合宗书院在合州南津街嘉靖十年钩深

  书院在涪州北舆地纪胜绍圣丁丑程伊川来涪于北岩普净院辟堂传易再岁而成元符中

  黄山谷过此榜其堂曰钩深嘉定丁丑范仲武请为北岩书院 本朝乾隆九年重建改今名

  川书院在铜梁县治西 本乾隆二十五年琼江书院在铜梁县安居乡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建棠香书院在大足县治北旧在治东名宝鼎书院 本朝乾隆

  五十五年迁建改今名重璧书院在壁山县东门内本朝乾隆十五年印山

  书院在定远县胡公祠前 本朝乾隆七年建二十四年修嘉陵书院在江北厅

  治西 本朝嘉庆十八年建合州义学在州治左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大足

  义学在县治西明万历中建 本朝乾隆中重建嘉庆十一年

 ︹户口︺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二今滋生男妇共三百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七名口计九十五

  万八千二十八户

 ︹田赋︺田地一十一万二千二顷五亩四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五万八千六十八两七分六釐

 ︹山川︺涂山在巴县东一里华阳国志禹娶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水经注江

  水北岸有涂山常璩庾仲雍并言禹娶于此按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寰宇记山在巴县东南

  八里岷江南岸高七里周𢌞二十里东接石洞峡明统志山阯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水与江通

  通志山之绝顶俯视两江城如浮叶俗名真武山屈宾山在巴县东南百里沱江

  山在巴县南五十里其下有七里店又南十里有冠山又十里有太华山霖峯山

  县南百里 高七里遇旱祷之 即应南 坪山在巴县南百五十里一名青山仙女山

  在巴县西四 十里相近有云凤 山砦 山在巴县西 五十里上 有古砦昔人 曽保聚于 此

  云山在巴县 西接壁山县界寰宇记山在巴县西一百三 十七里其山高耸林木郁茂下有泉

  水东西分流传云黄帝于此山合神丹故名元统志山有九峯其中二峯最秀一名狮子一名香𬬻

   左接渔鹿峡入涪江右入江津县界华盖峯达于岷江横亘二百馀里旧志山在巴县西八十里壁

   山县东北二十里舆地纪胜谓之巴山今一名凤凰山明通志有来凤山在府西一百三十里亦此

   山之异名也逾越山在巴县西七十里其峯峻拔高出众山四面山在巴县西

   北一百一十里四面壁立上有金田寺白崖山在巴县北明统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又

   名朝阳山又涪州东二十里亦有白崖山云篆山在江津县东六十里元统志山势险绝跨

   江南岸状篆珞黄山在江津县东六十里一名东山龙登山在江津县东南

   百里西去綦江县七十里上有虎跳岭双峯并峙顶有井泉又有龙塘石蟹泉四围石壁崭岩有一

   路可升明正徳八年盗起义兵屯此为一方保障固城山在江津县东南百二十里其山

   四垂而上平宋冯寿居此黄庭坚为记宝鼎山在江津县东南百三十里上有三石如鼎

   明正德中乡氏筑砦于此盗不敢窥鼎山在江津县南一里三峯鼎峙棋盘山

  津县南接綦江县界绫锦山在江津县西南接永川县界元和志在万寿县西八十五里寰

  宇记在永川县南八十里山之花木如锦女仙山在江津县西南元统志距县一百五十里

  汉东市对岷江南岸有二峯峙立可爱昔有二女于此登仙故名龟停山在江津县西江

  中舆地纪胜山若龟形元统志在县东北五十里江中周二百步高十二丈接巴县境君井

  山在江津县西隔江四十三里舆地纪胜有井泉浅深不常邑宰贤则水清溢否则浊涸

  威山在江津县西五十里其西又有周望山石笋山有二一在江津县西接永川县

  孤峯如笋上有石泉一在县东二百里平地一石突起高二十馀丈旁有石磴可升绝顶方平可

  坐数十人华盖山在江津县西北二十五里石佛山在江津县北一里与马骁山相

  连一名镇秀山有巨蟹泉自石孔流出马骁山在江津县对江北岸元统志其山萦曲周

  三里形势峭拔昔有骁骑将军马邈葬此因名旧志一名马鬃山宋马鬃镇此白君山

   津县北六里舆地纪胜昔有白令住此学道因名元统志在县东六十里周𮞉五里高二里

   山在长寿县东舆地纪胜在乐温县东八十里乐温山在长寿县西南元和志在乐温

   县南三十里县因山为名旧志在今县西南五十里地气常温禾稼早熟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也

   凤山在长寿县西一里大道旁以形似名一名白虎山三峯山在长寿县西十里上

   有菩提寺牛心山在长寿县西十里形类牛心铜鼓山在长寿县西北舆地纪胜

   在乐温县北一里巾子山在长寿县西北舆地纪胜在乐温县北一百里菩提山

   在长寿县北十里上有菩提寺漏明砦山在长寿县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洞日光穿

   漏如屋宇然云台山在长寿县北百里旧有云台观长寿山在长寿县东北七十

   同心山在永川县东二十里以与石笋二郎两山相连故名英井山在永川县

   东南三十里铁山在永川县东南八十里寰宇记其山出铁 按明统志在县东二十里石

  如铁色盖别一山也泸龙山在永川县南十里英山在永川县舆地纪胜在县西北

  十里下有龙洞明统志龙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即古英山上有龙湫旱祷辄应溪山

  川县西北舆地纪胜去县一百里接沙溪源因名桂子山在永川县北三十里一名桂山

  又箕山在县北四十里葛仙山在荣昌县东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

  图经云山去昌元百馀里下临中江上干霄汉有仙翁炼丹岩洗药池甘露茶打丁石明统志在荣

  昌县东十五里旧志在县东二十里大道又有桃香岭在县东十五里岭有桃树根出石上无寸土

  相传仙翁遗核于此而生庆云山在荣昌县东南六十里宝盖山在荣昌县南一

  里宋宝盖镇以此名旧志明初于镇改置荣昌县即今县治井九山在荣昌县南寰宇记

  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侧有盐井磁窑山在荣昌县西三十里绫波罗山

  昌县西北寰宇记在静南县西三十里濑波山在荣昌县西北一名赖婆山寰宇记在昌

   元县南七十里四面悬绝唐大历四年在山上置行州老鸦山在荣昌县西北舆地纪胜

   在昌元县南三十里山下有李戡李戣兄弟善棋常应诏退虏文彦博赠诗云昌元建邑几经春百

   里封疆秀气新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鸦山下著棋人铜鼓山在荣昌县北元和志在静南县

   北八十里得胜山在綦江县东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东南二十里形势艰险林木郁茂亦

   名黄沙坎最高山在綦江县东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东南九十里高十五里林箐深密视

   众山犹培𪣻瀛山在綦江县东南接贵州遵义府桐梓仁怀二县界元和志在南平县西南

   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名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北七十里周𮞉九十里崖壁峻峭

   林木葱蔚山类三峡中有四十八面面皆不同石印山在綦江县南十里形如印又县南五

   十里有石笏山祝融山 在綦江县南五十里上有祝融寺萝绿山在綦江县南元

   和志在南川县南十二里山多楠水堪为大船九域志在隆化县扶观山在綦江县南与

   地纪胜唐以之名县今谓之砦山旧志县有砦子山明万历中杨应龙破县留苗兵结砦于此荡平

   后改兴文山朽石垭山在綦江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虚崖峭壁之胜琵琶

   山在綦江县西舆地纪胜在东溪侧近南山在綦江县西北与地纪胜与瀛山相对冈势甚

   远其上平广有石笋数峯崭然秀拔其下名石笋峡牛冈山在綦江县北十里高十里以形

   黑崖山在綦江县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北七十里石崖峭拔九盘山

   川县东十二里峯峦高远九折而上马嘴山在南川县东五十里高三十里有小路通正安

   九递山在南川县东舆地纪 胜在隆化县东六十里绝壁如银色人 视其昏明以候晴

   雨上有水潴为洞高广百尺左右石台有两泉温冷靡常池上各蟠石龙初非镌刻洞以龙名

   头山在南川县南一里以形似名又南一里有置灯山熊井山在南川县南三里上

   有井 水清而味 咸方 竹箐山在南川县南五十里有小路通桐梓县永隆山

   在南川县西兀和志隆化县因县西永隆山为名寰宇记在隆化县西二十里水从山

   川县西五十里南江别源出此来游山在南川县西七十里路通巴县凤凰山

   川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七十二里有峯屹然二小山翼之如凤因名又有狮子峯与凤凰山

   相距不数里两山为一邑之胜瑞应山在合州城内北隅舆地纪胜本名坐龙山唐改名明

   统志宋干徳中山有异木生文成天下太平宇魏了翁有瑞应山房记学士山在合州东

   与地纪胜在石照县东五里直郡治之江楼其高不逾旁山而南峯斜崖诸山班班若出其下

   鱼山在合州东舆地纪胜在合州石照县东十里涪内水在其南西汉上流经其北山南大石

   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明统志上有天池大旱不涸宋淳祐中移合

   州治比山东山在合州东舆地纪胜在合州石照县东十里高四五丈萦纡可二里下瞰涪江

   又有书台山在县东北七里东汉末薛融读书于此俗名东台山铜梁山在合州南左思

  蜀都赋外负铜梁于宕渠元和志山在石镜县南九里出铁及桃枝竹寰宇记铜梁山东西连亘二

  十馀里山顶平整远望诸山而此独秀旧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因名牟山在合州西舆地

  纪胜在州西二十里唐康元朗读书于此俗名西台山砦山舆地纪胜在合州西二十馀里

  峻峭如削朝霞山在合州西元和志在赤水县南十八里龙多山在合州西北与

  潼川府蓬溪县接界舆地纪胜在赤水县北五里晋时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山之仙台永嘉三年

  举家仙去唐孙樵有龙多山录山东有大池即武后时放生池有东岩广五十丈多唐人刻字泉自

  岩出潴为方池大旱不竭其山高明窈深变态万状有驾鹤轩下视涪水如带烟云出没山之伟观

  也明统志在合州西北一百里青石山在合州西北接蓬溪县界寰宇记在石镜县西二百

  四十里涪水之南 按此山为巴蜀分界处详见蓬溪纯阳山在合州北三里相传唐女

  冠范志元得道处九炼山在合州北七里九域志合州有九炼山唐道士任处华居此

  马𩦲山在合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将刘整献计于蒙古欲自青石进筑马鬃

  虎头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州合州将张珏闻之濳师越砦七十里焚其船场由是马鬃城筑不就

  龟山在涪州东舆地纪胜在黔江东岸州治据其上其形如龟故州亦名龟陵旧志在州

  东北一名三台山宋咸淳中移州治三台山即此种松山在涪州东舆地纪胜州产松屏

  石出山间相传尔朱先生种松于此映山之石皆有松文旧志种松山在州东二里游兰山

  在涪州东南舆地纪胜在涪陵县高松乡地名罗云兰真人修炼处人至洞门望见丹灶有真人题

  字岩石自摇欲堕骇不可至明统志在州东南七十里黄牛山在涪州东南溯江四十里

  罗浮山在涪州东南寰宇记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白水入江处七龛山在涪州东

  南舆地纪胜在武龙县北十五里旧志山有七穴故名又石尖山在县北十里青云山在县东北五

  武龙山在涪州东南寰宇记唐武龙县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统志龙桥山在武龙县

  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龙山也神凤山在涪州东南舆地纪胜在武龙县东

  望川山在涪州西南五里又许雄山在州西南七里五花山在涪州西二十

  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星宿山在涪州西北五十里合掌山在涪州西北五十里

  二山对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铁柜山在涪州北舆地纪胜一名吴君山横亘江

  北与废涪陵县相对雄压诸山旧志山在州北五里屹立如柜相传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其南二

  里为北岩山即宋程子注易之所天共山在涪州北六十里新开山在铜梁县

  东六十里有道直走巴县崆峒山在铜梁县东南五十里巴岳山在铜梁县东南

  舆地纪胜在巴川县南十五里一名泸昆山上有巨石如狻猊名香𬬻峯又有崑谷洞多苍玉有濑

  玉溪又产木莲花高五六丈叶如楩楠花如菡萏出山则不殖双山在铜梁县东南舆地纪胜

  在巴川县南五十里相传有渔者网得二石其一飞去其一留者因即山筑室而宝祠之遇旱以水

    沃石即雨明统志在铜梁县南五十里计都山在铜梁县南三里又有罗㬋山在县东北

    里许亦名东岩桂山在铜梁县南五十 里又珠玉山在县南一百里上 有石如玉钟 山

    在铜 梁县西南十里舆地纪 胜有池大旱不涸六 赢山 在铜梁县西十 五里舆地纪胜相 传

    昔人御寇于此六战皆捷故名龙透山在铜梁县西三十里舆 地纪胜山壁绝峭中有穴 前

    后 透穿望之空明 有宝盖 山在县西二十 里圣  灯山在铜梁山西六 十里岩间夜有光 荧

    然如小铜梁山在铜梁县西北六 十里元和志铜梁县取山 为名葛 山

    梁 县北五 里归 龙山在铜梁县北 旧安居县东山 形盘旋如龙东北 对峙者曰凤凰 山山

    顶巨石平正曰凤凰台 按 通志又有隆龛山云唐置崇龛县于山下误唐崇 龛县在今潼川府遂

    寕县南接安岳县界明 之安居县亦非隋唐宋故县 地龙 门山在铜梁县东北七十里舆

    地纪胜隐士苏汝砺之居在焉有书院藏书三万卷井山在大 足县东十 里宝 顶山

   在大足县东三十里三华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其山清秀三峯屹立陔山在大足县

   东四十里舆地纪胜近三华秀气屹然鼎立五桂山在大足县东宋干道中五士同登科

   第故牛斗山在 大足县东南六十五里今讹为牛口 山元和志在大足县东南八十里

   寰宇记山长三百里崖石巉岩有双峯对立如牛之状玉口山在大足 县东南九十 里有

   老君洞宏敞可容百馀人高山在大足县南五里舆地纪胜上有龙洞醮坛旱祷辄应淳化二

   年供 奉官卢斌平蜀贼任 秀尝驻兵此山鸡 栖山在大足县南舆地纪胜在县南下有藏马

   崖相传蜀王时产龙马于此龙冈山在大 足县西三里明统志其山 环拱山脊折纹若龙

   鳞然旧志即元和志所谓营山也望乡山在大足县西北四十里于众山中最高

   山在大足县北二里唐刺史韦靖于此置城又白塔山在县北三里王来山在壁山县

   东南 五十八 里龙 珰山在壁山县南十里 倚障县南又有龙梭山在县北三 里拥蔽县后

    重壁山在壁山 县 西南十五里元和志壁山县川中有一 孤 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梢平

    土 人号为重壁山 县因山 为名府志一 名芽莱 山明 统志一名巴山  按方 舆胜览巴山 即缙云 山

    非 重壁山 也武 胜山在定远县 东明统志旧名飞龙 峯元兵攻合 州驻兵于此更今名

    焦石山 在定远 县北四十里 山高 耸石色焦赤又麻油 山在县西南 六十 里土黒而润

    山在江北厅东舆地纪胜山去巴县四十八 里 一名凝脂山尧时洪水不没故又名浮山元 统 志

    山高五 里周𮞉六十里又名云鸿山明 统志在县东三十里卧 龙山 在江 北厅东百 二十

    里高四里无路可通杨井山在江北 厅西九十 里上有古 泉号杨家 井石  狮垭山

    在江 北厅北九 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绝 险中盘小 径分渝合之界崑  仑山在江北厅北百

    五十 里 元统志 据府及渠合之境 高十里俯暾三郡如 指 掌然林 壑深翠峯顶绝无 尘埃 按明统

    志作 崑嵝山在府城东北七 十里又名塔平山销 剑山在江 北厅东北五十里 元统志昔人

   于山销铁为剑南峯在铜梁县东舆地纪胜在巴川县东四十里高五里是为峡山之首两山

   复出对峙中广十里涂左有穴谓之仙洞其深五里窦水流为涧有嘉鱼明统志在铜梁县东七十

   中峯在铜梁县东南九十里山环二十 里如盘民居如画绝顶有泉注下曰天 池

   佛岩在巴县西一里两壁峭起高一丈五尺唐一丈深直五丈中镌诸佛像蛰龙岩

   在巴县西二十五 里有泉出石缝间泻入 岩下紫 云崖在长寿县北一里丹崖

   寿县西北一里高二十丈相 传为徐神翁炼丹处有瀑布下注于江又有集仙 山为神翁飞升处

   柜崖在綦江县东南舆地纪 胜在南平军东南 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 可扳援其门有一 柜

   石笋崖在綦江县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北一百里路通隆化县有石如笋高者三四丈低亦

   丈馀凡数十焉斜崖在合州东北八十 里舆地纪胜高十馀里有石横亘崖 腹如拖修帛迤长

   四五里崖以此为名下有穴谓之龙洞水由此出黄葛峡在巴县东水经注江水又经黄

  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旧志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丁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铜锣峡

  县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状大茅峡在巴县西元统志栖真洞在县西八

  十里大茅峡内相传昔茅君升仙于此故名其峡曰大茅洞曰栖真鱼鹿峡在巴县西北一

  百二十里涪江中流有石一状若鱼一状若鹿故名石洞峡在巴县东北寰宇记渝州东北

  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先主置关之所东西约长二里明月峡在巴县东北华阳国志巴

  郡东有明月峡广德屿故巴亦有三峡寰宇记在巴县东八十里李膺记云广阳洲东七里水南有

  遮要三塠石石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因以为名府志在

  县东五十里鸡鸣峡元和志在涪州西十五里又黄草峡在涪州西唐大历中杨子琳叛

  沿江东下守捉使王守先伏兵于此温汤峡在壁山县西南舆地纪胜在巴县西北一百六

  十里上有温泉自悬崖下涌出腾沸如汤旧志今名汤口峡山在壁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接铜梁界

  洪崖洞在巴县西二里一名滴水岩苍崖翠壁中悬巨石其下嵌空上有瀑布泻出岩前

  长安洞在巴县西八十里深二里入者必秉烛尽处有二石墩若龙状过此则积水泓深不

  悟正洞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归正砦一名白鹿洞中有圣泉晴雨无增减

  溪洞在涪州东舆地纪胜在高松乡岩穴中有石洞二处一自洞门入约一里许有湫水一潭

  白龙洞在涪州南五十里又飞龙洞在州西六里松石坪在永川县西南六十里舆

  地纪胜在永川县来苏镇有松化石石质而松理或二三尺许大可合抱然不过相望数山有之俗

  呼雷烧松杜诗所谓万年松花石即此白土坪在铜梁县舆地纪胜在县东北六十里地

  多栀子望如积雪香闻十馀里登云坪在壁山县南七十里山形似盘长十里横八里结为

  大坪秀峯罗列四面朝拱相传明建文帝尝潜于此大垭在江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高峯连

  峙仅通一路明正德中副使李越破贼方四于此石门有二一在江津县南三十里笋溪河

   两岸一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亦曰龙门峡凌云石在江津县北十里圣泉寺左一石突

   起上逼霄汉其端俯瞰可覆数十人石镜在合州南舆地纪胜内江有石屹立水心正圆如月

   其下崭岩如云气俗谓石镜冬出水可三丈大江在巴县东南自泸州合江县流入江津县

   界又东北迳府城东南又东北迳长寿县南又东迳涪州北又东北入忠州酆都县界水经注江水

   过符县又东北至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

   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是也又东迳阳关巴于梁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左迳明月峡东至

   梨乡历鸡鸣峡至枳县又东迳涪陵故郡北又东迳文阳滩滩险难上又东迳汉平二百馀里左自

   涪陵东出百馀里而届积石东为铜柱滩又东迳望峡历平都旧志岷江自合江县界东北流一百

   八十里至江津县北还绕县治状如几字亦名几水又五十里至铜罐驿入巴县界又东北一百二

   十里至府城东内江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北九十里入长寿县界又六十里迳县城南又折东南流

    三 十 三 里 入  涪州 界 又 九 十 里 至 州 城 北涪 陵江 自 南 来 注  之又 东 北 八 十 里 入 酆 都 县界 南

    江 在 綦江 县 东 自 贵州 遵义 府桐 梓县流 入 又 西北 流入 江 津 县 东入 大江 古名 僰溪今 名 綦 江

    元 和 志 三 溪 县 内 有 僰 溪 东 溪 葛溪 其 僰溪 在 三溪 县 西 又 经 南 川 县 南 四 十 步 寰宇 记 僰溪 自 三

    溪 县 西北 流 经 舟 溪 废 县又 北 流 迳 南 川 县 东 南四 十 步又 北 至 江 津 县 南十 四 里 西 北 流 入 大 江

    舆 地 纪 胜 僰 亦 名 夜 郎 溪从 夜 郎境 流 过 南 平 军城 下 又 东 溪 在 军 之 西 北元 统 志南 江 在 南 川 县

    泉 溪 会 合 至 三 溪口 可 通 舟 楫 行 三十 里 至綦 市又 至 南 江 口 入 江名 胜 志 南 江 入 綦江 县 界其 色

    苍 白名 曰綦江 又 僰溪在 江 津 县 东 南 三 十里 来自 夜郎 境阔三 十 步深七 尺 可 通 二 十 石 舟府 志

    綦 江 有 三 源 一自 桐 梓 县 坡 头 河 流 四 十  里至 綦江 县 界 捍 水 镇一 自 桐 梓 县 松 坎 流 五 十  里又 自

    仁 怀 县 李 汉 坝 流 六十 里亦 皆 至 捍 水 镇三 派合流 名 三 岔 河 又 顺 流一 百十 里 入 县 界 为綦 江又

    顺 流 四 十 里 至 县 城 东又 西 北 三 十 里至 白 渡口入 江 津 县 界 又 一 百 二十 里 至 南 江 口入 大 江

  嘉陵江在合州东自顺庆府南充县流入定远界又南迳合州界合渠江涪江东南流入巴

  县界至府城东合大江即西汉水也自合涪江以下俗统名涪江亦曰内江汉书地理志西汉水南

  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水经注西汉水经宕渠县又东南合宕渠水又东南迳江州县东南

  入于江涪水注之庾仲雍谓涪内水者也方舆胜览西汉水在石照县东一百步又杜甫诗百丈内

  江船注水自渝上合州者谓之内江自渝由戎泸上蜀者谓之外江旧志嘉陵江自南充县李渡场

  流入定远县界五十里至县城东门外又十里至南溪口入合州界又一百九十里合渠江曰嘉渠

  口又十里至州城东南合涪江曰三江口又南流四十里入巴县界又东南流九十里至府城东合

  岷江自合州以下本涪汉强白宕渠五水合流其别名尤纷出不一五水之中汉名最古故班固汉

  志以为经流而涪以一水独当四流且逼近会城汉晋以来用兵者多由之故庾仲雍称内水而独

  条以涪自后遂总称为涪江而汉名亦隐然据汉志水经注终当以西汉水为正流也涪江

   在 合州南自潼川 府遂寕县 流入合州界至州城东 南与汉诸水合 流即内江 也汉书地理志刚氏

   道涪 水南至垫江入 汉水经 注涪水南至小广魏又西 南入于垫江亦 谓之内 水元和志涪江水在

   铜梁县东北四十里又迳石 镜县南二百 步旧志涪江自遂寕县入安居废县 界东南流五 十里合

   兜 溪河又 三里迳县北门外又十里入 合州 界又一 百四十里至州东南合嘉陵 江渠   江

   州东北自 顺庆府广安州流至合州东 北入嘉陵江即宕渠 水水经注宕渠水迳宕渠县 又东南入

   汉寰宇记渠江源自万顷池经巴达渠等州广安军界至合州东北十里与嘉陵江合涪陵

   江在涪州 东 自彭水县流入又北入大江水经 江水至枳 县 西延江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之 注

   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 云涪陵水也其水南迳武陵郡昔司马错溯舟此 水

   取 黔 中地元 和志涪江 水在武龙县南屈北流注于 蜀 江寰宇 记益州记 云涪陵江自万寕县西北

   二百八十里 至关头 滩滩长百步悬崖倒水舟楫莫通旧志自 彭水江 口镇西流入武隆废县界一

      百  二十 里 至 关 头 滩 五 里 至 城  西南 又 五 里 至 石床  滩又 十 里 至 白 马 镇 入 涪 州  界又 折 北 流 一 百

      二十 里至 州东入 大冮  长    桥 河在荣 昌 县 西  旧 志 上 流 即  岳阳溪 自 潼 川  州 安 岳 县 石  羊

      肠 东  流 十 五 里 至 大 足 县 西 四 里 长 桥 又 五 十  里为 路  孔 河 又 二 十 八 里 至 观 音 滩 又 西 南 流 二  里

      至 城 西 出 思 济 桥 亦 名 思 济 河 又 三 十 五 里 至  清江 滩 入 泸 州 界   按 舆 图 此 水 至 荣 昌 西 南 而  止

      不 入 他 水 或 云 即 元 和 志昌 元 县 南 之 濑 波 溪 也 四           十 八  渡水  在南 川  县东舆 地  纪

      胜 在 隆 化 县 东 三 十 里 两 山 壁 立 一 水  湾 环 其 中涉 是 溪 者 凡 四 十 八 渡 其 门 有 穴 如 户  牖 行 平 径

      数 百  步 涌 一 石 台 水  出其 中 又  有  㳘 金 水 在 龙  化县 南  五 里 水 色 如 黄  金泥 之 沉  下  者 与 硫 黄 无  异

      俗 传 水 之 发 源 乃 硫 黄 所 出  处府 志 四 十 八 渡  水源 出 马 嘴 山 西 流 二 十 里 至  四十 八 渡 又 四 十  里

      至  流 金 水 又 二 十 里 至 水东  桥 与 镇 江 桥 溪 合 流白           水 源 出 南 川 县 南  东北 流 入 涪 州 界  即

      今 大 溪 河  也 舆 地 纪 胜 白 水 在 涪 州 南 二 百 二  十里 源 出 天  众 山 其 色 如 练 又 白 水 去 隆 化 县 十  里

  自夷界龙泉乡出流入县界合黔冮旧志大溪河源出南川县南方竹箐山谷北流四十里经镇江

  桥溪又十五里至僰水桥又二十里主水东桥又五十里至涪州界名大溪河又东北流一百里至

  州南八十里入涪陵江温泉水在合州东南五十里源出巴县缙云山流一里入州界又

  东北入江信水在涪州东南旧武隆县南二十里峡口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则高尺馀

  丹溪在巴县东南自綦江县流来源出涅婆山水色如丹东北流五十里入江曰丹溪口

  溪在江津县南源出鼎山北流半里入城环带学宫又半里至大通桥出城北入江笋溪

  在江津县南源出棋盘山东北流一百六十里至牛渡又一百五十里入南江小舟通至牛渡止

  乐城溪在江津县西源出马鞍山东流二十里入江龙溪在长寿县东自忠州垫江

  县流入又西南入冮古名容溪寰宇记乐温县有容溪源出县理北南流迳县东又南至永安县东

  北二里注大江 按此水即垫江高滩之下流旧志谓即桃花溪误桃花溪在长寿县东二

   里亦自垫江县流入源出老龙洞南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过新桥入江又有海棠溪源出云

   台山东南流七十里合桃花溪梅溪在长寿县西北七十里即邻水自顺庆府邻水县流入县

   境名玉溪又西南流七十里至巴 县界名交龙 溪以溪侧旧有古木盘曲如交龙因 名又南流七 十

   里入大江侯溪在永川县南兀和志县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寰宇记溪在县西南一百八十

   步旧志今有文曲水绕县城盘旋四面流达松子溉盖即侯水也其松子溉在县南一百里源出龙

   洞山别流东入 大江 按舆图此水上流曰车对河下流曰 洙溶溪自县东南流入江骨 溪

   在綦江县东源出老瀛山西流五十里至县东下渡入綦江又金沙溪在县北对岸二里西南入綦

   奉恩溪在綦江县西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十馀里 按舆图今县西有清溪河有二

   源东曰三岔沟西曰鱼子溪自贵州遵义府仁怀县界东北流百馀里合为清溪河又东北百馀里

   入綦江盖即奉恩溪也水从溪在南川县西南六十 里源出水从山西流十里入 綦江县

   界入南江罗云溪在涪州东五 十里源发 罗云坝水洞北 流六里入 江安  居溪

   梁县西北旧安居县南城 外一 名 关箭溪又名 琼江自遂寕县东流至阳马 桥入 县 界六十里至 县

   南 关又东 北入涪小 舟通至 阳马桥兜  溪在铜梁县旧安居 县西北涪江北源出龙多 山西流

   一百里入 涪 以水流𮞉曲 而 名赤  水溪在大足 县东元和 志大足县东临 赤水又赤 水溪在

   静南 县南去 县九十步旧志在大足东十里一 名马滩 河源出 铜梁县六赢山南流四十里至县 界

   普安场又十五里合沙 河溪其沙河溪在县 东七十五里源出玉口山石 谷流十五里合赤水 溪又

   五里至旧州 坝仍 东北流入铜 梁 县界为淮远洞河又六十里 入县 城与巴川河 合 流出城东流二

   十里至合 滩与小安溪合其巴川河源出 龙透山东北二十 里至铜梁城北环绕县治如巴 字穿城

   至平滩与淮远洞河合 小 安溪源出 大 足县界流迳永川铜梁二 县 界至合州西南入涪

   江元和志 巴川县有小安 溪源 出县 南巴山 中旧志源出大 足县东南玉口 山名 单石 溪东北 流三

    十 里迳 永川 县西 北又五 十 里入 铜梁 县界 为 跳石 溪又 五十 里至 合滩与 马 滩河 合又 十里 至 楼

    滩 又 五十 里 至 合州西 南 侯滩 入 涪 江油     溪在壁 山 县 西 源出 汤 峡口南 流 三 十 里出 马 坊

    桥又 六 十 里至 斗牛 石入 江 津 县 界 与 来凤 桥溪合流 为 油 溪又 三十 里至 县 西 四 十 里 油溪 口入

    大 江九 域 志壁 山 县有油 溪又 来 凤 桥 溪在 壁山县 东源 亦 出汤 峡 口东南 流八 十 里 出 来凤 桥又

    四十 里 亦 至 鬭 牛石与 马 坊 桥 溪 合花     石溪在 定 远县东二 里 源 出岳 池 县名岳池 水 南 流

    入 县 界 为花 石 溪又 西南流 四 十 里入 嘉陵 江又有 盐 滩 溪在 县 南十 里源出 蓬 溪 县自 浴马 坪入

    县 界 东 南 流 八 十里 出南 溪口 入 江又 有苦竹 溪在 县 南 二 十 里 源出 麻油 山曰 宝 泉东 南流四 十

    里 入 江两 岸多 苦 竹因 名巴   子鱼池 在巴 县 东元和志在 南平县西 北 十里舆地纪 胜在

    巴 县东南 二 百五十 里流合 岷 江 莲    花池在 江 津 县 东二 里广袤三 十 馀 亩 宋元 间凿引

    水入 泮地由 大 通 桥入 江又 长池 在江津 县南十 里 广 袤五 丈四 时湛 然仙       池 在江 津县北 岷

  江南天水池在江津县北二里锺秀山之上其水无源四时不竭又有鱼池亦在县北

  相传为巴子养鱼池开池在涪州东三十里元和志出刚铁土人以为文刀悦池

  梁县西十里明统志水深丈馀清澈如鉴内多芙蓉黑墨潭在巴县西五十里其水如墨岁

  旱祈祷辄应龙宝潭在涪州东南旧志在旧武隆县东北七十里古箐凄其人鸟两绝援

  藤而入幽迳可十里许忽平沙广野曲壑清泉别一世境七门滩在江津县西七十里舆地

  纪胜有大石横江凡七处望之如门因名旧志又有龙门滩在县西十五里石梁如门水涨甚险

  观音滩在荣昌县北二里又清平桥水源出县东青松山永利桥水源出县东南庆云山靖

  乐桥水源出县南马鞍山皆至观音滩合流龙床滩在南川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

  五十五里县有朱婆渡滩面广百步与龙床相近古谚云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仿佛济舟必没

  是语颇信横石滩在涪州东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章怀太子曰

   即横石滩在涪陵铜柱滩在涪州东寰宇记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滩最峻

   白鹤滩在涪州西一里舆地纪胜在州上流妃子园下又有歇神滩在州治北又猪滩

   在州东十里水落石现形如群猪昔人称云滩急群猪沸岸高落马悬又百牵滩在州东五十里以

   舟行至此牵挽为难也锦绣洲在涪州东寰宇记铜柱滩东有锦绣洲巴土盛以此洲人

   能织锦罽故名清水穴在巴县华阳国志江州县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

   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舆地纪胜穴在巴县西三十步孝妇泉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

   南平军南一里俗称有孝妇感出此泉极甘而冷又秋泉在军东温泉在汤窠市三潮泉

   在南川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北五里早晚两潮晷刻不差每潮则泉下有声如雷泉涌高四五

   尺春秋分必一大潮高可数丈声闻十馀里故老相传谓其泉通海咸泉在涪州东南舆地纪

   胜在武隆县白马津东三十馀里江岸有咸泉初康定间有程运使舟次鹘岸闻江中有硫黄气袭

  人谓此必有咸泉召工开之果得咸脉迁忠州灶户教以煮盐之法至四百馀灶新井

  县南舆地纪胜在县南五十步东西十五里县城在高冈之上唐天授中刺史许子儒凿之无水先

  天中刺史皇甫珣凿石六丈方至泉因名盐井荣昌县有盐井五眼大足县有盐井九眼










                      前提调官郑绍谦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宗稷辰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