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十四至二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一至二十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十四至二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十八至三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13

大清一统志

 天津府在直隶省治东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三里东至海一百里

  西至顺天府霸州界八十里南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三百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三十三里

  东南至山东武定府海丰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河间府东光县界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顺天府

  宝坻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武清县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及虚危元枵之次府治及静海青县为燕分

  野沧州以南属虚危之宿为齐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冀兖二州之域府治属冀沧州属兖周为幽兖

  二州之域战国为燕齐二国之境秦为渔阳上谷

  二郡地汉为渔阳勃海二郡地后汉因之晋为燕

 国章武国及勃海郡地后魏为浮阳章武勃海三

  郡地分属沧瀛冀三州隋属河间勃海二郡地唐

  为瀛沧二州地宋金为清沧二州地元因之明永

  乐初置天津左右三卫为河间府地

 本朝初设关置总兵镇守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直

 隶州九年升为天津府领州一县六

  天津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海一百里西至静海县界三十五

  里南至静海县界三十五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海一百十里西南至静海县

  界二十里东北至顺天府宝坻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武清县界五十里本汉勃海郡章武县及渔阳

  郡泉州县地唐以后为沧州地元为静海县地置海津镇明永乐二年筑城置戍三年置天津卫及

  天津左卫四年人置右卫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卫为州九年升为天津府置天津县为府治

  静海县在府西南七十五里东南距二百里南北距百里东至海一百六十里西至顺天府

  大城县界四十里南至青县界四十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沧州界七十五里西

  南至青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武清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顺天府霸州治一百二十里本汉章武东

  平舒二县地宋为清州窝口砦金明昌四年以其地置靖海县属清州元至元二年并入会川县寻

  复置属清州明洪武初改靖曰静七年属河间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天津州九年属天

  青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六十七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静海县界四十

  里西至顺天府大城县界二十七里南至沧州界九十里北至静海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沧州界三

  十里西南至河间府交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静海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大城县界四十里汉置

  参户县属勃海郡后汉省入章武县隋为长芦鲁城二县地唐干寕中置干寕军五代晋天福初地

    入辽置 寕州周显德六年收复仍曰干 寕军并置永安县 为治宋初军废属沧州太平兴 国七年复

    置干 寕军并改永安县曰干寕熙 寕六年省县为镇元 符二年复置县崇寕三年又 省县大观二年

    升干寕军为清州 政和三 年赐名干寕郡金仍曰清州属河北东路 贞元元 年改县曰会川元太宗

    二年改州曰清 寕府七年复曰清州属河间路明𥘉省会川县入 州洪武七年废清州为青县属河

    间府  本朝初 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天 津州九 年属天津府沧  州在府南少西一百八十里

    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 距七十五里东至海一百三十里西至青县界一 百步南至南皮县三十

    五里 北至青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 界一百里西南至河间府交河县界七十里

    东北 至海一百三十 里西北至青县治七十里秦上谷 郡地汉高帝五 年置勃海郡治浮阳县属冀

    州后汉徙郡治南皮以浮阳为属县晋因 之后魏大和十一年于浮阳县置浮阳郡熙平二 年又分

    置沧州 治饶安县隋开皇初郡废于后周 所置长芦县置 漳河郡寻废十六年又分置景州 十八年

   改浮阳县曰清池大业初二州皆废为勃海河间二郡地唐武徳元年复置沧州治清池天宝元年

   改景城郡乾元元年复曰沧州属河北道兴元三年置横海军节度使五代梁乾化三年改曰顺化

   军后唐复曰横海军宋亦曰沧州景城郡横海军节度属河北东路金仍曰沧州元属河间路明洪

   武初始以州治清池县省入属河间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升为直隶州领南皮盐山庆云东

   光四县九年改属天津府南皮县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

   东至沧州界五十里西至河间府交河县界二十里南至河间府寕津县界五十里北至沧州界三

   十五里东南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河间府东光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沧州治七

   十里西北至河间府河间县治一百四十里秦置南皮县汉属勃海郡后汉移郡来治晋因之后魏

   世祖改郡曰沧水太和二十一年复故东魏移郡治东光以南皮属之隋属勃海郡唐武德四年

   𮗚州贞观元年属沧州长庆二年改属景州太和四年又还沧州景福元年又属景州五代周显德

   二年属沧州宋金元明俱因之 本朝初属河间府雍正七年属沧州九年改属天津府盐山

   县在府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山东武定府海丰县界六十里西至

   沧州界二十里南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四十里北至沧州界六十里东南至庆云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河间府寕津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沧州界二十里春秋齐无棣

   邑汉置高城县属勃海郡为都尉治后汉曰高成侯国晋因之后魏太和中属浮阳郡兴和十分立

   东西河郡及隰城县武定末罢仍属浮阳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盐山属勃海郡唐武徳四年置东

   盐州贞观元年州废改属沧州五代宋金元明俱因之 本朝初属河间府雍正七年属沧州九年

   改属天津府庆云县在府南少东三百二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

   山东武定府海丰县界三十里西至盐山县界十五里南至山东武定府阳信县界三十里北至盐

   山县界十五里东南至阳信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二十里东北至海丰县

  界二十里西北至盐山县治六十里春秋齐北境汉勃海郡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无棣县属

  勃海郡唐初属沧州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太和二年改属棣州寻还沧州五代因之宋治

  平元年徙治东界元初分无棣之半置西无棣县仍属沧州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寻复置明永乐初

  避讳改曰庆云仍属沧州 本朝初属河间府雍正七年属沧州九年改属天津府

 ︹形势︺东环大海西眺瀛沧枕漳卫之长流倚卢白之

  重阻北瞻京邑居然屏翰南俯登莱似列几筵

  厅壁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旧卫学记千淀归

  墟百川赴壑输将要地商贾通津旧卫

 ︹风俗︺地当冲要人杂五方重修分司署旧记民性淳良俗皆

  敦朴以农桑为先务以诗书为要领旧卫

 ︹城池︺天津府城周九里十三步门四外有濠明永乐二年建 本朝雍正三年

  敕修乾隆二十六年重修 天津县附郭静海县城周六里门三濠广二丈八尺 本朝

  乾隆十二年修青县城周五里门三濠广二丈宋时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沧州

  城周八里门五濠广四丈五尺明天顺五年建 本朝乾隆八年南皮县城

  千三百丈门四明万历四十二年改建 本朝乾隆十三年盐山县城周九里门三外

  有濠明成化二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岐乾隆十三年重修庆云县城周四里门三濠

  广二大明成化三年筑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修乾隆十四年重修

 ︹学校︺天津府学在府治东即旧卫学明正统元年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入学额数二

  十五名商学十五名天津县学在府学西 本朝雍正十二年建入学额数十八名

  海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初建入学额数十八名青县学旧在城内明洪武四

  年移建县东卫河西岸万历十三年又改建于旧学西入学额数十五名沧州学在州治东

  南明洪武𥘉建 本朝顺治年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南皮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

  三年建 本朝顺治中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盐山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九年

  本朝顺治九年入学额数十五名庆云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六年建 本朝康熙

  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问津书院在天津府城内 本朝干隆十六年建嘉庆十二年

  三取书院在天津县治东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建乾隆二十年嘉庆十二年

  瀛海书院在静海县治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嘉庆元年知县莫謩修沧曲

  书院在沧州治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香鱼书院在盐山县治本朝乾隆三年

  知县金昌世建古棣书院在庆云县治 本朝乾隆六十年知县张元英建

 ︹户口︺原额人丁三万二千四百三十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六十万八百二十二名口计三十

    七 万一 百五 十二 户

  ︹田 赋︺田 地五 万二 千 七 百二 十八 顷 三 十 八亩 二分有 奇额 征地 丁 正 杂银 一十 一 万 二 千八 百九

    十 九 两七 钱 三 分 六 釐豆 四 百六 十 七石 五 斗 八 升 八合 二 勺

  ︹山 川︺中山 在青县 南 二 里山 岩 高 耸悬瀑数十 丈 俗 呼为 高 土 冈西       山 在 青县西 南五

    里 四周 高峻 其 顶 平衍 昔人 尝立 砦 于 此条     山 在沧 州 城北三里   按旧志 谓 唐阳城所 隐 今

    考 城所 居 中条 山在 蒲州 此 中山 在 青 县 条山 在沧 州 二山 牵合 并称 与 彼无 涉 不 可 从大           小

    台 山 大 台 山 在 南 皮 县 北 小 台 山 在 其 东 北 按金 史 地 理 志 南 皮 县 有 大 小 台 山 河 间府旧

    志 谓 在沧州 者 非箧  山 在 盐山 县东 水经 注 浮 水东 迳箧山 北魏 氏土 地记 曰 高 城东 北五

    十 里 有箧 山长七 里 隋 书 地 理志盐山 有 箧山 寰 宇记 箧山一 名 峡 山 在 县东南四 十 里盐          山

    隋 书 地理 志盐 山 县 有盐山元 和 志在 县东 南 八 十里 阔       山 寰宇 记 在 盐山县东 南 九 十里

   郡国县道记曰此山及盐山并低小无峯峦树木旧志县东南境止三十五里无盐阔二山即境外

   亦无骝山在盐山县东北七十里接山东海丰县界一名小山老乌山在庆云县

   寰宇记无棣县有老乌山县志起县治东南由学宫跨文运井左縁城址蜿蜒一里馀至于鬲津北

   长城岭在庆云县南四十里又有卧龙冈在县东南二里鬲津河中五龙冈

   在南皮县南五十里相传神女产龙处有卧儿台拖裙岭过街楼下有龙湾又有覆盆井在冈下姚

   渤海在天津县东一百二十里南自盐山县东北接山东海丰县界又北经沧州青县静

   海至府东诸川汇入处折东北接顺天府宝坻寕河二县界古曰勃海应劭曰海之旁出者为勃汉

   置勃海郡以此 按天津旧称海套东连旅顺南控登州庙岛为重⿰氵𡨋 -- 溟门户中复有沙横亘如𫔶洋

   舶非乘潮不能进故明季倭寇从未敢至天津元时海运皆由东直沾入口至明永乐中会通河成

   始罢 本朝瀛海恬波梯航重译康熙中 盛京岁歉自津转粟不三日而即逹近则 盛京粮羡

   值平估贩者云集津门矣乾隆三十二年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有   御制观海诗纪

   南运河即卫河自河间府东光交河二县流入迳南皮县西又北迳沧州城西又北入

   青县境滹沱旧河及老漳河自西来会之又北迳静海县城西又北流至天津县西折而东北与子

   牙河北运河合曰三岔河又东流入于海即古清漳二水所合流也唐宋以来谓之永济渠水经注

   清河自东光县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渎又东北浮水故渎出焉又

   北迳浮阳县故城西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河又东北过⿰氵⿱山⿵戌小 -- 𣿄邑北⿰氵⿱山⿵戌小 -- 𣿄水出焉又东北过乡邑

   南又东北迳纻姑邑南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入于

   海又曰衡漳迳建成县左会滹沱别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北皮亭浮阳县章武县故城

   西枝渎出焉谓之⿰氵⿱山⿵戌小 -- 𣿄水东北迳参户渟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

   一水北注滹沱谓之⿰氵⿱山⿵戌小 -- 𣿄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寰宇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入

   干寕军亦呼为御河又御河在干寕县南十步从沧州流入又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

   七十里于独流口入海金史地理志南皮清池会川三县皆置河仓旧志卫河自沧州以下本西汉

   时大河所经东汉以后为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祐初河合永济渠仍为大河所经

   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如故金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张希良河防考天津运河北自武清县界

   三岔河起南至东岸南皮县西岸交河县界止历天津静海青县沧州共三百四十五里 本朝干

   隆二年以后屡经疏治増筑堤坝其兴济捷地两减河所以分泄运河盛涨亦节次疏濬使畅流无

   滞三十年复以青县之鲍家嘴为旧滹沱河老漳河黒龙港诸河及故城景州阜城东光交河诸州

   ⿰氵历 -- 𤁋水所归每当南运河盛涨时鲍家嘴不能下注反虞运河之倒灌而西乃于青县之十里洼开

   挑引河由新河口下入于千金泊归子牙正河其鲍家嘴仍建石闸一座视内外水势盈缩以时启

   闭于是旁流无壅运道益安北运河在天津县北亦名白河即潞河也自顺天府武清县

   流入至县北三岔口与南运河会详见顺天府子牙河即滹沱下流自河间府献县西南分

   流入静海县与大城分界以经子牙村得名又东北流入天津府城北与南北二运可会为三岔河

   入海河归海旧志一名盐河又名沿河 按子牙河自大城县之张家庄下至王家口正支分流其

   修濬工程详见顺天府志至王家口以下向与淀通易致淤塞 本朝乾隆十年自王家口之北庄

   儿头起筑格淀堤东属于天津之红桥以隔别之使大河别由陈家泊改溜东行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相视河淀以庄儿头西至三滩里为子牙入淀旧道今河水北趋而淀水往

   往南溢为患因   命接筑淀堤十六里馀西属于千里长堤自是清淀浊流更无侵溢之患嘉

   庆十七年复加疏濬滹沱河自河间府献县之完固口分流出单家桥东行经青县南七十

   里之杜林镇与老漳河会至鲍家嘴入南运河谓之合河口 本朝雍正四年以浊流淤运塞完固

   口使滹沱专由臧家桥东流为子牙河而故道遂为无源⿰氵历 -- 𤁋水所归近年屡经濬治 按汉志滹沱

   河从河东至文安入海寰宇记高阳莫县大城文安皆为滹沱所经盖古滹沱经流本在河间西北

   合易水而东今子牙河自献县分流由文安大城而东其上流虽南徙而下流则与古合乃滹沱正

   流也其自青县西南来合漳河者乃乐成之滹沱别河旧以子牙为支水而入漳之别渎反谓之正

   流乃沿袭之误又旧志谓水经注独缺滹沱今按水经虽无滹沱之目而浊漳易滱巨马诸篇中往

   往互见且滹沱大川见于周礼礼记桑经当自为一篇考寰宇记于蒲津滋水白马渠大浦淀各条

   下凡四引水经皆有滹沱之文而今本水经注无之可知水经原有滹沱水篇宋初尚存而其后散

   佚耳竟谓桑郦独缺此水亦非也漳河自河间府交河县界来至杜林镇与滹沱旧河合又

   北至青县南二里鲍家嘴合于南运河其合处曰岔河口亦曰汊河口水势汹涌阔数十丈 按漳

   水自山东邱县分流一北行至冀州合滹沱所谓新漳河也一东北行至青县合滹沱入卫所谓老

   漳河也今自上流改由馆陶入卫二支皆微又按水经注衡漳水自建成东北合清河唐书薛大鼎

   为沧州刺史衡漳二渠泄污漆水不为害地理志清池县西四十里有衡漳堤二显庆元年筑西北

   六十里有衡漳东堤开元十年筑寰宇记衡漳水在废乾符县西六十里皆在今沧州界内旧志谓

   今漳水自交河东北入青县不经州界以州西至卫河青县界仅一百步故属青县非水道有改也

   古界河在静海县西北亦曰潮河古名为滹沱易水巨马三水汇流处自文安运河入合南

   运河宋辽以此河为界故名今文安大城之水皆会于武清县三角淀入白河不入南运河矣

   水河有二一在沧州南十五里砖河以近捷地镇今亦呼捷地减河一在青县南兴济镇曰兴

   济河皆明宏治中开以泄卫河泛溢之水久堙塞 本朝雍正四年重濬砖河百二十里兴济河九

   十里各建滚水石坝引水分入海港沧青水势藉以宣泄乾隆二年以后屡经疏导令汎员专司启

   闭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命重加修筑运河益收分泄之利三十六年并疏濬下游引河及

   歧口入海处俾成建瓴之势焉清河在青县西南五十里又有湛河泗河共三河皆无源为交

   河县雨潦泄水之渠北至汊河口南二十里鱼儿庄注于南淀黒龙港河在青县西有三

   上流自献县完固口循滹沱故道而东北入新河口为西支稍东者为中支又东者为东支宋史河

   渠志缘边诸水东起沧州界距海岸黑龙港西至干寕军沿永济河合破船淀灰淀方淀为一水衡

   广一百二十里纵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县志黒龙港河在县西十五里又马家桥河在县西八里

   胡家店河在县西十里三河俱无源乃河间献县水涝所泄入者至县北十五里空城村汇而为一

   大清河在静海县境古河久淤 本朝庆十三年重濬长三十三里浮河在沧州东

   南又东入盐山县界水经注浮水故渎首受清河于浮阳县界东北迳高城县之宛乡城北又东迳

   章武县故城又东迳箧山北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东注于海应劭曰浮

   阳县浮水所出今无水矣唐书地理志清池县东南二十里有渠注毛氏河东南七十里有渠注漳

   并引浮水皆刺史姜师度开又县南十五里有浮河堤寰宇记浮水源自东光县南界永济渠分出

    东北 流经沧 州南 十里又北经州 城东一里又东北入 于海又 有迎 河在清池县西 南二十三里从

    南皮来分漳 河入 浮水旧 志浮水 在沧州东南五十 四里 盐山县 东北百 里阳    通河

    州东南唐书地理志清池县东南 十五里 有阳通开元十六年开又县南十五里 有阳通 河堤亦

    是年屯氏河在 沧州南自南皮流入 又东入 盐 山县 界汉书地理志屯氏 河东北 至 章

    武入 海颜师古曰屯音大 门反隋室 误以 为毛氏河唐 书地理志南皮县古 毛河自临 津经 县入清

    池开 元十年 开寰宇记毛 河在 清池县 西南五十七里 从南皮 来又呼为棣 河又 屯氏小 河在盐山

    县南十 步东北流入 海无 棣河自南皮县流迳沧州 南又东迳盐山庆云二县入 海丰县

    界水经注清河自 东光 又东北 无棣沟岀 焉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 东迳 乐亭北 又东迳新 乡城北

    又东分 为二渎又东迳乐陵郡北又 东迳宛 乡故城南又 东南迳高城县故城南与枝 渎合枝 渎上

    承无 棣沟南迳乐陵 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又 东北注无棣沟 无棣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

   入海元和志无棣河在饶安县南二十里唐书地理志清池县西南五十七里有无棣河开元十六

   年开又无棣县有无棣沟通海隋末废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开寰宇记无棣河一名赤河在饶安

   县东南四十里又东迳无棣县南又东与鬲津枯沟合而入海旧志有古河自南皮流经盐山县南

   四十里又东经庆云县北十二里又东至崔家口与鬲津河会经海丰县入海疑即无棣河或以为

   即古黄河石碑河在沧州(⿰尃瓦)河之南自蔡家洼东北流经旧沧州与(⿰尃瓦)河会长一百五十馀

   里此河无源为境内⿰氵历 -- 𤁋水所归 本朝乾隆十二年开濬宽深于是各洼之水得所容泄无泛溢之

   患又大莲淀在石(⿰尃瓦)河东南宽二十馀里虽旱不涸鱼蒲之利居民赖焉明沟河在沧州西

   唐书地理志清池县西四十五里有明沟河堤二皆永徽三年献河在庆云县南本名陷

   河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旧志在庆云县南三十里即寕津县土河之

   下流自乐陵县流入分南北二派南派入霑化北派由庆云至海丰马谷山前土河口入海 按此

    河齐乘以为即钩盘河县志以为即笃马河之别名又谓即禹贡简河恐皆无据大河故

    道在府南自河间府东光县流入经南皮沧州青县静海而逹于天津此西汉时大河入海之道

    亦即宋时河合 永济渠北流之道也汉书地理志河水至章武入 海水经注大河故渎东北至东光

    故城西而北与漳水会又淇水注云清河自东光县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东北迳南皮浮阳二

    县西漳水注云衡漳水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盖西汉以前河自东光北至

    章武漳卫皆合之以达海水经注所谓清漳二渎河之旧道也王莽时河东徙千乘其故道遂为漳

    卫所占至宋皇祐元 年河自澶州合永济渠北流入海即今卫河所行 之道也宋史河渠志黄御河

    带北行入独流东砦经干寕军沧州等八砦边界直入大海其近海口阔六七百步深八九丈三女

    砦以西阔三四百步深五六 丈独流砦即静海县北之独流口海口今直沽入 海之处也其在今南

    皮盐山庆云及山东海丰诸县界者乃宋嘉祐中二股河东流之故道宋史河渠志初商湖决河自

   魏之北至恩冀干寕入于海是谓北流嘉祐八年河流派于魏之第六埽遂为二股自魏恩东至德

   沧入于海是谓东流熙寕初议者专欲导东流闭北流元丰四年河复注于御河于是北流盛而东

   流闭元符二年河大决于内黄于是并势北行而东流遂绝河间府志寕津县古黄河堤在县西三

   十里东北入南皮界或谓即鬲津河故道庆云县志古黄河自南皮由盐山孟家店至庆云县黒牛

   王店又东迳海丰境达于海即古无棣河或谓即宋时二股河故道也 又按禹贡导河又北播为

   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勃海汉书地理志勃海郡莽曰迎

   河南皮县莽曰迎河亭寰宇记迎河在清池县西南二十三里从南皮来说者谓迎河即逆河古时

   九河至南皮县界合流今天津北之直沽为众流所归潮汐迎之则逆行而上疑即所谓逆河上至

   沧州南皮以会九河盖直沽即逆河入海之处东光南皮之间乃九河会流之始也九河故

   道在府南沧州诸县界一曰徒骇河在沧州西唐书地理志清池县西五十里有徒骇河堤永徽

    三年筑宋史河渠志元符三年张商英请开木门口泄徒骇河东流是也一曰胡苏河自河间府东

    光寕津流入经南皮沧州庆云入山东海丰界元和志胡苏河在饶安县西五十里寰宇记一名赤

    河其水赤浑色在无棣县西三百步自饶安县东一百里入海旧志在庆云县西南十二里流经分

    水镇东北十三里与鬲津河合是也一曰 鬲津河在南皮庆云盐山三县界南皮县志河在 县东南

    四十五里又东迳庆云县金史地理志无棣县有鬲津河庆云县志自山东乐陵县流入又东北经

    盐山 县崔家口 又东入山东海丰县界又县西南三里 有汊河即 鬲津之支流县西五里有纪家河

    亦流入 鬲津河又沧州志有覆釡河在庆云县南二十二 里即钩盘北派自山东乐陵县流入又东

    入海丰县界金史地理志南皮县有洁河明一统志在南皮城外十馀步又太史河在县治北又庆

    云县志有马颊 河自山东乐陵县流入经分水镇至县城东南隅 入鬲津河又有笃马河在县南三

    十里即禹贡简河也 按九河之 说诸家不一汉书沟洫志成帝时许商言古说九 河之名有徒骇

    胡苏鬲津三河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汉时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遂得其六舆地广记又得其一

    故昔人以为皆似 是而非孔颖达尚书疏据许商言谓尔雅九河之 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

    其馀六者马颊太史覆釡在东光 之北成平之南简洁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 其河填塞时有

    故道今 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于钦 齐乘谓冲漳即徒骇清沧二州之间有古

    河堤数重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沧州之南有大莲淀西逾东光东至海即胡苏河淀南至西无棣县

    百馀里间有大河沙河即简洁河东无棣北有陷河即钩盘河滨州北有士伤河即鬲津河旧志多

    采其说然亦未可尽信至今 庆云海丰不过隋无棣一县之地近志所载遂有 六七其附会可知然

    徒骇胡苏鬲津自属有据则其馀六河故 迹相去当不远   圣祖仁皇帝御制论九河 故道折

    衷群籍谓指在济南者过南指在永平者过北当不岀今沧景二三百里间而逆河入海亦在今天

    津之直沽昔之聚讼无稽始有定论矣直沽在府城北南则卫河合南路之水北则白河受

    北路之水西则丁字沽受三角淀之木皆至 城东北三岔口合流东注旧名小直沽其东南十 里曰

    大直沽地𫝑平衍每遇霖潦群流涨溢 茫无涯涘故有大直沽之名又东南百馀里为大 沽口众水

    由此入海即通典所云三会海口也新志 直沽今亦谓之海河南北运淀河之会流也自天 津东北

    三岔口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 葛 沽在天津县东九十里相去十里曰新河又曰大沽长

    四十馀里明天顺初议开海滨二沽以通蓟州运道即北又东为郝家沽合大沽流入海咸水

    沽在天津县东南六十里 即古豆子䴚也 隋书大业十二年厌次人格谦 为盗在豆子䴚 中王世

    充破斩之括地志自渤海至平原其间滨海之处土人多谓之豆子䴚罗氏曰河间之豆子䴚今咸

    水沽是也东去 海四十里地斥卤广数十里静海县志咸水沽在 东一百二十里乃出海要地 本

    乾隆四年于咸水沽开引河一道绕大韩家庄葛庄等处宣泄大泊及秋汉港之积水使归海

    河并建有闸座以时宣节二十九年总督方观承以咸水沽地势本高不虞海潮倒灌奏请改石闸

   为木桥其引河则屡经疏濬俾⿱㳄贝利导焉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其上

   流为大清河又丁字沽在西沽北清河入运河纵横作丁字形故有是名自此达北运河长四十里

   淀水浩淼至是始有涯岸故又名曰河头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

     回銮经西沽阅视有   御制诗明月沽在庆云东北七十里胡苏鬲津诸水汇聚

   于此为滨海产盐之所平虏渠在沧州北元和郡县志在鲁城县郭内魏武北伐匈奴所

   开寰宇记在废干符县南二百步刘公渠在盐山县西南五十里县境旧承无棣沟下流

   大小群川悉附入海无棣沟塞每患泛溢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刘子𫍯自县西南开渠至县东南

   四十里高家湾合古黄河入海今复堙十字围在天津城东南五十里明万历时江应蛟

   为天津巡抚见白塘葛沽一带地斥卤不耕种乃穿渠灌水垦稻田二千馀亩以防海官军万人分

   种屯政火兴 本朝雍正八年陈仪为营田观察使于天津仿应蛟遗制筑十字围三面开渠与海

   河通潮来渠满则闭之以供灌溉白塘葛沽之间斥卤尽变膏腴李彪淀唐书地理志清

   池县西五十里有李彪淀东堤永徽三年筑旧志在沧州西南十里塌河淀在天津县东北

   田十里起寕河县迄天津挡道沽周百里为北运河筐儿港减水容畜之地 按天津诸水在运河

   北者以塌河淀为归宿其下游由贾家沽陈家沟二河入海河归海岁久淤塞 本朝雍正六年

   隆九年屡加疏濬其西又有贾家口河亦以泄塌河淀之水与陈家沟汇流入海河乾隆十一年

   经挑濬宽深使淀水畅流无盈溢之患盘古沟在青县南为黒龙港东支及滹沱故道所

   经又受上游无源⿰氵历 -- 𤁋水运河每不能容 本朝干隆三十年于此濬河筑堤使东支畅逹于中支而

   滹沱故道之水亦得资分泄之利九域志谓干寕县有盘古沟水深三丈大旱不涸者即此

   儿湾在天津县东明永乐六年陈瑄总督海运创百万仓于直沽尹儿湾筑城置卫今去城八

   里有运粮河旧自海口达尹儿湾之运路也黑龙湾在盐山县南十八里河间府旧志有

   土台高丈许上建龙王庙夏秋积水成川西泺在青县东南废兴济县西南东西横亘凡十馀

   里南北二十馀里秋水四至一望无际三堂泺在沧州北宋史河渠志熙寕六年命屯田

   使阎士良专修朴椿囗增灌东塘淀泺先是沧州北三堂等塘泺为黄河所注其后河改而泺塞程

   昉尝请开琵琶湾引河水而功不成至是士良请堰水绝御河引西塘水灌之故有是命旧志今堙

   废无仵清池在沧州东南元和志在凊池县东南十五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十九里水

   澄味咸未尝枯涸舆地广记浮阳城南有大莲淀延兴二年淀水溢注破仵清村因潴为池池内

   时有鲻鱼言与海潜通齐乘今曰大梁五龙堂元至元间重濬州志堂有八角井每大旱祷雨辄应

   萨摩陂在沧州北元和志在长芦县北十五里周回五十里有鱼蒲之利马家口

   在天津县东南一里许泄南淀之水又寇家口在县南十里许通水淀之利独流口

   海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御河合潮河东北至独流口入海 按九域志宋史河渠志皆以独流口为

    御河入界河之 处寰宇记则以为御河入海之处盖入海处其东 口也又明统志有独流河在兴济

    县北 至 静海县四 十 五里郎  儿口 在沧州南接南皮县界元史河渠志延祐三年沧州民告

    往 年御河水 溢 万户恐伤其屯田筑塞郎儿口故水 无所泄浸 民 田庐乞遣官疏辟四年都水监遣

    官相视 郎儿口 及下流 故河至沧州三十 馀里乃减水故 道名曰 盘河令 开郎儿口增濬故 河决积

    水 由 沧州城北 达滹沱河以入海 旧志 郎 儿口在州 南 四十里去 南皮县东北四十 五里 今 名邱淀

    俗呼为蔡家洼毛公井在旧沧州 城内 东北隅唐 书 地理志清池县 有甘 井开元二 十 年县

    令毛某母老苦 水咸无以养县舎穿池涌泉而甘 民谓之毛公井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䕃恭覆辑

                        校对官王式和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天津府

︹古迹︺漂榆故城在天津县北晋咸康四年石虎遣其将桃豹王华帅舟师十万出漂榆津

  即此水经注清河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

  矣魏氏上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

  是入于海参户故城在青县南汉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免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省

  水经注⿰氵⿱山⿵戌小 -- 𣿄水东北迳参户亭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戸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元和志

  参户故城一曰木门城在长芦县西北四十里寰宇记在县西北四十六里舆地志云中有大树因

  名木门旧志木门镇在今县西南三十里盖以故城得名长芦故城今沧州治本汉参户

  县地后周大象二年置长芦县以水为名隋初于县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县属之郡寻废十六年

   置景州大业二年废属河闲郡唐武徳四年又置景州五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州废属沧州旧治

   永济河西开元十四年大雨漂没十六年移治河东一里宋干徳二年废入清池后复置熙寕四年

   又省为镇入清池明永乐初移州治于此浮水故城在仓州东隋开皇十六年分高城县

   置大业初仍省入唐武德五年又置属东盐州贞𮗚元年省十二年移饶安县治此属沧州宋熙寕

   四年省为镇入清池金史地理志清池县有新饶安镇即此府志浮水故城在州东五十里 按此

   城自贞观中为饶安县治元和志寰宇记皆以饶安为在州南九十里然考浮水东北流未尝南岀

   当从府志在州东为是其在州南者则故千童城也沧州故城在今沧州东南汉置浮阳

   县在浮水之阳故名后汉建武十五年封刘植兄歆为侯国属勃海郡后魏太和十一年改置浮阳

   郡属流州景明初罢并章武熙平二年复置郡属沧州后移郡治饶安以浮阳属之隋开皇十八年

   改名清池因仵清池为名唐武德元年移沧州来治其年州移饶安四年以县属景州五年属东盐

   贞观元年复自胡苏移沧州来治宋金元皆以清池为州治明初始省入州又徙州治长芦明统

   志沧州故城在今州东南四十里旧志一名卧牛城亦名狮子城饶安故城在沧州东

   南 汉置千童县元朔四年 封河闲献王子担为侯国 属勃海郡后汉灵帝改 置饶安县晋仍属勃海

   郡后魏属浮阳郡熙平二年置沧州治此后又为浮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仍属勃海

   郡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沧州治焉六年州移治胡苏以县属之贞观十二年移治故浮

   水城故城遂废元和志饶安县北至沧州九十里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

   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金火地理志清池县有旧饶安镇即此南皮县志饶安故城在县东南八

   十里 按水经注元和志此城本在旧沧州南南皮东南盐山西南乐陵西北界寰宇记以千童城

   在无棣县舆地记谓之丱兮城在盐山东北旧志又以为在州东北皆误又按后汉志无饶安县前

   汉志注水经注皆引应劭曰灵帝改曰饶安元和志谓即千童城则饶安与千童即是一城而旧唐

  志寰宇记皆云唐武德初移治故千童城疑是灵帝时改置本非一城或唐以前尝移治也

  县故城丘沧州东南汉元朔曰年封齐孝王子越为侯国初属勃海郡后汉省水经注屯氏

  别河迳重合县又东北迳定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

  符故城在沧州东北汉置章武县之帝后七年封窦后弟广国为侯国属勃海郡魏志嘉平

  兀年杜恕徙章武郡盖魏初置郡也晋移郡治东平舒以县属之后魏大和十一年改属浮阳郡高

  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鲁城县属河闲郡唐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元和志县南

  至州一百里寰宇记隋置鲁城县取长芦县北平虏城为名仍改虏为鲁唐乾符元年县东北有野

  稻水谷连接二千馀顷燕魏饥民悉来扫拾俗称圣末二年敕改为乾符县周显德二年并入清池

  九域志清池县有乾符寨金史地理志清池县有乾符镇旧志故城在州东北八十里名胜志鲁城

  在州东北七十里又三十里为乾符城 按寰宇记以乾符为后魏所置之西章武而以汉章武为

   在其县东南盐山县西北近志又以汉章武在大城县参考道里盖此为汉章武在大城者乃西章

   高乐故城在南皮县东南汉置县属敕海郡武帝封齐孝王子为侯国后汉省水经

   注无棣沟迳乐亭北又东迳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寰宇记故城在南皮县东南三十里

   今谓之思乡城亦曰西乡城县志即今董镇村南皮故城在今南皮县东北秦置县汉元

   年项羽闻陈馀在南皮环封之以三县号成安君文帝后七年封窦彭祖为侯邑属勃海郡后汉为

   郡治建安中曹操擒袁谭于此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射雉南皮亦此地也阚骃曰章武有北皮亭

   故此曰南皮晋魏皆为郡治东魏移郡治东光又移县于今治括地志故城在今县北四里寰宇记

   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缮修皮革因筑焉续通典南皮县西去景州六十里县北有迎河河北有故

   皮城即汉晋勃海郡治旧河间府志在县东北八里柳县故城在盐山县东元朔四年

   封齐孝王子阳已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浮水东北迳柳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高城

   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寰宇记故柳城在盐山县东七十里县志在县东

   五十高城故城在盐山县东南汉县隋改名盐山寰宇记盐山县在沧州东六十里

   本春秋无棣邑汉置高城县故城在今县南四十里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邑隋开皇十八年改为

   盐山县以东南盐山为名县志旧城镇在县东北三十里明洪武九年移治香鱼馆即今治

   棣故城在庆云县东相传即管仲所谓赐履北至无棣者隋开皇六年分阳信饶安二县地

   置属勃海郡唐属沧州宋治平元年移治保顺军而故城废元初又分其西界于故城置县仍属沧

   州齐乘谓之西无棣县明永乐初始改今名旧志故城在今县东稍南五里鬲津河东南元末毁于

   兵明洪武六年知县杨思义移治鬲津河北岸即今治 按元和志无棣县西北至沧州一百二十

   里今庆云县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然唐时沧州治清池在今州东南三十馀里则去无棣正一百

   二十里也宋志周置保顺军于无棣县南二十里九域志治平元年徙无棣县于此今海丰县在庆

   云县东南四十里县志有故城在其县西北二十里去庆云正二十里则即周为保顺军宋为无棣

   者也县志以隋无棣在庆云宋无棣在海丰其说甚核但以宋志即于县治置军使谓在庆云则误

   干寕旧城今青县治通鉴唐光化三年朱全忠遣葛从周围刘守文于沧州刘仁恭

   救之营于干寕军从周逆战于老鸦堤大破仁恭又五代周显德六年上至干寕军辽寕州刺史王

   洪举城降通鉴注军在沧州北一百里盖干寕间始置此军也辽置寕州于此寰宇记干寕军本古

   卢台军城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据升为寕州周显德六年收复却为

   干寕军仍置永安县在城下太平兴国七年改干寕县其卢台军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二里基

   址犹存舆地广记干寕县本永安县之范桥镇也兴济故县在青县东南三十里卫河

   东岸本范桥镇地金初置县属沧州大定六年属清州元至元二年并入会川县后复置属清州

   明初属沧州 本朝顺治六年并入青县章乡废县在沧州东南汉置元始五年封谢殷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4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9.djvu/50

  旧志谓此为龙苴城误韩信垒在庆云县南二十里与荻苴城相对相传韩信下齐道经

  此俗名挂甲口将相乡在旧沧州东南有程家林以唐程日华父子相继居此故名

  兔在旧沧州北十里相传周世宗时有白兔此故名明永乐十六年乡人厐某果于此得

  兔以献峭帆亭在青县卢台城中中州集张斛有诗盟亭在沧州南寰宇记废长芦

  县有盟亭古燕齐之界二国尝盟于此故名遇士亭在南皮县西北三里相传暴胜之遇

  隽不疑处凤凰台在静海县西五里丰台在青县兴济故城东相传因岁丰作也台

  高三丈今遗址犹存明张缙有丰台夕照诗狼烟台在沧州治东又歇马台在旧州城内

  相传皆周世宗所筑望海台在沧州东北一名汉武台水经注清河枝津东迳汉武帝故台

  北魏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一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台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

  东巡海上所筑唐实录贞观十九年帝自高丽班师次汉武台顾问侍臣对曰是燕齐之士为汉武

   求仙处旧志望海市台在州东四十里又有武帝台在盐山县东北七十里水经注浮水所经盖南

   观台寰宇记在南皮县东即袁谭所筑魏武擒谭于此九域志作袁侯台县志在县东四

   䜩友台寰宇记在南皮县东二十五里魏文帝与吴质等重游南皮筑此台以䜩友故

   名一名射雉台钓鱼台在南皮县西十里相传姜太公钓鱼处延陵台在庆云县

   西南七里旁有季札长子墓范丹居县志在故南皮城西盖当年避党锢之祸因投栖于

   石崇宅在南皮县古皮城内高适故里在南皮县东南六十里魏家

   庄在南皮县西六里元至正十八年董搏霄守长芦屯兵魏家庄为山东贼帅毛贵所袭战死即

   清风楼在旧沧州晋太康中建元萨天锡录四驻节于此有清风楼诗朗吟楼

   在凔州西南三里滨河楼上祀吕纯阳相传唐开元中有道士自称彭蠡主人索沧酒千馀斗饮竟

   跨鹤而去州人因构楼肖像以祀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有

  御制过朗吟楼诗望瀛楼在沧州西门外旧志一州之观久废寒冰井寰宇记在

  南皮县西一里魏文帝与吴质书云忆昔南皮之游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

  寒冰即此井也

 ︹关隘︺天津关在天津县北门外葛沽巡司在天津县东九十里有巡司

  流镇巡司在静海县北二十里有巡司兴济镇巡司在青县东南三十里

  即故县有巡司杜林镇巡司在青县南七十里南接交河县界滹沱漳河至此会流有

  风化店巡司在沧孟村巡司在沧李村巡司

  旧县巡司在盐山县羊儿庄巡司在盐山县子牙镇在静海县

  西南滨子牙河接大城县有管河主簿驻此长芦镇在青县南七十里即古长芦废县也

  旧为都转运使司所驻领盐课司二十四在沧州境及山东境者各十二今运司移驻天津犹仍长

  芦之名又旧有巡司及税课局递运所今裁砖河镇在青县南九十里卫河西岸有游击

  驻防河东即沧州砖河驿范桥镇在青县南九域志在干寕军南三十里金志属会川县后

  废县志今有新集镇在县南三十里东临滹沱河又崇仙镇在县西南五十里当河间孔道

  河镇在青县东北三十里卫河西岸有管河主簿驻此郭桥镇在沧州东九域志清

  池有任河郭疃二镇金史地理志旧有郭桥镇后废合口镇在沧州西晋太元十三年后燕

  慕容楷将兵会慕容农于合口隆安二年魏主珪命拓拔遵镇渤海之合口魏书地形志浮阳县西

  接漳水衡水入焉谓之合口水经注衡漳水入清河谓之合口同居镇在沧州东北九十里

  马明镇九域志南皮县有南皮马明乐延临津四镇金史地理志惟马明一镇元废

  桥镇在南皮县东南五十里又刁公楼镇在县东南七十里即晋刁恊故里海丰镇

  金史地理志盐山县有海丰海润二镇后増利丰扑头二镇旧志海丰镇在县东北八十里瓦砾如

  阜绵亘里馀又九域志县有会寕通商韦家庄三镇皆久废崔家口镇在盐山县东南

  五十里又高家湾镇在县东四十里望树镇在县东南三十里距庆云县三十里常郭镇在县北五

  十里韩村镇在县北少东七十里菜园镇在县东北三十里苏基镇在县东北五十里杨二荘镇在

  县东北七十里距海五十里无棣镇在庆云县东即故县也九域志无棣县有无棣剧口

  车店三镇又金志县有分水镇今在县西南十二里水师营在天津县东卢家嘴 本朝雍

  正四年因又津界海为福建浙江江南 盛京诸省商船出入要隘建(⿰尃瓦)城周二里驻满洲兵于此

  以都统等官领之沿海试战船俾肄水师乾隆三十二年裁嘉庆二十二年复设绿营兵増置水师

  营总兵等官领之大沽营在天津县东葛沽东近海口本朝设游击驻防乾隆三十二

  年移驻水师营新城嘉庆十六年改设都司海防营在天津县东六十里地名葛沽明万

  历二十五年设副总兵驻防 本朝初设游击后移游击于大沽设守备驻此傅家营

   山县南五十里接山东乐陵县境旧置戍于此板橽营在庆云县东南二十里即宋保顺军

   地明宣宗征高煦时驻跸于此相传以板橽为营故名冶剑营在庆云县东北十五里阎

   家务河壖相传元海运时冶鐡处亦曰铁匠营河平砦在天津县东北即小直沽口宋初置

   泥沽砦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又县境有小南河砦亦宋初置属沧州今讹曰小南湖又县西

   二十里有黒堡城地名稍直口又吕彭城在县北二十里独流砦在静海县北九域志干寕

   军领砦六钓台在军北六十里独流北独流东二砦俱在军北一百二十里当城在军北一百二十

   里沙涡在军北一百四十里百万在军北一百五十里静海县志今有独流铺在县西北十八里即

   独流砦钓台砦即今县西南子牙镇也当城砦在县北六十里三河砦在静海县东北宋初

   置三女砦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三河 按水经注清河东北迳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三女砦

   之名因此海清砦在青县东宋置巷姑砦属沧州政和三年改曰海清 按水经注清河东

   北迳纻姑邑南俗谓之新城巷姑疑即纻姑之讹也旧沧州集在沧州东南又旧县集在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即故饶安县接南皮界盐场在府界者凡十富国场在天津县东兴国

   场在静海县高家庄丰财场在沧州葛沽利民场在毕孟镇严镇场在同居镇俱属沧州阜民场在

   常葛镇利国场在韩村海丰场在杨二庄富民场在崔家口阜财场在高家湾俱属盐山县又旧志

   载海盈场已并入海丰场寰宇记咸土在盐山县东七十里四周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多咸

   海潮朝夕所及百姓煎之为盐 按今诸盐场用煎者十之三馀皆因晒而成与他处异乐史所见

   盖未经目击之言晒之法穿地为五池以次相属土人为一沟窒其外候潮入蓄之汲贮第一池令

   满晒五六日引注第二池递晒递注至第四池则味渐咸而为卤视卤之稠稀准日以曝乃纳之第

   五池复晒视如雪霜则盐成矣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有   御

   制晒盐场诗纪其事马落坡在沧州东北三十里明初置巡司久废灶儿坡

  州东北一百里居民于此煮盐故名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以北仓大使兼其事杨青

  水驿在府城外旧在武清县南一百五十里杨柳青明嘉靖十九年移置于此又有杨青马驿

  亦在府城外有驿丞掌之兼巡司奉新水驿在静海县南城外明永乐十三年置南至

  青县流河驿七十里干平水驿在青县南废兴济县西一里南至沧州砖河驿七十里

  流河水驿在青县东北流河镇明永乐二年置今有驿丞兼巡司南至干平驿七十里

  砖河水驿在沧州南十八里卫河东岸

 ︹津梁︺浮桥有四一在天津县西沽为入 京师通衢一在北门外钞关口一在巡盐御史署东

  一在东门外即盐关桥也 本朝雍正八年天津分司孟周衍建又名孟公桥四桥相距各二三里

  许又天庆寺北格淀堤头有木桥各一县北西沽叠道有木桥五俱乾隆二十八年増建鸿沟

  桥在天津县西北隅明景泰二年建又安西桥在城西门外明宏治八年建石桥在县北三里

   本朝顺治十一年建木门桥在青县西南三十里又吴召桥在县西南三十里登瀛桥在县

   西七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于青县之十里洼新开引河建木桥一凡九空驾虹桥

   在沧州城东关会通桥在沧州旧城西州南诸水皆自此北流入海望海桥

   州东四十里会川桥在南皮县南门外砥柱桥在南皮县东南五十里

   家桥在盐山县南十里又普惠桥在县东南五十乾隆五年于县之西北高家湾修桥二皆

   九空十一年又于县西南之明白洼西修葺稻村桥一凡七空通济桥有二一曰大桥在庆

   云县城东关南鬲津马颊二河之会一曰小桥在西关南胡苏鬲津二河之会𬃷园桥

   云县东南三十里长里馀接海丰县界又跨虹桥在县东南三十里俱跨献河上映波桥

   在庆云县西三里跨鬲津河宝船口渡在天津县东南五里明初命官往货西域于此

   泊舟季年捞一铁锚甚巨即宝船所用者故名西沽渡在天津县西北三里又大直沽渡在

   县东南十里相近又有寇家口渡又北马头渡在县北河下晏公庙渡在河北真武庙渡在城东北

   杨柳青渡在静海县北四十五里东去天津四十馀里即古柳口也自此渡上韩家

   树抵 京师较天津差近海河叠道自府城东门外三岔河起历咸水沽东西泥沽杨惠

   庄至大沽七十馀里 本朝乾隆四年以后屡经加筑遇海河汎涨保障城南实利赖焉杨惠荘建

   有 行宫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阅视海河   驻跸于此又北门外旧亦有

   叠道起西沽历丁字沽至桃花口迤北界河淀之闲为南北往来孔道乾隆十三年重加修整并接

   筑三百馀丈后复节次加高培厚以资捍御而便行旅

  ︹堤堰︺陆公堤在天津县西门外半里馀明万历三十二年河自教场口冲决浸及卫城清军

   同知陆敏捷修筑䕶城堤绕城西南二面以绝水患因名老鸦堤在青县东南即五代时葛

   从周破刘仁恭处旧筑堤于此防卫河之溢齐家堰在南皮县西北二十里卫河东岸河

   流湍悍为险要之所明万历四十一年修筑自东光县北下口至县西北三十里冯家口计一千七

   百馀海河五闸起府城外之东关闸即所谓大闸口也又东为贺家口闸又东为何

   家圈闸又东稍南为双港闸又南为白塘口闸按天津城南坡水洼黄花泊秋漠港诸处乃静海

   青县一带⿰氵历 -- 𤁋水之壑易积难消 本朝乾隆四年于白塘口建闸泄积水归海河九年复建贺家口

   何家圏二闸二十九年又移建双港闸并将五闸改建双门各甃以石闸内引河亦一律疏濬其闸

   版闭以五月使大潮不得内灌至九月海水归壑则启以放潦闲遇冬春雨少亦引海河之水以资

   城南漑汲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   亲临阅视有   御制五闸诗五十

   五年以原设五闸处夏秋雨多河淀灌注不能畅消又于马家口村前后建单空石闸二处以资宣

   泄水坝有二旧为石闸一在青县南兴济镇一在沧州南捷地镇 本朝雍正四年

   乾隆三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  御舟经过阅视情形改闸为坝有   御

   制阅捷地减水闸诗四十一年有  御制阅兴济坝阅捷地坝诗

  ︹陵墓︺盘古墓九域志干寕军有盘古墓明统志在青县南七里︹周︺尹吉甫墓

   寰宇记在南皮县西三十里高三丈古老传云墓有树二株自有墓以来即有此树柯条郁茂不觉

   其老俗呼长年树赵武灵王墓在旧沧州城寰宇记州城东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

   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掘得铭云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置祠祭 按府志引应劭注武灵王

   葬代郡灵邱县墓不应在沧州今灵邱县亦有武灵王墓因乐史旧记其事姑两存之︹汉︺隽

   不疑墓寰宇记在南皮县东南二里高五丈魏太祖因不疑冢为固以攻袁氏因亦名曹公

   参户侯墓在青县南寰宇记在长芦县西北三十六里︹晋︺石苞墓

   鉴城冢记南皮县有苞墓寰宇记南皮县南十三里有石苞台高二丈即此︹唐︺程日华

  墓在旧沧州城东南程家林胡曾墓在沧州忠孝乡贾耽墓在南皮县东有权德

   ︹五代︺唐李愚墓在庆云县西二里︹宋︺贾黄中墓在南皮县城东

  ︹明︺王翺墓在盐山县西南十五里

  ︹祠庙︺福佑祠在天津县东门外 本朝雍正二年   高宗纯皇帝御书殿额曰神昭

   恬佑祠在天津县海河西岸本名海神庙 本乾隆四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

   巡幸天津有   御制海神庙诗五十三年   赐今额又   御书额曰翕流顺轨

   贤亲王祠在天津县大直沽口 本朝雍正九年城头神祠在静海县南魏

   书地形志平野县有城头神寰宇记城头将军祠在废乾符县包公祠在沧州南关祀宋包

   龚公祠在沧州北关祀汉龚遂风神庙在天津县东门外   高宗纯皇

   帝御书额曰杨仁助顺海神庙在天津县东大沽口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奉   敕

   建有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雍正四年  世宗宪皇帝复   御制碑文以

  乾隆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重加修葺有   御制碑文海神庙瞻礼述事

  诗又   御制扁曰东渤安澜庙之东南临海有观海台亦有   御制诗平浪侯

  庙在天津县海河东 本朝顺治六年建康熙三十三年修有大学士陈廷敬碑文宏仁

  庙在天津县海河西岸初名龙王庙 本朝雍正四年   世宗宪皇帝赐今额又   御

  书额曰承天下济盘古庙在青县南十五里盘古沟元世祖命有司修建并塑像

  郎庙在庆云县东疾疫水旱祈祷辄应其像相传为元时刘銮所造天后宫在天津县

  东门外小直沽元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即此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嘉庆七年

  修十三年   仁宗睿皇帝巡幸天津   御书额曰垂佑瀛壖

 ︹寺观︺涌泉寺在府城南门内明成祖至此为民祈福宣宗征乐安州赐金幡二正统中重修

  孤云寺在府城外旧名白庙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   赐今额望海寺

   津县东三岔河口北岸 本朝乾隆元年 赐额曰瀛壖慈荫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

   帝巡幸天津有   御制望海寺诗又御书殿额曰海藏持轮寺前有海河楼乾隆三十

   八年建俯瞰波流遥瞻海色   高宗纯皇帝每巡幸天津皆有   御制海河楼诗

   光寺在天津县南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建初名普陀寺五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

   赐今额殿宇宏厂四围植柳万株乾隆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有   御制海

   光寺诗又   御书额曰普门慧镜寺前平旷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尝阅武于此有

     御制阅武诗开福寺在静海县西北明洪武中修有古塔在寺前隋文帝时建级十

   三高二十二丈洞八尺塔前识宋元丰二年施砖人姓名洪音寺在青县南古兴济县东北

   十五里寺有元大徳三年所铸钟声极清越闻数十里开元寺在旧沧州城内有铁狮高

   一丈七尺长一丈六尺相传周世宗时有罪人铸以赎罪今寺废铁狮亦残阙水月寺

   州城北三里许后周广顺中建或云元时建明正统十年建千佛阁嘉靖中于下铸三大佛

   禧观在天津县三岔河口北岸初名香林院 本乾隆四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

   天津有   御制香林院诗五十三年 赐今额又   御书殿额曰上清昭贶  崇

   真宫在青县南废兴济县城中即真武庙明宏治十一年建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辑

                           提调官王广䕃恭 覆辑

                           校对官王式和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天津府

︹名宦︺︹汉︺龚遂山阳南平阳人宣帝时为勃海太守时岁饥盗贼起遂乘传至勃海界移书敕

  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廼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

  郡中翕然盗贼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

  技不田作乃躬率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䪥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右下角“匕”换为“凡”)五鸡民有

  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春夏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

  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陆康吴人灵帝时除高城令县在边陲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

  以备不虞不得行来长吏新到辄发民缮修城郭康至皆罢遣百姓大悦以恩信为治寇盗亦息州

  郡表上其状迁武陵太守杨璇乌伤人灵帝时为勃海太守有异政︹南北朝︺︹魏︺崔

   休清河东武城人宣武𥘉为勃海太守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奸盗莫不擒翦清身率下部内安之

   时大儒张吾贵名盛山东休招延礼接儒者称之︹齐︺高浟神武第五子武定六年为沧州

   刺史为政严察纎芥知人间事合境号为神明境内无盗政化为当时第一天保四年徴为侍中人

   吏送别悲号有老公数百人相率具馔曰自殿下来五载民不识吏吏不欺民殿下惟饮此乡水未

   食百姓食聊献薄蔬浟重其意为食一口︹隋︺令狐熙炖煌人高祖时拜沧州刺史时山东

   承齐之敝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戸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唐︺

   薛大鼎汾阴人高祖时迁沧州刺史州境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

   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又疏长芦漳衡三渠

   泄污潦水不为害解琬元城人武后时为沧州刺史为政引大体部人顺附李乾祐

   长安人拜沧州刺史强干有声姜思度魏人为沧州刺史于州东南浚二渠一注屯氏河一

   注漳河并引浮水入海民赖其利穆凝河内人调盐山县尉安禄山反署刘道元为景城守

   凝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周代选卢龙人为鲁城令安禄山反率县人拒战死之

   重允宪宗时为横海军 节度使建言河朔能拒朝命者以刺史失权 镇将领军多威福也使刺

   史得职大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能据一州为叛哉臣所管三州辄还刺史职各主其兵固请废景

   州法制修立时以为宜殷侑陈州人文宗时拜义昌军节度使时痍荒之馀侑单身之官与

   下共劳苦以仁惠为治岁中流户俱襁属而还遂为营田丐耕牛三万诏度支赐帛四万匹佐其市

   初州兵三万仰廪度支侑始至一岁自以赋入赡其半二载则周用乃奏罢度支所赐户口滋饶廥

   储盈腐上下便安︹五代︺︹汉︺王景莱州掖人为横海军节度使乾祐初幽州民多渡关

   求食至沧州境者五千人景善怀抚给田处之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过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

   释去入朝民遮道留不𫉬有截景马镫者︹宋︺赵镕乐陵人太宗时知沧州完城堑严战具寇

  尝数百骑至境闻有备即引去柴禹锡大名人太宗时知沧州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

  何承矩河南人端拱初知沧州节度副使尝论关南水利请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

  导水东注于海筑堤贮水为屯田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太宗嘉纳之寻以为河北縁边屯

  田使稻田广斥民享其利李允则孟人真宗时知沧州巡视州境濬浮阳湖葺营垒官舍间

  穿井泉未几辽人来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斵冰代礟辽人遂解去田京鹿邑人知沧州

  招集流民为之经画除税租凡増戸一万八千李参须城人仁宗时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

  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糠籺全活数万人李夀朋缑氏人仁宗时知沧州地震坏

  城郭帑庾寿朋以席为屋督吏采缮葺未数月复其旧括芜田三万顷纵民耕择其壮者使习兵河

  方北涌随塞之夀朋度必东溃谕居民徙避后三县四镇果垫焉司马光岀使荐其能孟元

  洺州人仁宗时权知沧州民鬻盐为生岁荒盐多不售民无以自给元度军食有馀悉用以易盐由

  是民不转徙张问襄阳人熙寕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间常平

  助役之苦语甚切直唐恪钱塘人大观中知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水去城得全乃

  上疏请暂免保甲保马呈阅及复诸县租等第未报悉便宜罢行之︹金︺张大节五台人世

  宗时为横海军节度使郡境有巨盗久不𫉬大节设䇿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

  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赵重福丰州人为沧州盐副使民煮卤为盐卖以给食盐官

  往往杖杀之重福不忍杀人岁满课殿尚书右丞完颜匡三司使按楚琥知其事乃以岁荒薄其罚

   按楚琥旧作按出虎今改正︹明︺王彬永乐初知青县以河决未及筑堤禾稼尽没痛不能

  救投水而死尸漂入县甬道吏民怜之遂于堤上建祠名曰神堤刘福重庆人成化间以山

  东按察司副使备兵天津营造卫城有能名王之采朝邑人万历间知庆云县县当九河

  下流岁有水患之采相度地势集民疏濬水不为灾民𫉬灌漑之利邑多荒地民不能耕为买牛给

  无力者邑人立祠祀之张文焕掖县人崇祯间知青县已𫑗城破死之

 ︹本朝︺王应春籍无考任天津游击顺治三年土寇薛承旗居湾头应春往捕𫉬其党三人马

  一匹行近唐官屯贼侦知之率众出劫枪矢并发伤应春马首马惊入村被钩落马死又游击赵成

  功剿土寇罗守宇力竭而死游击孔道兴亦同时击贼阵亡事   闻赐恤各如例王廷

  贵籍无考任沧州吏目顺治三年沧州盗李翔羽肆劫廷贵率捕役乡兵出捕至王官村贼百馀

  骤至乡兵失利廷贵遇害事   闻赐恤如例张必科盖州人顺治四年知庆云县强

  毅有志节受事未两月宿弊尽革会土寇至必科率众登陴捍御贼至辄射杀之贼悉众来攻必科

  射毙数贼弦断手伤掷弓曰命也城破自焚死 赠佥事李芳春盖州人顺治闲知庆云县

  邑当残破之馀芳春年少贼甚易之乃与镇防郭天培等密谋剿捕贼党二千馀人训练乡民皆知

  守御贼相戒不敢入境赵良栋寕夏人康熙十二年以总兵官镇天津整队伍勤简练士

  马雄劲为诸镇最张奎祥华容人乾隆间知沧州严禁包纳政声大著修筑南关堤岸州

  人呼为张公堤以升任去

 ︹人物︺︹汉︺隽不疑勃海人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武帝末徴拜青州刺史昭帝初擢

  京兆尹吏民敬其威信有男子诣北阙自谓卫大子诏公卿杂识视莫敢发言不疑后到叱从吏收

  缚曰昔蒯瞆违命出奔辄拒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霍光闻

  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后致仕卒鲍宣高城人好学明

  经哀帝𥘉徴为諌大夫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质是时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上书切

  諌帝以宣名儒优容之后拜为司隶寻以罪下廷尉太学诸生千馀人守阙上书乃减死一等髠钳

  徙上党王莽秉政阴除汉忠直臣不附已者遂遇害王调勃海人李固门生梁冀诬固与刘文

  刘鲔共为妖言下狱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太后明之乃赦固巴肃高城人察孝廉历慎令贝

   邱长皆以郡守非其人辞病去后拜议郎与窦武陈蕃等谋诛阉宦武等遇害肃亦坐党禁锢中常

   侍曹节后闻其谋收之肃自载诣县县令见肃入阁解印绶与俱去肃曰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

   罪不逃刑𬒳︹三国︺︹魏︺韩宣勃海人累官大鸿胪始南阳韩暨以夙德在宣前为

   大鸿胪及宣在后亦称职故时人语曰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曷相如︹晋︺石苞南皮人雅

   旷有智局仕魏屡迁骠骑将军武帝即位进位大司马封乐陵郡公在位称为忠勤子崇官卫尉

   刁彝饶安人父恊元帝时官尚书令死于王敦之难敦诛后彝斩雠人党以首祭父墓诣廷尉

   请罪朝廷特宥之由是知名仕至徐兖二州刺史︹南北朝︺︹魏︺刁廱协曽孙刘裕以

   嫌诛刁氏廱奔姚兴后归魏以建威将军讨宋徙镇济阳赐爵东安伯后除薄骨律镇将皇兴中与

   陇西王源贺中书监高允并以耆年赐几杖剑履上殿SKchar2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所著文百有

   馀篇卒年九十五谥曰简刁冲廱曽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家世贵逹从师于外自同诸生学

   通诸经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之书当世服其精博性壮烈不畏强御延昌中司徒高肇擅恣威

   权冲抗表极言辞旨恳直神䴥末袭爵东安侯卒谥安宪先生刁双廱族孙少好学兼涉文史

   为中山王英所知赏后中山王熙起兵诛元义事败熙弟略投命于双双藏䕶周年时购略甚切略

   苦求南转双遣从子昌送逹江左明帝末为西兖州刺史盗悉擒𫉬州境清肃迁骠骑大将军卒谥

   ︹齐︺李铉南皮人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

   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又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

   结友诣大儒徐遵明受业潜居讨论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

   馀卷又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仕终国子博士︹隋︺王伽章武人开皇未为齐州行

   参军被州使送流囚李参等七十馀人诣京师行次荥阳伽怜其辛苦尽脱去枷锁与期曰某日当

   至京师流人咸悦依期而至帝闻异之召伽及流人赐宴殿廷而赦之诏曰使官尽王伽之俦人尽

   李参之辈刑措不用其何远哉于是擢伽为雍令政有能名︹唐︺许法慎清池人甫三岁

   已有知时母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或以珍饵诡悦之辄不食还以进母后母䘮常庐墓天宝中表

   高适沧州人明皇时举有道科肃宗时累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恶之

   岀为蜀彭二州刺史后为西川节度使徴入为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卒谥曰忠适尚节义以功名

   自许为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贾耽南皮人天

   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累进汾州刺史政有异绩贞元九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顺宗

   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卒谥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古郡国题

   以墨今州县以朱刊落疏舛多所厘正又著贞元十道录为相十三年检身励行每归第对宾客无

   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高元裕勃海人第进士召为右补阙敬宗时

   宦竖⿱㳄心 -- 恣放大臣不得进见元裕切谏累进中书舍人郑注入翰林元裕当书命乃言以医术侍注愧

  憾贬阆州刺史注死复授諌议大夫进御史中丞历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勃海郡公元裕性勤约通

  经术敏于为吏岩岩有风采推重于时自侍讲为中丞文宗难其代元裕表言兄少逸才可任因命

  之少逸既代稍进给事中出为陜虢观察使以兵部尚书致仕︹宋︺刘遇清池人少魁梧有膂

  力宋初以琼州团练使从征太原累迁洮州观察使征江南会诸路兵破吴兵三万于皖口擒其将

  朱令赟王晖等𫉬戎器数万金陵平录功加领大同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贾黄中南皮人唐

  相耽四世孙方五岁父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十五第

  进士累判太常礼院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太平兴国二年知昇州按行署中

  得金宝数十匮皆南唐宫阁中遗物即表上之帝嘉其廉恪召还知制诰迁翰林学士兼掌吏部选

  品藻精当官至参知政事黄中性端谨能守家法廉白无私多知台阁故事荐引当世文行之士未

  尝自言有文集三十卷索湘盐山人开宝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齐州有大狱连逮者千

    五百 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鞫 事随以白 真宗时累官 河北转运使终知广州湘 长于吏治 历边郡

    所至 必广储盖为备豫计出入 军旅闲颇著能名胡 元兴沧州 人母死负土成 坟太平兴

    国中旌表门闾张凝无棣人真宗时任北作坊使屡破辽兵迁邠寕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

    抚使边境𫉬安澶渊之役辽人北 归所过侵掠以凝为縁边安抚使蹑其后乃不敢 略夺凝忠勇好

    功名累任 西北善训士 卒赏赐多以犒 军家无馀赀子昭远 年十六凝与 辽战挺身陷敌 昭远从行

    即单骑疾呼 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 靡不敢动张 知白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

    京东转运使 时群臣贺瑞星知白以为人 君当修德应天因陈 治道之要帝谓宰臣曰知白 可谓乃

    心朝廷矣拜给事中参知政事王钦若 为相议论多相失因称疾辞位仁宗时以工部尚 书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知 白在相 位慎名器无毫发私虽显贵清约如寒士 卒赠太 傅中书令谥文节知白九

    岁其 父终邢州殡于佛寺及辽寇河北寺宇颓废殡不 可辨知白既登第徒行访得之其衣衾皆可

   验众叹其诚孝李之纯无棣人举进士熙寕中累官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

   捐直与民言者谓惠下损上之纯言蜀人恃此为生奈何夺之事遂止累迁御史中丞疏救苏轼苏

   辙被论诬妄为刘拯所劾出知单州从弟之仪能为文尢工尺牍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

   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金︺师安石清州人承安中进士补尚书省令史宣宗

   南迁留平章完颜承晖守燕都承晖将就死以遗众托安石使赴行在安石闲道走汴帝嘉之擢枢

   密院经历官至大中累迁尚书右丞台谏劾近侍张文夀张仁夀李麟之安石亦论列三人不巳帝

   怒甚有旨切责数百言安石骤任用遭摧折及卒帝甚惜之陈岢沧州人大安初进士天兴

   闲为右司谏遇事辄言无少隐及汴京被兵屡上封事言得失切中时病时相锡占哈什等沮之䇿

   不行识者惜焉 锡占哈什旧作赤盏合喜今改正︹元︺张荣清州人从金太保明安降元后

   领军匠从征西域诸国至木伦河不能渉帝召问济河之䇿荣请造舟以一月为期乃督工匠造船

   百艘遂济河帝嘉其能累升镇国上将军 木伦河旧作莫兰河今改正刘正清州人少读书

   习吏事累官至中书右丞多所建白仁宗初政风动天下正与诸老臣陈赞之力居多拜荣禄大夫

   平章政事卒谥忠宣陈颢清州人幼颕悟日记诵千百言以荐入宿卫寻为仁宗潜邸说书日

   开陈古圣贤君艰贞之道拜集贤大学士时伺帝燕闲辄取圣经所载大经大法有切治体者陈之

   每见嘉纳后辞禄家居文宗立复起为大学士卒追封蓟国公谥文忠颢岀入禁闼数十年乐谈人

   善而恶闻人过士大夫因其荐拔以至显列有终身莫知所自者杨乘沧州人至正初为介

   休县尹民饥为盗乘招之皆弃兵愿为良民累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免官寓居松江张士诚

   入平江遣张经招乘乘让经平日读书云何经俯首不能对经促行急乃整衣冠自经死︹明︺马

   昂沧州人永乐中举人正统时累迁副都御史参赞甘肃军务讨平赤斤𫎇古罕东等卫蕃族擒

   索诺穆巴勒等自是不敢犯边景泰初总督两广平蛮寇进兵部尚书寻命总督陜西未行会曹钦

  反昂讨平之加太子太保终户部尚书卒谥恭襄 索诺穆巴勒旧作锁南奔今改正王翺

  盐山人永乐进士正统时历官都御史出镇抚江西陜西改督辽东军务又改两广皆有异绩景泰

  末为吏部尚书英宗复辟眷顾益厚召对便殿称先生而不名翺为人刚明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

  怨为时名臣成化初卒赠太保谥忠肃强珍沧州人成化进士知泾县奏减赋额民为立祠

  擢御史巡按辽东劾奏巡抚陈钺罪忤汪直谪戍辽东直败复官宏治时官南京右通政向化

  静海卫人父上为卫指挥坐罪愤而投海死化求尸不得亦投海死巳而与父尸并浮出众收葬之

  殷尚质天津卫人嘉靖中袭指挥佥事历太原大同参将擢辽东总兵遇敌赴斗兵尽援绝

  殁于阵赠少保谥忠愍

 ︹本朝︺王正志静海人顺治初以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军政修明边境乂安姜瓖叛正志檄诸

  将固守参将王永疆开门纳贼正志死之   诏赠左都御史荫一子周天命天津人顺

  治初为天津参将土寇莽塞等聚众肆掠天命率兵赴剿力战而死事   闻优恤荫其弟明命

  都司经历王显谟天津人为漳州府同知海寇陷城被执不屈贼怒埋其身露首饿死

   诏赠按察司副使李尚贤庆云人顺治闲土寇围城尚贤突围出赴盐山求援道遇贼被

  执绐曰我能开门纳众贼信之随至城下尚贤大声语城上人曰奉使无状为贼所执今死矣贼单

  弱诸军幸坚守无虑也贼怒杀之励杜讷静海人学问渊通尤工书法以诸生恭缮

   世祖章皇帝实录议叙授福寕州同未赴赐六品俸入直 内廷㝷授翰林院编修累迁

  刑部侍郎岀入 禁闼二十馀年小心慎密卒谥文恪雍正九年   诏赠太子太傅礼部尚书

  人祀贤良祠陈奉敕沧州人以父丧庐墓 旌隋光启天津人为永州卫守备康

  熙二十七年湖广督标裁兵夏逢龙纠众倡乱光启婴城固守力竭而死事   闻赠恤如例

  励廷仪杜讷子康熙进士授编修累迁刑部尚书   世宗宪皇帝御书矜慎平恕额

     赐之加太子少傅调吏部尚书卒谥文恭入祀贤良祠柴堪栋南皮人诸生性至孝

   父母皆年登九十色养备至友爱庶弟以所应得产让之卒入祀乡贤祠俞金鳌天津人干

   隆武进士授侍卫洊升肃州镇总兵办理伊犁屯田收获丰裕擢乌噜木齐都统四十九年任甘肃

   提督固原囘民李化玉等滋事剿平之旋调湖广调直隶未起程适辰州勾补寨苗人石满宜等聚

   众倡乱金鳌闻报驰往擒首犯毁贼巢仍留湖广以病乞休加左都督卒周大纶天津人贡

   生任彰化县丞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滋事骂贼被戕又张芝馨南皮人任彰化县竹堑巡检

   同时遇害事 闻均恤废如例黄应文天津人以经历署巴东县事嘉庆元年邪匪聂

   人杰等滋事应文会营弁督剿屡有殱𫉬后追击林之华党匪于长阳县之查角石会大雨贼围甚

   急应文手刃数人以众寡不敌与其子廪生掞并殁于阵事   闻加等议恤章潮

   人任四川长夀县典史嘉庆二年教匪突至击贼阵亡事   闻议恤如例刘挥庆云人武

   进士任甘肃守备嘉庆四年于巩昌府什川镇击贼阵亡事   闻议恤如例

  ︹列女︺︹汉︺隽不疑母不疑为京兆尹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

   人苟不疑多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无所岀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

   鲍宣妻桓氏勃海桓氏女字少君宣常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装送

   甚盛宣不说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

   道乡邦称之︹唐︺赵氏女沧州盐院吏赵璘之女咸通六年璘犯罪应死将刑女请随父

   死自诉七岁丧母父长育之辞旨甚哀盐使崔据义之遂具以闻诏嘉之且减璘死︹宋︺贾玭

   妻王氏黄中母也黄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赐之

   颁赐甚厚黄中改知澶州陛辞上谓侍臣曰朕尝念黄中母有贤徳七十馀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

   明敏后黄中卒既葬母入谢上赐白金三百两谓之曰勿以诸孙为念朕当不忘也︹元︺刘平

  妻胡氏沧州人至元闲平当戍𬃷阳军携家以行夜宿沙河有虎衔平去胡氏拔刀追及斫

  虎扶平扺阳城以伤卒事闻诏恤其母子仍旌异之︹明︺樊德华妻杨氏静海人正

  徳间流贼陷静海𬒳虏氏怒骂贼以金帛诱之终不屈遂遇害尸僵立不仆陈俞妻贾

  氏庆云人正德六年兵变值舅病卒家人挽之去氏痛哭曰舅尚未敛妇何惜一死兵至纵火迫

  之出骂不绝口刃及身无完肤与舅尸同烬年二十五马氏女青县人崇祯十二年兵变

  女年十六𬒳逼不从遇害王文栋妻刘氏盐山人崇祯已卯兵变携女避地窖中兵

  搜得欲犯之氏投地詈骂母女同被戕马斯臧妻姜氏庆云人结缡甫三月斯臧

   卒氏欲从死不得会祭墓姑令小姑与之偕氏绐小姑曰燎𥿄用薪可往采之小姑行氏遂缢于墓

  

 ︹本朝︺冯鼎锡妻朱氏天津人夫亡守节抚孤成立顺治年闲 旌李廷桢

   妻王氏沧州人夫亡守节姑卧病九年朝夕侍床褥无少怠康熙年闲 旌宋文元

   女天津人遇盗夜入执逼不从与祖母刘氏同遇害同县烈妇张庚锡妻陈氏张大妻张氏皆守

   𬒳戕均康熙年闲 旌曹氏天津人夫王国士贫而无行利里豪马榛金逼妻与榛苟合曹

   愤恚痛哭投水死同县节妇邢国琦妻宫氏韩韶妻汪氏李嶲妻邢氏刘慎⿰纟⿱𢆶匹 -- 继妻郎氏均康熙年闲

   沈继元妻徐氏天津人夫亡守节勤纺绩以事舅姑无子继侄世英为嗣教育

   成立克振家声同县节妇于允科妻厐氏张国纪妻李氏张廷宣妻申氏张凤鸣妻娄氏王馨芝妻

   李氏邢大成妻张氏林迁妻沈氏武廷豫妻鲁氏王士英妻胡氏刘机妻李氏王克家妻周氏张涛

   妻王氏王极妻于氏俞天覆妻穆氏张峒詹妻林氏张嵋詹妻靳氏李天生妻王氏王应祥妻邓氏

   靳廷桧妻白氏靳乾健妻陈氏李萃妻张氏孔行祚妻王氏符锺奇妻任氏均于雍正年闲 旌

   边楷妻周氏静海人夫亡无子以嗣子托伯叔自缢以殉雍正年闲 旌赵鏊

  妻张氏南皮人年十九夫亡家贫纺绩养姑鞠遗腹子成立守节七十年雍正年闲 旌

  张氏女天津人岁贡生廷琦女幼读书许字王琈琈殁女闻讣投水死乾隆年闲 旌

  而恭妻孙氏天津人而恭为诸生早亡家贫勤女红以养翁姑翁疾笃不能延医氏割

  股和羹以进抚遣孤口授诗书后成名同县节妇高立长妻李氏许履中妻王氏贾廷瓒妻宋氏王

  国泰妻苏氏傅珣妻宋氏刘文焕妻李氏倪世贵妻李氏曽世爵妻吉氏刘景玉妻殷氏刘景云妻

  李氏刘成名妻王氏刘国灿妻于氏张景妻章氏苏文禄妻贾氏倪以端妻王氏杨仁滋妻李氏唐

  乐山妻黄氏唐裔箓妻袁氏李培元妻裴氏周岐昌妻刘氏杨瑞琳妻王氏黄国宝妻阎氏王元杰

  妻靳氏郑友汲妻武氏王承绪妻丁氏崔𥙿民妻王氏杨溥妻李氏沈名杨妻唐氏缪大超妻傅氏

  李荣秀妻张氏张畅妻解氏梅珽妻刘氏刘源泗妻李氏姚诏妻张氏闻重望妻武氏解洲妾田氏

  高岩妻岳氏王权妻解氏李毓蕊妻张氏李毓英妻季氏陈一酉妻董氏锺继祚妻李氏刘富祥妻

    阎氏 沈 元焜 妻程氏 袁进举妻梁氏李鉴 妻杨 氏刘恂 妻 李氏 李文魁 妻张氏解良东妻沈 氏王 锜

    妻刘 氏单文 锦妻赵氏 刘友 益妻梁氏靳世法妻刘氏 陈文炳 妻周氏陈 立妻 李氏王暠继妻侯氏

    魏璞妻 郝氏 郝刚妻郑氏 郝廷瑜妻吕 氏郭理志妻陈氏 关容 妻孟氏傅有 仁妻徐氏孙 宝凝妻翟

    氏缪承 恩 妻王氏李汝峤妻胡氏郭应第妻邓氏郭鏸妻 徐 氏陆四谦妻徐氏李垲妻王氏曹世佩

    妻柴氏 杨汾 妻谷氏陶宏淑 妻师氏张有恭妻冯氏郑必 济妻 萧氏王埰妻吴 氏李永锡妻赵氏黄

    焞妻冯 氏 刘 汉煜妻赵 氏柴宏勲妻鲁氏赵连璧妻王氏 赵 完 璧妻石氏 赵都妻赵氏许敬祖妻宋

    氏 张延诩 妻 冯氏宋廷桂 妻李氏汪美妻郑氏汪炡 妻李氏 张 朝枢妻陈氏 张栋妻柳氏邢昌言妻

    王氏 杨笃 庆 妻杨氏陈所养妻韩氏刘庆宏妻宣氏吴 应宾 妻 林氏孟宗尹妻蒋氏杨懋禧妻王氏

    陆晖妻丁 氏 赵应贞妻 李氏张梦周妻吕氏张英妻冯氏王 思 哲妻孙氏 沈可成妻董氏姜万捷妻

    王氏 辛念恒 妻刘氏漆生色妻李氏倪光国妻何氏母 槐庆妻 张氏母光瑜妻靳氏姜承美妻刘氏

     张 书 绅 妻 杨 氏 倪 光 棨 妻 谢 氏 张 汝 弼 妻 周 氏李先 登 妻 于 氏 秦 守 安 妻 靳 氏 詹 金 妻 刘 氏 于 滋妻

     罗 氏 韩再 捷 妻 朱 氏 汤 桥 妻 穆 氏 马 永 坚 妻 胡 氏胡 点 妻陈 氏 汪 文 纪 妻 杨 氏 汪 文 锐 继 妻 郑 氏 于

     邦 翰 妻 吉 氏 张 国 臣 妻 李 氏 张 铸 妻李 氏 张 我实妻 王 氏 耿 全 德 妻 张 氏 王 铭 新 妻 张氏 于 起 泮妻

     严 氏 于 崇 文 妻 陆 氏 张 恂 继 妻 侯 氏 孙 天 职 妻萧氏 刘 邦 祺 妻 彭 氏 赵 某 妾 裘 氏 张 我 德 妻 冯 氏阎

     世 英 妻 王 氏 詹 岳 妻 孙 氏 周 氏 刘 玖 妻 靳氏 魏星士 妻 王 氏 章 绍 学 妻 李 氏 王 之 臣 妻 田 氏王 言妻

     赵 氏 张 剑 妾 郭氏 杨 文 妾 郭 氏 牛 奭 妻 李氏 烈 妇金 振 妻 丁 氏 阮奇 玉 妻 诸 氏 程 氏 陶 氏 关品 未 婚

     妻 吴 氏 张 有 名 聘 妻 邢 氏 贞女 梁 氏 女 均 干 隆 年 闲   旌殷          氏天 津 人 父 早 丧兄 外 出 家 赤 贫

     其 母 为 媒 妁 所 赚 年 十 六 配 邢 文 贵 为 继 室其 姑赵 氏 有 淫 行 先 娶 于 氏 女 强 逼 继 其 丑 不 从逐 去

     继 娶 烈 妇 伶 仃 孤 苦 谓 可 以 气 指 頣 使 也 妇贞 洁不 少 许 姑 屡 加 捶 楚 守 志 愈 坚 夫 姑 合 谋 乃淋 以

     沸 水 熨 以 炮 烙 肤尽 溃 烂 志 益 不 移死 之 日 身 无 完 肤干 隆 年 闲   旌吴             之奋妻窦

    氏静海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施延庆妻李氏马呈国妻刘氏胡伟人妻姚氏刘标妻张氏谷化

    鹤妻刘氏刘起沛妻于氏王士吉妻胡氏任典妻李氏刘榜妻李氏高缉雍妻萧氏任俊妻高氏任

    作哲妻张氏胡涞妻施氏张九经妻华氏刘舜年妻张氏尚礼妻萧氏刘又足妻杜氏杨基深妻刘

    氏张云行妻杜氏朱点妻夏氏于其泽妻边氏高光族妻边氏翟致远妻刘氏边峤妻赵氏窦超妻

    管氏齐士凯妻萧氏刘选宾妻张氏姜珣妻胡氏姜维凝妻边氏郑万璋妻李氏烈妇郑万鹏妻高

    氏贞女金氏王氏均乾隆年闲 旌赵文玢妻车氏青县人夫亡孝事翁姑姑病尝

    焚香夜祷愿以身代抚嗣延祀同县节妇齐公瑄妻孙氏倪子元妻姚氏张镛妻解氏陈舒妻卞氏

    苏光宗 妻提氏姚元濬妻段氏马敬止妻顾氏姚师郊妻 李氏姚念虞妻张氏陈元𤩽妻姚氏姚景

    遂妻陈氏萧继杨妻刘氏张麟生妻只氏王煜妻张氏张无会妻郝氏厐士华妻许氏陈仁妻郭氏

    白瑞妻林氏郭宽妻李氏马汝拜妻姚氏林伟妻张氏梁坦妻张氏烈妇李五妻刘氏均乾隆年闲

  邱濬妻吴氏沧州人夫殁事孀姑尽礼姑亡哀毁䘮明同州节妇吴秉秀妻苏氏

  吕王𬤊妻王氏刘永元继妻马氏曹会璟妻吴氏张汉妻张氏陈圣震妻张氏戴宽妻胡氏袁勃妻

  张氏吴重熹妻李氏张六徳妻李氏王九长妻吕氏刘凤妻孟氏孙之纶妻袁氏白文鉽妻张氏左

  方煇妻王氏张文德妻宋氏姚梦兆妻贾氏戴珽妻姚氏宋之杰妻王氏均乾隆年闲 旌

  禄图妻吴氏沧州驻防披甲𫎇古人夫亡守节乾隆年闲 旌赵守福妻

  张氏南皮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超妻秦氏翟有量妻许氏叶选妻刘氏均乾隆年闲 旌

  张印利女桂姐盐山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赵元栋妻王氏韩咨妻赵氏赵果妻王

  氏胡士美妻王氏于廷佐妻韩氏刘文徽妻张氏烈妇王文成妻韩氏傅承先妻刘氏张得财妻邵

  氏均乾隆年闲 旌韦小喜女庆云人年十三遇暴不从投井死同县节妇邓钧妻邹氏

  胡达先妻陈氏李资深妻王氏冯芳妻邓氏冯蕙妻魏氏王者兴妻张氏张翔凤妻姚氏刘梦燕妻

  孙氏齐兆麟妻李氏马骢妻胡氏孙贵荣妻韩氏张灿妻陈氏陈鉴妻路氏均乾隆年闲 旌

  东鸾妻金氏天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齐旺兴妻罗氏华芝妻徐氏李述妻王氏边

  二益妻张氏吴国政妻王氏杨连继妻齐氏杨瑚继妻汤氏赵立诰妻徐氏李永凝妻刘氏黄元植

  妻王氏杨瑚妾张氏王之烑妻俞氏姜铎妻许氏萧经妻穆氏田德运妻郑氏顾守富妻吴氏赵龙

  光妻王氏田福妻苏氏毕浩妻范氏于相妻郭氏主纪妻杨氏蒋世义妻张氏张吉仁妻李氏杨瑞

  图妻刘氏张可远妻章氏孟永烈妻张氏侯国桢妻吉氏王德孚妻汪氏俞本妻张氏符景灏妻赵

  氏陆四泽妻王氏杜兴基妻安氏施焕妻张氏陈九思妻张氏杨永甡妻刘氏沈元庆妻栾氏诸廷

  标妻刘氏金宝妻吕氏魏兆鲸妻蔡氏张植妻姜氏侯言妻郝氏西仲祥妻许氏赵世绅妻王氏萧

  启昌妻张氏窦永麟妻赵氏查克绍⿰纟⿱𢆶匹 -- 继妻金氏王世忠妻崔氏窦文会妻董氏沈云俊妻王氏郭树

  妻窦氏赵之佺妻丁氏潘绳妻江氏李蟠奇妻张氏邵焕妻王氏孟永位妻邢氏高际昌妻禇氏李

  廷文继妻刘氏金思敬继妻马氏王甲继妻汪氏张民信继妻毛氏刘国栋妻张氏靳鹤龄妻王氏

  徐尚达妻张氏张澍妻路氏杨捷妻李氏郑瑞妻赵氏高文定妻刘氏高希仲妻于氏顾弼妾吴氏

  邵华淳妾霍氏龙筠妻阮氏孙士毅妻吴氏侯汉妻阎氏杨继云妻谷氏傅毓麟妻李氏范锡光妾

  赵氏王福宽妻陈氏张桓妻盖氏王自成妻李氏沈家相妻邵氏段成式妻张氏段秉义妻龚氏韩

  𬭸妻沈氏段成徳妻刘氏张双全妻穆氏徐著妻牛氏马徳从妻章氏烈妇祁遇春妻高氏王德妻

  李氏张赵氏李朱氏邵梁聘妻王氏韩李妻张氏均嘉庆年闲 旌边氏女静海人字萧长

  庚未嫁夫亡矢志守贞同县节妇张奉藻妻林氏姜岣妻胡氏姜维凝妻边氏姚永瀚继妻赵氏岳

  天纬妻王氏南有功妻秦氏薛成性妻刘氏薛颖华妻戴氏沈广业妻何氏李玑衡妻毛氏刘廷镇

  妻张氏杨绪妻张氏边循妻刘氏张文魁妻邢氏郑士端妻郭氏烈女陈二姐董爱姐房焕姐陈尚

  志女均嘉庆年闲 旌周世兴妻张氏青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贾光照妻段

  氏司极妻刘氏王文明妻董氏沈广业妻何氏姚恩德妻张氏烈妇孙八妻昝氏均嘉庆年闲 旌

  高氏女沧州人守正捐躯同州节妇张树萱妻李氏袁纪妻薛氏迟毓芳妻刘氏刘福德妻

  张氏迟捷妻张氏刘廷瑑妻沙氏刘玉笏妻陈氏烈妇李二妻徐氏均嘉庆年闲 旌赛尚

  阿妻张氏沧州驻防披甲满洲人夫亡守节又忠福妻赵氏皓月妻祁氏扎克桑阿妻潘

  氏永亮妻傅氏均嘉庆年闲 旌张裕慧妻王氏南皮人夫亡殉节同县节妇张

  壁震妻章氏均嘉庆年闲 旌赵俊妻王氏盐山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张用荃妻韩

  氏窦翊妻刘氏均嘉庆年间 旌杨廷臣妻宋氏庆云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宗

  立妻吴氏均嘉庆年闲 旌

 ︹仙释︺︹金︺刘德仁沧州人始生有光照一室及长读书通大义会宋靖康之乱徙居盐山太

  平乡有老者授以道徳要言投笔一枝而去自是学大进大定初诏居京师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

  ︹土产︺簟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葺簟寰宇记沧州土产水葱席莞席细文苇席柳箱

   地理志沧州土贡寰宇记沧州土产五色柳箱汉书地理志章武县有盐官寰宇记沧州土产

   卫志天津沧州盐山等处俱有盐场出沧州州志有菊酒时酒东阳酒等名蔓荆子

   南皮县出兔寰宇记沧州土产翠雀通志翠雀多生水际似麻雀而小毛羽绿翠可

   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糖蟹天津卫志秋闲肥美味甲天下又产海蛤天津带河

   面海鳞族极饶囘网鱼最称肥美俗呼𫚔鳇以其不受钓饵遇网即囘故名羊鱼形圆尾似羊尾巨

   罗鱼细鳞多刺俗呼为腾香鱼鍼鱼其形似鍼比目鱼俗呼为鞋底鱼春时河豚上市尤多朱𢑴尊

   河豚歌天津之水连北⿰氵𡨋 -- 溟七十二沽漩回汀是也又产鲞石首皆其尤者通志蛏以潮退取之

   府志天津产裙带蛏极美旧志出天津色白者为银米小而红者为金钩米 按旧志载唐书

   地理志沧州土贡丝 布宋史地理志清州贡绢寰宇记沧州土产绵绫 今皆不甚流播闲有土布土

    绫质 殊 麤劣谨 附 记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辑

                          提调官王广䕃恭 覆辑

                          校对官王式和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正定府在直隶省治西二百九十里东西距四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东至河间府景

  州界二百七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顺徳府唐山县界二百里北至保

  定府唐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南至山东东昌府武城县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山西平定州界二百

  五十里东北至保定府祁州治二百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台县治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

  六百一十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

  钜鹿郡地汉高祖置恒山郡治元氏县后改曰常山郡

  张晏口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元鼎四年分置真定国治真定县

  俱属冀州后汉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入常山国晋

  仍为常山郡移治真定属冀州后魏因之后周宣政元

  年于郡置恒州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改

  州为恒山郡唐武徳初复为恒州天宝元年复曰

  常山郡乾元元年仍曰恒州属河北道宝应元年

  置成徳军节度使兴元元年升都督府元和十五

  年改曰镇州避穆宗名改天祐二年避朱全忠父讳改成徳军为武顺军王镕附于晋

  复为成徳军五代后唐初建北都寻罢改州为真定府

  晋天福七年复曰恒州又改军曰顺国开运三年辽号为中京汉仍

  曰镇州寻复为真定府周又为镇州宋复曰真定

  府常山郡成德军节度为河北西路治金因之元

  曰真定路置总管府属中书省明洪武初复曰真

  定府直隶京师

 本朝初因之雍正元年改名正定府领州五县二十

  七雍正二年升冀赵深定晋五州为直隶州以南宫等十七县分属之十三年以晋州及所属无

  极稿城二县并定州之新乐县复来属今领州一县十三

  正定县附郭东西距四十二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稿城县界十二里西至平山县界三十

  里南至𫉬鹿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新乐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稿城县界十二里西南至𫉬鹿县界

  二十五里东北至稿城县界四十里西北至灵夀县界三十里本战国时中山国东垣邑秦置东垣

  汉高帝十一年更名真定属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置真定国治此后汉属常山国晋为常山郡

    治 后魏属常山郡北齐复 为郡治后 周兼 为恒州治 隋为恒山郡治唐初复 为恒州治 载𥘉 元年改

    曰中山 神龙 元 年复曰真定长庆后为镇州治五代因之 宋金 皆 为真定府治元为真定路治明为

    真定府治本朝因之  井  陉县在府西南一 百三十里 东西距九十五里 南北距一 百三

    十里 东至𫉬鹿 县界六十里西至山西 平定州界三十 五里南至 赞皇县界六十里北至 平山县界

    七十里 东南至元氏县治一 百二 十里西 南至平定州治 一百二十里东北至 平山 县治八 十里西

    北 至山 西盂县治二百五十里汉置井陉县 属常山 郡后 汉至晋魏因之北齐改置井陉县于 石邑

    废故 县入之隋开皇六年复置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 业初州废仍属恒山郡义寕元年又于县置

    井陉 郡唐武德元年复曰井州 贞观十七 年州废仍属 恒州宋属真定府熙寕六 年省入𫉬 鹿平山

    八 年复置金天会七 年于县置威州亦曰陉 山郡元 宪宗二年徙州治 洺水以县属焉明初还 属真

    定 府  本朝 因之𫉬  鹿县在府西南六十里东西 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 东至正

    定县界 三十五里 西至井陉县 界十里南至元氏县界五 十里北至 平山县界二 十五里东南至栾

    城县治七十里西 南至 井陉县 治七十里东北至正定县治六十里 西北 至平山 县治六十里本战

    国中山国石邑后属赵汉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仍属常山郡后魏因之北齐废井陉

    改石 邑曰井陉隋开皇六年复曰石邑十六 年析置鹿 泉县并属井州大业初复省鹿泉入石 邑属

    恒山郡义寕初改 置恒山 郡于石邑县复置鹿泉县属焉唐武德四 年徙恒 州治真定以石邑为属

    县而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废井州以 鹿泉县属恒州至德初改鹿泉曰𫉬鹿宋开宝六 年省

    石邑县入 焉属真定府金兴定三年升为镇寕州元初曰西 寕州太宗七年复为𫉬鹿县属真定路

    明属真定 府 本朝因 之元 氏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 距七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 东至

    赵州界十八里西至井陉县界六十里南 至赵州高邑县界二十里北至𫉬鹿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

    高邑县治三十五里西南 至赞皇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栾城县治三十五 里西北至𫉬鹿县治九

   十里战国赵元氏邑汉置元氏县为常山郡治后汉因之晋改属赵国后魏属赵郡北齐废隋开皇

   六年复置属赵郡唐属赵州五代唐改属真定府宋金因之元初属赵州太祖十五年属真定路明

   属真定府本朝因之 灵 夀县在府西北五十里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行

   唐县界十五里西至平山县界十五里南至平山县界三十里北至阜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正定

   县界十五里西南至平山县界十五里东北至行唐县界十二里西北至山西五台县界一百九十

   里本战国时中山国地汉置灵夀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魏因之后周于此置蒲吾郡县属焉隋开

   皇初郡废属恒州大业初属恒山郡义寕初置燕州唐武德四年州废以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

   属恒州宋熙寕六年省为镇入行唐八年复置属真定府金因之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 本朝

   栾城县在府南六十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稿城县界十五里西

   至元氏县界二十里南至赵州界二十里北至𫉬鹿县界二十二里东南至赵州寕晋县治六十里

   西南至元氏县治四十里东北至稿城县治四十里西北至𫉬鹿县界二十里本春秋时晋栾邑战

   国属赵汉置关县属常山郡后汉改置栾城县属常山国晋省后魏太和十一年复置栾城县属赵

   郡北齐又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栾州大业初属赵郡唐属赵州大历三年属恒州天祐二年

   名乐氏五代后唐复故宋属真定府金因之元初属赵州太祖十五年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 本

   朝因平山县在府西少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正定县

   界四十里西至山西盂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𫉬鹿县界二十五里北至灵夀县界三十里东南至

   𫉬鹿县界二十里西南至井陉县界三里东北至灵夀县界八里西北至山西五台县界一百八十

   里战国赵番吾邑汉置蒲吾县属常山郡后汉晋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房山县大业初省蒲

   吾入井陉以房山属恒山郡义寕初改置房山郡武徳元年改曰岳州四年州废属井州后属恒

   州至徳初改曰平山宋属真定府金因之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 本朝因之阜平县

   在府西北二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定州曲阳县界六十里西至

   山西五台县界九十三里南至灵夀县界六十里北至山西灵邱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行唐县界六

   十里西南至山西平定州治一百七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完县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五台县治

   二百四十里本汉灵夀及南行唐二县地宋咸平三年析置北寨金初改曰北镇明昌四年置阜平

   县属真定府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 本朝顺治十六年省入曲阳行唐二县康熙二十二年

   置属正定府行唐县在府北七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新乐县界二十

   里西至 灵夀县界三十里南至正定县界二十里北至曲 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正定县治七十里

   西南至灵夀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定州治九十里西北至阜平县治八十里本战国赵南行唐邑

   汉置南行唐县属常山郡 为都尉治后汉晋因之后魏曰行唐县太和十四 年置唐郡二十一年郡

   废仍属常山郡隋属恒山郡唐属恒州长夀二年改曰章武神龙元年复故大历三年于县置泜州

   九年废仍属恒州五代梁间平二年又改曰章武后唐同光初复故晋改曰永昌汉复故宋属真定

   府金因之元初改属保定路明还属真定府 本朝因之赞皇县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高邑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界八十里南至赵州

   临城县界三十里北至元氏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临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平定州界一百里东

   北至元氏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井陉县界五十里本汉房子县地北齐为高邑县地隋开皇十六

   年析置赞皇县属乐州大业中属赵郡唐属赵州宋熙寕五年省为镇入高邑元祐元年复置属庆

   源府金属沃州元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仍属赵州明因之 本朝属正定府晋州

   在府东少南九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束鹿县界三十五里西至稿城县界十五

   里南至寕晋县界四十里北至无极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冀州新河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稿城

   县治四十里东北至赵州深泽县治四十里西北至无极县治三十五里春秋时鼔国后属晋战国

   属赵汉置下曲阳县属钜鹿郡为都尉台后汉因之晋属赵国后魏曰曲阳为钜鹿郡治北齐省隋

   开皇中改置昔阳县属栾州十八年改曰鼓城大业初属赵郡唐武德四年属廉州贞𮗚元年属定

   州大历三年改属恒州五代因之宋端拱初改属祁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年始于县置晋州属真定

   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鼓城县省人属真定府 本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无极稿城二县十二

   年复属正定府无极县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三十四里东至深泽

   县界十六里西至稿城县界三十里南至稿城县界十里北至定州界二十四里东南至晋州治三

   十五里西南至稿城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祁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乐县治六十里汉置

   毋极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武德四年属廉

   贞观元年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毋字为无景福二年于县置祁州五代因之宋景徳元年

   祁州治蒲阴以县属定州金属中山府元太宗六年属永安州七年还属中山府明洪武初属真定

    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晋 州十二年属正定府稿 城县在府东南六 十里东西距七 十

    三里南北 距六十五里东至晋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正定县 界四十八里南至赵州界三十五里北

    至新乐县界七十 里东南至新 河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栾城县界三 十里东北至 无极县界三十 里

    西北至 新乐县 界七十里春秋为肥子国后并 于晋汉置 稿城县 属真定国后汉省后魏太和十 二

    年复置属钜 鹿郡北 齐改曰 高城兼 移钜鹿 郡治焉隋开皇初 郡废十 年置廉 州十八 年复改 曰稿

    城大业初州废县属赵郡义寕元年复置 钜鹿郡武德元年复曰廉州贞观元年州废县 属恒州

    天祐二 年改曰稿平五代后唐复曰 稿城宋属真定府金 因之元太宗六年升为永安 州七年复为

    稿城县 属真定路 明属真定府 本朝雍正二 年改属晋 州十二年属正定府新  乐县

    东北九十 里东西距五 十五里南 北距九 十五 里东至深泽 县界三十里 西至行唐 县界二 十五 里

    南至稿城县界二 十五里北至 定州界十五里东南至无极县治六 十里西南至 正定县治九十里

  东北至定州治五十里西北至曲阳县界二十五里本春秋鲜虞国汉置新市县属中山国后汉晋

  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新乐县大业初省新市入九门县以新乐属博陵郡唐属定州宋属中

  山府金元因之明属定州 本朝初属正定雍正二年分属定州十二年属正定府

 ︹形势︺河朔天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

  漕易通商贾四集常倚为北面之重滹沱经其

  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咽

  喉九省旧郡枕中山而挹秀跨冀野以钟灵

  燕赵之郊雄于河朔明朱中敏记

 ︹风俗︺性缓尚儒仗义任侠质厚少文多专经术

  地理风物蕃衍地广气豪人习为文则彬彬其质

  习为武则赳赳其雄正定厅壁记

 ︹城池︺正定府城周二十四里门四濠广十馀丈本唐宋故址明正统十四年增筑 本朝

  雍正六年乾隆十年三十四年嘉庆十六年重修 正定县附郭井陉县城周三里有

  奇门五旧土筑明隆庆三年(⿰尃瓦)本朝康熙十一年修雍正五年重修𫉬鹿县城

  里有奇门三濠广一丈五尺旧土筑明成化十六年甃(⿰尃瓦) 本朝乾隆三十年嘉庆二十年重修

  元氏县城周五里门三明景泰间因旧址筑万历三十年甃石崇祯中引槐水入渠广三

  丈又周筑土墙以为外郭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十一年重修灵夀县城周二里有

  奇门三濠广二丈旧土筑明成化十八年甃砖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栾城县城

  里有奇门四引冶河水为濠广三丈明洪武十年筑嘉清二十四年甃砖崇祯中改建 本朝康熙

  八年修四十二年雍正二年乾隆十二年三十年重修平山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金

  大定二年筑明嘉靖中濬濠并筑䕶城堤本朝康熙九年阜平县城周二里有奇明

  成化五年因旧址筑周三里有奇本朝乾隆十一年重建十八年修 行 唐县城

  里有奇门三濠广二丈外有堤明景泰间修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赞皇县城

  里门三引槐水为濠明景泰元年因旧土址修嘉靖二十一年展筑 本朝乾隆十二年重修

  州城旧土城元筑周四里许门二濠广丈馀明正德六年増筑䕶城堤周四里有奇 本朝顺

  治康熙年间屡修无极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濠广二丈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

  七年修乾隆十一年三十三年重修稿城县城旧城周三里门二明正德十五年増筑新

  城广袤四里改设四门并凿渠于新旧城外广三丈 本朝顺治十年乾隆十三年重修

  乐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二明景泰初建 本康熙十年乾隆三十五年重修

 ︹学校︺正定府学在府治东宋熙寕中建 本朝干隆十一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定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七年建入学额数十八名井陉县学在县治西南金

  明昌二年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𫉬鹿县学在县治东南元

  至元中建 本朝雍正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元氏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元祐中建

   本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灵夀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康熙八年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栾城县学在县治东

  南明洪武二十八年因旧址筑 本朝康熙年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平山县学

  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阜平县学在县治东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行唐县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七年

  本朝康熙年间修雍正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赞皇县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东南

  宋嘉祐中迁此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晋州学在州治西元中统间建 本朝康熙

   年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无极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五

   稿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元祐中建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新乐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大观中建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风动书院

   在府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尊闻书院在府城内旧名常山书院 本朝乾隆四

   十二年建易今名陉山书院在井陉县○本朝康熙十一年建乾隆二十一年鹿

   泉书院在𫉬鹿县文清书院在元氏县学宫之左明万历中建因薛瑄父为学官

   瑄生于学舎故祀之松阳书院在灵夀县城内 本乾隆三十二年龙冈书

   院在栾城县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乾隆三十年天桂书院在平山县 本朝干

   隆三十八年建育才书院在阜平县王快镇 本乾隆五十八年复初书

   院在赞皇县 本朝乾隆十二年资川书院在无极县 本朝雍正十年建乾隆

   十四年修 按旧志载恒阳书院在正定县西北明嘉靖中建万历十四年修赵南星有记太行书

   院在𫉬鹿县北二十里元学士高健建封龙书院在获鹿县南封龙山上相传汉李躬授业之所唐

   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安熙皆尝讲学于此西谿书院在封龙山龙首峯西唐隐士姚敬棣遁

   之所宋有九经张著为山长中谿书院在龙首峯下滹阳书院在稿城县治东明嘉靖十一年建壁

   里书院在新乐县西四十里元邑人赵士廉建苏天爵为之记滋溪书院在县西南滋溪新市中元

  苏天爵读书处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四十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四十七

   名口计二十五万四千五十七户

 ︹田赋︺田地三 万六千六百五顷五亩五分有奇额征地丁正 杂银二十六万一千六百九十七两一

  钱六分五厘

 ︹山川︺剑山在井陉县东十里其形似剑射垛山在井陉县东南六十里相传王翦伐

  赵下井陉尝射垛于此銮台山在井陉县东南七十里相传隋文帝尝驻跸于此

  华山在井陉县西南十里林壑深邃石磴崎岖苍岩山在井陉县西南七十里层峦耸

  翠高出云表中有石泉虽旱不竭大台山在井陉县西北二十里趾削顶平雄秀甲封内

  亦名五峯山观音陀山在井陉县北四十里孤峯插天盘亘千仞中有清泉飞瀑绕流

  而下相近有鹿耳岭山胁两开形如鹿耳又县北六十里有团尖山峯圆而锐井陉山

  陉县东北与𫉬鹿县接界汉书地理志石邑县井陉山在西又井陉县志应劭曰井陉山在南元和

  郡县志陉山在井陉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旧志山在今县北五十里其险

  为河北河东关要县境诸山错列大约与陉山相接连皆太行之支陇也云凤山在井陉县

  东北四十里山势回翔有险可恃元末土人保此曰凤山砦又东北十里为仙翁山上有紫云洞相

   传张果尸解处海山在𫉬鹿县东五里上有龙堂堂下有穴水常不竭横山在𫉬鹿县

   东南十二里封龙山在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一名飞龙山史记赵武灵王二十一年

   中山取石邑封龙晋书怀帝纪永嘉三年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石勒于

   飞龙山隋书地理志石邑有封龙山元和志飞龙山在𫉬鹿县西南四十五里元氏县西北三十里

   寰宇记飞龙山一名封龙山水经注云洨水东迳飞龙山北即井陉口旧志山𫝑如㐲龙欲飞状峯

   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其最著者为龙首熊耳华盖诸峯西屏山在𫉬鹿县西南三十

   里高数百仞峯峦连亘宛如列屏为一郡之胜西去井陉县四十五里山跨两县间层崖干霄形如

   卧虎一名虎山东有黑风洞可容千人抱犊山在𫉬鹿县西八里寰宇记𫉬鹿县有萆山

   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

   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旧志山四面险绝顶有二泉山之阳又有交龙洞海螺山在𫉬鹿县

   西十里绵延耸秀其北为莲花山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山之阳岩洞深邃相接如门屋曰联珠

   奇石山在获鹿县西北二里怪石峻起县之镇山也又县西北一里有牛山神岩

   山在元氏县西南十里盘龙山在元氏县西二十三里无极山在元氏县西三

   十五里以峯峦高耸而名唐书地理志无极县有无极山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山不甚高土人名

   为无极 按无极山本在元氏县西距无极县一百六十馀里县以山名实无山形也石溜

   山在元氏县西北二十五里岩石环列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可引以溉田又西北五里有粟

   山形如堆粟又有湖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有石洞甚深邃灵山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与

   封龙无极并峙长山在元氏县西北四十里顶有石墙围砌可容万人南麓有长山泉其相接

   者曰黄山与封龙山隔溪相对又西北十里曰白石山县志无极以下诸山与封龙山皆冈脉相接

   所谓县境六名山也后汉光和中俱锡以封号白羊山在元氏县西北四十五里连接封龙

   九女山在元氏县西北五十里以九峯并列而名又西北二十里有磨盘山顶圆如磨

   山在灵夀县西七十里山多楸树故名凤凰石山在灵夀县西北六十里两山夹峙道

   出其中谓之龙门口一名鲁柏山寰宇记灵夀有石疃山小而峻三面削绝惟南面稍可跻陟一名

   五岳山又名五台山有五峯在县西北有袈裟水出焉今无考朱山在灵夀县西北九十里上

   有寨大吃水山在灵夀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北又有小吃水山山北即团箔口两

   山对峙旧出矿寰宇记灵夀县有牛饮山即此银洞山在灵夀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亦旧时

   产矿四岭山在灵夀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四面皆险北接阜平县界其东南十里又有

   六岭山六岭相连滴水塘山在灵夀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山形峭拔麓有石洞泉出其

   文山在𤫊夀县北六十里上有周文王庙前有龙池水极清冽光禄山在平山县

   南十里上有后唐所封金紫光禄大夫祠即山神封爵山𫝑巃嵸南拱邑治觉山在平山县

   西六十里连接太行诸峯周回百馀里高入云汉房山在平山县西北后汉书章帝纪元和

   三年幸赵祠房山于灵夀元和志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

   是也旧志汉书地理志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亦曰西山五代梁贞明中王镕盛饰馆宇于西山

   每往游辄经旬月即此又庐山在县西五十里林山在平山县北二十里东西两峯对峙亦名

   林峯又雷奎山在县东二十里亦有两峯对峙鹿驼山在阜平县东五十里山形如鹿其北

   为王快寨山南即王快镇也陈摊荘山在阜平县南三十里山径盘折路通灵夀

   箭山在阜平县西七十里龙泉关侧崇崖竦峙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

   巡经此勒马连发三矢直逾岩顶居民遂呼为三箭山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西巡驻跸皆有   御制三箭山诗大派山在阜平县西北五里以派

   水所经而名又东为小派山两山对峙林峦郁然北山在阜平县东北山岭盘亘县境诸川

   多源于此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石晋与辽分

   界处今阜平曲阳唐县望都皆缘其麓柏山在行唐县西四十里以山有古柏而名其南为

   箕山在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峯形若箕而名其西为牛饮山汉志南行唐县有牛饮山

   即此相传以为许由隐此上有许由冢 本朝干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

   帝西巡过此俱有   御制诗双岭山在行唐县西北八十里有双岭并峙其西曰龟

   玉女山元和志在行唐县北三十六里五马山在赞皇县东宋建炎初和州防

   御使马扩奔正定五马山聚兵得徽宗子信王榛总制诸寨即此旧志山在县东十里上有五马石

   因名岩𨻶出泉甚甘美名曰白马泉赞皇山在赞皇县西南穆天子传癸丑至房子登赞皇

   山汉书地理志房子县赞皇山石济水所出元和志山在县东南二十六里隋因以名县旧志今在

   县西南二十馀里高百馀丈又隋书地理志赞皇县有孔子岭寰宇记岭有石室宽博其下有石相

   拒状若楹柱时人谓之三梁九柱之室室内石人像类执卷故号曰孔子岭旧志即赞皇山之岭也

   太行山在赞皇县西八十里层峦叠嶂延袤一带县境诸山皆其支陇也枳固套

   山在赞皇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𥿄糊套又作子午套界连三省明季馀寇负嵎于此 本朝康

   熙三十七年巡抚于成龙招抚之因于王家坪立营防守邑自是无寇患四望山在赞皇县

   西北二十里山高耸登临可以望远坛山在赞皇县东北十五里高百馀丈相传周穆王尝驻

   跸于此崖壁上有吉日癸巳四字云是周穆王书今移学中鼓城山在晋州西五里下有

   鼔城坡以鼓子所居而名土山在稿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右宜安城故址童山

   乐县西北二十馀里接曲阳县一名见龙山绵亘数里下有小溪萦带流入沙河石墙岭

   在井陉县东南八十里悬崖险峻有路仅通一线两下岭在井陉县西三十里山脊隆起

   东西陡削如墙壁然青泉岭在井陉县东北三十五里本名叱日岭旧属平山县界唐景福

  三年李克用败成德军于平山王镕出兵赴救败于叱日岭即此割须岭在元氏县西北

  七十里接井陉县界中有径通井陉相传汉光武驻跸元氏尤来大枪之徒皆割须变帽由此遁去

  长冈岭在灵夀县北十五里突起一山盘亘甚远又横山岭在县西北八十里高耸干

  霄虽清明时云雾常𫎇其上圣佛岭在灵夀县北五十里车道岭在平山县西三

  十里山崖积石不生草木下有深川鸟道盘曲又十八盘岭在县西百二十里分水岭

  山县西一百五十里五台太行之水于此分流东西故名陡岭在平山县西北二百六十里山

  势陡峻不可登陟又神堂岭在县西北二百里一名神堂关孙子岭在阜平县东南二十

  里县境诸山皆从恒岭分支此岭仰视大茂拱列如儿孙因名俗讹为县膑所居长城岭

  在阜平县西九十里东至龙泉关二十里岭路陡峻直上二十里出龙泉关即山西地汛守为要

  杨川岭在行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郜河源出此铁脚岭在赞皇县东南十二里高

  险崎岖艰于登陟元至正中县尹武纪稍凿平之以便行者十八盘岭在赞皇县西六

  十里山势嵯峨林木郁茂中有小径萦纡上下凡十八盘黄沙岭在赞皇县西北七十里槐

  水源出此即寰宇记所谓黄石山也障石岩在赞皇县西南一百十里其峯峻秀挺拔上有

  石乳孟尝冈在元氏县西十八里两冈横亘中通一线曰鸡鸣道口相传孟尝君度关

  白马冈在灵夀县东八里又孤独冈在县西北五十里卧龙冈在栾城县东南

  八里盘曲如卧龙今名浪头邱百陵冈在赞皇县东北史魏李灵传李显甫集诸李数千家

  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元和志百陵冈在县东十里赵郡李氏别业在此

  龙冈在无极县东广三百步高丈馀土色甚黄盘绕如龙长银洞在井陉县东南四十

  里相传旧尝产银白云洞在元氏县封龙山龙首熊耳两峯间方广丈许相传徐真君修

  道处下有修真道馆宋政和间赐额九仙洞在元氏县西三十里西贾村南势极险峻

  师洞在平山县西一百三十里山势峻极上有石洞出泉汹涌冬夏不竭又白龙洞在县西北

  二十里内有龙潭水深莫测水帘洞在阜平县东南四十里峯峦秀拔上有石洞泉从洞

  口飞下如帘金龙洞在阜平县东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北接例马关旧为戍守要地

  示衣坂在稿城县西北三十里路侧唐天宝末安禄山反至稿城常山太守颜杲卿以力不

  敌与长史袁履谦往迎之禄山衣之金紫使仍守常山杲卿归至坂侧指其衣示履谦曰何为著此

  因相与起兵讨禄山后人因以名坂系马石在𫉬鹿县西六里韩信砦东相传韩信尝繋马

  试剑石在𫉬鹿县封龙山上明统志唐郭元振游学此山见一石中裂出五色云𰚾因

  得石中宝剑左丞史彬书试剑石三字于上金南阳𢑴伦勒颂滹沱河源岀山西代州繁峙

  县泰戏山由平定州盂县流入迳平山县北又东迳灵夀正定二县南又东迳稿城县北晋州南又

  东入保定府东鹿县界战国策赵攻中山以擅滹沱崔豹古今注后汉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

   吾渠通漕船隋图经魏改滹沱曰清寕河元和志滹沱水在灵夀县西南二十里又正定县滹沱河

   南去县一里又在九门县西九十里去稿城县二十九里鼔城县北十三里元史河渠志滹沱河在

   正定县南一里经稿城县北一里平山县北十里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决堤

   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屡坏大堤本路达鲁噶齐哈散

   至元三十年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中冶河口塞复入滹沱自后岁有

   溃决之患旧志滹沱河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晋州紫城口南人寕晋泊十三年大水堤溃逼府城

   西南隅坏民庐舎知府田济修筑郡西北曹马口又于旧河数里外凿新河十馀里分杀其流复筑

   堤以御旧河之水于是水有所归正德十三年州紫城口淤分为二一仍由寕晋泊一东溢由束

   鹿鸦儿河入深州界乃就𣵀盘集迤东筑堤障东溢之水归寕晋故道工甫毕秋水泛涨仍并南流

   而东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太仆卿何栋相视奏言晋州地形西高东下水性趋下遂失故道议于

   稿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筑堤障归故道不果本朝顺治十二年又南徙由稿城南彭村径晋州

   西南州头村入束鹿县百尺口至冀州归清水河今在平山县北八里灵夀县南五里正定县南八

   里绕稿城县北过晋州西南逹束鹿县通志雍正二年滹沱河又东徙决州头村直冲束鹿环城而

   流弥漫四野时官民咸请障归故道仍入寕晋泊怡贤亲王以泊乃三郡众水汇归之地不可复令

   浊流淤塞乃亲行相度得旧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冈入滏阳河遂遣官疏濬导水由此南流又于

   州头村筑坝障其东下自是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亦免填淤之患乾隆七年八年经督臣奏请建

   葑坝数处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西巡   驻跸望河亭指示建坝桃水之宜不三四

   年河溢南徙淤沙可耕自后益加添筑以资导御士民于河干建坊纪   恩曰   圣谟底

   绩十五年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西巡过此皆有   御制诗 达鲁噶齐改见保定府

   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东流为绵蔓水入府境迳井陉县南又东与甘淘河会迳井陉县

   东之东冶村又北入平山县西之西冶村遂称冶河北流至合河口村入滹沱汉书地理志上艾县

   绵蔓水东至蒲吾入滹沱水又绵蔓县斯洨水首受太白渠东至鄡入河水经注绵蔓水上承桃水

   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迳靖阳亭南又北流迳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迳蒲吾县故城

   西又东南流迳桑中县故城北又东南流迳绵蔓县故城北自下通谓之绵蔓水又东流迳乐阳县

   故城西右合井陉山水又屈从城南东迳乌子堰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太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

   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迳关县故城北又东为成郎河又东迳耿乡南又东迳宋子县故城北又

   谓之宋子河又东迳敬武县故城北又东谓之斯洨水元和志绵蔓水在井陉县西南八十里韩信

   击赵背水为阵谓此水也又斯洨水在栾城县西北二十里平山县志冶河在县西一里自井陉县

   流至县界湍激之声可闻数里冬月不冰由城西北入滹沱河为两河口一清一浊如泾渭然方舆

   纪要冶河在栾城县西北旧自平山县东南流经此其后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

   决溢为害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𫝑遂杀数年下流湮塞仍决入滹沱皇庆初又议自平山

   县西北改辟河道下至寕晋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栾城地形颇低于县

   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杀其势于是冶河复导流于此未几复废俗亦谓之运粮

   渠通志冶河故道本与洨河通自并入滹沱决溢为患 本朝雍正四年兴修水利于冶河入滹沱

   处坚筑大堤以遏绝之引水由正定栾城入于洨河以分滹沱之涨其后滹沱南徙府治以西河患

   益少冶河入洨之道日就湮塞仍由平山入于滹沱其经历之地本属无多而自井陉至平山沿河

   开辟水田数百顷引水注田水𫝑亦杀今成熟之效月异而岁不同灌溉有资畅流无阻盖水道迁

   徙今昔异宜惟有因所利以治之矣又按正定府志今冶河自井陉县东东冶村经平山县西西冶

   村至合口河入滹沱河其上游为绵蔓河雍正四年引由栾城入洨故道今湮塞莫考洨河远隔城

   西不相入矣考乐城县有所谓旧冶河者证之方舆路程考即太白渠也由𫉬鹿入栾城之冶河铺

  东南入䕶城河南流入赵州长四十二里乾隆二十八年挑濬宽深甘淘河源出山西乐平

  乡自平定州流入绕井陉县东南十五里之柏山岩又东北过县东合于绵蔓水又有微水在县东

  北二十五里南流入甘淘河 按绵蔓水合廿淘河后始名冶河旧志多以甘淘河为冶河讹

  河源岀山西五台县界东南流迳灵夀县北行唐县南又东历正定稿城二县北迳无极县南又

  东北入定州深泽县界亦名资水汉书地理志南行唐县牛饮山白鹿谷滋水所出东至新市入滹

  沱水元和志滋水在行唐县南二十六里北去正定县三十里寰宇记资河从九门县东北界入无

  极界东南入滹沱河旧志滋河源出山西灵邱县枚回岭东南流迳灵夀县北五十里至行唐县西

  南二十七里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东北三十里南孟社复出又东南迳稿城县北三十里又东入

  无极县环县西南东三面而东北入深泽县界每秋水涝辄有涨溢之患行唐县志滋河河源最多

  其大者有五一岀阜平县白蛇岭流曰汊河南流入灵夀县界义村南流一出山西五台县南山之

   南东流与汊河会一出灵夀县界北山五岳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东峪俱至灵夀县西

   北五河村合流又东至滋峪东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东过行唐逾新乐经稿城东北

   抵祁州与沙水汇流 按舆图今滋河发源五台县东与射虎川东西分流十馀里即入边墙至府

   界汉志出行唐是也元和郡县志旧志谓源出灵邱又谓至行唐县伏流皆与今水道不合行唐县

   志谓会五河始名滋河亦总举相入之水言其正源则在山西界也又古与滹沱合流今折而东北

   与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西韩河在正定县西二十里源出县西北大鸣泉东南流至

   县南注于滹沱图说谓之清水河 本朝乾隆十年兴修水利挑濬宽深又县西有柏棠河其源亦

   本大鸣泉以柏棠村得名乾隆十年挑濬长八里引水至䕶城河脉络滋长田亩受涵濡之利又县

   东有东大道河县东南有林济河并经疏浚以分泄䕶城河之水其下游为只照河在稿城县西北

   合旺泉柏棠之水以次宣泄由此入滹沱为府治诸水之尾闾洨河源出𫉬鹿县南东流迳栾

  城县西又南入赵州界汉书地理志石邑县井陉山汶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旧志洨水上源有

  四泉一出𫉬鹿县南莲花营一出县南洚北村二泉相去五六里东流十馀里而合又十馀里至窦

  妪村入栾城界其二泉岀窦妪村西北三里名石牛港相去六百步皆乳泉漫流平地东行二百馀

  步又三里许与前二水合四水交流故名洨水又东经栾城县西十五里元氏县之北沙河东北流

  合焉又东南入赵州界计长四十五里下流至寕晋县入大陆泽宋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开镇

  州常山南河入洨水至赵州以利漕即此 本朝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两经挑䜜东岸土堤一道

  长二十五里金水河源出𫉬鹿县封龙山东北流迳县城西南隅又东合磨刀泉转东南

  流经元氏县北十五里又东至栾城县合洨河岁久淤废明万历四十二年栾城令苏继欧尝重濬

  又磨刀泉源出𫉬鹿县北小山流迳城东又南流入金水又孝河在𫉬鹿县西北二十里或曰即金

  水上流之别名槐河源出赞皇县西东北流经元氏县南又东流入高邑县界亦名泜水即古

   沮水也汉书地理志元氏县沮水首受中邱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河元和志泜水在赞皇县西

   南三十五里即韩信斩陈馀处太平寰宇记桑钦水经云槐水出黄石山逹元氏县界一曰渡水旧

   志槐水出黄沙岭流经赞皇县西北十里入元氏县界经县西南六里合泜水自下亦通谓为泜水

   又东南历高邑柏乡达寕晋县入胡卢河 按今之槐水即古泜水至今之泜水乃别一小水旧志

   谓槐水为泜水之别源非是又按此为北泜水非临城敦舆山之水也后人混为一水亦误今槐河

   计长六十里两旁有水渠二十二道引水灌田民资其利甚钜泜水河在元氏县源出封龙

   山东南流经县西南六里𥿄屯村入槐河沙河在元氏县西北八里西山诸水所汇也亦名猪

   龙河东流至赵州界合洨水计长十里又有北沙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亦出西山流经割须岭封龙

   山东至栾城县西入洨水卫河在灵夀县东汉书地理志灵夀县禹贡卫水出东北东入滹沱

   县志卫河在县东十里俗名雷沟河源出县东北十四里良同村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

  阳河在灵夀县西南五里一作松偹河源出楸山东南流经县西南两关外又东流至县东南

  入滹沱河又县东关外有淤泥河亦曰温泉南流入嵩阳河居人资以灌溉旺娄河

  山县西十五里泉甚煖隆冬不冰居民造楮于此亦名之为望楼河濊河在平山县北旧入行

  唐县界即木刀沟上源古石臼河也袁宏后汉纪永平中理滹沱石臼河从都卢至羊肠仓欲令通

  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从邓训言

  罢其役寰宇记濊水出房山亦谓石臼水又谓之鹿水出行唐东入博陵谓之木刀沟又谓之袈裟

  水从此过石疃山南流入滹沱旧志濊河在平山县西北六十里东流至县东北入滹沱今上流为

  滋水所乱故道已湮下流淤塞亦不复东行也按此河亦名蒲吾渠后汉书注引古今注曰永平

  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船即此平阳河在阜平县东六十里发源大茂山南流入

  派河又班峪河在县东四十里发源县界炭火铺鹞子河在县东十五里发源山西灵邱县又有小

  河在县东关外发源大派山皆南流迳县东入派河派河即沙河也自山西繁峙县流入迳阜

  平县南又东南历曲阳迳行唐县东又东南迳新乐县西南又东过定州界至祁州合于滋河通鉴

  隆安元年魏主珪进军新市慕容麟退阻派水又唐至德元载郭子仪击史思明至行唐败之于

  沙河胡三省注沙河在新乐行唐二县间寰宇记灵寿县有派水流迳白羊山下从行唐东过温泉

  入房山界北使录自正定府七十里过沙河至新乐又四十五里至定州旧志源岀龙泉关外长城

  岭东麓流迳大派山西南又东迳王快镇南又东南过曲阳县迳新乐县南门外至县东南会郜河

  乃南下东转入定州界一名沙水亦曰长溪胭脂河在阜平县西南五十里发源县界清

  竿岭东流入派河水有红色故名又当城河在县西南四十里发源山西五台县流至县南与胭脂

  北流河在阜平县龙泉关外发源关西八里之印钞石山下流至县西北入派河

  河在行唐县南一里许一作告河源出县西北两岭口山谷间曰颍河南行三十里迳箕山之东

   许由村之南曰洗耳溪又东南曰部河自行唐之高垒村东入新乐之西曹村会大沙河出境入定

   州计长二十里又行唐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源出甘泉庙南流入郜河贾庄河

   唐县北二十里源出县西北武荘社北山曰曲河东流迳县东北贾庄村曰贾庄河又东入派河

   浴河在新乐县西五里一名金水河源出县西南十五里中同村浴儿池东流分为二皆与木

   刀沟会曰三汊与稿城县接界井陉水在𫉬鹿县东北水经注井陉水岀井陉山世谓

   之鹿泉水东北流屈迳陈馀垒南又南迳乐阳县城西东注绵蔓水元和志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

   石邑县十里按此水今堙 圣 水在灵寿县西源出县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之圣水峪亦

   曰圣水洼上有清风砦又大鸣川在县西北九十里亦曰大名川又名锦川源出横山岭西团箔口

   东下流俱注于滹沱淴淴水在平山县西一百里自山半涌出达于平地灌田数十顷明正

   徳二年于淴淴水口建城置戍泲水在赞皇县南东流入高邑县界一名白沟水汉书地理志

  房子县赞皇山石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隋书地理志赞皇县有白沟元和郡县志济水岀赞皇

  山东北流去县南十里此别一水应劭以为四渎误也旧志今名沙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本县

  大石门 按寰宇记谓即槐水误木刀沟在新乐县西南旧自平山行唐县流入又东迳

  无极县北又东入保定府祁州界元和志木刀沟在新乐县东南二十四里沟旁人姓木名刀因名

  又在陉邑县南三里太平寰宇记亦名长淋沟旧志新乐县西三十五里接行唐界地卑下行唐诸

  山溪之水汇于此南流为林河至县西二十里长林桥会闵泉水又南折东经县南三汊河口合浴

  河水凡六十里又东南入无极县界去县西北二十里此即木刀故道也明万历中知县赵璿尝濬

  之因名赵泽河 本朝顺治中知县林华皖重濬又名曰林河今俗讹为牧道沟其下流已堙馀水

  与沙河相通 按今沟水出新乐县境闵镇村东流经藳城定州界入无极长四十五里乾隆二十

  八年挑濬宽深又按林河出新乐境之北青同村与木刀沟水异源人以其水归入木刀故误号木

  刀为林河究之两水各别未可混一大唐渠唐书地理志𫉬鹿县东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

  山至石邑引太曰渠溉田又有礼教渠总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东流入正定界以溉田天

  宝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东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七里涧在井陉县东北诸山溪之

  水在县北境者皆汇流于此南入绵蔓河黑龙潭在赞皇县西南七十里上有龙神庙

  潭湾在栾城县南五里昔时冶河支流饮马池明统志在行唐县东南尉迟敬德开

  以饮马上有鄂国公庙莲花池在行唐县东畿辅通志莲花池泉从地涌宽以亩计迤逦

  东南流龙泉自西北来会倚桥为闸随塍为沟本朝雍正五年挑修改水田为旱河其利滋溥

  恒阳第一泉在正定县西门外迤南䕶城河中旧名甘泉甘冽异他水白雀泉

  在正定县西南三里灌田数十顷相传泉旧在白雀寺中故名大鸣泉在正定县西北三十

  里即西韩河上源也有泉数十穴大者如车轮溉田百馀顷少东有小鸣泉又有雕桥泉在县西二

  十里源出大鸣泉凡四十五穴明宣徳初知县李守义引水溉田后淤塞万历四年知县周应中复

  濬又开三阳河俱由丁家桥斜角头李家荘入河溉田数十顷 本朝乾隆十年兴修水利重加开

  凉楼坡泉在正定县东北三里东南流为周河入滹沱旺泉在正定县东北

  隅大可数亩一支南流入城河今废一攴西南流经西洋朱福屯等村明万历初知县周应中开濬

  大为民利后久堙废 本朝乾隆十年   命总督高斌相视疏濬成通渠上建亭曰导醴十五

  年   高宗纯皇帝时巡   驻跸于此有   御制九日幸旺泉导醴亭登高诗𫎇

  泉在元氏县封龙山半又有龙泉亦在封龙山河西泉在平山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涌

  泉数处灌田数百顷温泉在平山县西四十里泉从土中沸出温煖可浴又有温泉在阜平县

  西南四十里野狐泉在赞皇县西南五十里泉水涌岀遂成大河下通槐水龙井

  在正定县北龙王庙前旱祷辄应圣井在无极县北十五里旱祷多应邑民称为圣泉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 辑

                           提 调 官王广䕃恭 覆 辑

                           校对 官吴思权恭   校

                           校 对 官章诒燕恭 覆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