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四十三至二百四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8.djvu/5

榆林府表               

                   

大清一统志

 榆林府在省治北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西距六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三里东至山西汾

  州府临县界九十五里西至甘肃寕夏府灵州界五百九十里南至绥徳州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

  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五十八里东南至山西汾州府永寕州界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安府靖边县

  界二百五十五里东北至鄂尔多斯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

  一千七百九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翟地秦为上郡地

  汉为上郡龟兹奢延等县地兼置属国都尉后汉

  末废晋义熙中赫连勃勃据地称大夏国名其城

  曰统万后魏治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

  改置夏州兼置化政郡西魏改郡曰宏化隋开皇

  三年郡废大业三年州废改置朔方郡唐初为梁

  师都所据贞观二年复为夏州置都督府属关内

  道天宝元年复改朔方郡乾元元年仍曰夏州

  方镇表贞元三年置夏州节度观察处置押蕃落使中和元年赐号定难军五代因之

  宋为西夏地元为绥徳州地明成化七年始置榆

  林卫为延绥镇治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榆林府并置榆林县为府治又升怀远堡为县

  陜西省乾隆元年以所属之定边靖边二县改隶

   延安府降葭州为属州及神木府谷二县来属今

   领州一县四

   榆林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东至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怀

   远县界六十里南至绥徳州米脂县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葭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怀远县界八十五里东北至边墙八十里西北至边墙四十里秦上郡地汉置龟兹县属上

   郡为属国都尉治后汉因之三国属魏晋省后魏为夏州地北周置弥浑戍隋开皇初改徳静镇大

   业九年置徳静县属朔方郡唐贞观七年于县置北开州八年改曰化州十三年州废县属夏州五

   代因之宋没于西夏元为米脂县地明永乐初置榆林寨成化七年置榆林卫为延绥镇治 本朝

   雍正二年省卫入绥徳州八年置榆林县为榆林府治怀远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

   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榆林县界一百里西至延安府靖边县界九十五里南

   至延安府安定县界九十里北至边墙二十里东南至绥徳州米脂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延安

   府安塞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榆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靖边县界一百三十里秦上郡地

   汉置奢延县属上郡后汉因之魏省晋属赫连氏后魏置岩绿县为夏州及化政郡治西魏为宏化

   郡治隋为朔方郡治唐贞观二年改曰朔方为夏州治宋没于西夏元为米脂县地明天顺中置怀

   远堡属榆林卫 本朝雍正二年属绥徳州九年置怀远县属榆林府葭州府东一百七十

   里东西距六十二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东至山西汾州府临县界二里西至绥徳州米脂县界六

   十里南至绥徳州吴堡县界一百十里北至神木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临县界二里西南至绥

   徳州界八十里东北至神木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榆林县界一百七十里秦上郡地汉为西河郡

   圁阴县地晋时荒废西魏置中乡县后周兼置中乡郡隋开皇初郡废改中乡曰真乡属雕阴郡唐

   属银州宋初属西夏元丰五年收复置葭芦砦属石州临泉县元符二年以砦置晋寕军属河东路

   贞元元年属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为晋寕州二十四年改曰葭州兴定二年属延安府元仍为

   葭州属延安路明洪武四年降为县属绥徳州八年复为州属延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升为直

   州领吴堡神木府谷三县乾隆元年分吴堡县属绥德州仍以葭州及神木府谷二县并属榆林府

   神木县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府谷县界一

   百三十里西至边墙五十里南至葭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山西太原府兴县界

   一百里西南至葭州界一百里东北至府谷县界八十里西北至边墙三十里秦上郡地汉惠帝五

   年置圁阴县属西河郡后汉因之晋时荒废后魏置石城县北周改曰银城隋属雕阴郡唐初属胜

   开元十二年析置麟州后废天宝元年复置兼置新秦县为治其年改新秦郡乾元元年复曰麟

   州属关内道五代周时属北汉宋亦曰麟州属河东路元丰中于银城县界置神木寨政和四年

   银城县入新秦金时地属西夏州县皆废元初于神木寨置云州属延安路至元六年废州为神木

  砦县属葭州明洪武初省十四年复 本朝乾隆元年改属榆林府府谷县在府东北二百

  里东西距一百一里南北距九十一里东至山西保徳州河曲县界一里西至神木县界一百里南

  至保徳州界一里北至鄂尔多斯界九十里东南至保德州界一里西南至神木县界四十里东北

  至鄂尔多斯界九十里西北至鄂尔多斯界一百里秦上郡地汉西河郡地隋为银城县地五代后

  唐置府谷县兼置府州宋亦曰府州属河东路崇寕元年改曰靖康军政和五年赐名荣河郡金地

  属西夏元初仍曰府州属延安路至元六年州废二十三年县属葭州明因之 本朝乾隆元年

  属榆林府

 ︹形势︺榆溪为九塞岩险第一连亘千里郑汝璧都督题名记

  墙千二百馀里连墩勾堡横截套口内复壍山湮

  谷是曰夹道明郑晓吾学编边陲冲要全陜籓篱北临沙

  漠巍然重镇延安府志东界黄河西绕芦水峰峦回抱

  道路险阻葭州

 ︹风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隋书地理志人物劲悍善战

  种谔怀忠畏法果悍敢勇多将材有节气郑晓吾学编

 ︹城池︺榆林府城即旧卫城周十三里三百馀步门七西南临河明正统初创筑成化九年

  増筑北城宏治五年拓南城嘉靖隆庆万历中相继甃砖南关外有外城正徳十年建西门外又有

  罗城七里隆庆元年建 本朝乾隆十四年修 榆林县附郭怀远县城即旧堡城周三

  里有奇门三明天顺中建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重修 葭 州城分内外二城内城门二外

  城门三周三里有奇明洪武初因金元旧址建内城北郭隆庆间増建南郭 本朝顺治十五年

  康熙十六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神木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深一丈明正统八年

  土筑万历六年甃砖 本朝雍正四年乾隆十一年重修府谷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六因

  河为池明正统中因旧址拓建本朝乾隆十一年四十六年重修

 ︹学校︺榆林府学在府治西即旧卫学明成化八年 本朝顺治十年乾隆四十六年

  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榆林县学附府学入学额数八名怀远县学

  治东乾隆八年建嘉庆二年修入学额数八名葭州学在州治东南明成化中改建 本朝

  顺治九年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九嘉庆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神木县学

  在县治南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五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府谷县

  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

  榆阳书院在榆林县城内乾隆十九年正乡书院在葭州治西乾隆四

  十三年建荣河书院在府谷县南门外乾隆三十五年建 按旧志载怀远书院在怀远

  乾隆十二年建希文书院麟城书院在神木县乾隆十九年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九万六千八百七十六今滋生民户共男妇五十一万五千二百六十四名口

 ︹田赋︺民地一千二百四十九顷七十五亩九分九釐额征地丁银六千五百一十七两二分五釐粮

  四千三百八十六石三斗五升一合四勺 屯地二千九百九十顷九十六亩八分四釐额征地丁

  银三千二百九十一两一钱六分五釐粮四千二百五十四石一斗四升一合

 ︹山川︺驼山在榆林县治东高数十丈县城半居其上俗呼为东山土人穴山为居山之西有堡

  𫤘山三峰并立上有塔亦名文笔峰塔儿山在榆林县东双山堡东南二十里葭州志在州

  西北一百四十里万佛洞山在榆林县东南十二里高峰特起其北十馀里有凌霄塔

  木𥗬神山在榆林县东南五十里明成化中尝有妖神栖此后有道士经此焚其祠妖遂

  羊羔山在榆林县东南五十馀里木𥗬神山东又南十里有暖泉山嗣武城

  山在榆林县南一百三十里鱼河堡南五十里由石磴而上四面石岩高百丈旧为啰兀城

  墓山在榆林县西南十里有残碑无字相传为夏元昊祖墓黒山在榆林县西十里有

  黒水出其下水甘草茂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筑塞堡植柳万株其下红山在榆林县北十

  里环拱若屏上皆红石落日返照霞采烂然山之两崖为红石峡榆溪獐河汇流其中其上有款贡

  城镇北台易马台昔李继迁葬其祖𢑴昌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峡也明巡

  抚郑汝璧改名雄石峡马神山在榆林县东北二里每秋祭马神于此马鞍山

  在怀远县东南土门砦北五里又五龙山在县东南波罗堡南三十里盘龙山在怀远县

  东南八十里横江怪石盘绕河边下有石佛洞上有盘龙寺建于明季为向水堡之屏障横山

  在怀远县南宋熙寕中韩绛宣抚陜西用种谔䇿规取横山元丰中谔复上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

  宜稼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即此旧志横山即古桥山与延安府

  安定县接界龙凤山在怀远县西南十五里牛心山在怀远县西南威武堡东

  十馀赤木山在怀远县西六十五里峙万山中峻险特出契吴山在怀远县

  北十六国春秋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

  南未之有也元和志山在朔方县北七十里白云山在葭州东南石洞峥嵘重叠为州中

  西岭山在葭州西五里葭芦川旁宋将薛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又相近有桃李

  坞在申家湾东绕芦水西峙石崖天池山在葭州西六十里其山外高中卑积水若池又

  名天池洼亦曰白草洼麻椿山在葭州西北百五十里凤凰山在葭州北八十

  里南凭黄河高数百仭又无量山在州北百六十里了高山在神木县东一百步一名纱帽

  龙眼山在神木县东南一百步上有二穴透穿如龙眼白龙寺山在神木县

  东南十里四面壁立中通一径又东有凤凰石石盘山在神木县西柏油堡东南接榆林县

  界相接为沈家寺山有巨人足迹长尺五寸笔架山在神木县西三里本名驼儿山正徳

  中赐名大川经其下山有张家洞凤头山在神木县东北一里旧名香炉山明正徳十三

  年幸榆林驻跸于此因赐名又有锦屏山在凤头山南五龙山在府谷县东一里五峰突

  起状如伏虎亦名五虎山方台山在府谷县东有东岳行宫又黒山在县东北十里

  台山在府谷县西南接神木县界鐭子山在府谷县西六十五里半坡山

  在府谷县西七十里又县西一百里有小木山水塞山在府谷县北十五里两川夹流山峙

  川中又县北二十里有陶家山龙峰山在府谷县东北三十里山形盘曲上有高峰特立岁

  旱祷雨辄应三山在府谷县东北清水堡南又堡东有梁家山古城山堡西有瓦窑山

  寒岭在神木县东北永兴堡东又有响石崖在堡南沙井岭在府谷县西北九域志丰

  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岭西北三十七里至暖泉峰北六十里至龙尾房东北九十里至超沿渡元统

  志皆隶府州第一峰在葭州北五里高出群峰卧牛峰在神木县东北永兴堡东

  南十五里宋时夏将吪厐东侵宋将郭恩被执于此龙头冈在葭州东南百步其东有果老

  洞层崖横出洞临黄河狮子崖在葭州南三里其下为龙虎湾相近有嵯峨峰石鼓

  崖在葭州北百里汉楼子沟西又花石崖在州北一百十里点军崖在神木县西柏林堡

  南三十里接榆林县界青石崖在府谷县东北黄甫营北马湖峪在榆林县南无

  定河西接绥徳州米脂县界万户峪在葭州北八十里凤凰山西南雍胜略万户峪古为

  沃壤有民万家宋咸平中啜吪引赵保吉自此入寇麟州至松花砦延绥志峪在高家堡南一百二

  檀家坪在葭州南五十里地滨河又州南六十里有艾蒿坪即子午岭之北垂

  会坪在葭州北二十五里宋史夏国传元丰二年夏人自满堂川入大会坪箭筈坞

  在葭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秋千坞在葭州东北一百里有大树植两山之巅其下为路

  行者望之若秋千架故名龙王泉水在榆林县城中自山半涌出汇而为池疏而为窦周

  灌城中居人皆汲饮此又西南入西河一名南门河又名南泉又一自钟楼街中出者为北泉渟潴

  不流其上皆有龙王庙故名帝原水在榆林县西亦名西河汉书地理志肤施县有帝原

  水水经注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又东南注奢延水延绥镇志西河在镇城西即榆溪源出

  塞外葫芦海南流有常县堡所出之獐河西流入焉又南流迳红石峡入边为西河合芹河水龙王

  泉又南锺家沟水西注之又南五里屈而东流合刘指挥河柳河又南得三岔川又东南骗马井水

  注之又南得黒水河又南至鱼河堡西入无定河奢延水在怀远县北上源曰额图浑河

  自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东流经县北边外合西拉乌苏河纳领河哈柳图河他克拉布河入边合榆

  溪水迳榆林县西南入绥徳州米脂县界即无定河后汉书段颎传建寕九年颎追羌至奢延泽击

  破之晋书载记赫连勃勃于朔方水北黒水之南营都城水经注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山

  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水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赫连隆昇

  七年于是水之北筑城也又东北与温泉合又东黒水入焉又东合交兰水又东北与镜波水合又

  东迳肤施县帝原水入焉元和志朔方县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又流入徳

  静县通志无定河俗名滉忽都河源出龙州堡南宜家畔合静边城西红柳河城东之荍麦河东流

  出塞至怀远县之清平堡东北又入边墙右合清平水柳儿泉狄青原诸水又东迳威武堡北合海

  棠河水又东迳怀远县北复出塞合塞外之圁水及打狼河口窑川水至波罗堡复入而东南流黒

  水头沟水东流会之又迳响水堡东东南入榆林界又迳鱼河堡西与榆林之西河合又南迳镇川

  堡西入米脂界葭芦水在葭州西自榆林县流入即古诸次水也水经注诸次水自榆林塞

  东入长城小榆林水合焉又东合首积水又东入河元和志真乡县有葭芦水源出县理西北宋史

  夏国传李继迁诱败曹光实于葭芦川明统志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苇故名州志一名沙河自榆

   林界流入合真乡川五女川至州城西山下凡一百八十里又东入黄河又有关家川在州西北百

   三十里真乡川在州西北百里五女川在州西北十里下流俱入葭芦河圁水在葭州北自边

   外流入下流入河汉书地理志上郡白土县圁水出东入河水经注圁水东迳鸿门县又东梁水注

   之又东迳圁阴县北又东桑谷水注之又东迳圁阳县南东流注于河隋书地理志开光县有圁水

   颜师古曰圁音银今银州银水即是通志有秃尾河自建安堡北塞外流入又东南迳高家堡西合

   永利河蒺藜川又东南合𨳩光川又东南入河盖即圁水也其永利河源有二一出神木县西柏林

   堡境外野麻湾一出水洞岔俱西南流入故林堡南水掌儿水至高家堡北注秃尾河蒺藜川源出

   州北建安堡开光川源出黒龙潭均东南流入秃尾河 按元统志引舆地广记云银州东北有无

   定河即圁水土俗以河流不定故以无定为名明统志遂谓奢延水一名圁水今按元和志银州无

   定河乃奢延水也考水经注奢延水在南圁水在北二水源流迥别且元和志谓圁州之得名因蕃

  语称骢马为乞银之故亦与圁水无涉旧志谓今秃尾河即圁水与汉志水经注水道甚合今从之

  端水在葭州北水经注水西出号山东流注于河州志有寕河在州东北四十里源出州北八

  十里王元沟东南流与寕河塞水合流四十里入河疑即端水也又有弥勒河在州北七十里秃尾

  河北自神木界来至州北万户峪东入河九股水在府谷县西南一名孤山水源出草地九

  源并导合为一流东南流入边墙经镇羌堡东孤山堡西又东南流入河又桑家沟在县西北一名

  长沙沟源出塞外南流迳镇羌堡西折而东南入九股水又木瓜口河亦自塞外流入迳木瓜园西

  西南流入九股水湳水在府谷县北水经注湳水出美稷县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

  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之又东迳富昌县故

  城南又东流合善无水入河刘指挥河在榆林县南源出县东北十里水掌儿西南流

  抵蓝家桥入西河亦名南渠居民引以溉田柳河在榆林县西南十五里发源自东南流入

  西河长湖数顷其地可耕芹河在榆林县西源出边外有湖随山势曲折两岸芹藻缤纷故名

  东南流入边又东南入西河又有小沙河在芹河西亦自边外流入合于芹河大理河怀

  远县东南一百五十里自清平堡南东流合小理河迳县境一百里入绥徳州界又小理河在县东

  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东老虎墕东流至巡检司沟合大理河屈野河在神木县西上

  源曰乌兰木伦河自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南流经县边外合哈楚尔河布喀河舒辉河入边合秃

  尾河入黄河宋史夏国传麟州西城枕睥睨日红楼下瞰屈野河九域志连谷银城二县皆有屈野

  川县志屈野河一名曲源水在县城西百步源出塞外五兰茒𫤘绕笔架山之阳至县南一百二十

  里河茆头入黄河又有柏油河在县西三十里有东西二源俱出柏油堡境外南流入边又东合柏

  林城东关王茆水入屈野河又柏林河在县西柏林堡西泗沧河在县东永兴堡西皆自塞外南流

  入屈野河黄河在府谷县东自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南流入县境又西南迳神木县东南界又

  南迳葭州东又南入绥徳州吴堡县界水经注河水自君子济南左合契吴水又南树颓水注之又

  南太罗水复注之又左得湳水口又南过圁阳县东圁水注之又东端水入焉又南诸次之水入焉

  又南汤水注之又南过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元和志麟州东至岚川界黄河一百二十里元统志

  府谷县东至保徳州界黄河五里神木县东至保徳州界黄河一百里葭州东至太原路界黄河五

  里又曰黄河自西丰州冯家会村入府谷县境流一百五十里至神木县碾谷村又西南流十里至

  葭州长夀村又南迳吴堡县东通志河水自故胜州东北折而南流入塞垣为府谷东境迳太了滩

  唐家汇合黄甫清水二川又西南为天桥峡两岸县崖攒合河流甚狭隆冬积冰成桥亦谓之冰桥

  峡又西南迳府谷县东南百步东岸为山西河曲县保徳州孤山川东南流入之又西南至盘塘渡

  入神木界又西南迳县东南百二十里东岸为山西兴县屈野河入焉又西南至𬃷峪沟入葭州界

  又西南秃尾河入焉又稍折而南行迳州东一里东岸为山西临县至卧龙湾葭芦川入焉又南合

  神泉乌龙诸水至螅蜊谷入吴堡县界三岔川在榆林县南二十里一自常乐杀草湾发

  源为石窑沟水一自常乐刘家湾发源为焦家川水皆西流一自纪家湾东注会为一入西河又黒

  河在县南五十里东入西河石窑川在怀远县北即黒水也晋书载记赫连勃勃于黒水

  之南营都城北史魏太武伐赫连昌次黒水去城三十馀里水经注黒水出奢延县黒涧东南历沙

  陵注奢延水元和志乌水出朔方县乌涧本名黒水避周太祖讳改名唐书地理志朔方县真元七

  年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通志黒水今名石窑川河在威武堡北塞外东南流迳

  怀远县乱窑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南流迳县东入焉又东南迳波罗堡入滉忽都河 按此水

  在边外名哈柳图河会西拉乌苏河纳领河他克拉河入边为石窑川即黒水亦无定河别源也延

  绥镇志谓之圁水误辨见圁水下兔毛川在神木县北九域志新秦县有兔毛川宋张亢

  破夏人于此源出塞外流入屈野河黄甫川在府谷县东北六十里自塞外牛武城南流迳

  黄甫堡东至县东杨家川口入河清水川在府谷县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迳清

  水堡过欢喜梁折而东流又东南注于河边方士骑赖以汲饮又有石山子沟在清水堡东自塞外

  流入清水河黒水头沟在怀远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威武堡邓家墕王家墕东流合鲍

  家寺水至响水堡入无定河通志按水经注交兰水出龟兹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疑即此

  沟在葭州北八十里东距黄河西抵沙漠地出盐泥为州北要区杨官海在榆林县西二

  十里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曰天鹅海凡水之所会渟而不流者边人通

  谓之黒龙潭在葭州西北三十里清泉出崖罅中旱祷有应神泉在葭州西十里

  许初出仅一线数武之外泉流四出至谭家坪入河官泉在葭州西北一里自石罅中出下注

  石池清冽而甘又苦泉在州西郭门外味苦天旱蛇浴其中牛饮之立死龙泉在神木县西北

  十八里旱祷有应

 ︹古迹︺龟兹故城在榆林县北汉书地理志上郡龟兹县属国都尉治后汉书光武建武六

  年罢郡国都尉官和帝永元二年复置上郡属国都尉又永夀元年南匈奴左薁鞬等寇美稷东羌

  复应之安定属国都尉张奂进屯长城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水经注帝原水出

  龟兹县县因处龟兹降人著称奢延故城在怀远县西汉置属上郡魏省水经注奢延水

  出奢延县西南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夏州故城在怀远县西本汉奢延县地晋书载

  记义熙中赫连勃勃自称大夏改元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

  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筑者

  而并筑之后克长安还统万以宫殿大成刻石颂功徳名其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

  北门曰平朔北史魏太武始光四年西伐赫连昌克其城城高十仭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

  仭其坚可以砺刀斧魏书地形志夏州赫连屈子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

  大夏领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领革融岩绿二县隋书地理志朔方郡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

  统岩绿县西魏置宏化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朔方郡元和志夏州即赫连勃勃都城隋末为贼帅

  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盐州

  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理朔方县本汉旧县后魏更置岩绿县贞观二年改名其城土色

  白而牢固有九敌楼峻险非人力可攻寰宇记朔方县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更名岩绿县其子城在

  罗城东门曰凤阳本有三门以其俗尚东故东向开有真珠楼通天楼皆勃勃建在城内宋史夏国

  传夏国本拓跋氏居夏州号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讨黄巢有功赐

  姓李遂世有西土至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入朝赐姓赵更名保忠其族弟继迁独出奔后

  数为边患渐以强大咸平六年遂都于灵州旧志夏州城在榆林卫西南二百里又唐时有云中都

  督府管小州五呼延州都督府管小州三皆党项部又桑干都督府管小州四又安化州寕朔州仆

  固州三都督府皆寄治朔方界 按夏州本汉上郡地北去朔方尚远自隋代移朔方之名于此元

  和志遂谓即汉朔方郡寰宇记从之皆误辨见边外鄂尔多斯古迹下葭州故城

  州治宋置九域志石州临泉县有葭芦砦宋史地理志晋寕军本西界葭芦砦元丰五年收复元祐

  四年以葭芦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一年升为晋寕军东至克狐砦隔河五里西至神泉砦

  二十五里南至吴堡一百七十里北至通秦砦二十里金史地理志葭州本晋寕军大定二十二年

  升为晋寕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元统志葭州金初为夏人所践皇统三年复立军治后为州元领葭

  芦县至元六年并入州东至太原路临州一百二十里西至米脂县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绥徳州一

  百八十里东北至兴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定州九十里延安府志葭州故城在今州南三百步

  真乡故城在葭州西元和志县西至银州一百里汉圁阴县地周保定二年置真乡县属

  银州寰宇记后周于今县置中乡县属中乡郡隋开皇元年避中字改为真乡县兼废中乡郡以县

  割隶银州郡延安府志真乡故城在今葭州西北一百里鼓楼尚在土人呼为圆峰子延绥志真乡

  城在双山堡南三十里开光故城在葭州北隋书地理志雕阴郡领开光县旧置开光

  开皇三年郡废元和志县西南至银州二十里汉圁阴县地周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开光郡大

  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寕郡隋罢郡以县属银州旧唐书地理志开光隋县贞观二年属绥州

  八年改属柘州十二年柘州废来属银州寰宇记隋大业中开光县废以其地入真乡县唐贞观二

  年平梁师都于此复立县宋史地理志银州领开光县五代为西夏所有延绥镇志开光城在建安

  堡南开荒川州志在今州北百里麟州故城在神木县北元和志天宝初王忠嗣奏割

  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三百里治新秦县寰宇记汉武帝徙

  贫人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麟州盖其地也周隋以降为银胜二州地唐开元十二年

  麟州并县至十四年又废郡以属邑还隶胜州天宝元年复置寻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

  升为振武麟胜等节度以胜为支郡宋史地理志麟州新秦郡干徳初移治吴儿堡九域志麟州北

  至丰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府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夏州一百二十里元统志麟州周显听五年

  刘崇不宾移垒小堡宋初又徙吴儿堡后又置麟府兵马司金皇统八年地陷西夏不复立明统志

  麟州城在县北四十里银城故城在神木县南隋书地理志雕阴郡领银城县后周置

  曰石城后改名元和志县北至麟州四十里本汉圁阴县地汉末乱其地遂空迄魏晋初立州县后

  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县后周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龟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元年属胜

  天宝元年属麟州九域志县在麟州南八十里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废银城县入新秦城砦明

  统志故城在县南四十里连谷故城在神木县北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北巡猎于连谷

  唐置县属麟州元和志县南至州四十里本汉圁阴县地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旦”改为“𠀇”)帝改为连谷戍

  大业十三年废戍贞观八年于废戍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宋史地理志政和四年

  废连谷县入新秦延安府志故城在县北七十里神木故城今神木县治宋置九域志

  银城县有神木砦宋史地理志属新秦县元统志金时银城陷西夏惟存神木砦贞元中拨隶葭州

  收附后创立云州于神木砦隶延安路至元六年废州为神木县东至保徳州二百里西至定西州

  一百八十里南至葭州一百九十里北至古麟州四十里明统志云州故城在县东三里县志明正

  统八年徙今治府州故城今府谷县治寰宇记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折大山折

  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天祐七年以代北诸郡屡为边患于是升镇为府谷县八年麟州刺史折

  嗣伦子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从阮为府州刺史寻以辽人与小蕃

  侵扰移州于留得人堡即今州理也晋高祖赂辽人以云中河西之地辽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

  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少主嗣位北绝虏好诏从阮出师明年从阮率兵深入连拔十馀砦

  汉祖建号从阮率众归之寻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沿河五镇隶焉乾祐元年从阮入

  觐朝廷命其子徳扆为府州团练使周显徳元年升府州为节镇复以永安为军额就拜徳扆为节

  度使东过河至火山军四十里南过河至岢岚军一百四十里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唐龙

  镇一百五十里文献通考周升府州为永安节度宋崇寕元年改为靖康军后又改保成军置麟府

  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之属河东路其地在河之西控扼西夏绍兴间折氏不能守入

  于金元统志金皇统八年麟府为西夏所据元初收附复建州治改属延安路至元六年州废二十

  六年以县属葭州东至大同路武州二百里西至神木县二百里南至保徳州五里北至东胜州五

  徳静旧县在榆林县西元和志县西南至夏州八十二里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

  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徳静镇寻废镇为县旧唐书地理志徳静隋县贞观七年属北开州八年改

  北开州为化州十三年废化州以县属夏州寕朔旧县在榆林县南元和志县西北至

  夏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县地周于此置寕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唐书地理志夏

  州寕朔县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贞观二年州废县省入朔方五年复置来属长安二年开元四年

  又置九年省其后又置五代因之宋没于夏又旧唐书地理志定襄都督府管小州四达浑都督府

  管小州五皆寄治寕朔县界通秦旧县在葭州西北宋史地理志晋寕军有通秦砦地

  名昇啰岭元符二年赐名东至黄河二十九里西至女萌骨堆界堠五十里南至神泉砦四十三里

  北至通秦堡十七里又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赐名东至黄河十七里西至龙移川界

  堠五十里南至通秦砦二十七里北至寕河砦十一里金志葭州领通秦砦通秦堡元统志金正大

  三年葭州领通秦县至元六年省入州延安府志砦在州北少西五十里明初置税课司于此延绥

  志在双山堡南一百里弥川旧县在葭州北宋史地理志晋寕军领弥川砦地名弥勒

  元符二年赐名东至黄河六十里西至砦浪骨堆界堠七十里南至弥川堡十五里北至麟州大

  和砦三十里又弥川堡地名小红崖元符二年砦赐名东至黄河四十里西至祖平四十里南至

  寕河砦十五里北至秦平堡十里金志葭州领弥川砦弥川堡元统志金正大三年葭州领弥川县

  至元六年并入州延安府志弥川故砦在州北一百十里圜阴旧县在神木县南汉书地

  理志西河郡圜阴惠帝五年置晋废水经注圁水东迳圁阴县北颜师古曰圜字本作圁县在圁水

  之阴因以为名也王莽改为方阴则是当时己误为圜字元和志银州汉圁阴县之地圜阳

  旧县在神木县东汉置晋省水经注圁水迳圁阳县南鸿门旧县在神木县西南

  汉书地理志西河郡领鸿门县后汉省水经注圁水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

  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太和旧县在神木县西南宋史地理志麟州有太和砦地名太

  和谷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神木砦五十五里西至饶咩浪界堠七十里南至弥川砦三十里北

  至清水谷二十里又太和堡地名麻也娘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肃定堡二十五里西至松木晋

  堆界六十五里南至清水谷二十里北至银城砦二十五里元统志金葭州领太和县至元六年

  入神木府志有旧县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建寕旧县在府谷县西北宋史张亢传康

  定中管勾麟府军马事筑建寕堡元统志金末葭州领建寕县本宋银城县砦地至元六年并入府

  谷县志建寕堡在县西北七十里旧榆溪州在榆林县西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有榆溪

  州以契苾部置又幽陵都督府以拔野古部置延绥镇志榆溪州废址在镇城西四十里唐处契苾

  众于此俗名古城儿又幽陵都督府在卫东高家堡东五里唐开元中置旧丰州在府谷县

  北宋史地理志丰州庆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政和五年

  赐郡名寕丰九域志丰州南至府州一百十五里西南至麟州一百四十里元统志五代折从阮取

  辽人城堡十馀萝泊川在中其地方圆百馀里如掌之平故于此置治图册云属西京 按丰州凡

  有三隋唐时丰州在今榆林边外河套内辽金志又有丰州在今黄河东归化城界此宋嘉祐中所

  置丰州亦在边外以近府谷故附入此长城在榆林县西水经注诸次水东入长城又走马

  水东北入长城注奢延水元和志秦长城在徳静县西二里寕朔县北十里石堡城

  林县南唐武徳初延州总管段徳操击梁师都石堡城三年师都石堡留守张举来降宋元丰四年

  克米脂进攻银石二州破石堡城遂进至夏州皆即此款贡城在榆林县北红山上中有

  镇北台易马台俱明万历五年巡抚涂宗濬砖筑又有笔架城在县西北明嘉靖四十五年套部陷

  乌延城在怀远县南唐书地理志朔方县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筑乌延宥州临塞阴

  河陶子等城于芦子关北以䕶塞外宋史夏国传元丰五年沈括请城古乌延城以包横山使夏人

  不得绝沙漠察罕淖尔城在怀远县北元世祖十七年作行宫于察罕淖尔筑土为

  墙明洪武四年汤和攻察罕淖尔擒将虎臣永乐中总兵柳升请修察罕淖尔城景泰中石亨请移

  寕塞堡于此不果 察罕淖尔旧作察罕脑儿今改杨家城在神木县西北正统五年

  都御史陈镒移县于杨家城王翺以杨家城在西北十五里山巅不便乃复故处卧牛城

  在府谷县西北孤山堡东北又有连城在木瓜堡北又夀州城及东古城在黄甫营东北延绥志黄

  甫营北滨河往往有城郭遗址皆隋唐故县也镇羌废所在神木县治西明正徳二年建

  竺绿台在府谷县黄甫川东北临边凭黄河南北俱有石缠名莲花缠西有一峰特立

  名尖山会桃园在葭州西三十里地多桃树柳树会在葭州西北一百里有砦依山

  而立砦外地势宽平有水泉灌溉之利百花坞在府谷县内石晋后折氏世为府州刺史

  创此坞于郡圃为一方之胜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前提调官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 官颜以燠恭 校

                        校 对 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榆林府

︹关隘︺三捷关在怀远县东二十里众山环列中通一道颇称险要又怀德关在县西波罗堡

  南威武关在县西威武堡西今俱废桃花关在葭州东城外下临黄河合河关

  木县东唐开元九年叛蕃康待宾与党项攻银城并州长史张说将步骑出合河关掩击破之元和

  志麟州东一百二十里黄河上有合水关元綂志唐合河关在银城北为河外直道自折氏世有府

  谷即大河通保德以便府人而故关路废麻地沟巡司在府谷县东北九十里乾隆二

  年设并设千总分防波罗营在怀远县东少北四十里北至大边十三里明正统十年巡抚

  马㳟置以有波罗寺因名城在山畔周二里二百七十步门二为极冲中地 本朝设延绥中协副

  将驻此管辖绥德常乐双山响水怀远保寕鱼河清平归德威武等十营乾隆五十九年裁改设参

  将驻黄甫营在府谷县东北七十里东至黄河二十里西至清水堡十里北至大边二

  十里明天顺中置属清水营宏治中添设关城城在山畔周三里有奇西北就山东南临川边垣长

  三十里今设游击驻守碎金镇在榆林县南一百三十里通志宋史康定初黄德和以二

  十人屯碎金谷即此乌龙砦在葭州西南宋史地理志晋寕军领乌龙砦元符二年进筑赐

  名东至神泉砦二十五里金志葭州领乌龙砦又有永作康定二堡元统志永作康定二堡隶乌龙

  砦明统志砦在州西南五十里神泉砦在葭州西宋史地理志晋寕军领神泉砦地名榆木

  川在废葭芦砦北元符元年赐今名东至晋寕军二十五里金志葭州领神泉砦州志在州西十五

  里下即神泉上有古城寕河砦在葭州北宋史地理志晋寕军领寕河砦地名窟薛岭元

  符二年赐名东至黄河三十里又寕河堡地名哥崖岭元符二年同砦赐名又靖川堡东至黄河三

  十里南至寕河砦十四里北至弥川堡十三里延安府志寕河砦在州北六十里银城砦

   在神木县东南九域志银城县有银城神木建寕三砦肃定神木通津栏干四堡宋史地理志皆属

   新秦县金志惟有神木砦通津堡属葭州元废县志银城砦在县东南四十里栏干堡在县东六十

   神堂砦在神木县北宋史元祐四年夏人犯麟州神堂砦九域志新秦县有神堂静羌

   二砦惠寕镇川二堡金时地入西夏皆废县志神堂砦在县东南六十里静羌砦在县东南百里

   寕远砦在府谷县西宋史咸平六年于府州西寒岭置砦赐名寕远又九域志县有安丰寕

   府百胜三砦又宋志有寕边砦地名端正平元符二年进筑赐名元废紫城砦在府谷县

   东北百里直接大漠常乐堡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至双山堡四十里东南至葭州一百四

   十里北至大边半里地名岔河儿明成化初巡抚卢祥于今堡南二十里创筑宏治二年巡抚刘忠

   因其地沙碛无水徙建于此城在平川周三里五十步门三为极冲中地 本朝初设守备雍正十

   年改设都司乾隆二十九年裁设有把总分防双山堡在榆林县东少南七十里东至建安

  堡四十里东南至葭州五十里北至大边十里明正统二年筑水地湾寨成化中巡抚余子俊移筑

  今堡城在山冈周三里九十步门三东北深沟南面峻坡深壑唯西稍平为极冲中地 本朝初设

  都司驻守乾隆四十七年裁设有千总分防归德堡在榆林县南四十里南至鱼河堡东

  至常乐堡西至响水堡皆四十里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置城周二里六十七步门二为腹里中地

  有经制外委分防鱼河堡在榆林县南八十里东至榆林石佛堂界六十里东南至米脂

  县九十里西至响水堡四十里地名黒土圪塔明正统二年置鱼河砦于九股水成化十一年巡抚

  余子俊移置今所城在半山周三里三百步门二居无定明堂两河之间为腹里上地今有守备分

  防又镇川堡在县南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鱼河堡五十五里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抚张珩置周一里

  保安堡在榆林县西三十里东南至归德堡西南至波罗堡皆四十里北至大边一里

  旧名古梁城明嘉靖四十三年巡抚胡志䕫増建城在平川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门一为极冲要地

    本朝初设守备乾隆三十七年裁设有把总分防响水堡在怀远县东南八十里东至归

   德堡四十里北至大边七十里明正统二年置成化二年尚书王复移出黒河山易名平夷堡九年

   复还响水城在山坡周三里二百一十步门二为极冲中地 本朝设都司驻守嘉庆元年裁有经

   制外委分防威武堡在怀远县西南四十里南至安塞县三百里北至大边四里地名响

   铃塔明成化五年巡抚王锐置堡城在山阜周二里八十步门二为极冲上地今有把总分防

   平堡在怀远县西南八十里东北至威武堡四十里南至延安卫屯七十里北至大边十五里

   旧名砖营儿明成化初巡抚王锐置城在山原周三里八十步门二为极冲中地 本朝初设守备

   乾隆四十六年裁有经制外妄分防巳上自常乐西至清平为中路建安堡在葭州北一百

   五十里北至大边五里东至高家堡四十里西至双山堡五十里地名崖寺子明成化十年巡抚余

   子俊增置城在山畔周二里有奇边垣长二十里今有都司驻守高家堡在葭州北一百

  六十里北至大边三里东至柏林堡四十里西至建安堡四十里地名飞鸦川明正统四年巡抚陈

  镒建成化中増修城在平川周三里有奇边垣长四十二里今有都司驻守柏林堡

  木县西南六十里东至柏油堡二十里西至榆林高家堡四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

  二里明成化初巡抚卢祥置城在山原周二里有奇边垣长四十三里今有守备分防大柏

  油堡在神木县西三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二里明宏治初置城在山上周二

  里有奇边垣长二十七里 本朝初设守备乾隆二十九年裁设有把总分防永兴堡

  木县东北六十里东至府谷县镇羌堡三十七里南至黄河九十里北至大边十三里地名黒城儿

  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置城在山上周二里有奇边垣长六十二里今有守备分防镇羌堡

  在府谷县西北八十里东至孤山堡四十里西至永兴堡四十里南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边

  十里明初置在东村成化二年巡抚卢祥改建城在山原周二里有奇边垣长四十五里今有都司

   孤山堡在府谷县西北四十里西至镇羌堡四十里东至木瓜园四十里南至黄河四

   十里北至大边四十里本孤圪塔马营明正统中置在西山成化初移置城在山畔周三里有奇边

   垣长三十七里今有都司驻守木瓜园堡在府谷县北五十里东至清水堡三十里西南

   孤山堡四十里北至大边三十里即明初木瓜园砦成化十六年改置堡二十三年展筑中城宏

   治十四年増新城城在山上周三里有奇边垣长三十三里今有守备分防清水堡

   谷县东北六十里东至黄甫川十里西至未瓜园三十里北至大边二十里明成化中置城在山坡

   周三里有奇边垣长三十二里今设把总分防东胜堡在府谷县东北宋史康定中麟府都

   钤辖张亢以府州东焦山有石炭穴为筑东胜堡下城旁有蔬畦为筑金城堡不逾月又筑清塞百

   胜中候建寕镇川五堡麟府之路始通嘉祐四年诏废府州诸堡砦惟留中候百胜清塞三堡九域

   志县有河滨斥堠靖化西安四堡宋史地理志有寕川堡本府州安丰砦外第九砦元符元年赐名

  又寕疆堡宣和元年以独移庄岭建赐名今皆废边墙在榆林府属北境详见延安府

  山市在榆林县北十里明嘉靖中与套部互市于花马池隆庆五年吉农乞贡复请开市因立

  市于此 吉农旧作吉能今改榆林驿在榆林县治明天顺八年置南至归德驿四十里归

  德驿属绥德州管辖后入榆林今皆裁

 ︹津梁︺榆杨桥在榆林县城南榆溪水上碧浔桥在榆林县城西门外榆溪水上旧曰

  清波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改名响水桥在怀远县东响水堡南滉忽都河上延绥镇志

  昔河广半里水从崖落明成化中有僧从水底凿通三窟河流其下人行岩上为石梁是为下响水

  桥其上响水桥亦然今旁两窟崩惟中一窟存河水过而伏行葭芦上桥在葭州西三里

  又葭芦下桥在州南五里上桥亦曰西板桥下瞰深沟上眺危峯鸟道百尺又子川桥在州北百二

  十里三桥皆冬架夏撤页沙梁在神木县北永兴堡西为边境要冲又堡南有走马梁

  黄草梁在府谷县西北木瓜堡东南欢喜梁在府谷县北清水堡西南又南有白

  桃花渡在葭州东黄河上路通山西临县浮图峪渡在葭州南四十里又

  州南六十里有关沟渡八十里有荷叶坪渡一百十里有螅蜊谷渡大会坪渡在葭州北

  二十里又州北四十里有官泥河沟渡一百里有斗鱼渡

 ︹堤堰︺骆驼堰在神木县西北百里唐张说追党项经此

 ︹陵墓︺︹宋︺折克行墓在府谷县西五十里︹明︺姜汉墓在榆林县南归德堡南十

  里子奭孙应熊皆附葬冯祯墓在榆林县南三岔川北

 ︹祠庙︺余肃敏祠在榆林县城南门外祀明延绥巡抚余子俊姜愍忠祠

  林县城南门内祀明寕夏总兵官姜汉火井祠在神木县西南汉书地理志西河郡鸿门

  县有大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

 ︹寺观︺东泉寺在府治东明正统元年内有石泉清冽灌溉田园大安寺在榆林县

  东三十里常乐堡明宏治元年建盘龙寺在怀远县东南九十里响水堡明成化七年

   本朝康熙六十年修波罗寺在怀远县东南四十里波罗堡寺有睡佛殿明成化十一

  年建万历十四年修法云寺在怀远县东南十四里五龙山明万历十九年建兴国

  寺在葭州南六十里隋开皇中建金佛寺在葭州北七十里唐时石岩倾内现金佛一尊

  因建此寺龙岩寺在葭州北九十里金时青龙现此又名青龙岩大佛寺在神木县

  东门迎福寺在府谷县西北八十里镇羌堡明成化五年龙泉寺在府谷县

  北八十里黄甫川城内一在县北四十里准提庵在府谷县东门外康熙三年李旃建

  清观在府谷县治西隅

 ︹名宦︺︹南北朝︺︹魏︺源子雍西平乐都人孝明时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

   陵首为乱统万逆徒应之子雍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食之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

   粮留子延伯据守遂率羸弱向东夏运粮为贼帅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

   中令共固守又为贼陈安危祸福之理劝令降阿各拔将从之未果而阿各拔死其弟桑生代总部

   众竟随子雍降时东夏尽叛所在屯结子雍转斗谓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仍平东夏征税租粟运

   于统万于是二夏渐安︹隋︺达奚长儒代人高祖时为夏州总管匈奴惮之不敢窥塞

   豆卢通昌黎徒河人开皇中迁夏州总管在职以宽惠称︹唐︺王方翼并州祁人

   永淳初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张仁

   愿下邽人景龙初为朔方军总管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厓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

   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汉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

   绝南寇路中宗从之六旬而三城就斥地三百馀里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

  亿计减镇兵数万颜真卿临沂人开元中以监察御史使河陇时五原有𡨚狱久不决真

  卿至立辨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缷史雨杜希全醴泉人德宗时为朔方节度使

  军令整严士畏具威后兼夏绥银节度都统请城盐州诏从之由是吐蕃不敢轻入李愿

  人元和初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部有失马者愿署牒于道以金购之三日所失马并良马

  一系署下仍置书一缄曰逸而至不告罪当死谨以良马赎愿归失马而纵其良境内肃然

  良弼清河人宝历初擢夏绥银节度使异时蕃帐亡命来者必偿马乃与良弼至皆执付其部

  酋种欢怀李福襄邑王神符五世孙大中时党项羌震扰言者以𫟪帅贪暴致生怨心议择儒

  臣治边乃授福夏绥银节度使宣宗临轩谕遣福以善政闻党项遂安郭锋贞元中为麟州

  刺史吐蕃陷州锋死之︹宋︺折德扆云中人父从阮自五代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

  北中国赖之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率师攻下河市镇斩并军五百级宋初破

  沙谷砦乾德初败太原军于城下擒其将杨璘卒赠侍中子御勋御卿孙惟正惟昌惟忠曽孙继闰

  皆相继知府州有名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太平兴国中李继捧入朝以光实为夏银绥麟府

  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番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破其族帐𫉬继迁母妻

  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从数百骑往伏发遂遇害尹宪

  晋阳人太平兴国中𫉬夏州兵破三汉丑奴庄岌伽罗腻叶十四族及诱其渠帅降之诏书褎美雍

  熙𥘉诏就知夏州攻破李继迁之众于地斤泽继迁遁走俘𫉬四百馀帐奏请于所部抽移诸帐别

  置骑兵号曰平砦以备其用诏从之安守忠晋阳人雍熙中徙知夏州每西戎犯边战无不

  许均开封人端拱初以指挥使从李继隆秦翰赴夏州擒赵保忠均率兵围守俄屯夏州

  贼犯境一日十二战走之又从石普击贼于原州牛栏砦深入𫉬牛羊汉生口甚众翟守素

  任城人开宝中判四方馆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谕守素辨其曲直

  戎人悦服张咏鄄城人太宗时通判麟州曹璨灵寿人枢密使彬之子淳化中为麟府等

  州钤辖辽兵入侵屡战有功至道中历麟府浊轮副部署出蕃兵邀李继迁俘馘甚众刘文

  质保塞人太宗时知麟州改麟府浊轮砦兵马钤辖击蕃酋万保移走之越河破辽兵拔黄太尉

  砦杀𫉬万计高继勲蒙城人咸平中为麟府钤辖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勲扼兔毛川

  援送军食师乃济张佶渭南人咸平中为麟府路钤辖夏人来侵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

  俘𫉬甚众馀党遁去诏书褎之张旨河南人明道中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筑之垂就敌

  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白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筑城

  卒卒皆东望呼万岁敌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敌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少却以

  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敌望见以为水有馀督居民乘城力战敌遂解去以功迁

  都官员外郎苗继宣潞州人庆历初知麟州事赵元昊围城凡二十七日城中无井水竭

   乃拍泥以涂稿积备火箭所射元昊望见涂积解围去初被围时继宣募得通引官王吉求援于外

   吉髠衣羽服挟弓矢赍糗粮诈为羌人夜缒城而岀遇敌问则以羌语答之两昼夜得出敌寨外诣

   府州告急州遣兵救之吉复间道入城远围解诏除吉奉职本州指挥使高继宣继勲弟仁

   宗时知并州帅兵屯府谷初元昊声言侵关陇继宣请备麟府未几羌兵果侵河外䧟丰州俄侵麟

   府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及河黒凌𭧂合舟不能进乃具牲酒为文以祷巳而凌解师济进屯

   府谷间遣勇士夜乱敌营又募军得二千馀人号清边军军次三松岭敌数万众围之清边军奋起

   斩首十馀级其相躏藉死者不可胜计筑寕远砦相视地脉凿石出泉巳而城五砦郭恩

   人仁宗时管勾麟府军马事与夏人力战被执恩不肯降乃自杀赠同州观察使张亢

   人庆历中管勾麟府军马事时元昊引兵屯琉璃堡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黄金一两易

   水一杯亢单骑叩城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筑东胜金城安定三堡置兵守之又引兵袭破夏

   人弃琉璃堡去时麟州馈路犹未通敕亢自䕶赏物送麟州贼以兵数万趋柏子砦来邀亢以三千

   人击败之乃修建寕砦夏人数出争战于兔毛川贼又大溃不逾月筑清塞百胜中候建寕镇川五

   堡麟府之路始通王凯太原人仁宗时为麟州都监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

   始解去迁麟州路縁边都巡检使与巡检张岊䕶粮道于青眉浪寇猝至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又入

   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斩首百馀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迁管麟府

   军马事夏人二万寇清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至杜𦙶川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经略

   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窦舜卿安阳人仁宗时辟府州兵马监押夏

   人侵塞舜卿欲袭击举烽求援于大将王凯凯弗应舜卿度事急提州兵出战胜之明日经略使问

   状凯惧要以同出为报舜卿驩然相许不自以为功郝质介休人仁宗时为府州驻泊都监主

   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䕶军需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𫉬马数百又与

  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寕远诸栅以扼敌冲

  灌祥符人神宗时为府州大山军巡检盗苏延福狡悍为二边患灌亲枭其首贾胡疃有泉辽人

  常越境而汲灌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入侵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

  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辽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

  克行继闵子初仕军府与夏人战于葭芦川斩𫉬甚众擢知府州秦兵讨夏国克行率部落先

  驱大酋咩保吴良以万骑来蹑克行为后拒度贼半度隘纵击大破之杀咩保吴良王中正出塞克

  行先拔宥州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太原孙览议城葭芦召克行问䇿即顿兵

  吐浑河约勒部伍为深入穷讨之状敌疑不敢动既讫役又入津庆龙横川斩级三千克行任边三

  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司马朴夏县人徽宗时调晋寕军士曹参军

  通判不法转运使王似讽朴伺其过朴不可曰下吏而陷长官不惟乱常人且不食吾馀矣似贤而

  杨震崞人徽宗时知麟州建寕砦初辽将小鞠䩮攻麟府诸城郭震父宗闵领本道兵马

  屡摧败之俘其父母妻子靖康元年太原䧟鞠䩮驱幽蓟叛卒与夏人奚人围建寕报之时城中守

  兵不满百震与战士约斩一级赏若干官帑竭继以家人服珥吏士感激自奋越旬矢尽力乏城不

  守与子居中执中力战殁徐徽言西安人知晋寕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金人欲拔晋寕

  建炎二年自蒲津涉河围之徽言出兵纵击斩罗索贝勒之子时环河东皆陷独晋寕孤墉横当强

  敌徽言与金人大小数十战所俘杀过当又广外城东压河下堑命诸将画隅分守金围之益急城

  无井寄汲于河金人载茭石湮壅支流城中水绝禆校李位石斌启外郭纳金兵徽言与兵马都监

  祁昴决战门中格杀甚众退守牙城金人攻之不巳徽言置妻子室中积薪自焚仗剑坐堂上金兵

  至罗索贝勒就见说之降徽言慢骂不巳金人遂射杀之祁昴亦不屈而死徽言子冈同死事焉

  罗索贝勒旧作娄宿孛堇今改︹金︺钮祜禄贞本名绰哈西南路招讨司人兴定二年

   元帅左都监守晋安三年十一月元兵破城贞与同官十馀人皆死之 钮祜禄贞旧作粘割贞绰

   哈旧作抄合今并改︹明︺秦纮单县人天顺时知葭州纮初为雄县令坐擅杖奉御杜坚从人

   下诏狱民五千诣阙讼乃调知府谷寻迁知州汤绩濠人东瓯王和之曾孙成化初充参将守

   御延绥孤山堡堡无城戍卒不习战三年敌大入绩率麾下百馀人邀于境上力战众不敌死之

   许志道江都人成化中擢延绥总兵官镇榆林寇至辄击败之与巡抚余子俊筑边墙増营

   堡边境𫉬安梁震新野人嘉靖中袭榆林卫指挥使进延绥游击将军廉勇好读兵书善训

   士卒挽强命中数先登擢副总兵与总兵官王效却敌镇远关吉农犯延绥震败之黄甫川寻复以

   十万骑入寇又大破之干沟先后被奨赉干沟凡三十里当敌冲震濬使深广筑土墙其上寇不复

   犯论功进右都督移镇大同 吉农旧作吉囊今改周尚文西安后卫人嘉靖中以总兵官

   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李怀信大同人万历中迁延绥中路参将进定边副总兵布

  色图和尔启都哩巴颜泰等无岁不扰定边居延绥西被患尤𣗥怀信勇敢有谋寇入辄败故边患

  虽剧而士气不衰 布色图旧作卜失兔和尔启旧作火落赤都哩巴颜泰旧作铁雷摆言太今并

  麻贵大同右卫人万历中以功擢总兵官镇守延绥布色图纠诸部深入定边营张春井

  贵乘虚捣其帐于套中斩首二百五十有奇还复邀其零骑会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寕夏总

  兵萧如薫不能御贵赴援连战皆捷明年布色图复大入贵勒兵大破之杜桐延安卫人万历

  中擢延绥总兵官时布色图西助和尔启共扰河西达尔罕子图默与他部明安谋乱桐率轻骑自

  榆林往袭大破之馘明安还 达尔罕子图默旧作打儿汉子土昧今改杜松桐弟万历中迁

  延绥参将麻贵大举捣巢松以右军出清平塞多所斩𫉬寻擢都督佥事镇延绥套寇犯安边怀远

  松大破之杜文焕桐子万历中以荫历延绥游击将军累擢寕夏总兵官延绥被寇文焕赴

  救大破之遂代官秉忠镇延绥累败寇于安边保寕长乐西路和尔启布颜大惧相率降沙津数盗

  边为文焕所败遂纳款 布颜旧作卜言沙津旧作沙计今改白尔心吉州人天启初知府

  谷县性狷介人不敢犯簿书悉自裁决一时廉能吏称最曹文诏大同人崇祯中历延绥东

  路副总兵王嘉允久据河曲文诏克其城嘉𠃔脱走转掠至阳城南山文诏追及之其下斩以降以

  功擢临洮总兵都任祥符人崇祯末以右布政使饬榆林兵备时李自成据西安遣其将以精

  卒数万来寇总兵王定逃去城中益空任急集军民慷慨流涕谕以大义以废将尤世威为主帅与

  诸废将数十人誓死固守贼遣使招降斩以徇自十一月望被围坚守杀贼甚众至二十七日城陷

  任犹巷战力不支被执贼曰若好男子降我无忧富贵也任大骂不屈遂见杀王家禄

  人崇祯末以户部员外𭅺督饷榆林闯贼来攻与都任协守围急男子皆乘城家禄命妇人运水灌

  城结为冰贼攻少沮及城陷自刭死同时死者副将惠显清涧人被执大骂贼惜其勇系至神木服

  毒死参将刘廷极绥德人募死士乞师套部其众将至贼分兵拒却之及𬒳执贼恨甚磔之至死骂

  不绝

 ︹本朝︺徐之龙江阴人顺治四年知神木县王永彊之乱婴城固守城陷死之赠按察使佥事

  高光祉寕晋人康熙六年擢榆林兵备副使整饬边疆兴屯立学兵民安之十四年朱龙叛

  自定边进逼榆林光祉率军民乘城坚守贼觇知有备遂遁去谭吉璁嘉兴人嘉庆九年为

  榆林同知以清惠称朱龙叛与副使高光祉总兵许觇魁协力守御城赖以全榆林自明以来为重

  镇而志乘未修规制难考吉璁苦心搜访为延绥镇志考据精详他志罕有及之者杨三知

  良乡人康熙十一年𥙷神木道朱龙之乱守将孙崇雅潜通贼贼至逼取敕印三知骂贼不屈𬒳

  时神木知县孙世誉正红旗人亦不屈死事   闻赠三知光禄卿世誉布政使参议韩奕

  满洲籍鄜州人康熙中为榆林同知居官清介政绩甚著推临洮知府军民攀留者万计

 ︹人物︺︹隋︺李和岩绿人少勇敢有识度仕周历夏洛二州刺史以仁恕称开皇初迁上柱国立

  身刚简老而逾励诸子趋侍若奉严君李彻和子性刚毅有气干累拜车骑大将军从周武

  帝破齐师录前后功加开府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

  集初附甚得其欢心高祖受禅加上开府突厥沙钵略犯塞彻率精骑五千遇于白道出其不意掩

  击大破之沙钵略遂请降累封阳城郡公史祥朔方人少有文武才高祖践祚拜仪同领交州

  事转骠骑将军从王世绩伐陈拔江州加上开府炀帝初汉王谅作乱遣其将綦良自釡口徇黎阳

  塞白马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帝以祥为行军总管祥简精锐袭破公理遂东趋黎阳讨綦良大败

  之累进左光禄大夫兄云官至莱州刺史弟威武贲郞将有干局︹唐︺杨朝晟朔方人起

  行间从李怀光讨刘文喜斩𫉬多加骠骑大将军李纳寇徐州从唐朝臣往讨常冠军怀光反朝晟

  父怀宾为韩游瓌将斩贼党张昕及同谋者授御史中丞及诸军围河中怀宾战甚力怀光平帝以

  朝晟为游瓌都虞候父子皆开府宾客军中以为荣后为邠寕节度使请城方渠合道木波以遏吐

  蕃路帝纳其䇿巳城吐蕃悉众至度不能争乃引去后复城马岭而归开地三百里戴休颜

  夏州人家世尚武郭子仪为大将谕平党项羌以安河曲封咸寕郡王兼朔方节度副使城邠州功

  最迁盐州刺史朱泚反率兵三千昼夜驰奔诣行在德宗嘉之帝进狩梁洋留守奉天李怀光屯咸

  阳使人诱之休颜斩其使勒兵自守怀光骇自泾阳夜走迁检校工部尚书奉天行营节度使合浑

  瑊兵破泚偏师斩首三千级追至中渭桥京师平又与城率兵趋岐阳邀泚残党拜左龙武军统军

  弟休璿历开府仪同三司封东阳郡王休晏历辅国大将军封彭城郡公俱以将略称︹宋︺杨

  荣麟州人七世同居真宗时旌表仍蠲其课调张岊府谷人以赀为牙将有胆略善骑射

  天圣中西夏观察使阿遇侵麟州虏边户安抚使遣岊诘问岊径造帐中以顺逆谕之悉归所虏补

  来远砦主杀西夏首领夺其甲马时年十八名动一军元昊侵鄜延岊以都教练使从折继闵破浪

  黄党儿两族斩其军主敖保时敌骑方炽中人赐军衣至麟州不得前岊驰骑往䕶之遇敌接战流

  矢贯双颊拔矢战愈力敌攻府州岊乘埤大呼搏战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昼夜督守又帅死士

  开关䕶州人汲于河为麟府州道路巡检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步卒䕶之大败贼于龙门

  川内侍宋永诚传诏砦下岊䕶永诚遇敌三松岭矢中背犹跃马驰射敌皆溃明镐奏为麟州路驻

  泊都监兼沿边都巡检使累迁洛苑使前后数中流矢创发臂间卒杨畋新秦人进士及第累

  迁殿中丞讨平湖南猺贼历吏部郞判流内铨改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畋出于将家折

  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性清介谨畏自奉甚约及卒家无馀赀王文郁新秦人为府州

  巡检韩琦荐为麟府驻泊都监熙寕初讨西夏文郁败之吐浑河其将杳崖欲举众降许之众忽变

  噪以出文郁击之追奔二十里据险大战矢下如雨文郁徐引渡河谓吏士田前追强敌后背天险

  韩信驱市人且破赵况尔曹皆百战骁勇耶士感奋进击夏人溃降其众二千神宗召问招降事对

  曰生羌识乡导能抚之乃致敌上䇿帝于是决意招纳多𫉬其用诏官其二子迁知麟州官至冀州

  观察使折可适其先世为府州刺史因家焉可适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补殿侍羌夏

  人十万入侵可适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诈为首领行视呼出尽斩之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于

  尾丁硙囘次柽阳沟敌举军来可适邀其归路设㐲殱之论功至皇城使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皆夏

  桀黠用事者诏可适密图之会二酋以畜牧为名会境上可适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遂

  取天都山帝为御文德殿受贺以其地为西安州后知卫州拜淮康军节度使移知渭州子彦质绍

  兴中签书枢密院李翼新秦人宣和末为代州西路都巡检使屯崞县金兵取代遣使招降

  翼率士卒坚守义胜军统领崔忠夜引金兵入城翼挺身搏战达旦力不敌被执富尼雅罕欲臣之

  不屈而死 富尼雅罕旧作粘罕今改朱昭府谷人以效用进宣和末为震武城兵马监押

  摄知城事金兵至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震武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募骁锐

  夜缒岀薄其营杀𫉬甚众其酋乌里格尔齐邀昭降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以言诱昭大骂引

  弓射之众走被围四日不可复支昭召诸将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敌污径领数卒屠其家人舁

  尸纳井中将士将妻孥又皆尽杀之谓众曰我与汝曹俱无累矣贼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

  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罗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

   乌里格尔齐旧作悟儿里齐今改毕浩葭州人以义兵屯通秦砦遂兼知州事恤孤赈乏境

  内无惊扰他郡民咸归之为立碑乌龙镇︹明︺彭清榆林卫人初袭绥徳卫指挥使宏治中擢

  副总兵守甘肃从许进恢复哈密有功遂代刘世安为总兵清御士有恩久镇西陲威名甚著性廉

  洁在镇遭母及妻妹四䘮贫不能归葬卒之日将士及庶民妇竖皆流涕遗命其子不得受赙赠故

  其丧亦不能归帝闻之命抚臣发帑钱资送归里焉姜汉榆林卫人宏治中嗣世职为本卫指

  挥使充延绥镇游击将军寇犯寕夏兴武营汉率所部击败之又援宣大有功正德四年擢寕夏总

  兵官甫数月而安化王寘𫔍谋逆执汉胁令从巳汉怒骂不屈遂遇害贼平诏赐𥙊葬有司为立祠

  春秋祭之嘉靖时赐额愍忠子奭嗣职为都指挥佥事历甘肃总兵官御贼数有功奭子应熊孙显

  祚曽孙弼相继为总兵官姜氏为大将著边功凡五世武城榆林卫人正德间武举与千户

  李江管本镇司事嘉靖初御贼于红山儿贼兵盛城力战不支遇害王勋延绥人善骑射积功

  至都督佥事镇守延绥弟效嘉靖中武进士累官都指挥佥事延绥参将以功累擢寕夏总兵官吉

  农入犯效以少击众连战破之移镇宣府名著西陲卒谥武襄陈凤榆林卫人嘉靖中以世荫

  累官署都督佥事镇大同坐事夺职久之起固原游击将军谙达巴图寇大同凤与寕夏游击朱玉

  夹击之遂遁去帝大喜擢署都督佥事寻进延绥副总兵三十六年寇入常乐堡凤率次子守义逆

  击众寡不敌战死守义亦被创赠凤左都督擢守义都指挥佥事 谙达旧作俺答巴图旧作把都

  赵岢榆林卫人年十四持刀出塞外遇寇三人抶岢岢夺其梃反扑之连斩三人首以归

  由是知名嘉靖中嗣指挥职积功至延绥总兵官移镇大同改宣府岢三临大镇辄督将士捣巢多

  𫉬首功数被赏赉谙达既受封朝议虞反侧岢大缮垣堡进都督同知郭江榆林卫人历固

  原总兵官嘉靖中寇大入战于定边死之张臣榆林卫人矫捷精悍搏战好陷坚由队长立功

  知名历延绥卫游击将军隆庆初土蛮大入畿北游骑至滦河诸将莫敢战臣独率所部千人驰击

  追至捧槌崖斩𫉬甚众万历初累迁寕夏总兵官三岁互市无敢哗多锦青哈扰边移臣蓟镇多锦

  青哈惧款关稽首进署都督同知历固原甘肃和尔启犯洮河布色图助之臣逆战水泉三道沟大

  败之生𫉬其爱女布色图大恸逃匿西海不敢归巢巳属宰桑谢罪乃还其女而使归套时诸部桀

  骜甚经略郑洛专主款臣以为不足恃上书陈言八难五要议与左乞归臣善抚士卒更历四镇名

  著塞垣为一时良将 多锦青哈旧作朵颜长昻宰桑旧作宰僧今并改王保榆林卫人骁勇

  绝伦万历中起行伍积功为蓟镇总兵官多锦青哈败盟犯大青山保提兵追逐擒其心腹小郞儿

  以还多锦青哈惧而谢罪献还被掠人畜补贡互市如初进署都督同知徙镇辽东卒子学书崇祯

  中累迁宣府总兵官病免归李自成攻揄林与同里故帅尤世威王世钦等协力拒守城䧟被执不

  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烈愍弟学诗学礼并至副总兵张承荫臣子由父

  荫积功为延绥副总兵勇而有谋尤精骑射数鏖战未尝挫衄万历三十七年代王威为总兵官沙

  津及孟克什哩数犯边承荫邀击屡败之积功进署都督同知移镇辽东战于抚顺死之赠少保左

  都督立祠曰精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烈子应昌全昌官皆至总兵德昌官至副

  总兵 孟克什哩旧作猛克什力今改尤继先榆林卫人万历中积功为固原总兵官和

  尔启蚕食番族且扰西寕闻官军大集渡河北走牧莽刺川南山继先奋击大破之遂徙西海录功

  増一柣徙镇辽东改蓟州罢归继先眇一目习兵敢战时称独目将军官秉忠榆林卫人

  万历中起世荫历官寕夏甘肃副总兵尝与主将达云大破寇于红崖伊腾达春屡被挫去积功擢

  总兵官镇延绥套寇数犯塞秉忠随所向以劲骑遮击先后斩𫉬无算吉农率诸部大举入寇秉忠

   与援兵合击却之被劾去官召令佥书前府赴援辽东辞疾归子抚民亦为寕夏总兵 伊腾达春

   旧作银定歹成吉农旧作吉能今并改王威榆林卫人万历中为延绥参将从总兵麻贵大

   征套寇屡立战功累进右都督镇大同时顺义王彻克彻哩卒孙布色图与他部构衅塞上多事威

   训兵饬防边场晏然前后为将五十年九佩将印以功名终 彻克彻哩旧作扯克力今改

   世贤榆林卫人万历中从军积功累擢总兵官镇沈阳时四方宿将鳞集独世贤有功同列多

   忌之天启元年 大兵薄沈阳世贤战败绩身中十四矢降丁内应断城外桥不得入或劝走辽阳

   世贤曰吾为大将不能存城何面目见袁经略决斗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

   尤世功榆林卫人万历中武举积功至副总兵守沈阳熊廷弼爱其才倚任之袁应泰代廷

   弼荐为总兵官未行会 大兵下沈遂战死赠少保左都督建祠曰愍忠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刚张拱微神木人万历中为三屯营副将善骑射膂力绝人抚士卒有恩时边

  事告急拱微闻檄即兼程而行临战敌为辟易既夕解鞍少息敌围之矢石雨下拱微啮臂大呼驰

  马左右突阵杀数十人弦绝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李继志

  人万历中举人为宿迁令岁歉山东饥民二万馀口入境继志皆赈给全活之转西河厅督船历两

  淮运同所至以廉称姚慕虞葭州人性至孝父疾焚香泣祷祈以身代及殁庐墓三年事闻

  李卑榆林卫人崇祯中由神木千总历临洮总兵于陜西山西屡立战功又援剿河南湖

  广都御史卢象乾方倚卑办贼遽以疾卒卑行兵善持纪律所至军民安堵为人有气度当仓卒镇

  定如常赠右都督猛如虎本塞外降人家榆林骁果善战与虎大威齐名崇祯八年以参

  将剿平山西贼巡抚吴甡荐加副总兵擢蓟镇中恊总兵官坐事落职督师杨嗣昌请于朝令从入

  蜀为正总统追贼于巴州所将止六百馀骑皆左良玉部兵素优闲不战张献忠窥官军无后继密

  抽壮骑乘之参将刘士杰与如虎之子先捷战死如虎力战决围岀枚残卒下荆州扼德安黄州会

  疽发背不能战移驻南阳李自成来攻如虎杀贼数千巳而城破如虎持短刅巷战大呼冲击血盈

  𫀆袖过唐王门北面叩头谢上自称力竭为贼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

  大威本塞外降人居榆林勇敢㛠将略积功官山西参将崇祯中剿贼陵川潞安阳城沁水连

  胜之从击贼介休殱其魁九条龙移守平阳巡抚吴甡察诸将中惟大威与猛如虎沈毅可属兵事

  委任之高加计据岢岚马上舞梴不可当大威射杀之馀党悉平进副总兵寻擢山西总兵官从总

  督卢象昇统兵入卫转战至钜鹿贾庄被围数匝象昇死大威溃围出坐解职令从军办贼从总督

  杨文岳破贼于鸣皋于邓州又败之郾城后攻汝寕贼寨中炮死大威为偏裨最有声及为大帅值

  贼势益张所将止数千人身经数十战卒死王事论者贤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

  高从龙榆林卫人崇祯中为固原参将调征流寇至三水遇贼力战而殁赠左都督族

  子鍟为北京神机营参将李自成陷京师合门自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妻

  子并入忠义祠刘光祚榆林卫人初为诸生弃去从军积功至保定总兵官河南贼甚从督

  师丁启睿援剿过南阳唐王邀与共守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世威世功弟崇祯中历居庸山海总兵官罢归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王定弃城

  走时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都任集诸将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将遂歃血誓师简卒乘缮

  甲仗守具未备贼巳抵城下官军力拒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七昼夜城破世威犹督众巷战力尽

  𬒳执自成欲降之不屈见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从弟翟文为靖边营副将尝

  从洪承畴追闯贼于凤翔大败之至是率敢死士出南门奋击杀伤过当中矢死王世钦

  威子早从父行间谙兵略以荫迁山海总兵官在关数年有劳绩后谢归榆林李自成遣将来攻世

  钦与从弟世国破家财佐军誓死守城陷被执至长安自成亲释其缚世钦大骂不屈与世国俱死

  世国威弟保定总兵官继子由柳沟总兵官罢归甫数日竟拒贼以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尤世禄榆林卫人由世职累迁辽东总兵官于诸将中称精悍经略熊廷弼

   袁应泰皆倚任之历固原山海宣府三镇罢归李自成攻榆林与子拱极固守新添门城陷见执不

   屈死拱极历官参将尝从父世禄破贼河曲有功擢山海总兵谢病归及城䧟与父同死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尤岱榆林卫人由步卒起家至山海铁骑营参将与上官忤弃

   职归李自成攻榆林岱守水西门城䧟自杀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一时同死者

   里居户部主事张云鹗不屈死指挥崔重观自焚死傅佑与妻杜氏自缢死锺茂先先杀妻子自到

   死中军刘光祐骂贼死材官李耀善射矢尽自刎死同营李光裕趣家人死亦自刎张天叙焚其积

   贮自缢死指挥黄廷政与弟千户廷用百户廷弼奋力杀贼同死千户贺世魁偕妻柳氏自缢死参

   将马鸣节聚妻子室中自焚里居战死则山海副总兵杨明远定边副总兵张发孤山副总兵王永

   祚西安参将李淮在官死事则游击傅德潘国臣李国奇晏维新陈二典刘芳馨文候国中军杨正

   韡柳永年旗鼓文经国守备尤勉贺大雷杨以伟指挥李文焜文灿而副将常怀李登龙游击孙贵

   尤养鲲守备白慎衡李宗叙亦以守乡土遭难诸生陈义昌沈濬沈演白拱极白含章骂贼死张连

   元连捷李可柱胡一奎李应祥自刭死其他妇女死义者数千人无一降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并入忠义祠郭天吉榆林卫人由武进士历官至甘肃西协副将贼攻甘凉城陷天吉巷

   战被擒不屈贼怒磔之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党威神木人幼负勇力善

   驰射以西安参将立功擢副总兵从督师汪乔年剿李自成河南时贼众八十万一日十七战威身

   被十馀创贼益盛乔年移驻襄城威与曹文诏以兵万馀卫之贼围急威登城见贼大纛即跃马以

   劲骑出西门从间道冲其营斩左右数十人搴其旗还次日又率千馀骑突出所向披靡会食尽外

   救不至城陷乔年自刭威复持短刀格战被数创自刎尸不仆者移时贼惊以为神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赐谥忠烈张光斗神木人由贡生知南皮县迁河间府同知流贼陷城光斗

  骂贼而死妻单氏亦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义祠

 ︹本朝︺高第榆林卫人顺治初 大兵下河南第由西路进兵所到风靡寻为河南开归三郡总

  兵官镇襄城招降一千五百馀寨诸寇以次剿平初至襄城县官未至见城垣颓圯即出赀修筑置

  鼓城楼有𡨚抑者令击之辄为申理约束营将虽亲故不少贷性好施与周恤贫穷无倦色累加少

  保兼太子太保张天禄榆林卫人明末以义勇从军积功至池浦总兵官豫王南下上其籍

  于幕府军资器械山积一无所私以招抚江南功迁苏松提督时海寇出没天禄抚剿兼施威惠并

  仃降者接踵在官十年累増秩授一等男世袭性勇敢乐善好施尤能礼接士人为时所称

  鹏程榆林卫人起行伍从高杰于江南豫王南略鹏程首先归附授寕国副将以招抚江南功

  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袭顺治十一年擢偏沅总兵官李定国犯常德鹏程率兵夜袭其营又设伏要

  击破之康熙𥘉移镇安顺水西安坤负固奉 命与吴三桂会师进剿以计擒其酋岔喀拉贼

  大溃水西遂平乃改设流官置威寕等四府以疾乞归子玉麟袭世职为保定参将尝以百骑破张

  可大万众累迁台湾镇总兵官吞霄杜吐番叛提兵擒斩渠魁海疆以靖李化龙榆林卫人

  康熙初以从征黔蜀功官建寕游击江西贼入盘龙隘化龙率兵追及于严塘奋力击贼中鸟铳卒

  民立祠祀之又倪光友定边人为福建连江副将顺治九年与海寇力战死周士英榆林卫人康熙

  初由行伍授顺德镇标守备陞游击总兵刘忠叛士英统兵至黄冈力战死赠恤如例高如

  玉葭州人居䘮尽哀抚恤宗族州南谭家坪地滨河如玉凿石引流以资灌溉民赖其利同州李

  在淑幼孤事母至孝雍正九年 旌高跂毕葭州人幼年失恃时深号泣父老艰于举

  步常背负出游以悦亲心父殁即于柩前哀恸而亡同州屈㧑谦高必荣俱乾隆年间以孝行 旌

  孙奕世神木人奕世生周年父游幕蜀中十馀年不归奕世稍长立志寻亲徒步抵蜀父又

  游黔复步至黔寻囬旋又游幕江左母病奕世奉汤药虔诚祈祷愿以身代殁后庐墓三年复徒步

  江左劝父囘里勉供甘乾隆十一年 旌苏藩府谷人藩九龄䘮父恸哭几绝及长奉继

  母郭氏以孝闻及继母疾衣不解帯药必亲尝殁后庐墓三年乾隆三十一年 旌张家珍

  葭州人嘉庆六年以孝行 旌

 ︹流寓︺︹明︺李昌龄镇番人崇祯中为延绥总兵数有战功以军政罢因家榆林流寇来攻布

  政都任等与各营诸将集议效死共推昌龄宿将知兵署领镇事城䧟被执至西安大骂不屈贼杀

  

 ︹列女︺︹宋︺贾宗望母府谷人宣和末宗望为朱昭部将戍震威夏人入寇城危急昭自屠

  其家母适过前昭起呼曰媪邻人也吾不欲刃请自入井母从之遂覆以土时将士母妻及女多自

  死无一污贼者︹明︺何承爵妻徐氏榆林卫人年二十夫亡育遗腹子佣纫事亲以

  孝闻同卫谢铭妻纪氏张杰妻李氏姫晓妻李氏张五伦妻连氏均夫亡苦节又烈妇陈宽妻刘氏

   张秉元妻马氏赵𨭉妻薛氏刘天祥妻王氏谢朝思妾张氏纪儒妾王氏均夫亡死节先后被旌

   乔迁妻张氏葭州人年十八夫亡事孀姑尽孝抚孤成立万历中旌同州李淮妻王氏

   夫亡同族欲夺其产氏誓死守节抚孤成立又马三乐妻牛氏年二十夫亡甘贫守志抚孤道远娶

   妇李氏后道远殁李守节不移教子维健为诸生寻亦卒妻刘氏坚心苦守抚子有成时称一门三

   赵元妻高氏神木人嘉靖五年元阵殁高氏闻讣即自缢以殉诏表其门同县郑

   纪妻白氏夫殁无子既殡白氏即自缢未绝人救之白氏跽泣柩前昼夜不起食饮不进七日死

   崔安国妻米氏榆林卫人流贼陷城氏率群妇匿巷中贼至艶其色欲犯之大骂被

   杀又王伸妻高氏伸死孀居十三年亲党罕见其面欈子妇投井死数日贼去出之颜色如生合葬

   夫圹香闻数里又杨坤妻柳氏初闻贼警举家谋自全氏独曰妇道以洁身为正惟有死耳亦投井

   死吴守忠妻杨氏守忠殁守节四十馀年其孙一鲲泣请避贼氏曰吾年八十馀苦不得死所耳去

  将焉之衣新衣赴井死王世钦妻高氏投井死刘永昌妻高氏先永昌自刎死王勤者为本卫百户

  先御贼建安堡见杀妻赵氏三日不食自缢死李日滋妻戴氏府谷人贼围城急氏

  恐城陷被辱抱子投崖三日死子竟无恙

 ︹本朝︺任士修妻张氏葭州人顺治六年王永彊之变贼兵突至氏虑为所污投河死

  同州刘嗣京妻李氏亦投崖死张问礼妻金氏榆林卫人问礼为延绥营卒康熙七

  年从征殁氏年二十一闻讣痛绝以翁姑年老强起侍养未几翁姑俱殁鞠遗腹子成立备历艰辛

  同县任则荣妻黄氏亦早寡矢节事翁姑以孝闻均雍正五年 旌牛瑾妻屈氏

  人年二十夫亡守节瑾弟璋妻曹氏年十八璋亦亡与屈氏共矢志不二孝事翁姑以节终

  映秋妻石氏榆林人守节三十六年督课三子皆成立同县韩国宰妻李氏苦节四十

  七年训子樵成名又苏文录妻王氏李珍妻何氏刘全忠妻陈氏秦杰妻刘氏施得实妻任氏刘昌

  鲁妻王氏郝起凤妻李氏马中𫘨妻叶氏陈运昌妻宋氏王有才妻折氏杨运隆妻秦氏张昇妻冯

  氏解鸣鹏妻乘氏刘名兴妻韩氏马捷妻崔氏申继延妻朱氏栗朝栋妻傅氏张辅韩妻白氏张珍

  妻吴氏均干隆年间 旌任馀荣妻白氏怀远人夫亡孝事姑嫜抚孤成立同县张

  国威妻何氏王玉妻曹氏惠琼妻李氏邵文瑞妻郭氏均乾隆年间 旌高文运妻高

  氏葭州人夫亡翁得瘫疾侍奉尽孝抚遗孤成立同州韩镛妻张氏郭毓珩妻李氏曹居相妻马

  氏张恺之妻申氏高天禄妻乔氏韩锐妻高氏张妻李氏张尔诚妻曹氏张宗和妻李氏俱乾隆

  年间 旌王进贤妻高氏神木人夫亡姑老子幼躬磨豆面养姑课子同县董正儒

  妻乔氏黄元勲妻杜氏解仲选妻孙氏马良骥妻王氏康珍妻张氏王心明妻贺氏张云汉妻王氏

  杨棣妻张氏王建极妻单氏张维枢妻周氏张星辰妻郝氏张维妻刘氏武城士妻郝氏李守兴妻

  王氏谢宗舜妻张氏姜文辅妻武氏乔兴盛妻卢氏韩式琦妻张氏王化虎妻贺氏乔相娄妻刘氏

  王烈妻赵氏王化贵妻贺氏均乾隆年间 旌张继先妻陈氏府谷人夫亡于外氏

  亲赴扶柩归葬孝养八旬老姑训幼子成立同县秦中贤妻李氏苏益之妻赵氏王灿妻苗氏刘永

  年妻韩氏又烈妇丁某妻秦氏高现彩妻高氏均乾隆年间 旌贺有柱妻庄氏

  榆林人捐躯明志嘉庆十六年 旌刘登科妻张氏怀远人夫亡守节与同县李明

  妻陈氏均嘉庆年间 旌刘裕德妻韩氏葭州人夫亡守节嘉庆四年 旌同州刘

  文干妻曹氏刘西月妻白氏俱嘉庆年间 旌白文玉妻杨氏神木人夫亡守节嘉

  庆元年 旌同县白进全妻宋氏乔曰安妻高氏张鹤龄妻曹氏邱开诗妻刘氏黄作钺妻贺氏王

  绍通妻汪氏刘浩妻王氏杨而栋妻李氏程仕锦妻武氏均嘉庆年间 旌王淳世妻

  薛氏府谷人夫亡守节嘉庆元年 旌同县秦瑛妻苏氏苏维式妻白氏蔺时相妻郭氏白际

  明妻苏氏吴朝选妻阎氏白琚妻杨氏王修德妻高氏刘大仕妻郝氏吕溱妻王氏吴澜妻柴氏王

  勤业妻赵氏孙志勲妻王氏郑宝妻任氏刘任道妻张氏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明︺王辅榆林卫人应袭千户以让弟经入武当山深谷中修炼年八十馀步履若飞经

  往迎之归岁馀一日谓经曰我以某日还山至日端坐而化玉风真人不知何许人万

  历中至葭州白云山施药济人尝独居一室七日不火岁旱祷雨辄应诏赐藏经号为玉风真人后

  去莫知所之

 ︹土产︺麻布元和志夏州赋汉书地理志上郡龟兹县有盐官延绥志有碎金驿马湖峪盐

  在鱼河堡其盐以人力煎熬而成又大盐池在卫西接寕夏界又有长盐池红盐池西红盐池锅底

  池狗角弓元和志夏州贡元和志夏州贡寰宇记夏州产寰宇记夏州府

  寰宇记夏州产苣 霜荠元和志俱夏州贡寰宇记夏州土产味辛

  乞物鱼寰宇记夏州土产九域志丰州贡黄䑕明统志神木县出玛瑙

   元统志府谷神木二县出寰宇记麟州药有麻黄升麻当归巷䕡宋史地理志府州丰州贡甘

   草延安府志葭州出猪苓全蝎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前提调官许应藻恭覆辑

                        校封 官颜以燠恭 校

                        校对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兴安府在省治南六百八十里东西距七百六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东至湖北郧阳府郧县

  界四百十五里西至汉中府定远厅界三百四十五里南至四川䕫州府大寕县界三百五十里北

  至商州镇安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南至郧阳府竹谿县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四川太平厅界四百

  四十里东北至郧阳府郧西县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寕陜厅界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九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地

  汉置西城县属焉后汉建安二十年分置西城郡

  三国由蜀汉入魏改曰魏兴郡属荆州晋惠帝改

  属梁州寰宇记魏时移理洵口晋太康二年移理锡县三年改理平阳元康中又移锡县永

  嘉后复移西城东晋时梁州尝治于此宋齐因之梁天监

  中于郡置梁州亦曰北渠州寻改南梁州西魏废

  帝元年改东梁州三年又改金州治吉安县置总管府

  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州废改置西城郡唐

  武德元年又改郡为金州天宝元年改曰安康郡

  至德二载又改为汉南郡旧唐志寰宇记皆作汉南新唐志作汉阴郡

  乾元元年复曰金州属山南东道旧唐志属山南西道新唐志属

  东道方镇表至德二载山南东道节度领金州盖是时改属也又方镇表兴元元年置金商二州都

  防御使光启元年升为节度是年罢节度置昭信军防御使治金州光化元年升为昭信军节度天

   祐二年赐号戎昭军是年更曰武定军徙治均州三年废五代初属蜀后属晋

   五代史职方考金州唐末置戎昭军巳而废之遂入于蜀至晋高祖时又置怀德军寻罢与地纪胜

   图经云梁开平二年蜀王建又置武雄军宋曰金州属京西南路宋史地理

   志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建炎四年属利州路宋史地理

   志金州前宋隶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入于金建炎四年属利州路绍兴元年置金均房州镇抚使

   六年复隶京西南路九年隶西川宣抚司十年置金房开达安抚使十三年隶利州路元仍

   为金州属兴元路明初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改

   曰兴安州二十四年直隶陜西布政司以平利石泉洵阳紫

   阳汉阴白河六县属焉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升为府并设安康县为府治省汉阴县入焉

  五十五年设汉阴厅即汉阴县旧治今领县六厅一

  安康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东至洵阳县界七十里西至汉阴厅

  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厅界四百里北至商州镇安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平利县界五

  十里西南至紫阳县界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洵阳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汉阴厅界一百一十里秦置

  西城县属汉中郡汉因之后汉为西城郡治魏黄初二年为魏兴郡治晋宋齐梁移郡治以县属焉

  周改西城曰吉安为金州治隋改曰金川为西城郡治寻复曰西城唐宋因之元省明万历后为兴

  安州地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兴安州升为府置县为府治平利县在府东少南一

  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五百里东至湖北郧阳府竹谿县界六十里西至安康县界一百

  四十里南至四川夔州府大寕县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洵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竹谿县界一百六

  十里西南至四川太平厅界三百五十里东北至洵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安康县界一百六十里

  秦汉西城县地晋置上廉县属上庸郡宋永初时改名后省齐梁间复置西魏改曰吉安属金州周

  徙废隋为金川县地唐武德元年置平利县属金州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宋熙寕六年

  又省入西城元祐中复置元省明初复置属汉中府万历二十四年属兴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

  十七年属兴安府嘉庆八年移县治于白土关洵阳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八

  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东至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康县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郧阳府竹

  山县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商州镇安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东南至白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

  平利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郧阳府郧西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镇安县界一百六十里战国

  楚郇阳邑秦置洵阳县属汉中郡汉曰旬阳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置曰郇阳属魏兴郡宋复曰旬

  阳齐因之西魏又曰洵阳兼置洵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属西城郡唐武德初于县置洵州七年州废

  属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复置属汉中府万历二十四年属兴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

  兴安白河县在府东四百里东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三里东至湖北郧

  阳府郧县界十五里西至洵阳县界一百里南至郧阳府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郧阳府郧西

  县界三里东南至郧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竹山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郧西县界三里西北至郧

  西县界五十里春秋时锡穴地秦汉中郡地汉置锡县属汉中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太和二年分置

  锡郡景初元年郡省以县属魏兴郡晋因之宋侨置南上洛郡西魏改为丰利郡兼置丰利县北周

  郡废隋属西城郡唐武德初属上州贞观八年均州宋乾德六年省入郧乡县明初为洵阳县地

  成化十二年析置白河县属湖北郧阳府后属兴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属兴安府

  阳县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安康县界四十

  五里西至汉中府定远厅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四川䕫州府大寕县界八十里北至汉阴厅界一百

  里东南至大寕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大寕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安康县界七十里西北至

   汉阴厅界九十里秦汉西城县地宋置广城县属魏兴郡齐因之后魏为寕都县地隋为安康县地

   唐初复为寕都县地后为汉阴县地明正德八年立紫阳堡寻升为紫阳县属汉中府万历中属兴

   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属兴安府石泉县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一百

   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汉阴厅界五十里西至汉中府洋县界七十里南至汉中府西乡县

   界九十里北至西安府寕陜厅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汉阴厅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西乡县界六

   十里东北至商州镇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寕陜厅界一百二十里秦汉中郡地汉安阳县地

   晋永和中置晋昌郡兼置长乐县为郡治宋末郡省县属魏兴郡齐复置晋昌郡西魏改郡曰魏昌

   县曰永乐寻又改县曰石泉北周郡废县属金州隋属西城郡唐圣历元年改曰武安神龙初复故

   大历六年省入汉阴县永贞元年复置仍属金州宋因之元省明初复置属金州嘉靖三十九年

   汉中府万历十一年属兴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属兴安府汉阴厅在府西少

  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安康县界七十里西至石泉县界四

  十里南至紫阳县界八十里北至商州镇安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

  至汉中府定远厅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安康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寕陜厅界一百八十里秦

  汉中郡地汉安阳县地三国魏移置安阳县属魏兴郡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宋末置安康郡齐

  因之后魏孝昌三年又于郡置东梁州西魏改曰直州寻改县曰寕都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改寕都县曰安康属西城郡唐武德初于县置西安州二年改曰直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金州至

  德二载改为汉阴宋因之元省明初复置属金州嘉靖三十九年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属兴安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七年省入安康县五十五年复升为厅属兴安府

 ︹形势︺北阻方山南临汉水元和东接襄沔南通巴达

  西连梁洋北控商虢宋安康郡志自汉中而东则谓金

  多山岭由均房而西则谓金多平旷旧图蜀之后

  门两河三辅之奇道文献通考秦头楚尾一大都会

  

 ︹风俗︺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寰宇租赋甚微词讼绝少

  宋陈彭年奏札俗重寒食大类汉中方舆胜览士崇礼义野号

  质朴然逐末者颇好靡侈

 ︹城池︺兴安府城旧城周六里有奇北临汉江明洪武初因金州城旧址筑万历十一年圯

  于水十二年筑新城于南原北依赵台山崇祯末毁 本朝顺治初移治旧城康熙四十五年圯四

  十六年仍建新城于赵台山下在旧城南三里周七百三十三丈乾隆三十一年嘉庆二十一年

  重修 安康县附郭平利县城旧城周四里有奇西南阻水东北倚山明隆庆初改筑

  本朝雍正六年西南城圯于水重筑嘉庆七年治白土关建城周五百四十八丈有奇门三八年

  复建套城长一里有奇洵阳县城因山为城周三里有奇门三背环洵水面临汉江

  白河县城旧城周三里有奇明成化十二年筑崇祯末毁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筑周

  半里许高七丈馀门三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年増筑外城一千二百九十七丈紫阳县

  城旧城周六百四十丈门三明嘉靖三十五年崇祯末毁 本朝顺治七年就南隅拓建周五

  百十步门三康熙二十五乾隆三十六年重修石泉县城周三里门四池深一丈有

  奇明正德四年筑 本乾隆三十七年汉阴厅城即旧汉阴县城周四里门三池

  深一丈明成化初土筑正德初甃砖崇祯十四年增高培筑里城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甃砖乾隆

  三十二年修

 ︹学校︺兴安府学在府治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五年重建 本朝顺治七年康熙十二年

  二十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安康县学在县治南乾隆四十八年建入学额数九名

  平利县学在县治南门内嘉庆八年建入学额数七名洵阳县学在县治右

  旧在县治西明成化中移建今所入学额数七名白河县学在县治左明成化十二年

  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七名紫阳县学在县治西旧在

  城北 本朝顺治十年康熙四十七年移建今所雍正七年修入学额数七名石泉县

  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六名原额七名

  嘉庆十八年裁拨西安府孝义厅一名汉阴厅学在厅治东乾隆五十五年建嘉庆初

  年修入学额数七名关南书院在安康县署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建原名文峯嘉庆十二

  年重修更今名锦屏书院在平利县城敷文书院在洵阳县城乾隆十八年

  天池书院在白河县城干隆四十九年建仙峯书院在紫阳县城乾隆四

  十五年建育英书院在汉阴厅城嘉庆八年

 ︹户口︺原额人丁二万七千七百三十八今滋生民户共男妇一百二十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九名口

 ︹田赋︺民地一千五百七十五顷二十三亩六分三釐额征地丁银一万五百九十一两八钱八分八

  釐粮四百九十七石九升六合三勺 屯地二百三十三顷三十四亩三分七釐额征地丁银五百

  七十六两一钱四分粮五百八十石四斗一升八合 更名地一十一分额徴地丁银五两三钱二

  分二

 ︹山川︺青碌山在安康县东四十五里山有石洞十二产青碌今封闭赵台山

  康县南元和志在金州南二里梁时汉水泛溢人皆走避此山上五峯山在安康县南五

  十里旧州志五峯耸秀为州胜景魏山在安康县西南九里元和志其山东西南三面险绝

  鲤鱼山在安康县西舆地纪胜州城西三十里地名秦郊渡月河约二里有山最高俗

   呼为鲤鱼山相传与汉阴凤凰山相连遂以凤凰为头鲤鱼为尾共一百二十里旧州志山在州西

   四十里上有泉相传内有二鲤今竭天柱山在安康县西五十里一名砦子山万险壁立下

   有碧瑱洞今封闭凤凰山在安康县西跨石泉紫阳汉阴境寰宇记汉阴县凤凰山周地

   图记谓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凤凰山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园舆地纪胜元和志凤凰

   山去汉阴县一百五十里悬竦万仞旧州志山在州西七十里西阻池河北阻越河延互二百五十

   里紫阳县志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汉阴厅志山在厅南二十五里南枕汉江西连石泉东南接安康

   紫阳西城山在安康县西北五里旧州志古西城县建在山下心山在安康县

   西北寰宇记洵阳有心山汉宣时北平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意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

   羊因易为姓今县西有羊氏即厥之族也旧州志山在州西北五里高洞山在安康县北三

   十里山甚高险相近有龙王山上有龙泉居民祷雨于此将军山在安康县北四十里相传

  旧有将军战没土人立庙祀之故名山山后有石洞内藏甲胄牛山在安康县北唐书地理志

  西城县有牛山舆地纪胜牛山在金州北五十里为州境群山之冠上有泉不涸不溢祷雨辄应王

  明清挥麈录唐中和三年黄巢乱有太白山人谒金州刺史崔尧封言本州北牛山傍有黄巢谷金

  桶水请掘破之则贼当自败尧封遂发丁往掘之月馀岩崩有一石桶桶中有一黄腰兽上有一剑

  兽见剑自扑而死其秋巢果败旧州志牛头山在州北九十里延互百馀里高入云汉上有金牛洞

  即昔人掘剑刺黄腰兽处白云山在安康县东北五里山下有白云泉龙王山

  康县东北三十里上有龙湫大旱不涸秋山在平利县南一百三十里通四川路上下四十

  里林木蔽日四时凝雪不消中有一碗泉随饮随溢药妇山在平利县西南四十里周地图

  记云有夫妇携子入山其父堕崖妻子捣药救之并变为三石人顶上药臼尚存化龙山

  在平利县西南二百四十里上有九台十三湾多奇禽怪兽有苦竹其实可充食花池山

  在平利县西南三百六十里旧州志由化龙山脊百二十里通花池山由花池山脊百七十里通四

  川太平大寕等处丛林密箐绝无居人松子山在平利县西三十里山高峻上有池名天

  女娲山在平利县西五十里唐书地理志平利县有女娲山旧州志山在县东三十里

  冈峦起伏蜿蜒四十馀里灌谿源出此晋桓温伐秦其将司马勲出子午道为苻雄所败退屯女娲

  堡即锦屏山在平利县西九十里旧县志在县治南半里山对县署冈峦环抱草树周

  遮春时花开烂若锦绣马鞍山在平利县西一百二十里又西十里有嶓冢山观山

  在平利县西九十一里旧县志在县西一里山𫝑起伏屹然中嶂为县治水口上有元天观一名元

  天观冈故名高王山在平利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一名高望山孤峯突耸顶有云必雨人

  以占丫角山在平利县北两峯并峙形为丫角与洵阳县接界灵崖山

  阳县东一里峯峦环拥南枕汉江北连鹘岭浮云山在洵阳县东接白河县界极高峻南

  临汉江北接群山抵商州界当门山在洵阳县东接白河县界舆地纪胜在县东一百七

  十里两峯相对望之如门紫荆山在洵阳县东南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洞深可五

  六里号仙洞山后有石池池旁有石莲花留停山在洵阳县南二里寰宇记县有留停山行

  人登之爱其峭拔多留停纵览故名谷山在洵阳县南十里岁旱祷雨多应女华山

  在洵阳县南一百十五里形势高峻林木蓊蔚山腰有洞洞中出云必雨居人以候阴晴连尖

  山在洵阳县南一百五十里山极深僻以三峯尖耸并峙而名青山在洵阳县西五十八

  里东北枕汉江西南接安康县界下有洞产碧瑱今封闭马迹山在洵阳县北水经注旬阳

  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为文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

  马迹羊山在洵阳县北五十里终南支阜连络千里相传为福地修炼之所下有谷粟黒

  龙仙花等洞俱祷雨有应绝顶有观址俗云张子房辟谷处龙山在洵阳县东北舆地纪胜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灵泉旱祷即应水银山在洵阳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南临蜀河北

  连鹘岭有朱砂水银洞三处又碧瑱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有碧瑱洞今皆封闭印台山

  在白河县南一里峯顶方正形如印台龙冈山在白河县南二里山𫝑起伏如龙蟠一名

  伏龙山唐书地理志丰利县有伏龙山疑即此南竹山在白河县西南与湖北郧阳府竹山

  县接界大白石水出此中华山在白河县西七十里上有中华池四时不涸长冈

  山在白河县西九十里亦名长冈岭小冷水出此三台山在白河县东北五里有三峯叠

  峙又三台山在紫阳县东三十里云台三层山腰有石洞龙泉魁星山在白河县东北七里

  七峯连亘迤逦如北斗象锡义山在白河县东北水经注锡县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义山方圆一百里形如

  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元

  和志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丰利县东北六十五里名胜志山在郧县西一百八十里香炉

  山在紫阳县东南十里上有铁炉山顶云起则雨目连山在紫阳县东南六十里下有目

  连洞人迹不至板厂山在紫阳县东南七十里洞河内本朝顺治六年巨寇孙守金结砦

  于此十年剿平之光头山在紫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与四川太平厅接界山顶不生草

  木故名上有二穴极深下有龙洞石门三重内有石床天马山在紫阳县南二里状如奔

  笔架山在紫阳县南三里相近有印台山瓮山在紫阳县南汉江南岸其形如

  瓮俗谓之瓮儿山下有紫阳洞通志紫阳洞在县南紫阳滩之崖有三洞皆深丈许宋真人张紫阳

  修道于此县因以名望夫山在紫阳县南少西九十里任水之滨上有望夫石三尖

  山在紫阳县南少西一百里林谷丛密明嘉靖中巨寇李三聚党于此团螺山在紫阳县

  西北六十里层峦围绕如螺风洞山在紫阳县北七十五里孤峯独耸泉源奔泻

  岭山在石泉县东四十五里延亘二十馀里路径崎岖纡回盘绕皆在半山日出照耀行人如

  在天太伯山在石泉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石洞祷雨有应天平山在石泉县

  东南八十里汉江南岸其山高峻绝顶有坦平处约亩许十八盘山在石泉县南五里高

  出云表盘曲十八折始达其顶银洞山在石泉县南八里山西北有仙鹤崖天池山

  在石泉县西四十里自麓至顶二十里上有池方一亩冬夏不涸云雾山在石泉县西北

  六十里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云雾四时不散下有洞不甚高阔而深不可测岁旱祈祷投石于中

  即有风从洞中出风止即雨五攒山在石泉县北三十里五峯相聚亦名五攒岭

  方山在石泉县北一百里旧为茶贩出入之所设兵防守云门山在汉阴厅东二十里

  两峯并峙若门东枕恒河双乳山在汉阴厅东五十里两峯突起形若双乳梁门山

  在汉阴厅东元和志在县东八十里梁将王神念开拓州境梁门为之门月川水出此旧志今有月

  岭山在县东六十里月河泉出此疑即梁门山也横山在汉阴厅西北五十里右截群山

  马蝗山在汉阴厅西北八十里东西延亘一百里箭干山在汉阴厅北六十里与安

  康县境群山相接西枕清泥河山产箭竹牛蹄岭在安康县东南十五里路极险峻

  子岭在安康县西北接商州镇安县界马鬃岭在平利县西三十里形如马鬃下有

  罗圈狗脊岭在平利县西一百三十五里与安康县境相接黄㭩岭在洵阳县

  西三里县之主山也骆驼岭在洵阳县西北一百五十步东枕县治西接群山形如骆驼项

  又杨家岭在县西北九十里东临洵河西抵安康一名盼羊岭又十里有合抱岭山水环抱故名

  鹘岭在洵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接湖北郧阳府郧西县界申公岭在白河县东南

  一百三十里小白石水出此五条岭在白河县西南接湖北郧阳府竹山县界大冷水岀

  凤岭在白河县西二里自县西北环绕西南形如凤翥城墙岭在紫阳县西一

  百二十里昔时缘山巅筑墙南北亘三十馀里接汉中府定远厅界神峯岭在紫阳县北壁

  立如屏风县治枕其麓堰头岭在石泉县东南五里汉江南岸汉江迳此有滩曰堰滩

  饶风岭在石泉县西五十里南枕汉江与汉中府西乡县接界险峻倚天石径盘纡为秦楚

  蜀往来必由之路下有饶风河磨儿岭在石泉县西北九十里甚高险路通子午谷

  水岭在汉阴厅西四十里连凤凰山与石泉县接界龙会岭在汉阴厅西北七十里层

  峯茂林与凤凰山相埒文笔峯在白河县东南三里孤峯如削又有文笔峯在紫阳县东

  南八里一峯𦊅起峭厉如笔三十六峯在紫阳县东三十里群峯罗立为县境诸山之

  八里冈在平利县西三十里冈东西凡八里故名亦名花栗冈其地山环若城水饶如

  带明嘉靖初县被水灾议徙城于此以居民重迁不果观音岩在洵阳县东八里面瞰汉

  江石乳参差陈公岩在紫阳县西五十里汉江滨旧名铁牵滩南岸石崖壁立人不能行

  昔有铁绳悬于崖上溯流者挽之以行年久废坏舟人苦之 本朝顺治十六年汉中沔县人陈左

  参安国募工凿石开路故名穿崖在洵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高千仞崖中一窍南北相通

  可二里许白崖在白河县西南三十里石磴盘梯望如积雪滴水崖在紫阳县西北

  十里悬崖峭壁上有洞有泉下注如白练下有太白池深不可测鸡鸣坡在紫阳县西南

  六十里相传汉高祖微行至此闻鸡鸣而止故名九股坪在平利县南二百四十里亦名

  散子坪中有平地一区东临韩崖西走四川太平厅界小垭子在安康县西一百二十里

  两山壁立中通一路如线木竹垭在紫阳县南一百里土门垭在紫阳县西南六十

  五里权河内两崖夹峙𫤌若巨关二州垭在紫阳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接四川绥定府达

  县界县志为秦之金州蜀之达州接壤明正德中以二州相去辽远分置紫阳太平二县仍于此置

  戍防守断崖绝壁上有擂鼓石镜石在洵阳县南五十里一山𦊅起岩石如削光耀如镜

  溪洞在安康县南二十里下为香溪沟两岸怪石奇峯林莽茂密舆地纪胜平利县北数十里

  有香溪柴扉洞即此龙洞在安康县西北洞甚深窅风洞在洵阳县南八十里洞中有大

  风极寒人不可当又有风洞在平利县西一百三十里四时皆有风出又石泉县西二十里亦有风

  洞投石则风出铜洞在洵阳县南一百二十五里旧产铜今无神仙洞在洵阳县西南

  一百五十里又有神仙洞在白河县西九十里内有池水甚清冽岁旱祷雨有应铅洞

  阳县东北四十里高瑱子洞在白河县西六十里旧出碧瑱子冲天洞

  阳县东三十五里汝河对岸悬崖中有石洞洞前有泉清澈可掬又有白崖洞在县南三十里汝河

  观音碥洞在紫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任河旁石崖高覆有石如龙喷水下注石穴

  中不竭不溢内有洞可容数十人烟波洞在石泉县西十里汉江滨其深莫测相传积薪

  洞口然之烟透天池山下小洞鼓圆洞在石泉县西十五里亦名古源洞平地突出大石方

  圆数亩有石涧数道居民堰以溉田崖镌古源洞口四字枯柳洞在石泉县北五里洞门高

  一丈二尺阔一丈洞门有石台石炉中有石豆笾杯斚之类皆出天成又有三梯深十丈盘梯而进

  旁有泉穴如椀其深莫测倾耳听之声如雷鸣仙女洞在石泉县北七十里香炉沟崖上一

  石当门状若龙头洞中有莲花石盆祷雨辄应又有仙女洞在县西百里山林深邃人迹罕到中有

  池方亩许月川水在安康县西源出汉阴厅西东南流至县境西入汉江水经注月谷口山

  有阪月川于中黄壤沃衍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唐书地理志

  汉阴西有月川水元和志月川水出汉阴县东梁门山水出麸金通志月河源出月岭山旧汉阴县

  志月河自县西分水岭发源合县西诸小水环绕县城形如半月流九十里入州界旧州志谓之越

  河在州西七里自凤凰山东流至石泉受迟河水至汉阴受添河水过越岭关受白鱼沟水又受恒

  河水昔经牛山麓明末南徙又东受傅家河水又东流数十里入汉水口仅可容舟汉水

  康县北自汉中府西乡县流入迳石泉县南折而南流迳汉阴厅北又东南至紫阳县南折而东北

   入县境又东迳洵阳县南又东迳白河县北又东入湖北郧阳府郧西县界水经注汉水东会洋水

   又东历敖头又东合直水又东迳直城南又东迳千渡至虾蟆岭历汉阳𣲘口而届于彭溪龙灶又

   东迳晋昌郡之寕都县南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又东得鱼脯谿谷又东过西城县南又东迳鳖池

   鲸滩又东迳岚谷北口又东右得大𫝑左对月谷口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又东为鳣湍洪波渀荡

   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也又东合旬水又东

   迳木兰塞南又东左得育谿又东注合甲水口又东为龙渊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

   滩又东迳长利谷南元和志汉水去州城百步水出麸金其色稍白不任贡献又汉水南去丰利县

   二十里寰宇记汉水在石泉县东百步汉阴县南二里又汉水在废淯阳县城南旧州志汉江自西

   乡县流入石泉县境迳县西四十里为洪石滩滩下百馀步有阎王坂石崖陡峻凿孔为路舟行最

   险东迳县南五十步又东至汉阳坪入汉阴县境南去县八十里又东南三十里入紫阳县界东下

  为铜锣三湾又东为草圈滩又东为五溜子滩又东为龙王滩又东为石壁滩又东为铁纤滩又东

  为宦姑三滩又东为怯滩又东至县西八里为大力滩左右有两石觜为舟楫患又东为石梁滩当

  任河水口人东至县治前为紫阳滩又东至县东南一里为中宫滩极高险中流有石柱怒涛如雷

  又东至县东四里为长滩近汝河水𫝑稍缓又东为楼子滩又东为柘渎滩又东为石门滩入州界

  又东为月池滩又东四十里为思滩又东三十里为高洋滩又东十里为三碓滩又东五里为织女

  滩又东五里为串滩又东四十五里为麸滩又东二十里为月河滩又东过州北门外又东十里为

  上下立石滩又东三十五里为神滩又东五里为二郎滩诸滩中串麸二郎为险而神滩尤甚明成

  化十三年知州郑福烧石凿之以杀其势又东入洵阳县界又东六十里经县南门外又东三十里

  为沟园沱夏水生则舟行甚艰又东一百五十里为仙滩又东三十里为蓝滩乱石緃横怒涛汹涌

  舟行患之又东南入白河县界至县西六十里为月儿潭潆洄澄澈水影如月因名又东至县北二

   里又东四十里入湖北郧阳府郧西县界洵水在洵阳县东源出西安府寕陜厅北秦岭纱罗

   幛东南流迳商州镇安县西流入即旬水也汉书地理志旬阳县旬水南入汉蜀志申仪降魏为魏

   兴太守屯洵口水经注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下与直水枝津合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

   水合又东南迳旬阳县南又东南注汉谓之旬口隋书地理志洵阳县有洵水元和志洵水去县一

   百五十步县志水在县北半里源出镇安县西北之秦岭流入县境自县西北绕县东南入汉

   水在洵阳县东亦名蜀河水经注汉水左得育溪与晋郇阳分界于是谷唐六典山南道大川有

   淯水寰宇记淯水在废淯阳县西一百步自商州上津县来东流注于汉九域志洵阳县有育水舆

   地纪胜蜀口在县东百二十里县志蜀河在县东百四十里源出秦岭南流迳闾关入汉即古淯水

   也又西岔水在县东北二百里源出西北山东南流入蜀河涧水在洵阳县西源出平利县

   北流入汉一名闾河寰宇记涧水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名闾谷水北注于汉旧志闾河在洵阳县西

   二十五里源出连尖山北流入汉又平顶水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源出神仙洞西北流入闾河又金

   河在县南七十里神河在县南五十里俱流合涧水柞水在洵阳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商

   州镇安县东北乾祐山南入洵水亦名乾祐河详见商州长利水在白河县西北一名仙河

   寰宇记上津县有长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丰阳县流入丰利县界汉中府志仙河在洵阳县东百

   八十八里直水在石泉县东接汉阴厅界一名迟河源出西安府寕陜厅北腰竹岭南流厅治

   东亦名长安河西南流入县境水经注直水出子午谷岩岭下南流支分东注旬水又南迳蓰阁下

   又东南历直谷迳直城西南流注汉魏书地形志安康县有直水寰宇记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县

   弱岭姜子关迳汉阴县理西又南注于汉九域志汉阴县有直水县志池河在县东五十里源出长

   安县腰竹岭南入汉江世传其水易长难退故亦名迟河近河地多良沃盖即直水以直迟声相近

   而讹黄洋河在安康县东源出平利县西南化龙山流至县境东入汉寰宇记唐武德

   间移平利县于黄洋水之北旧平利县志黄洋河在县西五十里源出风线口西北流入州境旧州

   志在州东五里源出平利县化龙山北流入汉又陈家沟在县南二里故道由新治内因建新城导

   流东门外夏秋水涨则循城而北绕而西流与施家沟水会经旧城西南隅折而东出长春堤闸口

   入黄洋河吉河在安康县西南水经注汉水右得大𫝑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九域志西城县

   有吉水旧州志吉河亦名急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平利县界东北流入汉岚河在安康县

   西南七十里源出四川太平厅北流经平利县西南界经化龙山又北至安康县西入汉以两岸山

   多岚气故名水经注汉水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故川

   谷擅其目疑即 此又有牙河在平利县西南三百四十里北流入 岚河其地东通金毛关南通镇坪

   司明隆庆中尝设巡捕主簿于此傅家河在安康县北二十五里源出玉莽山南流入月

   界溪河在平利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冲河自湖北郧阳府竹溪县流入北流至洵阳县

  界入闾河又石牛河在县东南四十里亦自竹溪县流入太平河亦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秋山秋

  河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四川夔州府大寕县界俱北流入界溪河又连仙河在县东南七十里南

  流入界溪河又松杉河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发武陵关流入秋河南江河在平利县南四

  百一十里接四川䕫州府大寕县界其上源曰小源溪母猪峡东流迳湖北郧阳府竹溪竹山二县

  界入灌谿河在平利县西九十里旧县城南二十步源出女娲山西北流入黄洋河又

  月谿河在县西北一百十里源出高王山南流折而西绕旧县城会于灌谿河其水势环曲如月故

  干溪河在洵阳县北四十五里发源县西北境之狮子岭至龙潭为麻坪河至干溪铺

  为干溪河又东南入洵水白石河在白河县西南源出县南一百二十里南竹山东北流去

  县一里入汉亦名大白石水又小白石河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申公岭北流入白石河又红石河

  在县东南八十里源出漫营岭西北流入白石河又店子沟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华皮砦东入红

   冷水河在白河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源出五条岭北流去县六十里入汉亦曰大冷水

   又小冷水河在县西九十里源出长冈岭西流入冷水河马庄河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洵阳县

   界棕溪岭东流入冷水河汝河在紫阳县东南三十八里又东南二里有洞河俱发源县南界

   岭北流入于汉任河在紫阳县西南一里源出四川䕫州府大寕县流经太平厅又北流至县

   境入汉崖路崎岖通西蜀道板木结筏多由此出县志县西南二十五里有之滩任水所迳横石参

   差囘折天然如之字故名灌河在紫阳县西南六十里亦名权水源出县西南金山谷有东西

   两源俱流入任河棉鱼河在紫阳县西六十里东流入汉相近又有五郎河左合白杨河

   右合漆园河俱流入棉鱼河楮河在紫阳县西二十五里源出汉中府西乡县印台山东流

   入任河又小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南流合楮河松河在紫阳县西北五十里南流入汉水

   经注寕都县治松溪口即此又县北六十里有林本河八十里有闹河皆西流入松河县境诸水惟

  松河任河灌河三水可资灌溉沔峪河在紫阳县北三十里源出七宝山西流入汉

  坪河在紫阳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出凤凰山东流迳安康县界入汉珍珠河在石泉县

  西二里源出云雾山东北马蝗岭南流至县西会饶风河入汉又红河在县东北二里源出五攒岭

  两岸多红石故名亦南流入汉大坝河在石泉县西十五里源出西安府寕陜厅秦岭合县

  西北之龙洞沟南流至县西合饶风河入汉饶风河在石泉县西五十里一名毛家河源

  岀汉中府西乡县子午谷分流迳土门关东流入汉恒河在汉阴厅东南流至安康县界合月

  川水一名衡河舆地纪胜金州有衡河源出乾祐县流合月河入汉雍大记恒河在汉阴县东二十

  五里北岸有古淘金场旧州志衡河在州西北七十里源出牛头山自汉阴界来曲折南行三百馀

  里入月河又清泥河在汉阴厅东北三十里源发西安府寕陜厅境东南流入恒河黒水河在安康

  县西北二百里东南流入恒河板峪河在汉阴厅南三里又龙王沟在厅东二十三里蒲溪

  河在厅东三十里源皆出凤凰山观音河在厅西北三里源出马蝗山俱北流入月河添水河在厅

  东北二十五里双乳河在厅东北六十里俱南流入月河沙河在汉阴厅西北六十里源出石

  谷垭西流至石泉县入迟河又小漆河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及月河板峪河龙王沟皆可灌田

  麒麟沟在白河县西六十里源出陈家山北流入汉麻湖沟在白河县西三十里

  北流入汉长春沟在白河县西北一里源出县南龙冈引流入汉两岸花卉四时不绝故名

  长春中有普泽泉左右各一居民日汲不竭相近又有普润泉亦流入长春讲龙洞沟

  阳县治南源出笔架山西流入汉又紫阳沟在县南三里源出文笔峯北流入汉显钟沟

  在紫阳县西南四十五里洪涛触石浪吼如雷相传昔时沟中洪水涌出一钟因名又瓦房沟在县

  西三十里皆流入任河龙潭在平利县西南三十里潭阔四丈其深莫测为岁旱祷雨之所

  龙湫在石泉县南五十里汉水南岸渊深莫测旱祷立应天池有二一在平利旧县城文

  庙后其水清澈大旱不涸一在白河县南龙冈山上冈阜四起中陷一坪方半亩遇雨积流成池

  莲花池有三在洵阳县东西北三面去县各五里金泉在安康县东舆地纪胜金泉即

  子城东之井取金生水之义旧州志在州治东二里其地旧有金华寺故名井深四丈水甚甘冽大

  旱不三泉在安康县南五十里龙门谷中取水祷雨多应小丝泉在安康县西八

  里其派如丝其出不竭又黒龙泉在县西北八十里普济泉在白河县东九十步四时不涸

  引流为清风沟入白石河广济泉在紫阳县西十五步石泉在石泉县南五十步清冽

  不涸寰宇记泉在故县北县以比名洗心泉在汉阴厅东旧州志县东三里有池龙沟内有

  长啸崖峭壁数十仞明嘉靖中有僧辟一洞曰朝阳洞洞东一泉从岩穴流出名曰洗心泉

  水泉在汉阴厅东三十里味甚清冽清平井在平利县西九十里旧县东百步其水至

  清民饮之不生瘿瘤

大清一统志

 兴安府

︹古迹︺西城故城在安康县西北秦置县属汉中郡汉因之后汉末为西城郡治魏志建安

  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华阳国志建安二十四年刘先主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降

  魏黄初二年文帝转仪为魏兴太守蜀平遂治西城通鉴晋咸康五年庾怿为梁州刺史镇魏兴后

  以魏兴险远徙屯半洲建元二年司马勲为梁州刺史戍西城太元四年苻坚䧟魏兴九年桓冲遣

  郭宝伐苻坚魏兴太守禇垣降之义兴中谋纵之乱氐陷梁州刺史复移魏兴寰宇记梁于魏兴郡

  置北梁州寻改为南梁州后魏正始元年归魏按梁州记俊魏合华阳金城二郡为忠诚郡领亭乡

  锡城金川三县即此地西魏大统元年梁将兰钦东伐魏兴郡还梁废帝元年达奚武吞并山南又

  于魏兴置东梁州三年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仍领魏兴郡北周天和四年省西城县仍移吉安县

  理西城废县𪠘隋改金川唐复为西城其故城即今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之东魏兴郡

  故城是也当谷口路南与州城相对盖后魏时移今理旧州志州初治汉水上去水不过百步后移

  水南明万历十一年大水城坏移治故城之南三里许因易州名兴安 本朝顺治初因新城颓圯

  复还治旧城又有旧土城在东关遗址尚存即宋元以来州城旧址 按汉书地理志所列第一县

  不皆为郡治汉中郡虽首列西城而当时自治南郑水经注寰宇记等书甚明自胡三省始谓前汉

  郡治西城诸志从之其实非是上廉故城在平利县西六十里晋书地理志上庸郡有上

  廉县宋书州郡志永初志有后省齐复置仍属上庸隋书地理志金川县梁初曰上廉后曰吉阳西

  魏改曰吉安旧唐书地理志北周于平利川置吉阳县隋改为安吉武德元年改为平利寰宇记平

  利县两汉及魏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南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寻又改名为吉阳县周

  地图记云上廉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后魏改为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移吉安于今

  州理唐武德元年再于上廉城置平利县八年又移于古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旧县志上

  廉城在县东旬阳故城在今洵阳县北战国策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北有旬阳汉书地

  理志汉中郡领旬阳县晋书地理志魏兴郡领郇阳县宋书州郡志旬阳县后汉无晋太康四年

  立隋书地理志西城郡洵阳县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割洵阳洵城闾

  川三县置洵州七年州废以三县属金州寰宇记洵阳县在金州东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以在洵

  水之阳而名县志故城在今县治北 按周书泉仲遵传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结安康酋帅

  共举兵围东梁州朝廷遣王雄讨平之改巴州为洵州隋志金川县北周置洵州寻废盖其时郡治

  金川而以洵阳属之黄土故城在洵阳县东隋书地理志西城郡黄土西魏置淯阳郡后

  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省郡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开皇初郡废旧唐书地

  理志金州淯阳县后魏黄土县义寕二年属上州贞观八年属金州天宝元年改为淯阳唐书地理

  志淯阳县大历六年省入洵阳长庆初复置寰宇记废淯阳县在洵阳县东三十里本汉洵阳县地

  晋于此置淯口戍后魏大统十七年改置淯阳郡又于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

  之西为名北周保定二年置黄土郡及长冈县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𪠘为理宋史地理志

  乾德四年废淯阳入洵阳旧州壑故城在今洵阳县东一百二十里即闾关司旧堞宛然锡县

  故城在白河县东古麇国地左传文公十一年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汉书地理志汉中郡

  领锡县后汉书郡国志锡县春秋曰锡穴应劭曰锡音阳魏志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锡郡置都尉

  太和二年分新城之锡县为锡郡景初元年省锡郡以锡县属魏兴郡水经注汉水东迳锡县故城

  北寰宇记晋太康五年魏兴郡自洵口移理锡县今丰利界东魏兴故城是也丰利故城

  在白河县南宋书地理志南上洛郡侨寄魏兴领上洛商流民丰阳渠阳义阳六县隋书地理志西

  城郡丰利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北周省郡入上津郡后又废上津郡入甲郡元和志丰

   利县东至均州二百四十里汉长利县地理在长利川故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后魏文帝改为

   丰利郡又立丰利县旧唐书地理志后魏分锡县置丰利县武徳初属上州州废属均州寰宇记干

   德六年并丰利县入郧阳县旧平利县志丰利城在今县东北一百七十里石泉故城

   今石泉县治晋书地理志桓温平蜀之后以巴汉流人立晋昌郡领长乐等十县宋书州郡志晋昌

   郡晋元帝立宋末省以长乐属魏兴郡通典石泉县齐置晋昌郡于此寰宇记石泉县在金州西北

   三百里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所领长乐

   县东阳村后值黄众保叛移晋昌郡于旧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三年郡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

   诸县为水乐一县理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所理处续改名石泉以县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

   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县理是也唐圣历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大历六年以户口散

   落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金州刺史姜公辅奏县地山谷重阻一千馀里来往输纳民不为便请于

  旧所复置诏从之王水口在县西八十里安康故城在汉阴厅西汉置安阳县在今汉中

  府城固县界魏移置于此晋改曰安康宋又置安康郡宋书州郡志梁州安康郡宋末分魏兴之安

  康县及晋昌之寕都县立安康县本二汉安阳县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太康元年更名水经注

  汉水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远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魏书淳于诞传

  孝昌三年朝廷以梁州安康郡阻带江山要言之所分置东梁州隋书地理志西城郡安康旧曰寕

  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后萧𧦴改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安康唐书地理志

  武德元年以安康县置西安州二年曰直州贞观元年直州废安康属金州至德二载更名汉阴寰

  宇记汉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宇文周始从旧县

  移于今所 按汉安阳故城据汉志水经注当在今城固县沈约志魏收志及寰宇记皆与二书不

  合辨见汉中府闾川旧县在洵阳县西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阳置洵

   城闾川二县七年废洵州县属金州贞观二年闾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阳县志闾川县在今县

   西三十里以闾川水为名即今之闾川铺熊川旧县在白河县东隋书地理志后周省熊

   川阳川二县入丰利旧志熊川故城在旧平利县治东盖西魏时所置广城旧县

   阳县南宋书州郡志魏兴郡领广城县水经注汉水东迳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

   食之令人瘿疾通志紫阳县南六十里有王瓜谿或曰即王谷之讹水源出其谷谿因以名

   城旧县在汉阴厅西后魏置水经注汉水东迳直城南魏书地形志东梁州金城郡领直城

   一县北史傅竖眼传梁北梁州长史锡休儒寇直城竖眼遣其子敬绍击破之隋书地理志金川县

   旧有金城郡开皇初废汉阳旧县在汉阴厅东魏书地形志东梁州魏明郡领汉阳县

   水经注汉水自直城南历汉阳𣲘口即此隋志西魏改晋昌郡曰魏昌北周省入西城后魏明即魏

   吉挹城在安康县西南水经注汉水右得大势势阻急谿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

  上晋梁州督䕶吉挹所治符坚遣韦锺伐之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䧟元和志吉挹于急口峻

  山筑垒固守在西城县西南魏山上旧州志吉挹城在新城西南六里伎陵城在洵阳县

  东汉江南岸其北岸为木兰塞晋书宣帝纪魏太和元年新城太守孟达连吴蜀谋举兵帝潜军进

  讨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木兰塞以救达水经注汉水东迳木兰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围数

  里左岸叠石数十行重叠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塞云县志伎陵城在县西五十里太子

  城在洵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岔关下临乾祐河遗址尚存汉王城在汉阴厅东三

  十五里相传汉高祖驻师于此命军士兜土筑城遗址尚存寕都城在汉阴厅东南晋置

  县属晋昌郡水经注汉水东迳晋昌郡之寕都县南县治松溪口是也宋属安康郡齐及后魏因之

  西魏大统十四年改县为郡以封宇文太子毓为公后郡县俱废入安康唐武德元年复分安康置

  寕都县属西安州贞观元年省旧县志寕都城在今县东南七十里 按隋志安康旧曰寕都盖寕

   都省入安康之后因改安康曰寕都隋复曰安康也妫墟即妫汭亦名姚方在安康县西北世

   本妫墟在西城县西北舜之居旧州志在州北一里汉江北岸禹穴在洵阳县东一百三十里

   高八尺深九尺旁镌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冽世传禹决汉水时居此白河堡

   河县西本洵阳县地在万山中明成化八年置堡筑城以白石河为名十二年改置为县明末城毁

    本朝初徙县治紫阳堡在紫阳县东县志县本汉阴县东南隅州之西南隅也明正德

   六年流贼蓝廷瑞平八年立紫阳堡寻升为县县治初设于紫阳滩左嘉靖三十五年迁于滩右即

   今治滶口镇今汉阴厅治宋史地理志汉阴县绍兴二年迁治新店以旧县为镇嘉定

   三年升滶口镇为县大夫营在洵阳县东一百五十里明初御史大夫邓愈尝屯兵于此故

   圣公馆在洵阳县东寰宇记汉水记云黄土县鸡鸣山北五十里有圣公馆后汉光武

   起义兵屯此旧子午道在汉阴厅西北水经注直水北出子午谷地理通释安康县有

  旧子午道梁时别开干路于黄金县境旧道遂废忘归亭在安康县南五里宋陈师道有

  翠光亭在安康县宋建杨徽之有诗绮川亭在安康县北牛山春时花开锦

  绮烂然为一方胜景凤亭在汉阴厅东十五里见舆地纪胜

 ︹关隘︺东津关在安康县东四里汉江北岸又西津关在县西四里汉江南岸皆久废

  岭关在安康县西九十里即越岭关崒嵂万山中脊高路狭东接荆郧南通蜀道西连兴汉

  白马关在安康县北三十里又烂柴关在县北七十里路通洵阳镇安又木竹碥关在县北

  一百三十里接啇州镇安界俱险峻白土关即今平利县治宋史王彦传建炎四年桑仲乘

  势西寇直捣金州白土关即此武陵关在平利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又源溪关在县东南四

  百十里接四川夔州府大寕县界文彩关在平利县东南三百六十里峭壁百仞梯径险

  绝又南五十里有小关子地连镇平为秦楚蜀通衢金毛关在平利县西南一百八十里

  狗脊关在平利县西一百三十五里狗脊岭旬关在洵阳县南洵水上汉书郦商传商

  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颜师古曰汉中旬水之上关也今在洵阳县闾关在洵阳县东一百四

  十里明置巡司今裁红崖关在洵阳县南一百里其地有街衢故迹相传明洪武中郭继宗

  守此以御红巾之乱七里关在洵阳县南一百五十里为楚蜀之冲旧置铜钱关后以山僻

  难守移建于七里沟故名 本朝康熙元年设守备驻此雍正十年改设都司乾隆三十七年又改

  设守备嘉庆二十年移驻县城设经制外委分防两河关在洵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东

  接蜀河西接乾祐河北通镇安县明置三岔巡司于此今裁清风关在洵阳县北舆地纪

  胜洵阳县有青凤关旧志清风关在洵阳县北一百五十里接镇安县界即青凤之讹也俗又名青

  铜关又鹘岭关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鹘岭双河关在紫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当汝洞

  二水间故名斑鸠关在紫阳县南一百五十里毛坝关在紫阳县西南一百二十

  里任河旁与汉中府西乡及四川太平厅接界今设主簿驻此州志任河关在州西南三百五十里

  又有构坪寺溪二关在府西南四百里皆在紫阳县与四川接界马岭关在石泉县东三

  十里当马岭路因名有亭曰息担熨斗关在石泉县南一百里饶风关在石泉县

  西六十里饶风岭明置巡司今裁宋史吴玠传绍兴三年金萨里罕自商于取金州长驱趋洋汉兴

  元守臣刘子羽急命田晟守饶风关以驿书招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遂大战饶风岭六

  昼夜敌不退会玠小校有得罪奔金者导以祖溪关间路出关背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州

  志祖溪关在饶风关北四十里又有土门关在饶风岭上十里 萨里罕旧作撒离喝今改

  郎关在石泉县北一百十里老君关在汉阴厅南八十里方山关在汉阴厅

  西三十二里元和志贞观十二年置当东西驿路宋史金人攻方山原统制杨政援之金引退

  钱窖关在汉阴厅北一百五十里又教场坝关在厅西北二百三十里镇坪营巡

  司在平利县东南三百六十里明正德中置巡司后裁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复设 按镇坪营

  地方与四川䕫州府大寕县接界最为扼要之区嘉庆七年并设都司防守砖坪营

  康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乾隆四十七年设县丞驻此嘉庆八年并设都司防守白土路营

  在平利县西三十里八里冈 本朝初设游击守备驻守乾隆三十七年均裁改设都司嘉庆七年

  复裁移右营游击驻守马家营在紫阳县西北九十里相传汉高祖尝屯兵于此

  安镇在安康县北五里一名香獐坝通鉴周显德五年李玉自长安袭蜀归安镇蜀兵据险邀

  之败没长安志归安镇在乾祐县南一百二十里泰郊镇在安康县西三十五里

  口镇在安康县西七十里九域志西城县有衡口镇即冲河合月河之口也嘉庆三年筑堡城

  周五里有奇建公𪠘仓厫门二红军砦在平利县东南五百一十里天救砦

  利县南六十里极险峻九龙砦在平利县南三百六十里山连八里冈俗传为蛮王砦砦

  后三里有九龙洞故名药妇砦在平利县西南四十里香子砦在平利县西南

  一百六十里金鸡砦在平利县西南一百八十里自金毛关平地特起一山高百丈周环

  有水明正德中剿流寇尝屯兵于此连线砦在平利县东北六十里三面壁立盘曲十五里

  方至其巅与洵阳县分界下有连线洞高八尺阔一丈兴平砦在洵阳县南四十里四面

  𨺗绝高处极宽平可容千人上有水泉旧为土人避兵处相近又有黑山砦又构皮砦在县南一百

  里山下产皂矾羊山砦在洵阳县北五十里地险绝又星辰砦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世传张

  飞尝屯兵于此白崖砦在白河县西南二十里又影身砦在县西南九十里桦皮砦在县西

  五十里柏木砦在县北六十里七宝山砦在紫阳县西南六十里七峯连起如连环然

  十女砦在紫阳县西十五里峯顶宽平相传昔有十女避兵于此三台砦在石泉县

  东一百里三台山蜀河堡在洵阳县东北四十里即淯阳旧县嘉庆四年陈家

  垭堡在白河县喜庆五年修又有探马沟堡吕家沟堡长春寺堡并据隘设砦共一千一百丈

  涧池堡在汉阴𠫊东三十里周二里有奇门二嘉庆初年修三渡市在安康县

  北舆地纪胜在汉阴县东南十五里

 ︹津梁︺仁寿桥在安康县城东门外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重建又长春桥在县东二里长春

  安康桥在安康县城南门外明万历十一年为大水所坏三十二年重建以陈家沟施

  家沟水会流于此改名为源桥康阜桥在安康县西门外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木桥水冲

  重甃砖建石桥是年并建虹桥于西城濠汉阳桥在白河县东二里又迎仙桥在县东南二

  通汉桥在白河县西五十五里感化桥在白河县北二里跨长春沟又临江

  桥在县东北二里跨长春沟尾逼近汉江故名通济桥在紫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跨任河

  路通川蜀迟水桥在石泉县东迟水上大坝桥在石泉县西十五里大坝河上

  津渡在安康县城东北隅又东津渡在县东六里石梯渡在县东三十里江滨石崖连亘渡处

  凿为磴如梯故名神滩渡在县东四十五里西津渡在县西三里流水渡在县西南九十里皆汉江

  津济处又黄洋渡在县东三十里衡口渡在县西七十里汉江渡有三一在洵阳县南一百

  十步一在白河县北二里一在石泉县南五十步白石渡在白河县东南二里大黄

  滩渡在白河县西五里又月儿潭渡在县西六十里吴家渡在县西九十里皆汉水渡

  沙渡在𣥨阳县东十五里西渡在紫阳县西南任河口通西乡太平又双河度在县西四

  里松河渡在县西北三十里

 ︹堤堰︺长春堤在安康县东一里县境凡水涨时黄洋河与汉江会合涌溢上行堤介黄洋汉

  江二水间凿窦为闸以时启闭明成化十五年兴安州郑福増筑万历崇祯间复修为一城保障

  其相连者又有白龙堤黄洋堰在安康县东七里引黄洋水为渠以溉田磨沟堰

   在安康县西三十里月河南岸开渠灌田五百亩又赤谿堰在县西四十里渠二道灌田千馀亩

   千工堰在安康县西北七十里引恒河开渠三道灌河千馀亩大济堰在安康县

   北二十五里引傅家河开渠六道灌田八千七百馀亩亦名大积堰长安堰在平利县东二

   十五里相近有石觜黄沙二堰俱引界谿水又石泉县东五里汉江南岸亦有长安堰引汉水灌田

   秋河堰在平利县东南九十里又县西南九十里有线口堰汉坝堰在洵阳县南二

   十八里引平顶河又县南五十里有神河堰县七十里有金河堰县南一百五十里有七里关堰

   麻坪河堰在洵阳县北九十里又县北一百三十里有水田坪堰七里堰

   泉县西七里引珍珠水又兴仁堰在县西十里其相近有高田堰俱引大坝河溉田凤亭堰

   在汉阴厅东三十里引龙王沟又池龙卢峪铁沟等七堰皆在县东永兴堰在汉阴厅南五

   里引坂谷河月河堰在汉阴厅西门外明成化二十一年筑又西有观音墩溪仙溪沐浴

  钟河堰在汉阴厅北六十里

 ︹陵墓︺︹明︺张凤翔墓在洵阳县西屠济墓在安康县东

 ︹祠庙︺女娲庙在平利县西五十里九域志女娲山上有女娲庙帝喾庙在洵阳县

  虞舜祠在安康县城北帝王世纪西城县有虞舜祠水经注西城县故城内有舜祠汉

  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通志旧庙废明隆庆中重建于汉江北岸里许万历中复加修建今

  惟存碑记禹庙在洵阳县东禹穴汉高祖庙有二一在安康县南三里一在洵阳

  县西寰宇记梁州记云洵阳县南山下有汉高祖庙洵阳县志庙在县西二十里其侧有泉遗址尚

  汉昭烈庙在汉阴厅西元至正三年酂侯庙在安康县城内前在旧城

  明成化十八年移新城忠惠王庙有一一在安康县北牛山一在县西二里祀唐金州

  刺史崔伟王公祠在安康县城西祀宋知代州王忠植郭公祠在安康县城西宋淳

  熙初建祀宋知金州赠少保郭浩原公祠有三一在安康县城内一在洵阳县治东一在

  紫阳县治西俱祀明郧抚原杰刘公祠在安康县城东门外祀明守道刘致中忠烈

  祠在安康县城西祀署商洛道袁生芝知州屈良贵州判孙嘉任俱 本朝顺治三年守城殉节

  

 ︹寺观︺新罗寺在安康县西六里有唐怀让禅师庵天圣寺在安康县西西津渡之南

  宋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中有古柏二株枯而复生 本朝顺治十六年重建规模壮丽万春

  寺在安康县北白云山下初名万顷寺唐建在今寺之东后移此更名万春前有万春洞洞内外

  多唐宋名人题名 本朝顺治十六年重修康熙二十三年于洞门利白云深处四字为一郡名胜

  龙兴寺在汉阴厅东龙冈下东明庵在紫阳县西八十里明成化中建栋宇壮丽甲

  于汉纯阳宫在安康县旧州城东南隅一名柴扉道院相传有吕仙遗迹道观

  在洵阳县西旧有古铜钟隋开皇中铸

 ︹名宦︺︹晋︺吉挹莲勺人孝武初为魏兴太守寻加轻骑将军领晋昌太守苻坚将韦锺攻魏兴

  挹遣众拒之锺率众欲趋襄阳挹又邀击斩五千馀级锺怒𮞉军围之挹又屡挫其锐其后贼众继

  之挹力不能抗城䧟被执不言不食而死追赠益州刺史梓潼守周虓顺阳守丁穆同时殉难︹南

  北朝︺︹梁︺裴邃闻喜人天监中迁北梁秦二州刺史开创屯田数千顷仓廪盈实省息边

  运人吏𫉬安相率饷绢千馀匹邃从容曰汝等不应尔吾又不可逆纳其绢二匹而巳︹周︺杨

  异华阴人闵帝时为寕都令甚有能名裴蕴闵喜人文帝时为直州刺史有能名︹唐︺张

  仲方曲江人宪宗时补金州刺史宦人夺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与民直崔伟为金州刺

  史黄巢乱伟保守封疆掘破牛山败黄巢军民赖以安李康广明初为汉阴令黄巢乱僖宗

  出幸兴元道中无供顿康以骡负粮数百驮献之从行军士始得食冯行袭均州人唐

   末为戎昭军节度使镇金州境旱有蝗飞鸟为食之岁歉田中卤榖自生︹宋︺鲁有开

   治平中知金州有蛊狱当死者数十人有开曰欲杀人衷谋之足矣安得若是众耶讯之则诬天方

   旱狱白乃雨王彦上党人高宗时为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时中原盗起加以饥馑无所

   资食惟蜀富饶巨盗往往窥觊贼桑仲直𢭏金州白土关众号三十万彦勒兵取长沙坪阻水据山

   设伏以待贼见官军少蚁附搏战彦麾士死斗贼败走追奔至白碛复房州绍兴元年李忠反攻金

   州诸关彦退屯秦郊令将士尽伏山谷间设奇以待贼至逆战大败之追袭至秦岭遂复乾祐县桑

   仲既败复鸠集散亡西据均阳分众三道一攻注口关一出马郎岭一𢭏洵阳彦遣副将焦文通御

   注口自以亲兵营马郎相持一月大战六日贼大败仲为其下所杀又有王辟董贵祁守中阻兵窥

   蜀彦悉讨平之郭浩陇干人绍兴初知金州兼永兴军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

   集流亡开营田以其规制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嬴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

  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累迁枢密院都统制屯金州仍建帅府淳熙中赐立庙金州蹇彝

  人端平中通判金州元兵攻蜀彝坚守战不能敌被擒不屈而死其子永叔复力战城破举家死焉

  和彦威理宗端平三年彦威独守饶风关孤城外绝救援坚壁屹立元兵数攻不下引还明

  年夏从谷中奄至金州陷彦威死之︹明︺郑福深州人成化中知金州疏凿汉江滩石筑堤以

  御水患开市通商民生滋殖阴子淑内江人成化中知金州以礼义教民风俗为之变

  何尚德猗氏人嘉靖中知金州以廉称金之纯广济人崇祯中知兴安州流贼薄城

  之纯率乡兵殱其魁岁饥多方赈恤以劳瘁卒于官何宗孔北直通州人崇祯中为紫阳县

  典史流贼陷城死之

 ︹本朝︺仰九明河州人顺治中为紫阳路游击邑多盗九明出奇兵屡败之入山捣其巢贼悉

  王章锦州人康熙中知兴安州甫到官值军兴总兵贵州民输粮牧马民大困章申请上

  宫立禁之州故无校士所为出资创建会兵进剿芽麓山盗刍粮器械应机立办郧抚檄州民运镶

  章念民力巳竭竞不应张大经山西凤台人乾隆十六年甲一名武进士历官至兴汉

  镇总兵三十六年赴金川军营进剿朗郭宗克之三十八年大军移营木果木大经分驻簇拉角克

  后遇贼于干海子路险不能骑徒步力战死入祀昭忠祠荫骑都尉世职黄衮镇平人由义勇

  议叙擢知白河县堵剿教匪屡著劳绩嘉庆七年御贼于县之泰山庙障亡事   闻赐恤荫云

  骑尉世职

 ︹人物︺︹晋︺王逊魏兴人仕郡察孝廉累迁上洛太守私牛马在郡生驹犊者秩满悉以付官转

  魏兴太守永嘉四年为寕州刺史时吏士散没城邑邱墟逊披荒纠厉收聚离散征伐诸夷威行寕

  土遣子澄奉表劝进于元帝累加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赐爵褒中县公李雄遣李骧寇寕州逊使将

  军姚崇㸑环大破骧等在州十四年卒谥曰壮︹周︺李迁哲安康人世为山南豪族迁哲少

  有识度慷慨善谋画父元真仕梁为衡州刺史留迁哲本乡监统部曲事抚驭群下甚得其情累迁

  东梁州刺史大统十七年周文遣远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被执周文以其信著山南令与贺

  若敦同往经略遂平寇乱巴濮之人降𣢾相继授侍中除直州刺史与田宏同计信州留镇白帝明

  帝初授都督信州刺史天和三年进位大将军镇襄阳大破陈将章昭达进爵安康郡公卒谥壮武

  王杰本名文达直城人从孝武西迁周文奇其才尝谓诸将曰文达万人敌也后复潼关破沙

  苑争河桥战芒山皆以勇敢闻亲待日隆于是赐姓宇文氏恭帝元年从于谨围江陵时栅内有人

  善用长矟杰射之应弦而倒遂拔之孝闵帝践阼进爵张掖郡公为河州刺史建德初除泾州总管

  颇为百姓所慕卒追封鄂国公谥曰威︹隋︺何妥西城人少机警有儁才高祖受禅除国子

  博士尝言苏威不可信任又上八事以谏帝令考定钟律作清平瑟三调声又作八佾鞞铎巾拂四

  舞以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深乖古意奏请用黄钟复上封事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时朋党于是苏

   威卢凯薛道衡等皆坐得罪㝷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撰周易讲疏孝经义疏庄子义疏及封禅

   书乐要文集并行于世︹唐︺李袭志安康人仕隋始安郡丞大业末盗起袭志倾私产募

   士得三千人乘城拒盗萧铣林士宏屡攻之不下闻炀帝丧与士民缟素三日临固守凡二年力穷

   援绝为铣所陷武德初高祖命其子元嗣召之袭志约岭南酋李光度潜图归国及铣败岭南六十

   馀州皆送款袭志诱而致云授桂州总管封始安郡公守桂二十八年政尚清省南荒便之

   袭誉袭志弟通敏有识度高祖定长安召授大府少卿诏委典运以饟东军累擢扬州大都督

   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召为大府卿为人严悫以威肃闻居家俭厚于宗亲禄廪随多少

   散之以馀资写书罢扬州载书数车尝谓子孙曰吾性不喜财遂至屡乏然负京有赐田千顷耕之

   可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力读之可以官能勤此无资于人矣︹明︺谢文

   人成化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巡阅通州竹木居庸诸关军耗长芦盐法漕运四川边储所至刬

  弊纠奸不避贵近迁河间知府赈饥有方庭无留牍终山东参政张凤翔洵阳人生有异

  质强记博览为文雄杰卓荦与李梦阳同举于乡既成进士同授户部主事未几卒梦阳辑其遗文

  六卷梓行之屠济金州人嘉靖中举于乡知长子县一介不取沍冬著敝靴无袜民有以罽

  袜进者正色叱去及归里鹑衣百结恬如也侯大化金州人嘉靖中举于乡知新津县恂

  恂不为崖异而自守极严毅有欲于以私者皆惮而不敢发卒之日无以为敛清操卓品士论重之

  胡柟洵阳人知夏县及保德州均有惠政洊升恩州兵备道卒于官刘四科紫阳人隆

  庆中进士知长治县擢吏部主事历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巡抚蓟镇练兵恤民多善政卒赠太子

  罗世济平利人万历中举于郷为沔池教谕闻李自成入关以死自誓既而沔池陷世

  济率家人力战被执不屈死之子得鸿练乡兵守平利杀贼甚多城破与妻子俱死之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入祀忠义祠孙鲁石泉人由岁贡官广西知州未几归流贼攻石泉鲁倡守城议

  甚力城陷鲁力战死

 ︹本朝︺吴锦兴安州人诸生顺治三年流贼馀党陷兴安锦与乡人谭文达并骂贼不屈死

  绍文兴安州人诸生顺治三年流贼䧟城父子俱𬒳掠贼欲杀其父绍文乞以身代贼杀之父

  竟免于难康应祥兴安州人家贫好义尝路拾黄金六十两俟失者还之事继母以孝闻流

  贼过其门曰此孝义士也相戒勿犯锺仪杰洵阳人康熙中进士知息县赈饥全活甚众行

  取吏部主事历迁郎中出知广州府洁巳奉职不营赀产以劳卒于官罗登科洵阳人力

  田敦睦数世同居百馀人合食无闻言覃训紫阳人少孤事继母来甚孝待继母弟诲极友

  爱土贼乱训负母逃难诲梢缓为贼所𫉬训倾赀诣贼赎以归同县诸生许应选事亲亦至孝母病

  目失明应选朝夕跪泣𥸤天母目忽明杨秉恒平利人诸生性至孝色养无间乾隆年间

  刘悦平利人以孝行著嘉庆年间 旌同县姜宗夀汉阴诸生邱崧俱嘉庆年间以孝行

  

 ︹流寓︺︹宋︺吕希纯寿州人绍圣初父公著追贬希纯亦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杜

  门著陈师道彭城人高介有节安贫乐道诸经皆有训传尤邃于诗礼累迁秘书正字

  客居金州︹明︺吕柟高陵人正德间翰标修𢰅敦学行有五经注疏行世避刘瑾乱微服寓金

  州之纯阳宫

 ︹列女︺︹明︺柏寿妻王氏金州人寿殁家贫甚有劝改适者氏断发自誓事姑以孝闻守

  节六十年疾笃不令医诊视其守身严谨类此又梁廷臣妻刘氏廷臣殁遗孤在襁褓舅姑欲夺其

  志即翦发毁面誓以死有豪强谋聘之氏闻执刀刺颈流血被地舅姑亦为感泣又张鸣远妻杜民

  年十九夫亡族豪尽夺其产氏甘贫奉亲守节愈厉万历中旌屠瑞妻刘氏年十九守节唐际虞妻

  曹氏马续光妻刘氏均抚育遗腹苦志守节马兆祥妻张氏张价妾翟氏均夫亡殉节王正

  蒙妻萧氏平利人蒙亡三日自缢死时嘉靖四十二年余养龙妻王氏

  紫阳人夫殁氏孝亊翁姑训子成立黄节四十馀年同县魏访之妻侯氏年二十夫亡翦发自誓苦

  节抚孤任豫之妻孙氏均以节孝旌安汝翼妻王氏石泉人性庄严不事色笑夫殁

  守节三十馀年同县魏人仰妻周氏夫亡守身课子足不逾国均以节孝旌水中二女

  兴安州人崇祯末汉水溢死者甚众有结筏自救者邻里多附之忽闻波中呼救声渐近见二女子

  附一朽木倏沉倏浮引筏救之年约十六七问其姓氏不答二女见筏上男子有祼者叹曰吾姊妹

  倚木不死冀有善地可存也今若此何用生为复欈手跃入波中死又州人陈大䇿溺死妻张氏不

  食七日死张必奇妻黄氏汉阴人夫殁推散家赀不食十二日死万历间旌同县胡

  文焕妻王氏年二十文焕病殁密缝身衣缢死柩侧又任砻妻杨氏曽武妻王氏张世华妻陈氏闵

  进孝妻王氏蓝正元妻吴氏解鹤妻骆氏蓝敏妻陈氏茹士珍妻尹氏陈光耀妻蔡氏皆夫亡守节

  课子成名王道直妻郑氏汉阴人明末城陷恐被辱抱女投井死杨天培妻郭氏经

  历陈光启妾王氏皆目刎死

 ︹本朝︺梁信成妻喻氏兴安州人顺治三年为流贼所执大骂不屈乱刀交下死之同

  时谢贤谟母胡氏妻刘氏陈于堂妻席氏王建极蒋氏范文奎妻侯氏陈五美妻刘氏并以义不

  污贼自杀崔尚志妻单氏兴安州人康熙十四年吴三桂乱贼党纵掠民间氏知不

  免以其子托邻妇投崖死蓝旐妾郑氏汉阴人旐夫妇死于贼负嫡子立避难备尝

  险阻乱定家业荡然𦈞麻自食训立至于有成杨裔昌妻刘氏兴安州人年十六夫

  亡事舅姑尽孝鞠遗腹子成立同州赵应泰妻王氏贾廷弼妻马氏杨秉彝妻康氏梁陈妻孙氏马

  志学妻胡氏俱以早寡孝事舅姑抚孤成立鲁镛妻马氏年二十二夫殁抚遗孤宏汉誓守及宏汉

  为诸生完娶与妇先后死又抚孙成楷成立均雍正年间 旌又崔荣妻刘氏马在良妻冯氏马天

  凤妻常氏均以苦节著又烈妇陈五典妻李氏年十七夫亡自经以殉杨启勇妻李

  氏平利人年二十七夫亡事舅姑甚孝及殁丧葬尽礼教二子皆成立雍正四年 旌吴凤

  喈妻吉氏洵阳人夫亡孝事舅姑抚子伯礼入泮媳华氏善永姑志抚子淳科饩于庠两

  氏俱年二十六而寡守节四十馀年同县锺仙质妻吉氏亦以节孝著任兆麟妻王

  氏紫阳人夫亡守节与同县武君化妻李氏均雍正年间 旌谢得龙妻何氏

  兴安州人夫亡苦节三十年乾隆十三年 旌同州朱纬妻沙氏杨正禄妻马氏谢德隆妻何氏马

  显名妻马氏锁贤妻黄氏锁伟妻马氏陈知新妻王氏俞珍妻廖氏朱光煦妻周氏王前我妻黄氏

  万士荣妻刘氏又烈妇段起志妻廖氏吴忠聘妻惠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作位妻黄

  氏平利人夫亡家贫抚孤守节五十馀年同县王政从妻李氏古会极妻王氏王国柱妻罗氏魏

  必威妻崔氏胡世典妻王氏符节妻陈氏王明世妻王氏彭永寿妻古氏赵良臣妻王氏锺士彦妻

  梁氏均乾隆年间 旌夜启泰女平利人喜读书许字刘远焕未婚远焕卒女年十五

  闻讣归夫家守贞孝事舅姑立侄为嗣李联芳妻谢氏洵阳人夫亡守节清苦自

  持年七十馀卒同县宋英妻吉氏王谕妻马氏刘𥙿妻张氏锺仙麓妻朱氏锺簴妻吴氏锺衍庆妻

  吴氏宋书之妻余氏李本朴妻刘氏王绍曾妻彭氏又烈妇冯告妻罗氏陈𠃔彩妻范氏俱乾隆年

  间 旌又刘可大妻王氏吴义贞妻戴氏胡天章妻李氏刘永敬妻胡氏来凤子妻钱氏王柱桂妻

  钱氏刘自玉妻胡氏晏温妻陶氏祁文彩妻李氏陈大祥妻王氏吴涵之妻宋氏李习虎妻贾氏张

  士正妻陈氏陈宏诸妻焦氏向理之妻张氏均以苦节著谈世海妻柯氏白河人不

  辱强暴投河自尽干隆三十九年 旌任豫妻孙氏紫阳人年二十三夫亡养姑训

  子苦节五十馀年同县任顼之妻严氏寇抚德妻魏氏张起鳯妻萧氏张芝鹏妻高氏又尚其志妻

  赵氏夫被虎咥氏奋不顾身追虎夺囘而夫伤重旋卒氏甘贫守节孝事翁姑又烈妇康廷英妻吴

  氏王惟新妻吴氏均乾隆年间 旌程氏女石泉人许字吕氏子吕氏子有恶疾其母欲改

  字萧姓女不从自经死时年十五夏之相妻汪氏汉阴人夫亡守节上事翁姑养

  生送死克尽孝道同县温永馨妻赵氏曾法干妻李氏郭祚远妻温氏曽𫐠志妻张氏陈国典妻胡

  氏尹原享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又常敏妻吴氏曾恺妻郑氏胡鉴妻刘氏以苦节著张珍

  女白河人名器姐因革生陈茂才抠手戏之女忿自尽乾隆四十四年 旌刘氏女

  人刘某女以孝闻嘉庆九年 旌谢𠃔恭妻丁氏安康人夫亡守节与同县杨英

  妻王氏均嘉庆十五年 旌刘名世妻王氏平利人夫亡守节嘉庆六年 旌同

  县柯瑞灿妻郑氏柯瑞熿妻郑氏武泾妻漆氏武汶妻李氏李显哲妻方氏均嘉庆年间 旌

  举妻周氏洵阳人夫亡守节嘉庆十一年 旌李文英妻吕氏白河人夫

  亡守节嘉庆十六年 旌同县吕志锺妻黄氏黄简璞妻陈氏刘尔功妻陈氏均嘉庆年间 旌

  胡玢妻郑氏汉阴𠫊人夫亡守节嘉庆五年 旌同厅于尔珜妻吴氏李永盛妻张氏

  贾贲妻马氏敬鼎妻沈氏邱文选妻韩氏刘焯妻陈氏黄忠相妻唐氏杨时生妻朱氏均嘉庆年闲

  

 ︹仙释︺︹宋︺张用成金州人号紫阳有僧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顷刻即至紫阳谓之曰禅师

  今能与游乎僧曰愿同往扬州观琼花乃瞑目趺坐紫阳与僧至各折一花顷之觉僧袖手皆空紫

  阳乃拈花与僧把翫治平中访扶风马默于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之元丰五年夏趺坐而化 本

  雍正十一年加封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本朝︺僧寂莲汉阴人居莲花寺寺在万山中人迹罕至粮尽尝啖黄精以饱性好游悬崖峭

  壁跣足如飞因号赤脚禅师一日与寺僧先克逝期至日遂积柴端坐而化

 ︹土产︺纸寰宇记金州土产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茶芽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

  漆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干漆实寰宇记金州土产漆本草漆生汉中山谷金州者最善世重金

  漆即金州也寰宇记金州土贡蜡明统志州境出降香明统志州境出降香乳香

  白胶香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麝香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熊胆明统志州

  境出熊胆鹿茸唐书地理志金州土贡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檗寰宇记金州土产黄蘗锺乳

  厚朴九域志金州贡黄檗枳实枳壳杜仲旧州志州产天南星莶草茯苓瞿麦等药 按唐书地

  理志金州土贡麸金又西城汉水汉阴月川水皆有金今并无采者又明统志载金州出自然铜石

  青石绿碧钿唐宋采取明初封闭谨附记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 官颜以燠恭  校

                      校对官宗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