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二十六至二百二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二十六至二百二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2.djvu/13
大清一统志
陜西省〈在 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东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千四百二十六里东〉
〈至河南陜州闅乡县界三百五里西至甘肃秦州清水县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厅界一千〉
〈三十里北至榆林边墙一千三百九十六里东南至河南南阳府淅川县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
〈川保寕府广元县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东北至山西保德州河西县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
〈甘肃庆阳府正寕县界三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
〈野也其界自宏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属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
〈之次秦之分也〉
︹建置沿革︺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传西据黒水东距西河即龙〉
〈门之河在冀州西故曰西河晋书地理志雍州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亦谓西北之位阳所不及〉
〈阴气雍阏也 按今陜西之地惟汉中府兴安府商州为古梁州域馀皆属雍〉周为王畿
东迁后属秦其东境分属晋战国时秦都咸阳其
东北境属魏南境属楚秦始皇并天下以京师为
内史兼置上郡汉中等郡汉元年项羽以汉中为
汉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汉高帝都长安初置
渭南河上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
内史武帝改内史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是为
三辅置司隶校尉督察之又以上郡朔方〈元朔二年置〉
西河〈元朔四年置〉等郡属并州汉中郡属益州〈武都安定北地〉
〈等郡地属凉州〉后汉迁都洛阳仍置司隶督察三辅〈晋书地理〉
〈志光武都洛阳关中复置雍州后罢属司隶〉诸郡分属并益凉州如故
建安十八年罢司隶置雍州〈献帝春秋时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
〈国并为雍州魏志建安二十年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三国属魏仍曰雍
州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华阳国志魏黄〉
〈初二年改西城为魏兴郡〉其汉中郡属汉后属魏分置梁州晋
仍曰雍梁二州〈晋初于长安置雍州统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始平新平七郡梁〉
〈州治汉中所领郡皆在今四川界魏兴郡后属荆州〉建兴元年复都长安寻
皆陷没〈建兴二年李雄陷汉中四年刘曜陷长安太兴二年曜自平阳徙都长安改号赵复〉
〈置司隶校尉以幽州刺史镇北地咸和四年石勒克长安复置雍州永和六年石氏败苻健据关中〉
〈都长安是为前秦复置司隶校尉以荆州刺史镇丰阳苻坚时分司隶为雍州分京兆为咸阳郡移〉
〈洛州镇陜城灭燕之后移洛州居丰阳太元九年苻坚败梁州复属晋十一年姚苌据长安是为后〉
〈秦分司隶领北五郡置雍州刺史义熙三年赫达勃勃据朔方是为夏都统万十三年刘裕灭姚泰〉
〈复置雍州十四年勃勃陷长安以雍州牧镇之又以朔州牧镇三城秦州刺史镇杏城北秦州刺史〉
〈镇武功豫州牧镇李闰〉后魏神䴥三年平关中仍为雍州后
分置洛〈太延五年仍苻秦置荆州太和十七年改〉岐华夏〈三州皆太和十一年置〉
北华〈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后改〉等州正始初克梁州〈刘宋于梁州兼〉
〈置南秦州齐梁因之正始初改梁州后又属梁改北梁州寻改南梁州梁末又属西魏〉后又
分置东益东夏〈延昌二年置〉南岐东梁〈皆孝昌三年置〉及东秦
北雍东雍诸州西魏徙都长安改易州名〈废帝元年改南〉
〈梁为东梁州三年改为金州又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州华州为同州北华为鄜州东秦为陇州〉
〈东夏为延州南岐为凤州废帝二年改东益州为兴州又改东梁州为直州〉増置绥丹
洋三州后周明帝二年改雍州刺史为雍州牧保
定三年増置银州隋开皇二年建新都三年废郡
存州大业初改雍州为京兆尹又改诸州为冯翊
〈本同州〉新平〈本豳州〉扶风〈本岐州〉上郡〈本鄜州隋初改为鄜城郡〉雕阴
〈本绥州隋初改上州〉延安〈本延州〉朔方〈本夏州〉汉川〈本梁州〉西城〈本金〉
〈州〉河池〈本凤州〉顺政〈本兴州〉上洛〈本洛州后周改商州〉等郡唐仍
隋都复改诸郡为州贞观二年分置关内及山南
道〈关内道治京兆府领凤翔府华同商邠陇鄜坊丹延盐夏绥银宥麟胜等州唐末李茂贞又増〉
〈置干耀鼎翟等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东西西道治兴元府领金商洋凤兴等州新唐志金〉
〈州分属东道 按唐宥州在今延安府靖边县北边外胜州在今榆林府府谷县东北边外鄂尔多〉
〈斯界〉唐末废都五代因之〈干耀邠歧陇鄜坊丹延九州初属岐凤州属岐亦属〉
〈蜀金州初属蜀后皆属唐梁洋二州属前后蜀〉宋初曰陜西路熙寕五年
分为永兴军路兼属秦凤利州京西河东四路〈宋史〉
〈地理志庆历元年分陜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原四路熙寕五年以熙河洮岷州通远军为一〉
〈路又以熙河等五州军为一路通旧鄜延等五路共三十四州军后分永兴保安军等为永兴军路〉
〈秦阶陇凤等为秦凤路并置转运使仍以永兴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分六路各置经略安抚司〉
〈永兴军路领京兆延安府同华耀邠鄜商坊丹等州其后又増银州醴州及绥德清平等军其凤翔〉
〈府陇凤二州属秦凤路兴元府洋兴二州属利州路金州属京西路麟府丰三州属河东路 按宋〉
〈丰州在今榆林府府谷县东北边外鄂尔多斯界〉南渡后陜西地入于金
分为京兆凤翔鄜延等路〈京兆府路本宋永兴军路皇统二年改名治京〉
〈兆府领商干同耀华等州凤翔路本宋秦凤路大定二十七年改名自秦州移治凤翔府领陇州鄜〉
〈延路治延安府领绥德鄜坊等州又以邠州分属庆原路其兴元府金洋凤沔等州则仍属宋利州〉
〈路〉元中统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二
十三年改为陜西等处行中书省〈领奉元延安兴元等路及凤翔〉
〈府邠陇等州〉明初仍立陜西行省洪武九年改置陜西
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有左右二使并治西安府共领八府一州又置陜西都指〉
〈挥使司统诸卫所〉
本朝初因之康熙二年移右布政使治甘肃左布政
使仍治西安领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四府兴安一
州六年改左布政司曰西安布政使司后改曰陜
西布政使司雍正三年升西安府之商同华耀干
邠六州延安府之鄜绥德葭三州直隶陜西布政
司九年又升榆林卫为府十三年升同州为府仍
降华耀葭三州为属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兴安州
为府凡领府七直隶州五
西安府 延安府 凤翔府 汉中府 榆林
府 兴安府 同州府 商州直隶州 乾州
直隶州 邠州直隶州 鄜州直隶州 绥德
直隶州
︹形势︺东濒黄河南据汉水西连秦陇北届朔漠其名
山则有终南太华吴岳陇坻龙门桥山嶓冢其大
川则有大河汉水渭水泾水洛水其重险则有潼
关武关散关山川雄厚土田衍沃古称天府是为
隩区〈旧志〉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二百四十万三千三百二十一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民户〉
〈共男妇一千一百九十七万六千七十九名口〉
︹田赋︺〈田地二十五万八千三百三十八顷八十六亩二分有奇额徴地丁银一百五十三万四千二〉
〈百六十二两一钱七分粮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二石五斗三升二合 屯田四万二顷八十一亩七〉
〈分 有 奇 额徴 地 丁 银 六 万 六 千 七 百 五 十 七 两四钱 二 分 粮一 十 二 万 九 千 三 百 五 十 二 石 七 升五〉
〈合 更 名 地 八 千 三 十 七 顷 八 十 二 亩 八分 有 奇额 征 银 一 万 一 千 十 六 两 四 钱 三 分 八 釐粮 三 万〉
〈八 千 一百 六 十 五石 二 斗四 升 六 合〉
︹税课︺〈潼 商 道 潼 关 西 安 延 安 凤 翔 汉 中 榆 林 五 府 同州 府 大 庆 关 商 州 龙 驹 寨 陇 州 咸 阳 县 等 处 共〉
〈额 征 商 筏 税 银 三 万 四 千 五 百 五 十 八 两 有奇民 屯 更 地 税 征 银 六 千 四 百 二 十 三 两 有 奇无 定〉
〈额 当 税 额 征 银 六 千 四 百 六十 五 两 牙 税 额征 银 一 千 六 百 四 十 五 两 有 奇 牲 畜税 额 征 银〉
〈九 千 三百 二 十 七 两 有 奇 磨 课 额 征 银 九 十 一两 有 奇逢 闰 加 征 银 七 两 铁 课 额 征 银 一 百 五〉
〈十 两 矾 课 额 征 银 二 两 四 钱 凤 翔 等府 州 八处 准 运 河 东 官 盐 共 额 征 盐 课 银 九 千 九百 三 十〉
〈四 两 四 钱 有 奇归河 东 道 奏 销 汉 中延 安鄜 州 三府 州 属 并 绥 德州之 清 涧 县 准 运 定边 官盐 共 额〉
〈徴 盐 课 银 七 千 四 百 三 十 六 两 四 钱归本 省 奏 销又 花 马 大 池 等 处 额 征 盐 课 银 一 千五百 四 十 四〉
〈两有奇归山西巡抚奏销 延榆绥道额征茶引价银一千一百七十两汉中兴安二府额征茶课〉
〈银五百三十三两有奇〉
︹文职官︺
总督〈旧辖山陜后改辖川陜雍正九年改辖陜甘驻西安府乾隆二十四年移驻甘肃省城〉
巡抚〈驻西安府〉
提督陜甘学政〈驻三原县〉
布政使〈旧有在右二布政康熙二年以右布政驻兰州专管甘肃改左布政为陜西布政使〉
经历 理问 库大使〈广积〉
按察使 经历 司狱
督粮兼分守西干鄜道〈驻西安府〉仓大使〈永敬〉
盐法兼分巡凤邠道〈旧为驿盐道驻西安府乾隆四十四年改盐法道五十九〉
〈年改凤邠道移驻凤翔府嘉庆十二年改今名仍驻西安府〉
分守潼商兵备道〈驻潼关〉
分巡陜安兵备道〈旧为汉兴道嘉庆五年改今名驻汉中府〉
分巡延榆绥兵备道〈旧为绥延鄜道驻绥德州干隆二十五年裁榆葭道归并〉
〈改今名驻榆林府其原辖之鄜州归督粮道管辖〉
西安府知府 同知二员〈一理事一清军俱驻府城〉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知事乾隆四十七年裁〉司狱 抚民同
知二员〈一孝义厅乾隆四十七年设驻孝义川嘉庆七年移驻旧县关一寕陜厅旧为〉
〈西安府水利通判驻泾阳王桥镇乾隆四十七年移驻五郎关嘉庆五年改为寕陜抚民同知〉
厅学训导二员〈均嘉庆十六年设〉主簿〈驻江口旧为长安县斗门镇主〉
〈簿乾隆三十八年设嘉庆七年移驻今所改隶寕陜厅〉巡检二员〈孝义寕陜俱兼〉
〈司狱乾隆四十七年设寕陜旧有四亩地巡检嘉庆七年设十三年移驻新城十八年裁〉知
州〈耀〉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十五员
〈长安咸寕咸阳兴平临潼高陵鄠蓝田泾阳三原盩厔渭南富平醴泉同官〉县丞十
员〈咸阳临潼三原均驻县城长安咸寕兴平泾阳盩厔渭南富平旧均驻县城乾隆十年移〉
〈盩厔县丞驻祖庵镇渭南县丞驻下邽镇富平县丞驻美原堡二十六年移兴平县丞驻店张〉
〈镇二十九年移咸寕县丞驻灞桥四十二年移泾阳县丞驻治峪镇嘉庆七年移长安县丞驻〉
〈子午镇移咸寕县灞桥县丞驻尹家卫〉县学教谕十四员〈长安咸寕咸阳〉
〈兴平临潼高陵鄠蓝田泾阳三原盩厔渭南富平醴泉〉训导十五员 典
史十五员〈旧有兴平县店张驿驿丞乾隆十八年裁〉
延安府知府 同知〈驻安边堡干隆四年设〉府学教授 训
导 照磨 知县十员〈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定边〉
〈靖边〉县丞〈甘泉驻临青镇嘉庆二十一年设旧有定边县县丞乾隆五十九年裁盐大使〉
〈改设嘉庆十一年裁十九年复设二十一年复裁〉县学教谕二员〈肤施安塞〉
训导八员〈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定边靖边〉巡检〈靖边属寕条梁乾隆〉
〈二十年设〉典史十员
凤翔府知府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旧有司狱乾隆三十八年裁〉知州〈陇〉州同〈驻长寕驿〉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七员〈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麟游阳〉县
丞二员〈凤翔宝鸡旧有三员乾隆三十三年裁扶风县一员〉县学教谕七
员 训导六员〈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阳旧有七员嘉庆十七年裁麟游县〉
〈训导一员〉巡检〈宝鸡属虢川旧有益门镇巡检乾隆三十三年裁〉典史七员
汉中府知府〈旧有同知乾隆二十六年裁〉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照磨 抚民同知二员〈一定远厅嘉庆七年设一留坝〉
〈厅旧设通判乾隆四十年改为同知〉厅属司狱〈定远嘉庆七年设〉巡检三
员〈定远属黎坝嘉庆七年设驻简池坝十年移驻今所渔渡坝嘉庆七年设驻姚家坝十年〉
〈移驻今所留坝属南星嘉庆十三年设〉驿丞〈留坝厅武关驿兼司狱乾隆三十八年设〉
〈旧设巡检乾隆二十八年裁〉知州〈寕羌〉州同〈驻阳平关〉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驿丞〈黄坝驿〉知县八员〈南郑褒城城固洋西〉
〈乡凤沔略阳〉县丞二员〈洋驻华阳镇乾隆二十六年裁嘉庆七年复设西乡驻五〉
〈里坝乾隆四十七年设驻大池坝嘉庆七年移驻今所〉县学教谕五员〈南郑〉
〈城固洋西乡沔〉训导八员 巡检三员〈南郑属青石关褒城属黄官岭〉
〈西乡属大巴山 按黄官岭一员乾隆四十七年设旧有西乡属盐场关一员嘉庆七年裁〉
典史八员 驿丞三员〈褒城属马道驿凤县属草凉驿三岔驿旧有凤〉
〈县松林武关驿二员乾隆三十年裁褒城县青桥驿一员乾隆四十七年裁沔县黄沙驿一员〉
〈乾隆五十五年裁大安驿一员乾隆三十八年移驻青羊峡嘉庆十三年裁〉
榆林府知府 同知〈驻神木县〉府学教授 照磨〈兼管广育〉
〈仓旧有司狱干隆三十八年裁〉知州〈葭〉州学学正 吏目 知
县四员〈榆林怀远神木府谷〉县学教谕二员〈神木府谷〉训导三
员〈榆林怀远府谷〉巡检〈府谷属麻地沟乾隆二年设〉典史四员
兴安府知府〈旧为兴安直隶州干隆四十七年升府〉府学教授〈旧为州学〉
〈学正乾隆四十七年改设旧有训导乾隆五十五年裁〉照磨〈旧为州吏目乾隆四十七〉
〈年改设〉抚民通判〈汉阴厅乾隆五十五年设〉厅学训导〈乾隆五十五年〉
〈设〉巡检〈兼司狱乾隆五十五年设〉知县六员〈安康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
〈 按安康一员乾隆四十七年设旧有汉阴一员是年裁〉县丞〈安康乾隆四十七年设驻〉
〈砖坪〉县学教谕二员〈安康洵阳 按安康教谕旧为汉阴训导乾隆四十七年〉
〈改设〉训导四员〈平利白河紫阳石泉旧有洵阳训导嘉庆十七年裁〉主簿〈紫阳〉
〈属毛坝关乾隆四十七年设驻二州垭嘉庆七年移驻今所〉巡检〈平利属镇坪乾隆四〉
〈十四年设〉典史六员
同州府知府〈旧为同州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升府旧有通判乾隆二十六年裁〉府
学教授〈旧为州学学正雍正十三年改设〉训导 经历〈旧为州吏目雍〉
〈正十三年改设〉抚民同知〈潼关厅旧为县乾隆十二年升〉厅学训导〈干隆〉
〈十二年设〉巡检〈兼司狱乾隆十二年设旧有潼关县永乐镇及风陵渡巡检潼关驿驿丞〉
〈均乾隆四年裁〉知州〈华〉州判〈乾隆四十二年设〉州学学正 训
导 吏目 知县八员〈大荔朝邑郃阳澄城韩城白水华阴蒲城 按〉
〈大荔一员雍正十三年设〉县丞三员〈大荔驻羌白郃阳华阴均驻县城 按大荔一〉
〈员乾隆四年设旧有韩城一员乾隆二十六年裁蒲城一员四十二年裁〉县学教谕
七员〈大荔朝邑郃阳澄城韩城华阴蒲城 按大荔教谕雍正十三年设〉训导八
员〈大荔训导雍正十三年设〉主簿〈朝邑驻大庆关干隆三十八年设〉巡检〈蒲城〉
〈属永丰镇乾隆四年设旧有朝邑县大庆关巡检十三年裁〉典史八员
商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驻龙驹寨乾隆二十六年设〉州学学
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四员〈镇安雒南山阳商南〉县学
训导四员 巡检〈雒南属三要〉典史四员
乾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二员〈武功永夀〉县学教谕〈武功〉训导二员
典史二员
邠州直隶州知州〈旧有州判嘉庆二十一年裁〉州学学正 训
导 吏目 知县三员〈三水淳化长武〉县学教谕二员
〈三水淳化〉训导三员 典史三员
鄜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驻黄龙堡干隆十八年设〉州判〈驻王家角〉
〈嘉庆二十一年设〉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三
员〈洛川中部宜君〉县学教谕〈洛川〉训导三员 巡检〈宜君属马〉
〈栏镇嘉庆十八年设〉典史三员
绥德直隶州知州 州学学正 吏目 知县三
员〈米脂清涧吴堡〉县学教谕〈吴堡〉训导二员〈米脂清涧〉典史三
员
︹武职官︺
镇守西安将军〈统辖满兵驻西安府〉副都统二员〈左右翼各一旧设四〉
〈员乾隆二十七年裁二员三十八年裁一员四十九年复增一员〉协领八员〈每旗〉
〈一员乾隆三十五年裁四员四十六年仍设旧有𫎇古协领二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汉军协领〉
〈四员乾隆四十三年裁〉佐领四十员〈内八员协领兼摄旧有汉军参领八员干〉
〈隆四十三年裁𫎇古佐领八员乾隆三十五年裁〉防御四十员〈旧有𫎇古防御〉
〈八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汉军防御四十员乾隆三十五年裁十六员四十三年全裁〉骁骑
校四十员〈旧有𫎇古骁骑校八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汉军骁骑校四十员乾隆三十〉
〈五年裁十六员四十三年全裁委署骁骑校二十八员嘉庆二十四年设〉笔帖式三
员
抚标〈左右二营〉参将〈中军兼左营〉游击〈右营〉守备二员 千总
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
委八员
提督〈驻甘肃固原州旧驻西安府乾隆四十七年移驻固原州嘉庆七年移驻汉中府寻还驻〉
〈固原州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中军兼中营〉游击四员〈左右前后四营〉守
备五员 千总十员 把总十八员 经制外
委三十四员 额外外委二十一员
西安镇总兵官〈驻西安府嘉庆十五年设中左右三营〉游击二员〈中营〉
〈左营〉都司〈右营〉守备二员 千总三员〈旧设四员嘉庆十九年裁〉
〈一员〉把总八员〈旧设九员嘉庆十九年裁一员〉经制外委十四员
额外外委十员
延绥镇总兵官〈驻榆林府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 守备三
员 千总六员 把总十二员 经制外委二
十员 额外外委十五员
陜安镇总兵官〈驻兴安府中左右三营旧为兴安镇嘉庆五年改名〉游击三
员〈均驻本营嘉庆七年移右营一员驻平利县白土营〉守备三员 千总
三员〈嘉庆十二年增一员十八年裁〉把总十一员〈旧设十二员嘉庆八年裁〉
〈一员〉经制外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十一员
汉中镇总兵官〈驻汉中府中左右三营旧为汉中协嘉庆十五年升为镇裁副将设〉
游击二员〈中营左营嘉庆十三年设〉都司〈右营驻沔县旧为汉中协中营嘉庆〉
〈十三年改设〉守备二员〈嘉庆十三年设〉千总五员〈旧设一员嘉庆十三〉
〈年增四员〉把总十员〈旧设二员嘉庆十三年増八员〉经制外委十四
员 额外外委九员
以上西安等四镇均听总督提督节制西安
镇仍听巡抚节制〈按此四镇之外尚有河州镇总兵亦听陜西提督节〉
〈制详载甘肃统部武职官门〉
西安城守营参将〈驻西安府〉守备〈中军〉千总二员〈旧设一员分防〉
〈长安县汛嘉庆十六年増一员分防咸寕县汛〉把总二员〈旧设一员分防咸寕县汛〉
〈嘉十六年增一员分防长安县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
三员
西凤营参将〈驻凤翔府旧为西凤协乾隆四十一年改为营裁副将设〉守备〈中军〉
〈乾隆四十二年设旧有都司是年裁〉千总二员〈一驻本营旧设二员乾隆四十二年〉
〈裁一员一驻斜峪汛嘉庆十三年改营为汛裁都司设〉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一防〉
〈宝鸡汛乾隆四十三年设一防郿县汛嘉庆十三年设〉经制外委十员〈四驻〉
〈本营六分防岐山扶风麟游武功兴平醴泉各县汛旧设九员乾隆四十三年増一员〉额
外外委六员〈四驻本营二分防咸阳县斜峪关二汛旧设五员乾隆四十二年裁〉
〈一员四十三年复设嘉庆十三年増一员 按凤翔旧有城守营都司把总经制外委额外外〉
〈委各一员乾隆四十三年均裁〉
关山营都司〈驻陇州咸宜关乾隆三十一年裁游击设〉千总 把总〈旧设〉
〈二员嘉庆十六年裁一员〉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长武营都司〈驻长武县乾隆三十一年裁游击设〉把总〈防三水县石门关汛〉经
制外委 额外外委
邠州营都司〈驻邠州雍正八年裁守备设〉把总〈防永夀县汛〉经制外
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三水县汛〉额外外委二员
以上西安等五营均隶提督管辖〈 按此五营之外尚〉
〈有靖远静寕二协庆阳固原城守芦塘马营监平凉城守秦州安西州泾州利桥下马关〉
〈隆德会寕红德城等十三营永安八营石峰等三堡均隶陜西提督管辖详载甘肃统部〉
〈武职官门〉
潼关协副将〈驻潼关厅旧隶陜西提督管辖嘉庆十六年改隶西安镇〉都司〈中军〉
千总二员〈分防大荔县神道岭二汛嘉庆十九年裁一员二十一年复设〉把总
五员〈一驻本协四分防华州临潼渭南郃阳各汛〉经制外委九员〈四驻〉
〈本协五分防华阴朝邑澄城韩城孟家嘴各汛〉额外外委六员〈五驻本协一防〉
〈石堡川汛 按嘉庆二十一年神道岭改营为汛归潼关协管辖裁游击改设防汛千总一员〉
〈其分防各员均归潼关协管辖〉
宜君营参将〈驻宜君县旧隶延绥镇管辖乾隆三十年改隶陜西提督嘉庆十九年复〉
〈改隶西安镇〉守备〈中军旧有千总一员乾隆四十七年裁〉把总二员〈一驻〉
〈本营一防洛川县汛〉经制外委六员〈一驻本营五分防洛川中部马栏镇雷原〉
〈镇黄龙山各汛〉额外外委三员〈旧设四员乾隆四十二年裁一员〉
商州城守营游击〈驻商州旧属潼关协嘉庆十九年改隶西安镇〉把总三
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商南山阳二汛〉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武〉
〈关洛南二汛〉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漫川关汛〉
金锁关营都司〈驻耀州旧属潼关协乾隆三十年改隶陜西提督嘉庆十六年改隶〉
〈西安镇〉千总〈驻富平县嘉庆二十年设〉把总三员〈分防淳化泾阳蒲城各汛〉
经制外委五员〈一驻本营四分防三原白水同官永丰镇各汛〉额外外
委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高陵富平二汛 按嘉庆二十年富平改营为汛归金锁关〉
〈营管辖裁都司改设防汛千总一员其分防各员均归并金锁关营管辖〉
盩厔营守备〈驻盩厔县乾隆十二年裁都司设旧属西凤协嘉庆十九年改隶西安镇〉
千总〈乾隆二十九年裁嘉庆二十年复设驻厚畛子汛〉把总二员〈一驻本营〉
〈一防蓝田县汛旧设一员嘉庆二十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鄠县汛〉额外外委
以上潼关协宜君等四营均隶西安镇管辖
神木协副将〈驻神木县〉游击〈驻黄甫营〉都司五员〈一本协中军四分驻〉
〈建安高家镇羌山各堡〉守备三员〈分防柏林永兴木瓜园各汛〉千总〈防麻〉
〈地沟汛〉把总四员〈一驻本协三分防大柏油堡黄甫营清水堡各汛〉经制
外委十二员〈三驻本恊九分防吴堡县建安堡葭州柏林堡永兴堡镇羌堡山〉
〈堡黄甫营木瓜园堡各汛〉额外外委九员〈二驻本协七分防建安堡高家堡柏〉
〈林堡永兴堡镇羌堡山堡黄甫营各汛〉
定边协副将〈驻定边县〉都司四员〈一本协中军三分驻靖边营镇靖堡安边〉
〈堡〉守备二员〈分防柳树堡砖井堡二汛〉把总七员〈二驻本协五分防靖〉
〈边营龙川堡镇罗堡安塞堡盐场堡各汛〉经制外委九员〈三驻本协六分防靖〉
〈边营镇靖堡安塞堡柳树堡安边堡砖井堡各汛〉额外外委八员〈二驻本协〉
〈六分防靖边营镇靖堡安塞堡柳树堡安边堡砖井堡各汛〉
波罗营参将〈驻怀远县波罗堡旧设副将乾隆五十九年改〉都司二员〈一驻〉
〈绥德州一驻怀远堡旧设五员乾隆四十七年裁一员五十九年裁一员嘉庆二年裁一员〉
守备二员〈一驻本营一驻鱼河堡旧设二员干隆四十六年裁一员五十九年复増〉
〈一员〉千总〈防双山堡汛〉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未脂县威武堡二汛〉
经制外委八员〈一驻本营七分防镇川堡归德堡鱼河堡绥德州向水堡怀远〉
〈堡清平堡各汛〉额外外委八员〈二驻本营六分防双山堡鱼河堡绥德州向水〉
〈堡怀远堡清平堡各汛〉
延安营参将〈驻肤施县〉都司〈驻鄜州〉守备 把总二员〈分防〉
〈甘泉县延川县二汛〉经制外委五员〈分防安塞县宜川县延长县安定县鄜州〉
〈等汛〉额外外委三员〈二驻本营一防鄜州汛〉
延绥城守营都司〈驻榆林府旧有守备乾隆三十七年裁〉把总二员
〈分防常乐堡保安堡二汛〉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二员
以上神木等二协波罗等三营均隶延绥镇
管辖
镇安城守营游击〈驻镇安县乾隆六年设为旧县关营嘉庆六年改今名〉守
备 千总〈旧有把总一员干隆四十二年裁〉经制外委二员〈干隆〉
〈九年设〉额外外委二员〈乾隆二十八年设〉
兴安城守营都司〈驻兴安府旧设副将乾隆四十八年裁〉把总〈旧设二员〉
〈嘉庆二十年裁一员〉经制外委二员〈乾隆九年设〉额外外委二
员〈乾隆二十八年设〉
孝义城守营都司〈驻孝义厅嘉庆六年设隶寕陜镇管辖十二年改隶陜安镇〉
千总〈嘉庆六年设〉把总二员〈嘉庆六年设〉经制外委二员
〈嘉庆六年设一驻本营一防大山岔汛〉额外外委二员〈嘉庆六年设〉
砖坪营都司〈驻安康县嘉庆八年设〉把总〈嘉庆八年设旧有千总一员十二年〉
〈裁〉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麻柳坝孟石岭二汛嘉庆八年设〉额
外外委〈嘉庆八年设〉
镇坪营都司〈驻平利县旧为白土路营设游击守备乾隆三十五年裁嘉庆七年移驻〉
〈改今营名〉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八仙河汛嘉庆八年设〉经制外委
四员〈三驻本营一分防瓦子坪汛嘉庆八年设〉额外外委二员
紫阳营都司〈驻紫阳县旧设游击乾隆十八年裁〉千总 把总 经
制外委二员〈一分防班鸠关嘉庆八年设一分防石泉县十五年设〉额外
外委二员
洵阳营守备〈驻洵阳县旧名七里关营设都司干隆三十七年裁嘉庆二十三年改今〉
〈营名〉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白河县汛旧设一员嘉庆二十三年增一员〉经
制外委〈驻七里关〉额外外委
以上镇安等七营均隶陜安镇管辖
寕陜营参将〈驻寕陜厅老关口旧为寕陜镇嘉庆六年设十二年改为营总兵裁〉守
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田亩地五郎关二〉
〈汛〉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三员
阳平关营参将〈驻寕羌州阳平关〉守备〈旧驻厚畛子汛嘉庆十一年移驻本〉
〈营〉千总 把总〈防大安汛〉经制外委四员〈三驻本营一防广坪〉
〈河汛〉额外外委二员
寕羌营游击〈驻寕羌州〉守备 千总 把总〈驻黄坝驿〉经制
外委四员〈三驻本营一防鐡岭关〉额外外委二员
略阳营游击〈驻略阳县〉守备〈嘉庆十一年设〉千总 把总二员
〈一驻本营一防何家岩汛〉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白水江汛〉额外
外委二员
留坝营游击〈驻留坝厅旧驻西江口嘉庆十一年移驻今所旧有都司裁〉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江口场汛〉把总三员 经制外
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江口场废邱关二汛〉额外外委二员
汉凤营游击〈驻凤县旧设参将乾隆四十一年裁〉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黄牛铺汛旧设一员嘉庆十九年增一员旧有守备把总各一员二十年裁〉经制外
委四员〈三驻本营一防黄牛铺汛〉额外外委三员
定远营游击〈驻定远厅旧为渔渡营嘉庆十三年改今名〉守备〈驻瓦石坪〉千
总二员 把总二员〈一防司上一防观音堂汛〉经制外委五
员〈四驻本营一防渔渡坝汛〉额外外委二员
汉中城守营都司〈驻汉中府〉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南郑县汛〉把
总三员 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四员
西乡营都司〈驻西乡县旧有游击守备均嘉庆七年设十一年裁〉千总〈嘉庆七年〉
〈设二员十二年裁一员〉把总二员〈嘉庆七年设三员十四年裁一员〉经制
外委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子午汛嘉庆七年设四员十二年裁一员〉额外外
委〈嘉庆七年设二员十二年裁一员〉
华阳营都司〈驻洋县华阳堡〉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黄柏原汛〉把总
二员〈一驻本营一防茅坪汛〉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二员
东江口营都司〈驻寕陜厅东江口旧有参将游击均嘉庆六年设十二年裁〉千
总 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洵阳坝汛〉经制外委三员〈二驻〉
〈本营一防夹岭汛〉额外外委三员
铁𬬻川营守备〈驻凤县铁𬬻川嘉庆二十年设〉千总〈嘉废二十年设〉把总
〈嘉庆二十年设〉经制外委〈嘉庆二十年设〉额外外委〈嘉庆二十年设〉
以上寕陜等十二营均隶汉中镇管辖
︹名宦︺︹汉︺盖宽饶〈魏郡人宣帝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𮞉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
〈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诸葛丰〈琅邪人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
〈间何阔逢诸葛〉王章〈钜平人成帝立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骏〈皋虞人为司隶〉
〈校尉奏免丞相匡衡〉鲍宣〈高城人哀帝时为司隶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
〈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史没入其车马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
〈纳宣坐距闭使者下廷尉狱博士弟子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馀〉
〈人守阙上书得减死一等〉鲍永〈宣子建武十一年为司隶校尉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
〈抗直不避强御帝尝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永行县到霸陵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
〈永曰亲北面事人安有过墓不拜遂下拜哭尽哀而去子昱中元初亦拜司隶校尉在职奉法守正〉
〈有父风〉︹三国︺︹魏︺张既〈高陵人为雍州刺史从征张鲁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
〈长安及三辅复与曹洪破吴兰于下辨又别攻临洮狄道皆平之时徙民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
〈相恐动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郭淮〈阳曲人文帝时迁镇〉
〈西长史又行征羌䕶军䕶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
〈民得安业黄初元年领雍州刺史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内绥功绩显著〉︹晋︺司马骏〈宣帝〉
〈子武帝时都督雍凉诸军事镇关中善抚御有咸恩劝督农业与士卒分役进拜骠骑将军西土人〉
〈闻其薨也泣者盈路百姓为之树碑长幼见碑无不下拜其遗爱如此〉却诜〈单父人武帝时〉
〈迁雍州刺史在任威明严断有声誉〉范晷〈顺阳人武帝时为凉州刺史转雍州时氏羌蹈藉田〉
〈桑失收晷倾心化导劝以农桑所部甚赖之〉唐彬〈邹人元康初拜雍州刺史下教曰此州名〉
〈都士人林薮处士皇甫申叔严舒龙姜茂时梁子远等并志节清妙履行高洁践境望风虚心饥渴〉
〈思加延致待以不臣幅巾相见论道而已郡国备礼发遣以副于邑之望于是四人皆到彬敬以待〉
〈之〉刘沈〈蓟人领雍州刺史张方逼京师诏沈发兵袭河间王容沈奉诏驰檄会兵战长安中〉
〈沈军溃为陈仓令所执沈谓容曰投袂之日期之必死葅醢之戮甘之如荠遂死之〉︹南北朝︺
︹魏︺陆俟〈代人太武时安定卢水刘超等叛以俟威恩被关中诏加都督秦雍诸军镇长安俟〉
〈单马之镇申以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俟乃率其帐下见超超使人逆曰二百人以外当以弓〉
〈马相待二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乃将二百骑诣超纵酒尽醉而还后伪猎诣超与士卒约曰今〉
〈会发机当以醉为限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宋︺谢德权〈福州〉
〈人宋初为陜西巡检咸阳浮桥坏德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揽以竹索由是无患〉
郑文宝〈寕化人太宗时授陜西转运副使会岁歉出粟三万斛活饥民八万六千口既而李〉
〈顺乱西蜀秦陇贼赵包聚徒将趋剑阁以附之文宝分兵讨袭𫉬其渠魁馀党歼焉龙猛卒戍环庆〉
〈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结将士自劾请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遣内侍〉
〈访于文宝文宝请先建伯鱼青冈清远三城为顿师归重之地诏从其议〉张佶〈渭南人咸平初〉
〈为陜西转运副使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薛颜〈万全人真宗时为陜西转运使〉
〈河中浮桥岁为水所败颜即北岸酾上流为支渠以杀水怒因取渠水溉其旁田民利之〉范祥
〈三水人仁宗时提举陜西银铜坑冶铸钱晓达财利建议变盐法后人稍加损益人辄不便后复官〉
〈提举陜西縁边青白盐改制置解盐使卒后包拯言祥劳可录官其子孙〉范仲淹〈吴县人元〉
〈昊反为陜西都转运使寻副夏竦为安抚使兼知延州后与韩琦同为安抚经略招讨使开府泾州〉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贼不敢犯其境〉韩琦〈安阳人元昊反琦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
〈为陜西安抚使刘平与贼战败为所执时宰入他诬收系平子弟琦辨直其𡨚副夏竦为经略安抚〉
〈招讨使画攻守二䇿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天下称为韩范〉
薛向〈万泉人权陜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盐足支十年而岁调畦夫数千向奏损其数兼提举〉
〈买马监牧沙苑养马岁得驹三百而费钱四千万占田千顷向请斥闲田予民改租入以市之乃置〉
〈场于原渭以羡盐之值市马于是马一岁至万匹凡将漕八年所入盐马刍粟数累万民不益赋其〉
〈课为最〉傅求〈考城人为陜西转运使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
〈以供边籴兵民两便之〉曹颕叔〈谯人仁宗时为陜西都转运使请罢铸大鐡钱从之两川〉
〈和买绢给陜西兵而蜀人苦于烦敛颕叔为岁出本路缗钱五十万以易军衣之馀者两川之民始〉
〈无扰焉〉蒋之奇〈宜兴人为陜西转运副使经赋入以给用度公私用足比其去库缗八十〉
〈馀万边粟皆支二年〉范纯粹〈仲淹子元丰中为陜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
〈怒刘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患病卧其麾下皆愤纯粹劝遵裕往问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
〈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陜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神宗纳之〉任谅〈汝阳〉
〈人徽宗时为陜西转运副使降人李讹哆知边廪不继阴阙地窖粟而叛遗西夏书约取定边谅谍〉
〈知亟输粟定边及诸城堡且募人发所窖粟得数十万石讹哆入寇失藏粟乃解去后为都转运使〉
〈童贯更钱法必欲铁钱与铜钱等物价率十减其九诏谅与童贯议谅言为六路害寝其䇿〉赵
子淔〈燕王德昭五世孙徽宗时除陜西转运副使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鐡〉
〈钱以权之既成奏令民以旧铜钱易新铁钱旬日得百馀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
〈细麦民苦限迫子淔奏宽其期民便之〉张浚〈绵竹人高宗时为川陜宣抚处置使访问风俗〉
〈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在陜三年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
〈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西北遗民归附日众〉吴玠〈永洛城人绍兴元年为陜西诸路都〉
〈统制金兵狃常胜及与玠战辄北乌珠会诸道兵攻和尚原玠纵兵夜击大破之金久窥蜀以玠驻〉
〈兵扼其冲不得逞乌珠旧作兀术今改〉胡世将〈晋陵人绍兴九年以世将宣抚川陜时关〉
〈陜初复朝廷分军移屯熙秦鄜延诸道明年夏金兵陷同州入长安诸路皆震蜀兵既分声援几绝〉
〈乃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分屯之〉
〈军得全师而还〉吴璘〈玠弟绍兴十年金人败盟诏璘节制陜西诸路军马萨里罕自战百通坊〉
〈列阵二十里璘遣姚仲力战破之十一年与金统军和镇战剡家湾败之复秦州及陜右诸郡 萨〉
〈里罕旧作撒离喝和镇旧作胡盏今并改〉︹金︺傅慎微〈长安人为京兆鄜延环庆三路经济〉
〈使时陜西大旱饥死者十七八慎微募民入粟得二十馀万石立养济院饲饿者全活甚众改同知〉
〈京兆尹权陜西诸路转运使复修三白龙首渠以溉田募民屯种民赖其利〉乌库哩萨
哈〈海兰路爱呼河人大定中为陜西路统军使节制州郡躬行俭约政先宽简边庭久靖人民𫉬〉
〈安 乌库哩萨哈旧作乌古论三合海兰路爱呼河旧作懒路爱也窟河今并改〉富珠哩
阿喽罕〈隆州伯尔克山人大定中为陜西统军使兼京兆尹陜西军籍有阙旧用子弟补充〉
〈材多不堪用阿喽罕于伊勒希旗鼓手内选补军人春秋督阅骑射以严武备终南采漆者节期限〉
〈检出入以防奸细上谓宰相曰阿喽罕所至称治聗西功绩尤著用之虽迟亦可得数年力也 富〉
〈珠哩阿喽罕旧作孛术鲁阿鲁罕伯尔克山旧作琵离葛山伊勒希旧作阿里喜今并改〉完颜
宗道〈上京人章宗时除陜西路统军使以镇静得军民心特迁三阶兼知京兆府事时夏旱俾〉
〈长安令取太白湫水步迎于郊外及城而雨是𡷫大稔民刊石纪之〉高霖〈平东人签陜西路按〉
〈察司事体访官员能否仍赴阙待对时南征调发繁急有司皆坐罪霖言其枉悉出之〉︹元︺田
雄〈北京人太宗时授镇抚陜西总管京兆等路事时关中苦于兵革郡县萧然雄披荆𣗥立官府〉
〈招徕四山堡砦之未降者𫉬其人皆慰遣之由是来附者日众雄乃教民力田京兆大治〉李德
辉〈潞县人宪宗割京兆隶世祖潜藩择廷臣能理财赋者俾调军食立从宜府以德辉为使时汪〉
〈世显宿兵利州扼四川襟喉以窥进取数万之师仰哺德辉乃募民入粟绵竹散钱币给盐劵为直〉
〈陆挽兴元水漕嘉陵未期年而军储充羡至元七年皇子安西王镇关中奏以德辉为辅遂改安西〉
〈王相至则视濒泾营牧故地可得数千顷起庐舍疏沟浍假牛种四具与贫民二千家屯田其中岁〉
〈得粟麦刍槀万计〉杨惟中〈宏州人宪宗时迁陜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
〈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廉希宪〈回鹘人世祖以京兆分地〉
〈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
〈弱暇日从名儒许衡姚枢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
〈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有民妻与卜者厌诅其夫杀之狱成僚佐皆〉
〈言方大旱卜者宜减死希宪议当伏法已而大雨立应世祖即位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希宪为宣〉
〈抚使刘太平和啰海入京兆谋为变希宪遣万户刘黑马等掩捕二人及其党悉置狱会有诏赦至〉
〈希宪命绞太平等于狱尸于通衢方出迎诏人心遂安乃遣使自劾停赦行刑帝深善之曰经所谓〉
〈行权此是也别赐金虎符使节制诸将 回鹘旧作畏吾和啰海旧作霍鲁海今并改〉商挺
〈济阴人世祖时杨惟中宣抚关中挺为郎中兵火之馀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挺佐惟中进贤良黜〉
〈贪暴明尊卑出淹滞定规程主簿责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通其有无民乃得息〉赛音谔
德齐沙木斯鼎〈回回人至元元年置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出为平章政事〉
〈莅官三年增户九千五百六十五军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五钞六千二百二十五定屯田粮九万七〉
〈千二十一石撙节和买钞三百三十一定中书以闻诏赏银五千两仍命陜西五路四川行院大小〉
〈官属并听节制 赛音谔德齐沙木斯鼎旧作赛典赤赡思丁今改〉许扆〈曲沃人成宗初授陜〉
〈西行中书省右丞时关中饥议发仓粟赈之同列以未请于朝不可扆曰民为本今饥馁如此若〉
〈俟命下无及矣遂大发粟不数日命亦下明年旱祷于终南山而雨岁以大熟民皆画像祀之〉田
滋〈开封人大德十年拜陜西行省参知政事时陜西不雨三年道过西狱因祷曰滋奉命来参省〉
〈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饥而死滋将何归愿降甘泽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滋即开仓以麦五千〉
〈馀石给小民之无种者俾来岁收成以偿官民大悦〉满济勒噶台〈泰定四年拜陜西行〉
〈台治书侍御史关陜大饥赈贷有不及者尽出私财以周贫民所活甚众 满济勒噶台旧作马扎〉
〈儿台今改〉张养浩〈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民相食特拜陜西行台中丞闻命即散其家〉
〈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
〈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
〈则出赈饥民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关中人哀之如失父母〉奈曼岱〈穆呼哩五世孙天历二年〉
〈迁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关中大饥诏募民入粟予爵四方富民应命输粟露积关下而贫民乏钞以〉
〈籴奈曼岱取官库未毁昏钞识以省印给民行用俟官给赈饥钞如数易之先是民或就食他所多〉
〈毁墙屋以往奈曼岱谕勿毁及明年还皆得安堵如初 奈曼岱旧作乃蛮台穆呼哩旧作木华黎〉
〈今并改〉赡思〈真定人后至元二年拜陜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陜西行省者恣为非〉
〈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多尔济巴勒〈穆呼〉
〈哩七世孙至正时陜西危急出为陜西行台御史大夫兼程至奉元而贼已至鸿门吏请涓日署事〉
〈不许曰贼势若此尚何顾阴阳拘忌哉即就署省台素以举措为嫌不相聚论事多尔济巴勒曰多〉
〈事如此恶得以常例论乃与行省平章托多约五日一会集寻有旨命与托多同讨贼即督诸军复〉
〈商州修筑奉元城垒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中的者赏之由是人皆为精兵金商义兵号〉
〈毛葫芦军甚精锐列其功以闻赐敕褒奖之其军遂盛金州由兴元凤翔达奉元道里回远乃开义〉
〈谷创制七驿往来便之 多尔济巴勒旧作朵尔直班托多旧作朵朵今并改穆呼哩改见前〉王
思诚〈嵫阳人至正中出为陜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十七年红巾陷商州夺七盘进据蓝田县距〉
〈奉元一舍思诚会豫王阿喇特纳实里及省院官于安西王邸众惧无言思诚曰陜西重地天下〉
〈之轻重系焉察罕特穆尔河南名将贼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䇿也乃移书察罕特穆尔得书大〉
〈喜遂提轻兵五千倍道来援思诚犒军于凤凰山还定守御九事夜宿台中未尝解衣既而援兵破〉
〈贼思诚请于朝宜命察罕特穆尔专守关陜诏从之 阿喇特纳实里旧作阿刺忒纳失里察罕特〉
〈穆尔旧作察罕帖木儿今并改〉察罕特穆尔〈系出北庭祖父家河南为沈邱人佥河北〉
〈行枢密院事至正十七年贼陷商州攻武关直趋长安三辅震恐察罕特穆尔领众入潼关与贼遇〉
〈辄胜杀𫉬以亿万计贼党皆散溃走南山入兴元朝廷嘉其功授陜西行省左丞未几贼陷秦陇据〉
〈巩昌遂窥凤翔察罕特穆尔即先分兵入守凤翔城而遣谍者诱贼围凤翔贼栗来围之数十重察〉
〈罕特穆尔自将鐡骑昼夜驰赴分军张左右翼掩击之贼大溃伏尸百馀里馀党皆遁关中悉定〉
〈察罕特穆尔改见前〉︹明︺刘季箎〈馀姚人洪武时为陜西左参政陜有逋赋积岁不能输有〉
〈司峻刑督之季箎至与其僚分行郡县悉纵械系者缓为之期民感其德悉完所逋陜不产𥐻砂而〉
〈岁有课额为奏罢之洪渠水溢病民为治堰蓄泄便为永利〉魏源〈建昌人永乐中以御史巡〉
〈按陜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五十馀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两〉
〈税之半从之凉州土寇将为变亟请剿乱遂息〉邝埜〈宜章人永乐中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
〈擢埜陜西按察副使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初关中饥埜分地赈济民赖全活在陜既久刑清〉
〈政简陜人德之〉陈鉴〈吴县人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镇陜西历正统景泰凡三镇陜为政慈惠〉
〈每还朝必遮道泣送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陜者莫能及〉邓棨〈南城〉
〈人宣德中为陜西按察使单车就道不携家累风裁凛然〉年富〈怀远人英宗初为陜西左参政〉
〈奏罢中官织駞毼复官吏诸生卫卒禄廪诸边将校占垦田或至三四十顷富奏定其赋又言臣所〉
〈部岁收较岁用入少出多今镇守诸臣竞请益兵饷何由给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帝可其奏三〉
〈边供亿浩繁民疲远输而豪猾因縁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尽革民因大苏〉
马恭〈唐县人正统中以御史巡视陜西边防寻协赞延绥军务公廉不扰将吏畏服居数年擢〉
〈右佥都御史景泰初击贼有功进右副都御史〉耿九畴〈卢氏人景泰中以刑部侍郎巡抚陜〉
〈西都指挥杨得青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苟将帅严纪〉
〈律精训练勤抚恤绝侵渔则人人自奋不然徒滋冗食乃不增戍既以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改〉
〈副都御史有旨市羊角为灯谏寝其事又因灾异疏陈时政帝优诏褒答〉项忠〈嘉兴人天顺初〉
〈为陜西按察使岁饥发廪不待报母忧归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七年以大理卿召民乞留如前遂〉
〈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三十里又疏郑白二渠以漑泾阳三原〉
〈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顷洮岷羌叛忠言羌志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乃发兵据险扬〉
〈声进讨卒降其众成化初满俊及据石城命忠总督军务与巡抚马文升分军七道围之诱俊出战〉
〈伏兵擒之忠大小三百馀战亲当矢石不少避论功进右都御史〉马文升〈钧州人成化初〉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与总督项忠讨平大盗满四数条奏便宜选将练兵丰财设险为守边计〉
〈番族不顺命者悉讨灭之修茶政易番马八千有奇以给士卒赈巩昌临洮饥民绩效甚著〉王
越〈濬县人成化初寇入河套越以副都御史帅师赴之屡击破贼论功进右都御史总督军务七〉
〈年满达啰及波勒瑚沙佳斯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越䇿寇尽锐而西不备东偏乃率〉
〈总兵官许安等各将兵出榆林两昼夜行八百里直薄其营大破之焚其庐帐及满达啰等饱掠归〉
〈相顾痛哭自是远徙不敢复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数年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延绥寕夏甘肃〉
〈三边并听节制即以越任之宏治十年复起原官总制三边亦有破贼功 满达啰旧作满都鲁波〉
〈勒瑚旧作孛罗忽沙佳斯兰旧作癿加斯兰今并改〉余子俊〈青神人成化初以副都御史巡〉
〈抚延绥上言三边推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来犯宿留重兵所费钜万不若于沿边筑墙置立堡〉
〈砦为久远计诏从之遂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一千七百七十里咸凿崖筑墙掘堑其〉
〈下连续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砦为巡警之所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十八崖砦八百十〉
〈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
〈脂吴堡悉在其外寇每轻骑入掠至是徙镇榆林增益卫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军民〉
〈得安耕牧明年移抚陜西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顷馀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
〈圯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
〈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直抵其所设伏大破之〉阮勤〈交阯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
〈筑墩台十四所治垣堑三十馀里岁饥奏兔七府租四十馀万石〉李兴〈嵩县人成化时以御〉
〈史按陜西墨吏豪宗多所搏击尝因所部灾异自劾且劾巡抚萧祯不职大吏咸疾之〉戴珊
〈浮梁人成化中为陜西提学副使正身率教敦实抑浮修古圣贤祠墓増秩祀兴旌节孝为风俗劝〉
郑时〈舒城人成化中巡抚陜西时岁比不登民多死徙凤翔平凉诸府又地震时不俟报发仓〉
〈储及库帑督所属分巡赈恤屡奏请得蠲逋租停杂派又以时言诏湖广输粮十万石银二十万两〉
〈往赈民大苏息〉黄绂〈平越人成化末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劾罢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
〈铎王琮等计捕奸豪张纲申军令増置墩堡边政一新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亟豫给三月饷亲为〉
〈拊循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熊绣〈道州〉
〈人宏治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以榆林城隘増筑千二百丈莅政数年练兵积粟边政修举〉
张敷华〈安福人宏治中巡抚陜西制婚娶丧葬之式妖僧据终南山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
〈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陈夀〈新淦人宏治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霍什〉
〈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夀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
〈部大入诸道袭击斩𫉬甚多正德中复巡抚陜西中官廖堂奉诏制毡幄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
〈权幸夀闻檄所司留备赈堂遣爪牙数十辈散布州县恣渔猎寿命捕之皆逃归堂畏夀威为敛戢〉
〈 霍什旧作火筛今改〉秦纮〈单县人宏治中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时〉
〈寇大入败官军纮至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錬死事指挥朱鼎等恤军士战殁者家劾〉
〈治败将杨琳等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以固原当兵冲为平庆临巩门户〉
〈而城隘民贫兵力单弱乃拓治城郭改为州而身留节制之修筑诸边城堡一万四千馀所垣堑六〉
〈千四百馀里又以意作战车名曰全胜车颁其式于诸边在事三年四镇晏然前后经略西陲者莫〉
〈及〉杨一清〈丹徒人初以副使督学陜西在陜八年究边事甚悉宏治中以左副都御史督〉
〈理马政即命巡抚陜西教演精卒创平虏红古二城筑濒河垣墙劾罢总兵官郑英裁镇守中官冗〉
〈费正德初进右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条具便宜甚悉帝可其议大发帑金数十万使筑墙刘瑾憾〉
〈其不附已罢归所筑墙仅四十里安化王寘𫔍反诏一清督军讨之遂留镇寕夏奏蠲田租一年除〉
〈军民疾苦嘉靖初以故相复起兵部尚书莅陜前后凡三为总制〉黄珂〈遂寕人正德初以右〉
〈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两破河套贼安化王寘𫔍反传檄四方用讨刘瑾为名他镇不敢以闻珂封上〉
〈其檄因陈便宜八事而急令总兵官侯勋等分兵援河东贼遂不敢出〉张文明〈阳曲人正〉
〈德中以御史巡按陜西中官廖堂贪恣文明捕治其爪牙二十四人车驾幸延绥又上章驰谏且言〉
〈江彬逢恶导非亟宜行诛帝不省既而文明朝行在诸权幸谮之遂下诏狱〉刘天和〈麻城〉
〈人正德中以御史出按陜西裁抑中官廖堂堂构之下狱谪官嘉靖初以佥都御史督甘肃屯政改〉
〈抚陜西请撤镇守中官及罢为民患者三十馀事又数讨平剧贼境内以安十五年复为兵部左侍〉
〈郎总制三边军务改制兵车训练诸边将士吉农拥众数入寇辄击败之累加尚书太子太保 吉〉
〈农旧作吉囊今改〉姚镆〈慈谿人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武宗以十万众驻其〉
〈地公私交匮镆抚循有方渐复其旧已上边务六事皆议行镇城外素禁樵采镆悉恣城中民刍牧〉
〈嘉靖初吉农寇泾阳遣将邀斩其二将乃遁及去民刻像祀之 吉农改见前〉翟鹏〈抚寕卫人〉
〈嘉靖初为陜西按察使性刚介以清操闻〉寇天叙〈榆次人嘉靖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
〈寇入固原击败之讨平大盗王居等岁大祲奏请蠲租发盐课赈贷抚陜数年政无不举〉王宪
〈东平人嘉靖初为三边总制吉农数万骑深入宪督诸将击败之加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陜为〉
〈公私害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为时所称 吉农改见前〉唐龙〈兰谿人嘉〉
〈靖中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会陜西大饥命兼理赈济赍帑金三十万以行龙奏行救荒十四〉
〈事简卒伍饬戎器明赏罚常如敌至时吉农谙达频入寇龙调度得宜前后败贼于镇远关于干浦〉
〈于定安屡被奖赉 吉农改见前谙达旧作俺答今改〉浦𬭎〈文登人嘉靖中以御史巡按陜〉
〈西连上四十馀疏皆军民大计总督杨守礼称其贤时御史杨爵以直諌系诏狱𬭎驰疏申救帝怒〉
〈逮之秦民奔送舍车下者常万人皆号哭〉曾铣〈江都人嘉靖中以兵部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寇〉
〈入延庆铣遣将捣其巢冦始遁时寇牧近塞居民不敢樵采铣率诸军驱之远徙念寇居河套久为〉
〈中国患遂上疏请复河套条上方略十八事辅臣夏言欲倚成功会严嵩与言有隙力攻之乃逮铣〉
〈又为仇鸾所诬竟论死〉王以旗〈江寕人嘉靖中以兵部尚书总督三边军务寇入永昌及〉
〈镇番山丹以旗督诸将连击破之在镇六年修延绥城堡四千五百馀所又筑兰州边垣比卒军民〉
〈为罢市〉杨守谦〈徐州人嘉靖中为陜西副使改督学有声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俄移〉
〈抚延绥大兴营田户部因请推行九边定军士赏格发仓储贷饥卒寻移抚保定去之日民泣送之〉
贾应春〈真定人嘉靖中以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诸部入寇屡击败之筑边垣万一千〉
〈八百馀丈以花马池闲田二万顷给军屯垦边人赖之〉王遴〈霸州人嘉靖末以右佥都御史〉
〈巡抚延绥蒐军实录武勇以其间筑外郭治边墙缮小芹河及诸墩堡戎备甚修寇凡六入塞皆失〉
〈利去〉王崇古〈蒲州人隆庆初以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
〈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太将赵岢雷龙等在陜七年先后𫉬首功甚多〉张守中〈闻喜人隆〉
〈庆初为延绥定边佥事甓神木城修缮垣堑身先士卒与同甘苦众皆感奋万历初由参政就擢佥〉
〈都御史巡抚其地益振风纪将吏趋职惟谨御史按部入境亦赍粮自随修清平常乐商山边垣延〉
〈袤六百七十馀里〉李戴〈延津人万历初为陜西右参政进按察使张居正尚名法四方大吏〉
〈承风刻核戴独行之以宽〉萧廪〈万安人万历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陜西时方核天下闲田大〉
〈吏争希张居正指增赋廪令如额而止境内回回常群行拾麦穗间或草窃耀州以变告廪抚谕之〉
〈戮数人变遂定令拾麦母带兵器侪偶不得过十人〉石茂华〈益都人万历中以兵部尚书总〉
〈制三边时关中大饥而茂华先为参政素著恩信军民闻其至相率哭迎于路乃请蠲赋省徭发仓〉
〈赈济存活无算茂华内抚百姓外饬边防竟以劳瘁卒于官〉孙维城〈邱县人万历中以右〉
〈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河套罢贡市十馀年至是吉农布哈等乞款维城与寕夏巡抚黄嘉善并申约〉
〈束又条善后六事款事复坚卒于官将吏入视囊仅数金赙而归其丧 吉农改见前布哈旧作卜〉
〈花今改〉余懋衡〈婺源人万历中以御史巡按陜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𧗇辅役人马甚众〉
〈懋衡奏于朝永大恨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遂上疏极论永罪永又广召亡命擐甲自卫咸寕〉
〈知县满朝荐持之急与其恶党相格斗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爪牙尽亡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练
国事〈水城人崇祯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陜西关中大饥盗起国事偕五镇大帅曹文诏贺虎〉
〈臣等设机冲突往来泾州固原平凉耀州之间前后数百战降者甚众关中稍靖而岁比不登屡请〉
〈恤于朝不应国事抚疮痍辑流冗民甚爱戴后因陈奇瑜车箱之捷误受贼降关中复乱国事被逮〉
〈遣戍〉吴甡〈兴化人崇祯初延绥大饥盗起甡奉命往赈遍历州县拊循安辑解散寇党明年即〉
〈命巡按陜西所至察吏安民核功罪靖寇乱将吏以城守坚完为上考由是属城竞厉烽火渐稀〉
张允登〈汉州人崇祯四年以右参政分守河西时延绥大饥盗起允登救荒恤灾诘奸缉盗〉
〈咸惠甚著贼犯甘泉允登适在城中与知县郭永图登城守御城陷死之赠太常卿〉汪乔年
〈遂安人崇祯中为陜西右参政提督学校举卓异就迁按察使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陜西寻〉
〈进兵部右侍郎代傅宗龙总督三边军务讨李自成至襄城兵败援绝为贼所害〉孙传庭
〈代州振武卫人崇祯中擢佥都御史巡抚陜西日夜治兵斩贼渠高迎祥等群盗悉平会河南贼罗〉
〈汝才等拥众窥潼关传庭督兵连战闅乡灵宝间贼大败忽得总理熊文灿檄谓母妒吾抚贼功传〉
〈庭乃返以忤杨嗣昌得罪下狱十五年起兵部右侍郎总督陜西十六年加尚书改称督师赐上方〉
〈剑大军出关次郏县斫贼坐纛几𫉬李自成会久雨粮乏贼掩至乃退走潼关陷阵死未几西安破〉
〈妻张氏率三妾二女俱赴水死〉金毓峒〈保定卫人崇祯中以御史出按陜西承兵荒后谕属〉
〈吏拯恤秦人赖之入栈七百里悉盗薮为建堡立驿设官分戍行旅无虞帝屡趣总督孙传庭引兵〉
〈出关毓峒独谓将骄卒悍未可轻战抗疏争之不听师果败〉冯师孔〈原武人崇祯中以右〉
〈佥都御史巡抚陜西时总督孙传庭大举讨贼师孔主调兵食传庭出关败绩李自成长驱破潼关〉
〈不数日抵西安师孔厉兵拒守城陷投井死〉黄䌹〈光州人崇祯中兵备临巩李自成等乱关〉
〈中䌹调番兵合剿大破之于潼关原擢陜西按察使贼陷西安妻王氏赴井死䌹被执乘间亦赴井〉
〈死赠太常卿〉
︹本朝︺孟乔芳〈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初以兵部侍郎总督陜西三边军务贼贺珍所在残破遂〉
〈围西安乔芳出击悉平之李鹞子反同州乔芳会大兵合讨右辅以安𤞑人米喇印陷河兰临洮进〉
〈逼巩昌部将遣军校乞师甚急乔芳寂无调发徐曰无恐汝归时贼当破矣其人还未至援兵已四〉
〈集贼大败斩𫉬无算馀党皆降延安贼王永强与府谷贼高有才连兵叛乔芳兼程驰至延安大破〉
〈之自是诸郡悉平〉石维崑〈清苑人顺治初以御史巡按陜西察吏严明奥援者无所顾为〉
〈忌者所中左迁大理寺副寻复官再按陜西民闻其来皆欢迎卒于官〉石凤台〈阳城人顺〉
〈冶初擢关西分守道署巡抚事时土寇未靖凤台防御甚力居民𫉬安〉于时跃〈汉军正白〉
〈旗人顺治中为陜西按察使听断如神讼者至即得结民称之曰于不落店驻兵扰民时跃一绳以〉
〈法驭吏尤严所属无敢受赇者〉马之先〈汉军镶蓝旗人顺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寻〉
〈晋兵部尚书总制三边之先练边事开屯田训士伍皆有法卒于官秦民为罢市〉金砺〈汉军〉
〈镶红旗人顺治中以兵部侍郎总督陜西明达有远识驭军严明为下所服居三年引疾归〉李
国英〈汉军正红旗人顺治中以兵部尚书总督川陜再统师入川平定叛寇大兴屯田以牛种〉
〈数万给垦者军储以足驻节所在与士卒同甘苦俸楈所入尽供饷士之用〉陈爌〈孟津人顺〉
〈治中为陜西左布政使以大计陈五事其一言延安土瘠民贫异时田租四五亩当内地一亩自兴〉
〈屯道白士麟督垦荒地按亩加科遂五倍于前为民重困疏入得减在任三年以劳瘁卒于官〉张
瑃〈阳城人顺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时重兵驻汉中凤翔民越栈输饷物力俱困瑃请以〉
〈汉中额赋代输且行其法于他镇奸民朱君应诈称明裔潜结诸番又王凤贵等挟奸术诱竹谿山〉
〈寇为乱瑃遣将悉擒之〉白如梅〈汉军镶白旗人康熙初以兵部尚书总督陜西时陜西河〉
〈南湖广三路将士会剿郧寇兴安地接郧阳转输大困如梅请秦中挽运以白土关为界奏罢临巩〉
〈练饷除黄甫烟税皆允行〉贾汉复〈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初巡抚陜西当兵燹后绥辑凋残政〉
〈绩甚著亲巡栈路自煎茶坪至鸡头关刬剔危险尽成坦途秦中自明末乱后志乘久缺汉复延致〉
〈文士纂成通志粲然可观〉佛尼勒〈满洲镶红旗人康熙初授西安将军征剿吴三桂叛党大〉
〈小八十馀战统兵七年纪律严明所至秋毫无犯人思其德〉哈占〈满洲正蓝旗人康熙初以〉
〈工部侍郎总督川陜吴三桂反黔蜀云扰哈占从容指画三秦晏然贼将王屏藩据汉中大兵分三〉
〈路进剿哈占与抚远大将军图海出大泥峪次旧县关以待济师会奋威将军王进宝已克武关哈〉
〈占与图海定计直趋兴安至汉中与进宝军会及大兵入蜀奉 诏驻汉中督饷飞刍挽粟军〉
〈无匮之贼将吴国柱等犯泸州哈占倍道赴援屡战皆捷云南平班师还西安初哈占奏立火器营〉
〈于西安选屯军二千人练习其后摧锋陷锐所向有功遂因其制以专官领之在陜十二年入为兵〉
〈部尚书〉图海〈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初平凉提督王辅臣叛以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督兵讨平〉
〈之贼将王屏藩据汉中陈君极引兵出宝鸡图海遣将与贼连战大破之自是贼不敢越宝鸡而东〉
〈大兵进取兴汉图海从大泥峪进薄镇安遣奇兵破贼梁河关转战而前与王进宝会汉中全秦悉〉
〈定〉叶映榴〈上海人康熙初官陜西提学道训士以敦行为先每按部虚公考校虽被斥者〉
〈亦无怨言〉博济〈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中授西安将军严以约下秋毫无扰寻总督川陜为政持〉
〈大体官吏肃清兵民安堵〉席尔达〈满洲镶红旗人康熙中以兵部尚书出署川陜总督时大〉
〈吏多受州县馈遗州县则私敛之于民席尔达欲杜其弊特疏请于朝勒石永禁河西岁歉单骑验〉
〈视赈济全活甚众〉觉罗华显〈满洲正红旗人康熙中巡抚陜西寻总督川陜修筑营堡〉
〈选习士马军政一新秦民久困重敛华显严饬有司禁革私征性清约屏绝馈遗在任五年卒于官〉
许孙荃〈合肥人康熙中由户部郎中出督陜西学政勤于课士行部所至遇古圣贤名迹力〉
〈为修复表章敬待名儒李容辈为刻其所著书行世〉殷泰〈满洲镶红旗人康熙中由甘省提督〉
〈总督川陜莅事不尚虚文令行禁止人莫敢犯大计两省官吏苞苴屏绝黜陟悉当以公事入蜀道〉
〈经凤汉所至问民疾苦山中父老具鸡酒相迎辄停车慰劳人甚悦之〉额伦特〈佛尼勒子〉
〈授西安佐领从征噶尔丹得头等功牌迁协领 圣祖仁皇帝幸西安阅八旗官兵 赐〉
〈宴 亲持金爵赐之酒谓诸王大臣曰伊家三世与朕出力朕故亲持爵赐之迁西安副都统〉
〈康熙五十五年以湖广总督署西安将军事协同川陜督办理军饷率满汉官兵驻西寕明年闻〉
〈准噶尔将扰西藏即往巴里坤防御五十七年率兵至喀喇乌苏与贼相持数月众寡不敌力战殁〉
〈于阵〉黄廷桂〈汉军镶红旗人乾隆十三年由甘肃巡抚署陜甘总督寻调两江总督十六年〉
〈复任陜甘总督二十年以大学士管陜甘总督事时西陲甫定大兵追捕阿睦尔撒纳及征剿回部〉
〈大小和卓木陜甘当西路孔道军需旁午廷桂调度有方马驼刍粟先期储偫军行迅速而民不知〉
〈榎由骑都尉晋封三等忠勤伯卒祀贤良祠四十二年入祀名宦祠〉史贻直〈溧阳人雍正十〉
〈年署陜西巡抚十一年以户部尚书总理陜西巡抚事劾罢软废弛之提镇条官制各事宜吏治营〉
〈制均为之整肃〉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十三年以协办大学士授陜甘总督时征金川〉
〈大兵出陜西调度得宜十六年复由两江总督调署陜甘总督寻授文华殿大学士卒祀贤良祠四〉
〈十二年入祀名宦祠〉钟音〈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十七年任陜西巡抚疏言常平仓榖因赈缺额〉
〈请于岁丰买补以实仓储二十三年复任疏言连年灾歉请借给贫民牛具耔种俾得尽力耕作民〉
〈藉以苏〉陈宏谋〈临桂人乾隆年间四任陜西巡抚疏陈救旱良法请修周文武成康及周〉
〈公太公陵墓申饬官箴檄八条兴除告示二十四条均关陜省教养要务政教翕然卒祀贤良祠四〉
〈十二年入祀名宦祠〉吴达善〈满洲正红旗人乾隆二十年任陜甘总督历以所属被灾奏请〉
〈借帑修城筑坝以工代赈全活者众三十六年复任陜甘总督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办理诸务周〉
〈详妥 协卒祀贤良祠四十二 年入祀名宦祠〉王 文雄〈玉屏人任陜西固原提督嘉庆三年〉
〈贼匪高均德等分路 窜扰文雄 屡剿败于盩厔等处五年追贼党高二 于西乡之 法宝山梁众寡不〉
〈敌被十馀创卒祀昭忠祠 恩赐三等子爵〉
前总纂官〈臣〉丁善庆恭纂辑
提 调 官〈臣〉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 官〈臣〉颜以燠恭 校
大清一统志
西安府〈陜西省治东西距三百五里南北距五百二十三里东至同州府华州界一百六十里西〉
〈至乾州武功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商州镇安县界二百四十五里北至鄜州宜君县界二百七〉
〈十八里东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汉中府洋县界四百里东北至同州府白水县界二百七十〉
〈里西北至乾州永夀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六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东井分野鹑首之次〈星𨇠分野书自井九度至十三度为西安〉
〈府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周武王都此为镐京东迁
后属秦后亦为都邑〈史记秦本纪德公初居雍献公徙治栎阳孝公作咸阳徙〉
〈都之〉始皇时置内史〈汉书百官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地理志京兆尹左冯〉
〈翊右扶风故秦内史〉汉元年项羽分置雍塞二国〈章邯为雍王王咸阳〉
〈以西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及翟国为三秦〉㝷皆并于汉二年改
为渭南河上中地三郡〈渭南即京兆河上即左冯翊皆塞国地中地即右扶〉
〈风雍国地〉五年定都于此九年𠖥郡复为内史景帝二
年分为左右内史〈按史记及汉书百官表皆作景帝二年分地理志作武帝建元〉
〈六年分颜师古注据史记以表为正〉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
兆尹〈三辅决录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左内史为左冯翊〈汉书百官表注〉
〈张晏曰冯辅也翊佐也决录注冯冯也翊明也〉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汉书百官〉
〈表主爵中尉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注张晏曰扶助〉
〈也风化也〉谓之三辅复置司隶校尉后汉迁都于洛阳
置雍州于此㝷罢州以司隶督察如故〈潘岳关中记三辅旧〉
〈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建安中
复置雍州三国魏改京兆尹为太守仍属司隶晋
初仍置雍州治京兆郡〈时扶风移治池阳后废冯翊移治临晋今同州府界〉
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
后魏亦曰雍州京兆郡〈时郡移治霸城〉永熙三年迁都于
此是为西魏后周明帝二年改雍州刺史为牧京
兆郡守为尹隋开皇二年建新都三年罢尹复置
雍州大业三年又改州为京兆郡置尹唐仍隋都
〈唐书地理志初曰京城天宝九载曰西京至德三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代宗元年曰上都〉
〈旧唐书地理志天授元年改雍州为京兆郡其年复旧〉开元元年改曰京兆
府二十一年置京畿采访使天祐初迁都洛废为
佑国军五代梁改为大安府唐复为西京京兆府
晋罢京汉周因之〈唐书方镇表天祐元年以京畿置佑国军节度使五代史职方〉
〈考梁改为永平军晋曰晋昌军汉曰永兴军〉宋仍曰京兆府为陜西路
治熙寕后为永兴军路治〈宋史地理志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本次〉
〈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金为京兆府路治〈金史地理志皇统二年置总管府〉
元初亦曰京兆府中统三年置陜西四川行省治
改曰西安府九年为陜西布政司治〈领州六县三十一〉
本朝为陜西省治雍正三年改商同华耀干邠六州
直隶陜西布政司〈拨县十七分隶之〉十三年降耀州为属
州及同官县来属乾隆四十七年设孝义厅嘉庆
五年设寕陜厅今领州一县十五厅二
长安县〈附郭治府西偏东西距二十七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咸寕县界二里西至咸阳县〉
〈界二十五里南至寕陜厅界五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咸寕县界三里西南至鄠县界〉
〈四十里东北至咸寕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咸阳县界三十里秦长安邑地汉高帝五年置县为京兆〉
〈尹治后汉因之晋为京兆郡治后魏属京兆郡后周复为郡治隋因之唐为京兆府治五代梁改曰〉
〈大安后唐复曰长安宋金因之元为奉元路治明为西安府治 本朝因之〉咸寕县〈附郭〉
〈治府东偏东西距四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长安县界三里南〉
〈至孝义厅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五十里西南至长安县界五十〉
〈五里东北至高陵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长安咸阳二县交界三十里本周杜伯国秦置杜县及芷〉
〈阳县属内史汉置杜陵霸陵等县属京兆尹后汉因之晋改霸陵曰霸城杜陵曰杜县属京兆郡后〉
〈魏以霸城为京兆郡治改杜县为杜城属焉后周明帝二年分置万年县与长安并治京城建德二〉
〈年省霸城杜城二县入之隋开皇三年改曰大兴为京兆郡治唐武德初复曰万年开元元年为京〉
〈兆府治天宝七载改为咸寕县乾元元年复曰万年五代梁改曰大年后唐复曰万年宋仍为京兆〉
〈府治宣和七年改曰樊川金又改为咸寕县泰和四年废入长安㝷复置元为奉元路治明为西安〉
〈府治 本朝因之〉咸阳县〈在府西少北五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八里东至长〉
〈安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兴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鄠县界二十里北至泾阳县界三十八里东南至〉
〈长安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盩厔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泾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
〈本秦国都孝公始徙此后因之汉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属右扶〉
〈风后汉省晋咸和中后赵置石安县苻秦置咸阳郡后魏移郡于泾水北以县属之隋废入泾阳县〉
〈唐武德元年复置咸阳县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兴平县〈在府西一百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咸阳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乾州武功县界四十五里南至盩厔县界二十五里北至醴泉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咸阳县〉
〈界三十里西南至武功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咸阳县界三十里西北至醴泉县界四十里本周犬〉
〈邱邑秦曰废邱汉为槐里茂陵平陵三县地俱属右扶风后汉以槐里为右扶风治三国魏改平陵〉
〈为始平晋初并茂陵入始平于槐里置始平郡后魏太平真君中郡废二县俱属扶风郡西魏以始〉
〈平为郡治隋省槐里以始平属京兆郡唐天授二年改属稷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景龙四年改曰〉
〈金城开元元年属京兆府至德二载又改曰兴平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
〈因之〉临潼县〈在府东少北六十里东西距六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五里东至渭南县界四十〉
〈七里西至咸寕县界十五里南至蓝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富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蓝田县界六〉
〈十里西南至咸寕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同州府蒲城县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高陵县界三十里春〉
〈秋骊戎国秦始皇十六年置骊邑汉高帝七年置新丰县属京兆尹后汉因之晋属京兆郡后魏及〉
〈隋因之唐垂拱二年改曰庆山天授二年属鸿州大足二年还属雍州神龙元年复曰新丰开元元〉
〈年属京兆府天宝三载析置会昌县七载省新丰改会昌曰昭应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八年改曰〉
〈临潼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高陵县〈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三十〉
〈五里南北距三十里东至临潼县界十五里西至泾阳县界二十里南至咸寕县界二十里北至三〉
〈原县界十里东南至临潼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咸寕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三原县界七里西北至〉
〈三原县界十五里秦置高陵邑属内史汉置县属左冯翊为左辅都尉治后汉为左冯翊治三国魏〉
〈改曰高陆属京兆郡晋因之后魏复为冯翊郡治隋大业二年复曰高陵属京兆郡唐天授二年属〉
〈鸿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
〈之〉鄠县〈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至〉
〈盩厔县界十五里南至寕陜厅界二十里北至咸阳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寕陜厅界一百里西南〉
〈至盩屋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长安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本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
〈初置县属右扶风后汉因之晋属始平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属京兆郡隋因之唐属京兆府五〉
〈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蓝田县〈在府东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
〈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东至渭南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咸寕县界五十里南至孝义厅界三〉
〈十五里北至临潼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商州界七十五里西南至孝义厅界二百里东北至渭南县〉
〈界五十里西北至咸寕县界四十里秦置蓝田县属内史汉属京兆尹后汉因之晋属京兆郡后魏〉
〈太平真君七年并入霸城县太和十一年复置仍属京兆郡周闵帝于县置蓝田郡武帝时省郡隋〉
〈属京兆郡唐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泾阳县〈在府〉
〈西北七十里东西距五十七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高陵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醴泉县界三十二〉
〈里南至咸阳县界十五里北至邠州淳化县界五十里东南至长安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咸阳县界〉
〈十五里东北至三原县界十五里西北至淳化县界六十五里秦为泾阳邑汉惠帝四年置池阳县〉
〈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初为扶风郡治苻秦又析置泾阳县后魏徙咸阳郡治池阳以泾阳属焉后〉
〈周废池阳县隋开皇初郡废以泾阳县属雍州大业三年属京兆郡唐天授二年改属鼎州大足元〉
〈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高陵三年复置属奉元路明属〉
〈西安府本朝因之〉三原县〈在府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三里东至高陵〉
〈县界三十里西至泾阳县界十五里南至泾阳县界八里北至富平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高陵县〉
〈界二十里西南至泾阳县界十五里东北至富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邠州淳化县界五十里秦始〉
〈皇置汤社属北地郡汉池阳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永安元年于县置建忠〉
〈郡后周建德初郡废隋属京兆郡唐武德四年改曰池阳六年又改曰华池仍分置三原县属泉州〉
〈贞观元年省三原县改华池曰三原天授二年属鼎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
〈代唐属耀州宋金元因之明宏治四年改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盩厔县〈在府西南一百〉
〈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东至鄠县界六十五里西至凤翔府郿县界四十〉
〈里南至兴安府石泉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乾州武功县界五里东南至鄠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汉〉
〈中府洋县界二百里东北至兴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武功县界三十里汉武帝置盩厔县属右扶〉
〈风后汉省后魏复置属扶风郡后周置周南郡兼置恒州及仓城温汤二县㝷并废隋属京兆郡唐〉
〈武德三年属稷州贞观元年属雍州天授二年又属稷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
〈天宝元年改曰宜寿至德二载复故干寕中改属乾州天复初改属凤翔府五代及宋因之金贞祐〉
〈四年升为恒州元初州废县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渭南县〈在府东少北一〉
〈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六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同州府华州界二十三里西至临潼县界三十三〉
〈里南至商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同州府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商州雒南县界一百五十里西〉
〈南至蓝田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同州府大荔县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富平县界六十里汉新丰县地〉
〈苻秦始置渭南县后魏孝明帝改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二年又改县曰渭南后周郡废〉
〈隋属京兆郡唐武德元年改属华州五年属雍州天授二年于县置鸿州大足元年鸿州废还属雍〉
〈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代周显德三年改属华州宋熙寕六年省入郑县元丰元年复置仍属华〉
〈州金元因之明万历中改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富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
〈七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同州府蒲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三原县界三十里南至临潼县界二十〉
〈里北至同官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渭南县界四十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三十里东北至蒲城县界九〉
〈十里西北至耀州界四十里秦置频阳县汉属左冯翊后汉因之三国魏徙置富平县于此属北地〉
〈郡频阳仍属冯翊郡晋因之后魏景明元年改频阳置土门县与富平俱属北地郡西魏移北地郡〉
〈治富平后周改曰中华郡㝷罢隋大业初废土门入富平属京兆郡义寕二年复置土门县唐初二〉
〈县俱属雍州贞观十七年废土门县咸亨二年复以故土门置美原县天授二年二县俱属宜州大〉
〈足元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天复二年于美原县置鼎州五代梁改裕州后唐废裕州二〉
〈县俱属耀州宋因之金废富平县入美原元省美原复置富平县仍属耀州明万历三十六年改属〉
〈西安府本朝因之〉醴泉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六十三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
〈泾阳县界五十八里西至乾州界五里南至兴平县界二十里北至邠州淳化县界八十里东南至〉
〈兴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乾州武功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泾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乾州永寿县界〉
〈六十里秦谷口邑汉置县属左冯翊后汉废晋为池阳县地后魏置寕夷县属咸阳郡西魏兼置寕〉
〈夷郡后周改郡曰寕秦后省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醴泉属京兆郡唐武德中省贞观十年复置天〉
〈授元年属鼎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干寕中改属乾州五代后唐同光中还属〉
〈京兆宋政和八年改属醴州金属乾州元因之明万历三十六年改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耀
州〈在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二十三里东至富平县界十里西至邠州淳化县〉
〈界五十里南至富平县界三里北至同官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七里西南至三原县界二〉
〈十里东北至同官县界十五里西北至邠州三水县界九十里汉景帝置祋祤县属在冯翊后汉初〉
〈废永元九年复置三国魏废祋祤侨置泥阳县兼置北地郡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泥阳入〉
〈富平县景明元年复置仍属北地郡永熙元年兼置北雍州西魏废帝三年改州曰宜州又改郡曰〉
〈通川隋开皇三年郡废六年改县曰华原大业三年州废县属京兆郡义寕二年于县置宜君郡唐〉
〈武德初曰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属雍州垂拱二年改县曰永安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足元年州〉
〈废还属雍州神龙元年复曰华原开元元年属京兆府天佑三年以县置耀州五代梁贞明元年改〉
〈曰崇州后唐同光元年复故宋亦曰耀州属永兴路金属京兆府路元至元初以州治华原县省入〉
〈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为直隶州十三年仍属西安府〉同官县
〈在府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同州府蒲城县界五十里西至耀州界〉
〈四十里南至耀州界五十里北至鄜州宜君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富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耀州界〉
〈五十里东北至蒲城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君县界五十里汉祋祤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铜〉
〈官县属北地郡隋曰同官属京兆郡唐武德初属宜州贞观十七年属雍州天授二年属宜州大足〉
〈元年仍还雍州开元元年属京兆府五代梁改属同州后唐改属耀州宋金元因之明统于西安府〉
〈 本朝雍正三年属耀州十三年属西安府〉孝义厅〈在府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七〉
〈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蓝田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寕陜厅界一百十里南至商州镇安县〉
〈界五里北至咸寕县界一百十里东南至镇安县界五里西南至镇安县界五十里东北至蓝田县〉
〈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寕陜厅界一百十里汉南陵洵阳二县地唐乾元县地五代汉乾祐县地〉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分咸寕蓝田镇安三县边境地置孝义厅同知嘉庆七年移驻旧县关属西安〉
〈府〉寕陜厅〈在府西南五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五百四十里东至商州镇〉
〈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盩厔县界三百二十里南至兴安府石泉县界六十里北至长安县界四〉
〈百八十里东南至兴安府汉阴厅界九十里西南至汉中府洋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孝义厅界〉
〈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鄠县界三百三十里秦杜县地汉洵阳县地明正德十六年设柴家关巡司及〉
〈五郎坝巡司 本朝顺治年间裁乾隆四十八年移西安府水利通判驻五郎关嘉庆五年分长安〉
〈盩厔洋县石泉镇安五县边境地改置寕陜厅同知属西安府〉
︹形势︺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汉书张良传〉被山带河四塞以
为固〈娄敬传〉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所谓陆
海之地〈东方朔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汉贾谊过秦论〉左据函
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
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班固西都赋〉
︹风俗︺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植五谷地重重为邪及汉都长安四方辐
辏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史记货殖传〉雍州
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骄惰浮靡之习以善
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朱子诗传〉
︹城池︺西安府城〈周四十里高三丈门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安北曰安远池深二〉
〈丈广八丈本隋唐京城旧址唐末改建明洪武初增修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元年乾隆四年〉
〈二十八年四十七年嘉庆十六年屡修又城内东北隅有城周九里门五即故明秦藩城 本朝顺〉
〈治六年改建居八旗驻防乾隆五十一年修 长安咸寕两县附郭〉咸阳县城〈周九里有〉
〈奇门九南滨渭河东西北有池广三丈明景泰三年建嘉靖二十六年拓东西北三面 本朝乾隆〉
〈四年修〉兴平县城〈周七里有奇池深一丈门四隋大业九年建 本朝乾隆十八年修〉
临潼县城〈周五里门四池深一丈五尺明洪武初因唐旧址建 本朝乾隆五年修〉高
陵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深二丈五尺明景泰初因隋旧址建 本朝乾隆十八年修〉
鄠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四面有池深一丈五尺金大定二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
〈修乾隆十一年嘉庆二十一年重修〉蓝田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西南隅水门一池深二〉
〈丈嘉靖二年因晋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泾阳县城〈周五里有〉
〈奇门四四面有池深七尺元末因旧址改建明成化崇祯间増修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三
原县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水门二北临清河东西南三面有池广五丈元至元二十四年土〉
〈筑明初增筑西郭周不及二里门二嘉靖三十六年筑北郭周四里有奇门四崇祯中又増筑东郭〉
〈周二里有奇门二 本朝乾隆十一年二十五年修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盩厔县城〈周五〉
〈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五尺 本朝康熙元年因旧址重建十七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渭南
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深一丈五尺隋大业元年建明嘉靖三十五年拓筑隆庆初甃砖〉
〈本朝雍正七年修乾隆十四年重修〉富平县城〈周三里门四池深一丈明正统初土筑嘉〉
〈靖末甃砖 本朝康熙元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醴泉县城〈有内外二城内城周二里〉
〈许门四元末建明成化四年增筑东西南三面外城周六里有奇门五池深二丈崇祯中修 本朝〉
〈乾隆十三年重修〉耀州城〈周六里门四池深一丈明景泰中因旧址重建嘉靖宏治中増〉
〈修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同官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深一丈明景泰初因旧址〉
〈增建成化嘉靖中屡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增筑新城周二里有奇乾隆十八年修〉孝义
厅城〈周二里有奇门四嘉庆八年建〉寕陜厅城〈周五百六丈九尺门三东临长安河〉
〈为水关二筑石堤二百二十七丈有奇以资捍卫嘉庆十七年建〉
︹学校︺西安府学〈在府治东南二里宋元旧址明成化九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年修入学〉
〈额数二十名又驻防学额嘉庆四年设自二名至五六名无定额谨附记〉长安县学〈在县〉
〈治东府学西旧在治西明成化九年迁此 本朝顺治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咸寕县
学〈在县治南府学东旧在治西明成化七年迁此 本朝康熙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咸
阳县学〈在县治西旧在治西南明洪武四年迁近渭水后又迁此 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
〈数十五名〉兴平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五〉
〈名〉临潼县学〈在县治北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五名〉
高陵县学〈在县治北宋绍圣初建元中统二年重建 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二名〉
鄠县学〈在县治西旧在县南门外明洪武七年移此 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
蓝田县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十年建 本朝顺治十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泾阳县
学〈在县治西南宋元祐五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本朝顺治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三
原县学〈在县治西北元大德十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入学额数〉
〈二十名〉盩厔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四年因元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重建乾隆〉
〈四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渭南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
〈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富平县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三年自旧县移建于此 本朝〉
〈康熙十九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醴泉县学〈在县治南宋皇祐中违于旧县治东南明〉
〈洪武四年移今治东宏治十年迁此 本朝康熙中属加修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
〈名〉耀州学〈在州治北宋嘉祐中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八名〉
同官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八年因宋旧址建本朝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七〉
〈名原额八名嘉庆十八年裁拨寕陜厅一名〉孝义厅学〈在厅治东嘉庆十九年建入学〉
〈额数六名〉寕陜厅学〈在厅治东北嘉庆十八年建入学额数六名〉正学书院
〈在府治西南宋儒横渠张子讲学处元建书院后废明宏治九年复建 本朝康熙中修〉关中
书院〈在府治东南明万历三十七年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养正书院〈在府城外〉
〈嘉庆七年长安咸寕二县同建〉渭阳书院〈在咸阳县干隆十一年建〉槐里书院
〈在兴平县顺治十五年建〉横渠书院〈在临潼县治东南康熙三十七年建乾隆三年修〉
骊山书院〈在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即古白鹿书院旧址〉景槐书院〈在高陵县〉
〈乾隆二十六年建〉明道书院〈在鄠县乾隆三十五年建〉渼陂书院〈在鄠县治〉
〈西〉二曲书院〈在鄠县西南三里康熙三十年建〉玉山书院〈在蓝田县乾隆〉
〈四十年建〉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时建明宏治中修〉瀛洲书院〈在泾阳县〉
〈乾隆六年建〉学古书院〈在三原县治西北元延祐中建明嘉靖四十六年修 本朝干〉
〈隆十四年修〉宏道书院〈在三原县治北明宏治九年建〉对峯书院〈在盩厔县〉
〈乾隆十三年建〉象峯书院〈在渭南县原名渭阳书院干隆二十七年建后改今名〉五
凤书院〈在渭南县治西南〉南湖书院〈在富平县干隆三年建〉通川书
院〈在富平县干隆十二年建〉新城书院〈在富平县西明嘉靖初建〉饮凤书院
〈在醴泉县干隆十九年建〉文正书院〈在耀州北二里旧为明德寺明嘉靖二年改建书院〉
〈祀宋范仲淹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颍阳书院〈在同官县南关干隆二十九年建〉
太乙书院〈在寕陜厅治西北乾隆五十三年建嘉庆二年修〉青门学舍〈在长〉
〈安县西关乾隆三十六年建〉春明学舍〈在咸寕县东关乾隆四十一年建 按旧志载〉
〈鲁斋书院在咸寕县东北元延祐中建居善书院在临潼县学西元时建渭上书院在高陵县南元〉
〈延祐初建泾野书院在高陵县明时建芸阁书院在蓝田县治北宋时建嵯峨书院在三原县明时〉
〈建集贤书院在盩厔县明嘉靖中建崇正书院在同官县东北一里明嘉靖中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百十万八千七百五十二今滋生民户共男妇二百九十六万二千五百四十七〉
〈名口〉
︹田赋︺〈民地一十万二千八百五顷九十八亩三分八釐额征地丁银六十六万九千六百二十八两〉
〈二钱六分粮六千七百四十六石八斗二升三合三勺 屯地一万八千九百二十九顷六十一亩〉
〈三分四釐额征地丁银二万一千七百二十九两二钱九分粮七万九千六百四十九石九斗四升〉
〈五合五勺 更名地七千四十五顷一十五亩七分一厘额征地丁银一万四百三十两一钱七分〉
〈粮三万三千六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四合三勺〉
︹山川︺终南山〈在长安咸寕盩厔鄠四县之南孝义寕陜二厅之北西自凤翔府郿县入境东〉
〈抵蓝田县界书禹贡终南惇物诗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左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中南九州〉
〈之险也汉书东方朔传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鐡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纪此〉
〈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关中记终南一名中南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括地志终南山一〉
〈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楚山一名橘山一名秦山在万年县南五十〉
〈里柳宗元终南山祠记终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颜又东至于太华以〉
〈距于关其物产之厚器用之出则璆琳琅玕夏书载焉纪堂条梅秦风咏焉长安志终南山东自蓝〉
〈田县西入万年界石鳖谷以谷水与长安县分界东西四十里又南山在长安县南七十里连乾祐〉
〈县界又盩厔县南山去县三十里雍录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
〈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连亘时踞其南者皆此一山胡三省通鉴注关中有南山北山自甘泉连延至〉
〈嶻蘖九嵕为北山自终南太白连延至商岭为南山鄠县志鄠山随地异名皆终南也远者去城三〉
〈十里近可二十里蓝田县志在县西南七十里此山连亘千里至此而尽 按明统志又有太一山〉
〈在终南山南二十里连亘秀特上插云霄通志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有太乙峯太乙谷太乙池推汉〉
〈志太乙即终南与括地志合然言在武功不言在长安李善注文选以西京西征二赋终南太乙并〉
〈称明非一山说见后南五台山〉龙首山〈在长安县北接咸寕县界三辅黄图未央宫因龙首〉
〈制前殿水经注龙首山长六十馀里头入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
〈坚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括地志山首在长安故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
〈其馀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元和志山在长安县北十里西京赋所云疏龙首以抗殿也长安〉
〈图说山之馀尾城南皆已堙平坡陀北出复见于唐大安宫东西横亘迤逦而去今宫城及内苑后〉
〈墙含元殿台一带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尺咸寕县志龙首原起终南义谷径可数十武蟠曲〉
〈西北行渐行渐阔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横冈〉黄麓山〈在兴平县北一里亦名黄山即〉
〈始平西原也〉庆山〈在临潼县东南唐书五行志垂拱二年九月己巳新丰露台乡有山涌出〉
〈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亩池中有龙凤之形米麦之异武后以为休应名曰庆山长安志在县东南〉
〈三十五里〉胏浮山〈在临潼县骊山东南一曰浮胏水经注泠水出胏浮山盖骊山连麓而异〉
〈名也县志浮胏山盖骊山东之支麓〉骊山〈在临潼县东南与蓝田县蓝田山相连亦作丽山史〉
〈记秦本纪始皇葬骊山汉书地理志新丰骊山在南水经注鱼池水出丽山东又丽戎之山一名蓝〉
〈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括地志骊山在新丰县南十四里其阳即蓝田山〉
〈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七载更会昌山曰昭应寰宇记骊山在昭应县东南二里温〉
〈汤出山下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
〈露台长安志山在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故名县志山在县南里许连亘而东五十馀里山之〉
〈左有东绣岭右有西绣岭唐明皇时植花木如绣故名又有玉蕋峯在东绣岭之东〉金斧山
〈在临潼县南二十五里石隙中有斧今尚存〉鸡头山〈在鄠县东南十六国春秋秦苻生欲〉
〈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县志俗呼小武当山〉云际山
〈在鄠县东南六十里又有子房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中有黄石洞相传子房辟谷处〉白云山
〈在鄠县南二十里与县治相对其东有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华阳谷谷中最高者曰将军山〉牛
首山〈在鄠县西南山海经牛首之山涝水出焉元和志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在上林〉
〈苑中西京赋云绕黄山而款牛首是也县志在华阳谷东南层山万仞有小洞起于其下宛若牛伏〉
〈山之东又有黄柏峪山〉蓝田山〈在蓝田县东汉书地理志蓝田山出美玉水经注霸水出〉
〈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括地志骊山即此山之北阜元和志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
〈在县东二十八里寰宇记述征记云山形如覆车之象后魏风土记云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
〈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祠甚严霸水之源出此又西有尊卢氏陵次北有女娲氏谷长安志山在县〉
〈东南三十里〉阜儿山〈在蓝田县东六十里俗传尝有一禽止此山人疑为凤因名凤儿山〉
〈讹作阜儿山〉王顺山〈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山得道因名〉
蒉山〈在蓝田县南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蓝田南元和志在县东南二〉
〈十五里县志在县南十里〉七盘山〈在蓝田县南十里亦曰七盘岭唐书尚可传朱泚之难〉
〈可率兵道襄邓而西属贼兵锐乃壁七盘长安志七盘山在县南二十里又䋫坡在县东南通典〉
〈曰七盘十二䋫蓝关之险路也旧志七盘山延亘绵远西接终南东通商洛险峻迂回唐贞元初商〉
〈州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道七百里即此处〉峣山〈在蓝田县南二十里旧志亦谓之峣〉
〈岭峣关盖因山而得名〉金山〈在蓝田县北四十里上有金山神祠长安志谓在县南十里疑〉
〈误〉仲山〈在泾阳县西北山北属邠州淳化县界汉书郊祀志汾阴得鼎迎至甘泉至中山晏〉
〈温有黄云焉又沟洫志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颜师古注中读曰仲即今九嵕之东仲山也水经注〉
〈郑渠东迳中山南俗谓之仲山括地志山在云阳县西十五里寰宇记云阳宫记云宫南三十里有〉
〈仲山未详古之何山山有竹箭生焉俗传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射猎则风〉
〈雨暴至庙有一泉未尝水竭长安志小仲山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县志仲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
〈东北接嵯峨西麓中隔冶谷西南连九嵕山泾河迳其中山半有泉曰小狮泉山麓有坪曰虎坪〉
石蛇山〈在泾阳县西北寰宇记古石蛇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县志石蛇山在县西北七十〉
〈里临江潭上以石有类蛇首故名郑岩在其下〉嵯峨山〈在泾阳县北东入三原县界西入邠〉
〈州淳化县界本名嶻嶭山亦作嶻蘖汉书地理志池阳嶻嶭山在北水经注郑渠故渎东迳嶻薛山〉
〈南元和志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云必雨常〉
〈以为候又在三原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嶻嶭山自云阳县界连亘三原县一名慈峨山云阳宫记〉
〈东有峨山今土人谓之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山泾阳县志嵯峨山在县北四十里东抵青谷西〉
〈抵冶谷亘二十里上有三峰最东者曰钵盂台岁旱祷之多应中峰曰大台峰顶有仰天池冬夏不〉
〈涸西峰有石窟深五六里有风从内出三原县志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西南属泾阳西北属淳化〉
〈东南属县界〉尧门山〈在三原县西北三十里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三原县西北三〉
〈十二里上有路其状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山南置石门县 按邠州三水淳〉
〈化二县界有石门山乃秦献公与晋战处与此山名同地异胡三省注通鉴引括地志此文误唐书〉
〈地理志云阳有尧山疑即此〉浮山〈在三原县北二十里〉石楼山〈在盩厔县东南三十〉
〈七里峯峦层叠形势如楼一名楼观山〉五福山〈在盩厔县东南四十里五峯耸峙自北而〉
〈南鸟道萦纡可通汉中府洋县〉黑凤山〈在盩厔县西南骆谷东二里又西南有安乐山又西〉
〈南五里为韦谷〉灵台山〈在渭南县东南其西二里有曹谷长安志灵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
〈里名胜志山顶方平故以台名雍胜略上有七星塔又谓之七星山县志灵台稍西而低者有半截〉
〈山又入黄狗峪折而东南有山二曰南月圆北月圆清水河迳其中南月圆山四面悬崖仅通一径〉
〈山巅有池曰仰天池池旁有田千馀亩〉凤凰山〈在渭南县东南曹峪西三里又凤凰山在〉
〈醴泉县东北四十里〉倒虎山〈在渭南县东南接蓝田县界十六国春秋王嘉隐于东阳谷石〉
〈虎乱迁于倒虎山元和志倒兽山一名元象山在渭南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隐处也寰宇记倒虎〉
〈山在蓝田县覆车山北长安志在渭南县东南三十七里县志山在凤凰山南其谷曰倒兽谷亦曰〉
〈大谷谷之西 又有小谷山 按法苑珠林渭南县南山倒犳谷 崖有悬石文状倒犳即此诸志或作〉
〈倒兽皆避唐讳耳〉石鼓山〈在渭南县西南十里湭水所出元和志湭水出县西南石楼山〉
〈即此〉荆山〈在富平县西南书禹贡荆岐既旅又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传此荆在岐东非〉
〈荆州之荆汉书地理志里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
〈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隋书地理志富平有荆山括地志荆山今名掘陵原元和志在县西南二十〉
〈五里明统志在县西南十里〉檀山〈在富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在县西北二十五〉
〈里长 安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檀山 旁为邑子山有马跑泉〉天 乳山〈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寰〉
〈宇记在县西北 二十五里两峯相对类于乳形县志檀山折而北 为天乳山天乳山东南一里为龙〉
〈泉山 按耀州志云土门山两峰环 抱形如两 乳接富平县西北境疑即此〉锦 屏山〈在富〉
〈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山巅有王翦庙亦名将军山旁为高阳峰县志锦屏山东南十里为蟠桃山折〉
〈东北三里为老君山南有铁牛洞又北三里为左眼山其东二里为石窝山又东二里为底店山又〉
〈东八里为龙眼山下有药泉谷多药草〉紫金山〈在富平县西北四十里耀州志又虎头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盖即紫金之支陇也〉龙泉山〈在富平县北三十里长安志在县西北十〉
〈五里耀州志山有五泉涌出〉月窟山〈在富平县北四十里山巅有泉深数仭旱祷必应〉
瓮金山〈在富平县北五十里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三里耀州志在月窟山东六里〉频
山〈在富平县东北水经注频阳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隋书地理志华原有频山〉
〈元和志美原县西北十一里有频山秦厉公于山南立县故曰频阳后魏别立土门县以频山有二〉
〈土阙状似门故曰土门长安志山在美原县界十八里县志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南麓有泉西北麓〉
〈一小山陡出曰堡子山山之北麓为千尺崖壁立百仭〉明月山〈在富平县东北寰宇记在〉
〈美原县西北二十里耀州志在富平县东北七十五里与同官县鳌背山接下有勾谷涧县志山出〉
〈白土如银又出泔泥同官磁器以此为之〉玉女山〈在富平县东北寰宇记在美原县西三十〉
〈五里又耀州西北亦有玉女山〉玉镜山〈在富平县东北长安志在美原县西北十里耀州志〉
〈玉女山东为玉镜山又东为大小石谷涧〉金粟山〈在富平县东北又东为石叠山万斛山接〉
〈同州府蒲城白水界长安志金粟山石叠山俱在美原县北十五里又万斛山在县东北二十里耀〉
〈州志玉镜山东北为金粟山山有灵泉寺寺后为灵泉山山之左有碧云洞灵泉山东为万斛山山〉
〈下有三泉谷涧又东为石叠山又东接蒲城县境县志石叠山一名楼子山山东为大水峪峪东为〉
〈万解山山北二十里为熨斗坪其北十里有岳山山之东为石坡峪入蒲城县界〉武将山
〈在醴泉县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武将山一名冯山在县东北十八里〉无劳山〈在醴泉县〉
〈北五十里相近又有五峰山〉承阳山〈在醴泉县北六十里寰宇记承阳山石泉所出三辅〉
〈黄图所谓浪水是也长安志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九嵕山〈在醴泉县东北汉书地理志谷〉
〈口县九嵕山在西西都赋冠以九嵕西京赋九嵕甘泉涸阴沍寒魏书地形志寕夷有九嵕山隋书〉
〈地理志醴泉有九𡽀山元和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在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山高六〉
〈百五十丈周回十五里 按郡国县道记云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处故谓之谷口县志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有九峰峻耸山之南麓即咸阳北坂也〉覆甑山〈在醴泉县东北五十里与〉
〈九嵕冈陇相接又清峰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龟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芳山〈在醴泉县东北〉
〈六十里唐书地理志醴泉县有芳山〉北五台山〈在耀州东三里五山并峙顶如平台东曰〉
〈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山有石洞曰太元洞相传孙思邈隐居处下有洗药〉
〈池〉磬玉山〈在耀州东五里山出青石叩之铿然有声唐天宝中取为磬郊庙乐皆用之〉
风孔山〈在耀州东长安志风孔山安君山皆在华原县东五里州志磬石山之东为安君山〉
〈又东为风孔山山有穴风从中出又东为将军山上有王翦祠〉宝鉴山〈在耀州东十里相传〉
〈年丰则山有光如鉴州之得名以此〉土门山〈在耀州东南接富平县界元和志土门山在华〉
〈原县东南四里州志五台山石洞南三里有山自东而西者为东乳山亦名落星原自西而东南者〉
〈为西乳山两山环抱州城形如两乳漆沮水会于山下从山隙中出又名鹳谷俗谓之岔口出谷〉
〈口即富平县西北境盖即土门山也 按魏书地形志土门县有土门山元和志亦云频山有土门〉
〈状如门后人疑频山即土门然频山在美原西北土门在华原东南水经注元和志等书分注甚明〉
〈盖频山或兼土门之目而华原之土门在今州东南与富平县接界不得混为一山也〉牛耳
山〈在耀州西北十八里两山东西相并状如牛耳又北六十里为木门山有上中下三木门山坂〉
〈相去各三里〉大唐山〈在耀州西北七十里折而东北为金圭山又折东南为凤翼山一名〉
〈车盖山自山而西即邠州淳化县境〉箭干山〈在耀州西北姚苌殿东北其北为魏王楼楼东〉
〈为锥子山又东北十馀里为照金山俗传山有光雨后映人衣如金〉石门山〈在耀州西北八〉
〈十里分水岭西北与邠州之三水淳化二县接界详见邠州〉树子山〈在耀州北长安志在〉
〈华原县北四十里又把楼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州志唐家堡东五里为笠子山又东南为石皋山树〉
〈子山耙楼山耙楼即把楼之讹〉三石山〈在耀州北长安志在华原县北六十八里州志山在〉
〈天活堡东十里三峰兀山麓有奇峰洞洞中滴水成泉谓之天浆〉龙蟠山〈在同官县东南〉
〈里许蜿蜒如龙与虎头山相对〉三泉山〈在同官县东南三十里与耀州将军山相接又东为〉
〈鳌背山与富平县明月山相接长安志三泉山在县南三十二里〉飞仙山〈在同官县南三〉
〈十里下有飞仙洞俗传葛稚川升仙处〉济阳山〈在同官县西南上有砦下有方泉甘可酿〉
〈酒〉白马山〈在同官县西南三十里上有白马庙山南接耀州界〉文王山〈在同官县〉
〈西六十里又西为武王山与耀州把楼山接长安志文王山在县西四十里〉虎头山〈在同〉
〈官县西北状如虎踞县城依于其麓亦名虎踞山下有水清涌不竭引流经县治中〉润山〈在同〉
〈官县西北十里中有一石每润则雨一名圣水山〉女华山〈在同官县西北寰宇记女华夫〉
〈人祠在县北三十里女华山上高峯秀出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
〈上因立祠水旱祈祷有验长安志高山女华神庙在县北四十里 按唐书地理志同官县有女回〉
〈山耀州志同官县北三十里为西高山其东为女回山又东为神水峡又北十里为北高山志别无〉
〈女华山之名盖即一山音相近而讹耳旧志分为二山误今考正〉马栏山〈在同官县北三〉
〈十里 按晋书北地都尉张光以百馀人戍马栏山盖白水县之马兰山州志谓即此山误〉石
盘山〈在同官县北魏书地形志铜官县有石盘山县志在县北四十五里〉南五台山
〈在寕陜厅北四百八十里旧志在咸寕县南五十里终南山麓亦曰南五台延袤十许里有奇峯五〉
〈南山佳丽之处惟此为最厅志太乙山即今之南五台山汉元封二年祀太○于此建太乙宫遗址〉
〈犹存说见前终南山〉万华山〈在寕陜厅北上有丛林九峯并峙俗谓九顶万华山厅志在厅〉
〈北四百五十里〉狗脊岭〈在咸寕县东南五里唐时谓之东市县志龙首山在城东南者为狗〉
〈脊岭〉横岭〈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长安志自骊山东入县境横接华州界县志岭下有水谓之〉
〈横河〉高山岭〈在盩厔县东南耿谷南六十里又五泉岭在耿谷南三十里北去石镜谷十里〉
沈岭〈在盩厔县南蜀志姜维传延熙二十年维欲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元和志〉
〈姜维岭本名沈岭在盩厔县南五十里胡三省通鉴注自骆谷北出扶风隔以终南山其间有三岭〉
〈一曰沈岭近芒水一曰衙岭一曰分水岭〉分水岭〈在渭南县南岭东北麓水流入湭水西南〉
〈麓水流入蓝田界又西北有牛思岭岩之东北麓曰严坡有严谷俗传严子陵隐居处相近有马鞍〉
〈岭又望竿岭在县西南又耀州西北八十里亦有分水岭〉温秀岭〈在醴泉县北接乾州永寿〉
〈县界隋书地理志醴泉有温秀岭颜师古汉书注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
〈令居此田牧故以为名〉长条岭〈在耀州西北私盐堡北延亘三十馀里仄径仅容人又北〉
〈为横岭又东为小三石山又东为摩天岭高三十里又东为鸿鸨岭岭东有石洞在悬崖中又东即〉
〈鄜州宜君县界〉金牛岭〈在同官县南三十里其相接者为兔窝岭旧传有唐太宗遗迹〉腰
竹岭〈在寕陜厅北九十里山顶平坦多产短竹高与腰齐故名直水源出此〉秦岭〈在寕〉
〈陜厅北东接孝义厅又东接商州界即终南山脊也西都赋睎秦岭睋北阜三秦记秦岭东起商洛〉
〈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通典蓝田县有秦岭咸寕县志秦岭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属县界者东西约〉
〈七十里蓝田县志秦岭即南山别出之岭在县东南接商州界凡入商洛者必越岭而后达东出即〉
〈蓝田关厅志在厅北三百二十里〉紫阁峰〈在鄠县东南张礼游城南记在终南山祠之西〉
〈其阴即汉陂杜诗紫阁峰阴入汉陂是也县志峰在县东南三十里迤东有白阁黄阁峰三峰相距〉
〈不甚远〉圭峰〈在鄠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
〈峰〉凌霄峰〈在鄠县东南相近有罗汉大顶二峰〉太微峰〈在盩厔县东南四十里东〉
〈观阁东一里形势嵯峨直接太虚俗传老子于此升天其下有炼丹峰〉钓鱼峰〈在渭南县〉
〈东南十七里峰东滨赤水相传王嘉尝钓于此〉箭穿崖〈在耀州西北桃儿堡东相传后周明〉
〈帝与诸将校射中崖孔因以为名其西为张果老崖〉神水峡〈在同官县北三十里县志神水〉
〈峡两山峻削道从石峡中行险阻同于石门东北通榆林西北通甘肃寕夏宋史建炎三年金兵循〉
〈渭东还王庶令刘延亮屯神水峡扼其归路即此〉少陵原〈在长安县南接咸寕县界周书〉
〈保定二年讲武于少陵原通典万年有少陵原汉许后陵也寰宇记少陵原即汉鸿固原长安志原〉
〈在万年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雍录宣帝许后葬杜陵南原颜〉
〈师古曰即今谓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他书皆作少陵杜甫家焉故自称杜陵老亦曰少陵也通〉
〈志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马村起至何将军山林而尽又有凤栖原在少陵原北以汉宣帝时〉
〈凤凰集此因名〉高阳原〈在长安县西南二十里接咸阳县界水经注沈水故渠二流上承交〉
〈水合于高阳原咸阳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毕原〈在长安县西南史记周本纪武玉上𥙊于〉
〈毕又太史公曰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毛诗笺毕终南山之道名汉书〉
〈臣瓒注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括地志毕原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又有毕原在咸阳县北〉
〈左传富辰曰毕文之昭也杜预注毕国在长安西北赵岐孟子注毕郢近丰镐之地水经注三秦记〉
〈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颜师古汉书注毕陌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括地志毕原在咸阳县西北十五里通典在咸阳西北初王季都之后毕公高封焉元和志毕原即〉
〈咸阳县所理也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亦谓之毕陌汉朝诸陵并在其上咸阳〉
〈县志毕原亦名咸阳原亦谓之咸阳北坂 按毕原连亘渭之南北其境甚广以今考之在万年县〉
〈西南者即文武周公所葬在长安咸阳西北者乃毕公高所封诸书所记古今互异难悉正矣〉细
柳原〈在长安县西南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郭璞注观名在昆明池南汉书游侠传萭章长安〉
〈人在城西柳市后汉书郡知志长安有细柳聚元和志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
〈亚夫屯兵之所〉白鹿原〈在咸寕县东接蓝田县界即霸上也史记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伐〉
〈荆始皇自送至霸上汉元年十月沛公至霸上遂西入咸阳还军霸上应劭曰霸上地名在长安东〉
〈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注三秦记曰新丰县西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 按关中图白鹿在霸陵〉
〈水经注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谓之霸上颜师古汉书注霸上即今所谓霸头元和志白鹿〉
〈原在万年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又在蓝田县西六里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
〈界至浐水川尽东西一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霸川尽南北四十里雍录白鹿原者南山之麓霸水〉
〈行于原上至于霸陵皆此原也县志白鹿原高于龙首居民凿井深数百丈汲引甚艰荆谷神谷其〉
〈西南二壑也蓝田县志原在县西二里许其顶平直袤广一百五十里〉乐游原〈在咸寕县〉
〈南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起乐游苑颜师古注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又关中记云宣帝立庙宇〉
〈曲也之北号乐游今所呼乐游庙者是也长安志乐游原在万年县南八里汉宣帝立庙馀址尚存〉
〈长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游赏后赐申岐薛诸王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
〈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祓禊〉神禾原〈在咸寕县〉
〈南长安图说唐莲花洞在神禾原即郑驸马之居所谓主家阴洞者也县志原在县南三十里下临〉
〈樊川南起竹谷东西北行三十里入长安为潏水界断其南为御宿川晋天福六年产禾一茎六穗〉
〈重六斤故名〉短阴原〈在咸阳县西南水经注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无他高山〉
〈异峦惟原阜石激而已元和志短阴原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县志原周二三里土山无石〉洪
渎原〈在咸阳县北二里东西一冈阔七里许〉始平原〈在兴平县北元和志在县北十〉
〈二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长安志在县北六里汉时亦谓之北芒岩县〉
〈志在县北二里〉凤凰原〈在临潼县东骊山下相近有鹦鹉谷唐韦嗣立构别业于此寰宇记〉
〈昭应县凤风原后汉书延光二年凤凰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麓又唐书五行志武德元年〉
〈新丰县鹦鹉谷水清相传曰此水清天下平隋开皇初此水暂清㝷浊至是复清地理志昭应县有〉
〈清虚原本凤凰有幽栖谷本鹦鹉中宗以韦嗣立所居更名县志凤凰原在县东十五里鹦鹉谷在〉
〈县东北十里〉普陀原〈在临潼县北十五里渭河北岸又断原在县北七十里即荆山尽处〉
〈自三原县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二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故名〉新丰原〈在临潼县东北〉
〈东入渭南县界关中图新丰县南有新丰原水经注泠水历阴槃新丰二原之间长安志新丰原一〉
〈名青原在渭南县西南二十里泠水经此原之在县志原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接阴槃东至泠口蜿〉
〈蜒二十馀里与渭南县迤逦相接渭南县志其地水旱常丰一名常稔原〉奉政原〈在高陵县〉
〈南十里长安志在县南十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县志原自泾阳迤逦而来过县境尽于临〉
〈潼长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得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亦谓之降驾原相传汉文帝入继大统〉
〈时经此或云原上有崇皇寺唐明皇两幸之故名〉鹿苑原〈在高陵县西南三辅黄图安陵〉
〈有果园名鹿苑寰宇记原上有鹿台祠岁旱时百姓祈祷有应号为鹿台将军长安志在县西南三〉
〈十里东西长十五里南北阔一里县志原自咸阳县来当泾渭二水之间〉风凉原〈在蓝田县〉
〈西南北接咸寕县界水经注狗枷川水东北流迳风凉原西关中图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名风凉〉
〈原在磈山之阴雍州之福地长安志凉风原一作风凉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
〈县界〉石安原〈在泾阳县南接咸阳县界十六国春秋苻健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
〈曰美哉斯原怅然有终焉之志元和志原在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北入咸阳县界〉
〈县志石安原在县南十里亦曰南原西自醴泉县来东讫高陵其北陲傍泾者入县境〉西城
原〈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故云阳县西东自天井渠抵洪门监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百
顷原〈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东连嵯峨山西抵冶谷口东西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数百丈〉丰
稔原〈在泾阳县北二里亦曰北原起仲山麓东南至高陵始尽又有覆车原亦起仲山麓东至〉
〈冶谷口或讹为与车原〉清凉原〈在泾阳县东北四十五里又丰乐原在县北五十里县志〉
〈百顷丰乐清凉三原俱逶迤嵯峨山前宜黍稷〉天齐原〈在三原县西北元和志在县西北二〉
〈十五里上有天齐祠寰宇记天齐原西连嶻蘖山长安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县志原南属泾阳界北〉
〈属县界又元和志苻秦于嶻蘖山北置三原䕶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旧志〉
〈三原俱在县西北孟侯最西丰居中白鹿在东连亘四十里〉神川原〈在渭南县城东南有〉
〈东西二坡又明光原在县东南四里即后魏置南新丰县处其东北为仓堡觜〉广乡原〈在渭〉
〈南县东南魏书地形志郑县有广乡原水经注西阳水东阳水出广乡原北垂长安志原在县东南〉
〈十里县志原北有西阳东阳二谷东谷即王嘉隐处〉杜原〈在渭南县东北故下邽城西自三原〉
〈县界迤逦至此后人以宋寇准居此改曰仕原其乡曰仕原乡〉羊蹄原〈在富平县东南三十〉
〈里又中华原在县南三十里以后周中华郡得名〉旷野原〈在富平县西南县志原在荆山〉
〈北二十里世传周宣王田猎于此又有龙盘原在荆山西北〉北卤原〈在富平县西北十里〉
〈魏书地形志频阳有南卤原疑即此耀州志谓之北陆原〉荆谷〈在咸寕县东南二十五里又有〉
〈羊谷郊谷俱在县东南六十里〉锡谷〈在咸寕县东南六十里长安志锡谷有路至旧归安镇合〉
〈义谷路通兴元府又义谷在县东南八十里东南至乾祐县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兴元府县志〉
〈有大小二谷小义谷在羊谷内其东有白道谷大义谷在白道谷东〉炭谷〈在咸寕县南长安志〉
〈在万年县南六十里陆长源辨疑志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又竹谷在县南六〉
〈十里方舆说曰竹水俗谓之赤水出于媚谷〉石瓮谷〈在临潼县东南长安志两京道里记〉
〈曰福严寺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临石瓮谷有悬泉潡石成臼似瓮形因名郑嵎津阳门诗注云石〉
〈鱼岩下有天然石其形如瓮以贮飞泉故明皇以为寺名县志谷中多兰蕙亦谓之芝兰谷在东绣〉
〈岭之左〉坑儒谷〈在临潼县西南史记秦始皇三十五年诸生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颜师古汉书注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传以〉
〈为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今官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更改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
〈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各说不同乃命就视之为〉
〈伏机诸生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此则闵儒之地不谬矣唐书地理志〉
〈昭应县有旌儒乡有庙故坑儒明皇更名寰宇记坑儒谷在昭应县东南五里唐明皇改为旌儒乡〉
〈立旌儒庙贾至为碑文长安志在县西南五里〉高冠谷〈在鄠县东南三十里紫阁峰东内有〉
〈高冠潭又有太平谷在鸡头山东谷内有长啸洞重云阁为县胜处〉涝谷〈在鄠县西南接盩厔〉
〈县界汉书郊祀志宣帝时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祠寰宇记涝水出终南涝谷县志沿谷两〉
〈岸西盩厔东鄠县南极秦岭又东有马谷栗谷直谷皂谷檀谷〉倾谷〈在蓝田县东水经注蓝田〉
〈谷西北有铜谷次东有轻谷长安志倾谷在县东五十里同谷在倾谷西 按同谷倾谷即铜谷轻〉
〈谷之讹也〉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唐杜甫诗盘剥白鸦谷口栗即此又长安志有蓝〉
〈谷亦在县东南二十里〉倒回谷〈在蓝田县东南五十里长安志灞水上源出此谷内通商〉
〈州雒南县界 按此即水经注所谓蓝田谷也〉悟真谷〈在蓝田县南十五里县志为蓝田绝〉
〈胜处人多游朓于此〉辋谷〈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又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与辋谷并有路通〉
〈商州上洛县雍大记商岭水流至蓝桥伏流至辋谷如车辋环辏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
〈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庄在焉所谓辋川也县志辋川在县正南川口即峣山之口去县八里两山〉
〈夹峙川水从此北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计五里许甚险狭即所谓匾路也过此则豁然〉
〈开朗四顾山峦掩映若无路然此第一区也圑转而南凡十三区其景愈奇计地二十里而至鹿苑〉
〈寺即王维别业〉石门谷〈在蓝田县西南水经注狗枷东川出南山之石门谷长安志石门谷〉
〈在县西南四十里唐昭宗干寕二年行莎城镇又次石门镇之圣寿寺即此〉库谷〈在蓝田县〉
〈西南接咸寕县界唐书地理志蓝田有库谷谷有关长安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冶谷〈在泾阳县〉
〈西北汉书郊祀志申公曰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服䖍曰黄帝升仙〉
〈处颜师古曰谷口仲山之谷口也汉时为县今呼冶谷以仲山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寒门也寰宇〉
〈记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禅书所谓谷口也其山出铁冶铸之所因以为名入谷便〉
〈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岸皆峭壁竖盘横坎谷凛然凝沍常如八九月中盛暑当昼暂暄凉秋晚〉
〈候缊袍不煖所谓寒门者也谷中今有毛原监县志冶水出谷处谓之谷口亦曰东谷口在县西北〉
〈六十里与泾水所出之谷口东西相去二十馀里有岩曰郑岩泉曰郑泉即郑子真隐处又见邠州〉
清谷〈在三原县西北接耀州界寰宇记清水谷一名鬼谷昔苏张师事鬼谷先生学即此谷也〉
〈长安志晋太康地记扶风池阳县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按此地即旧池阳之境〉芒谷〈在盩屋县〉
〈东南一名黒水谷其东有韩谷黄谷及圑标等谷水经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就水出南山就谷长安〉
〈志韩谷黄谷俱在盩厔东南二十五里县志黑水谷在县东南即芒谷也水黑色故亦名黑水谷谷〉
〈内三里为韩谷自谷而东三里为黄谷又一里为团标谷又东五里为马岔谷又东二里为就谷又〉
〈东三里为飞升谷又东二里为西观谷又东一里为闻仙谷在太微峰侧又东二里即田谷也自谷〉
〈而南六十馀里为金井又南一百二十里为秦岭又南六十里即柴沟关〉田谷〈在盩厔县东南〉
〈水经注田谿水出南山田谷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谷去县三十五里在太微峰东二里〉
赤谷〈在盩厔县东南其东又有牛谷坛谷及耿甘等谷水经注漏水出南山赤谷又耿谷水出〉
〈南山耿谷甘水出南山甘谷长安志赤谷牛谷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坛谷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县〉
〈志赤谷在田谷东四里谷东过岭为牛谷又东三里为坛谷今名大渠谷又东十五里为甘谷唐武〉
〈德八年幸鄠县校猎于甘谷即此盖近鄠县境也又东四里为石镜谷谷南十里五泉岭半有石方〉
〈丈馀莹明如镜远照长安故名自石镜而东四里为涝谷与鄠县接界〉骆谷〈在盩厔县西南〉
〈魏志正始五年曹爽伐蜀发卒从骆谷入敌因山为固兵不能进括地志骆谷口在盩厔县西南三〉
〈十里寰宇记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近代废塞唐武德七年复开东北自鄠县界西南迳盩〉
〈厔县界又西南入阁谷出谷入洋州兴势县界续通典自长安取骆谷路至兴元府六百五十二里〉
〈地理通释骆谷在长安西南二百里谷长四百二十里县志骆谷口明设巡司隆庆中盗贼窃发巡〉
〈司不能禁遂塞谷之东五里为新口谷又东二里为熨斗谷又东二里为虎谷又东二里即黑水谷〉
仓谷〈在盩厔县西南长安志仓谷故县谷强弩谷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韦谷底保谷在县西〉
〈南三十里县志县境南山其势自西趋东极西与郿县接界处为韦谷俗讹为泥谷在县西南五十〉
〈里自韦谷而北十里为仓谷自韦谷而东七里为底保谷俗名车谷自车谷而东三里为强弩谷今〉
〈名强谷强谷东五里为稻谷又东八里即骆谷〉黄狗谷〈在渭南县南三十里清水出此又羊〉
〈谷在县东南半截山东又东曰黑掌谷又东曰葫芦谷又东即箭谷山〉泔谷〈在醴泉县西北〉
〈五里长安志县西八十里有甘谷甘水出焉非此泔谷也〉泥泉谷〈在醴泉县西北长安志在〉
〈县西北三十里县志谷在县北城下又安谷在县东北二十里明嘉靖四年谷中出水灌田〉巴
谷〈在醴泉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九十里又泉谷在县西北一百里县志二谷俱在县北八十〉
〈里〉波水谷〈在醴泉县东北隋书地理志醴泉县有波水长安志波水谷在县北七十里又〉
〈豆卢谷在县西北八十里黒狗谷在县西北九十里县志波水豆卢二谷俱在县东北七十里黑狗〉
〈谷在县东北八十里又有岩谷在县东北三十里有泉从石隙中出与巴谷等水漑田数十顷〉子
午谷〈在寕陜厅北旧志在长安县南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县瑞通子午道〉
〈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今京城直〉
〈南山有谷通梁汉道名子午谷后汉书顺帝纪延光四年罢子午道魏略诸葛亮于南郑与群下计〉
〈议魏延曰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三秦记长安正南山名秦岭谷〉
〈名子午玉海南山大谷凡六谓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也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使备〉
〈南山之险又唐广德初设南山五谷防御使旧志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府南百里南〉
〈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厅志在厅北四百八十里〉豹林谷〈在寕陜厅北旧〉
〈志在长安县南终南山麓谷内有东𫎇峰亦曰东明峰唐杜甫诗故人昔隐东𫎇峰宋史种放隐于〉
〈豹林谷之东明峰皆指此厅志在厅东北四百四十里〉石鳖谷〈在寕陜厅北旧志在长安〉
〈县南长安志在万年县西南五十里名胜志以谷口有巨圆石如鳖故名长安咸寕以此分界厅志〉
〈在厅东北四百一十里〉鸿门坂〈在临潼县东史记项羽纪羽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
〈相去四十里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不过二十里后汉书郡国志新丰有鸿门亭孟康曰鸿门在新〉
〈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水经注今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原通道南北〉
〈洞关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孟康言在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地也姚察曰新丰故〉
〈城东未至戏亭道南有断原南北洞开即鸿门也寰宇记按关中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雍录鸿〉
〈门在骊山北十里县志县东十五里有项王营即鸿门也〉长平坂〈在泾阳县西南汉书宣帝〉
〈纪甘露三年上自甘泉宿池阳宫登长平坂如淳曰阪名也在池阳南上原之坂有长平观去长安〉
〈五十里颜师古曰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眭城坂也县志坂在县西南十里 按元和志云在县西〉
〈南五里寰宇记长安志俱云五十里通志又云二十里里数互异以如淳注考之疑县志为近是〉
塔坡〈在咸寕县南二十里长安图说塔坡以有浮屠故名在韦曲西何将军之山林也今其地〉
〈出美稻土人谓之塔坡米县志又有金銮坡在故金銮殿西胭脂坡在县南董子祠后与翡翠坡相〉
〈接勲荫坡在县南二十五里为韦杜故里〉长乐坡〈在咸寕县东北旧唐书天宝三载遣左右〉
〈相巳下祖别贺知章于长乐坡元和志在万年县东北十二里即浐川西岸旧名浐坂隋文帝恶其〉
〈名改名长乐坡长安志在县东北十里县志又有三棱坡在北郭外西亘长安即长乐之支陇也〉
马嵬坡〈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一名马嵬山唐杨贵妃葬此〉柳侯坡〈在渭南县东南〉
〈长安志在县东南十五里东西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又胡城坡在县南十五里东西十五里南北〉
〈接山三十里羝羱坡在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县志胡城坡俗讹曰胡公坡〉
〈又龙尾坡在县南胡城东北东西当湭川口曰风门寰宇记引三秦记云风门在新丰县东南两阜〉
〈相对其所多风即此〉尖邱〈在长安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十五里今谓之尖邱社〉高望
塠〈在咸寕县东南十二里少陵原北潘岳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长安志高望堆在延兴门南八〉
〈里〉桓公塠〈在蓝田县南长安志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苻健健遣苻雄等拒温于〉
〈愁思堆后因名为桓公堆 按唐书广德初回纥吐番入寇郭子仪收兵屯商州遣长孙全绪为前〉
〈锋营韩公堆盖即桓公之讹也〉蜯蛤塠〈在渭南县南长安志在县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
〈百步又孟家塠在县南六十里崇百尺周四百步灰塠在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八
公塠〈在富平县东南寰宇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塠两岸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塠象公〉
〈字因以为名又有万户塠黄金塠长安志万户塠在县西三十里黄金塠在县北二十里县志八公〉
〈原即八公塠在北卤原北黄金塠在龙泉山东北即雷村以东土山之频起者〉佷石〈在临潼县〉
〈骊山侧寰宇记在昭应县东十里初始皇之葬远采此石将致之骊山至此不复动石高一丈八尺〉
〈周回十八步长安志在始皇陵东南二里形如龟县志在始皇陵东北二里唐皇甫湜有铭〉金
沙洞〈在临潼县骊山长安志骊山洞居长生殿之左县志旧传骊山出金银明万历二十五年〉
〈遣内侍开采经年所𫉬不足夫匠之费至三十四年始罢〉唐公主洞〈在蓝田县东南三十〉
〈里俗传唐时有公主好道关此居之又有碧仙洞在蓝桥西俗传韩湘修真之所又名韩湘子洞〉
锡水洞〈在蓝田县南三十里县志相传昔有高僧以锡杖自蓝桥山下通之其水遂经洞前〉
〈流入辋谷河〉吕公洞〈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五里太微峰东崖唐吕嵓隐居处又十老洞在〉
〈县东南田谷南一里有石像十因名〉玉女洞〈在盩厔县南水经注芒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
〈之玉女房长安志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县志玉女洞在黑水谷中仙游潭北〉
鱼洞〈在寕陜厅东二十里东河一在厅西一百二十里四亩地一在厅北二百二十里泠水沟〉
〈每逢春夏有鱼自洞出〉渭水〈在府北自凤翔府郿县乾州武功县流入境迳盩厔县北又东〉
〈迳兴平咸阳二县南鄠县北人东迳长安咸寕二县北高陵县南临潼渭南二县北又东入同州府〉
〈华州界书禹贡导渭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周礼职方氏雍州其浸渭洛淮南〉
〈子渭水多力宜黍关中记渭与泾洛为关中三川又泾渭灞浐酆镐潦潏为关中八川水经注渭水〉
〈东迳郿坞南合洛谷水又东芒水从东来流注之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与芒水故流合又东涝水〉
〈从南来注之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反东合田谿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漏水注之又东〉
〈合甘水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北与镐水合又东北迳渭城南沈水注之又东过长安县北东〉
〈分为二水又东合注水上有渭桥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又迳长安城北东合昆明故渠又东过霸陵〉
〈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又东会成国故渠又东与高陵分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左〉
〈则泾水注之又东迳鄣县西又东得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古迳新丰故城北东与鱼池水会〉
〈又东迳鸿门北又东石川水南注焉又东戏水注之又东泠水入焉又东得首水又东得西阳水又〉
〈东得东阳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又东与竹水合又东得白渠口又东迳峦都城北禹贡锥指渭〉
〈水东迳盩厔县北五里又东迳兴平县南二十里又东迳咸阳县南一里鄠县北九十里沣水东北〉
〈流注于渭经所谓东会于沣也又东迳长安县北三十里又东迳咸寕县北五十里高陵县南二十〉
〈里泾水东南流与渭水合经所谓又东会于泾也又东迳临潼县北十五里又东迳渭南县北四里〉
〈又东迳同州府大荔县南华州北咸寕县志渭水阔可二十里〉交水〈在长安县南源出咸寕县〉
〈南山西北流至县界入丰水一名福水水经注沈水又西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
〈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注沈水寰宇记万年县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石壁谷〉
〈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长安志交水一作郊水自万年县界流入长安县水经注曰交〉
〈水西南流与丰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堨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一水自石〉
〈堨北迳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图经曰郊河水在县南三十二里自万年县界经本县三十里合〉
〈丰水张礼游城南记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交水西合于丰北入于渭通志交水在府城南三十〉
〈里 按长安志又有坑谷水在县南二十七里自万年县界来流入交水今无此水〉潏水〈在长〉
〈安县南源出南山自咸寕县界流入又西北入渭水说文潏水在京兆杜陵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师〉
〈古曰地理志鄠县有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今鄠县无此水许慎云潏水在杜陵此即今所谓沈水〉
〈也盖为字或作水旁穴与沈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水经注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西北流注杜〉
〈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杜伯冢南又西北迳下杜城又西北支合故渠又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迳〉
〈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得陂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又北迳凤关东又北〉
〈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又迳渐台东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亦曰高都〉
〈水前汉之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高都水入长安城即是水也又沈水支津上承沈水东北流迳〉
〈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其一水北流于渭寰宇记长安县漕水即沈水〉
〈也东自万年县界流入长安志潏水在县南十里张礼游城南记注潏水今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
〈附神禾壍上穿申店而其源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是也通志潏水在府城南〉
〈二十里〉镐水〈在长安县西北镐一作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
〈吾遗滈池君集解孟康曰长安西南有滈池三辅黄图庙记曰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二里溉〉
〈田三十三顷水经注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水合北迳汉灵台西又迳〉
〈磁石门西又北注于渭括地志今按镐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至磁石门亦不复入渭长安志镐水〉
〈出县西北十八里镐池图经曰在县西四十里其水自鄠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长安图镐池〉
〈在咸阳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水源亦出南山谷中北流经故长安城西南注昆明池又北为镐池〉
〈又北入于丰水自唐堰入昆明池而沣镐之流绝今则昆明池亦涸为民田〉滮池水〈在长〉
〈安县西北诗小雅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笺丰镐之间水北流魏书地形志长安有滮池水水经注滮〉
〈池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诗云滮流浪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矣十道志长安西有滮池亦名〉
〈圣女泉长安志滮池水出县西北二十里又圣女泉出县西二十里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
〈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霸水〈在咸寕县东源出蓝田县谷中经县东南流至咸寕县界又北〉
〈入渭水史记封禅书灞浐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皆得比山川祠汉书地理志南陵县〉
〈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水经注灞水出蓝田县蓝田谷西〉
〈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轻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合渥水又北历蓝田川迳蓝田县又左合浐〉
〈水历白鹿原东又北长水注之又北会两川又北故渠左出焉又北迳王莽九庙南又北迳枳道又〉
〈北左纳漕渠又北迳秦虎圈东又北入于渭水隋书高祖纪开皇五年改霸水为滋水元和志灞水〉
〈在万年县东二十里又蓝田县灞水东南自商州上洛县界流入又西北合浐水入渭长安志霸水〉
〈亦名蓝田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也图经曰源出蓝田东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出县界入万〉
〈年县界骞村岸阔六十尺蓝田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近世居民开种山地沙石壅积水发冲入河〉
〈中水日散漫阔于旧盖数十倍 按灞水之源据水经注不宜远在上洛境自隋唐来经流迁徙故〉
〈道难寻故元和志以下其说亦互异又按水经注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霸更名滋水曰霜水以显〉
〈霸功盖引汉志之文滋与兹古字通用也今汉书刊本古曰兹水上多一师字乃后人所增误以孟〉
〈坚本文为颜氏注文耳高祖纪视项羽无东意师古注云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此视子孙之〉
〈视注亦云读曰示可证其为汉书本文〉浐水〈在咸寕县东南源出蓝田县西南谷中北流至〉
〈县界又北合灞水入渭水经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注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
〈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霸水长安志浐水在万〉
〈年县东北流入于渭张礼游城南记少陵东接风凉原浐水出焉东北对白鹿原邢谷水出焉二水〉
〈合流入渭杜甫所谓登高索浐源是也县志浐水在城东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川自西南来二〉
〈川相合即为浐水其地多水田桑麻蔬圃产物最盛 按汉书地理志南陵县沂水出蓝田谷北至〉
〈霸陵入霸水水经注引此作浐水盖沂即浐之讹也又按水经注霸水先合浐水于白鹿原东又北〉
〈荆谿水合狗枷川注之二水未尝相混且辩之曰俗谓之浐水非也自魏书地形志以出苦谷者为〉
〈浐水始与水经注异唐宋以来故道莫辨大抵荆谿狗枷及上流诸水皆目为浐源矣〉荆谿
水〈在咸寕县东南源出蓝田县至县境入浐水古名长水唐宋以来皆谓之浐水宋书百官志汉〉
〈置长水校尉近长水故以为名长水盖关中小水名也水经注长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
〈之荆谿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又北入霸县有温泉入焉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括地志〉
〈浐水在万年即荆谿狗枷二水之下流两京道里记荆谿本名长水后秦姚兴避讳改焉长安志荆〉
〈谷水一名荆谿自蓝田县白鹿原东流至康村入万年县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
〈石门水为荆谷水库谷水自蓝田县南山出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浐水下流〉
〈二十五里合灞水北流二里入渭采谷水自蓝田县界西北三十里入万年县界二十里合库谷水〉
〈石门谷水来自蓝田北流十里入万年县界合采谷水又金谷水出蓝田县西南终南山之金谷东〉
〈北流注浐水〉义谷水〈在咸寕县南长安志义谷水自万年县界由乾祐县下流入山一百〉
〈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长安县界又郊谷水北流十里合〉
〈锡谷水自谷北流十里为坑河入长安界旧志大义谷水在县南五十里分三派第一派与狗枷荆〉
〈谿诸水合流为浐水即龙首渠之源第三派为胡公堰与阿姑渠合流为皂河即通济渠之源第二〉
〈派无名自东而西两岸皆可灌溉〉泥渠水〈在咸阳县南源出鄠县扈阳谷一名扈阳谷水〉
〈至县境入渭水寰宇记扈阳谷一名扈水今名马腹陂水经注云扈水上承扈阳池鄠县志鄠南惟〉
〈化羊谷有水出焉盖本为扈阳后讹为化羊也其水引流至咸阳县为泥渠之上源县志泥渠在县〉
〈南十五里出鄠县化羊谷经钓鱼台入渭〉鱼池水〈在临潼县东水经注水出丽山东本导源〉
〈东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
〈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冢北又西北流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
〈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长安志阴槃城河水在县东北十四里出县北杨村社〉
戏水〈在临潼县东下流入渭水史记秦二世本纪二年冬陈涉遣周章等将西至戏集解孟康〉
〈曰水名今戏亭是也苏林曰在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正义今新丰东北十里有戏水当故道即周章〉
〈军至处魏书地形志阴槃有戏水水经注戏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又北迳丽戎城东又北右总三〉
〈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颜师古汉书注新丰东有戏水驿其水本出〉
〈蓝田北界横岭至此而北流入渭两京道理记戏水至浊北流入渭东西有店南去昭应县二十九〉
〈里寰宇记在昭应县东二十七里县志在县东三十里〉市谷水〈在临潼县东长安志市谷〉
〈水玉桥河俱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县志市谷水下流名玉桥河〉泠水〈在临潼县东源出渭〉
〈南县西南北至县界入渭亦名零水水经注泠水南出胏浮山北会三川统归三壑历阴槃新丰两〉
〈原之间北流注于渭寰宇记昭应县百丈水即泠水之别名长安志泠水一作零水在县东三十五〉
〈里来自渭南县界渭南县志泠水发源于马谷老池头北流合白庄沟水又西北至新丰原入临潼〉
〈境至零口镇北入渭县志在县东四十里〉太平谷水〈在鄠县东南相近又有高冠谷水寰〉
〈宇记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即清渠水之上流源出终南山长安志太平谷水高冠谷水皆在县东〉
〈南三十里其底并碎沙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县志太平谷在鸡头山东中有凤池即水源也〉
〈高冠谷水源出高冠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灵旱祷辄应〉檀谷水〈在鄠县南寰宇记檀谷水〉
〈长乐渠之上流也源亦出终南山县志檀谷水今引入白公河〉耿谷水〈在鄠县西南接盩厔〉
〈县界水经注耿谷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迳五柞宫北迳仙泽东北又迳望仙宫东又〉
〈北与赤水会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长安志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底并碎沙石北流入兴平〉
〈县界合渭水盩厔县志耿谷水亦名白马河在县东五十里离谷口三里分为二一北行过临川镇〉
〈西北三里入渭一东北行至临川镇东北五里入渭〉甘谷水〈在鄠县西南接盩厔县界水经〉
〈注甘水出南山甘谷北迳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又东得涝水口长安〉
〈志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北流至兴平县界合渭水县志水出甘谷北流至李家砦迳双溪镇西为沙〉
〈河至原马店宋村东北入渭〉涝水〈在鄠县西源出涝谷迳咸阳至长安县界入渭山海经牛〉
〈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注于潏水说文涝水出鄠县北入渭汉书司马相如传酆镐潦潏颜师古注潦〉
〈音牢出鄠县西南山潦谷李善文选注潦即涝水也水经注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
〈北迳鄠县故城西际城北出合渼陂水北流入于渭长安志涝水在县西二里明统志涝水合汉陂〉
〈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县志水在县西南分东西二派溉田 按今涝水入渭不合潏水明统志〉
〈殆袭山海经之说而未之考耳谨附记〉白马谷水〈在蓝田县东长安志水出县东白马〉
〈谷西流迳县南又西北流入霸水又牛谷水出县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霸水岐谷水出县西南岐〉
〈谷南流入霸水县志白马谷河一名土胶河在县东半里以其水浊故名源出渭南石鼓山会诸涧〉
〈谷水西流入县境明嘉靖初凿渠引水入城 本朝顺治中重濬〉蓝溪水〈在蓝田县东南〉
〈长安志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出蓝谷西北流入灞县志蓝溪即蓝谷水〉
〈至悟真寺前又谓之清河 按水经注有渥水西迳峣关北历柳峣城又西北流入灞疑即此又长〉
〈安志有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刘谷盖皆灞水之上源也〉辋谷水〈在蓝田县南长安志〉
〈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灞水又蓼子涧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辋谷水县志县南峣山〉
〈口两峡夹峙辋川水从此北流入灞 按雍大记谓辋谷水即渥水今考渥水当在县东南辋谷水〉
〈在县南非渥水也〉狗枷川水〈在蓝田县西南五十里水经注狗枷川水有二源西川上〉
〈承磈山之砟槃谷次东有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迳风凉原西右合东川水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
〈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乱〉
〈流北迳宣帝许后陵东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又北迳杜陵东又北注荆谿长安志狗枷东川水出〉
〈县西南终南山 按魏书地形志山北县有苦谷浐水出焉盖指狗枷西川水也旧志谓长安志之〉
〈石门谷采谷库谷金谷诸水即狗枷西川详见前荆谿水下〉木谷沟水〈在蓝田县西二〉
〈十里相近又有双溪水俱利灌溉〉冶谷水〈在泾阳县西北自邠州淳化县流入东南至三〉
〈原县界合清水水经注郑渠自中山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长安志冶谷河自西北淳化县界〉
〈来迳云阳县嵯峨武康青龙等乡溉民田县志冶谷河当仲山东嵯峨山西出谷处为临江潭在县〉
〈西北六十里瀑布飞流喷薄数顷俗呼为龙潭稍南即东流至辛管汇与清谷水合 按水经注郑〉
〈渠绝冶谷水又东迳嶻嶭山南又东合清水今冶谷水东至辛管汇合于清谷水盖即郑渠故道也〉
骆谷水〈在盩厔县东一名沙河水经注骆谷水出南山骆谷北流迳长安西入渭长安志沙〉
〈河在县东二里自终南山北流迳县界三十五里入渭县志骆谷水正流为沙河东北至人远村合〉
〈新谷口水又北迳县东二里尖角村北入渭其支流西出为广济渠北至西关引为城河环流至城〉
〈北又北入渭〉芒水〈在盩厔县东十六里一名黒水蜀志姜维传延熙二十年维出骆谷径至〉
〈沈岭魏邓艾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水经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又北迳〉
〈盩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流一水之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其枝流自竹圃东北流又出西〉
〈北入于渭亦名黒水县志黑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水黑色俗呼为黑河其水合韩谷黄谷诸水〉
〈东北流分为卢家河又东北分为泥河又东北迳司竹局黑河湾北入渭其卢家河泥河下流皆入〉
〈渭〉就谷水〈在盩厔县东水经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历陵北与黑水合水上承〉
〈三泉于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注就水就水又北流注于渭县志就谷水自就谷北〉
〈流为沙河合飞升谷西观谷之水迳大结社入黑河 按水经注就水北与黑水合黑水在就水之〉
〈右此或别一水非今黒水也〉田谿水〈在盩厔县东一名田谷河水经注田谿水出南山田〉
〈谷北流迳长杨宫西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又北流注于渭水长安志田谷河在〉
〈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终南山北流入黑水河水经注有田谿水疑是此县志田谷水在县东二十五〉
〈里自田谷北流至大结社为万里河东入黑河其西支流为磨渠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又合东观〉
〈谷水北入黑水其东支流为金水渠北迳终南东入黑河〉漏水〈在盩厔县东南中为望仙泽水〉
〈经注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迳长杨宫东又北迳苇园西亦谓之仙泽又北迳望仙宫又东北耿〉
〈谷水注之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元和志望仙泽在县东三十五里中有龙尾堆寰宇记周〉
〈地图记云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飞动常有云气声如鸣钟长安志泽周十里水经注仙泽即此〉
〈县志赤谷水即漏水也自赤谷北流合牛谷坛谷诸水至南涧寨为涧河北入渭坛谷南有红石洞〉
〈洞口有石盘龙其东有富谷堆疑即周地图所云石盘龙元和志所云龙尾堆也〉韦水〈在盩〉
〈厔县西下流入凤翔府郿县界长安志韦谷渠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流下至清化店入渭寰宇〉
〈记𣲗水在县北五里疑是此通志韦谷渠一名广积渠县志水源出韦谷其正流西迳郿县境支流〉
〈东引为渠散没县界〉强谷水〈在盩厔县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合稻谷水又北入〉
〈渭〉西阳水〈在渭南县东水经注西阳水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县志西阳〉
〈水在县东八里源出西阳谷其东为东阳水源出东阳谷又有明光谷水亦在县东俱北流入渭〉
赤水〈在渭南县东源出箭谷山下流入渭本名竹水亦名大赤水水经注竹水南出竹山北经〉
〈都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寰宇记大赤水又名箭谷水县志赤水在县东二〉
〈十里与华州接界又县东南有羊谷水源出羊谷又东有黑掌谷水葫芦谷水俱北流入赤水 按〉
〈水经注竹水为大赤水在西灌水为华州之小赤水在东本二水也寰宇记以大赤水为箭谷水盖〉
〈以竹山亦名箭谷故也县志谓小赤水出箭谷误〉杜化谷水〈在渭南县西南十里零口〉
〈水浊利灌溉〉湭水〈在渭南县西本名首水水经注首水南出倒虎山西总五水单流北注迳〉
〈秦步高宫东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又北入渭元和志湭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县志〉
〈湭水出石鼓山北流迳望竿岭至清涧沟头有羊河源出元象山之大谷又有小谷河源出小谷山〉
〈又清水河一名清涧源出黄狗谷又曹谷水源出曹谷俱北流入湭水湭水合众流北迳丰原北麓〉
〈口又北迳密峙台右循县城西而北入渭 按元象山即倒虎山据水经注则今所谓羊河者乃湭〉
〈水正源而其出石鼓山与小谷清涧曹谷诸水皆其别源即所谓西总五水者也〉漆沮水
〈在富平县南五里漆水源出同官县东北北高山西南流迳耀州城东沮水自鄜州宜君县流入耀〉
〈州西又东南与漆水合流迳县境南又南至临潼县东北合清谷水入渭亦名石川水书禹贡漆沮〉
〈既从又导渭东过漆沮传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疏是漆沮在泾水之东与毛诗古公自〉
〈土沮漆者别水经注沮水西南迳宜君川世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东南流迳祋祤县故城西〉
〈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沮水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徳城南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东注郑渠〉
〈又东浊水注焉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谓之为柒沮水〉
〈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迳郭狼城西与白渠支渠合又〉
〈南入于渭水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循郑渠东注于洛魏书地形志万年县有漆沮水〉
〈括地志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富平县东南入栎阳长安志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自华原县〉
〈界来入义亭脾阳丰闰三乡通过又石川河在栎阳县东三十里自富平县界来入县境合渭水雍〉
〈录禹贡漆沮惟富平石川河正当其地他皆非也禹贡叙导渭漆沮在沣泾之下石川在沣泾东全〉
〈与经应旧志漆沮水自耀州南合流入县境通名为石川河东南过北陆原受北陆川水又南受薄〉
〈台川水又南受温泉水又南合涧谷水又南流至临潼东北相桥合清谷水又南至交口入渭同官〉
〈县志漆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北高山以其地多漆而名西南流合同官川又南受雄同水又西〉
〈南受富平水又西南入耀州境其水善溢甚为邑患耀州志沮水自宜君界东北来一出银儿坪一〉
〈出太子石俱西南至杨秀川合流为宜君水南入同官境合诸水又南复出州境为堰头河又南始〉
〈名沮水过锦阳川经州城西循西乳山东会漆水合流入富平县境又通名为石川河旧志漆沮水〉
〈在富平县南五里临潼县东北八十里 按汉时沮水由郑渠入洛故洛水亦有漆沮之名非谓漆〉
〈沮即洛水也诸家之说多误详见同州府白水下〉温泉水〈在富平县西源出仲山麓东流〉
〈与泽多泉合流迳县北门外又东南入石川河其水隆冬不冰〉泽泉水〈在富平县西一名泽〉
〈多泉水经注泽泉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源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渠水东流迳薄昭墓南又〉
〈迳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长安志泽多泉在县西十三里永顺乡温泉村东入薄台川三十〉
〈里南入漆沮河溉民田县志温泉河由淮阳城而西泽多泉入焉〉泾水〈在醴泉县东自邠州〉
〈淳化县西乾州永夀县东流入迳县东泾阳县西又东南至高陵县西南入渭书禹贡泾属渭汭传〉
〈言治泾水入于渭诗邶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释文泾浊水也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川泾汭左传襄〉
〈公十四年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汉书地理志泾水东南至阳陵入〉
〈渭元和志泾阳县泾水自云阳界流入迳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高陵县界秦人毒泾即此处寰宇记〉
〈水经注曰泾水东流入峡又东南迳瓠口郑白二渠出焉泾阳县志水自县西北仲山九嵕山间出〉
〈谷始落平壤又东南流迳县南县在水之阳故名泾阳高陵县志泾河至县西南上马渡入渭旧志〉
〈泾河在醴泉县东北五十里泾阳县南五里高陵县西南二十里咸阳县北四十里〉浪水〈在醴〉
〈泉县西北隋书地理志醴泉县有浪水寰宇记承阳山有石泉所谓浪水是也县志石泉谷水在县〉
〈西北四十里源发县北五十里自石中出两水合流入泔河又名两水谷居民以为水碓〉甘泉
水〈在醴泉县西北亦名甘河魏书地形志寕夷有甘泉隋书地理志醴泉有甘泉水长安志甘河〉
〈自县西北甘北镇来至县东北迳甘渡合入泾水县志源出永寿县界经乾州东北至县甘北镇〉
巴谷水〈在醴泉县北八十里水经唐昭陵右民资以溉田〉涧谷水〈在耀州西南长〉
〈安志自华原县西北焦砦村南流七十里入三原县界州志涧谷河在州西南十五里其水清见石〉
〈子俗又名见底河自焦砦村东南过牛村名申家河又东南名鱼池河又东南入三原县界〉浊
谷水〈在耀州西南流入三原县界水经注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又〉
〈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经曲渠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长安志浊〉
〈谷河自西北华原县界迳三原县西十五里谷口有大堰其水东流溉民田禹贡锥指郦元以浊水〉
〈为漆水宋人则以铜官川水来合沮水者为漆水州志浊谷水出州西北甲池堡南马鞍口南流三〉
〈十里为宝泉河又南为凉泉河又南至三原县楼底村曰楼底河又东过张村分数渠灌田至唐村〉
〈无复河道矣三原县志在县北清谷水之东自耀州界来又东入临潼县其水峻急浑浊故名〉清
谷水〈在耀州西自邠州淳化县流入又南迳泾阳三原二县北又东南至临潼县东北合漆沮〉
〈水入渭亦曰清水水经注五丈渠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东南流至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
〈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入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曲〉
〈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渎又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
〈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水长安志清谷河自华原县界来经三原县西南入白渠东溉民田又清渠〉
〈在栎阳县西耀州界清冶谷水下流也自高陵三原县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州志清谷水一〉
〈名清河出州西北石门山麓南至小邱合环河南流经泾阳三原至临潼之相桥入石川河泾阳县〉
〈志清谷河在县北三十里从嵯峨山东麓出谷南流迳清凉原前至窦村折而西四里谓之靖川又〉
〈折而南至辛管汇又南至三原县谢家村与冶水合三原县志清河自耀州界来至县西北十五里〉
〈出谷口西南与冶谷水合经县北门外东流至临潼界旧时堰水入白渠故迹在县西门外是时河〉
〈浅故得入渠今河视渠深三丈馀不可复矣临潼县志清河在县北六十里自三原界随荆山东下〉
〈至黑䇿桥转而南至栎阳故城复折而东至相桥与漆沮合流西南入渭 按白氏六帖云高陵清〉
〈白二渠交口置斗门堰清水三分入白渠二分入清渠今此水自三原东南入临潼合漆沮水不复〉
〈经高陵矣〉大石盘水〈在同官县东北长安志在县东北五十里马兰山北耀州志大石盘〉
〈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小石盘水在县北四十里循马栏山而东合流入鄜州宜君县界又长安〉
〈志有乌泥川水在县东二十五里入蒲城县界又汉井泉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流入乌泥川县志〉
〈乌泥水在县东北十五里源出车挽沟合汉井水东流入蒲城县旧志乌泥水源出鳌背山即白水〉
〈之上源详见同州府白水下〉丰水〈在寕陜厅北源出终南山丰峪旧志出鄠县东南终南山〉
〈北流径县东又北流迳长安县西又北至咸阳县东南入渭一作沣又作酆书禹贡沣水攸同诗大〉
〈雅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汉书地理志鄠县酆水出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又司马相如传注张揖曰〉
〈酆水出鄠县南山酆谷北入渭水经注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支津一水西〉
〈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经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括池志丰水渠〉
〈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元和志丰水经鄠县东二十八里长安志丰水出长安县西南五十里〉
〈终南山丰谷其源阔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县界来终县界由马坊村入咸阳县西〉
〈十一里流至宋封入渭其水缘南山交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入丰水通志丰水在府城西〉
〈三十五里咸阳县东南三里旧志丰水渠在长安县西南四十里俗名张王渠久废今县西四十里〉
〈有阎家高家等渠皆引丰水溉田禹贡锥指渭南诸川惟沣为大自汉鸿嘉中王商穿长安城引沣〉
〈水注第中而其流渐微唐贞观中堰沣镐入昆明池二水于是断流又于京城西北引沣水为漕渠〉
〈合镐水北流由禁苑入渭而沣水之流愈微又郑当时所开漕渠及灵轵富民昆明诸渠皆横绝沣〉
〈镐等水水脉益乱不可寻究窃疑沣西之涝沣东之镐潏霸浐禹时悉合沣以入渭故沣水得成其〉
〈大且诗言东注而汉志云北过上林苑入渭明是北流而非东注矣禹导渭东会于沣当在汉霸陵〉
〈县北霸浐入渭处也〉石鳖谷水〈在寕陜厅北旧志在长安咸寕二县南长安志万年县石〉
〈鳖谷水北流十五里复西流十里入长安县界旧志在长安县南五十里水自南山谷中北流与潏〉
〈水合东岸属咸寕西岸属长安皆堰水溉田 按括地志潏水一名石鳖谷水新志又谓石鳖谷水〉
〈即镐水其说互异〉洵水〈在寕陜厅北二百四十里水经注旬水北出旬山长安志洵河源出〉
〈长安界秦岭厅志源出秦岭纱罗幛合高关河江河乔家沟水至厅东南月河口入商州镇安县境〉
楩梓谷水〈在寕陜厅东北旧志在长安县南长安志水出南山北流合成国渠又西北豹〉
〈林谷水入焉又西北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
〈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东来会并合入交河又龙骡谷水太和谷水俱合郊河〉水碓河
〈在临潼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五里又石涧河在县西二里县志水碓河源出县西南五里硙子谷石〉
〈涧河俗谓之冷水以别于温泉也又潼水在县西半里源出骊山谷中北流入渭〉葡萄河
〈在临潼县北发源富平县温泉至康桥西流入漆沮水〉吕公河〈在鄠县东亦称白公河明〉
〈万历中知县吕仲信所开引檀谷皂谷及阿姑泉诸水经县东关外北折而西入涝水后知县白应〉
〈辉又凿县南栗谷直谷诸水为新河引流入吕公河崇祯中知县张宗孟重濬又引涝水自白云山〉
〈由天河村至南关外入新河及城濠 本朝康熙中知县康如涟重濬〉三里河〈在鄠县北〉
〈自南涝店迤南引涝水至龙台坊入渭明末张宗孟开溉田三里因名〉赵氏河〈在三原县〉
〈东北上源曰涧谷河自耀州流入又流至富平县西南入石川水一名金定河〉干沟河〈在盩〉
〈厔县西南源出县境翠凤山东北流入渭〉曲河〈在盩厔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五里其水乱泉合〉
〈之北流入渭县志县西有曲泉腾涌湍激数浸民田〉樊川〈在咸寕县南史记樊哙传哙灌废邱〉
〈最至栎阳赐食邑杜之樊乡三秦记长安正南秦岭根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水经注沈水上承皇〉
〈子陂于樊川即杜之樊乡也元和志樊川一名后宽川在万年县南三十五里长安图说樊川今有〉
〈华严寺人但谓之华严川〉御宿川〈在咸寕县南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御宿昆吾〉
〈又元后传莽欲虞乐太后令夏游篽宿鄠杜之间颜师古注御宿在樊川西三辅黄图御宿苑在长〉
〈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时来往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元和志御〉
〈宿川在万年县南三十七里长安志在县西南四十里〉薄台川〈在富平县南长安志在县〉
〈南五里县志县西北十里有涧头泉流径怀德城入簿台川亦名薄台河〉铜官川〈在同官县〉
〈东北亦曰同官川南流合漆水晋书太元九年苻坚击姚苌于赵氏坞苌军中无井秦人塞安公泉〉
〈堰铜官川水以困苌水经注铜官水迳祋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寰宇记〉
〈铜官川在同官县北五十里长安志自坊州宜君县界来经县南流入华原县界县志同官川亦谓〉
〈之同水源出哭泉自县北五十里南流至县城东北与漆水合 按铜官水在西漆水在东至县东〉
〈北合流水经注止有铜官水寰宇记始分著漆水今则下流通名为漆水矣〉雄同川〈在同〉
〈官县东北长安志在县西北四十里西南流合铜官川又雷平川在县西北五十里南流入铜官川〉
〈水〉大石谷涧〈在富平县东北长安志在美原县北十五里又小石谷涧在县北十里勾〉
〈谷涧在县西北十五里三泉谷涧在县西北三十里梁邱涧在县西四十里耀州志二石谷涧在玉〉
〈女山东即频水源县志频水甚微出山一二里即涸〉丈八沟〈在长安县西南十五里张礼游〉
〈城南记下杜城之西有丈八沟即杜子美陪诸公子纳凉之地潏水上源也县志今城中通济渠水〉
〈从此分入〉陈涛泽〈在咸阳县东即陈涛斜亦作陈陶斜唐至德初房琯与贼将安守忠战败〉
〈于此杜甫有悲陈陶诗兴元初李晟讨朱泚自东渭桥移军西上与李怀光会于咸阳西陈涛斜胡〉
〈三省通鉴注陈涛泽在咸阳东其路斜出故曰斜又春明退朝录唐宫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
〈者祭之然则陈涛斜者岂亦因内人所葬地而名之耶旧志亦谓之咸阳斜〉马牧泽〈在兴〉
〈平县东南元和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长安志四马务在县东南二十馀〉
〈里从东第一曰飞龙务次大马务次小马务次羊泽务凡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
〈㝷罢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亡散不复归有司〉百顷泽〈在兴平县西亦曰百顷泊元和志百〉
〈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多蒲鱼之利周回十六里又长安志宋泊在县西二十里周十四里曲泊在〉
〈县西南十五里百顷泊而下并有蒲鱼之利隋开皇十三年各筑堤防䕶县志诸泊皆渭水所溢今〉
〈废〉煮盐泽〈在临潼县北二十里元和志在栎阳县南十五里泽多盐卤苻秦时于此煮盐〉
〈周回二十里〉八部泽〈在鄠县东南元和志在县东南五里周回五十里长安志在县东南〉
〈十八里〉龙台泽〈在鄠县东北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有马祖坛在泽中〉
〈每年太常太仆四时祭之寰宇记龙台泽一名观水在沣水西北近渭上林赋云登龙台是也〉焦
获泽〈在泾阳县西北诗小雅整居焦获尔雅释地十薮周有焦获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水〉
〈经注中山西瓠口所谓瓠中也括地志焦获薮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泾阳县城北十数里县志在〉
〈县西北六十里谷口下泾水出仲山东南流两岸阻大原中衍为川其形如瓠〉王尚泽〈在渭〉
〈南县西十五里〉雁鹜陂〈在长安县西南寰宇记雁鹜池地方六顷承昆明下流在镐池北沈〉
〈约诗云东出千金堰西临雁鹜陂〉河池陂〈在长安县西南水经注昆明故渠东迳河池陂〉
〈而北亦曰女观陂〉洛女陂〈在咸寕县东寰宇记在万年县东十五里三辅旧事云洛女冢〉
〈南有洛陂俗号曰洛女陂〉皇子陂〈在咸寕县南水经注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寰宇记皇〉
〈子陂在启夏门南三十里陂北原上有秦皇子冢因以名之隋文改为永安陂周回九里长安志永〉
〈安陂在万年县南二十五里县志又有鲍陂在县南凤栖原东南隋书高祖纪开皇九年改鲍陂曰〉
〈杜陂即此〉丰润陂〈在咸寕县东北寰宇记在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太祖名为中都陂隋〉
〈初为丰润陂周回六里〉兰池陂〈在咸阳县东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
〈阳夜出逢兰池盗后汉书郡国志长安有兰池注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
〈二十里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括地志兰池陂即古之兰池在咸阳界元和志兰池陂在县东二十〉
〈五里〉周氏陂〈在咸阳县东南水经注成国故渠迳周勃冢南渠东南谓之周氏曲长安图周〉
〈氏曲在咸阳东南三十里今名周氏陂寰宇记周氏陂周回十三里汉太尉周勃冢在陂其子亚夫〉
〈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清泉陂〈在临潼县北元和志在栎阳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
〈利〉渼陂〈在鄠县西水经注渼陂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长安志渼陂在县西五里出〉
〈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十道志曰本五味陂陂名甚美因误名之其周十四里宝历二年敕渼〉
〈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灌溉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通志元〉
〈末游兵决水取鱼水去而陂涸为田县志陂在县西三里明崇祯九年重加障筑〉龙泉陂
〈在泾阳县南三里元和志陂周回六里多蒲鱼之利〉金氏陂〈在渭南县东北水经注白渠又〉
〈东注金氏陂唐书地理志下邽县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水灌之以置监屯寰〉
〈宇记舆地志云汉昭帝时车骑将军金日䃅有功赐其地三辅决录云金本下邽人今陂久废即渠〉
〈西废陂是也唐初引白渠入陂复曰金氏陂贞观三年陂侧置金氏监十二年监废其田赐王公古〉
〈云此陂水满即关内丰熟西又有金氏陂俗号曰东陂南有月陂形似月也亦名金氏陂〉满地
泺〈在鄠县东北长安志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即滈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界 按县志有〉
〈海子在县东北秦渡镇北烟水回环方塘数亩相传即文王灵沼〉流金泊〈在泾阳县东北〉
〈寰宇记在云阳县东北十里县志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嵯峨山南大石仙里之北〉卤薄滩
〈在富平县东二十里接蒲城界一名东滩亦曰明水滩冬夏不竭可以煮盐又臧村滩在县西二十〉
〈里亦名西滩岁旱时其土亦可煮盐 按魏书地形志频阳有盐池元和志盐池泽在富平县东南〉
〈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盖即今卤薄滩也〉万寿涡〈在渭南县北寰宇记在下邽县南四十里〉
〈古来此涡或兴雾起云时有牛马猪羊变见形状游沙渚还入其涡今无水〉仙游潭〈在盩〉
〈厔县南长安志在县南三十里阔二丈其水黒色相传号五龙潭每岁降中使投金龙以祀之县志〉
〈仙游潭岁旱祷雨多应潭上有石壁峭绝宋苏轼章惇游此惇履险而上以漆墨书名于石今谓之〉
〈苏章石壁又长安志有仙游泽在县东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龙移湫〈在咸寕县南炭〉
〈谷内一名南山湫相传湫初在平地一夕风雷移于山上韩愈有炭谷湫祠堂诗〉昆明池
〈在长安县西南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注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
〈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
〈围四十里西京𮦀记昆明池刻石为鲸鱼每雷雨常鸣吼鬛尾皆动汉世𥙊之以祈雨往往有验三〉
〈辅故事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豫章台汉宫阙疏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水经注昆明池〉
〈水上承池于昆明台北迳镐京东秦阿房宫西又屈而迳其北东北流注堨水陂魏书世祖纪太平〉
〈真君元年浚昆明池长安志昆明池至秦姚兴时竭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韩皋浚之追寻〉
〈汉制引交河沣水合流入池在长安县西二十里今为民田又石闼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水经注〉
〈由交水西至石堨汉武帝穿昆明池所造通鉴注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为昆明池池基高故其下〉
〈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列三派城内外皆赖之唐太和后堰废而昆明涸县志在〉
〈县西南三十里地名鹳鹊庄〉定昆池〈在长安县西南唐景龙文馆记安乐公主西庄在京〉
〈城西延平门外二十里司农卿赵履温种植将作大匠杨务廉引流凿沼延袤十数里时号定昆池〉
〈唐书安乐公主传尝请昆明池为私沼帝曰先帝未有以与人者主不悦自凿定昆池言可抗订之〉
〈也朝野佥载定昆池方四十九里直抵南山长安志在县西南十五里又鹤池在县西十里盘池在〉
〈县西北二十里〉牛首池〈在长安县西北上林赋濯鹢牛首张揖注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
〈括地志牛首池在县西北三十八里寰宇记长安野韭泽即汉牛首池之地在内苑西丰水西北长〉
〈安志野韭泽在县西北三十八里 按三辅黄图上林苑有十池初池縻池蒯池牛首池积草池东〉
〈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台池郎池又有承灵池昆灵池天泉池龙池鱼池菌池鹤池太一池舍利池〉
〈百子池见初学记牛首一作牟首〉唐中池〈在长安县西北史记封禅书武帝作违章宫其〉
〈西则唐中数十里西都赋前唐中而后太液三辅黄图池周回十二里在太液池南〉太液池
〈在长安县西北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
〈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黄鹤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注师古曰〉
〈太液池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三辅黄图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庙记云池〉
〈周回十顷〉影娥池〈在长安县汉建章宫内三辅黄图武帝凿池以翫月使宫人乘舟以弄月〉
〈影故名影娥池〉琳池〈在长安县故城内三辅黄图昭帝始元元年穿琳池广千步池内起桂台〉
〈以望远东引太乙池之水〉酒池〈在长安县故城内三辅黄图秦酒池在长安故城中庙记云长〉
〈乐宫中有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行舟于池中水经注长乐殿之西北有池池北有层〉
〈台俗谓是池为酒池〉仓池〈在长安县故城内水经注仓池在未央宫西北史苏绰传西魏大统〉
〈初宇文泰如昆明池观鱼行至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绰具状以对泰大悦〉海池〈在长〉
〈安县唐西内长安志西内有海池三东海池在元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元武门内之西〉
〈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凝碧池〈在长安县唐禁苑内唐诗纪事安禄山引梨园子弟夫宴〉
〈于凝碧池乐工雷海青不胜愤掷乐器西向大恸为贼所磔死〉鱼藻池〈在长安县唐禁苑内〉
〈长安志唐贞元十二年诏浚鱼藻池深一丈至穆宗又发神策军二千人浚之雍录池中有山山上〉
〈建鱼藻宫〉曲江池〈在咸寕县东南十里司马相如哀二世赋临曲江之𬮿州括地志曲江在〉
〈杜陵西北五里剧谈录曲江池本秦时𬮿州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
〈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已之节赐宴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
〈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
〈似广陵之江故名之韦述记云汉为乐游苑于曲江池及世祖以为校文之所唐以秀士每年登科〉
〈第赐宴于此盖不忘校文之义也长安志皇城东南昇道坊龙华尼寺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
〈深处下不见底雍录曲江水会黄渠自城外南来隋世遂包之入城为芙蓉渠且为芙蓉园也刘𫗧〉
〈曰本古曲江文帝改名芙蓉汉时周六里馀唐时周七里今且堙为平陆〉龙池〈在咸寕县东南〉
〈名隆庆池又名九龙池唐实录则天时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
〈王子五王立第于其北望气者言有帝王气景龙二年幸隆庆池以厌之长安志龙池本平地垂拱〉
〈初成小池后引龙首渠支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澄澹皎洁深至数丈常有云气或〉
〈见黄龙出其中因谓之龙池俗呼五王百子池今雍人相传呼为景龙池又曰九龙池在万年县东〉
〈南五里九曲地在其西县志九曲池唐开元中寕王所凿〉蓬莱池〈在咸寕县东北雍录蓬莱〉
〈池在东内大明宫紫宸殿之北有蓬莱殿当龙首山势将尽处故可引水以为池也〉龙首池
〈在咸寕县唐东内苑中引龙首渠之水自城南注此唐元和十三年浚〉莲池〈在高陵县治东〉
〈偏元至元中县令王珪引昌运渠水注之今废〉冰池〈在蓝田县东南长安志在县东南六十里〉
〈唐凿冰之所又淹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卧牛池〈在盩厔县东观谷东又仰天池在县东南〉
〈四十五里南山绝顶广二亩馀水深数尺冬夏不竭〉灵池〈在渭南县东南长安志在县东南二〉
〈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出成池周八十步〉麻池〈在醴泉县东五十里又县东南十五〉
〈里有湫池水清而深祷雨辄应〉涌珠泉〈在咸寕县东南白鹿半原方广数文水涌如珠自岩〉
〈而下泻为瀑布〉鸣犊泉〈在咸寕县南六十里长安志鸣犊镇西原下有鸣犊泉俗传因犊跑〉
〈鸣而得泉〉马跑泉〈在咸阳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又李村泉在县西北八里下村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县志三泉共溉田八顷馀〉窦氏泉〈在咸阳县西北魏书地形志石安有〉
〈窦氏泉水经注成国故渠迳平陵故城南渠南有宪氏泉〉玉女泉〈在兴平县东五里〉灵
宝泉〈在兴平县东南长安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汉时边韶得灵〉
〈宝符于此泉后祈请有应因名又醴泉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旧图经曰在扶风乡唐贞观十〉
〈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愈疾〉清水泉〈在兴平县南十五里一名水济泉灌七村之田〉
〈凡十馀里今废〉马嵬泉〈在兴平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二十里周数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县〉
〈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溉田二十馀顷〉板桥泉〈在兴平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槐里有板桥泉长〉
〈安志在县西北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旧志在县西二十里有东西二泉皆溉田〉龙泉〈在兴〉
〈平县东北魏书地形志始平有温泉水经注成国故渠东迳龙泉北今人谓之温泉非也长安志龙〉
〈泉亦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十七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又泾龙泉新泉相去十馀步在县西〉
〈十七里周数十步流入白渠〉骊山温泉〈在临潼县南骊山下汉武故事骊山汤初始皇〉
〈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水经注鱼池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张衡温泉赋序曰余出骊山〉
〈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隋书地理志新丰有温泉唐书地理志天宝六载更温泉〉
〈宫曰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寰宇记温泉在骊山之西北按泉〉
〈有三其一所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宰宇文䕶所造隋文帝列树松柏唐开元十年置〉
〈温泉宫明皇岁常幸焉长安志温泉在县南一百五十步御汤在九龙殿亦曰莲花汤又玉女殿有〉
〈星辰汤津阳门诗注曰官内除供奉两汤外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
〈不侔甃以丈瑶宝石中央有玉莲捧汤喷以成池次西曰太子汤又次西少阳汤又次西尚食汤又〉
〈次西宜春汤又次西长汤十六所今惟太子少阳二汤存焉苕溪渔隐丛话汤泉多作硫黄气惟骊〉
〈山是𬒈石泉并无此气县志今温汤仍分作数池发源处为玉女池在玉女殿北即长安志所云星〉
〈辰汤也殿前西北墙外为玉女洗头池方五丈其北为官池甃石如玉环官池东为混池又有女池〉
〈在洗头池西诸池皆与玉女池同源而女池独异〉石塔泉〈在临潼县南骊山上又饮鹿泉〉
〈在长生殿中一名饮鹿槽又丹霞泉在老母殿西南〉淼澄泉〈在临潼县西南长安志在县西〉
〈南五里又鸣犊泉在县西十里〉阿姑泉〈在临潼县东北二十五里又饮马泉在县东北三十〉
〈五里平泉在县东五十里皆有灌溉之利又有阿姑泉在鄠县南十里下流入吕公河〉没猪
泉〈在鄠县东南长安志泉源澄湛俗传昔有野猪没而为泉旁有禹庙县志在县东南二十里县〉
〈谷村溉田甚广又冷泉在县东南双庄白沙泉在县西南之割耳庄皆可溉田〉胡公泉〈在鄠〉
〈县西南十里丈人村东流溉田五百馀亩下流入涝水〉石门汤泉〈在蓝田县西长安志〉
〈在县西十里石门谷中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
〈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嗣后有白鱼之瑞复有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
〈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县志石门俗名汤谷有泉五曰玉女融雪连珠漱玉濯缨〉咽瓠泉
〈在蓝田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
〈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又桂泉在县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株〉郑泉〈在泾〉
〈阳县西北寰宇记在云阳县西四十里云阳宫记汉郑子真隐于谷口时人因子真所居名其泉为〉
〈郑泉〉五龙泉〈在三原县东北五龙村池方里许五泉合流居民引以溉田或以为即隋志云〉
〈阳之五龙泉〉神泉〈在三原县东北四十里一名白马泉明崇祯七年岁旱祷雨有应故名〉
阴阳泉〈在盩厔县东三十里岁将旱则先竭岁将潦则先盈故名〉六耳泉〈在盩厔县〉
〈东耿谷东五里通志旧有六泉今惟存其一〉化女泉〈在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县志俗传老〉
〈子植杖化一女子以试弟子徐甲既而拔杖泉涌因名又长安志有咸泉亦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
〈里今淤不知处〉永女泉〈在盩厔县西长安志在盩厔县西南五里县志永亦作涌在县西七〉
〈里久塞后浚为小泉类井又马跑泉在安乐山玉女泉在仓谷东文王庙相传与岐山文王庙水相〉
〈为消长〉没底泉〈在盩厔县北长安志在县北一里又白龙泉在县东北一里皆北流入渭〉
〈县志没底泉或讹为莫店泉〉甘泉〈在渭南县东门外长安志在县城内县志在县东门外又〉
〈蔡泉在城东谓之魏王井亦名蔡顺井〉梁泉〈在渭南县东南长安志在县东南一百五步又〉
〈姜泉在县城内县志龙尾坡底东西各有泉东曰梁泉西曰姜泉东西遵龙尾坡之麓旧有泻水渠〉
〈今废〉瑞泉〈在渭南县南五里县志龙尾坡之半有泉涌出悬流如练曰瑞泉每旱取水祷雨多〉
〈应又有龙泉在县西南𦍩羝坡东麓居民资以灌溉其西南有灵源泉其地即西魏置灵源县处〉
咸泉〈在富平县东寰宇记在县东南五里县志在县东十里旧时水咸今味甘可饮〉白马
泉〈在富平县东二十里长安志在县东十里县志其水东流与龙泉合又东五里即卤薄滩也〉
醴泉〈在醴泉县东南三十里周回数十步深不可测味如醴今废〉亭子泉〈在同官县〉
〈东长安志在县东一里又柏榆泉在县西南一里〉灵泉〈在同官县西北三里金山西岩自石〉
〈罅中涌出旱祷有应〉御井〈在咸寕县南善和坊国史补善和坊旧御井故老云此不可饮之水〉
〈地卑水柔宜用盥濯开元中日以骆驼数十驮入内以给六宫又高陵县志县西十里唐高祖旧宅〉
〈中有御井今堙〉冰井〈在咸寕县西一里许水寒如冰故名又有冰井在寕陜厅北太乙山其冰〉
〈经暑不消〉浪井〈在兴平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三里耿乡祠唐贞观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
〈多愈远近取汲朝夕如市〉喝吽井〈在临潼县东北长安志在县东北七里官道井旁有还道〉
〈萦绕及于水次〉蟾井〈在临潼县骊山白鹿观县志拾遗云井中有金色虾蟆贺兰先生见之曰〉
〈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升天〉丹阳井〈在鄠县东三十里相传元道士马丹阳取此水炼药〉
〈故名〉玉浆井〈在蓝田县东南石井深丈馀无水相传有病者虔祷之悬瓶井中即得水色白〉
〈味甘如玉浆饮之辄愈〉金井〈在盩厔县南三十里明统志俗传唐太宗尝饮此水〉
前总纂官〈臣〉丁善庆恭纂辑
提调官〈臣〉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臣〉颜以燠恭校
- 213年 (提及)
- 215年 (提及)
- 432年 (提及)
- 384年 (提及)
- 439年 (提及)
- 493年 (提及)
- 491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1142年 (提及)
- 1262年 (提及)
- 1376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782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773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816年 (提及)
- 1794年 (提及)
- 1806年 (提及)
- 1812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808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790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1810年 (提及)
- 1811年 (提及)
- 1777年 (提及)
- 1778年 (提及)
- 1814年 (提及)
- 1815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1818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306年 (提及)
- 1327年 (提及)
- 1357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716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98年 (提及)
- 534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750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1107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前202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748年 (提及)
- 1125年 (提及)
- 前114年 (提及)
- 701年 (提及)
- 710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前200年 (提及)
- 686年 (提及)
- 744年 (提及)
- 1015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前191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956年 (提及)
- 500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671年 (提及)
- 902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1118年 (提及)
- 97年 (提及)
- 923年 (提及)
- 1521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547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287年 (提及)
- 1556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468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1473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471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090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79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780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691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前109年 (提及)
- 257年 (提及)
- 1129年 (提及)
- 562年 (提及)
- 前59年 (提及)
- 123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5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1636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前120年 (提及)
- 797年 (提及)
- 796年 (提及)
- 569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1634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