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百十至二百十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十三至二百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十六至二百十八

大清一统志

 南阳府

︹人物︺︹汉︺陈恢宛人沛公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舍人陈恢逾城见沛公曰为足下计莫

  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

  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直不疑南阳人文帝时为郎有同舍告

  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亡金者疑不疑不疑买金偿之后告归者至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

  者或毁其盗嫂不疑曰吾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迁至中大夫拜御史封塞侯谥曰信张释

  之南阳堵阳人以赀为骑郎事文帝拜谒者仆射从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不能对虎

  圈啬夫从旁代对响应无穷者诏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

  随风靡争口辩无其实也文帝乃止拜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太子

   梁王劾不 敬拜中大夫为廷尉持议平天下称之景帝时出 为淮南王相病卒子挚官至大夫免以

   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杜延年南阳杜衍人𥘉补军司空迁谏大夫因发上官桀逆

   谋封建平侯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数言宜修孝文时政以俭约宽

   和顺天心悦民意光纳其言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皆自延年发之霍光薨延年坐免宫召拜北地

   太守徙西河徴入为御史大夫病笃赐安车驷马就第卒谥曰敬侯杜钦延年子少好经书目

   偏盲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才能称京师衣冠谓钦盲子夏钦乃为小冠京师更谓钦小冠子

   夏王凤奏请钦为大将军武库令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士合阳侯梁放举钦历陈灾异为议郎以

   病免徴诣大将军幕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钦数称达名士救解罪过及继功臣绝世镇抚四

   夷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优㳺不仕以寿终兄子业有材能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孔休

   南阳宛人守新都令王莽时去官归家莽请为国师呕血托病杜门自绝光武即位求子孙赐榖以

  旌表樊重南阳湖阳人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

  物无所弃课役僮隶各得其宜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馀终

  后光武过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湖阳邓晨南阳新野人娶光武姊元更始

  立以晨为常山太守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钜鹿下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

  为我北道主人晨从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晨好乐郡

  职历中山汝南太守吏民称之后拜光禄大夫建武十九年封西华侯卒谥曰惠李休

  宛人王莽窃位汉祚中移休少好学游心典谟钧深极奥穷览妙旨古今疑义前人所希论后学所

  不览者休尽剖判靡不明晣凡朝臣优礼请者皆不就永寿三年卒于家邓禹南阳新野人年

  十三受业长安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闲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说以延揽

  英雄务悦民心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任使诸将多访于禹所举皆当其才赤眉西入关光武欲来

  衅并关中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投以西讨之略拜前将军持节西入关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守十

  日攻破之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攻禹禹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遂定河东拜大司徒封酂侯

  时年二十四是时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师行有纪皆望风迎降日以千数

  禹所至辄停车以劳来之建武十三年定封高密侯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

  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

  之显宗即位拜为太传薨谥曰元侯吴汉南阳宛人说彭宠归光武拜偏将军寻拜大将军持

  节北发十郡突骑幽州牧苗曽阴敕诸郡不肯应调汉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收曽斩之北州震骇

  城邑莫不望风弭从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阵拜大司马封广平侯束

  方悉定建武十一年率岑彭等伐公孙述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䕶军高午杀述振旅

  浮江而还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不利或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

   厉器械激扬吏士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

   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昆弟外家病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愿陛下慎无

   赦而巳薨谥曰忠侯贾复南阳冠军人少好学习尚书光武以为偏将军从击青犊于射犬大

   载至日中贼坚陈不却复𬒳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拜执金吾迁左将军复从征伐未尝丧败

   数与诸将溃圉解急身𬒳十二创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十三

   年定封胶东侯复为人刚毅方直多大节以列侯就第阖门养威重卒谥曰刚侯岑彭

   𣗥阳人光武徇河内召见彭拜刺奸大将军从平河北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围洛阳说朱鲔面缚出

   降迁征南大将军南击秦丰潜兵渡沔水从川谷间伐木开道直袭黎邱击破诸屯兵丰败走更封

   武阴侯敕彭击蜀长驱入江关径拔武阳使精骑驰广都去成都数十里公孙述大惊以杖击地曰

   是何神也乃使客夜刺杀彭彭持军严整秋毫无犯谥曰壮侯蜀人为立庙武阳朱祐

  宛人世祖讨河北以祐为䕶军常力战陷阵拜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讨延岑破之四年围秦丰于

  黎邱破其将张康于泰阳斩之击延岑馀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祐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

  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十三年定封高侯马武

  河南湖阳人从世祖击群贼常为军锋力战无前为侍中骑都尉破厐萌走隗嚣以功定封扬虚侯

  武为人阔达敢言在御前面折同列无所囘忌显宗时征西羌以武为将军屡破之刘隆

  安众侯宗室从世祖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累拜诛寇将军讨平李宪屯田武当后以中

  郎将副马援击交阯破之𫉬其帅征贰降二万馀人还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后定封慎侯卒谥

  马成南阳𣗥阳人少为县吏世祖讨河北以成为期门从征伐迁䕶军都尉建武四年

  扬武将军督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尽平江淮地后屯常山中山以修北边缮治障

  塞在事五六年北方无事定封金椒侯陈俊南阳西鄂人光武狗河北以为安集掾从击铜

   马贼于清阳拜强弩将军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乎接短兵所向必破建武二年别击金门白马

   贼于河内又拔南武阳是时大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定太山与

   耿弇共破张步徙琅琊太守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帝美其功诏俊得专征青齐十三年

   定封祝阿侯杜茂南阳冠军人初归光武于河北为中坚将军常从征伐拜大将军击五校

   贼于魏郡清河东郡悉平诸营保道路流通拜为骠骑大将军建武七年诏引兵屯田晋阳广武镇

   守北边十五年定封参蘧卿任光南阳宛人更始初为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国皆降之光

   武自蓟还不知所向闻信都独为汉坚守即驰赴之拜光为左大将军使将兵从光移檄于他邑句

   日之间兵众大盛因攻城邑遂屠邯郸建武初定封阿陵侯王常颍川舞阳人下江兵起常

   说其将帅引兵与汉军合破王寻王邑建武二年常将妻子诣洛阳光武见常甚勤劳之拜为左曹

   封山桑侯帝于大会中指常谓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迁为

   汉忠将军南击邓奉董䜣北击河间渔阳从破苏茂厐萌平沛郡贼七年拜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

   将绝席卒谥曰节李通南阳宛人首谋与光武起兵光武即位徴为䘙尉建武二年封固始

   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尝令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俊拜大司空通布衣倡义

   𦔳成大业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尝欲避权势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卒谥曰恭卓茂南阳宛人

   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书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尝出行有人认其马默解与之他日马

   主别得亡者乃诣茂送焉后以黄门迁密令数年教化大行平帝时迁京部丞王莽居摄以病克更

   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知更始政乱乞骸骨归光武即位访求茂拜大传封褒德侯建武四年薨初

   茂与同县孔休陈留蔡勋安众刘宣楚国龚胜上党鲍宣六人同志不仕莽并名重当时来歙

   南阳新野人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汉兵起王莽以歙刘氏外属乃收系之宾客

   共篡夺得免建武五年拜中郎将持节使隗嚣嚣将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西州士大夫皆

   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八年歙将二千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囘中迳至略阳斩嚣守将因

   保其城嚣锐攻之歙坚守自春至秋帝自将上陇围解诏歙率冯异等入天水攻拔落门天水属县

   皆降陇西平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十一年与盖延马成

   进攻公孙述将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悲哀不能仰

   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涕泣乎延收泪强

   起受所诫又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帝省书览涕赐䇿赠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韩歆

   南阳人光武时为大司徒以从征伐有功封扶阳侯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尝证岁将饥凶言

   甚刚切坐免归田里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赐钱榖以成礼葬之丁𬘭

   颍川定陵人王莽末守颍阳尉世祖略地颍阳𬘭说其宰遂与俱降因从征伐将兵先渡河移檄郡

   国攻营略地下河南陈留颍川二十一县拜河南太守及封功臣𬘭愿封本乡帝从之封新安乡侯

  后复徙封陵阳侯尹敏南阳堵阳人习欧阳尚书兼善毛诗榖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疏

  陈洪范消灾之术拜郎中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䜟敏对曰䜟书非圣人所作恐疑误后生帝小

  纳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后三迁长陵令永平十一年迁谏议大夫卒于家

  洼丹南阳淯阳人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建武初为博士迁大鸿胪作易

  通论七篇世号洼君通丹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十七年卒于官孔乔南阳宛人学古

  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常幽居修志锐意典籍至乃历年身不出门乡里莫得瞻见建武初公车徴不

  行卒于家李善南阳淯阳人本同县李元苍头建武中疫疾元家相继死惟孤儿续始生数旬

  而赀财千万诸奴仆谋杀续分其财产善力不能制乃潜负续逃去隐山阳玻邱界中亲自哺食乳

  为生潼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告奴婢于长吏悉收杀之时锺离意为瑕邱令上书荐善

  行状光武诏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善以能理剧累迁九江大守未至道病卒续至河间相

  充南阳宛人举孝廉之京师同侣马死充到前亭含车持马还相迎乡里号之曰一马两车茨子

  河光武时为桂阳太守张堪南阳宛人早孤让父馀财数百万与兄子受业长安志美行厉

  世祖召拜郎中迁谒者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𫐠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馀七日粮阴具船欲

  去堪驰说汉不宜退师成都既拔堪慰抚吏民蜀人大悦后领骠骑将军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

  太守樊仲华南阳新野人与光武少游旧建武初征为侍御史迁河东都尉历扬州牧

  卒天水太守显宗追思其政诏赐家钱百万子融有俊才好黄老不肯为吏樊宏南阳湖阳

  人少有志行赤眉多所残杀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何心攻之引兵而去世祖即位拜光禄大

  夫位特进建武十五年定封寿张侯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斫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

  毁削草本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卒遗令薄葬谥曰恭阴识南阳新野人光烈皇

  后前母兄建武元年为骑都尉迁侍中十五年定封原鹿侯帝每巡郡国识尝留镇守京师人虽极

   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显宗即位拜识为执

   金吾位特进卒谥曰贞阴兴光烈皇后母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将武骑从

   征伐平定郡国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

   达之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帝

   欲封之兴固让后拜䘙尉领侍中卒追谥翼侯任延南阳宛人年十二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建武中拜武威太守帝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履正奉公臣子

   之节上下雷同非阶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显宗时又历颍川河内二

   郡太守病卒郭丹南阳穰人少从师长安尝为都讲诸儒咸敬重之王莽徴之逃于北地更

   始初徴拜谏议大夫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𫉬封爵丹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尽哀建武十三

   年大司马吴汉辟举高第再迁并州牧转为左冯永平三年为司徒在朝廉正公直与侯霸杜林

   张湛郭伋齐名相善出典州郡入为三公家无遗产赵憙南阳宛人少有节操更始征为郎中

   拜中郎将更始败亡走遇更始亲属皆饥困不能前憙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将䕶归

   乡里时邓奉反于南阳憙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光武得憙书乃惊曰赵憙长者也即以憙守简阳

   侯相累拜太尉帝崩憙受遗诏典丧礼时旧典不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杂止同席熹正色阶殿扶

   下诸王以明尊卑整礼仪严门䘙内外肃然封节乡侯肃宗即位进太傅录尚书事建初五年薨谥

   曰正宋均南阳安众人以父任为郎好经书善论难调补辰阳长后为谒者诏均监马援

   军讨武陵蛮援卒军士多病死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入贼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后蛮夷共

   斩其大帅降扵是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累迁九江太守永平七年徴拜尚书令每有駮

   议多合上旨出为河内太守以疾上书乞免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吏能宏厚虽贪污放纵犹

   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帝后闻其言追悲之

  朱晖南阳宛人早孤有气节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及即位岑已卒召晖拜为郎寻以疾

  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致礼闭门不受就叹

  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䘙士令再迁临淮太守坐法免建初中南阳大饥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

  故旧之贫羸者元和中拜尚书仆射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尚书张林请封钱用布帛为租晖言

  不可施行帝发怒切责晖等皆自系狱诏出之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和帝时窦宪北

  征晖复上疏谏顷之病卒子佶修儒术安帝时至陈相冯鲂南阳湖阳人有方略建武三年

  徴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迁郏令再迁魏郡太守以高第入为太仆中元元年为司空二年封

  阳邑乡侯永平七年为执金吾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所纳用子柱为侍中以恭肃谦约

  称位至将作大匠樊儵宏之子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

  祖常遣中黄门朝暮送𫗴粥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唧杂定郊祀礼仪北海周泽琅琊承宫并

  海内大儒儵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二年徙封儵燕侯广陵王荆有罪诏偹与任隗杂理其狱事

  竟奏请诛荆帝怒曰诸卿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于卿等敢尔耶儵对曰天下高帝天下臣等以荆

  属托母弟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十年卒谥曰哀初儵删定公羊严氏

  春秋章句世号樊侯学教授门徙前后三千馀人次子梵为郎二十馀年三署服其重慎悉推财物

  二千馀万与孤子官至大鸿胪邓训禹第六子少有大志乐施下士永平中理虖沱石臼

  河以通漕运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奏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

  全活徒士数千人历官至䕶羌校尉训虽宽中容众而于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

  赐席接以温色永元四年卒官谥曰平寿敬侯邓彪南阳新野人彪少励志修行父卒让国与

  异母弟凤显宗高其节后仕州郡历迁太尉在位清白为百僚式和帝即位以彪为太傅录尚书事

  当时宗其礼让以老病上还枢机职诏赐养牛酒而许焉韩棱颍川武阳人四岁而孤以孝友

   称显宗时徴辟五迁为尚书令以才能称肃宗尝赐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窦宪为大将

   军威震天下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礼无人臣称万岁之礼

   议者惭而止在朝数荐良吏应顺吕昌周纡等皆有名当时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数月不休沐迁

   南阳太守后为司空卒孙演顺帝时为丹阳太守官至司徒丁鸿𬘭之子年十三从桓荣受

   欧阳尚书善论难𬘭卒鸿当袭封让国于弟盛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征拜侍中建初四年诏鸿及

   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和帝即位历迁为

   司徒时窦宪兄弟擅权鸿因日食上封事收宪印绶宪自杀孔嵩南阳人家贫亲老乃变姓

   名为新野县阿里街卒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

   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仲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官南海太守高凤

   叶人少为书生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䕶鸡时天𭧂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

  潦水漂麦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

  头固请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建初中举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

  钓终于家宋意均族子显宗时举孝廉拜阿阳侯相建初中征为尚书肃宗亲亲恩笃故叔父

  济南中山二王特加恩宠及堵昆弟并留京师意以为人臣有节不宜逾礼过恩乃上疏谏帝纳之

  鲜卑击破北匈奴南单于乘此请兵北伐因欲还归旧庭议欲从之意复谏止后迁司隶校尉永元

  初窦宪兄弟贵盛群党负势放纵意随违举奏无所回避二年病卒贾宗复少子少有操行多

  智略初拜郎中建初中为朔方太守敌畏之不敢入塞征为长水校尉宗兼通儒术每䜩见帝使与

  丁鸿等议论于章和二年任隗光子少袭父封清静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账恤宗族收养

  孤寡擢羽林左监历官司空隗义行内修不求名誉而以沈正见重于世窦宪击匈奴国用劳费隗

  奏议徴宪还前后十上独与司徒袁安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鲠言直议无斫回隐永元四年

  勤南阳人笃信好学屏居人外荆𣗥门生时人重其节和帝时为司空后以定䇿立安帝封福亭

  杜安颍川定陵人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京师贵戚慕其行或遗之书安不发

  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卬封如故竟不罹其患时人贵之公车特征拜宛令历

  仕至巴郡太守卒杜根安子性方实好绞直永初元年孝廉为郎中时和熹邓后临朝权

  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上书直谏太后大怒今扑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

  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苏因得逃窜及邓氏诛根方归乡里征诣公车拜侍御史顺帝时迁济

  阴太守子翊世拜议郎迁尚书在朝正色百僚敬之邓隲训长子少辟大将军窦宪府及女弟

  为皇后累迁车骑将军定䇿立安帝隲谦逊不欲久在内连求迁第岁馀许之永初元年封上蔡侯

  隲辞让不𫉬遂逃避使者诣阙自陈太后不听疏至五六乃许之拜大将军时人士荒饥盗贼群起

  隲崇节俭罢力役推进贤士扬震等故天下后安邓阊训㓜子和熹皇后立以阊为黄门侍

   永初元年封西华侯母新野君寝病上书求还侍养太后以阊最少孝行尤著特听之新野君卒

   阊至孝骨立有闻当时元初五年卒遗言薄葬不受爵赠太后从之邓康禹孙少有操行绍封

   为越骑校尉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宗门盛满数上书諌争太后不从遂谢病不朝安帝征康为侍中

   顺帝立为太仆有方正称名重朝廷卒谥曰义樊准宏之族曾孙少励志行修儒术以父产业

   数百万让孤兄子永元十五年召见拜郎中邓太后临朝儒学陵替准上疏以为宜传求幽隐宠进

   儒雅太后深纳其言是后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再迁御史中丞复言灾异陈时政擢守光禄大

   夫使冀州到部开仓廪食慰安生业流人咸得苏息还拜钜鹿太守三转为尚书令明习故事元𥘉

   三年为光祚勋卒官左雄南阳𣵀阳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永建𥘉征拜议即数言事

   其辞深切拜尚书再迁尚书令言守相长吏惠和有显效者可就增秩勿使移徙乡部亲民吏皆用

   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又言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𢦤奏副之

  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自是牧守畏栗察选清平多得其人帝封宋娥为山阳君梁冀襄邑侯雄

  再上封事自雄掌纳言多所匡肃迁司隶校尉坐法免后为尚书永和三年张衡南阳西鄂

  人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时天下承平日久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

  讽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徴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覆阴阳妙尽璇玑

  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复造候风地动仪皆服其妙后迁侍中顺帝引在帷幄讽

  议左右宦官惧其毁巳䜛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徴拜尚书四年卒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

  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来历歙曽孙永元中为侍中延光二年迁太仆中常侍樊丰等共谗

  陷太尉杨震历恶其伤害忠良绝不与通丰又构䜛太子历与光禄勋祋讽等十馀人俱诣鸿都门

  证太子无过帝使中常侍奉诏胁群臣谏者失色各稍自引起历独守阙连日不肯去帝大怒免历

  官顺帝即位拜车骑将军复为大鸿胪阳嘉二年卒官赵康南阳人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

  以经传教授同郡朱穆年五十奉书称弟子及康殁穆葬之如师朱穆晖之孙年五岁便有

  孝称及壮耽学锐意讲诵初举孝廉梁冀辟之使典兵事因推灾异奏记以劝戒冀举高第为侍御

  史尝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作崇厚论又著绝交论梁冀骄暴不悛奏记切谏擢冀州刺史征诣廷尉

  输作左校居家数年徴拜尚书穆深疾宦官及在台阁志欲除之帝不纳自此中官数毁之愤懑发

  疽卒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馀财董班南阳宛人少游太学宗事李固才高行美不交

  非类尝耦耕泽畔恶衣蔬食闻固死乃星行走赴哭泣尽哀殉尸不肯去桓帝嘉其义烈听得襚敛

  归葬班遂送丧到汉中葬毕面还三公并辟隐身莫知所归韩韶颍川舞阳人少仕郡辟司

  徒府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以韶为嬴长病卒同乡李膺陈实杜密荀淑等为立碑颂焉子融少

  能辨理而不为章句学五府并辟献帝初官至太仆宗资南阳安众人均之孙学孟氏易欧阳

  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后拜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宗慈南阳安众人举孝廉

  九辟公府有道徴不就后为修武令时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贿慈遂弃官去征拜议郎未到道疾

  卒南阳群士皆重其义行岑晊南阳𣗥阳人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李膺王畅称其

  有干国器太守成瑨请为功曹时语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宏农成瑨但坐啸宛富贾张汎用势纵横

  晊劝瑨收捕过赦竟诛之汛妻上书讼冤帝震怒晊亡匿齐鲁之闲会赦出后州郡察举三府交辟

  并不贾彪颍川定陵人志节慷慨与同郡苟爽齐名举孝廉𥙷新息长延熹元年党事起

  彪谓同志曰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乃入洛阳说窦武霍谞大赦党人后以党禁锢卒于家初彪兄弟

  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张玑南阳𣵀阳人灵帝时举孝

  廉官长沙太守深于医侍中王仲宣年二十馀玑见之曰子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后半年且

  死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闻而恶之受方不饮后二十年果如玑言其神异如此著伤寒论二十二

  何进南阳宛人灵帝时以女弟为贵人累迁虎贲中郎将出为颍川太守黄巾贼张角起

  以进为大将军镇京师角别党马元义谋起洛阳进发其奸封慎侯弟苗击盗有功孙晏少知名好

  老庄言著述凡数十篇︹三国︺︹汉︺黄忠南阳人从昭烈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常先登

  陷阵勇毅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魏夏侯渊一战斩之迁征西将军赐爵关内侯

  卒谥曰刚傅肜义阳人为将军从昭烈征吴次猇亭昭烈退军肜断后拒战吴将诘令降肜骂

  曰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子佥为都督景耀六年临危授命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陈震

  南阳人随昭烈入蜀建兴三年迁尚书令奉命使吴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还封城阳亭侯王连南阳人为梓潼令昭烈起事葭萌进

  军来南连闭城不降昭烈义之成都平以为什邡令转广都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有裨国用于

  是简取良材以为官属若吕人杜祺刘干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历官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

  来敏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昭

  烈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后主践阼累迁光禄大夫子忠博览有父风邓芝义阳新野人汉

  司徒禹之后也昭烈与语奇之擢郫今迁广汉太守入为尚书吴尝请和诸葛亮遣芝修好吴遂绝

  魏与蜀连和封阳武亭侯延熙六年迁车骑将军涪陵国人杀都尉叛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

  安堵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

  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性刚简于时人少所敬贵惟器异姜维云吕人南阳人少好读

  书鼓琴为绵竹令累迁巴西蜀郡太守入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

  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子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董厥义阳人为丞相亮府

  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胡济义阳人为丞相亮主簿有忠荩

  之效亮尝曰从事于伟度数有諌止宗预南阳安众人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将

  命使吴孙权嘉其抗直甚爱待之延熙中复东聘吴赐爵关内侯累拜镇军大将军︹魏︺文聘

  南阳宛人为刘表大将魏武征荆州琮举州䧏聘欷歔流涕魏武怆然曰卿真忠臣也以为江夏太

  守使典北兵文帝时累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孙权以五万众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不动权乃解

  去聘追击破之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卒谥曰壮韩嵩南阳义阳人少称好学虽

  贫不改操为刘表别驾从事正谏不从渐见违迕遣嵩诣魏武观虚实嵩还深陈魏武威德表大怒

  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荆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鸿胪印绶杜袭

  子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袭南适长沙建安初魏武以为西鄂长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

  桑袭自知恩结于民遣老弱分散就田留丁壮备守吏民感恩咸为用命后领丞相长史随魏武讨

  张鲁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魏武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

  选多不当魏武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之夏侯尚昵于太子袭谓尚非益友

  不足殊待以闻魏武太子初甚不脱后乃追思文帝践阼为尚书明帝时封平阳乡侯为大将军师

  以疾徴还卒谥曰定韩暨南阳堵阳人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几至

  大辟暨结死士擒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后迁乐陵太守黄初七

  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崇明正礼废去淫祀多所匡正后拜司徒卒谥曰恭刘廙南阳安众

  人魏国𥘉建为黄门侍郎上疏谏征蜀后徙署丞相仓曹属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

  于世文帝即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邓艾义阳𣗥阳人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司马懿奇之辟为

  掾迁尚书郎时欲广田蓄榖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宜开河渠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

  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事皆施行出参征西军事行安西将军解雍州刺史王经围于狄

  道姜维趣上邽艾与战于叚谷大破之以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邓侯又破维于侯和景

  元四年诸军征蜀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艾

  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军到雒蜀主降艾检御将士无所虏掠绥纳降附

  蜀人称焉诏进太尉增邑二万戸州泰义阳棘阳人好立功业善用兵官至征虏将军假节

  都督江南诸军事卒谥曰壮︹吴︺赵咨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仕吴为中大夫使魏魏

  主嘉美之遂拜骑都尉︹晋︺滕修南阳西鄂人仕吴孙皓时为广州刺史甚有威惠会晋师

  伐吴修率众赴难至巴邱而皓已降乃缟素流涕而还入晋拜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委以南

  方事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卒谥曰忠孙舎为庾冰轻车长史讨苏峻有功封夏阳县侯授平南将

  军广州刺史曾孙恬之为龙骧将军魏郡太守戍黎阳为翟辽所执死之邹湛新野人少以才

  学知名仕魏历通事郎太学博士晋泰始初转廷尉平征南从事中郎深为羊祜所器重元康中拜

  祭酒转少府所著书及论事议二十五首为时所重子捷亦有文才为散骑侍郎太傅参军

  广清阳人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裴楷辟为太尉掾转太子舍人䘙瓘见而奇之曰此

  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累迁侍中河南尹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

  自见人有过先尽宏恕然后善恶自彰广与王衍俱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时王澄胡母辅之等皆任放为达或至裸体广闻而笑曰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位终尚书令

  鲁褒南阳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末褒伤时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时共

  传其文哀不仕莫知所终刘乔南阳人少为秘书郎以诛杨骏功赐爵关中侯累迁散骑常侍

  御史中丞时齐王冏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者六张吕之乱乔与

  刘宏共讨昌惠帝西幸长安乔复与诸州郡举兵迎大驾后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

  史卒于官王豹顺阳人少而扢直初为豫州别驾齐王冏为大司马以豹为主簿冏骄纵失天

  下心豹两致笺极谏遂被杀将死曰悬吾头大司马门见兵之攻齐也众庶冤之张辅

  西鄂人少有干局初补蓝田令不为豪强所屈累迁尚书郎封宜昌亭侯转御史中丞多所纠劾及

  孙秀执权将绳辅以法辅以笺与之秀虽凶狡知辅雅正乃止后为秦州刺史郭舒顺阳人始

  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夏侯含辟为主簿含坐事舒自系理含事得释刘宏

  收荆州引为治中宏卒舒率将士推宏子璠为主讨灭逆贼郭劢保全一州王澄引为别驾荆土士

  人宗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因遣掏其

  鼻炙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遂得免后为王敦参将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仕至梁州刺

  赵彭南阳人为晋故东莱太守张宾荐之于石勒勒徴为魏郡太守彭泣辞曰受人之荣

  复事二姓臣志所不为亦明公之所不许也徴辟再四卒不受范汪晷之孙少孤贫年十三丧

  母居丧尽礼及长布衣蔬食燃薪写书遂博学多通善谈名理解褐参䕶军事苏峻平赐爵都乡侯

  复为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征拜中书侍郎时庾翼将悉郢汉之众以事中原汪上疏谏桓温西

  征蜀委以留府蜀平进爵武兴县侯温频请为长史皆不就自求为东阳太守温甚恨焉在郡有惠

  政累迁徐兖二州刺史既而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以失期免为庶人朝廷惮温不敢执谈

  者为之叹恨汪屏居吴郡讲肄不言枉直卒于家赠散骑常侍谥曰穆范坚汪之从父博学

  属文拜佐著作郎抚军参军讨苏峻赐爵都亭侯累迁尚书右丞䕶军长史子启以才义显终黄门

  侍郎父子并有文笔传于世朱序义阳平氏人世为名将累迁兖州刺史寕康初拜梁州刺

  史镇襄阳苻坚遣其将苻丕率众围序序累战破贼督䕶李伯䕶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坚

  太元中坚悉众南侵谢石拒之坚遣序说石使降序至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

  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选勇士八千涉淝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倡云坚败众遂大

  奔序乃得归拜龙骧将军加都督司雍梁秦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卒刘𬴊之南阳人少

  尚质素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固辞不受冲尝到其家𬴊

  之于树条桑使者致命𬴊之曰使君既枉驾光临宜先诣家君冲闻大愧于是乃造其父父使𬴊之

  于内自持浊酒蔬菜供宾冲敕人代𬴊之斟酌父辞曰若使从者非野人意也冲慨然至昏乃退去

  𬴊之家百馀里有一孤姥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𬴊之先闻其有

  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终乃身为营棺殡送之其仁爱恻隐若此刘耽乔之孙少有行检为宗族

  所推博学明习诗礼三史历度支尚书加散骑常侍在职公平廉慎所在著绩桓灵宝耽女婿也及

  辅政以耽为尚书令加侍中不拜卒赠左光禄大夫子柳有名誉历尚书左右仆射徐兖江三州刺

  范甯汪之子少笃学多所通览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甯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著

  论斥之解褐为馀杭令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徴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博求

  明堂辟雍之制𡩋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咨访之出𥙷豫章

  太守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远近至者千馀人资给众费一出私录并取郡四

  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免官卒于家初𡩋以春秋穀梁未有善释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

  审为世所重云韩延之南阳堵阳人初拜建威将军荆州从事转平西府录事参军刘裕伐

  司马休之未至江陵密与书招之延之报书辞甚激厉以裕父名翘字显宗于是已字显宗名子为

  翘盖示不臣刘氏也︹南北朝︺︹宋︺范泰𡩋之子仕晋位至御史中丞入宋拜金紫光禄

  大夫加散骑常侍时议建国学以泰领国子祭酒泰上表陈将进之道又言事者以国用不足欲更

  造五铢钱泰极谏其不便景平初加位特进致仕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撰古

  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传于世卒谥曰宣子蔚宗少好学善为文章能隶书删众家后汉书为一

  家之作自以为博赡不及班氏整理未必愧也宗炳南阳𣵀阳人居丧过礼为乡闾所称武帝

  辟为主簿又召为太尉行参军俱不就家贫无以相赡身营稼穑武帝数致饩赉悉不受好山水爱

  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疾还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

  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声遂绝惟炳传焉

  宗或之炳从弟早孤事兄恭谨家贫好学州辟主簿举秀才不就公弘饩遗一无所受元嘉

  初帝使陆子真观采风流三诣彧之辞疾不见子真还表荐之徴拜员外散骑侍郎亦不就卒于家

  师觉授南阳𣵀阳人与宗少文并有素业以琴书自娱母殁一号而绝良久乃苏后撰孝子

  传八卷临川王义庆辟为州祭酒主簿并不就宗越南阳叶人父为蛮所杀雠尝出郡越于市

  中刺杀之太守夏侯穆擢为队主蛮有为寇盗者常使越讨伐往辄有功元嘉中随柳元景伐魏还

  补后军参军累立战功封始安县子后领南济阴太守下狱死越善立营阵每数万人止顿自骑马

  前行使军人随其后马止营合未尝参差宗悫炳从子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

  浪元嘉中江夏王义恭举悫有胆勇除振武将军遣攻林邑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𬒳象前后无

  际士卒不敢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溃乱遂克林邑收其珍

  异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孝武初以功进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后为雍州刺史卒谥曰肃

  修之序之孙初为州主簿元嘉中累迁司徒从事中郎随到彦之北伐留戍滑台太武嘉其守

  节以为侍中修之潜谋南归及至以为黄门侍郎孝武初累迁荆州刺史以功封南昌县侯修之治

  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惟以抚纳群蛮为务官至崇宪太仆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谥曰贞

  ︹齐︺刘虬南阳𣵀阳人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宋泰始中为当阳令罢官归家静处断谷

  饵术及胡麻齐建元初豫章王嶷为荆州辟为别驾不应命永明三年诏徴为通直郎建武二年

  国子博士皆不就其冬虬病正画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气及磬声其日卒庾震

  人丧父母居贫无以葬赁书以营事至手掌穿然后葬事𫉬济南阳刘虬为𢰅孝子传庾荜

  新野人仕齐为骠骑功曹史博涉群书有口辩后为荆州别驾清身率下杜绝请托皮被蔬食妻子

  饥寒累迁会稽郡丞行郡府事清节愈厉太守永阳王馈之谢不受天监元年庾杲之

  荜从子少有贞立学涉文义仕齐为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惟有并葅𤅢韭生并杂菜或戏之曰

  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累迁尚书左丞出为王俭䘙军长史时人呼入俭府为

  芙蓉池后为太子右䘙率加通直常侍历在上府以文学见遇卒谥曰贞乐颐南阳𣵀阳人少

  而言行和谨仕为京府参军时父在郢病亡颐忽思父涕泣因请假还中路得凶问徒跣号咷水浆

  不入口数日尝遇病与母隔壁忍痛不言啮被至碎恐母之忧已也吏部郎庾杲之往候颐为设食

  惟枯鱼菜葅杲之不能食母闻之自出膳鱼羹数种杲之曰卿过于茅季伟我非郭林宗仕至郢州

  治中刘沨南阳人母早亡父绍仕宋为中书郎𬒳敕纳路太后兄女为继室沨年数岁路

  氏不以为子路氏生溓沨怜爱之不忍舍恒在床帐侧辄被驱捶终不肯去路氏病经年沨昼夜不

  离左右每有增加辄流涕不食路感其意慈爱遂隆溓事沨过于同产事无大小必谘而后行沨后

  为始安王遥光谘议遥光有异志风谏不从事败沨静坐围舍溓为度支郎亦奔亡遇沨仍不复肯

  去以衣带结兄衣俱见杀何荫闻之叹曰兄死君难弟死兄祸美哉宗元卿南阳人孤

  祖母所养祖母病元卿在远辄心痛大病则大痛小病则小痛以此为常乡里号曰宗曾子

   测炳之孙少静退不乐人间居母丧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辟为参军永明三年诏徴太子舍人

   皆不就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鱼复侯子响命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

   对之竟不交言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亦不就卒著有续高士传三卷庾易新野人志性恬

   静不交外物齐临川王映表荐之饷麦百斛易辞不受以文义自乐建武三年诏徴为司徒主簿不

   ︹梁︺范缜南阳舞阴人少孤贫事母孝谨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为行人缜将命著名邻国后为宜都太守迁

   尚书左丞坐事徙广州还为国子博士卒有文集十五卷范云缜从弟六岁读毛诗日诵九纸

   性机警有识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沈攸之兵围郢城云父抗为府长流入城固守刘

   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笑曰卿定可儿仕齐

   历除尚书殿中郎会文惠太子幸东田观获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

  劳愿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文惠改容谢之入梁为吏部尚书封霄城县侯云以旧恩超

  居佐命尽诚翊亮知无不为帝亦推心任之所奏多允迁尚书左仆射卒谥曰文有集三十卷

  道恭冠军人少宽厚有大量仕齐为西中郎中兵参军迁右䘙将军出为司州刺史梁天监初

  论功封汉寿县伯进号平北将军魏围司州时城中不满五千人食裁半岁魏军攻之昼夜不息道

  恭固守相持百馀日斩𫉬无算魏军惮之会疾笃乃呼兄子僧勰及将卒谓曰吾所苦势不能久汝

  等当以死固节无令吾没有遗恨遂卒赠镇西将军曹景宗新野人少以瞻勇闻每读穰苴

  乐毅传辄放卷太息曰丈夫当如是仕齐以军功累加游击将军用奇兵破魏师梁武帝表为竟陵

  太守后除郢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元年改封竟陵县侯六年破魏将杨大眼于淮水振旅凯入帝于

  华光宴饮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起求赋诗诗韵巳尽惟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须臾而成

  其词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进爵为公拜侍中领军将军

  卒谥曰壮张惠绍义阳人少有武干仕齐为竟陵横桑戍主母丧归乡闻梁武帝起兵乃自

  归累有战功武帝践阼封石阳县侯迁骁骑将军时东昏馀党作乱惠绍驰率所领赴战贼乃败走

  迁太子右䘙率天监六年魏军攻锺离惠绍与冯道根等攻断魏连桥短兵接战魏军大溃以功为

  冠军将军后为司州刺史在州和理吏民亲爱之徴还为右䘙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卒谥曰忠子

  澄以军功历迁䘙尉郷太子左䘙率卒谥曰愍乐蔼南阳淯阳人方颐隆准举动醖藉仕齐为

  豫章王嶷骠骑行参军嶷常问䔽城隍风俗山川险易蔼随问立对若叶图牒嶷益重焉永明八年

  巴东王子响反及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武帝见蔼问以西事蔼占对详敏帝悦用为荆

  州中从事梁天监初累迁御史中丞性公彊居台宪甚称职出为广州刺史宗夬炳之孙少

  勤学有局干仕齐为骠骑行参军时竟陵王子良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马郁林为南郡

  王居西州使夬掌书记以笔札贞正见许后出为秣陵令迁尚书都官郎与传昭俱以清正免祸入

  梁为太子右䘙率五兵尚书参掌大选庾域新野人少沈静有名乡曲梁文帝为郢州辟为

  主簿叹美其才曰荆南杞梓其在斯乎长沙宣武王为梁州以为录事参军带华阳太守时魏军攻

  围南郑州有空仓数十所域手自封题指示将士曰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坚守众心以安

  军退以功拜羽林监迁怀寕太守罢仕还家妻子犹事井白域身衣大布馀俸专充供养母好鹤唳

  域在位营求孜孜不怠一旦双鹤来下论者以为孝感所致入梁为寕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魏袭巴西域固守魏军退封广牧县伯迁寕蜀太守庾子与域之子㓜而岐嶷五岁读孝经

  乎不释卷齐永明末除州主簿时父在梁州遇疾子舆奔侍医药言泪恒并寻丁母忧哀至辄呕血

  梁天监初为尚书𭅺父出守巴西子舆以蜀路险难启求侍从以孝养𫉬许父卒寕蜀子舆哀恸将

  绝者再奉丧还乡经灎预瞿塘秋水犹壮子舆抚心长叫其夜五更水忽退减安流南下及渡水复

  旧行人为之语曰灎预如幞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庾公后除巴陵内史庾黔娄易之子少

  好学多所讲诵性至孝不曾失色于人仕齐为编令政有异绩先是县境多猛兽暴黔娄至猛兽皆

  度往临沮界时以为仁化所机徙孱陵令到官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娄忽心惊流汗即日弃官归

  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利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愈忧苦至夕每

  稽颡北辰求以身代居丧过礼庐于冢侧后除蜀郡太守入梁累迁至散骑常侍庾于陵

  黔娄弟七岁能言元理及长清警博学有才思齐随王子隆为荆州召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夬抄撰

  群书永元末除东阳遂安令为人吏所称梁天监初拜太子洗马时论以为美累迁中书黄门侍郎

  终鸿胪卿刘之遴虬之子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明经对䇿沈约任昉见而异之调为太

  学博士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任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昉曰荆南异气果有异才

  后为荆州中从事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刘显韦陵并称强记之遴每与讨论或不过也累迁

  都官尚书太常卿鄱阳王范得班固所撰汉书真本献东宫令之遴等参校异同之遴录其状数十

  事及著春秋大义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上之帝大悦寻避难还乡湘东王绎尝

  嫉其才学乃密送药杀之前后文集五十卷刘之亨之遴弟好学美风姿善占对梁武帝

  尝曰之遴必以文章显之亨当以功名著后举秀才除太学博士累迁步兵校尉大通六年出师南

  郑之亨以司农卿为行台承制大致克复军士有功皆录惟之亨为兰钦所讼执政因而陷之故封

  赏不行久之帝读陈汤传因感悟乃封为临江子固辞不拜代兄之遴为南郡太守有异绩子广德

  亦好学位湘东太守庾诜新野人幼聪警笃学经史百氏无不该综而性托夷简特爱林泉十

  亩之宅山池居半蔬食布衣不修产业梁普通中诏为黄门侍郎不起卒谥贞节处士撰帝历二十

  卷易林二十卷子曼倩亦早有令誉为荆州谘议参军所著丧服仪文字体例老子义疏算经七曜

  历术并所著文章凡九十五卷乐法才蔼之子㓜与弟法藏俱有美名仕为建康令不受奉

  秩比去将至百金县曹启输台库武帝嘉其清节除南康内史历位少府卿江夏太守表求还乡栖

  心物表寻卒法藏位征西录事参军法藏子子云美容貌善举止以江陵令除光禄卿魏克江陵子

  云守节死胡僧祐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为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三年避尔朱

  氏之鸡归梁频上封事武帝器之侯景之叛围王僧辩于巴陵元帝拜僧祐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

  以援僧辩前至赤沙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大败景将任约军擒约送江陵景闻之遂遁累遣车

  骑将军及魏军至以僧祐都督城东诸军事中流矢卒庾肩吾易之子八岁能赋诗初为

  安王国常侍随在雍州𬒳命与刘孝威等抄撰众籍号高斋学士累迁太子率更令中庶子简文即

  位为度支尚书后宋子仙破会稽购得肩吾欲杀之先谓曰吾闻汝能作诗令可即作若能将贷汝

  命肩吾操笔便成辞采甚美子仙乃释以为建昌令仍间道奔江陵历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卒

  ︹陈︺岑之敬棘阳人五岁读孝经每焚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年十六䇿春秋左氏孝经㩁

  为高第梁武帝召入而试之敬剖释纵横左右莫不嗟服除童子奉车郎寻为寿光学士入陈累迁

  征南府谘议参军之敬博涉文史雅有词笔性谦谨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怐恂如也每母忌

  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樊毅湖阳人家本将门少习武善骑射仕

  梁为右中郎将随箫循讨陆纳以功封夷道县伯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陈大建初为丰州刺史

  转左䘙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诏以毅为大都督后改封逍遥郡公

  入为侍中䕶军将军弟猛胆气过人为湘州司马会武陵王纪叛猛率军拒之手擒纪父子三人斩

  于䑽中以功累封安山县侯入陈累迁南豫州刺史︹魏︺张燿南阳西鄂人仕魏为步军校尉

  后为别将以功封长平男历岐东荆东刺史天平初邺都草创以燿忠直素著有称一时转营构左

  都将勤于其事宫殿成除东徐州刺史卒谥曰懿︹周︺赵文深宛人少学楷隶初仕魏为

  大丞相府法曹参军文深雅有锺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榜惟文深及冀㒞而已大统中追论立

  义功封白石县男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𥠖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列定六体成一万馀

  言行于世庾信肩吾子㓜聪敏博览群书起家梁湘东王国常侍与东海徐陵并为抄撰学士

  文并绮艶故世号徐庾体梁元帝使聘于周遂留不遣江陵平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

  爵义成侯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𫎇恩礼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

  宗懔南阳𣵀阳人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梁元帝镇

  荆州以为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夕便就帝叹美之后历临汝建城广晋三县令遭

  母忧去职哭辄呕血每旦有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时论以为孝感所致魏破江陵

  入关周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拜车骑大将军世宗即位诏与王褒等刊定群书于麟趾殿

  ︹隋︺乐运淯阳人少好学涉猎经史事母及寡嫂甚谨以孝义闻周天和中为露门学士前后

  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宣帝嗣位舆榇诣庙堂陈帝八失帝怒将戮之内史元岩谏𫉬免隋开皇

  初为𣹑阳令转高唐令运长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

  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凡四十一卷名曰谏苑奏上之文帝览而嘉焉︹唐︺韩思彦

  邓州南阳人授监察御史昌言当世得失巡察益州会蜀大饥开仓赈民然后以闻玺书褒美后太

  白昼见劝帝修德答天谴帝让中书令李义府曰八品官能言得失而卿冒没富贵主何事耶后义

  府谮思彦出为山阳丞至官阅月自免去上元中复召见诋外戚擅权武后恶之迁贺州司马子琬

  开元中为殿中侍御史强直敢言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

  开元中擢进士第出为清河令治绩最更调真源令天宝中安禄山反巡起兵讨贼遂人雍邱贼四

  万薄城巡每战辄克拔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城父令姚问等合贼将尹子奇合众十万来攻巡属

  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良远自以材不及请禀军事居其下诏拜巡御史中丞数败贼固守数月

  救兵不至食尽巡杀爱妾以飨士乃使南霁云冒围至临淮告急贺兰进明忌巡声威不肯救城遂

  陷见执子奇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遂

   大骂𬒳害巡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守㫿阳士卒居民一见问性名其后无不识待人无所疑赏

   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能以一当百巡死后十日收东京咸谓蔽遮江淮巡有功云

   赠扬州大都督赵云乡穰人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累官秘书少监敦友谊不

   以夷险恩操与殷寅颜真卿柳方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善时为语曰殷颜枊陆萧李邵赵

   建封南阳人父玠少任侠安禄山使李廷伟徇山东玠率豪杰斩之建封喜文章慷慨尚气自

   许以功名显代宗时盗起苏常间李光弼讨之建封请前喻贼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由是知名

   擢监察御史出为寿州刺史屡拒李希烈贼平累拜御史大夫除泗濠节度使贞元中来朝时宦者

   主宫市誎章列上皆不纳建封得间言之帝颇顺听及还镇帝赋诗以饯又以鞭赐之曰卿节谊岁

   寒弗渝卒赠司徒韩翃南阳人与卢纶吉中孚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𣲗夏侯审季端皆

   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家居无聊一日夜将旱客扣门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翃愕然曰

  误矣客曰制诰阙人中书请补御批曰与韩翃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批曰与诗人韩翃

  赵宗儒驿子第进士授校书郎贞元六年以司勲员外郎领考功事黜陟详当无所回惮累

  迁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和初进太子太传帝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帝纳其言二

  岁授司空致仕卒庾敬休新野人夷澹多容可不饮酒食肉不通声色擢进士第又中宏

  辞辟宣州幕府历官翰林学士文宗将立鲁王为太子慎选师传敬休以户部侍郎兼鲁王傅言蜀

  道米价腾涌百姓流亡请以本道阙官职田账贫民诏可再为尚书左丞卒范传正

  人好古性精悍举进士宏辞皆高第授集贤殿校书郎历歙湖苏三州刺史有殊政拜宣歙观察使

  改光禄卿卒︹宋︺周湛穰人举进士授秘书省著作佐郎邓州美阳堰岁役工数十万溉州

  县职田而利不及民湛奏罢之为盐铁判官立勘同法岁减天下许帐七千历江南西路䕫州路转

  运使治烦剧能得其要所至条上利害前后至数十百事拜右谏议大夫徙知相州卒贾黯

  欀人擢进士第一迁左正言果于言事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寻擢知制诰请召史臣同侍

  经筵除翰林学士唐介等坐言陈升之皆外补黯奏介等敢言请宽之英宗即位迁给事中权御史

  中丞上用人五事后议以濮王为皇伯执政弗从数争论以病求出知陈州未行卒口占遗奏数百

  言黯修洁自喜在朝数言事人称其介直王襄南阳人擢进士第以军器监主簿言事称旨擢

  库部员外郎迁显谟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缧系满狱襄昼夜决遣阅月狱空大观中为兵部侍郎使

  高丽历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以延康殿学士罢知亮州︹元︺畅师文南阳人幼警俉

  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姚燧高凝相友善至元五年陈时政十六䇿丞相

  安图奇其才辟为三部令史寻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至大初修成宗实

  录赐钞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乎累官至翰林学士卒 安图旧作安同今改白景亮

  南阳人明法律善书算由征东行省译史有劳超迁南恩知州陞沔阳府尹奏最于朝特授衢州路

   总管有惠政性廉介勤苦自奉甚薄妻尢俭约惟以脱粟对饭而巳部使者上其事特诏褒美赐以

   宫锦改台州路总管卒博都里翀其先隆安人祖德从宪宗南征因家邓之顺阳翀勤

   学隐居不仕学行为州里所敬大德十一年用荐授襄阳县教谕累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作

   屋以居学者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皆使就试而官之帝师至京有旨朝臣皆郊迎大臣俯伏进觞帝

   师不为动惟翀举鵤立进曰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请各不为

   礼帝师笑而起举觞卒饮众为之栗然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卒翀状貌魁梧不妄言笑其为学一

   本于性命道德而记问宏博文章简奥与雅深合古法学者仰为仪表所著有文集六十卷子远以

   荫除授秘书郎转襄阳县尹需次居南阳贼起远以忠义自奋倾财募丁壮得千馀人与贼战俄而

   贼大至远被害成遵穰人㓜敏悟读书日记数千言至顺辛未至京师虞集见之曰公辅器也

   元统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馀事皆指

  讦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陜西行省员外郎改礼部郎中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

  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案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

  议轻重各当其罪累官中书左丞︹明︺郭云南阳人武勇有材略状貌魁梧元季聚乡人为

  义兵保裕州元主北奔河南郡县皆下云独坚守徐达围之云出战𬒳执植立不跪且骂且求死达

  壮之系送京师太祖奇其状貌用为溧水知县民皆称之擢南阳指挥佥事兼知府事卒李仁

  唐县人以常遇春荐知黄州府事由给事中擢吏部侍郎时铨法未画一仁详考旧典参以时宜按

  地剧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进尚书谪青州知府政

  最擢户部侍郎周炳舞阳人事母孝谨母常病甚哀号𥸤天愿以身代母思獐肉炳求之不得

  悲痛愈切晩忽有獐入室杀以啖母病遂愈洪武间诏旌其门刘淳南阳人洪武末为原武训

  导周王聘为世子师荐于朝𥙷右长史以正辅王时端礼门槐盛夏而枯淳引咎征陈戒王用其言

  修省枝枯复荣因旌其槐曰摅忠铉邓州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

  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铉督饷无乏燕兵攻济

  南铉乘城守御以计尽毁其攻具燕遂堤水灌城众惧铉令军士伪降燕王喜亟下令退军自乘骏

  马入瓮城铉伏兵城上急下铁板中王马首王大惊取他马疾驰去铉率众掩击大败之擢山东布

  政使寻进兵部尚书已而燕师渡淮铉犹屯淮上被执不屈令一回顾终不得遂磔于市福王时赠

  太保谥忠襄李贤邓州人举郷试第一宣德进士授验封主事迁文选郎中上正本十䇿景

  帝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超擢兵部侍郎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

  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寻进尚书贤气度端疑奏对皆中机宜帝深春之遇事必召问

  可否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益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卒谥文达

  季扩唐县人天性孝友由贡生为任县知县累表陈情挂冠归养天顺中旌表李震

   人袭指挥使从征有功进都指挥佥事寻充贵州右参军击苗于偏桥𭣣之又从方瑛大破天堂诸

   苗进武冈克牛栏等五十四砦瑛卒即以震充总兵官镇贵州湖广成化年间破贼征苗斩𫉬无算

   威震西南呼为金牌李以功封兴寕伯王鸿儒南阳人举乡试第一成化进士授南京户

   部主事累迁山西副使督学政九年士风甚盛正德时升南京吏部侍郎清正自持门无私谒卒谥

   文庄鸿儒为学务穷理致用宏博渊粹为世所推弟鸿渐乡试亦第一累官山东右布政使以廉靖

   柴昇内乡人成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宏治时陈国家大体二当时急务四直声藉甚历

   广东布政使讨南海贼有功正德间进吏部侍郎刘瑾诛昇署部事厘正瑾所行苛政二十四事擢

   南京兵部尚书陈积弊十三事多裁抑中贵尼不行遂致仕归世宗即位赐玺书存问刘宗

   周裕州人为诸生性至孝母疾𥸤天祈代父卒庐墓三年宏治中旌表乔玑新野人与弟璋

   俱为诸生父卒兄弟哀毁逾礼及葬同庐墓三年正德二年旌表任贤裕州人为监察御史

  正德六年流贼掠裕州贤方里居招邑子三千共守城陷𬒳执骂贼死一家殉难者十三人

  豫淅川人为诸生以孝行著正德九年流贼过其门不敢犯里人多赖以全父母丧庐墓六年嘉

  靖中旌表梁震新野人袭榆林䘙指挥使嘉靖七年延绥游击廉勇好读兵书善训士力挽

  强命中数先登擢延绥副总兵败敌于黄甫川论功进右都督移镇大同大同兵骄不循约束震至

  严申军令镇兵帖服毛伯温督师与震俢镇边诸堡不数月工成卒谥武壮震有机略号令明审前

  后百十战未尝少挫何天缙浙川人亲殁家贫无以葬以衣抱土为坟庐墓三年天启间旌

  张凤翷王明扬俱南阳人先后举于卿崇祯中流寇至二人俱骂贼死又周谠

  孟继孔同时死难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祀忠义祠许曰琮唐县人早丧父

  母殁庐墓三年崇祯中城破遁居南山贼招之不出胁以死自镌其背曰担不从贼呕血而卒 本

  乾隆四十年  予祀忠义祠许宣内卿人崇祯中为者生及二弟宷宫俱悚慨好义贼

  陷邓州宣兄弟结里中 壮士直入其城擒斩伪官坚守许家寨贼怒攻破 之采从母常氏先投井死

  宣宫与其妹俱骂贼被杀宫妻锺氏采妻陈氏并自经时人称许氏七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及宷宫俱 予祀忠义祠陈预抱舞阳人母段氏早寡抚预抱及其弟预养预怀皆为

  诸生力田好学善承母志流贼陷城母先赴井三子从之预抱妻黄氏子默通预养及妻马氏子默

  恒默言亦相𢹂入井三世九人一时尽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预抱等六人   予祀忠义祠

 ︹本朝︺彭而述邓州人由阳曲知县历官云南左布政使常与平獞贼莫扶豹而述少孤事母

  有孝行流寇馀孽犹炽率家众捍䘙保全乡里邓人避乱侨寓楚省而述官楚时悉力赀给乡人德

  之子始搏博极群书康熙时官御史终浙江学使入祀乡贤祠许宸内乡人父惟清明李流寇

  七经内乡清毁家纠众登陴固守城赖以全宸由丹阳知县历擢商雒道计擒巨寇何侪山升江南

  按察使拒绝请托翦除吏蠧告归卒入祀乡贤祠于肖龙内乡人顺治乙未进士授新化

  知县擢户部主事居官淡泊不求温饱绝请谒时人谓之大隐入祀乡贤祠王业巩

  人邑诸生父瞽顺治二年贼过邑境群负父奔逃贼射杀其父巩愤骂不绝声贼割其耳鼻至断舌

  而死又孟廷诏镇平县贡生性至孝值寇至廷诏负母走山中与寇遇寇怜其孝释之顺治十五年

  安信邓州人由岁贡除封邱训导至性肫笃事亲孝闻爱异母弟不殊同产施及乡党及

  邻省饥民到境求食者赈救甚至沈得荣南阳人任南阳千总嘉庆二年随剿陜西教匪

  于梅子坝阵亡事   闻议恤   予云骑尉世职王珝𥙿州人贡生分发甘肃州判嘉

  庆二年珝家居值贼匪入墝偕弟举人玫捐赀团练乡勇悉力抵御𬒳执不屈死之其家同时遇害

  者十人事  闻议恤靳丕周南召人武生嘉庆二年教匪入境丕周率众拒贼被执不

  屈死又武生靳丕承靳丕显生员贺书贺清镇俱同时骂贼遇害裴涑桐泌阳人候选从

  九品嘉庆二年贼世入境骂贼死事   闻议恤同县监生崔枚与子永远永安永寿等均以御

  贼被党象三桐柏人武生嘉庆二年教匪窜入邑境象三率义勇首先迎拒杀贼数人

  贼蜂拥围困身受重伤自刎死时同县首先奋勇陂贼杀害者徐标邹虎徐盛东黄居敬焦文荣吴

  明三易祥王念侯邦富周朝佐张志从冯国龙刘发黄光礼乐荣富张约曹珠周方臣江东海许兼

  修张朝楷任怀畅陈干陈谋孙贵陈儒马法璜杨立成陈彦礼关国太夏从贵陶十金何中

  魁南阳人武生任抚标千总嘉庆四年随剿陜西教匪于高垣子击贼阵亡事   闻议恤同

  县外委徐景太马进孝同时战殁并   赏恤如例许天贵南阳人由云骑尉在南阳

  镇标效 力嘉庆十八年随剿滑县教匪击贼阵亡    恩赏骑都尉世职同县外委冯国楝任源

  潭镇同时阵亡  赏恤如例 李 有时淅川人任荆子关外委嘉庆十八年随剿滑县

  教匪击贼阵亡  赏恤如例

大清一统志

 南阳府

 ︹流寓︺︹三国︺︹汉︺诸葛亮珢邪阳都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

  比管乐建安中昭烈屯新野诣亮凡三往乃见︹宋︺李之仪无棣人徽宗时编管太平久之

  徙唐︹金︺胡德新河北士族也言祸福有奇验与燕入王铉邂逅叶县邨落中铉谬以

  兵官对胡曰公当科甲众愕然以实告遂邀铉野田密谓曰某行宛叶道中见往来者十且八九

  有死气陈许闲亦有大半当死者若吾目可用时事可知矣某亦不逃此厄明年元兵起所过庐舍

  萧然胡亦举家及难

︹列女︺︹汉︺邓阊妻耿氏有即操痛邓氏诛废子忠早丧乃养河南尹豹子嗣为阊后教

  之书学遂以通博称永寿中嗣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官至屯骑校尉樊调妻梁氏

   名嬺梁竦女嫁南阳樊调肃宗时诸窦陷竦以恶逆考死狱中家属徙九真永元九年嫕上书自讼

   帝览章感悟令验问之嫕辞证明审遂得引见具陈其状加号梁夫人征还竦妻子︹晋︺朱序

   母韩氏序镇襄阳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韩登城行视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

   馀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二十馀文贼攻西北角果溃众逐固守新筑城贼引退襄阳人谓此

   城为夫人城︹唐︺陆家姑张巡姊嫁陆氏号王巨自彭城东走临淮巡姊遮王劝勿行不

   纳赐百缣不受为巡𥙷缝行闲军中号陆家姑先巡𬒳︹元︺喜同妻邢氏喜同守南

   阳见贼势盛与家人诀曰吾与汝等不熊相顾矣已而城陷氏闻同力战死帅家入数人岀走遇贼

   夺刀砍之且骂且前亦见杀一家死者二十馀人博都里远妻雷氏远战死雷

   为贼所执欲妻之乃诋贼曰我参政冢妇县令謪妻肯从汝狗⿱彐⿰垁凡 -- 彘以生乎贼丑其言将辱之雷大骂

   不从遂见杀举家皆被杀 博都里远旧作孛术鲁远今改李青妻张氏名春儿叶

   县人青殁一恸几绝嘱匠曰棺宜极宽大以纳死者衣服弓箭之属匠如其言既殓乃自缢死同棺

   葬之 本朝雍正八年 旌表其墓︹ 明︺张诵妻丁氏邓州人诵卒丁与妾王氏茹苦

   抚孤事闻旌表仍免二丁供扫除茔域于傅妻贾氏裕州人初许字𫝊传贫不能娶

   母阴许富人女觉自缢死李琼妻许氏名婉妹叶县人未嫁琼死于寇父母欲夺其志

   遂缢事闻旌表仍赐其弟以诸生奉祀府属之以殉夫著者南阳王家士妻苏氏王可敬妻赵氏南

   召辛存妻臧氏唐县谢纪妻朱氏郭屏翰妻赵氏张宗性妻赵氏吴之龙妻项氏邓州李永茂妻周

   氏内乡韩宗信妻李氏张宏基妻许氏新野李澄妻王氏赵文表妻张氏马廷锐妻范氏浙川彭光

   泽妻李氏冯世泰妻李氏全光妻李氏谢调元妻王氏尉其志妻王氏裕州度宏信妻赵氏刘赐妻

   赵氏邢继宗妻赵氏舞阳张伟妻傅氏孟子学妻张氏未婚而殉者南阳䘙李泽妻郭妙才唐县张

   某妻宋氏镇平龚熙姜妻张氏邓州程子通妻申氏浙川张邦彦妻全氏皆被旌李占鳌

   妻许氏内郷人兄宣宷等倡义杀贼贼怒攻许氏寨破之一家皆遇害氏早寡依母兄自缢

   未绝贼断绳坠欲胁辱之大骂贼刃交下析骸而死马一变妻张氏新野人崇祯九

   年夫妇皆被寇掠张绐贼曰𥼶吾夫即从汝寇信之张度夫远去就㸑下举火自焚死有子未晬贼

   怜其节𢌿金老妪嘱抚养而去南阳自正德崇祯两遭寇乱女子不受污死贼者南阳王统妻熊氏

   史洛书妻曹氏四阳生妻徐氏熊文煃妻周氏南召黄文献妹唐县赵天𥙿妻朱氏赵应麟妻安氏

   李氏女沈銮妻赵氏许田女泌阳关河静妻焦氏子妇焦氏徐翺妻高氏吉应正妻焦氏邓文炳妻

   张氏桐柏张整妻刘氏杨宪妻吴氏涂士明妻杨氏邓州李双桂妻彭氏王之蕃妻李氏金时辉妻

   李氏唐壮行妻李氏丁之正母乔氏妻王氏唐瑾妻张氏子妇杨氏温茂叶妻杨氏丁如汴妻刘氏

   贾汉相妻高氏泰东海女内乡封安民妻关氏符尚国妻郭氏高攀妻胡氏张慎忠妻李氏王震妻

   刘氏新野常宪妻陈氏马鸣远妻黄氏郑刚妻夏氏齐毓泰妻李氏李胜梓妻刘氏陶尔鏳妻李氏

  郝天苍女浙川李芳馨妻李氏顾行妻萧氏魏国昌妻赵氏裕州李乐妻杨氏懽信妻胡氏余光妻

  刘氏田萃妻余氏侯璋妻余氏崔世禄妻郑氏吴璲妻梁氏冯昌妻郭氏张素妻杜氏张鼎垣妻王

  氏赵旦妻宋氏朱色正妻陈氏樊中萃妻辛氏舞阳张𬸚妻杨氏杨彪女焦佐女戴海女郭氏女臧

  世英妻苗氏叶县郑荣女李氏二女张氏女苗氏女马肇图妻郑氏

 ︹本朝︺孟良玉妻张氏镇平人良王早殁抚遗腹子廷诏成立廷诏以孝行闻

  应琦妻周氏唐县人应琦仕总兵驻江西金声桓叛氏与妾白氏子文焕文炳文煐皆

  自杀事平 封夫人杜六妻段氏叶县人夫亡守节侍姑疾者八年姑思食肉段贫无

  一钱即割臂肉以进姑立愈同县唐希尧妻何氏亦守志割股疗姑疾任龙妻孙氏

  叶县人龙殁氏抚孤子之魁娶李氏妇生二子镜钦之魁殁与李偕守为镜娶杜氏镜殁杜殉之为

  钦娶孙氏钦复早世孙誓志不二节烈萃于一门王其楫妻于氏舞阳人未婚而

  其楫殁于年十四自制缟素往𡘜投缳者三以救免乃毁容操作以事孀姑阅九年夫之两弟皆娶

  于曰姑有奉矣题绝命诗𡏇楼死康熙年闲 旌张天章聘妻白氏南阳人未

  婚天章商于外八年父母议将改适氏自缢死同县节妇马士元妻母氏烈妇郭振江妻李氏王玉

  良妻曾氏均雍正年闲 旌李元善妻史氏南阳人早寡舅姑继殒子复殇家业

  耗尽孤苦守志舅有少子氏抚之以延一线卒至成立雍正年闲 旌蒋玉润妻赵

  氏唐县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刘宗妻邱氏胡守义妻魏氏烈女李侮姐均雍正年闲 旌

  洪恩妻魏氏泌阳人夫亡殉节同县烈女牛舜姐均雍正年闲 旌王烈女

  邓州人父文秀远佣欲𢹂女去其姊尤许陈氏陈虑有他意往篡取之女望见退避陈误以为是媳

  也牵之碎其衷衣女抱愤自杀雍正年闲 旌同州王氏女亦遇𭧂不辱死谢郿妻陈

  氏淅川人夫亡殉节同县烈妇李士龙妻张氏均雍正年闲 旌张德妻孙氏

    人守正捐躯雍正年闲 旌刘氏女群姐叶县 人守正捐躯同县烈 妇王锡样妻王

    氏龚良翰妻陈氏均雍正年闲 旌蓝瑞宽妻朱氏南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任

    三贤妻王氏傅江妻 马氏刘怀玉妻张氏魏明德妻谷氏韩之杰妻阮 氏张采妻刘氏李兀珽妻高

    氏陈桂芳妻夏氏白登科妻韩氏杨镇国妻韩氏邢民式妻梁氏李维楫妻刘氏贾天锡妻王氏王

    国玺妻王氏王建若妻何氏李鹏举妻王氏李荣妻吴氏武文举妻翁氏冉良玉妻刘氏范信妻华

    氏李守龙妻孙氏李立妻 阎氏许兆鳌妻刘氏许尔魁妻马氏郑成贵妻王 氏李德全妻王氏白云

    洁妻朱氏马亨妻李氏孙希武妻唐氏张友桂妻李氏胡忠妻郭氏张玉璞妻李氏袁宏基妻张氏

    王宣妻许氏许楷妻熊氏任守信妻蔡氏张维贞妻丁氏袁自华妻徐氏王立妻阎氏又李氏马瑞

    图妻党氏谢宜陞妻魏氏许可望妻贾氏徐京䇿妻吴氏吴文彪妻梁氏周正子妻杜氏张枢妻章

    氏吴起敬妻李氏袁则天妻吴氏金琮妻吕氏李棫妻孙氏张治妻严氏徐文妻唐氏古玉书妻刘

   氏裴有勋妻王氏徐大鹏妻李氏王瑚妻韩氏李从云妻高氏郭廷显妻邵氏徐良臣妻张氏吴长

   荣妻邢氏徐琳妻周氏崔天福妻马氏贾秉礼妻徐氏蔡玉妻姚氏傅启昌妻王氏烈妇周正海妻

   李氏邢云妻徐氏梁素妻毕氏李光宗妻刘氏常十妻董氏栗大妻张氏万瑞征妻周氏邢二妻许

   氏尹全妻高氏张梅妻王氏陈锐妻张氏吕氏高氏两王氏陶氏𭧂史氏烈女屈氏女籍氏女冯氏

   女均乾隆年闲 旌唐氏女南召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孔某妻王氏刘某妻王氏牛某妻

   屈氏均乾隆年闲 旌罗万化妻王氏唐县人夫亡守即同县节妇毛之锦妻刘

   氏赵吉妻张氏方际刚妻周氏方至妻王氏曲元善妻仝氏陈法圣妻张氏路必逵妻许氏李文英

   妻梁氏䘙增妻马氏李阀妻汤氏廉希贤妻余氏仝荣妻马氏张艾妻韩氏徐同翰妻杜氏仝梓妻

   刘氏白璜妻赵氏张邦相妻曲氏田锡爵妻陈氏石玉田妻刘氏韩鹏城妻丁氏马世信妻杨氏马

   瑞云妻王氏曲上元妻曹氏王瑚妻韩氏李廷英妻邵氏陈东阳妻刘氏刘汉选妻宋氏田节妻韩

   氏方堆宪妻仝氏赵九德妻杨氏张璟妻王氏李梓妻谢氏惠秉智妻杨氏烈妇刘墨妻王氏锺鸿

   博妻张氏谷禄妻乔氏白士雅妻赵氏王魁妻冯氏岳大妻王氏闫坤妻王氏王某妻郭氏张曲氏

   罗天才妻李氏靖同妻史氏贞女杜氏女烈女方维铨聘妻段氏张氏女乔氏女均乾隆年问 旌

   邱烒妻郭氏必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邱铎妻冯氏烈妇曹三妻赤氏刘洪瑞妻王

   氏郑某妻江氏闫某妻杨氏烈女李迎姐宋妮孝女张桂姐均乾隆年闲 旌李登瀛妻

   郑氏桐柏人夫亡守节问县节妇刘作昌妻杨氏关文妻唐氏烈妇张克义妻朱氏王茂林妻

   𥠖氏高国柱妻陈氏徐国至妻曹氏李天成妻张氏梁应武妻樊氏烈女贺郡姐均乾隆年闲 旌

   侯文远妻牛氏镇平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魏某妻时氏丁某妻李氏均乾隆年闲

   刘显妻王氏邓州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孙宗咸妻梁氏刘天禄妻徐氏马震妻

   李氏邓显章妻史氏赵必得妻段氏赵敞妻张氏胡在悫妻刘氏孙云锦妻梁氏丁崇鑅妻孙氏廖

   元良妻史氏廖鳯池妻归氏王卓妻孙氏彭瑞图妻黄氏烈妇刘登妻贾氏吕少美妻武氏钱四妻

   高氏高黄衣妻习氏妾某氏曹某妻周氏李某妻萧氏烈女香姐王周姐均乾隆年闲 旌

   廷玺妻巩氏浙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蒙起瑞妻刘氏博良栋妻徐氏烈妇石基妻

   李氏何林妻赵氏胡从魁妻王氏烈女宋娇女均乾隆年闲 旌酆大庆妻焦氏

   新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镇汉妻赵氏韩锡章妻张氏杨琈妻平氏徐有林妻鲁氏张云章妻

   陈氏乔聚秀妻陈氏乔千秋妻廖氏乔千常妻闫氏樊恬妻马氏赵笃明妻高氏鲁仕任妻宋氏王

   曰诗妻张氏张又绎妻史氏刘洵妻张氏刘深妻杜氏郭玉瑞妻陈氏齐士连妻郑氏董之屏妻鲁

   氏鲍擢用妻樊氏陈言妻田氏王曰绪妻张氏张某妻信氏美怀信妻张氏周世笃妻匡氏齐朝佐

   妻田氏陈生辉妻田氏马献瑞妻樊氏张星瑞妻左氏赵必昌妻史氏蔡文焕妻何氏郭坤载妻王

   氏烈妇赵景鲜妻于氏张信氏均乾隆年闲 旌郑坦妻侯氏内卿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陈白妻谢氏厐鸣𦤎妻李氏齐允兴妻沈氏杜元勋妻许氏刘方庆妻张氏张妻杨氏孙

   玠妻李氏王志诚妻别氏烈妇冯玉妻田氏李桐妻程氏马诲妻陈氏烈女戴六姐均乾隆年闲

   朱世法妻程氏裕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景入朝妻霍氏贾藻妻唐氏袁坤

   妻彭氏齐于龠妻刘氏贾心让妻张氏张大成妻刘氏王翰城妻贾氏孟长明妻王氏屈龙美妻侯

   氏张如莫妻荆氏张如楠妻李氏烈妇陈三妻刘氏姚五妻王氏娄希印妻卢氏又杨氏李秀成妻

   王氏魏某妻杨氏均乾隆年闲 旌蔡勋妻吴氏舞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赵恺妻

   王氏张易妻黄氏郭述仪妻李氏郭追仪妻高氏蔡日融妻高氏烈妇王仲举妻张氏范小起妻辛

   氏张永恭妻王氏韩成文妻贾氏郑寒时妻惠氏李德立妻陈氏安二白妻陈氏宋振王妻周氏安

   珩妻李氏烈女阎勤姐连氏女宋氏女刘氏女均乾隆年闲 旌杜宗欧妻王氏

   叶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天祥妻程氏任钦妻孙氏王九龄妻牛氏李𤥻与妻程氏王九德妻

   李氏祁衍中妻王氏韩生妻米氏刘士骥妻王氏毛喜盛妻冯氏赵珩妻韩氏徐样妻郑氏杜国妻

   任氏王元祚妻高氏杜廷楫妻张氏霍文壁妻高氏樊枝桂妻侯氏毛时省妻李氏毛之龙妻刘氏

   张振汉妻高氏刘玉琦妻郑氏王廷赞妻陈氏张修妻孙氏万士刖妻程氏赵泰妻杜氏席居宸妻

   魏氏高岩妻徐氏魏𣹑妻 陈氏王廷䇿妻岳氏郑显仕妻陈氏岳体中妻魏 氏杨伟妻谭氏任永福

   妻魏氏任岱年妻刘氏毛翼妻陈氏沈士林妻程氏焦珻妻吴氏程浩妻马氏孙世鉴妻杜氏李庚

   妻杜氏张文彩妻徐氏刘元墀妻樊氏孙偔妻马氏烈妇裴华妻张氏史良妻赵氏又吴氏石勇妻

   王 氏司连妻庄氏均 乾隆年闲 旌徐 珠妻卢氏南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明妻

   胡氏吕兰妻白氏韩周侯妻戴氏刘淳喜妻萧氏李汝林妻李氏刘士焕妻杨氏李龙见妻邢氏刘

   大运妻张氏周铭妻王氏张树声妻刘氏杨秉秀妻赵氏陆德元妻樊氏许顺妻苏氏宋喜需妻王

   氏尹佳妻王氏张树烈妻邱氏郭希贤妻王氏邓明妻尚氏吕振纲妻翟氏郭维城妻史氏烈妇侯

   敬妻袁氏谢国荣妻李氏张元妻赵氏郭岳氏牛氏吴氏乔氏旧氏赵珩妻刘氏烈女邵大女李氏

   女周氏女均干隆年闲 旌焦存诚妻刘氏南召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志道

   妻王氏禇景曾妻王氏王度贤妻任氏李荣清妻王氏烈妇马某妻丁氏烈女屈氏女均嘉庆年闲

   姚志灏妻蔡氏唐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卢振德妻薛氏曲廷奇妻周氏李

   如林妻马氏常宏振妻郝氏吴彩妻惠氏刘元潮妻李氏朱英妻乔氏同变妻侯氏赵连元妻郭氏

   吕音律妻赵氏赵铎妻刘氏李思贤妻杨氏姚经常妻方氏谢树熙妻李氏王家让妻郭氏赵魁方

   妻任氏毛振翮妻李氏姚阶敔妻王氏烈妇黄马氏张架妻李氏李小群妻王氏又郭氏烈女张五

   女赵氏女高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吴肇姬妻韩氏泌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

   铎妻曹氏王焕章妻禹氏崔涵性妻段氏烈妇李榛妻乔氏张计贵妻裴氏陈牛妻韩氏燕文举妻

   董氏张郝氏朱谢氏张高氏杨氏张氏胡氏宋氏烈女马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魏遴妻

   王氏桐柏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湛可富妻刘氏均嘉庆年闲 旌袁中榜妻王

   氏镇平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李氏袁天和妻到氏王三妻时氏节妇侯德彰妻牛氏张常氏徐

   李氏均嘉庆年闲 旌王肃极妻周氏邓川人年八十七岁庆二年教匪骤至

   氏侄孙王永坤率众堵御为贼所执立时遇害氏骂贼不屈亦遭惨杀其同时妇女殉难者唐县则

   侯某妻郭氏陈氏陈某妻崇氏姜某妻霭氏管某妻王氏王某妻刘氏乔某妻李氏桐柏则焦某妻

   赵氏易某妻周氏江某妻阴氏陈某妻叶氏陶某妻李氏新野则张某妻张氏张某妻马氏叶县则

   顾某妻郝氏均嘉庆年闲 旌彭留铨妻李氏邓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孙天民

   妻丁氏彭冲霄妻程氏彭登瀛妻曹氏孙皋妻郭氏孙理顺妻华氏李彬妻王氏丁大纲妻刘氏彭

   应元妻陈氏林安妻孔氏刘达卢妻丁氏刘超妻曾氏程武妻刘氏彭瑞芝妻涂氏安明远妻张氏

   李德泰妻刘氏初嵩峻妻阳氏烈妇陈宗瑶妻胡氏王国泰妻刘氏孙广平妻杨氏刘赵氏烈女李

  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张登妻王氏淅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陈锡爵妻冠氏杨

  际干妻赵氏陈尚选妻杨氏孙固佑妻李氏孙耀祖妻杜氏李克显妻白氏姚从圣妻岳氏烈妇郑

  殿华妻桂氏解玉宽妻张氏均嘉庆年闲 旌陶恪修妻吴氏新野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李绍文妻樊氏韩泰恒妻钱氏齐国相妻陶氏韩忝来妻蔺氏李明业妻樊氏马国全妻卢

  氏孝柱妻高氏刘月妻李氏曹应廷妻曹氏李显𤩶妻葛氏李林绍妻宋氏杨若敏妻阎氏刘洽妻

  翟氏李国楠妻韩氏赵维明妻汤氏冯廷耀妻夏氏烈妇吴氏李氏吴氏俞氏均嘉庆年闲 旌

  黄思跻妻陈氏内乡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宗文妻陈氏厐擎天妻周氏何泰来

  妻黄氏高平心妻徐氏烈妇王氏烈女张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贾云鸿妻刘氏

  裕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吴儿熊妻王氏王𤥨妻郭氏烈妇贾淮洛妻李氏杨某妻马氏烈女赵

  静妮均嘉庆年闲 旌温某妻董氏舞阳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佃妻师氏孟王

   氏烈女王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孙峻妻张氏叶县人大亡守节同县节妇孙士磊

   妻雷氏张镐妻王氏孙克𫐠妻杜氏陈鸿儒妻孙氏孙世瑄妻陈氏屈自当妻崔氏祁有章妻魏氏

   祁珩妻孙氏烈妇王二住妻余氏孙羊群妻齐氏苏保妻董氏李星妻杨氏张骆驼妻卢氏张秉元

   妻朱氏又宋氏黄氏刘起运媳杜遂姐贞女张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

  ︹仙释︺︹汉︺南阳公主下嫁王咸绥和闲王莽秉政公主谓咸曰国危世乱但当退而修身

   咸不能从公主遂于华山结庐岁馀精思丹道乘云气冉冉而去咸追之于岭上见遗朱履一双取

   之已化为石后人名曰公主峯阴长生新野人不好荣位潜居隐身专务道术闻马明生者

   得度世之法乃求见于太和山中执役二十年不懈偕入青城山以太清金液神丹授之丹成著九

   篇目云汉兴以来高士得仙者四十五人迨余为六云王乔河东人显宗时为叶令乔有神

   术每月朔望尝自县诣台阙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举

  罗张之但得一双舄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天下王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

  天帝独召我也乃沐浴服师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

  而人无知者︹晋︺麻衣子姓李名和生而绀发美姿稍长入终南山忽遇一道者授以道

  术戒之曰南阳之闲湍水之阳有山灵堂岩洞其旁神开汝乡汝则往之可以翕神功于苍茫麻衣

  往求之居洞中十有九年义熙闲大旱忽有少年十三人谓麻衣曰吾属龙也上帝以师道业成敇

  令辅师令化耳翼日雨果大至宋大明初年百有一岁俨坐而逝︹梁︺法聪新野人八岁出

  家至襄阳𠌂盖山白马泉筑石以栖境内虎灾聪入定须㬰十七大虎至聪令弟子以布绳系项而

  去自是无害又见白龟自聪手取食曰此雄龙也所居夜放光明不假灯烛年九十二端坐而化

  ︹唐︺慧忠诸暨冉氏子得去曹溪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馀年道行升闻肃宗以师礼迎

  居千福寺大历十年冬示寂 本朝雍正十二年加封真宝大澄禅师天然𥘉习儒业将举

   进士第道遇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天然悟即谒马大师大师曰我子天然遇留即止后振锡南阳

   见山峦叠出方四顾之顷一老人云此大留二留三留之山也师遂栖止之唐景庆中示寂宝历初

   谥知通禅师︹宋︺景知常邓州人少从赵毡袄学道颜如丹渥太宗知其名召至俄辞去

   常遇吕真人时或语唐昭宗以来事殆数百岁人或祁寒浴谿或大暑偃地有书生病惫嘘酒饮之

   即能行所居夜神光满室卒举其棺甚轻开视惟衣衾有异香焉张虚白邓州南阳人通

   太乙六壬术遇真人得秘诀徽宗召管太乙宫入禁中终日论道无一言及时事金人尤重之以为

   神仙忽语人曰某年月日我当化去至期果然张仙姑南阳人有秘术人有疾仙姑辄瞑目

   潜为布气攻之虽沈痼无不愈徽宗尝召至东都后不知所终︹明︺智通燕人自幼神清貌秀

   颖悟善记初慕全真谒道人不合遂落发入法门礼璧峯金师即闻奥旨夙契吻合往游大乘山因

   驻锡焉久之缁素云集永乐中召至京师居天界宝刹端坐而化

 ︹土产︺铁南阳内乡二县俱有冶裕州出有洞寰宇记土贡丝布元和志土

  木绵麻靛境内皆出南阳淅川二县出矾红舞阳县出石青

  县铁朵山岀一名石绿一名青绿屏风石岀桐柏县北二十里山石莹白有文彩如绘者

  香橙邓州羊桃内乡县出白菊花内乡县出风俗通南阳郦县有甘谷其山

  多菊水自山上流得其滋液谷旁人悉饮此水多寿白花蛇南阳绿毛龟

  县双凤山圣母池中或曰内乡县清泉亦有之紫石英邓州覆釜山出滑石裕州当阳县出鹤

  虱唐县出杜仲镇平县出牛蒡子飞生急灵皮内乡县岀 按旧志南阳府土产铜寰宇记镇平县

  骑立山岀有铜矿今无开采者附记于此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凋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潘 斌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汝寕府在省治南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九十五里东至陈州府项城

  县界七十五里西至南阳府泌阳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黄陂县界四百八十里北至

  陈州府西华县界一百十五里东南至光州息县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湖北德安府随州界三

  百七十里东北至陈州府项城县界八十里西北至许州郾城县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

  二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角亢分野夀星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周为蔡及房沈道柏诸国

  地战国属楚秦为颍川郡地汉置汝南郡属豫州

  后汉魏晋因之魏为豫州刺史治晋移义阳郡于西南境宋元嘉末侨

  置司州郡境后入魏南境仍属宋置司州齐因之元和志宋文帝于悬⿰夸瓜 -- 瓠城今理置司州

  后魏皇兴中改为豫州东魏置行台后周置总管

  府大象二年改豫州为舒州隋开皇初郡废仍改

  舒州为豫州仁寿四年改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

  寻复为汝南郡元和志隋文改为豫州移入悬瓠城今理武德四年

  复为豫州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府罢天宝初仍曰

  汝南郡乾元初复为豫州宝应初又改蔡州元和志宝

  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改属河南道置彰义军节度五代因之

  宋曰蔡州汝南郡淮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金曰

  蔡州镇南军属南京路元初亦曰蔡州至元三十

  年升汝寕府属河南行省明属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属河南省领州二光信县十二汝阳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

  确山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息雍正二年升光州为直隶州割光

  山固始商城息四县属之今领州一县八

  汝阳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东至新蔡县界九十里西至遂平

  县界五十里南至正阳县界九十里北至上蔡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光州息县界一百二十里西

  南至确山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陈州府项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西平县界六十里周蔡国汉上

  蔡县地晋为上蔡之悬瓠城东晋移汝南郡治悬瓠后魏又移上蔡县于此隋大业初改曰汝阳仍

  为汝南郡治唐初为豫州治宝应后为蔡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十年为汝寕府治省平舆

  县入焉明仍为汝寕府治 本朝因之正阳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

    北距一百十三里东至新蔡县界七十里西至确山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罗山县界九十里北至汝

    阳县界二十三里东南至光州息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信阳州界七十里东北至汝阳县界五十

    里西北至确山县界三十五里汉置慎阳县属汝南郡后汉晋宋因之后魏永安三年于县置郢州

    东魏天平四年废州置义阳郡北齐废郡隋开皇十一年废县十六年置真邱县大业初改曰真阳

    属汝南郡唐载初元年改曰淮阳神龙初复故属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属息州元至

    元三年省入息州 寻复置属汝寕府明洪武四年省入汝阳宏治十 八年复置属汝寕府 本朝因

    之雍正 元年改曰正 阳上 蔡县在府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

    至陈州府项城县界一百里西至西平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汝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陈州府西华

    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新蔡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遂平县治六十里东北至陈州府商水县治

    九十里西北至许州郾城县界七十里周蔡国战国属楚为上蔡邑秦置上蔡县汉属汝南郡后汉

  及晋宋齐因之后魏神龟三年改置临汝县仍属汝南郡北齐废隋开皇中置武津县属溱州大业

  三年复曰上蔡属汝南郡唐属蔡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明属汝寕府 本朝因之新蔡县

  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安徽颍州府阜阳县界五十里西至

  汝阳县界六十里南至光州息县界二十五里北至陈州府项城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光州固始

  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正阳县界五十里东北至陈州府沈邱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上蔡县治一

  百八十里春秋时蔡徙都此秦置新蔡县汉属汝南郡后汉因之晋分属汝阴郡惠帝分立新蔡郡

  刘宋因之后魏仍为新蔡郡治东魏置蔡州北齐州废改置广寕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县改广

  寕置舒州仁寿初改县曰汝北大业初州废县复曰新蔡属汝南郡唐武德𥘉复置舒州贞观初州

  废县属豫州宝应初属蔡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属息州元至元三年省入息州明洪武

  四年复置属汝寕府 本朝因之西平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

   距七十里东至上蔡县界三十里西至南阳府舞阳县界八十里南至遂平县界四十里北至许州

   郾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上蔡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南阳府泌阳县界一百十里东北至陈州府商

   水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许州郾城县治六十里春秋时柏国汉置西平县属汝南郡后汉建初

   七年置西平国章和二年仍为县晋宋因之后魏分置襄城郡北齐改为文城郡隋开皇初郡废大

   业末县废唐武德初复置贞观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复置属豫州宝应初属蔡州元和十二年

   属溵州寻复故五代及宋金因之元明属汝寕府 本朝因之遂平县在府西北九十里东

   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上蔡县界三十里西至南阳府泌阳县界七十里南至确山县界

   三十里北至西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汝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泌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上

   蔡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南阳府舞阳县治一百二十里春秋时房国汉置吴房县属汝南郡后汉及

   晋因之宋省后魏改置遂寕县属襄城郡北齐因之隋大业初复曰吴房仍属汝南郡唐贞观初废

   八年复置属豫州宝应𥘉属蔡州元和十二年曰遂平属唐州长庆初还属蔡州五代及宋金因

   之元至元七年省入汝阳大德八年复置明属汝寕府 本朝因之确山县在府西南九十

   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汝阳县界五十里西至南阳府泌阳县界七十里

   南至信阳州界九十里北至遂平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正阳县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信阳州界九十

   里东北至汝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遂平县治九十里周为道国汉置朗陵县属汝南郡后汉晋

   因之宋分置初安郡寻废后魏改置安昌县及初安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安昌县曰朗山属

   蔡州大业初属汝南郡唐初置北朗州贞观初州废县属豫州宝应初属蔡州五代因之宋大中祥

   符五年改曰确山属蔡州金因之元属汝寕府明洪武初省入汝阳十四年复置仍属汝寕府 本

   朝因信阳州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罗

   山县界六十里西至南阳府桐柏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湖北德安府应山县界九十里北至确

   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应山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德安府随州界七十里东北至正阳县界七十里西

   北至南阳府泌阳县治一百四十里春秋楚冥厄地汉置𫑡锺武二县俱属江夏郡后汉省锺武増

   置平春县皆属江夏郡晋属义阳郡东晋孝武改平春曰平阳后又移义阳郡治平阳刘宋泰始中

   于义阳郡置司州齐因之后魏正始元年改曰郢州梁大通二年改曰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改曰

   南司州后周平齐改州曰申州 郡曰宋安隋初郡废改县曰义阳大业初改州曰 义州寻复曰义阳

   郡唐初复曰申州天宝初亦曰义阳郡乾元初复曰申州属淮南道五代因之宋开宝九年降为义

   阳军大平兴国元年改曰信阳军信阳县属京西北路端平后荒废元至元十四年升为信阳府明

   年降为州属汝寕府明洪武十五年降州为县成化十二年复为州仍属汝寕府 本朝因之

   山县在府南二百三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光州光山县界三十里西至信

   阳州界六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黄安县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正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光山县界

  七十里西南至湖北汉阳府孝感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光州息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正阳县界

  九十里汉𫑡县地宋孝建三年分置宝城县属义阳郡南齐曰保城县后魏属齐安郡北齐改置高

  安县隋开皇初县废十六年改置罗山县属义阳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罗州八年州废县属申州

  五代因之宋开宝九年县废雍熙二年复置属信阳军元属信阳州至元二十年移州来治明洪武

  初复故四年改属凤阳府七年属汝寕府成化十六年属信阳州 本朝属汝寕府

 ︹形势︺北接陈汝控带许洛三关之险九塞之雄

  豫州居四方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元统

  水𭰁曲其地平舒

 ︹风俗︺汝南之俗皆急疾有气势汉书地理志尚淳质好俭

  约犹有申伯遗俗元和信阳其习俗近荆楚

  地理尚气力好商贾寰宇

 ︹城池︺汝寕府城周九里门四池广十丈开南堤石门引汝水为濠明洪武八年筑 本朝

  康熙元年雍正七年重修 汝阳县附郭正阳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外

  有堤堤外复为小濠明正德二年筑七年甃砖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上蔡县城

  周九里门四池广一丈明正德六年嘉靖六年甃砖 本朝顺治三年康熙二十五年乾隆二

  十九年重修新蔡县城周二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洪武五年正德十一年

  甃砖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七年重修西平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二丈明

  正德十四年筑 本朝雍正二年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遂平县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一

  丈五尺明正统十二年正德八年甃砖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确

  山县城周六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五尺明成化间筑正德中甃砖 本朝顺治十六年

  康熙二十六年隆二十八年重修信阳州城周九里门四又有小南门池广六丈五尺

  洪武十三年筑 本朝顺治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罗山县城

  周五里门四南面临小黄河三面为濠广三丈明景泰元年筑 本朝顺治十七年雍正七年

  

 ︹学校︺汝寕府学旧在府治西南金皇统中建元徙建府治东南明洪武六年重建 本朝

  屡修入学额数十六名汝阳县学旧在县治西南元建明洪武八年重建成化九年

  建于县治西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正阳县学在县治南明正德二年建 本

  顺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五年隆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上蔡县学

  治南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新蔡县学旧在县治

  南元大德八年建明天顺间改建于城外嘉靖三十三年徙建县治南 本朝顺治五年修康熙二

   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西平县学在城内东南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乾隆二

   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遂平县学在县治东元大德中建洪武三年修 本朝

   顺治七年康熙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确山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二十二年建

   洪武七年重建 本朝顺治七年修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信阳州学旧在城内

   东北隅明洪武四年改建州治东本朝顺治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罗山县学

   治东北元延祐四年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本朝顺治四年乾隆十二年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

   十二天中书院旧在府城北门外明嘉靖十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八年徙建于府

   治东南康熙四十五年复徙建南门外汝南书院在府城北明成化七年建崇祯中徙

   建于城北隍池新建书院在府城东大吕书院在新蔡县城内 本朝廉熙三

   十年慎独书院在正阳县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县安圻建

  ︹戸口︺原额人丁十一万八千八百五十 一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九十三万四千九 百五十七名

   口共三十六万六千六百九户

  ︹田赋︺田地五万八千四十三顷四亩额征地丁杂项银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两一钱一分有奇

  ︹山川︺天中山在汝阳县北三里一名天台山高止丈馀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自古考日

   景测分数莫正于此唐颜真卿立天中山碑横山在正阳县西四十里又遂平县西四十五

   里亦有横山山形横峙南北截然名玉山山有玉因改名九顶山在西平县西南七十五里

   金史地理志西平有九顶山旧志亦名九女山其西北为鸡山诸石山在西平县西南百里

   势甚高峻悬崖有石刻又南为云庄山府志汝水源出二山之间嵖岈山在遂平县西五

   十里唐书李愬传愬遣将董少玢等攻淮西下马鞍山拔道口栅别将马少良等下嵖岈山又进取

    西平之冶𬬻城寰宇记岞岈山在遂平县西五十六里明统志山一名嵯峨山中空有洞穴可深入

   山前为马鞍山府志山空洞百孔风嘘则鸣故又名玲珑山县志马鞍山在县西六十里㠗崃

   山在遂平县西七十里石色苍翠天气晴朗辄有彩云出又西三十里为平头垛山有石磴攀援

   可至其顶平衍可佃旁有二池水常不涸相连者为牛心山嵢峰𡷔山在遂平县西七

   十里山顶北拱下有黑龙池即石洋河之源也又有洪山龙陂之水出焉确山在确山县东南

   二里宋以此名县亦曰浮石山相近有登高山峯峦耸秀黄山确山县东南二十五里相近

   又有惊牛山朗陵山在确山县东南四十里汉以此名县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朗陵山

   在县西南元和志一名大朗山府志一名月明山佛光山确山县东南五十里势极高

   峻府志春时天气晴霁常现圆光初如明镜渐如车轮蟠山确山县南二里环绕城郭其

   状若龙亦名蟠龙山三山确山县南二十里三峯并峙因名大仪山确县西南

   十五里十里河出焉平顶山确山县西南四十里顶平约一顷馀有营垒旧址又十里为

  卢庄山相近为九里山旁有摩旗岭中泉山确山县西十里三里河出焉又南泉山在县

  西十五里北泉山在县西北十里三山脉络相接延互数十里金顶山确山县西四十五

  里山顶云雾多绯紫色望若金光又五里有峰子山状若驼峰秀山确山县西北十里飞烟

  积翠视诸山特秀乐山确山县西北四十里旧曰朗山隋以此名县宋时避讳改今名山

  麓有李愬营垒遗迹府志山顶有皓月池及双龙泉泉流为马庄河又东一泉名紫花磵流为黄酉

  河即练水也义阳山在信阳州东本名武山后依山立义阳郡因更名寰宇记义阳山在

  信阳县东五十步震雷山在信阳州东二十里府志上有二石沼旱涝水不增减人或以

  石投之则声如震雷相传有龙潜于内又响山在州东十五里履之有声如鼓龟山在信阳州

  东南五里以形似名又五里为劈破山两峰双峙状若中劈锺山在信阳州东南十八里隋

  以此名县寰宇记锺山在废锺山县西信阳县界麒麟山在信阳州东南三十里又有笔

  架山亦在州东南三十里石城山在信阳州东南七十里即古之冥山也亦名因城山山上

  有石城庄子南行至郢北而不见冥山战国策苏秦说韩昭侯曰韩卒之剑㦸皆出于冥山水经注

  浉水东迳石城山山甚高峻魏书地形志𫑡有石城山括地志石城即楚之冥厄元和志石城在锺

  山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寰宇记石城山在故锺山县东南吕氏春秋之九塞此其一也晋于

  此山上置义阳郡今废城犹在石城山南有天井阔百步士雅山在信阳州南六里通志晋

  祖逖字士雅尝避兵于此因名通鉴梁天监三年后魏元英围义阳结垒于士雅山万善山

  在信阳州南五十里众山竞秀一水环流上有普济寺相近又有龙爬山紫云山金山

  阳州南五十六里山势连环五十馀里通鉴后魏永平元年梁将胡武城攻郢州于州南金山之上

  连营舆地纪胜金山在信阳军东南十里 按府志有釡山在州南五十六里釡与金字形相近而

  岘山在信阳州南七十里通鉴梁天监三年围义阳诏曹景宗王僧炳驰救僧炳将二

  万人据凿岘景宗为后继既而景宗顿凿岘不进义阳遂降于魏注凿岘在关南即岘山也

  翅山在信阳州南七十里一名鸡头山水经注九渡水出鸡翅山贤首山在信阳州

  西南七里峰峦秀丽亦名贤隐山水经注浉水东北流迳贤首山西通鉴齐建武二年魏遣刘昶攻

  义阳萧衍赴救率精兵从间道夜发迳上贤首山天监二年魏元英寇义阳司州刺史蔡道恭遣

  将杨由帅城外居民保贤首山即此地山上有梁王垒以萧衍得名秀峰山在信阳州西南

  十里山峰圆秀状若连珠又三十里为腊梅山山多腊梅故名董奉山在信阳州西南五十

  里今名董峰山峰峦峻起高出群山上有黒龙潭寰宇记董奉山在信阳州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

  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在焉三角山在信阳州西五十里高峰插云状若鼎足又十里有

  七盘山七峰相峙顶平如盘又十里有四望山可眺数百里外相近有鸦山又十里为观音山

  斧山在信阳州西五十里寰宇记卓斧山上有寺下有石潭坚山在信阳州西五十里

   高耸如 削俗呼尖 山大 木山在信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晋书祖逖在雍邱置家口于大木

   山下府志谓之天目山详见南阳府桐柏县老君山在罗山县东一百八十里相传老子

   尝停车故名牢山在罗山县东南九十里层峦叠嶂势极险峻罗山在罗山县南十

   里亦名龙山亦名小罗山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魏书地形志保城有罗山庙元和志罗山在

   罗山县西南九里县志又有大罗山在县南一百里独山在罗山县南五十里突兀挺峙又二

   十里为小确山又九里为大确掘山在罗山县南八十里一名窟笼山竹竿河月儿湾河

   皆出于此鹊山在罗山县南九十里相传昔有群鹊栖其上风雨至鹊先噪人常以为候

   爪山在罗山县南一百六十里山形如指爪又有翻车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仙居山

   在罗山县南二百三十里子路山在罗山县西南五十里黄神山在罗山县西南

   九十灵山在罗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与信阳州接界山视众山独高下有白马洞小黄

  河出霸山在罗山县灵山东魏书地形志𫑡有霸山庙六斗山在罗山县西南

  一百三十里六峰并峙形如南斗因名红山在罗山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土石皆赤

  马岭有二一在西平县西一在确山县南五十里确山又有痩驴岭路最高险在县西南隅

  重光岭在信阳州西南八十里有怪松悬瀑之胜东冈在汝阳县东三十里又中冈在

  城东南六十里南冈在城南三十里西冈在城西五里南龙冈在正阳县南三里势甚高

  峻拱峙如屏蔡冈在上蔡县东三十里周二十里芦冈在上蔡县西五里俗名原王冈

  南北迤延四十馀里冢冈在新蔡县西四里今名仰止冈冈势耸峙上多古家又县东二十五

  里有顿家冈猴儿崖确山县西南五十里山势耸仄惟猿猴栖止其间大滴水

  崖在信阳州西五十里悬流如喷雪又州西南有小滴水崖俗名潭沟白云洞在上蔡县

  城内东北隅高二丈馀周数百步相传尝有白云出洞中乌龙洞在信阳州震雷山东其中

   深邃风过有声如雷金邱在新蔡县东五十里宋泰始二年汝南人周伯符将兵侵淮西至金

   邱即琥珀邱在新蔡县寰宇记在县南三十里穆家河在汝阳县东南五里

   源出城南黑龙潭绕城东北入荆河荆河在汝阳县东北二里源出天中山流经石羊桥汇悬

   ⿰夸瓜 -- 瓠池水经城北大堤受穆家河至射桥南入澺水又县西北十二里有马常河经金乡店南东流入

   朱马河有二一在上蔡县西二十里名西朱马河一在县东三十里名东朱马河二水

   分流南至龚家桥合流过潴浒镇入洪河又三十里有小茅河东入洪河又枯河在东岸镇东北俗

   传魏都许昌时运河又二十里有包河在洪河北流堰河源出西平县西南五十里螺翅

   坑东流经上蔡县界为朱里桥河又金水河在西平县西南十八里双义河左县南二十里皆入流

   阏泥河在西平县北十五里发源黄龙池东流与白波河俱入周家泊又官桥河在县

   西二十里沙沟河在县东八里俱流入周家泊吴寨河在确山县南四十里发源竹沟截军

   山至三河尖入淮又十里河在县南十里源出大仪山又三里河源岀中泉山杨村河在县北十里

   皆流入吴寨河又黑河在城北源出秀山东流合三里河塘下沟河源出确县金牛山

   东流合淇河经正阳县北又东北入汝淇河源出确山县横山东流至正阳县汇塘下沟河

   湾河在信阳州南六十里源出湖北应山县界东北流合浉水入淮九渡河在信阳州

   南七十里亦名九曲河源出鸡翅山经州东南二十里有卧牛河合流谓之双河又东北流合于浉

   水水经注九渡水出鸡翅山溪涧瀯委沿溯九渡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

   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洋河在信阳州东北

   六十里一名旴河源出大埠关之西港东流入淮泺清河在罗山县北二十里一名泺水

   涧北流入淮慎水在正阳县南一里流绕县城东北入汝汉置慎阳县以此水得名汉志注

   应劭曰慎水出县东北入淮水经注慎水源出慎阳县西东流迳慎阳县故城南又东南积为上慎

   中慎下慎等陂元和志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汶水在正阳县东北五十里慎水分流也水经

   注汶水首受慎阳故城南陂陂水两分一水迳慎阳城一水东北流注七陂又东入汝明统志汶水

   在府城南九十里水自青龙陂入汝今称汶口汝水自南阳府舞阳县界流入经西平县北又

   东南经上蔡县东又南经汝阳县东北又束南流经新蔡县北又东南入光州息县界即𣲘水本流

   俗谓之洪河 按汝源出天息山由许州郾城县流入经西平县水经注汝水迳酆城西又东南流

   𣲘水注之又东迳悬瓠城北又东南合溱水又东南迳平与县南安城县故城北又东南汶水注之

   又东南迳平陵亭北又东南迳阳遂乡北又东迳乐亭北又东南迳新蔡县故城南又东南左会澺

   水又东南迳壶邱城北又东与清陂合又东至褒信县元和志汝水经郾城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西去上蔡县十五里在平舆县南四十二里经汝南县西南二里经新蔡县南二里此古汝水旧道

   也自元末因汝水泛溢为蔡害于舞阳堨断故汝遂以𣲘水及西平县西诸山之水为汝水上源县

   志谓汝源出舞阳县黒龙泉下入八里河东至西平县合水镇北与云庄诸山水合流东迳西平城

   北又至城东十馀里分为二一东南出会流堰河入汝阳县界一北出会周家泊水东入上蔡县界

   明嘉靖中西平水断汝水祇上承遂平濯瀙诸水流绕府城而东下郡人指流堰河及朱里河灌瀙

   为汝源又非云庄旧流盖汝源凡三易矣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濬治自苏家楼至江南

   阜阳界共三百三十五里桃土培堤如其里数澺水亦名洪河自许州郾城县流入经西平县

   东北又东经上蔡县北又东经汝阳至新蔡县东南五里入于汝本汝水分流也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于新蔡县境内开濬深通加筑堤堰二十三年复于汝阳县之谢家湾挑濬直沟一道长一百

   四十馀丈又于柳家湾濬沟一道长一百十馀丈至今河流畅达水经注澺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

   额城东东南流为练沟迳邵陵县西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陂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

   塘又东迳平舆县故城南为澺水自葛陂南迳新蔡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汝九域志上蔡县有

   鸿河旧志洪河岀西平县北周家陂明嘉靖中周家陂水淤而县西诸山溪水仍集旧渠东流入上

   蔡县界为洪河上源又𣲘水自舞阳东经西平县北合云庄诸山水亦为洪河上源瀙水

   阳府泌阳县流入遂平县南东北流经上蔡县界又东南流经汝阳县东南入汝俗名沙河 本朝

   乾隆二十三年于汝阳县之张家桥至遂平县唐家冈修筑两岸土堤一千五百二十馀丈以防涨

   溢汉书地理志舞阴县瀙水东至上蔡入汝水经瀙水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濯阳县南又东过上

   蔡县南东入汝注濯水入瀙吴房县之西北即两川交会也遂平县志沙河在县南里许源出泌阳

   县白垛山东流合县西嵖岈诸山水性善决旧有上下河口八十处明万历五年知县徐世隆筑

   堤捍御后复别溃汝阳县志沙河自遂平东北分为二一东北至上蔡县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入

   汝今涸一东至汝阳县界入汝灈水在遂平县北五里一名石羊河源出嵢峰𡷔山之黒龙池

   东南流合瀙水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自吴家桥至勒家桥筑堤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丈又于靳家

     桥挑 濬 河 道长一 千 九 百 丈 水 经 注灈 水出 吴房县西 北 兴 山合白 羊 渊 东 迳 灈 阳 县故 城西 东流

     入瀙水 乱 流 迳其 县 南 又 东入 于 汝 明 万 历 末塞旧河口 于 县 东七 里 开 渠 曲折 导 南 流 入 沙 河谓

     之 新 河 俗呼 玉 带 水练   水 源 出 确山 县 之 乐 山迳 县 北 三十里 俗 称黄 酉 河 东 流至 汝 阳 县西

     有断 济河 寨 河冷 水 诸 小 川 汇 入 焉至 县 东南入于汝 宋端 平 初孟 珙 与 元 人 围 蔡 州决 练 江即此

     又寨 河亦出 乐山 一名 马庄 河东流至汝 阳县西 十五 里北 流入 练水溱     水源出南阳府桐

     柏山 流 入 确 山 县 境一 名 沙 河 又 名吴 寨 河东北流至 汝 阳 县 东 南 入汝 水 水 经 注 溱水 出 浮石岭

     北 青衣 山 亦 谓之 青 衣水 东南 迳朗 陵 县 故 城西又 南屈 迳 其 县南 又 东北 迳北 宜春 县 故 城 北又

     东 北 迳 马 香城 北 又 东北 入汝 府 志 溱 水入 汝阳县 东 南 三 十里 沙 河 口入 汝又 东 南 出 迳平 舆安

     成 故 县 北 折而南 入 正阳 县境又 东 过 息县 境又东 北 迳 新 蔡县之 官 津店 三岔口 入 于 汝  按府

     志溱 水 再入汝 与 水 经 注异 汝阳 县 东 南入 汝之汝以 灈 瀙为汝 水 也 新 蔡县 三岔 口 入 汝之 汝以

   𣲘澺为汝水也自汝水故道全失而俗所称汝河俱非复旧时水道矣淮水自南阳府桐柏

   县流入经信阳州北四十五里又东经正阳县南罗山县北又东入光州息县界水经注淮水迳义

   阳县故城南九渡水注之东过平春县北又东油水注之又东北与大木山水合又东北流左会湖

   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又东得浉口水又东至谷口又东迳新息县南元和志淮水经义阳县东

   北三十七里锺山县北四十里正阳县南八十里罗山县北二十里浉水自湖北随州流入信

   阳州南环抱州城又东北至罗山县界入淮水经注浉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

   注又北迳贤首山西又北出东南屈迳仁顺城南又东南流历金山北又东迳锺武故城南又东迳

   石城山北又迳𫑡县故城南又东迳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旧志有黄土河在州西南七十里即

   浉源也流经州西南四十里名杨柳河又名杨龙河油水在信阳州西五十里合白鹭水至卓

   斧山下入淮水经注水出平春县西南油溪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又东北注于淮隋志淮源县有

   油水府志谓之游河大木水在信阳州北九十里水经注水西出大木山东迳城阳县北又

   东入淮府志曰明港河源出天目山白龙潭东流至杜家湾入淮谷水源出罗山县掘山东

   北流入光山县界入淮水经注谷水南出鲜金山北流合瑟水又东北入于淮府志曰竹竿河在县

   东三十里又月儿湾河亦出掘山流入竹竿河又羊马河在县东南三十里亦流入竹竿河

   水源出罗山县灵山东北流经县城南又东流合谷水水经注水出西南具山东北迳光掩城东

   西北迳青山东罗山西又东北流注于谷水府志曰小黄河又县西南五里有马寨河东流入小黄

   南湖在汝阳县南周围千顷前互长堤后倚郡郭为汝南游览胜地城东北又有三角湖

   中多菱芡俗谓之菱角河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产鱼莲旱种秔稻居民赖之西湖在汝阳县

   西南宋孔武仲隐居于此有翠光亭侍月台诸胜今废又罗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亦有西湖蓄水

   朱湖在上蔡县东四十五里又党家湖在县北二十五里莲花湖在新蔡县东二

   里又车輖湖在县南六里又东湖在县东古城外周四十馀里明季湮姚家湖在西平县

   南十五里又二十里为朱家湖菱角湖在遂平县东二十五里周围五十里县境诸水下流

   皆汇入焉又有刘家湖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陈家湖在县西五里冷水湖在县西北十五里孟家湖

   在县北二里台湖在信阳州东三十五里又有蔡家湖在州南三十里车辋湖在州北四十

   里冯家湖杨家湖在州北六十里皆州境锺水处武昌湖在罗山县西五十里蓄水灌田

   凡三百馀顷鸿郄陂在汝阳县东十里一名鸿隙陂亦名鸿池破又名洪池陂受淮北诸

   水汉志汝南旧有鸿郄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遣椽行视以为决去陂

   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童谣曰坏陂谁翟子畏饭我豆食羹

   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后汉书安帝永初三年诏以鸿池陂假与贫民又邓展为汝南

   太守修复鸿郄陂田数千顷起塘四百馀里汝土以饶水经注鸿郄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

  鸿陂下合慎水元和志鸿郄陂在汝南县东十里宋秦观曰鸿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鱼蒲之饶

  实一郡潴水处也陂既废水无归宿汝水散漫为害高黄陂在汝阳县南六十里宋史孟珙

  传珙追金兵至高黄陂石塘陂在正阳县西北二十里后汉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鲍昱甃

  石堰水灌田四百顷今湮金史地理志真阳有石塘陂青陂在新蔡县西南接息县界久废

  史记陈胜将吕臣与当阳军黥布击秦军破之青陂水经注青陂水上承慎阳县之慎水于上慎陂

  又东为绸陂又东结为墙陂又东为壁陂又东为葛陂陂东对大吕亭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入淮

  一水东南迳白亭北又束迳吴城南又东北迳壶邱东而北流入于汝金石录汉灵帝建寕三年新

  蔡长河南缑氏李言上请修复青陂奏可功成于陂塘南树碑碑称青陂在县坤地源起桐柏淮川

  别流入于潺湲迳新蔡墙陂衍入褒信界灌田五百馀顷葛陂在新蔡县北七十里后汉书灵

  中平五年校尉鲍鸿攻黄巾于葛陂晋书石勒掠豫州诸郡临江而还屯于葛陂水经注澺水左

   迤为葛陂陂方数十里水物含灵多所包育元和志周回三十里在平舆县东北四十里费长房投

   杖成龙处 按明统志葛陂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据后汉书注葛陂在新蔡县西北以今地形考之

   当在新蔡之北项城之南不应在汝阳之西南疑明志误二十四陂寰宇记二十四陂在

   西平县界并魏典农都尉邓艾所置也杜沟在上蔡县东旧有沟五皆汉杜诗所浚东流入

   澺水县志蔡地西亢而东卑五沟浚民始无泛溢之患故迹犹存蔡沟在上蔡县东南三十

   里一水流衍贯洪河而东入颍世传龟行之迹成沟所谓白龟浮于蔡河是也上渠沟

   平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嵖岈山东流合杨奉沟入沙河又五里沟在县西十里五龙沟仕县西南

   三十五里三道沟在县南三里紫花涧在遂平县西南四十里源确山县境经马鞍山北

   流入沙河龙陂港在正阳县东六十里源出遂平县洪山流入县境合清水港入于淮县志

   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益因此港而名清水港在正阳县南四十里源出

   确山县横山通板桥河又白水港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确山县张家堰俱东南流入淮柴潭

   在汝阳县南三里金史天兴三年册柴潭神为䕶国灵应王宋史绍定六年孟珙与元人共攻蔡州

   珙进逼柴潭立栅潭上遂夺柴潭楼蔡州恃潭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珙凿潭堤决入汝

   水潭涸实以新苇𫎇古亦决练江于是西军皆济蔡州旋拔龙潭有二一在上蔡县西流绕

   县城之北一在罗山县东五里上有龙王庙黑龙潭在信阳州西贤首山麓与浉河通旁

   有钓鱼台周家泊在西平县北三十五里亦名周家陂县北诸水多汇于此东流为洪河明

   嘉靖初为汝水所淤俱变为良田栗渚在汝阳县西北汝水之湾亦名栗园水经注湾中有

   地数顷上有栗园岁贡三百石以充夭府水渚即栗洲也林中有栗堂射墩甚间敞平南王肃起高

   台层楼下际水湄降眺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峙寰宇记湾中有地数顷为栗园今谓之栗川

   其旁有溪曰锦绣溪㠗崃塘在遂平县西五十里源出嵖岈山东流入汝河西阳池

   在府治内宋刘敞诗独有西阳池可为赏心具即此鹅鹜池在汝阳县北二里汝水之曲一

   名悬瓠池俗呼鹅鸭池唐书李愬入蔡州夜半至⿰夸瓜 -- 瓠池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即此

   莲华池在西平县城东八里有莲花数亩昔为游观胜地五龙池在西平县西南

   三十里遇旱祷雨于此又白龙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阏泥河之源也 按晋太康地记西平有龙

   渊水淬刀剑特坚利故剑有龙泉之名或即此也黑龙池在罗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渊

   深莫测投以石鞫然有声又有白龙池相去三十里池上常有白气盖龙所潜也北泉确

   山县西北十里乐秀二山之间泉水涌作莲花状宋曹庠魏著夏侯冲贺填尝隐于此又中泉在县

   西十里中泉山南泉在县西十五里南泉山大乘寺泉在罗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引

   流灌田其利甚溥扳倒井在信阳州南二十里井水欹出双井在信阳州北二十里

   明统志二井相去十步而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