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四十三至二百四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四十三至二百四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四十五至二百四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9.djvu/13

大清一统志

 同州府在省治东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八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

  永济县界五十八里西至西安府富平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鄜

  州洛川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河南陜州闅乡县界九十五里西南至西安府临潼县界一百四

  十里东北至山西绛州河津县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鄜州宜君县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师二千一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战国时魏临晋邑秦置临

  晋县汉属左冯翊后汉末移左冯翊来治三国魏

  改为郡除左字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华州

  及华山郡孝昌二年改郡曰武乡西魏改州曰同

  州元和志禹贡云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言二永至此同流入渭城居其地故曰同州隋开

  皇三年郡废大业三年州废改置冯翊郡唐武德

  元年复曰同州天宝元年曰冯翊郡乾元元年

  曰同州隶关内道旧唐书地理志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同州刺史领之唐书方顼

  兴元元年以同州为奉诚军节度是年罢干寕二年升同州为匡国军节度天祐三年

  代因之寰宇记唐匡国军梁改忠武军后唐同光初复旧周显德六年降为刺史宋曰

  同州属永兴军路宋史地理志同州望冯翊郡定国军节度金属京兆

  府路金史地理志定国军后改安国军元初以州治冯翊县省入

  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直隶陜西布政司领朝邑郃阳澄城韩城四县

  三年升为府并设大荔县为府治降华州为属州及华阴蒲

  城白水潼关四县来属乾隆十二年升潼关县为

  厅今领州一县八厅一

  大荔县附郭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朝邑县界十里西至蒲城县界三十里南

  至华州界五十五里北至澄城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华阴县界五十里西南至西安府渭南县界

  五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蒲城县界三十里秦取大荔戎筑其地曰临晋后置县汉

  属左冯翊后汉未为左冯翊治魏为冯翊郡治晋因之武帝改名大荔北魏改冯翊郡为华州更县

  为华阴孝昌二年改名武乡县为武乡郡治隋大业初更名冯翊为冯翊郡治唐为同州治武徳九

  年析置临沮县贞观初省五代宋金因之元省县入州明因之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同州为府置

   县为府治朝邑县在府东三十里东西距四十八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府永济

   县界二十八里西至大荔县界二十里南至华阴县界四十里北至郃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华阴

   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华阴县界四十里东北至郃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五十里秦汉临

   晋县地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南五泉县属澄城郡西魏改曰朝邑隋属冯翊郡唐初属同州乾元三

   年割属河中府改名河西大历三年复曰朝邑仍属同州五代宋金因之元明统于西安府 本朝

   雍正三年属同州十三年属同州府郃阳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

   百里东至山西平阳府临晋县界四十里西至澄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朝邑县界五十里北至韩城

   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山西蒲州府永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东北至韩城县界五

   十里西北至澄城县界四十里本古有莘国战国魏合阳邑秦置县属内史汉曰郃阳属左冯翊后

   汉初废永平二年复置仍属左冯翊晋属冯翊郡后废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属华山郡后周属澄

   城郡隋属冯翊郡唐武德三年割属西韩州贞观八年还属同州五代梁改属河中府后唐天成元

   年复故宋因之金贞祐三年改属祯州元初复属同州明统于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同州十

   三年属同州府澄城县在府北一百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郃阳县界

   二十里西至白水县界四十里南至大荔县界六十里北至鄜州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朝邑县

   界六十里西南至蒲城县界六十里东北至韩城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洛川县界九十里春秋晋征

   邑秦置北征县属内史汉为征县属左冯翊后汉废晋为郃阳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登城县

   兼置澄城郡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冯翊郡唐属同州五代梁改属河中府后唐同光中复故宋金

   元因之明统于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同州十三年属同州府韩城县在府东北二百

   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山西平阳府荥河县界十五里西至鄜州洛川县

   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郃阳县界四十里北至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荥河县界二

   十里西南至郃阳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山西绛州河津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川县界一百二十里

   本古梁国战国初魏少梁邑秦置夏阳县属内史汉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属冯翊郡后魏属华山

   郡后省入郃阳隋开皇十八年改置韩城县属冯翊郡唐武德三年属西韩州八年徙州治此贞观

   八年州废以县属同州天祐二年改名韩原县五代梁改属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复曰韩城还属

   同州宋因之金贞祐三年升为祯州元至元元年州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以县属同州明统于西

   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同州十三年属同州府华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六十七

   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华阴县界四十里西至西安府渭南县界二十七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界

   八十里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华阴县界一百十五里西南至渭南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大

   荔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渭南县界三十里周为郑国春秋属晋战国为秦魏二国境秦置郑县属

   内史汉属京兆尹后汉因之晋属京兆郡后魏太平真君元年置华山郡孝昌二年置东雍州西魏

   始改为华州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二年州废县属京兆郡义寕元年复置华山郡唐武德初仍名

   华州治郑县垂拱元年改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天宝元年改华阴郡乾元元年复故上元元年

   改太州宝应元年仍曰华州属关内道干寕四年升州为兴德府光化三年复曰华州五代因之宋

   曰华州属永兴路金属京兆府路元以州治郑县省入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

   隶陜西布政司十三年改属同州府华阴县在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

   六十里东至潼关厅界三十五里西至华州界三十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界四十里北至朝邑县界

   二十里东南至洛南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洛南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大荔

   县界三十里禹贡华阴地战国魏阴晋邑秦惠文王六年更名寕秦县属内史汉高帝八年改曰华

   阴属京兆尹为京辅都尉治后汉建武十五年属宏农郡魏晋因之后魏属华山郡隋属京兆郡

   唐属华州垂拱元年改曰仙掌神龙元年复曰华上元二年改曰太阴宝应元年复曰华阴五代

   宋金元因之明统于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华州十三年属同州府蒲城县在府西八

   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大荔县界四十里西至西安府富平县界五十里南至西

   安府渭南县界四十里北至白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大荔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西安府临潼县界

   七十里东北至澄城县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安府同官县界九十里春秋贾国后属晋𥘿置重泉县

   属内史汉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属冯翊郡后废后魏太和十一年析白水置南白水县属白水郡

   西魏改县曰蒲城隋属冯翊郡唐初属雍州问元四年改曰奉先属京兆府天祐三年改属同州后

   唐还属雍州周属京兆府宋建隆中属同州开宝四年复曰蒲城天禧四年改属华州金元因之明

   统于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华州十三年属同州府白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东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澄城县界四十里西至蒲城县界四十里南至蒲城县界五里

   北至鄜州洛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蒲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蒲城县界五里东北至澄城县界

  六十里西北至鄜州宜君县界七十里汉置粟邑县属左冯翊后汉初废永元九年复置晋属冯翊

  郡后废后魏太和二年始置白水县兼置白水郡隋郡废以县属冯翊郡唐属同州后省入奉先县

  五代唐复置属耀州宋属同州金改属耀州元复属同州明统于西安府 本朝雍正三年属耀州

  十三年属同州府潼关厅在府东少南一百九十五里东西距十里南北距四十一里东

  至河南陜州闅乡县界五里西至华阴县界五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界四十里北至山西蒲州府永

  济县界一里东南至闅乡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华阴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山西平阳府临晋县界二

  里西北至朝邑县界六十里秦阳华地汉初建塞国后废后汉建安中始置潼关唐天授二年置潼

  津县长安中废宋为华州地明洪武九年置潼关永乐六年隶中军都督府 本朝属西安府雍

  正四年置潼关县属华州十三年属同州府乾隆十二年升为厅

 ︹形势︺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

  之关许洛水陆之际形胜名都西蕃奥府元一统志

 ︹风俗︺人俗质木性刚毅而好胜敌寰宇士十九兼农

  妇女绩絍无间四民之家

 ︹城池︺同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深丈馀明嘉靖中因秦旧址建 本朝乾隆十八年

  修 大荔县附郭朝邑县城周四里门五池深一丈明景泰二年土筑嘉靖中拓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康熙六年乾隆十七年屡修郃阳县城周八里有奇门四池深二丈明

  正统十四年土筑隆庆二年甃砖 本康熙三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澄城县城

  周三里有奇门四水门一池深一丈三尺后魏时建明时屡修 本朝顺治五年因旧址拓建乾隆

  三十一年修韩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池深二丈金大定四年建明时屡修 本朝

  雍正七年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华州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深一丈五尺唐永泰元年

  建明万历五年増筑 本乾隆九年五十年重修华阴县城周二里有奇门四池深八

  尺元至正十八年建明万历五年拓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蒲城县城周九里门四池

  广三丈西魏时建明嘉靖中修 本顺治七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白水县城

  里门五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因唐旧址建嘉靖中修 本朝顺治三年乾隆十九年三十二年屡

  潼关厅城周十一里有奇门六北临黄河即唐关城旧址宋熙寕中拓建明时屡修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隆八年五十五年屡修

 ︹学校︺同州府学在府治西南宋庆历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天启二年修 本朝乾隆二

  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大荔县学附府学入学额数二十名原额二十二名嘉庆十八

  年裁拨西安府孝义厅一名寕陜厅一名朝邑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

  雍正四年修入学额数十六名郃阳县学在县治南宋元祐六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本朝顺治六年乾隆二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澄城县学在县治北旧在县治西郭宋大

  观中建明万历十七年移建今所 本朝顺治五年重建乾隆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韩城

  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原额二十名嘉庆

  十九年   特旨増文武学额各五名华州学在州治东元皇庆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乾隆二年修四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华阴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

  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蒲城县学

  治东宋建明洪武二年重建 本朝康熙四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白水县

  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乾隆十九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潼关厅学

  治东南初在治东明正统四年成化十一年移建今所 本朝雍正五年修入学额数九名

  登书院在大荔县城干隆二十六年建西河书院在朝邑县城雍正九年

  原书院在朝邑县治西干隆三十四年建古莘书院在郃阳县城乾隆二十年

  玊泉书院在澄城县治东北乾隆四十四年龙门书院在韩城县治东

  乾隆四十四年嘉庆二十五年萝石书院在韩城县南门附郭乾隆二年建五十二

  文星书院在韩城县东乡文星塔乾隆七年华山书院在华州学北明

  嘉靖末建秀峰书院在华州治北乾隆元年太华书院在华阴县治东康熙

  五十七年建云台书院在华阴县城南华山乾隆三十年尧山书院

  在蒲城县城干隆十四年建明德书院在白水县治西明新书院在潼关厅

  治东明万历中建关西书院在厅治西雍正七年建凤山书院在潼关厅

  乾隆十九年建潼川书院在潼关厅 按旧志载华岳书院在华阴县东关明建四知书

  院在华阴县东明万历中建崇礼书院在蒲城县治东南明正德五年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五十一万九千五百四十六今滋生民户男妇共一百八十万五千二百十九名口

 ︹田赋︺民地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一顷九十八亩五分八釐额征地丁银四十二万四百三十三两二

  钱四分八釐 屯地四千三百二十九顷九十亩二分二釐额征地丁银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两二

  钱三分六釐粮一万三百一十七石八斗七升七合六勺 更名地一十三顷六十四亩七分一厘

  额征地丁银二十九两七钱五分八釐粮六十九石九斗七升五合四勺

 ︹山川︺黄堆山在大荔县西旧志唐广德元 年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 山即此

  紫阳山在朝邑县西南三里即华原之杰出者飞浮山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黄

  河中旧志俗传与河水为升降故名上有子夏石室金史地理志郃阳县有非山即此乳罗

  山在郃阳县南三十里俗讹为苎萝山有洞亦讹为西施洞方山在郃阳县北四十里与韩

  城县接界形如覆斗壶梯山在澄城县西北五十里石门山在澄城县西北七十

   里山麓有风洞一名风谷天将风洞中先有声响振岩谷风欲息则其响如初相近又有麻林陂山

   社公山在澄城县北五十里上有社公社母庙将军山在澄城县北六十里上有

   白起庙山南有村曰社田相传起食邑于此石楼山在澄城县北七十里相近有界头山

   接洛川界武帝山在澄城县东北七十里有汉武帝庙马头山在韩城县南五十里

   县志山形如马故名巍山在韩城县西南四十里孤峰独耸最高险大𧰼山在韩城县

   西北二里龙门山延亘而南与之相接其南又有狮山苏山在韩城县西北五里有汉苏武

   墓故名上有老柏三百馀株皆南向横山在韩城县西北二十里三累山在韩城县

   西北水经注横溪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名山下水际有二石室通志今有三峡山在韩城

   县西北四十里疑即三累山也五池山在韩城县西北山凡五曰北池西池南池东池中池

   皆有泉或讹为五峙又牡丹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梁 山在韩城县西北九十里书禹贡治梁

   及岐诗大雅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公羊传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穀梁传壅

   遏河三曰不流尔雅梁山晋望也汉书地理志夏阳县禹贡梁山在西北水经注河水南迳梁山原

   东山在冯翊夏阳县之西临于河上括地志山在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寰宇记梁山有大梁小梁之

   号大梁山在韩城县西五里禹贡锥指梁山在韩城县西北九十里郃阳县志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东西横亘逶迤最远穹窿之形如屋梁焉上有石室有罗汉洞有泉曰天井曰龙泉又有东西峪洽

   河桥头河二水出焉 按诸志言梁山所在其说皆不同盖是山延亘最远今自郃阳西北迤北抵

   韩城县西北之麻线岭皆梁山也龙门山在韩城县东北黄河西岸跨山西绛州河津县

   界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汉书地理志夏阳县禹贡龙门山在北

   水经注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

   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颜师古汉书注龙门山其东在今蒲州龙

  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而河役其中下流括地志山在韩城县北五十里蔡沈书传李

  复云韩城县北有安国镇岭东西四十馀里东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于

  唐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峡间千数百里至此山开岸

  阔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如万雷县志龙门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又安国岭在县北七十里一名铧

  镃山即龙门西山少华山在华州东南山海经大华山西八十里曰小华山水经注华山

  西南有少华山元和志少华山在郑县东南十里宋史熙寕五年少华山崩雍大记山在华州南十

  四里与太华峰𫝑相连而山峰稍低故曰少华州志山在州东南十里其中峰即少华峰东为独秀

  峰一名玉女峰又东为小敷峪宋元祐间小敷峪崩即此入峪二三十里玉女庙东有金壶峡又十

  里曰苍坪其迤北近敷峪口之峰曰阜头峰即宋时崩处有石子玻今名石滩其崩山遗址名半截

  山亦名复成山又东为构峪自峪南四十里至构岭又三十里即秦岭也自构峪口又东为凤峪山

   接秦岭南来之脉突立一峰左右两山如舒翼然又东为三甲山又东为方山接华阴境少华峰之

   西为白石峪又西为潭峪又西为水峪又西为郑南峰又西为太平峪又西为飞来峰又西为小山

   又西为石堤峪在州西南十二里唐干寕四年昭宗幸华州韩建擅杀诸王于此其峪甚远南入峪

   四十三里而至秦岭度岭以南二十里即青冈坪也自石堤峪之西为栲栳山又西为赤堤峪南入

   二十五里即秦岭岭南曰桃坪接洛南界自赤堤峪之西南为小柿原又南为短岭小杮原迤西曰

   柳村原其西北曰瓜坡古瓜田也自瓜坡而西南曰平原又南曰金堆谷可达秦岭南之金堆城自

   瓜坡而西北有原曰龙王嘴其西南有高堂岭岭以南有李峪峪之西曰涧谷涧谷之北为江村原

   西曰牛耳峪又西即龙耳山临山在华州东南二十里小敷峪之东其东有狝虎峪

   龙山在华州东南四十里一名潜龙山两峰环列甲于诸山明知州桑溥甘为霖游咏处今其

   后山曰甘公山右一峰曰桑公台五龙山在华州南十里少华迤西支山也五峰蜿蜒山

    岩有风穴风出伤稼 土人祀之又五龙山在白水南四十 里接蒲城县界马 岭山在华州南

    水经注西石桥 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 东丽山距其西源泉上 通悬流数十丈与华岳同 体州志

    在州 南二十 里圣 山在 华州西南唐书五行 志永昌中赤水 南岸大山移东数百 步拥赤水压

    张村民三十馀家寰宇记山在郑县西南去州二十五里旧图经云垂拱四年飞土掩谷为山忽踊

    四 峰高二百馀丈东西五里南北七里后立 圣山庙于其上州志在州西南三十里符 禺山

    在 华州西南山海经 小华山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 其阳多铜其阴多 鐡符禺之水出焉寰宇记符

    禺 山在郑县西南一百里高 一百丈 州志符禺山即 今之涧谷在州西南四十 里其南 为龙耳山在

    牛 耳峪 西石 脆山 在华州西南山 海经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水经注小赤水源出

    石脆英山在 华州西南山 海经石脆山西七十里曰 英山水经注 禺水出英山寰宇记在

    郑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又 王乔峪俗 谓之太公谷即王乔隐处州志乔峪在 州西南三 十里瓜坡西

   即古之英山山有招谷讹招为乔也竹山在华州西南山海经英山西五十二里曰竹山水经

   注竹水南出竹山寰宇记山在郑县西南一百四十里高一千二百六十丈州志龙耳山西曰箭峪

   在州西南五十里为竹木繁植之区峪下为华州原峪西为渭南县界即古竹山松果山

   在华阴县东南山海经华山之首口钱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𮑮水出焉又西六十里曰

   太华山寰宇记松果山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县志山通襄邓之间道上有佛头崖云覆其顶辄雨

   留翎山在华阴县东南三十里一名朝阳山亦曰留翎礸县志世传杨伯起葬时大鸟落毛

   于此上有二泉祷雨辄应太华山在华阴县南即西岳也尚书舜典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周礼职方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

   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汉书地理志华阴县太华山在南豫州山山海经注华阴山上有明星玉女持

   玉浆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险僻不通诗含神雾云郭缘生述征记华山从麓至顶升降纡回凡三十

   三里水经注华山远而望之若华状又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开而为两今

   掌足之迹仍存自下庙至列柏南行十一里东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从此南入谷

   七里又届一祠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纡𮞉倾曲而上可高六丈馀山上又有微涓细

   水流入井中出井东南行二里峻阪斗上斗下降此阪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

   葛而行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縁旁稍进迳一百馀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南历夹岭广裁三尺馀两箱

   崖数万仞窥不见底世谓斯岭为搦岭度此二里复届山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

   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

   手迹惟见洪崖赤壁而已括地志华山在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惇物唐书地理志上元二年

   华山曰太山宝应元年复故名寰字记按名山记云华岳有三峰基广而峰峻叠秀迄于岭表今博

   山香𬬻形实象之白虎通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华物生华故曰华山以西有少华故曰太华九域

  志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方舆胜览华岳三峰芙蓉

  明星玉女也华岳志岳顶中峰曰莲华峰有上宫宫前有池为玉井生千叶白莲华服之令人羽化

  亦谓之玉女洗头盆唐杜甫诗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盖峰之最高处也自上宫东南

  上三里得明星玉女祠在大石上又有仰天池八卦池太乙池二十八宿池皆在玉井之旁岳顶东

  峰曰仙人掌峰侧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俱备张衡西京赋高掌远跖以流河曲曹植

  述征赋表神掌于仙谷薛综曰华岳与首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开而为

  两今手掌在华山人呼为仙掌脚迹在东首阳下又有石月在仙掌上日昃时望之俨如半轮月岳

  顶西峰曰巨灵足石有形如足魏收志华阴有巨灵原指此岳顶南峰曰落雁峰以在岳之中亦曰

  中峰唐李白登落雁峰曰此峰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峰顶有黑龙潭仰天池岁旱祈祷多应自

  顶折旋而下有自然一峡侧身而入中有岩名全真岩岳顶西北曰毛女峰以秦始皇宫人隐此而

   名也岳顶东北曰云台峰两峰并峙四面陡绝嶷然独秀状若云台北周武帝时有道士焦道广居

   此峰上有试凿穴深不可测旁有一石如凿相传为陈希夷先生仙蜕之所峰侧有长春石室唐贞

   观中有道士杜怀谦居此自号长春先生岳顶北有公主峰与云台相近相传汉南阳公主避王莽

   乱入山得仙处又有白云峰唐金仙公主修道处又有瓮肚峰形如半瓮皆在岳之北面其馀又有

   虎头灏天仰天朝天三盘松桧朝来玉柱玊秀白石诸峰皆环拱岳之左右杜甫诗所云诸峰罗列

   似儿孙也又山有四洞东曰昭阳西曰西元南曰正阳北曰水帘今洞之最著者曰石仙人洞又名

   水帘洞在北面山腰洞口丹青俨肖人形上有瀑布泉飞流直下曰老君洞在岳顶东南相传老君

   隐华山居此次北有太上泉泉旁为老君菖蒲池池中产菖蒲九节又东北峰上有丹𬬻俗传老君

   炼丹处又有细辛坪地多细辛因名又有白鹿龛在升岳路之右又有三公石室在岳之东南有三

   峰嶷然森秀又有碁石在岳顶东南别一孤峰上遥望之有石如碁局俗以为即仙人卫叔卿博台

   又西南上三里许得一箭如括为天门即杜诗所云箭括通天有一门也曰太极总仙洞道书以为

   第四洞名总仙之天在毛女峰之西壁中其下即仙谷也又有壶公石室在岳西北孤峰上相近又

   有洞元石室四围悬绝又蜰导穴在岳北峰下山海经华山有虵谓之蜰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

   旱曰西元洞岳西面之洞也道书为第四洞三元极真之天曰王刁三洞在岳之东隐者王遥刁自

   然居此得仙其上洞人不能到中洞有石遮洞门下洞则避迹者可居曰碧云洞与王刁洞相近下

   为碧云溪晋有丁少微郑云叟罗隐之翟表正郑明处居此时称五高士居曰朝元洞在落雁峰上

   曰焦真人洞在白云峰旁谷之最著者曰牛心谷在岳东其谷北接华山南通商洛汉杨震居此讲

   授曰黄神谷在碧云洞旁其人黄芦子隐居处谷口有黄龙潭旱则祷焉曰藏马谷与黄神谷相近

   旧传汉武𫉬马走藏于此曰文仙谷在云台观稍东宋吕真君隐居之所曰雾谷在毛女峰东北后

   汉张楷居此楷字公超亦名张超谷又名雾布谷以公超能为五里雾也宋陈抟命弟子于张超谷

   凿石室即此谷中有算场芦花池述异记后魏道士寇谦之洞晓浑天仪定天元五纪弃其馀算化

   为葭故名曰仙谷在雾谷西一名石羊城俗以为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入谷十里有车箱杜甫诗车

   箱入谷无多路曰桃谷曰瓮谷俱在县西南二十里曰竹谷曰大敷谷俱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志登

   岳之路自云台观经玉泉院希夷峡卧仙坪洞天坪十八盘元天宫青柯坪自此引索而升经曰心

   石千人㠉百尺峡胡孙愁阎王碥老君犂沟日月崖至苍龙岭即古搦岭也又过鹞子翻身仙掌石

   月则至顶矣良馀山在华阴县西南水经注良馀水出良馀山寰宇记作馀粮山在县西

   南三十里升山在华阴县西南五十馀里黄酸水出此丰山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元

   和志奉先县西北三十里有丰山长安志丰山一名苏愚山金帜山在蒲城县西北三十

   里丰山之西铜斗山在蒲城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四十里又马冢山在县西北五十

   里县志铜斗山在马冢山南西连西安府富平县万斛山山𫝑盘旋如斗尧山在蒲城县北三

   十里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尧山一名浮山在蒲城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

   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因名又有重山在尧山前以其与尧山有重叠之𧰼故号重山

   县志重山在尧山南里许山东有红土坡下为谿头谿东有山秀丽俗谓之峄山金粟山

   在蒲城县东北二十五里雍胜略山有碎石若金粟故各白堂山在蒲城县东北三十五里

   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为名又有良将谷在县东北三十里亦以起名也

   群山在蒲城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累峰峦相接惟此山孤迥因名俗亦谓之孤

   大神山在白水县西西安府志在县西七十里马兰山在白水县西北六十

   里通志晋元康六年马兰羌卢水胡反攻杀北池太守张损郡尉张光以百馀人戍马兰山力战得

   免即此隋书地理志白水县有马兰山旧志秦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其麓曰马莲滩盖即马兰声近

   而讹黄龙山在白水县东北六十里盘衍如龙土皆黄色故名魏书地形志姚谷县有

   黄崖山即此阳武山在白水县东北七十里有苍圣庙通志相传为苍圣发灵之地

   麟山在潼关厅治东南旧卫志上有古寨旁有田千馀亩谓之上寨相近又有笔架印台山

   象山在潼关厅治西南旧卫志俗名蝎子山上有田曰黎家坪又凤凰山在城内西南隅山𫝑

   耸峙城垣因之朱砂岭在韩城县西北一百十里盘水所出麻线岭在韩城县西北

   一百二十里县志与洛川县分界明成化八年参议严宪凿山开道以通馈饷神道岭

   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名柳沟与延安府宜川县接界秦岭在华州南十里东接华阴县与

   商州洛南县分界又东接潼关厅界悬崖叠嶂径多纡曲金沙谷在澄城县西三里涧南百

   馀步有洗肠泉一名金谿相传晋永嘉中佛图澄游息于此云门谷在澄城县西北五十

   里谷口似门水气如云故名红罗谷在澄城县西北七十里土赤色故名又县北七十里

   有柏谷旧多柏鬼在韩城县境史记甘茂传苏代说秦王曰茂居秦累世自殽塞至鬼谷其

   地形险易皆明知之隋书地理志韩城县鬼谷今不知所在又见西安府三原县灵谷

   阴县东南水经注泥泉水所出其相近有水谷车箱谷在华阴县西南寰宇记在县西南二

   十五里一名车水涡寰宇记去敷水谷七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其中有一鸟飞岀应时即

   佛空谷在蒲城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谷内有佛空院唐会昌五年置又

   白马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炭谷在县西北二十里潼谷在潼关厅南三寸里一名通谷潼水

   出此谷口有洞曰老君洞禁谷在潼关厅南一名禁坑亦名禁沟通鉴唐广明元年黄巢兵抵

   潼关齐克让走入关关在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谓之禁坑旧志在城南三十里商原

   在大荔县北接朝邑县界即古商颜也史记河渠书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集解服䖍曰颜音

   崖或曰商颜山名通典冯翊有商原所谓商颜寰宇记商原在州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洛水南迳

   商原西俗谓许原也旧州志原在州北二十五里俗名铁镰山又名长虹岭西尽州境绝于洛东经

    朝邑绝于河延袤八十馀里临高原在澄城县南五十里宋名臣言行录李显忠初仕金

    知同 州密图南归由汉村径临高原奔夏 即此旧志原有龙泉味甘如醴韩 原在韩城县西南

    左传僖公 十五 年秦晋战 于韩原括地 志在 县西南八 里高   门原在韩城县西南史记太史

    公自序司马靳葬华池孙昌葬高门水经注陶渠水南迳高门南又东南迳华池南池方三百六十

    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故司马迁碑文云高门华池在兹夏阳城西北今高门东去华池三里括

    地 志华池在县西南十七里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 县西南十八里县志高门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今以名里而华池无考孤相原在华州西南水经注小赤水流于孤相原西寰宇记作孤

    柏原州志孤相原在江村原北突起隆阜俗名蔚家原又寰宇记有细腰原在郑县西南十六里原

    中狭因 名又州志有丰原在州 西南二十里蟠 龙原在蒲城县西长安志在县西三十里

    旧图经曰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有黄龙之状于下得石状似蟠龙因以其地为龙乐乡今其

   石尚存县志其石在今乡西四十五里蚪落原董社原在潼关厅东南旧志隋大业九年

   元感自皇天原败走董社原即此朝坂在朝邑县南隋书地理志朝邑县有朝坂元和志朝

   邑县以北据朝坂为名寰宇记水经注云洛水东南历强梁原俗谓之朝坂旧州志华原在朝邑县

   西绕县西而北而东以绝于河古河堧也一名朝坂亦谓之华原山黄卷坂在潼关厅东北

   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关城亦谓之黄卷亭一作黄巷汉献帝春秋兴平二年车驾东行到黄巷

   亭晋潘岳西征赋溯黄巷以济潼水经注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旁绝涧涉

   此坂以升潼关梁田坡在华州西三十里通鉴唐中和三年李克用进军干坑尚让等屯于

   梁田坡即此胡三省注旧书作良天坡在成店西三十里木屐塠在蒲城县东南长安志塠

   有四在县东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旧说夏禹治水至此屐下弃泥积之成塠各周二里崇一百丈

   丹阳洞在郃阳县西二里或谓之老君洞洞口多款冬花俗传神仙所种观音洞

   在蒲城县东南四十里旧有大谷明万历中崖崩见一洞贮石观音二尊又有石狮石𧰼诸仪物因

   渭水在大荔县南自西安府渭南县流入与华州分界又东迳华阴县北入河水经注渭

   水又自白渠石东迳峦都城北灌水注之又东西石桥水北流注之又东迳郑县故城北又东与石

   桥水会又东敷水注之又东良馀水注之又东合黄酸之水又东迳平舒城北又东迳长城北长涧

   水注之又东洛水入焉迳华阴县故城北又东沙渠水注之又东迳定城北又东泥泉水注之又东

   合沙沟水又东入于河其入河处谓之渭汭书禹贡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杜预左传注渭水东

   入河水之隈曲曰汭旧州志渭水在州南三十五里华州志渭水在州北十二里华阴县志渭水在

   县北十五里县东北有葫芦滩即旧洛水入渭处刳首水在郃阳县东南一名洿谷水左

   传文公七年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通典郃阳县有刳首水唐书地理志郃阳县有阳班湫贞

   元四年堰洿谷水成寰字记瀵水与刳首水相近 按朝邑志县东北有刳谷镇以近刳谷口而名

   则刳首水又与朝邑县接界洽水在郃阳县南一名瀵水诗大雅在洽之阳水经注郃阳城

   北有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城南侧中有汉水东南出城注于河

   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县取名焉元和志按中瀵水蒲地瀵水与南瀵水并在旧河

   西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寰字记瀵水总发源黄河西岸平地县志洽河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源出

   梁山西峪东南流迳县南注于黄河汉永平间流绝其绝处有干河村其后复流土人重之呼为金

   水又有王村瀵鲤瀵东鲤瀵渤池瀵夏阳瀵共五水皆在县东南四十里去河仅数武𣸣涌而出高

   于平地尺许民资以灌溉又见山西临晋县徐水在郃阳县北水经注徐水岀西北梁山东

   南流迳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彊梁石迳刘仲城北又东南迳子夏陵北东入河县志今有桥

   头河在县北十五里发源梁山东峪东南流迳城东北入河即徐水也 太朝顺治中引水西流环

   城而东形如围带亦名腰带水澄泉水在澄城县西三里俗名官泉水源洁而清酿酒香美

    下流入甘泉水亦名三里涧以去县三里也 甘 泉水在澄城 县西 寰宇记水经 注云 甘泉

    水出 匮谷 中其水尤美县 志甘泉水在县 西北 四十里 俗名 县西河会县西 诸泉入于洛又 隋公 泉

    在 县西北三 里其水 清澈可爱东南 流入 甘泉 水又 搠抢泉在 县南三 里平地涌出西 流入 甘泉 水

    芝水在 韩城县南亦名芝川河即古 陶渠水也水经 注陶渠水出西北梁山东南 流迳汉阳太

    守殷济精庐南又南 迳高门南又 东南迳华池南又东南迳夏阳县故 城南又历高 阳宫北又东南

    迳司马子长墓北又 东南流入 河 县 志芝川河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方 山东南流 诸 山 水自西南来

    会 逾高家坡潗水自北来入焉又 东遂水自西南来 入焉又东过吕庄沆水自西北 来入焉又东过

    芝川 镇南司马 岭北合 澽水入于 河澽  水在 韩城 县西南即古崌谷水 也水 经注崌谷水出夏

    阳县西北梁 山东南 流横 谿 注之又东南 迳夏阳县故城北又 东南流 注于 河 寰宇记水在 县南一

    里 县志 澽水 在 县西一里源出 麻线岭经县西七十 里亦 名白 马 潭东流过石门 离水自南入焉又

   东过景村峪水自北八焉又东北过土岭洫水自西北入焉又东出土门过县城西转而南涧水自

   西入焉又南过陈村水自西入焉又南过马头山潦水自西入焉又南过少梁浍水自西入焉又

   东南合芝水入于河旧志澽水流经土门口在县西五里邑人以次堤为五堰后又广为九堰引水

   溉田百馀顷盘水在韩城县北即古畅谷水水经注畅谷水自谿东南流迳夏阳县西北东

   南注于河县志盘水在县西北一百十里源自朱砂岭历县北相公殿出冯峰口东过薛曲里煖水

   自西南来入焉又南过带村东入于河又文水在县北二十里盘水南有二渠一名汀水一名万泉

   东流至吴村合煖水入盘水罗纹桥水在华州东唐书地理志郑县东南十五里有罗

   纹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开元四年诏陜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州志罗纹桥

   水源出白石谷盖即小敷谷也又有小石桥水在州西关外太平渠桥水在州东关外绕城而北合

   流达罗纹水旧志太平渠桥水经州城北故兴德宫之南亦谓之泥河又谓之北溪水东石

   桥水在华州东水经注石桥水故沈水也水南出马岭山北流经武平城东又迳郑城东又北

   迳沈城北入渭州志东石桥水源出构峪俗名构峪水北流经石桥入渭西石桥水

   州西水经注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丈其水北迳郑城西而北流注于渭阚骃

   谓之新郑水州志今州西十里有石堤谷水源出石堤谷北流至良侯村之北名五港河合赤堤谷

   水入沙涧经石桥铺名石桥铺河达于渭盖即西石桥水矣小赤水在华州西水经注小

   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迳萧加谷于孤相原西东北流与愚水合又北注于渭

   寰宇记灌水一名小赤水今名高谷水州志赤水在州西三十里源出箭谷山俗名为箭谷水北流

   经圣山亦谓圣山川又北经州西入渭 按箭谷水乃大赤水非小赤水也辨见西安府赤水下

   愚水在华州西山海经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水经注愚水出英山北流与招水相得

   水乱流西北注于灌唐书地理志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与罗纹渠皆开元四年

   姜师度疏故渠寰宇记愚水出孤柏原州志愚水亦名乔谷水先时西自龙湾北经圣山村入灌水

   明永乐中水暴涨始东折自渔村而下又北经遇仙桥又北入渭因名遇仙桥河又有渔村川水旧

   自州西南金堆谷西北流入桥谷水后亦因水涨遂东折北流入遇仙桥河疑即古之招水也又有

   短岭水源出短岭亦流入遇仙桥河沙渠水在华阴县东水经注沙渠水出南山北流西北

   入长安城又北注渭县志在县东十五里亦曰蒲涧水其水北流稍西北转曰沙渠水北入清河达

   于渭 按今水道径入渭不合清河泥泉水在华阴县东水经注泥泉水出南山灵谷北流

   注于渭寰字记泥泉水出定城下县志今灵谷水谷之间有泉浊而赤由小月沟金盆寨过吊桥西

   北注渭或以为即泥泉水也葱谷水在华阴县西三十五里源出葱谷东北流入渭又有

   方山谷水在县西水不常有潦则直北兼受华州诸水浸淫而东合于葱谷水明正德七年知华州

   桑溥导之北流入渭敷水在华阴县西水经注敷水南出石上之敷谷北迳告平城东又北迳

   集灵宫西而北流注于渭唐书地理志华阴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

   五年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县志敷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大敷谷即罗敷谷以别于小敷

   谷也入谷三里有百索潭又南有挝鼓潭皆敷水之源也其谷受秦岭以北东西诸水故其流最大

   经敷镇东北逶迤入渭良馀水在华阴县西下流入渭水经注良馀水南出良馀山之阴

   北流入渭俗谓之宣水旧志在县西二十里黄酸水在华阴县西水经注黄酸水世名之

   为干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于渭县志县西南五十馀里有升山黄酸水出焉北流至干渠头东

   流过页桥合仙谷水仙谷水岀谷中之车霜潭亦谓之车箱水其水岀谷西北流合黄酸水

   涧水在华阴县西水经注长涧水南出太华山侧长城东北流注于渭县志源出太华山之瀑

   布泉谓之长涧河西北流过朝元洞循古长城北注为王家河过县西门外为西河又西转北折而

   东为清河又东流三十里入渭又有大涧源出黄神谷小涧源出王刁岩皆西北流经城南入长涧

   南河水在蒲城县北亦谓之白水魏书地形志南白水县有白水县志南河即西安府

   同官之乌泥川与白水县接界或名丁家河或名高家河皆以傍水居民为名东流纳白石水龙门

   沟虎头沟诸水经五龙山阴入洛洛水在白水县东自鄜州宜君县流入东南迳澄城县西

   蒲城县东又南至大荔县西折而东迳县南又东迳朝邑县南入于河寰宇记冯翊县洛水自西北

   澄城县界流入又注水经云洛水南迳商原西又东迳沙阜北雍录洛在漆沮之东至白水县与溙

   沮合而南流以入于渭禹贡锥指洛水南迳宜君县东又东南迳白水县东沮水旧循郑渠东至此

   入洛朝邑县志洛水旧流自县南赵渡镇经华阴县西北葫芦滩入渭明成化中改流东过赵渡镇

   径趋于河不复入渭 按周礼雍州浸曰渭洛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至上郡汉志洛水出

   北地归德县北蛮夷中入河韦昭以为三川之一其源流绵远与泾渭等水经注失去洛水篇惟沮

   水渭水注中各一见馀虽散见他书源流不能明晰孔安国书传谓漆沮水亦曰洛水出冯翊北盖

   洛水旧与漆沮合故水可通名也汉志褱德县下又云洛水东南入渭今富平县界有褱德城诸家

   因此遂以富平之石川河当之石川源流不远既不得为雍州之浸水经注此水虽有漆沮之目并

   无洛水之名即汉褱德县亦在沙苑之北不属富平或者必欲求合其说以为洛水有二一为归德

   之洛水入河一为褱德之洛水即漆沮入渭亦非也盖汉时沮水由郑渠东至于洛故洛水下流亦

   𫎇漆沮之名自郑渠废而漆沮与洛不相入矣从来罕能知此今以现在地界水道考之洛水上源

   出今榆林府靖边县之南甘肃庆阳府北界东南流经延安府迤逦至府境入河舆史记自郑滨洛

   以北至上郡及汉志出归德县北之文皆合惟汉志褱德县下又言入渭与水经注同而与所云入

   河不合盖杂采古记故多不同非有二水且渭洛入河之处相去不远水流迁徙𫝑所常有近志谓

   明成化中改流入河即此可见汉志入河入渭之不必过泥矣柳谷水在白水县东北寰宇

   记郡国县道记云衙城侧有柳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县理东北入洛水通志今有孔走河在泉东

   北自澄城界南流入洛即柳谷水是也白水在白水县西本古沮水水经注沮水自顷阳又

   东迳莲勺县故城北又东迳汉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又东北㳘注于洛水元和志白

   水县南临白水寰宇记按注水经云洛水东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其境东南谷多白土

   因曰白水禹贡锥指白水即沮水今郑渠堙废沮水不复东入洛白水县南之水乃乌泥川之下流

   耳县志白水即漆水在县西三里水白如雪故名又有虎头沟在县西二里龙门沟在县西一里凤

   凰沟在县东二里皆流入白水潼水在潼关厅西潘岳西征赋溯黄巷以济潼水经注灌水出

   松果之上北流迳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元和志潼关西一

   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寰宇记潼谷水在华阴县东四十里华阴志水北流经蝎子山入黄河古称潼

   亭潼津皆以此旧志水出潼谷流贯城中北入黄河又有杨家河在城西门外北流入黄河明嘉靖

   中巡道周相从南水关引潼河为渠沿象山西北达泮池又出城入河任民汲取民利之谓之周公

   渠 本朝康熙十九年潼水涨溢陵城而入已而水缩河裂岸东徙故道竟成平陆大峪河

   在郃阳县西二十里自县西北望乡崖下西南流迳澄城县南又西南入洛水其流甚清一名扑地

   河俗传为薄底河又谓之李家河郃阳澄城二县以河分界百良河在郃阳县东北三十

   里源出梁山东谷东南流五十里入黄河长临河在澄城县西北寰宇记注水经云云门谷

   水源出澄城县界县志长临河在县西北四十里即云门红萝二谷水所会以流迳长临城故名西

   南流会县西北三娘子川及阴泉入于洛水又隋志五泉县有湿水五泉水今无考黄河

   城县东十五里自延安府宜川县流入迳县东与山西绛川河津蒲州府荥河二县分界又南迳郃

   阳县东四十里与山西蒲州府临晋县分界又南迳朝邑县东七里与山西蒲州府永济县分界又

   南合洛水迳华阴县东北合渭水又迳潼关厅北折而东入河南陜州闅县界水经注河水南出龙

   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又南右合畅谷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又南崌谷水注之昔韩信之袭魏王豹

   也以木罂自此渡又南右合陶渠水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又南徐水

   注之又南迳子夏石室又南过汾阴县西又迳郃阳城东又南瀵水入焉又南迳陶城西又南过蒲

   阪县西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

   谓之潼关自关东北流水侧有黄巷坂又历北出东㟓即函谷关也韩城县志龙门山北有河口略

   似龙门而不能通相传鲧治水时所凿今名错开河华阴县志河迳县东北葫芦滩寺南至潼关折

   而东注寺南即渭乱河处旧州志黄河旧自郃阳入朝邑东境南至大庆关东滨蒲州城故曰蒲津

   禹贡所谓西河也南至金龙渡为河与洛渭交汇之处世称三河口去朝邑县东南三十里自明成

   化中洛水入河河之害十倍于前隆庆三年浸县东门万历七年越大庆关浸淫四出至十二年三

   河口亦在洪流中矣鐡牛河在白水县北三十里河中有铁牛镇水故名东入洛水

   户川在韩城县北八十里川口产铁旧置冶户故名宋包拯有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

   溪在华州南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引流入城西溪在华川西南旧唐书昭宗纪光化元年

   驾在华州幸西溪观竞渡州志水源出州南山涧经故县沙涧诸村北入渭阳华薮

   阴县东南吕氏春秋九薮有秦之阳华高诱曰在华阳西又曰桃林西长城是也晋地道记阳华即

   潼关县志县西南之瓮谷为商洛径道甚险恶明知县王时雍修治之入谷五十里瓮岭东转为华

   阳川即古阳华之薮也赤岸泽在大荔县西南周书宣帝纪大𧰼二年行幸同州自应门

   至于赤岸泽唐书兵志唐初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旧州志泽在长安东北冯翊西南道

   里适中之地今堙通灵陂在朝邑县北唐书地理志朝邑县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

   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馀顷县志废通灵陂在县北十里移山潭在华州东南阜

   头峰下亦谓之白崖湖白崖诸谷水注此其潭水又汇为数区今名莲花池麻子池

   荔县东南二十里接朝邑县界又白马池在县西南三十里莲花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太白

   池在朝邑县西南四十里周十里许洞然深里常有云气小盐池在朝邑县西北唐书

   地理志朝邑小池有盐县志小盐池在苦泉南二十里锺水一区旱时可煮水成盐今不能恒有

   官池在郃阳县治南近城仰天池在华州东龙耳山西岭有二池碧水停潆深不可测

   又一在太平峪天鹅池在华川东北十里东西亘三十里旧时引流入罗纹水后罗纹桥下

   淤积居民别濬一渠以入渭东卤池在蒲城县西汉书宣帝纪尝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曰

   莲勺县有盐池纵广十馀里其乡人名为卤中孟康曰在莲勺县西北长安志东卤池在县南二十

   里即汉宣困处唐大历十二年东池生瑞盐后敕禁断盐不复生又有西卤池在县西四十里县志

   东盐池即安丰滩近仍出碱迤东为陈庄滩产硝土人以利薄不为其西卤池在县西南四十里即

   今高舂渚池遇旱不涸乡人取水熬盐供一方用近渐废又县东南洛北崖附近地谓之晋王滩以

   在晋王镇也出碱较诸滩味厚而饶贫家采熬之注水结块名曰碱堕泾原诸邑多用之遇涝则减

   漫浴池在蒲城县西十五里漫原村长安志其水微小惟居民灌溉蔬圃县志今呼漫泉河

   莲子池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长安志旧有莲藕之利今堙永益池在白水县城西

   即莲池宋甯参筑堤注水以便民汲引废址尚存白莲池在潼关厅城中麒麟山引城南

   万岔谷之水从上南门入注池水九龙泉在大荔县东南寰宇记在冯翊县东南八里有

   九穴同一注因名九龙今谓之鹅鸭池旧州志泉在州南八里九泉同流锺而为池广袤五顷今渐

   堙废又州西南四十里有红善泉西南五十里有苏村泉又稍西有北庄泉惟北庄泉差大宜稻又

   有西渠坡㡳汉村义井新庄冯村平王寨等七泉俱在镰山之麓亦资灌溉苦泉在朝邑县

   西元和志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而肥美今于泉侧置羊牧故俗谚云苦泉羊

   洛水浆唐书高宗纪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赐贫民县志其东又有蔡庄泉𧰼底泉大奇泉皆

   出镰山之麓可资灌溉圣水泉在郃阳县西北梁山深处祷雨有应故名又县东南四十

   里旧有白泉温泉灰泉皆没于河阴泉在澄城县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阴出味极甘冽

   泉在澄城县西北五十里其水自崖而下莹洁如玉温泉在澄城县东北寰宇记注水经

   云泉有三源奇川泻注西注于洛亦曰帝喾温泉县志今有三泉在县东北三源并出将军山麓合

   为一流中隔土岭一里凿引达县可以利民或疑即古之温泉然非入洛之水也北泉

   城县芝川镇西又河渎泉在县东五里龙泉在县南三里焉杓泉在县西十二里天成泉在县西四

   十里独泉在县北一百二十里甘泉在华州学右深四五尺甘冽异常水旱无盈缩其东西百

   步内掘之皆泉白龙泉在华州西南乔谷山麓相近又有黒龙泉又有白泉在龙王嘴之龙

   王庙中澄清见底喷玉溅珠𫝑若龙涌镐泉在华阴县东寰宇记在县东十九里其水或涌

   或止深不可测括地图云是河眼亦谓之镐池又有好女泉在永丰原下温汤泉在蒲城县

   东六十里长安志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沮水县志在县东五十里出落崖石眼中水温可浴

  亦名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高十馀仞左右危石流泉为邑名胜福泉

  关厅城中西北隅天将雨则溢又有四眼泉亦在城中水清甘民资汲饮又酒泉在县西门外酿酒

  香冽故名野狐泉在潼关厅西道旁坡下南部新书旧传云野狐培而泉涌通鉴唐广明元

  年黄巢攻潼关张承范率众脱走至野狐泉蟹眼泉在潼关厅东北河将涨则泉充溢

  溢井在郃阳县西南二十里井溢砦县志砦有眢井明嘉靖二十年忽益出平地自下而上盖

  瀵水之旁出者龙泉井在华州东南蟠龙南岭之东深二尺许极旱不涸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 纂辑

                          提调 官张日章恭 覆辑

                          校 对 官颜以燠恭  校

                          校对 官沈维钰恭 覆校

大清一统志

 同州府

︹古迹︺冯翊故城今府治本古临晋也史记魏世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又秦本纪惠

  王后十二年与梁王会临晋汉书地理志左冯翊临晋县故大荔秦𫉬之更名臣瓒曰旧说秦筑高

  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魏略建安初诏分冯翊以东数县为冯翊郡治临晋魏书地形志华州太和

 十一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置领华山郡治华阴县又安定王燮传世宗初除华州刺史表曰

  州治李润堡居冈饮涧井谷秽杂未若马翊面华渭包原隰井浅池平樵牧饶广遂诏听移周书魏

  废帝三年改华州为同州隋书地理志冯翊县后魏曰华阴西魏改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

  业初改名冯翊置冯翊郡括地志冯翊县汉临晋县地故城在县西南二里元和志同州东至蒲津

  关六十里南至华州八十里寰宇记同州所理城即后魏永平三年刺史安定王燮所筑其东城正

   光五年刺史穆弼筑西与大城通其外城大统元年刺史王罴筑自今奉先县东北五十里李润镇

   分秦州置华州理于此其城自后魏以后修筑非汉之临晋县也盖后汉于此置临晋县取今朝邑

   界故临晋城为名晋武帝改为大荔后魏初复名临晋太和十一年改为华阴孝昌二年以名重又

   改武乡属武乡郡也褱德故城在朝邑县西南水经注渭水东迳平舒城北水之阳即褱

   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褱徳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括地志褱徳故城在朝

   邑县西南四十三里寰宇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县志今为高城镇在县西二十里 按今西安府

   富平县亦有褱德城汉志禹贡荆山在褱德南今富平县有荆山据水经注括地志诸书及汉志洛

   东南入渭之文又当在朝邑禹贡锥指亦主朝邑今以去汉已远古迹难寻姑两存之以备考

   五泉故城今朝邑县治魏书地形志澄城郡领南五泉县太和十一年置元和志朝邑县

   西至同州三十五里本汉临晋县地后魏置南五泉县西魏改朝邑以北据朝坂为名旧唐书地理

   志乾元五年割朝邑县入河中府改为河西县以盐坊为理所唐书地理志大历五年复曰朝邑还

   隶同郃阳故城在今郃阳县东南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还筑雒阴

   合阳汉书王子侯表合阳侯喜高帝兄八年封地理志左冯翊领郃阳县应邵曰在郃水之阳也魏

   书地形志郃阳县晋后罢太和二十年复水经注河水迳郃阳城东魏文侯伐秦还筑合阳即此城

   也古有莘邑为太姒之国括地志郃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里元和志郃阳县西南至同州一

   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寰字记郃阳县隋开皇十六年自古城移于今理旧州志郃阳故城在今县东

   四十里县志今县东南西河乡有洽阳里征县故城在澄城县西南左传文公十年秦伯

   伐晋取北征国语楚范无㝢曰秦有征衙汉书地理志左冯翊征县颜师古曰即今之澄城县也左

   传所云秦取北征谓此地耳元和志澄城县南至同州一百里汉征县也韦昭曰征音惩惩澄同声

   后人误为澄后魏太武七年分郃阳县置又于今县理置澄城郡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寰宇

  记澄城县唐长庆四年割隶奉先县以奉先陵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同光初复旧征域在今县西南

  二十二里即汉县今俗名避难堡县志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接蒲城县界夏阳故城

  在韩城县南古梁国也左传桓公九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僖公十九年梁伯好土功

  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秦遂取梁文公十年晋人伐秦取少梁史记魏文侯六年城少梁秦惠文

  王八年魏纳河西地十一年更名少梁曰夏阳汉书地理志夏阳县故少梁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

  年禹定河东遂度汾阴河入夏阳杜预左传注梁国在夏阳县括地志夏阳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少

  梁故城在县南二十三里县志夏阳故城在县南二十里芝川镇北基址犹存其地曰西少梁里又

  东少梁里在县东南澽水东即故少梁城也韩城故城即今韩城县治元和志县西南

  至同州二百里古韩国及梁国汉为夏阳县地隋文帝分郃阳于此置韩城县县志旧韩城在今县

  西北四十里薛峯岭东麓元至元二年尝徙县治于此复还今治郑县故城在华州北

   诗谱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 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系木曰桓公居掝林徙十邑宋忠曰皆旧

   地名自封桓公乃名为郑史记秦武公十一年县杜郑汉书地理志京兆尹郑县周宣王母弟郑

   桓公邑后汉书更始三年赤眉樊崇等进至华阴前及郑求刘氏得城阳景王后盆子遂于郑北设

   坛场立为帝魏书地形志郑县有郑城括地志郑县故城在今县北二里元和志华州东至潼关一

   百二十里东北至同州八十里治郑县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其县移在州西七里太

   业二年州废移入州城属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壮丽置太华宫县即权移城东四年宫废又移

   入城古郑县在县理西北三里兴元元年新筑罗城及古郑城并在罗城之内寰宇记郑县郑桓公

   封邑今郡北故县城是按郡国县道记云古城连接今州城齐天保中官路经其中东西相连有三

   小城至宇文周县移旅西南九里隋开皇三年移理于州北故郑城四年又移于废华州城唐武

   徳四年又自州城移于州东一里兴元元年筑罗城仍移县于州西三里官路南即今县治也旧州

  志北周所移废县在州西南今其地名故县里武城故城在华州东北左传文公八年秦

  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史记秦厉公二十一年晋取武城汉书地理志左冯翊领武城县水经

  注沈水迳武平城东汉之武城县也魏书地形志敷西县有武平城括地志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

  郑县东北十三里旧州志武平故城在州东十七里逶迤邱阜俗讹为五女冢沈阳故城

  在华州东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领沈阳县水经注沈水北经沈城此故沈阳县也盖藉水以取称

  矣寰宇记沈阳故城在州东北十五里驿路南石桥东此城与故武城并后汉省 按汉京兆尹渭

  南郡所管诸县多在渭水南此二县并是冯翊属县据三辅地界言之皆合在渭水北当在大荔反

  高陵泾阳之北界盖因后汉安顺间西羌扰乱关中县人移于渭水南郑县界权修壁垒以居年代

  绵远因而称为汉县阴晋故城在华阴县东南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秦本纪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寕秦曹参世家从定三秦破章平赐食邑于寕秦汉书地

  理志华阴县故阴晋高帝八年更名华阴三辅黄图汉初京辅都尉治华阴元和志县西至华州六

  十五里隋大业五年移于今理寰宇记县东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国时阴晋船司空故

  城在华阴县东北汉书地理志京兆尹领船司空后汉省水经注渭水东入于河水会即船司空

  所在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颜师古曰本主船之官遂以为县通典汉船司空故城在今县

  理东北五十里是重泉故城在蒲城县东南史记秦简公六年壍洛城重泉汉书地理

  志左冯翊领重泉县魏书地形志华阴县有重泉城括地志重泉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元和志

  秦重泉县后魏省寰宇记今县南五十里有重泉故城县志今曰重泉里南白水故城

  即今蒲城县治后魏置县魏书地形志白水郡南白水太和十一年置元和志奉先县西南至京兆

  府二百四十里本秦重泉县后魏省孝文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西魏改蒲城开元四年以县置桥

  陵改为奉先县寰宇记县东南至同州九十里后魏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西魏废帝三

  年改蒲城以县东故蒲城为称唐改奉先宋开宝四年复曰蒲城属同州长安志天禧四年改属华

  州南至州一百四十里粟邑故城在白水县西北汉置县汉书薛宣传粟邑县小辟在

  山中民谨朴易治后汉书耿夔传永元三年封粟邑侯魏书地形志白水县有粟邑城元和志栗邑

  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县志粟邑废县在今县西北八十里衙县故城在白水县东北

  春秋时秦彭衙邑左传文公二年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史记秦武公元年伐彭戏氏汉书地理志

  左冯翊领衙县皆即彭衙也晋时县废杜预左传注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魏书地形志澄城郡三

  门县有衙城括地志故衙城在县东北六十里白水故城在今白水县南魏书地形志白

  水郡治白水县皆太和二年分澄城置元和志县东南至同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粟邑及衙县地后

  魏文成帝于此置白水县白水郡南临白水因以为名寰宇记后魏永平三年移郡于今县西南三

  十五里奉先县界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同州邑有会宾乡唐长庆四年割属奉先县州志元末

   寄治县南五里明洪武初还今治潼关故城在潼关厅东南古桃林也左传晋使詹嘉

   处瑕以守桃林之塞史记塞侯直不疑索隐塞国名今桃林塞后汉书杨震传顺帝初葬华阴潼亭

   魏志建安十六年关中诸将马超韩遂部众屯潼关杜预左传注桃林在华阴县东即潼关通典潼

   关本名冲关河自龙门南流冲激华山故以为名 按秦函谷关在汉宏农郡宏农县即今陜州灵

   宝县界武帝元鼎三年徙于新安县界至后汉献初平二年帝西幸出函谷关自此以前其关并

   在新安县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马超于潼关中间徙于今所其曰潼谷关者因水立称隋大业七年

   移于南北镇城间坑兽槛谷置去旧关四里馀至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为路开元十三年于华

   岳祠南通衢立碑是新关南路也自后牧是州者多带防御潼关军使元和志潼关在华阴县东北

   二十九里古桃林塞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

   馀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寰宇记自函谷至于潼关高岀云表幽谷袐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按

  今潼关即隋大业七年所移卫志入关中有三道潼入关之正道也商之武关入关之孔道也昔汉

  祖破秦由此入咸阳及后往来关中常由临晋乃今之朝邑又入关之隙道也今有古城关在城东

  南四白水旧郡在蒲城县西北魏书地形志白水太和三年分澄城置领县三姚

  谷白水南白水隋书地理志蒲城魏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寰宇记后魏永平三年自白水县移白

  水郡于今白水县西南三十五里奉先县界隋开皇三年临沮旧县在大荔县西南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九年冯翊置临沮县贞观元年河滨旧县在朝邑县东唐武德

  三年分朝邑置属同州贞观元年省旧志盖在大河之滨唐夏阳旧县在郃阳县东本

  郃阳县地唐时折置元和志夏阳县西南至同州一百三十里武德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在

  河之西因以为名又割同州之郃阳韩城二县于今县理置西韩州取古韩国为名以河东有韩州

  故此加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唐书地理志同州夏阳县乾元

   三年隶河中后复来属九域志熙寕三年省夏阳县为镇入郃阳县金史地理志郃阳县有夏阳镇

   县志唐夏阳故县在县东南四十里又名河西城三门旧县在澄城县西北后魏太平

   真君七年置属澄城郡魏周间废县志今有三门村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后魏澄城郡所领有宫城

   五泉二县皆太平真君七年置或谓今郃阳县东三十里有宫城村即故宫城县五泉北周并入澄

   城今无考长寕旧县在澄城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分澄城置长寕县贞观八

   年省县志长寕城在县西北四十里长寕河南今遗址犹存敷西旧县在华阴县西南

   魏书地形志华山郡领敷西县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寰宇记述征记云苻坚姚苌时有敷西县寻

   省在华阴县西南县志敷西城在县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驿姚谷旧县在白水县东北

   魏书地形志白水郡领姚谷县太和三年置后废旧志在县东北近黄龙江潼津旧县

   在潼关厅西唐置旧唐书地理志天授二年析华阴置潼津县于关口长安中废寰宇记废潼津县

  唐则天割仙掌县置属虢州盖因潼川为名圣历二年割虢州潼津县入太州神龙三年废卫志潼

  关城内有潼津桥盖以故县而名后废为关西驿哥舒翰自首阳山渡河入关至关西驿揭榜收散

  卒即此地也雒阴城在大荔县西史记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筑雒阴括地志雒阴在同

  西长城在大荔县西史记秦孝公元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元和志长城在华州东七

  十二里或说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此城又云长城在华阴县西寰宇记在华阴县西二里旧志长

  城在沙苑以北至澄城白水间往往有故址澄城县志长城在县南三里韩城县志长城在县南三

  十里即秦晋分界处俗谓之界城华州志州东南小张村西北有古城迹逶迤东绕或㫁或连华阴

  县志魏长城东临长涧河至今城基犹存又有长城在县东水经注沙渠水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

  北迳于河华岳铭曰秦晋争其利立城逮其左者也又蒲城东亦有长城寰宇记云秦孝公九年

  三秦记云在蒲城东九十里芮城在朝邑县南诗大雅虞芮质厥成左传桓公三年芮伯出

   居魏史记秦穆公二十年灭梁芮汉书地理志临晋有芮乡故芮国括地志芮乡在朝邑县南三十

   里又有北芮城县志古芮国在雷首山正西今洪河西岸是半入于河王城在朝邑县东左

   传僖公十五年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史记秦厉共公十六年伐大荔取其王城杜预左传注

   临晋县东有王城今名武乡元和志大荔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寰宇记朝邑县东一

   里有王城盖大荔戎王之国辅氏城在朝邑县西北左传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次于

   辅氏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𫉬杜囘襄公十一年秦伐晋济自辅氏战于栎县志辅氏城在县西北

   十三香城在朝邑县东通鉴晋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王镇恶帅水军自河入渭趋长安

   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胡三省注香城在渭水之北蒲津之口莘国城在郃阳县东南

   诗大雅缵女维莘括地志古莘国城在河西县南二十里寰宇记世本及诗莘国姒姓夏禹之后武

   王母太姒即此国之女县志县东南有有莘里即古莘国 按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赵岐注不

   详所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今县志近夏阳村有伊尹耕处县境又有伊

   尹庙恐属附会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战于城濮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皆别为一莘非洽

   阳渭涘之莘也羁马城在郃阳县东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伯伐晋取羁马元和志羁马故城

   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刘仲城在郃阳县西水经注徐水迳刘仲城北是汉高祖兄刘仲之封

   邑也通典河西县有刘仲城县志刘仲城在县西二里与水经注不合石谷城在郃阳县

   南魏书地形志五泉县有石谷城县志今有石崇城亦名赤城在县南二十里良石村或以为即石

   谷之讹也新城在澄城县东北左传僖公十八年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十九年遂城而居之又文公四年晋侯伐秦围邧新城春秋地名考略新城即梁国之地秦取之战

   国时为秦公子封邑县志新城在县东北二十里王官城在澄城县西北左传文公三年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括地志王官城在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又南郊城在县北十七里

   又有北郊西郊城皆即孟明伐晋所取县志在县西北四十里故址尚存 按此城又见山西临晋

   县传云济河焚舟则二城当在河东为是元里城在澄城县南史记魏文侯十六年筑元里

   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正义元里故城在澄城县界县志在县南十五里韩国城

   城县南左传富辰曰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国语史伯曰应韩不在韦昭曰宣王时命韩侯为侯伯其

   后晋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是为韩万竹书纪年平王十四年晋文侯灭韩博物记夏阳有韩

   原韩武子采邑括地志韩国故城在今县南十八里䌓厐城在韩城县东南史记魏文侯十

   三年使子击围繁厐出其民县志繁厐城在县东南籍姑城在韩城县北史记秦灵公十三

   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故城在韩城县北县志在县北三十五里峦城在华州西北亦曰赤

   城魏书地形志郑县有赤城水经注渭水东迳峦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阚骃

   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曰赤城苻坚入秦据此城以抗杜洪彤城在华州境

  尚书顾命乃同召彤伯史记魏世家惠王二十一年与秦会彤通鉴注彤即彤伯之国当在郑县界

  旧志州西南有故彤城告平城在华阴县西一曰高平城晋书刘沈传河间王容顿于郑

  县之高平亭魏书地形志敷西县有高平城水经注敷水北迳高平城东相传武王伐纣告太平于

  此故城得厥名华州志告平城在州东二十五里今柳子镇东县志有故城在县三十馀里敷水之

  西即古告平城也俗讹为窦建德城平舒城在华阴县西北史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从

  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水经注渭水迳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

  半破沦水南面通衢即江神返璧处也括地志平舒城在县西北六里定城在华阴县东晋

  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檀道济等攻潼关秦将姚绍岀战而败退屯定城水经注渭水东迳定城北

  西征记曰城因原土述征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夹道各一城隋书开皇八年伐陈车驾饯师行

  幸定城陈师誓众寰宇记定城或云汉末镇远将军段煨所造后魏孝武永熙三年于城中置定远

  驿县志定城在县东十里新志今沙渠水之东官道南有废址俗讹为康王城古蒲城

  城县东即寰宇记所称县东故蒲城也长安志蒲城在县东三十里贾城在蒲城县西南左传

  桓公九年贾伯伐曲沃寰宇记蒲城县有贾城古之贾国长安志贾城在县西南十八里有贾大夫

  冢县志在县西南十五里今名贾曲当漫源渠曲处故名晋城在蒲城县东南五十里县志旧

  传晋公子重耳所筑或云晋败孟明建城于此以拒秦鲁王宫城在蒲城县西南四十

  里大统记曰即鲁哀王城也县志鲁王宫或谓之卤王宫双古城在潼关厅南三十里旧传

  元将李思齐守此相近又有泗洲城因泗洲军守此故名十二连城在潼关厅南禁沟西

  旧时每三里设一城凡设十二城以防御禁沟之潜越谓之十二连城后废同州宫

  荔县城内旧志西魏太师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关河之险既专政犹恒居此闵帝受魏禅谓之

  同州宫明帝有幸同州故宫诗大𧰼二年改为天成宫又北史后魏大统八年起万寿殿于沙苑北

   今无兴德宫在大荔县南元和志在冯翊县南三十二里义旗将趋京师军次于忠武

   园因置亭子名兴德宫属家令寺长春宫在朝邑县西北隋书地理志朝邑有长春宫元

   和志长春宫北周武帝置大业十三年高祖起义兵自太原舍于此宫休甲养土而定京邑武德二

   年于此置陜东大行台太宗居藩作镇四年山东平乃移行台于洛州寰宇记长春宫在强梁原上

   周武帝保定五年宇文䕶所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置长春宫隋开皇十二年増构殿宇唐时牧此

   州多带长春宫使旧志宫在县城西北隅五代初废又有望仙观在县东南渭水滨与华阴县接界

   登仙宫在郃阳县西北水经注徐水迳汉武帝登仙宫东县志今有宫城村在县东北三十

   里又有仙宫乡仙宫里在县北皆以故宫名也避暑宫在澄城县东北五十里相传隋文帝

   避暑处后改为治平寺祇宫在华州州志穆天子传云吉日丁酉天子入于南郑郭璞注云

   今京兆郑县也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官于南郑传所谓王以是𫉬殁于祇宫者神台宫

  州唐书地理志郑县东北三里有神台宫本隋普德宫咸亨二年更名集灵宫在华阴县

  西北汉书地理志华阴有集灵宫武帝起水经注敷水北径集灵宫西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

  筑宫在其后寰宇记集灵宫存神殿存仙殿望仙台集仙宫望仙观皆汉宫观名也金城宫

  在华阴县唐书地理志华阴县东十三里有隋金城宫武德三年显庆三年复置琼岳宫

  在华阴县唐书地理志华阴县西十八里有琼岳宫故隋华阴宫寰宇记隋大业四年置本名敷水

  宫五年改为华阴宫义寕二年移宫置长监贞观六年改为华阴宫显庆三年为琼岳宫今废

  花台在大荔县城南旧志传隋筑之雒岸者下有莲池上有驰道今其址犹存凤凰台

  在郃阳县东南三十里沙苑在大荔县南接朝邑县界元和志沙苑一名沙阜在冯翊县南

  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后魏大统三年周太祖与高欢战于沙苑大破之其时太祖兵少

  隐伏于沙草之中以奇胜之后于兵立之处人栽一树以表其功今树犹存仍于战处立忠武寺今

   以其处宜六畜置沙苑监唐六典沙苑监掌牧养陇右诸牧牛羊寰宇记沙苑监在同州冯翊朝邑

   两县界唐末废周显德三年于苑内牧马在州南十五里又沙苑古城在朝邑县南十七里从冯翊

   县东界沿洛水南岸入朝邑县界又南至渭水其城广四十八里宋史兵志沙苑占田九千馀顷岁

   费𦈏钱四十馀万牧马六千凡诸监兴罢不一而沙苑监独不废旧州志沙苑在州南洛渭之间亦

   名沙海亦名沙溪其中坌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唐

   置沙苑监宋初置牧龙坊寻复改沙苑监明初为郭驸马草地今为马坊里居民茭牧其中多树果

   蓏佳于他产白楼在大荔县集古录同州有白楼唐贤眺咏之所令狐椘作赋刻其上元稹

   寄白居易诗云烟入白楼沙苑暮谓此齐云楼在华州城内旧唐书昭宗纪干寕四年帝

   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旧州志城中有隆阜相传此地为齐云

   楼故址今州治建焉左右台址尚存或云古昭庆院有齐云楼是时假之为驻跸地后建州治于此

  山河一览楼在潼关厅东南麒麟山上明兵备道张维新建应亭在大荔县史记

  秦昭襄王五年魏王来朝应亭集解徐广曰魏世家云会临晋南谿池亭在大荔县东南

  十五里唐刺史王龟建御史中丞蔡曙作记游春亭在华州西南五里西谿上一名西谿

  亭唐杜甫诗郑县亭子涧之滨即此利阳亭在白水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衙县有利阳亭

  刘昭注皇览云仓颉冢在利阳亭南县志有阳武村在县东北八十里村西三里有利乡今为史官

  村有仓颉墓仓颉生阳武而葬利乡即此二地也吏隐亭在白水县城西唐令白行简建

  杜甫诗有吏隐道性情兹焉其窟宅即此子夏石室在韩城县西南礼记子夏退而老于

  西河之上水经注横溪水注于崌峪侧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

  连扄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东厢石上犹传杵白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髣髴前基北坎室上有

  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设教西河疑即此也寰宇记韩城县有子夏石室

  又水经注河水又南迳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郃阳县志有子夏洞

  在县东南飞浮山相传子夏读书处殷济精庐在韩城县西水经注陶渠水东南流迳汉

  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张超庐在华阴县雾谷后贾志后汉张楷结庐此地学

  者如万年乡在蒲城县西寰宇记栎阳县有万年元和元年敕割属奉先以奉景陵

  广通仓在华州东隋书食货志开皇三年诏西至蒲陜东至卫汴水次十三州募丁运米于

  华州置广通仓京师仓在华阴县东汉书王莽地皇四年郭钦陈翚成重收散卒保京师仓

  颜师古注仓在华阴灌北渭口永丰仓在华阴县东北隋大业九年杨元感围东都其党李

  子雄劝元感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十三年唐公起义师引军而西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

  仓降唐至徳中郭子仪讨安庆绪据永丰关陜始通元和志永丰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

  置义寕元年因仓置监唐书地理志华阴县又有临渭仓旧志隋开皇三年置广通仓大业初改曰

  永丰钱监在华州九域志有钱监二皆在州南一里一熙寕四年置铸铜钱一八年置铸

  铁钱后废伏龙府在澄城县南五十里唐置折冲府肃宗时太原王荣为伏龙府折冲是也

  今其地名伏龙里相原府在蒲城县长安志蒲城县有唐折冲府五曰相原孝徳温汤宣

  化怀仁县志相原府在县东二里孝德等府亦皆在县境盖唐所建以卫五陵者郭子仪

  故宅在华州东其乡曰将相乡里曰将相里有井曰汾阳王井王宿庄在华州旧志宜

  氏族谱云宜氏世居华城东北二十里地曰王宿庄古传周太子宜臼出奔曾宿渭阳之滨即此暨

  践阼后以封庶子赐姓宜氏姚武壁在郃阳县西北通典河西县有姚武壁伏陆壁皆险

  固寰宇记夏阳县有姚武壁苻坚二十一年姚苌奔渭北西州豪族推为盟主僭号于此以武功立

  因名县志姚武壁伏陆壁并在县西北曹公垒在潼关厅西北述征记汉末之乱魏武征

  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水经

  注宋武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大小七营滨带河险今皆无考

  鸾屯在潼关厅南十五里晋义熙十三年宋武伐秦秦将姚绍守潼关使姚鸾屯大路以绝晋

  粮道即此又有姚氏屯在城东晋书绍遣姚赞屯河上以绝水道西征记沿途逶迤入函道六里有

  旧城周百馀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姚氏置关以守峡旧卫志城东门外有金陡城或以为即姚赞

  河上之屯也干坑在大荔县西四十里接蒲城县界唐李元谅败李怀光于干坑即此今名

  桃林野在潼关厅雍录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预曰桃林潼关是也书归

  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孔颕达引杜预语亦以桃林塞为潼关石阙在华阴县南华

  山汉永和中宏农太守常山张勲于西岳作石阙一今废汉碑郃阳令曹全碑八分书中平二

  年立今在郃阳县唐碑金石文字记褚遂良书圣教序颜真卿奉使蔡州帖及骑都尉李文

  墓志铭今俱在大荔县仓颉冢碑在白水县黄龙山下仓颉冢前下方上锐面通一孔

  高四尺七寸阔二尺四寸文计二十四行凡九百一十馀字字皆磨灭不可读亦无撰书人姓名止

  仓颉四目灵光为左史及熹平年十馀字可见府志载闻人牟准卫觊碑云仓颉冢碑觊大篆书在

  左冯翊利阳道旁丹铅总录亦云觊金针八分书也觊汉灵帝熹平光和时人碑文中有熹平年号

  则此碑为汉时所立无疑其为觊书亦足信俗谓蔡中郎书者谓其字体是八分故误传也而碑首

  又镌嘉祐庚子五月仓圣祠下十字考嘉祐乃宋仁宗年号盖此碑初立于汉在坟道旁至宋仁宗

  时乃移于庙檐下耳

 ︹关隘︺大庆关在朝邑县东即古蒲津关史记曹参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正义即蒲津关

  也在临晋县故言临晋关隋书地理志朝邑县有关官元和志朝邑县东南有蒲津关续通典蒲津

  关战国时魏所置自河东而言亦曰蒲坂津自关中而言亦曰夏阳津寰宇记蒲津关因在蒲坂又

  以河津之凑为名旧志宋大中祥符四年改蒲津关为大庆关在县东三十里黄河西岸明置巡司

  及税课局今裁旧有蒲津城久圯明嘉靖二十年复筑万历后河决城毁故关反在东岸今河西亦

  称新大庆关在县东七里 本乾隆三十八年设主簿驻此龙门关在韩城县东北隋书

  地理志韩城有关官元和志龙门戍在县东北极险峻北周于此置龙门关今废寰宇记龙门关西

  大统元年置在龙门山下关口有龙门城即戍所也周关在华州境圣山南秦家庄杜实

  材记关为周处所建渭津关在华阴县东唐书地理志华阴县有渭津关潼关

  潼关厅治东薄山东南接河南闅乡北渡河接山西蒲州府历代皆为要地今设副将都司驻守馀

  详见前建置及古迹石门关在潼关厅南二里又巡底关在厅南十里相近有杨家湾关

  禁峪关在潼关厅南十里即禁峪口也旧亦谓之小关西魏大统三年高欢军蒲坂遣其将

  窦泰趋潼关宇文泰潜军出小关尽俘其众至马牧泽击泰杀之通鉴注小关在潼关左唐时谓之

  禁峪又沟西关在厅南十五里以在禁沟西而名又瀵津关在厅南二十里五庄关在厅南二十五

  潼峪关在潼关厅南三十里相近有麻峪关上关角营关在潼关厅东南十五

  里又车峪关在厅东南三十里西峪关在厅东南四十里俱有烽堠暗门隘在潼关厅东五

  里路通河南闅乡山径险狭蔽亏天日因名永丰镇巡司在蒲城县东北五十里永

  丰里洛水岸路通澄城 本朝乾隆四年沙苑镇在大荔县南十二里贾志即唐沙苑

  监地宋置镇金因之后废羌白镇在大荔县西二十里 本乾隆四年设县丞驻此

  驿镇在大荔县西三十里新庄镇在大荔县西北二十里李润镇在大荔县

  西北亦曰李润堡姚秦时为镇戍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华山郡于此世宗时移治冯翊古城寰宇记

  李润镇在奉先县东北五十里坊头镇在大荔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坊舍镇旧有城堡

  渡镇在朝邑县南十五里滨渭河为商贾辏集之处又有伯士安仁双泉三镇皆在县西

  市镇在朝邑县南九域志朝邑县有新市延祥二镇金史地理志朝邑镇四朝邑新市延祥洿

   谷县志新市镇在县南十里延祥镇在县西南今名仓头村洿谷镇在县东北六十里亦曰洿谷堡

   三面𨺗绝其险足恃白冢镇在朝邑县西北二十里有堡城嘉靖二十六年筑又西北有

   苦泉镇又两女镇在县东北四十里夏阳镇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即唐夏阳县也

   头镇在澄城县东南九域志登城县有寺前良辅二镇县志寺头镇在县东南四十里即寺前

   镇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城名曰遵义堡又𡏟头镇在县西二十里名曰长润堡王庄镇在县西北三

   十里名曰太平堡皆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又冯原镇在县西北五十里良辅镇在澄城县

   北五十里旧有唐魏郑公庄故名芝川镇在韩城县南二十里有城明嘉靖二十二年

   柳子镇在华州东二十里又台头镇在华州东三十里与华阴县接界赤水镇

   州西九域志郑县有赤水东镇华州志在州西三十里赤水旁又少华镇在州南少华峯下为入关

   华岳镇在华阴县东三里又泉店镇在县东二十里关西镇在华阴县东以

   在潼关之西故名唐天宝末哥舒翰败于灵宝至关西驿揭榜收散卒欲复守潼关九域志华阴有

   关西镇今废敷水镇在华阴县西即唐敷水驿唐元和中元微之自河南还京次敷水驿

   与中官刘士元争厅至以棰伤其面九域志华阴县有敷水镇县志镇在县西三十里敷水西又落

   村镇在县西北四十里县境四镇皆有集敷水华岳最大汉帝镇在潼城县东南十八里又

   长乐镇在县东南四十里车度镇在蒲城县东南五代梁乾化初李茂贞遣温韬攻长安梁

   兵击韬于车度走之长安志车度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县志又有晋城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即故晋

   城也又孝同镇在县南四十里荆桃镇在蒲城县西南三十里县志又有兴市镇在县西二

   十里高阳镇在县西北四十里冯雷镇在白水县东十里又西北镇在县东二十里雷村镇

   在县东南三十里新村镇在白水县东南五十里旧名新民堡新窑镇在白水县

   西北三十里铁牛镇在白水县西北四十里马莲镇在白水县西北五十里秦山堡有城

   北出鄜延必由之路甚险窄明嘉靖间设巡司今裁雷衙镇在白水县东北二十里又武庄

   镇在县东北六十里永乐镇在潼关厅北四十里 本朝初记巡司乾隆十二年

   冈坪在华州西南七十五里秦岭之南坪之东南十五里抵金堆城即雒南县界州志青冈坪

   括地千亩为州之要隘其西南百里可达硗关东南可通武关 本朝顺治十二年筑城有把总分

   戈社砦在朝邑县北四十里元戈平章所筑东𫎇砦在郃阳县东三十里又虎

   山砦甘峪砦俱在县西南五十里䕶难砦在县西北二十里青云砦在县东北三十里皆昔人避兵

   亲邻砦在郃阳县北二十里元末李思齐筑胡家砦在韩城县东北十三里一

   名周原堡三面𨺗绝有洞通黄河元末尝屯兵于此罗纹砦在华州城东罗纹渠上五代梁

   贞明六年同州降于晋梁遣刘𬩽围之晋兵驰救𬩽败退保罗纹砦即此州志有罗纹桥递运所在

   州东十里明置今废晋穆公砦在蒲城县东长安志在沮水东岸相去五里又有晋公子

  虚粮砦在县东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白起砦在蒲城县长安志在县东北三十里

  龙堡在朝邑县西门外金龙寺下又县西有泰安堡又县西北一里有东长春堡西长春堡县

  志为隋长春宫故址焦篱堡在郃阳县东二十五里唐书贞元初马燧讨李怀光入长春宫

  进营焦篱堡即此春城堡在韩城县西七十里又天成堡在县西南四十里避难

  堡在蒲城县长安志在县东北八十里县志其地去今县六十里去故重泉八十里彭衙

  堡在白水县东北四十里杜诗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即此县志明正德七年洛川妖贼邵进

  禄等由黄龙山进据白水彭衙堡兵备张禴讨走之华山驿在华州北东至华阴县七十里

  西至渭南县五十里明置潼津驿在华阴县治东南东至潼关县四十里明置又太华驿在

  县南太华山麓宋置长安驿在县西十二里久废潼关驿在潼关厅治西南东至黄河接

  山西界明置 本朝初设驿丞乾隆四年

 ︹津梁︺洛水桥在大荔县城西南河桥在朝邑县东旧大庆关前左传昭公元年秦伯

  之弟鍼出奔晋造舟于河史记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正义此桥在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

  蒲津桥也元和志朝邑县有河桥通秦晋之道今属河西县县志唐开元中作蒲津桥施铁牛两岸

  各四以维浮梁自宋以来皆经修治明万历中河徙桥遂不复今以舟楫济名铁牛渡抚济

  桥在郃阳县东南二十五里跨洽水明万历中建崆峒桥在澄城县西十里又天险桥在

  县西北十八里澽水桥在韩城县南一里又县南十里有陈村桥俱跨澽水上芝阳

  桥在韩城县南芝川镇跨芝水上龙门桥在韩城县东北六十里渚北村西罗纹

  桥在华州东十里跨罗纹渠上东石桥在华州东二十里跨构谷水上水经注沈水径

  郑城东水有故石梁述征记郑城东西十里各有石梁者也小石桥在华州西门外跨西

  谿西石桥在华州西十里跨石桥河晋义熙中刘裕伐秦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秦

  主浤自霸上还屯石桥以为之援水经注西石桥东去郑城十里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河中兵

  讨黄巢收华州寻败于石桥皆此西石桥也遇仙桥在华州西二十里跨乔谷水又赤水

  桥在州西三十里赤水上接西安府渭南县界莱公桥在华州北王立渡南旧跨渭水上宋

  寇准葺之因名后渭水北流桥为水所湮东平桥在华阴县东门外又县东十五里有沙渠

  桥跨沙渠水驻马桥在华阴县西门外明统志过者多于此驻望华山故名平正

  桥在白水县东三里跨白水圣女桥在白水县东南三十里县志相传有三女一夕成此

  桥今有庙存漆水桥在白水县南五里近浮山麓跨白水俗讹白水为漆水故名

  津桥在潼关厅治西跨潼河分潼关闅乡两县境桥以西属华阴桥以东属闅乡城南

  渡在大荔县西南五里洛河滨南通华阴又下庙渡在县西五里西通泾阳渭南船舍渡在县西

  北三里西北通蒲城皆洛河渡也渭河渡在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洛河渡在县东南赵

   渡镇皆南通华阴茶峪渡在郃阳县东四十里黄河上通山西蒲州府荣河县又夏阳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通蒲州府临晋县廉庄渡在县东南五十里皆黄河要津洛河渡

   城县西二十里通蒲城县少梁渡在韩城县东南二十里亦谓之罂浮渡即汉韩信渡兵处

   也又有谢村渡去县二十里渔村渡去县十里皆黄河津齐处禹门渡在韩城县东北六十

   里详见山西河津县王立渡在华州北十五里渭水渡处望仙渡在华阴县东北

   三十里又寺南渡在县东二十五里落村渡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村渡东栅渡皆在县北二十里皆

   渭水渡处晋城渡在蒲城县东南晋城镇道出大荔又有蔡邓渡在县东北道出澄城皆洛

   水渡风陵渡在潼关厅东门外元和志潼关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馀里又见

   山西蒲州府张家船在白水县东北三十里相近为麻地湾渡马家船又东北五里有齐

   家筏皆洛水津济处以船筏为渡故名

 ︹堤堰︺陶渠村堰在韩城县西南陶渠村通志地本瘠明中丞澽滨张公凿石引渠以溉之

  遂与上地等又东为西赵庄堰东赵庄堰郭家庄堰柏香村堰高门村堰又东为吕庄堰皆由陶渠

  村而衍之溉田甚富土门堰在韩城县西五里为土门口水源出麻线岭迢递而下一百二

  十馀里名为澽水其堰有第一至第九之名利用甚饶居民赖之山阳堰在蒲城县北十

  里长安志旧图经曰唐因置陵寝修此堰今废张公堰在潼关厅城内明万历中大理卿张

  惟任建以障潼河龙首渠在大荔县西汉书沟洫志孝武时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

  重泉以东故恶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发卒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得龙骨号曰龙首渠

  周书武帝纪保定二年初于同州开龙首渠以广溉灌元和志州西三十里有干坑即龙首之尾也

  漕渠在华州北隋书食货志开皇三年命宇文恺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里名

  广通渠元和志天宝三载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漕

  永丰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每夏大雨辄涨大历后渐不通舟详见西安府灵应泉渠

  在华阴县东二十里引泉水溉田分三十六渠凡三十六日一周又磨渠在县东二十五里自潼关

  南之磨谷引流分四十一渠凡四十一日而周潦则归于清河又段明渠亦在县东引潼谷上流之

  水循山麓而西北分为二渠今废醴泉渠在华阴县东南其水清甘经华岳观潴岳庙鱼

  池与小涧之水俱灌民田窑村渠在华阴县南长涧河之水经县南窑村有渠以泄水害

  白卤泄渠在蒲城县南长安志在县南四十里与白卤盐池连东入沮水阔五十尺深二

  丈盖卤水泛涨流注故曰卤渠县志渠与甘池八公滩通西连高春渚产硝东南数里为洛北洛南

  二镇有沟涧两岸土可煎盐

 ︹陵墓︺风陵在潼关厅东北三里黄河中九域志女娲墓在今潼关口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

  涨不漂洎今俗名为风陵堆详见山西蒲州府︹周︺太姒陵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夏阳镇

   ︹唐︺睿宗桥陵在蒲城县元和志在奉先县西北三十里丰山又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

   南三里惠宣太子陵在桥陵东六里惠文太子陵在桥陵东三里并在柏城内明皇泰陵

   在蒲城县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东北二十里金粟山长安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

   葬一高力士让皇惠陵在蒲城县西北唐书三宗诸子传睿宗将建东宫宪嫡长固让

   明皇时薨追谥让皇帝号其墓曰惠陵地理志陵在奉先县西北十五里长安志陪葬诸王三郑王

   筠凝王琳安王珣宪宗景陵在蒲城县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西北二十里金帜山长

   安志在县东北十三里陪葬后妃三穆宗光陵在蒲城县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北十五

   里尧山长安志在县北二十里尧山西案岭下宫去岭五里陪葬后妃二寰宇记又有僖宗靖陵在

   县界去长安一百五十里︹古︺仓颉墓在白水县东北黄龙山下有祠︹夏︺伯成子

   高墓在澄城县东十里西下村县志墓上古柏森然生𣗥无曲刺墓前有庙碑碣无存︹商︺

   伊尹墓在郃阳县旧志称县南二十里为莘国尹所耕处︹周︺公孙杵臼墓

   程婴墓俱在韩城县西南县志韩城西南保安村麓有巨冢三相传为公孙杵臼程婴赵武

   墓雍大记以国君鼻祖必不从婴杵而定不载赵武不为俗惑也郑桓公墓在华州西

   三里西宫路南︹战国︺荆轲墓在郃阳县东北三十里墓东有庙︹汉︺苏武墓

   在韩城县西北五里县志在苏山有石碣一题为汉苏子卿墓刘仲墓在郃阳县西二里

   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水经注陶渠水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括地志司马迁墓在县南

   二十二里故夏阳城东南县志在县南芝川镇东南司马岭岭以墓名东方朔墓

   志在华州西南二十五里班超墓在华阴县西二十五里杜康墓在白水县西十

   杨震墓在潼关厅西后汉书顺帝即位诏改葬震于华阴潼亭先葬十馀日有大鸟高

   丈馀集震䘮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郡以状上帝感震之枉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于

  是时人立石鸟象于其墓侧寰宇记墓在今潼关西道北唐贞观十一年幸墓所亲为文以祭之华

  阴县志墓在今县东三十里潼关西七里孔僖墓在朝邑县东北洿谷镇任季儿

  墓在郃阳县东南四十里华里村县志季皃任延寿妻︹晋︺苻秦王猛墓在华阴县

  东寰宇记猛墓与杨太尉墓相近唐贞观十一年致祭禁樵牧明统志在县西三十里︹唐︺李

  思训墓在蒲城县西二十五里唐云麾将军祔葬桥陵有碑李邕撰并书乌承玼

  墓在华阴县西告平里韩愈有碑魏謩墓在蒲城县南十五里员半千墓

  水县唐书本传半千济州全节人睿宗初表丐骸骨有诏听朝朔望开元九年游尧山沮水间爱其

  地遂定居卒年九十四即葬焉吏民哭野中严善思墓在朝邑县西北一里长春宫南

  王仁皎墓在大荔县西二十里羌白镇西唐书本傅仁皎元宗后父封祁国公卒赠太尉

  益州大都督谥昭宣张说文其碑帝为题石︹宋︺窦贞固墓在蒲城县北十里宋史本

  传开宝二年病困自为墓志雷德骧墓在郃阳县北三十里子有邻有终祔葬

  抟墓在华阴县南华山下侯可墓在华阴县西二里郑骧墓在府城内金塔

  ︹金︺张建墓在蒲城县西三里有碑剥落师节妇墓在澄城县南雷庄村

  有金明昌三年碑︹元︺王理墓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韦村县志以七世同居敕旌先茔

  二顷有欧阳元碑危素书𫎇天祐墓在大荔县义井村西北旧州志学士萧𣂏撰碑并书

  赵良墓在朝邑县人物志宏治中沮水啮赵氏之墓墓崩有石曰皇庆二年旌表孝子赵良

  岳崧墓在郃阳县东北十五里县志隆庆六年月二十一日夜梦有神告华云子曰岳先

  生香火事次日有吏执掘岳墓者按之︹明︺潘友直墓在澄城县北遮路村东县志立

  庙同州额曰愍节蔚能墓在朝邑县华原西邦奇墓在朝邑县西华原南

  韩邦靖墓在朝邑县洛水南南阳洪马自强墓在华州北二十里镰山麓

  景瑗墓在韩城县渚北村西南姫文荫墓在华州西侯洵墓在白水县

  北子佥事自明袝王朴墓在大荔县北张潜关键墓俱在潼关厅东十里

  正德中阵亡

 ︹本朝︺张大有墓在郃阳县张家墩   赐祭葬王杰墓在韩城县盘固砦北

  嘉庆十年  赐祭葬强克捷墓在韩城县龙顾村嘉庆十八年   赐祭葬

 ︹祠庙︺河水祠有二一在朝邑县南汉建一在韩城县东宋建汉书地理志临晋有河水祠括

  地志在朝邑县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朝邑县有河渎祠西海祠韩城县志河渎庙在县东五里渔

  村宋大观中以河清敕建西岳庙在华阴县东五里汉书地理志太华山有祠县志岳庙旧

  在黄神谷口后移于此 本朝载之祀典屡遣官致祭康熙四十二年   特发帑金重修

   御制碑文立石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四十四年  御书金祇载福四字扁金石文字有宇文

  周岳庙颂唐岳庙精享昭应之碑其颂碑并存庙中有汉延禧碑在庙东亭少华山神

  庙在华州东关南北二庙在华阴县南华山下水经注华山有汉魏文帝二庙庙有

  石阙数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

  魏文帝又刊其二十馀字二书有重名于海内又刊侍中司隶校尉锺繇宏农太守母邱俭姓名广

  六行晋太康八年宏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坛庙夹道树柏迄

  于山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寰宇记华山有南北二庙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即段煨更

  修之碑南庙是华北君祠今有北君灵台止仙下仙四神童院其庙外有柏树二千馀株北周文帝

  所植县志今皆废其地尚有古柏根商山神庙在澄城县北三十里邑人许英有记

  王庙在韩城县北三十里西庄县志神房姓寅名以宋真宗梦中冶疽显敕封五岳法王

  禹庙在韩城县东北六十里禹门元至元元年旧地重建又有庙在郃阳县西南三十里乳

   罗山之右又潼关厅东门外黄河南岸有禹王庙伊尹祠在郃阳县南四十里太任

   祠 太姒祠俱在郃阳县东南水经注瀵水南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通志

   太任太姒二圣母祠在县东南四十里夏阳镇九龙庙在大荔县治东南十馀里九龙泉县

   志唐干寕中连帅李公塘建有碑记 本朝嘉庆十七年因祷雨灵应   诏封为昭灵普润龙

   王之神列入祀典三仁君祠在郃阳县城北街县志祀范志懋李国政秦境三人皆保

   全郃民者晋文公庙在郃阳县南三里赵文子庙在大荔县黄家庄

   桓公祠在华州西关韩侯庙在韩城县西北一里祀春秋韩万又有奕应侯庙在

   县西南二十里保安村祀春秋赵武子夏庙在韩城县西南二十里西河村明崇祯初知县

   左懋第重修又有庙在县东五里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汉高帝庙在朝邑县东南

   五里柳村汉武帝庙在郃阳县西北梁山之右纪信祠在华州东二十里柳子铺

  祀汉纪信司马迁庙在韩城县南墓前水经注子长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

  太守殷济建石室立碑树柏县志今庙旁尚有古柏盘结悬崖风雨不能摧折苏武庙

  城县西北五里又有墓在县西五里盖因庙以传疑今别见兴平县伏龙祠在大荔县西北

  括地志伏龙祠在冯翊县西北四十里汉时穿渠得龙骨其后立祠因以伏龙为名府志又有庙在

  澄城县东南五十里北周保定四年建宋皇祐四年重修魏郑公祠在澄城县南门外祀

  唐魏郭汾阳庙在韩城县北十七里又汾阳王祠在华州西关裴晋公祠

  在华州西周泥村祀唐裴度颜鲁公祠在府治内祀唐颜真卿宼莱公祠

  在华州西关外祀宋寇准张横渠祠在蒲城县治西祀宋张子载明万历中重建

  节庙在府治内祀宋知州郑骧朱子撰庙碑今废王御史祠在府学东祀明王朴

  双忠祠在朝邑县治东初名表忠明嘉靖中建祀御史高翔万历中以程济并祀易今名

  马文庄祠在大荔县治西巷祀明马自强祠即马氏家庙先是有司图立祠以岁绌不果

  暂有事于家庙至今因之三烈祠在朝邑县城西北隅祀明刘李张三烈女

 ︹寺观︺兴国寺在府治东隋文帝故宅后为寺唐改名隆兴金塔寺在府治东隋建

  唐褚遂良书圣教序碑在寺内龙光寺在大荔县西北四十里贾家庄宋文帝元嘉五年

  龙兴寺一在大荔县西北一在县正西宋有重修龙兴寺塔碑渭源寺在大荔县

  西南五十里唐开元年建安靖寺在朝邑县三十里王林村县志故址没于渭水明正德间

  改建殿前悬宋庆元时钟乃自渭水浮来者时将有变叩之辄不鸣饶益寺在朝邑县南十

  里新市镇创自梁天监唐贞观二年起十三层浮图金龙寺在朝邑县西一里唐贞观初建

  竹林寺在朝邑县柳枝村光国寺在郃阳县治西唐贞观中建精进寺

  在澄城县东门外唐肃宗时建有浮图九级普济寺在澄城县西北金沙谷晋时佛图澄

  自西域来栖息于此初为灵泉寺宋大观中赐今名治平寺在澄城县东北四十里即隋时

  避暑𮞉銮寺在澄城县南四十里隋文帝避暑驻跸于此故名至德寺

  城县南四十五里南伏龙村宋大观间赐额圆觉寺在韩城县北门外唐建高爽宏丽为

  一邑胜概 本朝顺治中重修庆善寺在韩城县治东南唐贞观二年建宋仁宗时赐额

  开化寺在韩城县城东二十里昝村唐敕建赐名弥勒下生寺宋太平兴国九年敕改今名

  观音寺在华州西南二十里州志藏经二十四匦甘露寺在华州东南八里少华峰

  西唐张乔郑谷并有游少华山甘露寺诗昭光寺在华阴县东南本武帝拜祀之所名拜岳

  坛故址唐为镇岳灵仙寺一名胜会院今为昭光寺慧彻寺在蒲城县治西南县志唐贞观

  元年建寺东有塔海源寺在蒲城县东南五十里县志唐贞观二年建有塔雷牙

  寺在白水县东北十五里雷牙镇有金时赐额金大定八年重修有记白牙寺在白水县

  北六十里梁开平年建元通寺在潼关厅治西南清和观在大荔县城内宋建

  紫微观在大荔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二十里有栖霞观灵应观在朝邑县西南

  三里宋祥符中建县志在紫阳山亦名紫阳观张三丰有诗题壁太清观在郃阳县治东

  崇寿观在澄城县北门外唐建修真观在澄城县东南二十里府志汉武帝

  求仙东游梁山栖息于此故名玊虚观在韩城县西关金承安三年赐名 本朝康熙二十

  年重华岳观在华阴县东南八里有石勒元世祖赐号敕书承天观在华阴县

  西三十里敷水镇县志创自唐贞观时相传罗敷真人蜕化于此报恩观在华阴县东二

  十里泉店铺旧名太虚庵明慈圣太后赐道经改今名云台观在华阴县南八里寰宇记

  在华阴县南山下六里图经云为险峻难登先置下方于山下天宝元年敕于熊牢岭置中方号曰

  太清宫朱子年谱淳熙十二年主管华山云台观号云台真逸易学启𫎇及孝经刊误成县志云台

  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北周为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为陈抟建其相近有玉泉院宋

  皇祐三年陈抟建旁有山菰亭无夏树睡庵石皆以抟名熊牢岭即今苍龙岭仙台观

  城县西二十里桥岭南长安志唐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观三清观在白水县南五

  里南河镇又名玉清观玉皇观在潼关厅治东宋时建朝华宫在大荔县西北

  二十里唐太和初建太微宫在韩城县治东北至元二年金天宫在华阴县

  华山南峰   圣祖仁皇帝御题瑞凝仙掌扁额抱真洞在华阴县治县志   圣祖

  仁皇帝西巡道出华阴   御题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只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

  处达真诠又 赐额曰抱真

 ︹名宦︺︹汉︺冯野王杜陵人宣帝时徙夏阳令孔僖鲁人肃宗时拜临晋令崔骃筮之不

  吉止僖曰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吉㓙由巳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于官华阴守

   丞嘉元帝时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平陵朱云兼

   资文武忠正有志略可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龚胜楚人为重泉令病去官何武阎崇荐

   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巳闻其名征为谏大夫王阜为重泉令时大旱收夺强吏按察豪猾由

   是天降霖雨有鸾集县屋阜为雅乐应声而舞旬日而去盖延渔阳人建武十一年拜左冯翊

   视事四年人服其威信延笃犨人举孝廉迁左冯翊其政用宽仁忧恤黎民擢用长者与参

   政事郡民欢爱︹三国︺︹魏︺杜畿杜陵人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系囚数百人畿亲临狱裁

   其轻重尽决遣之邢容河间人太祖时为行唐令劝民农桑风化大行迁左冯翊时人称曰

   德行堂堂邢子昂︹晋︺范晷顺阳人为司徒左长史转冯翊太守甚有政能善于抚绥百姓

   索𬘭敦煌人为冯翊太守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欧阳建世为冀方右族

   为朝邑尹为政刚果时人为之语曰渤海赫赫欧阳坚石历冯翊太守善于抚绥百姓悦之︹南

  北朝︺︹魏︺薛辩汾阴人位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明元深加器重曰朕委卿西藩志在关

  右卿宜克终良算与朕为长安主人辩务农教战恒以数千之众摧抗赫连氏帝甚褒奖之

  炎京槃人孝武时除洛州刺史孝武西入授行台尚书潼关大都督齐神武遣窦泰袭宏农时炎

  众少战败奔洛州力穷为东魏将高敖曹所执谓敖曹曰天子之臣乃为贼所执敖曹送并州见神

  武言色不屈见害字文深阳夏人性鲠正大统中历东雍州别驾使持节大都督东雍州

  刺史为政严明示民以信抑挫豪右吏民怀之王彦河津人通之曾祖也为同州刺史著政小

  论八篇言王霸之业通称内难而能正其志云裴宣明闻喜人太和中为华州刺史有惠政

  元燮安定王休子世宗初除华州刺史时州治李润堡燮以其地非宜表还冯翊诏从之

  叔虎蓚人世宗时除假节行华州事为吏民所称杨津华阴人延昌末为华州刺史先

  是受调绢疋度尺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其输物尤好者赐以杯酒

   而出其所输少劣者亦为受之但无酒以示其耻于是人竞相劝官调更胜旧日王罴

   人孝武西迁除华州刺史尝修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乘梯入城罴

   尚卧未起闻阖外汹汹有声便徒跣持白挺大呼而出敌见惊退逐至东门轨遂遁走时关中大饥

   征税民间榖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以是人有逃散惟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

   诸州而无怨讟沙苑之役神武士马甚盛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大呼曰此城是王罢冢死生

   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高干蓚人历白水太守以廉平著称宋稚敦煌人景明中

   拜白水令在县十一年颇得人和泉仚丰阳人永安中除东雍州刺史豪右无敢犯者性清

   约纤毫不扰于人在州五年每于乡里运米自给后复为刺史蜀人张国隽聚党剽劫州郡不能制

   仚悉捕戮之阖境清肃︹周︺薛善汾阴人文帝欲广置屯田以供军费除善司农少卿领同

   州夏阳二十屯监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亲自督课兼加

  慰抚甲兵精利而皆忘其劳苦焉达奚武代人保定中以太保出为同州刺史岁旱武帝

  敕武祀华岳岳庙旧在山下常所祈祷武谓僚属曰吾备位三公不能燮理阴阳不可同于众人在

  常祀之所必须登峰展诚于是攀藤而上稽首祈请晚不得还藉草而宿梦一白衣人执手慰劳至

  旦云雾四起俄而澍雨远近霑洽武帝玺书嘉之达奚震代人武平初除华州刺史导民

  训俗颇有治方杨纂广寕人天和中为华州刺史性质朴莅职但推诚信吏以其忠恕颇怀之

  郑伟开封人天和中为华州刺史以威猛为治吏民莫敢犯禁盗贼休止︹隋︺杨智积

  华阴人高祖弟整之子封蔡王为同州刺史在州未尝嬉戏游猎听政之暇端坐读书门无私谒侍

  读公孙尚义府佐杨君英萧德言并有文学时延于坐所设惟饼果酒𦆵三酌家有女伎惟年节嘉

  庆奏于太妃前其简静如此崔宏度安平人开皇初拜华州刺史御下严急吏人詟气所

  至之处令行禁止盗贼屏迹柳机解人周宣帝时拜华州刺史高祖践阼征为纳言复出为

   华州刺史前后作牧俱称宽惠荣毗无终人开皇中杨素荐为华州长史素田宅多在华阴左

   右放纵毗以法绳之无所宽贷晋王在扬州令人密觇京师消息于路次置马坊以畜牧为辞毗遏

   绝其事上闻而嘉之︹唐︺云得臣武德时为西韩州治中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馀顷民便

   赵慈景陇西人帝美其姿故妻之帝起兵或劝亡去对曰母以我为念且安往吏捕系

   狱帝平京师为华州刺史讨尧君素战死谥曰忠王珪郿人贞观中为同州刺史褚遂

   良钱唐人高宗初出为同州刺史裴炎之闻喜人永徽初为同州司户参军年甚少不主

   曹务刺史李崇义内轻之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炎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𥿄进笔为省

   决一日毕既予夺当理而笔词劲妙崇义惊曰子何自晦成吾过耶由是名动一州号霹𩆝

   瓌武功人武后时为同州刺史岁旱兵当畨上者不能赴瓌奏宿卫不可阙宜月赐増半粮俾相

   给足则不阙番又宜却进献罢营造不急者不见省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

  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廋蔽瓌请罢十道使专责州县豫立簿注天下同日阅正尽一月止使柅奸匿

  岁一括实检制租调以免劳弊后善其言李怀远柏人人徙同州刺史治尚清简累迁鸾台

  姚崇硖石人为同州刺史先天二年明皇讲武新丰故事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

  帝亦密召崇崇至咨天下事遂大用成大琬为同州刺史先天二年太上皇命有司颁赏诸

  州朝集使有善政者遂以大琬为陜州刺史赐物一百杀李朝隐三原人开元中为同州刺

  史帝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姜师度魏人开元中为同州刺史派洛灌朝邑河西二县阏

  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置十馀屯帝嘉其功下诏褒美崔隐甫武城人开

  元九年自华州刺史迁太原尹所至洁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彊正称崔希高仁友孝悌

  迁冯翊令贫乏荷其矜恤时有云气如盖当其厅事须臾五色错杂遍于州郭状闻敕编入史

  钦绪胶水人为华州长史萧至忠至晋州𬒳召过之钦绪本姻家戒曰以君才不患不见用患

   非分而求耳至忠竟及祸杜暹濮阳人为郑县尉以清节显华州司马杨孚每重暹会孚迁大

   理正暹适以累当坐孚曰使若人得罪众安劝乎以状言执政由是擢大理评事张敦

   人为重泉令民悦其化韦济阳武人天宝中为冯翊太守有治称萧贲为冯翊太守至

   德二载安庆绪陷冯翊贲死之颜真卿临沂人至德中出为冯翊太守敬括河东人大

   历初周智光伏诛以才选为同州刺史萧复兰陵人大历中为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

   察使储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裴向

   闻喜人建中初署同州判官李怀光叛河中使其将赵贵先筑垒于同州刺史李纾奔奉天向领州

   务贵先胁吏督役不及期将斩以徇民皆骇散向独诣贵先垒开谕之贵先乃降同州不陷向力也

   崔琮博陵人德宗时自长安令擢同州刺史岁歉设里仓三百所赈救俗葬尚奢致久暴骸骨

   琮戒论恳至俗为顿易凡豪强不法者尽置以法修筑城隍民情大悦袁滋朗山人德宗时

  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召

  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

  拜乃得去李夷简唐宗室补郑县丞德宗幸奉天朱泚外示迎天子遣使东出关至华侯吏

  李翼不敢问夷简谓曰发幽陇兵五千救襄城乃贼旧部是将追还耳上越在外召天下兵未至若

  凶狡还西助泚危祸也请验之翼驰及潼关果得召符白于关大将骆元光乃斩贼使收伪符献行

  郑珣瑜荥泽人贞元初诏择十省郎治畿赤珣瑜以检校吏部员外郎兼奉先令

  郢卫州人顺宗时为华州刺史政尚仁静初𩣥元光自华引军戍良原元光卒军入神䇿而州仍

  岁饷其粮民困输入累刺史惮不敢白郢奏罢之李绛赞皇人元和中为华州刺史吐突承

  璀田多在部中主奴扰民绛捕系之会遣五坊使帝戒曰至华宜自戢绛大臣有奏即行法矣州有

  捕鹞户岁责贡限绛以为言并劝止畋猎有诏泽潞太原天威府并罢之孔戣孔子后宪宗时

  为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淡菜蚶蛤戣奏罢之后择岭南节度帝问裴度尝论罢蚶菜者度以戣对即

  崔戎博陵人宪宗时为华州刺史民有兄弟讼产者戎垂涕自责民感化不复析居吏以

  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籍所置钱享军民拥留于道不得行夜单骑亡去民

  追不及止李景温文水人元和中为华州刺史以美政闻王龟扬州人咸通中为同

  州刺史牙将白约素暴横尝哗言月廪薄以动士心为乱龟捕杀之人皆震栗郭璋光启初为

  同州刺史王重荣及李克用寇同州璋死之︹五代︺︹晋︺段思恭晋城人开运中刘继

  勲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继勲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不从

  ︹汉︺扈彦珂雁门人授镇国军节度华商等州观察使乾祐初李守贞赵思绾王景从并叛

  周祖为枢密使总兵征之从彦珂计遂平河中︹宋︺张美清河人太祖时拜定国军节度县官

  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假民长吏十取其一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高保寅

   人太祖时知同州钱若水为从事保寅许以远大议者多其知人陈文颢仙游人端拱初

   知同州钱苦水为从事文颢深礼之委以郡政钱若水新安人雍熙中为同州观察推官听

   决明张晖大城人宋初为华州团练使时太原未下诏入觐问计晖对泽潞疮痍未复不

   若戢兵育民俟富庶而后为谋赐袭衣金带鞍马令还州卢斌开封人端拱中为华州巡检贼

   劫兴平栎阳斌率兵掩袭擒斩并尽以劳诏还李绎万年人知华州蒲城民李蕴诉人盗其从

   子亡去绎因密刺蕴蕴有阴罪侄觉之惧事暴杀之以灭口遂收蕴致法寇准下邽人咸平初

   知同韩晋卿安邱人神宗时知同州奏课第一明镐安邱人知同州尝阅厢军

   材武者得三百馀人教以强弩奏为清边军号最骁悍镐所至安静有体为世所推司马池

   夏县人仁宗时知同州以清勤仁厚闻梁彦通须城人知华州事时鄜延修城调七州保

   甲华在调中众耸惧彦通版示众曰浃旬之役近在边隅不与顷岁入界同也众乃趋命属岁不登

   彦通括廪得数十万斛平价逾半躬视粜老幼癃寡皆得食所活以万计民颂其惠赵瞻

   人熙寕三年知同州七年朝廷患钱重议以交子权之命瞻制置瞻曰有本缗足恃法乃可行如多

   出空劵是罔民也议不合移知陜州王睦汴人华阴尉为官廉洁清慎不忍鞭扑而心性明敏

   张甫为华州推官日用仓粟恶吏当追赔钱数百万转运使李弦以吏属甫甫乃令斗米春之

   可弃者日𦆵二三又试之亦然吏遂得弛系所赔钱𦆵数十万而已弦因荐甫迁职司马旦

   夏县人为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十年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𡨚者以

   直吏捕蝗因缘骚民旦言蝗民之雠宜听自捕后著为令吕大防蓝田人熙寕中知华州华

   岳摧自山属渭河被害者众大防奏疏援经质史以验时事张戬郿人尝摄蒲城令邑民悍

   不畏法令寇盗倍他邑异时令长以峻法治奸愈不戢戬悉宽条禁有讼至庭必以理敦谕间召父

   老使之教督子弟服学省过作记善簿民有小善悉以籍之月言以俸钱为酒召邑之高年聚于县

  厅以劳之使其子弟侍侧劝以孝弟之道不数月邑人化之讼狱为衰吴时卭州人徽宗时

  知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

  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𦆵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

  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张汝

  明庐陵人为华阴主簿县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

  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毁而惩其人范祥三水人自干州推官历知

  华州提举陜西银铜坑冶铸钱祥晓达财利建议变盐法后人不敢易稍加损益人辄不便

  重彭山人徽宗末知同州金人巳陷晋绛将及同重度不能守乃开门纵州人使岀自以残兵数

  百守城以示必死金人疑有备不复渡河而返在州时凡三上疏乞早临关中以符众望降诏奖谕

  吴元亨历冯翊令冯翊华阴以漆沮为境中间洲上有美田民相与争之五十馀年吏不能

  决元亨檄华阴令会境上尽按两乡之籍遍履其田执度以度之皆得其实自是民不敢复争

  骧玉山人高宗初知同州金将罗索攻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

  下通判以下皆遁去骧曰所谓太守者守死而已翼日城陷骧赴井死赠枢密直学士谥威愍 罗

  索旧作娄宿今改︹金︺乔君章平阳人正隆中任蒲城县丞有异政碑李完

  人大定中调澄城主簿有遗爱民为立祠李革河津人大定末迁韩城令同知州事纳富商赂

  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赵规中都安次人大定间尉澄城劝课农桑安集疲民察奸慝

  杜请托邑人立祠祀之张可用滏阳人大定末为定国军节度副使兼同州观察副使提

  举河防廉静明决政尚威严境内民安盗息铉河东人明昌三年定国军节度副使兼

  同州观察副使提举河防政平讼理士民悦服张彀临颍人章宗时为同州观察判官时岀兵

  备边州征箭十万限以雕雁羽为之其价翔跃不可得彀曰矢去物也何羽不可节度使曰当须省

  报彀曰州距京师二千里如民急何万一有责下官身任其咎一日之间价减数倍尚书省竟如所

  李复亨河津人宣宗时为安国军节度使元光元年城破自杀郑建充

  州节度使性明果勇于任事在州多所兴除时河冲蒲坂民不任修䕶岁役冯翊兵数千人建充条

  罢其役关辅饥人鬻于军者等驱虏诏许放良多务掩匿建充阅遣数百人又以帑缗葺庙学士民

  爱戴有像祀泮宫完颜额珂为同州节度使兴定中元兵取同州额珂死之 完颜额

  珂旧作完颜讹可今改艾元老大兴人任澄城知县宽严并济百事具举前主簿马炳亨

  物故遗六女一孙甫幼咸择婚而配之秩满民为立祠钮祜禄温绰仕至桢州刺史

  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巳而元兵至温绰拒战中流矢病创卧花帽军张提控言兵𫝑不可当

  宜速降温绰曰吾曹坐食官禄但当力战死耳至夜张提控持兵仗入胁温绰温绰曰听汝所为吾

  终不屈也遂杀之执其妻子出降初桢州人迁金胜堡多不能至军事判官王谨收遗散别屯周安

   堡兵至谨拒战十馀日内溃被执亦不屈死之 钮祜禄温绰旧作女奚烈干岀今改乌色

   宗室玛奇子从攻陜西有功师还正授谋克迁华州防御使属关中岁饥盗贼充斥乌色募兵讨平

   之部以无事郡人列状丐留 乌色旧作沃侧玛奇旧作麻吉今并改︹元︺完颜逊卓

   从太宗攻下凤翔同州有功赐号巴图尔佩银符为同州管民达鲁噶齐 完颜逊卓旧作完颜石

   住巴图尔旧作八都儿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并改雅格为同州达鲁噶齐值久旱祷雨

   祝神曰得雨苏民愿以已女给侍左右雨果随注霑足稍霁报女暴死州民感其德愿以遗貌肖像

   于后殿每岁本州享祭必有雨应 雅格旧作亚哥今改珠尔噶岱至正中为澄城县达

   鲁噶齐大旱遍祷群神𫉬甘𩆩县南飞蝗害稼奉币告奠蝗入他境不为灾 珠尔噶岱旧作赤只

   皃瓦歹今改薛文曜丹阳人至元中知澄城县刚方清慎著有劳绩尝捐俸金修庙学

   吕河内人至元中为华州知州劝农兴学具有成效及代民争留之郝思仁

  元贞元年知澄城县事嗜经史重儒术临事有决甚有能声窦本奉先人至正中为澄城尹

  洁已奉公以政绩著吴惟敬长安人任澄城主簿持已清正处事公平董抟霄

  人顺帝初为陜西行台掾从侍御史郭贞谳狱华阴时天大旱有李谋皃累杀商贾于道为贼十五

  年至百馀事事觉狱已具贿赂有司五年不决抟霄言于贞即尸诸市天乃大雨张玊

  人至正中任蒲城尹有干略不事表暴明兵西掠至华州旁邑多蹂躏玉修保伍严警备民赖以安

  ︹明︺胡惟俊洪武初知华州时关西初定生理未复惟俊招流亡给耕具营𪠘舍公私充实

  孙浩永乐中知郃阳县廉公有为范斌榆次人永乐中知华州谨条教躬为劝谕有犯

  法者不少贷奸豪屏息鞭扑不施姚厚兴化人永乐中调掌潼关卫事秦王入朝夜至关呼

  门甚急厚曰深夜不得启也王诉于上上微哂未浃旬适厚至上顾左右曰姚指挥锁钥臣也奸细

  撒伏腊假僧过关厚斩之言官交论不当先诛上曰诛之则军威大振指挥是也伍箕

   人宏治中知华州以本州地当冲要请自潼津沿河以上尽免杂徭俾得力田供役教民种桑枣劝

   耕织设条告令里民书于牌月朔儆戒之且令书其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张纶黄县人正

   德间知郃阳县刚正有为会流贼陷洛州警报甚急邻邑皆为避兵计独纶矢死守备邑赖安堵

   桑溥濮州人正德中知华州城北积水万顷溥相视开惠民渠州及华阴俱赖其利何祥

   内江人嘉靖中知华阴县时华山诸峪水暴溢祥疏渠筑堰逾年工竣引水溉田遂成沃壤

   玮大兴人嘉靖间为韩城主簿奋身杀贼而死赠韩城知县荫一子郑璧内江人万历间

   以佥都御史左迁知同州下车尽罢一切私征捜剔奸蠧岁省数千金时议行条鞭璧奏记极言不

   便而尤不便于同遂不果行民感服以察廉内迁王乔栋雄县人天启时知朝邑县县人

   王之采为魏忠贤党所恶坐以赃贿下乔栋严追乔栋不忍封印于库而去巡抚怒将劾之士民拥

   署呼号乃止张禴平谷人任潼关兵备道时值李午之乱禴斩擒甚众建东西重门关设兵

  道自禴始张问行内黄人兵备潼关时南山矿寇大发问行剿灭之建察院道治并潼河石

  何鳌绍兴人兵备潼关建南北水关潼人赖之周相寕波人兵备潼关引水入城修

  渠便人至今称周公渠聂豹永丰人兵备潼关有直节时阉官在关榷税豹揭参被逮是日

  玉山观风穴白昼飞沙障天人惊异之边询任邱人兵备潼关法纪严明掲参暴弁七十人

  时罗侍郎清丈屯田扰民询力抗之又濬河夫役以阙京半俸馀粮给之民戴其德范懋和

  富顺人兵备潼关严除蠧役出赎金建城铺五十一所时韩邑山宼蒲渭桀盗华洛矿徒悉就荡平

  黄和兖州人兵备潼关清直刚毅甄别卫弁贤否岁饥请减屯粮三分之一严禁矿徒山盗平

  胡其俊孝感人兵备潼关常按部车骑出署人莫知所之岁饥屯粮请折每石六钱韩

  城抚贼赏给千缗与其俊嫌者诬以得贼赂故重酬贼逮鞫锦衣卫关人泣送之并合资送家眷归

  事竟得雪张维世太康人兵备潼关风采严肃时阉官巡视茶马大吏皆折节事之维世不

  乔迁高定襄人由知府署潼关道事监孙传庭军孙于河南失利退守潼关迁高分捍

  南城城陷挺身巷战杀数贼而死子诸生象观同妻史氏俱自缢陈仲秩巴县人知华州

  莅政精明专以徳治杖人只示辱而巳母有贤德每临政辄听于屏后决事失平即击屏以警之故

  尤多仁恕云谢如尚莱阳人知朝邑县时督织宦者檄丝商邑故少贸于南破家者多如

  尚抗不应又上官属如尚欲陷故保定通判如尚曰杀人媚人某不为竟忤上官去左懋第

  莱阳人崇祯中知韩城县有异政许嗣复北直隶人崇祯末为潼关卫学教授闯贼入关

  嗣复分守上南门城陷众溃持挺击贼而死妻女皆自杀王无逸寕陵人崇祯间知白水县

  明断不挠大修城陴后寇陷城无逸着公服骂贼死范志懋虞城人知郃阳县性刚毅尚名

  节甫至郃流寇攻城十七日不下先是邑城设有韩郃营费民万三千馀釜志懋力请撤去之

  一统平定人崇祯末知蒲城县闯贼陷西安属邑望风降一统独谋拒守会衙兵叛夺印趋降

  叱日吾一日未死印不可得也日暮左右尽散知事不可为乃赴井死县丞姚启崇沁源人亦同死

  朱迥滼宗室知白水县习法律吏不敢欺贼陷城犹手弓射贼与学官魏箴典史刘进

  并被

 ︹本朝︺汤斌睢州人精研理学博通经济任潼关兵备道时经兵燹斌振兴学校抚驭兵民弊革

  利兴豪猾敛迹金培生汉军正白旗人任潼关道筑城浚隍兴教化励风俗著有治绩

  呈祥奉天人顺治初知同州有强干才时兵燹后百务未举呈祥招集流亡修城堡清粮地劝

  耕织民以复业北山馀寇未息兼行抚剿州属𫉬安俞卿云陆凉人以能荐知同州清严自

  砺兴利剔奸民立碑颂其事赵瀚榆社人顺治初以同州州同摄白水县事贼至被执不屈

  王廷用奉天人顺治初知华州时寇乱甫定征役尚烦廷用申请台司计合州粮石毎

  里十甲均输差粮不扰靳榜祁州人顺治初知澄城县敷政宽平与民休息会郃阳魏天命

  倡乱澄城被寇死之索应运德州人顺治初为白水县典史循声大著流寇陷城不屈自缢

  王用杰阳城人顺治初知澄城县时澄方被宼用杰请兵亲剿执贼魁康姬卫戮之馀

  皆就抚四境帖然姚钦明江寕人顺治中知澄城县剿平馀贼招集流亡旧有荒粮为民

  累钦明条列诸弊中请再三卒得免翟世琪益都人顺治中知韩城县性严决有政声会王

  辅臣叛柳沟营游击李师膺以裁饷鼓噪抚慰不从世琪及二子皆遇害秦宗尧奉天人顺

  治中知华州山右姜瓖之变华当孔道宗尧悉力转输山宼盘踞石脆率民兵捣其巢歼之

  舜举绵竹人顺治中知蒲城县邑先为王永彊𥨸据舜举招集流亡抚恤备至率兵讨山寇平

  之馀党解散胡有德奉天铁岭人顺治中知华州慈惠明决大旱具文城隍深自刻责须

  臾风雨骤至秋禾有成尝悯所属寒士岁给谷至数百石人咸戴之罗人琮湖南桃源人康

  熙初知朝邑县县田圯于河者千馀顷人琮勘实申请减赋三千七百馀两驿马旧令里民牧养潼

   关卫弓兵廪食私取之朝邑至是皆申革之以廉干擢御史赵焕文怀寕人康熙初任白

   水县典史大将军图海下平凉给札令招抚远近至栈口遇贼不屈死之钮琇吴江人康熙中

   以白水县摄蒲城篆时奸民以岁祲劫掠琇擒乱首况诸河复置蠧吏二人于法民遂安辑

   华吴县人雍正中知蒲城县邑有报垦地十四顷沙积丛杂久不成熟华履勘得实力请豁除捐

   修文庙备祭器于各乡建义塾邑旧有吊忠泉为前明邑令朱一统尽节之所华新其亭以表之立

   法严明催科不扰民咸德之李长青黄冈人乾隆中知同州府绥靖地方抚恤灾黎摘伏

   惩奸民不忍欺王希伊宝应人乾隆中知白水县在任六年裁陋规均里甲息讼化顽爱民

   教士创建彭衙书堂倡为同善会以济穷困民思其德久而不忘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颜以燠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