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2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僧像致敬篇第二十二(造立像寺法附)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讣请设则篇第二十三
作者:道宣
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资》:释讣请篇。讣是比丘允许,请即施主邀命。往讣前请,意存化导;必施法式,发越彼心,故云设则也。


【明俗众营福所以】昏俗多务,慧观难修。营福分,用接愚惑《资》:《智论》明福智二分,俗修福分,谓布施也;道修智分,谓学慧也。【明道众受讣乖仪】而施乃杂繁皆多设食供。每于讣请,有违教法。外生讥毁,内长痴慢。反招苦趣,未成师诱。【示今所述】故撮略经训,试论如别。《资》:即下十科。


就中分十。一受请法。二往讣法。三至请家法。四就座命客法。五观食净污。六行香咒愿。七受食方法。八食竟收敛。九哒嚫布施。十出请家法。 《资》:列章有十,摄尽始终。一六及九,事通俗俗,馀并在僧。具如后释。


受请法[编辑]

来请等法[编辑]

初明受请者。《十诵》【明立维那】为知请故须立维那。《出要律仪》翻为寺护。又云悦众。本正音婆逻此云次第。馀名如上卷。《僧祇》云:【㈠初教答请】若来请比丘明日食者。不得定答云决来应语。若无缘事当讣之。《资》:恐为缘阻,故不定答。【㈡令审实】若有请僧者应问姓名客人旧往巷陌。【㈢明预探】不得辄往。应先令一人若月直园民沙弥在前访问。恐试弄比丘及有留难。恐僧失食故。《资》:此约生分,必是旧识,则不须之。


俗家敷设[编辑]

《五分》【开借僧物】白衣家会应借僧卧具。《僧祇》【开僧作务】比丘得为俗家设会。《资》:且据无能,必有能者,但可指授。张幔及诸供具唯不得与女人共(及以作食)。《资》:文中,但简对昇;恐谓得为造食,故注决之。一避触煮,二为乖仪。《四分》【明离过】菩提王子请佛。从于阶陛布衣令佛蹈上过。世尊不受令却之。为未来比丘故。《资》:引本缘起,以规后世。为未来者,或恐过奢,招世讥谤;或恐末世福鲜,不堪销故。


许请之相[编辑]

《增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头,或弹指。《资》:引佛真规,以为后则。文列三相,随一即成。


对请可不[编辑]

《五百问》云:【㈠审施物】作佛得物,请比丘不合食。【㈡明赛愿】若先许三会,后作一会,三行香三施,不了还愿。《资》:谓施家力所不及,欲以三遍行香,三回施物,即当三会。【㈢受神食】若鬼子母食[1]咒愿取食。【㈣择施家】沽酒家门一切时不得入。《资》:屠沽之家,由涉讥疑,不令辄入。更有馀门得。《资》:必约有缘。若请比丘会当持一日戒。一日不沽酒得往。《资》:请僧设食,令彼持戒停业,方便接引故也。屠家亦尔。【㈤开同师坐】若共师并坐者更无别处得。不得同盘食。

  1. 《资》:《鬼子母经》云:佛游大兜国,有一母性恶,常盗人子;佛为说法,告云:从是已去,止佛精舍边;人民无子者,来求当与;今或有人设食,持施比丘也。


僧别二请[编辑]

【引文示:㈠通二请】《四分》请有二种。即僧次别请也。【㈡并明僧次】律开别请。然诸经论制者不少。《梵网》云:别请物者即盗四方僧物[1]《仁王经》亦呵责别请过[2]《十诵》《善生》:虽别请佛五百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田。若能于僧中请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果报。《增一》《成论》云:如饮海水即饮众流。僧次请僧亦尔。《五分》但为解脱出家者得。为僧次唯除犯恶戒人。《资》:中卷<随相>已引。【㈢但明别请】《五百问》云:受别请已,遣人代去,《资》:即是舍请。主人意无在者得。若嫌者犯堕。《资》:即结能遣,违施非法,准《律》应吉。【令劝赞僧次】既僧次福大。有凭请者,应说僧次功能,开悟俗心,勿令别请。【指略别请】别请法如<随相>中。

  1. 《资》:《梵网》云: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请者,即取十方贤圣僧物(此制受请)。又云:次第请者,即得十方圣贤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此制施主)。
  2. 《资》:《仁王》亦呵责者,彼云:诸恶比丘受别请者,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等。


改正笔注[编辑]

【指误】今俗有执名邀请者。然口虽许往,必须笔注。有人书为赴字者,此未知字学耳。【改正】必有斯举,可注为讣字(下之赴上为赴字。上之赴下字)。【显意】此乃细碎,甚补高望《资》:苟有所不知,则令俗轻道;虽小而大,诚有所补。云:借念时还《资》:暂借他物,应念即时还之,贷念时偿。《资》:贷取人财,须思早觅偿之。事虽鄙陋廉耻之本[1]《资》:然恐后世忽为小事,仍引谚语证之。

  1. 《资》:(《指归》云:此出《郗嘉宾要览》中文,彼作羊太傅云:故知人语也。时偿彼作早偿,鄙陋作轻小。)


往讣是非[编辑]

《萨婆多》【㈠制同往】被请人,与僧同去,不白先入者堕。《资》:不白先入,恼众故堕。(据《律》,往他家犯不白同利戒;今是施家,应吉。)【㈡制隔日先往】主人明日作食今日自往者堕。除主人唤。《资》:以招讥故。【㈢制食讫自住】若食后主人不唤留自住者堕。【㈣制知事后至】经营知事人,在僧后到者堕。《资》:以营事人合先往故。【㈤制未嚫辄起】食未嚫,去者亦堕。《资》:谓未施财咒愿。今僧未行嚫施,终无先去。才得嚫已,不待咒愿者多矣。馀人私行,直报同学者得。【覆释初制】虽大界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若白还晚,令僧恼者吉罗。《资》:前明施家,此文似是他家。


下众同受[编辑]

《善见》:檀越请比丘,沙弥虽未受具,亦入比丘数。《涅槃》: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请。《资》:二文并明僧次。论约法同,经听形同;无非皆为解脱出家,即堪受供。《涅槃》云:虽未受戒,已随僧数。


自往杂相[编辑]

《僧祇》:若道行作念,至某精舍当食。若过馀处食者悔过。《资》:违念,吉罗。若值彼僧受请随去无罪。《十诵》:不请自来食犯吉罗。《资》:且据俗舍别请为言。《五百问》云:但打楗椎,即得食供。不问请与非请;何以故?打楗椎,本为集僧故。《资》:下引《论》决,作相免过,此通施家,不唯常住。(古云:此据僧舍者,非。)


往讣法[编辑]

二往讣法。《四分》云:【明众集】欲受请,应往众僧常小食大食处住。【明往赴:㈠示威仪】若檀越白时到者上座应在前如雁行而去。诸比丘应偏袒右肩在后行。《资》:随后相次,如飞雁焉。【㈡开前去】若有佛法僧病比丘事者,当白上座,在前去。《资》:三宝看病是缓缘,故制须白;必于中有命梵难者,若问不问听去。《资》:命梵急难,故通不问。【㈢令相待】若上座在道行,大小便处;应待来,然后如前去。《资》:据文所明,下待于上;义准上下并须相待,恐不及众,容失道故。


至请家法[编辑]

安置圣位[编辑]

示铺设[编辑]

三至请家法。【明佛像位】若未安置佛像及圣僧座者。上座有德者先处分安像极令清洁胜于僧座。乃至覆障高显处讫。《资》:或有别堂,则就本处。【排圣僧座:㈠引所据】然后布置圣僧座。其法有五卷。梁武帝对中国三藏出之。不可具录。《资》:梁武所出,其文已亡。如请宾头卢法经说[1]。令豫宿请[2],在空静处,敷设虚软为座。我若来时,坐处有相[3]【㈡令教示】今世临时虚设并无法式。既知不易门师比丘依经豫示。【㈢明自设】必不豫修,临斋上座当索新软布绵衣服鲜素者,在于僧首,令在毡褥上,广张铺设,足得大坐之处。然后上座于次乃坐。

  1. 《资》:《宾头卢经》,藏中见有,具明请法;由彼尊者 ,佛敕在世,为末法四部,作大福田;志诚虔请,多有感应。
  2. 《资》:经云:新床新褥绵敷,以白练覆绵上(即虚软也)。
  3. 《资》:初夜如法请之,无不至也;来则褥上现有卧处,浴室亦现用汤水处;大会请时,或在上中下座,现作僧形;人求其异,终不可得;去后见华不萎,乃知之也(谓以鲜华布座,圣位不萎为验)。今此束略,但云坐处有相耳。


斥非法[编辑]

【示非】不须坐讫方乃分处僧佛二座。又不以坐处窄狭排蹙在地。或安置佛前。或虽处座而狭小舒位。[1]【正斥】如此上座未见其可。既自无敬信胜缘。亦令俗士不敬三宝。此乃灭法上座。《资》:自损损他,赠号灭法,深所宜矣。今时灭法者皆是并宜此名。

  1. 《资》:按《尼钞》,座不得高尺六;又不以常住僧器供养,由护戒同凡故;或有嚫施,还入圣僧用。(准俗舍无用,应付所请僧寺,圣僧用之。)又但设虚座,不得上安形像等云云。


敷床列座[编辑]

《僧祇》【㈠明敷床】若檀越请僧,不知法,不好敷具与上座,以好床敷与年少。上座应教言:以不好者与年少。《资》:俗不知法,故令教之。饮食亦尔,同上敷具。【㈡明尼处】若施主为知识比丘故敷好床褥者,不得共争,随施主意。乃至饮食等亦尔。若施主未知请僧法,知识尼得教安置形像益食法已。然后坐应在别处。又不得胜僧所。《长含》云:世尊讣会,常在众中坐。左面比丘,右面清信士。《资》:有三意:一示佛位在中,二明道俗处别,三知俗众得同斋会。虽有此通,终成参滥,多不生善;幸有别室,异处弥善。


就座命客[编辑]

入位随坐[编辑]

四就座命客法。【明敷座表敬】彼上座置设佛僧二座已。《资》:一先圣后己,然后去圣僧座一尺许敷尼师坛,《资》:二退身避圣。为表敬也。《四分》【明入位】往食处不应错乱。杂聚而住。应随次坐。上座坐已应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不善覆身。若有者弹指令觉。若遣人语知。好如法坐。中座坐已看上下座勿令非法。下座坐已亦互看上中亦尔。《资》:互相检校,不令非法。《僧祇》【示不如法,相纠正之法】不好覆身坐者。谓著细生疏衣形体露现。摩诃罗坐不正,语云:正汝衣。若不觉者,语云:覆汝形。尼坐不正不得语令知。恐其惭耻。应作方便遣令取物。《资》:尼但遣起,由女多羞。淫女故作者当自起避去。


相问大小[编辑]

《四分》【制相问】至请家彼此相问年岁大小讫坐。【缘开听】若恐日时欲过,听上座八尼次第坐,馀者随坐。僧须准此。


慰问施家[编辑]

《僧祇》问食家《资》:以至施家,无宜默住;当先慰问,令生喜勇。云:家中何如?生活好不《资》:然道贵省语,不宜多涉,随以时缘引接而已;其或巧言令色,妄取颜请。折腰低首,意图后请。岂唯屈道,抑亦灭法;重道护法,必不行之。


无缘后往[编辑]

《四分》【制后至】不应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起。《资》:今时多然,闻须深诫;但能蕴德,自使他尊;岂唯计校,以谓光荣;虽可罔于无知,实取笑于有识。【开不起】亦得见来不须起。《资》:纵是尊长,非所宜故。【明留位】若未来者比座开处。《资》:此谓知彼有缘而未至者。


诃止喧笑[编辑]

《僧祇》【㈠上座诃止】若有可笑事上座应言。云何圣毘尼中出现齿,呵呵而笑,《资》:以众学制,入白衣舍,不得戏笑,须静默故。当忍之;起无常、苦、空、无我死想等【㈡教馀人自制】由不可止当以衣角遮口徐徐制止。身不定者当动手足。乃至折草渐渐自制。【例决】义准至死丧请处及凡食家。并准僧祇慎无喧笑及交头杂说妄谈世论。《资》:准上诃制,诫令好慎。


外客听不[编辑]

《五分》【语劝施主】若请处,外客比丘不得入,语主人听入。不许者,语云:与我食分自共等食。【教往己寺】又不许者应自语委知。僧坊有食可往彼去然后乃食。《资》:义须遣报,令知给食。《萨婆多》:通集门外比丘一处。唤一大者入。《资》:谓外客来多,令作法召。或施主、或门师,立于高处唱云:六十腊者入(无者渐减唱之)。随得一人,即免众过。更馀不集者亦唤入之。虽打楗稚终须不遮方得清净。如随相也。


观食净污法[编辑]

审问作净[编辑]

五观食法。《四分》【问作净】上座应前问言。果菜净不。《资》:以见盘中有生果菜,故须问之。若言未语令净。《资》:准随相中,须问漉水未。


给付不来[编辑]

《僧祇》:【明送食】上座当知谁看房谁病。应语与食。若檀越惜者应语长寿法。应与不得不与。若日晚者应先取发遣令去。


行香咒愿法[编辑]

咒愿前后[编辑]

六行香咒愿法。《四分》中食竟方为咒愿说法。《资》:《四分》在后,恐谓因法得食,滥彼邪缘。而此土盛行并在食前。道安法师布置此法。依而用之于理无失《资》:然虽两通,依教弥善;若据随机,不可一定。


读诵可不[编辑]

若至请家。施主令读经者依语为之。《资》:读诵必待他请。主人口不言者不须辄问。同类邪命。《资》:今时俗舍,或有丧灵;僧徒共往,强为讽诵。无意利他,止图斋请;重食坏法,招俗讥嫌,识者宜诫。


行香仪则[编辑]

引本缘[编辑]

《增一》云:【持香迎僧之缘】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贤愚经》【行香缘】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乃至执香炉遥请佛僧[1]。如富那奇[2]中说。

  1. 《资》:彼第七云: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勤力积聚;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薶之;后遇疾终,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顺道而过;蛇呼之云:吾今此处,有一瓶金;欲用相托,供僧作福;设食之时,持一阿先提(此云草笼)。来取我;彼至日,担蛇至寺,著众僧前;食时已到,僧住行立;蛇令彼人,次第赋香(赋给);众僧食讫,为蛇说法,欢喜转增;将僧维那,到本金所;馀六瓶金,尽用施僧;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尔时持蛇人者,则我身是;是毒蛇者,今舍利弗是。
  2. 《资》:富那奇,亦即彼《经》第六云:佛在舍卫,放钵国长者有子,名富那奇;后出家,证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栴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祇桓,烧香归命,念佛及圣僧;香烟乘空,至佛顶上,作一烟盖;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前是行香缘,后即迎僧缘。)


示离过[编辑]

【简施主是非】若行香者不令妇人指桎掌中。语令悬放。必不肯者便可缩手当使过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尼法反前。为深防罪故。《资》:僧护残罪,尼防重夷。【明比丘仪式】《五百问》《三千》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触其手。欲发罢道。佛言。若立受者吉罗。《资》:律论并据香片,故有斯过。今时多以香烟熏手,则男女坐立,准理俱通。


明作呗[编辑]

行香时,未见经文。而诸经律多有呗匿比丘。《十诵》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资》:下指诸文,止明开呗,意是存之,今亦罕用。


咒愿随机[编辑]

通示随机[编辑]

《四分》【令随彼欲】若檀越欲闻布施应叹布施。欲闻檀越法为叹檀越法。乃至欲闻说过去父祖应为叹父祖。乃至赞佛法僧亦尔。《资》:欲即是机。应机说法,实难其任;在乎有智,随事观量。《僧祇》云:【选能】上座应知前人所施,当为应时咒愿;若不能次座应说。又不能者,乃至下座《资》:不必上座,其在兹矣。;都无者,并得罪


正示法式[编辑]

斥非标示[编辑]

【斥世讹】比世流布竞饰华辞。言过其实。凡竖褒扬贵族。贫贱赞逾鼎食。发言必成虚妄。举事唯增《资》:今时读疏,现事昭然。【引况】《成实》云:虽是经法说不应时名为绮语。况于浮杂焉可言哉。今立正条永可准用。《资》:经法犹尔,馀何足言 ?


列示诸法[编辑]

《僧祇》【亡人偈】若为亡人施福者,应作是咒愿。【㈠叹无常】一切众生类,有命皆归死。【㈡示来报:①世报】随彼善恶行,自受其果报。行恶入地狱。为善者生天。【②出世报】若能修行道,漏尽得泥洹。《资》:以今修善,必获善报故也。【生子偈】若生子设福者应云:【㈠代归依】童子归依佛,七世大圣尊。【㈡举喻】譬如人父母,慈念于其子。举世之乐具,皆悉欲令得。《资》:谓归佛得护,如亲爱子。【㈢旁资亲属】室家诸眷属,受乐亦无极。若新舍成就[1]、估客欲行[2]及以取妇[3]、若复出家[4],各有咒愿。文如彼说。【示制】僧上座不知得罪。广如三十四卷中。

  1. 《资》:彼云:若入新舍设供者云:屋舍覆荫施(谓造屋行施也),所欲随意得;吉祥贤善众,处中而受用;世有黠慧人,乃知于此处;清持戒梵行,修福设饭食;僧口咒愿故,宅神常欢喜;善心生守护,长夜于中住;若入聚落中,及以旷野处;若昼若于夜,天神常随护。
  2. 《资》:彼云:诸方皆安隐,诸天吉祥应;闻已心欢喜,所欲皆悉得。两足者安隐,四足者安隐;去时得安隐,来时亦安隐;昼安夜亦安(谓人畜来去,日夜皆平安),诸天常护助;诸伴常贤善,一切悉安隐;康健贤善好,手足皆无病;举体诸身分,无有疾苦处;若有所欲者,去得心所愿。
  3. 《资》:应云:女人信持戒,夫主亦复然;由是信心故,能行修布施;二人俱持戒,修习正见行;欢乐共作福,诸天常随喜;此业之果报,如行不赍粮。
  4. 《资》:彼云:若出家人布施,应咒愿云:持钵家家乞,值瞋或遇喜;将适护其意,出家布施难。


引圣况凡[编辑]

《长含》:世尊咒愿云:【赞布施:㈠赞其信】知敬,可知事。《资》:可敬可事,即指三宝。【㈡美其仁】博施兼爱,有慈愍心。【㈢示感报】诸天所叹,常与善会。《五分》:佛咒愿贾人云:【㈠愿人畜俱安】四足汝安隐。二足汝安隐。去时亦安隐。来时亦安隐。【㈡愿所获满意】如耕田有望,下种亦有望。《资》:耕田下种,喻今布施。汝今入海望,获果亦如是。【准诫】义准此言佛可无四辩。对止施前法。自馀愚叟亦安可强乎。《资》:据圣为法,要在随宜。


引愚证失[编辑]

《杂宝藏》:舍利弗次为上座。以施主诸庆大集故。食已行水对长者咒愿言。今日良时得好宝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勇发念十力。如似今日后常然。时摩诃罗苦求诵习。舍利弗不免意授之。便为亡人咒愿。及损胡麻绕麦积冢上。迎妇惊雁盗谤七被[捧>棒]打。方至祇桓白佛。佛言。诸比丘若说法咒愿,当解时宜。忧悲喜乐知时非时,不得妄说。[1]

  1. 《资》:彼《经》第六云:昔舍卫城有长者,犹次请僧;时舍利弗及摩诃罗,至彼家已;当时估客,获宝归家;又彼国王,分赐聚落,封与长者;又其妻生男,故云诸庆大集。愿词五句,初二句称其庆集;宝字音误,彼正作报;次二句叹其行施,十力,即佛德,以念佛故而营供养,后句咒愿。摩诃罗苦求者,彼云:舍利弗咒愿已,长者心喜,即以白氎二张施之;摩诃罗惆怅,因从求学;后时僧次,得作上座;彼家入海失宝,妇遭官事,儿复丧亡;而摩诃罗依上咒愿,长者闻已,心怀忿恚,即被驱打(一)。寻入王田胡麻地中,踏践胡麻,守者复加鞭打(二)。乃涉路前进,值他刈麦积时;彼俗法,绕(艹+积)右旋,则设饮食;左旋则为不吉,时乃左旋,麦主忿之,复加棒打言:何不右绕,咒言多入(三)。又复前行,逢有葬者,绕他冢圹,咒言多入;丧主忿之,复捉挝打。语云:汝见死者,当愍之云:自今已后,莫复如是(四)。又复前行,见他嫁娶咒言:自今已后,莫复如是;彼又忿怒,复加笞打;乃曰:何不走避(五)。遂复狂走,值人捕雁;触他罗网,猎师瞋恚复打;乃曰:何不安徐,匍匐而行(六)。遂依彼语,遇浣衣者,见其肘行;谓欲偷衣,复加棒打(七)。归寺白佛,佛因诫众,如文所云。后学临文,慎勿戏笑。当耻己无能,急须进学。脱或汝为上座,当如之何。往往播丑于人,则后世摩诃罗矣。


受食方法[编辑]

受食法式[编辑]

咒愿受食[编辑]

七受食行食杂法。【定前后】《四分律》中,受𪎊已然后咒愿。今此方不行。《五分》:于馀方不为清净者亦不行之。《资》:既并有出,随用无在。今依《辩意长者子经》受食前咒愿。《资》:即安师所据;彼云:佛告阿难,从今已后,嚫讫下食,以此为常(嚫即咒愿说法)。【引愿词】《四分》又云:若为故施,此利必当得。若为故施,后必得快乐。《资》:引此为式,馀更随机。


踞坐离过[编辑]

《三千威仪》【出所以】所以净衣踞坐食者。【㈠效诸佛】佛始成道受乳。观诸佛法皆著净衣踞坐而食。《资》:由佛效佛,而教弟子,令相法故【㈡防众戒】若有出家弟子应如是法。以能防众戒故。《资》:或恐盘坐不稳,而犯足食,或离诸非仪等。【㈢净衣】踞坐为净衣故。《资》:西天跣足,盘坐则污衣,故食讫洗足,方乃加跌。【㈣异俗】异俗法故。《资》:必应彼俗,食多盘坐,此方不然。【㈤食易】亦为草座食易故。《资》:便于事故。【立制法】因踞坐制九法。一脚前却。二阔脚。三摇动。四。五。六垂三衣覆足。七。八累脚。九累髀。并犯吉罗。


出众生食[编辑]

示前段[编辑]

二明出众生食。或在食前。唱等得已出之。或在食后。经论无文。随情安置。《资》:虽通前后,理合在前。准《宝云经》,乞食分四分:一与同梵行人,一与乞人,一与鬼神,一分自食;故知前出,后方自食。


明所为[编辑]

引诸文示法[编辑]

【引本缘】《涅槃》:因旷野鬼为受不杀戒。已告鬼言。我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佛法处悉施汝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即是天魔徒党非我弟子。[1]【明总出】《四分》:僧伽蓝中立鬼神庙屋。《传》云:中国僧寺设鬼庙、伽蓝神庙、宾头卢庙。每至二食皆僧家送三处食。馀比丘不出。【示多少】《爱道尼经》:令出如指甲大。《资》:此约别出为言。下引《智论》:鬼能变食,故不在多,恐费信施。

  1. 《资》:《涅槃》第十五云:佛游旷野聚落,有一鬼神,即名旷野;纯食血肉,多杀众生;复于其聚,日食一人;佛为说法,愚不受教;佛化身为大力鬼神,彼怖归依;佛复本身,复为说法,令受不杀戒;鬼白佛言: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已受戒,当何资立?佛因垂敕,如《钞》所引。


劝改祭行施[编辑]

【牒世事】今有为亡人设食者。【引劝:㈠明亡者不必受享】《中含》云: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处饿鬼中者得。馀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㈡劝营福】《杂含》中广明此事[1]。若亲族不生入处中者。但施心施其自得功德云云。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福常随。以持戒但得人身,《资》:且据近报,显须施福。必须馀福助报云云。《譬喻经》:饿鬼五百歌舞而行。好人数百啼哭而过。佛言。饿鬼家儿子孙亲眷为作福故行得解脱。是以歌舞。好人眷属唯为杀害无有作福。后大火逼所以啼哭云云。《资》:彼因目连 见已问佛,佛答如《钞》。显知施福,冥拔幽灵;但可修崇,不劳祭祀。

  1. 《资》:彼云:有一梵志白佛,我有亲族命终,欲为设食,彼得食不?佛言: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即得,馀处不得,以各有食故。
明所施非多[编辑]

《智论》云:鬼神得人一口食而千万亿出也。《资》:以鬼有通力,变少为多。此明施生不必多也。


行食杂法[编辑]

行食法[编辑]

《僧祇》【令顾比座】当留比座坐处。行食人过不得默然。而看比座应语与是人等。【预拟受食】若行食。至第三人当先澡钵豫擎待至。《四分》:上座见行果时。若少果而多与者当问。为谁送来。若言为上座者随意取。若言为僧语令赋遍。乃至种种美食亦尔。《资》:令上座观食均等,不许偏饶。《半果经》云:育王施僧半庵罗果。八万罗汉同共食之。[1]

  1. 《资》:出《杂含》中;彼说育王以十万亿金施,唯四亿未满;诸臣白太子,即敕禁断乃至手中有半阿摩勒果;育王悲叹,即以此果,呼侍人送鸡雀寺令陈意云:阿育王问讯诸大圣众,此是最后布施;哀愍我故,纳受此施;时彼上座,即令研著羹中,一切皆得周遍;作是事已,即便命终。


唱等法[编辑]

《四分》【明制缘】得食便食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示开通】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会名】等供《五分》【结犯】尼请处未唱,随意食口口提。下众吉。《资》:文明尼犯;下众小罪,僧应准同。《十诵》【别缘】因舍利弗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遍,闻等供声,一切僧共食。


正受法[编辑]

《五分》【教受食之仪】正意受食。左手一心擎钵。右手扶缘。《僧祇》【示进啖之法】当先受饭案著一边。后受羹菜和合而食。口中不得回食。当一边嚼咽之。不得令一粒落地。皮核聚脚边。《增一》中,【劝俗行食】诸王设供自手行食。庶民同之。《资》:王臣执务,西土常仪。此方梁武,躬自行益。降尊重法,今古无之。自馀凡庶,未足自重。


等施法[编辑]

《四分》【明人等】若请二部僧,先与比丘。《资》:前僧后尼,据日早也。恐日过者一时与之。《梵摩难经》【劝食等】夫欲施者皆应平心。不问大小。佛令阿难临饭说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


受用等法[编辑]

《僧祇》【㈠初教护手】食时,应护右手。当以左手受。《资》:彼国用手抟食,此土饼果,亦多用手。【㈡次教护器】饮器注唇不得深含。椀缘不得触著额鼻及饮尽。当留少许。于口饮处写弃之。次与下座沙弥。【㈢明警众】食上闹乱恐坏俗信。以水浇洒者不犯弄水。《四分》【㈠明不得食】若不得食分,比座为索,若减半与。《资》:谓行食有遗,不得自索,失大度故。【㈡明摒拾遗物】若有馀果菜不得狼藉污地。应聚脚边去持弃之。《毘奈耶》云:【教食时取钵】不得捻钵令大指入钵中。


吃食杂法[编辑]

《十诵》【离振手食】食著手不得振却应拾取之。《僧祇》【离嚼饭作声。】不得䙏㗱作声食。《毘奈耶》云:不得缩鼻食《五分》【离手把散饭食】钵中饭不得散俗人舍。【开含食语。】益食时,口中有食者,得云:须不须等无过。《僧祇》【别示开制】口有食人共语者咽尽。方云口内有食,不得即答。若声不异含食得语。《四分》【开遗落食】干饼焦饼果菜等得啮半。《善见》【开水弃白衣舍】钵中饭撩取与众生。水弃白衣家不犯。应著隐处不净处。《资》:以无饭故


食竟收敛法[编辑]

相待[编辑]

八食竟法。《僧祇》【制相待】上座应徐徐食。不得速竟往看。年少狼䟺食不饱满。应相望看之。乃至待行水随顺咒愿已然后乃止。《资》:唯据上座【明馀食】又云居士饭僧讫。遗馀食料理与比舍。《资》:恐谓僧馀,不应与俗。准此明开,寺中应闭。


行水[编辑]

《贤愚》:多处文于俗家先行水。后下食澡漱等。《资》:不同今时洒手而已。《杂含》:佛及比丘,俗家食竟澡漱《资》:仍引《杂含》,证用澡漱。洗钵讫,然后为俗人说法。


哒嚫布施法[编辑]

示名[编辑]

九大嚫法。《五分》:食后施衣物,名为哒嚫也。[1][2]《资》:达嚫大嚫,梵言少异,亦云檀嚫 。此翻财施,谓报施之法,名曰达嚫。文约施衣,准应不局。(世谓以财嚫食,故名嚫者,不识华梵。又召说法为施财者,并非。)

  1. 《资》:问:为召施物,为目说法?答:据名召物。今谓行施之时,必为说法,因名说法,以为达嚫。准理具云达嚫说法,事义方全。
  2. 《资》:问:此与咒愿何别?答:约事似同,究义须别。咒愿则别陈所为,达嚫则通为说法;今或营斋,事须双用。


引缘[编辑]

《四分》【引缘起】由食竟默去檀越生疑。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又言。诸外道人皆称叹布施赞美檀越等。《资》:一令生疑,二令起谤。【引佛制】佛令上座为说大嚫。乃至一偈(其文如受食法)。《资》:即若为利故施等偈。若上座不能语能说者。若不语不受并结罪。若说大嚫时上座四人相待。馀者听去。《资》:有缘须往,无缘应住。


后说之意[编辑]

《萨婆多》:要食后说法有四益。【㈠利己】一为消信施故。二为报恩故。【㈡利他】三令生欢喜心善根成就故。四为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宜行法施。


所说之法[编辑]

《律》中令说契经。《善见》云:修多罗义、《资》:契经、修多罗,华梵各出。种种义开发等。《资》:令随机而举。听说义时要撮诸文者开。《资》:不必尽诵也。


能说之人[编辑]

《五分》【简德:㈠初引缘】诸比丘请破戒邪见诸根不具者叹呗说法,因此恶人得势又能辱僧。《资》:破戒无行,邪见无慧,根不具无威仪。【㈡立制】佛言。请法师三藏诸根具足者。《伽论》云:【选能】若无能诵呗者当次第差。若都无者各诵一偈。能者不受偷兰不得半呗吉罗。《资》:文明诵呗,例准说法,必取堪能。


释一偈之义[编辑]

【标《律》偈】律令说诸恶一偈。【引解】《增一》解云:【㈠身口二业】诸恶莫作,戒具足清白之行。【㈡心业】诸善奉行,心意清净。【㈢正慧】自净其意,除邪颠倒。【㈣正信】是诸佛教者,去愚惑想。戒净故意净。意净故无倒。无倒故惑想灭。


明财施之式[编辑]

【斥世】今此世,初无说法之式。【劝说】若有食竟并将钱财施与。理准《五分》,《资》:即咒愿中引云四足汝安隐等。随时称美,不得华侈。广如前说。


出请家法[编辑]

出请家法[编辑]

十出请家法。《五分》:还寺去时。上座八人相待。馀人前去。《资》:馀开前去,同上有缘。应僧徒从座而起整理衣钵。乃至次第而行。至请门首告云:檀越厚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馀言随时语已便去。《资》:今僧受斋,但知饱食接嚫而已。律仪法度,无一可观。将何发彼善心,消他信施,悲夫!


归本处法[编辑]

《杂含》云:佛及比丘食竟皆入禅室坐禅。晡时从禅起而说法也。《资》:引经佛在说法,令后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