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七情说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四端七情说
作者:韩百谦 高丽

或问四端何情。七情何情。曰。以形气之发而谓之七情。以义理之发而谓之四端。四端。道心是也。七情。人心是也。盖人之一身。酬酢万变。只有七情。非七情之外别有四端。只就七情中不杂于形气者而拈出此四端。如恻隐本不离爱而行。然寻其苗脉。自有不可乱者。传曰。如保赤子。赤子之爱。天性也。然利害相攻。物欲交蔽。至于贯槊上盘舞以为戏者有之。又甚至于谋害正后。掩杀己女者亦有之。本来慈天。或几乎息矣。惟是苍皇间。见孺子匍匐入井。则私意未及安排。本心忽焉呈露。虽使魏兵武氏见之。有不能冥然顽然不动于此。故孟子指而言之。欲使学者察识而扩充之也。槪而论之。则四端与七情。各有所从来。而分而言之。则一情之中。皆具四端。何者。有人于此。久饥得食。固欣然有喜矣。然割股而啖之。则必有恻隐之心。呼蹴而与之。则必有羞恶之心。所得过分过望。则必有辞让之心。当受当辞之间。又必有是非之心。有此四者。随所感而为之节制。则其喜为中节矣。蔡西山曰。形气犹船也。道心犹柁也。唯有一柁以运之。则虽入于波涛无害。真确论也。馀六情莫不皆然。以此推之。四端七情之面目。居然可见矣。曰。人道之分。可得闻其说之详欤。曰。人道只是理气。只就人身上言。故言人言道。吾家紧要固在于此。而老,释许多病痛。正坐于此见不得透也。手持足履。何莫非人也。而必手容恭。足容重。然后为道。运水搬柴。何莫非人也。而必运得是。搬得是。然后为道。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人是物。道是则。本非难晓之说。但一心也。而人与道兼言之。故惹起后人许多疑惑也。朱子曰。只是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反复此说。大小大快活。以人乘马之说譬之。人借马足以为行。马借人智以为心。人在马上。策驭在人则六辔如丝。四牡齐首。欲速而速。欲徐而徐。有致远之功。无蹶足之患矣。其或人弱马强。委御泛驾。则其行其止。不由于人。见丰草则往。思美水则趋。或上高陵。或入深壑。亦安能鸣和銮。清节奏。安行于周道之中乎。或以道心为未发。人心为已发。然则道只在于未发之前。不行于已发之后。其所谓道。无用之长物。其所谓人。血肉之一块。决非吾儒之说。或以为发道心者气也。原人心者理也。又曰。发之者气也。所以发之者理也。此则理只为前所以然之故。而于后所当然之则。脉络不通。虽与前说有间。直百步五十步之间耳。惟退溪理发气发之说。与朱子千载相符。其惠后学大矣。但剖判之极。疑于四端自为一情。七情自为一情。无二者相配。而为达道之妙。此似未莹。四端之为四端。七情之为七情。亦有说乎。曰。有之。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为生。故以性命言之。则阳为健。阴为顺。曰仁 木 曰礼 火 曰义 金 曰智 水 与无不在之信 土 为五。以形气言之。则阳为魂。阴为魄。曰肝 木 曰心 火 曰肺 金 曰肾 水 与无不资之脾 土 为五。仁之发为恻隐。礼之发为辞让。义之发为羞恶。智之发为是非。而信实乎其中矣。肝之发为喜为爱。心之发为乐。肺之发为怒为恶。肾之发为哀为欲。脾思乎其间矣。四端七情。相为经纬。无一毫参差。妙矣。曰。以喜爱属木则闻命矣。乐何以属火。以怒恶属金则闻命矣。哀欲何以属水乎。曰。以喜爱属木。则乐之发散在外。自当属火。怒恶属金。则哀之痛切向内。自当属水。而欲则其义又别。水之为行。于时为冬。于性为智。有终始之义。喜怒哀乐爱恶之六情。皆生于欲而成于欲。故属之水也。盖物感情应。彼此相荡。故言喜则必有怒。言哀则必有乐。言爱则必有恶。皆分阴分阳。待对言之。而欲独无对者。欲之一情。自含两端。故火脏空一位。以见互为终始之义。此皆自然而然。非假人为凑合而成也。大抵五行取类。或以舒惨。或以终始。或以发散收藏。不一其端。惟观其所见如何耳。不可执一而论也。曰。中庸虽言喜怒哀乐。而礼记以惧代乐。韩文公原性篇亦仍之。今子之不从。何也。曰。人与物接。有事未来而期待之心。若惧若忧之类是也。有事已过而留滞之心。若恨若惜之类是也。其物触于外。直发为情。有此七者而已。七者之外。更无他情。礼运之说。非尽出于夫子。先儒已言之。文公论性则不知性即理。分为三等。论学则不知劈头大工。欠阙格致。其学之差。不特一惧字而已。故程子于好学论中。已改正之。今不可复有异议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