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岩集/卷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四 圃岩集
卷十五
作者:尹凤朝
1767年
卷十六

杂著[编辑]

学易浅见[编辑]

余于易。少未及用工。晩而在朔累。始读本义。在瀛岛。又看启蒙图说。略似有省悟。而疑难者犹半之。遂疏其说凡若干条。皆因古人所成图。而非敢有刱说矣。尝见张旅轩易学图说。其立图不一。虽似精细。而亦不免有烦赜者。使人眩瞀。岂非图与说有不能尽意。而其理洁净。不可容一物故欤。今余所论说。固因先儒所成者。而其间诠解。猥多荒芜。甚有愧于洁净之理。此不过投在巾箱。以备自览。故文字言辞。亦不暇精择。后有知余意者。则或不至为深罪欤。某年月日。圃岩居士书。

先天变后天图[编辑]

先后天之义。发之邵子。而朱子载于启蒙矣。胡双湖董盘磵就其卦画。论变易之象。又颇详尽。参以两说作图如此。此如说卦传一索再索之说。只论其象而已。非真有卦画之变易者也。二说在周易图说。故不复详载。而图以先天在内后天在外者。内体外用。由体达用之象。盖先天体也。后天用也。先天则一阴一阳。互相交易。以生五行之本故曰体也。后天则五行既生之后。又各相生。顺布四方。以成四序。故曰用也。先天干兑本当一九老阳之数。坤艮本当四六老阴之数。离震本当二八少阴之数。巽坎本当三七少阳之数。此横图之序。而阴阳界分之原初也。阴对阳画。阳对阴画。尽有交易互变之义。故及其交变也。干兑交坤艮而一与四相交换。则四九为老阳。一六为老阴。巽坎交离震而二与三相交换。则二七为少阳。三八为少阴。此则河图行合洛书并列之数。朱子所谓阴阳老少。互藏其宅。而邵子所谓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者也。一六既相合。则一生水而六成之。二七既相合。则二生火而七成之。三八既相合。则三生木而八成之。四九既相合。则四生金而九成之。在中之五与十。又自相合而成土。土为持载四气之本。故先天则不以土分属八卦。而居中象太极。以为其本也。阴阳之相交易。而五行之所由生者。其理如是。此先天八卦。所以主阴阳之交易而立其体矣。阳主动而数极则变。故九数进于极而后必变。阴主顺而不得自专。故二四虽生数而亦随阳而变。是以四九之处于南者。与二七之处于西者。通变互换。而二七居南。四九居西矣。且先天之生五行。造化之意。必欲生而克。克而又生。以为后天之八用。生而不克。则无从而裁制。故其所以二七西而四九南者。为洛书右转之位。以寓相克之义。克而不生。则有时而间断。故又必以二方之数相易。二七南而四九西者。为河图左旋之位。以示相生之竗。洛书对待。又是相生。河图对待。又是相克。可见相克寓于相生。相生寓于相克者也。二方之数。既相换易之后。于是乎水在北火在南。木在东金在西。五行之数。悉协于所处之位。而造化体用之全。始克大备。此非先天终而后天始之际乎。乾坤者阴阳之体。坎离者阴阳之用。先天必为主乾坤生五行而其体既立。后天又当主坎离布五行而其用可施。是以先天变而为后天。则正南之干交坤后。自坤退一位艮方。正北之坤交干后。自干升一位巽方。而离自正东进。主南方乾位。坎自正西进。主北方坤位。乾坤退处不用之方者。即藏其体之象。而坎离之代乾坤者。正所以施其用也。坎离既代乾坤。则震以干之长子。袭离位于东方。兑以坤之终女。袭坎位于西方。阳主始生。故长子必居东者。资乎始之义也。阴主收成。故终女必居西者。代有终之义也。朱子曰。阳进阴退。故长子东而三女西。亦此意也。

坤既处于巽位。故巽往袭东南兑位。继震之后。即长女代母。与代父之长子。继主长养者也。干既处于艮位。故艮往袭东北震位。即终男居四方之终。主四时之季。终万物始万物者也。若就其象而观之。乾坤以中爻相易而成坎离。坎离以初上爻相易而成震兑。艮巽以震兑之反对。各代其位。乾坤则以阴阳之纯。变巽艮二爻。各从其位而成列者。即如上图之所列矣。于是乎离按正南二七而为阴阳二火。坎按正北一六而为阴阳二水。震按正东。当三数而为阳木。巽按东南。当八数而为阴木。兑按正西。当四数而为阴金。干按西北。当九数而为阳金。坤则当中央十数。按西南而为阴土。艮则当中央五数。按东北而为阳土。先天只主阴阳老少循环交易之本。气方生而未成。故虽以五十当土数。以备五行。而却居中不用。至后天而五行已成。始播于四时。故乃以坤艮当五十之数。分寄木火金水之间。以之相生而各主四方。以成四序。先天之生五行。即气之行于天者也。后天之播五行。即质之具于地者也。气者变换不穷。故先天八卦。亦变迁而无定位。质者一定不易。故后天八卦。亘古今而无易。邵子所谓应天之时。应地之方者。而玉斋所谓天时之不竆。地方而有常者也。此其所谓先天体而后天用者欤。然而后天用事之后。八卦之分主五行。置在四方者。其位虽不易。而至于二十四节气运行之序。则却又从先天卦位之次。以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者见之。可知矣。是则后天又是定体。而先天却为流行之用。临川吴氏论五行之主气客气者。即此意也。主气者。五行之分主四时者。即后天八卦之位也。客气者。五行之流行于节气者。即先天八卦之位也。是以先天虽为体。后天虽为用。而其表里经纬。互为体用主客。正如河洛错综之竗。今或谓后天用事则先天废而不用者。是不知易道。虽变换不一。而要之有相须而无相废者也。

先后天固主乾坤坎离。而其所重则先天寔在干。后天却在震者。玉斋所谓尊阳之义然矣。且以震者动也。后天则主乎动用故也。其象之必取木者。卦画之生出。自下而上。即木之自根而干。自干而枝者也。其数之必当三者。阳一阴二。便成三数。故邵子以三为易之真数。小成之爻为三者。乃此意。而两其三。又成重卦之六爻。八为三之成数。故卦止于八。而八其八。又成一部六十四卦。后天之首乎震以次乎巽。而震与巽。必当三八木数者。其理明矣。胡双湖言三八之木数备。而六十四卦大成。二七火四九金一六水。皆在包罗中矣。此春所以贯四时。仁所以包四端。元所以统四德。胡说止此。宜其有邵子至哉之赞也。虽以先天言之。所重虽在干。而其动用处。则又必自震始。坤复之间。始起冬至者是也。然则先后天。虽各有其义。而后天亦何尝背先天而自立乎。用必因乎体。成必资于生者。其义尤章章矣。

八卦图[编辑]

启蒙。朱子曰。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

析四方之合者。即下文朱子所谓析六七八九之合。玉斋所谓析二七之合等说之本。而为两图所由起也。

朱子曰。以四象观之。太阳之位居一而数则九。干得其数而为九。兑得其位而为一。少阴之位居二而数则八。离得其数而为八。震得其位而为二。少阳之位居三而数则七。坎得其数而为七。巽得其位而为三。太阴之位居四而数则六。坤得其数而为六。艮得其位而为四。今析六七八九之合。为乾坤坎离而在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为震兑艮巽而补四隅之空。已上朱子说。朱子此说。见周易图说附注。而胡玉斋八卦图。与此不同。今依朱子说。别为一图如此。

玉斋于此图下附横图。以干兑当四九太阳。巽坎当二七少阳。坤艮当一六太阴。离震当三八少阴。而此图则以干兑当二七。巽坎当四九。其言曰。以卦配数。离震艮坤同而同者。谓与横图不异。干兑巽坎则异者。阴主静而守其常。阳主动而通其变故也。盖谓干兑巽坎皆阳。故可以通变而互换也。

玉斋胡氏曰。伏羲则河图。以作易也。析二七之合。则七居南为干。而二补东南隅之空以为兑。析三八之合。则八居东为离。而三补东北隅之空以为震。析四九之合。则九居西为坎。而四补西南隅之空以为巽。析一六之合。则六居北为坤。而一补西北隅之空以为艮。此则之。以成八卦者也。此玉斋著图之源委。图及说。详于启蒙。

上两图。一用朱子说。一用玉斋说。而玉斋此图。依河图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位。分定八卦。诚有意见。但与上项朱子之分八卦。有不同。且朱子此说。不载启蒙附注中。亦未知其故也。岂以朱子说。则以一九二八三七四六分排八卦。有不合于河图中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位故欤。盖河图之数。不但为八卦之位置。亦以见五行之生成。一六四九二七三八。即二老二少之互藏其宅者也。此所以一阴一阳。错互同处。以示生成之竗耳。若论阴阳老少本来位数。则诚如朱子说。虽以河图言之。一在六内而实连四外之九。四在九内而实连一外之六。二在七内而实连三外之八。三在八内而实连二外之七。此亦莫非河图之位置也。朱子亦岂不知则生成相合之竗。以之画卦。有合河图之位数。而今必以一九当太阳。二八当少阴。三七当少阳。四六当老阴。因定八卦之列者。盖欲依阴阳老少本位本数。以立其体。使之灿然有别焉耳。此盖横图之体也。横图者。实仪象卦画生出之次。而为易之首。今以横图观之。自两仪而为四象。则太阳自居一而含九。少阴自居二而含八。少阳自居三而含七。太阴自居四而含六。天地之间。数不过十。既举一二三四。则九八七六自在相含中。有不容安排移易。盖一阴一阳始生之初。其位数本如是矣。其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云者。是则位数既形之后。阴阳相交。阳藏阴阴藏阳。而以之一生一成。故一反居四位。四反居一位。二与三亦反易其位而倒置之矣。卦画既原于横图。则一太阳二少阴三少阳四太阴。其位序之论。亦何废也。今以朱子说作图。则阴阳老少。各专一边。各占位数。而同处其方。对待井井。且四正四维之自相对立者。又可见老交老少交少之象。朱子尝以后天之长少相交。为非其偶。此义亦不可不明矣。况六者一之得于五者。九者四之得于五者。七者二之得于五者。八者三之得于五者。即理之自然也。太阴既有其六。则一自包于其中。太阳既有其九。则四自包于其中。七之包二。八之包三。亦皆如是。其生成相合之妙虽不言。而即此亦有可见者矣。未知庖羲画卦时。果从何义。而朱子此说。实从阴阳之定体。是所谓原本之论也。其说虽不载于启蒙。而其义有不可泯灭者。故今特著之。且以文义究之。上段所谓析四方之合者。实为两说之所由起也。朱子之释其意则曰。析六七八九之合。为乾坤坎离。玉斋之释其意则曰。析二七之合。析三八之合云云。朱子之意盖以为河图之象。一阴一阳虽相合。而今若分阴阳而画卦。则相合者皆相分而各处。阴自阴而阳自阳也。如曰一六四九二七三八之相合者。皆当相析。而一三自从九七而为阳。二四自从八六而为阴云尔。玉斋之意则以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既相合。而今乃析之为二。一主正方。一补间位。如干当七则兑为二。坤当六则艮为一者是也。盖欲析其同处者。使之比肩而列居焉耳。然比肩者虽曰各处。而亦有相配之意。是则其所谓析其合者。实无相析之义。而恐非朱子立言之意也。读者不可不明辨详核。使朱子之旨别白于世也。虽然。河图数偶故其数究于十。象圆故其行合皆奇。朱子之说。即所以主其偶数之体。一九为十。而二八亦为十。三七四六亦皆为十。是皆偶数也。玉斋之图。亦所以发其行合之奇者也。一六为七。二七为九。三八为十一。四九为十三。是皆奇数也。偶为体而奇为用。此二说。乃互相发明尔。然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愚故曰朱子此说。原本之论也。

愚尝因图说及启蒙。见朱子说与玉斋图不同。敢依朱子之意作图。又付鄙说以发明之。及见退溪先生启蒙传疑。退溪已有此说。而又立图之详矣。窃自幸浅说有不悖于先正者。而于退溪图。尚不免有可疑者。故仍付退溪图与说于此下。又从鄙见。略为质难。非敢欲求异于先贤。只备日后之裁择。览者宜恕之。

退溪以横图明朱子说[编辑]

退溪曰。图说析合补空章注。朱子曰。以四象观之云云。至补四隅之空也。朱子说见上故不复著。今按已下即退溪说。得数者其序由左而右。得位者其序由右而左。今析以下。即圆图之运也。既曰依一二三四之次。而二震先于一兑者。得已生之卦故也。

◘愚于上条。以横图之序。明朱子此说者。盖以横图。即伏羲画卦之本。朱子之言。实原于此故也。今退溪亦首先以横图。明朱子之意。可谓深得立卦之义。而尤有所发明于启蒙者矣。

退溪两说异同之辨[编辑]

朱子说

太阳干得九。兑得一。

今按

九自西为南方乾卦。一自北补东南隅。为兑卦。

胡氏说

七为干。二为兑。主少阳数。通变为老阳卦。

今按

七为少阳数。通变为老阳之干则然。二本少阴位。何得通变为老阳之兑。

朱子说

少阴离得八。震得二。

今按

八在东。仍为东方离卦。二自南补东北隅。为震卦。

胡氏说

八为离。三为震。主少阴数守常。

今按

八为少阴之离固然。三本少阳位。何以为少阴之震。

朱子说

少阳坎得七。巽得三。

今按

七自南为西方坎卦。三自东补西南隅。为巽卦。

胡氏说

九为坎。四为巽。主老阳数。通变为少阳卦。

今按

九为老阳数。通变为少阳之坎则然矣。四本老阴位。何得通变为少阳之巽。

朱子说

太阴坤得六。艮得四。

今按

六在北。仍为北方坤卦。四自西补西北隅。为艮卦。

胡氏说

六为坤。一为艮。主老阴数守常。

今按

六为老阴之坤固然。一本老阳位。何以为老阴之艮。

退溪曰。朱子谓干得九坎得七者。以太少阳本数之未易方者言之。胡氏谓七为乾九为坎者。以西南方象数已易方者言之。始若异而归则同。是朱子与胡氏所以言四正卦者然矣。唯四隅之分。朱子以兑震巽艮。为一二三四之次。胡氏以艮兑震巽。为一二三四之次。从朱子说。除四自西而补西北隅之外。一自北而补东南。二自南而补东北。三自东而补西南。皆搀越位次。然其得数得位。皆出横图之自然而不可易矣。若如胡氏之说。一自北而补西北。二自南而补东南。三自东而补东北。四自西而补西南。又似简易齐整。但其以位配卦也。不无义例之可疑耳。

按退溪论玉斋四隅卦之分配。以为义例可疑。而今按以下分注论难者详矣。但八卦之生。由于四象。朱子之论四象。则主阴阳之本位本数。玉斋之论四象。则主阴阳之互藏其宅。其论四象既殊。故四隅卦之分配者。其势不得不异。盖退溪用苑洛子之书。以玉斋四象之论为非。故至以义例为可疑。详在下段之论列。此姑不著焉。

退溪再详朱子胡氏分四隅卦不同之义[编辑]

退溪曰。朱子推横图卦画之原。随四象位数之次而分言之。故老少阴阳。各从其类。盖乾坤坎离。既得其数而为四方之正卦矣。其震兑巽艮之得其位者。又各以类而附其傍。是故震得少阴之二。而附于少阴八离之傍。为东北隅之卦。艮得太阴之四。而附于太阴六坤之傍。为西北隅之卦。是则阴之老与老少与少。皆从其类者也。至若兑得太阳之一。而为东南隅之卦。其正卦干之数。本是太阳之九。而今为少阳之七。巽得少阳之三。而为西南隅之卦。其正卦坎之数。本是少阳之七。而今为太阳之九。是则阳之老与少少与老互易其数者也。夫数之九七。既易其方矣。卦之干坎。乃不随数以易方何也。金火相为用。数可易也。方位有定分。卦不可易也。然而推卦生于数未易之前。而认数变于卦既立之后。亦何害为造化自然之竗乎。要在看得活络而无滞耳。

退溪于此下。又列玉斋图而有论说者矣。玉斋图则既在上条。故此不复著。而只于下段。并论其得失焉。

按退溪既取朱子意。以阴阳位数。分卦作图。欲明其与玉斋图有不同者。而其意盖只以四隅卦之分配为不当。至于四正卦。则谓朱子与玉斋始若异而归则同。此说见上。故其作图也。一与三则依朱子说。置在两隅。而正方之九与七。则反从玉斋图。遽为之易置。既不得全用朱子说。又与玉斋图有异同。求之两说。皆或合或不合。后生蒙陋。诚莫能领悟也。窃谓易大传言四象生八卦。今之论八卦者。当先从四象而论矣。朱子与玉斋之论四象。虽各不同。一则从阴阳位数。而一九三七为老少二阳之象。一则指阴阳互藏。而四九二七为老少二阳之象。其言意亦各有攸当矣。退溪图则又有异焉。若以各卦之各据其方。各配其数者见之。则兑之一巽之三。干之以九易七。坎之以七易九。虽似无妨。而亦可以活络看者。但即图而观其四象。则一与七为一象而当老阳。三与九为一象而当少阳。以一七三九。为老少二阳之象者。古既不见此例。而义亦似无归着矣。且一九同为老阳。三七同为少阳。而一与三则不易。九与七独为易置者。亦与三同二异章所谓四九二七并为易方者。有所不同。若曰此只以阴阳分配八卦而未暇论四象云。则舍四象而独论八卦。恐非立图之本意也。其辨论又曰。金火相为用。数可易也。方位有定分。卦不可易也。数可易而卦不可易云者。诚为的当之论。而至其金火相为用。则又似有听莹。七得二而后始可为火。九得四而后始可为金。今以一七为一象而谓之火。三九为一象而谓之金。无二而七安得独为火。无四而九安得独为金乎。况一与三是何象。而又可为金与火乎。此皆不免后人之疑耳。然退溪本意则亦自明白。其曰推卦生于数未易之前。认数变于卦既立之后者。其意亦以干兑为生而当一九。巽坎为生而当三七。皆在于九七未易数之前。其言固甚精确。而至其作图。则又必易置其数。使言与图自相抵梧。今若活看。则其本意亦似可知。但其作图之例。有不可强解者矣。

窃详退溪此段及下文洛书四方之正一段。则盖以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为四象者。谓之皆似傅会。此盖得朱子说为主。而其间亦多用苑洛子之言。苑洛所云六七八九是矣。一二三四何为者。所以力攻玉斋之非。其言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乃五行生成之数。非阴阳老少之数。此固然矣。然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固是五行生成之数。而亦独不为四象老少之数耶。盖此数非他数。即河图列于四方之数也。河图四方之数。非四象而何哉。故朱子于原卦画篇四象图下。亦以周子所谓水火木金当之。而又尝曰。四象如春夏秋冬。金木水火。东西南北。无不可推。朱子何尝硬执一说。以为他不可与。而玉斋之论。亦何谓有悖朱子耶。大抵阴阳以界分而言。则阴自阴阳自阳。似不可错互。而其实则阴无独阴。阳无独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朱子所谓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者此也。但朱子以本位本数论四象者。就其中指言阴阳本色而明伏羲画卦之意。尤得先天为体之象矣。然而老阳之一九。本与老阴之四六相交。而一与四互藏而互根。则四九为老阳。一六为老阴。少阴之二八。本与少阳之三七相交。而二与三互藏而互根。则二七为少阳。三八为少阴。此说详于先天变后天图说。有阴有阳。其理自应如此。此河图所以列于四方者即然。而玉斋之以此论四象者。亦取流行交易之象。以发伏羲画卦之竗用。此亦自为一义。与朱子说两不相妨。苑洛之必加力斥者何也。退溪亦言苑洛之意。本为攻玉斋而设。不惮立异于朱子。而于此条。犹未免义例之疑。此必有定见。而愚陋不能理会。玆敢并为论列。以俟知者之究观焉。

横图合圆图图附胡玉斋节气图[编辑]

横图者。两仪四象八卦。以至六十四卦生出之序。故曰卦画之成也。圆图者。六十四卦既生之后。即横图而䂓而圆之。以见阴阳二气流行之序。故曰卦气之运也。横图则阳仪上四卦。干为头而震为尾。阴仪上四卦。巽为头而坤为尾。若论老少之分。则坤虽为老阴。而若论生出之序。则巽五先于坤八。故曰巽为头而坤为尾。二老位乎首尾。而二少在中间相接。圆图则稍一回转而干巽齐头。坤震连尾。二老二少。并相对而立。以见阴阳二端消长之次交易之竗。此朱子所谓稍涉安排。而亦莫非自然之理者也。二图虽似稍异。然而邵子论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生出之序。亦皆即圆图而言之。启蒙及图说。自太极既生以下四段。皆说圆图也。是则圆图虽曰卦气之运。亦可以见卦画之生。而实则二图二而一矣。今依圆图之体。作横图之画。合二图为一。而卦画之生出。卦气之流行。一按而可尽。且从朱子说。挑出中间方图。而旧图置方图于圆图中。以象天之包地。而朱子去之。太极居中。阴阳皆从中起之象。又可见矣。新安陈氏论邵子图皆从中起之说。而以为其曰皆者。兼方圆二图而言。此固然矣。然二图之从中起者何也。圆图则阳起坤复之子中。阴起干姤之午中。方图则震复巽姤。又皆在中央而起端。虽横图复姤居中。实为两仪之界分。然则其所谓皆从中起者。固皆并论方圆二图。而亦所以并指阴阳二端皆自中起也。皆字虽可以兼方圆二图。亦不可兼阴阳二端而言欤。朱子言中间白处。便是太极。阴阳既皆从中而起。则此岂非太极在中。动为阳静为阴之象耶。先天图太极图。虽谓两不契勘。而若其太极为根柢。动静分阴阳者。又何尝少异哉。邵子卒以此归之心学者。所以破诸家之陋说。而即知象数之竗。不违心法之则。其功又岂少乎。今图又以玉斋节气图付之图外者。亦有可言。玉斋所以分配八节十六气于六十四卦者。虽因子半坤复之说而推之。而阴阳之节次推迁四序以成者。其配合之理。亦自明白矣。其所谓八节。即八卦之配。而八节者。四立及春秋二分冬夏二至也。四立为四时之初。而分至为四时之半。十六气乃其属也。每节必当二卦相接之中。如冬至当坤复者。即坤与震接之界。立春当无妄明夷者。亦震与离接之界。而自临同人泰履之为春分立夏。至于谦否之为立冬。亦皆当二卦之界。此岂非分配八卦之象。而且每节所当之二卦。又皆一干一坤相值而成卦。如无妄之有天。明夷之有地即是也。而自临同人至谦否。亦皆有天地二象之相值。此又可见六卦界合。莫非乾坤之用。而四时推敓。自是天地之功矣。独干姤则干巽相接而不与坤值。坤复则坤震相接而不与干值者何也。盖即图而观之。四卦正据两仪初分之交。即气而论之。二至正当二气极盛之会。是故乾位则阳聚为多。而干姤二卦十一画阳中。只有一阴。坤位则阴聚为多。而坤复二卦十一画阴中。只有一阳。此正阳始生于阴。阴始生于阳。而实为阴阳两仪大界合处。干复是阳仪界头。坤姤是阴仪界头。其理则乃动静始现之端。而其象则又邵子所谓父生长女。母孕长男者也。岂可与他卦之阴阳相杂者。伦而类之乎。坤既生复。而诸阳之节次生出者。又皆自复而进。干既生姤。而众阴之节次生出者。又皆自姤而进。则乾坤复姤大小父母之义。亦较如矣。今以圆图合横图。而卦气之运。固囿于卦画之生。又以节气图付之图外。而节序之相推敓。又囿于卦气之运。此皆古人之成图而合之为一者。只欲见图之名虽若不一。而图之理实无不同。万化之往来屈伸。即乾坤之功。而乾坤之竗用。又不过本之太极耳。一而散为万。万而归乎一者。即此而在。庶或使初学者不眩于名目。而得为领解之少助也欤。

方图四层图天台董氏说[编辑]

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气。咸损见义。水火相射。既济未济。风雷相薄。恒益起意。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朱子释之曰。此是说方图中两交股底。天台董氏尝因邵子此诗。欲以方图作四层看。其说曰。第一层四隅乾坤否泰四卦。所谓天地定位。否泰反类也。否泰。皆乾坤合而成卦者。其周围横直。皆干一坤八之卦。此天地定位之不可易者也。第二层四隅兑艮咸损四卦。所谓山泽通气。咸损见义也。咸损。皆兑艮合而成卦者。其周围横直。皆兑二艮七之卦。此山泽通气之象也。第三层四隅坎离既济未济四卦。所谓水火相射。既济未济既济未济。皆坎离合而成卦者。者也。其周围横直。皆离三坎六之卦。此水火不相射之象也。其最里一层。为震巽恒益四卦。恒益。皆震巽合而成卦者。所谓风雷相薄。恒益起意者也。今依其说。作方图。仍又标作四层看。则一见晓然。可以知先天法象自然之竗矣。其所谓四象相交。成十六事者。乾坤兑艮。即老阴老阳之交。而离震巽坎。即少阴少阳之交。此乃四象之交。而自西北隅干。至东南隅坤八卦。东北隅泰。至西南隅否八卦。合成十六。此即上所谓两交股底。而此十六事者。固因四象之交而生出矣。八卦相荡者。明八卦相推荡交易。而六十四卦以此而成。邵诗之义。尽于此矣。况其最里一层四卦。只是雷风二象。而此图之从中起者。其义尤较然。系辞传所谓雷以动之。风以散之者。即方图从中起之义也。震者雷象。而复为动之端。巽者风象。而姤为散之始。自复而行。历离兑而至干。自姤而行。历坎艮而至坤。此实起之自中。达乎东南西北。而天地阴阳对待消长之理。靡所不蕴。先儒言方图象地。地者方而静。故以动散为用。即新安陈氏说也。此等意义。亦不可不即图而求之也。

四象图邵子说,朱子说[编辑]

邵子曰。动静之间。易所谓太极也。动静。易所谓两仪也。阴阳刚柔。易所谓四象也。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少刚少柔太刚太柔。易所谓八卦也。动者为天。天有阴阳。阳者动之始。阴者动之极。静者为地。地有柔刚。柔者静之始。刚者静之极。阴阳刚柔之中。又各有阴阳刚柔。故亦各以太少别焉。是故其论八卦。以干兑离震。配日月星辰而为天四象。盖四卦皆从阳仪中来。故邵子既以属乎动而分阴阳。阴阳者气之行于天者。是以为天四象。巽坎艮坤。配石土火水而为地四象。盖四卦皆从阴仪中来。故邵子既以属乎静而分柔刚。柔刚者质之具于地者。是以为地四象。其言又曰。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象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义也。此则邵子之意也。朱子之分四象。则不言刚柔。而只以阴阳太少别之。以邵子所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刚为少阳。柔为太阴。故以干兑艮坤。为生于二太而属之天四象。离震巽坎。为生于二少而属之地四象。玉斋所谓论四象既殊。故论八卦亦异者也。邵朱之说。其不同如是。而后儒阙疑之说。所由起也。然朱子尝曰。其以阴阳刚柔分四象者。合天地而言也。其以阴阳太少分之者。专言天道也。若专以地道言之。则刚柔之中。又自有太少矣。然则邵子之说。即合天地而言者。而朱子之论。则乃专言天道。故只以阴阳二字言之耳。阴阳老为动而少为静。故二太所生四卦为天四象。二少所生四卦为地四象。其旨又各有攸当矣。若知其分言合言之义。则二说虽若差殊。而其理则归于一。是岂朱子以邵说为非而必欲新其说之意耶。玉斋又论四象相交之说。而曰邵子之言是老交少少交老。即文王之说。而朱子之言是二太相交二少相交。即伏羲之说。此言又却分晓。二先生所言。固不可执一而废一。要在参互考贯。以知其两自不妨之意可也。

反对图[编辑]

伏羲易。以生出为次。文王易。以反对为次。生出者。即两仪四象八卦。以至六十四卦生出之序也。反对者。即屯反为蒙。蒙反为屯。咸反为恒。恒反为咸之类也。反之为言。乃反倒之义。以上爻为初爻。初爻为上爻。反而观之。则两卦虽是两卦。而其实则一卦反而为两卦。只正对八卦不然。而其外五十六卦。莫不各有反对。故今之见行周易。以反对为次。屯蒙需讼。以至既济未济皆是也。邵子诗称三十六宫都是春者。即以六十四卦。为三十六宫。此乃反对之意也。盖其意以一宫置一卦。是所谓上经十八卦。下经十八卦。合为三十六卦。而三十六卦中。除正对八卦。馀二十八卦则反而成五十六卦。合正对八卦。摠成六十四卦矣。是故一卦各专一宫。而反观之则一卦为两卦。而一宫亦有两卦。是则一部六十四卦。尽在三十六宫之中。而反对之旨明矣。今依邵子之言。作三十六圈。一圈各置一卦。以象三十六宫。而又令反而观之。以见一卦反为两卦。两卦合为一卦之象。只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卦即上所谓正对卦也。虽反观之。只成本卦而不成他卦。故此卦则不可反而两相对。其曰正者。与反相反之意也。然先天图左右诸卦之对待者。六爻阴阳。皆相反。即朱子所谓东边一画阳。对西边一画阴者也。干与坤。坎与离。颐与大过。中孚与小过。虽非反对之卦。而其六画阴阳则正皆相反。易经之必以此相对而为次第者。正欲以六爻之相反者。对上下爻之反易者也。岂非正对之中。亦寓反对之义也欤。且反对诸卦卦画。既皆反易。故卦义亦与之相反。而正对卦六画。皆相反者。其卦义之相反。亦无异于反对诸卦。上下经序卦之意。非在斯欤。此义又不可不知也。

邵子论正对卦之义曰。八卦以六变而成八也。朱子亦曰。八卦只是六卦。乾坤坎离。是四正卦。艮是翻转底震。兑是翻转底巽。其意盖以为乾坤坎离震巽。只是六卦。而震反为艮。巽反为兑。乃成八卦云尔。是以震艮巽兑。与乾坤坎离相对。而正变卦所由分矣。然震与艮巽与兑相合。则又为正对。如颐小过。即震之合。而大过中孚。即巽之合。朱子所谓艮兑震巽倒转。则为中孚颐小过大过者此也。是知二变卦必相合或倒转而后。始有一正卦之用。而易中之义。必以四正卦为重者。非此也欤。且知六卦之中。坎离二卦。得阴阳之中而为正体。实与乾坤得阴阳之一而为纯体者。并其功用。此又非先后天南北之遆代。不外此四卦之义欤。颐大过中孚小过。即杂体中之正者也。朱子言颐大过。是厚画底坎离。中孚小过。是双挟底坎离。张行成又言中孚小过。似坎离之中。颐大过。似乾坤之一。然则大小过颐中孚。虽是震艮巽兑相合而成卦。实得乾坤坎离之似者。而本非由于震艮巽兑之功用矣。只是张氏所谓颐大过似乾坤者。似指中四爻阴阳之偏聚者。而亦不能分晓。及观其互体。则又可知二卦之似乾坤。而张氏说虽不及互体。其义亦自相合矣。然颐大过之遽拟乾坤者。终不若朱子以四卦皆为坎离之似者。实为是当。且以卦象论之。厚画双挟之象。尤自明白。似不可改评也。

六十四卦之为三十六宫。上条详矣。其数之必为三十六者。盖八卦之位。干一坤八为九。兑二艮七亦为九。而离三坎六震四巽五。亦皆成九数。四九非三十六之数欤。八卦之画。干三坤六为九。兑四艮五亦为九。而离四坎五震五巽四。又皆成九画。此又四九三十六之数也。然则三十六宫者。即八卦位与画之数。而散之为六十四卦。以具八别之体。合之为三十六宫。以应其位与画之数。六十四卦之属于八卦者。其象尽如是矣。然而八卦相对。必皆成九数而合为三十六者。盖九为干之用数。而三十六。又为干之策数故也。且如三十六卦之爻。通为二百一十六之数。恰当干六爻之策数。是则八卦又皆囿于干数。而六十四卦。莫不宗一干矣。古人所谓造化尊阳者。此亦可见矣。虽以揲蓍言之。三十六营而九变。始得小成之卦者。即八卦之一也。亦岂非此义欤。

互体图[编辑]

朱子论互卦。尝自以为未及致思而不为明白论释。后儒亦无详论者。胡云峰于杂卦传附注。有论十六卦互体之说。而亦不为究竟论。是未可知也。岂古人已有论发其象体意旨者。而或未及见之欤。云峰既发十六卦之端。则必有通论诸卦之说。而亦未之闻。是皆僻陋之恨也。今因正反对推究。而偶窥大致精密巧竗。有如下方所论。因敢略为第次。分其交互对望之体。以成上下图。其象实与先天图及朱子考变占图阳画对阴画。阴画对阳画者。自相沕合。非敢以己见牵合而安排之也。其间亦有未能尽言者。览者详之。

互卦之体正对卦。互体亦为正对。如坎离中孚小过互而为颐大过。㶊大过互而为乾坤是也。反对卦则互对必为反对卦。如屯蒙一宫反对。剥复亦一宫反对。而屯互为剥。则蒙亦互为复之类是也。今图亦以一宫置两卦。而只正对卦则一宫置一卦。依反对图三十六宫之例。而上图则以正对卦为主。故乾坤坎离在中。而四隅又皆正对也。下图则以反对卦为主。故三十二卦无一正对者是也。

六十四卦。各有互体。而其究则不过分为颐大过夬姤剥复归妹渐家人睽蹇解十二卦。而十二卦终又总而为乾坤既济未济四卦。乾坤者。上经之首。既济未济者。下经之终。互卦虽若纠纷。毕竟只为上下经之始终。而其错综互变之竗。尽囿于中间。即此究之。序卦始终之旨。居然可见矣。且十二卦中颐大过正对卦。则一卦专一宫。故所属皆只四卦而合成八卦。其外十卦则一宫皆两卦。故所属亦皆八卦通六宫十二卦。正对卦虽各专一宫。若以反对二卦一宫之例例之。则其六画阴阳皆相反者。亦有反对同宫之象。颐大过以一宫例之。而称以六宫者此也。所属合为四十八卦。六八为四十八。则此乃六子各得其八别之象。十二卦合乾坤既济未济。又为二八十六之数。此亦二老各得其八别之象。而四十八卦既皆为十六卦之属。则即又六子从二老之象也。不亦竗欤。且以先天图观之。十六卦中。八卦则从东边阳仪中来。八卦则从西边阴仪中来。分阴分阳之象。又岂非不期然而自合者欤。

易之分上下经。尽有意义。上经主乾坤坎离四正卦。下经主震艮巽兑四变卦。故互卦中坎离。亦属于乾坤。应上经之象而为上图。震艮巽兑。亦属于既济未济。应下经之象而为下图。此自然之竗也。上图则既主乾坤坎离。故其错列对望于中者。皆天地水火之卦。而天火之卦从干离。地水之卦从坤坎。各有居中为主之象。而雷山风泽之卦。间错而四围之。有交互之义。此则内乾坤坎离而外震艮巽兑之象也。下图则既主震艮巽兑。故其错列对望于中者。皆雷山风泽之卦。而雷山之卦从震艮。风泽之卦从巽兑。亦有居中为主之象。而天地水火之卦。间错而四围之。有交互之义。此则内震艮巽兑而外乾坤坎离之象也。然先后天及上下经。实则皆主乾坤坎离之功用。盖以乾坤即六卦之宗。而坎离又得乾坤之中气。乃为天地之大用故也。今上图以乾坤坎离相终始。下图以既济未济否泰相终始者。实亦此义。而其顺转逆转。终而复始之义。又昭然矣。在上图则乾坤各自专。而天地之属不相杂。坎离亦异位。而水火之属不相并。此则上图固有定位对待之象。而在下图则既济未济者。即坎离之交合也。否泰者。亦乾坤之交合也。此则下图又有交合变化之象。而下图之无妄大畜在中之左。地之属左列。而此二卦在其中。萃升在中之右天之属右列。而此二卦在其中。者。亦类否泰之相合。家人睽所属。皆水之类。蹇解所属。皆火之类者。亦似既济未济之相合。合二图则定位交合之体。两自明备矣。然离为阴而上图之离属于干。即干索于坤。得其阴爻。坎为阳而上图之坎属于坤。即坤索于干。得其阳爻者。而其亦后天之离代先天乾位。后天之坎代先天坤位之象乎。下图则坎又从干。而天水却与同处。离又从坤。而地火却与同处。是则上图虽若有定位之象。而定位之中。亦有阳交阴阴交阳。以为变化之本者。下图虽若有交合之象。而交合之中。亦见阳从阳阴从阴。不失一定之体者。此非一部之竗蕴乎。虽以震艮巽兑论之。定位交合之象。亦有可言。此四卦既主下图。故下图之雷山诸卦与震艮。皆属蹇解。而风泽之属。一无相错。风泽诸卦与巽兑。皆属家人睽。而雷山之属。一无相错。此岂非定位之象耶。上图则六卦所属。皆雷山风泽相错。而成其终之咸恒损益。则又震艮巽兑之自相交合。正与天地水火之相交。而有既济未济否泰之象相类。此又交合之象也。至于渐归妹以四卦之相合而居下图者。实所以见四卦之为主。又与上图之同人大有师比。为乾坤坎离之相交。而处图之中者相应。此亦一义也。此等竗义。岂可容架𮢶而为说哉。

或以上经卦多在下图。下经卦多在上图。为有背于上下经之义。则是不识流转变化。始为易中之竗也。杂卦传。实论上下经诸卦。而上经卦多入下经。下经卦多入上经。胡云峰以为此交易之义。皆出自然而非偶然也。上下经卦。或相易置者。此正互体之象。而足见交变之义矣。咸恒以下经为首之卦。而亦在上图者。虽若可疑。否泰即上经不易之卦。而亦入于下图。是不为互对之义欤。正卦囿变卦。变卦交正卦之象。即此四卦之移易而尤可见矣。不如是。何以见易道之圆活变动。不拘滞于一义者哉。咸恒损益之必在下经者。为其有震艮巽兑交合之义。而今下图中渐归妹随蛊二宫。实亦震艮巽兑交合而成者也。挟其四原卦。同处于中。是则下图虽无咸恒损益。而咸恒损益。实亦未尝无也。且上下经之分卦。论以六十四卦。则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虽似不同。而若以三十六宫观之。则上经十八卦。下经十八卦。未尝不同。上下图之分卦。论以三十六宫。则上图二十宫。下图十六宫。虽若不同。而若以六十四卦论之。则上图三十二卦。下图三十二卦。亦未尝不同。其同而异异而同。互相博易。互相参合者。尽又精密矣。

反对卦互体。必为反对卦。而四十八卦中。独丰旅涣节。以反对卦而互为正对者。政与十六卦中夬姤剥复。以反对卦而互为正对者。同其意义。盖丰旅涣节。即坎合巽兑。离合震艮而成者。夬姤剥复。即干合巽兑。坤合震艮而成者。此岂非八卦阴阳交互之义欤。干坎合巽兑。坤离合震艮。乃交互之义。坎离在上图。虽混于诸卦之中。而实与乾坤。并其功用。在下图则既济未济为其主。而其实则二卦乃坎离也。且干之互体复为干。坤之互体复为坤。俱不出其宫。而既济互为未济。未济互为既济。亦俱不出其宫。此尤可见坎离之造化功用。拟诸乾坤。而四正卦为易之宗者。有如是矣。

系辞传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先儒皆以此为论互卦。而朱子亦言此说不可废。然则盖自孔子时。已有互卦之说。决非后人之所杜撰也。然而朱子尝言此等不必深泥。又言颐大过之类。亦有取不得处。岂汉儒专尚互卦。其弊或至舍原卦而归重互卦者。故朱子病之。不欲理其说。不肯致思究观。而至以为取不得欤。然此若非易中所蕴。则夫子何以著之系辞。邵子何以为考占之用乎。至刘云庄,胡云峰,吴临川,胡双湖诸公多言其不可不参究。云峰则论各卦诸爻。多引互体为说。而至谓易道于此全备。此非无稽之说也。虽朱子亦不曾尽废。本义于大壮五爻称卦体。似兑有羊象者。即互体之说。此可见其一端矣。况互卦终始。实有合于古人所称易象。而颠倒反复。横竖曲直。无往而不相值之竗。即此可究而益知易道广大。无有所不包者矣。讵可谓非至理而挥下之哉。

颐大过取不得云者。虽不敢知朱子之旨何居。而正对互体。亦必为正对。则见上条颐大过互为乾坤者。似不无其义。而大过者巽兑之合也。颐则震艮之合也。巽兑合而互为干。震艮合而互为坤者。岂非阴互为阳。阳互为阴之义欤。坎离之为颐大过。颐大过之为乾坤。此正天离震艮雷山巽兑风泽大过相荡而成八卦之象。而且是先天八卦。乾坤坎离主四正。巽兑震艮在其间。为四维之象也。未知此或不至甚悖否。愚陋固何敢质言于朱夫子言外。而姑标鄙见以俟之。

盖互卦者。即内卦除初爻。外卦除上爻。以中间四爻交互而成卦之谓也。其义备于以上诸条矣。又按双湖胡氏论上下篇义。有晋明夷互体为震艮之说。此则盖于六画除三画。互成三画卦之谓。如内卦除初二两爻。则外卦除上一爻。外卦除上五两爻。则内卦除初一爻是也。今依此例而成卦。交互而观之。则四十八卦之互而为十六卦。十六卦之互而为乾坤既济未济者。又皆一如此图。始可见易道虽变化不一。而终亦殊涂同归。不出范围之内。此亦不可不究观之也。

今以卦画阴阳论之。又有可言。干八卦自干至泰八卦也。馀仿此。三十六阳十二阴。坤八卦三十六阴十二阳。离二十八阳二十阴。坎二十八阴二十阳。巽兑二十八阳二十阴。震艮二十八阴二十阳。故上图中干离之属。六十四阳爻。三十二阴爻。坤坎之属。六十四阴爻。三十二阳爻。恰当乾坤坎离之爻数。下图中巽兑之属。五十六阳爻。四十阴爻。震艮之属。五十六阴爻。四十阳爻。恰当巽兑震艮之爻数。各卦之交互错列者。虽未尝尽同于八别八别者。即干八卦坤八卦之类。之卦。而爻画阴阳。恰当其数者。有可见不期然而然者。互卦之为易中一蕴者。于此愈可信矣。

虚一象太极附丁氏翼衍图[编辑]

大衍之数五十。虚其一以象太极。只用四十有九。此非揲蓍者强自除去。以配太极之名。实亦有当然者。盖一每生二。即理之自然也。太极之分两仪。是其最初可见者。而二为四。四为八。八为十六。十六为三十二。三十二为六十四。莫非自一生二之象。如自太极而分两仪。则太极为一。而两仪分为二。自两仪而为四象。则两仪又为一。而四象又分为二。四者二之倍。而二既当乎一。则四亦分而当二。即明道加一倍法。推而至于无竆之数。莫不加倍以见其生于一之象。玉斋所谓凡一为极者是也。大衍之置一象太极。亦所以见万数之原于一。一者固数之原也。然自二三四五。至百千万亿推衍成数之际。其所谓一者。则却藏弆而不见用。是以朱子尝曰。参天两地。便已虚去天一。只用天三对地二。大传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者。即阴阳起数之始也。倚数云者何也。倚者依拟之谓。如已把三数在此。而更立三数以倚之。已把二数在此。而更立二数以倚之者也。即所谓二二为四。三三为九。以至八八九九之属。莫不由此推出去。独一则不然。一一只成单一。而更无推去衍成之数。推之万数。未尝见一之功用。如筭法一九如九之属是也。以至一万一亿之属。莫不如是矣。盖一在象数之中。虽能根柢而积数。却藏于众数之中。不能变转而衍数。邵子尝曰。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又曰。一不可变。即此意也。揲蓍求卦。乃大衍之用。故倚数之际。一自不用。而只用三与二成五数。三阳而二阴。故三其二成六。而为老阴之数。三其三成九。而为老阳之数。向后许多般数。皆自此生出矣。一既无与于衍数。则大衍之数。自不得不去一。而其数始合于七七之蓍数。此实理数之自然。岂容私智之刱造哉。一虽若无用于衍数。而其实则天下之数。非一则无以为本。如十虽为十。而即一数之十积而成者。万虽为万。而亦一数之万积而成者。胡玉斋以为其不用者。所以为用之原。此诚至论也。正与太极之无形状无方所。而实贯万化者。有所相类。故取此以象之。以配太极之名。而亦以见夫太极之理无乎不存也。

卦为体而蓍为用。卦之用。即蓍之用。故干之初爻潜龙勿用者。已寓其虚一不用之意。邵子亦有如此说矣。圣人微意。自可想于不言之中矣。今虽以切近易见者言之。试为屈指而计数。则虚一不用之象。亦有可言。人之计数者。必先以母指计一数。而二三四五。各以次屈其指焉。五指既皆屈。则母指却藏于四指之下而不见。所可见者。只上四指而已。此非藏其一而不用之象欤。手指虽曰体。数则五。而计数之际。只见其四。而其一则不见。是犹五行虽曰五数。而运行则只是四气。土却不与焉者矣。然母指虽藏于四指之下。而四指者皆枕倚而屈伸焉。土虽寄于四气之中。而四气又皆为持载焉。此又非一之不用而实为其用之原者欤。

虚一象太极之说。详于启蒙。而朱子论之尤切矣。至明蓍策篇末附注黄氏瑞节所论。武陵丁氏原衍翼衍之说。论大衍之体数用数。尤为详备。而一之居中不用之象。自晓然矣。今按其说而作图于下方。

退溪传疑丁氏名易东。又传疑论丁氏说中。有以两仪四象八卦合四十九者。及四十九与五十。皆天地之数。各再自乘。而以中数自乘除之说。甚明备。故更不著于此。

翼衍图[编辑]

第五位居中。而左右各四位。皆为三五七九。自有四营之象。故以此分属乎四营者。尽有自然之竗。而亦皆古人之未言者。其所谓出于朱蔡之外。备之又备者。不其然欤。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各当三五七九之说。则虽用鄙见。而亦莫非自然之象。不可容易非议也。

第五位至第九位之十数皆去之。合成五十大衍之体数也。其馀数则合成四十九。大衍之用数也。大衍之数。只是五十。而今乃合为九十九者。非谓蓍数本如此。只欲分五十与四十九。以见体用之各具。故自二至九。皆倚数而再置之。其再置之者。所以各成体用之全数者也。独一与十。只一置其数而不再置者。一为数之始。自身外更无他数可倚而引之于前。十为数之终。自身外亦无他数可倚而推之于后故也。且每数之必再置者。即各具阴阳之象。而始者动之端。阳性即此可见。故一则只举其阳。终者静之成。阴功至此可见。故十则亦不言阳之意。此又邵子所谓阳无十而阴无一者也。

愚之作此图。实用黄氏所传丁氏说。而丁氏图说。犹未及见。虽不知其旨意与鄙说何如。而第鄙说所论左右各四营及五六中数等诸说。亦皆有据依。非出臆论。丁氏说设或有出入异同者。而鄙说自有意义。亦不害为此图之要旨。览者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