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凡例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凡例

[编辑]

【国语】:指中国大陆的汉语系方言升华的官话,国民政府所称的国语。战后迁入台湾的国民政府用以施行教育的用语,与台湾方言相对称的共同话。一度为“普通话”同质别称,再则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话”分庭抗礼。继而发生偏差有别。如今,大陆上亦已以“普通话”对“国语”加以称道。近来著作书名上则有用“汉语”“华语”“中文”等称代替“国语”的。有时包括“白话文”“国语文”。台湾在地人向来多养成爱护国语的习惯,新来的人则当做是“说了就没有影子的东西”看待的为多。


【台湾语】:简称“台湾”再省为“台”。台湾话实际上是指“闽南系台湾汉语方言”。本书中再缩小,不包括“客家话”台湾话曾经与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话有等质性,今已演变成相对称,本书内用台湾语台湾音对照国语国音,少部分有一致性,但偏差多,以至不同。例如“冰”之音大致相同,其他就要译音、译义了。像以今语译古语、以台语译中国语,不能对译的用说明解释,再不能的,从缺。


【国音】:指国民政府在台湾推行国语所用的标准音。主要依据“国音常用字汇”。


【台甘】:指甘为霖的厦门音新字典,即以甘典所收台湾音,亦即以甘典的音代表台湾音。


【普闽】:指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亦即用普闽典所收的音做为厦门音的代表。


【普闽典的厦语用字】:“厦”,是厦门。“厦字”,指厦门用字,即厦语方言。在本书是由普闽典吸收的厦门话。因为本书原则上是以台语对译国语,但是同时参考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所载厦门话。遇到可补台湾方言译词所未备的资料或可以供比较的资料就收做译词。(如果不只编者个人认为有厦语特色,这些资料将具台语、厦语分裂的见证了。所以有需要加以标示,同时亦是资料来源的简称。)


【普闽典的厦门用语】:厦门话。是台湾话的相对称,用于音、语词的对照标示。本来一度有渊源关系、亦曾有一致性而后渐呈偏差。在对照之间自然见出异同。参照次项。


【普闽典与台甘典】:对照台国字音时,因为参考普闽典所收厦语的“文”“白”资料。结果对照出普闽典所做“文”“白”之别不全与“编者”台语的区别一致。例如:

“厦”字,普闽典列出:(文)ㄏㄚ˫。(白)ㄏㆤ˫。
本书则分为:(文)ㄏㄚ˫。(漳)ㄏㆤ˫。
“杆、杆”字,普闽典列出   :(文)ㄍㄢˋ。(白)ㄍㄨㆮˋ。
本书则分甘典,杆:(文)ㄍㄢ。(语)ㄍㄨㆩˋ、ㄍㄨㄞˋ。      
杆:(文)ㄏㄢ˫。(语)ㄍㄢˋ、ㄍㄨㆮˋ。
按:当“木梃”解的“杆”字以前只有平声。“杆”,只有去声转上声。


【台湾方音符号】:本书标注中国音使用中国国语“注音符号”。标注台语字音、语音则使用配合“注音符号”设计由政府颁布的“台湾方音符号”。(详互见本书“编辑缘起”。)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本书配合中国语音系分“ㄒㄧ”“ㄙㄨ”,不采用并“ㄒㄧ”入“ㄙㄧ”的拼法。结果发生在书写上“ㄒㄧ”与“ㆲ”容易混用。编者重视音理,牺牲书写的不方便。再说为表达台化的泉州闰音与朱兆祥兄隔海通讯定出“”符。因此深盼参考本书的人士能区别国语的“ㄛ”“ㄜ”。台语的“ㆦ”“ㄛ/ㄜ”“”,实际上“”符的用处不多。又,上引的“ㄛ/ㄜ”表示岛上的闽南系台湾话有“~ㄛ”韵群,与“~ㄜ”韵群。泉州系台湾北部属前者,漳州系台湾南部属后者。也就是说:台湾话有“~ㆦ/~ㄛ”韵群和“~ㆦ/~ㄜ”韵群的两大别,──形成互补。举“蚝”(牡蛎)字为例,漳系南部人多说“ㄜˊ”,北部泉系人多说“ㄛˊ”。编者认为“ㆦ”“ㄜ”之间的区别比较清楚。(见次项)。但是编者不愿主张,等待得到共识之日的来到。


【厦门拼音方案】:本书全面利用普闽典里的厦语标音资料;但“厦语拼音方案”一律译成台湾方音符号。大致可以逐一对当之中,只有厦语拼音方案的“~o”符,台湾形成“ǝ/ㄛ”互补关系,有如上项所说。本书不标“ㄜ/ㄛ”而一律译成“~ㄜ”。又,厦语拼音方案将“十五音韵书”的“柳”母译为“l/n~”,本书不能拼“ㄋ/ㄌ~”。截然分为“ㄌ~”或“ㄋ~”纽,在台湾编者一生还没遇到“ㄋ”、“ㄌ”的中间音之存在。


【字音】:本书目头字依照中国注音符号的拼音顺序排列,附记反切切脚以便对照出古今是否还一致、偏差的情形如何。大致见出闽南语音比起中国音与反切的音一致的多。可是并不能说保存得很齐全,有讹变音,有半边音。甘典的台湾音与普闽典所收的厦语音并不能每字相同,有出入。甘典所收多传统音、习惯音,有时与普闽典依据转音规则定出来的反切音不一致,发生冲突。令人一时难于取舍。

与中国音对照的台音,引自甘典代表台音,时加按语。并记普闽典的厦语音。如此安排,三者对应整齐是最受期待的。不对应的就要做一番的了解,斟酌取舍了。


【注音】:中国语部分用中国国音字母第一式,“注音符号”。这注音符号的标音、拼音、四声、轻声、破音等的设计都很完善,所有的字音、语音都能表达无遗,亦大力推行了将近一百年。台语的注音,亦有完美的工具,前面介绍过了,这里要说的是广义的闽南话,分厦漳泉三大群,偏向任何一群加以注音都不周到,只好采用并列并记,由使用的人士认同选用。


【一字多音】:所谓歧音破读的“一字多音”字,附记在目头字的反切字之后或普闽厦音(即国台厦音之后,并附简单举例,而详于各该音项内)。目头字的排列详见“本书的结构”。


【歧音歧义】:即“一字多音”。(见前项)


【连读变音】:闽南系台湾话字(词)在连读(说)时几乎每字自然变音。以此为母语(先天的)的人自然变音,后天学习的人除了循例(另见详细变音规则表)以外,亦可以多听练习自然变音流利说出来。闽南系台湾话在近一百年来经两次外来语教育的洗礼。四声,轻声的运用难免有些褪色。举用在句末宾位的“人”字与代词“我”“伊”为例。

害人“ㄏㄞ˫ㄌㄤˊ”,“人”念本调,词义重在“人”“人物”不是他物。
害人“ㄏㄞ˫˙ㄌㄤ”,“人”字轻念。词义重在“害”字,意谓有害于别人。
(扑/扑)ㄆㄚㆷ我“ㆣㄨㄚˋ”。“我”念本音,强调他打的是“我”不是别人。
扑我“ㄆㄚㆷ˙ㆣㄨㄚ”,“我”念轻声,只是平叙“他打了我”。
与伊“ㄏㆦ˫ㄧ”“伊”念本调,意谓,不是给别人是给“他”。
与伊“ㄏㆦ˫˙ㄧ”,“伊”念轻声;是平叙只说“给了他”。

用在句首的代词“我”“汝”在主位(语),平叙要变阴平。若念本调一顿,语气一变,强调“我”不管别人如何。如“我,不去”谓,别人或许要去,“我”则不去。这些在本书中,句末的轻声随处注出,句首的变音则没有注出,请读者记住应用。


【对照】:单音字,双音词都做音、义的对照。酌加国音台音。亦附用例对译。台语译有时再分“直译”“意译”。遇到不能对译者的加解释或说明。亦有不能译解者,从略。


【对译】:见前项。


【译语】:本书中的台语译词反映著编者个人将近一百年的台语环境,但是因接触社会面不大,近百年来出版的有关著作逸出我的收集范围,即是遗漏的文献自是不少。因为参考了普闽典吸收了一些厦门方言(说不定逸存在岛上各地),一方面亦保留了一些前半生所使用的台湾化日本汉语,例如:“切手”(邮票),“手续”。(后者现今似乎正在借入中国语了)。但是一切的重点放在对照词义、语意互相沟通,以期保存中、台各自的纯一性。是否能如愿以偿,或另有不可遏抑的变化,那就无法料想。亦无能为力了。


【举例】:单音词、复音词一概有用法举例。单标“例”字指国语字句、词句用例。相对的以“台”字表示台湾语句的对译。有时先举台湾用例,国语用例在后。


【类语】:指字义词义相同或相类似,常有连用机会的字。集在一起,至少有丰富词汇的用处。台语的例句加一个“台”字,作“台类语”。可能有共用的,但大都能区别方言色。亦有“类句”,指词的结构相同。放在一起做陪衬,就有增加词义正确性的作用。


【直译】:国语与方言对译,有时会出现语序不尽同的句例。这就先逐字对译,再依照方言的习惯语法表达出来。这叫做“意译”。句意对当词义不变的译文而合于方言习惯的表达叫做“意译”。


【意译】:对“直译”。(见前项) 


【训读】:表示用一个字的意义去表达另一个词。例如:“识ㄒㄧㆤㆶ”,字义是“ㆠㄚㆵ/ㄅㄚㆵ”(认识、晓得)。“曾经”口语说“ㆠㄚㆵ/ㄅㄚㆵ”,就用“识”表“ㆠㄚㆵ/ㄅㄚㆵ”,作“我识去”叫人念“ㆣㄨㄚˋㆠㄚㆵㄎㄧ˪”表“我曾去”,这“识ㆠㄚㆵ”音就算训读。“识←ㄒㄧㆤㆶ”不可能于语音转为“ㆠㄚㆵ”。(近人为“ㆠㄚㆵ/ㄅㄚㆵ”找出“别”“八”、“白”做为“音”与“字”转为一致的词形)。所以“识”读“ㆠㄚㆵ”就叫做训读(音)。 “别”“ㄅㄧㄚㆵ”语音“ㄅㄚㆵ”(有“辨别”义)。“八”往两边“分”开,亦有“分别”义。“白”有“明白”义,语音“ㆠㄚㆵ”见甘典。甘典“识”字收“ㆠㄚㆵ”为语音,审音颇严密的普闽典的“识”字就只有“ㄒㄧㆤㆶ”一音,未收白音。“脚”字音“ㄍㄧㆦㆶ”,意思是“ㄎㄚ”(腿脚也,骹)但语音不能转为“ㄎㄚ”。俗用“ㄎㄚ”称“脚”是训读。如地名“水返脚”的“ㄎㄚ”叫“ㄎㄚ”,不叫“ㄍㄧㆦㆶ”。甘典“脚”字收“ㄎㄚ”为语音,普闽典“脚”字就没有收“ㄎㄚ”音而拟出“骹ㄎㄠ”念语音“ㄎㄚ”代替读“ㄎㄚ”的“脚”。近年闽台语用字就起了这类的大变化。本书收甘典,普闽典的字音,并列对照的目的就在此。(互见“音字脱节”)


【音字脱节】:只懂话音一时写不出字来的词叫做:音和字脱节。话音和用以表达的字(词形)配不起来。或许本来没有,或许本来有的,被训读字占了去,如“骹”与“脚”。或许词形外借不还。“住”(持遇切=ㄉㄧ˫,在也),“戴/载”(ㄉㄞ˪/ㄉㄞ˫,事也)。音字脱节不是永远的亦随个人认字的多少而异。一般指大众写不出来就算音字脱节。因为话音总是走在文字的前面,文字是由后赶上补救的工具。中国语里亦有。例如,挨呲(雌/龇)ㄘ,转弯抹(/么)ㄇㄛ角。㡑(/繑/缲)ㄑㄧㄠ,㤘(/轴/纣)ㄓㄡˋ脾气。 本书里用斜线隔开却表通用互用的两个以上的词形(汉字表达)大都是音字脱节性质的词,编者不敢偏举。所以设计先标出拼音(表示音与字脱节)然后用括弧括入拟字,有的是新拟的词形。如“敲削/敲亵”。新拟的字有时不止一字亦须并记并列。可是打字人员边打字、边学习,竟将其所了解可用的选出注上音,附记其馀。实非编者本意。其间亦有打字技术上为著方便的因素存在。不过这或许是一种自然淘汰了。说到自然淘汰,优胜劣败这一点,笔者想起放眼岛上音字脱节的文字表达尝试现况,难免兴起经济学家所称“恶币驱逐良币”之慨叹,难说我会错了真意?


【词形】:就是用以表达词义的“字”。在音与字脱节多端的台湾话方面,近年由于学人的努力,过去一直用字不安定的词语逐渐解决了。为俗字找到正字,为训读找到本字,拟测语源等等真是闽南语史上的一场热闹。过去惟恐没有适当的字可用,现在反而对于一个“词”拟出来的字,不止一个苦于适从。有的是矫枉过正,有待商榷。例如:“ㄉㄞ˫ㄐㄧ˪”(事情也)有的写做“事志”,有的拟出“戴事”二字。“ㄎㄚ手”的“ㄎㄚ”,过去用“脚ㄍㄧㆦㆶ”训读“ㄎㄚ”,山“脚ㄎㄚ”(山麓也)写做“山脚”(山下也),现代学人拟出“ㄎㄚ”的正字“骹ㄎㄚ”,即使行得通,恐怕一时不习惯吧。本书既非“典”而是“心得”性质的学习语言的记录,绝对不是示“范”,采取雅俗并列的方式。只是想要在这里举出十个字为例,开诚布公说出:编者多年来在学习中国语,用中国字以至在杜撰新字 (由于私议)上面所耗费心思的一端,献丑请教。怪我、罪我亦尽在此辞汇了。

  1. 󿭑ㆣㄧㄣˋ、囝ㄍㄧㆩˋ、囡ㄋㄢ:
    台语“ㆣㄧㄣˋㄚˋ”(小孩子也),周边词有“ㄍㄧㆩˋ”(子、囝)。囝字读“ㄍㄧㆩˋ”合反切,不错。可是近年来“囝”字多出“ㆣㄧㄣˋ”音,接著有人推“囡ㄋㄢ”字读“ㆣㄧㄣˋ”。都有来历。但重叠了。何况“囡”字从女,有“ㄋㄢ”音可以专指“女孩子”。查普闽典“囡ㄋㄢ”字包括“囝”字,又分为“囝”(文)ㆣㄧㄢˋ,(白)ㄍㄧㆩˋ,“囡”ㆣㄧㄣˋ,(俗)ㄍㄧㄣˋ。合而又分。本书拟分为“囝”(文)ㄍㄧㄢˋ(九件切),(语)ㄍㄧㆩˋ。“囡”音“ㄋㄢ”,女孩子。“󿭑ㆣㄧㄣˋ”(小孩子也)杜撰字,比照“银”字从“艮”有“ㆣㄧㄣˊ”音,与漳州系的“󹡷ㄍㄧㄣˋ”通义而读“ㆣㄧㄣˋ”。
  2. 空(/孔)ㄎㄤ:康、埪*/㾤*:
    台语里伤口叫作“ㄎㄤ”,我的语感是“空”,台日典用“孔”字。字面上用“孔”较妥,只是“孔”字音“ㄎㆲˋ”,上声,声调不合。用“孔”读“ㄎㄤ”是一种训读。“空”,字面上是天空,空虚,所以加疒字旁表“伤口”加土字旁表地洞以至一般的小洞。㾤、埪都是私议以期达到一字一音的目的而已。普闽典用“康”代替“空”“孔”。例如“好康”、“展康”,字面上优雅,但语感上失了本义。“康”字在古语里有无“孔”义,这里记下来等原提案人加以注解讲明。(写到这里忽然想到:用“康”读“ㄎㄤ”(空、孔也)好像是到福建闽南的外江籍人容易犯的办法。“康”的语音从来只有“ㄎㆭ”音。无独有偶台湾的外来客发明用“速ㄙㄨˋ配”,代替台湾的“四ㄙㄨ˪配”,用“奥”(国音“ㄠˋ”,台音“ㄜ˪”)表台音“ㄜㆷ”(难也)。如“言语奥化(ㄏㄨㄚ)”。
  3. “ㄘㄨㄣ”(剩馀也):偆/䞐?伸/申?
    台语表“剩馀”义的语词“ㄘㄨㄣ”亦是十足的音字脱节。这个一天廿四小时挂在口头的“词”,即使是音字脱节,以甘典的收字丰富,至少亦应立拼音词头。台日典用“剩”字训读“ㄘㄨㄣ”但注明语源可能是“伸”。连氏台湾语典亦不期#:而同地著“偆”字释为:伸也,賸也。其实,“伸”、“偆”(ㄘㄨㄣˋ变ㄘㄨㄣ)(?)音同义趣不同。依我看可能是“ㄘㄨㄣ”(表音词)一音分化为二义。(一)伸长、伸直。(二)剩馀、残存。“馂”有剩馀义,原读去声“ㄗㄨㄣ˪”,但可能受“春”(天)(冬馀)的影响,变为阴平。从“春”的偆(ㄘㄨㄣˋ)/䞐(ㄘㄨㄣˋ)常义富足有馀亦被“春”字吸收,“剩馀”义藏在“春”字。这只看今日农历元旦犹盛贴红纸写“春”字谐音“ㄘㄨㄣ”(有馀)取吉利即可了解。又,“春风”谐“伸ㄘㄨㄣ风ㄏㆲ”(舒畅,不退缩),不需要写“馂”读“ㄘㄨㄣ”,不用“伸风”表舒畅,可想而知。我见如此。(说不定别人另有更好的看法)
  4. “ㄏㆦ˫”(给与也):与?付?互?
    台语指“给与”义的“ㄏㆦ˫”,向来多用“与ㄨˋ”之语音“ㄏㆦ˫”表达出来。甘典已著录“ㄏㆦ˫”为“与”字的语音。查台日典则用“给”字训读“ㄏㆦ˫”。近年与传统决裂,作者多另拟字。诸如:乎、护、予…等。笔者亦曾拟出一个“󸅑”字,现在自我扬弃,另拟(起用)“付”(ㄏㄨ˪→ㄏㆦ˫)字,而向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所用“互”字(当“交付”“给予”“解”等)提出商榷、质疑。详见“闽台方言研究集”(2)。
  5. “ㄉㄧ˫”(在也):在?住?伫?
    台语的“在”字用在日常行文中,用台语音读发现可以有四音──ㄗㄞ˫,ㄘㄞ˫,ㄉㆤㆷ,ㄉㄧ˫。“ㄗㄞ˫”是常用字音,“ㄘㄞ˫”今已生疏但需要这音。“ㄉㆤㆷ”似已音字脱节。“ㄉㄧ˫”谐“住”(持遇切)是成问题的音,一见似是训读音。甘典收ㄗㄞ˫,ㄘㄞ˫,ㄒㄧ˫,ㄉㄧ˫四音,就中“ㄒㄧ˫”已脱节。未收“ㄉㆤㆷ”音,我认为“ㄉㆤㆷ”是“ㄉㄧ˫,ㄌㆤㆷ”(在咧?)的合音。“ㄘㄞ˫”是“在ㄗㄞ˫”的外动词用法破读即可。而为著一字一音,把“在”分为三形,在ㄗㄞ˫,󹡓ㄉㄧ˫,󹕉ㄉㆤㆷ。
    “󹡓”形表示“人”在里面,“󹕉”,“在”字加一点是用“󸅒”字有“ㄉㆤㆷ”音为背景。不合六书造字,又不敢想行得通。查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的厦语部分则用“伫”字读“ㄉㄧ˫”表“在”义。编者有专文研究“在”字是否有“ㄉㄧ˫”音,收入闽台方言研究集(2)。不过退一步想,一些需要费唇舌纸笔讨论的字都是难行得通的。上天下地,方便第一。
  6. “ㄙㄨㄧˋ”(美丽也,好看):水?嫷?婑?
    “ㄙㄨㄧˋ、ㆠㄞˋ”的“ㄙㄨㄧˋ”,与“水”的字音相同。表“美丽”义的“ㄙㄨㄧˋ”通常用“水”。“水”的常义与“美丽”的意思,差一程,所以有音字脱节的感觉。但研究一下由“水”亦可以引申出美丽的意思,日本汉字“水”、“瑞”都训读“みず”,有丰美的意思。亦曾经看过有人考出“水”的“美”义。但是似未见定论。近日更见嫷、婑、󹍚等拟字。我亦杜撰了一个“󿫐”字,目的是在一字一音、可清眉目。我不敢否定“水”有“美”义。互见次项“󿳚ㆠㄞˋ”。
  7. “ㆠㄞˋ”(丑、不美也):丑?󿭎?
    “ㄙㄨㄧˋ、ㆠㄞˋ”(美丑也)的“ㆠㄞˋ”,自来多用“丑”字训读。甘典用“恶”字训读“ㆠㄞˋ”可能出于古训,现在字面上读了不习惯。 亦就由于有这种情形, 普闽典找出一个“󿭎”字(母亥切海韵)切音“ㆠㄞˋ”还可用。推其用意似谓稻因雨生黑斑而败(集韵广韵),转谓不美,“败ㄅㄞˋ”字呢?虽然音相近似至少字面上不大妥当。另有移用火色之末,不够亮的“󹉻”字(莫拨切曷韵)训读“ㆠㄞˋ”,字面上更不贴切(甘典)。谓“火ㄏㄨㆤˋ󹉻ㆠㄞˋ(不明亮)”则可以。编者拟用“󿳚”。虽不合传统造字法,但若以“歪”读“ㄨㄞ”为例来看,是讲得通的,应该容易接受。亦有人认为“ㆠㄞˋ”是“美ㆠㄧˋ”之转音“ㆠㄞˋ”之反训。像“治”训“乱”,理论上可以了解,似不切实用。
  8. “ㄍㄧㆬ”(光滑,亮晶晶):金? 󿩖?
    台语“ㄍㄧㆬㄒㄧㆷㄒㄧㆷ”,台日典作“金闪闪”,切用。黄金的色泽、泽亮。“金”字自然能带出“亮”“闪亮”的意思。只是为著更加醒目,清眉目,加义符作“󿩖”,表“闪亮”。与其只作“金滑”不如作“󿩖滑”(光滑也),容易辨别。会不会是庸人自扰?
  9. “ㄍㄨㄧ”(整个地,囫囵也)
    台语“ㄍㄨㄧ粒吞”(整颗地吞也),“ㄍㄨㄧ身躯”(满身也)的“ㄍㄨㄧ”,过去都用“归”字。“归”的常义是归还、回归,怎引申转义做“整”,因此亦认为是音字脱节的字。试拟更贴切的,有如:规、佹……等。最近注意到北方话的“归结”“归了包推”等“归”字的用法,又觉得新拟的“佹”“规”等字不比“归”好。
  10. 指示代词
    编者为台湾的指示代词拟了一套用字,用对照的方式制成一表如下:


国台厦指示代词词形对照表(普闽典厦语的标音原本用厦语拼音方案)


近指(物)单指 复指 指地 专指 近指(副词性)
国语 这,~个 这些 这里
这儿
这一ㄧ→“ㄓㄟˋ” 这么
本书 ㄐㄧˋ(只/此ㄐㄧˋ)ㄐㄧˋ(只/此ㄐㄧˋ)
󿫋ㄗㆤ(注一)
󸽺ㄐㄧㄚ个ㆤˊ 󸽺ㄐㄧㄚ←玆* ㄐㄧㆵ(此ㄐㄧˋ一ㄐㄧㆵ ͘)→󿭐ㄐㄧㆵ,~搭、~块 呰ㄐㄧㄚㆷ*恁ㄌㄧㄣ˪
普闽 ㄐㄧㄚˋ(者/这)这ㄗㆤˋ 遮ㄐㄧㄚˊ丌ㆤˊ ㄐㄧㄚˊ(遮)←玆* ㄐㄧㆵ(即ㄐㄧㆵ),~迹、~带 迹ㄐㄧㄚㆷ尔ㄋㄧˋ


远指 复指 指地 专指 远指(副词性)
国语 那些 那里 “那一”ㄋㄞˇ→那ㄋㄟˋ 那么
本书 󹷔ㄏㆤ*←彼ㄏㄧˋ*(注二) 󸾽ㄏㄧㄚ*个ㆤˊ 󸾽ㄏㄧㄚ*←彼ㄏㄧˋ* 󸾾ㄏㄧㆵ*←“彼ㄏㄧˋ一ㄧㆵ” 󹁵ㄏㄧㄚㆷ恁ㄌㄧㄣ˪
普闽 ㄏㆤˊ(奚) ← 许ㄏㄧˋ 赫ㄏㄧㄚㆷ丌ㆤˊ 遐ㄏㄧㄚˊ 迄ㄏㄧㆵ,~搭、~带 赫ㄏㄧㄚㆷ尔ㄋㄧˋ


注一:此,今雌氏切纸韵,但从“止”,疑本有“ㄐㄧˋ”音,同“只”(诸氏切纸韵),“只”旧有异读(康典)之日切。可知“只”与“此”有渊源关系,不止于借音。“只”从前有“ㄐㄧˋ”、“ㄐㄧㆵ”二音与今台语“ㄐㄧˋ”变“ㄐㄧㆵ”的转变关系一样。康典又引“只”有“支”音当“专辞”用,正与今台语“ㄐㄧㆵ”“此一”对当。“ㄐㄧˋ”(此、只)音按照“~ㄧ”变“~ㄧㄚ”的规则条例变读“ㄐㄧㄚˋ”就是普闽所存厦音“ㄐㄧㄚˋ”(这)。台语音“ㄐㄧㄚ”。台语“ㄐㄧㄚ”(此处也)可以解释做“此迹(ㄐㄧˋㄐㄧㄚㆷ)”的缩音,亦可以了解做“ㄐㄧˋ”的屈折音引申义。说不定受过原住民语音的影响。今厦语(遮ㄐㄧㄚˊ)台语“ㄐㄧㄚ”若要求音义一致的字,除了“此”字以外“兹”(此也)字更合适。

注二:“ㄏㄧ”“ㄏㆤ”的语源可能是“彼”字。“彼”今不存“ㄏ~/h~”纽音,但“彼”字的反切上字“补”,从“甫”,后来变“ㄏ~/h~”母,所以,我认为“ㄏㆤ/ㄏㄧˋ”(󹷔、许)的语源应是“彼”字。

词品名

[编辑]

〔名词〕:固有名词、一般名词。

〔代名词〕:我、你、他…。

〔量词〕:包括“单位词”。如:一个、一条。台语大块石之“块”。

〔动词〕:表动作动态。如:跑、写。词句上为述语。

〔助动词〕:对主动词。如:可吃的“可”,想去的“想”。

〔动名词〕:用如名词的动词。如“一顿打”的“打”。

〔状词〕:包括形容词、副词。

〔形容词〕:修饰名词状态的词。如:好人的“好”。

〔副词〕:修饰动词的词。如:快走的“快”。“好好地”(用功)。

〔动状〕:带状词性的动词或带动词性的状词。

〔指副〕:指示性的副词。如:这么,那么。

〔介词〕:引介词。如:把他打了一顿的“把”。

〔连词〕:连接词。如:我和你的“和”。

〔助词〕:用在句末帮动词意义的语气的虚词。

〔拟音词〕:描述声音的词。如:叮当响的“叮当”。“呱呱”叫。

〔拟态词〕:描述状态的词。如:静静。好好。

〔情感词〕:所谓惊叹词。表感情,情意的词。因为不止惊叹,喜、怒、哀、乐等七情都有所以改称情感词。

略语表

[编辑]

〔八百〕: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十五音〕: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漳州音韵书的代表作)。

〔大破〕:破音字大全。(曾国泰)。

〔日台〕:日台大辞典。(台湾总督府。小川尚义主编)

〔中日〕〔中日典〕:中日大辞典。

〔日报〕:国语日报辞典。

〔文〕:文言词句。对“古文”“白话”。

〔文白〕:半文不白,书面语犹常用的词句。

〔文语〕:指文言构词,犹上口常用的。

〔反组〕:反义组合。如:“伸缩”。

〔台〕:台语、台湾、闽南系台湾话

〔台日典〕:台日大辞典。

〔日报破音〕:国语日报破音字典。

〔生活〕:国语生活用语词汇。

〔名短〕:名词短语。

〔妙悟〕:汇音妙悟。

〔具〕:具体,对“抽象”。

〔直译〕:对“意译”。

〔意译〕:对“直译”。

〔并列〕:词的结构由同一词品构成。别于“动宾”“偏正”。

〔具名〕:具体名词。山、椅子。对“抽名”。

〔例〕:举例,国语的。后接(台)表〔台例〕台语的。

〔抽〕:抽象。对“具体”。

〔抽名〕:抽象名词。如:羞辱、精神。

〔仓石典〕:仓典:(仓石)中国语辞典。

〔偏正〕:偏正结构。如:治国(偏正)安定的国家。对“动宾”。如“治国”(动宾),治理国家。

〔副动〕:副动结构。如:“过虑”。“过”字在副位。

〔殊〕〔殊音〕:特殊。表不常,罕见的特别用法、音义等。

〔训〕〔训读〕:指“训读”。详见凡例。

〔动〕:动词。

〔动补〕:指“动补结构”。

〔动名〕:(1)当动词用的名词。如:加以训练。(2)名词当动词用的。如:“往东一指”的“一指”不是“一只手指头”,而是“指向”(动词)的名词性用法,此例或应该称动量。

〔动短〕:动词短语。

〔动宾〕:动词与宾词的构词,动宾。互见“混动”。

〔旧〕:旧音、旧语。终战前用语。

〔词林〕:同义词词林。

〔连〕:连词。另表示单字不成词,需与其他语连用才成词的字。

〔参〕:参看、参照、参考。

〔国语〕:中国国语。汉语。大陆普通话。台湾共同语。对:台语方言、外语。

〔普闽〕〔普闽典〕:指“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

〔国典〕:指部颁:国音字典。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辞典(商务版、汪怡编)、中华新韵、标准国音汇编、重编国语辞典、国语日报字典、国语大词典(台湾东方书店)。

〔情〕:情感词,旧称:感叹词。

〔动宾〕:构词的动词与宾词的结构。词义有所引申则称:混动。亦作词结。

〔混动〕:互见前项,词义有所引申的动宾结构构词。

〔混状〕:互见“词结”。

〔红〕:红楼梦。

〔单〕:单位词。

〔音字脱节〕:字音和字形脱节写不出字来的词。有时虽写出字来,实际上是语感与字面不一致的表音字。详见凡例部分的“音字脱节”。

〔荷典〕:荷华文语类参。

〔陆汇〕:北京单音词词汇(陆志韦)

〔厦〕:厦语,厦门话。(多指引自普闽典者)

〔曾〕:破音字大全(曾国泰)

〔汇〕:=汇。指:汉语方言词汇。

〔短语〕:不成句的多音词。如:许字、许嫁。

〔华〕:中华、华文、中文。台湾汉语共同语。参考:八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台湾日报报导。

〔词结〕:词组。指涵义有所引申不能就字面作解的双音词。如台语“制治”谓“欺负”、“施虐”,不是创制治理。

〔新康典〕:指“新修康熙字典”。(台北高树潘)。

〔新华典〕:新华辞典(北京)。

〔杨〕〔许玉玲〕:杨太太=许玉玲女士(提供厦门方言资料多处)。

〔称〕:称谓。

〔语〕:口语,活语言,常用,上口耳听能懂。对“文”。普闽典与“文”相对称的是“白”“白话”,本书用“语”代“白”。

〔闽台典〕:指“综合闽南台湾语基本字典”(初稿)。

〔鄙〕:指“鄙语”“亵语”──不雅的。

〔讥〕:讥笑。讥讽。

〔贬〕:贬义。贬抑。

〔骆〕:骆驼详子(书名)。

〔类义〕:表词义相“类属”成类。例如“脸面”是同义词或叠义词,“嘴脸”则是“类义”。耳、目、口、鼻等词的集合算成“类”。(这种安排对查字查词等有时不无方便)

〔叠义〕:表示同义词“叠”用。

〔D典〕:Douglas著“厦英大辞典”。详见参考书目。

〔M典〕:Medhurst著“福建方言字典”。详见参考书目。

〔汇/汇〕:汉语方言字汇、汉语方言词汇。

〔三百〕:三百字故事。(台北国语日报社)。

〔赵典〕:赵元任著:国语字典。

符号说明

[编辑]

ㄅㄚ[ba]:【ㄅㄚ】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ba]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国语罗马字)。

【吧˙】:此字只有轻声所以直接在注音符号的右侧注轻声【˙】。

【孩ㄏㄞˊ子˙ㄗˇ】:【子】字,本调是【ㄗˇ】,读轻声时在本调的左边加轻声【˙】符号,作【˙ㄗˇ】。

/:(斜线)表示“同音异形”或通用、互用、互补关系。用斜线隔开的两个以上的词形,在本书中大都是音与字脱了节的。例如:“惊揢ㄅㄨㄚㆷ(/愕愕)”用斜线隔开,却是要表同音──“ㄍㄧㆩㄎㆤㆷ ͘ㄎㆤㆷ ͘”,亦同义。“揢”只能表音“ㄎㆤㆷ”(甘典收作阴入声),“愕”字则兼表词义“惊愕”。愕字的文音,甘典、普闽典皆作“ㆣㆦㆶ ͘”音。两典所收语音则互有出入。前者收“ㄫㄧㄚㆷ ͘、ㄎㄠㆷ ͘、ㄎㆤㆷ ͘”三音,后者则只收“ㆣㄧㄚㆷ ͘”一音。这里台、厦字音并列对照出“ㄎㆤㆷ ͘”的语音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再说“缓慢/汗漫”,亦用斜线隔开,但“缓”和“汗”不同音。因前人拟出这两个词形字音都近似台语“ㄏㆰ˫ㆠㄢ˫”所以列在一起,其实未能确切,斜线只能带出“词形不确定”的意思来。又如:载(/戴)事(/事情):表示可用“载ㄉㄞ˫事ㄐㄧ˪”或“戴ㄉㄞ˪事ㄐㄧ˪”或“事ㄉㄞ˫情ㄐㄧ˪”的其中一个。

←/→:表示字(/词)音、字(/词)义、字形往箭头方向(向左右)演变。

⫽:表隔开左右义解不同。

*:表示新拟的字或罕用字,有的是编者的杜撰试用。

(?):有括弧的问号表示未定案,用字上尚有疑问未能确定。

□:表示未找出适当的字。如:代□(汇):□表示未找到适当的字,(汇)表书名。

转弯(儿):括弧内的(儿),表示可省略。如果没有加括弧则表示不能省略。

( )ㄆㆥ˫( )ㄆㆥ˫喘ㄘㄨㄢˋ:括弧内无字表示未找出适当的字,可以单以台语注音符号标出。“ㄆㆥㄆㆥ”喘ㄘㄨㄢˋ。

火ㄏㄨㆤˋ/ㄏㆤˋ/ㄏㄜˋ/ㄏㆦˋ:字后有多音,表示此“字音”随各地方的“方音”而有不同的发音。

异体(/通用/古今)字:例:里里/后后/甚什/铺铺/賸剩/秘秘/澈彻/黏粘/阖合/申伸/吃吃/帐账/于于/沈沉/仗杖/志志/证证/弦弦/才才/闲闲/赞赞/腮腮/婿婿/凭凭/绷綳/斗斗/矿矿/涩涩 ……等字,有的并列,如:闲(/闲),有的只用其中一字。

参考书目

[编辑]

大汉和辞典。日本、诸桥辙次著。大修馆书店。

中国语辞典。仓石武四郎。岩波书店,一九六三年。

日台大辞典。小川尚义主编。台湾总督府。

北京音系十三辙。张洵如教育部大词典编纂处。民62年天一出版社。

北平音系小辙编。张洵如编。上海开明书店。民国三十八年。

北平话单音词词汇。陆志韦著,崇文书店。一九七一年。

北京土语辞典。徐世荣编。北京出版社。一九九0年。

中日大辞典。日本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纂处。一九六七年。

中华新韵。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台湾版。

同义词词林。梅家驹等四人编。上海出版社。

重编国语辞典。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委员会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年。

国音常用字汇。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民国廿一年。

台日新辞书。东方孝义编。台湾警察协会,昭和六年。

台日大辞典 上下两卷 小川尚义主编,台湾总督府。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本。

国音标准汇编。台湾省国语会编印。开明书店。民国四十一年。

国语大词典。台湾东方书店。民国五十二年。

国语日报字典。何容主编。台北国语日报社。民65-80年版。

国语日报破音字典。何容主编。民国68-77年版。

国语日报辞典。何容主编。民国63-78年版。

国语文法(订正本,新著)。黎锦熙著。民13-23年版。

国语生活用语辞汇。苏金泉。台中光华印书局。民国47年。

国语辞典。教育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纂。民国34年八册本。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淑湘主编,北京商务。一九八○年。

现代汉语虚词。景士俊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中文系编。北京商务。一九八二年。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香港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七年。

现代北京口语词典。陈刚等二人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常用描写词汇。陈剑秋。华文世界第十三期起连载。

厦门音新字典。(台南宣教师)甘为霖著。1913-1978年版。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 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ang-Chiu and Formosa (Taiwan) by Rev. W. Campbell. F.R.G.S. (The Taiwan Church Press.)

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厦门大学中国语音文字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编。一九八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台湾版。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清谢秀岚等编。漳州、漳浦系俗韵书,版本多种。

汇音妙悟。清黄谦编。版本多种,有增补本,详注本等,系泉州系俗韵书。

集韵。宋丁度奉敕修定。台湾中华书局据栋亭五种本校刊、聚珍仿宋版印本民国五十五年台一版。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 香港余迺永校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新华词典。新华词典编纂组编,北京,商务。一九八○年。

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九年修订重排印本。1980年印。

辞苑。新村出编纂。昭和十五年。博文馆。

轻声变义举例。张孝裕著。台湾学海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

汉语的词类分类。王力等十七人著。北京。一九五五年。

汉语词汇。孙长叙著。吉林。一九五六年。

汉语方言字汇。北大中文系语言教学室。一九六二年。

汉语方言词汇。北大中文系语言教学室。一九六四年。

综合闽南台湾语基本字典初稿。吴守礼编。一九八六年,美国初版大字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缩印本。

增补附注国音常用字汇。方师铎增补。民国66年,台北天一出版社。

潮语词典。蔡俊明著,周法高撰序及发行。台北印。一九七六年。

潮语词典补编、国潮语汇。蔡俊明编,周法高审阅。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七九年。

潮州方言词汇。蔡俊明编著。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九一年后记。

Dictionary of the Hokeen Dialect of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福建方言字典)by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31年原刊拷贝本。台北洪惟仁编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本,一九九三年。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Chang-Chew Chin-Chew Dialects.(厦英大辞典)by Carstairs Douglas. 一八七三年序刊。有台北洪惟仁编闽南语经典辞书汇编本,一九九三年。有桥本万大郎署刊本,一九七○年。

Supplement to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Rev. Carstairs Douglas) by Rev. Thomas Barclay.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一九二三年。今有一九七○年普林斯顿中国语言计划中心与前项 Douglas“厦英大辞典”合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