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编 (四库全书本)/卷6
墨池编 卷六 |
钦定四库全书
墨池编卷六 宋 朱长文 撰碑刻一
周碑〈四〉
周封比干铜槃铭〈古篆十六字右林左泉后冈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在汲县〉周坛山石刻〈周穆王时史籕篆吉日癸巳四字旧在赞皇坛山今凿石龛于赵州署壁〉周石鼓文〈石鼓凡十宣王时史籕篆旧在凤翔府麟游县合移北京国子监先师庙仪门〉周张仲噐铭〈在宋嘉祐中翰林学士刘原甫家藏〉
秦碑〈九〉
秦昭和锺铭〈按史记云景公撰铭曰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奄有下国十有二公〉秦泰山碑〈李斯篆按史记云始皇帝二十六年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旁今皆亡矣独泰山顶上诏书仅存数十字尔〉
秦峄山碑〈李斯篆秦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始刻此碑于峄县〉
秦丞相李斯请刻始皇诏书〈五十一字〉
秦二世诏书〈在泰山顶上〉
秦皇朐山碑〈李斯篆〉
秦朝那秋碑文〈在平原县〉
秦之罘山遗文〈二十一字〉
秦祀巫咸神文〈在凤翔府一作秦誓诅楚文〉
汉碑〈九十四〉
前汉二器铭〈五凤二年造一曰林华宫行镫铭一曰莲勺宫铜慱山炉下槃铭〉
前汉谷口铜甬铭〈甘露元年〉
前汉雁足镫铭〈黄龙元年〉
后汉俞乡侯季子碑〈建武中讳熊乃光武皇帝之元孙广陵王之孙也〉
后汉公昉碑〈一作仙人唐君碑〉
后汉文翁学生题名〈凡一百有六人〉
后汉麟凤赞并记〈永建元年〉
后汉袁良碑〈永建六年〉
后汉三老表贡碑〈永建六年〉
后汉郭君辅先生碑〈永和四年〉
后汉费凤碑〈汉安二年〉
后汉北海相景君铭碑〈汉安二年〉
后汉元节碑〈名立字元节疑姓伊〉
后汉武班碑〈建和元年〉
后汉中常侍曹腾碑〈建和元年〉
后汉司隶杨君厥碑〈建和二年〉
后汉张公庙碑〈和平元年〉
后汉天禄辟邪字〈四字在宗资墓前石兽䏝上今墓在邓州南阳界中前有二石兽刻其䏝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乃南阳安众人也〉
后汉残碑三十二字〈不知姓名惟见碑中隶字三十二甚完体质淳劲故录之〉后汉祝长严诉记〈元嘉元年〉
后汉平都侯相蒋君碑〈元嘉元年〉
后汉鲁相瑛置孔庙卒史碑〈元嘉元年司徒吴雄司空赵戒请置百石卒史典主守庙〉
后汉孔徳让碑〈永兴二年宣圣二十世孙〉
后汉韩明府修孔子庙器碑〈永寿二年明府者名敕字叔节〉
后汉吉成侯妙辅碑〈永寿二年〉
后汉朔方太守碑阴〈永寿二年〉
后汉樊常侍碑〈永夀四年名安南阳湖阳人〉
后汉丹阳太守郭旻碑〈延熹元年〉
后汉郎中郑君固碑〈延熹元年一作宣〉
后汉田君碑〈延熹二年〉
后汉楚孙叔敖碑〈延熹三年固始令有碑阴在光州〉
后汉泰山都尉孔君宙碑〈延熹四年〉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宣圣十九代孙当时公卿士大夫弟子门生故吏故民凡一百二十四人〉
后汉冀州刺史王纯碑〈延熹四年〉
后汉王元赏碑〈延熹四年〉
后汉成皋令任伯嗣碑〈延熹五年〉
后汉桐柏碑〈延熹六年〉
后汉祝睦碑〈延熹七年〉
后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延熹七年〉
后汉老子铭〈延熹八年〉
后汉高祖感应碑〈延熹十年〉
后汉尧祠祈雨碑〈延熹十年〉
后汉车骑将军冯绲碑〈永康元年〉
后汉竹邑侯相张寿碑〈建宁元年〉
后汉冀州从事张表碑〈建宁元年〉
后汉沛相杨君震碑〈建宁元年〉
后汉杨公震使传记〈建宁二年〉
后汉金乡守长侯君碑〈建宁二年〉
后汉杨君震碑阴题名〈此碑刻画完具而笔尤精妙〉
后汉太尉杨君震神道碑〈云圣汉龙兴神祗降祉乃生于公又云司徒太尉立朝正色恪勤竭忠〉
后汉鲁相晨等祀孔子庙碑〈建宁二年〉
后汉卫尉卿衡方碑〈建宁二年〉
后汉孔君碑〈建宁四年宣圣十九代孙颍川君之元子也〉
后汉慎令刘君墓碑〈建宁四年〉
后汉北军中侯郭君碑〈建宁四年〉
后汉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
后汉折里桥郙阁铭〈建宁五年〉
后汉司隶校尉鲁峻碑〈熹平元年蔡邕书在济州〉
后汉故民吴公碑〈熹平元年〉
后汉南阳太守秦君碑〈熹平中在南阳界中〉
后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勲徳碑〈熹平三年〉
后汉繁阳令杨君著碑〈熹平中著即震孙〉
后汉高阳令杨君寻碑〈熹平中寻即震孙〉
后汉玄儒娄君寿先生碑〈熹平三年〉
后汉堂谿典嵩山石阙碑〈熹平四年〉
后汉尧母祠碑〈熹平四年〉
后汉中郎王政碑〈光和元年〉
后汉太尉陈球碑〈光和元年蔡邕撰并隶〉
后汉樊毅修华岳庙碑〈光和二年〉
后汉修西岳庙复民赋碑〈光和二年〉
后汉北岳碑〈光和四年珪币牲酒黍稷丰穣后有二人姓名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百禄〉
后汉安平王相孙振墓碑〈光和四年〉
后汉稿长蔡湛碑有碑阴〈光和四年〉
后汉敬仲碑〈光和四年疑姓田氏〉
后汉逢童子碑〈光和四年〉
后汉殽坑君神祠碑阴〈光和四年在华州郑县〉
后汉无名碑〈光和四年碑云奋乾刚之严威孝虎之武节今见州郡〉
后汉元氏县祠三公封龙等山碑〈光和四年〉
后汉唐君碑有碑阴〈和平六年〉
后汉幽州刺史朱龟碑〈光和六年在亳州谯县〉
后汉无极山神庙碑〈光和六年〉
后汉司隶从事郭君究碑〈中平元年在孟州济源〉
后汉太尉刘宽碑〈中平二年并碑阴姓名门生故吏各一碑〉
后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中平二年〉
后汉小黄门谯君敏碑〈中平二年当时称述云肃将王命守静韬光以远悔咎而已〉后汉都卿正卫弹颂〈中平二年〉
后汉刘曜井阴碑〈中平二年在郓州〉
后汉大司农陈君碑〈中平四年〉
后汉圉令赵君碑〈初平元年〉
后汉周公礼殿石楹记〈初平五年〉
后汉文翁石柱记〈兴平元年〉
后汉巴郡太守樊君碑〈建安十年〉
后汉熊君乔碑〈建安二十一年名乔〉
后汉执金吾武荣碑
魏碑〈十一〉
魏武帝受禅坛记〈延康元年〉
魏立鲁孔子庙碑〈黄初元年〉
魏公卿上尊号表〈黄初初年〉
魏章陵太守吕君碑〈黄初元年〉
魏武帝横海将军吕君碑〈黄初元年〉
魏锺繇贺捷表〈建安二十四年〉
魏武帝太飨碑〈子建撰武帝篆锺繇书〉
魏兖州刺史贾思伯碑
魏豫州刺史贾逵碑
魏孔宣尼庙碑
魏华岳碑〈刘玄州书〉
吴碑〈五〉
吴大帝碑
吴征西将军陆祎碑〈泰宁三年〉
吴延陵季子二碑〈晋殷仲堪撰梁王増恕书〉
吴九真太守谷府君碑〈凤皇九年〉
吴国山碑〈天册元年〉
晋碑〈十二〉
晋议郎陈先生碑〈元康二年在长葛〉
晋尉氏令陈君碑〈在长葛〉
晋前将军陆喈碑〈咸和七年〉
晋羊祜碑
晋裴雄碑〈元康九年〉
晋右军郑烈碑〈大康四年在维氏〉
晋南乡太守司马整清徳颂〈泰始三年〉
晋南乡太守碑〈泰始四年〉
晋南乡太守碑阴
晋泰山君改高楼碑
晋大中大夫包府君神道碑
晋平西将军墓铭〈右军书〉
宋齐梁陈碑〈共十六〉
宋文帝神道碑
宋宗悫母夫人墓志〈大明六年在昇州〉
齐桐柏山金庭观碑〈永元二年沈约撰倪桂书〉
齐海陵王昭文墓铭〈谢眺撰〉
齐镇国大铭像碑〈天统三年〉
梁檀溪寺禅房碑〈天监十一年许璠书〉
梁茅君碑〈普通三年张泽书〉
梁开善大法师碑〈普通三年萧挹书在昇州〉
梁招隐寺刹下铭〈普通三年萧纶书〉
梁上元真人司命茅君九锡文碑〈普通三年孙文韬书〉
梁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普通三年陶弘景撰并书有碑阴〉梁瘗鹤铭〈普通四年陶弘景书在润州焦山〉
梁改堕泪碑〈刘灵正书〉
梁智藏法师碑〈普通三年萧绎撰萧挹书〉
梁贞白先生陶弘景碑〈普通中萧纶撰在茅山〉
陈张慧湛墓志铭〈贞观二十三年〉
后魏齐周碑〈二十五〉
后魏孝文帝吊比干墓刻
后魏孝文帝北巡碑〈太和二十一年〉
后魏定鼎铭〈景明三年在怀州〉
后魏石门铭碑〈正始元年〉
后魏神龟造碑像记〈正光元年〉
后魏孔宣尼庙碑〈兴和三年〉
后魏宣武帝御射碑〈景明三年沈馥书有碑阴〉
后魏车骑将军穆祚碑
后魏大代修华岳庙碑〈兴光二年〉
后魏九级塔像记〈天保三年〉
后魏庾戍造教戒经幢记〈裴思顺造〉
东魏大觉寺碑〈天平四年韩毅书有碑阴〉
东魏任城王造浮图记〈武定四年〉
东魏造石像记〈武定七年〉
东魏康王妃郭氏碑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天保九年〉
北齐关亮造像记〈河清元年北丘道常书〉
北齐石浮图记〈河清二年〉
北齐𫎇山碑〈天统五年王思诚八分书〉
北齐天柱山铭〈天统二年〉
后周黄罗刹碑〈无书名在滑州胙城〉
后周华岳庙碑〈元和二年万安于瑾撰赵文州书〉
后周河渎碑〈元和二年王褒撰赵文渊书〉
后周大像碑〈大象一年〉
后周大宗伯唐景碑〈欧阳询书在京兆〉
隋碑〈三十〉
隋兴福寺碑〈开皇二年〉
隋老子庙碑〈开皇二年〉
隋尔朱敞碑〈开皇五年薛道衡书〉
隋鄂国公劝造龙藏碑〈开皇六年张公谨书〉
隋龙藏寺碑〈开皇六年〉
隋兴国寺碑〈开皇六年李徳林撰丁道护书〉
隋太平寺碑〈开皇九年〉
隋广业郡守郑君碑〈开皇九年韦霈书〉
隋李康清徳颂〈开皇十一年〉
隋姑苏上方寺舍利塔铭〈魏瑗书〉
隋梁洋建塔表徳政碑〈开皇十一年在蔡州新恩〉
隋益州至真观碑〈开皇十二年刘宪才书〉
隋韩擒虎碑〈开皇十五年〉
隋卫尉卿窦庆墓志〈贞观四年〉
隋陈茂碑〈开皇十八年〉
隋𫎇州普光寺碑〈仁夀元年〉
隋丁道护启法寺碑〈仁夀二年〉
隋浙州南乡县塔记〈仁夀四年〉
隋禹庙碑〈大业二年史陵书〉
隋滦州使君江夏徐公碑〈大业二年郝王威撰〉
隋汎爱寺碑〈大业五年〉
隋钳耳君文彻清徳颂〈耳君华阴朝邑人大业六年〉
隋庐山西林道场碑〈大业十三年〉
隋景阳井铭〈在江宁府〉
隋高阴郡阴圣道场碑〈虞世南撰在台州〉
隋修禅道场碑〈徐放书在台州〉
隋姚辨志〈欧阳询书在京兆〉
隋姚察夫人萧氏志〈在京兆〉
隋司徒观徳王杨雄碑〈在华阴〉
隋郎茂碑〈李百药撰张师丘书在镇府〉
唐碑〈一百九十七〉
唐郑文贞公魏徴碑〈唐太宗撰并书在醴泉〉
唐楚哀王雅诠碑〈欧阳询撰并八分在京兆〉
唐大将军李思训碑〈族子邕撰并书在蒲城〉
唐崔浮碑〈白居易撰〉
唐豫州刺史魏叔瑜碑〈张说撰魏华书在京兆〉
唐万年县令徐昕碑〈韩择木八分在缑氏〉
唐大理寺卿郎颍碑〈贞观五年李百药撰宋才书在镇府〉
唐凤翔孙志真碑〈韩择木八分在京兆〉
唐凉国李抱玉碑〈颜真卿书在长安〉
唐建殷义士伯夷叔齐碑〈梁昇卿隶〉
唐陈文叔碑〈刘秦书在京兆〉
唐东京留守李恺碑〈沈传师书在西京伊阙〉
唐右仆射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
唐崔慎碑〈慎孙崔瓑八分〉
唐右丞相宋璟碑〈颜真卿书在荆州沙河驿〉
唐玄素神道碑〈子义愔撰并书〉
唐容州总管元结碑〈颜真卿书在汝州鲁山〉
唐黄君汉碑〈书名未详在胙城〉
唐崔守诚碑〈玄度八分在长安〉
唐太子右庶子韦维碑〈郭谦光八分在京兆〉
唐赵道光碑〈齐抗书在缑氏〉
唐程知节碑〈杨整书在醴泉〉
唐崔敦礼碑〈于立正书在醴泉〉
唐云麾将军李秀碑〈李邕书〉
唐乌承玭碑〈胡证八分在华阴〉
唐太丘长陈君祖徳碑〈孙膺书在长葛〉
唐赠太尉乌重𦙍碑〈窦易直书在华阴〉
唐皇甫忠碑〈贞观十四年李俨撰〉
唐左羽林将军臧怀庇碑〈李邕撰并书在耀州三原〉
唐裴干正碑〈马署撰并书〉
唐平南蛮碑〈韦悟微书〉
唐武登碑〈子儒衡撰并书在缑氏〉
唐窦希瑊碑〈魏华书在咸阳〉
唐紫阳先生碑〈柳公绰书〉
唐臧希沈碑〈韩择木八分在三原〉
唐顾少连碑〈张弘靖书在偃师〉
唐欧阳进碑〈颜真卿撰并书在郑州荣泽〉
唐姚懿碑〈徐峤之书在陜州陜石〉
唐裴守真碑〈梁昇卿八分在绛州〉
唐杨元琰碑〈梁昇卿八分〉
唐杨仲昌碑〈韩择木八分书郭繇篆在闵乡〉
唐殷践猷碑〈颜真卿撰并书在西京新安〉
唐郭揆碑〈颜真卿撰并书〉
唐钱塘尹颜君神道碑〈侄真卿撰并书〉
唐颜君杲卿碑〈卢左元书〉
唐鲜于仲通碑〈颜真卿撰并书在阆州新政〉
唐孔颍逹碑〈贞观二十二年于志宁撰〉
唐臧浑碑〈张弘靖书〉
唐太子中书舍人杨承源碑〈景龙二年王献忠撰殴阳询禇遂良等真行书在咸阳〉
唐成克构碑〈马干撰〉
唐郭英杰碑〈张芬书在武功〉
唐梁思楚碑〈开元十五年卫秀撰羲之书〉
唐高士廉茔兆碑〈许敬宗撰赵模书〉
唐臧怀恪神道碑〈颜真卿撰并书〉
唐韦斌神道碑〈王维撰犹子允书〉
唐李光弼碑〈张少悌书〉
唐韦绶碑〈于敖书〉
唐卫国公李靖碑〈显庆三年许敬宗撰王知敬书〉
唐王守真碑〈崔涛书〉
唐程文英碑〈张廷珪八分在龙门〉
唐顾望碑〈归登撰并书〉
唐梁待宾碑〈杨𬘡撰〉
唐左仆射平章事王播碑〈柳公权书在三原〉
唐王超碑〈柳公权书〉
唐叚宽碑〈萧正书〉
唐工部尚书段文振碑〈欧阳询书〉
唐崔弘礼碑〈瓘璩书〉
唐耿府君碑〈萧诚书〉
唐崔祯碑〈柳公权书〉
唐魏謩碑〈柳公权书在奉先〉
唐韦正贯碑〈柳公权书在万年〉
唐李说碑〈柳公权书在西京〉
唐王智兴碑〈柳公权书在洛阳〉
唐高元裕碑〈柳公权书在伊阙〉
唐李晟碑〈柳公权书在西京〉
唐罗让碑〈柳公权书在高陵〉
唐韦元素碑〈柳公权书在夀安〉
唐崔从碑〈柳公权书在夀安〉
唐崔陲碑〈刘禹锡撰柳公权书在偃师〉
唐薛莩碑〈柳公权书〉
唐薛平碑〈柳公权书〉
唐符璘碑〈柳公权书〉
唐中书侍郎平章事杜鸿渐〈王缙书〉
唐吴广碑〈总章二年〉
唐宋公碑〈史惟则书〉
唐彭王傅徐浩碑〈次子岘书在偃师〉
唐鱼朝恩书碑〈吴通微书〉
唐臧希让碑〈张璪八分〉
唐徐王元礼碑〈成亨三年崔行功撰赵仙客书〉
唐韦守宗碑〈温建书〉
唐李众碑〈裴潾书在偃师〉
唐建河东三凤碑〈殷仲容八分在三原〉
唐乐彦玮碑〈刘祎之撰〉
唐岷州司马梁思楚碑〈上元元年卫秀书在汾州平途〉
唐崔郡碑〈刘禹锡书〉
唐裴曹碑〈赵博玄书在缑氏〉
唐董审碑〈王丕书在万安〉
唐薛顺碑〈齐推书〉
唐伍方翼碑〈陆坚八分〉
唐元待聘碑〈韩秀弼八分〉
唐赵元礼碑〈陆坚八分在偃师〉
唐窦叔向碑〈羊士谔撰侄易书在偃师〉
唐白居易碑〈白敏中书〉
唐许康佐碑〈在偃师〉
唐崔邸碑〈李则书在偃师〉
唐赵昌碑〈归登八分在偃师〉
唐乙速孤神道碑〈载初元年〉
唐周封中岳碑〈登封元年薛稷书〉
唐洛阳令郑敞碑〈久视元年薛稷撰并书在西京〉
唐英国公李𪟝碑〈唐高宗制并书在醴泉〉
唐燕府君碑〈李俨撰在霍邑〉
唐李逢吉碑〈归融书〉
唐郾国长公主碑〈唐明皇八分在蒲城〉
唐金仙长公主碑〈唐明皇书在蒲城〉
唐颜永南碑〈弟真卿撰并书在万年〉
唐正顺皇后武氏碑〈唐明皇制并八分〉
唐王神府碑〈殷仲容八分在三原〉
唐李齐物碑〈韩秀弼八分〉
唐李柏碑〈阳常灌撰邓昉卢浩书在万安〉
唐有道先生叶公碑〈开元五年李邕撰并书〉
唐梁国公太夫人郁文闵氏碑〈欧阳询撰并八分〉
唐周昌公主碑〈柳公权撰并书在大中〉
唐高公主碑〈苏锐八分〉
唐宇文审碑〈归登八分〉
唐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碑〈开元十年苏颋撰并书在京兆武功〉
唐叶惠明碑〈韩择木八分〉
唐樊泽碑〈归登八分〉
唐郑伸碑〈裴潾书〉
唐毋州刺史元长夀碑〈大业七年欧阳询书〉
唐姚崇碑〈唐玄宗书〉
唐郑叔清碑〈韩秀弼八分〉
唐裴行俭碑〈族孙瓘书〉
唐杨珣碑〈唐玄宗制并八分皇太子亨题〉
唐裴光庭碑〈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撰唐玄宗书在闻喜〉
唐郭宗知运碑〈梁景昇八分〉
唐姚公夫人郑氏碑〈徐峤之书〉
唐姚栾碑〈徐浩书〉
唐李弘泽碑〈魏謩书〉
唐陈商碑〈李帖孙撰并书〉
唐嘉正碑〈开元二十六年李邕撰蔡有邻书〉
唐马碑〈韩秀荣八分〉
唐元秀方碑〈禇齐正书〉
唐来曜碑〈韩择木八分在邠州〉
唐裴大智碑〈开元二十九年李邕撰萧诚书在济源〉
唐颜元孙碑〈侄真卿撰并书在西京鸣店〉
唐赠太尉叚秀实碑〈唐徳宗制皇太子诵书在京兆〉
唐薛仁贵碑〈天宝二年名礼字仁贵河东汾阴人〉
唐李固言碑〈从侄俦书在缑氏〉
唐张柬之碑〈瞿令问八分在㐮州〉
唐裴旷改葬碑〈韩秀弼八分〉
唐徐峤之碑〈季皓书在偃师〉
唐萧灌碑〈梁年卿八分在万年〉
唐杨玄琰碑〈唐玄宗八分在万年〉
唐赠太保郭钦之碑〈萧华书在万年〉
唐霍国公夫人王氏碑〈萧昕书〉
唐太子宾客吕元膺碑〈裴潾书〉
唐李憕碑〈大历四年李纾撰新唐书〉
唐西平公颜舍碑〈大历七年真卿书在昇州〉
唐田绪碑〈丘绛撰杨志方书〉
唐文部薛悌碑〈徐浩八分〉
唐王师乾神道碑〈大历十三年张从申书〉
唐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大历十四年颜真卿撰并书在临颕〉
唐州长史颜勤礼神道碑〈大历十四年曽孙真卿撰并书在万年〉唐于敻神道碑〈元和中卢景亮撰〉
唐剑南韦皋碑〈唐徳宗御制皇太子臣诵书〉
唐雁门王田承嗣神道碑〈裴抗书〉
唐秦蜀守李公誓水碑〈王纶书〉
唐王公复陜城勲德碑〈章廷龟书〉
唐裴氏祖德碑〈曽孙潾撰并书在缑氏〉
唐郑权碑〈宝历元年〉
唐崔能碑〈长庆三年李宗闵撰弟从书〉
唐中书令张九龄碑〈长庆三年徐浩撰并书在曲江〉
唐田布碑〈长庆四年庾承宣撰〉
唐卫尉卿李有裕碑〈柳公权书在万年〉
唐李藏用碑〈太和四年王源中撰玄度书在京兆〉
唐高重碑〈会昌四年元裕撰柳公权书〉
唐王质神道碑〈开城四年刘禹锡撰并书在永宁〉
唐李石神道碑〈会昌三年柳公权书在河阴汉祖庙内〉
唐康约言碑〈大中七年柳公权撰并书〉
唐臧氏纠宗碑〈颜真卿撰并书在三原〉
唐兖州刺史元巨碑
唐独孤延夀碑〈禇遂良书〉
唐鄂州刺史卢府君碑〈李邕书〉
唐平卢薛平纪绩碑〈在淄州〉
唐虞恭公碑〈欧阳询书〉
唐太宗伯唐瑾碑〈于志宁撰欧阳询书〉
唐白敏中碑〈咸通三年毕诚撰王铎书在华州〉
唐兵部尚书王忠嗣碑〈王缙书〉
唐孔府君神道碑〈咸通十三年郑𬘡撰柳知微书〉
唐赠太子太保陈府君碑〈太和五年萧祐书〉
唐寻阳郡司马程玄封碑〈徐浩书〉
唐㐮州刺史封公碑〈宋之逊书〉
唐赠比干碑〈薛纯陀隶书〉
唐王重荣徳碑〈中和四年归仁泽撰唐彦谦书〉
唐梁公儒碑〈天祐中于广撰王说书〉
唐武临令慕容公政成碑〈吕向撰〉
南唐宓子贱碑〈徐铉篆〉
唐颂〈五十七〉
唐沂州徐孝清徳颂〈苏葛玄晖撰〉
唐凤翔孙志直纯徳颂〈刘阙之书〉
唐历城县令刘彦恪清徳颂
唐灵宝县令李良弼徳政颂〈李伉撰〉
唐灵宝县令裴璲遗爱颂〈史惟则八分〉
唐龚丘令庾贲徳政颂〈李阳冰篆〉
唐㐮州牧独孤用遗爱颂〈萧诚书〉
唐济源令房琯遗爱颂〈徐浩书〉
唐夀州刺史张鉴去思颂〈王湍八分〉
唐华阳颂〈天宝九年〉
唐淮阴太守赵悦遗爱颂
唐恒州刺史陶灵云徳政颂
唐宣歙薛邕去思颂〈裴律八分〉
唐齐州刺史薛宝积清徳颂
唐中兴颂〈大历六年元结撰颜真卿书在永州广崖石〉
唐镇国公李元亮功徳颂〈韩秀弼八分〉
唐华州杨君遗爱颂〈史惟则八分〉
唐齐州封祥徳政颂〈李思晖书〉
唐太谷县令安廷坚美政颂〈房璘妻高氏书〉
唐易州刺史田仁琬徳政颂〈苏灵芝书〉
唐凤翔李岘遗爱颂〈韩择木八分〉
唐王公复陜城勲徳颂〈章廷龟书〉
唐济源李造遗爱颂〈徐浩书〉
唐历城县令刘彦洛清徳颂
唐明州王密徳政颂〈李丹撰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唐兖州韦元珪遗爱颂〈张廷珪书〉
唐奉先县令李渭遗爱颂〈王禹八分〉
唐起功之颂〈显庆四年立高宗制并书在汜水县碑阴有玄宗诗史叙书〉
唐魏博节度使何进㴞徳政颂〈开成五年柳公权撰并书〉
唐山南东道樊泽遗爱颂
唐陈郑李抱玉纪功颂〈史惟则八分〉
唐明州裴儆纪徳颂〈乾元二年王密撰颜真卿书李阳冰篆〉
唐赫连子悦清徳颂
唐陜虢皇甫温徳政颂〈胡证八分〉
唐虞城令李锡去思颂〈元和四年李白撰王道篆〉
唐昭义李抱真徳政颂〈班宏书〉
唐鲁郡太守张孟龙徳政颂
唐渭南令李思古清徳颂
唐邠宁高霞寓徳政颂〈王良容书〉
唐前夏县令刘晏徳政颂
唐东阳令库狄履温遗爱颂〈萧诚书〉
唐偃师令崔府君清徳颂〈崔融撰〉
唐前唐州刺史李适之徳政颂〈萧诚书〉
唐同州刺史崔琮遗爱颂〈聿从书〉
唐魏博田绪遗爱颂〈张清和书〉
唐义成李听徳政颂
唐激州高承简徳政颂〈裴潾书〉
唐豫州狄梁公感徳颂〈党复书〉
唐馆陶令徐壳遗爱颂〈朱瑗八分〉
唐夏县宰捐徳政颂〈张休倩书〉
唐西河太守刘宁徳政颂〈邬肜书〉
唐薛仅善政颂〈崔黄中书〉
唐剑南节度使李叔明冠冕颂〈赵㴞书在兴政〉
唐鲜于民里门颂〈韩秀实八分在阆州新政〉
唐上党旧宫述圣颂〈王纶书〉
唐安公美政颂〈房璘妻高氏书〉
唐鹡鸰颂〈唐明皇书〉
唐碣〈六〉
唐孝子张常洧旌表碣〈贞观五年〉
唐樗里子墓碣〈张谊书在正元〉
唐道州刺史杨公旧隐碣〈元和中胡证撰黎焨书李灵省篆〉
唐孝子尹仁恕旌表碣〈万岁通天二年〉
唐五羖大夫碣〈郑琏书在邓州〉
唐元鲁山墓碣〈颜真卿书〉
唐铭〈七〉
唐司空窦抗墓志铭〈武徳五年欧阳询书〉
唐郭知运铭〈开元十年苏颋撰〉
唐魏载墓志铭〈垂拱三年〉
唐元次山铭〈开元三年颜真卿撰并书〉
唐令狐文轨像铭〈薛纯陀书〉
唐杜济墓志铭〈大历十三年颜真卿撰并书在京兆〉
唐重修吴季子墓志铭〈大历十四年张从申书〉
唐志〈十九〉
唐殿中侍御史韦翃墓志〈裴休书〉
唐温彦博墓志〈欧阳询书在西京范雍家〉
唐太尉王播墓志〈柳公权书在耀州〉
唐陆公荣阳县君墓志〈欧阳詹撰并书在京兆〉
唐光化县主墓志〈书人未详在京兆〉
唐李祐墓志〈王无悔八分〉
唐韦文愇墓志〈柳公权书〉
唐柳尊师墓志〈兄公权书〉
唐董淑妻岑夫人墓志〈在吉州〉
唐戴希谦墓志〈子㮙八分在京兆〉
唐中允华府君墓志
唐邓元政墓志〈毛伯政书〉
唐郭揆墓志〈颜真卿书在西京范雍家〉
唐周法明墓志〈武徳中在黄州〉
唐韦器墓志〈吴通微书在西京范雍家〉
唐沈传师墓志〈在万年〉
唐高匡墓志〈在洛州永年〉
唐张徳墓志〈在洛州永年〉
唐左将军马寔墓志〈贞观十四年欧阳詹撰并书〉
唐记〈十三〉
唐三龛记〈贞观十三年岑文本撰禇遂良书〉
唐豫章冠盖盛集记〈郭圆书〉
唐鄠州复县记〈张璪书〉
唐樗里子墓记〈郑公谊书〉
唐孝敬皇后献徳记〈唐高宗撰并飞白篆额〉
唐阳武复县记〈贞元十九年〉
唐太尉遗爱碑阴记〈元和六年石洪撰徐浩书〉
唐魏郡太守苖晋卿归乡记〈胡霈然八分在潞州〉
唐太宗御制帝京篇〈贞观十六年岑文本撰禇遂良书〉
唐宇文颢山阴书述〈史惟则八分〉
唐颜惟正并商夫人赠诰〈子真卿书〉
唐刑部尚书太子宾客魏国公述先诰〈刘昇八分〉
唐开元良吏记〈陈秦书在宣州〉
唐佛家碑〈一百〉
唐辨正法师碑〈显庆三年李俨撰薛纯陀书〉
唐智乐寺碑〈咸亨四年唐郑惠王撰惠王乃高祖第十三子也〉
唐九门县西浮屠碑〈上元三年董行思撰傅得节书〉
唐道因法师碑〈欧阳通书在京兆〉
唐等慈寺碑〈贞观二年颜师古撰在郑州汜水〉
唐大觉禅师国一碑〈归登书在杭州临安〉
唐大逹禅端甫碑〈柳公权书在京兆〉
唐大照和南普寂碑〈李邕书在西京〉
唐徳州长夀寺舍利碑〈武徳六年〉
唐玄俨律师碑〈徐浩书在赵州〉
唐太证禅师昙碑〈徐浩书在嵩山〉
唐幽州昭仁寺碑〈贞观二年朱子奢撰〉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徐浩书在京兆〉
唐西岳大洞张尊师碑〈开元十四年王延龄撰李慈书〉
唐楚金禅师碑〈吴通微书在京兆〉
唐大戒徳律师智丹碑〈韩择木八分在京兆〉
唐孟法师碑〈贞观十三年岑文本撰禇遂良书法师名素静江夏安陆人也〉
唐李邕嵩岳寺碑〈开元二十七年〉
唐怀素律师碑〈僧行敦撰王羲之书在京兆〉
唐大觉禅师法钦碑〈萧起书在京兆〉
唐乘广禅师碑〈刘禹锡书在袁州〉
唐开元圣像碑〈天宝元年陈知温书〉
唐大智禅师义福碑〈史惟则八分在京兆〉
唐华严寺法顺大师碑〈许康佐书在长安〉
唐般舟和尚碑〈元和三年柳宗元撰并书〉
唐南岳弥陀和尚碑〈元和五年柳宗元撰并书〉
唐涅槃和尚碑〈柳公权书在洪州〉
唐实称大师碑〈陈去疾书在庐州〉
唐广徳禅师碑〈徐浩书在西京登封〉
唐山谷寺璨大师碑〈徐浩八分〉
唐百岩大师怀晖碑〈权徳舆撰郑馀庆书归登篆额在长安〉
唐大智禅师碑〈胡霈然撰集羲之书〉
唐道安禅师碑〈宋儋书〉
唐大兴国寺舍利塔碑〈越王贞撰集羲之书〉
唐左溪大禅碑〈毛如补书〉
唐明禅师碑〈天宝十年郑炅之撰徐浩书在嵩山〉
唐乘真禅师灵塔碑〈胡霈然书〉
唐大惠禅师玄偘碑〈颜鲁公书〉
唐圆通大师碑〈张文祐书〉
唐元畏三藏碑〈沙门藏知篆〉
唐大律故怀道阇梨碑〈李邕书〉
唐珍畏和尚旌徳碑〈沙门温雅书〉
唐惠郎和尚碑〈徐峤之书〉
唐延作寺禅门大徳无积碑〈卢间永书〉
唐镜空和尚碑〈陆鄙书〉
唐同光禅师碑〈灵迅书〉
唐玄觉律师碑〈禇庭诲书〉
唐珪禅师碑〈宋儋书〉
唐信行禅师兴教碑〈薛稷书在京兆〉
唐定惠禅师传法碑〈裴休书在京兆〉
唐僧道源发愿碑〈王承视书在镇府〉
唐陈州天云寺讲堂碑
唐大云禅院碑〈李邕撰并书在越州〉
唐秦望山法华寺碑〈李邕撰在越州〉
唐东林寺碑〈李邕书在江州〉
唐陈州龙兴寺碑〈卢藏用八分〉
唐嵩岳寺碑〈开元二十七年胡英书〉
唐泗州临淮普光王寺主碑〈柳公权书〉
唐龙门石龛像碑〈袁元哲书〉
唐佛龛碑〈禇遂良书在龙门〉
唐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书在京兆〉
唐二圣金刚神碑〈瞿参八分〉
唐㐮州延庆院经藏碑〈裴光远八分〉
唐杭州龙兴寺碑〈李渉八分〉
唐赤城山中严寺碑
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王播书〉
唐述真法师行业碑〈洪元慎书〉
唐千佛宝塔碑〈毛伯正篆在京兆〉
唐复东林寺碑〈大中十一年崔黯撰柳公权书〉
唐嘉兴县宝花寺碑〈于𬱖书〉
唐㐮州遍学寺禅院碑〈锺绍京书〉
唐奉光寺塔院碑〈徐岘书在西京〉
唐建福寺三门碑〈卢藏用撰集羲之书〉
唐吕州普济寺碑
唐正觧寺造神佛龛像碑〈在定州〉
唐澄城县阿那寺碑〈僧开秘书〉
唐静禅法师方⿰碑〈锺绍京书在京兆〉
唐天台佛陇禅林寺碑〈徐放书在台州〉
唐伏驮神师舍利塔碑〈张廷珪八分〉
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
唐大福禅寺浮屠碑〈武则天制武三思书在西京〉
唐陈孝义寺碑〈徐峤之书在湖州〉
唐大用释迦牟尼佛碑〈金元吉书〉
唐王摩诘画璧碑〈陈杰书在苏州雍熙寺〉
唐越州龙泉寺碑〈董彛书〉
唐大唐花寺碑〈在和州含山〉
唐造释迦石像碑〈关操书〉
唐安乐公于鉴像碑〈神龙二年〉
唐荷泽兴化感异灵迹碑〈邵宗厚书〉
唐敕重置七祖塔寺碑〈邵宗厚书〉
唐陇兴寺四绝碑〈大历八年李华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法慎师书额〉
唐洪福寺弥勒像碑〈韩滉书〉
唐灵仙寺碑
唐处士许奭树经藏
唐惠义寺碑
唐圭峯禅师碑〈大中九年裴休撰并书〉
唐永泰寺碑
唐天童山景徳寺碑〈范的书〉
唐会隆寺舍利碑
唐新州安昌寺碑〈乾宁年周庚撰令狐溪书温述篆〉
唐佛铭〈三十二〉
唐大照禅师塔铭〈天宝元年卢僎撰史惟则书〉
唐怀素律师塔铭〈孙弟子元鼎书〉
唐忍辱禅师塔铭〈杨整书在京兆〉
唐太白禅塔铭〈范的书在明州〉
唐大觉禅师塔铭〈王儞书在杭州〉
唐智远禅师塔铭〈陈怀书在长安〉
唐百岩大师铭〈权徳舆撰郑馀庆书归登篆在长安〉
唐东林寺临坛天徳塔铭〈弟子云皋书〉
唐玄隐禅师塔铭〈天宝十一年徐浩撰并书在嵩山〉
唐道安和尚舍利塔铭
唐大智禅师塔铭〈吴承嗣书在嵩山〉
唐元畏墓志铭
唐瑶畏塔铭
唐大徳利正法师墓志铭
唐大辨禅师塔铭
唐大德禅师元秘塔铭〈张干䕶书〉
唐温禅师塔铭〈王文秉书〉
唐悟真大师塔铭〈归称书〉
唐法玩禅师塔铭
唐灵迅禅师塔铭
唐净飞禅师塔铭
唐法王寺大徳惠演塔铭
唐会善寺安和尚塔铭
唐利渉法师塔铭〈唐玄宗书〉
唐大圣舍利宝塔铭〈吴通微书在凤翔〉
唐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欧阳询书在西京范雍家〉
唐千福寺多宝塔铭〈刘秦书〉
唐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塔铭〈王璠书在凤翔〉
唐河内宁照寺钟铭〈武尽礼书〉
唐岐州法门寺舍利塔铭〈贺兰敏之撰并书〉
唐万年寺钟铭〈魏大空书〉
唐阿育王寺舍利塔铭〈张行博书〉
唐佛记〈二十七〉
唐大智禅师碑阴记〈史惟则八分〉
唐律藏院戒坛记〈颜鲁公书在抚州〉
唐修封禅坛记〈贾膺福小楷〉
唐般若台记〈李阳冰篆在福州〉
唐万回大师神迹记〈开元二十五年徐彦伯撰史惟则八分在京兆〉
唐司马山弥勒佛石像记〈在泽州晋城〉
唐卢舍那珉像记〈蔡有邻八分在定州〉
唐东平王写真院记〈在东京相国寺〉
唐清泉寺大藏经记〈韩梓材书在慈谿〉
唐建塼浮屠记〈许静金隶〉
唐启大圣塔真身记
唐头陀寺记〈陆东之书〉
唐长生田记
唐颜颙题记
唐开元寺讲堂记〈卢中敏书在陈州〉
唐龙牙禅院记
唐修香山寺记〈白居易撰并书〉
唐天竺寺新钟及楼记〈释戒成书〉
唐少林寺石像记〈天宝八年〉
唐会善戒坛记
唐永泰寺修古塔记
唐张法夀造石像记
唐宣公律院记
唐三世颂文〈神龙二年〉
唐塔阴文〈唐玄度撰在京兆〉
唐龙兴寺七祖堂颂〈胡霈然书〉
唐传菩萨戒颂
唐道家碑〈三十二〉
唐至徳观孟法师碑〈贞观十六年岑文本撰禇遂良书〉
唐玄静先生碑〈大历七年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在茅山〉
唐玄静先生李含光碑〈颜真卿书在茅山〉
唐昇玄先生刘从政碑〈柳公权书在京兆〉
唐华阳观王执先生碑〈王玄宗书在茅山〉
唐太平观主王知远碑〈徐顾粲书在茅山〉
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员半千撰在凤翔〉
唐云台观主张敬忠碑〈郭渐书在华山〉
唐昇真先生王知远碑〈齐怀夀书〉
唐兴唐观主郭先生碑〈徐浩书〉
唐桃源观三洞阎采君碑〈董侹书〉
唐中岳刘真人碑〈卢洪八分〉
唐中岳潘尊师碑〈王适撰并书〉
唐韩覃尊师碑〈司马缅书〉
唐天台桐柏观碑〈韩择木八分〉
唐龙兴宫碧落碑〈咸亨元年陈惟玉书〉
唐太清宫钟碑〈柳公权书在京兆〉
唐王阴二君影堂碑〈储伯阳书〉
唐㞳山观碑
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师韦公碑〈窦泉书〉
唐宗胜观碑〈欧阳询书在凤翔〉
唐高岳真君碑〈萧诚书〉
唐修桐柏观碑〈太和四年元稹撰并书〉
唐茅山崇元观碑〈杨幽径撰并书〉
唐龙角山庆书观纪圣碑〈唐明皇八分在晋州神山〉
唐亳州老子圣母碑〈吕献臣隶〉
唐崇元观圣祖院碑〈徐从吉八分〉
唐阳翟县颍阳观碑〈史惟则八分〉
唐天宝观碑〈鲜于仲通撰〉
唐益州大千秋观碑〈管师书〉
唐西岳真君观碑〈韦圣书〉
南唐义兴县兴道观北极殿碑〈徐锴隶徐篆〉
道家铭颂记〈二十三〉
唐真源观钟铭〈唐玄宗八分在太清宫〉
唐太和先生王玄宗授铭
唐曲阿县齐乡观钟铭〈殷度书〉
唐紫极宫钟铭〈沙门少纪书〉
南唐紫极宫石磬铭〈徐锴撰并篆〉
唐太清宫钟铭〈柳公权书〉
唐修降诞金箓斋颂〈卫包书〉
唐庆堂观金箓斋颂〈天宝九年卫包撰史惟则八分〉
唐索法师精行清徳颂〈范希璧书在京兆〉
唐嵩阳观纪圣徳感应颂〈徐浩八分〉
唐紫极宫述道徳颂〈韩滉书〉
唐上党启圣宫颂〈唐玄宗八分〉
唐太清宫灵溪地颂〈李芝芳撰〉
唐修三元黄箓坛碑颂〈杨江书在汾江〉
唐紫极宫玉真宫主修功徳颂〈吴郁书〉
唐麻姑仙坛记〈颜鲁公书在建昌〉
唐平公修紫气极宫记〈贾岛书在晋州〉
唐天柱山天柱观记〈大历五年吴筠撰并书〉
唐夀州紫极宫记〈王维真书〉
唐三茅下泊宫记〈卢士年书〉
唐桃源新修坛记〈甘从福书〉
唐太清宫斋醮记
唐启圣宫石台敕书
祠庙〈八十七〉
唐后土祠神庙碑〈唐玄宗制并八分〉
唐〈阙 历三年季展书〉
唐崔郡先庙碑〈刘觉夫八分在京兆〉
唐赠太保郭敬之庙碑〈颜真卿书在京兆〉
唐赠太保颜惟正庙碑〈子真卿撰并书在京兆〉
唐泾原马璘庙碑〈颜真卿书在京兆〉
唐黄陵庙碑〈长庆元年韩愈撰沈传师书在潭州湘阴〉
唐柳侯罗池庙碑〈长庆三年韩愈撰沈传师书〉
唐魏摹先庙碑〈柳公权书在京兆〉
唐田弘正家庙碑〈元和八年韩愈撰胡证八分在京兆〉
唐泰山君改高楼碑
唐张仙师灵庙碑〈李永书在陵州〉
唐杨玚庙碑〈王曾八分在京兆〉
唐李晟先庙碑〈韩秀弼八分在京兆〉
唐马璲新庙碑〈于绍书在京兆〉
唐相国于𬱖先庙碑〈归登八分在京兆〉
唐令狐楚先庙碑〈刘禹锡书〉
唐封文宣王祠碑〈唐玄宗制王全荣书〉
唐鲁孔子庙碑〈张廷珪八分〉
唐汉黄丞相新庙碑〈张从申书〉
唐江陵君吕𬤇祠庙碑〈上元二年元结撰顾戒奢书〉
唐岱岳天齐王灵应碑〈万宾书〉
唐南海神庙碑〈元和十五年韩愈撰陈谏书〉
唐摄山明徴君碑〈高正臣书〉
唐魏文侯庙碑〈田琦八分〉
唐重立徐偃王碑〈姚宗八分〉
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碑〈韦纵书〉
唐要栅湫神祠碑〈房晋撰〉
唐西岳神庙碑〈赵文深八分〉
唐汾阳王庙碑〈贞元二年高参撰僧开秘书〉
唐处州文宣王庙碑〈任迪书〉
唐中岳嵩山灵庙碑〈大安二年〉
唐蜀国公尉迟迥庙碑〈蔡有邻八分〉
唐沐涧魏夫人庙碑〈僧从谦书〉
唐邓州文宣王庙碑〈颜頩书〉
唐西楚伯王碑〈贺兰瑊书〉
唐许州文宣王庙碑〈卢佳书〉
唐河渎灵源公祠碑〈赵复书〉
唐汉淮渎庙碑〈释旷书〉
唐修北岳庙碑
唐封广顺王庙碑〈李承祐书〉
唐夏禹庙碑〈魏庚书在阳翟〉
唐汝州广成子庙碑〈孙权书〉
唐修中岳庙碑〈李芳郁书〉
唐叶君庙碑〈赵曽书〉
唐王仙君庙碑〈在延昌〉
唐汾州创置城隍庙碑〈李匡业书〉
唐梁国公狄仁杰生祠记〈张廷珪八分〉
唐孔子庙堂记〈虞世南书在京兆〉
唐城隍庙记〈乾元二年李阳冰撰并书在处州〉
唐张将军鲁君新庙碑〈龙纪元年李巨川撰唐彦谦书〉
唐修文宣王庙记〈郑彦藻八分在黄州〉
唐改修季子庙记〈张从申书〉
唐重修繁城庙记
唐新修魏文侯庙记
唐修伏羲庙记〈赵榖书在陈州〉
唐修敬亭府君庙宇记〈刘重约书〉
唐召伯祠堂记〈房次卿书在陜州〉
唐李听修尧祠记〈白敏中撰在滑州〉
唐舞阳侯樊君祠堂记〈天宝二年唐王利器撰史惟则八分徐浩篆额〉
唐磻溪庙记〈咸通二年张翔撰高骈书〉
唐缙云县令修文宣王庙记〈上元二年李阳冰撰并书〉
唐益州学馆庙堂记〈颜真卿书〉
唐修刘昇庙记〈刘权书在㐮州〉
唐王仙公庙记〈高重明书〉
唐春申君庙记〈史惟则八分〉
唐诸葛武侯祠堂记〈柳公权书〉
唐牛龙堂记〈郭延禧书〉
唐双庙记〈杜劝书〉
唐庆州刺史曹庆福修庙记〈裴潾书〉
唐修庙记〈杜劝书〉
唐修张中丞等庙记〈赵日安书〉
唐修文汉庙记〈黄执中书〉
唐淮安王赵公祠堂记〈魏永书〉
唐复禹衮冕并修庙记〈马祯书〉
唐修淮阳太守李公庙记〈慕容镐书〉
唐修龙池张公庙记〈赵耕撰〉
唐天柱山司命真君庙记〈杨琡书〉
唐盐宗神祠新记〈大历中钱义方撰盛涛八分〉
唐河中薛正夏县修家庙记
唐启母庙记〈沮渠智烈书〉
唐少⿰记〈沮渠智烈书〉
唐项王碑阴述〈颜真卿书在湖州〉
唐马先生庙录〈崔植撰在虞城〉
唐陈隐王祠碣文〈卫凭撰〉
又洛神赋〈在同州〉
唐蕲州刺史杜敏生祠颂〈史惟则八分〉
碑刻二
宫宇〈三十八〉
唐华萼楼记〈徐浩书〉
唐山南西道驿路记〈开成四年〉
又新修驿路记〈俱柳公权书〉
唐食堂记〈罗希奭八分在长安〉
又新驿记〈李阳冰篆在滑州〉
唐洛阳县食堂记〈韩择木八分〉
唐新修驿路记〈兴元中柳公权书〉
唐渑池县复南馆记〈卢元卿八分〉
唐射堂记〈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在湖州〉
唐御史台精舍记〈开元十一年崔湜撰梁昇卿八分〉
唐闽迁新社记〈大中十年仆阳宁撰〉
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长庆三年〉
唐南严亭记〈李蕃书〉
唐五夫人堂记〈毕诚撰并书〉
唐寒亭记〈瞿令问八分〉
唐剑州重阳亭记〈李商隐撰〉
唐邠州东厅记〈李景初书〉
唐濠州四望亭记〈李绅书〉
唐洪州东湖亭记〈崔涛书〉
唐㐮州新学记〈罗让书〉
唐滑州节堂记〈刘三复八分〉
唐修灵异庙记〈卫包书及阴篆〉
唐山亭院记〈王祐书〉
唐新造白𬞟洲五亭记〈马赞书〉
唐阳翟县厅记〈吴宗丹书〉
唐尚书省新修驿记〈郑馀庆书〉
唐济祠新西海亭记〈韦行质书〉
唐颍阳令厅记
唐汾阳王真堂记〈李鹗书〉
唐华州刺史新厅堂记〈吴宗丹书〉
唐邓州城北亭楼记〈李躅书〉
唐众香寺南亭记〈李记书〉
唐万年宫铭〈高宗制并书在麟游〉
唐宣州东门颂〈张敬玄书〉
唐国学颂〈韩择木八分〉
唐华州廨中浚阁文〈李正撰〉
唐晏济渎序〈韩希昌书〉
唐郓州汉堂诗〈韩愈撰牛僧孺书〉
唐登逍遥楼诗〈唐太宗书〉
山水〈五十六〉
唐温泉碑〈唐太宗撰并书在临潼〉
唐放生池碑〈天宝十年颜真卿书〉
唐楚州莎罗树碑〈李邕书〉
唐八马坊碑〈韦从训书在麟游〉
唐禹穴碑〈韩梓材书在赵州〉
唐符离县濉水石桥碑〈房晋撰〉
唐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开河碑〈徐浩书〉
唐晋祠新松碑〈颜𫖳书〉
唐四证堂碑〈李商隐撰并书〉
唐费亭临涣之碑〈汉儒先生阳〉
唐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魏徴撰欧阳询书在麟游〉
唐浯溪铭〈李康篆在祁阳〉
唐怡亭铭〈永泰元年裴虬撰李莒八分李阳冰篆刻于岛石〉
唐㤀归台铭〈李阳冰篆在处州〉
唐洼樽铭〈永泰二年元结撰瞿令问书〉
唐右堂铭〈元结撰高重明书〉
唐仙都山铭〈王光书在处州〉
唐鄱阳铭〈欧阳询书〉
唐庶子泉铭〈大历六年李阳冰撰并书在滁州〉
唐放生石柱铭〈天宝六年在㐮州〉
唐李氏污尊铭〈李阳冰篆〉
唐景阳井铭〈开元二十一年〉
唐滑州台铭〈李季卿撰令狐彰书〉
唐贪泉铭〈薛希撰一本篆〉
唐砥柱铭〈薛纯陀书〉
唐铭〈袁兹书〉
唐昆明池堰铭〈徐琐书〉
唐滑州新井铭
唐宋武授命坛记〈陆徳八分在夀春〉
唐㐮州宜城韩公井记
唐桃源县山界记
唐侯台记〈苏灵芝书〉
唐修浯溪记〈罗㳙书〉
唐华阳岩记〈瞿令问八分在道州〉
唐复黄陂记〈元和三年侯喜撰杨正书在汝州〉
唐石室记〈开元十五年李邕撰张廷珪书在端州〉
唐兴福寺捣练石记〈天宝六年〉
唐白𬞟亭记〈元结撰史缟隶〉
唐石井栏记〈胡证八分〉
唐卢顼祷聪明山记〈元和二年卢顼撰〉
唐王粲石井栏记〈李掖书在㐮州〉
唐陪封明府游灵岩瀑布泉记〈唐仲能撰并书〉
唐辨石钟山记〈太和元年李渤撰在江州〉
唐李幼卿新凿琅琊泉题记〈李阳冰篆〉
唐新开隐山记〈韩方明八分〉
唐常州刺史孟简重开孟渎记〈在武进〉
唐鲜于氏离堆记〈颜真卿撰并书在新政〉
唐南阳县厅西墉记〈宝应元年徐方回撰并书〉
唐雍王游三门记〈李进书〉
唐阳翟县石桥记〈崔周衡书〉
唐滑亭记〈永平元年崔㻮书〉
唐潜溪记〈咸通八年〉
唐三坟记〈李阳冰撰并书在京兆〉
唐义井记〈王合书〉
唐无紫芝琴台记〈宋整书〉
唐开汾河记〈董淑经书〉
题名〈三十七〉
唐高宗幸万年宫百官题名
唐谒金天王题名〈颜真卿书〉
唐吉州清凉山靖居寺题名〈颜真卿书〉
唐江宁国题名〈颜真卿书〉
唐金天王题名〈沈传师书〉
唐平淮将佐华岳庙题名〈开元二十三年冯鍯八分〉
唐韩愈题名〈元和四年与梅圣俞公游嵩山入天封宫名刻石柱上〉
唐李徳裕题名〈淮南与书寄郑俞〉
唐李绅题名
唐福光寺塔题名〈元和四年石洪撰王仲纾书在西京〉
唐书经人题名〈徐浩书在西京〉
唐中牟列子观题名〈王起撰李徳裕书〉
唐沈传师题名〈在昇州撒山〉
唐李皋题名
唐魏元忠题名
唐卢钧题名二
唐峿山题名
唐李克周安天王题名
唐永州刺史穆君虞题名
唐容州经略杜濛题名
唐河南尹辛秘题名〈在香山寺〉
唐香山寺李勋等题名
唐李戒题名
唐甘棠馆题名〈贞元中史锡八分〉
唐会善寺李缄题名
唐少林寺卢贞题名
唐李商隐华州使院石柱记
唐大历十年具官名氏记〈李阳冰篆在洛阳〉
唐建中二年同年记〈在长安〉
唐正元七年同年官记〈韩秀弼书在长安〉
唐杜佑宾佐记
唐副元帅厅陛刻石记〈萧良童书〉
唐尚书省郎官石记〈陈九言撰张旭书〉
唐后石幢记〈郭图书在洪州〉
唐新石幢记〈陈表仁书〉
唐那舍碑侧〈颜真卿书在东林寺〉
唐题远公影堂碑阴〈僧云皋撰并书〉
艺文〈一百一十一〉
唐明皇送李邕赴滑州诗〈桓元封书〉
唐茶山诗〈袁高于𬱖李吉甫碑后徐璹书〉
唐碣禹庙诗〈徐浩书〉
唐龙门十二韵诗
唐宝林寺五言诗〈徐浩书〉
唐香山寺八节滩诗〈白居易书〉
唐法华寺二十韵诗〈太和八年李绅撰并篆在越州〉
唐游道林岳麓寺诗〈长庆中沈传师撰并书〉
唐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天宝中杜甫撰陆肱书〉
唐醉吟先生诗
唐𫎇泉诗〈沈传师撰宇文鼎书〉
唐幸流杯亭侍宴诗〈久视元年李峤撰殷仲容书〉
唐秋日登东郡楼望赞皇山诗〈李徳裕八分〉
唐僧灵澈诗〈元和四年在庐山〉
唐神女庙诗〈贞元十四年〉
唐淮山庙诗〈张彦远隶〉
唐玉蘂诗〈沈传师李徳裕唱和〉
唐太后御制诗〈王知敬书在少林寺〉
唐平泉山居诗〈开成五年李徳裕撰〉
唐薛平等禹庙祷雨诗〈太和中其间马宿冯定李绅赓相唱和在赵州〉
唐题阮容旧居诗〈李阳冰撰缙云隐士阮容者书名不传〉
唐韩愈谿堂诗〈牛僧孺书〉
唐郑薫雪霁开讲诗〈在池州〉
唐献淮南王兼书情五十韵诗〈刘权撰储权书〉
唐明皇赠赵法师诗二首
唐上党宫宴群臣故老诗〈唐明皇书〉
唐修香山寺诗〈白居易撰贺驮甚书〉
唐怀圆寂上人五言诗〈颜真卿撰并书〉
唐郑畋谒升仙太子庙诗
唐张景佚叶公庙诗
唐冯宿游济祠庙诗
唐少林寺诗〈郑澣撰李绅书〉
唐天皇太后闲居唱和诗
唐题鸿胪书堂诗〈裴处权〉
唐崔潭龟诗〈蔡有邻隶〉
唐令狐彰华山诗〈史惟则八分〉
唐代宗送令狐彰赴河南诗序
唐禇遂良圣教序〈在京兆〉
唐冬日卢藏用上座院序〈程浩撰吴通微书〉
唐怀仁圣教序〈在京兆〉
唐破邪论并序〈虞世南小楷〉
唐石洪锺山林下集序〈贞元二十年石洪为浮图总悟作也〉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贞元中在济源〉
唐五太守宴小洞庭序〈苏源明撰并书〉
唐明皇注道徳经〈开元二十七年在怀州〉
唐明皇注孝经〈在京兆〉
唐注教戒经
唐注金刚经〈柳公权书〉
唐注黄庭经〈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书黄庭经者乃晋魏时道家养生书也〉
唐佛遗教经〈薛稷撰僧行敦书〉
唐佛说尊胜经〈咸通五年于僧翰书在洞庭山〉
唐新集金刚经〈唐玄宗书〉
唐佛说阿弥陀经〈阳釐书〉
唐道徳经〈弘农太守赵冬曦书〉
唐多心经〈天宝九年郑澣撰皇太子诵书〉
唐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卢元载书在⿰县〉
唐陁罗尼经〈牛僧孺隶在香山寺殿上〉
唐佛顶心陁罗尼经〈王奂之书〉
唐陁罗尼经〈崔谕书咒崔元书经崔衡书记〉
唐楞伽阿跋多罗经〈吕向书徐浩题〉
唐燃灯经〈在汾州衙土地庙中〉
唐玄宗哀册文〈史惟则八分武少仪记在潞州〉
唐韩赏祭华岳庙文〈韩择木八分在华山〉
唐张和靖祭唐叔文〈李徳裕撰〉
唐刻秦李斯篆诅楚文〈在凤翔府衙〉
唐独孤哲祭叶公庙文
唐天后发愿文
唐四皓画图文〈窦庠书〉
唐述刊勒手诏碑阴文〈田畸八分〉
唐没贺舍利传〈崔璹撰在京兆〉
唐陆文学传〈咸通十五年〉
唐佛石迹图传〈薛稷书〉
唐东夏大乘师资真传〈李嵓书〉
唐老子孔子颜子赞〈唐玄宗制李邕书在海州〉
唐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天宝十三年晋夏侯湛撰〉
唐卢奂厅事赞〈开元二十四年唐明皇撰并书在陜州〉
唐智者大师画赞〈颜颙书〉
唐游善权寺呈李功曹赞〈李飞书〉
唐云台观修三方功徳并中方容赞〈卫包术篆〉
唐巴州光福寺南木歌〈严武撰史俊书〉
唐天章云篆碑阴文〈夀王清书在蜀州青城山〉
唐敇杨源复褒边洞玄升仙语〈唐明皇书〉
唐李谅湘中纪行
唐韦虚牟新步虚词
唐白杨篇〈张悦撰刘睿书〉
唐郑馀庆赠无忧大王寺大徳诗〈谈适书〉
唐令狐楚题郭尊师咒〈卢传礼撰并书〉
唐令长新戒〈开元中玄宗戒县令六一河内二虞城三不知处四汜水五穣其六舞阳〉唐画赞碑阴记〈天宝十三年颜真卿撰并书〉
唐干禄字法书〈颜真卿书〉
唐沙门佛藏寺上表并代宗批答〈在京兆〉
唐江西使院小史〈陆蔚之书在洪州〉
唐十善业道经要略〈裴休书在滑州〉
唐刻乐毅论〈王羲之书〉
唐陁罗尼经幢〈王奂之书在润州〉
唐流杯亭碑阴记〈陆长源书在汝州〉
唐刻苏太守二文记〈令狐楚撰〉
唐圣教序述圣记〈调露二年禇遂良撰〉
唐令狐楚登白楼赋〈咸通二年子绹书〉
唐李徳裕大孤山赋〈会昌五年王文秉刻〉
唐谥文宣王追封兖公等诏〈李润书在淄州〉
唐兖州司马王仁恭祭岳颂〈杜行均八分〉
唐潘存公说
唐法如禅师行状
唐奏舜庙状〈瞿令问八分在道州〉
唐韩覃幽林思〈武后时在嵩山〉
唐金字波罗碑〈在香山寺〉
唐商馀操〈韩择木八分〉
唐赐中岳隐士旬徒巨源敕并源谢表
唐僧惠干乞题大通大照塔额表并唐肃宗批答唐释思益梵问〈姚子等书徐浩题〉
传模〈五十一〉
魏锺繇上魏武帝表〈王濛书〉
晋王羲之治头方帖
晋王羲之文帖〈胡恢摸在昇州雷平山〉
晋王右军法帖〈胡吝题〉
晋王右军法帖〈在石杨休家二十三字〉
晋王献之帖〈有柳公权批国清僧状跋〉
唐怀素草帖〈有李中书长深字〉
唐怀素草帖〈庆历戊子摸〉
唐怀素草帖〈在石杨休家〉
唐太宗帖〈在石杨休家〉
唐颜鲁公与夫人帖〈在宋次道舍人家〉
唐欧阳询金兰帖
唐欧阳询天气帖
唐柳公权帖〈王广渊摸〉
唐马雄草帖
唐于正素座主帖〈高闲草书〉
唐圣宫石台勒书〈裴灌书萧诚题〉
唐十体书〈唐玄度书在宋庠家〉
唐桓宣武草书十六字并吴王杨渭题石〈在杨休家〉
唐刻王右军与郭王书
唐白居易与刘孟得书〈在阙州〉
唐欧阳率更传授千家文诀〈赵摸千字文〉
唐欧阳询与李夫人帖
唐欧阳询与蔡明远书
唐欧阳询与卢八书
唐欧阳询论二张等书
唐孙过庭书谱
唐苏彦语箴〈欧阳询书〉
唐张长史千文
唐智永真草千文
唐智永真草兰亭序〈内有因痛字改〉
唐晋七贤书〈有宋景等书〉
唐谢灵运书
唐李士衡书
唐刻王右军书〈有欧阳询等题〉
唐裴休大中庄严塔
唐释恩益荅澈禅师碑〈齐已书〉
唐泗州护国大师贯休碑
唐颜鲁公送刘太冲序
唐齐已长生粥䟽
唐裴休书三乘遗典之藏〈在㐮州〉
唐祖堂裴休书
唐耽母鞠氏赠东莱郡大君诰〈王丕书在贾黄中家〉
唐狄仁杰除内史制
唐乞鹿脯状〈在李士衡家〉
唐太宗批荅李顺先生贺状〈在凤翔〉
唐征辽平定字〈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书在华阴〉
唐黄帝祠字〈李阳冰篆在处州〉
唐敇谥大寂禅师字〈裴休书在洪州〉
唐圣像应见说〈苏灵芝书〉
唐龙鸣寺碑〈贞观二十五年临江军李阳冰篆〉
宋碑〈法帖附共九十二〉
宋李西台处巽翻刻峄山碑〈在应天府学〉
宋郑州开元寺碑〈张维书〉
宋茅山二十三代国师碑〈蔡仍书〉
宋崇禧观碑〈王古书〉
宋韩文公庙碑〈苏轼撰真书〉
宋狄梁公庙碑〈范仲淹撰黄庭坚真书在九江彭泽〉
宋天涯海角亭碑
宋延真宫鐡柱铭〈胡世将书〉
宋陈湛墓志〈陈景元书〉
宋淳化阁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摹刻于秘阁〉
宋绛帖〈潘师旦以淳化帖増入别帖重摹刻于山西绛州〉
宋潭帖〈庆历间长沙僧希白重摹刻于潭州〉
宋秘阁续帖〈元祐中宋哲宗除淳化帖外刻于秘阁故为续帖〉
宋太清楼续帖〈大观三年宋徽宗以淳化帖考选数帖多寡不同故重刻于太清楼〉宋淳熙秘阁续帖〈淳熙二年宋孝宗刻于石禁中〉
宋戏鱼堂帖〈元祐间刘次荘以淳化阁帖十卷除去卷尾篆题因重摹刻于临江〉
宋星凤楼帖〈赵彦约刻于南康〉
宋宝晋斋帖〈绍兴六年曹之格摹刻于无为州学〉
宋丁一帖〈王曼庆摹刻惜刻手欠精〉
宋利州帖〈庆元间刘次荘以戏鱼堂帖并释文重摹刻于益昌〉
宋黔江帖〈秦子明摹刻长沙僧宝月古法帖十卷较入黔江绍圣院乃潭阙汤正臣父子刻石宝月即僧希白也〉
宋蔡州帖〈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刻石出临江潭帖之上〉
宋彭州帖〈取历代法帖十卷刻于彭州〉
宋武陵帖〈计二十卷较诸帖増益甚多中有右军黄庭经因重摹刻于武陵〉
宋东库本〈此帖有公私二部潘氏复重刻于绛州〉
宋赐书堂帖〈宋绶刻于山阳有古钟鼎识文绝妙但二王帖未精〉
宋甲秀堂帖〈内有王颜书多诸帖未见刻于庐江李氏〉
宋二王帖〈刻于临江许提举家摹勒极精〉
宋历代钟鼎彛器铭志法帖〈薛尚功编次凡二十卷刻于九江府使库〉宋郡玉堂帖〈此帖所载前代遗迹最多韩侂胄刻〉
宋苏轼王郎帖〈行书〉
宋伊川与人帖〈程敏政摹刻〉
宋高宗御制圣贤像赞〈在仁和县学〉
宋米芾赞孔子手植桧〈行书在孔庙杏坛东南〉
宋岳飞像〈在杭州西湖墓祠〉
宋胡瑗像〈在湖州书院〉
宋真州东园记〈欧阳修撰蔡㐮书〉
宋严陵祠堂记〈范仲淹撰在桐庐钓台〉
宋韩琦阅古堂记
宋秦观龙井记〈米元章书〉
宋上饶令顾君祠堂记〈何籕书〉
宋太后受上清箓记〈孟应之书〉
宋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吉安府学明伦堂〉
宋白云崇福观记〈黄中书〉
宋昼锦堂记〈欧阳修撰蔡㐮书在彰徳府〉
宋苏轼洋州园亭诗〈行书〉
宋韩符读书城南诗〈朱熹撰在立斋〉
宋锺离先生赠王定国诗〈草书〉
宋刻唐杜甫谒庙诗〈宋绶书〉
宋西师诗〈石延年书〉
宋天隐子绝句诗〈杜衍草书〉
宋刻唐李白凤凰台诗〈张束书〉
宋杜衍诗〈王子韶书〉
宋王安石集句诗笔〈行书〉
宋黄庭坚书评〈行书〉
宋朱敦儒乐毅上燕惠王书
宋伊川先生与方正辅书〈胡安国模刻〉
宋米芾穹窿山赋〈行书〉
宋米芾壮怀赋〈行书〉
宋米芾游金山龙游寺题名〈后有翟静叔题跋草书二行〉
宋米芾行书千字文
宋周越草书千字文
宋葛刚正续千字文
宋大魁字〈文天祥书在庐陵县学中壁〉
宋诚斋二大字〈宋孝宗隶书在吉水杨氏湴塘忠节祠〉
宋清气二大字〈文天祥书在玄潭观雪浪阁后壁上一在吉水今亡〉
宋读书二大字〈朱熹书于刘⿰刻在长乐方安里三宝岩〉
宋容膝二字〈朱熹书在云谷〉
宋明伦堂三大字〈朱熹书在吉安府学〉
宋玉带河三大字〈龚颍篆在武陵辰溪西〉
宋第一山三大字〈米芾行书在旴𣅿〉
宋礼义廉耻四大字〈张载书在庐陵县学〉
宋光风霁月四大字〈朱熹书在南康白鹿洞〉
宋天光云影四字〈朱熹书在云谷〉
宋乾坤清气四大字〈松轩书在道州〉
宋城南书院四大字〈张载讲学之所张紫微得意之书在长沙府临湘门〉
宋秀山斗门四大字〈龚颍篆刘海蟾游斗门曰此秀水乃武陵郡一条玉带也〉宋脱去凡近四大字〈朱熹书在瑞州府学〉
宋畊云钓月四大字〈朱熹书〉
宋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八大字〈朱熹书在抚州府学〉
宋致广大十二大字〈建安中蔡抗书在镇江府学壁上匣石〉
宋宋授密表〈小楷〉
宋泷冈阡表〈欧阳修撰并书在永丰〉
宋敬斋箴〈朱熹撰朱颉书在苏州府学屏风上〉
宋归去来辞二碑〈一苏轼书在南康一黄山谷行书〉
宋拙赋碑〈周惇頥撰浚仪向子廓隶淳熙赵师侠刻于郡丞厅后〉
宋章友直三经堂歌〈篆书〉
宋易系卦说辞〈朱文公书蔡元定刻〉
宋天文地理图〈在苏州府学〉
宋鲁国图〈在苏州府学〉
宋太极图〈其图有二一在南安府学一在抚州府学〉
宋姜䕫续书谱
元碑〈法帖附共四十四〉
元大金功德碑〈宇文虚中书〉
元辽大旱天寺碑〈元道宗皇帝书〉
元平徐碑〈乌兰哈逹奉敕书〉
元邓文肃公神道碑〈多尔济巴勒奉敕书〉
元倪文光碑〈虞集隶〉
元景清寺碑〈吴志淳隶〉
元丹阳公言偃祠堂碑〈朱熹撰赵孟𫖯书在常熟县子游庙殿前〉
元赵子昻临争坐位碑〈在北京国子监〉
元黄溍贞节堂铭
元太常典簿鲜于伯机圹志
元邹将志墓志
元赵雍魏国文敏公墓志
元傅若金亡妻孙惠兰墓志
元库库朱宜人吉氏墓志
元赵孟𫖯小楷度人经〈在丹徒县学帖后有皇庆元年号〉
元赵孟𫖯小楷道经
元赵孟𫖯洞玄经
元赵孟𫖯黄庭经乐毅论〈在北京国子监〉
元吴衍篆阴符经
元潘元绍七姬权厝志〈宋克书卢能篆在苏州府吴县陈嗣初家〉
元兰亭十三跋〈一宋克书一赵孟𫖯书在苏州府华亭县池民望家〉
元刻晋陶渊明归去来辞〈赵孟𫖯行书〉
元清风岭诗〈库库子行书〉
元王翼篆四书
元宋克与俞仲㡬书〈孙俞珙勒石在松江〉
元刻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饶介书〉
元刻唐杜甫前出塞诗九首〈宋克章草在松江府〉
元鲜于枢游智者寺诗〈行书〉
元吴志淳章草千字文〈在福州府学〉
元赵孟𫖯行书千字文〈在松江府〉
元鲜于枢真书千字文〈在松江府〉
元宋燧小楷不自弃文
元鐡佛寺钟铭〈赵孟𫖯真书在松江鹤砂报恩懴院〉
元赵孟𫖯临定武兰亭叙
元栖霞阡表〈赵孟𫖯行书在金乡县〉
元东岳行宫记〈赵孟𫖯行书在长兴县〉
元七观帖〈赵孟𫖯小楷在宁波府〉
元赵孟𫖯示子手帖〈行书在临江府学〉
元碧澜二大字〈赵孟𫖯书在湖州府公馆亭〉
元四体千文〈周伯温书在鄱阳县〉
元孔颜像赞〈颜辉书在吉安府学〉
元孝经〈颜辉小楷在吉安府〉
元归田赋〈赵孟𫖯行书在临江府学〉
国 碑〈法帖附共一百十九〉
太祖高皇帝御书第一山三大字〈在凤阳府龙兴寺〉
尊崇孔子碑〈詹孟举书〉
王文恪公墓志〈祝允明撰并书〉
毛砺庵夫人墓志〈祝允明书入妙品在苏州〉
葛可久墓志〈祝允明书在苏州〉
华氏义田记〈唐顺之撰文徴明书入妙品一在无锡华氏一在宜黄谭氏〉
重修泰伯庙碑〈饶天民撰文徴明仿欧书入妙品〉
吴文端公墓志〈文徴明书在苏州〉
吴文定公墓志〈文徴明书在苏州〉
杨南峰生圹志〈文徴明隶入妙品在苏州〉
顾东桥墓志〈文徴明书在苏州〉
罗念庵父墓志〈文徴明书入神品在吉安〉
吴白楼传〈文徴明书入神品在苏州〉
渔石唐公墓志〈文徴明书仿欧体在兰谿〉
刑部尚书何公墓志〈文徴明书仿欧体在山阴〉
衡山文先生墓志〈王佐撰子彭书在苏州〉
新会令彭公墓志〈陆粲撰文彭书在苏州〉
石川张公墓志〈邓黻撰彭年书仿欧体在昆山〉
严隐君墓志〈陈淳书在吴江〉
劳鹿泉墓志〈彭年撰并书在苏州〉
沔阳陈公墓志〈彭年撰并书在苏州〉
吴龙峯墓志〈王庭撰文彭书在苏州〉
贞顺周宜人墓志〈文徴明书入妙品在萧山〉
盛植庵墓志〈杨循吉撰文徴明书入神品〉
薛文时甫墓志〈文徴明撰并书入神品在四明〉
独乐园记〈文徴明行书入妙品在苏州〉
沈氏良惠堂铭〈祝允明书〉
杨基杂隐轩记〈在苏州〉
酉室记〈文徴明隶书入妙品在苏州王氏〉
长洲县重修学宫记〈竹堂寺僧福懋集欧书〉
封晋州知州沈庸庵墓碣〈文徴明隶书在苏州〉
朱守中家传〈祝允明书入妙品〉
款鹤文〈祝允明书〉
石湖书院记〈王宠书入妙品在苏州〉
桐乡县城记〈吴鹏撰文徴明书入妙品〉
纨扇赋〈元赵孟𫖯书刻在南京〉
雪赋〈元赵孟𫖯书刻在南京〉
墨赋〈文徴明书在徽州吴氏〉
月赋〈祝允明书入妙品在苏州毛氏〉
知秋赋〈祝允明书入妙品在苏州毛氏〉
味泉赋〈祝允明书入妙品在苏州徐氏〉
文赋〈赵孟𫖯书一在四川眉山张氏一在夀光和庄李氏〉
文赋〈文徴明小楷入神品在苏州陆氏〉
和陶饮酒诗〈祝允明书入神品在苏州陆氏〉
古诗十九首〈祝允明书〉
夜坐记〈祝允明书在苏州陆氏〉
异梦记〈文徴明书在苏州张氏〉
八角石记〈文徴明书入神品在无锡华氏〉
拙政园记〈文徴明书入神品在苏州徐氏〉
守质记〈文徴明书在苏州金氏〉
甘露记〈豊道生书入神品在苏州〉
圣主得贤臣颂〈文徴明书在广东梁氏〉
吴兴山水图记〈文徴明书在江阴〉
双义祠碑〈文徴明撰并书在绍兴小楷大碑各一〉
重修兰亭记〈文徴明撰并书在会稽小楷大碑各一〉
兰亭临本〈在河南周府〉
唐摸晋字千文〈入神品刻于吴江吴氏〉
唐法要览〈洪熙元年刘仲珩真书刻于蜀府〉
僧讷老草书千文〈宣徳年僧得之土中凡十馀石〉
春夜宴桃李园记〈洪武年詹孟举书在昆山〉
大字千文〈詹孟举真书字方四寸刻在蜀府体兼颜欧虞柳推为第一手〉
觧缙绅送参政任君冕诗
泉帖〈洪武四年刘次庄翻刻于泉州府学〉
汝帖〈摘诸帖中牵合刻之卷后有汝州印后会稽重摹者名兰亭帖〉
鼎帖〈此帖石硬且刻手不精虽博殊乏古章〉
东书堂帖〈临淳化阁帖増以宋名家凡二十馀卷刻于周府〉
停云馆帖〈刻于苏州文氏先师衡山公得右军正脉大观法眼选晋唐小楷及后代名笔采积三十馀年得此真行草章诸体悉备而书评笔诀亦在其中命仲子嘉摸勒上石流惠后学最为要约智者守此不必更求别帖矣〉
大二王帖选〈在江阴王氏〉
小二王帖选〈在胥门陆氏〉
六体帖〈祝允明书在阊门〉
重刻淳化帖〈在上海顾氏〉
禇遂良枯树赋〈入神品在太仓王氏〉
枝山小楷手简〈在长兴姚氏入神品〉
玉女潭记〈文徴明小楷在溧阳史氏入神品〉
怀素自叙帖〈始刻于苏州陆氏者佳〉
智永千文帖〈在苏州〉
嵩阳帖〈苏轼书〉
白雀帖〈在昆山周氏〉
修内史帖〈在无锡华氏〉
梦奠帖〈宋米元章书在嘉兴项氏〉
顾善夫杂帖〈元赵孟𫖯书在昆山陶氏〉
万玉斋帖〈在苏州毛氏〉
急就章帖〈在松江陆氏〉
重刻太清楼帖〈在昆山张氏不全本〉
林藻帖〈在苏州〉
篝灯帖〈文徴明书在苏州〉
石湖书院记〈王宠书入妙品在苏州〉
橘颂帖〈宋苏轼书刻于苏州〉
碎金帖〈庭洞山屠思诚集元赵孟𫖯书〉
欣赏斋帖〈在无锡华氏〉
右军心经
怀素圣母帖
圣教序〈俱刻在夀光李氏〉
二体千文〈文徴明书在苏州张氏〉
出师表〈文徴明书在上虞葛氏〉
原道
封建论〈文徴明书入妙品在苏州朱氏〉
春榜开元记〈文徴明书在东山张氏〉
文徴明临黄庭经
文徴明临洛神赋
文徴明临兰亭叙〈俱在苏州文氏家藏〉
四体千文帖〈文徴明书在苏州杜氏〉
义瑞堂帖〈在四明薛氏〉
索靖出师颂〈在苏州文氏〉
早朝诗十六首〈文徴明书在福建晋江蔡氏〉
赤壁赋〈文徴明书一在无锡俞氏一在苏州郭氏〉
道徳经〈文徴明书在嘉兴项氏〉
缺角兰亭帖〈在苏州文氏〉
禇摸兰亭帖〈在苏州文氏〉
黄庭类体书诀
十七帖类体书诀〈俱在四明薛氏〉
钱处士墓志〈王榖祥撰并书入妙品在苏州〉
徐有贞草书〈刻于苏州王氏〉
甓所铭〈文徴明书在南京〉
吴县令阳山宋公去思碑〈王榖祥撰文徴明书入妙品在吴县〉
常熟县新城记〈瞿景淳撰文徴明书在常熟〉
归氏堡记〈文徴明书在常熟〉
关王庙碑〈陆之裘撰许初书入神品在太仓〉
震山朱公治水功成颂〈周天球撰并书入神品在徐州〉
来张亭记〈彭年书在苏州〉
石川张公六十夀颂〈彭年撰并书在昆山〉
归去来兮辞〈陆师道书仿颜体入妙品在苏州〉
梧州知府张公神道碑〈文徴明书在南昌〉
朱长文曰名者圣人之所以励中人也朝著之臣以忠义相高丘壑之士以志操自任至于建一事创一物皆欲冀以传后及夫释老之流亦欲思著其言教知名之可贵也人生天地间如晨飚石火之速年跻七旬者几希而名垂无穷是亦可尚也已是故古之君子思物之久而可托者莫过乎金石书之勒石垂以不朽视今视昔谅同此心然而风日之所消烁樵牧之所轥轹陵谷之所迁易丘墓之所湮昧不可胜数或磨灭无闻或刓缺莫辩重可叹也考之石刻始于周而行于唐而周秦之迹仅存一二汉隶时见于郡国唐碑不可胜数又不知千百世后所遗者复几何耶余乃据所见闻载录于左俾好奇者或可以求之也其不在录者更多矣余不能悉知尔〈宋以前碑刻考朱伯原采录间多脱误晨为之订次宋以后碑刻考并法帖晨窃増入仅补阙简敢逞管见援笔评人也耶乃据衡山南禺二公平日所传品格不差寔与天下公论大合更冀同志高贤入室右军者一考详之〉器用一
笔
释名曰笔述也谓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绥曰笔者毕也能毕举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精也又墨薮云笔者意也意到则笔到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字从聿竹郭璞曰蜀人谓笔为不律虽曰𫎇恬制笔而周公作尔雅授成王而已云简谓之札不律谓之札不律谓之笔减谓之点又尚书中候立龟圆出周公缓管又夫子绝笔于获麟庄子云䑛笔和墨是知古笔其来久矣又虑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为笔也昔𫎇恬之作秦笔也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所以苍毫非为毫竹管也见崔豹古今注秦之时并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𫎇恬独称于时〈又史记云始皇令𫎇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恬取中山毛造笔令判案也〉
西京杂记云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音夫〉毛皆以秋兔毫官师路扈为之又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又汉书云尚书令仆射丞相郎官月给大笔一双篆题云北官工作
王子年拾遗云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赐麟角笔管此辽西国所献也
世说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䑕须笔又云锺繇张芝皆用䑕须笔
景龙文馆集云中宗令诸学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书架上见其书学士等略新序说苑盐鐡潜夫等论架前有银砚一碧镂牙管十银函承纸数十种
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好文学著书尝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双全者用金管书之徳行精粹者用银管书之文章赡丽者用斑竹管书之故湘东之学播于江表
东宫旧事曰太子初拜给漆笔四枝铜博山笔床副焉又欧阳通询之子善书痩怯于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角牙犀角为管狸尾为心覆以秋毫松烟为墨以麝香纸必须坚白紧滑者乃书之盖自重也
唐柳恽常赋诗未就以笔捶琴自坐客以箸和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自笔捶琴始也
史记相如为天子游猎之赋赋成武帝许令尚书给笔札汉献帝令荀悦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左思为三都赋门庭藩溷必置笔砚十稔方成
后汉韦仲将笔墨方先于鐡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秽毛讫别用梳掌制正毫齐锋端各作扁极令调平均好用表青羊毛去兔毫头下二分然后合扁极固讫痛颉讫以所正青羊毛中截用衣笔心名为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由毫青外如作柱法心齐亦均痛颉内管中宁心小不宜大此笔之要也
晋王羲之笔经曰广志会献云汉诸郡献兔毫书鸿都门题唯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云毫无优劣手有巧拙意谓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兔也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细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乃佳其胁际扶踈乃其次耳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毛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校根令治〈折以麻纸者欲其体实得水不复〉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其到毛毛杪合锋令长九分管须二握须圆正方可后世人或为削管故笔轻重不同所以笔多偏握者以一边偏重故也必自留心加意以详于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饭须以䋲穿管悬之器上一宿然后可用世传张芝锺繇皆用䑕须笔锋端劲强有锋芒余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䑕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用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乎余尝自为笔甚可用谢安石庾稚恭每就吾求之靳而不与
博物志云有兽縁木文似豹名虎仆毛可以取为笔岭外尤少兔人多以鸡雉毛作笔亦妙故岭外人书札多体弱然而笔亦利其锋至水干墨𦂳之后须鬈然如虿焉所以岭表记云岭外既无兔有郡牧得兔毫令匠人作之匠人者醉因失之惶惧乃以己须制之甚善诘之工以实对郡牧乃令人戸必输之须人或不能逮辄责其值
宣州之笔虽管束至妙而佳者亦少大约供进或达寮为则稍工又或以鹿之细毛为之者故晋王隐笔铭云岂其作笔必兔之毫调利难秃亦有鹿毛盖江表亦少也商贾赍其皮南渡以取利今江南民间使者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不下兔毫也今之飞白书者多以竹笔尤不佳宜相思树制其末而漆其柄可随字大小作五七枝妙往往一笔书一字满一八尺屏风者
墨薮云王逸少笔势图先取崇山绝仞中毛八九月收取其笔头长一寸管五寸锋齐腰弱者妙今之学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秦𫎇恬为笔以狐狸为心兔毛为副见博物志蜀中出石䑕毛可以为笔其名曰𪕞
唐李阳冰笔法诀云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卓等即各从人所好欲作法匠须良哲物料精详入墨之时则毫副勿令斜曲每因用了则洗濯收藏惟己自持勿传他手至于时或命书兴来不过百字更有执捉之势用笔𦂳慢即出于当人至理确定矣
今有以金银为泥书佛道书者其笔毫才可数百茎濡金泥之后则锋重涩而有力也
齐高帝昔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常少纸笔武陵王晔尝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夫握笔名指以指在上为单钩双钩指聚为撮笔皆学书之因习也
伪蜀士人冯侃能书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掏笔管而书每放笔必二爪迹可深二三分斯书札之异者也僧智永于楼上学书有秃笔头十瓮尝数千人求题门限为穿穴乃以鐡叶褁之人谓之鐡门限后取笔瘗之名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后汉张伯英好书凡家之衣帛皆先书而后练世传家用
陈氏世能作笔家𫝊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尤能作笔至唐柳公权求笔于宣城陈氏先与二管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笔不尔如退还即可以常笔与之未几柳公为不入用复求遂与常笔陈云先与者二笔非右军不能用柳公信与之远
后汉蔡邕笔赋序曰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则宪者莫先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弗可尚已赋曰惟其翰之所生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系之纒束形调传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书乾坤之阴阳讃三皇之洪勲尽五帝之休徳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肄勤传六经而缀百氏兮建皇极而序彛伦综人事于掩昧兮赞幽冥于明神象类多喻靡施不协上刚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䂓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晋傅玄笔赋简修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兰嘉竹挺翠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竭巧良工逞术纒以素枲纳以玄漆丰约得中不支不质尔乃染芳松之淳烟兮写文象于纨素动应手以从心焕光流兮星布柔不丝屈刚不玉折锋锷淋漓芒时鍼列晋郭璞笔赞上古结䋲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
后汉李尤笔铭曰笔之强志庶事分别士术虽众犹可觧说口无择言驷不及舌笔之过误愆尤不灭
唐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良工任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殿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雄正敷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置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唐陆龟𫎇哀茹笔工词夫余之肱力绵绵耕不能黍兮水不能船裁筠束毫既胜且便昼夜古今惟毫是镌爰有茹工工之良者择其精粗在价高下缺齾义牙尚不能舍旬濡数锋月秃一把编如丝茹实助我我书之奇浑源未䘮惟汝是赖情如何已有兔千万拔毛止皮散涩钝𬭚缗觚靡辞圆而不流铦而不歆在握方深亦茹之为斵轮运斤传之者谁毫徤身殒吾宁不悲噫臞轩笔铭云在平生则䇿功龟图在乱世则效劳麟史今圣明时惟君子使毋曲以枉民生毋谄以事权贵书谏纸则犯而不欺记史册则直而不讳设不遇时卷而怀之南山可移茂陵之草不可为
砚
释名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濡和也
伍缉之从征记云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也
王子年拾遗记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赐青鐡砚此鐡于阗国所贡铸为砚也
端州有石砚匠识山之理乃凿之五七里有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直千金故谓之子石砚西京杂记天子玉几冬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又以象牙火笼笼上皆发华文后宫则五色绫文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
昔有人盗发晋灵公冢甚魁壮四角皆以石为攫又捧烛石人四十馀人皆立侍尸犹不坏九窍之中皆有金玉获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容五合水润如新玉取为盛滴器〈亦出西京杂记〉
后汉张彭祖少与汉宣帝微时同席砚书及帝即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曹爽与魏明帝亦同刘弘与晋武帝亦然〈见新说中〉
后汉崔寔四时月令云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十一月砚水冰令童幼读孝经论语
墨薮云凡书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宜又浮津辉墨者通典云虢州岁贡砚十枚
永嘉郡记云砚溪一源多石砚述异记云洞庭湖一陂有范蠡石床石砚
唐李阳冰云夫砚其用贮水毕则干之若久浸不干墨乃不发墨既不发书亦不佳水在清浄宜新水密护尘埃忌用煎煮之水也
唐柳公权常论砚言青州石为第一绛州者次之殊不言端溪石砚世传端州有溪因其石为砚至妙益墨而至洁可爱其溪水中出一草芊芊可爱匠琢讫乃用其草褁之故自岭表逹中夏而无损也噫亦非天使之然耶
或云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绝顶者尤润如猪肝色者佳其贮水处有赤白黄色点者谓之鸲鹆眼或脉理黄者谓之金线纹尤价倍常者也其山谓曰斧柯山即观碁之所者昔人采石为砚必中牢祭之不尔则雷霆勃兴失石所在〈其次有将军山其砚不及溪中斧柯已〉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谓之龙尾石亦亚于端州若得其心则巧匠就而琢之贮水之处圆转如涡旋可爱矣
魏铜雀台遗趾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𫄨绢滤过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异之大名相州等处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状砚以市于人者甚众繁钦砚云或薄或厚乃圆乃方方如地象圆似天光班采散色沤染毫芒点黛文字耀明施章〈阙〉而不得吐惠无疆浸渍甘液汲爱流芳盖今制之令薄者常观之见令一夫捧持匠方琢之或内于稻榖中出于半而埋之其錾如麄针许制毕有如表纸厚薄者或有美金良石之材工其内而质其外者或规如马蹄锐如莲叶上圆下方如圭如璧者圆如盘而中隆起水环之者谓之辟雍砚亦谓分题砚腰半微拗谓之郎官様者连水滴器于其首而为之穴者旁以导水焉闭其上穴则下之穴水流注于砚中或居常则略无沾覆繁之铭见之矣又繁钦砚砚颂云钧三趾于夏鼎象辰宿之相扶今绝不见三足砚仆尝游盱眙泉水寺过山房见一老僧拥衲向摸写梵字前有一砚三足如鼎制作甚古仆举而讶之僧白眼默然不答仆因不问其由是知繁钦砚颂足可徴矣傅玄砚赋云木贵其能软石美其润坚固知古亦有木砚
作澄泥法以墐泥令人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搜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压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䕃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蝎贮米醋而虀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不亚于石者唐李文撰资暇云稠桑砚始因元和初其叔祖虢之为朱阳邑诸阮温清之隟必访山水以游一日于涧侧见一紫石憩息于上佳其色欲纪其山憩之游赏镌勒姓氏年月遂刻成文复无刓缺乃曰不刓不缺可琢为砚矣既就琢一砚而归但惜其重大无由出之更行步许至有小如拳者不可胜纪遂令从者挈数拳而出就县第制琢有胥性巧请斵之遂请觧猾籍于是采㫁开席于大路厥利骤肥后诸阮每经稠桑必率致砚以报其本焉稠桑砚自此始也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数年自以其艺成告而去辞师曰吾有一箧物可附于某处及山之下绝无所付人封题亦甚不密乃启之皆磨穴者砚数十枚此人方知其师夙之所用者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毕其艺是知古人工一事必臻其极也
今睹岁贡方物中虢州锺馗石砚二十枚未知锺馗之号所来也
越州戒珠寺即羲之宅有洗砚池至今水常墨色近石晋之际关右李处士者放达之流也能画驯狸复补端砚至百碎者赍归旬日即复旧焉如新琢成略无瑕颣世莫得其法也
晋傅玄砚赋采阴山之潜璞简众材之攸宜节方圆以定形鍜金鐡以为池设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仪木贵其能软石美其润坚加采漆之胶固含冲徳之清玄唐李贺青花紫砚歌端州匠巧如神露天磨刀割紫云佣刓于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吟血㾗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缥涞松麝薫干腻薄重脚立匀数十秋光无白昏圆毫从声清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又砚滴铭守口惟瓶出入惟心一勺之多渊渊而深
晋傅玄水龟砚铭铸兹灵龟体象自然含源味水有似清泉润彼玄墨染此柔翰申情写意经纬群言又砚匣铭此心匪石其温如玉正而措之毋毁于椟
魏繁钦砚颂有般倕之妙匠兮𫖯诡异于遐都稽山川之神瑞兮识嘉旋之内敷遂荣䋲于规的兮假卞氏之遗模拟浑噩之肇灵兮效羲和之毁隅钧三趾于夏鼎兮象辰宿之相扶供无穷之秘用兮御几筵之优游唐询砚录云予生十五六岁即笃喜砚墨纸笔四者之好皆钧若墨纸笔居常购求必得其精者但取用之不乏至于可爱终身独砚而已窃自省记余方冠时得先君所授端溪石砚其制上圆下方才长四寸馀心有鸲鹆眼又有金线亦当时人所罕睹者又数年于南省试见贡士茹孝标用黄石色不甚深而壮正圆广三寸馀其间墨光可鉴云出新罗国后三年于京师得阁门副使侯宗亮古石砚长六寸已外后刻延和二年字砚形外方而贮水处乃圆其下不加镌凿石色青紫相间模制颇古但于墨色不甚相宜然亦宝之凡十年至为梧州太守道出端州往还二年间端人有崔之才最为好事使之搜访前后所得其尤者四率用侯宗亮琢之较所藏先君者殊已过之又三年知归州州之西南十馀里昊池乃江之一曲也有石焉士人用之砚至冬水涸乃命工取而琢之石色苍黄相半最佳者乃正绿石理微少密致发墨殆过端石又询诸东西蜀以至䕫州西南诸郡多云万州悬金崖洎戎卢二州皆出石可治为砚悉求得之二石皆色墨而万石最坚亦俱可用自二十年前颇于人间见多用歙州婺源石砚或问江南故老且云昔李后主留意笔札凡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自李氏亡而龙尾石不复出其传市于人无复向时之比景祐中校理钱仙芝知歙州推考其事乃得李氏取石之处按其地本大溪也昔常患溪水之深而工不可入始断其流使繇别道其溪遂干自是方能致之李氏去国县人苦溪渉之回远也复治之如初而石中绝仙芝乃黟县导之使还故道而石又出此后人之所用者尽佳石矣遂与端石并行于时皇祐三年予为江西转运使或言吉州永福县出石亦可为砚尝取试之虽色近紫而理粗不润无足贵焉至和二年为右史会稽史自云王右军之后持一风字砚示予大且尺馀石色正赤其理亦细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不知果然否后左史杨休以钱二万购得之又尝闻青州紫金石其传之四方多以鐡为筒而匣片石于其中颇类永福石嘉祐六年予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县界掘土丈馀乃得之然石有重数土人所取者不过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其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墨与端歙差同而资质殊为下青之西至于淄州淄川县境最为多石遍令访之得青金石者其色青黒相混性少坚润而发墨可与端歙相上下但不甚美好耳又有青雀山石色皆绀青其坚润颇出歙石之右惟用墨反不及又得登州海中駞基岛石全类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其后得青州益都县石上苏怀王言州之西四十里有墨山山高四十馀丈西连兖州凡三百里山顶出泉悬流至于山下青甘芬香与诸泉特异传有灵草生于上泉出其间故渍染而香由山之南盘折而上五百馀步乃有洞穴深才六七尺高至数丈其狭止能容一人洞之前复有大石欹悬若欲坠者石皆生于洞之两壁不知重数如积叠而成大率上下皆青或紫石数重其中乃有红黄而其文如丝者一相传曰红丝石去洞口绝壁有镌刻文字乃唐中和年采石者所记竟不知取之何用迄今经二百馀年不复有人至其上者独山下民时往视芝草不知以为奇宝予既闻其说意谓可取为砚亟遣日直偕苏氏而往初颇辞以高险不可得入因厚给其赀勉之使行既往六七日仅得方四五寸者二其外有若皮肤掩蔽渐以粗石磨治已而文理尽露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镵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亟命裁而为砚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有三他石不过以温润滑莹以是为尤此乃清之以水而有滋液出于其间以手磨拭之久黏着如膏一也他石与墨色相发不过以其体质坚美此乃常有膏润浮泛墨色故其相凝若纯漆二也他石用讫甚者不过宿次止终食之间墨即干矣此石覆之以恒时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湿著于匣中有如雨露三也此三者虽世之称为好事者非精于物理则无由得之其采凿于洞中皆就壁间先以凿去其上下石然后乃及美材每患引錾之不能加长故所获无大者又在外多黄近内则红虽其体则均而色未能纯后乃于洞之侧穿为一穴其广盈丈掘土至六七尺往往得成片者大或逾尺而色皆纯其上不坚土皆成乳未推寻石之聚结盖山之髓脉也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经二年凡工人数十往其所得可为砚者大小共五十馀日去洞门而巨石摧掩而人不可复入其石遂绝今人有得之者皆洞外黄赤之石尚假此名殊失真也予往令端人崔之才歙人汪琮购求得二州之石品第一者爱而用之平居未尝须臾去也自得兹石而端歙皆置于中衍不复视矣因论著古今所载之及自所见随其优劣而次序之分为上下二卷非敢传于他人姑欲贻诸子孙后将复有所得则当续而广之以成吾志也青州黒山红丝石其外有皮表或白或赤者有文如林木之状既加磨礲即其理红黄相参二色皆不甚深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若其文上下通彻匀布此至难得者又有理黄而文如柿者或无文而纯如柿者或其理纯红而文之红又深者若黄红相新而不成文此其下也文之美者则有旋转连接团圏方二三寸而其丝凡十馀重次第不乱或如月晕自心及外可及六七重者或如山石而尖峯奇势皆具者或如云霞花卉禽鱼之类者此但论石之文采不一至于石质润美以及发墨则皆均也其石久为水所浸渍即有膏液出焉若久干者以手拭之则有白屑被其上乃膏液之所结积也凡为砚初用之固有法今更不载惟精于物理者自当得之然世之大罕有识者往往徒得之而不能用也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艺故列之于首云端州斧柯石出高安斧柯山去州二十馀里前临大溪登其山约五里馀乃至绝顶匠人于此凿石岁久乃成洞穴今已极深邃洞中常有水秋夏即不可入至春冬水涸采石者竞入而其间阴黒不复有所睹但以手扪石随大小取之日不过得数片凡石理之精粗虽良工在洞中亦不能别至于瑕玷筋脉须出洞乃可识也故有累日月而不得一佳者亦有日获一二者系其所得之分尔然至佳者殊不可多得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为贵谓之鸲鹆眼盖石文之精美者如木之有节也今不知者反以为石病吁可痛哉凡取石有四曰上岩下岩西坑后历上岩之石最精下岩次之西坑后历悉其下也惟上岩之石乃有眼眼之美者紫绿黄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八九重其状皆圆有若抽画而成以色鲜美重数多而圆正者为上其大者尤为稀有予所见绝大者乃如弹丸其次及其半则比比有之小者至如麻豆亦有布列于砚中或如北斗或如五星心房之形者价已不减数万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惟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渍掩常可睹于前也工人每市石材必以眼之大小多少为之重轻若石之无眼虽资质甚美其大者不出千钱工之精者每得石以首扣之知其下有眼及多少之数因画记之后令磨琢皆如其言石之品有数种其色正紫而微有青润无芒叩之无声此近水者也其色微紫而不深重近日视之略似有芒叩之有声此岩壁之石最为发墨乃石至精者其次青紫差半或紫而近赤或青多紫少皆石之下也端人每为砚凡色之不佳者须用佛桑花染渍之初亦可爱至经水即如故矣昔人有云山有自然圆石或云剖其璞而得焉谓之子石又云每取石必祭以中牢不然则雷霆震动失石所在予尝以二说诘诸山下故老皆云无之岂传闻之过欤又谓石之有金线者为美此正其病也亦端人之所不取云惟材之大者尤为难得每购求方六七寸而亡病脉者固亦少矣比岁所贡方砚者五皆以文为凖然止于岩石之中也或有眼工人辄凿去之恐异日复求不可必致也
歙州婺源县龙尾石其石最为多种性皆坚密叩之有声苍黒者佳而色之浅深盖不一焉其理或如罗纹或如竹根之横文又有金点如星布列其上而成北斗南斗之状者或云工人制砚之时因其有星琢去馀者但留六七使如斗状盖非天成也有金文回环成月晕者有石文团转其大径三寸馀当砚之中谓之砚台有其理绿色而黑文横于其上纎长如眉杂以金星者谓之蛾眉石又有金文如鱼如蚕如云如月者不可悉纪予尝于殿省丞崔珉处得风字砚其大盈尺有金线环匝其外池中复有金鱼其心有金鱼殊为怪也又尝于校理钱仙芝处见二砚其一中有金月下有二云辅翼之其一中有金北斗傍有二云左右之石色颇青若此数种并昔所未有自三十年来方见之虽瑰奇为甚而予不深爱之二十年前因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处见一砚方四五寸其色淡青如晴霁之时望远天云表里莹洁都无他文云得于歙人盖出于端石之右矣自是每遇歙之好事者或官于歙者必以此语之使其寻求终不能得近三年前屯田员外郎周颂知婺源县尝寄二砚其一正青虽石无他文而绿者不甚明青者微近黒远不逮前所见者岂求至欤大抵他石之材取以为砚大至尺者殊为稀矣独歙石绝有大者若一二尺之材乃其常尔论诸精粗之杀固有差殊至于发墨则皆一也其最可尚者每用墨讫以水涤之泮然尽去不复留渍于其间是足过于端石矣至夫其色晻昧而又不纯徒有金文本乃外物此而较之抑其下也
秭归州秭归县大沱石叩之无声石色苍黄者不甚坚正绿者乃坚其理微少温润上皆有文如林木之状又如以墨汁洒之者亦有圆径一二寸如月状其中亦有林木之文独色绿者其中复有黄绿之相错如青州姜跂石至琢为砚远者经月近者浃旬往往有文㫁裂幸而完者十亡一二论其发墨则过于端歙石而资质润泽乃不逮也此石世人罕有知者
淄州淄川县金雀山石其色绀青叩之声如金玉较其资质乃出歙石之右但于用墨其磨研须倍之以此反不逮也盖由润密之甚耳
淄州淄川县青金石出梓桐山石门涧中其色青黒相参有文如铜屑遍布于上亦有纯色者理极细密而不甚坚叩之无声其发墨略类歙石而色乃不逮
万州悬金崖石其色正黒体虽润密而色晻昧其间亦有文如铜屑或时有如楚石大点如豆此最佳者其发墨在歙石之下叩之无声
戎卢州试金石状类淄州青金石而又在其下青州紫金石吉州永福县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而发墨过之
昔登州海中駞基岛石其色青黒上有罗纹金星亦甚发墨全类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
古瓦砚出相州魏铜雀台里人因掘土往往得之多㫁折者瓦色颇青其内晶莹不类今瓦之有布纹其厚有寸许上多印工人姓氏八分类隶书也时有获其全者工人因而刓其中为砚此尤难得大率每为砚须以沥青煮之乃可用用之亦发墨而非佳石之比好事者以其古物颇爱重之
潍州北海县石末砚皆县山所出烂石土人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即唐柳公权所云青州石末砚者潍乃青之故北海县而公权以为第一当是未见歙砚以上之品尔以今参较岂得为然且出于陶灼本非自然乌足道哉
水精亦可为砚予曽于屯田员外郎丁恕处见之大才四寸许为风字様其用墨处即不出光尝以墨试之发墨如歙石但未知久用之如何
玉亦可为砚古或有之予在杭州尝得镇潼留后李元伯书云近求得玉材令匠人琢为圆砚其发墨可爱恨未得与予观之后数月元伯亡竟不果见
砚之形制古今相传有如鼎足者如人面者如蟾蜍者如风字者如瓜状者如龟形者如马蹄者如葫芦者如壁池者如鸡卵者如琴足者亦有如琴者有外方内圆者有内外皆方者或有虚其下者亦有实之者此二种皆上锐下广又有外皆正方别为台于其中谓之墨池此皆予尝所见者
砚之用须日一涤之过二三日存即墨色差减纵未能涤亦须日易其水至春夏蒸湿之时墨久留其间则胶力滞而不可用尤要频涤去之洗宜用小毡片或纸若久用之石色为墨渍污即以麸炭磨洗复如新矣若严寒之中不宜用佳砚石理既冻墨亦少光惟红丝砚至冰冻时皆凝结于石文中往往其水自四傍出久则㫁裂尤当慎之凡砚须用匣贮不用则掩其盖或不掩亦未甚害独红丝砚用讫必须掩之即墨色终不干若不掩久亦干也他砚所用之匣止用以漆为之惟红丝须以银者盖常有气上下蒸湿其用漆匣未久辄坏〈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也〉
器用二
纸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大事书于䇿小事简牍而已又有札释名云札者栉之比编之也亦䇿之类也汉兴已有幡纸代简而未通用至和帝时蔡伦字敬仲用树皮及弊布鱼网以为纸奏上帝善其能自是天下咸谓之蔡侯纸
左伯字子邑汉末益能为之故萧子良答王僧䖍书云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纸说文云纸者絮也苫字从糸氏声盖古今人书于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也
后汉张芝善书寸纸不遗有绢必先书后练
释名曰纸者砥也谓平滑如砥石
幡纸古者以缣帛衣书长短裁之以代竹简也服䖍通俗云文曰方絮曰纸字从糸氏下从巾者桓玄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恭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唐虞裕表云秘府有布命三万馀枚不任写御书乞四百枚付著作吏写起居注
古有藤角纸范甯教云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古谓纸为幡亦谓之⿰盖取缯帛之义也自隋唐已降乃谓之纸也〉
晋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赐侧理纸万张畨南越所贡
汉人言陟狸相乱盖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因以为名也
东观馀论曰皇太子初拜给赤纸缥红麻纸百张唐李阳冰云纸常宜深藏箧笥勿令风日所侵若少露埃尘则枯燥难用矣攻书者宜谨之
唐欧阳通纸必坚𦂳白滑者方书之
语林曰王右军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检校库内有九万张悉与之桓宣武云逸少不节
抱朴子曰洪家贫伐薪卖之以给纸笔画营园田夜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帝乏纸每所写皆反复有字人少能读御史故事云案弹奏白简为重黄纸为轻今一例白纸其无差降矣
古无弹文白纸为重黄纸为轻故弹王源表云源官品应黄纸臣辄奉白简以闻
国史补云纸之妙者则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骨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云扬州六合蒲州白簿重抄临州滑薄
唐韦陟署名如五朵云每以彩笺为缄题时人讥其奢纵
汉初已有幡纸代简成帝时已有赫蹄书诏应邵曰赫蹄薄小纸也至后汉和帝元兴中常侍蔡伦用敝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𫎇恬已前已有笔之谓也又枣阳县南有蔡伦旧宅故彼士人多能作纸又庾仲雍明州记云应阳县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伦舂纸臼也〈一云来阳县〉
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枚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于大薫笼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于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地多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右亦以麦篠为之者尤脆薄焉以麦膏油藤纸硾之者尤佳
汉末左伯字子邑又能为纸故萧子良答王僧䖍云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仲将韦诞字也〉
宋张永自造纸墨〈见墨部〉
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每一幅之尾必以竹夹夹之和十色水遂拓以染之际弃置捶理堆盈左右不胜其委顿逮干则光彩相宣不可名也然逐幅于文板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万其态又以绢布先以面浆胶令劲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鱼卵笺今剡溪亦有焉亦有作败面糊和以五色以绝曳过令沾濡流离可爱谓之流沙笺亦有煮皂荚子膏并巴豆油传于水面然后点墨或丹青于上以姜榅之则散以须拂头垢引之则聚然后尽之为人物舒之如云霞若鸷鸟鸰毛之状繁缛可爱以纸布其上而受采焉必须虗窗幽室明盘浄水澄神虑而制之则臻其妙也近有江表僧于内庭造而进上御毫一洒光彩焕发晋武帝赐张华侧理纸已具叙事中本草云陟釐味甘大温无毒王心腹大寒温中消糓强胃气止㵼痢生江南江泽陶隐居云此即南人用作纸者唐本注云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为纸名为苔纸青黄色体涩小品方云中分鹿苔也音陟釐陟釐与侧黎相近侧黎又与侧理相近又云即石发也
丹阳记江宁县东十五里有纸官署齐高帝于此造纸之所也尝造银光纸赐王僧䖍〈一云凝光纸也〉
唐段成式在九江出意造纸名云蓝纸以赠温飞卿江南伪主李氏尝较举人毕放榜日给会府纸一张可二丈阔一丈厚如缯帛数重令书合格人姓字每纸出则缝掖者相庆有望于成名也仆顿使江表睹今怀楼之上犹存数幅
唐林邑记九真俗书树叶为书纸
书品云古画尤重纸上者言纸得五百年绢得三百年方坏
历代名画记名背必皱起宜生自滑慢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若缝之相当则当强急卷舒有损要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绢素彩色不可𢭏理纸上白画可以玷石妥贴之仍候阴阳之气调适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之时不可也
历代名画记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者常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模写古人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迹亦有御府榻本谓之官榻
榻纸法用江东花叶纸以柿油好酒浸一幅乃下铺不浸者五幅上亦铺五幅乃细卷而硾之候浸染者如一榻书若水窥朗鉴之明澈〈初举子云宣赍入词场以护试纸恐他物所污〉资暇集云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也松花笺其来久矣元和之初薛涛尚斯文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䞉之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时名曰薛涛笺今蜀纸为小様者是也非独松花一色而已
唐初将相官诰亦用销金笺及金凤纸书之馀皆鱼笺而已厥后李肇翰林志云凡赐与徴召宣索臣下曰诏用白麻纸慰抚军旅曰书用黄麻纸太清宫内道观荐告词文用藤纸朱书谓之青词诸陵荐告上仪表内道观文并用白藤纸凡赦书徳徽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命相命将并用白藤纸不用印双日起草只日宣宰相官诰并用色背绫金笺节度使并用白背绫金花笺命妇即金花罗纸吐蕃及替补书及别用录用金花五色绫纸上白檀木真朱瑟钿函金鏁钥吐蕃宰相摩泥师已下书五色麻纸南貂及清平官书用黄麻纸晋傅咸纸赋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䇿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唐薛道衡咏苔纸诗昔时应春色引绿泛清流金来乘玉管布字⿰银钩
韦荘乞彩笺歌浣花溪上如花容绿间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谩把金刀裁紫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虹霓段段飞一时直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工卓文醉后开无力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礲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轴松花都未有人间无处买烟云须知得自神仙诗成价薮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还向君边觅
诗僧齐已谢人赠棋子彩纸诗陵阳棋子浣花笺深愧携来自锦川海蚌琢成星落落吴绫隐出凤翩翩留防桂苑题诗客惜寄桃源敌手仙捧受不堪思出处七千馀里剑关前
唐舒元舆悲剡谿古藤文剡谿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值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谿上人有道者云谿中多纸工持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疾疠之若此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予悟曩见剡藤之死职当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戸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安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晓悟有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流入于折杨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学䧟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行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枲波波颓沓未见止息如此则倚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谿犹不足以给况一剡谿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否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谿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墨
真诰云今书通用墨者何盖文章属阳墨阴象也自阴显于阳也
续汉书云守官今主御墨
汉书云尚书令仆承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纶香墨四丸周书有涅墨之刑荘子云䑛笔和墨晋公墨缞邑宰墨绶是知墨其久矣晋陶侃献晋帝笺纸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极精妙唐欧阳通每书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可下笔说文云墨者墨也字从黒土墨者烟煤所成土之类也古人灼龟先以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乃吉尚书洛诰云惟洛食汉文大横入兆即其事也
唐郦元注水经云邺都铜雀台北曰冰井台高八丈藏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见陆士龙与兄书云〉
括地志云东都夀安县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黒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
新安郡记云黟县南十六里有石岭上有石墨工人多采以书有石墨井是昔人挼墨之所今悬水所淙激其井转益深矣
后汉韦仲将制墨之法曰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烟干𢭏以细绡蓰去草芥物至轻不宜露𨺗于缸中蓰去草芥虑飞散也烟一斤以上好胶五两浸梣皮即江南檀木皮入水绿色又解胶并益墨色可下去黄鸡子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蓰都下调合鐡臼中宁刚不宜择捣三万杵多亦善不过得二月九月温则臭败寒则难干每锭重不过三两故萧子良荅王僧䖍云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冀公墨法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右以胶水溲作靛火烟上薫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色碧其色俱可爱昔祖氏本易定人唐氏之时墨官也今上墨必假其姓而号之大约易水者为上其妙者必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闻于天下太行济源王屋亦多好墨有圆如规亦古墨之制也有以枯木烟为之者尤粗又云上党于心为之尤佳突之末者为上
江南黟歙之地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今有人得而藏于家亦不下五六十年盖胶败而墨调也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墨或坚裂者至佳凡收贮宜以钞盛于透风处佳及造朱墨法上好朱砂细研飞过好朱红亦可以梣皮水煮胶青浸一七倾去胶青于日色中渐渐晒之干湿得所如墨梃于朱砚中研之以书碑名亦须二月九月造者佳
宋张永渉猎诗史能为文章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墨皆自造上每得永表辄执玩咨嗟久之供御者不及也造麻子墨法以大麻子油沃糯米半碗强碎剪灯心堆于上然为灯置一地坑中用一瓦钵微穿透其底覆其熖上取烟煤重研过以石器中煎煮皂荚膏并研过者糯米膏入龙脑麝香秦皮末和之捣三千杵溲为挺置䕃室中候干书于纸中向日金字也
秦皮陶隐居俗谓之矾槻皮以水清和墨书色不脱故造墨方多用之
近黟歙间有人造白墨色如银逮研讫即与众墨无异竟未知其所制之法
汉雄答刘歆书云雄为郎自奏心好耽博丽之文愿不爱三岁俸息休直事得肆心广意成帝诏下夺俸令尚书赐笔墨得观书于石室故天子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十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归则以铅挝松椠二十七年于兹矣
伪蜀有童子某者能书孟氏召入甚佳其颕悟遂锡之衣服及墨一丸后家童误坠于庭下盆池中逮数年重植盆花乃复获之坚劲光腻仍旧或云僖宗朝所用之馀者也
唐王勃为文先研墨数升以被覆面谓之腹稿起即下笔不休幼常梦异人遗之墨丸盈袖
西域僧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墨中国者不及也云是鸡足山古松心为之仆常获贝叶上梵字数百墨倍光泽会秋霖为窗雨湿因而揩之字终不灭
常侍徐公铉云辽东有云穴山山有墨石亲常使之又云幼年尝得李超墨一锭不过咫细而狭与其爱弟锴共用之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如刃可以割纸自后李氏墨无及此者超即廷珪之父也唐末陶雅为歙州刺史二十年尝责李超云尔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何也对曰公初临郡岁取不过墨十挺今数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山中新伐木书之字即隐起他日洗去墨字犹分明又书于版牍岁久木朽而字终不动盖烟煤能固木也亦徐常侍言
今之小学者将书必先安神养气存想字形在眼前然后以左手研墨墨调手穏方书则不失体也又云研墨如病盖重调匀不泥也又云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云用则旋研无令停久久则尘埃相污胶力堕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后汉李尤墨铭书契既远研墨乃陈烟石附笔以流以伸
魏曹植乐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刊
唐李白谢张司马赠墨歌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䄂间今日赠子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
朱长文曰笔砚纸墨四者书之器也欲善其事而不利其器鲜能造其精妙古人有不假手于人而自为之者其措意岂不勤哉余因读苏大参文房四谱因取其事有禆于书者勒成两卷赘乎墨池编之末以贻后学云
墨池编卷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31年 (提及)
- 143年 (提及)
- 158年 (提及)
- 159年 (提及)
- 160年 (提及)
- 161年 (提及)
- 162年 (提及)
- 163年 (提及)
- 164年 (提及)
- 165年 (提及)
- 167年 (提及)
- 168年 (提及)
- 169年 (提及)
- 171年 (提及)
- 172年 (提及)
- 174年 (提及)
- 175年 (提及)
- 178年 (提及)
- 179年 (提及)
- 181年 (提及)
- 465年 (提及)
- 183年 (提及)
- 184年 (提及)
- 185年 (提及)
- 187年 (提及)
- 190年 (提及)
- 205年 (提及)
- 216年 (提及)
- 219年 (提及)
- 275年 (提及)
- 299年 (提及)
- 1078年 (提及)
- 512年 (提及)
- 522年 (提及)
- 523年 (提及)
- 649年 (提及)
- 497年 (提及)
- 502年 (提及)
- 520年 (提及)
- 541年 (提及)
- 455年 (提及)
- 537年 (提及)
- 546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562年 (提及)
- 563年 (提及)
- 569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591年 (提及)
- 592年 (提及)
- 595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609年 (提及)
- 610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640年 (提及)
- 648年 (提及)
- 708年 (提及)
- 727年 (提及)
- 658年 (提及)
- 669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717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611年 (提及)
- 736年 (提及)
- 738年 (提及)
- 741年 (提及)
- 823年 (提及)
- 824年 (提及)
- 853年 (提及)
- 862年 (提及)
- 872年 (提及)
- 884年 (提及)
- 659年 (提及)
- 840年 (提及)
- 759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687年 (提及)
- 715年 (提及)
- 803年 (提及)
- 642年 (提及)
- 673年 (提及)
- 676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726年 (提及)
- 739年 (提及)
- 857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855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670年 (提及)
- 821年 (提及)
- 889年 (提及)
- 861年 (提及)
- 839年 (提及)
- 723年 (提及)
- 856年 (提及)
- 766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867年 (提及)
- 735年 (提及)
- 484年 (提及)
- 798年 (提及)
- 804年 (提及)
- 356年 (提及)
- 864年 (提及)
- 874年 (提及)
- 680年 (提及)
- 645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1109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1425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051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061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