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壶谷集 (柳范休)/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 壶谷集
卷之二
作者:柳范休
1900年
卷三

[编辑]

上蔡樊岩济恭○甲寅

[编辑]

昌陵令柳范休。顿首上书于领府事相公阁下。伏惟初夏。阁下匀候对序康宁。自夫大义理。赖以如日星。所以区区慕诵。又有倍于前日者。岂不欲日侍几杖。薰炙光辉。以少受罏鞴之化。第以微贱之踪。频凟阍人。实有所猥越而不敢焉。则又不胜怅然。范休窃有私抱。不能终已。敢冒烦崇听。盖以王考慵窝公墓前之刻。幸得铭以不泐千古。幽明感遇。诚有殒结之愿。但谒铭后貤赠。合有数行文字以识其后。先人在时。盖尝申乞蒙诺。而未及拜受。茹恨入地。今不肖孤苟因循不成其志。他日无以归报先人。阁下岂惜燕申一咳唾。以贻人家三世恨哉。伏乞阁下矜察而曲施之。使卒受嘉惠。仍书阁下今日盛衔。以辉耀片石。又大惠也。尺书替恳。幷乞裁谅。不胜惶汗之至。

与丁海左范祖○乙卯

[编辑]

厚陵令柳范休。谨斋沐上书于海翁文丈阁下。伏惟献发。相公台体益膺难老。猥请碣铭。蒙赐留念。感激厚恩。铭在于心。先人积学不试。终于林野。不肖孤既无以阐发幽隐。星霜已屡周。只抱痛恨之私。今幸得大君子信笔。使一二隐德。赖见于世。则幽明知遇之感。奚啻殒结。但伏念谒铭堆积。暇日鲜少。苟非及此少闲。趁受嘉惠。则因循月日。得遂至愿恐未易。伏乞阁下曲怜情私。少加垂念如何。仰恃眷念。凟冒威尊。无任惶汗兢悚之至。

与尹东伯弼秉○己未

[编辑]

贞洞席上。伏瞻十年颜色。辞退不胜怅然。伏闻高节东入蓬莱。想望仙风。愿作刘安鸡犬而不得。则又一喟然耳。伏惟花辰。旬宣台体起居万安。转承棠车巡到高州。高即范休桑恋处。又恨九龙三浦之间。不能执鞭而周旋也。海翁一向康宁否。地近一舍。想有源源相从之乐。于山作蓬莱主人。于人作海左嘉客。此浮世一胜事。伏切叹羡。

答李参判益运○乙卯

[编辑]

昨承台慈手书问存。此古人事。甚盛甚盛。江郊之恩。风雨霜露。无非至教。窃想恐惧增益。以图报圣意。伏闻有庆辰恩典。感颂岂竆已耶。朱选区区诚不足以解句读。然急于究观圣上编骘陶世之至意。敢奉留而卒业。第来教谓为儿子课读。使贤器早闻固甚善。然在明公政好从事。今明公虽在匪躬之地。苟志意笃厚。亦岂无仕优之隙。此书编秩甚约。而修齐致泽应物成务之要。无不在焉。圣人选辑微旨。未必不为如明公诸贤地。俾用功少而收效多耳。幸仰体此意。无负内赐之旨。千万所拱俟也。

答具方伯㢞○己未

[编辑]

迺者进现时。猥蒙加待之礼。不知藐末何以得此。归后欲祗奉尺书。以致区区之感而不敢焉。乃蒙先赐手教。寄意勤挚。惶恐感激。不知为谢。伏审冬暖。旬宣台体。一向万安。范休依旧尸素。疮疣日生。虽欲逃遁以自便。而自家身却不由自家柰何。下教事固已闻之。亦已见其人而知其面矣。大抵悫实谨愿文识。亦自不易。然未尝从容对讨。叩发其所存。其浅深盖未可知。而窃伏念朝家旁求之人。尽是自别。有未可轻易举剡。近与邑子辈。有一番之会。欲邀见是人。而适病时气。待其相对则已晩矣。盛问之下。聊诵梗槩。惟在细量审处之如何耳。悚惶悚惶。

上具方伯庚申

[编辑]

窃以迂拙无用。居官二年。实无毫分治绩。而蒙盛度仁恕。必欲收置使令之列。缴还既发之行。滥加过奖之目。感荷之极。继之以愧。惟是区区私情之恳迫于中者。尚未蒙曲察。范休之不省扫亲山。已三年矣。宿草荒凉。魂梦徒劳。而又经骤雨。封域圮缺。改筑之事时急。而不孝之身。縻职千里。未得及时伸情。在阁下孝理之政。宜蒙矜恤。守令给由。朝令虽严。而此则考之法典。许施无疑。目今邑务乍歇。又是不可失之隙。伏乞俯察私恳。特许月十日之由。俾得少伸急切之情。以卒仁恕之德。千万是祝。

与蔡承旨迩叔弘远○甲寅

[编辑]

伏惟竆律。大爷阁下匀体益难老。令履起居神相。恩资一超。报塞愈难。窃计感惶兢惧益甚。然忠爱悃诚。自有家庭心法。惟率玆以往。前头庶几大有事在。令公天禀本好。饬行又高。浮扬丛里。不失沉静气象。以此基本。文之以礼乐。何事做不得。但瞷平日工夫。多向汎博上。不甚专意于经传。此区区所以屡进言者。在今诚难塡补。然苟志之笃。亦岂无看书之隙。幸于卯申之暇。定省之馀。将论孟庸学等书。讨静著膝。熟读深究。得寸得尺。渐进于远大。庸继家声。庸副知旧期望。如何如何。因贺献愚。出于相爱之意。倘蒙不以人废言则幸甚。

与蔡迩叔癸未

[编辑]

世事悠悠。居然三十年。会有今日矣。虽极天下之贺语。岂足为执事贺耶。吾侪几个命脉。举将自此迓续。又岂特为执事贺而已哉。此际得接傔人。说尽历历浩劫。使人陨涕。且承搬还旧第。身在鸿恩汪濊中。感祝怆泣。又当何如也。每念一散如云。落落无从附问。自惟平日造化陶镕。岂意若是。脆质八十。极知意外。偶尔不死。得见今日。庶归报有辞矣。令亦去七岭不远。风霜髭发。想无几个不白者。此生再面。不可幸而得。此岂非不瞑之恨耶。自今晋涂当亨。图报益深。未知困衡增益。长得几格地步也。此尤欲闻者耳。

答李后山宗洙○庚戌

[编辑]

拜违教席。不知为几岁月。第切区区瞻仰。前秋伏承下札。如承面诲。第缘伊时心神都丧。方且汩没送柩。无暇裁书。遂稽谢至此。逋慢可诛。不审春和。道体起居若何。侍读之丧。系是全岭运气。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千里相仗。一朝相失。独自敛木。哭送江上。世间宁有是耶。天椓此身。夺之师友。而又必使之遭此境界于客中。以重其痛厄。柰何柰何。今闻已入地中。万事已矣。师门未了事。皆是下执事诸先达之责。文集未尽整顿。高山大论。尚未有归结。俯仰兴怆。无以为心。妄作世客。迄未知归。志业荒废。固无足论。而老人疾病侵寻。殆无虚日。犹自系恋鸡肋。不忍断置。此一事足以见绝于清议。或蒙矜怜容置教诲之末耶。未前崇护。以慰远仰。

与李后山,金川沙宗德。○甲寅

[编辑]

旱魃便一劫会。即今凉意苏人。伏惟佥道体起居。对序神卫。先生立祠疏议。春间诸章甫罢归后。议论更何如。伊时诸议。皆欲一问樊翁。而此翁才启达申其禁令。问诸此翁。固无颔可之理。且伏念儒林事。未必谋之朝著。进退在上。舆论在下。只当直前行之。以看事机之如何耳。况邦禁无弛解之期。此举非因循之事乎。区区浅见如此。未知佥意下如何。便风回教所拱俟也。

与金川沙丁巳

[编辑]

范休窃有所禀。季父长孙载文早夭。季父在时。以八岁儿立载文后。及季父丧。以齐衰五月书服次哀。从兄丧。制承重服。又以儿名题主。今于季父练祥日。恐当制衰。以接从兄不尽之服。而或者以为幼稺儿。既不能持服。则名以接服。徒成虚文。此言近实。然丧不可以无主。而年既八岁则有非抱衰之比。又其知觉仅可以服衰哭泣。又既于从兄丧制衰题主。则传重已在渠矣。既传重于祖则祖与曾祖无二致。今于祥日制衰接服。或不至大悖否。

上内舅金素岩己酉

[编辑]

梅雨成霖。千里慕仰。靡日不切。伏不审静养调体候康宁否。素履谷中软绿嫩红。政当其时。安能浩然归去。陪侍杖屦。谈书论道。以销落世间夙生之荤也。范休多年客苦。亲闻疏阔。公私应酬。殆无片时闲隙。书册亲近不得。身心收拾不上。分外冷宦。狼狈人不少。前得南兄书。谓昨冬作素岩数日游。充然有所得而归。闻来不胜健羡。而却恨其不提示伊时所讲讨一二緖馀。以警发俗累也。

上内舅

[编辑]

先人在时。随录古书格言切于需用者。千里寄儿。俾免罪过。今不复有此事矣。伏望时赐书教。随事训诲。俾有持循警发。如何如何。舜叟辈近作何工。知渠志尚甚好。果不肯专用光阴于功令否。每爱叔明妙年馆阁。无掀动气味。此岂易得。他日吾岭。可倚渠而为重耳。

上内舅

[编辑]

前下书疑义。迷劣何足与此。而每以此边说说与。思欲引置教诲之末。伏感至意。不敢自外。辄贡妄说以求教焉。窃以先生此书大意。盖以为读大学许多年。不晓格物之义。既得程先生格至也。格物而至于物则物理尽之说而后。始有定论。依此节度。实下格致工夫。积累既多矣。而遂乃参考于他经传记之言。反复证验于内外本末之间。则益知程训之为的当而不可易也云尔。然则他经传记为古内外本末反复证验为也如是看恐合本旨。今详来教。似作他经传记中。内外本末看了。此区区所信未及处。盖他经传记中固包了内外本末之义。然先生本意则直以或参以他经传记。或验于物理巨细为言。非谓就他经传记之中。参证内外本末之理也。如何如何。季父所论。恐说得停当。沙翁说大体甚好。但缴结上文引发下文云云。与夫以宾主之分。看作内外本末者。愚未信其必然。盖上文内外本末。是指身心性情一草一木之类。下文宾主之分。是指以吾心之知。竆事物之理。旨义各别。恐不可合作一说。以内与本作主而属之知。以外与末作宾而属之物。盖以心知为内。物理为外。亦可如此说。至于以心知为本。物理为末。恐无此说话。若如此说则身心性情之理。亦与一草一木之类。同归于外也。未知如何。

答内舅

[编辑]

焚黄仪节。两世同恩。一堂行事。固合情礼。然既奉异庙。主事各异。则恐有一堂二主之嫌。年前三岘焚黄时。亦有此疑。禀定于季父。最尊位则前一日行事于别庙。以下位则当日行事于本庙。未可依此行之否。

答金雨皋道行○辛酉

[编辑]

范休走俗归来。伏闻霁爷先生遗集绣布。缘路惫成疾。既未能拜门承教。又未得趋奉毡墨。慕贤好德之彝。盖丧之尽矣。方且愧悚不自胜。迺伏蒙旷度不较。先赐手教。兼又赍惠两先生文集。惶恐感激。不知所以为谢。旱炎酷甚。不审静体一向神卫否。文集校刊极精致。况其一言一句。无非妙道精义之发。而登诸剞劂。垂惠后学。斯文之幸大矣。不胜钦叹。范休再被构诬。几陷不测之地。幸赖冲圣神明。解归田庐。始知世道之险可怕。而圣人之德无微不及。感泣恩渥。何以报万一耶。

与郑士仰宗鲁○辛未

[编辑]

际玆法门衰败之日。岿然灵光。惟执事者在。而范休既不能思起命驾。面承法语。又不能拜书。以候起居。老益㬥弃。全丧好德之彝。诚可愧也。伏惟静养德履对序康宁。山林讲道之乐。想日益孤高矣。樗翁云亡。已三年于玆。而俛翁之丧。亦已一期。运值不佳。吾道渐孤。想海内惟执事者同此悲也。海上事。又是一番光鲜。斯文之厄。一至此哉。仰屋潜叹。柰何柰何。范休不学便衰。癃残欲尽。无一善状可闻于相爱间。静循初心。只有愧叹而已。仄闻学者云集。讲授不辍。此个声响。独在于门下。恨未得一致身于讲席之末。作听说之人也。南子皓文识趣操。殆诸友所未有。深贺门墙之下。得此贤朋友也。家豚辈猥有私恳。抱遗事走伏庑下。固知此等应酬。有妨于尊年养闲。而倘蒙垂念。不加斥外。则幽明受赐大矣。如何如何。自樗翁去后。耳边寂不闻法诲。倘蒙执事时寄一二緖馀以警昏惰。所拱俟也。

与李幼闻重祖○癸亥

[编辑]

先先生遗文剞劂有期。斯文幸甚。先辈凋零已尽。扫尘之役。至及于范休。为之俯仰怆喟。继之以惶汗也。所当再拜裹还。而重违询荛之意。又急于一翫。已盥手敬读。不觉百岁之远。而恍若陪杖几承音旨。幸何可言。区区有疑处。辄敢付标。以为对勘计。然大抵僭妄极矣。馀在贤器口达。

答权季周访○丁未

[编辑]

前后宠翰。稽谢许久。不敏之罪。无所逃矣。春事已阑。伏惟坐松桂读好书。所养日益崇深。松京一番壮游。又足以陶性灵而助文章。比之持被禁中。抽身不得者。可谓仙官矣。健羡健羡。范休一味惫缀。惟得与致道丈日夜同处。庶几得卒昔日未究之业。此在家时积愿而不可得者。幸何可言。若又得执事鼎坐则尤是缺界胜事如何。中庸疑义。区区不足以与此。然问寡之下。敢不略贡愚见。盖上帝降衷。仁义礼智之理。浑然在中。是谓之性。仁义礼智之理。各有分派。各有条理。而莫非日用事物当行之路。是谓之道。所谓分派条理者。非指其性发为情后言之也。夫仁是爱之理。故率夫仁之性而如亲亲仁民爱物之道已具于此。义是宜之理。故率夫义之性而如贵贵长长贤贤之道。已具于此。礼是恭敬之理则凡日用恭敬之道。率此性而具焉。智是是非之理则凡日用是非之道。率此性而具焉。盖自其为性而本然。非发而为情而后乃有也。前于人行而已然。非待人践历而后方有也。但率字难看。易作人率之义。故朱子已虑夫此。而既曰非人率之。又曰非用力字。此可见率性之云。非指其方行上言之也。后山丈每引此为证。今执事又不能无疑于此。看文字之难。乃如此矣。不睹不闻之义。来谕不从耳目上说而从心上说者。诚有得于师门平日之旨。而但所谓虽有外面睹闻。而心中则未尝有睹闻云云。说得犹欠明白。其曰心中未尝有睹闻者。是无心睹闻之谓欤。抑无可睹闻之谓欤。外面声色。虽有接于耳目者。而此心未尝动则亦不害为未发。此所谓无心睹闻之说。此是一说。事物未至。思虑未萌。寂然无可睹无可闻者。此正是未发境界。此所谓无可睹闻之说。盖君子戒惧之工。自所睹所闻。以至于无可睹可闻之时。而未尝顷刻间断也。区区尝亲承此义于师门。今又见于文字者非一二。然识陋辞拙。言不中理。幸一一驳教如何。

与李稺春㙖○丙寅

[编辑]

两宵奉枕。一别无涯。送者之情。不能禁黯然之怀。而行者却浩然登道。如客归家。伫立瞻望。为之一怅而一叹也。际可归虽未及相对。以书询叩。细得在道消息及抵泊后凡节。千里劳顿。体气无损。海中风土不甚恶。父子相对。日讲讨名理。忘却此身之在长沙。种种慰喜。日边消息。想已得之传闻。执事登道之日。是言者付处之日。日月在上。理应如此。欢笑迎拜。是匪久事矣。道内疏论峻发。恐不合时义。际可书来。见谓全岭处义。与岛中无异。此言诚然。今番调停。际可为有力焉。范休无事在家。常病惫卧。不近书册。瞻想执事。入海无恙。处屯愈亨。未尝不自愧而叹仰也。

答李稺春

[编辑]

前者伏承两度书。一是岛中时。千里情缄。一是归田后第一消息。合幷奉读。慰荷岂比寻常。秋意乍生。伏惟岩斋静居体气和适。看书翫理。所乐崇深。范休挈眷入深。吃尽无限辛楚。近才还巢。而身心全不收拾。乃知老废离索之害。有甚于少年时节。如执事之庄敬日彊。老而不衰者。想不知此也。心无出入说。辞理俱到。旨义圆活。仰认高明之见。已到通透洒落处。不胜叹仰。但范休与隐岭往复非心无出入之义。乃是论程先生不之东西只是中。不之彼此只是内之训。区区每于此。看得不透。春间窃问之隐岭。妄以为持敬工夫。不可霎时放下。此心主宰。不可霎时放出。所谓只是中者。此心未发。思虑未萌。而心只在躯壳中也。所谓只是内者。此心应物。未尝偕往。而心只在躯壳内也。要之静亦在中。躯壳中动亦在内。躯壳内虽酬应万变之时。此心实主于内而应于外。隐岭初以中为心之中。内为事之内。中因往复。虽改心中事内之说。而但曰中与内。只是对东西彼此而言其存在之义而已。又以为应物之时。此心在所应之物。若为主内而应外。此心全体。得其半失其半。又曰若如来说则大学心不在。其将以为不在躯壳内。而非谓不在视听上乎。行步时心在行步。其将以为心在躯壳内而照管行步上乎。读书时心在读书。其将以为心在躯壳内而照管读书乎。又曰家主有事则久旷正寝而出不为病。天子有事则终岁巡游于外不为病。盖其意以应物之时。出在所应之物为主也。范休以程先生要在腔子之训。朱先生太一常居之训。退陶主内应外之训。先师眼烛万物。瞳睛却只在此之训证之。而未蒙颔可。其所为说。专主心大无外。充满天地间之论。是则是有此理。然专主此论而却不以此心为一身主宰。一向向外说去。则恐又涉于莾荡无定主。范休又问若谓应物之时。此心全体出在所应之物云尔。则于斯时也。方寸之内。空无主宰乎。又答以为方寸中。亦有全体。事物上亦有全体云云。此言全体两在。而末段又引朱先生答南轩书常挟此物以自随之语曰。若谓应物之际。此心不在此而依旧在腔里则无或近于常挟此物以自随乎。此则又却与全体两在之义。自相矛盾。而应物之际。此心全体出在所应之事。方寸之中。更无主宰之可言也。由前之说而此心全体既在所应之物。又在方寸之中。则未知一个灵觉。照管此物区处得当者。是在物之全体欤。愚恐毕竟是在方寸者照管此心。若此心全体出在事物。则譬如抉出眼睛。逐物而视。眼睛一出。眼郭便成死目。焉得视物。此心全体离神舍出在外物则恐照管物事不得。由后之说而应物之际。此心全体都出在所应之物。更无主宰者在内。则若当事镇日应去之时。自家方寸镇日空虚而都成荒屋乎。应物之际。全体出外。若不为病。则朱先生所谓心之全体。都奔放在册子上云云何谓也。隐岭所谓应物之际。此心不在此而依旧在腔里。亦不免不尽人言之病。鄙说非谓应此物之时。此心不在此物而只在腔里。盖谓心在躯壳中。故所以在视听上也。何尝谓不在视听上耶。然在视听上云者。只谓此心应用。专一于此。不是此心全体。都奔放在视听上耳。隐岭以为日之照物。目之视物。都非实事。心之应物。若以日照目视譬之。则是失其半体而归于虚景。必须全体出在所应之物。方是实事。夫此心。一身之主也。一个主宰存在于内。而酬应万变。应此事则专一于此事。应彼事则专一于彼事云者。未知何害。而一向不肯讨主内应外之义也。今片言折狱。惟在执事者。愿以一言决公案如何。

与李稺春丁卯

[编辑]

节届花辰。伏惟斋居道体岂弟神相。敬斋箴集说刊事垂毕。诚为斯文之幸也。隐岭往复文字。承示奉读。令人如痒得搔。但非真在处所一定两款语。不能无讼冤之端。盖尝问之于隐岭曰。此心之静而存在。其体纯一。亦主一也。动而应事。其用专一。亦主一也。存在腔里。不走不作而处所一定。亦可谓主一欤云云。则便截去纯一专一两项语。孤行处所一定之说。而谓某也以处所一定之一。解主一之一。听者便皆骇而攻之。范休即竖降幡矣。今复提此而往复于座下。盖讼庭之误。一言尽可惧也。至于非真在三字则初非鄙说。盖鄙意以为方应此事。心固在此事。而但此心之运用。专一于此事。非此心之全体。逐物俱往。出在此事上云云。则便又攻之曰但谓之运用在此则所应之事。都是虚幻。至以佛氏废事摄心比之。遂撰出非真在三字。指为鄙言。此则不得不一番分疏而白脱也。此二款盖然矣。而盛论中高明所自为说以下。节节中窾。无可更禀。得此以后。自喜鄙见亦不至大悖。可借此而又一番往复于隐岭耶。洛文侄忽地夭折。私门一脉绝矣。令人无生意耳。

答权无悔以复○壬申

[编辑]

子夏门人小子章。程子说诸条。以朱先生之明。亦苦索而后通。则区区末学。何敢容喙。而辱问之下。亦不欲终默。略贡所闻以求斤教。盖此章本文。既以洒扫应对为末。集注又以诚意正心为本。则此本末字之皆以事言明矣。而程子第一条。亦以远大为本。近小为末。远大也近小也。又皆指事而言也。程先生何尝别说一义。以理为本以事为末哉。至其后四条则特以重言洒扫应对。亦必有形而上之理。以明夫末亦不可厌忽之意。其曰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者。其意若曰以事言则诚意正心。洒扫应对。各是一事。固有本末之分。而以理言则诚意正心。洒扫应对。只是一理。却无本末之殊。故曰不可分。朱先生所谓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其所以然之理也者是也。程子本意只是如此。何尝以为理为本事为末。而理不离于事。事不离于理。不可分理与事为二云乎哉。然则程朱之说。初无异同。饶氏讨出理本事末之论。以为程子本末之说。与朱子不同。此大失程子本意也。今详来教。乃主张饶说。至以集注末段末即是本为句。而以为非谓之意止此。使程子四条。换却本意。朱子总论。中间断绝。使两夫子家奴而证之者。不知其言何如耳。若程子本意。真以为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则只当学末。不须更学其本。第一条又何以先传以近小。后不教以远大为非也。是则不但程朱说互相矛盾。程子前后说。亦不免于自相矛盾矣。如何。

与李致道

[编辑]

丧祭毕日。入瞻函席已虚。出见孝子澌铄骨立。若不可支持。满腔之悲。隐然之忧。不觉一步九回也。不审哀履更何似。散藳誊出。何间颁送也。不胜纡郁。范休自失依归。每以㬥弃自家。累及师门是惧。虽不敢全然放过。然索居固陋之害。因循汩没之患。有不可胜言者。只有哀执事自爱保存。收拾家学。吾辈庶几从游以卒业耳。

答李致道癸卯

[编辑]

忽蒙耑使垂问。谨审侍奠哀体有相。慰感不容喩。先集中本久已卒手。承有各处分校之议。此意甚善。未知果已分送否。仍念范休以不肖无状。猥托门下。深被教育之恩。每谓百年在前。庶几从容薰炙。或免为小人之归。天不惠后学。一朝山颓。遗文已出。拊卷兴怆。不觉感涕交颐。惟有分寸跻攀。抖擞前业。不至累师门。是区区之志。欲望执事时赐警教。以振发愚蒙。是亦继志之一事如何。

与李致道甲辰

[编辑]

不亲有道久矣。鄙吝日生。尤悔日积。区区驰想。又有倍于平昔。伏惟读书翫理之工。日用践履之实。想日有精深者矣。道会目前事理。只得如此。不知末梢事果何如。然只当为其所当为。以听公议而已。日月悠邈。謦欬无凭。伥伥然无所归。只有源源过从。以收拾旧緖。庶几此个意思。不至消散。此个路径。不至荒废。为目下要务。而杜门汩没。骎骎作庸陋人柰何。顷于川上对从氏老兄。见谓吾辈应酬烦多。虽不能专意书册上。惟存心于日用应接。使凡事各得其宜而无过当。是为要法。此语亲切。可见此兄用工节度。日间每诵是以自警。君子一言。诚有及人者矣。

答李致道乙巳

[编辑]

南归属耳。伏闻执事者俨临月馀。对勘先师遗文。又有多少讲讨。顾无似远在千里外。及归执御已言旋矣。窃不胜怅然自失。意外伏奉辱书。满纸情诲。无异拜晤。此足以慰雁门之踦也。遗集家有贤子。既克绍緖业。又整顿文字。书与道俱传。斯文之幸莫大焉。如范休者亦庶几推寻质难。以卒前日未卒之业。而深恐因循淟汩而未有得也。幸有书必警。使之分寸跻攀而偕之大道。岂非所以体家庭遗意乎。

答李致道

[编辑]

一夜乌头之力。千里消散。犹有一线好德之彝。耿耿而不能泯。迺于乡书中。忽得华缄。谨审初夏。尊履神卫。庐江数日之乐。怅然兴想。甚恨其不能从后也。属玆主人好时。招呼多少好朋友。讲得一部好书。以续前日胜事。使一方风动。未知能留意否。范休远离病亲。私计极不便。自家又一味病悴。愦愦无所用意。殆成一介放倒。松桂读书。静中所得等语。万万不相称耳。

答李致道戊申

[编辑]

前度两书。迨今感翫。又此寄书。眷意益融如。甚矣执事之厚于人也。仍审初夏。静养德履一向崇深。幸益懋晩暮工夫。使先师遗緖不坠于地。千万望祝。范休离亲情私。去益辛苦。冬间移接坊外。盖为一时调病之计。前书中有微意可敬。谨已依教卷入泮中。但在泮在彼。一味荒怠。愧悚何言。近蒙天恩旷绝。荣及泉涂。感激震越。不知所以为报也。诚者物之终始之义。季父以盛论为正。区区自此。不敢作别话耳。

与李致道

[编辑]

洛树蝉声。怀风政苦。伏惟静养益卫。范休家亲所被恩命。不敢不一行。然筋力难强。前者东岩合席之日。必有指一之教。行止赖而免悔吝矣。近日看得何书。讨得何义。所见想日就高明。践履想日见纯熟。执事乃能归卧湖山。办此一大事。范休绊身鸡肋。自作庸俗人。且羡且愧。不知所以为心也。执事去后或对册质疑。临事相商。有所惮而不敢放者。全赖子野氏。今又弃归。临歧怅然。久立如木偶人。去者岂知此耶。

与李致道己酉

[编辑]

暮春奉别。令人黯然。脱去樊笼。浩然归去。颐闲味道。体履益安。校理丈偶然一疾。遽尔不淑。系是运气。痛悼何言。高山之役。想已始手。财力从何办出。而落成可期何时。山高水深。遗躅宛然。新构改观。诸丈咸集。而范休独不能致身其间。以寓羹墙之慕。南望怅黯。第切驰神。率性之说。夹纸两教。不住披翫。庶几固滞之见。或有分寸之进。而尘坌满肚。见解愈塞。终始无一点通处。谨就来教。逐条贡愚。以俟斤正。

别纸

[编辑]

程子曰中者道之所由出。此语有病云云。

窃谓中者不偏不倚之名。盖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一性之理。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以中名之。而其不偏不倚之理即是道。道之体。亦可谓之道。初非其中别有一物自作为道而从里出来也。吕氏所谓中者道之所由出。似若昧夫中与道一理之妙。故先生答之曰此语有病。又曰中即道也。若谓道出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先生之言。只是发明中与道本来非二之义。而未见以未发之中。为率性之道。而把作性之用也如何。先生答吕氏本说。有曰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又曰中正可言体。而不可与性同德云云。则先生本说。未尝不以中为体。吕子约尝以冲漠无眹。为达道之本原。朱先生直以不成说话斥之曰。须看得只此当然之理冲漠无眹。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夫平论性道体用则以冲漠为达道之本者似无病。而朱先生却非之者。盖为不知体用一理之妙故也。今吕氏所言。亦有子约之病。故以为有病。盖不知体用一理之妙。则虽谓之性者道之所由出。亦是有病。道亦何尝在性内。别为一物耶。高明之引此为证者。其意盖以为朱子曰性为体而道为用。程子曰中即道也。道既是性之用而中又即是道也。则中当为性之用云尔。虽然程朱两训。其所言地头。恐各不同。盖朱子性道体用之说。是对说性道。故以性之浑然全具为体。以道之各有条理为日用当行之路为用。程子中即道之说则却就未发全体上。指其不偏不倚者谓之道。则彼此言道。恐有指用指体之不同耳。盖道该体用。故不言性而专言道则体亦不可不谓之道。要之未发之前。在中之理。莫非此道之体故也。是以第二节言道不可须臾离。而其下直说到不睹不闻。夫不睹不闻。岂不是未发。之体。而于此亦言道之不可离则体亦谓之道。自子思而已然矣。程先生尝以不偏之谓中。作兼内外说。而继之曰中者天下之正道。盖以用上不偏。固可谓之道。而体上不偏。亦可谓之道也。然则体亦谓之道。便是思程相传之旨诀。恐不可谓于用只可言道。而言道则便皆属之用也。程子中即道之说。政是指体言者。而高明乃看作用上说。将性体道用之说为证。遂以未发之中。为性之用。此区区所以愈久愈惑而终不得其说也。

程子曰中即性也。此语极未安云云。

盖中便是性。但曰性曰中。旨义各别。太极全体。浑然在人。谓之性。此性未发。无所偏倚。谓之中。中者盖所以状此性之体段。而政与称天圆地方者相似。然则中不可直谓之性。方圆不可直谓之天地。此义盖至精至微。而吕氏中即性之说。未覰得此义。故程先生答之曰此语极未安。其下以方圆不可谓天地之说明之。先生本意盖只是发明中与性旨义各别之意。非以中为性之用也如何。吕氏之说无甚分别。故先生辨之。而高明之见。又因先生之言。分析却太甚。至以未发之中。为性之用。其所以状性之体段者。何以为性之用也。如以性之体段。为性之用。则亦将以天地之方圆。为天地之用乎。不偏不倚。乃是此性未发时真静体段之极致。而以此为性之用。则未知不偏不倚之前。此性更作如何模样而可以为不偏不倚之体也。如曰寂然不动。曰冲漠无眹等语。莫非状此性未发时体段者。则高明其将以此等亦谓之性之用耶。率性之道。须就体用上说来。方有段落。方有说话。而不偏不倚之中。乃是此性未发时体段。则曰中曰性。虽有名言之不同。而毕竟是同一体也。今乃强就一体上。分而二之。以性为体。以性之体段为用。而谓是率性之道。则语意艰险。终归于指性为率性。而殆近于以口龁口矣。盖以中为道则可。而程子中即道之说。未尝以未发之中为性之用。则中之为体固自若也。只是指其体而谓之道则此所谓道该体用。体亦可谓之道之义也。故程子亦尝曰道即性。今既以中即道之说。为中为用之证。则亦将以道即性之说。又谓之性为用欤。以中为率性之道则恐未安。以其所主而言之之意不同故耳。今既以未发之中。为性之用。则体用名实已紊。未发之中。毕竟是离性不得。则即此是性而又谓之率性者。难乎免于指性为率性之病也。故率性之道之道。以用言。中即道之道。以体言。恐不可比而同之耳。

尊兄之见。主未发为性。已发为道之论。

未发为性已发为道之论。是直县说。范休之见则盖以为未发之前。此道已具。不是已发之后。方始有此道也。

曰天命之性。未发之中。同是一性。又曰不偏之中。即是未发之性。盖以中为道之所由出。

以程先生答吕说槩之。诚若不可以中为性。又不可以中为道之所由出。而程子之训。旨义有在。若能覰得中与性得名各别之意。则虽以中为性。亦未为不可何者。子思既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以中为天下之大本。所谓大本。是性欤。抑性之用欤。朱先生释之曰大本者。天命之性。所谓天命之性者。是性之体欤。抑性之用欤。又能覰得道非中内别物之义。则虽以中为道之所由出。亦未为不可何者。子思既以中为天下之大本。所谓大本者。其非谓道之所由本欤。朱子释之曰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所谓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者。其非谓天下之道由此出欤。

中和之为体用。性道之为体用。所以为体用者。绝不同。

性道体用。以天理本然上言。中和体用。以人心动静上言。所以为言者。诚有不同。然其理则毕竟非两物矣。七情未发。浑然全具者。即是天命之性。七情既发。各中其节者。即是率性之道。若彼此非一性。前后非一道。则朱子何以谓大本者天命之性。达道者循性之谓也。要之为言虽异。性道则一。今高明每分而二之。至谓中体和用。犹可如此说。若主率性谓道之说而以体用看。则不得不以中与和皆谓之道。不害为性之用也。乃以第四节之体。当之以第一节之用。而天命之性。为体上之体。中节之和。为用下之用。通为四层。不免为两体两用二性二道。愚于此实未敢唯唯也。

朱子曰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可谓父子兄弟之道。只谓之义而不可谓君臣朋友之道。

窃谓未发之时。一性浑然。无形象之可见。则只有个仁义礼智而已。曷尝有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名目之可寻哉。此朱先生所以有云云之训也。虽然天下万事之目。虽未尝各立于性中。而天下万事之理。实未尝不具于性中。是以朱先生尝论冲漠无眹。万象森然之义曰。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里面。又曰未有事物之时。此理已具。少间应处。只是此理。又于孟子万物皆备章集注曰。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此言何谓也。大而君臣父子之道。小而至于事物微细之理。谓之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则君臣父子朋友兄弟之道。未始不可论著于性命之中者。又如此矣。朱先生答胡广仲之言。盖只是发明许多名目。未尝各立于性中之义。而谓非许多道理。都不可言于性中。今引此为证。以为亲义序别之道。著不得于性分之中。无乃高明只见得冲漠无眹之义。而却未睹万象森然已具之义欤。夫人之为道。不越乎五达道。而其道理本具于性分之中。今高明乃除却此五者。不欲参说于性中。而以所谓未发之中者。把作未发时率性之道。愚未知未发之时。亲义序别之理。既不可参说于性中。则已发之后。亲义序别之道。果何从而来耶。

仁义礼智亲义序别。不可杂施而幷论云云。

仁义礼智。即亲义序别之理。来喩既言之。则体用一原之妙。已在良遂摠知中。其下却以杂施重叠等语病之何也。夫以别物而强同之则杂也。外料而添合之则叠也。而今夫仁义礼智之性。即是亲义序别之理。元是一物。而特以体用之有异。有名言之不同。譬如光明镜之体也。照物镜之用也。曰光明曰照物。名言虽不同。而其实光明者即照物底。故就其光明之体而言有照物之理者。恐无不可。盖因其固有者言之故耳。亲义序别之理。既是性中之所固有。则就性而言其固有者。恐未可以杂施重叠论之也。朱夫子答吕子约书曰。以当行之路为达道。冲漠无眹为道之本原。此直是不成说话。不谓子约见处。乃只如此。须看得只此当然之理。冲漠无眹。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汉无眹也。详味此训。只此亲义序别之理。即仁义礼智之性。非亲义序别之理之外。别有一物为仁义礼智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