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智度论/卷04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大智度论
◀上一卷 卷045 下一卷▶

大智度论释摩诃萨品第十三(卷四十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为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于毕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毕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佛告须菩提:“毕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须菩提!是为毕定众,菩萨为上首。菩萨摩诃萨于是中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当为毕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于无量生死中大誓庄严;我应当舍一切所有;我应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应当以三乘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馀涅槃;我度一切众生已,无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应当解一切诸法不生相;我应当纯以萨婆若心行六波罗蜜;我应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我应当了达诸法一相智门;我应当了达乃至无量相智门。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心中,于诸毕定众中而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若地狱众生、若畜生众生、若饿鬼众生,受诸苦痛;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乃至是众生入无馀涅槃。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是众生入无馀涅槃已,然后自种善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心不可坏如金刚。住是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生大快心,住是大快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快心?”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痴心,不生恼心,不生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快心。住是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不动心!”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动心?”

佛言:“常念一切种智心,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不动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应生利益安乐心。云何名利益安乐心?救济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是事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生利益安乐心。如是,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毕定众中最为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行欲法、喜法、乐法心。何等是法?所谓不破诸法实相,是名为法。何等名欲法、喜法?信法、忍法、受法,是名欲法、喜法。何等名乐法?常修行是法,是名乐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毕定众中能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为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四念处中乃至住十八不共法中,能为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如金刚三昧乃至离著虚空不染三昧中住,于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诸法中,能为毕定众作上首。以是因缘故,名为摩诃萨。”

【论】

释曰:

须菩提已从佛闻“菩萨”义,今问“摩诃萨”义。

“摩诃”者,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又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众生,是名为大。

复次,菩萨故名摩诃萨,摩诃萨故名菩萨,以发心为无上道故。

复次,如〈赞菩萨摩诃萨义品〉中,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此中自说摩诃萨义,众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于正定众生中当最大,故名摩诃萨。

大众者,除佛,馀一切贤圣。

所谓“性地人”,是圣人性中生,故名为性。如小儿在贵家生,虽小未有所能,后必望成大事。是地从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

“八人”,名见谛道,十五心中行。

问曰:

是十五心中,何以名为“八人”?

答曰:

思惟道中用智多,见谛道中多用见忍,智随于忍。所以者何?忍功大故。

复次,忍、智二事:能断、能证;八忍中住,故名为“八人”。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义,如先说。

“初发意菩萨”者,有人言:初发意者,得无生法忍,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发心,是名初发意,名真发心。了了知诸法实相及知心相,破诸烦恼故;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破故、不颠倒故,此心名为初发心。

有人言:诸凡夫人虽住诸结使,闻佛功德,发大悲心,怜愍众生,我当作佛。此心虽在烦恼中,心尊贵故,天人所敬。如转轮圣王太子初受胎时,胜于诸子,诸天鬼神皆共尊贵;菩萨心亦如是,虽在结使中,胜诸天、神通圣人。

复次,菩萨初发心乃至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授记、入法位、得无生法忍者,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后当广说。

如是等大众,当作上首,故名“摩诃萨”。

是菩萨欲为一切圣人主故,发大心,受一切苦,心坚如金刚不动故。

“金刚心”者,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系,斫刺割截,心不变异。有来乞索头、目、髓、脑、手、足、皮、肉,尽能与之;求者意犹无厌足,更瞋恚骂詈,尔时心忍不动。譬如牢固金刚山,人来斸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

复次,佛自说“金刚心相”,所谓菩萨应作是念:

我不应一月、一岁、一世、二世、乃至千万劫世大誓庄严,我应无量无数无边世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

二者、我应舍一切内、外所有贵重之物。

三者、一切众生中等心无憎爱。

四者、我当以三乘如应度脱一切众生。

五者、度如是众生已,实无所度而无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没。

六者、我应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等诸相。

七者、我应当以清净无杂心行六波罗蜜,回向萨婆若。

八者、我应当善知一切世间所作之事及出世间所应知事,皆悉通达了知。

九者、我应当解了诸法一相智门,所谓一切诸法毕竟空,观一切诸法如无馀涅槃相,离诸忆想分别。

十者、我应当知诸法二相、三相乃至无量相门,通达明了。

二相者,一切法有二种: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作、若不作,若色、若无色等。

三门者:若一、若二、若多——从三以上,皆名为多。若有、若无、若非有非无,若上、若中、若下,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界、三法,善、不善、无记等三门。

四门、五门,如是等无量法门,皆通达无碍。

是中心不悔、不怯、不疑,信受通达无碍。常行不息,灭诸烦恼及其果报,及诸障碍之事皆令败坏,如金刚宝能摧破诸山。

住是金刚心中,当于大众而作上首,以不可得空故。

“不可得空”者,若菩萨生如是大心如金刚而生㤭慢者,罪过凡夫。以是故说“用无所得”,诸法无定相,如幻如化。

复次,“心如金刚”者,堕三恶道所有众生,我当代受勤苦;为一一众生故,代受地狱苦,乃至是众生从三恶道出,集诸善本,至无馀涅槃已,复救一切众生。如是展转一切众生尽度已,后当自为集诸功德,无量阿僧祇劫,乃当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缩。

能如是代众生受勤苦,自作诸功德,久住生死,心不悔、不没,如金刚地能持三千大千世界令不动摇,是心坚牢故,名为“如金刚”。

“大快心”者,虽有牢固心,未是大快;如马虽有大力,而未大快。

于众生中得二种等心故,不生欲染心;若有偏爱,则为是贼,破我等心,为佛道之本;常行慈悲心故,无有瞋心;常观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故,则无痴心;爱念众生过于赤子故,无有恼心;不舍众生,贵佛道故,不生声闻、辟支佛心。

问曰:

若心牢固如金刚,即是不动,今何以更说“不动心”?

答曰:

或时虽复牢固,心犹有增减;如树虽牢固,犹可动摇。动有二种:一者、外因缘动,如先说;二者、内因缘动,诸邪见、疑等。若常忆念一切智慧佛道,我当得是果报,故心不动。

复次,菩萨应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饮食乃至佛乐以利众生;常不舍众生,欲令离苦,是名安乐心;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菩萨乐法,名为上首。“法”者,不破坏诸法相。不破坏诸法相者,无法可著、无法可受故,所谓不可得。是不可得空,即是涅槃,常信、受、忍,是名为“欲法”、“喜法”。常行三解脱门,名为“乐法”。

复次,菩萨住是十八空中,不随十八意行故,不起罪业。

住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灭诸烦恼、集诸善法故,能为上首。

复次,菩萨入金刚三昧等心,受快乐,厌于世乐,增长善根智慧方便故,于大圣众而为上首。

若能为大者作上首,何况小者!是故名为“摩诃萨”。

大智度论释断见品第十四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生见、养育见、众数见、人见、作见、使作见、起见、使起见、受见、使受见、知者见、见者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阴见、入见、界见,谛见、因缘见,四念处见乃至十八不共法见,佛道见,成就众生见、净佛世界见,佛见,转法轮见。为断如是诸见故而为说法,是名摩诃萨。”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何因缘故色见是妄见?何因缘故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见是名妄见?”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故,于色生见,用有所得故;于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生见,用有所得故。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断诸见故而为说法,用无所得故。”

【论】

问曰:

佛将五百大阿罗汉至阿那婆达多龙王池,受远离乐,欲说自身及弟子本业因缘,而舍利弗不在,佛令目连命之。

时,目连以神通力到祇洹;时,舍利弗缝衣,语目连言:“小住!待缝衣讫当去。”目连催促疾去;时,目连以手摩衣,衣即成竟。

舍利弗见目连贵其神通,即以腰带掷地,语言:“汝举此带去。”目连以两手举此带,不能离地;即入诸深定举之,地为大动,带犹著地。

时,㤭陈如问佛:“以何因缘故地大震动?”佛言:“目连入甚深禅定,作大神力,欲举舍利弗带而不能举。”

佛告诸比丘:“舍利弗所入出禅定,目连乃至不识其名;佛所入禅定,舍利弗乃至不识其名。”

如舍利弗智慧与佛悬殊,何以言“我亦乐说”?

答曰:

舍利弗非欲于大众中显其智慧、高心故说;舍利弗逐佛转法轮人,广益众生。是摩诃萨义所益甚广,是故佛说已,舍利弗次说。

复次,多人信乐舍利弗语。所以者何?以宿世因缘故,多发菩萨心。

佛以大慈悲心故,吾我心及习根本已拔,又法爱已断故,如是种种因缘,故听。

舍利弗言:“我见及知者、见者、佛见、菩萨见——诸众生见等,及有无、断常等邪见,五众乃至诸佛法转法轮等诸法见;是菩萨能断是三种见故,当于大众中说法。”是三种见,无始世界来,习著入于骨髓。

须菩提作是念:“佛说五众等乃至诸佛法是菩萨行,何以为断诸见故说法?”作是念已,问舍利弗。

舍利弗答:“无方便菩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求定相,取色一切相,生色见。与此相违,名为有方便;是菩萨虽观色,不生妄见,而能断诸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须菩提言:“世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何以故?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故。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中亦不著,以是因缘故,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不见法有生有灭、有增有减、有垢有净。舍利弗!若法无生无灭乃至无垢无净,是中无声闻心、无辟支佛心、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佛心。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说:‘一切智心无漏心不系心中不著。’须菩提!色亦不著,受、想、行、识亦不著,四念处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何以故但说是心不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色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语须菩提:“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诸声闻、辟支佛心、诸佛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

舍利弗言:“须菩提!若色亦无漏不系,性空故;受、想、行、识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尔!”

舍利弗言:“四念处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尔!如舍利弗所言:‘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空,无心故,不著是心。’须菩提!色无故,不著色;受、想、行、识,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故,不著受;四念处无故,不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不著十八不共法。”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无故,色中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十八不共法中不著。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以一切法无所得故,以是故名摩诃萨。”

【论】

释曰:

须菩提说摩诃萨无等等心,于是心亦不著。

“不著”者,是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不见有法定相,若生若灭、若增若减、若垢若净。是心毕竟空,是中无有心相非心相,诸相毕竟清净故。以是故,无声闻心、辟支佛心、菩萨心、佛心。须菩提称贵菩萨,如是心亦美,菩萨不著是心亦为尊贵。

舍利弗欲难须菩提,作是言:“非但一切智心无漏不系,菩萨不应自高。所以者何?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常空故;如声闻、辟支佛、佛心无漏不系,是凡夫人心实相性空。实相性空,清净不著;如先说:阴云翳日月,不能污日月。又诸烦恼实相,与常性空心相无异。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净。住圣人地中,修无相智慧故,无所分别;但怜愍众生故,虽复有说,心无所著。非独凡夫人心无漏不系,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须菩提然可。

又舍利弗言:“是心无心,心相空故不著;色中色相无故亦不著,乃至诸佛法亦如是。”须菩提言:“如是!”以是故,菩萨能观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毕竟清净。

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第十四品竟)。

大智度论释大庄严品第十五

【经】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言:“是菩萨大庄严,是菩萨发趣大乘,是菩萨乘于大乘;以是故,是菩萨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富楼那言:“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分别为尔所人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不为尔所人故,住尸罗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不齐限众生,我当度若干人,不度馀人;不言:‘我令若干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馀人不至。’是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众生故大庄严。复作是念:‘我当自具足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自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自具足般若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所有布施应萨婆若心,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大庄严。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不向声闻、辟支佛地。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大庄严。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是诸施法信忍欲,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大庄严。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勤修不息,是名行檀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大庄严。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摄心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大庄严。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观诸法如幻,不得施者,不得所施物,不得受者,是名行檀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大庄严。如是,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不取不得诸波罗蜜相,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诸法信忍欲,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观一切法如幻,亦不念有是戒,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以是故名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但受萨婆若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身心精进,不休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摄心一处,虽有苦事,心不散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空,无作者,无受者;若有呵骂割截者,心如幻梦,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时,不令身心懈怠,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始终具足清净持戒,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修行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摄心离欲,入诸禅定,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取一切诸法相,于不取相亦不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定心布施,不令心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那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禅定力故,破戒诸法不令得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慈悲定故,忍诸恼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禅不味不著,常求增进,从一禅至一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亦不随禅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内外所有,无所爱惜,不见与者、受者及以财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破戒二事不见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见诃者、骂者,打者、杀者,亦不见用是空能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毕竟空,以大悲心故,行诸善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入禅定,观诸禅离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舍利弗!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是大庄严菩萨,十方诸佛欢喜,于大众中称名赞叹:‘某世界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成就众生,净佛世界!’”

【论】

释曰:

富楼那闻上二大弟子说摩诃萨义,而佛可言:“善哉!”又富楼那,佛大众中赞叹法师之上,复欲说摩诃萨义,白佛言:“我亦乐说。”佛即听许。

问曰:

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主,舍利弗应问须菩提,今何以故乃问富楼那?

答曰:

此二人同是婆罗门,俱以母字为名;此二人佛法中俱大——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楼那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说法中大。是故二人等,等故于佛前共论。

又富楼那先已共舍利弗论议,善能相答,如《七车譬喻经》中说,已共为亲厚,好共论理;须菩提无是因缘。

又富楼那说摩诃萨义,是故应问,云何乃问须菩提?

所说“摩诃萨”义者,所谓是人大庄严。如人远行,重有资粮;又如破贼,备诸器仗。是菩萨亦如是,欲破魔入烦恼贼故,行六波罗蜜以自庄严。是人无量劫来久住生死,集诸福德、智慧以为资粮,三种乘中为趣大乘故,发心行六波罗蜜,乘是大乘。

舍利弗问富楼那:“声闻、辟支佛亦趣道,何以不名大庄严,而但说菩萨大庄严?”

富楼那答言:“声闻、辟支佛虽行布施等六事,有量有限,自为度身,及馀众生可度者度,是故不名大庄严。菩萨所度,不分别、不齐限为若干众生故布施乃至智慧,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得三乘,不能度若干人;令若干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干人不能度。’菩萨作是庄严,令一切众生尽入大乘作佛。菩萨行大庄严,自行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问曰:

云何名“大庄严”?

答曰:

为度众生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诸善福功德者,略说是六波罗蜜。如富楼那次第说:若菩萨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罗蜜,是福德共一切众生。“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众生共等,我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者,于此福德,不求人王、天王、世间禅定乐;为众生,乃至涅槃乐亦不求,持此果报,尽为度众生故求佛法。如是等相,是名“檀波罗蜜大庄严”。

是菩萨行布施时,若见诸辟支佛、阿罗汉现大神通,得漏尽,入涅槃,于中不贪不著,一心修佛道,是名“檀波罗蜜生尸罗波罗蜜”。

布施时,有人恶口骂詈,刀杖毁害,所不应乞者而强乞,不瞋不悔,入诸法相中,所谓毕竟空,是名“檀波罗蜜生羼提波罗蜜”。

行布施时,和合财物、守护施彼,身心不懈不息,是名“檀波罗蜜生毘梨耶波罗蜜”。

布施时,一心念佛,念诸佛法,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入;因是布施,即入禅定,是名“檀波罗蜜生禅波罗蜜”。

布施时,菩萨作是念:“施者、受者、财物,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如幻、如梦。”众生空故,无受者、无施者;法空故,无财物,是名“檀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为一切智故,不取诸波罗蜜相,而能行诸波罗蜜,是名“菩萨大庄严”。此中一波罗蜜备生诸波罗蜜,此经中自分别其义。古今语异,义不了故,助分别说,开论议门。

馀五波罗蜜,亦应如是随义说。

问曰:

何以但檀波罗蜜中说生六波罗蜜,馀波罗蜜中但说生五?

答曰:

若后五波罗蜜中各各生六,亦无咎。六波罗蜜非一时、非一念法,无量劫中集六种功德和合名为六波罗蜜。先生小,后生中、大,有何咎?一切诸法皆初小后大,以是故,诸馀波罗蜜各各应生六。

复次,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以是故,初说檀。

问曰:

佛何以故说檀为初门?

答曰:

摄众生法,无过于檀;大小贵贱,乃至畜生,檀皆摄之;乃至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成亲善。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诸功德具足、所愿如意,皆从布施得。如宝掌菩萨等七宝从手中出,给施众生;亦能令众生欢喜柔软,可任得涅槃。如是等义,故檀波罗蜜为初。

问曰:

富楼那何以故说“一波罗蜜中生诸波罗蜜为大庄严”?

答曰:

是波罗蜜各各别,行力势少。譬如兵人未集,则无战力;若大军都集庄严,执持器仗,则能破敌。菩萨亦如是,六波罗蜜一时庄严,能破诸烦恼魔人贼,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说“一波罗蜜中具诸波罗蜜”。

“十方诸佛称名赞叹”、“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如先说。

【经】

慧命舍利弗问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中,以慈广大,无二、无量,无怨、无恨、无恼心行,遍满一方、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一切世间。悲、喜、舍心,亦如是。是菩萨入禅时、起时,诸禅、无量心及支,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发趣大乘。是菩萨摩诃萨住禅、无量心,作是念:‘我当得一切种智,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檀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初禅,住初禅,二、三、四禅亦如是,不受馀心——所谓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作是念:‘我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诸心欲乐忍。’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诸善根皆回向萨婆若,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毘梨耶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四禅及支,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慈心,作是念:‘我当安乐一切众生;入悲心,我当救济一切众生;入喜心,我当度一切众生;入舍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诸漏尽。’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檀波罗蜜。复次,菩萨摩诃萨,是诸禅无量心,不向声闻辟支佛地,但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尸罗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四无量心,不贪声闻、辟支佛地,但忍乐欲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羼提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四无量心,但行清净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毘梨耶波罗蜜。复次,菩萨摩诃萨入禅、入无量心时,亦不随禅、无量心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方便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一切种修八圣道分;一切种修三解脱门,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内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中不乱不定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非常、非无常智慧,非乐、非苦,非实、非虚,非我、非无我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智,不行过去世、不行未来世、不行现在世,亦非不知三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无色界,亦非不知欲界、色界、无色界,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世间法、不行出世间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亦非不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用无所得故。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论】

问曰:

六波罗蜜中,若逆说,则应说般若波罗蜜,次说禅;若顺,应先说檀波罗蜜;今何以乃说禅波罗蜜为首?

答曰:

发大庄严,无有众生能破坏者。若菩萨无禅定,心未离欲,虽行馀波罗蜜则易坏;行禅波罗蜜,能入慈无量,是时无能坏。如说:行慈三昧者,刀不能伤,水火不害。

亦有神通力种种变化,能发大庄严。如佛说:鸟无两翼,不能飞翔;菩萨无神通力,不能发大庄严。

入禅波罗蜜中,能生慈无量、五神通故,物无能伤。以是故,今此说禅波罗蜜为首。

问曰:

四禅中有种种功德,皆可行六波罗蜜,今何以但说四无量心中行六波罗蜜?

答曰:

四无量心,取众生相,缘众生,菩萨常为众生故行道。是四无量等中有慈悲心,能利益众生;馀八背舍、九次第等无如是利益。

问曰:

菩萨住五神通,能广利益众生,何以故不说?

答曰:

大悲是菩萨根本。又五神通先已说,后当说四无量心,未说故今说。

若菩萨但行四无量心,不名发趣大乘;六波罗蜜和合故,名为“发趣大乘”。四无量心生六波罗蜜,富楼那此中自说因缘。

问曰:

云何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答曰:

有二种:信行性,法行性。信行性观无常、苦,或但观无常,或但观苦;法行性人观空、无我,或但观空,或但观无我。菩萨度众生故,一切门皆修皆学。

复次,发大乘者,以十八空破十八种法,亦舍是十八种空智慧。

复次,若菩萨观诸法常定,亦不取定相,是名“不定不乱智慧”。

复次,畏堕常、乐颠倒故,不观诸法常、乐等;畏堕断灭故,不观无常等。

复次,若菩萨三世、三界中智慧,不观、不行、不取相,知皆虚妄而不堕无明。

复次,世间、出世间中,亦非智、非不智。非智者,空故,无空相故,毕竟清净故。非不智者,观无常、苦、空等入般若波罗蜜中故。非不行智,不行者,遮见、断法爱,离依止故。无非智者,是中无愚痴,异于凡夫故。

又行者持戒、修禅定、习诸观,云何言“非智”?如《佛利众生经》中说:

 “行者舍诸法,  亦不依止慧,   亦无所分别,  是为决定智!”(释第十五品竟)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五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