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续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续卷四 大溪先生文集
续卷之五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续卷六

杂著[编辑]

云山说李斗勋所居云山精舍○甲戌[编辑]

行于天亦云也。居于山亦云也。而山而居。云之藏也。天而行。云之用也。藏主静故畜之以山。用主不滞故变乎天。方其天也。括山泽行神龙。声为雷光为电。雨下土润。泽施无疆。仰而象之。莫有测其神者。斯壮矣。而非云之所性也。至若栖巉岩寄林樾。夜与鹿宿。昼与鸟游。浮于是非之表。处于有无之间。即寻常一物耳。而亦非云之失也。其于天与山也有时也。昔朱文公作云谷诗。言其无霖雨之姿。得以自媚于幽独。夫文公以天海之胸。抱云窗枕泉之思。不能见御天之龙。作施雨之云。而顾乃散漫山谷。得四时之闲。则云之不能于天亦久矣。不能天则斯山矣。此云所以多山居也。世之人稍有才气。沾沾自喜。便欲一步天衢。骞翥云路。如弱云狼藉。随风摆乱。非惟不能于天。亦不能于山矣。多见其贻笑于山云也。余谓云与山二形而气一。故春山如云。夏云如山。云山之气也而山云之根也。嘘吸聚散。一于是资焉。无山殆不能云也。然云动物而少干。引之而易妄。山之畜云也。畜乎其止而不能畜其妄也。故畜之欲愈深也。云之在山。又不若山而遂谷矣。愿与子寻云谷之源。讲云山之说。

张龙远大卿字说[编辑]

易以龙为大人之象。大人者何。孟子曰养其大軆为大人。养其小軆为小人。夫耳目口鼻四軆之于声色臭味。安富尊荣。形气也私也。心之于仁义礼智。理也公也。苟形气而私也。旷聪娄明牙味倕巧。陶猗之富。仪秦之贵。不害为小人。苟理而公也。缊袍而佩玉。箪瓢而五鼎。衡宇而广居。侧陋而正位。亦大人而已。世之人。力求其小而犹患其不能。舍其大且易者而犹恐其害于小。至语之以小人则耻之。何异鱼身而求龙名哉。如耻之。盍求诸我。其大固在矣。大卿有所养乎。其养者小欤大欤。大则斯大人矣。大哉大哉。

金养直字说[编辑]

孟子论刚大之气而必曰集义所生者。言其养之之方则曰以直。余尝推之而为说曰义之于德。犹人身之有骨干。骨干直则竖立而不倚。四軆自然强大。不直则屈曲而自小。此义之所以为直而能大者也。夫气大者为物大而做事亦大。人之能大其业者。皆气为之也。然有生而大者。有养之而乃大者。自大圣以下。皆待乎养也。老氏养之以专。佛氏养之以啬。世之人又或弩目张拳使气。以为养者。其所养乎气者。非不力矣。而比诸孟子所谓直养者。皆欿然而见其小也。盖气只是物也。其为主乎内生此气者。乃理也。故欲养其气以求大者。卒不能大其气。惟能养其理义者始能之。此孟子之说也。吾友约泉翁名其子曰大洵。字之以养直。翁尝谒吾先子。深有契于主理之旨。是知所以养之矣。养直苟从事于此而讲究乎亭亭当当之理。必求其所谓义者而保持之推扩之。以培养其本然之直。则其气之根而日生者。将浩浩乎不穷。及其充之之极。亦将见其刚大而塞乎天地者矣。

沈建七字说[编辑]

甘石家占斗七星之所建。定天地之位。步四时之运。吾儒占一心之所建。定百軆之则。审万事之几。心其人之北斗乎。夫建者能自立不徇物而枉。其动有常。可指以为标极者也。圣人建人极。以正己以及四方。其极维何。即人之心也。曰仁曰义曰礼曰智四德而已。其建之也何。即心之主宰也。曰敬曰义。直内而方外者也。四德者其四时乎。敬其斗之魁乎。义其杓乎。建七乎。勿徇物而枉。勿逾常而动。主乎敬宰乎义。建此斗于心。可以建德。可以建事矣。吾其占之。

赵仲温字说[编辑]

赵君显瑢。大笑轩先生之裔。质美而志端。其妇翁约轩河令。请余字而说之。

温然者玉之容耶。是有其质焉。不琢不成质。不磋不成章也。人亦可以琢之乎。精其义以制其欲。可琢也。可磨之乎。敬而勿怠。可磨也。显瑢乎。无以容。反尔质。惟义惟敬。温其如玉。

金锺震省哉字说[编辑]

天地震而万物作。人震于衷则万事兴。震之义大矣。然以震处震则又失之震矣。易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无时乎不戒惧也。尤于震加省焉。今君其亦有震乎。勿震以震。惟度尔心励尔行。恐恐然如有失焉。慥慥乎如不及焉。迺曰予丕克有省。是知震义。亦可以震矣。

成甥乐圣学夫字说[编辑]

圣不可学乎。圣人曰可学也。学之者亦多矣。卒不能圣。抑气质乎。颜子春生。孟子幷秋杀。皆圣也。抑才智乎。曾子鲁焉亦圣也。水之浊。胶而清。铁之柔。锻而刚。骥一日千里焉。驽之进亦千里。然非积累而不息不能也。尧勤舜孶。禹惜阴汤待朝。文王不遑。周公无逸。孔子忘食。圣人犹然。人欲学须勤。一朝奋发。励尔精硬尔脊。勤尔思勤尔身。日勤又勤。亦圣之徒也。

黄复性乃初字说[编辑]

朱子题小学书曰德崇业广。乃复其初。德如仁义礼智信之得于天而具于性。阙一理非人也。业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本乎性而备乎身。阙一事则亦不能为人也。崇之极其高。广之尽其博。然后乃可以无阙。夫人之复其性。如周宣汉光之复王业。阙一典寸土非复也。朱子于此。下一乃字尽之矣。复之尽然后曰乃矣。不至乎乃而可已乎。

金士一哀辞[编辑]

金君士一世于我旧。素业商贩。今年丁未。本郡人士设国债报偿义务会。推为任员。君即辟其室处事务。弃其商业。早夜筹会务。有热血在心。忽一夜无疾而化。余悲其志。为一哭于其室。其十月以葬告。其弟有继而事者。谒余泣。痛其迹之湮没也。辞以哀之。

人生义愤。得之天些。不干人不系地。惟性之然些。新安市上义务室外。国旗垂垂带暮烟些。呜乎士一死而视。曷忍去埋山之巓些。

慕渊书堂通一乡文[编辑]

右以通一乡事。伏以吾乡之有文献古矣。况被两冈先生陶铸振作之化。礼俗之美。文学之盛。著于一邦。不幸乡论中歧而世教日下。俗尚渐变而士趍风颓。以至俎豆撤而寓慕无地。弦诵绝而劝奖无方。中间前辈之苦心导率。必欲保合而勉励之者。亦既至矣。如学契之倡。育英之设。养老之行。乡约之立。皆所以绍儒贤之泽而为后生之法者。但其规模未克大同而节目未尽修举。因循变迁。渐至弛缓。此今日吾辈之所大惧者。今幸大议峻发。舆询悉同。思所以通融消释。举未遑之仪。立后辈之程。一则曰两地山堂堂宇改观。寔吾乡尊师卫道之一大机。则因之以修沧洲纸牌之礼。以寓高景之慕焉。一则曰各所物力头项稍成。亦吾乡劝学兴礼之一好会。则因之以修蓝乡鹅湖之规。以尽导迪之方。且夫吾乡之各自南北。要之非一乡之好事。而不能軆两先生之至意者也。今于时移事往之后。中间形迹。即一水云之流空。而今适有事于两先生之堂。而讲两先生所讲之道。念两先生当日之情。宁不惕然动怀。吻然无彼此之间乎。从玆以往。期欲扫去旧迹。通调共济。以为偕之大道。永敦前谊之地。玆敢历陈而悉暴之。其节目则敬具左方。伏惟佥君子留心而俯采焉。千万幸甚。

节目[编辑]

一。两先生俎豆之阙。今有年矣。吾辈之彷徨而永叹者。既各有不能已之思。此纸牌议之所由起也。不惟沧洲之仪在古可据。近日诸乡亦或有不约而兴行者。今拟略设奠需。以二笾二豆一俎一爵为定。其礼数则一依朱子故事。以少寓羹墙之慕事。

一。牌仪当设于两本所之书堂。而考槃武屹。适当重新之会。于此地讲此礼。亦为允合。故姑因来岁契会日字。以为先创两本所。则待再回圆议。岁一定行。以重事軆事。

一。献官以山长带行。而礼祝诸执事。若参事诸员。山长议于都约正。前期抄请事。

一。吾乡之有学契。亶出于前辈奖学之至意。而两所育英。亦以养士而设者也。今拟学契置一讲长。通主一乡学事。兼管两所育英。要以讲学兴礼。奖进后生为务。而各处书堂但置堂长。掌本所诸务。不别立讲长事。

一。讲长必极择一乡之德望文学足为乡内一时之表率者。要以久任责成。非大故不许轻递事。

一。讲规切不可依样挨过。苟取好名目而已。今拟四十岁以下儒生。各以所读书。自愿一帙。抽栍背讲。质问疑义。考其勤慢。以为奖罚之地。参讲诸员。又或别持一书。互相辨难。务归实地事。

一。每岁讲会。直月前期禀于都约正。抄请参讲诸员。申董赴讲儒生。专达于讲长。以敦讲事之地事。

一。今此南北通同之论。乃所以軆二先生之意。而为保合一乡之地者也。此会之议。既已圆满。而其未与此席者。待月川会烂熟通议。务归大同之地事。

以国债义务事通本乡文[编辑]

呜乎。我星一郡人民。亦皆我列圣朝五百年仁涵义育之遗黎。我圣上五十年恩勤于惠之民也。亦粤我仁贤所化。父兄所教。忠君爱国之遗裔后生也。呜乎。今日天下。强呑弱肉。乃四千年初有之变局也。我国家今日。又五百年宗社存亡之会。二千万生灵死生之辰也。今万事去矣。万命尽矣。万亡中最急其亡者。即一千三百万圆国债也。此债不报则土地非我土地。躯命非我躯命。能于此万亡中侥幸于一存者。其不在于报债之道耶。然今国库已枵腹矣。庙堂尽缚手矣。我圣上乙夜热泪。无谁与语。惟有几个人民。尚妻其妻子其子。将衣掩肌。将食救命于我圣上疆域之内。独不可思所以合涓埃之积。补溟岱之缺。以为万分一图存之地乎。呜乎。忠义之性。有生所同。躯命之计。常情无异。见今禁烟报债之议。创自莱港。起于达府。而关西义务之会。适与同时。京城绅士既设所而组织之。至于妇女童稚。亦皆奔趋。义捐云集。新纸飚飏。未知上天尚眷顾我东韩。庶几为支保之会耶。我星虽僻弊。亦同此义理也。同此躯命也。顾今虽欲自外而岸观。有不可得。况此义理。岂可待人指挥而强趋之哉。今自邑治会中发议。定以来月初六日。定会于邑场。克敦事务。呜乎。古之为国也。或国亡而民存。今之为国也。国亡则民与亡。古之为民也。不能于国则尚足以家。今之为民也。不能于国则无以为家。即此三千里封域。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只是一家而已。一身而已。夫生得天地之气。秉纲常之性。虽亡家而存国。尚可为也。虽灭身而保国。尚可为也。况今存国即所以存家。保国即所以保身。虽至愚极劣。犹尚有身有家矣。安得不同此义务乎。伏惟我人民大小佥位。各自奋发。趁右日济济来临。听此论说。为此大同义务之地。千万幸甚。

大浦义社条约[编辑]

一。立社之意。将以奉公恤私。劝善惩恶。利用厚生。兴礼惇俗。凡我同约大小老少。务自惕念。一心一力。痛抑己私。恢拓公议。慎始图终。永归于好。

一。极选德学俱优地望通隆一人。为都约正。次二人为副约正。专掌教戒。彰善瘅恶。凡系社事。大者禀正焉。择廉公有威能干事务二人为都监。专掌钱糓出纳。次二人为书记掌文书。差下有司四人。以备使唤。约正非大故限八十不改。馀亦视其能否。勿许轻改。

一。立社之始。必须出义以鸠财。勿立限格。随户低昂。稍免艰窭者。从优出本。下者以二百钱补本。幷从自愿许入。但饶者反以小本求利己则勿许。窭者欲入而不能纳本者。姑先题案。待次会带息纳本。又患不敷者。待再次。新入洞与新析户。待次会分等纳本。移去与黜案者。待一年给本。新入不知踪迹者。待详知后纳本。逋亡出洞者。后虽来索勿给本。未纳本者凡系贡纳。依户例别付。庆吊不相通。

一。会社之期。每岁以四月初一日腊月二十三日。前一日。都监二人入会所。检簿书办会事。当日早食。约正以下赴座。约正堂中坐。副正分左右坐。约正南。都监书记以次南。班首二人分坐约正左右。馀皆以年次一左一右。两下曲折序坐。小民亦以年次分东西坐堂下讫。考视文案。校其虚实。因裁定应行事目。乃进酒一巡。不敢复请命都监退坐别处。干当钱糓。大者禀定。馀则任处。班首以下共举善恶之著者。命书记书付案中名下。以为劝惩。恶之愈甚者黜案。善之益著者随宜施赏。乃罢。约正以下及班首二人午供。自社中办下。事未有刷则都监因宿留。

一。社中钱糓。必须子母。以资用下视久远。每一会取息十一。春夏秋三次卧母纳子。若自愿纳母及不可仍置者。幷纳其母。岁末则一切都纳。契中同议出纳而听决于都监。出债者虽饶。非纳券则必立保券以田垡之共知者。过期则虽报勿退券。非共知者则纳券。又须立保以征其虚实。饶而不报则收其物斥卖以还。若无实则征于保者。契内出债者。于立本数内。不须券保。或钱本多而出债者。少则当日公议买糓物。待时卖用。用敷则随衍买田。待糓敷可须幷钱本买田。以为永图。

一。待财本稍敷。各样公纳以户出秩者。自契中通同划纳。凡有本排户者。一齐纳其本于契中。收子划纳。惟结钱则自办。稍有剩馀。凡冠婚科寿丧葬水火。量宜划助。如凶荒赈救。盗贼警备则临时裁定。以为上下。

一。洞内社祭。先自契中立定一规。以为致虔之地。

万国大同议院私议[编辑]

今天下轮航相交。万国分争。相夺相灭而莫之止。其故何哉。呜乎。仁义之教不行。天下只知有功利。而人类将尽刘矣。仁者以天下为一軆。故于天下之人。无所不爱。义者以天下万民为一法。故于天下之人。无所不宜。夫自一身而言则百骸四肢。皆吾一体也。自一家而言则父子夫妇。皆吾一軆也。自一国而言则君民师友。皆吾一軆也。自天下而言则凡父天母地。同此形于两间者。皆吾一軆也。我人也。人人也。天下万国之人皆人也。既同一人矣。则宜同一法矣。今有人于斯。骋头目之智而欺其肢軆。用手足之强而打其腹腰。又有人焉。为父而欺幼子之愚。为夫而凌其妻之弱则可谓仁且义乎。今也欲人之爱其国宜其家。初若无异于仁义之实。至于天下之各国其国者。忽然去却一爱字。却曰弱肉强呑。天之理也。夺之杀之。亦其义务也。何其相反也。是其当初智见。为功利所痼。其所谓爱其家者。非爱其家也。只以其家之利于身也。其所谓爱其国者。非爱其国也。只以其国之利于家也。所谓治家之义务者。非为家也。实为身也。所谓治国之义务者。非为国也。实为家也。只于国与国之交涉则只见其夺之灭之之为利于其国。而更不见仁义之为可利。则傀儡手脚。当场绽露。遂甘心于不仁不义之举而忍为此灭人夺人之事者也。在昔中华盛时。惟仁义是行。揖逊雍煕。或累世不识兵革。周道之衰。天下以功利相争。名曰战国。后更数千馀年。大抵一辙。或能假借仁义。以致少康。然其战途风雨。未尝有长久之晴景也。西欧之俗。素以战争相雄。屡经大戮。转至近日。器械日毒。忿争日剧。红种黑奴之蠢蚩自泯。尚或矜悯。彼埃及波兰之民。亦复何辜。其祸之发。如火燎原。西欧将烬。东陆复燃。越南触而为糜。日本化而为伥。弱者为蛙。瞬目而入呑。大者如鲸。偻背而受斲。其冲激之势。必将流血为海。呜呼。是独不可以已乎。且夫鹬之所持者蚌而渔人收其功。雀之所目者蝉而弹者在其后。未知天下善灭人国者。能终保其功利耶。夫以智力之优劣而必期乎相呑则毕竟一智之外。皆可愚也。一强之外。皆可弱也。其势必至于嬴秦之幷呑六国。不尽则不止。是岂独东洋之祸哉。将见西欧名都巨港。在在于荒烟败叶之中矣。昔吾圣贤忧功利之害世教也。其论平天下之道。首发絜矩之义。其言曰所恶于上。无以使下。所恶于下。无以事上。其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要使天下皆得其平。其论交邻国之道。只曰讲信修睦。救灾恤患而已。于诸侯则曰怀之而已。远人则曰柔之而已。其有昏弱无道之甚而民不能堪其命者。亦不过曰诛其君吊其民而已。未尝使之欺其孤弱。幸其昏乱而诱之以利。胁之以威。夺其权而灭其类耳。今天下有所谓平和会者。虽未知其所讲者何策。然其名已美矣。其施设又有所矣。或者天心将悔祸而人情有转移之机欤。窃以为宜因此会。刱立一所。名曰万国大同议院。推选万国理学政治家名士。随邦国人民之众寡。排定议员。如共和诸国议会之规。大讲天下义理。必求万国第一程式。定作万国公法。编立规则。布告天下万国。次第通行之。以一天下之政教。如有一国狃于积习。执迷不化。以私虐于其人民者。自议院爬定人员。使之审喩于其国。期得通晓。劝告其政府而革新之。又有顽然不服。以逆万国之命者。于是乎万国共讨之。慰谕其人民。改善其政治。俾得均霑其德化。庶几天下万国。皆入于仁义之域。上天所生之人命。永蒙寿康之福。泰平万世矣。

事例[编辑]

一。通考万国文字。音读而参订之。选其最精最粹者。以同天下之文。以分教万国贤俊。其各国国文国语之宜于国音习于国谚者。姑各自便其俗。而其交涉于各国者。只以天下所同之文。不得以方音乱公际。

二。通考万国伦理德行而参究之。取其大中至正合于人性者。以同天下之道。以分教万国之人民。其各人所学之殊涂异趋者。姑各自由其教。而其通行于万国者。必以天下所同之道。毋得以私教乱公德。

三。通考万国宪法典章而参采之。取其至公无私。合于人情者。以同天下之制。以分教万国之政府。其各国身章仪物之通乎国俗者。姑各因其旧贯而其通行于万国者。必以天下所同之制。毋得以私俗害公法。

四。通考万国兵戎战争之由而参察之。取其至仁至义完保民命者。以同天下之约。以节制万国之兵事。其各国所用讨乱戢暴之随时制权者。姑各因其自制。而其通行于万国者则必以天下所同之约。毋敢以私怨害公义。

五。通考万国工作器械之度而参试之。取其至便至要而利于民事者。以同天下之用。以分教万国之工匠。其各国所需礼器燕什之随形异宜者。姑各因其旧俗。而其通行于万国者则必以天下所同之度。毋得以私便妨公用。

六。通考万国商贾钱货之式而参定之。取其至信至简而通于世交者。以同天下之利。以分教万国之商。其各国所行泉货市廛之随物异例者。姑各因其所惯。而其通行于万国者。必以天下所同之程。毋得以私利妨公约。

蜜山府鲜人居留民约[编辑]

民约大义[编辑]

一曰德业相劝。

德谓孝悌忠烈信睦姻恤之类。

业谓士农工商之类。

二曰过恶相纠。

恶谓不孝不悌无义无别。老少无分。侪类诟打。骗财背信。凭权侵弱。匿迹造诬。酗酒赌技之类。

过谓违背约规。慢失约务之类。

三曰事役相助。

事谓冠婚葬祭庆寿之类。

役谓新居建筑。新移搬运之类。

四曰患难相救。

患谓死亡疾病冻馁孤弱之类。

难谓水火盗贼伤害枉屈之类。

规则[编辑]

一。立约案。只身客留者。别录付下。

一。(案式)姓名字▣▣贯韩国郡名。生甲▣居道名郡名。时居府名里名。

凡追后入约者。约员保证。先通知约规后。呈请愿书。因会议入录。约员子弟追入。不须保证请愿。

(书式)仰渎佥鉴。本人窃因本约员某。获睹良规。猥有末附之愿。敢呈贱名。伏惟鉴裁。年月日姓名上。

一。凡约员皆有约标。

一。凡约员皆纳入约金一元。

一。定约所。

一。今定鲜人居留元兴洞。待约事稍完。别建约堂。

一。约员多则随在添定。

一。选立约任。分掌职务。

约正一人。摠理约务。

副约正一人。佐约正。约正有故则代摄。

总务一人。遵约正指挥。董约中事务。

事务员二人。掌周旋内外事务。

财务员二人。掌约中财政。

书记二人。掌约中文簿。

评议长一人。掌约中事务议案。考收善恶之迹。评定赏罚以赞约事。

评议员。随便选定佐约中议案。采询善恶。以赞赏罚。

学务员一人。专掌学中事务。

救济员一人。专掌约中患难救济之方。

纠察员一人。掌约中纠察善恶之务。及会时仪节。禁止违犯。

赞成员。随便荐定掌赞成约中事务。劝导入约人员。

一。荐约正开座。推首班三人。临时书记二人。首班呼荐约正三望。以年次公布会中。使各圈点。取圈多为定。次者为副正。

一。选任员。使会员呼荐。得再荐者。约正公布会中。无异辞则定。

一。约正以下皆有任帖。又合录为任案。

(帖式)民约任名姓名年月日。民约会中。约正则三班首联名着署。诸任则约正着署。

一。约中有图章。约正掌之。

(图章式)民约之章。

一。任期以半年。堪事者再荐。有故当径递者。呈请愿书。不许则还

(书式)仰渎尊鉴。本人有某事。不能忝本约某任之务。乞赐递免。下同

(还书式)头辞同窃惟某事未害某任之务。乞仍察任。下同

一。约正不协众望。评议长以物议进告约正。呈请愿书。书如上只称病

一。任员有过当径递。评议员禀约中。议决递差。

一。立约法。

一。约中公行事务。皆恪遵大清宪俗。私传规范。毋忘大韩礼教。一心遵约。

一。约中公私大事大役大患难。皆进告约正。稍远者以书。

(书式)头尾同上某地某人。公事则不书某人。有某事专告。

一。约中田宅经划。道路桥梁修立。皆听约正议决指挥。

一。约中公益建设。如学堂事役。一听议决。待生业稍完。第次合立农工商业医局等所及婚葬大具。豫先开议讲究。

一。学堂教科。本之以先王纲常德艺之教。兼习当世农工兵商之业。此邦文字言语之俗。俾有所开发。

一。约中诸户铳刀防守之具。尤当恪遵官旨。急速措置。待生业稍立。议决指挥。有警则刻期赴防。

一。约中事役患难助救之方。以至本国常礼常俗疑难等事。亦皆议决指挥。

一。官府令甲。皆录置会中。因会时对众读谕。俾无违犯。

一。约中有争讼。告该近评议员参证。达于约正议决。约正不能私决者。具由禀官司。

一。约员有横罹诬枉者。约正询考公议。合辞辨明。

一。约中有客员来留者。皆录报约所。

(帖式)头尾同上某日辰某地某人。有某事来留。专告。

一。韩人客死无亲戚者。自约中合资具衣衾厚埋。录其姓名贯居年甲。容貌事状。书记掌之。

一。定会规。

一。通常会以每月十五日上午十点。待约员半数开会。

一。评议会以十四日下午六点。惟评议员会。

一。有特别事。约正通帖开会。评议员亦有特会。

(帖式)头尾同前有某事。以某日特会。乞赐齐临。

一。任员有故不参。呈请愿书。

(书式)头尾同前本人有某事。不克赴本约会期。专告。

一。会时书记录会员。以年次导之。升席毕。布告元数。后入者无席次无寒暄。

一。凡开座。评议一员进席南。读五伦六行八刑毕。纠察员进前。读会中禁令曰。吸烟行酒。私谈乱言径出。有犯者。纠察告会中。犯者退座。

凡会员有故出入。必告纠察员得请。

一。凡约中事务及赏罚议案。评议员起身进前。说明一场毕。约正起身。向会中公布。请议决。

学制规则[编辑]

十户为一统。有家塾。百户为一里。有书堂。堂傍有下舍。以处童蒙。舍傍有医局一。工肆匠冶各一。商廛食货各一。千户为坊。有书院。或祀其所尊之先贤。院傍有外舍一。又有医局一。工肆匠冶各一。商廛食货各一。演武场一。万户为郡。有乡校。外舍曰乐农译。又有医局一。工厂随宜。演武场一。各府则别立府学。其外舍曰乐兵农译算。又有医局一。工厂随宜。国则有太学。外舍曰礼乐兵农天文地理筮算译。又有医局一。工厂随宜。演武场一。汉城视诸道。其分部视郡。分坊分里。视外郡坊里。

家塾里堂坊院。皆有训长。皆圈点荐定。坊院则先使各里圈点。复使坊院生圈点荐定。郡校曰教授。合坊院圈点。府学曰教官。合各郡圈点。皆作初仕之窠。道臣启闻点下。除肃拜赴职。凡公事不参。迎送不出学外。无故不递。其有升迁及他罪故则别用圈点。视此例。凡训长非四十以上不圈。里下舍有蒙学之师。坊外舍有农师兼训农之职。郡校则乐农译。府学则乐兵农算译医工。太学则礼乐兵农天文地理筮算译医工商。译每坊一师。工每厂一师。亦皆自学生圈点。学长保明然后定。太学曰教官。府学曰教员。皆作初仕之窠。启闻点下。

人生七岁。始入家塾。八岁则皆入之。九岁始升下舍。十岁毕升之。十一岁以上。选每统一人。升之书堂。其十五岁未升者退学。里学生十三岁以上升坊院。限每里二人。十五岁以上曰学生。其二十岁未升者退学。坊院生十五岁以上升郡校。每坊四人。其二十五岁未升者退。郡校曰儒生。十七岁以上升府学。限每郡几人。三十岁未升者退。府学曰选士。十九岁以上升太学。限每府几人。三十五岁未升者退。凡退学者。皆从自愿籍农工兵商。或自愿入专门学者听。太学曰进士。二十一岁以上通仕籍。或依古湖堂之规。今列国师范大学校之例。更愿展三年之暇。究自由理学者听。其四十岁未升仕者退。仕于该府。随窠调用。里学生以上除丁役。坊学生分四番。其赴课试者。自坊有日料。郡校生分四番。其上番及赴课试者官有料。下番者自愿留学则听。府学太学皆有常料。岁给暇三朔。使从自愿习专门之课。外舍生坊院不限数。郡校曰某学生。一师二人分番。府学曰某学选士。一师四人。国学曰某学进士。一师六人。皆有料。其选升皆如内舍。其自愿入者无定数。又无料。

规则表[编辑]

汉城府同 汉城分部视此
太学 府学今拟 乡校 书院 书堂 家塾
馆长自有官制 教官今拟 教授复旧制 训长 训长 训长
进士依旧制二百人。排各府几人选升。 选士今拟百人。各郡部几人选升。 儒生四十人。每坊四人选升。 学生二十人。每里二人选升。 学生十人。每统一人选升。 童蒙八岁皆入。无定数。
外舍礼乐兵(有场)农天文地理筮算 外舍乐兵(有场)农译医(有局)(有厂) 外舍乐农译(邻国)(有局)(有厂)演武场 外舍农医局工肆商廛演武场 下舍医局工肆商廛
教官今拟每舍一师译工随宜 教员今拟每舍一师译工随宜 教师每舍一师工随宜 农师兼掌训农○医工商无师 学师兼掌书画算○农工商无师
外舍生一师六人自入者无定数 外舍生一师四人自入者无定数 外舍生一师二人自入者无定数 外舍生自愿无定数 下舍童蒙十岁皆入无定数

学案规则[编辑]

仁礼义智信。五常之性也。人禀木之气。其理曰仁。禀火之气。其理曰礼。禀金之气。其理曰义。禀水之气。其理曰智。禀土之气。其理曰信。此仁字。言人之能全此理者。恭勇知诚。五性之德也。木火土金水之气。有刚柔偏驳之异。而其理之发见者。有过不及之殊。惟圣人得中正和粹之气则有以全夫慈敬勇知诚之德。此则以气质之别也。仁以仁。礼以恭。义以勇。智以知。信以诚者。人心之全德也。心者此理之主宰者也。故能制其气质之偏而使合于中正之德。中庸所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者也。爱惧恶哀欲。五性之情也。西山蔡氏五行性情图。木喜火乐金怒水哀土欲。按惧亦火之情也。恶乃怒之本也。盖皆五性之所发也。和敬宜别公。五情之德也。人有爱惧恶哀欲之情。则形气之私。亦有以杂之。而声色臭味安佚之便利者。或不能顺其自然也。惟仁者能和。有礼者能敬。义者能宜。知者能别。诚者能公。此又贤知之异于凡庸者也。爱而节于和。惧而节于敬。恶而节于宜。哀而节于别。欲而节于公者。人心之中德也。舜之授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能制其形气之私而节之以仁义礼智信之用。则自然无失乎和敬宜别公之德矣。此所谓中节者也。故君子贵心学也。此五德者。学之本原也。

头容直。目容端。口容止。手容恭。足容重。身之则也。视思明。听思聪。言思从。貌思恭。思思睿。事之则也。君子之学。必先乎威仪动作之间。此二者。学之大则也。

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人之五伦也。亲义序别信。五伦之道也。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三纲也。兄之于弟。师之于生。亦此类也。父止于慈。君止于义。兄止于友。夫止于正。上之道也。子止于孝。臣止于忠。弟止于悌。妻止于贞。下之道也。师友止于诚。此五伦九道者。学之大经也。

士农工兵商。五民之业也。农以厚生。工以利用。兵以防患。商以平施。士以立教。有国之大务也。惠之以仁。度之以礼。严之以义。权之以智。帅之以诚。所以道之也。此五者。学之大务也。

德行者。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理也。其书为经子。政治者。国之所以为国之统纪也。其书为史传。名业者。人之所以通事物之理者也。各有其理。技艺者。人之所以成事物之用者也。各有其术。文学者。所以述德行政治名业技艺之理而施诸教者也。此五科者。学之大全也。

规则表[编辑]

学课规则[编辑]

凡诸学生。晨八锺。一鼓学必有鼓以警众。戒。二鼓作。三鼓入学。序齿北面立定。再拜师长唱万福。师长立揖。诸生又序齿分左右相揖毕。掌扫者凡学生皆有所掌。分录一案。以趋其事。无有违越。洒扫堂宇。掌设者铺席整案。仍分等排列如受一字课者同一列。受二字课三字课者。皆各一列。坐。掌笏者唱五德五容五思。诸生肃听。各省心整容厉精。既朝九锺一鼓。各掩册端坐。写呈旧课。通本国文者并写呈音义。师长考点。其有违者。使之更写。最下一等。先进受新课。家塾字书。如韵书之类。或类书一册。必楷字大书。使可暎写。旁用本国文。以方言写音义。又分注邻国文及诸大国文。次训蒙一书。下舍孝经曲礼内则弟子职小学等书。里堂大学语孟中庸诗书元文。坊院仪礼戴礼春秋易等经。郡校以上。轮课四书六经。大学止诵写。但课讲读。最下一人进受音义。馀人嘿听。有疑则问。退轮读以次。其上一等。以次进受课如上毕。起序齿立。掌笏者唱五伦五业。诸生肃听毕。唱喏揖退。

上午十锺。一鼓食。二鼓作。三鼓入序齿。北面揖师长。又分左右作揖。耦唱诗歌歌用俗语制成。道爱亲忠君隆师亲友之道。劝学尊教之意。舞蹈。童蒙徒歌手舞。十三岁以上文舞用帔。十五岁以上调琴瑟。今世乐教尤绝。最宜讲究。郡校以上合乐笙磬。舞用羽。分等揖就坐。写所课字。童蒙暎写。下舍以上移写受书诀。加本国文写所课音义一次。里堂以上加外国一文。写音义一次呈考。府学以上除写课。讲礼书讫揖退。

上午十一锺。一鼓入。分等序齿。各面册坐。每等最下一人。先就师长前读一次。馀人静听。有误则师长为正句读。退以次传读。限二十遍。最下一人说义。馀人静听。其不合者。师长提谕之。并起身揖退。

上午十二锺。一鼓入。分等序齿就坐。受新课如朝仪。家塾本国文。次邻国文。下舍邻国文。次远国一文。书堂本国史。坊院中国史。次各国史。郡校以上不受课。课讲读。郡校周程张邵朱诸子书。府学乐农工商等书。太学轮读诸史。受毕揖退。

下午一锺。一鼓食。二鼓作。三鼓入序齿。北面揖师长。又分左右作揖。耦唱军歌如出军行凯歌之类。或以俗语道自主自强卫国御侮之意。舞蹈。童蒙徒歌手舞。十三岁以上武舞用釰讫。分等就列。童蒙投壶一次。只用矢耦投。不必罚飮庆爵。下舍加投石一次。里堂十五岁以上习射炮。坊院兼习骑步。郡校兼习坐作旗鼓。府学以上炮射一次。迭讲兵书讫揖退。

下午二锺一鼓入。分等序齿。揖就座。习文艺写所课字。童蒙暎写。下舍以上移写受书诀。次画名物。童蒙暎画。下舍以上移画。里堂以上暎图山川。坊院移图。次习算。童蒙手算。只屈指计一二下舍以上以筹。里堂以上加笔算。渐进六法。各呈考能否。郡校以上止文艺。讲读本国宪章法律。府学考证各国典章法律。太学讲说时务国典各一次。揖退。

下午三锺一鼓入。分等序齿。揖就坐。读习所课书。如上午十一锺。里堂坊院先经次史。郡校以上止读习考证地志物理。府学加化学。太学讲说物理化学各一次讫。揖退。立冬以后立春以前。此一分入夜学。

夜四锺。一鼓食。二鼓作。三鼓入序齿。北面揖师长。又分左右相揖。分等就坐温习。家塾以上轮读几次讫。释义一次。如上午读习。又习本国文一次。下舍加各国文。里堂以上加史书讫。箚记日事。郡校以上加讲说所课义理一次讫。序齿立唱安置。揖退。

朔望上下弦为休学日。晨三鼓入。拜揖就坐如仪讫。师长就诸生一休间所课中抽栍占一段。命各掩册坐。具音义写呈。以次考审音义。俱合格者下二圈。惟义合格者下一圈。惟音合格者下一点。音义俱失下二点。命二点者进前。详告以音义。当人拜受讫。贴其圈点于各人案下讫揖退。上下弦则仍各任便。朔望上午十锺三鼓入。揖进如仪讫。命题试制。童蒙则题即事。或三言五言三两句。或文二三行随宜。里堂所课疑义。或即事古诗古赋。坊院疑义史论。郡校加时务策。府学太学普试各軆呈考。合格者就券头下圈。不合者下点。亦贴圈点表于各人案下。望日则仍占便。朔日下午一锺三鼓入。揖进序立。师长陞座。为说学纲音义一通。又推说一段义理。诸生恭听拜讫。一列立。师长下座。起身肃立。命掌笏者中立抗声读律文。时颁律令各恭听讫。皆北向再拜退。

每岁时放学。太学限岁除前后各十五日。各府限一旬。各郡前五日后一旬。各坊前三日后七日。各里前二日后五日。其日诸生三鼓入学。礼谒如仪讫。师长陞座。说学纲一通。又推说当时一副义理。诸生恭听拜退。上午十锺食罢。诸生分等序齿立。耦唱诗歌一阕。或别作诗。叙惜年进学之意。仍散去。

孔子降生日。庚戌十一月二十四日。放学唱赞扬孔教歌。祀先圣先贤。其堂所祀放学二日。唱笏习仪。我太祖登极日。壬申七月十六日。放学唱爱国歌。皇帝乾元日。放学唱爱君歌。师长生辰。放学唱劝学歌。

每日师长考察诸生言行。以为劝戒。其显著者因诸生课退时。使之整列。为说一通。其未然者许诸生辨明。其无异辞者。善则复奖说一过。仍书贴其实于案中而圈之。恶则招立面责。其甚者及三责不悛者。书贴于案中而点之。

师长每日所试文艺武技。亦有记籍。以考进止能否。

每晦日。师长通考一朔德行课制技艺圈点之表。列录一副。定其等第。夜四锺。诸生将退。命一列坐。使之轮览。将恶籍之著者面责之。其不肯悛改者及三点不悛者。命退学。其改过有实。得诸生保明者。别有表识。待三次保明始解点。

每朔日上午十锺。诸生揖进。师长陞座。命揭前朔贤能圈等第表于堂楣。分等行赏毕。命题试制。外舍专门教师。亦通录每日诸生善恶著者。课试学艺皆如仪。每朔早晨。报于本学。使之一同行赏。

每岁终。师长考阅一岁圈点之数。定其等第。里报于坊。坊报于郡。郡报于府。府报于太学。凡有阙员。必按其阙员所在之府若郡若坊若里而第次升补。凡以德行有罚未解者。虽业艺高等。不许录选升之案。

每三年孟春一日。坊训长大比坊里士。试课制及文武技艺。通考德行善恶之籍。升其贤能。郡校则通坊士。府学则通郡士。太学则通府士而大比之亦如仪。仲春一日。行飮礼而宾之。

规则表[编辑]

八锺 九锺 上午十锺 上午十一锺 上午十二锺 下午一锺 下午二锺 下午三锺 四锺
家塾 礼谒拜师长 受课字书 文艺诗歌舞蹈写所课字一次 读习所课书限二十遍 受课本国文次邻国文 武技军歌舞蹈投壶一次 文艺写字一次画名物一次手筭一次 读习所课字书 温习轮读一次释义一次本国文一次
休日朔望二弦 礼谒同上 试课七日所课 朔望试制或句或行 听讲讲说学纲
下舍 礼谒同上 受课孝经曲礼内则弟子职小学之类 文艺同上加谚书所课一次十三岁以上文舞用帔 读习同上 受课邻国文次远国一文 武技同上十三岁以上武舞用釰投石之类 文艺同上筭以筹 读习所课经书 温习先经次史加各国文一次
休日 礼谒同上 试课同上 朔望试制同上 听讲同上
书堂 礼谒同上 受课大学语孟中庸诗书以次 文艺同上加外国文写字一次十五岁以上琴瑟 读习同上 受课本国史 武技同上十五岁以上加射炮 文艺同上筭以笔图山川 读习先经次史 温习先经次史加箚记日事
休日 礼谒同上 试课同上 朔望试制所课疑义或古诗古赋 听讲律令
书院 礼谒同上 受课礼春秋易等经 文艺同上 读习同上 受课中国史次各国史 武技同上兼习骑步 文艺同上 读习同上 温习同上
休日 礼谒先拜所奉先贤 试课同上 朔望试制疑义史论 听讲读律
郡校 礼谒拜师长 受课轮读六经四书 文艺同上合乐笙磬舞干羽 读习同上 讲读周程张邵朱诸贤书 武技同上兼习坐作旗鼓 讲读本国宪章法律 考证地志物理 讲说所课义理箚记同上
休日 礼谒先诣圣庙焚香礼拜 试课同上 朔望试制疑论策 听讲读律
府学 礼谒拜师长 受课同上 讲礼弦歌一次迭讲礼书 读习同上 讲读乐农工商等书之类 讲武炮射一次迭讲兵书 考证万国典章法律 考证地志物理化学以次 讲说箚记并同
休日 礼谒先揭先圣像礼拜 试课同上 朔望试制各体以次 听讲读律
太学 礼谒拜师长 讲读书同上 讲礼同上 读习同上 讲读轮读诸史 讲武同上 讲说时务国典 讲说物理化学 讲说箚记同上
休日 礼谒先拜先圣庙 试讲质辨所讲 朔望试制各軆以次 听讲读律

学则[编辑]

一曰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父母立身。为吾生立道。为生民立极。为万世立范。其事明人伦。践人形。修人职。达人事。成人德。所以为学也。

二曰致知。原乎天道。本乎物性。究乎吾心。推乎人情。参乎世教。其事博古训。尊师教。逊友志。察迩言。验即事。所以择善也。

三曰正心。爱而止于仁。恶而止于义。惧而止于礼。哀而止于顺。欲而止于公。其事头容直。目容端。口容止。手容恭。足容重。所以居敬也。

四曰修身。视曰明。听曰聪。言曰从。貌曰恭。思曰睿。其事勤行业。谨威仪。廉嗜欲。俭衣食。公物我。所以正己也。

五曰齐家。事父母以孝。处兄弟以友。率妻子以正。恤奴婢以恩。奉祭宾以诚。其事勤作业。谨礼法。廉货利。俭用度。同心力。所以行己也。

六曰处世。事君忠。事长恭。取友端。御下宽。处众谦。其事勤职任。谨宪章。绝势利。量出处。公议论。所以推行也。

七曰治国。制众命以仁。化众性以礼。齐众情以义。通众业以智。合众心以信。其事正经界。兴学校。慎兵刑。通工商。立纪纲。所以益推也。

八曰平天下。軆天地以仁。治神人以礼。平邦国以义。开民物以智。公天下以信。其事一道德。因水土。讨逆乱。通伎业。明约信。所以推极也。